第一篇:教育学论文《我国现实教育目的述评》
我国现实教育目的述评
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规格,反映现阶段的要求。
分析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规定,体现我国教育培养人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把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与以往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本质上区别开来。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教育的宗旨就是培养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而不是培养脱离劳动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要使青少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使他们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并具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真实本领。由此表明教育为大众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剥削者或统治者,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
(二)坚持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
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结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我 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必须反映人类社会教育育人的普遍规律,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取向。
(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按什么方向培养人,这是教育目的的又一个构成要点。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首先反映在教育目的上。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体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宣布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他们的素质并不是那种抽象的或资产阶级的德、智、体、美、劳而是具有社会主义方向性的素质标准。
他们是德才兼备,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又有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既有科学世界观基础,又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新一代。教育目的要求和素质规格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特色。
第二篇:谈谈我国教育发展教育学论文
浅谈我国教育发展
科教兴国是我国长远的国家发展战略。这一点国人都很拥护。可是作为一个接受十五年教育的受教育者,本人深感现存教育模式还急需改革完善,以更好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的素质教育有形无实,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中国的学生太苦,这期间可以说被逼无奈的受着身心的双重摧残。而这摧残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父母和呵护自己成长的老师。连一些偏僻的山村孩子都不放过,更何况熙熙攘攘的大城市。小学三年级就有了做不完的语文数学题,语文的字词要反复抄写,课文要背。数学有五花八门的练习。其他科如科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都成了语文数学的陪衬。因为语文数学在三年级四年级就有可能抽考,五年级有毕业考试,而抽考会考就要给老师排名,成绩低了领导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就会旷日持久,铺天盖地。升入初中后主课增加了,尤其英语的重要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其实根本原因是上面规定的高中录取率太低,一半多的学生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会被无情的拒之于高中大门之外。被拒之于高中大门之外的学生,为了注定失败的希望,他们更多的受过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埋怨,他们的眼睛照样近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照样被扼杀,他们年轻的气息照样被消退,他们灿烂的大学梦照样被破灭。到底该怪谁?应试教育要成绩,应试教育要考试,说穿了老师为成绩在摧残学生,家长为了大学的荣誉在摧残子女。我国人口多,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即使上了大学工作也无法保障,这都是事实。升入初中到高中毕业的几年中,学生几乎一年四季都是披星戴月起,暮色茫茫归。在校时间远远超过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时间。考完月考有抽考,月考完了又会考,学生的好坏成绩就一锤定音,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就是好学生,否则什么都不是。不如进一步改革我国教育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
我认为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感受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愉快的。小学阶段应开足音体美课程,多多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的实践课,重视自然、社会课,语文、数学课的内容应量少、简单、易学,并规定只有课内作业,不准有课后作业。小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和小伙伴们唱歌跳舞做游戏,家庭作业是看动画片,和小伙伴玩。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形成世界观的时候,因此,要开足体育课,展开各种行式的体育活动,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要结合品德课、历史地理课、语文课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亲人的情感。要教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讲社会公德。要让学生认识国情,认识到学知识,学本领不是为考大学,学好知识本领就能找到工作,就能养家糊口。
高中的招生规模应再放宽。不是把一半以上的学生拒之门外,而是应让百分之八十以上想上学的学生继续上高中。高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比初中所学的知识要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些。高中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有些初中阶段没理解透的数理化知识随着理解力的增强就会迎刃而解。高中阶段分开文理科还是比较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业基础与爱好选择学文科还是理科。应该把国家投入办中等职业教育的钱集中用在办好高等职业教育上,并且加大对读高职学生的补助力度,鼓励学生高中毕业后上高职,学得社会所需的技术,让绝大多数学生花少量的钱学到更多谋生的技术本领。学生上了高中再读完高职,所学知识技能可想而知要比中职生强多少倍,况且六年时间客观上还能缓解短期内就业压力。
大学的门槛应更高更难迈些。近十几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一个家庭倾其所有供给学生上大学,毕业以后还是忧心忡忡,害怕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好工作。许多家庭因学生上大学而债务累累,贫困不堪。高等学校应该把精力放在基础教育师资高职教育师资培训与科技研究方面,确保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确保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这样才能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当然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把各行各业都搞好才能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老师带来的巨大的身心各方面的压力与摧残。
国家要发展,科教要先行。教育的发展要与国情国力相结合。国家教育模式,国家自上而下的政策舆论引导,影响着国人的教育观念。但愿国家能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为分数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做法,让学生免受摧残,让教师真正起到教书育人之职。让学生能享受到美好轻松的学习生活。
第三篇:教育学论文—斯巴达教育
疯狂,这就是斯巴达
学生姓名 金亦真 班级 哲学1201 学号 1219600112
摘 要:是怎样的教育让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战斗至死;是怎样的教育让斯巴达人为战死而荣耀;温泉关300勇士的怒吼似乎依旧回荡在空中:流浪的人啊,你若到斯巴达,请告诉她,我们遵从她的法律,战斗至死,长眠于此。
关键词:教育;斯巴达;爱国主义;过度磨练;斯巴达300勇士
过路的人啊,请通知斯巴达,我们遵从了她的法律,战斗到底,长眠于此。
从中学时期接触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就一直对斯巴达这个城邦怀有巨大的兴趣,到底是怎么样的教育,造就了这样的民族,面对百万波斯大军,三百勇士死守温泉关,战斗到死。他们心中没有畏惧,只有能够因战斗而死的荣耀。
传说,希罗多德说过,希腊民族中只有斯巴达人是可以与之进行睿智对话的人,因为只有斯巴达人才有充足的时间成为睿智的人。斯巴达人不需要从事其他除了锻炼学习的活动,他们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不需要为了生计而花费时间。白天参加体操和军事训练、打猎、处理公务,或者去谈论俱乐部。
斯巴达城邦的教育,以武力为上,那些被抛弃在塔盖图斯山上的孩子,已经被剥夺了作为自由人生存在斯巴达的权利。从小就被灌输勇敢坚强的斯巴达儿童,通过对年长者的模仿,经过年长者的教训,一点一点成长为斯巴达战士,可以说整个斯巴达就是一个纪律严明的军队。面对敌人,在他们心里的不是恐惧,也许恐惧这两个词从7岁离开母亲的身边就已经从他们的字典中磨灭了,面对再强大的敌人,盘踞他心里的不是恐惧,而是越来越敏锐的直觉,勇敢,服从,战斗。这是一个尚武的民族。
斯巴达是一个整体,他们高高举起的盾从头颅到大腿保护着身边的士兵,这样雷厉风行的军国教育将斯巴达人培养成一个整体,强调力量,也同样强调约束。战场上,这样的斯巴达人总是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深深的感受到这种破釜沉舟,这种勇敢坚韧的力量。
从一方面来说,斯巴达式教育培养了孩子的坚强、勇敢、服从以及健壮的体魄,这是现在我们难以达到的境界,现在的大学生对每学年的八百米跑步都哀嚎万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斯巴达教育忽视了文学方面的教育,与雅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斯巴达,修辞学是被严格禁止的,他们的诗歌只是为了歌颂荣耀和高尚,同样的,斯巴达的教育也不是培养敏锐的智力和积累丰富的知识,他们只是被逼迫着去做那些年长者让他们去做的事情,并从此获得教育,他们从来没有自己做出决定,作为一个整体,斯巴达人是合格的,但是从斯巴达这个整体分离出来,就失去了优势,无法指挥军队,无法管理城市。
同样的,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身体健壮,过度的野蛮的艰苦训练,只注重武力的锻炼,让斯巴达人严重偏科,智力匮乏。生活并不是只需要武力就够了,这个道理谁都懂。当机械化军队出现,斯巴达人毫无悬念的被抹杀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然如果勇敢是斯巴达人教育的唯一目标,那么他们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在Artemis Orthia女神祭坛上被鞭挞孩子坚韧的面庞,还是300勇士无悔的死亡,还是鄙视软弱者的眼神,都在告诉我们:疯狂,就是斯巴达。
【参考文献】
[1][英]肯尼思·约翰·弗里曼/著 朱镜人/译 希腊的学校 [2] 扎克·施奈德 电影 《斯巴达三百勇士》 2007年3月8日
第四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环节之中,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财务管理目标观点,从现实经济状况、衡量标准、企业治理结构等角度阐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对立点,从而明确指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关键字: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在满足盈利这一总目标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过程是各利益关系方之间的博弈过程。近年来,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说法没有统一,不利于指导财务工作,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其现实目标的选择加以分析。
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财务管理目标观点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不断增加企业利润,是利润达到尽可能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企业有了自主权,有了自己的经济利润,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值最大化目标模式弊端太多,于是企业的理财目标就自然转向了利润最大化。
(二)经济效益最大化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关系,即以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量的收益,它是一个比利润更广义的概念,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经济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另外,对它也难以控制,难以分解落实责任。
(三)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尽可能多的财富。市场化较早的国家一般都采用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但是该目标存在重大缺陷:
1、使用范围很窄,非公司制、股份制企业不能使用。
2、它违背符合社会主义基本规律规律性和统一性两个主要特征,不利于建立企业内部的利益制衡机制。
3、它很难使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很难激发企业广大职工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四)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价值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在于它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和风险,克服了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所以,应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
在对以上几个财务管理目标的对比分析可知,确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应对其界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使用范围。就我国而言,要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一)影响我国选择财务管理目标模式的经济现状
首先,中国的证券市场刚刚起步,总体来说还不规范,信息传递速度慢,投资者对信息的理解力较差。市场上非理性投资远远超过了理性投资,无法真实反映财务业绩评价的客观性。其次,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高,其中银行借款占绝大多数,银行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会产生一种程度的影响。再次,中国政府目前还不可能向美国政府那样对企业的经营不进行干预,在国有企业占比重较大且困难重重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是必然的,只是应当尽可能减少行政方面的干预,而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地发展。
(二)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投资者、债权人、员工、客户等多个利益集团形成的一个契约,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可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互相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利益与不顾,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集中于某一集团的利益。从理论上讲,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折衷为企业长期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提高,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其最终目标。所以,应将企业的长远稳定摆在首位,并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衡量
企业财务目标的制订,既要符合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充分考虑企
业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使之具有实用性和可操控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衡量指标应该以相关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在科学设定薪、息、税和净利的权数的前提下,谋求其加权和的最大,即用相关者利益为指标所衡量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是我国企业现阶段理财目标的现实选择。
(四)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及理财目标的发展变化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政府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由于这种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因此,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五)“共同治理”模式的理财目标是企业合理的选择
随着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不断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个人利益及相关者的利益都能有所增加,从而使企业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总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演进,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财务管理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目标。这一目标更有利于协调处理各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关系,能够极大地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
第五篇: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论文
摘要: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训育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理论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目的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讲:“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被认为是训育”,那么根据他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说:“教育学透过教育者之目的概念而与实践哲学相结合,透过手段与障碍之探讨而指向心理学。”还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可见,赫尔巴特把伦理学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础。
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注重价值和意志自由,认为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只能根据意志来判断,意志之善并不依据意志所成就的行为的程度,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意志的纯真程度。
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康德伦理学,他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本是错误的,应该以“先验”作为伦理学的起始。此外,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教育目的观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可见。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制定教育目的呢?他说:“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这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他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可见,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解,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2.1 可能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由于其有伸缩性和选择性,所以也称为“选择的目的”,就是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需要确立的目的”,是与儿童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而这些目的还“必须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由于人类劳动的分工不同。而且不同职业之间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因此“大家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但是,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首要的目的。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其一切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可能的目的——“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也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
2.2 必要的目的除了培养兴趣之外,教育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所谓的“必要的目的”就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是以培养道德为宗旨,因而也叫做“道德的目的”。
2.3 道德的内涵
赫尔巴特指出:“为要把道德定为人类与教育的整个目的,扩充道德的概念是必要的,同样,证明它的必要的各种假设,作为它的真正可能的条件,也是不可少的。”
赫尔巴特论述了道德的3个特征:
(1)道德的理性特征:他把道德纳入了理性的王国,并将其肴作是一种超越感性的理性力量。一个有道德性格的人应该具有道德的个人五大观念:内在的自由观念、完满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同时,相应于个人五大观念。有道德性格的人还应该具有道德的社会五大观念:法治社会的观念、奖赏制度的观念、行政制度的观念、文化制度的观念和理想社会的观念。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这些道德观念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论述了这几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的观念就是要使个人摆脱外在的、世俗的束缚,能够服从理性的判断。内心自由的观念就是指挥、勇敢和节制的三位一体,由此生发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理想社会的观念。完满的观念是指在内心进行理性判断的时候,要有能够分辨善恶的完善的意志。由此生发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文化系统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是指“绝对的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仁爱之心,以避免发生恶意的冲突,由此而推出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行政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是使人们为防止发生纷争,而要以其来调节自己、克制自己,由此观念推演的社会道德观念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公平的观念是指在违反了上述观念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报偿。由此推演出来的社会道德观念是奖惩制度的观念。在个人五大道德观念中,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2)道德的意志特征:赫尔巴特特别强调道德的意志特征,认为“意志就是它的基点”。他把道德看作是个人意志力量的表现。并把它与性格联系在一起。他说:“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
(3)道德的情绪特征:赫尔巴特的道德观是对康德关于“善”的观念的继承与改造。他把康德抽象的道德律令从理性中解放出来,还原为具体的感性活动,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可行的。这里就涉及到了道德的情绪特征。在人的各种情感的培养中,他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在自由的道德意志与外在的道德律令之间,对外来的主张的服从要经过自己的选择,使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自由意志以达到内心的自由,也就是他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命令着自己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更注重的是道德的他律性。
此外,赫尔巴特还谈到了影响道德性格形成的因素。他的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性格,对应到教育上就是道德。因此,他认为训育的目的就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道德性格
分为:已经存在的意愿称为性格的客观部分,把随自我观察而产生的新的意愿称为性格的主观部分。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性格就必须把性格的主观与客观部分结合起来。那么在道德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有以下4个:意志行动——这是道德性格的基础;思想范围——这对道德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性格形成的内部可靠性;素质——人的素质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道德性格的形成;生活方式——懒散的生活方式会对性格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他提倡有规律而又自由的生活方式。
2.4 教育目的的超越——道德与意志自由
赫尔巴特说:“道德,乃表明教育的全部目的之一名词也。”但是,前面说过,他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然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养成有德行的坚强品格,也就是对于道德能够确实地实践,继而养成有德行的人格。那么,这可以说是赫氏教育的最后目的,也是道德实践的最后目的,即超越于道德。
他对道德的解释是“道德即内在自由之完全实现”,又说:“具备稳固的现实性,其内在自由之观念即为道德。”那么,可知道德的概念是无法脱离内在自由的观念的,而内在自由的观念是建立在与意志的关系上的,因此,道德与意志自由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赫尔巴特认为意志原则的实现就是完善的人格,要实现完整的人格,就必须要使意志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意志是善的和自由的,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并使行为合乎善的尺度。所谓自由是内在于人的心灵中的,可以内在地考虑价值问题,独立判断,但是要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合乎善,还必须受到义务的限制。此外,要使行为合乎道德规范还需要进行趣味判断,也就是使行为符合高尚的趣味、防止低级的趣味。
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满的人格,赫尔巴特以教育的目的超越于道德,而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必须受意志指使。然而意志的能力又受价值、判断和义务的约束。所以。它必须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意志原则的实现就是完整的人格。
意志虽然是善的,且教育就是要使内在的善性发展出来,但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并不都是善的。由于教育往往是内在的启发与外在的陶冶并行。因此,教育也需要意志的陶冶。意志的陶冶是由自然素质出发,然后引导到自由意志并使其能够进行自我判断,符合价值的标准,从而有助于教育的最高目的——完满人格的实现。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评价
赫尔巴特是西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家中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之祖,引领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潮流,同时他也由于所创建的教育学体系被杜威誉为“传统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道德力量,他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道德”对学校注重品德陶冶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训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也就是他说的德行的坚强品格,即有德性的人格。因此,在发展道德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导十分重要,为了达到培养完满人格的目的,要靠人类的教养而不在于儿童的先天能力。这就是赫尔巴特的“陶冶说”。
赫尔巴特是一位道德至上主义者,处处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个人五大道德观念和社会五大道德观念,认为意志是道德的主宰。他将教育的最高目的超越于道德,认为道德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他的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特别重视道德的价值,以道德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理想的实现。他的教育目的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就是“向上追求”,正如他指出的柏拉图一样,努力为理想而奋斗。他将道德的完美置于追求目标是最上端,使人能够时时力求自己道德的完美。
他重视品格的陶冶,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是“陶冶说”。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因而有教育的可能。而陶冶正是利用这个可塑性来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德性的人格的。现在学校的训育与赫氏的道德理论极为相似,对我们现在很有借鉴意义。
赫尔巴特是“形成说”者,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有忽视遗传因素的作用之嫌;他是教育目的的道德至上主义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不免走人伦理学的专制之途;他处处表现“意志”的至高性,但是却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自己也重蹈了康德的覆辙;他提出的个人五大道德观念中。完满的观念不是以道德本质上要求的“质”来衡量而是以“量”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这是有所缺憾的;公平的观念中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他认为训育是品格陶冶的有利工具,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还认为训育比管理在陶冶品格上更具价值,但是训育本身是否具有这样大的功能还是有待商榷的。
总之,赫尔巴特是德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生前享有盛誉,虽然在死后一度被遗忘,但是后来掀起的赫尔巴特运动的热潮再次证明他所打下的教育学的基础是丰富的,“至今仍屹立于学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