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讲 捕捉题旨法[推荐]
第二讲 捕捉题旨法
教学目的: 1.准确捕捉作文主题。
2.明确文章材料应紧扣主题。
3.引导学生深刻挖掘文题背后题旨。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捕捉题旨的两种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挖掘文题背后题旨。教学步骤与安排:
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小桔灯的课堂。我们的口号是:在快乐中——学会作文,在作文中——享受快乐。耶——
作文点评
① 教师总评:针对上周学生作文,文采飞扬、激情洋溢肯定学生一周以来的进步表现,褒赞带有共性的成绩,真诚善意、委婉艺术的指出学生们的主要缺点;
② 学生互评:老师朗读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一篇,激励学生逐段进行口头点评; ③ 学生修改:让学生按照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对习作快速进行局部修改。
下面我们开始快乐之旅的第一站:手提桔灯——转、转、转
一、手提桔灯——转转转
● 缩写句子
1.她的儿子由于平素就习惯了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显出丝毫的慌张,立刻笔直地躺倒在铁路中央。
缩:儿子躺在中央。
2.阳光抚摸着一望无际的江南田野。缩:阳光抚摸着田野。
3.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十分艰难地迈着沉重的步伐。缩:纤夫迈着步伐。
4.繁花似锦的焰火在夜空中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案。缩:焰火构成图案。
5.漆黑的夜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缩:夜空挂着圆月。
6、喷薄而出的红日映照着大桥巨大的桥身。缩:红日映照着桥身。
你们真棒!我们现在进入快乐之旅的第二站:点亮桔灯——闪、闪、闪
二、点亮桔灯——闪闪闪
●
开动脑筋——想一想
1、猜词游戏 同学们,小桔灯的课堂周周都有新的游戏和活动,今天我们要玩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叫“你说我猜”!
游戏规则: 每一个组派两个同学,老师出示图片,甲同学描绘这个事物,但不许说出这个词中的任何一个字,乙同学猜这个词语,猜对的越多这一组分数越高。
谈谈游戏给你的启示:为什么通过我们的描 述能把这个事物猜出来呢? 小结:因为我们在描叙一个事物的时候抓住了这个事物的特点,也就是抓住了这个事物的特征。
2、导入新知:
其实写作文时也要像做游戏一样,我们通常看到一个作文题目。第一步要审题,明确中心。也就是要善于捕捉题目中所蕴含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审题方法“捕捉题旨法”
(1)出示概念:
师:什么是题旨? 生:题目的中心。师:所谓题旨就是题目所蕴含的核心意思或文章要表现的中心内容,也是文章立意选材的依据。因此,判别题旨的正确和快慢与否,直接影响文章的构思。(板书)
我们来看看捕捉题旨怎么样运用呢?
(2)讲解捕捉题旨的两种方法: ① 教师举例:《我是读书迷》
师:当你看到这个作文题目的时候,你觉得你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生:读书迷
师:打算怎么样来写?
生:通过事情来表现怎么迷的。
师:读书迷是什么意思?是喜欢?是热爱?还是酷爱,痴迷? 生:是痴迷。
师:这个题目的题旨是? 生:迷!
师:你是读书迷吗?你平时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能谈谈你“迷”的事例吗?
例子:陈毅吃墨的故事。
师: 通过这个例子,表明陈毅是个什么迷? 生:不折不扣的读书迷。
练习
《家庭趣事》 题旨:“趣”
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家庭里,有三口之家,有五口之家。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发生?包括一句诙谐幽默的话。一个生动有趣的表情,都可以谱写出最真实,最感人的趣闻。
A册P62页《旧巷新事》
阅读目标:文章是怎样表现“旧”“新”题旨的。自己另外拟一个题目。
小结:几个词的题目,题旨就在题目的关键词里,仔细辨别出,同时要看其与前后词语的联系。所以捕捉题旨方法一:几个词的题目——在题目中找到题旨(板书)师:是不是所有的作文题目的中心都可以再在题目中找到呢? 生:不是。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个作文题目。② 教师举例:《拔河》
通过现场拔河比赛,观察动作神态。师:同学们,平时也参加过拔河比赛吧? 生:参加过。
师:老师想采访一下,你们认为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
生:是力量、是团结、是永不言败的精神„„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你们认为哪个最重要呢? 生:团结。
师:拔河是一项团队作战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发挥团结协作的精神才能取得胜利。这样我们就是不是有了一个中心。生:团结就是力量。(板书)(板书。教材A册P59页的《拔河》
阅读目标:明确中心,积累好词,注重心理活动的描写。师:当我们胜利的时候,我们应该?失败呢? 生:胜不骄败不馁。(板书)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也要有这样的精神。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说的拔河是写的一种体育活动,是两队通过一根绳子较量的过程,这是一种有形的拔河比赛。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无形的拔河比赛过程呢?你和别人较量过吗?你和谁竞争过吗?你有过内心的拔河体会吗?
例子:自然灾害与人类的较量。警察和小偷的较量。藏独分子与人民政府的较量。例子:《颁奖》《感恩》 出示图片(奥运冠军)
师:我们的奥运冠军走上神圣的领奖台,请你们想想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兴奋。
师:出示图片(流泪的照片)为什么走上领奖台要流泪呢? 生:成功不容易。
师:获奖意味着成功,但成功本身包含着很多次的失败、艰辛、汗水和泪水。只要不放弃,坚持的走下去才会获得成功。这样我们又总结出一个什么题旨? 生: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师: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的,比如你学习进步了。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培养,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你自己的努力。这时候,当你走向领奖台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会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没有他们,我不会拥有成绩。
师:真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颁奖的另一个题旨出来了,那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
小结:捕捉题旨方法二:一个词的题目——在题目的背后深挖题旨(板书)总结:一个词的题目,题旨隐藏在题目后,审题时去发掘、引申。
三、桔灯引路——碰碰碰
拍手歌——
捕捉题旨
捕捉题旨善审题 就像老鼠找大米 题目长长几个字 关键字中来留意 题目短短一个词 转到背后去深思 抓住题旨不跑题
2、范文品析:
《最贵重的礼物》B册P37
1、请以简洁的语言概述故事。
一名警察在退休时接到一封囚犯要求他继续任职工作的信。
2、最贵重的礼物在文中表面上是指一封信,实质是 信任,敬爱。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精神崇高、无私奉献的警察形象。
3、怎样理解“他日子过得很清贫,但我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这句话?
4、有人认为将文章第一段里的“去取血的救护车却迟迟未归,囚犯奄奄一息”一句去掉语 言更简洁。你的观点呢?请说明理由。
5、文章题目的题旨是什么?在文中怎样体现出来?
《荷叶》B册p38 参照B册p40-41的练习题二,引导学生明白文章是怎么捕捉题旨的。
1、学生自读《荷叶》,圈出好词佳句。
2、让学生朗读好词佳句,引导学生用好词造句。
好词:轰轰烈烈 亭亭而起 细细弱弱 高大健壮 粗厚肥润 陶醉的幻境
3、抓住词句赏析:
⑴描绘长得很好的叶子:有些叶子长得又肥又大,亭亭而起,比我都高了许多
⑵描绘很小就打开的叶子:细细弱弱的根株和叶子,与另外那些长得高大健壮粗厚肥润的叶子相较,像是侏儒又像是浮萍,甚至还不如浮萍的青翠
⑶作者想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
4、教师引导:
(1)有同学欣赏这句话:出水面到某一个高度才肯打开的叶子才能多吸收阳光,才是好叶子。那些在很小的时候就打开了的叶子,实在令人心疼。那么同样是荷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答案:荷叶打开的先后不同,吸收阳光多少不一样。
(2)有同学喜欢这句话:太早的炫耀、太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但是,没有根柢的陶醉毕竟也只能是短促的幻境而已.那么这句话跟荷叶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从荷叶的一种现象挖掘出一种人生启示,这种启示就是《荷叶》背后的题旨。
四、桔园飘香 ——乐乐乐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捕捉题旨法,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捕捉题旨。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动手写写吧!
题目:①家庭趣事 ②礼物
③我喜爱的——
④美丽的校园
⑥学校同步作文习题
要求:①中心明确,情感真挚;②内容具体,文从字顺;③书写认真,卷面整洁。④ 400字左右。
五、摘桔收果——笑笑笑
●
相互品赏——高乐高
① 初步自评:学生自读习作,进行自评自改,提醒注意字词句的正确通顺,段落意义的 完整,开头结尾的完善,补题明义法的运用等等
② 小组互评:
a小组互评之前教师进行点评示范,教师点评两篇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可以从语言、结构、构思、选材、立意等方面进行,但重点在补题明义法的运用上,以鼓励赞扬为主;
b把学生分为每四人或两人一组,每一组指定一名组长。组内作文进行交叉批改:可以修改不通顺的句子,可以把不当之处划出来或改成正确的,甚至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一句、一段的感想,最后,再写上点评者的评语,签上点评者的名字。
③ 修改作文:
a让学生根据教师与同学的点评对自己的作文作出修改;b陆续上交,上交时老师浏览一下,对明显的毛病,老师可要求学生再做修改。
布置作业:
完成B册p40-41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捕捉题旨法(审题)
1、概念:抓住题目所蕴含的核心意思或文章要表现的中心内容,也是文章立意选材的依据
2、方法:
①几个词的题目——在题目中找到题旨
《我是读书迷》 题旨:“迷”
②一个词的题目——在题目的背后深挖题旨
《拔河》
1、团结就是力量
2、胜不骄败不馁 3.无形的拔河„„
《颁奖》:
1、爱拼才会赢
第二篇:第二讲 英美法系(法硕讲稿纲要)
第二讲 英美法系
-、英美法法系概述
(一)英美法法系
1、“普通法”一词具有不同含义 在广义上,指12世纪以后通行于英格兰的法律。它是在中央集权下形成的,由国王领导下的国家法院统一适用,区别于英格兰领主法院等适用的习惯法,也区别只适用于特殊阶层和行业的商人法。
在狭义上,指12世纪以后由英格兰王室法院所创立、适用和发展的判例法。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制和司法统一的直接后果。从表现形式上和产生的途径上,它区别于来自立法机构的制定法;从适用的主体上,它区别于由衡平法院所适用的衡平法。
从比较法的角度,泛指以英格兰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相对于以制定法特别是编纂法典为特征的民法法系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
2、英美法法系(普通法法系)英美法系是指一个以英格兰普通法为基础而形成的世界性法律体系,是当代世界主要法系之一,美国法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故称“英美法系”。
(二)英美法法系的分布
英美法法系是伴随英国近代以来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成员分布于世界各地。
还有许多国家或地区虽然不属于英美法法系,但其法律制度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个法系的影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近1/3的人口生活在其法律制度属于英美法法系或深受英美法法系影晌的国家或地区。
(三)英美法法系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1、英国法在域外的传播与英国对外殖民贸易、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过程相联系。向殖民地灌输英国法,是英国对外殖民政策的一部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有立法权,有权宣布其法律无效,对殖民地法院审理的案件具有终审权。同大陆法系的传播方式相比,普通法的传播更具有强制色彩。
2、大多数英国殖民地,原无或缺少发达的法律制度,具有较发达法律制度的殖民地,其法律也难以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英国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近代以后,成为世界上商业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其法律具有较多民主因素、法治精神和较强的对商品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这样的法律为殖民地社会所需要。
3、由于各殖民地的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诸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英国输出法律时采取了不同方式。各殖民地在接受和适用英国法时,都根据当地的社会条件做了不同程度修改。
(1)殖民地社会尚未进入文明时代,在殖民者到来之前,那里没有国家和法律,直接适用英国法。
(2)殖民地原来的文化较发达,在被英国占领前已形成独立的法律体系,采取逐渐渗透的形式推行英国法。
(3)对于非洲殖民地,殖民地原有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已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在迫使其接受英国法的同时,允许其保留当地的习惯法、伊斯兰法以及适用习惯法的传统法院。
4、同民法法系的形成相比,普通法法系中的判例体系、推理方法、复杂的程序和独特的概念术语,使其在向外传播中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5、接受以判例法为特征的英国法,不像接受欧洲大陆国家法典那样容易。
二、英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英国是普逼法系的发祥地,英美国家的许多重要法律制度及概念都源于英国。英国法律的发展道路与许多欧洲大陆国家不同,它较为平稳和缓,很少急剧变化或中断,因此现代英国法无论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与封建时代的英国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详细了解英国法律的发展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现代英国法的结构、特征和观念。
英国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1066年以前,不列颠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司法机构,尚无通行于全国的“普通法”,地方习惯法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诺曼征服以后,英国建立了强大的王权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机构,逐渐形成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三大法律渊源,并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很少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英国法的形成
1、普通法的产生 诺曼人征服英国后,威廉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王权、为普通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诺曼征服以前,英国尚无统一的皇家司法机构,各类诉讼皆由古老的郡法院和百户法院。后来,封建领主法庭和教全法庭也开始出现。教会法院外,这些法院的审判依据主要是各地的习惯法。司法权的分散对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威廉在宣布保留这些机构、尊重其审判权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司法权集中到中央。要求它们根据国王的令状并以国王的名义进行审判,从而巧妙地将它们纳入国王的审判机构中,有效地防止其扩大权力。在刑事审判方面,威廉扩大了“国王安宁”的范围,认为任何破坏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行为都破坏了“国王安宁”,从而取得了全国范围内的刑事案件的管辖权。此外,威廉严格限制教会的司法权限,规定教会只对涉及宗教事务的诉讼有管辖权;作为交换条件,威廉同意成立教会法庭,从此将教会法庭和世俗法庭分开。在另一方面,威廉创建了御前会议(Guria Regis,the King’s Council),兼行咨询、行政、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随着司法权的日益集中,大量案件被提交到御前会议,为了应付繁重的诉讼任务,逐步建立起专职司法机构以分担御前会议的司法工作。最先建立的专职法庭是从财政署中分离出去的“普通诉讼法庭”(the Courtof Common Plea),专门处理契约、侵权行为等涉及私人利益的案件。此类案件众多,因此该法庭是中世纪时期英国最繁忙的法庭。接下来是从御前会议派生出来的“王座法庭”(the Court of King's Bench),主要审理涉及国王利益的王室诉讼、重大疑难案件及普通诉讼法庭错判案件。随后从财政署中派生出财政法庭,又称“棋盘法庭”(the Court of Exchequer),主要负责审理税收和财政纠纷案件。上述中央法庭开始固定于威斯敏斯特大厅办公,后来为了适应普通诉讼当事人的需要,产生了巡回法庭,中央法庭的管辖权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又进行了重大的司法改革:将巡回审判制度永久性固定下来;参照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在刑事案件中以犯人近邻宣誓充当检控证人的传统,亨利二世创立了陪审制度,即由大陪审团(Grand Jury)负责起诉的刑事司法制度;随后通过一系列诏令规定,凡是土地所有权争端,均应由一个当地选出的与争议双方均无关系的知情人组成的陪审团裁决,从而确定了陪审团在不动产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巡回审判和陪审制度的确立对普通法的产生有重要意义。巡回法庭在不同地区开庭时,巡回法官总要向陪审团了解案情和当地习惯,并以此作为审判的依据。回到威斯敏斯特后,法官们互相交流各自了解、汇集的各地习惯,研讨案件的难点。一部分合理的习惯和判例得到了众多法官的普遍认同,成为以后巡回法官审理类似案件的审判准则。在强大王权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巡回审判实践,便在原有习惯法的基础上,以判例的形式将各地分散的习惯法逐步统一起来,形成通行于全英国的“普通法”。
2、衡平法的兴起 衡平法(Equity),是指14世纪前后,为弥补普通法自身缺陷,通过大法官审判实践而产生的一套法律体系,它强调“公平”、“正义”。
2、衡平法的兴起 衡平法(Equity),是指14世纪前后,为弥补普通法自身缺陷,通过大法官审判实践而产生的一套法律体系,它强调“公平”、“正义”。
(1)普通法的形式和程序僵化,已危及对实体权利的救济。普通法法院的诉讼是根据令状开始的,首先由原告向国王提出申请,再由大法官以国王的名义签发令状给原告。原告只有申请到合适的令状才能在普通法院起诉。到了14世纪,普通法形成“无令状即无权利”的原则,而且程序繁琐、严格遵循形式主义,这些因素都导致实体法上的权利难以实现,凸显出普通法适用的狭隘性和救助的有限性。
(2)普通法实体法内容落后于经济发展形势。
(3)普通法救济的范围有限。例如普通法只能对侵权行为造成的现实损害进行赔偿,对于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损失以及潜在损失则无法救济,甚至不能制止侵权行为本身。救济范围的狭隘导致人们的正当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英国法律有一个传统:当事人遭受了普通法庭不公平的对待,可直接向代表“公平、正义之源”的国王请求裁决。14世纪,国王已开始接受要求在普通法外予以救济的请愿或起诉,若认为这些救济应予考虑,则自己作出决定,或交给咨议会、大法官或议会解决。最初有多种机构共同受理冤案的诉状,后来演变为由大法官专门负责处理法律救济案件。大法官审理案件时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受普通法诉讼形式的限制,也不采用陪审制,他们作为“国王良心的守护者”,运用罗马法中的衡平原理,即“公平、正义”原则独立作出判决。大法官在审案过程中,创制了一系列规则,对普通法无法救济的权利提供保护,并针对新型的经济纠纷进行调整,极大地弥补了普通法僵化保守的缺陷。15世纪末,衡平法院即大法官庭正式建立。随着衡平法司法范围的日益确定,衡平法逐渐发展为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英国从此形成普通法与衡平法两种法律体系、两套法院系统和两种诉讼制度长期并存的局面。
3、制定法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制定法,是随着议会成为立法机构而出现的。
1215年6月,取得胜利的贵族军事集团迫使约翰国王签署了《大宪章》。到13世纪中后期,贵族会议开始允许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并于13世纪末期演变成为议会。1343年起,议会正式分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僧侣组成,又称“贵族院”(House of Lords);下议院由骑士和市民代表组成,又称“众议院”(House of Commons)。由于国王对议会通过的法规和法案拥有否决权,因此在14世纪以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议会立法还受到国王的相当限制,制定法仅仅是对普通法和衡平法的补充。直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法的法律效力才有所提高。
(二)英国法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发展
1、英国法的变革
英国资产阶级受历史条件所限,只得在保留封建法律形式的基础上注人资产阶级法制的内容,因此英国资产阶级法制的建立具有保守性、渐进性和改良性的特点。
(1)保留了封建法制的形式和诉讼程序。即保留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的基本分类;沿袭财产法、侵权行为法、契约法这三大部门法的结构体系;沿用封建法的一些诉讼制度和司法原则,如陪审制、巡回审判制度、遵循先例原则等。同时,对封建法律体系也进行充实和改造: 第一,大批法官和法学家在总结16世纪以前的普通法的基础上,对普通法的原理和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并撰写了大量普通法著作和案例汇编。(1)保留了封建法制的形式和诉讼程序。即保留了普通法、衡平法和制定法的基本分类;沿袭财产法、侵权行为法、契约法这三大部门法的结构体系;沿用封建法的一些诉讼制度和司法原则,如陪审制、巡回审判制度、遵循先例原则等。同时,对封建法律体系也进行充实和改造: 第一,大批法官和法学家在总结16世纪以前的普通法的基础上,对普通法的原理和原则作出新的解释,并撰写了大量普通法著作和案例汇编。
(2)确定了议会的最高立法权,制定法得到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得以利用议会制定大量法律,宣布资本主义法律原则、确认资产阶级的权利,从而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司法改革对英国法的推动
工业革命使英国经济飞速发展,英国工业转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速,极具变化的经济形势与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司法制度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英国自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陆续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法律改革。这次司法改革奠定了现代英国司法体制的基础,它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1)对法院组织和程序进行改革。颁布《司法条例》,建立四审级法院体系,结束了以前不同法庭管辖权混乱、重叠的现象;废除了令状制及其所确定的诉讼形式,对诉讼程序进行简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了审判效率和公正性。
(2)结束了普通法和衡平法数百年分立的局面。《司法条例》宣布,将普通法和衡平法两套法律体系纳入同一司法机构,实施同样的诉讼程序。各级法院都同时享有对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司法权,并确定了“优先适用衡平法”原则。
(3)大量颁布制定法。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关系,许多领域如经济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需要法律的规范,然而判例法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无法及时进行调整。这些制定法并不是取代了该领域的判例法,相反,只有借助判例法才能真正发挥其法律效力。
3、现代英国法的演变
(1)委任立法增多,议会的立法作用减弱。(2)委任立法增多,议会的立法作用减弱。
(3)大量进行社会立法。英国的社会立法主要包括劳工立法和社会福利立法两个方面。
(4)英国法纳入欧共体“法制一体化”的轨道。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承认欧共体的条约、立法直接在英国生效,且效力高于英国法,凡与欧共体法律文件相抵触的英国法律文件均失去法律效力。欧洲法院对英国涉及共同体法律的案件有管辖权,所作判决在英国有法律效力。
三、英国法的渊源
(一)普通法
1、普通法的概念及特征
在作为英国法律渊源的意义上,普通法是指形成于12、13世纪、通行于全英国,并适用普通法院特定规则的习惯法与判例法的总称。其主要特征有:(1)普通法以习惯法为基础。(2)普通法是一种判例法。
(3)普通法重程序、轻实体。其诉讼程序由令状开始,必须严格按照诉讼的种类选择令状及诉讼程序,形成“程序优于权利”的特征。
2、普通法的基本制度及原则(1)令状制度 原告缴纳费用,向国王提出申请,经国王同意后,由国王文书处大法官签发。原告缴纳费用,向国王提出申请,经国王同意后,由国王文书处大法官签发。令状制度对普通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令状种类的增加扩大了国王的司法管辖权,促成各地分散的习惯法走向统一,其固定格式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相对统一的诉讼程序和诉讼格式。通过令状的适用,在诉讼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解决某一类纠纷的审判形式和法律原则,并在以后的诉讼中反复适用,从而形成法律。如侵害令状被称为“诉讼之母”,从侵害诉讼中发展出近代英国侵权行为法和契约法的大部分内容。
(2)程序优于权利原则 “程序优于权利”(remedies precede rights),是指一项权利得到保护的前提在于当事人选择了正确的程序,如果程序错误,其权利即使有实体法上的依据.也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普通法这一原则的形成与令状制度密切相关。
每一类令状都确定了特定的诉讼形式和程序,对受理法院、被告传唤方式、答辩方式、审理方式、判决形式和执行方式都规定得十分清楚。申请若了错误的令状,就无法确定合适的诉讼方式和程序,实体权利也无从得到保护。由于令状决定诉讼形式,诉讼形式又决定救济方法,普通法形成了“无令状即无权利”的原则,选择正确的令状成为保护实体权利的前提。与此相对应的,是诉讼程序的繁琐和严格形式主义的特征。普通法对程序的正当性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当事人的实体权利的确定。
1875年的司法改革废除了令状制度及诉讼形式,并对诉讼程序进行了简化。但英国法学界重程序、轻实体的倾向性仍然十分明显。
(3)遵循先例原则 遵循先例(stare decisis),是普通法最重要的一项原则。普通法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巡回法官互相认可合理的判决,并在以后的巡回审判中作为审理相似案件的准则。13世纪以后,随着判例汇编以及判例著作的出版,遵循先例的原则逐渐普及。至19世纪,随着可信程度高的官方判例集的出现,遵循先例原则得以最终确立,并渗入衡平法,成为整个判例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遵循先例的基本涵义是,“以相似的方法处理相似的案件,并遵循既定的法律规则与实践”。上议院的判决对所有英国法院有拘束力;上诉法院的判决对所有下级法院有拘束力;高等法院的判决对所有下级法院有拘束力,但对其内部只有说服力;所有下级法院均受以上高级法院的约束。此外,自英国加人欧共体后,欧洲法院在解释欧共体法律时所作的判决对所有英国法院都有拘束力。
遵循先例原则具有公正性、确定性、灵活性以及可预见性的优点。但是它的缺陷也很多,主要表现为由于判例均数量庞大,法官实际上无法全面了解,必然造成适用的偏差;同时对先例的严格遵循也会导致法律适用的僵化,限制法律的快速发展。
(二)衡平法
1、衡平法的概念及准则 “衡平”,即公平、正义。衡平法的概念源于罗马法中的衡平原理,即法官依据自身关于自然的公平、道德与良心的判断,对案件作出裁判。衡平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准则或格言,对审判起指导作用。
2、衡平法的救济方法和诉讼程序 衡平法为了补救普通法之不足,在审判实践中创制了很多新的权利和救济方法,其中重要的有:
“信托”、“衡平法上的赎回权”,如果抵押人有正当理由导致未能如期还债,衡平法院再给予抵押人一次赎回抵押财产的机会。
“强制履行”,强制义务人履行契约或信托义务的命令。“禁令”,强迫或禁止当事人实施某种行为的命令。衡平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上述实体法相配合的诉讼程序。衡平法的程序相当简便、灵活。衡平法院的诉讼不需以令状启动,只要有原告的请求书即可,请求书不拘形式,诉请范围也不受限制。审理案件时不采用陪审制,也无需证人证言,大法官根据衡平原理作出判决。起初,衡平法并不要求遵循先例,大法官具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后来才逐渐确立了遵循先例原则。
3、衡平法与普通法的关系及其在英国法上的地位
衡平法的产生与普通法密切相关,与普通法形成了既互为补充、又互相分立的特殊关系。
衡平法从一产生起,就是作为普通法的补充而存在的。在普通法能够提供适当救济的领域,衡平法并不介入。从管辖权看,衡平法院管辖受理的案件是:普通法法院不予管辖或虽予管辖但不能给予适当救济的案件。从调整对象看,普通法调整全部法律领域,而衡平法主要调整民商方面的私法关系。困此,普通法是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衡平法则是对普通法的一种补偿性的制度。
同时,衡平法作为一种对普通法纠偏补弊的法律体系,对大量普通法无法保护的权利进行确认,并创制了许多新的权利和救济方法,有效地弥补了普通法的缺陷,推动英国法制走向完备和成熟。在两套法律制度的适用中,确定了“衡平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
衡平法和普通法并存的体系构成了英国法律体系独特的分类和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较好地协调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普通法作为英国法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稳定性因素不断增加,渐趋于保守、僵化,法宫也被先前的诉讼形式和判例所束缚,普通法逐渐丧失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通力和灵活性。衡平法产生后,通过其特有的规则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普通法的保守性,使英国法增加了适应性和灵活性。在1825年普通法和衡平法两大法律体系合二为一后,衡平法仍继续发挥创制新原则和补救规则的重要作用。
(三)制定法
19世纪法律改革后,制定法在英国取得了重大发展,社会法、环境保护法等一些重要法律部门基本上是在制定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代以来,英国的制定法数量不断增多,地位日益重要,且制定法的效力高于判例法,可以推翻、修改或补充判例法,还可以将判例法整理、编纂后,转化为制定法。但英国整个法律体制的基础仍是判例法,许多基本的法律规则包含在浩如烟海的判例当中,制定离判例法而独立存在。对于一部分将判例法的原则成文化的制定法,其内容需要由判例法加以补充,而制定法的运用往往要通过相关判例的解释和适用。
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上述三大法律渊源,习惯和学说有时也被作为法律依据而适用,但受到严格的条件限定。罗马法和教会法属于起着次等作用的法律渊源,一般先引入英国法中,再加以适用。
四、英国法院组织
1、郡法院和治安法院
郡法院专门受理轻微的民事案件。通常由一名巡回法官主持审判。审判时没有陪审团参加。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治安法院在英国很早就形成。它有权处理轻微的刑事案件。
2、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
1873—1875年《司法法》对法院系统做了重新调整,设立最高法院。它由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组成。17世纪,上议院的司法权得到确立。最初只对大法官和衡平法法院判决不服的案件进行审理,后来上诉管辖权不断扩大,主要受理来自上诉法院、高等法院等高级法院的上诉。但这种上诉管辖权长期仅限于民事案件,直到1907年才获得对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审理案件时法定人数为3人,只对上诉案件的法律问题进行审理,其判决是终审判决。
4、大法官
资产阶级革命后,大法官继续行使最高衡平审判权和其他权力。1875年衡平法法院与普通法法院合并后,他仍是高等法院的大法官庭庭长。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是上议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和内阁要员。他除了主持上议院和大法官庭的审判处,还可以参加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的庭审。大法官由首相提名,国王任命。英国所有高级法院乃至治安法院的法官,都由大法官向国王提名推荐。
5、枢密院司法委员会
随着海外殖民地的建立,枢密院成为英国殖民地的最高上诉审机关。1833年创立了一个司法委员会,附属于枢密院,由枢密院正副院长、大法官和三位普通法法院的首席法官组成。枢密院司法委员会除了受理来自殖民地的上诉,还对殖民地的立法进行监督,将其认为与英国法相抵触的殖民地立法宣布为无效。它不受自己先前判决的约束,它的判决对英国本土的下级法院没有拘束力,只有说服力。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的颁布特别是后来许多殖民地的相继独立,使该委员会的上诉管辖权主要限于受理英联邦若干地方的上诉案件和一些属于海军和教会的上诉案件。
英国的法院组织和法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司法权较为分散,立法和某些行政机构同时与法院享有司法权。第二,经过改革,法院组织虽已比先前大大简化和趋于系统化,但法院体系仍较复杂,在最高法院之上还有一个上议院。第三,根据1701年《王位继承法》的规定,法官得终身任职并领取法定薪金,这被认为是保障司法独立的重要措施。第四,英国高级法院的法官都来自从业多年出类拔萃的出庭律师,法官的素质较好。
五、英国法律职业 英国法律职业阶层在英国法律制度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伴随着英国普通法的形成而兴起,包括职业法官和职业律师两大群体。
(一)职业法官
1、职业法官群体的形成
亨利三世时期,普通法的各种法庭已基本成型,并确立了法官领薪制度,职业法官群体最终形成。法官专职从事司法职业,且收入丰厚,社会地位崇高。
2、法官制度(1)法官任命制
英国选拔法官的条件很严格,为保障司法的公正性,需要高素质的法官。英国的法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历、通过规定的考试,同时必须是英国四大律师协会的成员。英国法官以任命方式产生,大法官、上议院法律议员、上诉法院法官由首相提名、国王任命;高等法院法官由大法官提名、国王任命;其他普通法官,如巡回法官、兼职法官由大法官任命。
(2)法官地位的独立性
在英国,法官独立性最基本的表现是:法官在任职期间,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责令提前退休。法官只有在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严重罪行时,才会面临弹劾。法官还享有司法豁免权,即其在司法活动中的言行不受法律追究;同时法官有免受议会批评的权利。保证了法官司法不受包括行政权力在内的外在干扰,从而促进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法官高薪制 英国法官待遇优厚,大法官的年俸有时还超过英国首相的年薪。给予法官高薪待遇也是基于对司法公正的保障,目的是使法官生活优越,不易为物质利益所诱,从而杜绝贿赂、营私舞弊等现象的发生,保证法官公正无私。
(二)职业律师
进入14世纪,辩护人逐步转化为叫“serjeant”的出庭律师。律师学院对有志于法律行业的人员进行法律教育,培养出一批“法律学徒”(apprenttce)。法律学徒在学院学习7年(后改为5年),经学院同意后,才能成为叫“barrister”的出庭律师,取得出庭诉讼资格。15世纪以后,在衡平法院诉讼系统产生了事务律师(solicitor),他们没有经过律师学院的正规培训,无权出庭辩护。原来的法律代理人也逐渐转化为诉讼代理人(proctor)。至1873年司法改革,英国的律师合并为出庭律师(barrister)和事务律师(solicitor)两种。
六、美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国法的起源(1607-1775年)美国法是普通法系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美国法是在继承改造英国法的基础上发展来的独具特色的发达法律制度。美国制定了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宪法,探索出建立在分权制衡原则之上的总统共和制。美国最早实行联邦制下的立法和司法双轨制。美国首创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制。美国最先确立并实行行政公开制。美国的《统一商法典》是以成文法改造普通法的成功尝试。美国《统一商法典》、《标准公司法》、《模范刑法典》在统一各州法律方面作用突出。美国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美国法在世界法制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殖民地时期的美国法(17世纪初一1783年)
直到18世纪中期,各殖民地实行的法律还是比较原始、简陋的,有的殖民地甚至以《圣经》作为判案的依据,英国法并没能在北美取得支配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当时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与英国相距甚远,且缺乏运用普通法的法官和研究普通法的法学家。
第二,各殖民地仍然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法律。
第三,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法本能的排斥,即使是英国移民,很多人最初是为了逃避宗教迫害才背井离乡的。
随着英国殖民者对殖民地压迫的加深,以及殖民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原先各殖民地简单的法律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殖民地各地普遍设立了法庭,适用英国普通法;普通法文献和知识被广泛传播,特别是1772年布拉克斯顿(William Blackstone,1723年—1780年)的《英国法释义》在费城出版,学习英国法律蔚然成风。18世纪中期,英国普通法在北美殖民地取得支配地位。
(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法(1783年一1861年)北美独立战争,扫除了美国法律独立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独立战争中和独立后的一个时期,英国法遭到美国人民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许多法官、律师拒绝援引英国法;有少数州如特拉华、肯塔基、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禁止引用英国判例。继成文宪法制定之后,美国掀起了一个改革法律、编纂法典的强大运动。
美国法仍采用普通法,其原因主要是:(1)胜利了的美国资产阶级要求迅速创立和完备法律制度,以便发展资本主义,调整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2)英、美两国之间存在着语言、习惯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渊源关系。(3)独立后的美国人民同英国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4)在殖民地后期形成的职业法律阶层,除他们最熟悉的普通法传统外别无选择。
1830年,美国著名法学家肯特(Kent,1763年-1847年)的《美国法释义》问世;1832年至1845年间,美国著名法学家斯托里(Story,1779年——1845年)出版多种著作,包括《论宪法》、《衡平法》等。美国法专著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法对英国法批判地吸收,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三)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法(1861年-19世纪末)
南北战争后,美国法逐步实现了向资产阶级法的彻底转变。1865年废除奴隶制的第13条宪法修正案正式生效;1868年颁布的第14条宪法修正案通过对各州权利的限制,为公民权利提供了更充分的宪法保障;在财产法方面确立了土地的自由转让制度;对烦琐的诉讼程序实行了改革;建立了普通法的判例理论,形成以法院为中心以判例法为基础的传统和美国判例法的“先例原则”;法律教育中心由律师事务所转到法律院校,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造了判例教学法。这一时期,制定法的比重增加,法律出现统一化的趋势。1892年,美国成立全国统一各州立法委员会,起草标准法案供各州采用。为平抑垄断组织对生产流通领域的垄断,保障竞争自由,美国于1890年制定了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四)现代时期的美国法(20世纪初以来)
随着经济的集中,国家行政权力进一步加强;联邦权力相对增大;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明显增强。美国法律有了较大变化。首先,成文法大量增加,法律的系统化明显加强。其次,行政命令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著。再次,国家干预经济的立法大量颁布。
此外,法律的民主性、科学性得到加强。5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权法案和宪法修正案,强调对民权的确认和保护。行政法从以控制为中心转向以提供福利和服务为中心,完善了公众监督机制。刑事法律方面表现出轻刑化和非刑事化倾向。私法领域,在继续承认对私人利益保护的同时,强调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新科技在法律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七、美国法的渊源和特点
(一)美国法的渊源
1、普通法
美国建国后接受英国普通法的传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开始曾出现法律上排斥英国普通法的情况,有些州明文禁止继续适用英国法院的判例。但基于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美国最终还是选择英国普通法作为美国建立新法律的基础。美国各州采用普通法时都根据各自的需要作了补充和修改,各州的普通法自成体系。由于美国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联邦法院对于联邦制定法上规定的犯罪的管辖权,美国联邦法院在刑事案件方面不能行使普通法上的管辖权。联邦法院对于普通法上的民事案件也没有管辖权。
2、衡平法
由于北美各州没有建立教会法院,一些在英国由教会法院管辖的案件也由衡平法院管辖。美国独立后,联邦和各州都继续采用衡平法。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统一法律制度,美国对于衡平法的司法程序作了较大的改革。1798年的《司法条例》规定,衡平法上的案件统一由联邦法院兼管,不另设衡平法院。1938年,美国国会颁布《联邦民事诉讼程序法》,统一了美国法律的诉讼程序。现在,美国仅有少数几个州设有单独的衡平法法院。
3、制定法
美国的联邦和各州都有制定法。联邦宪法第1条第8款明文列举了联邦的立法范围,包括:国防、外交、税收、货币、贸易、移民、专利、海商和破产等。美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国会立法权称作“明示权”。从形式上看,联邦国会拥有的立法上的“明示权”是有限的。在“麦卡洛克诉马里兰案”中确认了“默示权”的理论,使联邦国会获得了从宪法“明示权”引申出的立法权,从而扩大了联邦的立法范围。联邦法律的效力遵守“后法取消前法”的原则。
各州的制定法包括各州的宪法和法律。联邦宪法第10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皆由各州保留。据此,各州享有联邦宪法所规定的联邦立法范围之外的立法权力。
(二)美国法的特点
1、美国法与英国法的共同点(1)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2)判例法的基本制度是实行“遵循先例”的原则。(3)强调程序法的重要性。
(4)没有对法律部门进行系统分类。
2、美国法与英国法的不同点(1)封建因素较少。
(2)联邦和各州自成法律体系。美国是联邦国家,联邦和各州有独立的立法机关和司法系统,联邦和各州各有不同的制定法和判例法。联邦和各州的立法权的划分由宪法规定。
(3)制定法的比重和作用较大。(4)制定法和判例法更具灵活性。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自1803年开创了具有解释法律和违宪审查权的先例之后,美国的制定法较之英国更具有灵活性。英国自19世纪确立了判例法上遵循先例的原则,美国虽然也适用这一原则,却不如英国那样严格。
(5)种族歧视色彩。
八、美国宪法
(-)联邦宪法的历史渊源
1、《独立宣言》
为美国宪法奠定了政治基础。
2、《邦联条例》
该条例1781年经各州批准后生效,在美国成立了邦联政府。
(二)1787年联邦宪法
1、宪法的制定
1789年3月4日,美国第一届联邦国会开幕,正式宣布宪法生效。同年4月30日,根据联邦宪法成立了美国联邦政府,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2、宪法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787年联邦宪法由序言和7条本文组成。序言简要阐明了宪法的宗旨。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序言虽然包括在宪法全文中,却不是宪法的部分,法院在拟定判例时不能引用。《宪法》第1条规定立法权;第2条规定行政权;第3条规定司法权;第4条规定授予各州的权力;第5条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第6条包括多项规定,主要是强调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以及缔结的条约是“全国最高法律”;第7条规定宪法本身的批准。
就其特点而言,美国联邦宪法的原则主要有二:(1)联邦主义原则。
第一,在联邦中央与各州的关系上,联邦的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联邦中央对各州处于最高地位;联邦保护各州。
第二,在联邦国会的立法权范围上,未经宪法列举的权力一概归各州保留行使。第三,在各州之间的关系上,遵循相互信任、礼让、平等对待的准则。
(2)“三权分立”和“制约与平衡”原则。《宪法》规定,美国国家管理形式是总统制共和国,国家机关按“三权分立”和“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建立。
《宪法》第1条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
《宪法》第2条规定,行政权属于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行政首脑和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总统由选举产生,任期4年。宪法中没有规定连任次数的限制,第一届总统华盛顿树立了两任为限的先例。
《宪法》第3条规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初级法院。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国会有权立法,但是总统有权加以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在宪法授权范围内有权任命联邦政府的高级官员,但是要经过国会同意,国会还有权对总统进行弹劾;联邦法院独立,联邦最高法院后来还取得了司法审查权,但是法官要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批准。因此,美国宪法所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典型地体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组织原则。
(三)宪法修正案
1、宪法的修改
美国宪法规定的唯一正式改变宪法的形式是宪法修正案。《宪法》第5条就修正案的提出和批准作了规定:修正案应由国会两院各以2/3多数议员通过后提出,或由国会应2/3多数州议会的要求而召开的制宪会议提出,应由3/4多数的州议会或州制宪会议批准。
国会共通过28条宪法修正案。其中反映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关于公民权利的宪法前lO条修正案。
美国宪法除通过上述制定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修改外,还可以通过最高法院解释宪法和审查法律以及国会、总统、政党创立宪法性惯例,得到改变。
2、“权利法案”
宪法第1条至第lO条修正案,一般称作“权利法案”。(1)第1条至第4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2)第5条规定:“未经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简称“法律的正当程序”条款。
(3)第5条至第8条对诉讼程序和刑事被告的基本权利作了规定,包括建立陪审制;实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不得强迫犯人自证其罪;被告有权得到关于告发事件的性质和原因的通知,有权要求与证人对质、请求保释、委托辩护人等。
(4)第9条规定不得剥夺宪法中没有列入的人民的权利。(5)第lO条划分了联邦和州的权力界限。
九、美国的法院组织
1、联邦法院系统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司法权属于联邦最高法院和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联邦下级法院。1789年国会制定的《司法法》对联邦系统的法院组织做出了规定。联邦法院分为三级。
(1)联邦地区法院
(2)联邦巡回法院(上诉法院)
1948年将联邦巡回法院更名为联邦上诉法院。现有12个巡回区,相应有12所上诉法院。由于各巡回区的诉讼量不一样,巡回法官的数量也有很大差别。例如,第五巡回区有26名巡回法官,而第一巡回区只有4名巡回法官。联邦上诉法院除了受理对联邦地区法院判决不服的上诉案件,还受理对后来出现的联邦系统专门法院或具有司法权的行政机构(如联邦贸易委员会等)判决不服的上诉。对联邦上诉法院判决的案件极少能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
(3)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最高法院亦称美国最高法院,是全国最高司法机关。1789年《司法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由一位首席大法官和5名大法宫组成。法官的人数后来有所变动。1869年定为9人,至今未变。联邦最高法院的管辖仅分为两种。其一,对关于大使、公使和领事的案件以及以州为当事人的案件具有初审权;其二,对下列案件行使上诉裁判权:关于普通法与衡平法的案件,基于联邦宪法与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与将缔结的条约所发生的案件,关于海商法律与海事管辖权的案件,合众国为当事人的诉讼,州与州之间、一州与他州公民或州际公民之间的诉讼,一州或其公民与外国或外国公民之间的诉讼,同州公民争执不同州让与土地的诉讼等。对于上述性质的案件,当事人不服联邦上诉法院或州终审法院的判决,可向联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诉。当事人还可申请联邦最高法院颁发调卷令(certiorari),对联邦上诉法院或州终审法院判决的案件进行重新审查。
联邦最高法院还有一项重要的权力,即司法审查权。这项权力并非源于宪法,而是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判例确立的。“马布里诉麦迪逊案”(Marbury v.adison,1803)创立了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依据这种权力,联邦最高法院具有对宪法进行权威性解释的权力;具有审查联邦和州立法是否合宪的权力和将其认为违宪的法律宣布为无效的权力。在这一判决后的54年内,最高法院一直没有行使这一权力。但自1857年开始充分利用这种权力,将联邦和州的许多法律宣布为无效。司法审查权的确立和发展,不仅对美国法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各国宪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州法院系统
州基层法院称为“区法院”、“巡回法院”或“普通诉讼法院”等,对属于州法院管辖的刑事和民事案件进行初审。此外还有县法院和警察法院等小型法院,负责处理-些轻微案件。州中级法院的名称也很不一致,受理对基层法院判决不服的上诉。但有的州规定中级法院对某类案件享有初审管辖权。州最高法院是州法院系统的最高审级。
在联邦法院与州法院管辖权的关系上,自内战结束以来,联邦法院系统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大,州法院管辖权受到限制并相对缩小,但绝大多数案件仍由州法院处理。
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他们终身任职并领取法定薪金。州法院的法官一般由选举产生或由州长任命,在任期和工资待遇上各州规定不同。
十、美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
(一)法学教育
1、法学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
美国法学院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使其成为法律家——律师、法官、检察官。因此,法学院的教育不搞普通教育,而是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为今后从事法律职业做好准备。
2、法学教育的人才选拔实行高层次精英化 在美国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法学本科生。报考法学院的考生必须具各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并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高比例的淘汰制。
(二)法官
1、联邦法官
美国联邦法官包括最高法院大法官、上诉法院法官、地区法院法官和专门法院法官,目前约有700名。他们均由美国总统从律师、政治家或法律教师中任命,但须经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和地区法院的法官实行终身任职制,专门法院的法官实行任期制。
2、州法官
美国各州的法官包括基层法院法官、上诉法院法官和最高法院法官,目前约有27000多名。美国大多数州法官实行选举制,即由当地居民直接选举地方法官,这是美国传统。少数州的法官实行任命制,即由地方行政长官或地方立法机关任命。美国州法官实行任期制,任期4-10年不等。州法官的免职或离任主要通过任期届满后的选举或任命来实现。对任内州法官,立法机关也可通过弹劾予以罢免。
四)检察官
1、检察官的选任
美国检察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不分。联邦司法部就是联邦最高检察机关,司法部长即总检察长,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副检察长和其他联邦检察官任命程序同前。联邦检察官的任期为4年。各州检察长由州司法部长担任。州检察长、检察官以及州以下区、县、市的检察官绝大多数由本州公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4年或2年。
般来说,检察官必备条件是:必须拥有律师执照,是其所在州律师协会的成员。美国的各级检察官都不是职业化的检察官员,他们的职业具有“政治性”和“流动性”的特征。
2、独立检察官
是美国检察官制度中独具特色的制度。它指法院在就某一高级行政官员违法失职的情况下而任命负责调查和起诉的临时性官员的制度。1972年在法律上正式确立,1978年《政府道德法》对其任免和职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独立检察官不是政府雇员,一般是从具有丰富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经验的人(多为律师、法官、法学教授)中选任。其程序是:司法部长在接到关于政府高级官员违法行为的控告后,进行初步调查。如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调查或起诉,向华盛顿联邦上诉法院提出任命独立检察官的请示,由3名法官组成联合委员会决定是否任命独立检察官。法院可在任何时候决定免除独立检察官职务。
独立检察官一经任命,享有较大的独立权:组织人事权、调查权、传讯权、汇报权、起诉权。其权力有时大于总检察长和联邦检察官,但必须接受法院和国会的监督和审查。独立检察官的任期与案件审结一致。
十一、陪审制度
(一)陪审团的职能
陪审制是英美法中一个具有特色的制度。英国陪审制度早在中世纪就已形成和确立。它取代了神明裁判和决斗断讼法。资产阶级革命后,陪审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陪审制度中,有大、小陪审团之分。其主要区别是:(1)大陪审团由12—23人组成,小陪审团由12人组成。(2)大陪审团只决定是否对被告起诉,而不对案件进行裁决,小陪审团参与案件裁决,在刑事案件的审理中,决定被告有罪或无罪。(3)大陪审团对案件的审查是在庭审之先,审理一般是秘密的,在听取起诉机关的起诉后,通过审查案件和传唤证人等方式,决定指控是否成立,当事人或律师不出席大陪审团的调查会议,除非受特别邀请。小陪审团出席公开正式的庭审,经宣誓后,听取当事人及其律师的陈述、辩论和证人的证词,然后进人陪审团室对案件讨论表决。对刑事案件,如陪审团认定有罪,法官则依法判处刑罚;如其认定无罪,则将被告当庭释放。对民事案件,小陪审团决定当事人的责任和损害赔偿数额。小陪审团虽只决定事实问题,但决定有罪无罪或民事责任的本身也牵扯到法律问题。在这方面,他们常受到法官的影响。(4)大陪审团只用于刑事案件,小陪审团则适用于刑事和民事两种案件。但衡平法法院没有采用陪审制。
(二)陪审制在英国的衰落
19世纪是英国陪审制充分发展的时期。但在一个世纪后,英国的陪审制却每况愈下。1854年《普通法程序法》规定,在民事案件中,只要当事人同意,可以由法官单独审判。1948年《刑事司法法》废除了大陪审团,同时从英国法律准许以简易程序对轻罪进行审判,无需陪审团参加,使陪审团参加刑事案件审判的数量锐减。英国陪审制衰落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1)19世纪后期以来,诉讼的增多使司法机构难于应付。采用陪审,使审判花费更多的时间,不利于提高审判效率。(2)在英国,是当事人而不是政府支付陪审费用。为节省开支,许多当事人不愿陪审团参加审判。
(3)陪审员多不懂法律,往往感情用事。在有关伤害的案件中,陪审员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常判被告支付过多的赔偿金,使案件的判决结果有失公正。
(4)20世纪以来,在司法行动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法官比以前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实行陪审制无疑会使他们感到束缚手脚。
(三)陪审制在美国的发展
英国的陪审制也被英国的移民带到北美殖民地,各殖民地把陪审制视作抵制英国殖民当局司法干预和维护正义的重要武器。《独立宣言》曾强烈谴责英国统治者践踏殖民地陪审制度的行径。1787年美国宪法第3条明确规定,除弹劾案,一切刑事案件应由陪审团参加审判。宪法前lO条修正案对陪审制度做出了具体规定。第5条修正案规定,死罪和不名誉罪一般须由大陪审团决定起诉;第6条修正案规定,在所有刑事案件中,被告享有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第7条修正案规定,所有涉及价值在20美元以上的普通法诉讼,审判时均须有陪审团参加。各州的宪法或法律也作了明确的规定。故英国陪审制日趋式微,但美国却兴盛不衰。
大陪审团在美国曾广为使用,但20世纪后,有些州已不再使用。到1984年,保留大陪审团的只有20个州。小陪审团仍被广泛使用。现在美国每年由陪审团参加审理的案件,占全世界每年全部陪审案件的90%。由于陪审制的实行既拖延时间又耗费金钱,对它已有种种批评。但因宪法中有明文规定,不容易取消。1968年,联邦最高法院在“邓肯诉路易斯安那州案”(Duncan v.Louisiana)判决中确认,在全部可能判处6个月以上监禁的刑事案件,陪审是一项宪法权利;在民事案件中,也应广泛使用陪审制度,除非当事人放弃这种权利。
十二、诉讼程序英美诉讼法的主要特征及其区别
(一)对抗制诉讼 对抗制(adversary system)诉讼是英美程序法最主要的特点。它源于中世纪英国的诉讼程序,明显区别于欧洲大陆国家的纠问式诉讼。在近现代的改革中,以令状制为基础的传统诉讼形式被废除,但对抗制诉讼方式却被保留。
对抗制诉讼又称“当事人主义诉讼”或“辩论式诉讼”。在这种诉讼中,当事人双方(在刑事案件中一方常是公诉人)通过在法庭上的辩论和询问证人澄清事实。法官不主动询问证人、搜集证据,而是居于中立的立场,充当冲突双方的公断人。对抗制诉讼适用于民事和刑事两种诉讼。在诉讼中,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至关重要。因此,原告和被告一般都聘请律师。
在民事诉讼中,由原告(通常委托律师)提起诉讼。在庭审中,先由原告对案件进行陈述,提出证据,然后被告及其律师进行答辩;接着传唤证人;原告和被告及其他们的律师可对证人交叉询问(cross-exammatton)。然后双方进行辩论。到辩论结束后,陪审团和法官分别就事实和法律做出裁决和判决。
在刑事案件中,允许被告在被传讯和逮捕前聘请律师介入案件。在侦查阶段,对侦查人员的询问,被告有拒绝回答的沉默权。庭审中,先由公诉人或原告及其律师起诉,被告与公诉人或原告构成对抗的双方,具有同等地位。像在民事诉讼中一样,由诉讼双方提出证据,交叉询问证人,并在这之后进行终结性辩论。根据双方的陈述和辩论以及证人的证词,陪审团裁定被告是否有罪。如其认定有罪,法官依法做出判决。
对抗制诉讼实行“口头原则”和“不间断原则”。法官在审前对案件事实不了解,在庭审中往往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故在正式庭审之前,插入了一个预审阶段。通过预审中的对抗较量,原告或公诉人与被告对双方争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都有了初步了解。民事案件,通过预审如当事人双方觉得私下解决更有利,则可提前结案。预审和庭审由不同的法官主持。
为了提高办案效率,除了采取其他一些措施,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英美国家广泛流行一种新的解决刑事案件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作“辩诉交易”(plea-bargaining)。它是指在正式庭审之前,由检察官(起诉律师)与被告律师进行谈判,如果被告满足对方提出的条件,对方可以撤销起诉,或者减轻起诉的罪名。在辩诉交易中,被告一般以承认有罪为前提,以得到较轻罪名的指控和被判处较轻的刑罚为交换条件。谈判协议由法院批准。据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90%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
(二)英美程序法的几点区别
1、英国和美国法都以注重程序而著称,但在美国,诉讼程序的地位更突出,一些诉讼程序的原则明确地确定在宪法中。在英国,虽然宪法性法律也有很多关于程序的规定,但其宪法性法律本身不过是普通法的一部分,并没有美国宪法那样高的地位。
2、与英国相比,美国的诉讼程序远不统一。除了联邦法院与州法院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外,各州之间诉讼程序的差别也很大。
3、与美国法相比,英国程序法更强调诉讼的私人性。英国1879年才设立检察机构,但其管辖权限有限。刑事案件的起诉由警察和当事人承担。迟至1985年《刑事起诉法》的颁布,才建立起独立系统的检察机构,统一负责刑事案件起诉。在美国,自独立以后,一直有独立的检察机构,分为联邦和州两个系统,它们负责刑事案件的起诉,不允许私人自诉。
十三、普通法法系的主要特点
(-)以英国为中心,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以英国为中心,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
普通法法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以英国为中心向世界各地输出的。在传番方式上呈放射线式,而民法法系则是在欧州大陆各国继受中世纪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而由欧洲大陆各国通过殖民扩张分别将其法律制度移入欧洲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欧洲大陆国家多各有自己法律的传播领地。因而,以罗马法为基础的大陆法在欧洲大陆本土的传播方式是连锁式的,而在欧洲以外的传播则是多中心的。
(二)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 判例法作为法律的主要渊源,是普通法法系区别于民法法系及其他法系最突出的特征。其他法系,法院先前的判例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但并不构成正式的法律渊源。判例法最主要的特征是遵循先例。以奉行遵循先例原则为特质的判例法,其形成和发展须以下列条件为前提:一是该国家或地区内统一的司法体系;二是等级制的法院结构;三是司法判例及时准确的搜集、整理、汇编和公布。因此,在封建割据严重的中世纪欧洲大陆各国采行判例法,在缺乏等级制法院结构的古代阿拉伯帝国不会有真正的判例法,在判例得不到系统全面汇编和出版的国家也同样不会有真正的判例法。在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和近现代美国以及其他属于普通法法系的国家或地区却具备了上述条件。
现代民法法系国家有重视司法先例的倾向,某些特殊领域也是法院判决中确立的原则规定和调整的,但不是普通法法系意义上的判例法。首先,它们是法院根据法典确立的原则引申和发展出来的,而普通法法系的判例法则无需以法典或法规为基础;其次,它们是对制定法的补充,只是在制定法未规定时才发挥作用;最后,没有正式确立遵循先例的原则。
19世纪末以来,普通法法系国家的制定法大量增加,尤其在美国,制定法的地位日趋重要。仅纽约州的法典在条文数量上就超过了欧洲大陆任何一个国家。但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法规与民法法系国家的法典、法规具有重要区别。首先,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典、法规通常在体系和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许多条文前后重复甚至矛盾,大都不过是对以前制定法的汇编。其次,在普通法法系国家,一部法典的颁布,并不意味着该领域先前存在的法律失去效力,而在民法法系国家,新法典的实施,代表一个新的开端,以前的同类法律自然失去效力。最后,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法典和法规的适用要受到法官解释的限制,只有法官加以适用,它们才成为真正的法律。在民法法系国家,法官一般都忠实恪守法典中的规定。
(三)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
在民法法系国家,通过立法机构制定和颁布法典或法规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法律改革。但在普通法法系国家,却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法律制度,在英国,往往几百年前的法律仍有效力,今天英美等国的法官在处理案件时,甚至求助于数百年前的先例。
(四)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在民法法系,法官只有适用立法机构所颁布法律的义务,而没有创制法律的权力。在普通法法系,虽然理论上声称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并不创造或增加法律,而只是发现和宣示寓于先例中的法律,但实践中,法官却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无先例可循时,法官可以创造先例;在有先例的场合,法官也可通过区别的技术,对其进行扩大或限制性解释,从而发展先例中的规则。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创制和发展法律的过程。此外,制定法的适用也要受到法官解释的限制。故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法律主要是法官司法活动的产物。英国、美国普通法、衡平法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法官们通过司法实践实现的。就是制定法,其发展也与司法机关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普通法往往被称为“法官法”。
此外,美国最高法院还有权对国会立法和行政立法的合宪性进行监督审查。
(五)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 在普通法法系国家,判例法与制定法并存,许多古代法律与现代法律同样有效,普通法法系的法律体系庞杂。判例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卷帙浩繁的判例汇编不仅使外行人士感到神秘莫测,就连法律职业者也常望而兴叹。其制定法也大都是对既存法律的汇编,大多数被称为法典的制定法,内容冗长,其中许多条文前后重复甚至矛盾,用语也缺乏明确性。
普通法法系的法律体系庞杂和缺乏严谨的逻辑结构主要是由于缺乏系统的分类。民法法系一般将法律划分为公法与私法。普通法法系国家不承认这种划分,其最基本的分类是普通法与衡平法,此种分类源于英国法发展的特定历史。
英美法系没有像民法法系那样对法律部门进行系统分类。主要原因:
第一,民法法系的法律以大学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追求合理的结构、系统的分类和抽象的概括;普通法法系的法律主要是法官从事司法活动的产物,法官首要关心的是对具体案件的解决方式,对系统的分类等不感兴趣。第二,普通法的分类是在诉讼形式的基础上自发形成,而诉讼形式本身在分类上就缺乏系统性和逻辑联系。第三,普通法的形成过程中确立了如下信念,普通法(广义普通法)是英格兰的统一法律制度,无论是私人、公共机构还是王国政府,都服从它,如果承认某些特殊法律部门的独立划分,就等于承认某些个人或团体享有普通法以外的特权。
(六)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
普通法法系强调程序法的重要性,中世纪英国普通法同古典罗马法一样,奉行程序中心主义,其诉讼程序表现为以令状制为基础的诉讼形式,不同的令状规定了不同的程序框架和诉讼技巧,当事人找不到适当的令状或错误地选择了令状,诉讼请求就得不到法院的受理,权利也就得不到保护。因此形成了“无令状则无权利”(Where there is no writ there IS no right)原则。同时,不同令状具有不同的实体法规则,实体法规则“隐蔽于程序法的缝隙中”,没有独立的地位。在其他法系,实体法一般占据主导地位,程序法附属于实体法,只是法院适用实体法的工具。
所以会有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普通法法系调整法律关系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法系。在民法法系,权利义务关系由明确的法律规则预先加以界定,这些法律规则主要表现为实体法,因而实体法比程序法更受重视;而在普通法法系,流行的原则是“救济先于权利”(Remedies precede rights)。法官、律师和法学家最关心的是争端发生后对当事人的救济,因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争议的方法和技巧即诉讼形式上,而不关心据以做出判决的实体法规则。英美法系国家程序法的主要特征是对抗制诉讼。与民法法系的纠问式诉讼形成鲜明对比。
(七)重视经验和实际应用 在民法法系的法律发展中,由于大学法律教育特别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法学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民法法系更重视逻辑、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普通法法系则相反,强调的是经验和法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逻辑和抽象的概念和原则。
此外,19世纪以前,英国和美国所有的法学家都是法官或律师或具有从事司法实践的经历,其学说与过去的个人经验密切相关,探究的重点是如何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法律问题,对理论原则也不感兴趣。直到现在,这种传统在英国和美国仍很牢固。
(八)独特的概念术语和技术风格
英国法在概念术语上曾受到民法法系的影响。英国的法律用语是英语与拉丁语及法语的混合,在1362年前,法语一直是英国法院所使用的法定语言,直到16世纪还用法语写作法学著作;在1731年之前,拉丁语一向是英国法院文件中所使用的正规语言。因此,英国法中的许多词语来源于拉丁语或法语。但有些英国法的概念术语是由法官们在司法实践中独创的,它们很难为生活在其他法系中的人们所理解,也不能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精确的对应词语,如:侵害(trespass)、寄托(bailment)、信托(trust)、令状(writ)、禁反言(estoppel)、约因(或对价、(consideration)等等。只有对英国法进行历史的和全面的研究,才能够理解和拒握它们的含义。
在制作判决的技术风格上,普通法法系与民法法系有很大差异。在民法法系,法院判决一般使用演绎法推理形式,简单扼要,判决以法院的名义做出。传统上,普通法法系法院的判决在推理形式上采用归纳法,现在也使用演绎法,但每个判决都很长,很像一篇法律论文;判决以法官的个人名义分别做出,法官们对同一案件所持的不同意见亦在判决汇编中得到详细反映,但在效力上,以多数入的意见为准。
十四、美国法与英国法的主要区别
美国与英国在法的渊源、结构分类,基本制度、原则和概念,法律职业者的地位、作用和思维方法以及人们对法律的态度等方面,具有基本的相似性,但由于各自的社会条件不同,两国的法律也存在许多区别:
1、英国法律制度中具有较多的封建因素,因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许多封建的法律制度和原则被保留。而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在接受普通法时,没有采用英国法中那些封建色彩浓重的制度和原则。美国法律中较少封建因素。
2、在国家结构形式上,美国采取联邦制,在法律体系上,除了联邦的法律外,各州均有自己的宪法和一般法律,许多领域由州法调整。由于各州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发展不平衡,以及民族和种族的构成不一样,美国的法律制度极不统一。例如,有的州离婚条件较严格,有的州离婚条件较宽松;在法院体系上,存在联邦法院与州法院两套系统,各州都有自己的最高法院。虽然统一法律的运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至今各州法律仍有很大差异。
3、在英国,由于长期的历史传统,大多数法官对法律改革持保守态度,适用遵循先例原则较为严格,法律较少灵活性。而美国的法官在适用先例和解释制定法等方面则持较开明的态度,只要社会条件需要,他们就会毫不犹疑地推翻先例,创制新的法律规则,或者对制定法做出新的解释。困此,美国法的发展比英国法更具灵活性。
4、美国法开始就显示出比英国更重视制定法的倾向,在后来的发展中,曾出现过用欧洲大陆国家类型的法典或法规取代普通法的倾向。19世纪中叶的法典化运动,特别是20世纪在法典化和统一各州法律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使美国制定法在数量和作用上都远超英国。
5、美国由不同的民族和种族组成,来自欧洲的白种人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制定了许多种族歧视的法律,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歧视黑人的法律。这是他们所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的组成部分,直到现在这类法律仍存主着某种影响。
此外,不同的宗教背景和自然地理条件,也给两国的法律制度带来一些差异。例如,在英国法的历史上,曾有-个处理婚姻家庭案件的教会法院,美国则不存在此法院,因为这种法院在中世纪与天主教的司法管辖权有关联,而移居美洲新大陆的英国人多是受到天主教迫害的新教徒。还应该指出,某些发源于英国的法律制度在本国已日渐式微,但在美国经过某种改造后,却显示出一定的活力,如陪审制。
作业题:英国普通法的形成、演变过程及其与衡平法的关系?英国法与美国法有何不同?
第三篇:法 制 课 讲 稿
法 制 课 讲 稿
时间:2011年9月16日 地点:XXX 主讲:XXX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借此机会,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国家安全的相关知识。我国有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全高于一切,下面我就国家安全的一些基本知识名词解释和问答的方式作解读,以期抛砖引玉,让我们大家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独立自主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和利益的总和,具体指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不受侵犯;经济发展、民族和睦、社会安定不受威胁;国家秘密不被窃取;国家工作人员不被策反;国家的机构不被渗透;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外来势力的威胁和侵犯。
2.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意识是指公民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方面所应有的观念的总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国家利益至上观念、法纪观念、敌情观念、保密观念、安全防范观念及情况信息观念等。
3.新时期的反间防谍人民防线。
新时期的反间防谍人民防线,是指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为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维护国家的稳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宣传、动员、组织有关社会力量,同专门机关配合,形成防范和打击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分裂和破坏(特别是情报窃密、勾联策反、心战谋略等)活动的综合防卫体系。
4.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推行的以非战争方式颠覆社会主义国家,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否定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恢复资本主义统一世界为目的的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为“一系列”。1946年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首次提出“遏制”战略,强调使用“非军事手段”促使苏联“和平演变”,“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性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更使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帝国主义国家已无法用武力将其消灭。1958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白宫发表声明,妄言“中国共产主义是一个致命的危险”,宣称“要用和平方式使全中国得到自由”,充分表明了西方世界的根本目的。几十年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以军事“遏制”为主,“和平演变”几起几落,但始终衣钵相传,从未放弃这一根本目标。现在这种战略目标已变得越来越明确和具体,这就是要使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社会西方化。事实表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演变与反演变、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将更趋尖锐、激烈,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和平演变”战略,应当提高认识、保持警惕,切不可掉以轻心。
5.电脑间谍活动。
外国情报界把间谍情报机构利用电脑进行窃密或者破坏的活动,称为电脑间谍活动。外国情报专家们指出:所谓“电脑窃密”就是指通过电脑窃取对方的秘密情报资料。它通常可分为“内部窃取”和“外部窃取”两大方式。利用对方电脑的电缆通道或环球通信网络,破译对方的电脑指定密码,从而提取所储存的秘密资料的做法,被称之为外部窃密;通过收买对方的电脑操作人员来盗取对方电脑储存资料的做法,一般称之为内部窃密。所谓“电脑破坏”就是指利用电脑“病毒”——用人为制造的隐蔽在电脑中很难发现的具有较强破坏力和感染力的程序或密码,干扰对方电脑的指令中枢,使电脑储存的有关资料被抹除或发出错误紊乱的信息。电脑间谍活动同其他间谍活动相比,具有隐蔽性好、渠道众多、难以防范,效益明显、威胁性大等特点。
6.背叛国家罪。
背叛国家罪是指勾结外国、境外机构、组织和个人,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百一十三条和第五十六条的规定,犯本罪的,处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国家和人民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可以判处死刑,并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问题简答
1.国家安全机关的性质是什以?
国家安全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是防范和打击敌人渗透、破坏活动,在隐蔽战线上保卫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部门。
2.国家安全机关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国家安全机关的主要任务是掌管反间谍工作和其他有关国家安全工作,开展隐蔽战线的斗争,保卫、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政治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3.为什么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建国以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其他各种敌对势力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活动从未停止,隐蔽战线的斗争一直是尖锐、复杂的,特别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这一方面的斗争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原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急需制定一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新的专门法律。所以,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具体落实宪法规定的公民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义务的需要;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家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
4.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哪些?
根据《国家安全法》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有以下五个方面:①阴谋颠覆政府、分裂国家、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②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的;③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④策动、勾引、收买国家工作人员叛变的;⑤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的。
5.《国家安全法》第四条所称“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包括哪些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八条的规定,下列行为属于《国家安全法》第四条所称“危害国家安全的其他破坏活动”:①组织、策划或者危害国家安全的恐怖活动的;②捏造、歪曲事实,发表、散发文字或者言论或者制作、传播音像作品;危害国家安全的;③利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④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⑤制造民族纠纷,煽动民族分裂,危害国家安全的;⑥境外个人违反有关规定,不听劝阻,擅自会见境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有危害国家安全行为重大嫌疑的人员的。
8.为什么说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支持?
坚持专门机关与依靠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原则,是我国多年来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主要特色。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在国家安全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动员、组织人民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国家安全工作面临的情况更复杂,涉及的方面更广泛,在加强专门机关工作的同时,更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只有切实做到专门机关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形成铜墙铁壁,有效地防范和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团体、企业、事业组织要紧密配合,发挥整体优势,共同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对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组织和个人给予保护,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
9.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义务?
《中华人民共国国家安全法》规定,公民和组织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机关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本单位的人员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动员、组织本单位人员防范、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②公民和组织应当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条件或者其他协助;③公民发现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应当直接或者通过所在组织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报告;④在国家安全机关调查了解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情况,收集有关证据时,公民和组织应当如实提供,不得拒绝;⑤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国家安全工作的秘密;⑥任何公民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⑦任何公民和组织都不得非法持有、使用窃听、窃照等专用器材。
10.公民和组织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享有哪些权利?
根据《中华民人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规定,国家对支持、协助国家安全工作的公民和组织给予保护,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大贡献的给予奖励;任何公民和组织对国家安全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其他违法行为,都有权向上级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有关部门检举、控告;对协助国家安全机关工作或者依法检举、控告的公民和组织,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11.私自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是否违法?
我国《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安全部门在卫星地面接收实施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是检验审核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技术性能,进行技术安装检查,并视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防范措施。第六条第一款和第三款规定:“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经审查批准的个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安装完毕,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的检验合格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发给《接收卫星传送的境内电视节目许可证》。”可见,任何人不得私自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如果需要,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的批准。国家安全机关有权查验任何人安装和使用的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公安部门依照《国家安全法》规定处理。”
12.我国法律、法规对组织和公民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作了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第三十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公民发现秘密已经泄露或者可能泄露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报告有关机关、单位。有关机关、单位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做出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当保守所知悉的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第二十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第十八条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安全工作秘密的,由国家安全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九条规定:对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国家安全机关可以依法对其人身、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的地方进行搜查;对其非法持有的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予以没收。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构成泄露国家秘密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国家公务员必须履行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的规定,故意或者过失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国家工作人员犯前款规定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13.什么是国家秘密?国家秘密事项包括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条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保密法》第八条规定:国家秘密包括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下列秘密事项:①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②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③外交和外事活动中的秘密事项以及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秘密事项;⑤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⑥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项;⑦其他经国家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应当保守的国家秘密事项。
不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的,不属于国家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第四条规定:某一事项泄露后会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应当列入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①危害国家政权的巩固和防御能力;②影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③损害国家在对外活动中的经济、政治利益;④影响国家领导人、外国要员的安全;⑤妨害国家重要的安全保卫工作;⑥使保护国家秘密的措施可靠性降低或者失效;⑦削弱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⑧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失去保障。
14.当前泄露国家秘密的渠道主要有哪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保密工作不再是在一种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而是面临着过去不曾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由于国家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淡薄,泄露国家秘密的案件时有发生。当前,造成国家秘密泄露的主要渠道有:
(1)通信和办公自动化方面的泄露。当前,通信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保密防范技术落后,不能有效地克服技术性的泄密。另一方面,人为的泄密问题也时有发生,如有的在普通电话中谈论国家秘密;有的在拍发电报、传真时明密混用,有的信息网络不具备保密功能,而用户却将一些涉密信息输入上网等。
(2)信息咨询服务方面的泄密。如有的信息机构特别是民办和外资、合资信息机构不了解有关保密规定,或者追求信息的广泛性和“高质量”,自觉不自觉地收集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并不分对象对外提供,造成泄密;有的则是受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委托私自收集信息,包括秘密信息,对外提供,造成泄密;还有离退休人员参与或从事信息咨询服务活动,收集秘密信息对外提供,造成泄密。
(3)人员流动造成的泄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人才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人员流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有在职涉密人员的流动,也有离退休的涉密人员重新应聘到境内或境外组织机构工作,造成泄密。
(4)少数人受到利益的驱动,非法提供或出卖国家秘密。近年来,这类泄密案件不断增多。
鉴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到此,望广大师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加强国家安全知识学习,提升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为国家安全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谢谢大家!
第四篇:珠心算教案:第二讲 6—10的拨法
珠心算教案:第二讲 6—10的拨法
目标:学会6-10的拨法
内容:
1、复习上一讲的内容;
2、学习6-10的拨法; 3、1-10的珠译数。难点:
1、9变10的指法;
2、掌握合拨、分拨
3、区别1、5;
2、6;
3、7; 4、8;
9、10珠像图。准备:6-10数字卡。
过程:
一、复习
1、熟悉算盘:算盘的组成,珠姐弟的意义;
2、打算盘的姿势:听口令练习三次;
3、拨1——5
二、学习6~10的拨法
1、学习拨入6、7、8、9并用5引出6,演示:6的拨法,强调合拨、分拨的指法。练习:拨入6,拨去6并用数字卡引出7、8、9,指法同6
2、练习拨6、7、8、9,听拨,看拨;
3、儿歌:(上一下一就是6,``````)
4、6~9的连拨
5、认识0上厕所,休息,手指操(复习)
三、学习10的拨法
1、认识10,一根油条加一个鸡蛋是10;
2、盘上拨10;(认识十位档,强调左右手的位置),拨入10,拨去10;
3、幼儿拨10;
4、学习9变10的拨法,指法:右手分拨9,左手进1。练习:游戏:打十响机关枪珠译数,数译珠,试用空拨盘拨珠
珠心算第三讲 一位数的直加
第三讲 一位数的直加
目标:学会拨珠1-49,一位数的直加 内容:
1、学习拨珠1-49
2、一位数的直加 难点:小数加大数 准备:
1、《摘苹果》 2、49以内的珠译数卡片
过程:
一、学习拨珠1~49
1、复习拨珠1—10;
2、写出11、15等数让幼儿认,引出11—49。
3、认数,数数;幼儿念,老师拨,到14停住,注意14到15的指法变化;到19注意20的变化,直到49。
4、练习拨珠1—49。(听拨,看拨)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一个手指点点``````)二、一位数的直加
1、加法:加法就是增加、越来越多了。
2、“+”号的意义:医院、医生的标志;和数字放在一起,就表示加法,增加了、越来越多了。
3、举例:1+1(加小数)(注意用竖式),幼儿练习;
4、举例:1+6(加大数),幼儿练习
三、游戏:小红摘苹果
四、珠译数,数译数
五、空拨盘练习
珠心算第四、五讲 2-3位数的直加
第四、五讲 2-3位数的直加 目的:学会2-3位数的直加 内容:
1、定数1的练习
2、三位数的拨法 3、2-3位数的直加
难点:数位对齐,高位加起的理解 准备:《小熊过桥》挂图 过程:
一、一二位数分得直加
1、打定数1的练习,定时30秒
2、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34+5教师打,故意打错得数为84,请幼儿指出)
3、练习:23+5 22+55 46+3 96+3 82+6
4、学习两位数的直加,5、举例:22+55 强调数对齐,高位加起。幼儿练习:11+73 53+45 28+51二、三位数的拨法:
1、提问:111,只有两只手,三位数怎么拨呢?(幼儿讨论)
2、认识百位档,左右手分别放在百位档与十位档,同时拨入1,然后右手在个位档拨入1。
3、练习:123 768 444 962 743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大拇指是爸爸``````)
三、三位数的直加
1、举例:22+11引出222+111 指法:数位对起,高位加起,左右手同时在百位档和十位档加2,然后,右手在个位档再加2,够加直加。
2、练习:151+333 329+120 456+543 特例:104+250 350+108
四、游戏:《小熊过桥》
五、心算:
1、进行珠译数训练
2、空拨盘:例:12+5 3+16
3、看盘心算:例:11+6 5+12
4、心算:例:5+11 4+5
珠心算第六讲 凑数概念
第六讲 凑数概念
目的:掌握凑数概念,学习2-3位数不齐头加 内容:
1、凑数概念
2、凑数游戏
3、不齐头加
准备:《鸵鸟生蛋》挂图
过程:
一、打定数1,30秒,记数
二、复习三位数的直加三、三位数的不齐头加
1、由三位数223+265引出223+65
2、老师演示:数位对齐,高位加起,左右手分别在十位与个位加6、5
3、幼儿练习:305+24 345+54 21+678
四、凑数:
1、用游戏介绍凑数
“那小朋友会算这么多题,老师再出道简单的,看看谁能算出来,“4+3”由此引出凑数。
什么叫凑数?两个数合起来是5,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凑数。游戏:《鸵鸟下蛋》,由故事引出凑数对:1-4 2-3 3-2 4-1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复习)
2、用儿歌记忆凑数(1、2、3、4互凑数``````)
3、游戏:找朋友
4、打凑数电话 14233241
五、心算:
1、进行珠译数练习
2、空拨盘算:65+3 30+15 111+222
3、看盘心算:12+6 5+13 51+23
4、心算: 2+7 10+5 33+55
智能珠心算教学用手指操
(1)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 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
(2)一个手指点点,两个手指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四个手指叉叉,五指开花了。
(3)大拇指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嘟嘟嘟;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搓搓搓;妈妈旁边是哥哥,哥哥拍皮球,拍拍拍;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学跳舞,61615; 小小个子就是我,我在学唱歌,12345,54321。
(4)一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到大石头,摔个大跟头; 两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老奶奶,扶着慢慢走;三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红绿灯,停下不忙走;四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解放军,向他挥挥手;五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大坏蛋,一把抓住他
第五篇:第二讲三国演义
第二讲《三国演义》
以汉末三国时代的历史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它在小说史上,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的重要价值。
一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陈寿的《三国志》,是记载三国历史的正史。南北朝时的裴松之,引用当时他能见到的二百余种有关三国的史料,为《三国志》作注,又极大的丰富了这部正史的内容。《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就是创作《三国演义》的最主要的历史依据。
汉末三国时代,政治军事斗争异常复杂,人才辈出。所以三国故事及人物,两晋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隋炀帝观看的水上杂戏表演中,已有民间传说的诸如刘备马跳檀溪等三国故事。唐人李商隐《娇儿诗》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两句,描绘出儿童以三国人物相戏谑的情景,正说明三国故事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在宋代,随着“说话”伎艺的发展,“讲史”门类中已有专门“说三分”的科目和艺人,从《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记载可以看出,听说三国故事,已是民间极普遍的事情,而且所说故事已有了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在宋代初具规模的戏剧舞台上,已有敷衍三国故事的剧目,甚至有观众在看完演出后,头顶木桶,模仿刘先主形象,几乎“以叛逆蔽罪。”(见《宋史·范纯礼传》)在元代,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多达数十种,还产生了像关汉卿《单刀会》这样的优秀作品。而至治年间刊印的平话五种之一《全相三国志平话》,则是一部三国故事的写定本,它的内容与后来的《三国演义》虽有很多不同,但它从“桃园结义”开始,写到诸葛亮病殁结束,则基本确定了三国故事的格局,在《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正是在正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包括戏曲、平话)的基础上,创作了这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明人高儒在《百川书志》中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这实际上正概括了这部小说的成书过程。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大作家罗贯中。据《录鬼簿续编》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
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一般认为,《录鬼簿续编》为明人贾仲明作。至正甲辰,为公元1364年,仲名时年 22。作为与贾仲名为“忘年交”的罗贯中,是时年当五旬,由此可推测罗贯中生年当在1315年左右。倘以享年70计,则卒年当在1385年以后。他是一位伟大的小说戏曲作家,现存作品,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戏曲有《宋太祖龙虎凤云会》。
现在能见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刻本,即所谓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前有庸愚子(蒋大器)弘治甲寅的《序》和修髯子(张尚德)嘉靖壬午的《引》。
嘉靖本之后,出现了大量新刊本。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对嘉原书进行了加工修改,定为120回,每一回加上对仗工整的两句回目(原为较粗糙的一句),在卷首有长篇的《读三国志法》。毛宗岗的修改本,成为《三国演义》流传最广泛的通行本。
二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所叙故事起于184年黄巾起义,终于280年晋武帝灭吴,“三分归一统”。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间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极其丰富复杂的思想。
(一)《三国演义》真实地再现了公元3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暴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无数封建政治集团,发展了自己的力量,彼此征战,形成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作品十分明显地流露出对军阀罪恶的痛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修髯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中所说的“欲知三国苍生苦,请听通俗演义篇,”就道出了全书的这一倾向。
(二)《三国演义》明确地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民大众的愿望。书中虽然存在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循环论思想(毛本尤为突出),然而,反对分裂,拥护统一的倾向,则是显而易见的。而究竟应该由什么样的人或政治集团来统一天下,这却是全书思想内容的关键。历史上的曹操,为统一国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三国演义》赋予曹操的却是奸诈、残忍、骄横、多疑的品格,不仅写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政治品格,而且还通过残杀吕伯奢一家等情节写出了他的道德品格,从而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以“宁使我负天下人”,“休使天下人负我”为信条的奸雄形象,使他集中了封建统治者种种恶劣的品格。与曹操相对立的另一个军阀刘备,在作者笔下,则具备了一切美好的品格,成为一个“宁死不为负义之事”的贤明君主,正与曹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形成全书自始至终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性。作品中的刘备,爱民如子,忠厚仁义,礼贤下士,终生为复兴汉室而奋斗,整个蜀汉集团中,君臣如同手足,将领皆为忠义之士。故在军事、经济各方面的实力皆不及孙、曹的形势下,而终于能占有西蜀,与孙曹鼎足而立。对这一切,作品中充满了赞誊。很明显,刘备及整个蜀汉集团,实际上正寄托着作者及人民大众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像刘备那样的明君,像孔明那样的贤相,并由他们统一天下。这也正是“拥刘反曹”倾向的实质。当然,这样的理想和愿望并没有实现,刘备、诸葛亮都没有完成统一大业,因此,全书又具有某种悲剧性色彩。作者生当元明易代之际,表达这样的理想和愿望,也是一种深沉的寄托。
(三)《三国演义》热情歌颂了忠义、勇敢和智慧。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活跃在政治军事舞台上的杰出人物。关羽,作为蜀汉名将,除了勇武,更重要的是他的忠义。他身陷曹营,不为金钱美色所动。为寻找刘备,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这是对刘备的忠义。为了表现关羽的义,作品甚至写他华容道义释曹操,为义而不分敌我。诸葛亮,为辅佐刘备成就大业,一片忠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又是智慧的化身,在复杂纷繁的斗争中,表现了超人的预见性。对于这些,作品无不给予热情的歌颂。
(四)《三国演义》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例如在毛本中得到强化的历史循环论、正统观念等等,都是落后的封建主义历史观。此外,作品中多处出现的封建迷信的描写,当然也是应予否定的。
三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在历史小说的创作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虚”与“实”的构思安排。《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并对此加以指责;但如果不作机械的数量的理解,那么,或许正说明其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的情节与人物性格是虚构:这倒正是《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例如三顾茅庐,正史上确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这是史实,但“三顾”的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史料和传说虚构而成。
《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例如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对手,既有老谋深算的曹操,又有才华四溢的周瑜,而诸葛亮的智慧、才干特别是预见性,恰恰是在战胜这样的强大对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空城计的情节中,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一个才智高超的强者,诸葛亮的智慧又一次在与强者的较量中得到展示。这正是毛宗冈在《读三国志法》中所说的“观才与不才敌,不奇;观才与才敌,则奇”的道理。
《三国演义》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成为写古代战例的典范作品。特别精彩的是对战前准备的描写:敌对双方如何确定战略战术,如何调兵遣将,如何刺探虚实,如何利用对方的弱点,都写得十分生动逼真。作品所追求的艺术效果,已远远不是描写战场的“热闹文字”,而是表现战争中将帅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三国演义》也往往被视为一部优秀的古代军事文学作品。作品中所描写的赤壁之战等著名战例,不仅成为后世很多戏曲的题材,而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参考材料。
《三国演义》的语言、文风也很有特点。庸愚子(蒋大器)《序》文中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记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高儒《百川书志》说:“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文不甚深”,“非俗非虚”,正是《三国演义》相当突出的语言特点。
当然,《三国演义》在艺术方面也有明显的败笔。这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中为突出某一性格特点而写得太“过”,——过犹不及。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另外,一些宣扬宗教迷信方面的情节,显然也是艺术上的重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