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法规论文[推荐]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
摘要 新闻自由在现代社会总是一项得到广泛认可的公民基本权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形象力不断扩大,新闻自由的界限也随之扩展,怎样做到体制内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需要深思的话题。关键词 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体制 司法公正 管理架构
新闻自由本来是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全球化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我国的传媒界如今也在频繁使用。许多传媒人士和法律界人士开始将这个词引入严肃的学术性讨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新闻自由的概述
(一)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1.国际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以及新闻自由,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九条有关于表达的规定,全文如下:
“„„
“
二、人人有表达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的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三、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驶,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
“a.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
“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风化。”
这个条文是对表达自由的完整表述。它明白规定了表达自由的权利主体、内容和行使方式,同时规定了行使这项权利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必须限制的范围。①
2.中国法律中的新闻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已于1998年10月经我国政府代表签署,尚待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9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把这四项列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显示了国家在这方面将国内法制与“公约”规定相衔接的不懈努力。②
但我国法律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颁布的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在第四十九条规定有“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此后直至如今六十年间,在法律和其他一切官方文件中都没有明文确认“新闻自由”。仅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分别有香港或澳门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规定。据这两部法律的官方英文本,新闻作press,出版作publication。可见在我国法律中的地位尚待明确。③
(二)新闻界的新闻自由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贯彻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称为“新闻自由”。按照“公约”表述的精神,新闻自由就是人人享有寻求、接受和传播新闻以及对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在英语等语言中,“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是同一个词,这是因为最初的新闻媒介就是报纸、期刊等印刷出版物。在当代,freedom of the press已被推广至涵盖广播媒体、电视、电影在内的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以至互联网。学界通常认为,新闻自由已经逻辑地蕴涵于我国新闻传播法的现有概念之中。首先,新闻传播活动作为表达活动的一种方式,通过报刊等出版物进行的表达受到出版自由的涵盖,通过广播、电视以及其他媒介进行的表达受到言论自由的涵盖。其次,新闻活动公认属于文化活动,《宪法》规定的公民进行文化活动的自由,当然包括新闻传播活动。④
国际新闻界通常把新闻自由理解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报纸自由和批评自由,并且认为这些就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利。在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采访权、报道权和评论权等。近来一些官方文件也使用了这些术语。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闻采访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称:“新闻机构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事件依法享有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监督权”,把这些定义为新闻机构法人权利。《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则肯定为新闻记者的权利:“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⑤
二、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的基础 1.新闻自由的法律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以上所列都表示了我国在新闻自由上有基本的法律保障。
2.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
新闻自由的民主权利基础源于公民借助于媒体对政府的有效监督。新闻自由的职责之一,是减速政府,保障民主程序的正当运行。其民主权利演绎的是公民及媒体因监督政府而产生的制度性权利。⑥
(1)新闻自由是人民主权的宪法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上述规定没有出现保护新闻自由的字眼,但可以将其视为言论出版自由是新闻自由的权利渊源。由此,确立了媒体监督的法律依据和宪法地位。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则政府和国家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就是理所应当,而新闻自由就是监督政府的最为有效的形式。
(2)新闻自由促进民主权利的实现
在当今世界,新闻自由的保护力度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民主发展水平,因为新闻自由与民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一个国家越是民主,其新闻自由往往越有保证,开放程度越高。新闻自由从蕴育到产生,已发展成为了一项被各国公认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已和公民的各项具体的民主权利融合为一体,成为实现民主权利的基本方式。现代媒体的使命,就是帮助公
众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切实监督政府和执政党的权力行使,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和社会控制,真正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
三、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对立统一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下,司法公正与新闻自由存在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1)司法公正保护新闻自由
上文已提到,我国在宪法里就有直白的对我国公民言论出版自由和批评权建议权(可算作新闻自由)的保护。
(2)新闻自由限制司法公正
虽说传统媒体最基本的自我要求就是报道事件要客观公正,但事实上媒体常常会通过新闻报道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公正,这样的公正就被赋予了感性的价值判断,这样的判断往往与纯粹的公正是有偏差的。而司法在认定事实中,会更侧重于客观事实,并将其通过理性思考达到法律意义上的公正。所以一旦媒体介入司法审判,案件就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因此媒体介入司法案件需要谨慎。
(3)司法对新闻自由的限制
我国在单纯的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一部法律完整而系统地规定新闻监督权利,立法阶段并不完备,宪法中的只算是推演出来的基本权利;并且这些法律规范都太过于笼统,没有可操作性。
2.我国新闻活动的管理
目前,我国现行的新闻事业的管理架构实行双重领导制度,即由党委系统的宣传部与政府序列的新闻出版局、广电局共同负责。二者的权限划分一般来说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宏观指导,新闻出版局和广电局负责具体管理。但这只是一个基本原则,没有更加明确的职权范围划分,并且行政管理的部门层级较低,同我国行政体系脱轨。
3.我国新闻自由的现状
由上述所说可得,首先,我国新闻自由权利条款和保障条款的具体法律基本空白,这使得新闻工作者得不到安全保障和权利保障,难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职能与作用,也降低了社会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其次,管理职权划分不明确,容易造成争相逃避管理责任、形成管理空白的局面。因此,我们应加强新闻立法建设,进一步完善新闻自律的机制。
参考文献
①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页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3页
③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页
④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页 ⑤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7页 ⑥向长艳,《新闻自由权利基础沉思》,中共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2010级新闻2班
李霰 201000610185
第二篇:新闻法规论文
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是尊重人格
——从法制节目角度谈新闻法规的人格权
伴随着新闻舆论工作环境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未来的责任更加重大,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新闻前辈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在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新闻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电视法制节目的主持通过节目本身,向观众传播法律知识,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对犯罪行为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维护法制尊严,抨击社会丑恶现象,打击各种黑恶势力和歪风邪气,起到扬善儆恶的作用,服务于受众。
法制电视节目要将人的价值和尊严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重视人的呼声,不能纯粹就事论事以案说案,要充分表现案件中每个人在法律面前的不同命运,要客观公正。其除此之外,要细心关注案情中人物的经验和经历,感受他人的伤心与痛苦、欣慰与欢乐。还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充分展示犯罪分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善于用各种手段去揭示,启示观众认真审视人性。
法制电视节目从始至终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档优秀的法制电视节目,应该用一种高度的责任心主持节目,以帮助他人为己任。责任感使法制电视节目主持人意识到,在节目中所说的内容必须真实。为了核对一些关键细节是否真实,法制节目要深入实际,要跑很多地方很多部门,寻找相关人员仔细了解情况,查明真相。
在我国法制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法制类节目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从细节出发尊重被报道对象和新闻事件当事人人格权。举一些例子,首先对新闻当事人的称呼有了很大的调整。以前我们在报道犯罪事件和社会治安事件是,通常把参与犯罪的“坏人”们称呼为犯罪分子,字幕上也打出“犯罪分子——某某某”,殊不知这样是不尊重人格的,参与犯罪的“坏人”们虽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危害,给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不用程度的损失,但是在人民法院对其进行判决前,称呼其为“犯罪分子”是不恰当的。现在大多数法制类节目和相关新闻报道都做了改进——称呼他们为“犯罪嫌疑人”;还有在公安干警抓获犯罪嫌疑人的现场,为了尊重和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格尊严在拍摄时都带了黑色面罩,来不及罩的后期也都加了马赛克;虽然说大多数犯罪嫌疑人最终都被人们法院判了罪,有的还走上了刑场
被法律震慑,但是称呼的改变足以标志社会的进步。参与犯罪人员作为新闻当事人之一,他们的人格尊严得到了尊重。还有就是对一些血腥场面进行了马赛克处理这都是人格尊重的体现,因为按照新闻报道的国际惯例残缺不全的遗体和面目全非的面部是不允许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也是对死者和伤者人格上的尊重……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人的报道,它所面对的应该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既然对象是人,就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我们理应对其进行弱化处理,这并不代表新闻报道失去了其真实性。
同时,我们现在需要反思的是新闻行业内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惯例。当新闻伦理成为大多数从业人员的行为依据时,我们才能说我们的媒体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是符合道德的。面对报道对象,新闻媒体经常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报道对象作为牟利的工具,用夸张的手法来或过度的噱头吸引受众的注意;另一种表现则在报道弱势群体时,媒体处于单方面的良好愿望,或者用煽情的表现手法来博取受众的同情,但结果却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
有些记者报道弱势群体时,往往没有考虑到报道对象的人格和尊严,而造成了某种伤害。例如对于贫困生的报道,本来新闻媒体只是希望通过新闻报道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但是却让贫困生感到了各方面的压力。很多人都不愿意媒体公布自己的姓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认为,贫困生的自卑和虚荣心不容忽视。如果把他们的隐私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些贫困生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2005年5月9日,福建东南卫视记者拍的一组镜头引发了网上
热烈的争论。这组镜头记录了一位骑车人在暴风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许多网友认为这名记者的有失公德;记者对此的解释是,路面有坑是旁人告诉他的,当时下着瓢泼大雨,他在坑旁边架着相机等了近一个小时才拍到这组画面。并且在拍完画面之后在那里放了一块牌子,提醒路人注意。他强调本意原是希望通过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提醒有关部门重视,而且在雨后也确实由于这组画面引起当局的重视,很快填平了路上的坑。但是记者的这种做法引起公众的责问:在明知前面有危险的情况下,难道只能通过一部分人真的遭遇危险,才能叫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吗?那个骑车人的安危就不需要关心吗?他的遭遇就不该寄予同情?这种对新闻真实的追求,建立在事先知道的他人危险的基础上,是不道德的,这组新闻图像又有何“美”可言?
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美的?在近几年里,专家学者都将此问题聚焦在新闻伦理与新闻真实的争论。首先是大家都所关注的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报道现场,曹爱文不是先去采访,而是趴在女孩身上做人工呼吸。经过多次努力,女孩最终没能醒来。看着女孩的尸体,曹爱文哭了。”正是这个事件网上把曹爱文选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我们可以看到曹爱文作为一名记者,没有完成的职责,也可以说,她在那个时间忘记了报道,忘记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职业素养角度上不应该得到认可。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曹爱文却把一名记者最人性化的层面展现给世人,而带有人性化的报道才能给作为人的报道对象带去最好的新闻真实感,才是真正的新闻美的体现,这也是她被网上广为赞颂的原因。
另一方面,从社会舆论的反应来看,我们的受众需要有道德,有伦理良知的新闻报道者,他们所认为的新闻美首当其冲的是“善”。
种种实例,我们都可以判断出在新闻报道时,应该是看重新闻真实,还是新闻伦理,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美的?
再有就是主持人,法制节目主持人就是法的代言人。法制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深厚的法律知识,在进行案情分析时要完全符合法治精神,准确无误地解释谈话中涉及的法律名词和法律术语使报道符合法律规范,体现法制视点。把握节目的各个环节和进程。语言上要规范,自然,质朴,大方。这样才能保证各种新闻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得到充分尊重。
在我国新闻宣传工作对推动经济发展、引导人民思想、培育社会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既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迎接挑战、居安思危,时刻准备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这决定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意义越来越重大、作用越来越突出、使命越来越光荣。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向人民日报提出了“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要求,这也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篇:新闻法规与道德论文
结合近一两年案例分析人文关怀在新闻理论中的体现和作用
在参阅了部分资料之后,我调用有限的知识表达了自己对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一些思考。以下着重从灾难新闻中的人文报道来论述
首先,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显然是适应于时下的。李普曼说:“所有负责的人共同造成了一个融洽的世界”,“任何时候,人们怎么设想这个世界,就决定了他们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要做什么,而不是取决于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他们对于世界的设想决定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感觉、他们的希望,而不是他们的成就和结果。”在危机事件的新闻采访中,记者不但要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敬业精神,还要具有与灾难共呼吸的人文关怀的精神。中央电视台记者张灵泉在播报“汶川地震”新闻时多次流泪的感人画面就深深地打动了千万个观众的心。
其次,关于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缺失:在社会新闻报道中,既要给予新闻报道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照顾其情感,关注社会中的人的生存状况、生活环境、精神需求等方面;又要满足受众需求,充分考虑受众真正的深层次的需求。然而,在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一方面,对于新闻中的人缺乏深层次的关怀、尊重与爱护;另一方面,对于受众,不能满足其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再次,二十一世纪是个各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频发的世纪,短短的十年时间内,就爆发了很多出人意料的危机事件:地震、海啸、全球变暖、瘟疫、火灾、水灾;以及各种军事冲突、恐怖袭击、金融危机等。可以说,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高风险事件频繁发生的阶段。那么灾难新闻的报道的不可以说不重要。
但是在过去的一些灾难新闻报道中,对于新闻中的人,大量的社会新闻报道关注到了其生存状态,但是没有关注到人的思想情感、尊严、价值等精神方面;关注其表面,却不重视其内心。无论是在采访过程中还是在报道作品当中,有意无意地对某些群体表现出一种不平等、有偏见、不尊重的意味。
对弱势群体的不平等。关注弱势群体,不仅仅是把镜头对准他们而已。报道弱势群体的目的,是真实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引起大家的关注,从而对他们进行帮助,解决其生活中的问题,改善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水平。而许多记者,只是把他们作为新闻素材,并没有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主观地认为对方就应该配合自己的报道,或者想当然地过度报道对方面临的困境,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精神尊严等。
对边缘化群体的偏见。边缘化是一个抽象的说法,也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如同性恋、变性人、艾滋病患者等群体。社会新闻中对这些群体的报道,多是以一种猎奇的眼光进行审视,关注其不同于主流群体的地方,却不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甚至带有严重的偏见,刻意渲染放大这种不同,将其视为异类、变态。
因此,网络上的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在求真、求快的前提下,还应该求善。这是网络新闻报道时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的一个必然要求,它要求新闻媒体在选
择新闻事件、制作新闻内容时,尽量摒弃煽情和耸人听闻的做法,在及时、真实地报道新闻的前提下,怀有一颗至善之心对公众进行人文关怀,安抚他们的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进而避免潜在的、更严重的人群的集体恐慌。
当前,网络传媒语境渐渐主导了人际交往的话语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任何缺少人文关怀的危机新闻报道都将引起受众的不安和恐慌。网络舆论具有聚合性的特点,很容易形成网络拟态环境,而一旦这种信息环境是不安全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就会对受众造成“有组织”的伤害,容易导致其对组织的不信任和对现实环境的失望。另外,由于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使得人类异文化间的交往也在加快,人类的新思想滋生的频率也会越高。这样,不同文化圈层间的误解和冲突也会增多,进而增加了社会的高风险性。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恰好暗喻了这种传播态势,由于人类无法亲身经历一些文化环境,只能借助传媒了解身外的世界,而传媒的“把关人”在制定传播内容的时候,容易注入个人的主观意识。这样,都会引起异文化领域里受众的误判,所以,网络在传递异文化信息的时候,多一份人文关怀就会减少误解和冲突,使网络信息环境变得和谐起来。网络媒介进行人文关怀时的表现
在这个风险四伏、危机频发的世纪,对风险社会中的网络传播的人文关怀现象进行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风险社会中传播危机信息时,除了遵守“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外,还要坚守人文关怀的原则。由于网络媒介更具有公共属性,所以网络新闻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危机信息的传播首先考量的是人的生存状况、人的价值与尊严,2008年“汶川地震”的网络报道就突出了这种人文关怀的思想。网络媒体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表现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价值尊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仁爱。媒体秉承“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掌握客观信息、握舆论导向的原则,实时滚动播出最新消息,众多的记者,众多的媒体,给人们营造了一种“生命如此珍贵,人类彼此相依”的信息空间,互联网把不同地区、不同皮肤的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经历过1998年抗洪、2003年SARS、2008 年四川地震等多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新华社记者徐壮志的新闻作品里就包含着令人感动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光辉。回顾我国近年来的网络危机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是国际事件还是国内事件,都体现了很浓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闪现着人性的光辉。这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原则是分不开的,比如,在处理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上,都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关心人的现实生
存角度进行新闻报道,为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做出了贡献。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一种大视野。在危机事件的传播中,网络媒体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现实环境和现实的社会语境,体现开放的人文精神,实施危机新闻人文化的全球化传播的策略。2009 年H1N1 流感病毒的网络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的事例,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及时发布世界各国的疫情和防御措施,没有造成认为的恐慌,公众在平静的关注中坦然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网络媒体报道危机新闻事件时使用的人文关怀的视角的贡献。
这与我国新闻报道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大原则是分不开的,也受到了国际同行的一致赞誉。比如,在处理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的国际事件上,都采取人文关怀的原则,从关心人的现实生存角度进行新闻报道.近年来,我国媒体的灾难新闻报道还处于探索时期,但总的来说在人性化的进程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突破,特别是对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的报道可圈可点。其报道在人性化上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体现:
1.报道效果明显提升
首先,有关灾难的信息逐步透明公开。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对于灾难报道的信息控制一直比较严格。1976年,震惊世人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几天,媒体上都鲜见相关信息。而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灾难事件中,各家媒体对伤亡人数、城市损毁情况、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救灾工作进展程度等信息进行了全面及时的报道,既无掩饰,也不夸大事实,在第一时间为公众提供了有效信息。
其次,媒体工作者责任意识凸显。在此类报道中,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奉献和付出精神不容忽视,而其求真求快、尽职尽责的专业精神则成为优质报道的保证。一方面,编播人员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及时传播最新的信息,大量亲赴灾区的记者克服重重困难采写新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第一现场去捕捉新闻。特别是在舟曲泥石流报道中,不少人主动参与救援工作,成为抗震救灾的一分子。正是大量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鼓舞和激励全国的同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安慰。
2.报道模式及风格的创新
报道风格更加人性化。“以人为本”成为近几年灾难报道的一大特征,并以此让观众从灾情报道的背后体会到了顽强的精神和强大的凝聚力。2003年以后的灾难新闻报道模式由官方化回归到人性化,从人性的视角展现人物多元的生存状态,避免“英雄神化”的现象。无论是汶川地震中不顾自身安危,把自己当成盾牌,紧紧护住四个学生的谭千秋老师;还是玉树地震中本已脱身却仍英勇救人,最终不幸在一次余震中罹难的义工黄福荣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但他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冲击比那些所谓的“英雄”显得更加真实和强烈。
第四篇:新闻法规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
《新闻法规》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宪法》第(A)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A.35 B.38 C.41 D.47 2.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B)。A.肖像权 B.人格尊严权 C.人身自由权 D.荣誉权
3.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B)。A.地位身份 B.良好表现 C.学历
D.经济收入
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A.评价权 B.荣誉权 C.名誉权 D.形象权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C)①生命健康权②自由权③名誉权 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
C)。1
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⑤⑥
6.名誉权主要表现为。(A)①名誉获得权②名誉利益支配权 ③名誉维护权④名誉收益权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7.大学女同学甲和乙是同宿舍好友,后甲参加某选秀节目,引发舆论关注。乙未经甲同意将甲数张生活照片刊登在乙的新浪博客中,其中有几张甲的照片敞胸露背显得不雅,丙媒体在刊发甲的相关新闻报道时未经甲乙同意,使用了其中数张照片,注明“照片来自乙博客”。丙报道刊出后,引发了一些网民对甲的贬损评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A.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B.乙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C.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D.丙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8.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学,张三对李四不满,写了一份丑化李四的短文发布在其在某网站开设的微博上。李四发现后联系某网站要求删除该微博,某网站不予理会,致使李四遭受的损害扩大。关于扩大损害部分的责任承担,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A.张三承担全部责任 B.某网站承担全部责任
C.张三和某网站承担连带责任 D.张三和某网站承担按份责任
9.甲到乙医院做隆鼻手术效果很好。乙为了宣传,分别在美容前后对甲的鼻子进行拍照(仅见鼻子和嘴部),未经甲同意将照片发布到丙网站的广告中,介绍该照片时使用甲的真实姓名。丙网站在收到甲的异议后立即作了删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A.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B.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应承担按份赔偿责任 C.乙医院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D.乙医院和丙网站侵犯了甲的姓名权和肖像权,但丙网站可免于承担赔偿责任 10.甲乙之间有矛盾,乙为发泄对甲的不满,将甲的头像PS为纹格青灰底色,导致甲看起来比较阴森恐怖,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乙的行为。(B)A.是合法行为
B.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C.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D.侵犯了甲照片的财产权
11.a地某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甲采写的对公民乙不利的报道。乙欲状告报社。乙户籍在b地、常住在c地,暂住在d地。乙可以在下列哪些地方起诉?(D)A.只能在a B.只能在a或b C.可以在a或b或c D.可以在a或b或c或d 12.某媒体刊发了本媒体记者张某采写的对某公民不利的报道。某公民欲状告该媒体。公民可以起诉?(B)3 A.只能是媒体
B.可以是媒体或记者张某 C.只能是记者张某
D.必须是媒体和记者张某
13.某网民在其博客中发文章披露称20年前被医院宣布为因肺病去世的某演员其实是因身患艾滋病而病故。博文中除称该演员当年症状类似艾滋病发作,且有圈内传说该演员曾经吸毒外,此外再没有就此提出充足证据。此文随后被众多网站转载,反响激烈。演员父母、兄妹和妻子对该网民、转载的网站提起名誉权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某演员已去世20年,并不具有名誉权,所以法院应该驳回起诉
B.就算起诉,也只有该演员的父母和妻子有起诉资格,其兄妹不具有起诉资格 C.就算起诉,也应该以隐私权起诉,不应该以名誉权起诉 D.法院应该受理此起诉
14.某女大学生为某摄影师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摄影师将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大学生受到亲友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A.摄影师发表照片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
B.摄影师发表照片已取得大学生的默示同意,不构成侵权
C.大学生是照片的合作作者,摄影师发表照片应向大学生支付报酬
D.摄影师是照片的著作权人,出版发行该照片是合法行使著作权的行为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4 A.网民在甲网站署名方式不合法
B.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在甲网站发表不算正式发表,在乙出版社出版发行才算正式发表
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D.丁网站未经该作者和甲网站同意而转载,构成侵权行为
16.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C)。
A.可以公开报道不同的意见
B.可以公开报道但需客观全面反映各方意见 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D.不能报道
17.关于媒体的消息来源保密,错误的说法是。(D)A.媒体应当尊重消息来源的保密要求,承担不披露其真实身份的责任 B.我国内地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地规定消息来源保密 C.消息来源保密是媒体开展好批评报道的必要条件
D.法律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披露豁免权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是绝对的
18.某报记者A想竞聘记者部主任,但他的“威望”不及同事B,为了竞聘成功,A捏造并在同事之间传播B有小三的“隐私”诋毁B。A的行为侵犯了B的。(D)A.选举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9.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A.记者的职务行为
B.报道源自国家机关公开的职权行为
C.新闻内容真实 D.公正评论
2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C)A.对某官员的情妇进行“人肉搜索” B.在博客中公布朋友的病情
C.公安局为缉拿罪犯而公布犯罪分子的情况 D.窥视某名人私生活并公开传播以资炫耀 21.下列哪项不属于隐私?(C)A.公民的私人信息、个人资料 B.公民的私人活动
C.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及简历
D.自然人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密码
2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限定在的人员知悉的事项。(C)A.一定行业内、一定级别内 B.一定地区内、一定级别内 C.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 D.一定时间内、一定地区内
23.某位不太知名的年轻女演员A主动约请某电视台记者B,称某知名大牌导演C频频性骚扰她,并以让她出演女主角为诱饵与她多次发生过性关系。女演员没有提供相应证据,但称会在法庭上出具有力证据。记者B没有联系上导演C,便将演员A的谈话在电视上如实播出。后导演C起诉,法院查实,演员A的说法没有有力证据支持,构成对导演C的侵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演员
A单独承担侵权责任
B.演员A和记者B平均承担侵权责任
C.演员A承担大部分侵权责任,记者B承担小部分侵权责任,电视台不承担侵权责任
D.演员A和记者B、电视台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24.某报社记者A与自称是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B的员工C通过网络QQ聊天,员工C抱怨公司经常加班,但不按照劳动法支付报酬,简直是比资本家还黑心。A 据此撰写出批评B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报道,由于B公司备受社会关注,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造成B公司经济损失。B公司起诉记者A,并索赔数千万,远远超过记者A的赔偿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公司有权起诉记者A B.索赔数千万简直是勒索,法院不应该受理此案
C.记者A的行为是职务行为,所以应该起诉报社,而不应该只起诉记者A D.记者A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应该起诉报社和记者A 25.根据相关规定,是我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着发布重要政务新闻的职能。(D)A.人民日报社 B.中央电视台
C.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D.新华通讯社
26.根据2012年元旦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我国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规定是。(D)A.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两次、每次不超过60秒的广告 B.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一次不超过90秒的广告
C.每集电视剧中只能插播一次不超过90秒的公益广告,不得插播商业广告 D.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7.如媒体不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随意播报气象预报,按《气象法》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最高元的罚款。(C)A.2万 B.3万 C.5万 D.10万
28.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在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有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B)A.10万 B.30万 C.50万 D.100万
29.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C)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A.15 B.30 C.45 D.60 30.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C)A.15% B.20% C.25% D.30%
31.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
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的罚款。(A)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上4万元以下 C.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32.根据相关规定,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后,要及时发表更正或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之日起,(B)。
A.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头版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B.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C.在不迟于随后出版的三期报刊内的头版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D.在不迟于随后出版的三期报刊内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33.某报记者2012年2月10日编写虚假新闻,后被查证并通报批评。2012年3月10日,该记者的不良从业行为被新闻出版总署记录并列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根据相关规定,该记者在前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D)A.2015年2月9日 B.2015年3月9日 C.2017年2月9日 D.2017年3月9日
34.根据相关规定,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B)A.2 B.3 C.4 9 D.5 35.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的学历条件是:。(A)A.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B.文科类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C.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D.文科类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36.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报刊出版单位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是。(A)A.记者站 B.通联站 C.办事处 D.工作站
37.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站长须具有。(B)A.中级以上职称并有3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B.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C.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3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D.副高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38.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除报刊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以该集团或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立的记者站外,单家报刊设立的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最多不超过人。(B)A.3 B.5 C.8 D.10 39.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如申请设立记者站,报刊出版单位
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须在近内未出现过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C)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40.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关于媒体实习记者的采访,正确的是。(A)A.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 B.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办公行政人员的介绍和带领下并持媒体的介绍信
C.可以单独从事新闻采访,但必须持该媒体为当次采访专门开具的介绍信 D.可以单独从事新闻采访,但必须持该媒体出具的该实习记者的身份证明
41.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以下的罚款。(B)A.5000元 B.10000元 C.30000元 D.50000元
42.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外国新闻机构的记者应当在抵达中国后
个工作日内,到外交部新闻司及其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理注册手续。(C)A.3 11 B.5 C.7 D.10
(二)多选题
1.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说明。(ACD)A.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
B.人格尊严权在公民的人格权中居于首要地位 C.我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可辱
D.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国家实行紧急状态期间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措施包括。(ABC)A.新闻管制
B.通讯、邮政、通信管制
C.对重要新闻机构及其重要设施加强警卫 D.限制新闻记者人身自由
3.关于我国宪法对领土的效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BD)A.领土包括一个国家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B.领土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对象
C.《宪法》在国土所有领域的适用上无任何差异
D.《宪法》的空间效力及于国土全部领域,是由主权的唯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的
4.某医院在优生优育图片展中,未经性病患者甲同意展出其病历照片,并在说明中用推断性语言表述该患者所患疾病系性生活不检点所致,呼吁公众性生活要检点。虽然患者眼部被遮掩,也未署名,但有些观
众仍能辨认出患者甲。此案例中,医院侵害了患者甲的。(CD)A.生命权 B.肖像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5.某报社因侵犯某明星名誉权被法院判令对该明星赔偿损失、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此后,该报社既不上诉,又不履行该生效判决。该明星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对此,法院可以采取哪些强制执行措施?(ABCD)A.采取公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公布于众,费用由该报社负担 B.对该报社社长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并拘留 C.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由报社支付迟延履行金
6.某网络博客上出现一篇辱骂某知名公司总裁A的文章,使用了“丑陋的小人”、“超级大流氓”、“纯粹就是骗子”等言辞。这与公众对A的普遍认识不符,也使得A的名誉受到一定损害。从文章透露的情况看,匿名博主B应该是A公司的员工。A要求博客商C提供B真实情况并删除该文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A.博主B侵犯了A的名誉权
B.博客商C可以不提供博主B真实情况给A,但应该删除该文章 C.博客商C既应该提供博主B真实情况给A,也应该删除该文章
D.博客商C如删除该文章则不侵犯A的名誉权,如拒不删除则侵犯A的名誉权 7.甲女委托乙公司为其拍摄一套艺术照。不久,甲女发现丙网站有其多张裸体照片,受到众人嘲讽和指责。经查,乙公司未经甲女同意将其照片上传到公司网站做宣传,丁男下载后将甲女头部移植至他人裸
体照片,上传到丙网站。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D)A.乙公司侵犯了甲女的肖像权 B.丁男侵犯了乙公司的著作权 C.丁男侵犯了甲女的名誉权 D.甲女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8.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包括。(BC)A.买一些伟人的肖像挂在家中
B.某照相馆未经本人同意,把顾客相片挂在橱窗以招徕生意 C.发泄对某人的不满,丑化其肖像
D.某电视新闻中出现某市民在商场购物的画面
9.下列情形中,属于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是。(ABCD)A.新闻报道中使用领导人的肖像
B.公安机关为缉拿犯罪分子在报刊上使用犯罪分子的肖像 C.为宣传义务植树活动使用植树者的肖像 D.寻人启事上使用失踪者的肖像
10.漂亮女青年丽丽因在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中言词犀利、自称就要嫁“富二代”、明星而受到观众和网民关注,并引发舆论争议。某匿名网民在多家网站首次发布了丽丽的大学期间相片、家庭背景、妇科病史、恋爱史等信息,并有丽丽曾是某明星“小三”的情节,一时引发网络舆论对丽丽的声讨。丽丽起诉相关网站,后经有关部门查实,匿名网民是丽丽大学同学美美,两人在大学时有过矛盾,美美关于丽丽的早期相片、家庭背景、妇科病史都属实,但关于丽丽的恋爱史及她曾是某明星“小三”的情节纯属捏造。美美的行为侵犯了丽丽的哪些权利?(CD)A.荣誉权 B.肖像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11.著作人身权包括:(ABC)A.发表权 B.署名权 C.修改权 D.改编权
12.甲影视公司将其摄制的电影《你幸福吗》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转让给乙网站,乙网站采取技术措施防范未经许可免费播放或下载该影片。丙网站成功开发出规避乙网站技术防范的软件,供网民在丙网站免费下载使用,大学生丁利用该软件免费下载了《你幸福吗》供个人观看。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D)A.丙网站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 B.大学生丁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
C.甲公司已经丧失著作权人主体资格
D.乙网站可不经甲公司同意以自己名义起诉侵权行为人 13.我国《著作权法》不适用于下列哪些情况?(ABD)A.法院判决书
B.《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官方中文译文
C.《伯尔尼公约》成员国国民的未发表且未经我国有关部门审批的境外影视作品 D.奥运会开幕式火炬点燃仪式的创意
14.居住在A国的我国公民甲创作一部英文小说,乙经许可将该小说翻译成中文小说,丙经许可将该翻译的中文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并向丁杂志社投稿。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ACD)A.甲的小说必须在我国或A国发表才能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 B.乙翻译的小说和丙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均属于演绎作品 C.丙只需征得乙的同意并向其支付报酬
D.丁杂志社如要使用丙的作品还应当分别征得甲、乙的同意,但只需向丙支付报酬
15.对正版的合法音像制品,下列哪些未经权利人许可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ABD)A.甲航空公司购买后在飞机上播放供乘客欣赏 B.乙公司购买后进行出租 C.丙学生购买后用于个人欣赏
D.丁学生购买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上
16.下列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法定刑最高可处死刑的是哪些罪行?(AD)A.间谍罪 B.叛逃罪
C.颠覆国家政权罪 D.投敌叛变罪
17.隐性采访应当遵循以下哪些原则?(ABCD)A.公共利益原则 B.别无他法原则 C.场合的公共性原则 D.减少道德损失原则
18.某商场在情人节举办了接吻大赛,接吻时间最长的一对情侣B和C获得了2万元该商场的现金抵用券。某报派记者A去采访报道,记者A拍得B和C接吻情形的照片数张,选用了一张刊登在报纸上,其他照片则刊发于自己博客中。B和C看到照片后,自感不雅,起诉报社和A侵犯其名誉权和肖像权,同时要求A删除博客中的照片。对报社和A的行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D)A.都侵害了B、C的肖像权和名誉权
B.都侵害了B、C的肖像权,但没有侵犯B、C的名誉权
C.报社及A在报上刊发照片的行为没侵权,因为是合法的新闻报道 D.A在博客中发B、C的照片侵犯了其肖像权,但没有侵犯其名誉权
19.过去,记者们到某足球俱乐部训练和比赛场地采访从不需出示记者证。俱乐部新领导A上任后,俱乐部要求记者采访必须主动出示记者证,否则不允许入场采访,并在其网站上刊登出公告。一月后俱乐部主办的一重要赛事开赛,有少数没有随身携带记者证的记者或没有记者证的实习记者被阻挡在比赛场地外。某知名足球报记者B因此在该报刊发言辞激烈的文章《A俱乐部凭什么“封杀”记者》批评俱乐部,称其一定是有什么猫腻见不得人,所以才不允许记者去采访;俱乐部不让记者入场采访是侵犯了记者的采访权;并讽刺俱乐部“飞扬跋扈”,辱骂A是个具有“臭衙门作风”的“跳梁小丑”。俱乐部和A起诉记者B侵犯了名誉权。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A俱乐部以查看记者证为借口,实际上是阻止记者的顺利采访,是变相“封杀”记者
B.记者B侵犯了俱乐部和A的名誉权
C.记者B的评论文章是正当的舆论监督,没有侵权 D.记者应主动出示记者证,俱乐部A的行为并不违法
20.关于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犯罪,可以由哪些主体构成?(ABCD)A.网站建立者 B.网站直接管理者 C.电信业务经营者
D.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
21.某大学女生A、B去某百货商场购物,商场保安怀疑她们偷了化妆品,便对她们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A、B反对。但保安仍然将两名女生非法扣留达两个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法院经审理,判决该商场
向两名女生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向两名女生付精神损失抚慰金4000元。商场保安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AD)A.人身自由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名誉权
22.下列哪种情形,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支付报酬就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ABD)A.为个人学习研究而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B.为评论某一作品而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C.将已经发表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D.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23.甲电视台模仿某境外电视节目创作并录制了一档新娱乐节目,尚未播放。某地区的数字电视频道乙贿赂甲电视台工作人员贺某复制了该节目,将该节目抢先在数字电视频道播放。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A.乙侵犯了甲的播放权 B.乙侵犯了甲的复制权
C.贺某应当与乙承担连带责任 D.贺某应承担补充责任
24.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新闻传播侵犯姓名权?(ABD)A.媒体为增加报道的权威性,谎称独家专访了某知名专家 B.电视节目在新闻报道中错误标注了被采访对象的姓名 C.媒体不允许为其投稿的作者使用笔名
D.记者在报道中无端批评某公民改变姓名的行为 25.关于新闻泄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A.新闻泄密是指在新闻传播中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B.新闻报道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属于新闻泄密的一种 C.新闻泄密的行为主体只能是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
D.媒体记者私下向间谍出售新闻采访中窥探到的国家秘密,也属于新闻泄密 26.根据相关规定,关于新闻出版保密工作,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BCD)A.保密审查实行送审制度,即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都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B.对涉及国家秘密但确需公开报道、出版的信息,新闻出版单位应当向有关主管部门建议解密或采取删节、改编、隐去等保密措施,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 C.新闻出版单位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会议或其他活动,应当经主办单位批准 D.新闻泄密事件发生后,由有关责任单位负责及时调查,责任暂时不清的,由有关保密工作部门决定自行调查或者指定有关单位调查
27.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新闻传播需要特殊保护的社会群体有:(ABCD)A.未成年人和妇女 B.残疾人 C.老年人
D.种族和民族人群
28.甲明知自己身患梅毒,于2001年10月4日挟持女青年孙某逼迫其拍裸照并将其强奸,后甲将孙某的裸照于社会上公开散发。2001年12月,孙某被检查出也患有梅毒。甲侵犯孙某的哪些权利?(BCD)A.荣誉权B.健康权C.性自由权D.隐私权
29.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下列哪些属于淫秽物品?(AC)19 A.具体描绘性行为的图书
B.介绍人体性生理、性医学知识的图书 C.宣扬色情的淫秽性的影片
D.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
30.根据我国《广告法》等相关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和包含。(ABC)A.“效果最佳”的用语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C.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 D.艺术性夸张的内容
31.下列关于姓名权的说法,错误的是。(ABD)A.某公民的父亲姓张,母亲姓李,他的姓氏只能姓张或姓李,但具体如何选择,该公民有自主权,其父母不得干涉
B.公民在户口登记时,可以使用非正式姓名,但需要在其后标注正式姓名 C.公民在自己的物品、作品上标示自己的姓名,是作为权利主体的标志 D.公民要改变自己的姓或名,需征得自己父母的同意 32.下列关于荣誉权的说法,正确的有。(AB)A.荣誉权既是一种既得权,也是一种期待权
B.记者在批评报道中,以贬损性的言辞报道被批评对象获得的荣誉,是新闻传播侵犯荣誉权的行为
C.为吸引公众注意,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抬高夸大被采访对象的荣誉,属于新闻失实,但不属于新闻传播侵害荣誉权
D.荣誉权所产生的利益,只有精神利益,没有物质利益
33.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20 A.未经批准,各类新闻单位均不得擅自使用境外媒体、境外网站的新闻信息产品 B.未经核实,新闻单位所办新闻网站不得擅自发布新闻线人、特约作者、民间组织、商业机构等提供的信息
C.新闻单位设立官方微博,须向其主管单位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 D.无新闻记者证的人员不得以新闻单位网站名义采访或发稿
34.下列哪些人员不具备申领新闻记者证的基本资格条件?(ABCD)A.某新闻学本科毕业生经某报正式聘用从事记者工作10个月
B.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曾任某报记者部副主任,目前专任人事处处长(不再从事采编工作)
C.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目前任某地方政府党办主任被某报聘用为特约通讯员 D.某编辑出版学博士毕业生目前担任某大学校报主编
35.下列哪些人员不具备申领新闻记者证的基本资格条件?(ABCD)A.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2年前因为从事有偿新闻活动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吊销新闻记者证
B.某新闻学硕士毕业生1年前因为酒驾被判处拘役半年 C.某教育学博士毕业生目前担任某教学辅导类报纸主编 D.某中专毕业生目前任某都市报社会新闻部首席记者
36.根据相关规定,关于新闻采编人员的下列微博行为,不符合规定的做法是。(BCD)A.经所在单位批准设立职务微博
B.将自己采访的本新闻单位因故没有刊播的新闻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C.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已经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D.未经同意,将所在新闻机构尚未刊播的其他记者的采访报道发布在自己微博中
(三)判断题
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面。(√)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系。(√)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性,都是公民人格权。(√)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
器内的信息构成侵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14.2013年1月1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犯发表权的行为。(×)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但涉及新闻作品的,仅有民事责任。(√)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种行为。(√)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门。(×)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4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 联网信息办公室。(√)23
第五篇:单选《新闻法规》
(四)《新闻法规》
1.我国《宪法》第(A 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是(B人格尊严权)。
3.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B良好表现)。
4.公民或法人应受社会与公众公正评价的权利,是(C名誉权)。
5.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C③名誉权④肖像权⑤姓名权⑥隐私权)
6.名誉权主要表现为。(A②名誉利益支配权③名誉维护权)
7.大学女同学甲和乙是同宿舍好友,后甲参加某选秀节目,引发舆论关注。乙未经甲同意将甲数张生活照片刊登在乙的新浪博客中,其中有几张甲的照片敞胸露背显得不雅,丙媒体在刊发甲的相关新闻报道时未经甲乙同意,使用了其中数张照片,注明“照片来自乙博客”。丙报道刊出后,引发了一些网民对甲的贬损评价。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乙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8.张三和李四是大学同学,张三对李四不满,写了一份丑化李四的短文发布在其在某网站开设的微博上。李四发现后联系某网站要求删除该微博,某网站不予理会,致使李四遭受的损害扩大。关于扩大损害部分的责任承担,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张三和某网站承担连带责任)
9.甲到乙医院做隆鼻手术效果很好。乙为了宣传,分别在美容前后对甲的鼻子进行拍照(仅见鼻子和嘴部),未经甲同意将照片发布到丙网站的广告中,介绍该照片时使用甲的真实姓名。丙网站在收到甲的异议后立即作了删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乙医院侵犯了甲的姓名权)
10.甲乙之间有矛盾,乙为发泄对甲的不满,将甲的头像PS为纹格青灰底色,导致甲看起来比较阴森恐怖,然后发布在网络上。乙的行为。(B侵犯了甲的名誉权)
11.a地某报刊登了本报记者甲采写的对公民乙不利的报道。乙欲状告报社。乙户籍在b地、常住在c地,暂住在d地。乙可以在下列哪些地方起诉?(D可以在a或b或c或d)
12.某媒体刊发了本媒体记者张某采写的对某公民不利的报道。某公民欲状告该媒体。公民可以起诉?(B可以是媒体或记者张某)
13.某网民在其博客中发文章披露称20年前被医院宣布为因肺病去世的某演员其实是因身患艾滋病而病故。博文中除称该演员当年症状类似艾滋病发作,且有圈内传说该演员曾经吸毒外,此外再没有就此提出充足证据。此文随后被众多网站转载,反响激烈。演员父母、兄妹和妻子对该网民、转载的网站提起名誉权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法院应该受理此起诉)
14.某女大学生为某摄影师充当模特,双方未对照片的发表和使用作出约定。后摄影师将大学生的裸体照片以人体艺术照的形式出版发行,致使大学生受到亲友指责。对此,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摄影师发表照片侵犯了大学生的隐私权)
15.网民“老大难”,在甲网站发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乙出版社的《网络热门小说集》收录该小说,丙教材编写单位将该作品作为范文编入《语文》教材,丁文学网站转载了该小说。乙、丙、丁均未征得网民“老大难”同意。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C丙可以不经该网民同意使用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难》,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16.根据相关规定,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终审判决,如有不同意见,媒体正确的做法是(C不能公开报道,但可在内部提出或登内参反映)。
17.关于媒体的消息来源保密,错误的说法是。(D法律应该对消息来源的披露豁免权进行保护,这种保护是绝对的)
18.某报记者A想竞聘记者部主任,但他的“威望”不及同事B,为了竞聘成功,A捏造并在同事之间传播B有小三的“隐私”诋毁B。A的行为侵犯了B的。(D名誉权)
19.下列哪条不是新闻传播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A记者的职务行为)
20.下列行为中,不属于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是。(C公安局为缉拿罪犯而公布犯罪分子的情况)
21.下列哪项不属于隐私?(C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及简历)
22.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限定在的人员知悉的事项。(C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
23.某位不太知名的年轻女演员A主动约请某电视台记者B,称某知名大牌导演C频频性骚扰她,并以让她出演女主角为诱饵与她多次发生过性关系。女演员没有提供相应证据,但称会在法庭上出具有力证据。记者B没有联系上导演C,便将演员A的谈话在电视上如实播出。后导演C起诉,法院查实,演员A的说法没有有力证据支持,构成对导演C的侵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演员A和记者B、电视台都要承担侵权责任)
24.某报社记者A与自称是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B的员工C通过网络QQ聊天,员工C抱怨公司经常加班,但不按照劳动法支付报酬,简直是比资本家还黑心。A 据此撰写出批评B公司违反劳动法的报道,由于B公司备受社会关注,报道引起舆论强烈反响,造成B公司经济损失。B公司起诉记者A,并索赔数千万,远远超过记者A的赔偿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公司有权起诉记者A)
25.根据相关规定,是我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承担着发布重要政务新闻的职能。(D新华通讯社)
26.根据2012年元旦起施行的《〈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的补充规定》,我国电视台在电视剧中插播广告的规定是。(D不得在每集(以四十五分钟计)中间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
27.如媒体不使用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信息,随意播报气象预报,按《气象法》规定,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最高元的罚款。(C5万)
28.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在我国设立出版单位应当具有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B30万)
29.广播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电视剧审查机构,负责电视剧审查工作。审查机构应在收到送审材料(B30天)内提出修改、删剪意见或审查结论。
30.根据相关规定,各电视台每天播出的每套节目中,境外电视剧不得超过电视剧总播出时间的。(C25%)
31.擅自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或者超出核定的服务项目从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依据各自职权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的罚款。(A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
32.根据相关规定,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后,要及时发表更正或答辩,应自虚假失实报道发现之日起,(B在其随后出版的最近一期报刊的同等版位上发表更正或答辩)。
33.某报记者2012年2月10日编写虚假新闻,后被查证并通报批评。2012年3月10日,该记者的不良从业行为被新闻出版总署记录并列入全国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记录查询系统。根据相关规定,该记者在前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D2017年3月9日)
34.根据相关规定,被列入不良从业行为记录的新闻采编人员重新获得新闻采编从业资格后,年内再次违反新闻出版法规的,终身不得从事新闻采编工作。(B3)
35.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须具备的基本的学历条件是:。(A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36.根据我国相关规定,报刊出版单位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是。(A记者站)
37.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站长须具有。(B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38.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除报刊集团或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以该集团或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立的记者站外,单家报刊设立的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最多不超过人。(B5)
39.根据《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如申请设立记者站,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须在近内未出现过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C两年)
40.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关于媒体实习记者的采访,正确的是。(A不得单独从事新闻采访,必须在持有新闻记者证的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
41.报刊刊载虚假失实报道致使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新闻出版署或者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以下的罚款。(B:10000元)
42.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外国新闻机构的记者应当在抵达中国后个(C7)工作日内,到外交部新闻司及其委托的地方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办理注册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