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作品的特征》说课稿
《美术作品的特征》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美术组一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术作品的特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我的说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掌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是鲁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首先认识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从而引出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本节课是整本教材的开篇之课,对整本教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发达,感知与观察能力较强,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希望了解更多美术本质性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侧重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了教材学生的实际,设立的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三维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重点:美术作品的分类以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以及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景法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由于本节课多采用图片对比的方法,所以我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绘画作品,石膏像,青铜工艺品等。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1·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同时提出问题,这几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什么是美术?对他如何来进行鉴赏呢?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了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图片对比的方法。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对他们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美术的门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同时多媒体播放美术作品,请同学们对他们进行分类连线。本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连线的小活动充分理解美术的分类。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将绘画以及石膏像教具像同学们展示,提出问题:绘画与石膏像在空间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看,摸等观察很直观的得出,绘画是二维空间,而石膏像则是三维空间。同时展示齐白石的《牡丹》,使学生在空间的理解上对他的造型进行分析,这幅画画牡丹但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讲究以形写神,由此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造型”与“传神”的理解。本环节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中国造型以形写神有一个初步认识。
(3)欣赏美术作品就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直观感知,离开了视觉,就无法谈欣赏。下面,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钢琴曲,学生感受到了美,接着,停下音乐,播放美术作品,闭着眼睛的学生们无法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视觉,就体会不到美术作品的美,从而得出美术作品视觉特征。通过这个环节的小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更加理解了美术的视觉特征。
(4)通过之前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石膏像以及青铜工艺品来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美术作品的材料,肌理特征。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合作的精神。
(5)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最后的晚餐》
问题:两幅图在构思上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一个故事主题时,会选择一个特别的有代表性的瞬间,具有戏剧性,让我们回味无穷。本环节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静态的特征。
3·拓展
多媒体出示《鲁内斯夫人》,让学生们根据她的神态给她添加内心的独白。学生踊跃回答。通过本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4:小结作业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赏析,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课下去美术馆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对他进行赏析。本环节的设置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了解美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八、板书设计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的向学生们展示了本节课的重点,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
美术作品的特征
1·美术的门类:绘画.雕塑.建筑等。2·美术的特征:(1)空间造型
(2)视觉(3)材料,肌理(4)静态
中公讲师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第二篇:《美术作品的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掌握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说一下对本节教材的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是鲁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节课首先认识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从而引出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本节课是整本教材的开篇之课,对整本教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上好本节课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他们,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所面临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的特点: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发达,感知与观察能力较强,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也希望了解更多美术本质性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侧重去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提高审美能力。
三、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了教材学生的实际,设立的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的分类以及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讨论,欣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理解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三维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美术作品的分类以及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以及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的是讨论法,提问法,欣赏法,情景法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主要采用的是小组自主探究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由于本节课多采用图片对比的方法,所以我准备了资料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以及绘画作品,石膏像,青铜工艺品等。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到了我说课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
1·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中西方的美术作品,同时提出问题,这几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原因。学生积极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什么是美术?对他如何来进行鉴赏呢?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2·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结合了高中生的认知发展,主要采用的是图片对比的方法。
(1)展示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图片,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对他们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之后得出,美术的门类有: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书法.篆刻。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为很多种。同时多媒体播放美术作品,请同学们对他们进行分类连线。本环节可以使学生通过连线的小活动充分理解美术的分类。
(2)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美术作品的特征,我设置了以下的环节。将绘画以及石膏像教具像同学们展示,提出问题:绘画与石膏像在空间表现上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看,摸等观察很直观的得出,绘画是二维空间,而石膏像则是三维空间。同时展示齐白石的《牡丹》,使学生在空间的理解上对他的造型进行分析,这幅画画牡丹但不是真实的再现,而是讲究以形写神,由此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中“造型”与“传神”的理解。本环节一方面使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美术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中国造型以形写神有一个初步认识。
(3)欣赏美术作品就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直观感知,离开了视觉,就无法谈欣赏。下面,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一段钢琴曲,学生感受到了美,接着,停下音乐,播放美术作品,闭着眼睛的学生们无法用眼睛去观察,没有了视觉,就体会不到美术作品的美,从而得出美术作品视觉特征。通过这个环节的小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更加理解了美术的视觉特征。
(4)通过之前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石膏像以及青铜工艺品来进行对比赏析,得出美术作品的材料,肌理特征。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合作的精神。
(5)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以及《最后的晚餐》
问题:两幅图在构思上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虽然画面是静态的,但是他们在表达一个故事主题时,会选择一个特别的有代表性的瞬间,具有戏剧性,让我们回味无穷。本环节通过欣赏作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美术作品静态的特征。
3·拓展
多媒体出示《鲁内斯夫人》,让学生们根据她的神态给她添加内心的独白。学生踊跃回答。
通过本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兴趣。
4:小结作业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外优秀美术作品,让同学们通过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他们进行赏析,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同时布置一个开放性的课下作业:课下去美术馆找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对他进行赏析。本环节的设置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让学生有更多了解美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美术作品的特征》说课稿】相关文章: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说课稿
2.《种群的特征》说课稿
3.生物的特征的说课稿
4.《生物的特征》说课稿设计
5.《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6.平行线的特征说课稿
7.生物的特征说课稿课件
8.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
9.《生物的特征》的说课稿
第三篇:美术作品的特征
第一课《美术作品的特征》
即墨一中刘青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涵义,美术的门类、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美术的经典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并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鉴赏活动的特点。
1、知识目标:通过对美术作品基本特征的概括和认识,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了
解美术作品与其他艺术作品的基本特点所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鉴赏活动的特点。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接近美术、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美术的分类及特征,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环节】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体验审美的乐趣,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课前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提前阅读,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欣赏视频:《梵高》。
教师:请同学们谈谈梵高的作品美在哪里?我们如何进行欣赏?
(教学构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此处第一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各抒己见之后我会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课件展示)
1、美术鉴赏
2、美术门类
3、美术作品的特征
(教学构想: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
于相关的作品采用对比、演示法,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认识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我充分考虑了鉴赏顺序的安排,以及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合理利用。)
1、什么是美术鉴赏?
欣赏齐白石的中国画《虾》和德国画家丢勒的油画《野兔》,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自主学习】: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一些知识,课堂上学生自主讲解,教师补充。共同找出特点。
通过对两幅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学生活动】:通过两幅作品的对比,认真体味美术鉴赏的内涵。
(教学构想: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运用了作品欣赏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真正内涵。)
2、美术门类包括哪些?(课件展示)
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合作探究】:
教师:结合课本,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完成美术门类以下知识点的学习。
(1)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2)各艺术门类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你能区分出来吗?
(3)通过以上两题的讨论与探究,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美术门类有哪些? 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
3、美术作品的特征(本课重点)
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美术鉴赏有哪些特征呢?
用比较的方法,把美术作品与音乐、文学作品相比较,概括出五个基本特征: a、造型、空间特征(最基本特征)
b、视觉特征
c、材料、肌理特征
d、静态特征
e、动态特征
【合作探究】: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和图片的展示,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探
究美术作品特征的以下几个知识点。
(1)美术作品的视觉特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有哪些代表作品可以体现?
(2)美术作品所用材料与肌理之间的关系。
(3)对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了解掌握理解美术作品的五个特征。
(教学构想: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美术作品与音乐、文学作品相比较的鉴赏方式,使学生在问题与美术作品的结合中了解掌握美术作品的五个特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运用。)
【小结】:材料的不同,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一样,使作品形成不同的视觉美感,不同的特征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学生活动】:通过以上的学习,能运用美术作品的基本特征,独立完成对某幅作品的赏析活动。
图片欣赏: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美术作品的特征与美术鉴赏之间的关系:独立完成以下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1、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
2、美术作品的五个基本特征:
a、造型、空间特征(最基本特征)
b、视觉特征
c、材料、肌理特征
d、静态特征
e、动态特征
(教学构想:阶段性总结,重点知识巩固,为以下难点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何理解美术作品的五个基本特征?(根据课前对导学案的学习,请你从某幅代表性的作品方面入手分析。)
(教学构想:在掌握本课重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课的难点。)
课堂练习:
根据对美术作品种类及特征的理解,就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进行赏析。
课后拓展:
中国绘画的画幅形式有:长卷、立轴、中堂、条屏、斗方、扇面、册页等。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作品的特征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学构想: 知识巩固、知识拓展与研究性学习层层递进、逐步升华,使本课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点睛之笔。)
板书:
第一课美术作品的特征
1、美术鉴赏
2、美术门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篆刻
3、美术作品的特征:
a、造型、空间特征(最基本特征)
b、视觉特征
c、材料、肌理特征
d、静态特征
e、动态特征
【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熟悉的梵高的作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出问题与典型作品鉴赏的结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讲解。在讲授新课重点内容时,我主要采用美术作品与音乐、文学作品相比较的鉴赏方式,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五个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又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了一些典型性的美术作品,最后是知识拓展和研究性学习,本节课脉络清晰,教学环节承上启下,局部与整体统一。
备课时,依据高中美术课程纲要,力求在教材的指导下取得最佳的课堂实效,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看、思、疑、析、体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是有的放矢。素质教育下的课堂要求我们:
1、心中有目标
2、脑中有思路
3、眼中有学生
4、嘴中有话题
5、手中有技巧。
本课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对比、演示法,从而使学生在欣赏作品中认识掌握本课的重难点。
第四篇:什么是美术作品说课稿
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所以本课的教学首先从什么是“美”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的观念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进而使学生明确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及其开放性的内涵。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美”的概念是极为丰富的,它甚至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当以一种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的观念和形式法则是如何产生的? 2.美术作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3.如何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三、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四、说教学过程: 课程介绍:
美术鉴赏是一门学科,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艺术史上重要的美术作品,而更要培养我们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我们身边的环境,从而提高我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一、导入新课: 1.什么是“美”?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2)“美”的观念与相应形式美法则的产生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的结果。例如书中所举的中国书法艺术与彩陶、青铜器的实例。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美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2、初步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放一段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
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 使用多媒体出示土著人的图片。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开始对形式美的研究和探讨,并归纳总结了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法则。比如,对称、均衡、比例、对比、多样统一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A、请4位学生在黑板上写“永”字,其他同学在下面写。写好之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哪位同学写的最好?为什么?(幻灯出示写歪的“永”和正规的“永”)总结:在汉字结构规律中,重心平稳、左右均衡是极为重要的法则。人们写字时以米字格作为辅助,就是为了使初学者遵循这种美的法则。B、观看教材中“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的图片,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引导学生从重心、对称、平衡等形式美的角度寻找“彩陶鲵鱼纹瓶”、“永”字、“羊”字之间的联系。)
师:什么是美术作品?(包含着形式美法则的物品都可以称为美术作品)
3、形式美的来源:
出示图片说明美术作品从实用到观赏的过程。A、幻灯展示:彩陶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漂亮吗?他们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那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六位同学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且将思考的内容在作业纸上写下来,最后请几位同学总结)
B、青铜器是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皿和工具。先秦时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造型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堂皇的地位,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
视频展示:商代和周的青铜器 提问:商代和周的青铜器有什么不同? 幻灯展示:青铜器中的纹饰。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些图案都遵循了形式美中的哪些原则?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图案画在这些器皿上?你知道这些图案都表示什么吗?它们的灵感来自哪里?
师:青铜器的纹饰有多种纹饰这些怪兽图案,大都是氏族图腾崇拜的残余,在维护社会习俗,沟通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与文字一起扮演着政治、宗教和艺术传统等各方面的特殊职能。
老师总结:古时候人能把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等节奏感用画笔表现出来,这无疑是神奇的创造。上述作品的纹饰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美是因为它们是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创造出来的,而它们的灵感就是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万物的形象中获得的。4.从实用物品向美术作品的转换
A、展示一些作品,包括一幅绘画作品,一幅雕塑作品,一幅木版年画,教材中的“漆盒”,教材中的“民居院落一角”。教师提问:这些物品哪一些可以被称之为“美术作品”?为什么?
老师总结:实用与观赏物品之间的关系。
B、这些手提袋、手套、门票都是美术作品吗?试以本课所学的知识简要的分析它们?以证明你的观点?
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定。
5、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 老师总结:
1)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注重营造美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去认识这些美好的事物,才能更好地生活。2)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帮助我们丰富对美的认识,并且认识到形式美的法则。
第五篇:种群特征说课稿
老师们:
上午午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关于 “种群的特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章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和群落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建立在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学好本节课也是为后面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做好铺垫,为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特征。本节内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的延伸,也是继续学习本模块中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的结构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中的探究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地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这节内容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二、说学情
(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经过前面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大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能够积极地动手、动脑参与实际操作。但是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与曲线、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通过本课的详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与思考。”由此,我设立了以下几种方法:
学案引领法
精心设计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讲授演示法 在新课的引入、问题情景的创设、不适宜采用探究法学习的知识点采用讲授演示法有助于学生尽快获得有用信息。启发式教学本节课涉及有探究实验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学法:
自主学习——课前预习,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上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概括能力。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探究学习——在老师的问题引领下,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探究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课外学习——尝试调查某地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四、说教学设计
导课:图片展示: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2、对于某水体中的鱼,捕捞多少,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怎样来了解害虫的数量,从而控制害虫的数量,防止虫灾发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都要基于对种群的研究。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做种群?由于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以及进化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学习过种群的定义,因此在此可先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让学生互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最终归纳出种群定义的几个要点。
巩固:让成绩中下的学生举例
教师设疑: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课件展示: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2.完成学案第3题,并请同学回答。下列哪些不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
A出生与死亡B年龄C迁出与迁入D性别
E出生率与死亡率 E迁出率与迁入率F性别比例 G年龄组成H种群密度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引出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认识和把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关心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没有达到成灾的密度?老鼠数量有没有增长?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来统计这些数据的呢?我们通常是通过统计单位面积或者体积中生物的个体数来反映种群的数量。
1、引出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与种群密度定义相关的题,并请学生回答。
(2)利用问题探讨,分组合作尝试种群密度的估算。学生层次不同,表现有所不同。教师此时要走向学生,了解学生采用的方法,以保证抽取学生的发言有不同观点的代表性。学生的估算方法大致有
1、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一个部分,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2、将图均分成几部分,统计其中2或3个部分,计算平均值再通过倍数关系计算出来。
3、将图分成若干个小方块分工合作每个同学计算一部分相加
4、选择数量较多处计数
5、选择分布较均匀处计数等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各种统计方法:教师先不给出给出真实值。
教师可以引导: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的差异在哪里?哪一种更好?如果统计的范围很大数量很多,还可以逐一计数吗? 引出样方法:
学生阅读教材61——62页,分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上的讨论题并代表发言。
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3、样方大小的选择和调查对象的大小与分布有关系吗? 让学生采用样方法再次统计,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进行反馈练习: 教师设一疑:1样方法除了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外海适用于哪些生物呢?引出样方法适用的范围
2、对于许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应该怎样来调查呢?引出标志重捕法(让学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口述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完成练习题,检阅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教师提醒:1标志要牢固,不易脱落2不要太显眼,以防其被敌害捕食3标志物本身无毒,不要对其本身造成伤害。
设疑: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种群密度能否反映种群数量的消长?
这一特征反映的是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还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的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其他数量特征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上相应的一个国家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只有降低出生率,所以才有了计划生育这项国策的实施。
设疑: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展示资料1:引导学生得出: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呢?展示候鸟迁徙的图片引出迁入率与迁出率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并展示,教师适度点评
教师设疑: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数会不会影响到种群密度的大小? 让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展示自学成果:
归纳: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
回到之前的问题:
1、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多年来,由一对夫妇只能够生育一个孩子,到双独可以生育二胎,再到如今的单独也可以生育二胎,这些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呢? 通过习题反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进而进行点评: 设疑: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资料显示:
引导得出不育药通过改变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的性别比例,引起了种群密度和数量的变化。教师介绍性别比例的类型与在生产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不合理的性别比例会导致出生率下降进而引起种群密度下降。归纳5个特征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师简单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三)、进行教学评价:
让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并请个别同学分析回答。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精练,没有必要重复ppt已经展示教学的教学知识点,我设计的板书主要是反应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要点。
六、教学理念与教学反思
1、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课本知识源于生活而又融入生活。
知识是来自于现实的生活,又是为优质的生活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如果课本知识脱离了现实,只会变成干巴巴的“死知识”,学生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只能够应付性的死记硬背。只有老师联系实际的教,学生才能够联系实际的学,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有利于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导入中,我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变革、鱼类资源得可持续利用、害虫的防治,这些现实情景引入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认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牢固,使学生觉得学习生物学非常有用。学生在作文中,通常把老师比喻作蜡烛,我想我们不仅仅应该是为学生照亮眼前的蜡烛,更应该是为学生指明人生航向的灯塔。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拥抱明天。
2、高起点低落点,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的成功不是成功教会了个别或者一部分学生,而应该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所收获。但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基础不同、性格各异,要面面俱到,个个兼顾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在这堂课中主要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问题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问题与练习,让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对于比较有难度的问题,将问题分解,降低难度,通过设疑进行提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并加以激励,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走向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理解情况。一方面可以适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有利于后面的教学进行。比如,在估算种群密度时,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讨论情况后,教师才能够抽取有各种代表性言论的小组发言。另外,走向学生也有利于情感教育的渗透。即使是差生,也有迸发思想火花的时候,老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发现,适时给予鼓励与肯定。事实上,要让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就融化在依据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中。我想在温情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绝不至于走向心灵的迷失。让我们从课堂做起,让马加爵事件,大学生投毒事件此类的悲剧不再上演。
如果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都能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与幸福4 感,内心洋溢着的是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这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3、以鱼诱之,授之以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所以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位主导者,一位与学生共同探究学习的合作者。
我们要将传统的“授之以鱼” 转化为“以鱼诱之,授之以渔”的现代教育理念。因为我们教给学生最宝贵的知识不是完成高考高分答卷的知识,而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方式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借助学案导学等手段变教师讲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体验、分析与交流等过程得出结论,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意味着老师要“禁言”,在有的问题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也不能够解决,或者探究价值不大,教师要适时进行简单的讲授或者补充。比如:本节涉及到的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一个疑惑: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本章的要求是——例举种群的特征,并没有提到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那么是否意味着对于这个知识点高考将不做要求,那我们还有没有必要再讲。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