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9宋建秀 找到做教师的感觉读后感
遨游知识殿堂
--读《找到做教师的感觉》有感寿光市侯镇中心小学 宋建秀
乘坐“阿拉丁魔毯”
乘坐“阿拉丁魔毯” 遨游知识殿堂
--读《找到做教师的感觉》有感
今年暑假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也是我这一生可能最不会忘记的话,莫过于“那方小小讲台是阿拉丁的魔毯,老师带领一群孩子探索生命意义,遨游知识殿堂。”当我充满期待的打开这本新书,也许是注定,没有翻到“序”,也没有翻到“目录”,却意外翻到了让我最心醉的这一页。是呀,讲台就是魔毯,这个比方太贴切了,让我对教师这个行业又充满了足足的信心与期待!
这本书叫做《找到做教师的感觉》,作者张家海。赵国忠在“序”中说道:做教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说,有一种感觉,是坚守;是幸福;是智慧;是情怀。而对本书的作者张家海老师所追寻的做教师的感觉,是如诗一般的淡泊、隽永。
张家海老师的这本书中共有“诗意教书、诗意育人、诗意成长、诗意生活”四辑,分为十部曲。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诗意感觉八”中的“四个一”治班秘诀。在这篇文章里,张老师提到了学校的一位“绅士”,王老师。王老师不仅自己的办公桌收拾的干干净净,班级管理的也是井井有条,学生课桌前后左右一条线,教室内工具整整齐齐,甚至都会把垃圾桶误认为饮用水桶。那么,是怎么样的班级治理才能产生如此持续稳定的良好效果呢?就是“四个一”治班秘诀。这四个治班秘诀分别是:制定一个标准,让学生有章可循;树立一只标杆,让学生“崇拜偶像”;设立一个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定期一次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这四个治班秘诀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会结合“四个一”,总结出属于自己班级的治班秘诀,让我的班级也能绽放光彩。
还有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篇是“诗意感觉三”中的给课堂安个“托儿”。对一节课进行美化包装,业内人士称为“作课”,张老师原先对“作课”并不看好,他认为“作课”失去了一堂课的本真,不是常态。直到后来他被推举到市里参加“一师一优课”选拔,态度才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张老师按照原先准备的“五步教学法”一板一眼的设计讲解了每一个环节,但是情况并不如他所想,教研员老师们对他的课并不是很满意,提出了“单薄”、“差一样东西”、“及格”、“还要下大力气打磨”、“差氛围、差学生、差精彩”等话语。后来张老师经过细心研究,发现自己课堂中的问题:他的全部流程里只有“教师”,没有“学生”,整堂课基本是“牵着学生鼻子走”。于是,他“心生一计”,由学生“托儿”提出问题,“一花引来百花开”,课堂气氛起来了,孩子们的“话匣子”也打开了,后面的环节也“得心应手”了。
由此,我也受到启发,教学中,何不给课堂安插一个“托儿”呢?去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破冰”,起到“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作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张老师的这本书,将那些美好或意义深刻的片段以文字形式留存,让那些值得铭记的经历和故事变成人生的永恒。我感受了书中的“黄金屋”,倍受启发:让教书富有诗意,让育人走向远方,让自己努力去找寻做教师的感觉。
第二篇:重新找到做教师的感觉
重新找到做教师的感觉
——读《不做教书匠》有感
最近读完管建刚老师的《不做教书匠》一书,同时结合自己这几年的学习和工作,不禁感慨万千,其中许多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不禁要问问自己对教师这份工作依旧还有多少热情。整篇文章很全面地剖析当代青年教师的种种心理状况,真实贴切地抓住了青年教师的问题。认真反思自己之后,感觉也开始有了不良的习惯。
管建刚老师在文中对青年教师提出了许多真诚的建议,分别是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和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这八条建议,对于如今这个社会,对于如今的青年教师来说,可以说是囊括了大部分我们做为当代教师应该有的气质,没有了这些特点,我们做不好一名优秀的教师,但是这么多的特质也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特别是做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看完了这几条建议,我思考我最欠缺的是什么?我觉得我要做一个有奋斗感、敢于挑战并且能脚踏实地的老师。一个坚强的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做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否则将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过往的成绩里。所以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讲,不要怕辛苦,对于领导安排的任务要乐于接受,人总是在不断工作中才能取
得更大的进步的。如果总是怕苦怕累,不愿意接受工作任务,那么你永远也得不的到更好的锻炼,也就谈不上进步了。课堂对于老师来讲,犹如舞台对于演员,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这样的老师上课才会精彩。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当然了这样的课堂根本就没什么精彩可言。所以我要做一名勇于接收挑战的教师。
管建刚老师认为: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必须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正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开始。管建刚老师还说: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是的,细节折射理念。我们的每一个细小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实都折射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怎样把这些小事做好,做到位,正体现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是在琢磨和处理这样的小事逐渐地发生的。有一些成语说得好:积沙成塔。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溪流无以致江海。教育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的事情,只有做好了这些小事,才能体现我们做教师的自身价值。
所以,我认为青年教师不能再做一个不求上进的教书匠,而应该找回自己奋斗的青春,去迎接教师行业应有的挑战,做更好的自己!
第三篇:《做事先做人》读后感 吴凤秀
闵行区马桥元祥幼儿园2013学年第一学期
《做事先做人》读书心得
吴凤秀
《做事先做人》这本书,工作之余陆陆续续看了些,收获不少,当要真的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困难。因为这本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难以概括表达清楚。所以,在这里只是根据我所理解来谈谈读了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总体的感觉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告诫我们怎样做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知深浅,知是非,知廉耻,知轻重,其实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我认为,只要我们立足做人的“四知”,做事一般不会偏离方向。所以,看了这本书的最深感受是:做事先做人。
《做事先做人》内容概要:一生做的最多的就是工作,工作给人的也应是最多…… 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人?你在为谁工作?为什么不从小事做起?你将优秀藏在了哪里?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发展?你是否只做了上司吩咐你做的事?有人可以限制你吗? 这些关于完美职业理念的经典问题,有些人刚开始工作就明白了,于是,他们从中体会到了成功,使自己变得富有;而有些人工作一辈子也没弄明白,于是,他们始终与平庸为伍,精神和物质也永远贫乏……
著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卡尼曼说:“社会赞许工作。”我们应该让工作赞许我们的人生。
第四篇:曹建英《做一名智慧型教师》读后感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读《做智慧的教师》有感
唐山市安各庄小学曹建英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这与我们一直在说的做一名智慧型教师不谋而合。
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假期中,我读了《做智慧的教师》这本书,书中关于教师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对教师智慧的关注、对教学实效的关注、对自身发展的关注、对教学创新的关注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共享的平台,提供一些教学细节、教师智慧、教学实效、自身发展、教学创新的操作性理论的诠释与实践案例,觉得很有启发。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一堂好课应该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应该能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情感态度、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它将好课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的程度,更让人觉得无法捉摸,无从评判,但也吸引了我细细读下去。书中认为好课应让学生受益一生,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应体现新课程理念,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适当、课堂组织高效,并且给好课定了三条评价标准:学生喜欢,质量合格,基本功过关。为此,我有三点感触想与大家一道分享:
一、智慧班主任,善待差异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家庭,班主任无疑就是家长,其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时不在演奏着一首永不停息的交响曲,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就是师生之间那股真诚的爱。光强调班主任要爱学生是不全面的,还应具体研究怎样去爱,要“让爱智慧”。“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学生,恰恰是你最需要爱的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实质上已经结束了。” 班级管理就像庄稼地一样,你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庄稼地,只有如此,才能因地制宜的把庄稼种好。你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你才能管理好班级。农民地里有干不完的活,教师在管理中有做不完的事。教学艺术无止境,管理艺术亦无止境。庄稼的生长是有生化规律的,你无法改变它的生长周期,你必选按照它的生长规律去等待它的开花结果。同样学生千差万别,我们也必须学会因材施教,不同的爱要给不同的学生。
二、智慧课堂,有效教学
让课堂“闪现”着激昂的思绪,需要教师有着艰辛的修炼过程,是在汗水中的孜孜以求,是在烈火中的万千锻打,是激昂与沮丧中迸发的智慧,是在“不满足”的探寻中积累的智慧。有这样的智慧,才会有若履轻云,才使得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三、智慧评价,师生共勉
本书的第52个问题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学生,便将其制止,并让他到校长室去。陶先生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男生已经在那里等候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奖给男生:“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又掏出一块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的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你一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一番话,更应让我们深思:“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卡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急忙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是的,充满智慧的评价是一种启发、一种点拨,一种关爱,一种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诠释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引领着师生走向智慧,走向成功。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处理教学中的问题的方法,在今后教学中遇到类似问题,我一定会处理地得心应手的。
总之,在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我必须改变许多传统班级教育的模式,用现代的眼光来教育我们新时代的孩子,既要努力读书,努力思考,还得不断学习,走在孩子们的前面。做一个阳光智慧型的班主任,是对自己的挑战,同时对自己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第五篇:《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教师的幸福--《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作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师,如果我每天、每月、每年都在重复同样的知识,那我就会成为教育的工具,活生生的教书匠,没有活力的教书机器。那么,我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学生来呢?近几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最近学校要求我们学习《做研究型教师》这本书,从该书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学会从事研究,才会使我们的工作日新月异地变化着,才会让我们的工作处处充满挑战,处处充溢着新奇,处处洋溢着无尽的乐趣,处处尽显我们的智慧与才华。
如何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如何让自已由一名由传统型教师,转变为有知识、会研究、善创新的研究型教师,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总觉得做研究是理论家的事情,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前看到同事在搞课题研究感觉很深奥,自己想进行课题研究又觉得无从下手。而通过近几天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是呀,什么是研究型教师?如何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做终身学习的教师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每个人的学问和成绩都是特定时间和条件下的产物,既有其长处和优点,也有其缺陷和不足,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既是成就一名研究型教师的主观条件,也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一种心理品质。新课程的实施,更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尤其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观和人才观;注意学习有关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书籍,从而能够适应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化、自主成长和提升自己人生质量的重要前提。
二、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反思
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每个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自我与他人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成败反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做到了节节课后反思,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双向互动反思;与同事合作碰撞中反思;再有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促进教学反思。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已形成较强的反思意识,掌握了一定的反思技巧,从而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使自己向研究型教师再迈近一步。
三、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研究。
有的老师认为做“研究型教师”太难了,平时工作忙,哪有时间搞研究呢!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只要我们不排斥理论的学习,努力地从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会发现原来研究比教学更有趣,它促使我们反思,促使我们把“问题”变成“课题”,促进我们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们在教学中敢于大胆尝试与创新。有人夸华应龙老师勤于研究,他说:“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在探索、研究中达到华应龙老师所说的这种境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能成为研究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