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时间:2019-05-14 08:3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

一、、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

1、人要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性和基础把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

2、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人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本身的价值。”

3、生理意义,社会意义,心灵意义

二、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没有任何价值是唯一值得追求的,没有任何单一的价值可以凌驾于其他价值之上,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价值追求的权利;

2、要学生认识到,生命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存在,其他价值必须要依据它才能实现,所以其应该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价值具有同样甚至更高的地位。

3、在大学生头脑中形成这样的生命意识:有生命不一定有一切;但没有生命肯定没有一切;没有什么价值可以代替生命。

三、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

1、部分当代大学生的灾难观、生死观观不切实际

2、部分当代大学生的观、秩序观缺乏理性

3、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浓厚,观念、奉献观念淡薄

4、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意识突出,集体社会会意识不足

四、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

我们应反思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努力改善我们的心态,使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育和培养更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促进我们整个民族和社会克服与现代文应的观念和旧习,使我们的精神文明现文明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现代化同步。

第二篇:庄子生死观

论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内容摘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大部分是围绕生命意识开展的。本文试图从庄子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人格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庄子的生死观产生的原因,从庄子对生、对死和对生死关系方面得出他的生死观。并在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中汲取其积极的方面,发掘其现代意义。关键词:庄子 生死观 逍遥 现代意义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by Zhuang-zi’s view of life and death Content abstract: In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ife, majority of revolves the life consciousness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era background, the cultural context, the personality factor three aspects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ich Zhuang-zi's life and death view produces, to lives from Zhuang-zi, to dies with obtains his life and death view to the life and death relations aspect.And treats the life and death in Zhuang-zi in the manner to derive its positive aspect, excavates its modern significance.Key word: Zhuang-zi;the view of life ang death;xiaoyao;modern significance.庄子是战国中期人,生平穷困,性格清高孤傲,不屑于权贵地位。对于他的生平后世传之甚少,只能在一些著作中看到零星的叙述。庄子唯一传之后世的著作——《庄子》,现存三十三篇,作者并不全是庄子本人,有些可能出自其弟子或后人之手。根据历史典籍零星的记载来看,庄子是一个悠闲的隐者,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经过两千余年的洗涤,他恢弘辽阔的思想,透过《庄子》一书仍然闪烁着智慧。作为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人生哲学围绕生命意识而展开,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生死观。

一、庄子生死观产生的原因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庄子也不例外。庄子生死观的形成既有其个人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的烙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时代背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1],大约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这是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混乱,诸侯之间战争频繁,给社会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当时的情形我们可以在庄子的作品中略窥一二“ 今世殊死者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形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彼窃钩者诸,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胠箧》)。从庄子生活环境上说,庄子的家乡宋国,“为殷微子封地,是一个腐朽的领主制国家。庄子大半生所处于宋王偃时期,宋王偃是有名的暴君,荒淫无道,残杀成性,他对外与齐、楚、魏三国为敌,对内沉迷酒色,不纳忠言„„最后激起公愤,被齐国联合魏、楚攻亡”[2]。在这样不安定的社会环境下,王侯之家尚且不能自保,更何况处于社会底层的庄子呢?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庄子生死观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2.文化背景的影响

庄子生死观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活时期的文化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各地纷争,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王室地位下降。作为当时最高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周礼濒临崩溃,制度和道德准则的动摇,使人们的行为失去了准则和约束。人们的一切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在冲突中变革。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尚未建立,士人阶层异军突起。积极地活跃于政治领域,往来游说各诸侯国君,各思想流派针对时弊,激扬文字,提出不同的时政解决方案,以求找到解决时弊的济世大道。儒家、墨家、道家,百家争鸣,成就了当时的多元文化。“宗教和道德精神枷锁的打开,形成了战国士人开放、自由的心灵世界,造就了一批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思想文化巨人,士人思想意识的独立和分化为庄子的批判与超越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和学术沃土”[3]。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也给庄子入世思想的形成创造了空间。

其次,随着铁制农具的出现及土地私有制普遍,士的阶层发生了分化,隐士也随之较多的出现。他们大多出身为没落贵族,思想和一般庶人不同。他们对社会现状比庶人有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并且主张自食其力,远离政权,独善其身。“ 隐士思想和行为孕育了道家学派,乃是道家风骨得以形成和滋长的主要社会根基”[3]P62。老子也是一位隐者,正如《史记》所说“老子,隐君子也”。庄子思想体系大部分继承老子,所以隐士思想对庄子思想对庄子思想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再次,庄子大半生都在蒙地,蒙地,为“今河南商丘东北”[4],蒙为宋国领土,宋亡后归于楚,是中原文化圈和楚文化圈的重叠之地。楚文化中更多的保留一些对死亡的本能感受。因为明了这种感受,死亡对庄子来说已经褪去了恐惧和神秘。“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继承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以丰富的楚文化为背景孕育而成的” [5]。3.个人因素

庄子哲学虽然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却并不是突兀的臆造,而是思想文化发展之流孕育的产儿。当然,这也离不开庄子本人的创造性思维。纵观庄子一生,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只出任过“漆园吏”——低微的漆树管理员。据《庄子·列御寇》记载,庄子家贫,有时甚至到了举贷为生的地步。庄子向往自然,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但对命运的顺从,对“德”的过高期许,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他无比厌恶。庄子心中的理想社会是“其民愚可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得,猖狂妄行,乃蹈平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藏。”(《庄子·山木》)。在现实社会面前这样的理想势必会有巨大的失落,这就导致了庄子的悲态人格。(悲态人格是指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的对立,面对人不能把握的东西,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柔顺性的人格[6])。把庄子的生平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庄子的出世、无为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特定的环境影响下,促使庄子不同于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的逃避态度,他摆脱了死亡的桎梏,用精神遨游,以求达到无界限的空间。

二、庄子的生死观

(一)对生的态度

1.痛惜生命而不厌生

在上文中也提到了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状况,庄子也曾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可是在战争频繁的年代,此种主张不被诸侯国君接受。庄子借用颜回和孔子之间的一个对话来说说明这个事实。颜回听说卫国国君行为专断,大肆用兵,以至于卫国的死人积满了山泽,多得像干草一样。于是颜回打算到卫国去,用仁义感化卫国国君。孔子劝他:“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暴人之前者,是以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之”(《庄子·人间世》)。古时候的至人,先求得自身的安定,然后才求立人.如果硬要以仁义规范的言论陈述于“暴人”面前时,恐怕就要被害了。颜回这种尴尬的境地未尝不是庄子的写照,于是庄子借子桑感叹:我的父母生我养我,当然不希望我贫困;天地无偏无私,也不会故意让我潦倒。那么,为什么我会贫苦交加,潦倒到如此地步呢?通过探求导致此种境地的原因,子桑发出感慨:“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庄子•大宗师》)在这种情况下也暴露了庄子无可奈何的心境。

庄子希望超越,希望逍遥处世,在庄子的世界里,现实中的人是不自由的,无时无刻都处在羁绊之中。他提出活着有“物累”、“有待”,借用骷髅之口列举人生之中种种不自由:“贪生失理”、“亡国之事,斧钺之诛”、“不善之行,愧遗父母之丑”、“冻馁之患”、“将子之春秋”(《庄子·至乐》),这些负担,每一种都是人不希望负担的。除此之外,生命还要处于文明的异化的困顿之中。“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也。”(《庄子·天运》)对此,庄子发出了悲叹“一受其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能止,不亦悲乎!”人啊,终身劳苦不休却不见有所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归宿,岂不是很可哀?活着要经历这么多不可预知的累,可见人生是一段多么无趣的过程。

《庄子·至乐》中,庄子编撰了一个骷髅的故事,他要给骷髅恢复形体,还它骨肉肌肤,把它送回亲友父母身边,按说骷髅应该感激涕零,没想到它很不高兴地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在庄子眼中,活着就是经历“人间之劳”。他对生死的态度搜是顺其自然,一切接受命在冥冥之中的安排,否定了人的努力和奋斗,他只承认成事在天,缩小甚至忽略了谋事在人。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只会看到生命中的失败和痛苦。而且,“对人而言,生没有属于自己的本质。”[7]所以,庄子只是由对生命的失望而痛惜生命。如果庄子是厌生得,在《庄子》一书中何来养生之说?庄子只是消极的顺应自然,顺应外物,并不主张放弃生命。所以本文认为,王建疆在《超越生命美学和生命美学史》一文中提出的庄子厌生观是不符合庄子原意的。正如作者所引用的“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芄溃痈”(《大宗师》),正是庄子对生还有热爱,才能对生有爱之深恨之切的痛惜。生是无可奈何的过程,既然无法改变活着时的状况,只有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世界。这是一个无奈的举动,并不是庄子自觉自发的倾向死亡。

如果以庄子在其著作中寓言来证实,在《至乐》中,滑介叔左臂上长出一个瘤子,支离叔问他是否厌恶,滑介叔说道: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不论生命怎样变化,都如昼夜交替一样,我为何要厌恶它哪?庄子看重的并不是生或死的过程,而是注重内心的超越。超越生死,才能视生死为无物,既为无物还有什么值得厌恶的。

2.养生

庄子说生是苦的并不戗生,相反的,养生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生主》开篇即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已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怠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生,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即因顺自然之道。庄子提出的养生便是随顺自然。在庄子的精神世界里,生死、善恶是没有分别的,圣人不存于世,社会没有衡量是非对错的标准,不论在何种立场上评价生死存亡都会偏离了自我。就像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无涯的“知”,只会让生命更加疲困不堪,惟有随顺自然,万物齐一才是保全自我的大道。关于养生,庄子借助了一些小故事来说明:(1)《庄子》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庖丁给文惠君宰牛,进出刀均合于音节,达到超凡脱俗的地步。庖丁说出他的技巧:“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彼节者有间,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感觉器官停止作用而只凭心神得运行。依据牛体得自然纹理,顺着它得固有结构用没有厚度的刀子进入有空隙得骨骼,可以穿梭自如。见到难以下刀的地方,就小心谨慎,行动迟缓。这些莫不是庄子在养生上得心得。在生命成长得过程中,总有无可奈何的时候,遇见这些事情“以神遇不以目视”。联系庄子的生活环境,战争频繁,生活困顿,无力改变这种状况,这在庖丁看来是“难以下刀的地方”。此时处世,不得不小心谨慎,虽然外化,随顺自然,但内心还是要有所坚持保留自己的本真。

(2)孔子在楚国看到一个驼背人在捕蝉,他的动作如同在地上拾取一般,孔子问其技巧,驼背人回答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庄子·达生》)避免与外界产生矛盾、冲突,心智专一,才会得到生命的自在。人的生命由形和神组成,在这两者之间神是生命的本源,养生即是养神。神全者,才是圣人之道。养生便是要虚静恬淡,去除一切欲望的干扰,如同捕蝉人那样,天地之大,万物之多,眼中,心中只有那小小的一只蝉,如此才可守住人的本真。无欲无念,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进入虚静的世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保养精神的最佳途径是“纯粹而不混乱,专一而不变化,淡泊而无所作为,行动时顺应自然。” [8]

庄子在现实生活中失意,政治主张得不到重用,既然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精神上主张超脱。借精神的自由达到生命的超脱。

(二)对死的态度 1.视死如归

在庄子眼中,活着是一个不断接受外物侵害,不断被外物所累的过程,死才是人的最终归宿。关于反映庄子乐死的话在《庄子》一书中有不少记载,譬如: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日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至乐》)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劳,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

这些话道出了庄子对死的从容、安泰和长久,死在他的眼中不是恐怖的,而是脱离了活着时的一切烦恼,以死为归,以死为息。死亡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从人一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相对于生来说,死更长久。从时间的对比上,人之生倒成了死的一个插曲,生的虚幻反映了死的真实。由此来说,死才是人的本然状态。为了验证这一说法,庄子托梦化蝶,悠然自得,心意愉悦。飘然醒来,不知庄周是蝴蝶,抑或蝴蝶是庄周。庄周与蝶就像生与死,置身其中就不知谁是谁非了。假如不是我们从生的立场看待死亡,从死的立场看待生,难道生和死真的有分别吗?

死为息,死为归,那么人回归本然状态就无须悲痛哀号,应该庆幸才对。在《养生主》一篇中,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老子的弟子对此行为提出了疑问,秦失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对老聃的生死只是用平常心对待。《至乐》中,庄子妻死,他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惠子为此责备他不通情理,庄子认为人的本初原本没有生命、没有形体、没有气,“今又变而之死,时相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处于巨室,而我曒曒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人的死是回归了本然,是乐事,怎能哭泣呢?

刁生虎和顾玉文在《庄子的生存哲学》和《试论庄子生死观的三个层面》都提到了庄子乐死。虽然可以在《庄子》原文中看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这样的句子,更多的情况是相较于生之苦,庄子把死看作一种解脱,以死为归,以死为息。《庄子》中列举人生种种之苦,都是相对于死的解脱来说的。庄子的思想中充满了相对主义的观点,相较于生时的负担,死亡的确可以放下所有生时不能面对的负担。他认为的死之乐是相对于生之苦的,生死两相比较,庄子以死为乐,但并不是乐死。不同的是前者注重的是态度,后者是心态。2.尽年

庄子乐死,他并不因此而提倡早死或自杀,他主张顺应自然,生死尽年。儒家提倡舍生取义,舍生取仁,庄子对此时反对的。名利和仁义都是外物之累,是有损人清明的绊脚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宝贵过生命。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之下,盗趾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趾之非乎?”(《庄子•骈拇》)按照世俗的标准,为仁义舍生是君子,为货财舍生的就是小人。如果从残害生命的角度来看,盗趾和伯夷是没有分别的。“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身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生和死是命赋予的,理应由命来决定何时终结,所以生随命,死也要随命,是谓“尽年”。“庄子是从一切世俗的拘束里解脱出来,求得生死一致的观念,并得到不生不死的境界。庄子对生死的观念,即是尽年二字。”

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无惊无澜的活下去简直是妄想。但庄子尽年的意义绝不是庸俗的活着,而在于保持精神的自由逍遥,“秉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利益所驱使,恬静、安宁乃至达到不生不死的状态。这种状态不单是指人,也针对于处在大道中的万物。顺其自然,合于大道,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尽可以解释为“用尽,全部用出或极力完成”[10]尽年便是全其性命,用尽生命的精力,以尽天年。“所谓尽年者,尽其自然之年。任其自然,不贪生,所以不求长生;不祈死,所以不自残其生。”[9]P16尽年的本意即是全其生,保留生命的长度。不为名利欲望以及外界的侵害轻易放弃生命。从这方面讲,庄子是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

(三)对生死关系的态度 1.生死一体

《知北游》中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以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也”。人作为自然万物中的普通一种,是始终处于无始无终的变化之中,生命来源于气,道通过气化生万物。除此之外,在《至乐》篇中指出,“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变而之死„„是相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道—气—形—生—死这才是生命进化的一个过程,作为无形无在,无始无终的“气”,产生生命,失去生命都不过是“气”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不同的是,生是气的聚合,死是气的离散。在本质上,生和死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生死气化的基础上,把“道”作为世间最高原理,庄子提出“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消解生与死的两极对立。

2.生死安命

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借用子桑这则寓言指出,人的生老病死,富贵穷达,以及这人生的种种际遇,其实都是“命”的制约。这种“命”独立于人的世界,无法改变,在它面前,人的力量简直是微不足道,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庄子•德充符》)命就像日月运行,它自然而然的产生,没有可遵循的规律,人类对此只能无可奈何。既然始无可奈何,不如顺从命,遵循自然的规律。能安命,便能明了得失存亡皆由命。

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又不可能改变的,既

[9]无力抵抗又无法逃避的,个人所作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安于现实,以泰然自若的态度来听任命运的安排:“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这样思想上有了一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何种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自己的心境就会始终处在“其寝不梦,其觉不扰,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庄子•大宗师》)“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的安宁、恬静的状态,从而也在精神上体会到一种自由的满足,对生死抱有平常的心态,生而不悦,死而不祸。3.生死皆坦然

在对生死观超然的态度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庄子•列御寇》中所载: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送。吾葬岂不备邪?”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在死亡降临自我身上时,庄子毫不畏惧,死在他眼里不是生命过程的最终站点,“它的完成,是一个顶点、一个高潮、一个高峰,从那里,生命的波浪回到了它原始的源头。”[11]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自然现象。庄子对死亡的冷眼旁观,领悟到生死不同寻常的意义,人本就是从自然中而来,现在应该无任何负载的归于自然。所以庄子笔下创造了一系列“至人”、“神人”、“真人”,他们无待无累,不知悦生,不知恶死,超越生死。这不仅是庄子的理想,也反映了庄子对生死的坦然和超越。

正如于丹所说,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的面对死亡。[12]

三、庄子生死观的现代意义

对待生死,庄子始终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不贪生,不惧死,清醒的认知。当然庄子的生死观也有其消极作用。对于现代社会,我们更重要的是借鉴他“破除自我中心,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透脱出来”[13]。用不流于世俗的眼光看待生死。

(一)以平和心态对待生死

庄子的心很大,能装得下宇宙万物;庄子的心也很小,他能看见尘埃里开出的花,他的世界里排除了世俗的烦扰,只用空明虚静的心态看人世变迁,如同庄周梦中的蝴蝶一样,与其纠结不清,不如跳出生死之外,用“无我”的准则行事,以平和的心态向生,豁达地面对生死、得失和祸福。

死是被人忌讳的,人们恐惧死亡,甚至认为谈及与死有关的话题也是不吉利的。在我国,古代把死按等级叫“崩”、“薨”、“卒”等等,现代死的讳语有“逝世、去世、辞世、故去、作古、永别、不治、离开、长眠、仙逝、驾鹤西去、撒手人寰......阴阳家说归西就木、星殒;佛家说溘逝、坐化、涅槃” [14] 等等,可见,从古到今,对死的抵触是一样的。但是,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生老病死是人的常态,无法避免,何必太执着于不能改变的东西?不如“无情”。惠子曾问庄子,人既然被称为人,怎么可能无情。庄子回答你说的无情和我说的无情时不一样的,我所说的无情是不以自身的好恶伤害身心,随顺自然忘却行为的动机。不必太执着于避死向生。人在选择的时候,总是不断的挣扎或是执着于某一选择,这样就有可能造成双重伤害。在《刻意》中,庄子提出,悲哀和快乐是违背了天赋;喜悦和愤怒时偏离了大道;爱好与厌恶时迷失了人心。所以,心中无忧无乐是天赋的最高表现;无所寄托是空虚的最高表现;不与外物交接,是淡泊的最高表现;无所违逆是纯粹的最高表现。所有的例证都是放下“情”的执着,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世事。与其“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放下过度的执着,没有什么可以困扰我们的心。相反的“你恐惧影子像蛇,怕被它吞噬,于是疯狂逃跑,但无论你逃到哪里影子都跟定你,于是胆小的人被自己吓疯了„„死亡就是影子,生命就是阳光,你只需要热爱眼光,淡化影子的位置,就可以青春永驻。”[15]漫步人生路,用一份平和的人生态度,拥有一个虚怀若谷的心胸,还有什么生死得失是让我们耿耿于怀的呢?

(二)心斋正真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心斋是心的斋戒,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通过心斋达到的虚空、澄静、纯净旷达的心境。也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纳万物。

1.去除物役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自己拥有的太少,而在于向往的太多。“人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手握空拳地离去。人的一生不可能长久地拥有什么,一个人获得生命后,先是童年,接着是青年,壮年,老年。然后这一切又都在不断地失去,在你得到什么的同时,你其实也在失去”[16]庄子用脱离尘世的眼光看待生死,生命就被提升为一种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而生命也因此有了超越。反之,如果以生观生,闪避死亡,畏惧死亡,那将会消除或减弱个体生命的生存意志与独立人格,从而一生都背负着死亡的压迫,再加上各种外物的侵扰,憎恶、愤怒、哀乐、取舍、智虑等等人的一生就是处处受制的时间经历,但庄子追求的是生命自由的逍遥境界。人被生存的环境所敝,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人是现实中的人,超脱不了所处的社会,只能提升精神的高度,看轻社会中的贵贱、富贫、荣辱、是非、名利、得失与生死。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殙。”(《庄子·至乐》)。所用的技巧是一样的,但内心的倾向却是截然不通的,这是由于注重外物的缘故。太注重外物的,内心自然笨拙。庄子称妨碍内心空明的外物为“累”,累太多,人生的负担也随之增多,损害了人内心的清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大宗师》)。“这种忘形、忘利、忘心的“坐忘”状态已经进入主体虚静之美的最深层面,时一种更加彻底的无所牵挂的绝对精神自由。”[17] 2.保持“真我”

人最大的认知问题不是认清别人而是认知自己,在面对外来诱惑时,往往对自己会产生怀疑,导致随波逐流将真我埋没。纵观《庄子》全文,不断提及“至人”、“神人”、“圣人”、“真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无待”。可以“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逍遥游》);“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庄子·大宗师》)。“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庄子·齐物论》)。这类人超脱物欲,生命纯真,可以不生不死,这种境界是庄子的理想境界。人之为人不能没有欲望,一定的物欲也是维持人的生命的保证,庄子并非否定人的合理欲望。但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盲目地追求物欲,过分的强调物质,这就破坏了心与身的协调,导致生命背负许多额外的负担,这样是不可取的。这样,非但无益于生命,反而会残生害性,人的欲望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给社会和人类自身带来灾难。“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身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庄子•骈拇》)。因此,在俗世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真我,不累于外物。

2004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贵州某贫困山区支教,那儿条件简陋的超乎人的想象,徐本禹却觉得他很富有。[18]本文无意于为徐本禹树碑立传,只想说明纯净的心灵感知,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自是别有一番心境。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人虽然无法完全达到庄子所说的大道,但可以剔出其合理部分指导我们的生活,以心灵宁静为前提,排除各种干扰,保留人性的本真。在纷乱中保持宁静,消除生老存亡成毁的杂念,“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真我存在于心,乱世中才有所坚持,不至于随波逐流。

(三)顺应自然

人的生是秉道而生,死是秉道而亡,人的身体是“天地变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蛇也。”人的生并没有得到什么,人的死也没有失去什运行,是自然而然的么,所以人的生死要顺应自然,不必和自然的力量相抗衡。生和死都是天命的事情,既然不可避免,就不必改变,不如顺应天命。顺应“道”的运行。

《大宗师》中记载,子與生病,子祀前往问候,没想到看到子與弯腰驼背,五脏血管朝上,面颊隐藏在肚脐之下,肩膀高于头顶,发髻指向天空,简直非人非怪的模样。子與却“其心闲而无事”,赞叹“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不仅如此,还说到,造物者假使把我的左臂变成鸡,我就以之司夜报晨;假使把我的右臂变成弹丸,我就以之打可以烤吃的小鸟;假使把我的尸骨变成车轮,把我的精神化为马,我就乘着它行走,哪里还用着更换别的马车呢?人的获得是适时,人的失去是顺应。能安心适时而且顺应变化的人,哀乐情绪就不能侵入他的心中。那种不能自己解脱,强制改变的人就会被事物束缚住。万物都不能胜过天道,庄子强调的是安于天命,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所谓的天命,我们只是要学习庄子顺自然随变化,摈除哀伤,让精神得到解脱,获得一种自然和满足。面对喧嚣的尘世,熙熙攘攘的人寰,“入其俗,从其俗”,外化但保持内心的坚定。

鲁侯得到一只海鸟,视若珍宝,把它迎接到太庙给予高规格的待遇。海鸟不吃不喝三日后死去。这是为什么哪?庄子进行了解答:“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惠施和鲁侯一样,只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思考,忽略了事物的本性。生命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有我们不能抗拒的名利欲望影响我们的内心,这时唯有清醒的认知自己,保持静明的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刻意,不给生命额外的负担。哪有完全无用的东西,哪有一无是处的人?不自满,不自卑,给生命一个高度,清醒地认知自己,总有一个地方适合自己。

现代人讲究养生,花样百出,我们可以理解人们延长生命的渴望,但是养生有度,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忘记认知自己的需求,恐怕后果和倏忽为混沌开凿七窍的后果一样。“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庄子·应帝王》)不妨作为行事的准则。

(四)珍视生命

人的生命是在时间中短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走向终结。死亡不可避免已经是人的一种悲哀,庄子已经对此发出了悲叹,而生如白驹过隙,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更加要珍惜生。珍惜生并了解生命的真谛。不必把自己太过纠缠于外物,不过分眷恋生,不轻言死。生和死是自然赋予人的形体,名、利、权、势等都是依附于人的形体才存在的东西,为这些外在的“累”损伤生命甚至放弃生命,岂不是弃本逐末吗?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生存、个人的成功都会在竞争中接受考验。为了增强竞争力,为了外在的欲望,每个人都力求自己是最出色的。人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高强度、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使人们的精神终日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和疲劳之中,这就很容易造成沉重的思想负担和心理障碍,面对竞争压力大,感情不如意等等,心理不堪负荷,甚至一小部分人轻易放弃了生命。“生命是道德的体现,是道的载体。人应该体道而行。庄子面对苦难的世界,既不苟全性命,也不求长生不老,他以形而上的方式关注人的生命,让人的生命顺应道的规律自然运行,或生或死”[19]让道留驻于身体中,让精神守护着形体,保持身体的宁静。不劳累你的形体,不摇荡你的精神,始终持守着自然的中道。“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珍惜生命,爱惜精神,明了活着是一种责任以尽人之天年。

庄子的生死观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也不可避免地包含无法超越时代以及生存环境的局限性。例如,他在礼崩乐坏、战乱纷争的年代主张把人的生命放入主宰无穷的“道”中,通过提升人的修养来建构理想的乐园,而不是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只能构建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因此,“庄子思想其实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热爱并且眷恋凡尘生活,从思想旨趣上说,并非愿意出世;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与污浊的现实妥协,而宁可避世。这样,庄子哲学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保持着一种矛盾甚至彷徨的状态,这种状态始终 无法克服。”[20]因此,在对庄子的生死观上,我们应有取舍,有选择的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M).中国友谊出版社,1993年第193页.[2] 容曙,庄子新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J),1998年9月高教研究专辑.[3] 时晓丽,庄子审美生存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第51页.[4]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6页.[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 381页.[6] 李雄燕,浅论庄子的悲态人格及意义(J).兰州学报,2008年第1期.[7] 魏义霞,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29页.[8] 傅佩荣,庄子心得(M).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年 62页.[9] 胡朴安,庄子的入世方法(C),道家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8年.[10]《古汉语实用词典》编写组,古汉语实用词典.中华书局,2004年6月275页.[11](印)奥修,庄子心解(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2] 于丹,《庄子》心得(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49页.[13] 陈鼓应,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序(M).中国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5页.[14](香港)惠伊深,字海拾趣(M).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281页.[15]王少农,改变一生的心态(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157页.[16]姜城,那一个庄子------在质朴与无为中逍遥的处世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9月 239页.[17] 黄萍,庄子美学的生命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18] 央视国际 www.xiexiebang.com [19] 阎丽杰,论庄子的生命价值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20] 胡伟希,中国哲学史概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109页.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新探

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新探

[摘要]挫折是生活的常态,挫折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及问题,在挫折教育途径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文章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石;专业课渗透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中坚力量;注重心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形式;不同层次的挫折教育讲座是当代大学生挫折预防的有效途径;耐挫折训练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不可缺的内容。

[关键词]挫折教育抗挫折素质途径

[作者简介]范正平(1970-),男,四川荣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唐晓英(1964-),女,四川泸县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川泸州646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JS11-043,课题负责人:唐晓英)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8-0068-02

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活的常态。但不是人人都能正确面对,人人都具备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相对来说,容易遭遇挫折而且抗挫折能力差。那么,什么是挫折教育呢?简单地说,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对待挫折,并且通过有意识地设置困难或障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抗挫折素质。所谓抗挫折素质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够承受和排解挫折的总体水平,即个体适应挫折、排解挫折的一种能力。而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在遭遇挫折时经受得起打击和压力,保持心理和行为正常的能力。挫折排解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对挫折进行直接的调适,积极改善挫折情境,摆脱挫折心态的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大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的频频发生,大学生挫折教育再次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各高校不得不强化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高校在以往实施挫折教育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不太专业的心理咨询以及学管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来实现,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学生挫折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生挫折教育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由于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刚刚起步,对挫折教育的规律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导致挫折教育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对挫折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方法与途径、效果评价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尚未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挫折教育体系。加上对各有关部门在实施挫折教育工作中的职责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在挫折教育的实践中,教学部门、学管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往往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挫折教育的合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挫折教育的效果。

2.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尽合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内容里,缺乏充分调查后在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差异化、个性化的不同层次的教育方案,导致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的效果也很难让人满意;同时,各高校在开展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一般是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在社会实践以及各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全面渗透挫折教育,使得挫折教育不能在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巩固,很难达到挫折教育的预期目标。

3.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必须是挫折教育的主体,但由于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重智力、能力,轻德育、心理健康及人文教育的现状导致了大学生对自身挫折教育的习惯性忽视。他们总是处于被挫折的地位,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挫折教育中来;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等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想当然地成为领导主体,往往忽视学生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学习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而产生的特殊性,在内容和形式上仅就挫折教育的普遍性开展工作,势必影响挫折教育的效果。大学生是挫折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只能是挫折教育的主导,只有这样挫折教育才会产生实效。

二、影响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因素

1.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体制备受诟病,国家也一直倡导推行素质教育,但从现实情况看,家长、社会、甚至教育行政部门仍然还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也是评定学生、教师、班级工作的主要标准,势必导致学校教育仍然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和人格培养,没有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师而言,由于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标准,也势必导致他们只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中学阶段以学习、考试为唯一任务,在学业和考试的沉重负担下,心理十分脆弱,承受、应对挫折的能力十分欠缺,进入大学以后,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要应对来自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竞争和压力,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失当。当前,绝大多数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且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最重要的位置上,但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家长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一种情形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能考上好学校就是好孩子,因此,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关心、帮助孩子的学习。同时,家长千方百计地要为孩子的顺利成长铺平道路:让孩子上好学校、进好班级、考上好的大学,甚至在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也是通过各种关系进好的工作单位,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失去了接受竞争、挑战,从而锻炼、提高的机会。另一种情形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给孩子吃苦受挫的机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如众星拱月一般,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会导致孩子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的缺失。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没有父母、家庭在身边的呵护,在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由于他们缺乏应对挫折的经历和训练,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3.高校重视程度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就业的背景下,就业便成了高等教育的指挥棒。高等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而市场经济追求短期行为的属性导致高等学校更多地重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如本文前面所述,高等学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系统顶层设计,没有系统化、科学化的挫折教育体系,没有对有关部门在挫折教育工作中职责的明确界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不尽合理,经费、师资等挫折教育的要素保障不到位,甚至有些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对挫折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为了应付评估和检查。重视程度不够、职责不明确、保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必然会削弱挫折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因此在校期间,他们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还必须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以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而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较少,对挫折教育知识的了解更少,不注重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没有大学生主体自身的积极参与,挫折教育很难收到好的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

面对中国高校挫折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确实迫在眉睫,但关键是要寻找到提高大学生耐挫折力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为此,我们在开展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1.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理论基石。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效果途径之一。2011年10月,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挫折教育课题组对11级2000名新生做了有关挫折的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据调查,大约有54%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提高耐挫折力有巨大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确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独特的功能,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决定其抗挫折力的大小。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添加了挫折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白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不是挫折的存在而是怎样战胜挫折。通过这样的尝试,我们发现效果很好,帮助许多学生克服了经济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能力压力和人际困境,最重要的是树立起了作为高职生的自信。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的“两课”教师必须把挫折教育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专业课渗透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中坚力量。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所占的比重和分量是最重的,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最高。但是,专业课不只是承担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任务,教书育人也是其职责。据调查,大约有63%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完成实验项目的过程都是非常艰难的过程,往往容易遭遇学习压力和障碍。此刻,如果有专业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会更有信心战胜困难,取得成功,而在专业上的每一步成功都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耐挫折力。

3.注重心理教育和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创新形式。过去,我们常说校园是一片净土,而今天,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加剧,大学生也面临很多的心理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危机。为什么大学生会有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因为他们遭遇挫折而无法克服。据调查,大约有10%的学生认为自己遭遇挫折会想到轻生,有27%的学生表示很关注大学生自杀的新闻,有33%的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克服挫折的心理辅导或教育。其实,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是密不可分的,挫折教育本身就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抗挫折能力的过程,如果把挫折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心理教育中,其效果会更好。

4.各种层次的挫折教育讲座是当代大学生挫折预防的有效途径。据调查,我院大约有46%的学生从来没听过有关挫折教育的讲座。一方面,自身对挫折教育不重视,缺乏提升抗挫折能力的自觉性,当挫折来临则反应过度;另一方面,有的学校对学生的挫折教育重视不够,往往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很吃惊,总问为什么?不出问题的时候则不以为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关于挫折教育的讲座也不多,高校的挫折教育远未普遍化和正常化,因此,在现有条件下,经常性地面对全校学生开设挫折教育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有关挫折的基本知识,做好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

5.耐挫折训练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不可缺的内容。据调查,大约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专门的耐挫折力训练。而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中,既没有开设挫折教育课程,更没有专业的耐挫折训练。我们正在独辟蹊径,寻求既便于教师操作又适合大学生抗挫折训练的内容和方式,而且力求特色和效果。在我们学院的大学生耐挫折训练中,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设置了情景模拟和野外抗挫折训练两大模块。例如在情景模拟这一块,我们设计了高考失利的瞬间、假如我是贫困生、竞选学生干部失败、意外补考、未能如愿入党、遭遇情感危机、就业受阻、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等情景,让学生在挫折情景中去体验、去面对,从中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在野外抗挫折训练这一块,根据学院的实际,我们开展了军训、蹲马步、攀岩、长跑、室内冬泳、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定范围的野外生存训练等项目,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意志力,提高耐挫折力。

6.激励与自我激励是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强大的心理支持。首先,激励是克服挫折情绪的外因。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发现: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家长、老师以及同学的激励对其渡过难关很重要。当然,激励的方法和措施是多种多样的,而同舟共济、走出困境才是唯一目的。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完善的学生激励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所谓激励机制(Motivate Mechanism),也称激励制度(Motivation System)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学生激励机制与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相比,无论在方法、措施和内涵上有其特殊性,而在高校建立学生激励机制的最大作用是及时有序地对受挫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干预,避免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强受挫学生的信心和抗挫能力。其次,自我激励是克服挫折情绪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自我激励的优选方法。大学生经历挫折时多做积极的心理暗示,它会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而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瓦解斗志,削弱人的意志力。诵读名人名言也是大学生战胜挫折的良好方法。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名人名言,然后在每次情景模拟或面临挫折时诵读。美国著名作家马尔腾说“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的自信心的大小”。遇到挫折时,不断告诉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信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一生的成功或失败与环境无关,而与自己的态度有关。总之,个体内心对挫折的战胜才是真正的战胜。

四、结束语

挫折是必然会发生的,而且也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存在挫折。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是必需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乐活、乐学、乐事,享受幸福人生,其实施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知行并重原则、层次性原则等。

[参考文献]

[1]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2]张旭东,牟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

09汉语言文学 杨春怡

学号: 098305126

主要人物:小春子,小雨,小林,小草,小玲,肥猫,女清洁工寝室

小春子:(唱)明年又今日,又试再失眠,饭碗都反转,期待你碗面,在同学新开面店,呆呆地等待你碗面,在临别时也听得到你说:“比钱”。

小雨:过时啦,看我的。(唱:十个女仔,九个浪费,明明吾靓,巨话吾系,身高劲靓,扎起边仔,青春美丽,就无失礼)

小草:太差啦,看我的。(唱:没有蚊香,没有雪糕,我是一个没有钱财的光棍)《小草》改版歌词

小春子:不行不行,来点潮流的。(唱:我听见你的声音,有种想吐的感觉,让我不断吐,不敢再看见你)《老鼠爱大米》

小草:我也来一段。(唱:看我流泪,你头也不回,哭过了泪干了心变成灰,你要的钱,我还不想给,毕竟我还要用来泡妞,用来泡妞)《别问我的眼泪你没所谓》

小雨:来点感情的。(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小草、小春子):去、、、、、、去去。

小春子:还小啊。

小草:就是嘛。

小春子:继续。(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狼狗爱绵羊,不管、、、、、、)

小林:(唱:看到你们就想吐啊,满腔烈火就想打啊)。《好汉歌》你们疯够没有,现在都一点钟啦,你不睡别人可要睡啊。

小草:小林,不要那么激动,我知我的歌声很动听,但你也不要那么自卑啊,将来你也可以的。

小雨:就是嘛,虽然我人比你帅,但你也不要太过自愧啊。

小林:臭美,我及广东轻院第一美男子成绩优良,膝下女孩千千万,你两小子少跟我蹿。

小春子、小雨、小草:我吐。

小雨:拿面镜子照照自己那鸟样吧,在班里谁都知道你和武大郎没两样。

小林:不要废话啦,明天还要考试,后天要考级呢。

小春子:去去,整天都学习上学习下的,多闷啊,读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而是能尽情的享受生活、品尝爱情禁果。

小草:就是嘛,读大学就是要完成人生三件大事:一是 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二是 来一场干脆磊落的失恋,三是 老老实实拿个毕业证。

小雨:大学不来一场恋爱等于没读过大学,人生在世有几何,我已经错过了太阳,难道还要错过月亮吗?

小春子: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好好地去珍惜,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此,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她说三个字:我爱你。

小林:我睡着了,你们自己到爱情世界旅游去吧,唉!现在的大学生

真不害羞,开口闭口“I love you”,满脑子都是美女,学习的人都被当作白痴了,中国教育将到末日啦。

小雨:睡、睡、睡,哈佛大学的学生一天才睡两个小时,我们才睡四个小时,也等于半个哈佛学生了。

小春子:臭美,在哈佛大学捡破烂就有你份,睡觉啦,很困啦。小草:好吧,养好精力明天才能更好地泡妞。

走到床前,小草和小春子撞上了

小草:你先上。

小春子:你先上。

小草:你先睡。

小春子:你先睡。

小草:不,你睡着了我再睡。

小春子:不,不,你睡醒了我再睡。

小林:让什么,两个一起睡,再吵,我就起来开音乐,大家一起没得睡。

小草:啰嗦什么,睡就睡。哼

校道

小草、小雨、小春子三人背书包上学去,在宿舍楼底遇上肥猫拖地,三人绕路走。

肥猫:今天是什么日子,咋穿得这么漂亮。

小草:听说管理系开了个舞蹈扫盲班,里面有许多美女,我们打算加进去。

肥猫:你们怎能这样,你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供你读书,钱赚来不容易啊,孩子们,长大不容易啊。

小雨:少啰嗦,这些道理谁都懂,将来赚了钱给回他们就是。肥猫:怎可以这样说话,你父母这么辛苦都是盼着你们有点出息,怎、、、、、、小春子:都什么年代了,21世纪啦,你还那么老土,难怪你没出息,看你这模样,注定一世单身,我们泡妞去。

肥猫:吓,说我一世单身,告诉你,我肥猫可是全校清洁工中最帅的。小春子:当然最帅啦,全校只有你一个男清洁工,你想怎样吹都可以啦。

肥猫:fill,你爷爷我泡妞你还没出世呢?

小雨:那边有个女清洁工,是你发挥的好时机,上吧,走,我们走。肥猫:上就上,看我的(打扮动作)唱:“难以忘记初次见你,一双迷人的眼睛、、、、、、咦,居然不理我。(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肥猫爱老鼠、、、、、、)

女清洁工:白痴、、、、、、肥猫:啊,唉!我看我还是做和尚,泡尼姑去。

小玲在看风景

小雨:咦,那个好像是舞蹈扫盲班的指导员啊。

小草:有点像,小春子,交给你啦,发挥你男人的魅力吧。

小春子:怕你啊,看我的。(上前几步又退了回来)还是一起去吧,我虽是男子汉大丈夫,但也难免害羞的。

小雨:真没用,连这点勇气都没有,还想泡妞,回家饮奶去。

三人一起走到小玲面前

小雨:小玲,你好,我们想加进你们的舞蹈扫盲班,你美如天仙的容貌让我们如痴如醉,你婀娜多姿的舞步让我们着迷,我们非常想加入你们的队伍中去。

小玲:你们是、、、、、、小雨:(唱)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在滴,我是小雨。

小草:(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根无人知道的小草,我是小草。

小春子:(唱)春天在那里啊,春天在那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我是小春子。

小雨:你的美丽胜如杨贵妃,如果杨贵妃在生,她会不做皇妃而去做尼姑。

小草:倘若西施再世,见到你她也会自惭形秽,无颜见人,唯有跳水自溺而死。

小春子:假如昭君复生,在你面前也会黯然失色,自叹不如,只能远避边塞,从此不敢再回中原。

三人同说:我们对你的仰慕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绵不断,犹如黄河之水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小玲:混蛋。(愤愤离去)

小雨:我们说错了吗?

小草:没有啊,我们都很有礼貌。

小春子:那台词有没问题?

小草:没问题,我审查了三十多遍。

小雨:那奇怪了。

三人:唉!(唱)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个女孩都莫名其妙,我想了又想,猜了又猜,女孩们的心事还真奇怪,啦。。。啦。。。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

当今大学生早已经不是什么天之骄子,原本大学生是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中坚力量。可是狭隘的,盲目的“普及教育”,使大学生群体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在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下,造成整体大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迷失了方向,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倘若我们大学生不能正确定位自己,我们将为社会所淘汰,连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都无法找到!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各样评价大学生的声音,“大学生动手能力差”,“大学生素质越来越低”,“大学生难就业”,“大学生蚁居”等等。这种种现象表明了我们的处境或即将面临的处境将是多么困难。那是不是所有大学生的水平在退步呢?显然不是,我们仍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在各行各业有出色表现的大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展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可为什么会有如此对大学生的一些评价呢?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上大学真是自己的理想吗?自己真是热爱大学的专业学习吗?能为其倾注足够的汗水,坚信自己能干出一番事业吗?将来能孜孜不倦地继续从事有关的工作么?也许我们中,大多说答案会惊人相似。我们从小都有一个共同“伟大的志向”,为考上名牌大学而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或许已经让你“深恶痛绝”,但你没有选择自己前途的机会,只是给家长老师牵着鼻子,和其他人一样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拼得你死我活。等到考上了,你也迷茫了。选专业要不就是凭对专业名称的直觉碰运气,要不就是哪个热门或就业好就哪个。我们丝毫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没有想想自己是否对它有兴趣,是否能为其投入饱满热情,是否有能力学好它将来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这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永远那么被动,没有资格向往自己所热爱的东西!似乎念大学是实现家长的期望,完成老师的任务。带有这样的动机来到大学,也许有的人能继续埋头苦学,一心为考试,但是有天毕业了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啥都不会。找工作到处碰壁,学的东西工作怎么都用不上,时常还被身边也许学历低于自己的同事看不起,这种滋味绝对不好受!

学术钻研,理论研究在一个社会上只是少数人能从事的,这与诸如性格,兴趣,价值取向等许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况且想物理学这种高度完善的学科,近一步的研究新的理论是相当困难的事,我们固然需要一些热衷物理学,具有完备理论知识的人才去研究,但如果让太多人继续去钻,只会是人才资源的浪费。我们或许天生有自己擅长热爱的东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不能去坚持呢?非要念大学才是成功吗?也许我们的父母因为没有念大学,因此希望我们念大学,这样才能过上更宽裕的生活。可是如今的大学生规模过于庞大,分配制度的取消,让大学生的工作并不再好找。用人单位也更加注重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经验,而并不仅仅是一张文凭而已。没有谁想可见只有能学到真真有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关键,念大学绝不是衡量年轻人才华的标准!那有这么多的人去从事科学研究,理论研究呢?我们更多的学生将来应该从事广泛的普通职业,我们更需要的是学习必备的职业技能。这无论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种合理的人才培养!正因为中国教育曲解人才的概念,才造成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工作难。例如,一个擅长绘画的孩子偏要逼他学化工,到头来不仅什么都没学会,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很好的发展。几年大学出来找个工作,还与化工无关!倘若他能选择美术学习,说不准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成为真正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当今绝对不在少数,又如现在一个奇特的现象,无论本科毕业,研究生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理工科的,都挤破头地考公务员,这说明了什么?不言而喻了~~~~这绝对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资源的浪费。诸如大学生卖猪肉,做擦鞋匠,掏粪工,环卫工人的例子真是枚不胜举。这些难道是普及教育带来的好处吗?绝对不是,那绝对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悲剧!今天无数鲜明的例子告诉我们念大学不等于你的明天更精彩,不等于你就是社会精英。但是,学习是不可少的,没有知识的注入,没有人天生就是人才。念大学不是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因为它片面的看待了人才的养成。发达国家大学阶段人才培养中将培养方向分为两类,一小部分从事学术研究,更多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两者地位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而中国的教育的模式是盲目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重理轻文,通过选拔考试,去念职业学校的是被淘汰的考场失利者。甚至到高中选专业,选美术,体育等等的都被歧视,认为他们是文化成绩无法过关的“差生”!其实这种观念极其荒谬,在教育阶段就把学生三六九等的进行分类,用不合理的标准严格区分什么才是好的学生。这种观念侧面反映的是封建思想在中国的延续,自然也是职业无法平等,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的原因之一!作为一个现代文明社会,社会的包容性,平等性应该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有优秀的人才,不同学科的学习者、深造者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关键的是否能成才因素在于自己的是否肯为之努力,不是能否按期完成老师的任务,能否念上好大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你有兴趣去从事某事时,你才能以饱满热情投入,才为你成才更好地创造条件!

大学生再也不应该消极地虚度光阴或盲目的为考试而学习,应该好好为自己将来想想,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为此努力。倘若你所学的专业极其不对胃口,你应当适当在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一些对自己未来就业有帮助的技能,加强实践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不要把所有精力浪费在一门你根本没兴趣,将来根本不可能从事与之相关职业的专业上,这样你不仅自己过得痛苦,而且没有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将来进入社会等待自己的是万丈深渊。如果你对自己的专业充满热情和兴趣,那你是幸运的,这将会为你的未来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你应该为此付出足够的汗水,但切勿陷入只追求考试成绩的漩涡中。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校成绩优异的学生无法立足社会的主要原因。应试制度弯曲了学习知识的目的,造成我们思维的定势,我们一定要分清事实,领悟自己学习的真正目的!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1、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1.1 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康德说:“道德之所以有如此崇高和美好的名声,就是因为它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牺牲。”道德理想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是人们在道德生活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我国的德育目标规定,当代大学生最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它要求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兵。然而,当前大学生中道德理想功利化,低俗化的现象却相当普遍。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低俗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扩张蔓延,这种庸俗的处世哲学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2 缺乏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最重要的努力,是在我们的行为中追求道德。我们内心的安定,甚至我们的生存,都离不开道德,只有道德的行为,才能给生命以美和尊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提倡每一位公民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发扬奉献和牺牲精神。然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目标缺乏科学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人生理想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务实。比如,在入党动机的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 为了个人利益,有利于毕业时找个好工作。认为入党是为了信仰共产主义,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大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在就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考虑最多的是经济收入,升迁的机会等因素,很少有人认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是就业考虑的主要问题。1.3 诚信缺失。诚信是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求。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水平却十分令人担忧。比如,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最集中的领域。根据对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作弊无所谓,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其他人作弊我不作弊就是对我就不公平”。仅有极少数的学生认为考试不作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

苏荣作序:青少年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苏荣在序言中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凝聚力、国家向心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既是一项光荣使命,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荣说,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引导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

苏荣表示,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精心组织编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一书,归纳了理想信念、民主法治等12个方面的内容,并用100个生动的小故事,配以名言点评,形式新颖活泼,内容丰富厚实,既深刻又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读书教育活动将覆盖每一位学生

就全省如何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14日进行了部署,并提了具体的要求。

他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在三个方面下工夫:把握基本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工夫;丰富活动载体,在培育道德养成上下工夫;培植先进典型,在形成文明风尚上下工夫。各地要切实抓好这个读本的征订发行工作,在坚持学生自愿购买的前提下,学校也要用公用经费购买一定数量的读本发放给贫困学生,并发动社会力量捐赠学习读本,力争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覆盖到每一位学生,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我省暑期将开展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

据悉,参加此次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中学生、中职生以及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在具体活动安排上,内容也十分丰富。4月,我省将组织省直文明单位开展向贫困地区中小学和119个全国和省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重点联系点捐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读本活动;4月至9月,举办主题读书教育活动网上征文比赛;5月至8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宣讲团到大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7月至8月,分别组织全省中小学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夏令营活动;8月,举办全省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讲故事比赛;11月,进行总结表彰。

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人格结构的背景及意义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形成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

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地引导。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同时,人格是人们的自我意识、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等主体理念的内在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换言之,人格集中地体现着个人对自我社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感悟,凝缩着个人对社会、对周围环境和外在关系的一种价值判断,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活动方式。所以,不同的人格演绎各异的行为方式,决定个人的活动走向、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发挥,同时也决定社会对个人的评价。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智商群体,有着文化底蕴深厚、知识水平较高、智能潜力大的群体优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和未来。所以,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对新型人才的期待是全社会的共识,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经济的转轨、社会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建、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再塑等,这一切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置于全新的环境和氛围中。

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人格如何修炼,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值得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完善和健康的人格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质量,选择符合大学生实际的人格培养对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表现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实践意义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主义、别的道路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进步的问题。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下载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素材“生死观”

    正确的生死观 【名言警句】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3、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

    中华民族生死观大全

    第一节 中土生死观概观 和世界各民族的先祖一样,华夏民族的远祖,从有遗迹可考的一万多年前的山顶洞人开始,便有了死而不亡的观念和相应的葬礼。到氏族公社制时期,形成了崇拜祭......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

    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http://blog.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15:28 提拉米苏 标签: 教育杂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1数接本201120404151陈星 〔摘 要〕 当今社会,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信息素养......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 ——探索现代大学生思想弊端,创新思政教育路径 【作者】 龚芸 【单位】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土建分院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一个多元......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也是对......

    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全]

    论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2011级法学院 管欣欣 ***3年6月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起......

    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重视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