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道德与新闻法规最新
第一章 新闻法制的基本理论
法的概念:法是由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反映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的特征:(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体现。(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4)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存在的区别:(1)新闻法制是以国家意志形式出现,一般表现在国家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权利义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新闻职业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形式出现,表现为舆论、各种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约等抽象原则和信条,不设具体的权利和义务。(2)新闻法规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它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是对应的;新闻职业道德以义务为本位,侧重于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履行的义务。(3)新闻法制调整的是新闻传播活动中对他人的利益或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新闻行为和新闻关系;而新闻职业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在社会舆论的监督下按照一定的准则行动。(4)新闻法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多表现为对一定行为的禁止和惩罚,以他律为主要特点,具有国家强制性;新闻职业道德的作用,则多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劝阻和示范,以其对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的信念影响的程度,对人们的行为发生作用,即以自律为主要特点。我国新闻法规的基本原则:(重点)(1)宪法原则(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新闻自由:是公民进行新闻活动的自由,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获取、表达、传播各种信息和意见,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新闻法制核心问题:言论出版自由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新闻法制模式:一是依法保障新闻自由;二是依法限制滥用新闻自由;三是新闻界本身的自律。
依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共利益原则;二是较少限制手段原则;三是事后限制原则;四是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原则;五是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明原则;六是绝对禁止原则;七是特别权衡原则;八是时间、地点、方式限制原则;九是危险倾向和有害倾向原则。
新闻界本身的自律的三个层次:媒体行业的自律;媒介内部的自律;媒介从业人员的自律。
世界现存的四种类型的新闻法制: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新闻法》如俄罗斯;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三是在特殊领域涉及新闻媒体法制,如美国的《通讯法》;四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含有关新闻媒体的规定,如《少年法》、《保密法》 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1 物 2 新闻行为 3 智力成果 第二章 新闻法的历史发展
世界上三大法系:英美法系:判例法(不成文法);大陆法系:法典(成文法);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法系 约翰〃李尔本叛国案:确立了在出版物上发表批评政府的文章无罪原则
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陈述无可非议的事实不是诽谤,曾格案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确立了三项原则:1 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2 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3 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动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
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中国标准刊号的结构是由一个以‚ISSN‛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刊号‛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个部分组成。
报刊登记号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组成,序号由报刊登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指定,各地区刊号范围一律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是报纸的序号,1000—4999是期刊的序号。报纸目前暂无分类号,而只标示报刊登记号。
电视节目的制作及播放应遵循的管理原则:1 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资格确认。可以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主体仅限两类:一类是合法成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另一类是经过省级以上广播电视部门批准设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单位。2 转播的规定:《条例》 A 广电部1984年发布的《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定规定》,要求市、县设立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主要任务就是转播中央和省级的广播电视节目。B 1990年制定的《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十条规定:‚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站必须完整地直接地接收、传送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和其他主要节目。‛C 1993年中宣部和广电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完整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通知》D 1994年颁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3 限制播放的规定1997年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管理的通知》:在境外节目播放时限上,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0%,其中18时至22时不得超过15%。广告节目播放时间控制方面,电台、电视台每套节目播放广告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套节目每天播出总量的15%,18时至22时之间不得超过该时间段节目总量的12%。媒介产权国有原则:资产权属划定——报刊创办筹资中的企业赞助系无偿赠与;个人或企业垫资属借贷关系按债权债务关系处理;‚谁投资谁所有‛不适用报刊社。广播电视媒介及机构资产亦属国有。记者站:新闻机构因新闻业务活动需要,经相应的新闻出版或广电管理部门批准,可设臵一定数量的记者站。但记者站不是独立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它在美国确立了三项原则:1 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2 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3 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或煽动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做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
第五章 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
国家安全:指作为政治权利组织的国家机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的生存与发展的保障,它包括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相关的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家机关的安全。国家危害安全罪: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主要是‚煽动罪‛和‚泄密罪‛。
新闻出版单位有必要实行以下四项保密制度: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4.新闻发布制度。
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应该遵守: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2.《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防止和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实现民族平等,反对种族隔离、民族压迫、民族歧视。3.《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事业。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视为犯罪,并予以处罚。第六章 新闻传播与公民权益
舆论监督:是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物、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物,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新闻侵权的构成:1.新闻作品已经发表2.新闻作品有违法性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因果关系论证、排除法)4.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新闻侵权诉讼中的抗辩事由:1.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2.公正评论3.权威的消息来源4.公众人物和公众兴趣5.合理使用6.受害人同意
新闻侵权的形式:1.新闻侵害隐私权2.新闻侵害姓名权(姓名权的特点:专有性、自主性、利益性)3.新闻侵害肖像权(侵害肖像权的条件:A.未经本人同意非法拍摄并使用其肖像。B.歪曲使用他人肖像C.新闻宣传而假冒新闻宣传名义)4.新闻侵害名誉权(指用发表新闻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伤害的行为。)名誉权: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5.新闻侵害著作权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法律赋予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是以民事权利的形式出现的,它具有民事权利所应具备的一切特征。著作权的特点:排他性、时间性、地域性。第七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的联系区别:
联系:1.二者具有目的的一致性。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一样,都起源于人类社会新闻传播活动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都是维持新闻传播活动的正常秩序,保障其存在发展的基本手段。2.二者的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
3.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都是由一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是特殊的意识形态。二者都有鲜明的阶级性,都代表着特定的阶级的利益,是为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
区别:1.二者的形成方式不同新闻职业道德作为一种自律性规范,是新闻事业在发展中追求行业的自治手段,因此,新闻职业道德一般都是新闻事业的行业性组织主持制定的。新闻法规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功能的发挥或多或少都是以人们的良知的觉醒为前提。实现新闻职业道德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新闻法规的实施必须依靠建立有组织的社会制裁手段,也就是说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来确保其实施。
第八章 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社会责任论的诞生,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路障,此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进入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
1.新闻评议制度的兴盛,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2.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日趋完善,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另一重要现象。3.开展新闻事业评论运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事物第三个重要现象。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发展过程:
1.70年代末80年代初:反对‚假大空‛,也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起步 2.1985年前后,反对行业的不正之风,也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重点的转向 3.1993年后,向‚有偿新闻‛宣战,新闻职业道德建设高潮的出现
4.1998年起,树立正面形象、加强正面教育,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战略性变化 有偿新闻:新闻机构向要求刊登新闻者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有偿不闻: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或者是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接受被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行为。
第九章 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 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内容上:贴近生活,满足受众需求;从形式上:讲求传播的方法和艺术)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坚持党性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注重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3.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注重报道的客观公正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团结协作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真实主要有三层含义:
1.准确2.有据3.全面
在实践中如何做到新闻真实及客观公正:
1.实事求是,深入调查采访,反映事物面目2.要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3.要保持平衡:内容、报道对象
防止新闻失实在新闻职业道德层面应注意:
1.坚持实事求是,加强调查研究;一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二是,要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勇于改正错误。
2.坚持客观公正原则 ;一是,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向公众如实报道新闻、反映舆论,给受众提供一幅客观世界的真实图景,帮助受众对外界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断;二是,除对自然界的报道外,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意识始终影响着新闻事实的如实报道;三是,社会经济、政治等客观因素冲击着新闻事实的如实报道。
3.一切从事实出发,坚持真理与正义 ; 一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二是,要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三是,要保持平衡。
一、填空题:
1、英国法院在审理‚约翰〃李尔本叛国案‛中,确立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普通法院则,即‚在出版物上发表批评政府的文章无罪‛的原则。
2、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有一句名言:‚宁要没有政府的报纸,不要没有报纸的政府。‛ 3、1964年‚《纽约时报》诉莎莉文案‛的判决中,最高法院对新闻自由做了严格的保护,扩展了言论自由的范围。
4、《赛尔新闻法》,是法国历史上制定的第一部新闻法,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两条根本原则之一是媒介产权国有原则。
6、关于重大政治新闻的发布与报道,一直实行由新华社统一发布的制度,以确保重大政治新闻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7、根据《刑事诉讼法》等有关规定,任何人未经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任何公民涉及刑案,在交付法庭审判之前称‚犯罪嫌疑人‛,交付执行后称‚被执行人‛,判决有罪生效后才能称‚罪犯‛。
8、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主要是‚煽动罪‛和‚泄密罪‛。
9、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10、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事业实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11、为第一届世界报业大会所接受,成为第一个国际性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是《报人守则》。
二、名词解释: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实质是新闻敲诈。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新闻传播法:广义的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的是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法律。有罪推定:主要是指未经司法机关依法判决有罪,对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追诉人,推定其为实际犯罪人。
新闻法制:指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采访权:是指新闻媒介在获取新闻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采访权可划分为设立采访机构、选择采访方式、信息来源隐匿权、驳回起诉请求权。狭义采访权可划分为采访权和不采访权、自由采访权和半自由采访权。
有偿新闻:是指新闻采编者将具有或不具新闻价值的信息,按照出资人某些宣传意图撰写的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新闻还包括故意隐匿和扣押新闻的活动。知情权: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知情权是指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包括从官方或非官方知悉、获取相关信息。狭义知情权仅指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与权利。
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对任何审判前或审判中的刑事案件,失去客观公正立场,明示或暗示、主张或反对处被告罪行,或处任何罪行,其结果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审判的公正。
法治;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是一种治国思想和治国方式,其基本含义是执政者以法律、制度限制、制约国家权力,依法合理地运用公共权利,形成普遍遵守法律和切实保障公民权利的状态。或: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
法制;法制是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重大政务新闻;重大政务新闻,主要指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有关领导人重要公务活动、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等。
新闻发布会制度;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或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的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有关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立场,并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提问的一项社会活动。
媒介审判;新闻报道凌驾于司法之上、干预和影响司法的行为。通常发生于案件审理过程之中,主要表现是,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期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其事实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以至是失实,其影响往往是煽情的,其后果足以影响法庭独立审判的舆论氛围,从而使审判在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
新闻危害国家安全罪;是指利用新闻作品煽动分裂国家,以造谣、诽谤或其他方式颠覆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利用新闻媒体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这是最严重的新闻犯罪形式。
侵权行为;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以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损害行为。
人格权;是指人格主体依法享有的维护独立人格所必备的权利。按照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公民的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新闻职业道德境界;特指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接受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新闻职业道德修养之后达到的新闻职业道德的觉悟程度或所形成的新闻职业道德品质状况与情操水平。新闻道德评价;新闻道德评价在整体上说,是主体通过自我评价或者他者评价对所涉新闻行为、新闻品质的价值判断活动,核心是对新闻行为道德性的评判与反思。抗辩事由;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多恶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统制;就是在‚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为出发点,根据各种新闻法令和条例建立各种新闻检查制度和各种新闻检查机构,对新闻传播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新闻出版保密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的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著作权: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所享有的一种抗辩权。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他人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其他权力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也是对著作权人使用著作权的限制,其立法目的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不需著作权人许可由法律直接许可,但需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定许可,著作权人只有‚获得报酬权‛而无‚禁止权‛;法定许可仅限于法律列举的五种方式:报刊的相互转载,营业性演出,录音录像制作者,播放录音制品节目,编写出版教科书。
强制许可:在特定条件下,由相关主管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已发表的作品,强制著作权人许可申请人对作品进行使用。
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阿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呢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 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制订《报业法规》,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1924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C.约斯特著《新闻学原理》一书,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M.哈钦斯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调查,发表了《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等调查报告,运用了‚社会责任论‛这一概念。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论的观点有三:一是新闻自由权利不是绝对的权利,道德与法律是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制衡器。二是理性不能主宰人性,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去寻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道德感。三是新闻自由权利是新闻传播媒体、公众和政府共享的权利,还要强调新闻自由不能仅仅强调新闻传播媒体以及从业者的权利,还要强调公众和政府的权利。其核心是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在享有自由权利时,恪尽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的事实以2毁损他人的名誉。
非法出版:是指从程序上违反《出版管理条例》,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的出版活动,伪造、假冒出版单位或报刊名称的出版活动,擅自印刷或复制的境外出版物、非法进口出版物等活动。主要表现为伪造、假冒合法出版的报刊名称从事非法出版和未经申请批准、登记注册手续就私自编辑出版报刊。
事后审读制度: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报纸、期刊的审读报刊司负责指导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报刊审读地方新闻出版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报刊审读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出阅评报告审读结果要出‚审读简报‛,各省每月报送新闻出版总署不报或迟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审查批准制度:一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新闻出版与保密工作的关系,不存在着种种糊涂观念和模糊认识。二是否对国家秘密与非国家秘密的界限不清楚。三是否缺乏保密基本知识。四是有的新闻出版单位保密审查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五是有的新闻出版单位用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是否缺少可靠的保密技术保障措施,因设备技术方面的原因而发生泄密尚不自知。六是机关、单位的有关人员在向新闻出版单位提供信息、稿件或作品、接受采访、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是否没有掌握住密与非密的界限,提供了不该提供的国家秘密,或应该提供,但没有提出明确的保密要求。七是否为了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顾国家安全和利益,擅自或抢先发表涉及国家秘密的消息、文章、报道,造成泄密。
简答题:
2、新闻侵权的特点:从侵权的具体内容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中尤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3、从侵权的后果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
我国新闻法制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2)渗透在各部分法律中(3)限制滥用新闻自由的法规多,保障新闻自由的法规不多(4)新闻法制与党的政策和新闻职业道德辩证统一
1、曾格案在新闻法中的意义:
1733年,曾格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在报纸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批评殖民总督科斯比的文章和消息,被指控为‚诽谤政府‛,当时最有名气的律师汉密尔顿以80岁高龄出庭为曾格辩护。最后陪审团不顾法官的阻挠,判曾格无罪。这一案件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
它在美国新闻诉讼的司法实践上确立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诽谤必须是捏造事实,陈述事实的不是诽谤;第二,对诽谤罪要有事实真伪的证据,不能凭空指控;第三,判定出版物是否犯有诽谤中伤获煽惑人心的罪名,必须由陪审团作出裁决,不得由法官个人决定。
2、简述世界范围内的新闻法类型: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新闻法》。俄罗斯、欧洲大多数国家采用此种方式。二是一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通用。三是在特殊领域涉及新闻媒体法规。例如,美国的《通讯法》,澳大利亚的《广播法》,法国的《出版自由法》《报纸法》等等。四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含有关新闻媒体的规定。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采用,中国目前也是如此。
3、新闻侵权的常见形式:
(1)报道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造谣中伤他人。(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实。(3)报道内容真实,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
4、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功能:
(1)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2)营造社会公信力,提高传播效率(3)对社会道德的提升和示范作用
5、简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3)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5)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6)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6、简述新闻工作者的法律意识
事实意识,要慎重选择消息提供者,事实必须核实无误;在报道中尽量交代新闻来源;妥善保存采访中获得的材料和证据;客观平衡的报道。责任意识,要承担客观报道、征得同意、配合调查、诉后执行的责任。证据意识,新闻工作者应该有证据意识。
诉讼意识,新闻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积极应诉;主动配合,依法应诉;寻求机会,争取调解。著作权意识,整体著作权和单独著作权的归属;职务作品作者拥有署名权;关于报刊转载和网络下载;新闻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文责难以自负。
7、比较英美法系国家新闻法和大陆法系国家新闻法的特点:
同:
一、都是在起伏和反复中不断前进
二、战时都实行新闻管制
三、从垄断走向反垄断
异:英美法系国家重视判例,大陆法系国家重视成文的规定。
8、新闻自由立法的四条基本原则
(1)自由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利(2)廉洁公正的为公民了解的政府是不会被报纸的谎言打倒的;(3)出版自由和政府势不两立的看法是错误的;(4)报纸说谎是没有力量的表现,报纸讲真话是有力量的表现。
9、公众人物隐私权受限:
公众人物一般指较多在社会公众面前出现的人物,他们比非公众人物对社会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社会对他们的了解和监督也就要多一些。由于他们对公共事务负有特别的责任,所以他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乃至家庭生活都与公共利益有关,对普通人来说属于隐私的事项,对公众人物则不是。其权利之所以受限制,是因为与普通公民相比,公众人物在成名、宣传等方面享受了较多的权利,他们必须牺牲另外一些权利以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①、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区别:1)法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国家密切相关,没有国家则无所谓法制,在任何国家都存在法制;而法治只有在现当代民主之国家才能产生和发展。2)法制是指以法为核心的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使相对静态的制度的综合;而法治是依法治理国家的原则和方略,是动态的过程。3)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
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②、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是什么?
联系:同属上层建筑,本质一致,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人类文明进步。(目的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相互包含性)。
区别(形成方式不同、实现方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1)新闻法制以国家意志出现,确定性、程序性、制裁性;职业道德以社会意志出现,没有明确的制裁性;(2)新闻法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权利为本位;职业道德以义务为本位;(3)新闻法制调整的是需要国家权力干预或保证的社会关系;职业道德则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来调整人们的行为;(4)新闻法制具有强制性,以他律为主; 职业道德具有诱导性,以自律为主。③、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新闻权利与新闻义务)有哪些?
新闻权利:1)消极的权利,即自主地以各种手段采集信息的权利。(freedom from)
在公开场合或约定场合,记者有自主采集、访问的权利,他人不得干预。2)积极的权利:自己有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如对负有信息公开义务的政府索取信息的权利。(freedom to)对负有特定的信息公开义务的主体,记者有索取信息的权利。3)约定的权利,即在征得他人许可的前提下,采集他人所控制的信息的权利。4)要求保护的权利,即权利人的正当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诉诸法律、要求保护的权利。
新闻义务:1)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即义务人抑制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有依法不得揭露国家机密的义务。2)积极作为的义务:即有要求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做出某种行为的必要性,如发生公共突发事件时,国家机关有义务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公开。3)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即义务人一旦侵犯权利人的利益、接受国家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如新闻记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严重侵犯了被采访对象的名誉权就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④、清末报律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性有哪些?
主要内容:《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大清报律》、《钦定报律》、《钦定宪法大纲》其中规定‚臣民于法律范围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这是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作出赋予臣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对于清朝乃至整个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言禁、书禁、报禁是个有力的突破,形式上颇具资产阶级法制色彩。历史进步性:(1)初步建立了新闻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初步确定了言论出版自由。清末新闻法由《钦定宪法大纲》以及《大清报律》等其他五部主要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令等构成,在体系结构上与欧日趋同。(2)确立了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新闻法律制度。首先,在报刊创办的管理制度上,清末新闻法最初采取了批准制,但随后在1908年的《大清报律》中确立了注册登记制,由此彻底开放了报禁,顺应了时代潮流。在报刊出版的管理制度上,清政府首先改新闻的事先审查制度为‚存查‛制度。1911年的《钦定报律》将1908年《大清报律》规定的时限审查制度改为当日送交主管部门‚存查‛的制度,其目的虽然是加强政府对报业的管理,但较先前的坷严规定已有相当放宽,与当时西方新闻法的潮流是一致的。其次是确定了更正制度。《大清报律》第八条规定‚报纸记载失实,经本人或关系人申请更正或送登辩误书函,应于次日照登。‛第三是规定了报刊的禁载事项,《大清报律》规定的禁载事项有6条。
历史局限性:(1)各项新闻法虽然采取了西方现代新闻立法的形式,但其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清末新闻法的制定与国家社会的变革进程及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障新闻从业者的言论、出版自由,而是清政府力求用法来控制报馆,保证其求新、变法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以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2)清末新闻法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具有很大的局限。一方面,《钦定宪法大纲》所规定的言论、出版各项自由,既被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还要受到皇帝的制约。另一方,由于中国缺乏法制传统,新闻法规定的各项先进制度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⑤、目前我国报刊出版秩序方面存在的较为突出的违法违规现象及其根源是什么?
(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根源:号的稀缺性(计划管制与自由市场相脱节)。
⑥、新闻发言人与发布会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新闻发言人的发展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初期:
1983年4月,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基本局限在中央一级人民政府。
(二)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新闻发布会蔚然成风,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无不建立起新闻发布会制度。发布会的内容: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问题相关,主要涉及到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结果容易演变成赠礼品、拉关系的铺张腐败等现象。
1993年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等级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实行登记与审核制度。其中,企业开业、产品上市等商业活动不宜举办新闻发布会。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遵守发现和法律、贯彻节俭精神。
(三)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新闻发布制度进入改革阶段,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1)抗击非典后期:政府开始全面推广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修改保密法,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开展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在突发事件应急、政府政务公开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2)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催生的新闻发布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2008年29届北京奥运会,我国政府对中外媒体采取全方位开放策略,是我国新闻发布制度又一新的里程碑。⑦、新闻媒体报道自杀新闻的失当之处及其防范有哪些?
失当之处:
1、过分强调群体:公众人物,大学生;
2、文字报道的不当:用语耸人听闻,对死者充满同情;过多描写自杀细节;煽情式、渲染式的报道方式
3、将自杀原因简单化;
4、缺乏反思自杀的报道;
5、在版面编排上常臵于显著版位;
6、图片、照片使用及网络自杀。
防范:
1、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切忌将自杀行为描绘成勇敢的、负责的、值得学习的或者赞赏的行为。2、报道中应不附加照片,不应让读者看到直接的自杀现场,更不能将自杀者的遗容公
诸媒体。
3、不对自杀方式进行详尽的描述,避免绘声绘色如同讲故事一样。
4、媒体报道时切忌把自杀行为描写成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悬案,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件事引发的悲剧。
5、切忌在报道中暗示自杀是人们面对重大人生困境:如破产,考试失败、被性虐待、开除学籍等的唯一解脱方法。
6、将死者描述为反抗社会黑暗面的勇士,会导致心灵脆弱者误认为社会崇尚自杀行为而盲目效仿。
7、对于因为某种疾病,例如抑郁症、酗酒等引起的自杀,在报道时要同时介绍这类疾病的可治愈性。同时,可以提供相关信息,告知其可以获得的援助和帮助。
8、媒体还可以对自杀未遂的严重后果,如脑功能受损、全身瘫痪等进行描述,以避免个体选择自杀做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⑧、新闻侵害名誉权和新闻侵害隐私权的区别有哪些?
1、侵权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一般是采取无中生有、侮辱、诽谤等方式贬损他人的人格,从而使其名誉受到损害;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则多为非法获取、扩散有关他人私生活的事实,干涉他人私生活等等,从而使他人的内心安宁受到搅扰。前者散布的是虚假的情节,后者披露的则是真实的情况。
2、侵害结果不同。对他人名誉的侵害,肯定会造成人格的贬损、名誉的降低;而对他人隐私的侵害,则未必造成名誉的降低,有时甚至会提高他的声誉。
3、处臵权不同。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或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三项内容,其中有关个人信息的保密并非绝对的,当事人可以自行将其公布于众,也可以授权他人公开发表,也就是当事人可以放弃这部分隐私权;而名誉权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对当事人的评价,这一权利不可放弃,他不能自行或授意他人贬损自己的名誉。
4、责任方式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方式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赚、赔偿损害等方式,而侵害隐私权的责任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方式。
四、论述题
①、结合实际谈谈当前新闻职业道德失范主要有哪些表现与原因有哪些?
表现:‚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不良广告;格调低俗;抄袭剽窃;不正当采访和发表新闻;报道对象比例失衡;不正当竞争;网络信息的安全畅通。
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传播引入市场因素之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新闻传播产生强大的冲击,部分新闻工作者受其影响,忽视了‚国家利益‛、‚政治利益‛、‚群体利益‛只求自身眼前实际利益,放松了对自己素质和职业的严格要求。
2、新闻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我国尚未走向规范的新闻媒体行业,因为其巨大的舆论影响力和权威性,在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滋生腐败,其一句简单的评论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同时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种比较特殊的地位也容易出现行业不正之风。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新闻工作者道德准则》强调‚新闻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不得索要或接受任何形式的礼金„„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牟取私利„„‛但仍有记者将其视为一纸空文,我行我素,屡屡犯禁。有的媒体主管部门对记者操守的管理存在盲点,监督不严、监管不力,奖惩机制未够完善,一旦记者出现了事故也只能听之任之。②、结合实际谈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立法的进展情况及呼吁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1)对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证:一方面要保障新闻自由,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限制、制裁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言论。
2)对新闻法的各方面内容作了广泛探讨。除言论、出版、新闻自由外,诸如:知情权、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诽谤、更正和答辩、新闻报道与司法、追惩制和预防制、舆论监督、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守国家秘密、禁止淫秽、著作权等等,皆有涉及。3)新闻法研究领域的争议得到全面展示。
难点九条:(1)新闻法早出台还是晚出台;(2)新闻法应立足现实还是理想的超前的;(3)是否允许私人办报;(4)新闻自由;(5)新闻的功能;(6)舆论监督;(7)法律责任;(8)新闻仲裁制度;(9)新闻工作者自律。新闻立法的核心在于破除人治;媒体权力也应该受到制约;信息公开权力不足以保障公民知情权。
实际:
(一)腐败不断加剧,怨声载道,是怎么来的?同样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途中,美国当年有媒体开展的‚扒粪运动‛,我们却在那里大搞‚正面宣传‛,从1987年-2010年被绳之以法的120名省部级高官,没有一个是由媒体从发现蛛丝马迹开始,步步深入揭发出来的。我国新闻体制是本地无法揭发本地贪官,又因为禁止跨地区监督,不准媒体揭发外地贪官。这等于是创造了令贪官放心的舆论氛围。
(二)我国贫富悬殊越拉越大。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28上升到目前的0.48(欧洲与日本在0.24~0.36左右)。而且,1%的人口掌握了41.4%财富,财富集中度畸高。招商银行联合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相当于中国总人口0.2‟的人,持有相当于全国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0万亿元的近一半资金。不让媒体向决策层及时输送贫富悬殊的信息,不利于国家微调税收和分配政策;不让媒体向全社会输送这方面的情况和意见,就不能形成缩小基尼系数的社会动力。
(三)许多全局性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两年爆发性地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是怎么回事?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迟缓,其理由还可有一说,但是像领导干部及其配偶财产公开、党政机关‚三公问题‛、各地普遍建政府大厦、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太大、药品流通环节问题多导致药费奇贵等问题,群众议论纷纷,解决起来并不像政治体制改革那样牵一发而动全身,但传媒也是无所作为,并不是他们不敏感,视而不见。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借口下面,传媒偶尔触及皮毛,都要冒很大风险。以至于有某特大城市下令传媒不得讨论孩子上幼儿园难、上小学难,以及大量居民被狗咬伤,怎样处理人与狗的关系的问题,传媒也只好遵命。我们过去总是认为,要把一切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媒体要配合,不挑开引起不安定的矛盾,安心‚把蛋糕做大‛。结果让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不断积累,堆积如山,结果造成更加严重的不安定因素。
(四)‚文革‛回潮是怎么来的?无论反右、大跃进和大饥荒,还是‚文革‛,都早已过了档案保密期了,可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很少让出版社出版披露这些巨大灾难和严重错误的著作。这是导致现在出现‚文革‛回潮、称赞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增加了一股新的阻力。③、结合案例论述媒介审判的特征、危害,并谈谈新闻媒体应如何避免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的 特征:1)多发生在刑事审判中,被报道对象多是民愤极大、影响深广的‚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被报道者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媒体往往打着顺应民意的旗号,乐得‚落井下石‛。
2)为体现媒体所标榜的公正的社会立场,媒体对被告一方往往‚一棒子打死‛,在事实的选取上往往是片面的、夸张的,这就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来。3)‚媒介审判‛的事件一般具有重要性和显著性,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媒体对此类具有极大影响力和可读性的事件趋之若鹜,对这些事件进行长时间、大容量、一边倒的宣传和炒作,形成一种齐声挞伐的舆论氛围,给公众以错误的印象,使公众服从于这种格调一致的错误认知。这样一来,司法机关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迫于舆论所造成的各种压力,很可能会对一些案件做出不公正的判决。
‚媒介审判‛的危害:
1、对刑事案件不合理的定性违背了《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和《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即‚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在民事案件结案之前抢先做出倾向于一方的报道则违反了《民事诉讼法》确认的诉讼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2、容易摧毁公众对法院的信任,也就容易摧毁了法治的基础。
3、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4、使媒体自身承担不利的后果,如妨碍民事诉讼会受到法院的处罚;不正当的定性、定罪更可能被诉名誉侵权。
方法:
1、判决前,不对案件做定罪、定性式的报道;
2、不应指责诉讼参与人正当行使诉讼权利的行为;
3、平衡报道,不做诉讼一方代言人;
4、对案件报道中涉及的某些群体予以特别的关切:(1)对未成年人的特别保护(2)对妇女的特别保护
5、对涉密案情不详细报道;
6、评论一般应当在判决后进行,批评性评论要特别注意:
(1)批评性评论内容不外是涉及实体和程序两大领域,而质疑和批评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的程序违法行为无损司法公正。(2)批评性评论应当持‚谨慎‛态度,应对素材要严加核实,力求事实典型,评论公允,而不宜不加选择,铺天盖地。(3)批评性评论应当抱有善意,将正当批评与侮辱和谩骂区别开来。(4)批评性评论应当避免针对法官个人的品行与学识,对事不对人。④、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把握‚限制公职人员名誉权与保护舆论监督‛ 两者之间的平衡? 确立‚实际恶意‛原则主观上的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损害后果,但是希望或者放任结果的发生,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明知故犯‛。重大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类似于‚实际恶意原则‛中的‚严重失职‛。确立‚事实—评论分离‛原则
1)假事实——要求‚内容基本真实‛
2)发表不当评论:明明知道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仍然进行评论。A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否是真实的——如果评论者并不知道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或者没有理由知道事实是虚假的,即使事实真的是虚假的,也不应负责。B 纯粹的评论本身是否构成侵权——事实己得到确认为真实的情况下,就该事实发表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认为是侵害被评论者的名誉。
3)表达侮辱性言辞
确立‚公职人员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区分开来‛的原则
公共事务范畴:政府官员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以政府机关的名义行使或活动;人事务范畴:政府官员以自己名义行为,这些行为是对其作为一般公民所享有的自身权利的行使。
如披露官员在私人交往中贪图便宜、在家庭和婚姻关系上有过不诚实行为,对这些隐私的披露所引起的纠纷是否可以看作名誉侵权,关键在于这些行为是否与被披露者的公职的适应性有着直接或较为密切的联系。
⑤、案例分析:‚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 新闻采访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评价:首先,应确定新闻传播行为的动机。当事件发生时,记者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进展,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信息的动机是善的。记者应当秉承诚实、公正、人道的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记者的动机并无善意。他们捕风捉影,窥探隐私,不惜牺牲受害人的尊严隐私为代价,以博取受众的关注。他们的动机其实受到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的驱使。
其次,记者进行采访报道的手段是存在很大争议的。记者公然闯入受害人的住所,将话筒伸向一个完全不愿意讲述自己悲惨经历的受害人面前,并将他们的哭泣、无助彻底地暴露在镜头之下。这是手段完全无视人文关怀,是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不符合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其次,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达到的效果是恶善共存,但恶大于善。受众确实通过记者采访的文字和画面了解了事件的某一个部分,但是这些远不能展现事件的原貌。记者片面的过度关注受害人的状况,却忽视了跟进案件发展情况和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受众大量的质疑和批判足以看出记者采访报道行为的效果。
最后,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以及恶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两种情况。当然那些为了个人私利和商业利益而进行采访报道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善的动机带来了恶的效果,在道德评价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行为呢?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为了客观全面的报道案件,对受害一方的报道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报道行为会对受害者造成伤害,那就应该尽量避免。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
⑥、案例分析:‚茶水发炎‚报道行为,请你对该案例进行新闻道德评价。评价:动机:善,舆论监督,考察医德医风。
手段:不正当,不符合道德规范。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记者冒充患者,提供假尿液的行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效果:恶,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而且会误导广大公众,使本来就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升温。
从案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的动机和效果的关系来看,存在善的动机导致恶的效果。如果恶的效果是因为在目前客观条件下无法预见的,或是虽然可以预见但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依然可以认为这些行为是善的。但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伤害或者缺乏道德责任感,则这个行为善恶值得商榷。记者可以预见采访报道行为会对他们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可以规避的,但是记者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小对受害者的伤害,所以记者的报道行为很难被认定为是善的。
1、新闻自由与国家秘密之间的关系
新闻传播活动与保守国家秘密绝不是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新闻自由也从来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保守国家秘密都是新闻自由的底线,这是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而对新闻传播活动所做的必要限制。在我国,做好新闻保密工作,对于有效地保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媒体百花齐放,新闻报道面日益扩大,媒体出口限制日益放宽,这些新情况同时给新闻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显示了加强新闻保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闻侵害隐私权、名誉权的构成条件
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条件:(1新闻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3)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出现。(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
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传。(2)、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3)、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失的事实。(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3、为什么要发扬清正廉洁的作风
4、受害人同意作为一种抗辩事由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1)受害人事先明示的事实意思表示。受害人的同意应该是在侵害行为之前表示出的意思,而不是事后的意思。受害人同意的意思一般应该是明示,并且必须是真实的。(2)行为人主观上的善意。行为人主观上的善意应该是受害人同意这种正当抗辩事由的构成条件。否则,行为人则有可能利用受害人的同意而采取恶意行为。(3)不超过同意的范围和限度。(4)受害人之同意不违反法律与社会公德
5、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1、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传播法规的作用。一是新闻船舶职业道德为新闻传播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二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传播法规具有多方面的补充作用。三是加强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对新闻传播法规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2、新闻传播法规对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作用。一是新闻传播法规可以保障道德规则的实施。二是新闻传播法规是传播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有力手段。
6、如何预防和减少媒介审判
(!)政府及司法机关加强立法,完善自身机制。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另一方面,在审判中要加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保证公开审判,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2)媒介应做不懈努力自律,不是仲裁者媒介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忠实于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坚持用中性语言,尽可能做到平衡报道,力求司法机关处理该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3)公众也应出一份力。解决好受众的问题,‚媒介审判‛也就更容易消除,公众自觉学习法律,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遇事理性思考,理性判断,不轻易受媒介的煽动,做一个信法、守法的群体,才能更好地保证司法的权威性,阻止‛媒介审判‛的发生。
7、如何理解公民对政府或官员行使批评建议权时不能动辄以煽动定罪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即借助于舆论监督来实现的。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影响大、约束力强等特点,是广大普通公众实现对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因此,依法保护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而不动辄以‚煽动‛定罪就显得尤为重要。8..预防自杀媒体职业指导对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做了哪些指导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应遵守的指导原则:
1、不附加图片或视频,不将自杀方式描绘成无法解释或浪漫或神秘的行为。
2、不对自杀方式进行详尽描述
3、切忌为自杀者歌功颂德或大肆渲染
4、不要使用煽动性标题
5、报道标题用词谨慎
6、不要报道经常有人自杀的地点
7、关注自杀者的亲属。
9、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
一条道德原则和几条道德规范构成
道德原则就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新闻传播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是新闻传播行业及从业者在调整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时必须遵循的最重要的一把尺子。有从新闻自由原则到后来的社会责任论、还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道德规范:
1、新闻要真是客观与公正。
2、清正廉洁,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
3、自觉遵守法律,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
4、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协作与交流。
5、同情弱者,注意保护少年儿童等易受伤害者。
1.根据中宣部及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报刊监督制度包括哪些
答:(1)依法出版制度:所有登记注册事项,不得任意变更有关登记事项必须在每期报刊上标明。如报纸名称、出版单位、主管单位、日期、版序等一个刊号只能对应一种报纸或期刊同一种报纸,不得以不同开版出版所有版页作为整体出版发行,部分版页不得单独发行——案例:环球时报南联盟使馆被炸报纸休刊10天以上和期刊休刊,须向当地新闻出版局备案
(2)事后审查制度: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报纸、期刊的审读报刊司负责指导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报刊审读地方新闻出版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报刊审读报纸、期刊出版单位建立阅评制度,定期出阅评报告审读结果要出‚审读简报‛,各省每月报送新闻出版总署不报或迟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
(3)质量评估制度:质量评估规定:出版质量达不到60分的,即视为不合格报纸,应停办 未达到最低发行量的,均判定为质量不合格报纸,应限期观察,劝其停办。发行质量是指报纸出版两年后必须达到的最低发行量,省-10万、地-3万、县-1万;中央、国务院各部委报纸-3万;省及省以下专业报-2万;晚报-5万;
(4)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
2.重大政务新闻的发布原则是什么
答: 1)新华社统一发布 确保权威性、真实性、统一性。2)按期限、范围刊出。两会报告,最快3小时见报,面向所有公民。有的内容,只对一部分人,内参、增刊等。3)政令发布前由首长签字。4)领导个人活动等报道,由领导亲自审阅。
3.如何区分违法煽动行为和正当批评行为
答:(1)表述方式: 煽动行为:非理性的、情绪化的、蛊惑性语言正当的批评: 理性的叙述和分析(2)内容: 煽动行为: 虚假、浮夸、片面 正当的批评:如实反映和评述事实(3)目的:煽动行为:激起他人反社会行为正当的批评:引导人们认识各种社会 弊端的实质(4)性质: 煽动行为:贬损性、破坏性 正当的批评:批评性、建设性
4.《新闻出版保密规定》中如何解释与规定新闻出版与保密制度
答:该规定‚适用于报刊、新闻电讯、书籍、地图、图文资料、声像制品的出版和发行以及广播节日、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和播放。‛
(1.)新闻出版的保密工作,坚持贯彻既保守国家秘密又有利于新闻出版工作正常进行的方针。(2.)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的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5.关于煽动罪的四项罪名是什么(不确定)
答:(1)煽动分裂国家罪(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3)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4)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5)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6.大众传播泄露国家秘密的形式有哪些
答:(1)国外情报机构参透进来窃取经济技术秘密(2)在外贸洽谈中无意或者有意泄露机密(3)通过通信邮电方式把国家秘密泄露出去(4)在报刊上刊登了不该刊登的秘密
7.隐私权的法律特性
答:
1、权利主体是自然人,属于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2、内容丰富:包括通信秘密、身体秘密、婚姻秘密、收入秘密等。
3、在不违背公序良俗原则的前提下,隐私权可以抛弃,也可以被隐私权人用以获得收益。隐私权人可以自行披露隐私,也可以授权他人对外传播,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报酬。
4、隐私权是一种得克减的权利。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政府有权对公民的隐私权进行限制甚至剥夺,以维护国家利益。8.新闻职业道德的调整对象有哪些
答:(1)与受众的关系;(2)与工作对象的关系;(3)与同行的关系;与所属媒体的关系;(4)与广告客户的关系。
9.作为一种理想的新闻职业标准态度和行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包括哪些
答:(1)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2)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3)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4)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5)这些理念在当前新闻报道中都有所体现。尽管市场经济给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比如新闻风格低俗、有偿新闻层出不穷等,然而这并没有阻碍新闻业的独立成长。
10.‚绝对的客观公正不可能达到,而在网络时代里,特殊的传播机制使得客观性的推论显得更加复杂‛如何理解这话
答:媒介观:独立媒介观的悖论在网络时代面临着新的解读。无论政治因素还是商业因素都更难控制和影响传媒;重要门户网站和利益集团的信息垄断。
新闻观: 客观:‚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新闻事业的客观性是通向‘合法’和‘可信’的途径‛。矛盾:‚新闻生产背后有意无意深藏着种种‘主观’因 子‛;.绝对的客观公正不可能达到,而在网络时代里,特殊的传播机制使得客观性的推论显得更加复杂。由于①信息的传播者增多,视角也相应增多,被报道的事实会通过各个角度得到全面完整地呈现,客观报道的可能性变大。‚华南虎‛ ②传播内容的责任意识降低。‚由于无边无际的信息出口选择,公众很可能被埋没在信息垃圾,甚至谣言和谎言的汪洋大海里。‛ 记者观:新闻专业主义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以公众利益为目标,勇于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带领公众探求真理,代替公众行使正义。公民记者——‚人人都是报道者‛成为可能。
受众观:落实‚为公众服务‛的目标看起来更加具有可行性。问题:网络时代受众的特点?网民情绪化、个人化的倾向值得关注和警惕。如果网民不理性的声音使得舆论形成‚沉默的螺旋‛,影响媒体的独立报道,新闻专业主义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结论:只有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新闻内容制作者和信息流通把关人都能自觉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互补互融,公众的利益维护也才能得到最大化实现。
11.新闻职业道德的失范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
1、舆论监督不利(1)不行使舆论监督 视而不见,舆论失语,不发言。(2)乱行使舆论监督 超越程序,搞特权,形成新闻审判。
2.虚假新闻泛滥(1)凭空捏造型 炒作、假新闻。《纸馅包子》等(2)捕风捉影型 道听途说,推理想象,造成虚假娱乐新闻(3)添枝加叶型 政绩欺骗,水分、泡沫,吹嘘夸大,虚假。(4)作风不实型 报道先进长相时,没仔细调查,把秃顶,写成每天上班前,整理一下头发。造成虚假。(5)知识缺乏型 对某个领域不了解,科技发明、考古发掘等,乱写、瞎写,造成虚假。
3、新闻侵权隐私、名誉、人格
4、黄色倾向
5、有偿新闻 指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的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宣传费,小闻大报。
6、有偿不闻 封口费,有闻不报。
12.我国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答: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两个服务的方向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二)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新闻传播违法行为的界定、新闻传播刑事违法行为的界定、新闻传播民事违法行为的界定
主要内容: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新闻传播活动的触角,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因此,新闻传播法制,整个社会、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新闻传播法制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1.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外部关系的内容 2.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内部关系的内容
(1)有关新闻传播事业行政管理的内容,如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的设立与运作法律规范和制度。(2)有关特殊新闻和信息发布的内容,如重大新闻发布制度、广告发布制度等。
13.作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是如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
答:第一,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凡印刷物及新闻记载均须向所在地巡警衙门呈请,报交京师印刷总局注册。第二,专门规定了‚讪谤‛条款,凡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悔谩,或加暴行于皇帝族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图制‛者,须科以10年以下的监禁或5000以下的罚款等。第三,法律赋予地方各级行政长官以很大的司法权,规定他们有权管理对印刷物的指控,逮捕被告,随意封闭印刷所。14.根据《出版管理条例》规定,非法出版活动主要包括哪些
答:
1、未经批准擅自出版报刊2、假冒报刊名称出版3、转让刊号和出版权4、盗印报刊
15.依照规定,记者站的权限与活动限制分别有哪些
答:权限:(1)记者站不是独立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2)不得从事经营活动(3)记者站应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4)出版非正式报纸的报社,不得设立记者站或其他类似机构 活动限制:只限于专门开展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不得进行与上述新闻业务无关的其他活动,更不得利用其名义从事发行、广告、拉赞助、开办经济实体或进行其他经营活动。
三.论述题
1.网络舆论监督的利与弊
答: 网络监督一般诉诸公民的情感和常识,具有浓重的道德色彩,虽然无谓私心,但缺乏专业的眼光会让人忽略必要的细节,激愤的情绪往往淹没了理性的思考,道德的判断往往代替了法律的分析,惩罚的愿望往往压倒正当程序的要求。他们的批判和坚持,或许可以纠正某些个案的裁判,但对于事件未审先断的评论却可能给法官以先入之见,或造成法官屈于舆论压力、民愤左右司法,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引起领导超越法律的干预。由此可见,盲目夸大网络监督的作用,对于建设司法公正并无裨益。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
利:
1、开辟舆论监督的新形式;
2、满足受众知情权;
3、促进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进程;
4、促进行业改革及社会风气改变;
弊:
1、可能干扰司法公正;网民的非专业及情绪化问题;
2、造成‚媒体万能‛、‚舆论监督万能‛的错觉;真正解决问题还是靠司法公正,靠政府部门的执法水平与执法力度;
3、造成公民对媒体的依赖;影响法制建设的真正完善;
2.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冲突(展开分析)
答: 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由来以久,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都在进行不断地探索,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采取根据个案中的利益平衡原则,并考虑社会政治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有限的公众合理兴趣,衡量两者的利益,作出准确的判断。在保证新闻自由的同时保护公众人物的合理隐私,维护社会的和谐。
媒体报道公众人物隐私应该受到的限制 其一是公共利益原则,即大众知情权不得侵犯与公众利益无关的隐私。其二是不得滥用权利原则,即不得恶意捕风捉影去推测,甚至编造公众人物的隐私去达到某种目的。其三是公众人物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原则,即不得以侵害人格尊严为目的。个人观点:这里涉及的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主要是指与新闻自由的冲突和平衡问题。‚名人‛的隐私权要加以限制,主要是他们因知名度获得的荣誉和利益应通过一定的代价来赎买。从法理上说,权利的限制往往与公共利益有关,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受限也不例外。这主要是考虑到,‚公众人物的事业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也是社会的、公众的,公众有权了解他们的事业及与他们的事业有关的个人情况‛。我认为,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准确界定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界限。实际上,隐私权所保护的是公民私人生活信息的安宁,宣扬这种信息(无论是否加以主观评论)本身即可构成侵权,而公众人物隐私权受到限制是因为他的职业或所涉及的事实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只有赋予社会大众必要的知情权才能保障公众在此之上的合法利益。
明星的隐私权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想知道明星的住址,不一定要通过媒体,还有其他很多渠道。就如2004年的‚冯小刚抽人事件‛中,如果《明星》周刊就此发表的声明属实,并未刊登明星详细住址,就不构成侵犯冯小刚的隐私权。
3.有偿新闻行为的构成要件,部分有偿新闻行为的抗辩和责任豁免理由
答:有偿新闻的构成要件:1.主体在事实上获取了钱、物、消费等非正当利益;2.确有以新闻报道威逼对象给与钱、物、消费等非正当利益的言语行为;3.以1项或2项要件为背景的有偿新闻,已经通过媒体并以新闻形式实施发布。1.符合1项和3项要件的有偿新闻行为,不论主体为法人、自然人,不论信息真伪或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应视为收受贿赂。所受贿赂达到法律规定定罪数额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低于该数额的,主管部门必须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2.符合2项、或同时符合2项和3项要件的有偿新闻行为,不论主体为法人、自 然人,不论信息真伪或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应视为敲诈勒索。所敲诈或通过敲诈已占有的钱财数额达到法律定罪规定的,应按敲诈罪论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低于该数额的,主管部门必须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3.以1项或2项要件为背景,故意制造虚假新闻且影响恶劣的,应视为侵害受众新闻消费权益的不法行为。必须承担违约责任,进行公开道歉,接受监督部门的经济处罚和其他行政或纪律处分。如同时构成受贿或敲诈或侵权的,则数项并处。自然人行为,法人连坐;法人行为,自然人如无故意可免于严格法律责任。4.实质内容为广告的有偿新闻,以新闻的权威性和美誉度,为报道对象作市场引导,属新闻报道权非法干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也妨碍了报道对象同行业的其他经营组织进行公平竞争的自由权利。这种行为的性质,应视为与报道对象共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必须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进行公开道歉,接受经济处罚和其他行政或纪律处分。如该有偿新闻为虚假甚或诋毁同业其他经营者的广告,则属于严重违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将视情节承担相关民事、事等法律责任。如同时构成受贿或敲诈或侵权,则数项并处。自然人行为,法人连坐;法人行为,自然人如无故意可免于严格法律责任。5.经常刊播有偿新闻,数量多、影响大,严重败坏媒体形象;硬性向采编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并事实上造成单位整体以有偿新闻谋取经济利益的,应视为法人违法。法人代表和决策层人员必须承担渎职责任。
部分有偿新闻行为的抗辩和责任豁免理由:1.主体虽有主观故意,但未有收受贿赂的事实,报道内容属真实信息的,应免于责任。理由:(1)事实对行为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受贿事实不能确认,主体即不受法律追诉;(2)客观上未对受众和社会造成危害;(3)有利于为已实施发布有偿新闻而未占有非法利益者预留法外出路。但有敲诈言语行为的不属于本项所述免责范围。2.记者个人收受钱财、获取好处而发布有偿新闻,如不发生虚假、侵权或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行为符合媒体发布新闻的正常程序,记者承担受贿责任,法人可获得责任豁免。记者对自身采访报道行为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负有法定义务,不能要求媒体对记者每一次报道活动实施道德调查。该项责任豁免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有些媒体被有偿新 闻搞得草木皆兵,会将大量精力花在揣度稿件后面是否存在‚有偿‛背景上。3.主体不知情,所发布有偿新闻由兄弟单位、媒体以外单位或个人提供,信息真实,但提供者牟取不法利益。这种情况,主体无过失,应追究提供者法律责任。理由:(1)主体既未有主观故意,也未有受贿事实,不能够构成有偿新闻行为;(2)主体行为符合媒体发布新闻的正常程序;(3)媒体不承担对提供信息者进行道德调查的义务;这种调查的实质,是弄清楚对象是否存在受贿事实的刑事侦查。4.有三种难以确定道德恶意的行为,自然人似可免除严格法律责任。(1)有偿组版、有偿联办节目等;(2)以新闻报道得到广告方、赞助方或发行对象的好感和首肯,从而获取广告、赞助和发行利益;(3)将新闻文体和报道技法用于广告宣传。这三种行为危害较孝利益基本正当、且属于法人整体受益,同时还存在一些学术上难以界定的问题,有关当事人不应被追究个人责任。但情节严重、损害新闻的严肃性者,法人必须承担违纪责任 四.案列分析:
职业道德规范:
1、针对拍照片:记者首要任务是报道新闻;
2、针对女孩: 拍完之后应该去救,而且尽力去救。现有资料显示,他并没有去救,只是把秃鹰赶走,目送女孩走到食物发放中心。所以他后来自己也精神煎熬。
3、客观公正评价:不能因为他没去救,就说他没人性。事实是他非常善良,也心存道义,否则不会那么伤心。可能当时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感觉绝望了,没办法救了,救不过来。也可能救不活。身体已经很差。职业道德与社会伦理可以统一;职业人和自然人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新闻记者:职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 ;忠于职守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社会伦理道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社会伦理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或一个公民所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情操,它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看似与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关系不大,却从根本上指导和规定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因此意义重大。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CD)
A、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 B、物 C、新闻媒体 D、政府、公民、法人、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2、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ABD)
A、物 B、智力成果 C、新闻媒体 D、新闻行为
3、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有(ABCD)
A、消极的权利和积极的权利 B、约定的权利和要求保护的权利 C、消极不作为的义务和积极作为的义务 D、接受法律制裁的义务
4、有关于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A新闻法律关系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
B新闻法律关系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C新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D新闻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5、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ABC)
A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B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C宪法原则 D实际恶意原则
6、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为言论和出版自由,其内涵包括(ABC)
A、言论自由 B、出版自由 C、新闻自由 D公共利益原则;较少限制手段原则 ;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法律规定明确、限制精确的原则;绝对禁止原则
7、海洋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三种新闻法规形式有(ABD)
A《新闻法》 B判例法 C英美法系 D写在《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8、英美国家各种判例法案例有(ABCD)
A、李尔本叛国案 B、约翰.威克斯案 C、1996年诽谤法案 D曾格案和沙利文案
9、境外新闻媒体派出机构与记者的管理方法主要有(ABCD)
A、申请批准注册制 B、限制采访许可 C、控制新闻源(接受采访者)D、参看《关于加强对境外记者采访事项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
10、广告发布的三条基本原则是(BCD)
A、禁播丰胸广告、增高广告、医疗广告、保健品广告、减肥广告 B、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C、合法 D、真实 11广告发布中被禁播的有(ABCD)
A、丰胸广告B、增高广告C、医疗广告D、保健品广告和减肥广告
12、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ABCD)
A、违法行为(新闻作品已经发表)B、损害事实 C、因果关系 D、主观过错
13、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有(ABCD)
A、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和权利 B、公正评论 C、权威的消息来源、受害人同意 D、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
14、新闻侵权的责任承担有(ABCD)
A、停止侵害 B、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C、赔礼道歉 D、赔偿损失
15、煽动罪的特点有(ABCD)
A、表述方式的非理性 B、内容的非事实性 C、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 D、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16、煽动罪的五项罪名有(ABCD)
A、煽动分裂国家罪 B、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C、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D、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
17、泄密罪的三种罪名有(ABC)
A、泄露国家秘密罪 B、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C、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D、泄漏国家领导人隐私罪
18、新闻保密制度具体分为(ABCD)
A、坚持自审和送审制度 B、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C、采访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批准制度 D、新闻发布制度
第二篇:新闻法规与道德论文
结合近一两年案例分析人文关怀在新闻理论中的体现和作用
在参阅了部分资料之后,我调用有限的知识表达了自己对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一些思考。以下着重从灾难新闻中的人文报道来论述
首先,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然是适应于时下的。李普曼说:“所有负责的人共同造成了一个融洽的世界”,“任何时候,人们怎么设想这个世界,就决定了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要做什么,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对于世界的设想决定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感觉、他们的希望,而不是他们的成就和结果。”在危机事件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但要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敬业精神,还要具有与灾难共呼吸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中央电视台记者张灵泉在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多次流泪的感人画面就深深地打动了千万个观众的心。
其次,关于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既要给予新闻报道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照顾其情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精神需求等方面;又要满足受众需求,充分考虑受众真正的深层次的需求。然而,在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一方面,对于新闻中的人缺乏深层次的关怀、尊重与爱护;另一方面,对于受众,不能满足其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再次,二十一世纪是个各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频发的世纪,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就爆发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危机事件:地震、海啸、全球变暖、瘟疫、火灾、水灾;以及各种军事冲突、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可以说,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风险事件频繁发生的阶段。那么灾难新闻的报道的不可以说不重要。
但是在过去的一些灾难新闻报道中,对于新闻中的人,大量的社会新闻报道关注到了其生存状态,但是没有关注到人的思想情感、尊严、价值等精神方面;关注其表面,却不重视其内心。无论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在报道作品当中,有意无意地对某些群体表现出一种不平等、有偏见、不尊重的意味。
对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关注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把镜头对准他们而已。报道弱势群体的目的,是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对他们进行帮助,解决其生活中的问题,改善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而许多记者,只是把他们作为新闻素材,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主观地认为对方就应该配合自己的报道,或者想当然地过度报道对方面临的困境,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精神尊严等。
对边缘化群体的偏见。边缘化是一个抽象的说法,也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如同性恋、变性人、艾滋病患者等群体。社会新闻中对这些群体的报道,多是以一种猎奇的眼光进行审视,关注其不同于主流群体的地方,却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甚至带有严重的偏见,刻意渲染放大这种不同,将其视为异类、变态。
因此,网络上的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在求真、求快的前提下,还应该求善。这是网络新闻报道时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的一个必然要求,它要求新闻媒体在选
择新闻事件、制作新闻内容时,尽量摒弃煽情和耸人听闻的做法,在及时、真实地报道新闻的前提下,怀有一颗至善之心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安抚他们的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进而避免潜在的、更严重的人群的集体恐慌。
当前,网络传媒语境渐渐主导了人际交往的话语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任何缺少人文关怀的危机新闻报道都将引起受众的不安和恐慌。网络舆论具有聚合性的特点,很容易形成网络拟态环境,而一旦这种信息环境是不安全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就会对受众造成“有组织”的伤害,容易导致其对组织的不信任和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另外,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使得人类异文化间的交往也在加快,人类的新思想滋生的频率也会越高。这样,不同文化圈层间的误解和冲突也会增多,进而增加了社会的高风险性。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恰好暗喻了这种传播态势,由于人类无法亲身经历一些文化环境,只能借助传媒了解身外的世界,而传媒的“把关人”在制定传播内容的时候,容易注入个人的主观意识。这样,都会引起异文化领域里受众的误判,所以,网络在传递异文化信息的时候,多一份人文关怀就会减少误解和冲突,使网络信息环境变得和谐起来。网络媒介进行人文关怀时的表现
在这个风险四伏、危机频发的世纪,对风险社会中的网络传播的人文关怀现象进行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风险社会中传播危机信息时,除了遵守“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外,还要坚守人文关怀的原则。由于网络媒介更具有公共属性,所以网络新闻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危机信息的传播首先考量的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价值与尊严,2008年“汶川地震”的网络报道就突出了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网络媒体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价值尊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仁爱。媒体秉承“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掌握客观信息、握舆论导向的原则,实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众多的记者,众多的媒体,给人们营造了一种“生命如此珍贵,人类彼此相依”的信息空间,互联网把不同地区、不同皮肤的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经历过1998年抗洪、2003年SARS、2008 年四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的新闻作品里就包含着令人感动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光辉。回顾我国近年来的网络危机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国际事件还是国内事件,都体现了很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原则是分不开的,比如,在处理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上,都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关心人的现实生
存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为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做出了贡献。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大视野。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网络媒体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现实环境和现实的社会语境,体现开放的人文精神,实施危机新闻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的策略。2009 年H1N1 流感病毒的网络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的事例,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世界各国的疫情和防御措施,没有造成认为的恐慌,公众在平静的关注中坦然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网络媒体报道危机新闻事件时使用的人文关怀的视角的贡献。
这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原则是分不开的,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赞誉。比如,在处理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上,都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关心人的现实生存角度进行新闻报道.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在人性化的进程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在人性化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1.报道效果明显提升
首先,有关灾难的信息逐步透明公开。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对于灾难报道的信息控制一直比较严格。1976年,震惊世人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几天,媒体上都鲜见相关信息。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各家媒体对伤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等信息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报道,既无掩饰,也不夸大事实,在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了有效信息。
其次,媒体工作者责任意识凸显。在此类报道中,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奉献和付出精神不容忽视,而其求真求快、尽职尽责的专业精神则成为优质报道的保证。一方面,编播人员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及时传播最新的信息,大量亲赴灾区的记者克服重重困难采写新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第一现场去捕捉新闻。特别是在舟曲泥石流报道中,不少人主动参与救援工作,成为抗震救灾的一分子。正是大量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的同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2.报道模式及风格的创新
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成为近几年灾难报道的一大特征,并以此让观众从灾情报道的背后体会到了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2003年以后的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由官方化回归到人性化,从人性的视角展现人物多元的生存状态,避免“英雄神化”的现象。无论是汶川地震中不顾自身安危,把自己当成盾牌,紧紧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还是玉树地震中本已脱身却仍英勇救人,最终不幸在一次余震中罹难的义工黄福荣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冲击比那些所谓的“英雄”显得更加真实和强烈。
第三篇:新闻法规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
《新闻法规》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宪法》第(A)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A.35 B.38 C.41 D.47 2.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B)。A.肖像权 B.人格尊严权 C.人身自由权 D.荣誉权
3.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B)。A.地位身份 B.良好表现 C.学历
D.经济收入
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A.评价权 B.荣誉权 C.名誉权 D.形象权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C)①生命健康权②自由权③名誉权 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
C)。1
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6.名誉权主要表现为。(A)①名誉获得权②名誉利益支配权 ③名誉维护权④名誉收益权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大学女同学甲和乙是同宿舍好友,后甲参加某选秀节目,引发舆论关注。乙未经甲同意将甲数张生活照片刊登在乙的新浪博客中,其中有几张甲的照片敞胸露背显得不雅,丙媒体在刊发甲的相关新闻报道时未经甲乙同意,使用了其中数张照片,注明“照片来自乙博客”。丙报道刊出后,引发了一些网民对甲的贬损评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A.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B.乙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C.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D.丙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8.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学,张三对李四不满,写了一份丑化李四的短文发布在其在某网站开设的微博上。李四发现后联系某网站要求删除该微博,某网站不予理会,致使李四遭受的损害扩大。关于扩大损害部分的责任承担,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A.张三承担全部责任 B.某网站承担全部责任
C.张三和某网站承担连带责任 D.张三和某网站承担按份责任
9.甲到乙医院做隆鼻手术效果很好。乙为了宣传,分别在美容前后对甲的鼻子进行拍照(仅见鼻子和嘴部),未经甲同意将照片发布到丙网站的广告中,介绍该照片时使用甲的真实姓名。丙网站在收到甲的异议后立即作了删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A.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应承担按份赔偿责任 C.乙医院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D.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和肖像权,但丙网站可免于承担赔偿责任 10.甲乙之间有矛盾,乙为发泄对甲的不满,将甲的头像PS为纹格青灰底色,导致甲看起来比较阴森恐怖,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乙的行为。(B)A.是合法行为
B.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C.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D.侵犯了甲照片的财产权
11.a地某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甲采写的对公民乙不利的报道。乙欲状告报社。乙户籍在b地、常住在c地,暂住在d地。乙可以在下列哪些地方起诉?(D)A.只能在a B.只能在a或b C.可以在a或b或c D.可以在a或b或c或d 12.某媒体刊发了本媒体记者张某采写的对某公民不利的报道。某公民欲状告该媒体。公民可以起诉?(B)3 A.只能是媒体
B.可以是媒体或记者张某 C.只能是记者张某
D.必须是媒体和记者张某
13.某网民在其博客中发文章披露称20年前被医院宣布为因肺病去世的某演员其实是因身患艾滋病而病故。博文中除称该演员当年症状类似艾滋病发作,且有圈内传说该演员曾经吸毒外,此外再没有就此提出充足证据。此文随后被众多网站转载,反响激烈。演员父母、兄妹和妻子对该网民、转载的网站提起名誉权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某演员已去世20年,并不具有名誉权,所以法院应该驳回起诉
B.就算起诉,也只有该演员的父母和妻子有起诉资格,其兄妹不具有起诉资格 C.就算起诉,也应该以隐私权起诉,不应该以名誉权起诉 D.法院应该受理此起诉
14.某女大学生为某摄影师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摄影师将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大学生受到亲友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A.摄影师发表照片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
B.摄影师发表照片已取得大学生的默示同意,不构成侵权
C.大学生是照片的合作作者,摄影师发表照片应向大学生支付报酬
D.摄影师是照片的著作权人,出版发行该照片是合法行使著作权的行为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4 A.网民在甲网站署名方式不合法
B.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在甲网站发表不算正式发表,在乙出版社出版发行才算正式发表
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D.丁网站未经该作者和甲网站同意而转载,构成侵权行为
16.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C)。
A.可以公开报道不同的意见
B.可以公开报道但需客观全面反映各方意见 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D.不能报道
17.关于媒体的消息来源保密,错误的说法是。(D)A.媒体应当尊重消息来源的保密要求,承担不披露其真实身份的责任 B.我国内地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地规定消息来源保密 C.消息来源保密是媒体开展好批评报道的必要条件
D.法律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披露豁免权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是绝对的
18.某报记者A想竞聘记者部主任,但他的“威望”不及同事B,为了竞聘成功,A捏造并在同事之间传播B有小三的“隐私”诋毁B。A的行为侵犯了B的。(D)A.选举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9.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A.记者的职务行为
B.报道源自国家机关公开的职权行为
C.新闻内容真实 D.公正评论
2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C)A.对某官员的情妇进行“人肉搜索” B.在博客中公布朋友的病情
C.公安局为缉拿罪犯而公布犯罪分子的情况 D.窥视某名人私生活并公开传播以资炫耀 21.下列哪项不属于隐私?(C)A.公民的私人信息、个人资料 B.公民的私人活动
C.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及简历
D.自然人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密码
2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限定在的人员知悉的事项。(C)A.一定行业内、一定级别内 B.一定地区内、一定级别内 C.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 D.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内
23.某位不太知名的年轻女演员A主动约请某电视台记者B,称某知名大牌导演C频频性骚扰她,并以让她出演女主角为诱饵与她多次发生过性关系。女演员没有提供相应证据,但称会在法庭上出具有力证据。记者B没有联系上导演C,便将演员A的谈话在电视上如实播出。后导演C起诉,法院查实,演员A的说法没有有力证据支持,构成对导演C的侵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演员
A单独承担侵权责任
B.演员A和记者B平均承担侵权责任
C.演员A承担大部分侵权责任,记者B承担小部分侵权责任,电视台不承担侵权责任
D.演员A和记者B、电视台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24.某报社记者A与自称是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B的员工C通过网络QQ聊天,员工C抱怨公司经常加班,但不按照劳动法支付报酬,简直是比资本家还黑心。A 据此撰写出批评B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报道,由于B公司备受社会关注,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造成B公司经济损失。B公司起诉记者A,并索赔数千万,远远超过记者A的赔偿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公司有权起诉记者A B.索赔数千万简直是勒索,法院不应该受理此案
C.记者A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所以应该起诉报社,而不应该只起诉记者A D.记者A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应该起诉报社和记者A 25.根据相关规定,是我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着发布重要政务新闻的职能。(D)A.人民日报社 B.中央电视台
C.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D.新华通讯社
26.根据2012年元旦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我国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规定是。(D)A.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两次、每次不超过60秒的广告 B.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一次不超过90秒的广告
C.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一次不超过90秒的公益广告,不得插播商业广告 D.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7.如媒体不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随意播报气象预报,按《气象法》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最高元的罚款。(C)A.2万 B.3万 C.5万 D.10万
28.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在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有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B)A.10万 B.30万 C.50万 D.100万
29.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C)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A.15 B.30 C.45 D.60 30.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C)A.15% B.20% C.25% D.30%
31.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
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的罚款。(A)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 C.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2.根据相关规定,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后,要及时发表更正或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之日起,(B)。
A.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头版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B.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C.在不迟于随后出版的三期报刊内的头版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D.在不迟于随后出版的三期报刊内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33.某报记者2012年2月10日编写虚假新闻,后被查证并通报批评。2012年3月10日,该记者的不良从业行为被新闻出版总署记录并列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根据相关规定,该记者在前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D)A.2015年2月9日 B.2015年3月9日 C.2017年2月9日 D.2017年3月9日
34.根据相关规定,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B)A.2 B.3 C.4 9 D.5 35.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的学历条件是:。(A)A.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B.文科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C.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D.文科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6.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报刊出版单位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是。(A)A.记者站 B.通联站 C.办事处 D.工作站
37.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站长须具有。(B)A.中级以上职称并有3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B.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C.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3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D.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38.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除报刊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以该集团或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立的记者站外,单家报刊设立的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最多不超过人。(B)A.3 B.5 C.8 D.10 39.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如申请设立记者站,报刊出版单位
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须在近内未出现过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C)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40.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关于媒体实习记者的采访,正确的是。(A)A.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 B.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办公行政人员的介绍和带领下并持媒体的介绍信
C.可以单独从事新闻采访,但必须持该媒体为当次采访专门开具的介绍信 D.可以单独从事新闻采访,但必须持该媒体出具的该实习记者的身份证明
41.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以下的罚款。(B)A.5000元 B.10000元 C.30000元 D.50000元
42.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外国新闻机构的记者应当在抵达中国后
个工作日内,到外交部新闻司及其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理注册手续。(C)A.3 11 B.5 C.7 D.10
(二)多选题
1.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ACD)A.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B.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 C.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可辱
D.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国家实行紧急状态期间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措施包括。(ABC)A.新闻管制
B.通讯、邮政、通信管制
C.对重要新闻机构及其重要设施加强警卫 D.限制新闻记者人身自由
3.关于我国宪法对领土的效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D)A.领土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B.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
C.《宪法》在国土所有领域的适用上无任何差异
D.《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土全部领域,是由主权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的
4.某医院在优生优育图片展中,未经性病患者甲同意展出其病历照片,并在说明中用推断性语言表述该患者所患疾病系性生活不检点所致,呼吁公众性生活要检点。虽然患者眼部被遮掩,也未署名,但有些观
众仍能辨认出患者甲。此案例中,医院侵害了患者甲的。(CD)A.生命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5.某报社因侵犯某明星名誉权被法院判令对该明星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此后,该报社既不上诉,又不履行该生效判决。该明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对此,法院可以采取哪些强制执行措施?(ABCD)A.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公布于众,费用由该报社负担 B.对该报社社长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并拘留 C.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由报社支付迟延履行金
6.某网络博客上出现一篇辱骂某知名公司总裁A的文章,使用了“丑陋的小人”、“超级大流氓”、“纯粹就是骗子”等言辞。这与公众对A的普遍认识不符,也使得A的名誉受到一定损害。从文章透露的情况看,匿名博主B应该是A公司的员工。A要求博客商C提供B真实情况并删除该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博主B侵犯了A的名誉权
B.博客商C可以不提供博主B真实情况给A,但应该删除该文章 C.博客商C既应该提供博主B真实情况给A,也应该删除该文章
D.博客商C如删除该文章则不侵犯A的名誉权,如拒不删除则侵犯A的名誉权 7.甲女委托乙公司为其拍摄一套艺术照。不久,甲女发现丙网站有其多张裸体照片,受到众人嘲讽和指责。经查,乙公司未经甲女同意将其照片上传到公司网站做宣传,丁男下载后将甲女头部移植至他人裸
体照片,上传到丙网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乙公司侵犯了甲女的肖像权 B.丁男侵犯了乙公司的著作权 C.丁男侵犯了甲女的名誉权 D.甲女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8.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包括。(BC)A.买一些伟人的肖像挂在家中
B.某照相馆未经本人同意,把顾客相片挂在橱窗以招徕生意 C.发泄对某人的不满,丑化其肖像
D.某电视新闻中出现某市民在商场购物的画面
9.下列情形中,属于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是。(ABCD)A.新闻报道中使用领导人的肖像
B.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报刊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 C.为宣传义务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 D.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
10.漂亮女青年丽丽因在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中言词犀利、自称就要嫁“富二代”、明星而受到观众和网民关注,并引发舆论争议。某匿名网民在多家网站首次发布了丽丽的大学期间相片、家庭背景、妇科病史、恋爱史等信息,并有丽丽曾是某明星“小三”的情节,一时引发网络舆论对丽丽的声讨。丽丽起诉相关网站,后经有关部门查实,匿名网民是丽丽大学同学美美,两人在大学时有过矛盾,美美关于丽丽的早期相片、家庭背景、妇科病史都属实,但关于丽丽的恋爱史及她曾是某明星“小三”的情节纯属捏造。美美的行为侵犯了丽丽的哪些权利?(CD)A.荣誉权 B.肖像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1.著作人身权包括:(ABC)A.发表权 B.署名权 C.修改权 D.改编权
12.甲影视公司将其摄制的电影《你幸福吗》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乙网站,乙网站采取技术措施防范未经许可免费播放或下载该影片。丙网站成功开发出规避乙网站技术防范的软件,供网民在丙网站免费下载使用,大学生丁利用该软件免费下载了《你幸福吗》供个人观看。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A.丙网站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 B.大学生丁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
C.甲公司已经丧失著作权人主体资格
D.乙网站可不经甲公司同意以自己名义起诉侵权行为人 13.我国《著作权法》不适用于下列哪些情况?(ABD)A.法院判决书
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官方中文译文
C.《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的未发表且未经我国有关部门审批的境外影视作品 D.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燃仪式的创意
14.居住在A国的我国公民甲创作一部英文小说,乙经许可将该小说翻译成中文小说,丙经许可将该翻译的中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向丁杂志社投稿。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CD)A.甲的小说必须在我国或A国发表才能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 B.乙翻译的小说和丙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均属于演绎作品 C.丙只需征得乙的同意并向其支付报酬
D.丁杂志社如要使用丙的作品还应当分别征得甲、乙的同意,但只需向丙支付报酬
15.对正版的合法音像制品,下列哪些未经权利人许可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ABD)A.甲航空公司购买后在飞机上播放供乘客欣赏 B.乙公司购买后进行出租 C.丙学生购买后用于个人欣赏
D.丁学生购买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上
16.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法定刑最高可处死刑的是哪些罪行?(AD)A.间谍罪 B.叛逃罪
C.颠覆国家政权罪 D.投敌叛变罪
17.隐性采访应当遵循以下哪些原则?(ABCD)A.公共利益原则 B.别无他法原则 C.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D.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18.某商场在情人节举办了接吻大赛,接吻时间最长的一对情侣B和C获得了2万元该商场的现金抵用券。某报派记者A去采访报道,记者A拍得B和C接吻情形的照片数张,选用了一张刊登在报纸上,其他照片则刊发于自己博客中。B和C看到照片后,自感不雅,起诉报社和A侵犯其名誉权和肖像权,同时要求A删除博客中的照片。对报社和A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D)A.都侵害了B、C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B.都侵害了B、C的肖像权,但没有侵犯B、C的名誉权
C.报社及A在报上刊发照片的行为没侵权,因为是合法的新闻报道 D.A在博客中发B、C的照片侵犯了其肖像权,但没有侵犯其名誉权
19.过去,记者们到某足球俱乐部训练和比赛场地采访从不需出示记者证。俱乐部新领导A上任后,俱乐部要求记者采访必须主动出示记者证,否则不允许入场采访,并在其网站上刊登出公告。一月后俱乐部主办的一重要赛事开赛,有少数没有随身携带记者证的记者或没有记者证的实习记者被阻挡在比赛场地外。某知名足球报记者B因此在该报刊发言辞激烈的文章《A俱乐部凭什么“封杀”记者》批评俱乐部,称其一定是有什么猫腻见不得人,所以才不允许记者去采访;俱乐部不让记者入场采访是侵犯了记者的采访权;并讽刺俱乐部“飞扬跋扈”,辱骂A是个具有“臭衙门作风”的“跳梁小丑”。俱乐部和A起诉记者B侵犯了名誉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A俱乐部以查看记者证为借口,实际上是阻止记者的顺利采访,是变相“封杀”记者
B.记者B侵犯了俱乐部和A的名誉权
C.记者B的评论文章是正当的舆论监督,没有侵权 D.记者应主动出示记者证,俱乐部A的行为并不违法
20.关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犯罪,可以由哪些主体构成?(ABCD)A.网站建立者 B.网站直接管理者 C.电信业务经营者
D.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21.某大学女生A、B去某百货商场购物,商场保安怀疑她们偷了化妆品,便对她们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A、B反对。但保安仍然将两名女生非法扣留达两个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法院经审理,判决该商场
向两名女生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向两名女生付精神损失抚慰金4000元。商场保安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AD)A.人身自由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2.下列哪种情形,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就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ABD)A.为个人学习研究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B.为评论某一作品而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C.将已经发表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D.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23.甲电视台模仿某境外电视节目创作并录制了一档新娱乐节目,尚未播放。某地区的数字电视频道乙贿赂甲电视台工作人员贺某复制了该节目,将该节目抢先在数字电视频道播放。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A.乙侵犯了甲的播放权 B.乙侵犯了甲的复制权
C.贺某应当与乙承担连带责任 D.贺某应承担补充责任
24.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新闻传播侵犯姓名权?(ABD)A.媒体为增加报道的权威性,谎称独家专访了某知名专家 B.电视节目在新闻报道中错误标注了被采访对象的姓名 C.媒体不允许为其投稿的作者使用笔名
D.记者在报道中无端批评某公民改变姓名的行为 25.关于新闻泄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新闻泄密是指在新闻传播中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B.新闻报道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属于新闻泄密的一种 C.新闻泄密的行为主体只能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D.媒体记者私下向间谍出售新闻采访中窥探到的国家秘密,也属于新闻泄密 26.根据相关规定,关于新闻出版保密工作,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D)A.保密审查实行送审制度,即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都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B.对涉及国家秘密但确需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解密或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C.新闻出版单位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会议或其他活动,应当经主办单位批准 D.新闻泄密事件发生后,由有关责任单位负责及时调查,责任暂时不清的,由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决定自行调查或者指定有关单位调查
27.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新闻传播需要特殊保护的社会群体有:(ABCD)A.未成年人和妇女 B.残疾人 C.老年人
D.种族和民族人群
28.甲明知自己身患梅毒,于2001年10月4日挟持女青年孙某逼迫其拍裸照并将其强奸,后甲将孙某的裸照于社会上公开散发。2001年12月,孙某被检查出也患有梅毒。甲侵犯孙某的哪些权利?(BCD)A.荣誉权B.健康权C.性自由权D.隐私权
29.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下列哪些属于淫秽物品?(AC)19 A.具体描绘性行为的图书
B.介绍人体性生理、性医学知识的图书 C.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的影片
D.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
30.根据我国《广告法》等相关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和包含。(ABC)A.“效果最佳”的用语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D.艺术性夸张的内容
31.下列关于姓名权的说法,错误的是。(ABD)A.某公民的父亲姓张,母亲姓李,他的姓氏只能姓张或姓李,但具体如何选择,该公民有自主权,其父母不得干涉
B.公民在户口登记时,可以使用非正式姓名,但需要在其后标注正式姓名 C.公民在自己的物品、作品上标示自己的姓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标志 D.公民要改变自己的姓或名,需征得自己父母的同意 32.下列关于荣誉权的说法,正确的有。(AB)A.荣誉权既是一种既得权,也是一种期待权
B.记者在批评报道中,以贬损性的言辞报道被批评对象获得的荣誉,是新闻传播侵犯荣誉权的行为
C.为吸引公众注意,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抬高夸大被采访对象的荣誉,属于新闻失实,但不属于新闻传播侵害荣誉权
D.荣誉权所产生的利益,只有精神利益,没有物质利益
33.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20 A.未经批准,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的新闻信息产品 B.未经核实,新闻单位所办新闻网站不得擅自发布新闻线人、特约作者、民间组织、商业机构等提供的信息
C.新闻单位设立官方微博,须向其主管单位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 D.无新闻记者证的人员不得以新闻单位网站名义采访或发稿
34.下列哪些人员不具备申领新闻记者证的基本资格条件?(ABCD)A.某新闻学本科毕业生经某报正式聘用从事记者工作10个月
B.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曾任某报记者部副主任,目前专任人事处处长(不再从事采编工作)
C.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目前任某地方政府党办主任被某报聘用为特约通讯员 D.某编辑出版学博士毕业生目前担任某大学校报主编
35.下列哪些人员不具备申领新闻记者证的基本资格条件?(ABCD)A.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2年前因为从事有偿新闻活动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吊销新闻记者证
B.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1年前因为酒驾被判处拘役半年 C.某教育学博士毕业生目前担任某教学辅导类报纸主编 D.某中专毕业生目前任某都市报社会新闻部首席记者
36.根据相关规定,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下列微博行为,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是。(BCD)A.经所在单位批准设立职务微博
B.将自己采访的本新闻单位因故没有刊播的新闻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C.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已经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D.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尚未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三)判断题
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面。(√)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系。(√)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性,都是公民人格权。(√)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
器内的信息构成侵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14.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犯发表权的行为。(×)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但涉及新闻作品的,仅有民事责任。(√)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种行为。(√)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门。(×)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 联网信息办公室。(√)23
第四篇: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1(为什么说新闻自由是新闻法制之本?为什么新闻自由权力不得滥用?)在社会本义社会,法制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因此,新闻法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新闻自由为本。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如果滥用新闻自由权力,违反宪法和法律,则将导致新闻违法行为的发生。
2(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取得了那些成果?)120世纪70年代未,制定一部社会主义新闻法的呼声在新闻界出现21979年5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在校庆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率先提出制定新闻法问题3,1986年我国第一部新闻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试行稿》起草完毕4,1988年1月根据国务院的意见,北京,上海分别设立新闻法起草小组,各起草一部新闻法草案。9.20日,中国新闻法制中心在北京成立。
3【我国现行的新闻出版法规有那些?对报纸的创办,出版与经营的管理作出了哪些规定?】 1990.12.25日新闻出版署颁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1997.1.2日由李鹏总理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国务院令》第210号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创办实行批准登记制1.有符合宪法规定的,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的宗旨2有确定的并与主办单位,主管部门的工作工作业务一致的专业分工范围和编辑方针3有确定的,能切实担负领导责任的主办单位和主管部门4有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符合专业要求,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职总编辑和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记者组成的编辑部5有与所办报纸规模相适应的创办资金,办公场所,出版与印刷条件和维持正常出版所需的正当可靠的资金本源【出版根据《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规定。报纸经有关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履行登记注册手续后即可出版【经营,《报纸管理暂行》等法规也作有规定,其中开展广告业务与多种经营活动,是新闻体制改革后出台的有关报业经营法规的重要内容。
4【我国现行的广播电视法规有哪些?对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做出了哪些规定?】1.1984.3.28日广播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市,县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暂行规定》2.1993.10.5日国务院发布的《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受设施管理规定》3.31994.2.3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有线电视管理规定》4.1997.8.11日日国务院第228号发布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应当对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实行统一规划,并实行分组建设和开发。2各级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应将扩大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覆盖面放在主要位置。广播电视专用频段的频率,由国务院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负责指配3广播电影电视部是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归口管理部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负责全国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管理工作4地方各级政府和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广播电台,电视台,转播台,电视差转台,有线广播台,有线电视台的领导和管理工作,保证各地方台站转播好中央台的广播,电视节目。
5【在华外国记者与外国新闻机构在我国从事新闻业务活动有哪些法律规定?港澳台记者来大陆采访有哪些法律规定?】 1现行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有1990.1.19日国务院发布施行的《外国记者和外国常驻新闻机构管理条例》 2现行的文件1989.9.18日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港澳办公室联合签发的《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的管理办法》,《关于港澳记者来内地采访注意事项》
6【在我国,重大新闻由那个新闻机构发布?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有哪些法律规定?】1关于重大新闻的发布与报道,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新闻由新华通讯这社统一发布的原
则。1根据现行法规,国务院和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可自行决定,抄报新闻出版署备案2北京市所属单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批件抄报新闻出版署3国务院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单位,以及企事业,群众团体和个人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应先分别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持审核同意的批件,到新闻出版署输登记手续
7【我国现行的广告法规有哪些?作出了哪些规定?】1987.10.26日国务院发布了新的广告法规《广告管理条例》1994.10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自1995.2.1日起施行.1广告管理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2申请刊登,播放,设置,张贴广告的单位必须是持有营业执照的企业或经过政府批准设立的单位3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或者欺骗用户和消费者.8【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行为准则有哪些?】1首先广告必须真实。2广告必须合法 3广告必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1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2不得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3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不得妨碍社会安定和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损害消费其他有关组织,个人的合法权益。5不得妨碍社会公众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6不得含有淫秽,迷信,恐怖,暴力,丑恶的内容。7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8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9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9【什么叫新闻侵权行为?有哪些常见形式?】新闻侵权行为同一般侵权行为一样,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1内容失实2评论不当3暴露隐私4故意毁损名誉.10【在什么情况下,新闻侵权行为将被认定为刑事侮辱罪或诽谤罪?】1侵害名誉权行为,如果出于故意,并且情节严重的,将构成刑事犯罪,即构成侮辱罪,诽谤罪2共同条件,就是侮辱,诽谤的行为必须是故意犯罪,并有侮辱,诽谤他人的目的。
11【新闻民事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方式主要有哪些?】1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第一手材料写成的报道,或者新闻媒介不愿意或不能够揭示新闻工作者真实身份的报道,属于单独责任,由新闻媒介全部承担。2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用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报道,因为被动的消息来源本身与新闻侵权后果,新闻媒介又完全没有迟到审查核实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承担全部责任3第三类新闻媒介发表的自由撰稿人根据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写成的新闻稿件.12【什么叫新闻泄密行为?新闻泄密的原因有哪些?】1使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2使国家秘密超出了限定的接触范围,而不能证明未被不应知悉者知悉的1是保密意识淡薄2是保密常识缺乏3是保密制度不严4是见利忘义,泄密牟利.13【怎样认定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1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2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3扰乱军心,危害国家利益.14【怎样认定宣扬淫秽,迷信内容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新闻出版物和广播电视作品?】
1985.4.17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1988.12.27日经国务院批准作为《关于严禁淫秽物品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由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认定淫秽的及色情出版物的暂行规定》和1989.11.3日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关于部分应取缔出版物料认定标准的暂行规定》等。这些法规确定的认定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内容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不仅仅适用于报纸,期刊等各类出版物,也同样适用广播电视节目.15【为什么要保护著作权?怎样认定与处罚侵犯著作权行为?】1著作权是一种智力的成果,是民事权力的一部分 1未经著作权人认可,发表其作品的2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7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8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凡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侵犯著作权问题。
16【我国新闻立法活动出现在什么时候?制定了哪些新闻法规?】清末,1906年大清应刷物专律;1908年大清报律;1910年著作权章程
17【袁世凯是怎样运用法律手段钳制新闻事业的?】1.1913.10月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政府的新闻立法活动开始加紧。1914.4.2袁世凯政府颁布《报纸条例》。2 1914.12.5袁世凯政府又颁布了《出版法》。3.1915.7.10 袁世凯政府又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修正报纸条例》,根据执行情况又作了一些枝节性的修改。
18【国民党政府颁布过哪些重要新闻法规?】1928.6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1936年《出版法》 《修正出版法》《国家总动员法》《新闻记者法》《修正著作权法》1948.6《军事新闻采访发布实施暂行办法》
19【西方各国是怎样建立起资产阶级新闻自由体制的?】英国,新闻界内外的进步人士举起新闻新闻自由的旗帜,同旧势力,旧观念,旧习惯进行了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英国的新闻自由体制。1649年克伦威尔执政后,英国政府采取严厉的军事手段实行新闻出版管制,恢复皇家特许出版和取缔非法出版的特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新闻出版统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查理二世颁布“特许制法令”由亨利*马迪曼享有经营新闻业的独占权。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结束了封建复辟王朝的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法国1789.8.26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以及反抗压迫是“天赋人权”。1799.12拿破仑在雾月十八日政变后公布《第八年宪法》,完全取消了新闻自由。1881.7.29通过了这部名叫《出版自由法》的法律,确立了法国的新闻自由体制。美国1776.7.4,北美大陆会议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辩论,通过了《独立宣言》《独立宣言》的颁布,是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获得初步胜利并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20【资产阶级法律能够解决报业垄断吗?】西方新闻业的集中与垄断,是出于资产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新闻自由的原则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消息的发布为少数报团所垄断,社会舆论也由少数报团所左右,鉴于此,欧美各国都试图通过新闻立法,阻止新闻业的进一步集中与垄断,维护新闻自由的原则,但是收效甚微,近来已出现了承认这一事实的倾向。
21【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新闻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容与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2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阶级性与政治性3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新闻职业关系,规范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手段。
22【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实施具有促进作用,不足部分具有补充作用。切实保障新闻职业道德的实现,可以维护和推行新闻职业的道德。
23【社会责任论的问世,对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起了什么作用?】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清除了路障。此后,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日趋加强,进入了一个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新闻评议制度的兴盛,是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4【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新闻工作是马克思走上社会的第一个职业,也是他一生中所从事过的唯一一个正式职业。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办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乃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列宁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伟大贡献,1是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2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方针3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25【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2年以延安《解放日报》为典型的中国共产党报整风改革运动,1947年由《晋绥日报》率先发起的解放区新闻界反“客里空”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复,持续地开展思想教育,改造运动,使党的新闻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与发展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26【我国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中国大地勃然兴起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应,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党的思想道德建设取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做法已与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于是乎新闻职业道德及其建设作为一个全新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27【我国家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日趋完善表现在哪些方面?】1及时披露新问题,用事实教育新闻从业人员。2进一步完善新闻职业道德行为准则与监督制度。3倡导自律意识,开展正面教育活动,以弘扬新闻行业的浩然正气。
28【为什么说全心合意民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器列在六条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之首,并开宗明义指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29【怎样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增强党性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就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3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要正确处理歌颂与揭露的关系。
30【为什么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事业与生俱来的特点。
31【怎样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切权力都是是人民给予的。因此,新闻工作者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和发扬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保持勤俭作风。2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杯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稿为公。3新闻工作者要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多奉献,少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不义之财不贪,不正之物不取。
32【在新闻工作中怎样处理团结协作与正当竞争的关系?】1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之一,是因为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与其他的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一样,其自身就含有相互协作的内容。2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新闻界同行之间应建立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在提倡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的同时,我们还要提倡开展正当的业务竞争。3加强国际新闻交往,维护国格与人格,在同国外新闻界的交往中,要注意,“维护祖国尊严维护中国新闻工作者的尊严。”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新闻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困难与障碍的存在,并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与障碍,致力于发展平等互利的国际新闻中心交流与合作。
33【为什么要进行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1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品质不可能自发地形成与提高,必须借助于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等职业道德,活动的手段,经过长期的,耐心的培养而逐步形成与提高。2由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介对具体的职业行为进行评判,因而它需要把抽象的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具体化。3关于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的评价,不仅可以对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解起到巩固,深化作用,而且可以促使自己更加自觉地明辨是非,正邪与善恶,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职业道德品质。4要根除这些旧的职业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的行业风气,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占,就是要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教育与修养5新闻行业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新闻中心职业道德评价这一推动力量,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风尚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开展的广度与深度。
34【新闻职业道德评介有哪三种基本方式?】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在信念
35【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有哪些基本方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志激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宣传煽动,传播淫秽内容等。新闻民事违法行为,大部分是新闻侵权行为,包括新闻侵害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以及著作权等不法行为。
【商业广告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为了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而发布的2广告主承担费用,是一种付费的宣传3通过一定的媒介和形式4既有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也有间接介绍商品和服务的5有明确的广告主.【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有以下四个构成要件】1民事违法行为的存在2损害结果的存在3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4违法行为人要有过错。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告人,但无损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个人事情。隐私权是指公民所享有 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
【“真正的恶意”原则 “禁止政府官员用涉及其执行职务的行为的指责的损其声誉和有失真实而取得赔偿,除非他证明这种指责是出于真正的恶意,即明知其言虚假,或满不在乎它是否虚假”。】
【在现代伦理学中,首先是指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诚实与虚伪等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理人们的相互关系,它通过舆论和教育影响人们的心理,进而形成内心信念,并利用传统习惯和规章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为什么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1996.9.26,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概括为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3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4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5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
第五篇:单选《新闻法规》
(四)《新闻法规》
1.我国《宪法》第(A 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B人格尊严权)。
3.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B良好表现)。
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C名誉权)。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C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
6.名誉权主要表现为。(A②名誉利益支配权③名誉维护权)
7.大学女同学甲和乙是同宿舍好友,后甲参加某选秀节目,引发舆论关注。乙未经甲同意将甲数张生活照片刊登在乙的新浪博客中,其中有几张甲的照片敞胸露背显得不雅,丙媒体在刊发甲的相关新闻报道时未经甲乙同意,使用了其中数张照片,注明“照片来自乙博客”。丙报道刊出后,引发了一些网民对甲的贬损评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8.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学,张三对李四不满,写了一份丑化李四的短文发布在其在某网站开设的微博上。李四发现后联系某网站要求删除该微博,某网站不予理会,致使李四遭受的损害扩大。关于扩大损害部分的责任承担,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张三和某网站承担连带责任)
9.甲到乙医院做隆鼻手术效果很好。乙为了宣传,分别在美容前后对甲的鼻子进行拍照(仅见鼻子和嘴部),未经甲同意将照片发布到丙网站的广告中,介绍该照片时使用甲的真实姓名。丙网站在收到甲的异议后立即作了删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乙医院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10.甲乙之间有矛盾,乙为发泄对甲的不满,将甲的头像PS为纹格青灰底色,导致甲看起来比较阴森恐怖,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乙的行为。(B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11.a地某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甲采写的对公民乙不利的报道。乙欲状告报社。乙户籍在b地、常住在c地,暂住在d地。乙可以在下列哪些地方起诉?(D可以在a或b或c或d)
12.某媒体刊发了本媒体记者张某采写的对某公民不利的报道。某公民欲状告该媒体。公民可以起诉?(B可以是媒体或记者张某)
13.某网民在其博客中发文章披露称20年前被医院宣布为因肺病去世的某演员其实是因身患艾滋病而病故。博文中除称该演员当年症状类似艾滋病发作,且有圈内传说该演员曾经吸毒外,此外再没有就此提出充足证据。此文随后被众多网站转载,反响激烈。演员父母、兄妹和妻子对该网民、转载的网站提起名誉权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法院应该受理此起诉)
14.某女大学生为某摄影师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摄影师将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大学生受到亲友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摄影师发表照片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16.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17.关于媒体的消息来源保密,错误的说法是。(D法律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披露豁免权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是绝对的)
18.某报记者A想竞聘记者部主任,但他的“威望”不及同事B,为了竞聘成功,A捏造并在同事之间传播B有小三的“隐私”诋毁B。A的行为侵犯了B的。(D名誉权)
19.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记者的职务行为)
2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C公安局为缉拿罪犯而公布犯罪分子的情况)
21.下列哪项不属于隐私?(C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及简历)
2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限定在的人员知悉的事项。(C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
23.某位不太知名的年轻女演员A主动约请某电视台记者B,称某知名大牌导演C频频性骚扰她,并以让她出演女主角为诱饵与她多次发生过性关系。女演员没有提供相应证据,但称会在法庭上出具有力证据。记者B没有联系上导演C,便将演员A的谈话在电视上如实播出。后导演C起诉,法院查实,演员A的说法没有有力证据支持,构成对导演C的侵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演员A和记者B、电视台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24.某报社记者A与自称是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B的员工C通过网络QQ聊天,员工C抱怨公司经常加班,但不按照劳动法支付报酬,简直是比资本家还黑心。A 据此撰写出批评B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报道,由于B公司备受社会关注,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造成B公司经济损失。B公司起诉记者A,并索赔数千万,远远超过记者A的赔偿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公司有权起诉记者A)
25.根据相关规定,是我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着发布重要政务新闻的职能。(D新华通讯社)
26.根据2012年元旦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我国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规定是。(D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7.如媒体不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随意播报气象预报,按《气象法》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最高元的罚款。(C5万)
28.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在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有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B30万)
29.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B30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
30.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C25%)
31.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的罚款。(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32.根据相关规定,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后,要及时发表更正或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之日起,(B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33.某报记者2012年2月10日编写虚假新闻,后被查证并通报批评。2012年3月10日,该记者的不良从业行为被新闻出版总署记录并列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根据相关规定,该记者在前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D2017年3月9日)
34.根据相关规定,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B3)
35.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的学历条件是:。(A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36.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报刊出版单位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是。(A记者站)
37.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站长须具有。(B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38.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除报刊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以该集团或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立的记者站外,单家报刊设立的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最多不超过人。(B5)
39.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如申请设立记者站,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须在近内未出现过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C两年)
40.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关于媒体实习记者的采访,正确的是。(A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
41.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以下的罚款。(B:10000元)
42.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外国新闻机构的记者应当在抵达中国后个(C7)工作日内,到外交部新闻司及其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理注册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