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购舞弊审计
曾经做过一个采购舞弊审计,做到后来,老板不给审下去了,在审计出问题后辞职了几个采购员,再继续审下去,人都跑光了,就没人干活了,现招也来不及。现在把这个过程分享给大家。
当时,我刚跳槽到一家单位,面试的时候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一句:曾经做过某个举报事项的审计,加上面试时其他方面表现可能还算不错,就被录用了。
入职不到一个月,接到第一个审计项目就是对已经辞职的采购经理做离任审计。我入职、采购经理离职时间刚好是一致的,从头到尾,我都没与此人见过面。领导布置任务了,就认真开始做吧。
说实在的,刚进公司,一头雾水的,就接到这么一个审计项目,压力很大。采购水很深,做采购流程审计原本就是一件比较复杂的审计,还要我查出这个采购经理有什么问题,就难上加难了。
我根据采购循环的要求,一步一步,循规蹈矩的做审计,耗时约一个月,仅查出一些小问题,比如合同不规范存在风险、比价资料不全等。老板对我的期望值在逐渐下降,我的压力是越来越大!
大概入职3个月吧,我萌生了退意,开始找下家了。
同时,我抛开传统的审计流程,从每一笔订单开始。公司用的是ERP系统,我就天天坐在电脑前,查订单、合同、比价、供应商.......,系统中约10万份有效订单,30多万行,我大概查了不到1/2订单,每天看订单,看到要吐!看订单很辛苦,但对我来讲,相当于身临其境的把以往的采购流程走了一遍。渐渐的,有眉目了。问题集中在20多个供应商上,我从系统中导出了全部供应商信息,比对订单,重点查有问题的供应商。
突破口是一笔不起眼的,金额不大的小订单,采购员在这个供应商只买了一次,没有比价信息,没有招标信息,供应商信息不全,问这个采购员怎么回事,采购员先说需要的比较着急,就随便找了这家,后说记不清了。
然后我就查了采购员的个人信息,通过人力资源,发现采购员是从其他公司跳槽过来的,之前任职的公司注册地点与这个供应商注册地点很近。然后找了工商局的关系,查到此供应商的监事是该采购员之前任职的公司的老板。再继续查存在质疑的几家供应商,都有类似的相互牵扯的关系,什么A公司的会计是B公司的董事之一,B公司的经营地址与C公司的一样了,C公司对外宣传登记的手机号码是某采购员老婆的手机了....差不多就是拔出萝卜带出泥那种,一搞一串!还有D公司因为质量有问题被我们公司踢出合格供应商名录,立马就有个新注册3天的E公司被神一样的采购员从茫茫人海里找到了,并且开始大规模签约采购了,而采购员这么做是因为采购经理要求的。更搞笑的是,因为某几家供应商在系统中登记的信息不全,我要求采购员和这些供应商联系,提供完整的信息,结果几天后发现系统中信息被人为修改过了,被我发现后,该信息的采购员一周内神速辞职!
然后领导就让我写报告了,把已经发现的问题做个总结,其他就不要继续了。
总共3人辞职,1人受到处罚,其中辞职的一个人是老板司机的侄子。已经离职的采购经理也被叫回来谈话,要求他采取措施,弥补损失。
再然后,我的座机、手机被采购部某些人拉黑了。
从这个审计中,我得出几个结论
1、采购的水真不是一般的深!是TM的太深啊,没事别去搅合,除非万不得已
2、换位思考很重要
3、不要小看基础工作,不要忽视金额小的订单
4、办法总比问题多
5、新来的人要做好被考验(或者是当炮灰)的准备
审计结果还算万幸,不管怎样,在我入职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了突破点,交了份还算满意的答卷,至少交差了。最后说下我的工作背景:上市公司审计经理(不是审计部经理)工作时间满20年了,内审工作时间5年
第二篇:上市公司舞弊审计研究
上市公司舞弊审计研究
摘要:由于我国社会有很多方面和快速稳定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财务造假严重,每年都会爆出大量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件,有些案件至今都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势必会加大力度扶持企业以发展经济,让更多的公司能够上市发行股票,从而企业能获得更充足的资金能够开展较大的项目。今年股市情况大好,投资者在选股的时候更加注重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通过虚增收入、税务造假、不披露重大事项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告。
关键词:上市公司 防范策略 财务舞弊
一、上市公司的主要舞弊手段以及案例分析
(1)虚增收入及少计提坏账准备
虚构销售是公司造假最惯用的手段,用来增加营收入或者减少成本和额外的支出,而虚构销售往往涉及的金额巨大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损失。
键桥通讯在2009年至2012年间,虚构了四份合同,而签约后并未履行便确认收入的合同有六份,四年间一共虚增的营业收入为3404万元。在2009年,键桥通讯向广州炜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采购价值756.11万元的存货,但是对应的应付账款却为884.655万元,这之间虚构的存货成本为128.544万元。既然存货成本增加,那么营业收入也会增加,利润也会增加。上市公司的业务繁多,特别是应收应付款项的凭证尤其多,审计人员采取的是抽查方式,几份凭证的数字与事实不符很难发现。
(2)出口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造假
南纺股份在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间虚增的利润高达3.44亿万元,而实际上是五年均为亏损,按真实的业绩来看,股市上应该早就不存在南纺股份了。南纺股份除了运用虚构交易等惯用手段,作为进出口贸易公司它还在税款上造假,骗取进出口税。据调查,在2010年至2011年出口货物的单票中就有五十四份为造假,涉及的税款快达到两千万。在造假技术纯熟的现在,伪造的单据只靠人的肉眼识别很难辨别出来。而仅是伪造单据很容易被发现,现在的企业有了更高明的手段,用假的业务来开出真实的发票。
(3)掩盖关联方交易
随着经济的多元化,企业间的关联方交易已经很普遍。关联方交易能够充分地使内部资源得到优化的配置,降低成本,以达到资本运作的目的,但在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这个也成为了企业调整利润、掩饰企业问题的手段。利用关联方虚构销售或者使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来操纵利润常见,但关联方交易的非关联化,审计中介机构等很难发现的。
普洛药业2014年的营业收入为42.3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54%,而在营业收八中有4447.48万元是通过掩盖关联方交易而虚增的,因此多确认利润为213.44万元。普洛药业先将货物销售给某个贸易公司,该贸易公司再销售给其的关联方,其关联方再将同一批货物销售给另一个贸易公司,最后再由这个贸易公司销售货物给普洛药业。根据证监会调查,这些贸易类公司与普洛药业的这些业务并没有实际的货物运输,而同一批货物只是经过了贸易公司其实质也是关联方交易,属于合并范围的交易,在合并的财务报表中应当予以抵消,而普洛药业披露的年报并未进行抵消。
二、舞弊的原因
(1)为了取得上市资格。股权融资的低成本高收益使得许多企业费尽心思地去取得上市资格,高管人员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提高发展壮大企业,而是如何通过最简便的办法来拥有上市的资格。有些企业甚至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告均存在重大的舞弊现象,企业上市的决定只是为了利润,改变企业亏损的状态。亏损了几年的企业是不可能仅因为资金充足能够盈利的,企业更需要的是有能力的管理者领导企业以及优秀的员工。
(2)粉饰财务报告以避免退市。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年都是亏损,那么证券交易所对公司股票进行特别处理,即ST制度。如果企业在亏损了两年之后再亏损则其股票的流通会被暂停。虽然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活跃起来,使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能够切实维护到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这个制度显然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上市公司进行舞弊造假的动机,反倒使得投资者的风险增大。
(3)地方政府监管不严。企业的规模、利润等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息息相关,不少官员为了增加本地的生产总值而与企业勾结,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睁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帮助企业造假,并没有很好的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督促经济健康的发展。
三、防止上市公司舞弊的策略
(1)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上市公司应改变传统观念,实行分级管理,采取正确的平衡观点,挖掘无形资源,促进员工资源增值,提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要实施内部控制,提高员工风险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内部控制不仅要强调强制性规定,还应该提倡指导规范,并鼓励员工自我控制,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以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为主线,促进企业发展。上市公司要改善内部控制、遏制财务舞弊,应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消除欺诈动机,降低财务欺诈行为发生的概率。
(2)政府应积极履行监管职能使其确实有效。我国的国家审计局应该认真了解每个上市公司的背景,与上市公司有良好的沟通,不应该因为企业创造的产值小就不放松监管力度,审计每个上市公司的时候都应该有第一次审计的谨慎性。近年来的很多上市公司舞弊案都是由媒体曝光的,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媒体的力量,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财务舞弊。
(3)完善法律提高违法成本。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得注册会计师执业法律责任的压力日趋加重,所以法律法规应更明确其行为的规范,部分法条用词需要更为具体具象更容易掌握,过失责任的认定应该更加明确。法律的执行力需要加强,执法定要严格,不然就会为动机不良的企业提供了更多造假的机会,有利于财务造假活动的滋长。
(2)实现审计分析方法的改进完善
就审计分析方法来看,传统的审计分析方法多为抽样审计,或者运用相关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审计分析。其准确性相对较低,无法实现对整体信息的完全掌握。为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有效提升,使得其在风险预估能力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就应将审计分析方法转变为全面审计,对大数据进行逐一分析,实现审计分析由抽样审计向全面审计和关联分析转变。借助于数据挖掘技术,将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数据作为审计对象,快速全面地对其进行筛查,并通过对数据间的关联式分析,打破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区隔。这样一来,企业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潜在风险信息均能被及时发现,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实现审计分析内容的扩展延伸
在庞大的大数据储存库当中,仅有少数为结构化数据信息,绝大部分为非结构数据信息,包括图片、视频和位置信息等。传统的审计模式下,仅能对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审计分析,因其审计对象不全面,获取的审计信息存在遗漏,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得不到有效保证。为此,应当实现审计分析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将非结构化数据作为审计分析对象之一,对其中隐含的内涵和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分析技术,结合高级分析技术和工具,使得非结构化数据居于审计分析触角延伸范围之内。审计分析内容更加广阔,审计结果更具准确性,审计价值也就得到了有效提升。
(4)实现审计分析思路的拓展
实现审计分析思路的拓展,是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大数据分析技术中,内部审计平台搭建起来后,其接受到的信息来源多种多样,数据类型也各不相同。如利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必定对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有所忽视,导致其关联性带来的审计结果被遗漏。拓展审计分析思路,即对于接受的所有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并通过模糊识别和模糊分析方法,对于数据中的隐蔽信息和潜藏信息进行有效挖掘。审计结果在发现和揭示趋势性风险方面的能力更强,其对企业风险防控上的助力更为突出。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内部审计只有经由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模式进行优化和改革,才能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才能在大数据时代愈趋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获得生存和长足发展。虽然由传统向未来转变需要面临多种阵痛,需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和难点,但只有变革和发展,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价值的有效提升。在管理模式、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不断革新的同时,还应注重审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云审计平台的打造和搭建,并实现整体审计运作机制的完善,才能切实提升未来企业内部审计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为企业风险的防控和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仲云,于海云.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影响因素――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检验[J].财经论丛,2014,12:61-68.[2] 宁波.大数据背景下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方法与难点[J].商,2015,04:151.[3] 刘荣.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对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05:42-46.[4] 闫学文,刘澄,韩锟,卢薏,胡浩,刘祥东.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01:62-69.[5] 李涛,龚璇.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再造――基于价值创造与风险管控视角[J].财会月刊,2013,12:88-92.[6] 王兵,刘力云,鲍国明.内部审计未来展望[J].审计研究,2013,05:106-112.[7] 张庆龙.4-9.[J].会计之友,2014,03:中国内部审计发展中的几个现实问题思考
第三篇:商业银行的舞弊审计
一、商业银行舞弊的种类及特征
按照舞弊的性质,舞弊行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为组织谋取 经济 利益的舞弊行为和损害组织经济利益的舞弊行为。
1、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主要有:出售或分配虚构或误报的资产;进行非法 政治 捐款、行贿、提供回扣、向政府官员或政府官员代理人、客户、供应商支付酬金等不正当行为;故意错报或错误评估业务交易、资产、负债或收入;故意对转移支付进行不当定价(关联机构之间交换的商品计价);进行故意的不当关联方交易,在此类交易中一方得到了一些正常交易中不能获得的利益;故意不记录或披露重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助于外部团体更好地了解组织的财务情况;开展违法违规的商业活动;税务欺诈等等。
结合商业银行特点,可以发现为组织谋利的舞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截流中间业务收入,如手续费收入不入账、代理保费收入不入账、出租固定资产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为集体谋利等。(2)侵吞或私分信贷资产,固定资产,抵债资产等,以造成组织资产流失为代价,为集体谋取不当利益等。(3)采用不正当手段,虚增(或隐瞒)利润、存款等业务指标,为组织谋取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或骗取集体(个人)荣誉。(4)费用下甩、虚列费用支出,为组织谋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等。(5)偷逃税款等等。
2、危害组织的舞弊活动。危害组织的舞弊行为主要有:收受贿赂和回扣;将在正常情况下会给组织带来利润的交易转移给雇员或外部人员;贪污,如篡改财务记录以掩盖贪污行为,从而使贪污行为不易被发现;故意隐藏(错报)事项(或数据);要求为实际上并未提供给组织的服务或商品支付款项。
结合商业银行特点,可以发现危害组织的舞弊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贪污、侵吞、挪用银行或客户资金。(2)伪造、编造或虚开票证,采取票据、信用证、银行卡等欺诈手段,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3)冒名贷款、自批自贷、假按揭贷款、高利转贷、违法向关系人发放贷款,违规发放贷款并从中牟取私利(或接受贿赂)等等。(4)非法吸收公众资金,非法拆借资金,非法从事账外经营。(5)利用职务便利,从事洗钱活动。(6)参与套汇、逃汇和骗汇等行为。(7)出具虚假资信(或存款)证明等行为。(8)伪造、变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骗取资金等行为。(9)截流中间业务收入,中饱私囊等行为。
此外,舞弊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还有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一是根据舞弊的主体,可以分为高管人员舞弊和一般雇员舞弊。二是根据舞弊的手段,可以分为: 计算 机舞弊和传统的手工舞弊。三是根据舞弊侵害的客体,可以分为针对资产的舞弊和针对负债的舞弊。四是根据舞弊者的群体性,可以分为二人以上的集体合谋舞弊和单独舞弊。
二、商业银行舞弊审计策略
1、高度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评价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原则中明确指出:只有当管理层和银行全体员工将控制活动视为银行日常运作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物时,控制活动才是最有效的。当控制被视为银行日常运作的附加物时,它们往往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一定要从 科学 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入手,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重大的系统性缺陷和潜在的舞弊(案件),并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舞弊线索。
2、高度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控制的重要性所持的态度及所采取的行动。控制环境包括以下要素:公正与道德价值观;经营管理理念与经营风格;组织结构;权力的分配和责任的划分;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人员的能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对组织的控制环境及构成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关注和评价。通过日常工作经验积累,可以形成有舞弊可能性的控制环境模型:
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实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被审计单位内控环境时应该重点关注:(1)内部监督委员会运作情况是否规范,是否对各主要业务部门自律监管发现的 问题 进行集体 研究 并认真落实整改;(2)管理层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及纠改情况是否认真彻底;(3)是否对舞弊(案件)召开定期 分析 会议,是否制定了相应对策和措施;(4)各部门“一岗双责”履行情况,自律监管是否存在监管断层、监管盲区和监管真空现象。
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环境的进一步评价,运用分析、比较和逻辑关系验证等手段,可以查找疑点,捕捉线索。
3、高度关注内部控制系统中岗位职责划分与潜在的利益冲突。巴塞尔委员会通过对全球银行案件的大量调查得出:造成银行案件资金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应有的责任划分。让一个人承担相互冲突的责任(例如,同时负责一项交易的管理和执行),为其接触有价值的资产并操纵财务数据以谋取私利或隐瞒损失创造了机会。因此,日常审计中,看似小事的岗位分离和定期轮岗制度,其背后很有可能潜藏着较大利益冲突和严重的舞弊(案件)风险,即使没有掌握充分的舞弊证据,也要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提示,因为这不仅仅是制度要求,同时也是防范舞弊(案件),消除舞弊机会的关键所在。对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警惕。
4、高度关注舞弊征兆(信号)。舞弊行为发生后,行为人往往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仔细观察,认真询问,深入开展调查和取证。一是员工舞弊的征兆(信号)主要有:超支采购或奢侈的生活方式;无法解释的情绪波动或复杂的异常行为;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具有使他们的盗窃行为合理化的能力;能够利用内部控制的弱项以掩盖自己的舞弊行为;不愿意请假或离岗工作;个人经办业务存在大量的冲账和抹账;工作中长期性的士气低落;与客户不正常的亲密关系;沉重的个人债务迹象;迷恋赌博、博彩;对审计检查所需要的相关资料或实物,以种种借口不提供或不及时提供等等。二是组织舞弊的征兆(信号)主要有:遗失或破坏 会计 记录或相关文件;太多的“取消”或“退款”;不正常或重复的交易事项;大量的账务调整或冲账;不现实的业绩预测或考核;员工士气的长期低落;财务部门负责人或要害岗位人员的频繁变动;呆、坏账增多;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故意错报或错误评估业务交易、资产、负债或收入;有关利益冲突的谣言;过度财务压力或不切实际的业务指标考核等等。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健全性和有效性、控制环境、岗位职责划分与潜在的利益冲突、舞弊的征兆(信号)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并结合舞弊审计 方法 的恰当运用,有重点地进行实质性测试,就有可能及时地发现舞弊的线索和证据。
四、商业银行舞弊审计方法
舞弊审计的方法很多,除了常规审计所用到的一些方法如监盘、询问、现场观察、实地调查等方法之外,还要运用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
分析性复核(测算)。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些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函证。是指为印证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所载事项,防止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以被审计单位名义向第三者发函询证的方法。红旗标志法。即对舞弊发生概率比较高的环节用文字表述出来,相当于插上一面红旗,引人注意,作为怀疑和查处舞弊现象的重点。
制造错误法。是针对内部控制弱点和易于舞弊破坏的环节,采取制造真正的错误以观察它们是否通过控制系统的做法,以观察控制系统产生舞弊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补账查账法。是指舞弊行为人为掩盖其行为,往往销毁部分或全部账簿、凭证,对此,审计人员应根据会计原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采取内查外调,补齐被销毁的账簿和凭证,然后再进行查账,以发现舞弊事实。
追溯跟踪法。是按照资金流向和账务处理程序,对会计记录和资金去向进行追溯跟踪检查。可以通过设计业务流程图、资金流向表等方法,查清资金的来龙去脉。
计算 机舞弊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舞弊的方法很多,有篡改输入和输出、篡改程序设置、篡改数据文件、设置“程序后门”、设置逻辑炸弹、计算机病毒、计算机木马(盗取网上银行的用户密码)、hacker入侵和攻击等等,那么查处和预防计算机舞弊的方法也很多,如物理控制,逻辑控制,防火墙、杀毒软件的安装;软件审查法,换机审查法,暗箱审查法等等。
预防方法。是指通过使用雇员背景资料检查,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以及各种专项审计检查,促进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逐步完善,以此来预防舞弊的发生。
第四篇: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表现及其审计
【摘要】 从我国税收征管的实践看,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管中,征得不如漏得逃得多,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面对严峻的个人所得税舞弊形势,如何防止以及加强征管已成为立法部门、税务部门和审计部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 理论 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就个人所得税舞弊及其审计作一探讨。【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舞弊;审计
一、引言
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末产生以后 发展 得非常迅速,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体税种,它的地位如何反映了一个税制体系的先进程度,在国家的宏观 经济 管理,实现政府的 社会、经济目标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在税收领域的具体表现,个人所得税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因此个人所得税调控是税收调控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应当尊重客观经济 规律 的基础上依法进行,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所得税的调控受到经济原则和 法律 原则的双重制约。随着国家税制的完善和征税的日趋正规化,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很多时候会因舞弊行为而被扭曲,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入最大化是每一个经济主体的追求,但令纳税人痛苦的是,他们必须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赋税上缴给国家。作为纳税人总有将保留给自己的份额最大化(上缴金额最小化)的倾向,舞弊正是纳税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税收和法律领域的体现。因此具体深入细致地 研究 个人所得税,查找出其偷税漏税逃税等具体舞弊形式,并对个人所得税设定审计目标、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等审计程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个人所得税的舞弊表现
个人所得税是指在 中国 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而依法征收的一种税。在我国由于法制不完备,由于税率、稽查率、罚款率、征税人违规(如接受纳税人的贿赂等)、税收征管不力等原因导致的逃税相当普遍。由此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的舞弊形式进行研究探讨。个人所得税的弊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纳税人以减少申报收入的方式直接逃税。我国 目前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工薪阶层,而不是高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逃税比较严重,个人所得税的实际负担并没有落在高收入阶层,反而由工薪阶层负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初衷被扭曲,个人所得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同样的收入水平,诚实的纳税人缴纳税款更多,而少申报的逃税者则少缴纳税款,不符合公平原则。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对高收入者和高收入行业个人所得税的监管是非常薄弱的,并且税务机关的查处率和处罚程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导致偷逃个人所得税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社会普遍选择。二是纳税人选择低报个人所得的方式逃税。由于稽查率、罚款率、心理成本的 影响,逃税者选择更易于隐蔽其收入的职业,比如通过在地下经济中寻找工作来欺骗政府,通过利用税法上的各种漏洞尽量避免纳税义务。三是多缴住房公积金逃税。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相关规定,每月所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是从税前扣除的,也就是说住房公积金是不用纳税的。而公积金管理办法表明,职工是可以缴纳补充公积金的。也就是说,职工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住房公积金来降低工资总额,从而达到减少应当交纳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四是保险投资逃税。居民在购买保险时可享受三大税收优惠:第一 企业 和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的 金融 机构缴付的医疗保险金,不计个人当期的工资、薪金收入,免缴纳个人所得税。第二由于保险赔款是赔偿个人遭受意外不幸的损失,不属于个人收入,免缴个人所得税。第三按照国家或省级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缴付的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所取得的利息收入,也免征个人所得税。五是个人所得税分次申报逃税。个人所得税法对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七项所得,规定按次 计算 纳税。其费用扣除按每次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分别规定了定额和定率两种标准,如果能把一次取得的收入变为多次取得的收入,就可以享受多次扣除,从而达到少缴税收的目的。税法规定,属于一次收入的,以取得该项收入为一次,属于同一项目连续性收入的,以一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如果支付间隔超过1个月,按每次收入额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而间隔期不超过1个月,则合并为一次扣除法定费用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所以纳税人在提供劳务时,合理安排纳税时间内每月收取劳务报酬的数量,可以多次抵扣法定的定额(定率)费用,减少每月的应纳税所得额,避免适用较高的税率,使自己的净收益增加。六是利用捐赠抵减逃税。据相关规定,个人将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 教育、其它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 自然 灾害地区、贫困地区捐赠, 其赠额不超过应纳税所得额30 %的部分,计征时准予扣除。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 %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这就是说,个人在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法规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只要纳税人按上述规定捐赠,既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又能免缴个人所得税。七是教育储蓄逃税。教育储蓄可以享受两大优惠政策:第一,在国家规定对个人所得的教育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免除个人所得税(利息的20 %);第二,教育储蓄作为零存整取的储蓄,享受整存整取的优惠利率。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国家规定免征利息税,单此一项,教育储蓄的实得利息收益就比其他同档次储种高20%以上。八是把个人收入转换成企业单位的费用开支逃税。把个人的应税所得变成了个人直接消费来躲避个人所得纳税。采取由企业、公司提供一定服务费用开支等方式,虽然减少了纳税人的收入,但同时也减少了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比如,由公司向纳税人提供伙食、交通 以及其他方面的服务来抵顶一部分劳务报酬。对公司来说,开支并没有增多,无损利益;对纳税人来说,这些伙食、交通等开支是纳税人的日常开支,若由纳税人用收入购买往往不能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扣除。
所得税是对企业和个人,因从事劳动、经营和投资而取得的各种所得所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或者说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而课征的税种的统称。我国目前的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包括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两种方式。以下表描述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具体情况:
由以上表看出,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税收收入增长速度看,所得税在逐年增高,其中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近年来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税种之一。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济利益的诱惑,个人所得税的舞弊普遍存在,我们必须对其审计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好防范措施。
三、个人所得税的审计
(一)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审计目标,为实现个人所得税审计指明方向
个人所得税审计目标具体包括:(1)明确个人所得税 内容 的真实性。(2)明确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的合规性。(3)明确个人所得税适从税率的合法性。(4)明确个人所得税减、免的合理性。(5)明确个人所得税纳税的时效性。(6)明确个人所得税 会计 报表列示的恰当性。
(二)确定 科学 的个人所得税审计程序,使个人所得税审计不偏离审计目标并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具体程序如下:(1)个人所得税业务控制制度审计。(2)个人所得税业务处理流程审计。(3)个人所得税会计信息审计。
第五篇:奔福德定律与舞弊审计
奔福德定律与舞弊审计
【摘 要】 奔福德定律(Benford’s Law)是早在1881年就被偶然发现的一个古老而奇妙的数学定律。该定律揭示了序数0―999在不同数位上出现的概率分布规律。文章在简述这一古老数学定律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利用 “人为造假”的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对该定律进行测试,证明了奔福德定律在舞弊侦测方面的有效性,并就该定律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值分析技术在我国的运用等问题谈了看法,认为奔福德定律在识别“人为造假”数据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可以将奔福德定律及其相关的数值分析工具视为“财务舞弊检验器”,将其纳入我国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丰富我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对高智能财务舞弊与经济犯罪的侦测手段。
【关键词】 奔福德定律; 舞弊审计; 测试; 虚假数据; 随机数
中图分类号:F233;D918.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2-0007-09
引 言
近年来经济领域的犯罪与舞弊问题在我国日趋严重,对这些问题的查证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舞弊审计技术与手段。在各种舞弊审计与审计的方法中,分析性复核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审计人员能够使用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极为有限,主要局限于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传统方法,这些方法在应对日益隐蔽与高智商化的财务舞弊时常显出不适应的方面。奔福德定律在舞弊侦测领域的运用被认为是分析性复核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益的补充,因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外大约有150篇与奔福德定律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特别是自从美国审计准则公告第99号(SAS 99)[1]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奔福德定律在舞弊审计领域运用及其相关实务问题的解决。比如有文献报告了如何运用奔福德定律的理论检测在交易数据中隐藏的舞弊[2―3];如何有效运用奔福德定律在会计数据中侦测舞弊的思路与方法[4];如何将奔福德定律作为数值分析技术与分析性程序相结合提高注册会计师查证舞弊的技能的问题[5―6]。随着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快速发展,探讨如何将基于奔福德定律理论的数值分析技术嵌入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以及如何借助于软件工具进行舞弊审计成为新的热点[7]。
在国内,迄今为止可以检索到十多篇有关奔福德定律及其应用的论文。其中《奔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8]是最早将奔福德定律介绍到国内的论文之一,该文除了介绍这一定律给国内读者以外,还利用2003年1 394家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对奔福德定律进行了验证性测试。张苏彤和唐智慧[9]的《信息时代舞弊审计新工具:奔福德定律及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测试》进一步对1 447家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的财务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分析,并且对已经被证实实施了会计造假的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数据进行了测试,提出了以奔福德定律测试过程中形成的“相关系数”可以作为“财务舞弊测试器”的观点。近年来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主要还停留在科普性的介绍与理论上的测试与探讨层面[10],仅有少部分论文论及奔福德定律的舞弊检测方法[11]以及运用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虚假会计报表、财务舞弊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12―13]。总体来看,我国对奔福德定律及其在舞弊审计领域的运用还处于理论上探讨与科普性介绍阶段,缺乏对策。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运用“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对奔福德定律进行了全面的测试,证明了奔福德定律在舞弊识别上的有效性。
一、奔福德定律:描述序数在不同数位上概率分布的奇妙数学定律
(三)适合奔福德定律数据的条件
并非所有的数据都符合奔福德定律,符合奔福德定律的数据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19]:
1.数据应该是以某种方式涉及或从属于某种现象,换句话说,是由于某种原因(某一现象或事件)而导致发生的数字。比如,股票价格的形成要受到股票市场、与经济和金融环境有关的竞争力影响。
2.数据没有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限制,比如人的年龄、人的体重、人的身高、田径运动员100米跑的成绩、小时工资额等。
3.数据完全应该是自然发生,不能是人为预先安排有特定含义的数字,如电话号码、身份证号、股票代码、社会保险号等,也不能是人头脑中想出来的数字,如ATM自动取款机上的取款金额。
4.数据既不能是完全随机数,也不能是有规律的数列。
5.数据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尤其适合分别来自两个以上系统的数据再经过一定运算后形成的数据。
二、对奔福德定律的实证测试:基于“人为造假”与随机数样本数据
(一)样本数据及其来源
为了加深对奔福德定律的认识,全面了解“人为造假”数据的统计学特征,并验证奔福德定律在识别财务舞弊方面的有效性,笔者利用近年来面对面给各类学员授课的机会先后请了321名学员以财务造假者的心态书写了6组总数为9 630个“人为造假”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情况见表1。
为了进行对比分析,笔者利用Excel 2007的随机数发生器,运用函数“RANDBETWEEN(BOTTOM,TOP)”分别在100―999、100―9 999、100―99 999、100―999 999、100―9 999 999和100―99 999 999的范围内生成了6组,每组5 000个随机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情况见表2。
(二)测试假设
假设1:“人为造假”样本数据的首位数、第二位数、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2:随机数样本数据的首位数、第二位数、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人为造假”的首位数、第二位数、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与随机数不存在明显差异,“人为造假”数据可以视同为随机数;
假设4:造假者编造的虚假会计数字具有某些统计学上的特征或固有的书写习惯与偏好。
(三)测试结果
1.首位数测试
表
3、表4分别给出了“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的首位数概率分布值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的比较。
由表3可见,“人为造假”样本数据的首位数概率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存在显著的差异。从相关系数来看,6组“人为造假”的样本数据均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呈弱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在0.96184―0.34686之间,其平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92752。此项测试支持假设1。
由表4可见,6组随机数的首位数概率分布均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呈负相关,其平均相关序数为-0.48321。序数1―9在6组随机样本数据的首位数上分布的概率均是围绕0.1111(即九分之一)上下波动,这样的概率分布是符合随机数的统计学特征的。此项测试支持假设2。
图1和图2直观地描述了“人为造假”与随机数样本数据首位数概率分布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比较的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人为造假”的数据存在试图让1―9在首位数上均衡出现的趋势,但是相对随机数而言,其首位数分布概率远达不到均衡分布的程度;6组人为造假数据中的首位数“1”出现的概率最高,平均值为0.1946,但是仍达不到奔福德定律理论值的水平;“7”“8”“9”在首位数上出现的概率要高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且低于随机数的分布值。由此可以推测:造假者在编造虚假会计数字时,会不自觉地在首位数上多用一些“1”,而且会使以“7”“8”“9”开头的所谓大数字出现得多一些,这应该是造假者在蓄意编造虚假会计数字过程中不自觉显露出来的思维惯式。此项测试支持假设4。
表5列出了6组“人为造假”与6组随机数样本数据的首位数概率分布平均值之间的比较。
表5表明,“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首位数的概率分布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181,因此不能将“人为造假”数据与随机数视为等同。此项测试不支持假设3。
2.第2位数测试
表
6、表
7、图
3、图4分别给出了“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的第二位数概率分布值以及与奔福德定律的测试结果比较。
由表6可知,就第二位数而言,6组人为造假的样本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同样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其平均相关系数仅为0.5570。此项测试支持假设1。
由表7可见,6组随机数样本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相比同样呈弱的正相关或负的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4046。其显著特征为序数0―9在第二位数上分布概率在0.10±0.0175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此项测试支持假设2。
图3显示,“人为造假”数据在第二位数上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差异最大的是“0”。在6组样本数据中,“0”在第二位数上出现的最高频率为0.5254,最低频率为0.1777,平均频率为0.3392,均比理论值高。由此可以推测:造假者会不自觉地在第二位数上多用“0”。此项测试结果支持假设4。
表8列出了“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在第二位数上概率分布均值的比较。表8表明,“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在第二位数的概率分布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833,因此不能将“人为造假”数据等同于随机数。此项测试不支持假设3。
3.前二位数据测试
表9和图5分别列出了6组“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的前二位数概率分布情况。
由表9和图5可见(限于篇幅,图表中数据有删节):人为造假样本数据的前二位数概率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值呈弱的正相关关系,6组样本数据中,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5693,最小值为0.2535,平均相关系数为0.6320。此项测试为假设1的成立提供了证据支持。
由表10和图6发现(限于篇幅,图表中数据有删节):随机数样本数据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与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值存在弱的正相关关系,6组样本数据中,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1185,最小值为-0.0758,平均相关系数为0.1441。其前二位数分布的特征为序数10―99均在范围为0.01±0.08上下波动。此项测试为假设2的成立提供了证据支持。
表11和图7列出了“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在前二位数上概率分布均值的比较。
由表11和图7可知,“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与随机数样本数据在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618,鉴于此,不能将“人为造假”数据等同于随机数。此项测试不支持假设3。
由图8可以观察到:“人为造假”样本数据的前二位数在71―98之间出现高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的三个峰值,而且在10―25之间出现高于随机数均值且低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测:造假者在编造虚假会计数据时,有在10―25和71―98的区间上选择前二位数字的倾向。此项测试结果支持假设4。
综合上述对“人为造假”与“随机数”的测试分析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不论是首位数、第二位数还是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均与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假设1在本次测试中得到证实。由此可以推论:只要是人为编造的数据,其首位数、第二位数和前三位数的概率分布很难出现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一致的情况。
第二,“随机数”样本数据在首位数、第二位数、前二位数上的概率分布值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同样存在显著差异,其显著的特征在于首位数、第二位数和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别围绕均值0.1111、0.1000和0.0100波动。假设2在本项测试中得到证据支持。
第三,“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不论是首位数、第二位数,还是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均与随机数样本数据的相应概率分布值存在显著差异,假设3在本次测试中没有得到证明。鉴于此,不能简单地将人为编造的数据认同为随机数。
第四,舞弊者在编造虚假会计数字时存在某种共同的选择取向或固有的选择习惯,比如,他们会在首位数上多选择些“1”“7”“8”“9”,在第二位数上多用些“0”等。假设4在此次测试中得到支持,但并不充分。造假者编造虚假会计数字时对序数在不同数位上的选择取向有待深入研究。
此项测试结果很好地说明了奔福德定律在对“人为造假”数据识别的有效性,为我们利用奔福德定律侦测财务舞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三、运用奔福德定律进行舞弊审计的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奔福德定律的深入研究与测试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奔福德定律在舞弊审计领域的运用实际上是分析性复核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发展与有益的补充。传统的分析性复核方法是从财务数据的内在勾稽关系与逻辑上的合理性角度出发来发现会计错弊的。而奔福德定律的运用则是借助于现代计算技术从统计学的角度检测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概率分布规律,进而发现会计错弊的一种新型数值分析方法。奔福德定律在舞弊审计领域的运用丰富了舞弊审计的技术手段,加大了财务造假的难度,提高了舞弊审计工作的效率,丰富与发展了分析性复核方法体系。
第二,运用奔福德定律进行舞弊审计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的局限性:(1)并不是所有的数据类型都适合奔福德定律,运用奔福德定律时要特别注意其限定性条件。(2)检测的样本数据与奔福德定律不相符并不说明一定存在舞弊,要注意排除样本数偏少、存在特定授权交易等情况。此外,样本数据与奔福德定律不相符只是存在财务舞弊的必要条件,只能说明存在舞弊的迹象或征兆,如果要证实舞弊的确存在,还需“顺藤摸瓜”“按图索骥”才能找到有效的证据。(3)检测的样本数据与奔福德定律相符并不说明一定不存在舞弊,尤其是在大样本数据的情况下,发生次数不多的舞弊数据会被淹没在大样本数据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无法显现出来。此时,审计人员应该结合运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将大样本“化整为零”。分层测试可以分很多种类,可以按样本的明细账户进行分层,可以针对不同的供货商、购货商进行分层,也可以根据不同购货地区、销售地区进行分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季度甚至不同月份进行分层。
第三,运用奔福德定律进行舞弊审计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造假者不知晓奔福德定律。在造假者不知晓奔福德定律的情况下,他们对财务数据的编造一般会存在这样的规律:(1)会不自觉地多选择一些以“1”为首位数的数字,但是首位数“1”的使用率达不到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值;(2)会有意识地多选择一些以“6”“7”“8”“9”开头的所谓大数字,特别是我国的造假者会偏爱“6”“8”“9”等吉祥数字;(3)会在第二位数上多用“0”。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奔福德定律数值分析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它了解的人会越来越多,造假者会注意到这一规律并会在造假时加以考虑。奔福德定律识别舞弊的有效性会随着人们对其知晓程度的提高而下降。
第四,可以将奔福德定律及其有关的数值分析工具视为“财务舞弊检验器”。利用奔福德定律,可以检测多种类型的财务舞弊,比如,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对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以及随后的增发、配股、ST(特别处理)与退市等都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很多企业会操控财务数据使之迎合政策界限的要求。借助于奔福德定律进行数值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透视数字背后隐藏的秘密,评价企业财务数据的质量,同时也可以给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制定政策的科学依据。为此,建议我国有关部门研究推广奔福德定律的理论及其数值分析技术,将其纳入我国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进一步丰富我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对高智能财务舞弊与经济犯罪的侦测手段。
第五,在舞弊审计中运用奔福德定律会涉及大量的统计分析工作,如果没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是不可能完成此项任务的。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国外已经有人开发了专门的应用软件。许多国外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都将奔福德定律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嵌入其中,比如:ActiveDate for Excel、ACL、IDEA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建议我国有关软件开发机构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尽快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奔福德定律应用软件工具。
结 论
1.人为造假的样本数据和完全随机数样本数据的首位数、第二位数、前二位数上的概率分布值与奔福德定律理论值存在显著差异;人为造假样本数据不论是首位数还是第二位数与前二位数的概率分布均与随机数存在显著差异,不能将人为编造的数据认同为随机数。
2.舞弊者在编造虚假会计数字时,对序数在不同数位上的选择存在某种共同的选择取向,研究并掌握造假者的数字选择取向对于识别财务舞弊有重要的意义。该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有待进一步发掘。
3.奔福德定律在识别“人为造假”数据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但在实际运用时要注意适用数据的条件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1] AICPA.Statement on Auditing Standards No.99,Consideration of Fraud in a Financial Statement Audit [A].2002.[2] WALLACE W.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data used for benchmarking and decision-making[J].The Journal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Management,2002,51(3):16-21.[3] GORDON B M,COLIN O B.Using Benford’s Law for Fraud Detection[J].Internal Auditing,2004,19(1):4-9.[4] CINDY D,WILLIAM H,CARL P.The Effective Use of Benford’s Law to Assist in Detecting Fraud in Accounting Data[J].Journal of Forensic Accounting,2004(5):1524-1586.[5] NIGRINI M J.I've Got Your Number[J].Journal of Accountancy,1999,187(5).[6] NIGRINI M J.Digital Analysis using Benford’s Law: Tests and Statistics for auditor[J].EDPACS,2001,28(9):1-2.[7] DRAKE P D,NIGRINI M J.Computer assisted analytical procedures using Benford’s Law[J].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00,18(2):127-146.[8] 张苏彤,奔福德定律:一种舞弊审计的数值分析方法[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11):70-72.[9] 张苏彤,康智慧.信息时代舞弊审计新工具――奔福德定律及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测试[J].审计研究,2007(3):81-87.[10] 王福胜,李勋,孙逊.奔福德定律及其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3):13-16.[11] 朱文明,王昊,陈伟.基于Benford 法则的舞弊检测方法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26(1):41-46.[12] 许存兴,张芙蓉.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造假实证分析――基于奔福德定律的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3):65-69.[13] 许存兴,张芙蓉.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实证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3):51-54.[14] ROGER S P.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irst significant digits[J].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1961,32(4):1223-1230.[15] NIGRINI M J.Taxpayer compliance application of Benford’s law[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axation Association,1996,18(1).[16] NIGRINI M J,MITTERMAIER L I.The Use of Benford's Law as an Aid in Analytical Proced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1997,16(2):52-67.[17] BASSAM H.Assessing Data Authenticity with Benford's Law[J].Information Systems Control Journal,2002(6):41.[18] RAIMI R A.The first digit problem[J].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1976,83(7):5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