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8:5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篇: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

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部千古名著《水浒传》,使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故事名扬海内外。几百年来,《水浒》的英雄故事深入人心,《水浒》的艺术成就辉耀日月。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围绕《水浒传》的传播与研究,水浒故事发源地水泊梁山人文历史资料的考察、挖掘、整理,水浒故事的文学艺术再创作,水浒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水浒文化景观。在中国水浒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梁山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推动下,近年来,水浒研究、水浒文化的发掘、整理、弘扬、开发、利用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这次水浒高层论坛,对水浒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光大,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梁山人,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

我所从事的主业是电视军事宣传,我的业余爱好是诗词文学创作。对水浒研究我是门外汉。但梁山毕竟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所以浓浓的故乡情结,使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水浒文化资源,促进家乡发展,造福父老乡亲。这种想法似乎带有某些实用性,但在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里,任何纯学术的或带有现实主义的结论,都是以学问和论述为支撑的。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由于初窥水浒研究的门径,发言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方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忠义”思想的历史局限及时代内涵

说起《水浒传》,人们的直观印象是“造反”,“官逼民反”、“逼上梁山”;而深层印象则是“忠义”。因为这些农民造反靠的是“聚义”,而“聚义”的依据是“替天行道”,加之这支农民造反队伍的领袖人物的“忠君”思想,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使聚义造反走上了“忠义”招安的归宿。特别在《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又让何道士从蝌蚪文字石碣天文里,读出“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个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个字”,把水浒英雄们的“忠义”思想,示为天意。梁山英雄们的誓词中更是一语破的:“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于是《水浒传》被冠以《忠义水浒传》,“忠义为立身之本”成为梁山好汉的突出品格,水浒英雄们也被研究者们称为“成也忠义,败也忠义”。但或褒或贬,有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忠义”思想为水浒文化打上了核心印记。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水浒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忠义”文化。

本来,在我国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发展史上,“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的经典思想里,“忠”指的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当时并不分对上与对下。正如孔子所说,“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而“义”则是指“事之宜”,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标准。《礼记?中庸》指出:“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得很明确:“行而宜之之谓义”。先秦以后,随着封建君主制意识形态的确立,“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而“义”的概念,则逐步转化为同类人之间互相对待的道德观念。汉代以后,随着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忠义”开始连缀出现。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说明他既能对上讲忠,也能对同类人讲义。后来随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忠”的含义越来越固定,直至被完全局限于君臣之间的个人单向度关系中。而“义”的含义却在表现同类人的关系这个大范围内越来内涵越丰富,甚至成为地方武装联合,民间组织结盟的一种精神纽带。这种臣民之间结义行为,显然对巩固封建皇权统治地位不利。于是,为了防止这种“义”的观念越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之“轨”,朝廷的谋臣策士们便有意在“忠义”二字连缀上下功夫,努力把臣民之间的结义,控制在为朝廷尽忠的政治框架内,努力用“忠”来诱导“义”效力朝廷。这也正是梁山英雄们难以跳出的封建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石碣天文的诱导下,最终被朝廷招安的悲剧所在。

然而人们在对待这种历史局限的态度上却相去甚远。有的忠君报国,受到历代褒扬;有的忠君招安,则遭到无情鞭笞。远的且不说,同样发生在大宋王朝的几桩与“忠义”有关的传奇故事,就显得泾渭分明:“满门忠烈”的杨家将,保的是大宋江山;铁面执法的包拯,为的是宋王爷的社稷;“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是为的南宋朝廷。他们都被历代推崇备至、褒扬有加。为什么提到“忠心报答赵官家”替天行道的宋江,人们就谈《浒》色变了呢?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那场“评《水浒》、批宋江”政治斗争的人,不难理解个中的缘由。1975年8月14日,晚年的毛泽东在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的谈话中讲道:“《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毋容置疑,毛泽东对《水浒》的这番点评,是客观、深刻的,宋江“忠义”思想的历史局限,对梁山泊农民革命运动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然而,这番纯学术领域的谈话,却被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闹腾了一场批现代投降派的政治斗争。不过随着“四人帮”的倒台,这场政治阴谋的真相已大白于天下。本来已是妖雾散尽,玉宇澄清。问题在于这场“评《水浒》运动”的思维惯性,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一时还难以消除。从而使水浒英雄们的形象大打折扣。须知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这番评论,并不是毛泽东对《水浒》评价的全部。千古名著《水浒传》几乎伴随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的职业革命生涯受到了《水浒传》的巨大影响。毛泽东爱读《水浒传》,善解《水浒传》。他从梁山好汉身上挖掘到了古代革命造反者的精神内涵。如梁山好汉的反抗精神、民主精神、平等精神、拼命精神、打虎精神等,他都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精心吸纳;对梁山好汉的政治和政策、胆略和策略、战略和战术等,他都给予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因为本篇主题所限,在这里就不展开引证了。即使对梁山好汉的“忠义”思想,毛泽东也有过另一番解读。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说:“宋江立忠义堂,劫富济贫,理直气壮,可以拿起就走。„„而在社会主义时期,在公社化运动中,对农民和生产队的财产,拿起就走则是不对的。”

总之,以宋江为代表的梁山好汉们的“忠义”思想中,“忠君”、“招安”思想等是封建糟粕,应该扬弃。但这毕竟属于历史的局限,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正确分析、客观看待。不可否认,在学术领域,有人对“忠义”思想是持激烈的批判态度的。但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忠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被看成褒义的。历史上的许多“忠义”之士是被世人所推崇、所赞颂的。

由于中国方块汉字的特殊功效,同样一个字,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阶段其具体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忠义”思想,在封建社会之前,是“忠”与“义”两个独立的概念,与“忠君”思想并不沾边。“忠君”只是“忠义”思想在封建君主制社会所特有的历史印记。在中国封建君主制被推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忠”与“义”已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仅以相对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1月第一版)为例,其“忠”与“义”的词条内涵是这样解释的:“忠――尽心尽力,赤诚无私。”如忠于祖国、忠诚、忠告等。“义――旧指合乎论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今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如有情有义、忠义、信义、义气。对“忠义”的解释更是简单明了:“忠贞正义”,如忠义节烈。可见,新时代的“忠义”,完全是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内涵,是值得提倡和褒扬的道德理念。由此我想到,梁山县委、县政府赫然在梁山大街上悬挂着“忠义在梁山”的巨幅标语,还是很有些政治见地和学术勇气的。

二、忠肝义胆是梁山文化性格的历史积淀

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理念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泊梁山这片积淀着厚重水浒文化的英雄热土,养育了文化性格鲜明的梁山人。这种文化性格,就普遍意义上来讲,是以忠肝义胆为鲜明特征,这是对水浒“忠义”文化的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即摒弃“忠君”、“招安”等封建糟粕,保留“忠诚信义”、“忠贞正义”等积极内核,并结合新的社会实践,不断发扬光大。

梁山县领导在梁山水浒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我们到过外地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一说是梁山人,就会被尊称为‘梁山好汉’。可见,水浒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梁山人的形象是多么高尚。水浒、梁山好汉是我们梁山的专利,也是梁山的一块金字招牌”。这话讲得很精彩,也很中肯、实在。所有天南地北的梁山人,都有这样的同感。只要一说是“梁山人”,即被尊为“英雄好汉”、“忠义之士”。还没听说哪位梁山老乡一说出籍贯,即被斥为“梁山反贼”、“投降派”、“软骨头”之类的尴尬。这说明世人对梁山文化性格的认定,也是以忠肝义胆为主流认知的。

事实上,对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传承,都体现着传承者自身的价值取舍与观念赋予。在对中国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评价上,也是以阅读者自身的文化根基和道德判断为准绳和取舍前提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之际,就写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叹语,坦露出著作者的苦衷与担心,即他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的《金陵十二钗》,其真实意图,不知有几个人能够读懂。《水浒》的成书在“异族统治”的元代。一位“佚名”作者在所著的《中国小说大家施耐庵传》中说道:“相传其书成之日,拍案大叫曰:‘足以亡元矣’。而耐庵之心事,于此一语,跃跃然如见焉。”由于没有其他文学史料佐证,这只能算一家之言。但他对作者的心境,则是一语道破。也许正因为如此,《水浒》在成书的元代并没有传播开来。它的出版和大规模刊刻,则是在靠农民起义而建立的明代。因为在学术界一直把《水浒》称为“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这也许是农民造反领袖朱元璋及其后辈儿孙们容许《水浒传》出版的一个原因。然而当明室衰微,新的农民起义再次威胁大明江山时,当另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清朝感觉到《水浒》对聚集汉族民间力量的作用时,便都毫不例外地采取了“封杀”措施。产生于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腰斩”《水浒》的“金本”,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笼的。也正是靠了这一“腰斩”,才使《水浒》得以在清朝一代流传下来。所以有材料说,毛泽东的前半生读的都是“金本”,并未读到宋江投降。那么,作为梁山一带的民众,三百多年来受影响最深的也是“金本”《水浒》,对宋江搞投降,受招安,平田虎,征方腊,“替天子打不替天行道的强盗”之类,梁山老百姓知道的并不太多。而广泛流传在梁山民间的则是“武松打虎”、“宋江杀惜”、“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等行侠仗义的传奇故事。这也应是在梁山文化性格积淀中,“忠诚信义”、“忠贞正义”等积极思想占主流地位的历史原因。代表梁山民众主流意识的梁山人,之所以把“梁山好汉”引为自豪,甚至以“忠义之士”为荣,也是出于对水浒“忠义”文化价值的积极取向和对“尽心于为国,事宜在济民”的忠义内涵的自觉认定。

在现实梁山人的文化性格中,最为突出的应是“忠诚”、“信义”、“正义”等。梁山一带的乡风民俗,是以“忠孝传家久”作为治家格言的。讲究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当忠孝不能双全时,要以对家尽孝,服从为国尽忠。身患重病却全力支持丈夫戍边卫国的“模范军嫂”韩素云,就是梁山这片英雄热土所孕育出来的“尽忠报国”、“深明大义”的新时代梁山儿女的优秀代表。讲“信义”更是梁山文化性格的一个鲜明特征。这里民风质朴,奉行“诚实守信,童叟无欺”。记得笔者小的时候,乡间常有货郎走街串巷卖些零用物品。刚刚有一定行为能力的三四岁的孩子,常常被大人派遣到货郎摊上购些小物品,而且都能圆满完成任务。有的货郎甚至还把孩子送到家门口。至于同志和朋友间的诚信,更是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一般说来,凡是梁山人答应了的事情,他“头拱地”也要想法兑现;他自知办不了的,也不轻易答应人。“失信”与“梁山好汉”的尊称是水火不相容的。梁山人的正义感,莫过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了。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一样,梁山人爱济贫扶弱,打抱不平。当然,随着文明的进步和法制观念的强化,梁山人的打抱不平,已不会是轻易的拳脚相加,而是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正义的申张和公理的弘扬。至于梁山武术功夫,更是注重强身健体,而且逐步成为水浒旅游文化中的一道景观。但梁山武术功夫所展示出的阳刚之气和勇武之威,则是“梁山好汉”文化性格的外在表现。

三、弘扬忠义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判定一种传统文化或道德观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一般说来,凡是对当今社会所推行的主要实践活动有促进作用的就被视为积极、有益的,有干扰破坏作用的就被视为消极、有害的。

自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命题以来,构建和谐社会,便成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的重要讲话中又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可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凡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就是积极的、有益的;反之,则是消极的、有害的。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强调:“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要评价判断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否具有积极作用,必须从分析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入手。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讲话中,对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大特征,应看作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评价和本质要求。同时,这六大特征又构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和价值层面,即民主法制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诚信友爱和充满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安定有序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这里面作为和谐社会基础和外在表现的民主法制、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主要表现为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功能。作为社会成员的广大民众,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内在要求这两个重要层面上,即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忠义”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内在要求,则具有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

首先来看“忠”。从大的方面来讲,忠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有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赤胆忠心,就会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就会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公民。就会做到凡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做,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事就不做。这是忠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自觉体现。从小的层面来看,忠可以理解为忠厚、忠诚、忠实,这是一种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是人与人之间赤诚相见、真诚相待的和谐精神的内在品格。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上,“忠”的品质并非所有人都能具有。在“以我为中心”的处世哲学支配下,社会上自我意识强烈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把“忠厚”、“忠诚”、“忠实”看成是傻瓜的特质。使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奸诈、欺骗和谎言,这是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的。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忠厚,少一些奸诈;多一些忠诚,少一些欺骗;多一些忠实,少一些谎言,就是在向构建和谐社会扎实迈进。同时,就“忠”的原始本意来讲,是“尽心竭力为人办事”,这种“忠”,也可以理解为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弘扬的是一种矢志不移的精神。这种坚毅不拔的精神状态,对于克服构建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也是非常必须的。

再来看“义”。从大的方面来看,是正义感。正义感是一个正人君子内在品格塑造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设想社会上如果人们没有了正义感,还有什么公平正义可言,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义感又引发出责任感。有强烈正义感,必然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从大的方面来讲是对国家、对社会要有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对构建和谐社会要尽职尽责。从小的方面来讲,是对家庭、对亲友都要有责任心。现在不少人责任意识的缺失,已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对老人不孝,对婴幼儿遗弃,把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社会、转嫁他人。这显然都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干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包括各种商务活动中,“义”更多地表现为“信义”,即诚实守信。要言必信,行必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义”的思想,尤其显得需要。

把“忠义”连缀起来解读,其内涵更为丰富。它除了包含“忠”和“义”的全部内容以外,更代表了“忠贞正义”的文化品格。有人认为,“忠义”这个词骨子里透出精粹与刚强,非大丈夫不能称“忠义”。也有人认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重要的品质是“忠义”。“忠义”是成功人士不容缺失的内在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千千万万的“忠义之士”。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提倡所谓的“忠义之士”,是摒弃了宋江忠君、招安等封建糟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忠义”思想。作为一方乡土,梁山文化性格中也有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需要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中逐步加以克服。然而,不论有哪些具体的缺憾,从总体上讲,我认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是积极的,有益的,应该在开发梁山资源、弘扬水浒文化中,不断加以完善、光大。

第二篇:古希腊文化的现实意义

古希腊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这个角度比较新颖,参考资料如下:记得给满意答案额!

古希腊文化,尤其是其绚烂之至的神话千百年来总吸引着世界各地无数爱好者的目光,对其研究不计其数。本小组欲以今日眼光,重临谬斯的盛宴,浅嗅宙斯的气息,就古希腊神话的现实意义,作一番浅薄的探究,在此小谈所得。

在西方文明的发展史上,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被称做哺育西方文明的两只乳房,所以说,两希文化是了解和研究西方文明的一把开门钥匙。对于古希腊文明来说,它的史诗和神话记载着这文明的丰富信息,因此从史诗和神话开始的探究是研究这种文明的基本的、也是首要的探究。这里我们将讨论古希腊神话和奥林匹斯神统在人类文化学上的丰富内涵,修正长期来人们对于神话的简单化的肤浅的认识,从而管窥希腊神话原有的品格和身份。

初拜谬斯望沧海,重识易安聆波澜。起先对此的热爱,源自对其神话本身美好意境的单纯追求。长期以来,一般的人都接受过马克思关于神话的看法,认为神话发育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的童年时期,它的瑰丽的故事和充满幻想的思维偏向乃出自原始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愿望。高尔基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在我看来,马克思和高尔基们的论述很精辟,他们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特点,然而他们的看法似乎还有待于进一步阐述和补充。他们的观点比较注重于神话中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而比较忽略神话中人对自身的精神文化的关系。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人类是社会动物。”人与社会本来就是一体的,研究问题是厚此薄彼难免会有偏颇。这也就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侧重点。既然神话是人的创造,神话自然也体现人自身的文化性格和精神面貌。而希腊神话,作为一个极其复杂完备而又绚烂多彩的系统,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基础

古代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希腊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包括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和地中海东部各岛屿。此外,他们很早便与黑海沿岸地区的居民交往,向意大利半岛南部沿海和西西里岛等地区移民,足迹远至西地中海和北非。古希腊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创建了璀璨多彩的文化,传下丰富的遗产,神话传说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神话的产生历史久远,它乃是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时期的远古人类借助想像征服自然力的产物。由此,古代神话必然包括神的故事和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和冲突的故事,即英雄传说两个方面。神的故事更明显地反映了古代人类把强大的自然现象形象化的丰富想像力,英雄传说则主要是对可能具有某种历史性的传奇人物及相关事件的崇拜和理想化,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和与自然进行的顽强斗争。古希腊神话也是包括了这两个方面。

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形成时期很早,是远古一代代人集体创作的结晶。神话起初口传,后来见之于书面文字。它的最早的传世书面文献当推荷马史诗。史诗中除了主体故事外,还提及了许多其他的神话故事,那些故事显然在当时已是广为流传、普遍知晓的。在荷马之后不久有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的长诗《神谱》,扼要地记述了许多神话故事,并立力图把那些故事谱系化。古希腊悲剧的题材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是作家对那些神话故事的现实理解的戏剧体现。公元前3世纪之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学者们在对古典作品的收集和注疏中,对古希腊神话的收集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些诗人则在学识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掘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神话典故。

与所有已知的民族神话相比,古希腊神话最为丰富多彩。不仅如此,古希腊神话还具有别的民族神话无法比拟的人性内容和系统结构,构成了它独特的世界景观。这种独特的神话世界景现是古希腊人的伟大创造,但不可否认,它还与前希腊文明即爱琴文明相关,与以克里特一迈锡尼为核心的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文明相关。

从纪元前四——三千年开始,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揭开了人类在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地区的历史,这就使得地中海地区和希腊地区处在几大文明交汇的优越位置,因而,民俗文化的多元化首先使这个地区的居民及其流动人比印度或中原更具有宽容大度的容纳性。虽然这里各民族,各部族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但这是在异质文化的交际之中进行的,而异质多元的文化使这个地区的人民具有开放的心态,由此,在所有的前希腊文明被消灭以后,多元异质的的文明记忆在新的希腊民族心中依然存在,并且还据之以新的历史创造。古希腊神话长久以来被人们当作一种泛灵的表现,或者被当作是梦幻的象征,或者被当作对自然的变形模仿,或者被看成是神明的传言。

总之,泛灵论的神秘主义思想和自然崇拜的狭隘唯物主义思想流行多时。然而在前苏各拉底时代,古希腊人却从来没有怀疑过神话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联系,而在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谢里曼,得费尔德等人古迹发掘和考古工作的展开,线型文字A和线型文字B的发现及对线型文字B的解读与阐释,前爱琴文明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就冲破了历史的黑幕,轮廓清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于是,关于古希腊神话和史诗的内容就成为一种扎根于民族土壤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不是虚幻飘渺的远古梦呓而被人们重新认识。十二世纪多利安人侵入希腊地区以前的历史文化,在兹拉特科夫斯卡雅的小而有趣的著作《欧洲文化的起源》里有引人入胜的介绍。然而关于多利安人侵入希腊地区以后到荷马时代的四百年的历史却杳然而渺茫。然而,从欧洲整个历史文化的发展来看,这黑暗时代的四百年,却犹如妇人怀胎,孕育了一个人类文明中从没有出现过的怪胎—— 希腊文明—— 逐渐形成了的独特社会民主政治形态 — — 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要是说人类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现代,那么我们可以说从公元前六到五世纪的希腊开始。因为过去的一切文明历史,都是王权专制的历史,而所谓现代时代,也就是社会民主政治的时代。虽然希腊罗马以后,人类历史又走进一千几百年的王权专制时代,但是在今天看来,希腊与我们的时代却似乎非常接近。而希腊的神话和史诗的丰厚的人文内容依然是我们今天 “认识你自己”的逻辑起点。

二、是神或是人?

希腊诸神不似中国的神明般高高在上,而是高度人格化现实化,有其喜怒哀乐和私欲纷争,后人才诧异从中竟看到了原始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希腊神话对人对神都作了真实的展现,不粉饰光明,也不掩盖黑暗。对人对神,它都同等对待。不因为他是英雄而遮盖其卑鄙,不因为他是神而掩盖其虚伪。若要略谈与中国神话的差别,大致可概括为三点:

1、中国古代神都是,断绝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充满神秘色彩。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

2、对神的评判标准不一样,中国尚德,希腊更侧重于智慧。

3、中国的含有祖先、宗教崇拜成分,希腊的没有。面向海洋的民族开放自由、富有冒险探求精神,而深居内陆的民族则拘谨保守、有自安心态;这在神话中也表现无遗。这既是由当时社会现实和人们真实的思想文化差异所决定,又对这两个世界的统治力量、人们的价值观念起了深远影响。

以下浅提希腊诸神,以窥一斑:

在奥林匹斯神统中,有数不胜数的各种各样的神,一般认为其中有十二主神,但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之一是:

1)宙斯:天神之父.雷电之神,天地间万物的最高统治者,正义而任性、好色

2)赫拉:宙斯的正妻。是女性的代表,掌管婚姻和生育。性格特征嫉妒。

3)雅典娜:起初被视为女战神,后逐渐变为智慧女神和雅典城的守护女神。

4)阿波罗:太阳神,在诗与艺术中表现为光明、青春和音乐之神。

5)阿尔忒弥斯:月神,又是狩猎之神、处女之神,是女性纯洁的化身。

6)狄俄倪索斯(又称巴古斯):是洒神与狂饮欢乐之神。

7)阿佛洛狄特(又称维纳斯):美和爱之女神。她的忠实随从小爱神厄洛斯(又称丘比特)手持弓箭,被射中者即跌入情网。

8)波塞冬:海神。

9)哈得斯:冥王。

10)赫斐斯托司:火神和匠神。

11)阿瑞斯:战神。

12)赫斯提:灶神。

十二个主神都有鲜明的性格与七情六欲。他们具有人的性格和情绪,具有超人的特殊本领。古希腊除了神的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由神与人交媾而生的半人半神的“英雄”。关于英雄的传说,最为有名的是阿喀琉斯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赫拉克勒斯立十二大功的故事和伊阿宋率领英雄夺取金羊毛的故事等等。这个得到统一的系谱,结束了神与神之间的征战和相互仇杀,每一位神都有他独特的职权及其管辖范围。这个组织起来的新的世界秩序成为神和人在其中活动和安享的宇宙。虽然此后还有提丰等恶神试图扰乱这个秩序,但终究没能得逞。在这个神话系谱里,我们看到,即使是十二主神,他们有管辖天、海和地中冥府的神,也有星宿之神,有管辖人间主要活动领域的灶神,有人类得以自立的火神匠神,有处女神和爱神婚姻女神,有起干戈斗智慧的战神和智慧女神。可见,在各个可能的领域,都有着它的主宰,并且他们相互之间并不老死不相往来,而是频繁接触。奥林匹斯是他们每日欢娱嬉戏的神圣场所。

这样的神话观念,可以说植根于古希腊尤其是雅典盛极一时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人们的民主观念,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希腊人灌输奴隶制民主和自由思想的意识。将神人格化,绝不仅仅是文化本身的需要;因为这样使人认为,神——或者说它所象征着的权威,并不是不可触及的。用现在的话说:“神之所以成为神,只是因为他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便成了神。”换句话说,从思想上出现了否定一切权威的倾向。甚至在人之中也出现了英雄,这说明连英雄崇拜也带有“民主”色彩;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引下,西方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特别强烈,这也早早地为后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土壤。这就不难理解拿破仑的那句经典名言:“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以说,作为一个刚刚从沿海洞穴搬入内地的奴隶制文明来说,在生产力条件落后、粮食油布等生存资料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下,绽放出如此一朵惊艳的奇葩,也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奇迹了。这不由得令我们想到了年代相近的春秋战国,也是奴隶社会,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产生的思想和文化也成了中华民族乃至东方许多国家的思想文化源泉,却总能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语句,不住让人感叹历史的相似与迥异。只是正是在这样的时期,也就注定了东西方文化要就此彻底分道扬镳。而神话,就正是一片三秋的叶子,可以“一叶知秋”。

三、深远影响及启示

古希腊神话里强烈的人本思想不仅为当时繁荣一时的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理论依据,而且成为近现代西方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运动的有力武器。既然神都是有七情六欲的,那么,作为君主,即使像路易十四那样宣扬“朕即国家”的理论,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那么,作为教会,即使极力宣扬禁欲思想和来世说,又能禁得起多大挑战?所以,当千百年后人们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旗号的时候,封建主和教会才会感到无比的恐惧;而事实也证明,他们的恐惧很有道理。既然人应该有自己的位置和尊严,那么,在这种精神鼓舞下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变革者们才能不惮于前驱,争相在历史的拐角处书写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使就对文化本身的影响而言,其作用也是非比寻常的。许多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以之为题材,承袭其遗风。古代西方早有“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归于罗马”之说。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绚烂夺目的浪漫主义艺术的源泉。而文化特色与现实意义交汇融合,形成了完整的统一体,寄寓于这些神话之中,更是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瑰宝,让后人忍不住细心凝视,深深陶醉。其文化内核既明显与婆罗门教等强烈的等级观念对立,又与很多声称“人生而平等”的宗教的干涩说教和苍白论调不同。它声言正义而用朴素的语言缓缓道来,其文化魅力和现实色彩让人陶醉不已。这也引发了人们另一个自然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些什么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决不是教条上“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那么简单。作为文明本身,它兼收并蓄,既继承了原始的穴居文化,又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广泛吸取亚欧非各地的文化精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能以虚怀而待八方文化,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一定能发展壮大。而对于思想上而言,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个人权利和思想自由,既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又是人类漫长历史的一贯追求。

所以,古希腊神话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根源在于它既是时代的精华,又是人类永远不朽的宝贵财富。它传达着古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点,也启示我们思考对今人应有的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这,就是它真正魅力所在,是它永恒不朽的闪耀光芒。

第三篇: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唐珂

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

农耕文化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即指传统农业基础之上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典章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风俗、文化、习惯等意识形态总和,它所反映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其本质内容.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业考古资料证明,我们的中华先祖,历经远古漫长的混沌蛮荒时期,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继而出现了城市和国家,最终拜托蒙昧落后的状态走向文明。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从精耕细作到现代农业,农耕文化资源与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农耕历程中,华夏民族在这片热土上进行了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在世世代代的传承发展中孕育出精彩纷呈、灿若星河的中华文化。

农耕活动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祖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比如稻作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河姆渡文化、粟作文明起源地半坡文化、商代的协田耕作方式、汉代的耕作发明二牛抬杠、魏晋旱地耕作模式耕耙糖、唐宋水田耕作典范耕耙粆和明清的生态农业——农、桑、牧、渔等等,这些农耕活动不仅揭示出中华民族在作物育种和耕作方面为人类做出的特殊贡献,而且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基础。事实表明,农业是社会进步的阶梯,农业生产的不断演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农业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农业发展过程中孕育和产生了文化,文化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没有农业,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农耕文化门类众多,包括古代农学思想、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治水文化、物候与节气文化、节庆文化、农业生态文化、农产品加工文化、茶文化、渔文化、蚕桑文化、畜牧文化、饮食文化、酿酒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农民艺术、农业文化遗产、涉农诗词歌赋等等.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思维方式,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大地众多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涉及人们发明和创作的工具、器物和艺术品,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科技、法律、宗教、民俗等诸多领域。据此证明,农耕文化与中华文化渊源极深,农耕文化支撑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和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农耕文化无时无处不在,并且融入了本源文化的内核。农耕文化的深厚土壤直接培育造就了包容、和谐、内敛、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是本源文化发育成长的摇篮,同事构筑起源时科技和哲学产生的舞台。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医药等均离不开农业生产活动.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除砚以外,纸、笔、墨的原材料,如制质的纤维、胶合剂、工具,制笔的毛、竹管,制墨的烟、胶等,都来自农业。建筑所需要的木材、油漆以及烧制砖瓦的燃料都依赖农产品。中国长期流行“厚葬”,而其“农、衾、棺、椁”没有农业作后盾是不行的。许多文化现象和说法也来源于农事活动,诸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顺天时,量地利”,“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及“没有种子,哪来装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概念,都是取之于农业生产活动。传统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之宗深受农耕文化的启发,是其抽象而来的结晶。中国哲学无论是朴素辩证的自然哲学或者是带伦理特征的社会哲学均脱胎于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反应“天、地、人”关系的三才观与“民惟邦本",“食为民天”的民本观念。因此,协调和谐的农业发展观,趋势避害的农业生产管,用地养地的农田地力观,因地制宜的作物种植观,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观,御欲尚俭的节能降耗观,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养分。

农耕文化来自生产生活实践,培育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中华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集合儒、道、佛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诗歌、科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等,这些都与农耕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古时的农业生产活动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们为了舒缓劳作之苦,从中获得乐趣,于是乎歌舞因之产生。比如秧歌,就是发端与农业生产,本意是插秧时为协作劳动节奏,消除疲劳而唱的歌,最后走出了田野,进入到都市人们的生活之中。此外,还有樵歌、牧歌、渔歌等,这些反应农事活动各个方面的民歌又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吸收了丰富的民歌营养。再比如社日,原是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仪式,后来也发展为一种舞蹈艺术。远古时代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岩画、石刻、彩陶,那些精美的纹饰图案显露出古老的艺术,包括有农业与自然图腾崇拜,有渔猎、采集、农耕与编制情景,有生产与生活图景等等,从中可追寻到雕刻、绘画、手工制造等文化形式萌芽于发展的轨迹.艺术源于劳动,生活激发灵感.许多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植根肥沃的农耕文化土壤,又带着祖先的神韵,带着历史的厚重,在广袤的田野上,把原创与本土、过往与时代、传承与创新、自然与生态、勤劳与智慧、人文与科技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农民的卓越才智和创造能力。在祖国蔚为大观的艺术海洋里,农民艺术沐日月精华,通天地灵气,融人心智慧,具有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淳朴自然、天然和谐的突出特点。其形式与造型无所不在,或显露或隐藏地分布在生活所涉及到的任何空间里,农民艺术的组构形式也常常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范围,泥、布、面、石、木、土、金属、纸、丝等物质皆是艺术家创作的原材料,可以说无所不用、包罗万象。绚丽多姿的乡土艺术以其特定的额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

中华文化是有别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耕文化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培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生产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应对、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化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现代中国之所以选择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制度和模式,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向往统一、追求安定、和谐共生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以及中华历史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本质特性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弘扬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

梳理一万年的农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农业对人类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传承;二是农作物的育种;三是物候节气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与利用;五是一些先进理念与实践技术的发明创造。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素和动力,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除此之外,经验是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农业历史上千百年积累的成果做法,比如各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制度,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式,稻田养鱼养鸭的绿色生态农业,桑基果基鱼塘的环保循环种养法,农业旱作梯田耕作法,以及民间农谚俗语等等,至今仍然具有实用价值。

农耕文化中带有意识形态的东西,从精神文明、政治价值等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汲取和借鉴,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长期孕育而生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节俭谦逊、邻里相帮等核心价值历年,影响广泛深远.研究、保护、开发、传承和弘扬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正确认识农耕文化的父母影响也有必要。从价值观念、到的意识、四维方式等方面来看,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指的就是小农意识,具体表现在: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讲究宗亲,缺乏自律;安土重迁,不愿开拓;轻视科学,注重经验;均平意识,平均主义;皇权主义,崇尚权势。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耕文化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它所表现出来的小农意识,对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人们而言,应当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观念,而对于工业革命以来的思想意识而言,又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思想观念。

在农耕文化的内涵中,优秀内容是主要的,负面影响只是次要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应当客观、全面而且辩证的看待农耕文化,既不能以偏概全,对其彻底否定,一无是处,也不宜走向极端,对其负面影响视而不见,一位讴歌.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精华内容,规避和破除农耕文化的负面影响,应当采用“扬弃”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农耕文化的正确态度。

一是通过繁荣农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农产品、创意农业发展,拓展农业农村经济新领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逐渐开始调整和转移,呈现出农村经济发展升级换代的趋势.农民已经从单纯向城市提供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发展到同时向城市提供“文化农产品”,锣鼓、高跷、舞龙、皮影、剪纸、年华、泥塑、陶艺等纷纷进城,在丰富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城乡二元体制与“人多地少”是最显著的中国国情之一,加上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致使庞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土地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安置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长期性难题。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就近解决农村劳动人口就业问题,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业有序转移,减少农民数量,大大缓解人地比例失衡带来的压力。文化农产品、创意农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条件,将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实现农业层次的提高和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可以赋予传统农业产业、产品新的市场内涵、延长、优化、创新农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20世纪90年代有关研究成果已显示,当时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加1%,就减少121万个劳动力需求,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加1%,能创造出100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加1%,只能创造26万个就业岗位。实际上,民间工艺加工、民间艺术表演、民俗风情展演、乡村文化旅游等休闲娱乐性“文化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有的地方甚至成为龙头和支柱产业。这些产业优势明显,避免了传统工业化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自身的独特性开拓出浩瀚的“蓝海”。因此,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事业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可行选择,是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内驱力的富有成效手段.要建设农耕文化事业的培育场所,开辟文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对创意农业进行有力的引导和扶持,通过整合把农耕活动,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产品开发以及市场需求有机连结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开一片广阔的天地。

二是通过弘扬农耕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在党的支农惠农富农政策扶持下,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广大农民一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走上了崭新的富裕之路。

农民、农民工观念更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求知求乐求新求美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愿意展现时代风采,创造新的生活,学习科学文化,改进乡风民俗,实现自我超越。发展农耕文化可以凝聚农民,营造和谐的农村人文环境,重振乡村精神。众多富有特色的农耕文化产品不是一般的商品,它根植于广大农村,具有历史的有就行,受众的广泛性和传承的自发性,最适合农民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习惯,接触起来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生产文化农产品要求农民主动参加教育与学习配村,掌握文化知识,了解文化需求信息,研究文化市场变化趋势,广大农民朋友在从事文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可以提高审美能力,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和性情,增强处理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的能力,文化农产品的创作和生产同时 也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了一个交流、交往、沟通的平台,对保持农村建设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对此作出了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以工业反哺农业,一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培育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素养,农耕文化是我国文化的本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好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弘扬中华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技艺,可以展现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气象,提高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激励农民群众的自强精神,营造属于自己的娱乐文化。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培育农村文明风尚,同时提升农民素质和各方面能力,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建设。

三是通过展示农耕文化,可以体现中国农业新形象,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不断扩大中华农耕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在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期,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农业与文化及其他领域不断融合,农业由“温饱产业”向“挣钱产业”转化。农业功能开始由传统的生产农产品,向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伸展。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我们身边悄悄的消失,许多珍贵农耕文化资源现在只能苦苦寻找才能觅其“芳踪雅迹”。因此,加强对我国丰富多彩,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十分紧迫、繁重。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各民族农业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态、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为研究、制定、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供翔实而科学的依据。目前我国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有四个,另有七个候选项目以及若干个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2011年,在农业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经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调,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农事历二十四节气",这一最重要最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中华农耕文化元素,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说明,重新发现和弘扬农耕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让中华农耕文化和农民文化产品走出乡野,走出中国,登上国际舞台,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华农耕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新农村,能够充分展现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新面貌,形成与我国农业发展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和影响力.总之,保护传承好农耕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内涵实质,在弘扬中华文化、保护独特景观、发展休闲农业、推动乡村旅游乃至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开发利用好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作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激发爱国热情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汗、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是农业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第四篇: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关于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现实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现代性。”

泰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传统文化,也有部分近现代文化。泰山每年有上百万人来游览,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泰山太好了,太美了!泰山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它的精华是什么?有没有糟粕?泰山已被公认为是成功的,在许多方面获得了崇高的荣誉,它成功的经验是什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本文就这几方面做些探讨。

一、泰山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泰山文化的特点是:连续不断,悠古弥新,丰富多样。据地质学家考证,泰山杂岩大约出现于30亿年以前,基本形成泰山轮廓,距今约3000万年。泰山文化始于远古,一直连续不断,而今越发娇艳。

被誉为岱顶奇观“黄河金带”的祖**亲河黄河从泰山西侧流过,祖国少有的由东而西的大汶河则流经泰山之阳,泰山周围雨水充沛。水丰方有米粮香,粮茂人兴旺,1959年出土的大汶口文化说明,早在公元6000多年以前,泰山周围已经粮茂人旺,成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被史家认为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期间形成的文化成为祖国原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记载,史前有72君王封禅泰山。如周成王于公元前1000多年封泰山,建明堂,至今遗址尚存。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皇帝亲自或遣使来泰山封禅祭祀,给泰山留下了许多形色各异的文物古迹。

秦始皇是始皇帝,也是封禅泰山的始皇帝。他于公元前219年封禅泰山,中途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九等官爵“五大夫”,成为饶有风趣的景点。记其功德的秦刻石,原立于岱顶,后移至岱庙,是泰山现存最早最珍贵的碑刻。

汉武帝8次登封泰山,在山下修明堂,今遗址尚存;在岱庙植柏千株,存柏至今苍劲繁茂;在岱顶立石,即无字碑,成为千古佳话。

公元725年唐玄宗封泰山,他亲自撰文并书写的《纪泰 山铭》刻石,是汉以来碑刻之最,可谓“天下大观”。秦皇汉武封禅玉册密不宣,唐玄宗却“铭心绝岩,播告群岳”。他认为“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在位期间实行兴利除弊、发展经济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

宋真宗封泰山,修建了天贶殿,为我国著名的“三大宫殿”之一;宋徽宗诏修岱庙,“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庭,合813楹”,几近现在的规模。

明朝不再封禅,改派官员前来祭祀,计有40余次。期间连续修建了“孔子登临处坊”、“岱宗坊”、“天阶坊”、“一天门坊”、“孔子庙”、“青帝宫”、“蒿里山神祠”、“万仙楼”等许多宫坊楼庙;编撰了现存最早的一部《泰山志》书(1555年成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隆庆6年(公元1572年)河道总督万恭将玉皇庙北移,使埋在殿下的“极顶石”显露而出,永久为标志,一举垂千古。

清朝也不封禅。清乾隆11次来泰,6次登山,写诗140多首,制碑130多座,赐给岱庙各种祭器344件,其中温凉玉圭、黄釉青花葫芦瓶、沉香狮子被誉为“泰山三宝”。

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泰山的林木和文物遭到了严重破坏。解放后,连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对古建筑全面进行了维修和复建。改革开放后,又建设了部分新 景点,新上了现代化通讯设施、环保设施、防火设施、卫生设施等,使泰山旧貌换新颜。一本《泰山百年》画册真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老照片,看历史泰山,古迹赫赫,也有伤痕斑斑;新照片,现今朝岱岳,美容丽姿,越发清秀娇艳。

《中国大百科全书》汇编的学科和领域共66个,泰山即有其中的历史、地理、地质、文物、建筑、园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美学、大气、水文、生物、环境等近20个门类及其许多分支学科。如历史文化,既有远古的、封建时代的,又有近现代的;文学艺术既有诗歌、散文、小说、传说故事,又有书法、石刻、绘画、雕塑、音乐、戏曲、电影;生物有植物、动物,植物又有花草、树木、药材等。

泰山地质资源丰富,是一部地质科学的万卷丛书。对于岩石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现有古遗址42处,古建筑58处,石刻2500多处,还有大量的陶器、瓷器、石器、玉器等藏品。共有鸟类150多种,植物110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其中,有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万多棵,野生花卉200多种,药物140余科900多种。

研究泰山的志书、文论及其各门类的书籍、文集,描写泰山的文学艺术作品林林总总,卷帙浩繁。从古至今,各方 面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不朽之篇,仅成书目录即可编辑多卷。

泰山既有封禅文化,又有宗教文化,既有民俗文化,又有现代节日文化等。

儒家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传入泰山。孔子登泰山,在山侧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感慨,此话至今经常被世人引用。明万历14年(公元1586)创建了孔子庙,奉祀孔子及其弟子,儒家学说更得宣扬。泰山书院有四处。上书院北宋初创建,宋、明、清三朝有5位学者先后在此读书讲学,皆以儒家的“仁义礼乐”为学。

道佛两教,两汉时期传入泰山,唐宋进入鼎盛时期。清《泰山志》记载,泰山有道观80多处,金元时期有佛寺40多处。

泰山还有很多民间信仰如石敢当、民俗文化如东岳庙会等。东岳庙会始于北宋时期,每年春天举办,以后逐渐推及全国许多省市。泰山国际登山节自1987年开始举办,现已举办21届,期间举办登山比赛、文娱、经贸等活动。

综上所述,泰山文化是几千年来人类创建于斯山、成于斯山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建在山上、刻在石上、印在书上的一切风景名胜、规章及其蕴涵意义、象征意义。

二、泰山文化的本质特征

泰山文化的精华可谓“泰山精神”,其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崇高求美、厚德尚法、艰苦奋斗、端庄稳重、和谐本真。国泰民安、重于泰山是其象征意义。

(一)崇高求美

崇高,是美的属性,是人类审美的最高范畴。早在公元前14年,罗马人即写过一本《论崇高》的书,以后希腊人又写了一本同名的书。到18世纪,人们即把它列为美学的范畴。

崇高,包括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泰山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泰山已经达到的审美高度。泰山景观,不论其形还是其质都是美的。说它形美,是由于它的形体、形象、形式美,使人赏心悦目。说它质美,是因为它的蕴涵和象征意义丰富而深刻,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登泰山,首先迎面而来的被人们直观到的就是它的形式美或自然美,进而人们触景生情,便会感受、领悟到它的意涵,看到它的崇高。

泰山文化境界高、标准高、审美价值高。泰山自古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泰山有许多堪称“天下第一”、国内独一无

二、世上稀有珍奇的景和物,光前裕后,辉煌永耀!

古建筑 泰山现有58处古建筑,体现着各个时代建筑艺 术的高水平,无论从它的选址环境,还是从它的形体、空间、色彩、质料、光线等方面来看,都是尽善尽美、恰当适宜的。如天贶殿以帝制而建,已1000多年,至今卓尔不凡、卓尔不群。其规模之宏伟、修饰之辉煌几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是全国现有三大宫殿之一。

碑碣刻石 泰山石刻从古到今、从山脚到山顶,比比皆是,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精品之多,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之高都是国内大山无可比的。2007年12月被命名为第一座中国书法名山。其名刻有:秦刻石为“天下第一名碑”,经石峪大字被誉为“大字鼻祖”,唐摩崖刻石为汉以来碑刻之最,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至今为书法典范。山顶还有一座形制独特的无字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究竟是秦始皇所立,还是汉武帝或武则天所立,至今未可定论。

文学作品 著名的诗歌有:《望岳》、《泰山吟六首》、《泰山历代诗选》等。《望岳》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最早的诗句是“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载孔子删定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著名的散文有:《苛政猛于虎》、《登泰山记》、《泰山极顶》、《雨中登泰山》等,皆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有这么多诗文入选语文教材,这在中国也没有第二座山。《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仿宋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而作,画长62米,宽3.3米,画幅巨大,色彩绚丽,是绝无仅有的。

不断创新 从上所述,可以看到,各朝各代几乎都有新创新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现代化设施的建制,使泰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去年以来,岱庙创建了世界地质公园展室和石刻园,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容。现在的岱庙成了泰山文化的展示中心。

攀登精神 杜甫诗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极顶自古至今被人们公认为是妙区,是泰山最美、最具魅力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向往、志在必到的地方。千百年来,它激励人们登上一个高峰,再登另一个高峰,永远攀登,永不停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厚德尚法

整个封建社会注重德治,尊崇儒道,因之,泰山上下也充满道德的内容。

从泰山的总体架构看 三重空间是一个崇德、美德、立言布德、颂贤彰德的完整体系。

天堂,是人们认为最理想、最美好的地方。在这里,竖立着两杆大旗,一个是道教的重要女神碧霞元君,即民间信仰的泰山奶奶,她集美德于一身而布施众民;一个是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他举道德之要而传授于民。孔子思想在泰山的 影响广泛而深远。

在人间,也是彰善憎恶的。清顺治年间泰安知州张廷芳公正廉明,人民即为他塑像一尊,安放在泰城西门包公祠内包公像侧。民国初泰安县长冯汝骥“贪酷无所不至”,民众则给他铸一生铁跪像于秦桧旁,千秋遭人唾骂。

在天堂和人间,是从正面宣德扬善,在地府则是从反面告诫人们要弃恶行善。据传,人死后魂归地府,有75司审其阳间行为,行善者过银桥、得善报,行恶者受锯顶、下油锅、炮烙身。当年长安人前来观看,皆惧罪而行善。也许,这正是建造者的本意。

从碑碣看 泰山现有的200多座碑碣,不论是皇帝、官吏还是教门主持、门生、信众所立,大都有记功颂德的内容,“琬琰之刻,载扬芬德”,或言道德之重要,或述道德的内容,或褒道德模范。《大观圣作之碑》、《帝君像赞碑》、《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等,对道德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许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崇德胜迹、故事遍布全山 泰山上下,爱国、爱民、勤劳、节俭、勤奋、好学、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等方面的内容到处可见。

爱国方面的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烈士祠、爱国抗日人士墓,有总理奉安纪念碑、冯玉祥纪念馆等。“总 理奉安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而建。帝王将相两千年,倾覆改天一夕间。盖世功勋大总统,高山仰止伴长安。爱国将领冯玉祥因不满蒋介石不抵抗日本侵略而两次隐居泰山,“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此志不移,誓死抗倭”。泰山南麓的革命烈士陵园安葬着600多位革命烈士,被民政部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爱民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所立《禁止舍身碑》。泰山极顶东南有一悬崖,名“舍身崖”,常有人跳崖舍身。时任知州指出,舍身“可以成仙,可以报亲”是诬妄、迷信,遂捐俸筑墙,以阻其径,同时立碑晓谕民众,禁止舍身,并派夫轮流看守救免。此后三年,“欲投崖者不胜其人,而竟无一人损命”。阖州人民立碑记其功德。围墙后圮,解放后立石栏杆以护。近些年,泰山管理人员、公安、消防官兵多次挽救欲投崖自杀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多年开展了“笑迎天下客,满意在泰山”的活动,全面整修了登山盘道,增添了现代化通讯设施、卫生医疗设施、交通标志、景观介绍图片、标牌,培训了上千名导游员等,大大方便了游人的活动。

被后人称为“三贤”的宋代学者孙复、石介、胡瑗当属刻苦自励、勤奋好学的典范。孙复“笃学,不舍昼夜”,胡瑗卧石攻读,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予展读即弃涧内,可谓专心致志。冯玉祥将军在普照寺隐居期间,不仅刻苦读书,还捐资兴办小学,招收山村穷人家的孩子“为救国救民而读书”。他当年创办的小学今更名为“冯玉祥小学”。

石敢当精神是正义的代表。他见义勇为,捉妖驱邪,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晋人把“泰山石敢当”刻石立于宅基、桥头,以避邪镇鬼。以后渐成习俗,不仅传遍祖国各地,而且传至东南亚各国,乃至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另外,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如“姊妹松”、“泰山奶奶赠孝匾”、“惩逆子”、“紫草的故事”等,讲述了发生在泰山及周围孝敬父母、夫妻恩爱、抗婚、勤俭节约等方面的故事。

水也是泰山美德的象征,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据有关部门勘察统计,泰山有溪流102条,池潭瀑布58处,泉水64眼。它们滋养万物,使泰山充满生机;它们或自成景观,或点缀其他景观之间共为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水是泰山的血脉,没有水,泰山就没有生命力!

虽然封建时代不注重法制,但对泰山却常有诏颁令下。如公元600年12月,隋文帝下诏保护泰山等神造像,公元937年后晋高祖下令“近庙山林,禁止樵采、放牧”,1292年9月,泰安州吏在王母池立禁约碑,禁止诸人在池下污染池水。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以法治国,各级政府连续制定发布了“保护古迹名胜”、“护山护 林条约”、“游览规约”、“卫生管理办法”、“鸟类保护布告”、“森林防火细则”、“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等许多条规,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

(三)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即人们常说的挑夫精神,也属于道德的范畴,因为它在泰山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无法替代的作用,所以单独列出。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成就伟业”。泰山的事业从来没有离开过艰苦奋斗,即使已经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的今天,泰山上下看到的还是挑夫的铁肩,还是林场工人日夜守候在林区,还是管理人员节假日忙碌坚守岗位的身影,还是消防人员、山林管护人员披荆斩棘奋勇灭火的艰难困苦,还是泰山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刻苦钻研、灯光伴亮晨曦的情景,还有那成千上万的游人,不畏山高路险,气喘吁吁坚持徒步攀登的情形……

泰山挑夫 泰山挑夫,铁骨好汉。负重踏险,汗滴满山。泰山挑夫祖祖辈辈挑山不止,从春挑到冬,从古挑到今,山上人吃的、用的是他们挑上去的,山上建筑用的物料小到一片瓦、一颗钉,大到几吨重的器物,也是他们挑上去的。烈日炎炎的夏天自不必说,即使冰封雪飘的冬天,也是挥汗如 雨,他们是吃苦耐劳的典型。看到挑夫的辛劳,就会想到高山建筑的艰难。

艰难的植树造林 解放前一个时期,泰山林木遭到严重破坏,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据专业调查,1949年仅有残林3000亩。1953年始,数千名林业工人,上万名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开进泰山,翻崖越岭、风餐露宿,挖穴、植苗、播种,连续几十年,绿化荒山18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寻找繁育四大名药 上世纪80年代,泰山四大名药四叶参、黄精、紫草、何首乌已属古有今无了。幸有山民张玉清自1987年始坚持二十年如一日,请教专家,走访林场职工,攀悬崖、登峭壁,不知吃了多少苦,终于逐个找到了个株,并进行了极为艰难的由野生变人工栽植的研究试验,到2001年终于培育出了种子,接着又连续几年将种子撒播泰山。几灭踪,今重茂。现在他们的名药基地成了一个新的风景点,人们可以在这里赏名药、品药膳。

徒步攀登 唯是步行好看景,一路斗劲勇攀登。七千台阶入云端,陡峭险曲步步汗。这就是不畏艰苦、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坐汽车、乘缆车快则快矣,但看到的不过泰山风景的十之

一、百之一。只有经过斗苦斗累的徒步攀登,才能饱览泰山风光,才能体验攀登高峰的艰辛和取得成功的喜 13 悦。爱因斯坦说:“任何一座高峰都是可以征服的”,登上泰山极顶,更能体会巨人的正确,因而也会增强面对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并战而胜之的决心和信心。

(四)端庄稳重

端庄稳重,礼貌待客,是泰山的一个明显特征。泰山整体雄伟端庄稳重,山上的许多古建筑、石刻和自然景观,如岱庙、普照寺、碧霞祠;经石峪大字、唐摩崖、岱顶刻石群;汉柏、唐槐、六朝松等,也都是端庄、稳重,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如南天门,建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两座山峰峰顶中间,高接蓝天,巍峨端庄,是中国高山建筑的精华。“望人松”,风度翩翩,伸臂频频招手,年复又一年,迎送四海朋友。孔子认为庄重是最重要的礼仪,所以,反复强调待人态度要恭敬庄重。泰山向以最好的仪表、仪态礼貌待客。

(五)和谐本真

和谐本真也属于美的范畴,是美的原则标准之一。和谐,即多样统一;真,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道德的最高要求。

天人合一 即自然与人为的合一,比如林业,既是自然的,更是人工的。泰山林木,从汉武帝在岱庙植柏千株到现在,大部分都是人工营造的,天然林木极为稀少。即使天然林也同人工林一样,都是在人的呵护下成长的。泰山的古建 筑和石刻也是天人合一的。古建筑与周围的山水环境和点缀其间的花草树木于一体,成为美的景观。山石的自然形态与字的大小、书体的样式、风格,搭配相宜。

山与城协调统一 泰城与泰山山城一体,从形式上看,山不压城,城不挡山;从功能上看,山是城址的最佳选择,城是山的后勤保障,二者互为依靠,相辅相成。

对立统一 杜甫《望岳》诗曰:“阴阳割昏晓”。阴阳、刚柔等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融合统一的。比如,青松,遍布全山,既有柔美的丰姿,更有坚强的品格。京剧《沙家浜》唱道:“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烈日喷炎晒不死,严寒冰雪郁郁葱葱。逢灾受难,经磨砺劫,伤痕累累,瘢迹重重,更显得枝如铁,干如铜,蓬勃旺盛,倔强峥嵘”。再如,水是至柔的,但它却能穿山透地,滴水穿石。泰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从一个个山峰流出,便一往无前,不知越过多少悬崖峭壁,钻入多少山洞缝隙,经百曲而不回。人的创造在于使其遵循规律,趋利而避害。比如,为了防治其横冲直撞、满溢为患,修了许多水库塘坝进行拦蓄,等遇干旱再将其放出以浇灌万物。为了使其流畅,则经常清理河道淤泥杂物。

中轴线的曲与直、陡峭与平坦,一路景观的宏伟与精巧、旷与幽、动与静、紧与舒缓、前建与后筑,皆协调统一。仅 15 举刻石为例,云步桥、玉皇顶等处,碑石密集,其他地方则比较稀疏,可谓疏密相间;“经石峪”大字、大观峰摩崖石刻群为宏幅巨制,“天阶坊”联“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岩第一山”、中天门的“虎”字等,则精巧雅致;“登山必自”、“还我河山”为动,“东天一柱”、“小洞天”则为静。

各种文化共处 道佛儒共存共处,古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和谐统一。最集中的代表当属普照寺周围的文化,寺内僧侣念佛法,庙外儒生诵五经,西院将军(冯玉祥)读马列,东临道士敲日钟。在高山之巅,孔子庙与碧霞祠相挨为邻,儒也,道也;圣也,神也;何尊,何卑?父权社会取代母权社会后,男性即居于统治地位,而碧霞元君却成了这样一座名山大山的统帅,成了泰山地位最高的神,而孔子是天下圣人,在泰山享有崇高的地位,山顶孔子崖有清人刻石云:“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这种协调统一的安排,是何等的一种匠心啊!可谓如天之举!

(六)国泰民安

“国泰民安”,是封建朝廷和广大民众都认可的、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句话,它充分表达了世代人民的愿望。

泰山背北面南,凛然横亘东西,稳矣,安矣,所以自古即有“泰山如座”之说。世代人民都希望国家、希望自己的生活像泰山一样稳定太平,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为了防御邻 国入侵,修筑长城600多公里,今尚存雄姿四百程。1999年底,在“万仙楼”前新立“千年和平钟”一座,充分表达了人们热爱和平的愿望。成语“安如泰山”、“稳如泰山”常被用来比喻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公元1130年,金初臵“泰安郡”,泰城始名“泰安”,即蕴涵此义。

泰山现存四座明代的铁钟,都铸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八个大字,民众时常来敲钟祈愿,风调雨顺求切切,国泰民安盼殷殷。

国泰—民安—业兴,纵观泰山几千年的兴衰史,正是这样。1930年蒋、冯、阎大战,毁坏古迹、风景不计其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法规,修复保护泰山文物和林木,一直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已连续多年森林无火灾、无虫灾,文物保护完好,索道运营安全……

(七)重于泰山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是另一句最具象征意义的话。2000年前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000年后,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了这句话,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泰山之重是无量的,可见人生意义的重大。“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记载着 许许多多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他们的英名与泰山并寿。“为人民利益而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

古人云:泰山“无处无美”,杜甫诗曰:“造化钟神秀”。天地万物的主宰者,把神奇和秀美都聚集到泰山了!

人云诗美,泰山如诗。

三、泰山文化的现实意义

泰山,赢得万代瞻仰,普天同览。泰山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泰山建设连续几千年,没有也不可能有一张统一的图纸,它遵循的是什么?马克思指出:“人是依照美的尺度来生产的”。从上所述,可以看出泰山是以崇高求美为指导,以人、以真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崇德尚法、端重稳定、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兼容并蓄、长期积累为原则和方法。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基本经验,基本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崇高求美,是不论个人还是单位首先应当确立和追求的奋斗目标,在本单位、本系统、本行业,在全县、全市、全省、全国的位次要前移,要争当第一,争创一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一流的品牌,一流的服务;要不断创新,不断攀登高峰,创造登上“玉皇顶”的业绩。其他几个方面属于道德的范畴。明朝兵刑两部尚书泰安人萧大亨在他撰写的《三阳庵新建门阁记碑》中说:“道德者,天下古今所共。”泰山崇德、厚德的精神做法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是可以借鉴和发扬的。

有人说,泰山是神山,是有神灵的,一面又说信则灵,不信则无;一面说神是“岳府统帅”,一面又从始皇帝开始臵泰山司空到现在,一直都设专门机构、专业人员管理泰山;一面说是神创造了泰山的一切,一面又几千年连续不断地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泰山,就连神仙的房子都要人建筑好……

古代思想家、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早就提出了无神的思想,他认为支配万物的是道,即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不是天帝,不是神。

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从诞生的那天起,即一直坚持反对迷信,反对宿命论,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相信劳动创造世界,科学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有人说,泰山文化是长达两千年的封建文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泰山文化同中华文化一样,是上下五千年人类创造的文 明成果,它的主体是带有古今人类普遍价值的真善美。

今日看泰山,应既见物又见人,着重看它的精华,看它的积极意义。比如我们了解封禅文化,对大多数人来讲,主要是增加历史知识。当然,也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其铺张劳民伤财及其祈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

秦始皇、武则天封禅泰山,即给泰山留下了许多积极的方面。“忆昔秦始皇,一统破天荒。九州书同文,斯篆世为榜。山高客来多,驰道修山旁。首开封禅事,源起而流长。永续两千年,达成万世光”。秦始皇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甚至连想也想不到却影响了全国乃至世代的事情。他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第一个称皇帝。以前,人们称一国之君为帝、为王,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秦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把二者的尊称合起来称“皇帝”,并决定自己为“始皇帝”。这就是“皇帝”和“始皇帝”的来历。他第一个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六统一”对泰山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第一个封禅泰山,带起了两千年连续不断的封禅祭祀之事,形成了为泰山所独有的封禅文化。

武则天入宫后,练字吟诗,潜心学问,文修武备,胆略过人,所以常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在大唐盛世自称皇帝,并改号为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同高宗皇帝同来泰山 20 封禅并行亚献礼,这在前朝是没有的,她遣使建造的“双束碑”,“双束共一基”,也是独一无二的。称帝后,取得了与其他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权利,可谓封建时代男女平等之一例。尽管是狭隘的一己之利,但也明白地昭示了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在位期间,她开创殿试和科举,破格选用人才,劝农桑,减赋徭,使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了盛世的局面。

秦、武二人敢为人先,勇为人先,做了许多“第一个”且经世致用的事,可谓思想解放的先驱。

所以,今日看泰山,要看它的积极意义,发挥它的正面作用。看人文景观如此,看自然景观也如此。比如看岱顶奇观“旭日东升”和“云海玉盘”。那个橘红的火球,从茫茫的黑夜中、从朦胧的东海中猛跳起,炫耀蒸蒸上,立即驱尽了漫天的黑黳,通亮了宇宙大地,你不为它的美、不为它那种冲破黑暗大放光明的力量所感动?不为“新一天又开始了”而感到兴奋和鼓舞?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们之所以对看日出这样执著热情,就是因为旭日能够带给人们新的生机和活力,旭日预示新的开始。再看那滚滚翻翻腾腾的云海,如蛟龙跃波,似骏马驰骋,又自由如风,聚合离散任变幻,万千奇形,你不感到云的自由、云的力量?

泰山文化作为世界遗产已经显赫地立于世界民族文化 21 之林。所以,要十分珍惜它。要严格保护,实现科学发展,保持泰山固有的特质和古典风貌,推动泰山旅游及泰安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泰山是一流的,愿泰安的各项事业也创造一流。成功之路如登山,艰险曲折有妙观。志在绝顶最佳处,一路斗劲勇登攀!

第五篇:晋商文化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晋商文化素养:

一、儒贾相通观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延伸到商业行为中,利用传统儒家文化建立自己的约束机制,这些观念也成为晋商企业文化的核心.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同时,jinshang还包含了三层含义:先进的经营机制、优良的企业素质、灵活的经营方针。

Er,义利相通, 义利并重

晋商的企业文化就是诚信。所谓“诚”就是以诚来对待自己的客户。

义,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禁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在义利相通观的影响下,诚信戒欺,重视商誉,则成为山西商人的商业道德观。义利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诚”与“不欺”, “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

三、谋略竞争观

商品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深谋略,通权变,作为商场上的竞争之道,体现出明清山西商人文化观的又一个特色---进取精神。

四、修身正己现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培养人才之道是“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自我修养为前提。关于这些基本素质的标准,孟子主张“仁义礼智信”,兵家对为将者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五、科技应用观

数学、地理、交通与商人的经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Xianshiyiyi 一是强调法制规范,并重道德建设。对于在暴利刺激下的欺诈、假冒伪劣产品等现象无可奈何。我们yao在加强法制手段的同时,却没对道德贬值予以重视。亚当·斯密曾讲过,自爱、自律、诚实、公平以及公共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更需要道德的制约,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塑市场经济根基与法制建设一样重要。

二是发扬诚信精神,树立市场信用。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如果放任经济失信蔓延,那么,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将沦为看客。晋商依靠诚信不欺创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神话。诚信走遍天下。

三是注重团结合作,增强国际竞争力。近几年来世界大企业之间频繁联系、组合,以便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以共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是当今世界企业的共识。我们更应该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共同发展。

下载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水浒“忠义”文化的现实意义[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

    六中全会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的工作......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推荐阅读)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学期的经典文化选读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论语》《大学》等经典篇目的内容,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论语》中有关孝文化的内容。我曾看过这样一......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从赵氏孤儿看忠义文化 千百年来,《赵氏孤儿》的故事以震撼灵魂的巨大悲情,感动过无数的中国人,也感动过无数的外国人。《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我们的家乡——三晋大地。......

    水浒

    名著《水浒传》复习试题 一.填空 1.的作者_______,朝代_______,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小说。2.XX有_______将,天罡共_____人,地煞星共________人 3.是以________为主要......

    水浒

    姓名:宋江 绰号:及时雨 性格特点: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主要事迹: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 人物简介: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字公明,绰号呼保义。面目黝黑,身材矮小,平......

    水浒

    1、《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朝代(元末明初),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 2、“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等说的是《水浒》中一位传奇英雄的故事。这位英雄是(武松)。“花和尚倒......

    水浒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施耐庵,并有罗贯中加以润色,是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不道的,“造反”者都是杀人放火、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但......

    浅谈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范文大全]

    浅谈阳光体育运动的文化内涵及现实意义 摘 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阳光体育运动产生的背景,并分析出其文化内涵及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