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7: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摘要政治参与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进行政治实践,大学生能够获得政治参与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适应今后的政治生活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参与政治无论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公正的政治参与制度,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秩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对政治参与的概念做出界定,阐释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论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尤其是其中的问题。有其积极的方面,如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较高的政治鉴别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政治认知模糊、政治参与冷漠、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存在差异等。第三部分:探讨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政治参与方面的建设。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

政治参与的定义由于国内外学者的政治环境、政治视角、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也有所不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亨廷顿等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诺曼·H.尼等认为,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企图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这些定义说明政治参与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团体为了改变或维护一个政府或团体的一些公共政策进行的有意或无意地反对或支持政府或团体的一切行动,对政治参与的主体、作用、对象,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概括,赋予了政治参与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学者对政治参与也进行了概括,《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在基本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它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主动或动员的运用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合法进行参与的活动。“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本身蕴含了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代大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必然会要求进行政治利益的表达。随着生力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及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政治参的广度和深度,也会随之丰富而日益完善。

3、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中极为重要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是衡量我国国家政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不仅在理论有助于拓宽民主政治的研究范围、深化民主政治理论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更有助于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既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提供保障,有利于大学生表达其利益要求,实现其合法权利,也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政治责任感提供借鉴,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评析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使命。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 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增强

在法制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性参与行为日益增多,特别是政治参与自主性增强。他们

不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如投票选举、投诉等屡见不鲜。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态度整体上积极健康。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市场供应、经济状况、物价、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持肯定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政治事务“感兴趣”。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是因为受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影响,认为党是先进组织才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这说明,我们党是完全可以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并且最终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近十几年越来越强,这一点可以从逐年递增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上得到印证。

2、政治参与层次的不均衡性

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多层次和在高低层次上不均衡的特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 子以及社团的组织者在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水平上都显得高一些。这些学生参与程度和水平较低,据调查资料显示,对政治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占36%,属于动员参与的大学生占34.7%,对政治参与漠不关心甚至逃避的大学生占292%,不少大学生还缺乏明确的政治参与意识,没有把参与政治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心理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心态是复杂的,政治逆反化、政治恐惧化、政治回避化和政治狂热化等心理并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所谓大学生政治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成见而对于社会政治、宣传教育等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向力量,认为这些社会政治、宣传教育夸大、不真实,误导思想。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目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不再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现象,它迫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健全政治参与渠道,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4、政治参与渠道多样化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政治参与途径呈现出多样化。

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选举、集会、参加社团组织、游行示威、利用媒体、参加听证会等。主要介绍以下几种:(1)参加社会政治团体

高校大学生最常见的参政渠道是参加各类政治团体,比如共青团、共产党、九三学社等知识分子团体,通过这些团体和党派表达利益愿望和政治诉求。一些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毕业时入党人数基本达25%。对于参加区(县)人大代表的投票选举类活动以及政治类的学生社团,大学生都愿意参加”。(2)法律渠道随着法律制度化和民主化、程序化制度的健全,法律途径是最具有强制力和影响力的参政渠道。广大青年学生己经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当他们的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会自觉地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利用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网络等)

大众传媒既能为公民提供及时便利的各类信息,又能为公民发表言论、意见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具有及时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和手段。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其中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政治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渠道,同时,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媒体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并将此作为最现实可靠的一种途径。例如: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表“反日”、“反台独、藏独”、呼吁“关注弱势群体”等匿名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方面

1、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

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明确的政治观。同时能客观评价政府工作,并结合现实理性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据孙丽芳对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大学生思想滚动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对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稳定压倒一切的调查中,大学生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主要的因素是“‘三农’问题”,第二因素是“腐败问题”,第三因素是“就业难,无业、失业人口多”问题。大学生非常关注就业问题,它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立场鲜明,政治意识形态坚定。

2、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

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参与态度积极。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意识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能坚持主流的价值观。多次调查显示: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达九成以上,对于如果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自然灾害、敌人入侵)应持什么态度,有1/3的青年认为如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有2/3的青年表示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9。近年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内容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责任使命,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已普遍提高。

3、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

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有与其知识水平相称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并且随着社会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会不断增强。调查显示有69.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搞好”,66.7%的大学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77.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73.7%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8.9%的大学生认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的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正确、合理地分析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果总体上是良吐的,整体政治素质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大量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某些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实际效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偏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在受到错误政治思潮的影响时,相当部分大学生很容易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转而接受另外一些不同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产生对社会主义的动摇与怀疑。如一些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等问题分辨不清。因此,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和理性地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往往产生悲观情绪和疑惑的论调有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而发达的互联网使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便利地输出其制度和文化,个别大学生甚至崇拜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使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模糊的政治认知势必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

在一次全国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当问及“您是否关心国内外政治大事”时,有近20%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和“不太关心”;当问及“您认为政府宣传对您的行为有多大影响”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回答“说不清”及“比较小””。这种对政治冷漠的现象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表现出漠视政治的心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学业压力,所以部分大学生很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则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不少大学生就有“政治上过得去,业务上过得硬”的观念。另一方面,在行为上,表现出被动和盲从。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大学生的主动参政的意识不够。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被动参与。另外,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参与需要的最基本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大学生出现政治盲从现象,一是不能独立思考,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只能盲目跟从;二是现实社会的同化,对商业和金钱的极度追逐,正义和理性声音的黯淡,对贪官酷吏的容忍和钦羡,对社会生活不公的逆来顺受,对“沉默是金”的信守与奉行;三是懒惰,‘懒于思考,懒于勤力,选择盲从省心省力;四是迷信,盲目迷信权威,迷信领导。大学生政治盲从危害极大,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有序的政治参与。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一个人确信他应当参与其共同体或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意味着他将在事实上这样做川“这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政治参与行为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对社会有基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实际投入,甚至将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比如,在各种调查中,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总是把“反腐败”作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却崇拜权力,仍然采取或理解用请客、送礼等方式来促成奖学金或就业等问题。政治参与实践的缺乏,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大学生在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和政治经验,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素质。

4、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目的信念性同利益性并存 所谓的信念性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实现某种理想、原则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所谓的利益性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参与政治的实践。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改革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切实感受着改革的每一步。改革取得成就时,他们就欢呼雀跃、互相转告;而当改到难点、困惑时,他们又都愁眉紧锁、寻找对策。入党来说,现在各个高校入党人数不断增多,学生入党积极性不断增强,但其中有些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因是利益需要而不是精神需要,他们受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影响,把入党作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或增加就业祛码的手段。这种状况一方面是青年大学生道德滑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场经济所蕴涵的负面效应。在利一益的驱动下,部分大学生开始了为维护自己单方面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对党和政府进行索求,对之我们一定要警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挑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容易造成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畸形和政治行为的失范。二,易引发大学生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三,大学生依赖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大学生依赖简单的“人机关系”。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身因素

1、生活压力

大学生怀抱着求知济世的理想来到知识殿堂,受着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理应比一般人更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和实践政治技能。然而,求学期内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父母的资助和不丰裕的打工所得,以及以银行贷款维持着学业,他们的经济地位很难超过在职的成年人,有限的经济地位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生活的压力对于规范政治行为进行适度的政治表达产生了一些难度。第一,经济压力。学生上学的费用包括吃饭、住宿、生活用品、和其他开销,基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所需要费用明显提高。第二,自理自律压力。自从我国把“独生子女政策”定为基本国策至今,现今城市中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占相当比例。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是特殊的,被冠之于“小皇帝”、“小公主”的独生子女从小普遍在“四二一”式家庭环境中长大,集两代人宠爱于一身。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忽视一般的基本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很多人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2学习压力

大学生既是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当前这一种群体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将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为了毕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功成名就,就热衷于学习专业课知识,期望在毕业成绩单上能够拿到好成绩,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考英语四、六级证、考研,热衷于学外语、学电脑等实用的知识,过头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主观上不愿占用有限的时间参加各类政治活动,而在客观上又没有精力深入思考政治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实践。

3、就业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筹分配而是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这样,现实生存压力使实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以及方式难免会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社会竞争加剧,职位少,毕业生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大背景下,连续多年的大学本科、研究生扩招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2006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0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800元。其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意识到就业的紧张形势,其中,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刚毕业工资将在800至1200元左右,两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今年全国毕业生人数约630多万,预计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4。就业问题己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一年高过一年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无心去顾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4、大学生自身素质普遍下降现象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事件可以和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相比。按照维基百科对于1999年大学扩招背景的介绍—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直至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适龄青年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近些年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湖南大学生月薪预期底线800元,不如农民工》.新华网.2006一11一1,《2010年毕业生人数63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9一12一14.生整体素质普遍下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突现出来。加之全国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生史无前例的发生了自身内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其对于大学和大学生本质的社会先进知识与能力的代表的变更,而完成变成了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普遍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这样使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认知和行动都有了阻碍。

5、大学生不成熟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不成熟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特征明显,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集体主义行动原则受到挑战,个人主义价值观被逐渐接受的背景下,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大学生主动参政的意识不够,政治冷淡在一定范围存在。与政治冷淡相对应的是伺机而动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存在,并影响政治判断。他们对政治评价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于社会问题多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理解,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评判、去思考;而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得相对冷淡,政治认知非常直观。尽管有时他们整体的政治认知方向无错误,却不会深入,甚至存在许多模糊观念。其次,在拜金主义影响下,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的向往和物欲的追求取代了对政治地位的崇拜和参与政治的热忱,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丧失国格和人格。再次,由于政治上的幼稚,部分大学生极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影响,价值判断标准出现偏差,有时还会出现认同“轻度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实际做法,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通过参与政治改变社会现实的激情和动力。

6、同辈群体的影响-“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5“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就是进入同辈群体。由于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初步形成,出于相同的价值趋向和共同兴趣爱好的追求,缘于性格相近或互补,因模仿、崇拜和暗示等意识心理促使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群体成员交往频繁,他们自由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话题,这必然激发他们参与政治讨论和政治生活实践的热情。但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比如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悖的亚文化,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造成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的逆向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生活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方式、活间多样化,价值追求多元化,其中也难免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与主导政治文化不相相违背的政治观念,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使某些同辈群体成员出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或偏激的政治参与行为。可见,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是双重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存。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是社会环境中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自觉因素;环境,则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自发因素。l、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基本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效能感也缺乏足够的认同,这都需要加强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功能特点来看,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政治觉悟,激发政治参与热情;二是通过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三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扩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接触活动范围。如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审判活动、收听收看“两会”的现场直播、与人大代表进行座谈等。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到政治民主参与的知识还是很少,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

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不断加强,尤其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民主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二是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尤其是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使低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使更多的大学生党员得到了更多在党组织中实现政治参与的机会。三是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拓宽了大学生党员政治参与的渠道。

3、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而且不容忽视:一是学生社团的群众性、民主性有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无论社团负责人的选举还是社团管理工作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都效仿了党政群工工作,社团成员对这些活动和工作的直接参与和自治行为,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二是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如党组织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领导和团组织对他们的具体指导,使他们有机会在参与学校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实现政治参与。而学生联合会、社团联合会等跨院校的联盟组织的成立,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得以扩大。三是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教育性,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这方面,理论学习类社团、社会科学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

4、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是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大学校园里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渗透着教育目的,对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丰富政治参与经历,有助于培养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精神。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环境等,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制度—方式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包括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另外还有习惯、礼仪、校风、班风和学风等。制度—方式文化反映了高校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其核心是校园精神。它是“前三层文化的具体外化”。’7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是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上。从行为文化来看,大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所有政治参与行为,如前文所述的加入党团组织、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和班干、团干、学生会干部及其他社团干部选举、竞选活动等,以及他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都会对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从制度—方式文化来看,主要是通过校纪校规的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从精神文化来看,一所高校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该校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种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 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因素 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市场经济的正负效应

3、社会主义政治参与体制不完善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上的结合。总体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一贯的。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这就是建立和完善体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但是达到高质量的人人参政议政的民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也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常发展。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政治参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其次,权力垄断造成政府与民众、上层和基层之间的鸿沟,这是现实的体制原因’。国家长时间对大学生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的漠视和参政渠道的阻塞等大大地挫伤了大学生的参政热情。

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官本位思想”等社会弊端,使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产生无力和无奈感,甚至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怀疑,导致消极的政治参与。

5、大众传媒的迅速扩张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己经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宣传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影响其政治知识、政治参与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三完善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其政治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但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渠道与途径相对狭窄与缺乏,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需要在各方面进行努力。

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氛(l)要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类社会舆论的作用 毫无疑问,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青年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来诱发和提高青年的政治兴趣。因此,必须整合大众传媒各类资源,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净化传播内容,多向大学生传播健康、科学的节目知识,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网络的积极作用。(2)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相符合,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直接服务的政治文化。全社会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主旋律,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特性的政治价值成分,使之-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次,要认真分析传统政治文化,批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糟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换。最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确保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3)改进高校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民主管理环境

大学政治参与意识的健康程度,与其学习和生活的高校民主管理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深入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学校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实践环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民主政治文化灌输和弘扬,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的校园活动,形成科学、民主、健康活跃的校园主流文化,使大学生接受熏陶,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豁达开朗、自由民主的精神面貌。

(4)加强社会网络管理和建设,对大学生网上政治信息获取和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当今网络已成为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在改变政治参与结果和模式,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健全网络政治参与渠道,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用社会政治文化主旋律充实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平台,加强正面宜传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行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渠道,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政治参与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建设,大力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学校应促进大学生政治组织社团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履行更多的政治功能,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有效途径。应重视大学生的信访、申诉、举报等常规政治参与渠道。另外,充分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参政行为给予支持,同时健全上传下达和反馈渠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l)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和相关法律,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制度条件,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2)大力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参与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人大、法院开始邀请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旁听、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些地方的政府还开辟出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如网上投票、网上协商对话,以及网上民意测验等,为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的政治参与创造充分的条件。疏通、拓宽乃至开辟更多的可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把大学生中的利益群体联结进来,并融入政治体制改革中,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也可以使掌权者与政治参与主体实现政治沟通,达到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的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信心。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l)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加强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开展了法律基础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加强学生课堂教育外,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治民主参与的基本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3)提高教育者的品德修养,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教育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2、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l)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都可以利用校园网。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夕、“心理调查”、“虚拟家庭”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站,利用网络具有超时空、速度快的特点,及时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隐私问题。

(2)关注网络,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使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教育他们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3)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3、发挥党团组织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l)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发挥骨千党员的模范作用

(2)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作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途径

4、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积极作用(l)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大学生同辈群体交往提供价值导向(2)丰富同辈群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加强正面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良性发展

(4)加强同辈群体成员的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由动员式参与向自主式参与转化(三)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

1、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准确定位“自我发展”

2、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不断增强自身主体意识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能力。大学生还要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加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15日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来,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这些都要求大学生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加入到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加强政治参与实践的自我锻炼,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当代大学生要积极的进行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政治知识法律知识宣传等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得自身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产生政治认同,做出正确道德选择,进而在实践中使其思想得到熏陶、政治认识得到深化、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4、培养社会生存的本领,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新时期的大学生都应具备“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思想,要主动担负起政治参与的义务。要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前进趋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主动承担政治参与的义务。结语

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所以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对策,对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合理引导大学生参加政治生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代化、制度化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大学生政治参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社会、学校等方面着手,保护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促

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一定会朝着理性、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二篇: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冷思考

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冷”思考

王洪全

2013-1-25 15:18:12 来源:2013-1-23 人民论坛(总第391期)

【摘要】政治参与是社会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高知识、高层次群体,是未来国家事务的管理者,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未来。作为国家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任,积极参与政治有助于他们社会性的发展。

【关键词】政治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的工程,只有当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都加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才能够取得良好成效。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

首先是政治认知基本正确,政治认同感较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至立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从国内外以及改革前后的鲜明对比中,特别是从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中,深刻感受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惟一正确选择,他们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认同,对保持我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充满信心。”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基本正确。青年大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在关注时政热点、聚焦社会要闻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政治参与的敏锐度,提升了政治嗅觉。

其次是政治参与务实化、理性化。一方面,大学生参与意识普遍较强。如“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实施以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覆盖了全国30 多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青年达千万,组成了数十万个志愿者服务队,这其中就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方式更加积极、务实,政治心理更加成熟。他们对政治的参与和关注,不再是盲目、狂热、脱离实际生活的空头政治,其政治热情不再表现为高喊政治口号,而体现为与国家前途、民族振兴、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行动。

最后是存在诸多问题。由于面临就业、学业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很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表现出一定的冷漠,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对他们的政治参与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上的“经济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潮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动因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和入党问题。

影响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

社会大环境的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不再统筹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大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现实使功利主义在学生中普遍盛行,学生在上学期间忙于寻找增加未来求职的筹码,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政治活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享乐主义强烈冲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使大学生出现了一些政治冷漠现象,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父母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子女的政治态度、价值观念。在我国,多数父母重视子女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是很现实的问题,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导致的必然结果。部分大学生的家长不关心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对国家政治方面发生的大事也漠不关心,政治参与性不高,政治责任感欠缺,这也是导致当代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教育体制因素。当前我国学校过于强调分数、升学率,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在校老师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系统、正规、有意识和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政治兴趣和政治信仰,训导学生基本政治能力。在理论课教育方面,学校应改变教学方式。从老师在台上一味地灌输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学习互动的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培养政治参与能力,提高政治社会化程度。

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推动力量。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大学生与外部社会联系较少,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局限性。学校里虽然有各种学生社团组织,但政治参与渠道不多,政治职能不足,无法满足大学生参与政治的需要,政治参与效果不明显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效能感较低,参与热情不高。

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

首先,应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及时学习和更新理论。政治参与渠道的不畅通是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范围和广度的直接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原因,大学生在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需要拓宽和完善意愿表达渠道,使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利益表达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积郁,要求学校党支部、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积极促进自身的发展,充分发挥政治作用,合理有序地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大学生也可以通过信访、举报、信息网络等政治参与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政府提供大学生表达政治愿望的机会,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积极主动地了解大学生的意见,真正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学校在大学生反映的情况中把握其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的总结和创新,具有深远意义,是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我们要不断加强最新理论的学习,理解在中国国情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而不要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其次,学校应进行教育改革,鼓励大学生政治参与。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课”是高校设立的考试必修课,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课程内容重复及教学方式单调,大学生对高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普遍不感兴趣,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变传统的理论灌输为引导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自主创造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探索政治知识。“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一成不变和干巴巴的教条,变成了简单的说教,脱离了群众活生生的实践,那就不会有说服力,也就会丧失生命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政治理论知识关注和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在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作出正确判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应充分利用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深入学习十八大的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再次,大学生应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参与知识和能力,首先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现有的政治理论。在努力学习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

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大学生了解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树立大学生政治监督的意识,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应抢占网络阵地,改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作用方式。面对网络传播媒介,政府和高校应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网站。扩大对政策的宣传,加强政务的透明度,与大学生及时沟通民主发展的意义,从而加强党和政府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提高大学生对政府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归属感。政府和高校要建立一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生力军,同时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府和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充分交流,促进教育成效的提高。

应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网络上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善于发现和放大社交网络中的“美丽网事”、“点滴感动”,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引领道德风尚的“平凡英雄”,宣传“最美人物”、倡导“最美精神”,着力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新风。要利用政务微博在“网民问政”和“政府施政”之间搭起桥梁,加强与网民沟通交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网上热点,服务人民群众,走出一条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舆论引导、加强舆论引导的新路子。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注释

①高旭:“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第34~37页。

②许浩:“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9期,第177~179页。

③何学华,胡小波等:“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08~110页。

第三篇: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9通信1班 王辉辉

摘要:当代的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有人称其为温室中的花朵,但也已经成长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材,是社会道德和秩序的楷模,是进步思想、文化和知识创新的摇篮,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希望和动力。然而,站在新世纪通往明天的渡口,合上史册,掩卷长思,我们在一路匆匆进取的步伐中又失去了什么呢?是诚信。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由来已久,诚信问题不解决,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问题;途径探析

诚信一词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无论是学校、企业、工厂、机关,还是城市、乡村、街头、巷尾,人人都在呼吁诚信,人人都在寻找诚信,人人都在感慨缺信,人人都在指责缺信。然而,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诚信。

古人云:“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在我国很多高校中,诚信缺失已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自身形象和高校的稳定与发展,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我国现阶段社会的整体道德状况,更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一、诚信的涵义

什么是“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的内涵包括“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即真实无欺,不自欺、不欺人;守信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与守信相互统一,相辅相成。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诚者,圣人之性也。”

诚信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前提,也是个人或集团融入社会、取得他人信任的基础。重视个人信用建设、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应该是作为天之骄子 1的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以商品交换双方的信用作为前提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一种契约经济,良好的信誉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而巨大的资本。

二、对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学风不正,动机不良

1.考试作弊,无视校规。在考场作弊就成为这部分大学生的唯一选择,导致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学生在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抄袭论文,蒙混过关。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作业、论文抄袭现象,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越抄越提高”,在网上下载的,或是把前几届学生的论文拼凑整合的,有的干脆是花钱买一篇论文。

3.助学贷款,处境尴尬。自1999年开始,国家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千方百计向困难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使在校就读的贫困大学生们仅凭个人信用,按一定的申办程序即可获得国家的助学贷款,从而顺利完成学业。但是,一些大学生不珍惜个人信誉,辜负了政府对他的信任,在通过相关程序获得助学贷款后,不仅不积极偿还利息,到期也不偿还贷款本金,甚至于少数大学生在毕业后即无影无踪,使助学贷款成为呆账。

4.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

(二)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大学生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环境,也是一个大校园。现实社会生活中,失信、缺信的实例俯拾皆是,对于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快的大学生来说很难出淤泥而不染。因此对少数大学生中出现的“说谎谄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在道义模糊,利益熏心,人人都以面具示人的社会中,这些接受了十几年中庸教育的大学生只能人云亦云,很少有人会高举诚信的旗帜。

(三)家庭诚信教育缺失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是在蜜糖罐里长大的一代,有人说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但学业的压力却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沉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促使着他们把成绩视为“一切”,使子女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又因为这一代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有些父母教导子女“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助长了子女投机取巧心理;有的家长甚至把日常行为中的一些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和信息传递给子女,这势必从客观上导致许多大学生虽“成了材”但“成不了人”,使大学生的品质操行的培养没有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上升。

三、诚信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探析

诚信行为缺失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其次是“从众心理”也成为不诚信的原因,;其三是“诚信教育淡化”使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环境所左右,因此对大学生诚信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决:

(一)抓好诚信教育,培养完善人格

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应做到:(1.)加强教学管理,紧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诚信品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教育家提出:大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因为“熏”出来的言语、行为、思想观念都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营造诚信氛围,让大学生从中感受到互相信任的快乐,从而耳濡目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及管理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杜绝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高校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大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懂得求实进取,追求高尚的人格魅力,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强化诚信共识,营造诚信氛围

在全社会开展以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积极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守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树立不起来的。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三)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四)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诚信信念

无论外界给予我们怎样的诚信管理,诚信氛围,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大学生应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言必信、行必果”,自觉接受老师和其他学生的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人,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阳瑞珍,吕耀怀.信:为人之本,立业之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江阳刚.诚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厦门大学出版社

[3]苟朝莉,林文军.高校诚信教育刍议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关于当代大学生出国问题的思考

纵论天下事

——关于当代大学生出国问题的思考

前些年,许多有关“海归”的神话曾使国内一度掀起一股“留学热”,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国外送,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把“学好英语,将来出国深造”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苦苦地编织自己的“留洋梦”。但是在这股“留学热”慢慢平息的今天,我们可以从其可行性、回报率等方面理性地对其进行分析和透视。

也许对于一些国内的高中生而言,出国读大学是回避高考压力的有效途径。一些家长估计自己的孩子将会榜上无名,而一些同学又不愿意让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这场艰苦的打拼中白白浪费,于是家里有条件的利用条件,没条件的创造条件,纷纷把目光投向海外。如今的在校大学生在出国留学问题上已是慎之又慎,绝大部分在读的大学生不愿意中断学业,放弃即将到手的大学文凭去国外念书。

但不少中国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却正在盘算着怎样才能出国继续深造。有关机构对北京5所名校进行的调查表明,有出国意向的学生超过70%。据介绍,1999年北京大学共有790多名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2000 年,这一数字超过了800;2001年达到950多,接近毕业生总数的30%。北京大学负责学生就业的人士估计,今年,学生出国人数仍将保持持续增长势头。

在部分“热门”专业,直接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还要更高。出国已成为众多学子毕业时的常规选择。目前,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托”是指托福。由于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往往需要GRE和托福成绩,考“寄”、考“托”因此成为许多在校学生的“寄托”。据统计,1978年至1997年,我国有30万人出国留学,其中自费出国留学人员超过一半。但20年间,学成回国的人员不到1/3,其中自费留学生回国率只有4%左右。绝大多数的北大、清华学生都是靠奖学金出去的,属于自费留学生的群体。在国内人才需求紧缺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不惜放弃在国内发展的机遇,以 “出国”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青年学子们如此倾心于远渡重洋,究竟为了什么?据分析,促使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压力大和留学费用降低。

一、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日前在长沙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出国留学的持续火爆,原因有多方面,其中追逐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主因。”他说:“学生和家长不再满足于国内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是把眼光放在全世界范围内,这使得申请顶尖名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由于受人口多、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还颇为有限,而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也比较高,而这些国家人数又比较少,造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剩。这样自然就造成人口多、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地方的学生向人口少、优质教育资源过剩的地方流动”。

对国外科学教育方式的向往,是出国留学热产生的另一个原因。在我国,尽管这些年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但是应试教育仍占主流,为此,一些向往国外教育教学方式的人,企图通过另辟蹊径,寻找更好成才方式和方法,为子女或自己寻求更好的成功之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是出国留学热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近年来,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自然就想到要接受更好的教育。比如,有专家认为,现阶段我国留学市场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使诸多行业受益,从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家庭。

各国对留学市场的激烈争夺,也是造成我国留学热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欧盟等一些经济和教育发达国家,由于教育资源过剩,为了满足其教育市场的需求,纷纷采取措施、调整政策,要么进一步放松签证,要么调整招生比例,要么降低入学门槛,争夺留学生源。比如,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国际教育基金会”,在海外建立了38个分支机构,广泛收集信息,开展宣传服务;英国政府制定了“皮母一揽子计划”,对留学生源较多的“重点国家”实行留学生奖学金制度,以扩大有效生源;法国也成立了由外交部和国民教育、研究、技术部门牵头的专门公益机构——法兰西教育署,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大力推动其留学生教育;日本、俄罗斯等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发布政府令,在政策上支持国际教育合作与教育市场的开拓。

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国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国际学生交流,这也为学生出国留学进一步打开了大门。

二、就业压力大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因此,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

三、留学费用降低

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客观上降低了中国留学生的海外留学成本。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多以及汇率的降低,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学费的负担变轻了。同时,国内多家银行早在几年前就开办了针对工薪阶层家庭孩子出国留学的贷款项目。他们开办的留学服务业务包括签证存款证明、留学抵押贷款、国外汇款和预开账户等,早几年几乎无人问津,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少家长在孩子上高一时,就按照有关国家大使馆的要求开设定期存款账户,确保签证的成功率。”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省自费留学人数跃至近2万人。而“留学一族”中,不少是工薪家庭的子女。而目前选择出国留学的高中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综合素质很高,将名校视野放宽到国际名校的学生。第二类是基础比较好,预计能上国内较好大学的学生,但因为高考失利或录取原因,国内录取不能够满足预期目标,转而选择出国留学,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全球就业的竞争力;第三类是因为偏科等原因,高考总分不理想,在国内读本科有困难,但在语言方面有较好基础,希望通过留学来实现大学理想。不可置否,出国留学的确会对学生的身心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影响,且不说费用问题,单是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就会使学生产生孤独感和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另外,由于欧美的教育制度比较发达,许多家长和孩子更愿意选择这些国家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国家不但有着发达的教育同时也有着发达的娱乐业。如果学生从一个开放程度比之不及的国家到这样极度开放和发达生活,那么对于一个自制力不够强的人来说,则有可能会沦于灯红酒绿之中,无法自拔,从而造成与之留学初衷背道而驰的后果;从文化的层面来讲,对一种文化的体会和传承应当是完整的,显然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文化的渗透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如此看来,想要得到一套较为完整的文化学习,起码应该由小学读至大学才可能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一浅显的认识,而倘若选择在高中时就出国学习,则有可能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造成文化混淆的现象,使其对中西方的文化都无法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出国留学,这种学习的好处当然一定会是多方面的——异域的风俗,不同的文化,更包容更自由的环境;全新开放的视野、完善先进的设施,更多的信息,更好的机会。但这一切好处都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就读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是环境和条件,不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努力用于奋斗,没有付出,自然没有收获。一些学生出国后,不努力提高语言水平,却把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时间用在非法打工上,致使一年、两年甚至三年过后都无法通过外语考试,根本无力接受正规教育。还有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身为学生,不把费用花在学习和教育上,却无度消费,给人们造成不良印象。

目前,在教育投资方面,中国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和已从业人员再教育的资金来源是现代家庭和个人面临的巨大压力之一,中国之所以每年有数十万人自费出国留学,客观地讲,是因为大家对留学生的成功成才抱有极大的希望,对投资子女出国留学的回报有较好预测。然而,随着媒体对个别学校、个别学生出现问题的曝光,使人们对留学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产生怀疑,并且将这归咎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情本身——就像那些根本不曾为生活奋斗过的人,过不上好的生活却指责生活本身,这是毫无道理的。

留学的目的应该是学习,是成才。大至成为能参与国际竞争、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小至成为有一技之长、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公民。留学也是一种经历,每个有留学经历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语言的困难,气候的不适,思乡的痛苦,文化的冲突,饮食习惯的改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当这些学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洗礼,不同教育方式的启迪,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后,他们一定会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宽容,更加饱满。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曾经的我们怀揣着伟大的梦想,希望像徐静蕾的电影一样《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与梦想渐行渐远。什么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扯谈,如果继续不切实际梦想下去,恐怕最后只能做老人家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找工作,如何创业,如何做个企业家,而不是艺术家。

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在就业之战中纷纷下马,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大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扩张,将大学生打了个折扣,大学资源无疑被瓜分被稀释。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处于日新月异的疯长状态,而中国的教育相对反映慢了半拍,不能够跟社会接轨,导致许多大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失去了方向,自然让大学生失去原来的竞争力。

可惜模糊的未来让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的信心,开始着大学堕落的生活。于是男生宿舍就成了不眠的网吧,抑或是乐趣无穷的游戏世界,男生在那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女生宿舍摇身一变成了电影院,一部部刚开始就可以猜出结局的韩日港台电视剧在那里争先恐后地播放着。这种学生绝对不是少数,只不过有的人一直沉迷下去,有的人懂得觉醒而已。而那些不懂的反省,在大学几年都无所事事的所谓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同学们,请不要在毕业后才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你的时间都去游戏那了吗?到那时候,你看着曾经比你成绩差的同学拿着月薪上万的工资时,也许你会感叹一句:要是时间能重来就好了!

下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

    大学生政治参与基本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政治参与基本情况调查情况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与国家政治的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我小组展开大学生政治参与基本情况调查,通过发放调查......

    大学生政治参与调查_问卷

    大学生政治关注现状调查 你好,我们是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学生。现在,为了系统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了解当今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方式、所关注的内容,以及对大......

    浅谈当代大学生同性恋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学 年 论 文 题目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问题 姓 名 学 院 班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年论文 浅谈中国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有关问题(5篇)

    当代大学生有关问题 09级电气朱麒任2094021502 李欢2094021503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政治心理学论文: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 政治心理学(课程论文) 探究大学生政治参与“度”的问题 学院(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班级: 思想政治教育0903班 学生姓名: 邹龙学 号:0120919630307 指导老师: 李艳丽......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大全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在面对东海、南海争端问题时,我们大学生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爱国不是喊口号,谁喊的大声谁就爱国了。爱国是需要激情,但爱国更需要的是理性。我......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精选合集]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