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时间:2019-05-13 14:51: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当代女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

摘要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心理方面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她们择偶心理的特点,对于促进女大学生自身成熟与发展,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的在校大学生乃至已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面临着择偶这一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并且融合时代的特点对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婚恋观教育

2005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废除了“在校大学生不准结婚”的规定。在赋予了在校大学生更多权利的同时,这些新的、更加以人为本的政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婚姻、恋爱观念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一、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

对婚恋基础所持有的观点决定着人们婚恋观的性质和方向。探明青年的婚恋基础,是研究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出发点。

黄希庭等(1994)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基础观主要包括:(1)爱情基础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的婚姻基础就是爱情,不再有其它因素;(2)混合基础论,认为现阶段婚姻的基础是爱情和物质的混合,二者共同起作用;(3)前提基础论,认为婚姻基础应归结于体现社会再生产能力的物质关系,爱情作为一种精神关系,只能是第二位,因此物质关系是婚姻的社会本质和根本前提,由它决定婚姻的道德基础、感情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等具体影响婚姻的因素;(4)综合基础论,认为婚姻的社会本质或根本基础是物质关系,由它决定人们各种婚姻关系的本质属性。[1]吴立萍认为,现阶段我国青年的婚姻基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高层次的婚姻基础,是彼此间的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第二层,亚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则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条件之一;第三层,低层次的婚姻基础,这层是以小农生产方式派生出的低级婚姻,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手段。其表现形式是包办婚姻、买卖婚姻、功利婚姻、情欲婚姻等。[2]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分析

择偶观指人们对男女两性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它包括人们对爱情的基本观点(恋爱观),人们对爱人的期望,人们对各种婚姻形式及其变异的看法,人们对性行为的态度等方面的内容。21世纪大学生的婚恋观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社会的婚姻家庭状况,其中女大学生在这群体中的地位更值得人关注。目前在校女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8— 22岁之间,性生理成熟、性心理发展使她们产生了恋爱的需要。对婚恋问题的关注和对恋爱的尝试成为女大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生理、社会的各种原因,女大学生更易在婚恋中受伤害,进而妨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了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实施性教育过程中适时地对女大学生进行婚恋教育是高校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之一。[3]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特点:

1、当代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自主性显著提高女大学生择偶的自主性较强;

当代大学生中以“80后、90后”为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择偶

一事大部分女大学生不再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择偶的自主性(即自由恋爱)。《80 后女性群体婚恋观的社会学探析》一文的调查结果表明, 80 后女性大多都拥有她们的婚姻自主权。80 年代前出生的女大学生在择偶时虽然倾向于自主决定, 但父母的意见仍然很重要。

2、情感的需求和满足是择偶第一要素,表明女大学生对婚姻基础层次要求较高;

大部分女大学生渴望高质量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注重情感的需求和满足。这种观念从女大学生的爱情,择偶,生育,失恋观中能够充分地显示出来。在择偶上,女大学生不再像传统的婚姻观念那样注重对方的家世、门第、出身,也不只是单纯地看对方的经济收入,看重的是两人之间是否有爱情;在生育的目的上,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更为重要的是满足双方的情感需求;在失恋问题上,当恋爱双方之间没有感情时,女大学生常常会理智地选择分手,不再勉强维持恋爱关系,爱情和婚姻呈现日益分离的状态。

3、物质是影响女大学生择偶观的重要因素,其婚姻基础观偏向于“混合型”;

尽管女大学生把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女大学生婚恋的“含金量”急剧增加。其原因有:市场经济抬升了金钱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市场竞争和消费诱惑给女大学生婚恋生活带来了压力;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部分女大学生更是放弃参加各种招聘会,纷纷投入了婚介所的怀抱, 甚至有的参加电视相亲活动。她们前脚刚刚迈出校门, 后脚就急于迈进婚姻的 “围城”。她们一手高举毕业证, 一手又捧着结婚。社会赋予这群不找工作找老公的女大学生们一个新名字---“急婚族” [4]。不少女大学生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 找个好工作还是嫁个好老公成了摆在大学女生面前的新问题。因此,女大学生在婚恋中追求情感的同时,也追求金钱,物质因素在女大学生婚恋中亦占有相当的重要性。

以上现象中,女大学生将金钱等物质因素列为择偶条件,同时表明女大学生仍然有依赖和依附的弱者心理及理想化倾向。她们虽然被学校和社会灌输“女人也是半边天”的思想,但是现实原因及受传统的“男强女弱”、“男智女愚”、“郎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等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当代女大学生的自卑、自疑等弱者心理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5]。

4、性观念呈现多元化发展

女大学生性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在“问卷星”网上一份名为“女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中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近61%的 女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最亲密动作为“接吻”,其中16.2%学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8%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婚前同居,49.1%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双方愿意就可以接受”。在“您认为在什么时候发生第一次性行为可以接受”一题中,16.2%的女大学生认为只要过了18岁就可以发生性行为,50.4%的女大学生仍然认为要等到结婚以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想知道的性知识包括“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怀孕避孕的知识”以及“两性生理特点等”。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大部分对性保持着“传统观念”,但是性观念已经向多元化发展。

(二)当代女大学生的择偶观的负面影响

幸福的婚姻需要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为了一份物质利益或唾手可得的房子车子,便将自己的青春牺牲,以幸福作抵押的婚姻何来幸福可言?。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女大学生更多地看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地位方面的劣势,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独立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因此“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依托的温馨的港湾”。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女性一种思想上对外界的逃避。但是,在恋爱与婚姻生活中,如果双方不能独立地、平等地相处,如果女性在思想上只是一味地依赖别人,时间一久,男人对女人

就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而不是一种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可,女人就很容易成为男人的“包袱”。

依赖、依附心理是当代女大学生注重家庭取向,轻视自我社会价值取向的思想状况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她们积极进取的决心,淡化她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不利于当代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注意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理智地处理感情问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本研究发现,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头脑清楚,认识客观,知道什么样的男性更适合自己,能够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问题。加强女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就是要培养她们理智、客观地认识和充满自信地处理择偶、恋爱、婚姻等问题的能力,使她们能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避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生活的小圈子里,多接触社会,多学习、多思考,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独立地面对生活、事业和爱情。

三、学校教育有必要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择偶观(婚恋观)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孙彩平说:“大学生的婚恋指导应该分两个层次:一个是普及性指导,即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婚恋常识、基本的权利与义务,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恋爱观,甚至包括与婚恋对象独立交往的礼节、安全与健康教育等。这些内容的教育,学校可以开课或者以定期讲座的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恋爱观是人们关于爱情和恋爱的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在恋爱方面的表现。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女大学生的情操

身处校园,女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努力构建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氛围,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健康的 电影电视、进步的书籍杂志等形式,对她们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女大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受到“真、善、美”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二)把婚恋观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课程体系

要把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提高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就开设了《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格、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情绪、婚恋观和行为(恋爱、婚前关系、性知识、性伦理、生育知识)等多个专题的教学,均获得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重塑女大学生的婚恋道德

要向女大学生灌输婚恋的社会性理论,培养婚恋的社会责任感,让她们明白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感情上的事情,还会牵涉到两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会牵涉到双方的家庭,这就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产生社会责任。同时恋爱关系的建立,必须出于男女双方共同的感情和意愿,只有真诚的互爱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恋爱关系。但恋爱毕竟不是婚姻,还有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本着恋爱自由的原则,任何一方都应当允许对方中断恋爱关系并重新做出选择。要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识“性”,爱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物属性就是以“性爱”为基础,这在感情生活中不是肮脏、龌龊的东西,是正常的生理反应,爱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之爱。但爱情同样具有社会属性,是有思想、有理智成分的,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没有赤裸裸的性,也没有赤裸裸的爱”[6],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建立性与爱的专一的内化结构,构建性爱的和谐,正视性爱的社会责任。

结束语

当代中国女大学生择偶观的成因不是单一的, 而是社会、家庭、个人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也必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是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的婚恋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吴立萍.也谈婚姻基础[J].婚姻与家庭,1988,(5).

[3]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27—236.

[4]迟舒文。大学生婚恋观误区[J]。2010.[5]张凤琴。当代女大学生择偶心理研究[J]。2003.[6] 鄢圣英.大学生性道德现状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2004,27(4):102—104

第二篇: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

大学生择偶观调查问卷

大学生偶观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

我是沈阳工程学院政法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首先,请原谅打扰了您学习和休息!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恋爱观,大学生择偶也成了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和态度,探索影响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特设计此次问卷,希望得到同学

们积极参与。

本次调查采运用普查的方法,不用填写姓名,各种答案没有正确错误之分,同学们只需根据

自身观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答案将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再此向您表示深切的谢意!

1.您的性别()

A 男B 女

2.您目前的恋爱状态()

A 从未恋爱B 正在恋爱C以前谈过,但目前单身

3.作为大学生您最希望什么时候恋爱()

A 大学期间B 大学毕业后 工作之前C 工作期间或工作稳定后

4.您择偶的方式()

A亲戚朋友介绍B 自由恋爱C 婚介公司D媒体网络E 其他

5.您恋爱的原因是什么()(任选三项)

A.排遣心理上的寂寞和孤单B 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C 缘分到了,爱情来了

D 大家都谈了,随大流E 出于好奇,想体验F “练爱”以后,积累经验

G 证明自己的,魅力和价值H 满足生理和性的的需求I 想有一场稳定的结婚为

目的的恋爱

6.对于对方的性格,您倾向于哪一项()

A与自己性格互补的B 与自己性格类似的C无所谓

7.您更选择恋人的标准倾向于()

A 外部形象和气质B 文化程度和内涵C 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D有感觉就好,其他可以慢慢改变

8.您选择配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有哪些()(任选四项)

A 外貌B 性格C 人品D 健康E 年龄F职业|专业G 教育程度H 家庭背景I个人能力J 兴趣爱好K 地理位置

L 父母满意M 行为举止N志同道合O 发展潜能

9.择偶的时候,你会怎样对待身边影响因素的()(可多选)

A 父母意见与自己感觉相结合B完全听从父母或同学朋友同事的意见

C 完全凭自己感觉D 考虑社会经济及周边环境因素E 其他所有人意见和自己意见相结合10.如果父母反对您和您选择的另一半结婚时,您会采取()

A听从父母意见,亲情大于爱情B幸福是自己的,会尽一切努力去争取

C 给定一个期限,如果她还不能让父母满意,那就和他分手D 不惜一切代价和他在一起

11.您在选择恋人的时候,下列哪个因素影响较大()

A.对方的经济实力B 门当户对C 品格高尚,素质好就好

D法律规范和社会伦理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曾经的我们怀揣着伟大的梦想,希望像徐静蕾的电影一样《梦想照进现实》,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我们与梦想渐行渐远。什么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扯谈,如果继续不切实际梦想下去,恐怕最后只能做老人家了。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找工作,如何创业,如何做个企业家,而不是艺术家。

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甚至在就业之战中纷纷下马,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大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扩张,将大学生打了个折扣,大学资源无疑被瓜分被稀释。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处于日新月异的疯长状态,而中国的教育相对反映慢了半拍,不能够跟社会接轨,导致许多大学生像无头苍蝇一样失去了方向,自然让大学生失去原来的竞争力。

可惜模糊的未来让许多大学生失去了奋斗的信心,开始着大学堕落的生活。于是男生宿舍就成了不眠的网吧,抑或是乐趣无穷的游戏世界,男生在那里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女生宿舍摇身一变成了电影院,一部部刚开始就可以猜出结局的韩日港台电视剧在那里争先恐后地播放着。这种学生绝对不是少数,只不过有的人一直沉迷下去,有的人懂得觉醒而已。而那些不懂的反省,在大学几年都无所事事的所谓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同学们,请不要在毕业后才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了,难道你真的不知道你的时间都去游戏那了吗?到那时候,你看着曾经比你成绩差的同学拿着月薪上万的工资时,也许你会感叹一句:要是时间能重来就好了!

第四篇: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思考

在面对东海、南海争端问题时,我们大学生首先需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爱国不是喊口号,谁喊的大声谁就爱国了。爱国是需要激情,但爱国更需要的是理性。我们不能以爱国为借口做一些对祖国无利有害的事,而应理性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

一、摩擦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对于领土划界问题,各方都不愿让步,可调和的余地并不大。这与发展外交关系,如经贸关系,较易达成双方互利共赢的结果不太一样。因此,领土争端问题往往不易解决,要达到双方满意或双赢的结果比较困难。

其次,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和遏制中国的角度出发,积极介入南海、东海问题,以此来牵制我国。

基于各国相冲突的主张和划界争端本身的特征来看,我们要看到东海、南海争端是不可避免的,将会长期存在。

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理性爱国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不理性的爱国,不仅不能实现我们爱国的理想和抱负,反而会制造国家内部问题,影响国家对于争端问题的顺利解决。大学生只有理性爱国才能真正以高效率、好方法真正实现爱国的目的。

1、勤奋学习,立志强国

新时期下的大学生首先应该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对 我们的培育。那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那就是一种爱国的行为。

2、提高政治觉悟

我们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在表达自己爱国情感的时候,要避免暴力与犯罪,同时避免更多的不合理现象出现,这就是要提升自己的素养。一不要被某些势力所利用,成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的破坏者;二不要做始作俑者,不组织、煽动、带领非法的游行示威活动;三不要做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不参加未经批准的非法游行集会活动;四不要做中转站,不通过短信和网络传播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息。爱国不一定是我们要喊出来的,把国家摆在每一个人心里最崇高的地位也是我们的一种爱国主义。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作为学生,虽然我们还没真正踏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祖国的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综合现有各方观点,分别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望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弱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以及大学生的自愿失业选择等。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体现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社会资本的影响、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人格的缺陷、职业社会化偏差的问题。今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不能完全归结于几年前大学的扩大招生。因为这几年都存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只不过由于大学的扩大招生,一下子使今年的大学生增加了许多,于是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现在名牌大学的学生总的签约率确实是高一些,就业后的待遇也会相应的高一些,这只是一个一般情况,不是绝对的,一旦把自己神话了,非要什么样的待遇或者什么样的企业,不然就不就业,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对的,搞得不好会高不就低不成,进退两难。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时对自己的评价也要客观,如果自己是有能力的话,有信心的话,也应当有勇气有信心去争取。这里讲的两种情况说明当今的大学生就业是是双向选择,不是政府的指定分配。这种务实的态度尤为重要。

现在大家谈论的问题还涉及到大学生究竟是多还是少?去年一个网友就说:“高校扩大招生与社会就业压力没有因果关系。能够扩大教育面,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素质,使我国经济更快发展,就能增加就业率。”我以为这个观点是对的,这种评估对大学生就业不但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会有积极促进作用。既然不多,那么就业的问题又如此突出,这是什么缘故?我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的,既有学生本身的问题,比如在学校学习的情况并不好,几年学业不佳,也没有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太高,并不切合实际,总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非得要一份如意工作,所以难找到工作;也有一些用人单位的思想不够解放,可以说顽固不化,这些单位死守老观念不放,一些职位宁可让一些无能之人占有,也不愿意引进大学生,不过这些单位并不多,可以说是极少极少。

除了上面说的一些原因之外,我考虑还有两个因素决不能忽视。一个是高等学校的招生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这种现象在扩大招生的第一年,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得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是就需要调整,及时改行就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关于大学生改行就业,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就有,而且还出了一些人才。有许多人应当采取先就业再说,到了岗位上,缺什么就补什么,进行继续教育,这应当是上上策。另一个就是一些地方急需大学生,但大学生就不愿意去。比如西部的工作,乡村的工作,还有一些即便不是乡村,也不是西部,而是工作条件艰苦,所以大学生不愿意去。

上面是从整体上分析,以下就是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经济学的分析

从经济学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非常重要,我国多位学者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这些研究有的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需求和供给以及大学生市场均衡问题;有的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投资理论、产权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有的利用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等进行研究;还有的延伸到发展经济学,从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关系角度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研究。

(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具体来说,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进而影响其就业,这种错位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地理及行业选择上。陈岩松认为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当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了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丁元竹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就业三大问题之一,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存在一定程度的大学生失业是合理和必然的现象,应该正确看待,不必过分渲染大学生失业的后果 ;牛金虎认为现行大学生就业统计由于统计对象范围过宽、统计口径太窄、统计指标太粗,造成就业统计缩水,人为夸大了就业难度。

(二)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刘宇舸认为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方从表象上看是学生或学生家长,但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投资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高等教育供求难以在人力资源市场上求得平衡,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三)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反映

根据人力资本信号理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一个人想在逐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抢眼,只有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

在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变弱的情况下,就业选择充当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作用。市场选择机制是将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与工作层次两者相匹配,市场选择过程本身就带有求职者信号的人力资本存量。杨伟国将大学生就业选择行为一般化为“大学生就业选择矩阵图”,表示大学选择就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所在地区的组合,认为大学生偏好于选择行政级别高和大城市的单位就业,原因之一就是就业选择充当了衡量人力资本存量的信号功能。

(四)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下降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大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它受到投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正如贝克尔指出,“惟一决定人力资本投资量的最重要因素是这种投资的有利性或收益率。”对于任何一个理性的人而言,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就会降低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如果预期收益率降低到低于其他形式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就会放弃人力资本投资,转而选择其他形式的投资。

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就是最直接的反映。马扬和张玉璐认为,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其经济状况如何,其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唐鑛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正常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呈上升趋势。吴克明认为,从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我国大学生和高中生收入水平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扩大趋势;从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就业概率差距角度看,也呈现扩大趋势。就业冷并没有导致大学教育收益率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教育收益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这正是大学生就业冷背景下依然存在大学热现象的根本原因,大学热反映了人们在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上的理性特点。

(五)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人力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运用自身人力资本的权利,它是由人力资本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发展权、处置权等一系列人力资本权利所组成的权利束。承认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的重要反映。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统一分配”的制度下,大学生就业完全没有择业自主权,这严重限制了其人力资本产权的实现,结果导致整个社会效益的损失。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产权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但还受到很多制度方面的约束,其中户籍管理制度是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的体制性障碍。户籍制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非国有单位使用大学生仍然有进人和户口指标的限制,二是高校毕业生的跨省市流动受到限制,三是派遣的时间限制问题。

(六)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

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存在着差异,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就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通过研究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 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就业状况。岳昌君、丁小浩(2003)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与一般就业弹性密切相关,但其水平大于一般就业弹性;行业间高等教育“相对密集程度”的差异比地区之间的差异大;劳动力价格差异是造成受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行业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原因;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属于第三产业,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潜在的吸纳能力。同时考虑就业弹性和就业效应,则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几个行业为金融保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他们提出,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七)大学生自愿失业是理性选择

自愿失业是一种不满足于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失业现象。吴克明、赖德胜(2004)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职业搜寻理论和保留工资理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实质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一、大学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大中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从职业等级上看,存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和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就业时选择了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其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就长时期处于闲置状态,最终将逐渐贬值。当将来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却已丧失原本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因此,大学毕业生选择自愿失业是一种理性选择。

其二、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但寻找到的工作岗位报酬提高幅度递减,职业搜寻成本增加,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递增。对于到底“先就业,再择业”合理还是搜寻到理想工作才就业合理,在根本上取决于在职搜寻和失业搜寻的利弊。许多研究表明两种搜寻方式各有优劣,究竟哪一种方式更有效率,目前还存在很大争议。

其三、保留工资理论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

理价位,即保留工资。按照保留工资理论,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简单地批评大学生的偏高就业预期是不理性的,批评是诸如“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大学生保持偏高的期望值并非不理性,相反,保持偏高的保留工资仍然符合预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假设。

二、社会学的分析

(一)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

我国处于“社会解组”或“社会转型”过程中,就大学生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苗芊萍、王汉林(1999)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结构缺陷。第一、产业结构。传统产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减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些专业面窄、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毕业生就业则显得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裁员”造成大量的企业富余人员流人社会,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我国大多数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对人才的需求没有特色,没有层次性,毕业生的就业面窄。第二、地区结构。我国的地区结构极为不平衡,表现为东南部发展快,西北部发展慢,所以人才流动呈现“孔雀东南飞”的格局。第三、人口结构。从就业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结构是高新技术人才少,创新人才少,创业人才少。社会需求质效型人才,非质效型人才就业难。第四、教育结构。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教育的方式较为落后,教学的条件设备较差,教材老化,培养模式陈旧。第五、组织结构。传统组织是垂直的、计划性的,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改革将隐性失业显性化。现代社会组织结构则尚不完善,社会化的人才中介组织、规范化的人才就业市场等十分匮乏。

(二)社会资本的影响

方竹兰认为,西方人力资本研究的成果缺乏对个体人力资本之间关系的结构性研究,即缺少对群体人力资本的研究,忽视了人运用其他物质资源时独特的主体地位。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方法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陈成文、邝小军认为,随着我国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大。原因是:第一、中国人办事以关系为取向,已经形成了对关系网络根深蒂固的依赖和信任。关系运用与作用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社会资本是帮助大学毕业生谋取职业的一大重要因素。第二、高校就业制度改革造成计划分配淡出和市场机制作用增大,社会资本作为非正式制度成为填补制度真空的一种替代物。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结果的作用亦相当明显,有时甚至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第三、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大学毕业生如果借助于人际关系网络来找工作,有时会更有效率。

李强对我国最近一些就业方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在影响地位和收入变化的因素中,凭个人本领的作用明显上升了,非个人努力的因素作用下降了,这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因素。但是,在总体的比较上,从我国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是非个人努力因素的作用大一些,在决定一个人收入高低的问题上,起主要作用的还是非个人努力的因素,诸如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里工作,还是在小的城镇里工作等。

(三)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的作用

社会学的观点认为,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在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中有重要作用,但在究竟通过何种关系网络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毕业生要更重视培养和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弥补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的不足;通过相识(弱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强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大大减少了。格氏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弱关系的强度”,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假设”。林

南扩展和修正了弱关系假设,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Lin,1982)。该理论的出发点是,在一个分层体系中,相同阶层的人们在权力、财富、声望等资源方面相似性高,他们之间往往是强关系;而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资源相似性低,他们之间往往是弱关系。当人们追求工具性目标时,弱关系就为阶层地位低的人提供了连接高地位人的通道,从而获得社会资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递信息为辅,大学生职业搜寻要重视强关系网络。边燕杰在天津的调查指出,社会网络在再分配经济中的作用不是传播和收集职业信息,而是待分配的择业者通过人际关系,得到工作分配主管部门和分配决策人的照顾(Bian,1994,1997)。换言之,社会网络不再是信息桥,而是人情网。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照顾正相关,信息的获得只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边燕杰为此提出了“强关系假设”。

(四)社会意识的影响

社会意识对大学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第三、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毕业生缺乏创业观。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五)社会人格的缺陷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外部的社会因素外,还有大学生自身人格缺陷的问题。就业者应具有职业人格和社会人格(大五人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不仅要关注职业人格,还要注重建立健全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从大五人格的角度看,目前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中主要存在的是人格问题:(1)外倾性不够,缺乏人际沟通和社会信息的收集能力;(2)责任感严重缺乏,想的只是待遇和条件;(3)宜人性不够,与新的组织内的人员几乎没有联系;(4)情绪控制不良,爱发低级牢骚;(5)开放性不够,不愿意也不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六)职业社会化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问题,除了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就业观念角度加以探讨以外,还要从大学生职业社会化方面找原因。首先,缺乏大学生职业社会化的目标,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很少受到人们关注。其次,大学生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执行者方面存在着偏差,亟待做出相应调整,包括父母的偏差、学校的偏差和大众媒体的偏差。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之后,再来简单分析一下针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指导方针。这也是十分重要的。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政府的行政工作必须跟上,今年受到SARS的影响,人才交流的活动受阻,学生签约率较低,我以为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而且学生放假之后,一切都可以补回来。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在行政执法当中要坚决惩处一些违法行为。一些学生到了工作岗位,试用一年之后以不合格为由再推出去,用人单位廉价用了一年不说,实际上是害了学生。其中一些学校在招生简章上有过承诺,毕业后学校推荐工作单位,这种问题劳动人事部门要跟踪,如有违法现象一定要严惩,这是有意在破坏就业市场。一些学生为了就业,把架子放下来了,一些用人单位只用人却拒签合同,或者签了合同不能按合同执行,凡此种种现象,政府的执法部门要管,并且要管到底,要确实维护大学生就业后的合法权益,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大学生就业,困难一定是有的,只要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得当;政府牵线搭桥积极;执法部门严格执行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我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下载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择偶观浅析及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

    有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些思考 60年有太多的变迁。虽然我们这代青年人没有见证过多的历史,但是我们还是经历了从平房到楼房,从煤气到液化气,从电视到电脑的巨大生活变化。......

    大学生恋爱观和择偶观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恋爱观和择偶观调查 1、 你的性别A 男B 女 2、你正在恋爱吗A 是B不是 3、你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 A四年中必不可少的B有合适的就谈C大学恋爱不可信D没打算谈 4、大学时......

    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思考 从现状看,当代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对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要求比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家庭责任意识不强,爱情......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 王继山[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使命,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入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

    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关于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简单思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09通信1班 王辉辉 摘要:当代的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虽然有人称其为温室中的花朵,但也已经成长......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

    当代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