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9通信1班 王辉辉
摘要:当代的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有人称其为温室中的花朵,但也已经成长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是社会道德和秩序的楷模,是进步思想、文化和知识创新的摇篮,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希望和动力。然而,站在新世纪通往明天的渡口,合上史册,掩卷长思,我们在一路匆匆进取的步伐中又失去了什么呢?是诚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由来已久,诚信问题不解决,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问题;途径探析
诚信一词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无论是学校、企业、工厂、机关,还是城市、乡村、街头、巷尾,人人都在呼吁诚信,人人都在寻找诚信,人人都在感慨缺信,人人都在指责缺信。然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诚信。
古人云:“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在我国很多高校中,诚信缺失已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和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一、诚信的涵义
什么是“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的内涵包括“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即真实无欺,不自欺、不欺人;守信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与守信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诚者,圣人之性也。”
诚信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或集团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重视个人信用建设、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应该是作为天之骄子 1的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以商品交换双方的信用作为前提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契约经济,良好的信誉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而巨大的资本。
二、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学风不正,动机不良
1.考试作弊,无视校规。在考场作弊就成为这部分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学生在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抄袭论文,蒙混过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作业、论文抄袭现象,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越抄越提高”,在网上下载的,或是把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拼凑整合的,有的干脆是花钱买一篇论文。
3.助学贷款,处境尴尬。自1999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使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们仅凭个人信用,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的助学贷款,从而顺利完成学业。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对他的信任,在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助学贷款后,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4.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
(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也是一个大校园。现实社会生活中,失信、缺信的实例俯拾皆是,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对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说谎谄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道义模糊,利益熏心,人人都以面具示人的社会中,这些接受了十几年中庸教育的大学生只能人云亦云,很少有人会高举诚信的旗帜。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在蜜糖罐里长大的一代,有人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学业的压力却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沉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促使着他们把成绩视为“一切”,使子女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又因为这一代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教导子女“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助长了子女投机取巧心理;有的家长甚至把日常行为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和信息传递给子女,这势必从客观上导致许多大学生虽“成了材”但“成不了人”,使大学生的品质操行的培养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三、诚信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探析
诚信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其次是“从众心理”也成为不诚信的原因,;其三是“诚信教育淡化”使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环境所左右,因此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抓好诚信教育,培养完善人格
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应做到:(1.)加强教学管理,紧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教育家提出:大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因为“熏”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观念都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营造诚信氛围,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从而耳濡目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及管理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杜绝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高校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大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懂得求实进取,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强化诚信共识,营造诚信氛围
在全社会开展以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积极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守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树立不起来的。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三)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诚信信念
无论外界给予我们怎样的诚信管理,诚信氛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大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人,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阳瑞珍,吕耀怀.信:为人之本,立业之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江阳刚.诚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厦门大学出版社
[3]苟朝莉,林文军.高校诚信教育刍议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班级:工管姓名:邱恒学号:
1011010277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
摘要:“人无信则不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箴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亦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基础,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考试作弊、随意违约、助学贷款赖账、学术做假、求职作假、人际交往虚假化越演越烈,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更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表现 原因 危害 方法措施
我们班曾经在大一时在微观经济学上挂了不少,当辅导员问及为何时,班上有的同学竟说是“因为你来监考我们,做不了弊,所以挂了”。他们为何这样回答,又为何敢这样回答,又为何好意思这样回答,我不详细做研究,我只是隐隐觉得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已到了严重缺乏的地步和遭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经到了不得不好好想一想、谈一谈、不好好重视的时候了。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社会,童心受到社会的玷污,孩子们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匮乏,到了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又据调查,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坏账的比例高达10%,远远高于了普通人1%的比例。由于坏帐率过高,今年4月全国已有100多所高校被银行列入暂停发放助学贷款的“黑名单”中。更有甚者,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以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严重地表现出大学生诚信缺乏问题,当然,这也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大学比其初衷、高中来说那是相当自由的,学生可以不上课,反正老师也难得管、也不想管。考试时找同学帮忙,监考的都是读研的师姐,他们好像觉得这不叫作弊,估计是自己当初也有过这样的考试经历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不睁眼的这场考试就算结束了,差生也不差了,相反,有一些学习认真的却成了学习上垫底的青蛙。快毕业了,要写论文了,大大小小的卖论文的纸张到处都有张贴,正所谓“有应必有求”嘛,必须有买的才有卖的。这说明其实毕业论文也不难,不就是一两个钱嘛,我有的是;有的稍微要好一点,打着人家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旗号,到处窃取别人的文化果实,也不知他家祖辈有没有姓“袁”的。就这样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达到了极高点。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也经过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考试作弊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成绩差的为了六十分、为了不挂科而作弊,成绩好的则为了评奖学金、评优等而铤而走险,且作弊手段、方法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翻新。更有一些人胆大妄为,冒着得不到证书甚至是被学校开除的危险,不惜重金雇用“枪手”替考英语四、六级等重要的国家考试,在补考请人代考,甚至是参与一下已构成犯罪的作弊行动。这些都严重的破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更是成为了构建和谐发展的障碍,严重的影响了大学校园里面应给有的秩序。
4.求职履历,“掺水作假”成风。
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出现了毕业生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换来各种荣誉和入党、评优、评先的机会现象。在就业期间,有的学生以欺骗的手段制作虚假就业自荐书等等以致大量的假学历、假档案、假证书、假履历充斥着大学生的求职市场,除此,毕业生毁约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为了读研而不去上岗,得到保送研究生名额的大学生放弃读研而去工作,他们不觉得有何不妥,相反还觉得自己很有本事,能掌握自己命,亦能掌握他人的命运,其实不然,当他们因为他们的诚信问题而被拒之于企业大门之外时,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做法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然而,运这些丑恶现象居然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认为必须练就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才能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大学生的种种不诚信的表现无论是于社会还是自己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许多单位公然的提出不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因是他们有文凭但没水平,更有甚者禁招某个大学的毕业生。另外,不诚信直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淡漠,由此容易导致学生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引发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大大加大。
二、大学产生以上种种不诚信的表现的原因。
1、外部环境欠缺。
一方面是来自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虽然形成了诸如 “人无信不立”、“童叟无欺、公平交易、互礼互让”等有关诚信的经典之句,但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歪曲观念,如“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等等也流传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们的诚信观念。另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社会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如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等,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文化领域的泡沫学术、假文凭、假职称、虚假文风等,人与人之间的虚假人情、互不信任等等,总之,从国家信用到金融机构信用,从企业信用到个人信用,几乎都沦落到被质疑的境地。“出淤泥而不染”在当今社会已基本不适用于人,而只是用于莲,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倒是在我们人类的身上达到了绝好的体现。对于刚出生婴儿来说,当今社会上的很多不诚信问题无疑是婴儿的先天性缺陷,对于还有点诚信的人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而对于那些丧失诚信的大学生来讲,这样的社会无疑是他们生产不诚信病菌的腐肉。
2、学校教育滞后。
一是重视不够。高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德育工作依然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许多中小学校把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课程放在了副科的位置,甚至是不上。在大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地位虽然有所上升,但还是有不少大学忽视德育教育,学生抱着一个“想来就来,想上就上”的态度,老师执行着“能过就过,不过让过”的教育方针,一学期的可就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就结束了。“仍以分数论成败,以博士点的多少论名牌”的思想关念已经根深蒂固,无法削减。
二是方法简单,内容单一。不少学校以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片面强调政治上的忠诚,而忽视基本诚信品质的培养。这样的“弹簧性”教育带来的不是好好的服从,而是变相的反抗,一些学校公物遭到严重的损坏,一些破坏学校声誉的恶意行动仍在进行中。
三是学风不正。当前,商业潮流也已涌入了大学,大学在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再是“学术的圣地,精神的家园”,不少学生都是抱着混文凭的目的来的,对自己学到什么不加以思考,再加社会的诱惑太大,学术研究氛围过于混乱。学生们把大学当成是做兼职的休息场,把大学的四年的时光较多的用在非学习上面。
四是管理不到位。大学阶段任课教师不管事,辅导员名存实亡,不少大学生一进校便完全放松:逃课、上网、睡懒觉、谈恋爱、打工赚钱……,学习不用功,毕业证无法到手,就业压力就大,于是弄虚作假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此外,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的人数是增上去了,然而大学生的生源素质却下降了,正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而且,走后门、靠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高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变和挑战。
3、家庭教育乏力。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家庭教育的根本是品德教育,诚信教育则是品德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然而他们的家庭诚信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孩子,任凭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还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有违诚信的事情。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很容易产以自我为中心",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同时,从小缺乏儿童伙伴,离群寡居,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胆怯、不关心同伴等不良心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
4、自律意识较差。
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很多学生都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独立生活,独立处世,社会生活经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之间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缺乏对诚信危害性的认识。特别是现今的网络时代,每天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出入,生活中的一些诚信者失利,失信者得利的反面事例,很容易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形成错误的诚信观。另一方面,虽然多数大学生对诚实守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关系到自己个人利益或安危时,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使知与行相背离了。
5、约束机制缺乏。
我国现行的诚信教育约定俗成多,约束机制少。在当今社会,诚信基本上只是作为道德规范,作为一种约定俗成,而非法律规范。在这种情况下,诚信问题很难成为普遍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广泛、频繁、复杂,在这种关系和环境中,约定俗成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亦是远远不够的。当传统的诚信维系手段渐渐失去了效应,而新的维系手段——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体系,尚未建立或健全时,诚信缺失现象便在各个领域不断涌现。正是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信用约束机制,人们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惩罚,诚信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削减了诚信者坚持诚信的积极性,更纵容了失信行为的一再发生。
三、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
1、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性,采取措施、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健康向上、积极进取、求真至善的校园环境中。如尝试“无人监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相互辩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促进提高;在公共场所开设诚信教育专栏,以引起社会群体的重视。通过这些举措让学生在诚实守信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提高自我的诚信认知,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和诚信品德。
2、创新诚信模式
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为了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必须创新诚信教育模式。一是更新诚信育人内容,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内容,摒弃那些空洞和过时的内容,增加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的教育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二是改进育人方法,教育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是理论讲述,或者是案例分析,或者是研讨辩论,或者是开展活动,都应有所体现。三是构建全程全员诚信育人体系。要彻底改变目前一些高校对于诚信教育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无论是在一般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还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强调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以诚信来规范日常行为。
3、完善诚信机制
大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仅依靠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才能强化内心认同。一是健全诚信育人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二是完善监督机制,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一方面纪检部门要负责定期检查、核实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的诚信品德的评价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不守诚信的行为,让失信者受罚;同时,还应建立诚信奖惩制度,对诚实守信者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对不诚实守信者给予严重的惩戒。
4、强化诚信践履
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信也不例外,只有在具体的诚信实践中,大学生才能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符合诚信品质要求。因此,要以实践性体验为诚信教育的载体,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行、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
熟悉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更多地、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空间和领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培育健康的人格、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对社会责任意识,实现诚信品德的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诚信修养。
结语:我想,一个人,除了有生命,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良心和诚信。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如果说社会是一幢大厦,我们就是砖瓦,而诚信则是把我们连起的泥浆;如果说社会是一座巨桥,我们就是那无数的石子,诚信则是那连接我们的钢筋水泥;尤其是作为国家未来各个领域的大学生骨干,更是这其中最有力量的石子和砖瓦,更应该举起诚信这面大旗,用心的去对待它、接受它,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充满阳光,才会去构造出一个和谐阳光的社会大家庭。相反,如果大学生都失去诚信了,那么我相信他的良心也丢失了,一个连良心都没有的大学生何尝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骨干。大学生,出于国家文化上层的大学生啊,千万不要出现大学生的数量的增加而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低劣 文化危机。一万句话中有一句话是假话,那是善意的谎言;一万句话中有九千句话是假话,那就成了赤裸裸的欺骗。大学生面对诚信问题是该何去何从,慎重的考虑,以免误入歧途,害人害己,良成大祸。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评论
大学教育,诚信先行
《温总理痛斥“染色馒头”发人深省》一文指出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当代大学生爱心工程与素质提高接力大赛”无人售报公益活动是由山东省教育基金会马踏飞燕专项教育基金联合山东大众报业集团面向山东省各高校开展的。此次活动主要是在各校教学楼设立无人售报拦,学生自觉投币买报,活动所得利润全部捐献给本校贫困学生。此项目既能满足学生购买报纸的需求,又能为教育慈善事业筹集善款,同时又可在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可谓是一举三得。但是拿报不投币导致入不敷出的现象,引起了大家对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热议。
诚信问题暴露,危机来临
古人云:“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也;信者,诚实不欺,信而有征也。”诚信一词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无论是学校、企业、工厂、机关,还是城市、乡村、街头、巷尾,人人都在呼吁诚信,人人都在寻找诚信,人人都在感慨缺信,人人都在指责缺信。然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诚信?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行长痛心疾首地说:“从1999年起至今我们一共为我国的大学生提供了695万的国家助学贷款,然而至今年为止,拖欠贷款的比例还一直徘徊在20%—40%之间。我们是怀着一颗炽热的心送出我们的帮助的,但收获的结果却令人心寒。”我想,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诚信的“危机”。与此同时,考试作弊、无视校规,抄袭论文、蒙混过关,择业履历,虚报材料······不良之风刮及各大校园,莘莘学子为之躁动不安,急功近利。一些学生为达到自己目的,不守诺言,将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抛于九霄云外,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当代的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有人称其为温室中的花朵,但也已经成长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是社会道德和秩序的楷模,是进步思想、文化和知识创新的摇篮,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希望和动力。然而,站在新世纪通往明天的渡口,合上史册,掩卷长思,我们在一路匆匆进取的步伐中又失去了什么呢?是诚信。诚信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或集团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重视个人信用建设、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应该是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基本观念。
诚信指数下降,原因何在由于受社会上错误道德观的误导和各种错误的表象所迷惑,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并表现出与诚信背道而驰的行为模式。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从多方面,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诚信意识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当今社会上的确出现了许多信用缺失的现象: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政府官员贪污腐败屡见不鲜、证券机构欺诈公众聚敛钱财、文化市场盗版迭出,屡禁不止。这些都给年轻的大学生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冲击甚至开始动摇,滋生了企图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和社会信用评估体系的不健全使失信者不能得到相应制裁,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淡漠诚信的心理。
家庭教育的乏力也对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 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今”。有些家长还将一些错误的思潮带回家中,教导子女“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助长了子女投机取巧心理,使大学生的品质操行的培养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学校约束机制匮乏对大学生诚信建设带来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视。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存在一些偏向, 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失去生活基础,没有走向现实生活,缺乏开放性。学校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诚信建设加固,多方共勉
大学生需要提高自身修养。大学生讲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应该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人,在生活中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学校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学校应进一步加强管理,把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杜绝种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口号,停留于课堂灌输,停留于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为高校教师除承担大学的授课任务外,还扮演着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路人的角色,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诚信信念。如果教师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这种作用就会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到学生生活各个方面,甚至延伸到学生日后所从事的事业中去,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趋向群体认同,自觉地克服不符合诚信标准的行为和习惯。
加快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是一项长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
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只有真正达到管理上重视、制度上健全的时候,诚信才不只是一句空话,违反诚信原则的人才不敢为所欲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才会更有成效。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 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树立包括诚信在内的健康的价值观,把诚信这两个字刻进我们心灵的深处,用一生的言行去实践它。只有当我们对于诚信的修养提高了,我们的人生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更好地抓住每一个宝贵的人生际遇,让自己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现状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对诚信现状的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教育也是公民道德建设“诚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树立诚信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现状;原因;途径
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身处当代,作为许多人眼中的天之骄子,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诚信更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立志成才的关键时期,在丰富大学生科技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更应该抓好诚信教育。当前,高等学校的诚信道德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如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履历“掺水”或造假;不履行还贷义务,故意拖欠助学贷款;个别毕业生就业意识淡漠,毁约现象时有发生;在网络虚拟的非诚信现象屡见不鲜。虽然这些不诚信现象的出现与社会深层次的原因有关系,但归结起来都与大学生本人的诚信教育息息相关。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杜绝这类不诚信现象的出现,就成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诚信道德对大学生的价值体现就是对大学生个人发展的效用和意义问题
(一)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远大理想的实现和科学信念的坚守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征,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顽强的毅力。一个没有良好诚信道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牢固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曾说:要发展成为“自觉而全面发展的新人”。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必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三)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四)诚信是大学生实现人际和谐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历来被视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坚持诚信原则,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二、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缺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许多家长往往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子女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在评优、入党、争先进、推免等活动中还是经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加以衡量。更甚者有些家长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做一些撒谎、虚伪的事情,某些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诚信的行为,比如高校的某些奖项提前内定、抄袭他人科研成果、雇用他人代笔撰写论文等,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着不良的示范作用。
(二)制度和诚信体制尚需完善。一个人能否确立诚信的价值观,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更为关键的是制度的完善。当前的诚信现状往往是:讲诚信者不仅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认可,获得相应的鼓励和收益,反而遭到白眼、歧视、排挤、打击报复;而那些不诚信的行为又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相反却攫取了大量的非法收益,这些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一个人的诚信问题分为几方面来看,不仅看做是一个人的品德问题,还应该当成制度环境问题。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我们要规范信用制度,建立和完善诚信体制,做到奖罚分明、奖惩及时有效。
3.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大学生失信的内因主要是责任意识淡薄,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反思的能力,对现实生活的一些黑暗现象缺乏清晰、理智、全面的认识,容易将一些阴暗的社会现象看做是社会的本质,从而导致他们诚信观念的缺失,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在家庭和社会中以自我为中心,在社会上追求名利,极少考虑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言行,造成诚信观念和失信行为上的不统一,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生责任意识淡漠,是造成大学生不诚信现象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反思
从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诚信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出要树立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改善目前大学生群体的诚信现状,从根本上讲必须在社会诚信建设这个大框架下,积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一)加强诚信教育实效性。在现阶段,学校仍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受到转型时期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形成的固有缺陷的制约,学校的教育引导功能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要改变当前学校德育的现状。首要的一点便是引导学生端正观念,形成正确的诚信道德观。既要看到当前学生中存在的诚信缺失是过渡时期和转型阶段的正常现象,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其次要将实践贯穿到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去。让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实践,在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关注诚信、了解诚信、思考诚信和实践诚信,将诚信道德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再次,教育者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引导,使大学生从道德伦理、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角度,对诚信问题进行深人的研究和探讨,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最后,教育者自身要德高为范,坚决杜绝诚信失范。
(二)大力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社会失信行为的大量涌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诚信文化的失落,而各种反诚信文化却大行其道。
就诚信价值而言,对诚信标准的认同和对诚信文化的传播归根到底是受诚信价值的终极指导。在中国古代先哲那里,诚信的价值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从本体论意义上讲,诚是天所固有之道,也是人所固有之道,具有至高无上的终极价值;从治国之道的意义上讲,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也是政府、官员执政的基础;从处世之道的层面上讲,诚信是立身之本,也是建功立业的根本保障。因此,要通过各种文化渠道、媒介,传播诚信文化、弘扬诚信价值,尤其是高校应成为传播诚信文化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问题探析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问题探析
摘要: 诚实守信是人的传统美德,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是当下一个遍及全社会的敏感课题,对大学生而言更是有着不一般的重要性,它代表了中国素质教育的程度。大学生在社会是高综合素质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如何,更是事关重大。针当代对大学生诚信意识日趋淡化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淡化;探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国。”信用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诚信是人品质中的钻石,千古没变。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论语.学而》道:“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孟子.尽天下》),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就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
一。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做人德为先,诚实是最古老的道德义务,是具普遍意义的道德义务,又是初始社会化必须完成的文化教化内容,世界各民族无一不把诚实作为少年儿童道德教育和行为训练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对少年儿童诚实品质的培养是道德社会化的最早项目和最重要的内容。具不具备诚实品质,已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与否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格与否的最基本的标准。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诚实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而能不能做到守信,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道德素质。
一、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及其危害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可是一个时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推进,社会各阶层中出现了程度不一的诚信淡化, 诚实守信在我国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诚信意识淡化已成为社会痛心疾首的现实难题。大学生群体由于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他们的诚信状况更加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纵观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却令人十分担忧。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化现象主要表现为:(1)社会交往方面诚信淡化,如恋爱动机不诚,网络欺骗,人际信任危机,诚信观念迷茫。(2)学业方面诚信淡化,如考试舞弊,抄袭学术论文。(3)求职就业方面诚信淡化,如制造虚假履历,就业协议违约现象。(4)经济活动方面诚信淡化,如不按时归还助学贷款,恶意欠交学费等等。大学生的这种种不诚信行为所产生的危害是深远的。从个人层面来说,没有养成诚信品质,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成才;从他人层面来说,损害了其他学生的正当权益;从学校层面来说,大学生诚信淡化有损于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形象和信誉;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文明的健康运行。不容否认,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淡化问题已日趋严峻,社会应倍加关注,必须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和引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道德体系。
二、大学生中诚信意识淡化原因探析
对于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淡化问题,跟社会、跟教育、跟家庭、跟个人等方面面是脱不了关系的,探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不良影响。部分中国人在生活、工作中很喜欢“瞒”和“骗”,鲁迅先生也曾撰文揭露过。社会中 “成者王侯败者寇”的思想,对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态度有天壤之别,从而有些人就会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二是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普遍的浮躁心理,使得大学生学风浮躁,坐不住板凳,耐不往寂寞,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目前我国的道德和诚信教育监督体系不健全,诚信缺乏的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使得整个社会诚信问题不容乐观。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被错误地认为是人生存、发展乃至获得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客观上助长了人们唯利是图的意识和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社会环境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也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是中国人目前普遍精神信仰淡化。现代社会物欲膨胀,追求的钱、权、地位,一切向“钱”看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就无视什么诚信了,能有好处就好,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所谓的“现实主义”。现代的部分大学生就是生活在这种意识里,他们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也沾染了这种风气。
四是家庭教育和引导存在严重误区。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道德品质方面的有效引导。甚至少数家长全然不管学生的一切,任凭孩子自由发展,甚至不时把错误思潮带回家中,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也有的家长自己不诚信,表面上冠冕堂皇,实际则弄虚作假。教育子女说真话,自己却假话连篇,言传身教,使子女“日渐染而不知”。显然这些对孩子的良好诚信品质养成都是极为不利的。
五是高校诚信教育手段缺乏有效性。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课堂灌输,轻社会实践;重书面提升,失去现实生活基础;方式老旧,没有结合现实生活,缺乏开放性。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心人为本”的德育内在需求,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意识泛化,德育学科化,以考分取人。学生对学校的德育教育基本处于应付状态,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六是大学生自身缺少诚信修养和实践。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与诚信行为不够统一,他们的实际行为和心中坚持的准则有所出入。虽然主观上觉得诚信很重要,明知待人处事应该以诚信为本,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没有持之以恒践行。因而导致有的大学生随波逐流,经常做出一些违反基本诚信的事情。这正是大学生诚信淡化的内因所在,亦是人类固有的趋利本性在不能有效控制时的必然表现。
三、探索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历史重任。而面对另人担忧的大学生诚信问题,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迫不及待。树立诚信,不能只靠个人的道德完善,它还应该形成一种具有约束力的公众舆论,一种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长效机制。
一要着力构建诚信社会,建立健全信用保障体系。
加强对全党全民的诚信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诚信素质,要使国民把讲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使诚实守信真正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使“诚信就是金质名片,要信仰诚信、践行诚信”深入人心。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在现实生活中,信用已超越经济学领域而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承诺和践诺情况的描述、评价和测量,也是对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综合评价的标准。立法建制是关键,应抓紧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信用社会。政府要立即着手制定、完善和贯彻执行能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体系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政府、企业、个人的行为,以法律形式约束社会的各种行为。在现行的法律中,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主体诚实信用的具体条款。对违法者的处置,也要有明确的定性、定量的法律规定。监督社会成员是否遵守社会秩序的最好途径就是社会信用记录,应该有专门的服务机构来掌管社会成员包括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使有不良行为记录者付出较大代价,名声扫地,直至绳之以法。
二要加强学校诚信教育,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
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要求高目标,但要从低起点,从基本行为抓起。要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人
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让他们在日常的同学交往中、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做到言行一致、拒绝作弊、诚实守信,并逐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高校可以与信用服务机构协作,建立学生信用记录,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客观记载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活动,包括大学生助学贷款等的信用记录,从而引导大学生完善自身素质,建立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评价和社会认同机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配备现实的教材。同时,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中最活跃的消费群体,诚信档案的建立,将为大学生信用形象提供一个社会化的展示平台,与整个社会的“个人资信制度”相衔接。加大惩戒力度,营造诚信氛围。要让信用成为一张社会“通行证”、“公证书”使诚实守信者畅通无阻,使欺诈失信者寸步难行。
新时代广东精神倡导: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议:以诚实守信为荣;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追求的永恒主题。倡导诚实守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构筑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诚信品德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学无信不才,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当代大学生应该诚实守信,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