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对策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企业社会责任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影响 某纺织品公司存货管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 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民营企业目标的现实选择
重新审视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差扩大现象 某能源公司的负债经营研究
某科技公司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分析—以沪市A股钢铁类上市公司为例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 债务重组新旧准则比较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
惠州市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 关于xx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 吉利集团融资案例的分析 某科技公司融资问题研究
某建设集团公司筹资风险成因与对策研究 现金流量表改革研究
关于xx机械公司成本控制问题的思考
企业横向并购的价值效应分析——以美的并购小天鹅为例 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物流会计核算的现状及其对策 会计职业道德的理性思考 某公司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质量研究 低碳经济下环境会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A企业的企业所得税收筹划实证研究 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浅谈管理层行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事业单位目标研究
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xx公司为例 资产减值与利润操纵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七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看公允价值的运用 基于利润结构的某机械公司利润质量分析 我国家电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 苏宁电器的盈利质量分析
质量成本管理在某公司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村为例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广告业的影响及建议 后金融危机下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探讨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商业银行显性竞争力分析——以工行为例 某公司存货管理研究
资产减值对会计数据的影响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 中小企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基于EVA的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 浅议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及治理对策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
价值链理论在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研究 某公司负债经营与风险控制
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中主要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应用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某房地产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研究 商誉会计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策略研究
汽车销售与售后服务企业作业成本探析 全面预算执行控制的探讨——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
(高职)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现金的管理--以xx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为例 房产税税基确认方法的研究
从知识管理的架构上谈知识管理提升软件行业核心竞争力—以微软公司为例 担保企业风险控制与经营模式创新探析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医院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的探讨
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分析 论公司治理环境下的内部审计
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S公司业务流程再造与应收账款管理 某机电设备公司问题研究
某纺织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与监管制度的分析与应用 慈溪市光华实业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探讨 作业成本管理在流程工业企业的应用研究 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问题研究
消费型增值税对纺织企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论会计在反倾销中的作用 88 服装制造业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90 某百货公司促销方式的税收筹划 91 某生物科技公司流动资产的优化管理 92 基于作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93 BC电子商务模式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94 会计舞弊治理问题研究 95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与预防
中小企业现金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食品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关系的实证分析 98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 99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以xx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102 某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103 论会计信息与委托代理契约的关系
作业成本法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以某机械加工厂为例 105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 106 某物流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论商业信用筹资在企业融资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08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09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与控制方法 110 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111 创业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
某微电子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4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研究——以某食品公司为例 116 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对策
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研究
论企业集团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中的税务筹划
管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研究——以某煤电集团公司为例 120 某化工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21 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企业纳税筹划中的风险规避问题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23 论会计计量与报告的二元模式 124 某公司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125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分析
融资困境与融资成本研究 ——基于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分析 127 某服饰公司成本控制的探讨
交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以建行和交行为例 129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130 某公司筹资风险成因与对策研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作业目标成本管理体系设计 132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 133 或有事项会计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135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136 某建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现状的研究 138 对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40 某某公司问题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研究 142 股权激励会计问题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碳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144 论杠杆原理在中的运用 145 中国农业银行财务预警研究 146 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
经济型连锁酒店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以七天连锁酒店为例 148 某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9 我国高校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核算初探 150 论机会成本在现代企业中的运用 151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进 152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的研究
153 某公司短期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 154 基于我国现状提出的政府环境审计对策建议 155 家族式企业的模式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56 企业资产减值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157 公允价值在我国适应性研究
158 基于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159 企业存货审计的研究
160 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61 面向知识经济的
162 民营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管理
163 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及防范研究——以某汽车修理公司为例 164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 165 光伏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
166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67 我国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初探
168 中小企业纳税筹划方案设计——以酒业制造公司为例 169 公司存货的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某公司为例 170 个人理财误区及解决途径研究
171 某公司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研究 172 先进制造模式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17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174 某公司模式研究
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5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披露问题研究 176 企业“双高”问题与现金池管理模式 177 论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178 某公司海外并购财务承受能力的研究 179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及税务处理研究 180 企业社会责任披露研究
181 论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182 某机电公司融资方案选择研究 183 盛世环宇集团财务分析
184 会计准则与新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研究 185 可持续发展下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86 Excel服务器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187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8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与防范 189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0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对策 191 对企业推行预算管理的思考
192 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研究 193 某生物科技公司现金流管理中的风险及对策探析 194 某汽车部件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5 某建筑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6 某集团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197 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内部税务审计必要性探究 198 “在建工程”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和对策 199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相关问题探讨
200 杜邦分析法与平衡计分卡结合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第二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1月5日,辽宁新兴佳向美国纽约州法院提交诉状,起诉纳斯达克交易所违反了其规章及其法定诉讼程序,导致该公司声誉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害并使公司市值缩水2.2亿美元。
此事件起源于2011年1月13日,纳斯达克市场向新兴佳发出退市警告,表示该集团未能及时向纳斯达克市场提交有关2010年12月完成的财务重组相关情况。这造成辽宁新兴佳股价从每股9美元最终跌至不到70美分。当时,新兴佳表示,已经及时提供了所有必要的信息。
在起诉书中,新兴佳方面表示,公司通过反向收购在美国上市而受到了纳斯达克交易所管理人士的不公对待,同时“程序上有缺陷是武断与任意地调查,并且匆忙作出决定的”,“公然带有歧视性”,目标就是摘牌中国公司。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分析此事称,按照当前公布的事件起因来看,纳斯达克对于新兴佳的处罚过程不是非常透明,处罚依据较为模糊,且存在处罚过重的嫌疑,如果新兴佳能够充分地向法官说明上述事实,那么案件诉讼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新兴佳可能被贴上不遵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法律法规的中国公司群体中一员的标签,这将非常不利于法官做出公正裁决。
中国企业
在美上市遇难题
此事件的起因是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所采用的反向收购的方式。反向收购又称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的股份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而原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可以获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李胜茂认为,美国证券市场是以完全披露信息为基础的,如果新兴佳通过反向收购方式上市仅是为了规避上市时的信息披露义务,那么其就很有可能存在纳斯达克指控的违规行为;如果仅是将这种行为当做一种正常的上市途径,那么违规的可能性就较小。
新兴佳只是大约400家通过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的一员。美国证监会2011年6月警告投资者购买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公司的股票,称它们可能有“欺诈及其他弊病”的倾向,并称“调查发现数十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问题”。
这种曲线上市路线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避免首次公开发行时证券交易所的严格审核。此事件也表明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必须要严格遵守美国证券交易市场的法律法规。李胜茂分析,这对今后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路径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第三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手段剖析
【本文刊载于《财会月刊·会计》2007年第5期,第43-44页】
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手段剖析
颜永廷*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2)
摘 要:管理层虚增利润舞弊历来是公众投资者、注册会计师以及政府监管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文章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利润舞弊——资产泡沫——掩盖释放”上市公司会计舞弊循环命题,并剖析其舞弊手段。
关键词:利润舞弊 资产泡沫 巨额冲销 追溯调整
自从会计信息作为传递经济讯号的媒介以来,会计舞弊就与之形影相随。会计史上出现的重大会计舞弊案件,实际上成为催生和完善会计规则和独立审计制度的重要因素,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会计舞弊的研究和探索。从18世纪初英国暴发“南海公司事件”、颁布《泡沫公司取缔法》,到20世纪20年代年华尔街上市公司会计舞弊成风最终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经济大萧条,以及随后美国颁布的《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再到安然事件以及随后制定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防范以及惩治会计舞弊始终与各国经济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两权分离、委托代理范式下的现代公司中,以利润为核心的会计信息因作为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杜兴强,2002)而使其成为股东对经理人激励、报酬的主要依据。由于管理者(或实际控制人)作为“经济人”的道德风险的存在,管理层虚增利润舞弊历来是公众投资者、注册会计师以及政府监管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根据会计基本等式可知,虚增利润舞弊不外乎多计收入或少计费用,而多计收入或少计费用则必然体现为虚增资产或隐瞒负债。虚增利润累积形成的资产泡沫,企业往往利用会计制度(准则)变化、高管及控股股东更换、公司重组、经营困境等作为契机,采用会计调整或巨额冲销等会计伎俩来“消化”释放。通过“利润舞弊——资产泡沫——掩盖释放”链条,使得企业会计舞弊“循环可续”。本文结合部分案例,力图对企业利润舞弊链条及其舞弊手段进行剖析,透视其舞弊伎俩。
一、利润舞弊手段透视
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在《舞弊财务报告:美国公司的分析(1987-1997)》中指出,财务舞弊主要通过高估收入和资产,低估费用和负债来实现。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股东对管理层的绩效考核一直以来多以利润为中心。由于“收入-费用=利润”,因而利润舞弊不外乎从收入和费用两方面着手。
(一)收入舞弊途径剖析
1、管理层合谋虚构收入。尽管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管理过程,用以实现会计报表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对法律和法规的遵循等相关管理目标,但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功效一般只限于企业的中下层人员。企业管理当局由于压力(Pressure)、机会(Opportunity)和借口(Rationalization)等因素的作用,常常逾越单位内部控制合谋虚构收 *作者简介:颜永廷(1965.12—),男,江苏涟水人,副教授,管理学硕士,中国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入。黎明股份、东方电子、银广夏等公司无不是管理层合谋虚构收入的典型案例。2004年6月曝光的台湾博达科技财务舞弊案,更使“管理层合谋虚构收入”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案例1】:博达科技于1991年成立,最初资本额为500万新台币。公司于2000年 12月在台湾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后进行了四次现金增资与发债,从市场筹资111.04亿新台币。2004年6月15日,博达科技无任何预警地宣布,因无法偿还于6月17日到期的公司债务29.8亿元新台币,而向台北士林地方法院申请重整。
博达科技从1999年开始,通过在美国、香港等地设立人头客户,将一般产品或残次品按高于正常价格的售价卖给它们,虚增营业收入。同时,博达派人常驻境外收集所售货物,于一段时间后再卖给在台湾的其他配合公司,这些配合公司再将货物卖回博达。博达将这些买回的货物又再次卖给境外的人头客户,由此不断轮回操作,以使博达的经营业绩可以自由控制。博达还通过将假应收账款转化为折现票据或信用连接票据等手段巧妙地将其转化为账面现金(使用受限)。博达科技舞弊过程环节多、程序复杂,不仅伪造各种交易文件虚构信息流、资金流,同时还形成货物的实际流动,缴纳运费、出口关税,而且还设置专门人员负责货物运输、存储的管理。博达科技管理层殚精竭虑,通过其“天衣无缝”的舞弊手段随时发布获利良好的财务报告,频频以现金增资以及发债等方式最终达到掏空投资人和公司资产的目的。
2、引入“过桥公司”虚构收入。为了避免并表抵销,企业通过引入“过桥公司”将关联交易分解为非关联交易,以此来虚增收入;或者将公司自己资金通过“过桥公司”划转冒充收入入账。例如,在HPL公司财务舞弊案中[2],期首席执行官Lepejian私下与佳能公司商妥,先由佳能公司购买HPL320万美元的软件,之后,佳能公司再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将该软件销售给HPL在日本的子公司。这样,HPL将自己资金通过 “过桥公司”佳能划转,虚构了320万美元的销售回款。
3、扩大销售核算范围虚增收入。主要手段包括:(1)将销售回购、销售租回等业务确认为收入;(2)将委托加工业务的加工发出以及收回,通过对开发票方式分别确认为销售以及购买业务;(3)将非营业收入虚构为营业收入;等等。
4、提前确认收入或记录有问题的收入。主要包括:(1)在尚未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就确认收入;(2)将发出商品以及委托代销等业务提前确认商品销售收入;(3)将向附属机构出售产品确认为收入;(4)在收入确认条件没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确认收入;等等。利维特在其“数字游戏”中列举了包括“在销售完成前、产品发送给客户前、或在客户对该项销售有终止、取消或递延的选择权时就确认收入的实现”等过早确认收入的伎俩。
5、玩弄报表合并技术虚增收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会计准则,均是以拥有实质控制权作为纳入合并范围的标尺。这样,一方面对相关公司是否拥有“实质控制权”则必须依赖财会人员的高度专业判断;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拉长控制链条、构建复杂的公司体系,进一步“拓宽”报表合并范围的选择弹性。这些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无疑给企业管理层实施财务舞弊创造了条件。
企业在合并报表时,往往通过将内部交易不抵消、并盈不并亏等方法,来虚增合并收入和利润。安然事件中,管理层正是利用上述会计选择的灰色地带,创建了3000多个SPE,拉长控制链条,将利润合并显示在母公司的报表,而将债务留在子公司账上。自下而上“传递报酬”,自上而下“传递风险”[3]。
6、其他虚构收入方法。主要包括:(1)利用增值税抵扣制度对开(相互对开或者三角对开)专用发票虚构收入;(2)在会计期末开票虚构本期收入和利润,下期初再做销售退回处理;(3)对虚拟客户空开销售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4)先建立准备金然后 在未来某个时期释放充作收入;(5)通过资产负债表上各个栏目的重新归类来制造收入;(6)公司合并前不适当扣留的收入,在将来释放出来作为新公司的收入;(7)通过一次性出售资产等方式短期增加收入;等等。
(二)费用舞弊手段剖析
1、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收益性支出资本化,就是将期间费用以及应当与本期收入配比的营业成本等故意列作长期资产,以此来虚增利润。例如,国内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首份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渝钛白公司,其主要问题即是将8,064万元应计入财务费用的借款利息计入了钛白粉工程成本。又如在世通(Worldcom)舞弊案中,其高管人员以“预付容量”为借口,要求分支机构将原已确认为经营费用的线路成本冲回,转至固定资产等资本支出账户,以此降低经营费用调高经营利润。SEC和美司法部已查实的这类造假金额高达38.52亿美元[4]。
2、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化。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化,就是将资产减值准备视做会计盈余的“蓄水池”。利维特(Arthur Levitt)对此批评道:“一些公司在估计诸如销售退回、贷款损失或产品保证成本等负债时采用不切实际的假设。通过这些伎俩,它们在好的年景贮藏甜饼盒并在坏的年景需要时掏出这些甜饼盒(准备)。”
【案例2】:南方证券危机让我们有机会从一个侧面观察上市公司“各取所需”地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众相百态”。对待风险程度相同、生死状况不明的同一家公司的投资,2003年12月31日相关上市公司却“见仁见智”地做出了不同的专业判断。其中,上海汽车对南方证券投资余额3.96亿元,因其利润充沛(当年净利润15.16亿元)计提了100%减值准备;而四川长虹对南方证券投资余额1.3亿元,因其利润微薄(当年净利润2.4亿元)计提比例为0。黄世忠教授对此评论认为[5],减值准备远不是管理层根据准则要求计算出的一个简单数字,其背后隐含着公司经营战略、业绩目标、大股东利益取向、当地政府财政意志和会计师事务所风险把握的较量。
3、费用摊提目标化。企业基于IPO、配股、增发等融资目的,或者为了迎合市场盈利预期等,常常人为调节诸如广告费、折旧费用、研发费用、预计损失、无形资产摊销等费用的计提或摊销的依据、比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及摊销期限的延长或缩短均可使当期费用减少或增加。从会计核算的角度说,除产品价格因素外,费用摊提则是影响会计盈余最大的一项因素。
(三)非经营性损益操纵利润
企业常常通过处置转让子公司、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整等手段营造非经营性收益进行利润操纵,尤其是在面临退市等关键时刻,非经营性收益往往成为上市公司唯一的“救命稻草”。企业采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利润舞弊的手段主要有:非公允处置长期资产、操纵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隐性关联交易、依赖一次性的补贴收入以及会计调整等。
有关资料显示[6],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不少企业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了账面上的扭亏为盈。如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2003年有114家公司由盈转亏,每股收益从0.044降至-0.11元;2004年有94家公司上市公司由盈转亏,每股收益从0.042元降至-0.11元。此外,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每股收益(EPS)的贡献度超过10%的上市公司占总数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状态,2002年为36%,2003年为44.65%,2004年为43.28%,其中有183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50%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
二、利润舞弊掩盖手段剖析
(一)虚构资产泡沫掩盖利润舞弊
由于收入、费用变动与资产负债表项目密切相关,企业虚增利润舞弊则必然要通过 虚列应收账款、高估存货以及长期资产价值等方式来为其掩盖。主要途径包括:(1)虚列应收账款、多计销售收入;(2)伪造金融单证或者在金融机构配合下,以虚构的银行存款“收回”应收账款;(3)高估存货价值、少转销售成本或隐瞒存货减值损失;(4)通过收益性支出资本化以及少提折旧、摊销等虚列长期资产;(5)以漏列负债、隐瞒担保及诉讼损失等手段浮夸资产(隐瞒负债、少列费用或损失)。
(二)虚构现金及现金流掩盖利润舞弊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研究认为[7],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伪造金融票据、虚构银行存款余额、隐瞒银行存款受限现实,现金舞弊泛滥已成为上市公司的一大公害。也许是因为虚构应收账款及销售收入的伎俩容易被识破,也许是为了迎合投资者对现金流量指标的过分偏好,公司管理层通过虚构现金及现金流来掩盖利润舞弊似乎正成为会计欺诈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1、虚构现金余额。人们不难发现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这样一种反常情况:一方面报表上有大量闲置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同时又四处举债甚至是贷款逾期不还。许多公司IPO获得的巨额资金并未花消在按招股说明承诺的项目上,甚至“专款”刚募集到账就被大股东或公司控制人向银行质押转用于还贷、弥补亏空或挪作他用。上市公司这种既有大量闲置现金同时又四处乞讨举债的反常情况,彰显其账面上充裕的现金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纸上富贵”,这些货币资金实际上很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已经被质押或被占用。
【案例3】[8]:金花股份近几年年报以及2005年半年报的货币资金一直都保持在3.5亿元左右,几年几无变化。直至2005年10月14日,因公司存款被银行强制划走,金花股份的“假现金”才被揭开面纱。其实自2004年11月以来,金花股份就已将28,500万元以存单质押的方式为控股股东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提供全额银行承兑保证。因质押期满金花投资及其关联公司无力还款,导致公司存款28,500万元被银行扣划;同时以公司名义借贷,由金花投资保证以其资产抵押或第三方保证的共计31,700万元的10笔银行借款也被金花投资占用。以上占用资金合计60,200万元,而金花股份从未就该银行存款质押做出披露,投资者还真以为这些都是公司能够支配的自由现金。
2、现金流量操纵舞弊。(1)虚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主要手段包括:①通过自身或关联方向债务人提供借款担保,债务人以银行借款偿还债务,以此方式来增加企业当期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②将非经营活动甚至违规行为所得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同时计入销售收现,结果导致利润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都获得提高。例如,东方电子曾将账外违规炒股所得通过伪造单证等方式冒充主营业务收入计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2)伪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即通过伪造银行单证或取得银行配合,以关联方、过桥公司或者虚拟客户等名义,采取银行账户“虚收”与“虚付”的方式,将应收账款转换为其他流动资产。首先,通过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冲销虚构的应收账款;其次,在需要的时候则以借出款或购货款名义冲销,借记“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贷记“银行存款”。这样,通过虚增“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时虚增“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两者相互抵销伪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与流出。
(3)伪造“经营现金流入”与“投资现金流出”。即通过银行账户虚增、虚减的方式,伪造“经营现金流入”与“投资现金流出”,将虚假应收账款转化为长期资产,日后再伺机减值或核销。
【案例4】:天津磁卡2005年9月7日公告称:研发基地一期建设总用地512.34亩,总投资103,896万元;2005年3月25日,公司与中贸源签订总价款为431,972,300元的《设备采购合同》,2005年6月30日,公司向中贸源预付了5.2亿元设备采购款及原材料采购款。合同总价值只有4.3亿元,却向一家背景不明的公司预付5.2亿元!实际上,连同该公司2003收回的关联方欠款5.3亿元以及后面支付印刷厂6.3亿元,均被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中心的专家怀疑其涉嫌资金空转,并以此转回巨额的减值准备,虚构 2003、2004年巨额的非经常性损益。
(4)利用理财策略操纵现金流。例如:①依靠收购营运资本为正的子公司,获得经营现金流的增长。按照现行准则,收购企业资产(既包括固定资产,也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所支付的现金全部计入投资活动支出。而当所收购的标的企业应收账款等债权良好、存货变现顺畅,在收购完成后这些企业债权、存货的顺利变现,自然会提高收购公司的经营现金流。②通过营销及财务手段等方式,操纵现金流。通过加快货款回收、关联方代垫费用支出、清理资金占用、延长采购付款期限等营销及财务手段等方式,影响操纵现金流收付的发生时间。
三、利润舞弊释放手段剖析
无论是通过虚列收入还是隐瞒费用,虚构利润盈余最终都必然体现在虚增资产上。长此以往,企业与日俱增的资产泡沫无不令管理层“不堪重负”。于是,通过巨额冲销、追溯调整等舞弊释放手段便粉墨登场。
(一)“巨额冲销”
依据销售收款业务循环,企业虚构收入则主要对应“应收账款”虚增。为了释放虚构收入形成的资产泡沫,企业常常不惜对应收账款进行巨额冲销。此外,企业还会通过伪造“经营现金流入”与“投资现金流出”等方式将应收账款转化为长期资产,或者干脆通过关联交易将应收账款置换为长期资产项目。总之万变不离其宗,企业在适当的时候必定还要将虚构收入转化而成的长期资产泡沫,再以减值等形式核销“消肿”。
济南轻骑2002年对应收关联方的28亿元债权计提坏账准备亏损34亿元,四川长虹2004年对应收APEX公司26亿元账款计提坏账准备亏损37亿元,两公司均因“洗大澡”式地对应收账款巨额计提而分列当年国内股市“首席亏损师”。巨额冲销蕴涵的可能信号包括(黄世忠,2002):上市公司以前报告的利润严重不实,由此形成的“资产泡沫”或“隐性负债”使高管人员不堪重负;为了释放风险,减轻负担,高管人员不惜诉诸于巨额冲销,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或有损失等形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和“消毒”。“轻装”后的次年,轻骑和长虹都“意料之中”地轻松实现盈利。由轻骑和长虹等公司日后对前期应收销货款冲销额之“巨大”,人们不难反推当初该等公司对收入确认有多激进“嚣张”。
(二)调减期初留存收益
1、会计追溯调整。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及以前期间的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追溯调整法会计处理步骤包括:(1)计算确定累计影响数;(2)账务处理(调账);(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4)报表附注说明。为了剖析企业管理当局运用“追溯调整法”伎俩释放财务舞弊,笔者将其区分为调减期初留存收益和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两种类型。
“调减期初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一般为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贷记“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相关账户;“调增期初留存收益”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等相关账户,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透视追溯调整的会计处理:“调减期初留存收益”实质上是向过去“传递损失”,类似于将“罪责”追记于历史;“调增期初留存收益”则向过去“传递收益”,类似于将“荣耀”追记于历史。站在企业现任管理当局角度取舍,“孰优孰劣”昭然若揭。
[9]
2、调减期初留存收益释放舞弊。【案例5】:大冶特钢对在2004年报中,对2003、2002 和以前存在的重大差错更正进行追溯调整,合计调减截至2003 年12月 31日净资产850,797,822元。2002年及2003年公司更正前、后EPS分别为:0.101,-0.583;0.055,-0.095(元)。当然,不管“会计调整”如何折腾,企业管理层大多会理性地规避公司退市的“三年亏损”高压线,大冶特钢2004则每股盈利0.06元。大冶特钢借机控股股东更换,在2004年报中,对期初余额巧妙地采用“追计损失”方法释放了8.5亿元资产泡沫。尽管调整后大冶特钢2002及2003连续两年亏损,因迟到的“知错必改”(2004年报在2005年初披露),大冶特钢在2004却从未戴一天“ST帽”。
“调减期初留存收益”释放会计舞弊手段,因其具有责任既往不咎、利益既得不受影响(已按既往高的收益水平获得配股、增发以及银行贷款融资等)、为后期盈利拓展空间、避免本期收益的巨大震荡(与巨额冲销相比)等“优势”而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层掩盖释放财务舞弊的“主流手段”。王霞等研究了2001-2002年共534家发生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发现81%的公司的追溯调整都减少了留存收益[10]。“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政策出台的初衷是防止企业滥用会计估计高估本期利润,而将转回前期多计的减值准备“追溯调增期初留存收益”“原渠道冲回”,结果却事与愿违。从最近两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来看,企业在会计追溯调整中自行采用“调增期初留存收益”的“傻瓜”做法更是难觅踪迹。
四、结束语
从各国证券市场发展历程来看,上市公司会计舞弊以及对舞弊的监管似乎是一场魔道相与共生、永无结局的“鼠猫游戏”。“利润舞弊——资产泡沫——掩盖释放”链条难以为继之日,便是上市公司被管理层或其控制人掏空、榨干而“病入膏肓”之时。公司管理层这种规避监管、蒙蔽投资者的“黔驴把式”,不知要经历多少悲欢轮回,市场才会不再重演“昨天的故事”。研究企业财务舞弊的种种手段,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会计规制和更加有效地防范、治理财务舞弊。
“利润舞弊”、“资产泡沫”经“掩盖释放”后,上市公司可重塑盈利良好形象并获得融资而渡过危机。诚然,有许多公司利润舞弊引起的资产泡沫未能掩盖释放便破裂,并由此引发资金链条断裂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不能自拔。同样,我们也鲜见能历经上述循环的“百年老店”;若如此,则不只是投资者的悲哀更应是会计监管及法治的悲哀。
由于会计舞弊的隐秘性、复杂性,加之其调查活动与公司管理层(或实际控制人)的“对抗性”,实际上我们很难取证一家上市公司、跨越若干较长的会计期间进行较为完整的个案分析。上市公司“利润舞弊——资产泡沫——掩盖释放”命题只是笔者基于零散案例分析所得的管见,仅是说服性的而非结论性的,还有待于实证的充分验证。
参考文献:
耿建新等.对2004年台湾会计舞弊案的思考[DB/OL].http://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1月16日.[9]根据上海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相关公司公告、年报等公开资料整理[DB/OL].[10]王霞、张朋娟、于腾.制度安排缺陷诱发会计差错频发[N].中国证券报2005年12月14日.Analysis on the Tricks of Enterprise financial fraud Abstracts: Sinc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of economic signals, financial fraud on with the Great Lakes region.Profit at the core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s a substitute for enterprise output variables become shareholders of the manager incentive, reward key basis.Management fraud to falsify profits investors have always been, CPA and government regulatory aspects of focus.The case for enterprise integration “profit fraud,assets bubble,hide release” chain of fraud and financial fraud means an analysis on its fraud tricks.Keywords: Profit fraud, Assets bubble, Huge offset, Retroactive adjustment 7
第四篇: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理论分析
谭金维
2012-11-7 14:56:24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期上
摘 要: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将导致社会腐败、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资源的浪费。本文主要阐述企业财务舞弊的ABC理论、有限性理论、契约理论、风险因子理论,以分析财务舞弊的成因,为阻止财务舞弊行为发生及其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财务舞弊,上市公司,成因分析
财务舞弊就是单位利用不正当手段故意编制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其目的就是粉饰业绩、获取非法利益。目前,西方国家对于舞弊理论从现有的理论来看,主要有四种研究理论,他们都是从舞弊成因的角度来思考的。
一、ABC理论
ABC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诱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同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某种信念B所直接引起。这种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财务舞弊行为。财务舞弊行为C是由诱发性事件A和信念B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利益驱动下的股权融资事件及拟融资公司恶劣的基本面情况是财务舞弊行为C的诱发性事件A,制度和道德(即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三方)产生信念B。当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即未能满足证监
会的要求),制度和道德(职业道德)对上市公司、地方政府、中介机构的行为不能产生正确的引导和约束,舞弊财务报告行为就发生了。
二、有限性理论
有限理性的概念最初是经济学家阿罗提出来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教授赫伯特·亚·西蒙在其著作《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西蒙从生理学、心理学两个层面对人的“有限理性”进行了科学而细致地分析,进一步把理性区分为程序理性和结果理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其行为结果的形成过程也不应该被忽视。用西蒙教授的有限性理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产生进行程序性分析,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行为结果这一非理性行为寻找到政府监管层、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以及中介机构的非程序性行为理论行为,从而为减少和监管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三、契约理论
由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发生在市场,也可能发生在组织内部,还可能发生于政府规制之中。现代经济学把关于非对称信息情况下最优社会契约安排的理论称之为契约理论。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容易产生两个问题:一是逆向选择问题;二是道德风险问题。
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拥有更多的关于公司现状、未来发展前景等私人信息或内部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会直接影响外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价,从而影响帕累托改进的实现,这是典型的逆向选择问题。由于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利益关注的焦点,因此一些上市公司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通过牺牲投资者的利益来获取企业或自己的利益。而道德风险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的不对称将导致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而这些行动又直接影响到交易(契约)各方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会计信息通常作为企业业绩是否良好的衡量,而经常被运用于激励机制(合约)中。当会计数字与管理者的薪酬挂钩以后,虽然一方面可以促使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业,使企业健康地运行;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财务舞弊行为随之产生。
四、风险因子理论
1895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了《歇斯底里研究》,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
用冰山理论可以将各种导致舞弊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并将它们喻为海面的一座冰山。露出海平面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是每个人都可以看见的客观存在部分,属于舞弊的结构部分,包含的内容是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而潜藏在海
平面下的部分,是更为主观化、个性化的内容,包括行为人的态度、感情、价值观念、满意度、鼓励等等,属于舞弊的行为部分,这些行为更容易被刻意掩饰起来,因而也更为危险。该理论强调在舞弊风险因素中,个性化的行为方面更为危险,需要更多的注意力。
五、财务舞弊的成因
财务舞弊以其理论基础作为支持,可将其成因分为以下几类:
(一)诱发因素
1、本质诱因。利益驱动是财务舞弊产生的本质诱因。卡尔·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是参与舞弊各方的利益追求。根据主体的不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利益驱动可以分为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中介机构的利益驱动。
2、直接诱因。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是股权融资。企业如果想通过上市筹融资,首先需要获得上市融资的资格,因此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就必须符合证监会的监管政策和条件,否则就拿不到通往资本市场的通行证。对于已上市的公司来说,可能会由于自身或其他的外资因素导致企业财务或经营的恶化,此时,上市公司会更加迫切地需要通过再融资来解决经营或财务困境,或者企图保住壳资源。然而,证监会的监管政策直接约束了他们的再融资能力。由于股权融资困境的存在,企业为了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或再融资资格,在财务状况不好甚至恶化的情况下,为了迎合证监会的要求,可能会铤而走险,通过篡改报表数据或错
报、漏报报表事项等财务舞弊行为,以达到上市或提高发行股价或再融资的目的,以获取更多的超额利润和报酬。因此,股权融资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直接诱因,而隐藏在股权融资背后的参与各方的利益驱动则成为了导致企业财务舞弊的本质诱因。
(二)决定因素。是什么最终导致了舞弊的发生呢?有人认为是行为人的信念决定了财务舞弊的发生,也就是认知行为学派的ABC理论中的信念B。在相同的诱发因素和基本因素情况下,行为人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用ABC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人们的行为信念主要是靠制度和道德来引导和建立的。制度依靠法律法规等法律文件提供了合法与非法的标准,通过他律来约束行为人行为的规范,是一种刚性约束。而道德是通过判断行为的善与恶来作为标准,主要通过行为人自律来约束行为人的行为,是一种软性约束。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筹融资活动基本上是通过证券交易所或证券公司进行的。我国证券市场的约束机制主要是在两方面:证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罚。因此,要抓好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减少财务舞弊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约束,财务人员需要通过道德上的自律来促使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小结
自危机爆发以来,虽然我国国内目前尚未发生严重的会计舞弊丑闻,但发生重大会计造假案件的风险正在聚积,由于经济增长减缓、外贸出口困难、证券市场波动等,导致一些公司经营状况恶化,资金紧张,财务上容易进入困境,粉饰报表的可能性明显加大。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大环境下,各界必须加大对企业的监管,预防舞弊事件的发生迫在眉睫。
主要参考文献:
[1]黎四龙.舞弊三角理论与财务预警[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7.2.[2]葛家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剖析丛书》评述[J].财会通讯,2007.5.[3]陈国欣,吕占甲,何峰.财务报告舞弊识别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审计研究,2007.3.
第五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2013年03月01日 14:48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期 作者:朱晓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 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法律地位处于空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也是照搬西方模式,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基础薄弱。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国外的内部审计模式直接引用或稍作修改,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相对较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与它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取长补短,建立适合企业的治理模式。
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机构没有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大多数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大致如下:75%左右的上市公司隶属于管理层,由总经理管理和指导;22%隶属于决策层,由董事会和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剩下的3%隶属于监督层,由监事会管理。这几种模式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经理层难以保持其独立性,无法评估公司总部的财务和公司管理层的实际情况,不能对公司高层的工作实现其监督作用;其次,虽然内部审计隶属于决策层可以减少经理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降低“代理成本”,但是董事会实行的集体讨论决定制会降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实际上还是由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控制,会影响内部审计检查、评价的功能;最后,内部审计隶属于监督层虽然有利于内部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的发挥,但是由于监事会仅仅是制约公司高层的一种制约机制,监事会本身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不具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权,就不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就遇到了一定的障碍。这种模式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机构而不是服务机构,不利于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层,实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由于我国是公有制结构,很多上市公司是通过国有企业股份改制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多公司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内部控制机构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而做出相应的转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建立内部审计,通常只是作为补充外部审计工作的一个手段。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并不是企业基于管理的需求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往往是政府的要求或是相关法律的强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直接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定位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难以保持独立性。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部的会计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担任,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应占多数,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但是审计委员会其他人员的任职要求并没有做出很明确的规定,这就为企业在确定审计委员会人选时又留下了一些可操作的空间,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程度很容易再次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容易遭受精简,使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前途缺乏信心而进一步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再次,内部审计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开展的一项独立活动,它的经费来源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层,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就与企业的管理层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旦威胁到这些管理层的利益时,内部审计的经费往往很容易受到限制,导致审计活动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增大,经费没有合理的保障,严重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方法落后。首先,内部审计业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其审计工作也主要是在财务领域而未涉及到经营和管理领域。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总是放在财务收支上,应该拓展到经营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审计、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方面,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其次,忽视事前及事中审计。根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可以看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比重较大。在这种状况下,存在着许多弊端,进行事后审计只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根本就没有起到事前监督防范的作用,很容易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企业在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前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再去分析研究;再次,内部审计的方法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工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服务于内部审计工作,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审计的抽样也很少利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仅仅凭借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来进行抽样,使得对审计的风险无法量化。
(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素质不高。首先,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通常仅限于财务专业),具有内部审计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数量相当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不高,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很容易受领导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而且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有时受到领导的支配,领导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原则。甚至,很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借职务之便,将单位的机密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员并收取相关利益,从事违法行为,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予以科学定位。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地位也就越高。因此,要想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公司必须首先保证审计机构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我国以上三种主要的模式来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下的层次最高,独立性最强,这种模式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选择。此外,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应占绝大多数;改革独立董事的任选机制,提高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防止企业的某些高层操控独立董事的现象;最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审计经费都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和影响,独立客观地进行。
(二)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首先要让其保持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是由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组织地位的高低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反过来影响其组织地位的高低。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使管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可以通过其职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的增加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通过对企业价值增长做出贡献,得到管理层与其他部门的认可,获得提升在结构中的威望的可能性。另外,要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机构向由监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转变,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薪酬、升迁等人事变动,应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而避免当自身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放弃独立性的事情发生。另外,还应当由审计员会来对内部审计的经费进行预算与监督,保证内部审计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使内部审计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拓宽内部审计范围,改进内部审计方法。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要从防错转向兴利。内部审计的重点也要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审、投资及风险审计等内容上;其次,要改变内部审计往往只是事后审计的现状,将内审审计的工作范围从事后审计扩大到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参与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提高内部审计的预见性与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与舞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为其服务,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审计软件的辅助,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确定审计计划的依据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抽样选择。要积极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探索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来实现审计手段的创新。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首先,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在明确不同内部审计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前提下对内部审计人员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与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此外,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实行奖罚并重,为每个人创造参与竞争的平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奋发向上,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互统一;最后,加强后续教育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确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保证教育需要能得到适当的满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延军。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J].审计研究,2007.1.[2]刘秋明。现代内部审计:组织内部资源的整合者——基于内部审计全面转型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6.11.[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