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
教育的现实和现实的教育--为熊丙奇《异化的教育》所做的序
来源:陈丹青《退步集续编》
在孩子们的眼里上学本应是快乐且多次多彩的,而如今无论对于学生本身还是家长来说,上学却变成了痛苦而艰辛的事。家长们无论是从金钱的准备、学校的选择、跟学校制度打交道等等坎坷的历程都已经让他们身心疲惫。学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制度应当往哪方面走才是正确的选择?我们也许已经不能简单得把它推卸到学校或政府制度上了。
以美国目前学校的教育体制为切入点,作者以亲身经历向大家揭开美国的孩子是如何上学的。相对温和的对美国整体教育作了宏观并且客观的阐述。
家长们可以从文章中受到美国式的教育。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本应是自由的,而不是取而代之的“上学难” „
去年给丙奇同志的《体制迷墙》作了书序,今岁他又写成新书《教育的异化》,电话打过来,逼我再写一篇。
我早已辞穷了。粗读书中历历指陈的教育现状,实在叹为观止:何等生机勃勃的荒谬啊—政策、对策分不出什么是政策是什么是对策;魔高、道高,看不清哪边是道哪边是魔。这样一笔庞大而精致的烂账,已不能仅止归因于体制,在我们能够想到的词语中,恐怕只能推诿给那个大字眼:“国情”。
说到中国的教育,我与丙奇可资分享的经验其实很有限:他从八十年代迄今全程体验了中国本土的求学过程,又当了十余年教师,三本书写下来,网络教育现状的百般弊病与前因后果;我于“文革”辍学下乡,后来只上了两年大学,说来就是过时的经验,新世纪忝为教员,虽以辞职作罢,但毕竟难从学生与家长的角度亲尝教育体制的浩荡“恩德”—在我今年的经验中,仅知道教条之苛、招生之难,丙奇书中详细问难的教育投入、高校收费黑洞、贫穷学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困境、素质教育深化、学生话语权缺失、教育改革难以推进 „ „ 这一团团教育问题的“乱麻”,我都不清楚,这篇序言该怎么写呢?
我索性以一些家长的身份回顾女儿的求学过程,看看另一国情中的教育现实。只是说来有点话长,顾不得精炼了。
1988 年,女儿不到九岁,随母移民纽约,头等大事就是怎么上小学—除了许多私立教会学校,美国所有中小学均冠以“ Public School ”字样,即“公立”之意。美国法律规定,所有公立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任何到达学龄的孩子,而凡是美国公民、侨民和各国移民,包括非法移民的孩子一旦进入公立学校,直到十八岁,学杂费一概政府负担。
时在暑假,我所住区域的“ PS69 ”小学空无一人,就近那所公立“ 145 ”中学早已贴出广告:请当地新移民的孩子进入暑期班,以便秋季正式转学。那天一早,我与上百名家长小孩排队等候办理手续。七月骄阳照着操场上的中国内地人、港台人、以及高丽人、越南人、印度人、南美人、黑人、波兰人、苏联人、罗马尼亚人,甚至来自英国、法国、意
大利等“先进国家”的人 „ „ 手续简单得令我失落:不用出示合法身份证,不必查看成绩单,只要有当地住址(平国外来信信封),只要是个孩子(会开口说话,会眨眼睛,倘若残废,也另有就学的去处)—总之,不到半小时,几组不同年龄的孩子已经闹成一片,被领进不同的教室,弃家长而不顾了。隔着窗玻璃望进去,我看到女儿正与一位黑人女孩比划着,跳起舞来,开始了她在异国的第一堂课。
中午去接女儿,她不肯回家:原来午餐也由政府埋单,她早已和那位新识的女友成为莫逆之交了,嫌我多余了。
秋夏正式入学的经历,全忘了。只记得每天下午三点过与其他家长在校门口迎候,听孩子们放学时有如几千只麻雀同时放声高叫的集体喧闹。所谓接孩子回家,只是将他们转移到另一孩子的家,疯狂玩耍,直到天黑。
我不记得孩子的功课、分数、考试、付款,假如有过这些麻烦,我会记得—她像我一样,不是用功的好学生,我的记忆的空白是因为在那里没有中国入学的种种管卡与烦难—现在我只记得他一路玩耍看电视,转眼成了初中生。到初二,问题严峻了:不是功课、分数、考试、学费,而是班中一位与她要好的南斯拉夫籍女孩背叛了她,如所有孩子的童年龃龉那样。忽一日,她在厨房宣布她要离开公立初中,到马路另一端那座私立“圣女贞德”教会中学去。
在美国,退学上学,随时请便,因为没有转学转校的种种硬性规定。那天下午我带女儿进了教会学校安静的门厅,通报后,女校长亲自出见,带女儿进屋单独考试。大约是语文算学之类吧,十五分钟后她无事人一般出来,施施然跟我回家。才进门,校长电话到了,叫孩子明天上学。此外的细节我又忘了,只记得开始交学费,一千多美元一学期,略高于我当时的月房租。不几天,女儿穿上教会学校的统一校服:蓝格裙,黄衬衫,黑皮鞋。到她十六岁那年毕业,我与各国家长在教堂座椅前起立,看孩子们鱼贯走向圣坛,排队唱歌,当下想起我十六岁与数千名大孩子嗥嗥啼哭,在火车站与竞相悲号的亲人壮烈告别,下乡当农民。
但我心里居然找不出一点羡慕之情:我从小就不爱上学。
私校与公校有哪些差异?有的。论师资水准与教学品质,前者比后者好得远,交钱与免费,毕竟不一样的。女儿自称在私校所学远比公校多很多,亦难得多。这只要看几所名扬世界的美国大学均为私立,便不难推想,而私立中小学也一样。中国今有贫富悬殊,美国则历来是阶级分明,“贫富”与“阶级”看似一回事,实则两回事,要来说清,太费周章——女儿初中毕业,像个人模样,有意攻读艺术了。哪样艺术呢?她没主意,只并非画画,因我从不诱导她。
纽约有两所专为文艺青年建立的高中,以便未来赴大学深造。女儿择其一报名:“纽约艺术与设计高中”,又因为教会学校同学多,相偕报了另两所私立高中的名—艺术高中的所谓考试,很简单:一是当场画个人,好像是叫到学校考半天,而是画幅想象画,写篇短文,题目是描述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都在家里随便弄弄,送去了。教会高中的考试则在作文算学外另设专考“记忆”、“智商”的题目,一天考毕,不久便是录取通知书—这“通知”一项,私校公校均由纽约市教育机构统一办理,不是“录取书”,因通知的词语既不是考取也不是落榜,而是在你报考诸校中标出你被录取的校名,女儿一看,是艺术高中,教会高中的栏目
空白着,等于落榜了,想必是算学之类不过分数线吧?孩子耸耸肩,我也无所谓。
诸位看官:女儿考中决不是她画得好、写得好,我更是从未暗中帮她描过半根线条——她高声唱止我的任何帮助——而是:这里几乎没有落第的学生,除非你是真的白痴。考试那天清晨,我照例陪着去,一出车门,女儿躬身呕一口酸水,正像我当年下乡的那天清晨,反胃欲吐:是少年人对成长的恐惧、无知,及生理的无辜。随即我们在教堂目睹数百名新生难以遏制的羞愧和紧张 „ „ 一两年后,我观赏了孩子们自己编写的话剧,还有头一场时装设计展,记得为首踏上 T 型台的是位黑人少女,手里抱着私生的婴儿,满堂鼓掌、叫喊、响亮的呼哨 „„ 于是上大学。
美国孩子上大学,必须交付高中的成绩单,必须在高中末期训练全国统一的 SAT 考试(即作文算术之类),以便投考大学。至于艺术专业的考试内容,几乎和上高中一样:交一幅画儿(照例在家慢慢涂抹),写一篇作文(我记得是描述“你做的一个梦”),接着,又是理所当然的录取通知书。诸位看官:不因为孩子画得好,更不是我在那所大学事先拜托谁,而是大学几乎没有落第这一说,除非你是真的白痴。女儿考大学的细节,我完全不操心,甚至不记得,只记得她强烈要求离家住学校,虽然大学就在曼哈顿。
这所大学叫做“纽约视觉艺术学校”。女儿选择电影专业,头一年级就给编剧本,抬机器、拍电影、做剪接。所谓电影,长度三、五分钟。女儿自编自导弄出三个黑白片,翌年突发奇想,不干了,径自回到中国的南京大学学中文,玩了一整年,重新学会她在小学一年级早已学会的中文“大小多少”之类,同时交一帮欧美留学生朋友联袂跑了安徽、甘肃、青海、云南,在翌年,飘然回美,选了一所早先由美国左翼自由知识分子创建的“新派大学”(New School University), 学什么人文学科去,直到拿学位。毕业迄今,跟她爹一样,单干,拍点时装照,再不肯上学了。
我知道,以上所说,是中美两国孩子们无法分享的经验(凡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家长们反倒在中国的小学、中学享受过全额公费教育)。不消说,中美两国的国情几乎没有可比处:丙奇书中罗列而追问的种种现象,美国没有,美国教育的种种措施,咱们这儿也没有——或者近年也学来一点吧,但必定转换为我们可爱的国情——在女儿求学的个案中,我仍然试图寻找对应于这本书中的几个点,提呈少许可资议论的讯息。
譬如学费问题。在美国,我女儿的家境绝非富有到可以供她上哈佛、考耶鲁,也远未贫穷到依赖联邦政府的贷款与救济。她的同学大抵出身普通白领、蓝领与中低收入的移民家庭,没听说哪位家长是千万富豪,为学费倾家荡产以至死上吊的个例更是闻所未闻。她的穷同学很不少,多数单亲家庭,其中一位今已从李安的母校“纽约大学电影学校”毕业的男生乔万尼,父母离异,不久母亲得病去世,联邦政府照例为孩子办了专项助学金,包括生活费,直到十八岁。和我一样,女儿从小喜欢与穷孩子玩耍,我因此熟悉好几位她的同学的家,相当于中国都市贫民家,但那种穷法决不凄惨,事事俭朴,然而开开心心。我看不出种族歧视,更不见贫贱的自卑:她(他)们长大了,如今不论职业,都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事做人,那位漂亮的孤儿乔万已经和好莱坞明星混在一起拍过几回电影,要女儿给他拍了几百张油头粉面的大剧照。
再譬如校舍与所谓行政问题。女儿上小学迄今,近二十年过去了。那同一所小学、中学,已经扩建将近一倍。为什么呢,因为纽约地区的移民(包括非法移民)子女成倍增长,校舍不济,地方联邦政府不敢怠慢,持续拨款增建校舍,这是虚伪的民主制度与当地议员必须切实兑现的首要承诺之一。顺便一提:新增校舍的造型设计苦心配合老校舍的风格与规格,丝毫不曾破坏原有的景观。内部设施的现代化,则远胜于昔。至于学校的行政机构和人员,真叫做精兵简政,从善如流。美国最贵的是人工与时间,哪来闲钱琐事养一堆人。女儿一路上学的种种手续,在我记忆中都是顷刻办成的。
教学的内容与品质怎样呢? 说实话:教育的没落如今恐怕是世界性问题,举证太繁,不细说。美国有些家长不送孩子上中小学,自己在家授课;大学生抱怨教育的声音亦时有所闻。女儿即曾告知同学不满 于哪位 教授,联名告上去,那 教授翌日即被解雇。不过回想他接受教育的一鳞半爪一—真惭愧,我几乎不曾过问——依然不失为“人”的教育。譬如在她高中的历史课,竟包括中国先秦及至共和国历史,父子对话,女儿接得上来,还纠正了我的不少盲点与错误,另外居然有中国电影的专职讲师,使她对民国电影及第五代之类,如数家珍。大学时期曾专修但丁的《神曲》,老教授每讲到维吉尔天堂门前告别一节,总会热泪滂沱:此非关学问,而俨然是可敬可爱的师德了。
学生的心态怎样呢? 就我所见,美国孩子从不为“名校”问题所折磨。谁都尊敬哈佛、耶鲁,佩服那进入名校的人,但谁都明白那是家境、学费与阶级分层的问题,或不做非分之想,选择高校的态度坦然而平实;或发奋苦读,申请名校奖学金。为了恋爱、抑制及其他青春问题,校园自杀案不是没有,枪击暴力与毒品问题更是美国的社会特产,但由于落地名校而羞忿轻生的个例,从未听说过。
而美国没有“素质教育”。这句似是而非的词语,适可确证我们“教育素质”何其不堪。
先说学生的“素质”。几个微小的例:那位与女儿闹矛盾的初中女孩,一年后递个条子给她,真诚道歉。女儿高中开始恋爱,先是甩家人,后是被人甩,初尝失恋,既给前面的男友去道歉;两年后那伤了她的男孩也来了道歉信—她们既不知《论语》,也没念过“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没人教孩子们这么做,只为道歉是美国生活的日常习惯,非要追溯其因,恐怕是基督教义中宽谅与赎罪的世代渊源吧,女儿上了西方文化的当。与道歉相反的例,也说一件:我有位中国朋友的女儿在纽约头牌高中“斯蒂文森”当选学生会主席,那年海湾战争爆发,小布什纽约行,有意来校作报告。校长大高兴,可是学生头与大家一商量,说是校中各国移民孩子多,发动战争的总统来,欢迎不欢迎?于是投票,于是否决。校长恼怒,总统尴尬,结果还是听学生的,讲演取消了—这样的学生素质高不高?我看是校长总统素质还可以。
再说教师的素质,高明的个案不提,只说件小事:九十年代,纽约三个中学浑小子为了抢钱换毒品,越窗入室,杀了一位老师。事后查证,那是亿万富豪、华纳广播公司总裁的儿子,他不靠祖荫,默默当他的中学老师,平素的众生敬爱,死后,大家才获知他的出身。在各种公益职业中,我就亲眼见识过不少位大有来历的世家子弟,质朴纯净,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此外,美国孩子从小自己靠自己:不是素质好,不是靠教育,而是天经地义,家家都如此。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寒暑假找工作,或是毫无报酬的义工,或是零星收入的小伙计。一朝上大学,父母交学费,不必开口,孩子自会去找份工。大学期间她在纽约一家古董电影
院做服务员,卖票、领座位、售爆米花,做了四五年,薪资够交自己的房租与领花,买鞋买衣服都去二手店。我的收入逐年好起来,给她钱,严词拒绝,存她账户,几年不动。这是她格外懂事么?非也,在她周围,克勤克俭的美国孩子实在多得很。克勤克俭又为什么呢,只为美国人的信条是“”上帝帮助那自助的人。
我是个随随便便的家长,功课不问,凡是由她,除了承女儿赏脸与我聊聊天,不记得对她施行过所谓教育;她也是个随随便便女儿,胸无大志,自得其乐,只一向与我同调,便是自小及大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空谈 „„ 普天下格外优异或绝难就要的孩子,毕竟稀少,女儿如大部分初涉人生的美国青年一样,未必自信、自强、然而自在、自尊,并初告自立,此外还要怎样呢?现在将她求学的经历过一遍,无可夸耀,无可失望,与丙奇书中千奇百怪的认识对一对,她的个例,无非呈示了美国教育的常态。
中国的教育常态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们要么感染名校的神话,似乎那才算教育的荣耀;要么痛陈教育痼疾,那是全社会难以舒解的怨气。在一位名校幸运儿与一位自杀的穷家长之间,丙奇同志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今中国教育的常态,或者说,非常态,再或者说,这非常态怎样一步步变成司空见惯的常态。
我不曾在美国当过教师,对美国大学 从 教授、校长到整个教育形态,无法陈述。我所能例举的只是千万名学生之一,也即我的女儿在美国就学的经历。我之所以会想到以上美国教育的点滴现实,是因我今年亲身接受了中国现实的深刻教育——人口太多,国家太大,包袱太重,改革太难,总之,政府不容易,百姓要体谅,等等等等。在这本书中,我发现,所有问题不在中国的教育,而在中国的现实,教育问题是现实之一端。换句话说,单是追究教育问题休想改变教育,除非你改变现实。但是可能么?我们清清楚楚看到,教育根本无法改变现实,而是持续被现实所改变。
这本书的题目叫做“教育的异化”。异化的毒效,不在校园内的教育,而是转化为校门外的现实,蔓延侵蚀我们的家庭、社会、政府与国家,尤有甚者,这毒效从深处塑造着我们的集体人格与价值观—教育之所以非得改革,教育之所以太难改革,乃因我们深陷其中者全是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而未必是形形色色的教育问题。多年来,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在给教育拼命想办法,然而谁都拿现实没办法。这本书试图证明:层出不穷的“好办法”都用过了,都没用,都无一例外的变成了坏办法,反正,中国教育的种种新办法、老办法、硬办法、软办法,结果仍旧是没办法—如此看来,这些办法无异于伪办法,一如今日的中国教育,其实是伪教育。
据说,一个国家最长远最根本的振兴之举,是办好教育。又据说,“最大的失败是教育的失败”。当我们面对今日的教育现实,同时是在领教现实的教育:现实的教育和课堂的教育,哪边更奏效、更厉害,更其积重难返呢 ?
我已经絮叨太多了,还请诸位一读熊丙奇同志的这本书
第二篇: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
当教育理想遭遇现实
山东栖霞市庄园中心小学李炳友邮编265300
邮箱电话 ***字数 1769
理想是远大的、美好的,是人们实现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现实是实际的、无奈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当理想遭遇现实,人们只能选择现实,理想必须为现实让路。
二十多年前,师范毕业的我,带着老师地嘱托,牢记父母地叮咛,怀揣着当一名好老师的理想,来到了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尽管条件简陋,但我还是非常兴奋,因为毕竟有了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了。当教导主任问我愿意上哪门课时,我不假思索的回答:“语文。”对于爱读书的我来说,上语文课是我的最佳选择。何况我还有一个梦想:就是引领学生广泛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读中感悟华夏文明的灿烂,古典名著的魅力,自然风光的秀丽,唐诗宋词的风采,异域文化的风情„„,品悟语言表达情感的神奇魅力,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语文课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同时,以读促学,以学促读,读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就让我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这次打击,让我萎靡不振,让我头脑清醒:由于我没把重点放在课内,忽略了课本知识,轻视了考试的作用,结果这次考得一塌糊涂,也正是因为我这次考试的严重失误,导致了学校在全镇的排名靠后了。一时间,我坠入了万丈深渊,成了学校的罪人,成了众矢之的:学生家长埋怨,要求孩子换班;老师不满,人家的努力前功尽弃,丢了奖金;领导不悦,我拖了学校工作的后腿,损坏了学校的声誉。自此,我成了学校领导的重点关心对象,每天找我谈话,让我汇报工作。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合盘托出的时候,领导大吃一惊:“你怎么不通知领导就私自这样做呢?再说了,你刚毕业,能把书本教好就行了,还搞什么改革创新,连老教师都不敢这样做,何况你初出茅庐?人家上级领导只看你的考试分数,分数高,有才能;分数低,是无能,分数是学校的生命线。今后只能一心一意搞教学,学校让教研组长做你的指导老师。”我一下子明白了领导的意
思,一切为考试服务,分数至上,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子,老师的法宝,更是学校声誉的保障。分数高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优秀。我这样做是不务正业,出风头,不知天高地厚。从此,一颗充满希望的心失落了,我的理想就像飞翔的小鸟断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为了自己的前途,也为了学校的声誉,我只能抛弃理想,选择现实,一头扎进语文课本,向其他老师一样,不厌其烦的讲课文,让学生抄写词语,理解词义,背诵课文,背诵课后问题,反复做题,抄写作文„„说也奇怪,在期末乃至以后的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都名列前茅,还有好几次第一呢!自此,我的命运又改变了:领导表扬,交流经验,树为典型,成为教学骨干,成了让领导最放心的教师,还成了其他年轻教师的指导教师。这一切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他曾给我带来悲伤,也带来了荣誉。
时代在进步,教育要创新。素质教育开启了教育改革的春天。“分数至上”已被唾弃,“以人为本”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我仔细阅读新课标标准,那久违的理想又在心底萌动了。有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我正确处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课内精讲,指导学法;课外诵读,积累语言,此外,每周还安排一节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慢慢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阅读习惯,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材料,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为此,我搭建和创设了各种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读书征文比赛,班级作品荟萃,美文诵读比赛,师生读书辩论赛,读书笔记评选,读书小明星,我编读书名言„„班级的阅读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语言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就成功。”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行为,它的存在和实现要受到环境、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当教育理
想遭遇现实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现实,面对现实,坚守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实现理想。
(编辑老师您辛苦了,请多多赐教!谢谢!)
第三篇: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近期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觉得里面的文章写得即随意又精辟。很多观点与我们感受相同,只是肖川先生站得比我们更高一点,看得比我们够透一点,讲得比我们更深一点而已。
我很喜欢他一小段一小段的文字形式。比如片思偶得,比如边想边说。因为我觉得它很真实,很宝贵。对于教育思想而言,我最喜欢看见的就是真实。于是喜欢自我的坦诚。我觉得只有诚实地面对自己,才有所获,教育也是如此。
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在学习中,在教学中,在生活中的某一时刻,突然想起了什么,自己觉得非常的有道理,觉得有所发现,觉得有感而发,于是便拿出小本子进行简短的记录。有时候,在短短的时间里,思想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会有很大的起伏。而记录它们,就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能促进自我的反思。
譬如今天,我就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教育的理想遭遇了现实的冲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发这么大的火,只因为孩子们没有及时把作业本收起来,只因为他们做作业粗心地一塌糊涂。大动肝火后只不过是两败俱伤。冷静下来后,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发火,因为这个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我应该做的是寻找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然后帮助他们解决。
突然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用完美的教育理想去约束孩子们。我们期待他们人人会做题,哪怕不能一次全对,订正个一两遍最起码都能通过。我们期待他们人人能考高分,哪怕不能在90分以上,至少能全部及格。我们期待他们上课能积极动脑,人人举手。哪怕真的不会,至少会举手发问。我们甚至期待他们人人有一手好字,哪怕没有获奖,至少个个干净、清晰。我们自以为降低标准,却仍得不到所要的。于是郁闷,于是怪学生太皮,太笨。
其实,教育或许并不是这么回事。正如肖川所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就意味着差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程度,而更应该看我们能带给学生多大的“成长度”。也就是看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多少的发展。而这个发展并不仅仅体现在认知上,还包括情感与行为上。我们应允许孩子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
于是,突然明白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育的现实中,光有理想与责任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拥有坚定的信念,有一颗爱心与宽容之心。相信孩子,努力创造祖国的未来。
第四篇:理性教育公平的现实诉求
理性教育公平的现实诉求
教育公平是政府的一种必须的理性追求,对我们教育部门而言,就是通过我们的管理和服务使这种理性的追求变为现实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管理范围内的幼儿园能够更加均衡化、规范化、优质化地发展。
目前,白下区的幼儿教育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全区现有36所幼儿园。其中教办园8所,集体幼儿园10所,机关事业单位、部队、大专院校幼儿园11所,社会力量办幼儿园7所。在这些园中,有省级示范园10所,省优质园1所,市示范园1所。市优质园12所。市优质园及以上等级幼儿园共2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3.8%。因此我们所理解和追求的教育公平是一种在高位上的优质均衡。是一种经过资源整合和互相促进之后的全面发展。
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优质园创建共同体。从2001年起我区就集中优势资源,成立了由托幼办、教研室、部分幼儿园园长、副园长组成的创建专项视导小组,协助托幼办、教研室做好保教业务管理和创建指导工作,架设起以省、市级示范园为中心。覆盖各级、各类幼儿园的园――片――区三级创建专项视导、服务网络:一级视导――幼儿园对照标准,全面改进,个别指导;二级视导――所在片针对热点问题,定点定人,专门指导;三级视导_区视导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难点问题,专项或综合视导。在三级视导的基础上,对一些创建园。输出优势人力资源,派专人进行长期定点指导,比如抽调省示范园的业务骨干到创建园指导,区政府及区教育局领导也定点挂钩一所幼儿园,及时解决创建中的实际困难,构筑起全区的开放式创建平台。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公办园和省级示范园的龙头带动、横向辐射作用,帮助架构园际之间的交流联动桥梁,帮助他们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从时间、人员、物质以及具体的交流方式上给与创建园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全区已经成功地构筑起一个多元的发展共同体――创建园内部幼儿、教工、园长的发展共同体:全体创建园之间横向的发展共同体:创建园与品牌示范园之间的发展共同体。在这样一种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分享、共同发展的积极状态下,11家幼儿园创建为省优质园,12家幼儿园创建为市优质园。
而在幼儿园的内涵发展上,我们不认为大家走同一条道路就是现实意义上的公平,因为每一所幼儿园的原有基础不一样,原有的文化不一样,真正的、可行的公平是让每所幼儿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我们在幼儿园的创建过程中,对所有的幼儿园都提出了走“有特色的内涵”之路。我们结合园情,开展实地本位的研究,协助幼儿园在常规教研、课题研究或者课程建设中找到发展内涵的突破口。并组织以及要求每所幼儿园都开展讲求实效的教师培训工作。教育部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专家讲座、专项培训、观摩研讨,对各创建园则要求针对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从而促进了不同层面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这些做法从宏观上看,促进了全区幼儿教育资源和发展的公平,从微观上看,也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的现实公平。
第五篇: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演讲稿
《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教育的理想与现实》。记得在大学时,一次课上,我们老师讲到,一些人经常让我介绍小学的女老师给他,认为女老师都温柔贤惠,结果娶回家不到几年,大喊后悔,后悔娶了个母夜叉。当时我在地下听,就觉得十分郁闷,怎么就把我们美丽的人民教师说成这么恐怖。但是,从我工作至今已经有些年了,我开始渐渐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我相信大家刚踏上讲台,或者在踏进讲台前,都对教育有许多美好的理想。我们想要用心教育孩子,给孩子耐心、爱心、信心,给这个心,那个心等等,但现实的结果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伤心,变得“狠心”,失望。记得有一次,在审理学生失窃案时,我已经找到了偷东西的那个小孩,但是我想让他主动承认错误。于是,我在班上对全班说:“我希望犯了错误的那位同学能够私下来找我承认错误,我不会告诉其他人,我喜欢那些能够主动承认错误的孩子。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话音刚咯,我用最真诚的目光看着他。但是,课间十分钟过去了,放学半个小时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来找我,并且从侧面观察,他就和平时一样,没啥特殊表现,表情也正常。于是,我十分的失望。主动找到他后,我询问起这件失窃事情,还没讲完,他就已经斩钉截铁地说,“老师,不是我做的。”我很惊讶他会那么矢口否认,如果我不是真的确定是他,恐怕我也会怀疑是不是冤枉了他。但是,任凭我再三询问,甚至质问,他还是不承认。最后没办法,我把目击证人找
来,他才勉强承认了。事后,我十分心寒,原本我想为了孩子的尊严,面子,相信孩子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我一直在反思,难道我的方式错了?还是没有做到位。这样的事情不仅一次,每次自己想着如何教育,苦心换来的却是不理解。渐渐的,我由对他们很信任,变得不信任了。
为了改变,为了进步,我通过阅读书籍寻求方法。我沉浸在《窗边的小豆豆》、《 们教师身上,真的很心寒。但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对孩子抱有希望,尽力教育好孩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尽力让家长多去关心孩子。
尽管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甚至有十分多的阻力,但我们不能只会抱怨,没有想法。如果没有教育的理想,那岂不是更没有动力了么?教育,本来就是一项良心工程。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找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尽可能在现实的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让自己和学生一起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