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作者:伍中信 陈共荣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从财务治理的定义及其与相关领域的关系、对财权及其配置的研究、财务治理的研究范式及理论体系和我国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我国财务治理的研究作了全面的综述,并对当前财务治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财权的概念体系和财务治理的理论体系。
第二篇: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及理论研究述评
当代我国旅游规划的现状及理论研究述评
1.引言
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区域以及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今天,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产业之一,据WTO统计,2009年旅游业收入有望占全球GDP总量的9.3%。自20世纪八十年代初,旅游规划发展到今天,其为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渐渐凸显。旅游规划作为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先决条件, 其发展状况对旅游目的地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对旅游规划的研究, 国内外在地理学、旅游学、心理学、建筑学等领域都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笔者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并尝试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重点对国内外有关旅游规划的研究文献进行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对策及研究展望。
2.我国旅游规划的SWOT分析
无数的失败和失误的教训在告诫人们,旅游目的地要赢得旅游业健康发展,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就整个旅游规划的大市场来看,目前应属于供大于求的现状,在规划实践方面,一些国际咨询机构和境外咨询机构也加入进来,使得中国旅游发展规划走向“国际化”,国内也涌现大批的规划团队,参与规划编制的人员非常广泛,所作的旅游规划则是“五花八门”。[2]近30年来,国内研究人员较多注重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成果的引进和消化,旅游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堪称“百花齐放”,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对于作为世界旅游大国的中国来说,面临的主要任务应是在现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体系,丰富世界旅游学术界的智库。
就目前的现状,下面笔者以SWOT的方法简略分析我国旅游规划发展存在的机遇及面临的挑战:
3.国内外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述评
4.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对策及其展望
[1] Clegg, H.Travel Industrys Gross Output to hit $3 Trillion in 1994[J].Hotel and Motel Management,1994, 209(4):42.[2]张广瑞,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第三篇:公司财务治理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财务治理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应当从定性方面、从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本文首先探讨支撑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接着阐述财务治理的概念、主体、客体等要素架构的基本理论,最后针对财务治理的机制、模式等重要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关键词:财务治理 利益相关者 财权配置目前,我国公司的制度安排受经济转轨时期的影响,透过一些问题公司事件,不难发现市场上许多公司的问题往往表现在财务方面,如:财务报表的粉饰造假,募股资金的随意挪用,委托理财行为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单纯从财务技术的角度已无法解释,必须考虑公司形成的财务契约的过程及其制度环境,重视公司赖以存在的治理基础,转而从定性方面、制度层面来展开对公司财务的研究,即着重从财务治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已成共识,财务治理就是规范各产权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确保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公司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由科斯和诺斯等开创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流派。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引入契约、不对称信息、代理成本等基本分析工具来分析企业问题。根据分析工具和侧重点的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划分成以下理论分支。契约理论,企业是一组契约的结合体,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利害关系人组成的契约组织。哈特等人直接提出了企业合约不完备的论点,将契约规定外的权利即剩余权利称之为剩余控制权,而且把剩余控制权定义为所有权。“由于合同的不完全性,就推导出了控制权”而完全契约理论却忽视了“控制权”、“权利”等范畴,这些恰恰是企业问题当中的关键所在。委托代理理论,指出企业是一个存在个人相互抵触的利益冲突的契约关系。因此,必须设计某种制度:一是通过财务治理来明确各级委托人和代理人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委托人欲实现自身目标的最大化,必然要采取某种方式对代理人的行为进行激励与监督。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对市场特定交易信息的拥有不相等,有些参与者比另一些参与者拥有更多的信息。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存在逆向选择,它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签约后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道德风险,它既包含隐藏信息的问题,也包括隐藏行为的问题。财务治理应该保证财务信息的畅通流动和财务权利的合理配置与有效执行,使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落到实处。正是高昂的代理成本配合不完全的契约促使人们关注对财务治理的研究,因此是财务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公司治理理论哈特提出了公司治理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在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治理结构确实有很大作用。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包括投资者、经理、工人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制度中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其实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配置”,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一种状态依存的控制权结构,不同状态下的企业应当由不同的利益要求者控制。杨瑞龙则强调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公司治理理论的出现是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前提,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财务治理在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必然借鉴、遵循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对财务治理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没有公司治理理论的成熟与拓展,就不可能有财务治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三)公司财务理论本金理论,是财务理论体系中最为基础的理论,财务治理就是对本金流向、流量的合理协调、控制;是对本金的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等权能的合理配置。财权流理论,汲取了“价值流”的优点、考虑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挖掘了价值背后的本质力量——权力、注重了“价值”与“权力”的高度结合。财务分层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在1997年,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的三篇论文,分别从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阐述了现代企业财务分层管理的架构、内容、特点等财务理论问题。后经不断发展,基本上形成了如下观点:财权分属所有者和经营者,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首席执行官和财务总监)之间划分。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于财务治理的概念众说纷纭,尽管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科学决策,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耦合。
(二)财务治理的主体财务治理的主体是指在财务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确定财务治理主体,关键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利”。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来看,财务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参与主体不可能太多,只能择其要者来规范调整他们的关系。应将政府包括在内,在公司财权配置和制衡关系中,政府对公司的财务政策和财务行为进行规范,是不可避免的,撇开政府研究财务治理问题,难以保证财务治理结构合理,在实践中会带来不利后果。作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倾向应为目前主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和政府等)。
(三)财务治理的客体财务治理的客体也即财务治理的对象,对财务治理的客体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价值流”的层面上。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支配价值流的“权利”是隐藏在“价值”背后更为抽象、更为实在的具有支配能力的本质力量,以“财权流”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的本质是现代财务的主流。作为财务活动的财务治理的客体就是“价值流”与“权力流”相结合的“财权流”,即财权在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效配置。
(四)财务治理的目标随着公司治理的创新,“股东至上”理念,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质疑。尽管都没有否定股东在企业中的决定性地位,但动摇了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风险承担者的假设,因而使股东作为惟一的剩余收益享有者的制度安排的合理存在疑问,利益相关者理念应运而生。现代企业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系列的“契约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会损害相关利益者的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谋求一种对利益关系的平衡、制衡机制,遵守效率、公平原则。因此,将财务治理的目标定位为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体现了财务治理效率性目标与公平性目标的有机耦合,是一种现实选择。
(五)财务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产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分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权能。合理配置财权可以增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减少失控区域;可以有效地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遏制利益流失;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公司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
(一)财务治理机制财务治理机制,就是要有效运用财务手段,解决有关因素在相互关联和制约过程中所涉及的权力和利益关系。一个完善的现代公司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以及财务治理信息披露机制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体。财务治理机制作为公司运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分层配置的财务决策机制的建立居于财务治理机制的首要位置;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是提升公司财务治理效率的重要内容,利益相关者需要利用公司披露的信息,尤其是财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而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健全有效则是财务治理机制的核心,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以协调各权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财务治理的目标。
(二)财务治理模式现代企业是众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联结体,为使契约得以顺利履行,必然要求各主体能够平等、独立地参与公司财务治理,拥有与特定经济地位相一致的财权,进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财务治理的制度安排成了必然的选择。但这不是也不可能是平均分配公司财权,重点在于强调“参与”。当然,这也只是公司处于正常经营状态下的治理机制,体现了利益相关者间的合作。为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的制度安排帮助受损的利益相关者,必须有一套制度设计安排来确保对控制权的适时适度、有序有效转移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这套制度安排就是相机治理。基于传统的单边治理模式正在经受严峻考验,并在内外部压力下走向共同参与治理和相机治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但各种财务治理模式理论也仅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本框架,鉴于各种内、外在客观因素并非一成不变,财务治理也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治理模式。总的说来,关于财务治理理论研究时间并不长,基本上缺乏总体架构的认识,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不多,本文试图为财务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一点借鉴。参考文献:1.朱俊晶,纳鹏杰.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汤谷良,谢志华,王斌等.涉及“现代企业财务分级管理问题”的系列文章[J].会计研究年会,1997(5)
第四篇: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后,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在理论研究及实践领域的关注。自2002年以来,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迅猛增长。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收录循环经济论文达500余篇。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已由理念传播、概念诠释阶段发展到理论体系建构阶段,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本文对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学术界从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范式、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等角度对循环经济作了多种界定。
1.狭义的循环经济涵义。诸大建指出,循环经济是针对工业化运动以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或单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的“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马凯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段宁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任勇认为,循环经济是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的资源流动方式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管理调控的、具有较高生态效率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广义的循环经济涵义。范跃进、吴宗杰、李建民认为,循环经济涵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理想的组合状态。马世骏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吴绍忠认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冯之浚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这种全新的范式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有本质区别:从强调人力生产率提高转向重视自然资本,强调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财富翻一番,资源使用少一半”,即所谓“四倍跃进”。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张录强、张连国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复合构成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杂的系统进行研究,指出这个系统不是纯粹自发地演化出来的,而是在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经济循环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后,人为建构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广义的循环经济学就是要研究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和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规律的综合的知识体系。
二、循环经济的原则
大多数学者支持循环经济的“3R”基本原则:减量化,即减少进入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流量;再利用,即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即把废弃物再加工后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徐匡迪提出“4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季昆森认为,“4R”就是“3R”+再思考。崔和瑞认为,“4R”原则是“3R”+再回收。任勇认为,在“3R”原则中,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原则。李赶顺提出“6R”之说:“3R”+可再生+可替代+可恢复重建。丁同玉提出新“3R”原则:算账、调整、重构。笔者认为,循环经济原则的实施须以民众形成自觉意识并广泛参与作为社会基础。循环经济发展应以在全社会首先普及循环经济意识为前提。须知,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是人,人决定经济行为。因此,循环经济实施原则是:民众认知+“3R”的“4R”原则:民众认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且,第一个“R”处于统领地位。
三、循环经济的本质
1.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段东平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即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保持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毛如柏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其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2.曲格平、刘平宁、李赶顺、刘学敏、左铁镛等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是运用(遵循)生态规律的经济,主张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3.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区别。解振华认为,循环经济不必要求经济活动按生态经济规律进行,而是要运用经济规律来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学者主张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希望人类活动能按照生态学要求进行,在完全不改变自然的情况下发展经济,但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人类经济活动遵从的是经济规律,而不是生态规律。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每个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生态环境可以作为免费的生产条件使用时,生产者总是倾向于违背生态学规律而使用它们创造更多的利润,生态伦理和道德显得十分无力。李凤岐从结构、功能、行为、特性、规律、目的等六个方面对生态经济系统和循环经济系统作了详实的分析,以阐述二者的异同: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及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应用,强调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四、循环经济的价值
1.经济价值。诸大建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经济强国的需要。张凯认为,发展循环经济能部分地消除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促进经济运行的规范有效。齐建国认为,循环经济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最高形式。
2.环境价值。一些学者认为,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他们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论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实际上揭示了循环经济巨大的环境价值。
3.社会价值。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力的直接保障,也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间接保障。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工业化运动以来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裂的发展模式到三维整合的发展模式的变革,它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就业统一起来,要求从三维分裂的发展走向三维整合的发展。潘岳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不发达地区及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与发展空间,有助于生态环境公平,进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
五、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徐大伟认为,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基础是兼具微观、宏观和宇观思想的、以“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矛盾及其运动和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冯之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整体论、系统论、组织理论和协同理论的角度对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研究。朱铁臻认为,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被多数学者视为循环经济的基础。陶火生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和建构原则是以一系列的生态原理和规则为依据的,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辩证结合。金涌提出循环经济有五大自然科学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力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近代信息学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
六、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
有些学者依据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的原理来研究循环经济战略,其基本理念是政府在循环经济的启动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术界从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重点、战略对策等方面全方位研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马凯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齐建国、杨青平、谢旭人等学者分别论述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诸大建比较了中外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战略定位、理论基础、体制安排、科技支撑等方面的不同,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c模式;“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阶段。这些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考虑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殊背景,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定位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循环经济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有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生态学方法(孙启宏,段宁,2005;冯久田,2006);有包括结构功能原理、自组织原理和系统控制论的系统科学方法(李长安,2005;吴季松,2005;张录强,2007)。系统科学的学者主要运用能值分析和系统分析方法;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学者主要运用价值分析和物质流分析方法;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者主要运用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在研究范式上,学术界分别运用系统分析(杜世勋,曹利军,2005;张连国,2007)、能值分析(蓝盛芳,2004)、物质流分析(陈效逑,2001)及价值分析等方法来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流和经济流。
(责任编辑:闫春英)
第五篇: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述评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摘要
本文阐述了供应链的概念.分析了供应链管理的含义。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供应链管理受到十分关注。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兴趣。供应链管理被学术界誉为战略决定性因素,同时也被企业界看作是客户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然而,尽管对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兴趣越来越大。但是.普遍缺乏对供应链概念的准确描述和该领域正在进行的相关理论研究的有条理的综合性叙述。不少学者都进行了有关供应链设计和管理的文献综述工作。尽管上述学者已经对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分析。但近年来随着供应链管理文献的增多。有必要对目前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新研究工作成果进行再次详细的审读。目的在于试图对供应链管理发展趋势。进行条分缕析。并归纳出供应链管理新的研究方向。通过对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就会发现.由于涉及供应链管理主题词的研究文献巨大的数量,使许多资深的学者也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对于刚刚涉足该研究领域的新手来说.对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描述和综述这些文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supply chain.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eaning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ed research statu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terested 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academic circles as the strategic decisive factor, but also be business as the customer creation value of the effective way.However, although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 interest is more and more big.But.Generally lack of supply chain concept accurate description and the field ongoing correlation theory research organized comprehensive narrative.Many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the relevant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work.Although the scholars have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are analyzed.B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literature.It is necessary to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ield at present.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detailed promotion again.Purpose is to try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oLvXi.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summarized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Through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search.You will find.Because it involves a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ubject research literature huge quantity, make many senior scholars also feel at a loss what to do.So, to just set foo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beginners.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lated theoretical research,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Description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it is a kind of very effective research method.Key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research status;The research direction1、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最常见的供应链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商向下流动到客户。供应链力图通过计划、控制、协调来进行存储、分销、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在客户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衔接.使用户的需求较为真实、快捷的反应到制造商,将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销售等环节变成价值增值的产品。并以最快的方式送到客户手中。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部生产和外部客户的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供应链又叫做供需链。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 R”,并使总成本最小。因此,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和协调供应链各个实体及其行为.以达到降低系统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服务水平等目的.进而全面提高整个系统的综合竞争力。
2、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物流配送网络
配送系统设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单一配送中心选址方法和多个配送中心选址及 分配方法两个方面。人们也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方法和模型来求解这些问题。目前对于配送方案优化问题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改进V R P问题。而大多数的配送网络问题。可归结为将配送按照一定的要求(即目标函数,如距离最短、配送时间最短、费用最少等),将配送 过程归结为表述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计算机求得合理可行的方案。
2.2库存控制
供应链库存控制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系统、生产一库存一配送系统、库存分配系统。目前对配送网络中的库存控制主要研究对象是优化决策结构,其基本假设是需求已知.且是稳定的,目标是最小化订货成本和存储成本。生产一库存一配送系统是上述两种系统的综合,相对生产,库存系统和库存,配送系统而言,生产一库存一
配送系统要复杂得多,因而研究文献也相对较少。库存分配是配送系统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一个配送中心通常要向多个零售商配送商品,因而如何在各个零售商之间、配送中心与零售商之间分配库存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对于需求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的研究,信息不对称下的供应链的库存协调,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下。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是近期库存控制方面研究的热点。
2.3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减少不确定性、减少波动增量和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最重要的策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管理中或企业问的信息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对供应链信息共享中的“牛鞭效应”、“囚徒困境”等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供应链中信息共享的利弊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讨论了企业如何选择符合自己的信息共享方、信息共享层级。利用信息共享降低供应链成本等问题。对供应链中不同种类信息的需求模式及共享模式,对供应商和零售商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行了研究。供应链对共享信息的不同需求要求,有不同的信息共享模式与之适应。结论主要有:信息共享活动减少了供应链中需求信息的不确定.导致商品短缺或者滞销损失。需要改善订货.更好地制定生产和库存分配方案提高服务水平
2.4信息支持技术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信息技术之间的竞争。以Intemet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大量削减成本和改善服务的机会。Intranet联结各个部门分散的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Extranet则提供企业群信息集成的途径.实现供应链上信息共享。而且Extranet使供应链管理摆脱地域限制,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
2.5设计和协调
一个有效、协调的供应链的设计和运行对于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性供应链流程设计适于低边际利稳定需求的功能型产品:反应性供应链流程设计边际利润高、需求不稳定的革新型产品。而为(或整个供应链)能在市场上占据领导地位或保持的市场份额。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参与产品开发用户需求重构供应链。
2.6客户价值创造
客户服务在市场营销组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决定供应链能否留住原有客户.同时也是企业能否发展潜在客户的重要因素。这将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份额及最终的盈利状况。客户服务的要素,划分为三个部分:销售前服务、销售中服务及售后服务。有些学者研究了客户价值与客户满意和服务质量的相关性。
3、未来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方向
3.1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
电子商务改变了供应链上,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改变了供应链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高水平的电子商务应用。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带来了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它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整合企业上下游的产业。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客户)、物流运输商及服务商、零售商和往来银行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整合。构成一个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不必要的运作和消耗,促进了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在整个供应链网络的每一个过程,实现最合理的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3.2供应链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往那种企业与企业之间。单打独斗的竞争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商业运作的模式.由消费者、供应商、研发中心、制造商、经销商和服务商等.合作伙伴组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或者是一个跨国集团和一个跨国集团之问的竞争。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供应链管理愈来愈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形成,将使得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变得更加畅通。因此它不仅将增大整个供应链的总体效益,还能使单个企业借助庞大供应链的整合优势,在竞争中更主动、更有发言权。相信基于全球供应链的虚拟企业的模式,将对我国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运作机制,进行改革和管理体系的重组,有所帮助并发挥重要作用
3.3供应链绿色化
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构成供应链的各项物流职能,正引领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尤其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及自然资源的逐渐枯竭,如何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绿色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忠诚的顾客。如何增加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每个企业面临的战略选择。绿色供应链是绿色制造和供应链的学科交叉。是实现可持续制造和绿色制造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个日趋热门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l】陈国权;供应链管理;中国软科学。
【2】李延晖、马士华、刘黎明;(基于时间约束的供应链配送系统随机模型)【J】2010(4)。
【3】吴坚、史忠科;(基于遗传算法的配送中心选址同题);‘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4】马士华、林勇、陈恚样: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 0 11。
【5】Sim on Croom.Supp ly C hain Managem en t:aII nalytjeI
【6】潘文安:‘基千需求不确定性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10(6)。
【7】冯蔚东、陈剑:‘虚拟企业中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4)。
【8】Lee.H au L,BiH iagton.C orey.M anaglng s.ppl y Chain Inventory:P itfalls and Opportun ities.Sloan Managem ent Review.S p rin g 2011.V.3 3。Iss.3:6 5-7 4.
【9】Fisher,Marshall LW hat is the啦supply chain fur your
【10】卢震、黄小原:‘不确定交货条件下供应链协调的Stackd berg对策研究)O h <管理科学学报)2010(6)。
【11】陈壁辉、何海军:<物流企业客户服务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