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份采购审计方案
一份采购审计方案 2016-12-20 审计之家
“能产生效益的只有采购与销售”此话说得有点过份,但是也充分说明采购与销售在公司管理中的重在性。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现代内审的风险要点,整理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的审计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编著。所撰写内容为本人总结,不代表(包涵)所有采购内容与采购风险。
所有审计需要的资料:
1、单位简介、工作总结;
2、单位执行的制度;
3、财务报表、账簿及凭证。
其次,采购部内部审计需要的资料:
1、采购业务流程、采购审批流程、签订合同权限;
2、采购招标文件;
3、采购合同、协议及其管理台账;
4、供应商管理台账;
5、审计期间存货的盘点资料;
6、债权债务余额明细及相关说明。
其余的诸如采购(调料)请求资料、市场询价资料、货物检验资料等。
采购审计的重点是业务流程是否合规、价格是否合理、质量是否有保证以及是否存在舞弊。
具体审计程序、内容与步骤: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合同的签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筛选供应商没有按公司的要求与制度,没有经过主管领导的审查与审批。
2、供应商与预选供应商名单单一,没有及时评选更新。
3、单独与供应商的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没有记录。
4、合同或订单所列项目、规格与申请部门所列的项目、规格不符,包括数量与价格等。
5、签订合同或订单的条款与谈判内容不一致。
6、申请物资采购没有核对预算项目及库存材料,签核手续不齐全。
7、物资采购价格的确定依据不充分、不合理,与当时的市场价相差较大。
8、采购合同条款缺乏公平、公正,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
9、合同签订不按权限规定执行,有超过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况。
10、急需物资、零星物品的采购超出批准自购范围,采购金额违反《管理人员权限》规定。
11、生产紧急物资(急件)或项目预算外增加的物资(经领导口头同意的)购入使用后,没有补办相关手续。
12、物资采购不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查阅并收集公司关于选择供应商(采购)的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流程,抽查所有采购部存档的供应商名单,确定其是否经领导或关委员会批准;再从系统抽查各类物资材料供应商名单各30个,与核对的供应商名单核对,确定名单在批准的范围内。
②、抽查各类材料、物资、土建、安装等供应商的名单,比较历年来的供应商名单的变化,确定其是否供应商名单较少,比较单一,没有年度评定与考核,没有及时引进新的供应商,名单没有及时更新。
③、从采购部门抽查相关的谈判资料50份,查看其是否有谈判记录,是否由采购员单独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谈判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等。
④、从ERP系统抽查各类合同或订单各40份,根据申请部门填写的《物资采购申请表》详列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核对合同或请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是否相符,如不符,要求提供不符的相关证明与文件。
⑤、了解谈判的流程及有关的谈判记录,查看50份合同或订单日及其相关的谈判记录,对比采购合同或订单的内容及条款,确保谈判内容与合同内容一致;主管领导是否适度参与谈判等。
⑥、重点抽查10个大的采购项目,查阅其预算项目核对相应合同所附的明细项目,确定其是否超出预算项目,如果超出预算项目,则跟踪检查操作程序及索取有关的批准文件。并查阅仓库的核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签署意见等。
⑦、抽查30价格较大的采购合同,确定价格及供货条款是否经过审批,查看供应商报价和其他供应商报价的原始资料,核对价格比较审批表,证实价格确定的来源或者经采购领导小组批准的相关文件;检查采购部的市场价格资料来源的广泛性与准确性。并抽样做市场信息调查,与同期同类材料市场价格比较,分析供应商报价的合理性。
⑧、抽查采购合同30份,追溯到与供应商就签订合同商谈的详细内容记录,了解合同起草的过程,有否对所列条款进行研究、审定,或咨询公司法律顾问。并根据《合同法》分析各具体条款的合理、公平、公正性。
⑨、根据公司有关的权限表,抽查每类合同各20份,查阅合同的审批人,是否在授权的范围内,如有超过审批权限,则要追查其原因,并要求提供相应的授权书等。
⑩、查阅自购的订购单与《急需物资申请表》上的物资名称核对是否一致,有否借急用之名采购急需物资以外的设备,查看审批权限是否按采购流程操作和有关权限标准规定执行。
⑾抽查《急需物资申请表》有关人员签批是否符合权限规定,申购部门领导、采购部领导签署的意见是否同意“先购买,后补办手续”,对应签批日期和补办请购、订单日期判断补办手续的及时性。
⑿抽查50份通过中间商采购的合同(10000元或以上),询问不直接向制造商购货的原因,查询与制造商直接接洽的证明。如有可能直接向制造商了解购货价格及已订合同的价格。
二、采购订单(合同)的执行方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采购合同或订购单重复打印签批,存在重复购进、付款的风险。
2、供应商没有按合同规定时间发货或发货物不齐全。
3、供应商没有按合同规定的品牌、生产商或不可外包等条款提供货物。
4、合同执行进度没有建立报告制度,没有报告采购主管。
5、订单或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条款的变更缺乏依据。
6、合同或订单的执行不及时及货款的核对。
7、合同或订单执行(交货或完工)期限与约定时间不相符。
8、采购合同或订单档案管理不规范,采购员没有实行轮岗制度。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了解订购单的录入、更改、签批、提交、打印程序,分析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从系统上抽查每月前50份订单,合计600份订单,确定其是否对订单有重复采购,并向电脑部门提出控制改进的建议。
②、查阅检查期间每月30份订单、合同发货时间以及发货数量,从系统上核对仓库收货入库时间及入库数量,与核定时间比较以判断发货的及时性、准确性。
③、根据以上②点上所抽查合同,检查对应的验收单,核对所购货物是否为合同中的生产商及品种、品牌,分析了解其不符的原因及过程。
④、检查采购部门是否建立合同执行制度及反馈制度,采购员是否按规定的时间把合同的执行进度报告给采购主管,主管是否签署相关的管理意见。
⑤、从系统上抽查所有采购材料补充订单或补充合同,查看其是否有变更或对应补充合同的依据,依据是齐全,理由是充分,是否有领导的审批手续等。查看确认订单(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数量、价格变更的情况,然后跟踪查证变更的有关批文或补充合同等有效证据。
⑥、从ERP系统采购模块查阅检查期间三个月材料订单,核对每一订单的执行情况以及仓库明细账入库记录,确保前一订单执行完毕后,才执行新订单,不允许有前订单已付款未提完货即终止执行,又重新订立并执行新订单的情况。
⑦、从质检验收部门抽取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单100份,根据验收项目对应的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比较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单,确定合同签订的(验收)完工时间是否与合同规定的完工交货时间一致。
⑧、抽查检查期间土建、装修合同各20份、物资采购合同50份留存档案,确定是否按公司规定存档,存档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检查采购部门两年来员工岗位职责与工作分工,了解其工作范围是否有变化、员工之间是否实行轮岗制度等。
三、仓库验收入库与货款付款 审计内容(风险点)
1、仓库验收物资时没有按公司规定验收入库。
2、物资材料没有验收入库就直接运到使用部门。
3、物资材料入库前没有经过质检部门抽检。
4、订单或合同执行完后不及时对账、结清货款。
5、预付货款不按合同条款办理,缺乏有效监控。
6、物资采购业务与会计记录信息不统一。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收集查阅有关验收制度与流程,了解仓库的操作规程;再从仓库实地观察其实际验收工作流程,比较实际操作情况与制度规定的差异;重点是观察验收时的数量与质量的验收手续的正确性。
②、检查该年每月1-5日所有材料的订单,统计订购的数量,核对仓库入库数量,在订单规定的期限执行完毕后,订购数量大于入库数量的,再从“生产报表”查看辅助材料累计使用量,如果使用量大于购入量的,则到使用辅助材料车间进一步调查了解,查看使用原始记录,确认辅助材料的购入没有按流程操作,即验收入库。
③、查看质量监督部门的物资检验记录,按类别订单编号顺序抽查各100份,查看抽样检验结果鉴定,判断是否有漏检或不检的现象。
④抽查“应付账款”明细科目余额10万元以上的50个客户、100万元以上20个客户,核对应订单(合同)履行时间和完成时间以及货款的支付情况,确保每份订单(合同)货款两清。
⑤在“应付账款”“预付帐款”明细账上查阅有关预付材料货款的付款凭证编号,查看付款凭证的付款依据,对应订单(合同)执行情况来判断付款的正确性,避免以请示批文预付货款后,补办订单又重复预付货款。
⑥确定会计记录的依据与流程。到仓库抽查材料明细账,抽查该期(年度)1-11月底各类材料累计购入的数量与价格,与会计账记录的数据核对,查明是否是仓库没有及时把入库单、验收报告单、发票交给会计入账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本文转载自网络,审计之家整理发布
第二篇:集团公司采购审计方案
集团公司采购审计方案
“能产生效益的只有采购与销售”此话说得有点过份,但是也充分说明了采购与销售在公司管理中的重在性。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现代内审的风险要点,整理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的审计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编著。由于本审计方案内容较多,现分两部份上传,此为第一部份;所撰写内容为本人总结,不代表(包涵)所有采购内容与采购风险。
具体审计程序、内容与步骤:
一、供应商的选择与合同的签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筛选供应商没有按公司的要求与制度,没有经过主管领导的审查与审批。
2、供应商与预选供应商名单单一,没有及时评选更新。
3、单独与供应商的进行谈判,谈判内容没有记录。
4、合同或订单所列项目、规格与申请部门所列的项目、规格不符,包括数量与价格等。
5、签订合同或订单的条款与谈判内容不一致。
6、申请物资采购没有核对预算项目及库存材料,签核手续不齐全。
7、物资采购价格的确定依据不充分、不合理,与当时的市场价相差较大。
8、采购合同条款缺乏公平、公正,公司处于被动的地位。
9、合同签订不按权限规定执行,有超过权限签订合同的情况。
10、急需物资、零星物品的采购超出批准自购范围,采购金额违反《管理人员权限》规定。
11、生产紧急物资(急件)或项目预算外增加的物资(经领导口头同意的)购入使用后,没有补办相关手续。
12、物资采购不是直接从生产厂家购买。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查阅并收集公司关于选择供应商(采购)的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流程,抽查所有采购部存档的供应商名单,确定其是否经领导或关委员会批准;再从系统抽查各类物资材料供应商名单各30个,与核对的供应商名单核对,确定名单在批准的范围内。
②、抽查各类材料、物资、土建、安装等供应商的名单,比较历年来的供应商名单的变化,确定其是否供应商名单较少,比较单一,没有评定与考核,没有及时引进新的供应商,名单没有及时更新。
③、从采购部门抽查相关的谈判资料50份,查看其是否有谈判记录,是否由采购员单独与供应商进行谈判,谈判人员的签字是否齐全等。
④、从ERP系统抽查各类合同或订单各40份,根据申请部门填写的《物资采购申请表》详列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核对合同或请单上的物资名称、规格、数量是否相符,如不符,要求提供不符的相关证明与文件。
⑤、了解谈判的流程及有关的谈判记录,查看50份合同或订单日及其相关的谈判记录,对比采购合同或订单的内容及条款,确保谈判内容与合同内容一致;主管领导是否适度参与谈判等。
⑥、重点抽查10个大的采购项目,查阅其预算项目核对相应合同所附的明细项目,确定其是否超出预算项目,如果超出预算项目,则跟踪检查操作程序及索取有关的批准文件。并查阅仓库的核查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签署意见等。⑦、抽查30价格较大的采购合同,确定价格及供货条款是否经过审批,查看供应商报价和其他供应商报价的原始资料,核对价格比较审批表,证实价格确定的来源或者经采购领导小组批准的相关文件;检查采购部的市场价格资料来源的广泛性与准确性。并抽样做市场信息调查,与同期同类材料市场价格比较,分析供应商报价的合理性。
⑧、抽查采购合同30份,追溯到与供应商就签订合同商谈的详细内容记录,了解合同起草的过程,有否对所列条款进行研究、审定,或咨询公司法律顾问。并根据《合同法》分析各具体条款的合理、公平、公正性。
⑨、根据公司有关的权限表,抽查每类合同各20份,查阅合同的审批人,是否在授权的范围内,如有超过审批权限,则要追查其原因,并要求提供相应的授权书等。
⑩、查阅自购的订购单与《急需物资申请表》上的物资名称核对是否一致,有否借急用之名采购急需物资以外的设备,查看审批权限是否按采购流程操作和有关权限标准规定执行。
⑾抽查《急需物资申请表》有关人员签批是否符合权限规定,申购部门领导、采购部领导签署的意见是否同意“先购买,后补办手续”,对应签批日期和补办请购、订单日期判断补办手续的及时性。
⑿抽查50份通过中间商采购的合同(10000元或以上),询问不直接向制造商购货的原因,查询与制造商直接接洽的证明。如有可能直接向制造商了解购货价格及已订合同的价格。
集团公司采购审计方案
(二)“能产生效益的只有采购与销售”此话说得有点过份,但是也充分说明采购与销售在公司管理中的重在性。在此,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现代内审的风险要点,整理集团公司集中采购的审计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编著。由于审计方案内容较多,现分两部份上传,此为第二部份;所撰写内容为本人总结,不代表(包涵)所有采购内容与采购风险。
具体审计程序、内容与步骤:
二、采购订单(合同)的执行方面
审计内容(风险点)
1、采购合同或订购单重复打印签批,存在重复购进、付款的风险。
2、供应商没有按合同规定时间发货或发货物不齐全。
3、供应商没有按合同规定的品牌、生产商或不可外包等条款提供货物。
4、合同执行进度没有建立报告制度,没有报告采购主管。
5、订单或合同在执行过程中条款的变更缺乏依据。
6、合同或订单的执行不及时及货款的核对。
7、合同或订单执行(交货或完工)期限与约定时间不相符。
8、采购合同或订单档案管理不规范,采购员没有实行轮岗制度。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了解订购单的录入、更改、签批、提交、打印程序,分析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从系统上抽查每月前50份订单,合计600份订单,确定其是否对订单有重复采购,并向电脑部门提出控制改进的建议。
②、查阅检查期间每月30份订单、合同发货时间以及发货数量,从系统上核对仓库收货入库时间及入库数量,与核定时间比较以判断发货的及时性、准确性。
③、根据以上②点上所抽查合同,检查对应的验收单,核对所购货物是否为合同中的生产商及品种、品牌,分析了解其不符的原因及过程。
④、检查采购部门是否建立合同执行制度及反馈制度,采购员是否按规定的时间把合同的执行进度报告给采购主管,主管是否签署相关的管理意见。
⑤、从系统上抽查所有采购材料补充订单或补充合同,查看其是否有变更或对应补充合同的依据,依据是齐全,理由是充分,是否有领导的审批手续等。查看确认订单(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数量、价格变更的情况,然后跟踪查证变更的有关批文或补充合同等有效证据。
⑥、从ERP系统采购模块查阅检查期间三个月材料订单,核对每一订单的执行情况以及仓库明细账入库记录,确保前一订单执行完毕后,才执行新订单,不允许有前订单已付款未提完货即终止执行,又重新订立并执行新订单的情况。⑦、从质检验收部门抽取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单100份,根据验收项目对应的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比较验收报告或竣工验收单,确定合同签订的(验收)完工时间是否与合同规定的完工交货时间一致。
⑧、抽查检查期间土建、装修合同各20份、物资采购合同50份留存档案,确定是否按公司规定存档,存档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检查采购部门两年来员工岗位职责与工作分工,了解其工作范围是否有变化、员工之间是否实行轮岗制度等。
三、仓库验收入库与货款付款
审计内容(风险点)
1、仓库验收物资时没有按公司规定验收入库。
2、物资材料没有验收入库就直接运到使用部门。
3、物资材料入库前没有经过质检部门抽检。
4、订单或合同执行完后不及时对账、结清货款。
5、预付货款不按合同条款办理,缺乏有效监控。
6、物资采购业务与会计记录信息不统一。
对应的审计程序与步骤:
①、收集查阅有关验收制度与流程,了解仓库的操作规程;再从仓库实地观察其实际验收工作流程,比较实际操作情况与制度规定的差异;重点是观察验收时的数量与质量的验收手续的正确性。
②、检查该年每月1-5日所有材料的订单,统计订购的数量,核对仓库入库数量,在订单规定的期限执行完毕后,订购数量大于入库数量的,再从“生产报表”查看辅助材料累计使用量,如果使用量大于购入量的,则到使用辅助材料车间进一步调查了解,查看使用原始记录,确认辅助材料的购入没有按流程操作,即验收入库。
③、查看质量监督部门的物资检验记录,按类别订单编号顺序抽查各100份,查看抽样检验结果鉴定,判断是否有漏检或不检的现象。
④抽查“应付账款”明细科目余额10万元以上的50个客户、100万元以上20个客户,核对应订单(合同)履行时间和完成时间以及货款的支付情况,确保每份订单(合同)货款两清。
⑤在“应付账款”“预付帐款”明细账上查阅有关预付材料货款的付款凭证编号,查看付款凭证的付款依据,对应订单(合同)执行情况来判断付款的正确性,避免以请示批文预付货款后,补办订单又重复预付货款。
⑥确定会计记录的依据与流程。到仓库抽查材料明细账,抽查该期()1-11月底各类材料累计购入的数量与价格,与会计账记录的数据核对,查明是否是仓库没有及时把入库单、验收报告单、发票交给会计入账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第三篇:采购流程审计方案2013-3-26
物资采购流程审计方案(在执行)
物资采购审计的目的:是为改善物资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费用、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司价值的增加及目标的实现;
物资采购包括:物资采购内部控制、采购计划、采购招标、供应商选择、采购合同、合同评审、订单处理、验收入库九个流程;
采购流程中过程参与式审计是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监督物资采购全过程或者部分重要过程,实现物资采购审计的日常化;
一、物资采购前期审计:
①采购计划表并经相关人员签字确认(B类、C类)采购提供的计划表填写一至三家的询价信息 审计部根据规格及品牌、数量等再另询价格等实际情况作对比签字确认
②采购计划并经相关部门人员签字确认(A类)由采购部寻找合格供应商经公司招标或合同会签流程确认;
③合同签定:合同条款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本公司的相关要求
合同主要内容与招标文件、定标结果是否符合合同签订是否经过合理审批
合同签订时间是否严重滞后
二、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1、对执行中发生的重大变化是否签定合同补充条款或协议
2、补充条款是否履行合理审批
3、合同补充条款(协议)是否得到执行
4、采购计划的执行:实际采购业务是否按照计划执行
是否根据采购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修订计划
三、物资采购后续审计:根据采购材料报销单查看是否有前期提计划和价格批准或月结对账单上的价格是否有合同或协议;报销的相关手续是否完整:包括是否有入库单、送货单;是否有项目三签,公司采购部、资源部、材料会计是否有确认,如若无误后材料审计人员签字确认;
总结材料审计主要内容
1、是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
2、对采购计划进行审计;
3、对合同进行审计监督:购货合同订立情况的审计,购货合同履行情况的审计,对采购合同执行中的审计;
4、对采购物资购入价格差异的审计;
材料审计2013-3-26
第四篇:采购比价审计
采购比价审计
采购比价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企业将要购置的各类物资价格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经济性所作的审计监督和评价。采购比价审计是一种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是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一般可以采取项目管理式审计或过程参与式审计 其审计内容主要有:
1.采购控制制度审计。
一是检查、评价物资采购制度是否健全、完善、合理、科学。二是制度执行审计,即审查已制定的采购制度在实际采购过程中是否得到了严格执行 三是考核与奖惩制度审计.即审查对违反制度的情况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及考核奖惩制度 四是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审计.即审查是否建立了采购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机制
2,采购计划审计
一是采购计划编制审计.主要审查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是否及时、准确、合理,采购计划是否结合公司的生产计划、BOM清单、库存状况、各种零部件的生产时问或订货(销售)时问制度:是否符合公司资金管理政策 二是采购计划审批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是否通过相应的审批程序。三是采购计划数量审计.主要审计物资采购数量是否考虑了点、量、价的关系,是否与生产计划和物资库存相适应。四是采购计划执行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即计划的复合性 采购部门是否按照采购计划进行采购.是否在公司物资品质管理部门确认的合格供应商处进行采购 如有改变.其改变的原因和审批手续是否合理、齐全。
3,采购物资收验审计
质量检验部门是否组织物资验收:物资验收是否出据验收报告:超过采购合同的进货数量和提前到货的采购是否经过审批:短缺物资和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物资是否查明了原因.有无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组织索赔,是否有退货凭证,报采购和质检部门进行审查、分析和考核供货商表现等:对逾期未交货者.有无按合同规定给予处罚:物资验收是否严格.有无存在由于验收不严造成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不合格物资入库等问题。
4.采购价格审计。
通过对实际采购价格的分析.重点关注某时段的实际采购价格走势与同期市场价格走势是否一致.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波动周期是否一致.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波动幅度是否一致.某时点的实际采购价格与市场公允价格比较是否合理,某时段多供方供货时各供应商量价分配比例是否合理等等
5.采购合同审计
主要根据合同的条款审计(合同的标的、质量、数量、价格、付款、履行地点、期限、违约责任、解决争议方法以及购买的标的物的权属性质:标的物的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逾期交付标的物的价格:标的物的运输费及运杂费负担的约定等:合同是否完备、合法.合同的内容是否达到双方均衡受益.有无损害需求方利益的条款:有无明显有利于供应商的条款.如果存在这些现象.应进行延伸审计,查明是否有人情交易、权钱交易等情况等等),以及合同执行情况的审计、合同管理的审计,等等。
6.采购结算(付款)审计。
主要是依据采购结算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符合性审计;审查实际付款方式、付款时间、付款金额、付款内容和收款人等项目是否与合同条款一致,如果存在变更是否经过相关人员批准;是否依据合同、发票、验收单等凭据,并经过严格审核后办理货款结算;付款的申请、支票开具、办理结算、记账是否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如:是否由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担任:是否存在重复付款或多付货款现象;是否按《合同法》的规定执行。对于按时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或下跌都不影响其合同的有效履行:若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按原价执行.价格下降按新价执行
采购比价审计参照的价格信息来源编辑本段回目录
对物资采购成本的审计方法主要是比质比价.没有可比的价格就无从审计.采购价格的审计.这是物资采购审计工作的核心 因此.寻找合适的可比价格是制约比价审计的瓶颈。其可比价价格的信息主要来源于:
1.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通过比价审计人员主动去搜集和整理.取得的难度较大.搜集市场价格主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① 通过国际互联网查询.目前我们通过严格的考查和试用.加入了6至7个相对专业和信誉较好的收费网站.并对收集的价格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后纳入我们自己的价格信息库。② 电话查询,通过电话向物资供应商(包括长虹的供应商和非长虹供应商)了解价格或要求供应商通过传真方式报价.这种方式能比较快速和较多的收集待审物资的价格情况.但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价格准确度不高.而且供应商所报价格以偏高者居多.审计人员需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才能使用 ③ 订阅有关价格的专业报纸和专业期刊.但这种方式获取价格信息一般不够全面且价格信息往往滞后。④ 向专业的行业协会购买价格信息,但这种方式通常会付出较高的成本.一般在审计重要物资采购时并对采购价格有重大疑虑时才使用
2.同行企业所采购的同种物资价格
前提是能得到其他企业的许可.双方的信息资源可以共享.这种方法实现的概率很小,在长虹内部,由于子公司较多,独立的采购组织较多.我们可将不同采购组织的价格收集后进行分析比较
3.根据有关物价趋势等指数来对比分析
这种方法只能定性分析价格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不能定量.我们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还应深入分析量价关系.一般情况下应考虑量大从优原则。
4.纵向价格比较。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前面已经采购过同类物资.作为生产类物资,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持续采购,纵向价格比较是我们经常采用方式之一.但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不能只是定性分析.要考虑采购量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5.通过成本分析获得合理的价格
这种方法对比价审计人员的要求高.要求审计人员了解采购物资的基本材料构成(其主要上游原材料)、主要工艺流程、行业平均费用(人工费用、能耗费用、管理费用等)水平、行业平均利润率以及运输费用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来推断采购物资的合理价格水平
6.与采购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总结采购物资的价格规律
采购比价审计的常用方法编辑本段回目录
1.内部比较法。
大型的公司内部往往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采购组织.通过对内部各个采购组织的采购价格进行比较.是判断待审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的最直接方法。
2.市场询价法。
通过市场询价掌握拟审计物资不同供应商价格信息.经比较后确定有利于企业的最优价格作为审计标准 要求对同一类物资至少调查三个以上供应商的价格信息进行比较
3.综合比价法。
对所购物资的进价及其他相关费用.经综合比较后确定有利于企业的最优价格作为审计标准。
4.提供证据法
审计人员对拟购物品的关键部件.要求供货方提供外购发票或加工图纸.作为检验其报价是否合理的依据 该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非标物资如设备采购的审计时应用。例:我们在审计某公司设备动力部采购电视总装洁净装置时.对供应商一重庆XX厂所报的一个关键设备一空气净化处理器及加湿装置报价产生疑虑.对此进行调查后发现.重庆XX厂的实际进价与给我公司的报价存在较大差异。取得证据后.通过采购人员与重庆XX厂进行交涉.降低了该套装置的结算价.实际为我公司挽回经济损失近50O00元。
5.限价法
根据物品的近期成交价.并考虑市场变动因素后确定最高限价.以此作为控制该物品采购价格的审计标准 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市场价格变化较快.而交货周期相对较长物资的采购.审计人员可要求供需双方签定相应协议.以交货时市场的平均价格为最高限价来控制采购价格如进口汽车的采购
6.成本分析法。
对非标准物资.一般情况下由供应商根据需方的图纸进行专门加工定制.市场上无相应的价格可比较.对此类物资采购的审计.通常需对构成物品价格的各种要素(料、工、费、利、税)进行分析、计算,确定该物品的公允价格.以此作为审计标准的方法
7.专家协助法。
利用企业内部各种专家及外聘专家.协助审计人员进行采购比价审计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专业性相对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的物资的采购的审计.在企业内部常见用于科研、设计开发所需物资采购的审计时使用选择适当的比价审计方法是取得理想审计成效的关键.针对具体物资的采购比价审计.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审计.而需要结合物料的具体特性、市场资源的具体情况等.采用多种方法并行审计方能取得实效。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的特点编辑本段回目录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具有审计信息的复杂眭、审计内容的综合性、审计过程的建设性、审计结论的效益性四个特点。
1.审计信息的复杂性。
开展物资采购比价审计,要求审计部门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掌握各类市场价格信息。但是市场价格是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比价审计信息的复杂性。
2.审计内容的综合性。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涉及到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价格管理、物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审计、财务、法律、金融、管理、基建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综合性强。
3.审计过程的建设性。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的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对物资采购的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针对采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采购部门完善内控制度。
4.审计结论的效益性。
一是采购价格的降低,节约了采购资金,直接使企业的采购成本降低,这是直接经济效益;二是采购质量的提高,使企业的材料消耗降低,成本降低,这是企业的间接效益。
开展采购比价审计的意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采购比价审计有助于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抑制腐败和促进廉政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产品价格的放开,采购行为自由度的扩大,物资采购对企业生产及产品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企业采购环节经营行为不规范,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在采购环节吃回扣、以次充好、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的现象普遍存在。与生产环节相比,采购环节的漏洞往往更隐蔽,诱使许多人包括一些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利,舍贱求贵、舍近求远、舍好求次,经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采购比价审计通过对采购计划、审批、价格咨询、招标、签订合同、验收、核算、付款和领用等环节和行为的监察,防止了个人专权行为,使企业经营活动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会有效地抑制腐败,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
采购比价审计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工业产品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是物资消耗,而采购价格是影响物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合理确定进货批量,减少进货批次,保证采购物资质量的条件下,降低进货价格,即降低购进的在产品生产、基本建设和专项工程中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配件和设备等物资的价格,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开展采购比价审计的条件编辑本段回目录
1.企业领导的重视是开展采购比价审计的前提
采购环节中出现的许多贪污腐败案例,大多发生在企业领导阶层。审计部门开展采购比价审计工作,是对采购价格领域的过错、舞弊现象进行揭露,必然要损害到某些人的利益,势必要遭到一些势力的反对、抵制。只有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以企业的发展为己任,认识到采购比价审计的重要性,敢于在企业内部引进价格审计机制,支持采购比价审计,这样采购比价审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且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2.建立价格审计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价格审计人员是采购比价审计取得成功的保证
在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物价科,独立行使企业物价管理职能,对物流进行全过程监控。采购比价审计不仅涉及财务、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因此价格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购比价审计的成败。高素质的价格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必须业务熟练、责任心强,为了企业的利益敢于得罪人,具有大胆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广、博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价格审计工作顺利实施。
3.建立健全的价格信息资料库是开展采购比价审计的基础
审计部门要开展采购比价审计,首先必须要有一套比较合理、有效的价格标准,以此作为依据,来确定待购物资的价格。因此,应通过电话咨询、市场调查、网上查询、招投标档案、报刊杂志和企业内部的采购资料等渠道建立企业常用物资的价格信息资料库,为采购比价审计奠定比价基础。同时价格信息库应当根据企业所需物资的定点生产企业的情况和各种物资的市场价格动态进行更新。
4.完善的价格审计制度是开展采购比价审计的保障
企业应当按照科学有效、公开公正、比质比价、监督制约的原则,建立健全采购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确保企业内审机构履行物资比价采购的监督职能,如《采购比价审计制度》、《工程造价审计制度》、《经济合同审计制度》、《物资采购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等,能够明确比价审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做到价格审计有章可循、操作规范。
5.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能够调动、激发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价管理制度给业务人员和决策领导者营造了一个正常、健康的工作环境,价格信息资料库使审计部门的价格审计工作有章可循,因此制定考核、奖惩办法,能够按照节约额或超支额进行奖惩。奖惩兑现,能够有效地调动、激发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物资采购审计
物资采购审计
一、物资采购内控制度审计
收集资料:包括组织资料、相关制度规定;了解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
1、采购计划阶段: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需求或采购计划不合理、不按实际需求安排采购或随意超 计划采购,甚至与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不协调等。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求准确、及时编制需求计划。需求部门提出需求计划时,不能指定或变相指定供应商。对独家代理、专有、专利等特殊产品应提供相应的独家、专有资料,经专业技术部门研讨后,经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第二,采购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一部分,在制定生产经营计划过程中,企业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实际需要,结合库存和在途情况,科学安排采购计划,防止采购过高或过低。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
2、请购阶段:主要风险是:缺乏采购申请制度,请购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过量或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授予相应的请购权,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门的请购部门,对需求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进行审核,并进行归类汇总,统筹安排企业的采购计划。第二,具有请购权的部门对于预算内采购项目,应当严格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办理请购手续,并根据市场变化提出合理采购申请。对于超预算和预算外采购项目,应先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由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后,再行办理请购手续。第三,具备相应审批权限的部门或人员审批采购申请时,应重点关注采购申请内容是否准确、完整,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是否符合采购计划,是否在采购预算范围内等。对不符合规定的采购申请,应要求请购部门调整请购内容或拒绝批准。
三、选择供应商阶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供应商选择不当,可能导致采购物资质次价高,甚至出现舞弊行为。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对供应商资质信誉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健全企业统一的供应商网络。企业新增供应商的市场准入、供应商新增服务关系以及调整供应商物资目录,都要由采购部门根据需要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后,纳入供应商网络。第二,采购部门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和竞争的原则,择优确定供应商,在切实防范舞弊风险的基础上,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第三,建立供应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商淘汰制度,对供应商提供物资或劳务的质量、价格、交货及时性、供货条件及其资信、经营状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和考核评价,根据考核评价结果,提出供应商淘汰和更换名单,经审批后对供应商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并在供应商管理系统中作出相应记录。
四、确定采购价格阶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采购定价机制不科学,采购定价方式选择不当,缺乏对重要物资品种价格的跟踪监控,引起采购价格不合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健全采购定价机制,采取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多种方式,科学合理地确定采购价格。对标准化程度高、需求计划性强、价格相对稳定的物资,通过招标、联合谈判等公开、竞争方式签订框架协议。第二,采购部门应当定期研究大宗通用重要物资的成本构成与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确定重要物资品种的采购执行价格或参考价格。建立采购价格数据库,定期开展重要物资的市场供求形势及价格走势商情分析并合理利用。
五、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阶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框架协议签订不当,可能导致物资采购不顺畅;未经授权对外订立采购合同,合同对方主体资格、履约能力等未达要求、合同内容存在重大疏漏和欺诈,可能导致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对拟签订框架协议的供应商的主体资格、信用状况等进行风险评估;框架协议的签订应引入竞争制度,确保供应商具备履约能力。第二,根据确定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等情况,拟订采购合同,准确描述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按照规定权限签署采购合同。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专业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第三,对重要物资验收量与合同量之间允许的差异,应当作出统一规定。
六、管理供应过程阶段: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对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有效跟踪,运输方式选择不合理,忽视运输过程保险风险,可能导致采购物资损失或无法保证供应。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依据采购合同中确定的主要条款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对有可能影响生产或工程进度的异常情况,应出具书面报告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需求物资的及时供应。第二,对重要物资建立并执行合同履约过程中的巡视、点检和监造制度。对需要监造的物资,择优确定监造单位,签订监造合同,落实监造责任人,审核确认监造大纲,审定监造报告,并及时向技术等部门通报。第三,根据生产建设进度和采购物资特性等因素,选择合理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办理运输、投保等事宜。第四,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确保采购过程的可追溯性。
七、验收阶段:主要风险是: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对验收中存在的异常情况不作处理,可能造成账实不符、采购物资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制定明确的采购验收标准,结合物资特性确定必检物资目录,规定此类物资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后方可入库。第二,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根据采购合同及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质量检验证明,重点关注采购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采购物资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核对一致。对验收合格的物资,填制入库凭证,加盖物资“收讫章”,登记实物账,及时将入库凭证传递给财会部门。物资入库前,采购部门须检查质量保证书、商检证书或合格证等证明文件。验收时涉及技术性强的、大宗的和新、特物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第三,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比如无采购合同或大额超采购合同的物资、超采购预算采购的物资、毁损的物资等,验收机构或人员应当立即向企业有权管理的相关机构报告,相关机构应当查明原因并及时处理。对于不合格物资,采购部门依据检验结果办理让步接收、退货、索赔等事宜。对延迟交货造成生产建设损失的,采购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索赔。
八、付款阶段:主要风险是:付款审核不严格、付款方式不恰当、付款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企业应当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完善付款流程,明确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力,严格审核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单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及时办理付款。要着力关注以下方面:第一,严格审查采购发票等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判断采购款项是否确实应予支付。如审查发票填制的内容是否与发票种类相符合、发票加盖的印章是否与票据的种类相符合等。企业应当重视采购付款的过程控制和跟踪管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当拒绝向供应商付款,避免出现资金损失和信用受损。第二,根据国家有关支付结算的相关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合理选择付款方式,并严格遵循合同规定,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安全。除了不足转账起点金额的采购可以支付现金外,采购价款应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第三,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涉及大额或长期的预付款项,应当定期进行追踪核查,综合分析预付账款的期限、占用款项的合理性、不可收回风险等情况,发现有疑问的预付款项,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收回款项。
九、会计控制阶段: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采购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采购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相关会计记录与相关采购记录、仓储记录不一致,可能导致企业采购业务未能如实反映,以及采购物资和资金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应当加强对购买、验收、付款业务的会计系统控制,详细记录供应商情况、采购申请、采购合同、采购通知、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退货情况、商业票据、款项支付等情况,做好采购业务各环节的记录,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仓储记录核对一致。第二,指定专人通过函证等方式,定期向供应商寄发对账函,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对供应商提出的异议应及时查明原因,报有权管理的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做出相应调整。
二、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以及对采购业务内控制度的风险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