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时间:2019-05-12 21:51: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第一篇: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

作者:刘 渊 王平平时间:2009-3-16 14:29: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感恩教育篇二

[论文关键词] 大学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识

[论文摘要]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须首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重视和加强高校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相关对策与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基点。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决不是简单地培养一种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意识,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追求一种人生成就的精神境界。加强大学生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必然路径,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同样也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现状分析

1.缺乏对父辈辛勤培养和教育的体悯之心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积极、健康的,但有些共性问题仍然值得深思和探讨。当前部分大学生与父母联系的主要动机是要钱,仅少数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父母为其所做的一切看作是天经地义,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这种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忘恩情绪,正成为部分高校里的一股暗流。这些问题确实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这种令人忧虑的倾向。

2.中学时期过分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缺失

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迫于高考的压力,从小学到高中,老师和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习看作第一要素,始终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砝码。同时,近年来,农村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过于溺爱,不少父母都在外面务工,很多中小学生都是留守子女,这都是十分严重的社会现实;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乏沟通和互补,逐渐导致德育养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和引导缺失。部分中学教师也感觉教育的压力太大,有时候部分家长也缺乏对教育工作者的体谅和沟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对大学生早期的德育的养成和培育。

3.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后天教育和当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淡薄,缺乏自立、自强、自尊的意识状态,形成了他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现在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不愿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边远的山区和基层去,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渴望一蹴而就。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因主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而退出就业,消极待业,埋怨父母。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乏息息相关。

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感恩教育实际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人、事、物的美好和价值,唤起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认同和感激,形成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教育活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组织形式上,就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生活和日常思想教育的质量,包括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教育手段,适当的教育时机,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学的政治理论学习。当前社会瞬息万变,很多大学生极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迷失方向,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提高自身的是非鉴别能力,增强抵御不良文化,才不会被汹涌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所淹没而化影响的免疫力,并逐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大感恩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我国有不少充满感恩情怀的佳句,至今仍广为流传。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开展提供深厚的土壤。笔者所在的四川大学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必修课程,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大学生在学习和研读的同时,更会有良好的提悟。笔者尝试在大学生中,大力推行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比如通过学习《朱子家训》、《菜根谈》等传统优秀书籍,并要求学生积极探讨学习体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感恩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己在道德发展过程的亲身体验,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体验来主动养成良好的德行。德育如河流,越深越无声在感恩中通过学生亲身体悟中避免了那种空洞说教,实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主动地培养起健康向上的道德。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学校虽作为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大学生所依赖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三者紧密联系、各自发挥作用、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才能使他们茁壮成长。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笔者在各个传统的节日、特别是如传统中秋佳节之时,总是要求学生必须给家里打电话;在春节前,要尽力帮助家中的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必须积极主动的和父母聊天和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春节过后将春节的体会和感悟当作思想汇报交上来,并在班级周会上进行交流。这样就能将感恩教育将育还原于真实的生活中,通过学生对自己切身体验对生活的感恩中,感恩教育成功的实现了德育的润物无声。

4.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负面现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修为

目前,感恩意识教育中的一大障碍就是社会或生活中出现的某些不公平或者负面现象。当大学生看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在心中形成一种负面心态。这就必须教育大学生应心怀仁爱,关爱社会,不仅要批评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要建设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宣传社会正面典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非观、善恶观,增强大学生拒腐防变能力,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修为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2]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当代教育论坛[J].2006,(1):32-35.[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4]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02.[5]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具有奇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感恩教育、和谐校园

感恩作为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已延续有几千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从“卧冰求鲤”的典故到《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床,孝于亲,所当执”的名句;从“孟宗‘哭竹’”的传说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处世信条,其中表达的感恩之情都让我们敬佩至极。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给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80后”、“90后”学生也有着非常可爱的精神特质,如:个性鲜明、心态开放、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生活。汶川地震后的义务献血、奥运会期间志愿者出色的表现等,都说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80后”、“90”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但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国家的培育之恩、社会或他人的资助之恩不知回报的也屡见不鲜。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日益增多,据资料表明,大学生的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些自杀的大学生不但没有做到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且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负责都没有做到。他们没有对生活抱有感恩之心,不仅给父母带来一生无法医治的伤痛,更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二、大学生缺失感恩教育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为很多人们提供了客观的经济利益,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提升了自己的工作能力,满足了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但是市场经济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竞争性的观念也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不断的侵蚀着人们的精神层面,使人们产生了一种惟利是图的心态,由于竞争的压力,也使一些人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产生错误的思想,导致其价值观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生畸形,所以大学生在意识上产生“失恩”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网络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将最新的咨讯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给人们。但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不少内容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的追求,美化个人主义,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一些不健康,偏激的文字,图片等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判断。一些不求真实,不客观评论的文章,很容易误导阅历不深,识别能力缺乏的大学生。网络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外来文化充斥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二)学校环境因素

虽然学校一直以来都宣扬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这就是学校教育的弊端。在中国,教育与升学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学习成绩成为首要的指标,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尤为注重成绩,对学校而言升学率高低与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学校只管“教书”而不管“育人”,而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学生关心最多是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育人功能。感恩教育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被学校忽视、遗忘,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部分大学生为什么情感冷漠,自私自利,遇到挫折就会想到轻生了。另一方面,学校的感恩教育的匮乏,目前一些高校已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感恩教育,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恩教育没有落到实处;感恩教育只是短期教育,未形成长效机制;感恩教育的重点是使人们能够施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知恩层面上,现代高校感恩教育应以“学生、活动、实践”为主体。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的因数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计划生育的政策发展至今,使得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是在“再穷不能穷孩子”的娇宠中长大的,家长在物质上基本上对子女是有求必应,却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造成孩子看问题、做事情都以“我”为出发点,较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这给他们感恩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带来极大的阻力,这就是家长教育方式的欠缺。从另一方面看,家长自身素质对于孩子的感恩意识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负影响。很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较为欠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教育,或者有的家长只是教孩子怎么做,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比如有些家长教孩子讲文明,但自己常使用不文明的言语;孩子要尊敬长辈,但自己却不孝顺长辈。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同时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现实化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一)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具有和谐思想意识的人必然是一个感恩图报的人,而一个能够感恩图报的人也容易养成和谐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人与人之间和谐了,学校也就和谐了,从学校走出来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从而社会也就和谐了。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对抗,多些友善和快乐。

(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提高大学生

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感恩教育有助于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和与

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有助于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体会社会的恩惠和大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7]。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8]。

(四)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感恩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懂得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容易获得工作岗位,从而得到锻炼而迅速成长起来,大大增强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增强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教会学生识恩、知恩,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

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从情感层次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启发学生的感恩潜意识,让学生心存感激、培养学生“知恩”的心。

(二)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使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地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都还没来得及做的时候,就已经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开始享受前人创造的科技、文化的一切成果了。要在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三)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建立高素质的感恩教育队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且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是确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大学要有具有人格魅力的名师,他们既是学术大师,更是做人楷模。要强化教师的榜样作用,要引导学生感恩,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让学生从教师的口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感恩。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效果都是与相关的教育评价体系分不开的,感恩教育也应当建立相应的感恩评价体系。比如,对见义勇为受惠者的忘恩行为在道德和法律层面上予以鞭挞和打击,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褒奖。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感恩意识,促进感恩习惯的养成,使感恩成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五、总结

感恩作为一种人文精神,其历史悠久,其意蕴深厚。大学教育不光要教知识,教技能,还得教做人,而做人就要知道感恩。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郑学刚,周洁《论高校感恩教育》

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百善孝为先”的古语,它们作为社会的传统美德历来被世人称颂。然而放眼社会,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有些大学生日渐遗忘了这些基本的道德。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直接需要人才的地方,必须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重塑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涵

中华民族感恩传统源远流长,感恩在中华语境中表述为“仁”、“义”、“孝”,要求博爱众生、孝顺父母、善待朋友。今天我们说的感恩是指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上产生认可并设法给予报答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一种行为。事实证明,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懂得爱,才会懂得责任,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幸福,才会乐于奉献和付出,才能用积极的心态评判人和事,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引导,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从过程上来看,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基本人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在大学生特别是高职中推行感恩教育有着更直接和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当代大学生大多为80后或90后,他们的成长受到了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因此意识形态中人生观、价值观多元化的特征十分明显。而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的精神财富,现代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对这些传统美德的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通过感恩教育这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既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可启社会主义新道德。

第二,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基本要求。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容易考虑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也更能够为承担责任和完成义务而努力。养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这必将在实际的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去帮助别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矫正传统高等教育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精神培养的弊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第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是人与人的和谐。大学生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后果及所处困境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具有普遍性,感恩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匮乏。根据历年来的数据和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1、有的大学生感恩意识淡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家庭、老师、他人和社会为他所付出的都是理所应当的,至于自己应为父母和他人承担什么责任则从没考虑过,甚至对别人的感恩行为嗤之以鼻。

2、有的大学生对感恩内涵的理解比较狭隘,把感恩的内涵仅仅理解成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报答别人。其实放眼望去,父母和家人给了我们生命和无微不至的关爱,挫折和困难给了我们经验和启迪,集体和组织给了我们信任和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一个伟大的时代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和机遇,这些都是感恩的高层次内涵。

3、有的大学生不知如何感恩,采取的并不是一种真诚的、有原则、有道义的回报方式,却容易走极端,认为感恩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或盲目无条件地效忠,这就失去了感恩的意义和真谛。

4、即使学生的感恩意识达到了感恩教育的认知层次,也很难到达情感和实践层次。不少高职生也认同感恩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一种做人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但当感恩意识需要转化为现实行动或经受实践检验的时候,他们的表现都不甚令人满意。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意味着感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感恩教育所处困境有:1)从教育背景来看,传统道德的淡化。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但现在儒家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渐渐没落,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各种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现象层出不穷,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日渐兴起,“感恩主义”缺失成为必然。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也难免被社会同化,部分人缺乏感恩品质也就顺理成章。2)从教育主体来看:现代教育的功利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在向每个公民灌输民主、自由、人权的同时,在很多场合忽视传统美德的宣传,甚至有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和否定的现象;学校是学生学会做人的主阵地,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校只“教书”而不“育人”,教师只“授业”而不“传道”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而在家庭中很多学生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并且认为这一切本应理所当然,根本没觉得要感恩父母、回报家庭。3)从教育客体来看:个人价值取向多元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取向已不复存在,价值取向已经由相对统一走向差异。那种把感恩当作良好品质的大有人在,同时把感恩看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的也不乏其人。

三、创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重塑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1.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充满爱心的精神文化环境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前提,精神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舆论导向具有形成快、传播远、感染力大、方式灵活、聚焦力强、说理透彻和易于接受等特点和优势。因此,应该通过新闻、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和提倡全体国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感恩情怀,努力营造以知恩感恩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氛围,树立懂得感恩的模范典型,扶正祛邪、扬善惩恶、匡扶正义,增强大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

2.充分发挥立体教育的功能

在感恩教育方面,社区、家庭和学校应该积极配合形成立体教育的合力。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交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只有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具有普遍性,感恩教育的缺失直接造成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匮

乏。根据历年来的数据和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不容乐观:

3.发挥社会实践在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中的作用实践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感恩品质。如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并加强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有实践中找到青春的价值,感悟到感恩的责任。感恩教育不能坐而论道,教育者必须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感恩品质,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挖掘文化资源,完善感恩内涵

加强感恩意识教育,可以通过挖掘优秀文化中优秀因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服务。同外,还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该借鉴古今中外优秀资源,让大学生感恩教育与世界接轨,与古今对话,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华文明。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曾经的我们怀揣着伟大的梦想,希望像徐静蕾的电影一样《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与梦想渐行渐远。什么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扯谈,如果继续不切实际梦想下去,恐怕最后只能做老人家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找工作,如何创业,如何做个企业家,而不是艺术家。

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在就业之战中纷纷下马,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大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扩张,将大学生打了个折扣,大学资源无疑被瓜分被稀释。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处于日新月异的疯长状态,而中国的教育相对反映慢了半拍,不能够跟社会接轨,导致许多大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失去了方向,自然让大学生失去原来的竞争力。

可惜模糊的未来让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的信心,开始着大学堕落的生活。于是男生宿舍就成了不眠的网吧,抑或是乐趣无穷的游戏世界,男生在那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女生宿舍摇身一变成了电影院,一部部刚开始就可以猜出结局的韩日港台电视剧在那里争先恐后地播放着。这种学生绝对不是少数,只不过有的人一直沉迷下去,有的人懂得觉醒而已。而那些不懂的反省,在大学几年都无所事事的所谓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同学们,请不要在毕业后才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你的时间都去游戏那了吗?到那时候,你看着曾经比你成绩差的同学拿着月薪上万的工资时,也许你会感叹一句:要是时间能重来就好了!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观教育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赋予了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政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婚姻、恋爱观念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一、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

对婚恋基础所持有的观点决定着人们婚恋观的性质和方向。探明青年的婚恋基础,是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出发点。

黄希庭等(1994)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主要包括:(1)爱情基础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就是爱情,不再有其它因素;(2)混合基础论,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的混合,二者共同起作用;(3)前提基础论,认为婚姻基础应归结于体现社会再生产能力的物质关系,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只能是第二位,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它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感情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具体影响婚姻的因素;(4)综合基础论,认为婚姻的社会本质或根本基础是物质关系,由它决定人们各种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1]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2]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分析

择偶观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其中女大学生在这群体中的地位更值得人关注。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 22岁之间,性生理成熟、性心理发展使她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成为女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生理、社会的各种原因,女大学生更易在婚恋中受伤害,进而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适时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3]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特点:

1、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自主性显著提高女大学生择偶的自主性较强;

当代大学生中以“80后、90后”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择偶

一事大部分女大学生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择偶的自主性(即自由恋爱)。《80 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 80 后女性大多都拥有她们的婚姻自主权。80 年代前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虽然倾向于自主决定, 但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

2、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择偶第一要素,表明女大学生对婚姻基础层次要求较高;

大部分女大学生渴望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注重情感的需求和满足。这种观念从女大学生的爱情,择偶,生育,失恋观中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择偶上,女大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婚姻观念那样注重对方的家世、门第、出身,也不只是单纯地看对方的经济收入,看重的是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在生育的目的上,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在失恋问题上,当恋爱双方之间没有感情时,女大学生常常会理智地选择分手,不再勉强维持恋爱关系,爱情和婚姻呈现日益分离的状态。

3、物质是影响女大学生择偶观的重要因素,其婚姻基础观偏向于“混合型”;

尽管女大学生把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女大学生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原因有: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女大学生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更是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 甚至有的参加电视相亲活动。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 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 “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 一手又捧着结婚。社会赋予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一个新名字---“急婚族” [4]。不少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找个好工作还是嫁个好老公成了摆在大学女生面前的新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也追求金钱,物质因素在女大学生婚恋中亦占有相当的重要性。

以上现象中,女大学生将金钱等物质因素列为择偶条件,同时表明女大学生仍然有依赖和依附的弱者心理及理想化倾向。她们虽然被学校和社会灌输“女人也是半边天”的思想,但是现实原因及受传统的“男强女弱”、“男智女愚”、“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自卑、自疑等弱者心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5]。

4、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

女大学生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在“问卷星”网上一份名为“女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近61%的 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最亲密动作为“接吻”,其中16.2%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8%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同居,49.1%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双方愿意就可以接受”。在“您认为在什么时候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可以接受”一题中,16.2%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发生性行为,50.4%的女大学生仍然认为要等到结婚以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想知道的性知识包括“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怀孕避孕的知识”以及“两性生理特点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大部分对性保持着“传统观念”,但是性观念已经向多元化发展。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负面影响

幸福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了一份物质利益或唾手可得的房子车子,便将自己的青春牺牲,以幸福作抵押的婚姻何来幸福可言?。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女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独立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因此“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依托的温馨的港湾”。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女性一种思想上对外界的逃避。但是,在恋爱与婚姻生活中,如果双方不能独立地、平等地相处,如果女性在思想上只是一味地依赖别人,时间一久,男人对女人

就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可,女人就很容易成为男人的“包袱”。

依赖、依附心理是当代女大学生注重家庭取向,轻视自我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状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她们积极进取的决心,淡化她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利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注意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头脑清楚,认识客观,知道什么样的男性更适合自己,能够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问题。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她们理智、客观地认识和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恋爱、婚姻等问题的能力,使她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生活的小圈子里,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多思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事业和爱情。

三、学校教育有必要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孙彩平说:“大学生的婚恋指导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普及性指导,即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恋爱观,甚至包括与婚恋对象独立交往的礼节、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教育,学校可以开课或者以定期讲座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恋爱观是人们关于爱情和恋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在恋爱方面的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身处校园,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氛围,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 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她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女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把婚恋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课程体系

要把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就开设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格、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婚恋观和行为(恋爱、婚前关系、性知识、性伦理、生育知识)等多个专题的教学,均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重塑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

要向女大学生灌输婚恋的社会性理论,培养婚恋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明白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事情,还会牵涉到两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会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这就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产生社会责任。同时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和意愿,只有真诚的互爱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还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本着恋爱自由的原则,任何一方都应当允许对方中断恋爱关系并重新做出选择。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爱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就是以“性爱”为基础,这在感情生活中不是肮脏、龌龊的东西,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爱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但爱情同样具有社会属性,是有思想、有理智成分的,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没有赤裸裸的性,也没有赤裸裸的爱”[6],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建立性与爱的专一的内化结构,构建性爱的和谐,正视性爱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成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吴立萍.也谈婚姻基础[J].婚姻与家庭,1988,(5).

[3]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236.

[4]迟舒文。大学生婚恋观误区[J]。2010.[5]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J]。2003.[6]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4,27(4):102—104

下载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目的和意义(5篇材料)

    一、 研究目的(研究为了什么) 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坚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为了能够提出对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感恩意识以......

    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生命教育课程作业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初探和思考主讲教师:______________钱淼华___________ 开课学期:__________2012年秋季学期_______ 学生所在单位:________新闻传播学院__......

    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思考

    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的思考 责任是伦理学中古老又重要的范畴,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规范。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中,责任的含义不断扩展,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体现。......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2009-04-25 08:42:15|分类: 教育阵地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包 蕾(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 感恩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一、、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 1、人要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 2、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大全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在面对东海、南海争端问题时,我们大学生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爱国不是喊口号,谁喊的大声谁就爱国了。爱国是需要激情,但爱国更需要的是理性。我......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精选合集]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

    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

    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 60年有太多的变迁。虽然我们这代青年人没有见证过多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经历了从平房到楼房,从煤气到液化气,从电视到电脑的巨大生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