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道路交通安全法》理解与适用三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理解与适用三题 孙瑞玺
【学科分类】交通运输与邮电经济法 【出处】本网首发
【摘要】《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纷争不断。对于正确理解与适用该法而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于第三者责任保险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之间的关系问题,特别是在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情形,如何理解与适用关系重大;《答复》回答的问题不妥当,也不全面,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法》;问题;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答复》 【写作年份】2004年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自颁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尤其对该法第76条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规定,存在不同的理解,争议不断。论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认为该法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立法思想,充分保护了作为弱者的非机动车和行人利益;反对论者则认为该法对行人的“偏袒”和对机动车的“苛刻”损害了社会公平,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于是,侵权法学者纷纷在各大报纸上撰写文章,以表明自己观点和态度,同时,对其他观点进行了评析。这些观点无疑对我们从宏观上正确理解和适用该法第七十六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问题远没有解决,因为该条及第17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我国将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该制度与原有的第三者责任保险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需要正确理解与适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随着《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原有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随之废止。《办法》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也随之失去法律效力。《道路交通安全法》又没有规定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项目的标准。于是,因道路交通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从特别法步入了普通法,在审判实践中就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规定的生命、健康、身体遭受侵害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众所周知,《办法》规定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远低于《解释》的相关规定,同时,《解释》规定2004年5月1日后新受理的一审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本解释的规定,也就是说,不管事故是发生于2004年5月1日前,还是发生于2004年5月1日后,只要是2004年5月1日后受理的,均适用《解释》的规定。由此,2004年5月1日后受理,就成为适用《解释》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的惟一标准,而对事故发生的时间,特别是对车辆所有人(即车主)与保险人签订的保险合同中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的约定等均在所不问。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即新的人身损害赔偿审理标准是否适用于未到期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问题。对该问题,已引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关注。该委就此问题向最人民法院咨询,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以法研81号《关于新的人身损害赔偿审理标准是否适用于未到期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称,“投保人与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有关‘保险人按照《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范围、项目和标准以及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单载明的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只是保险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强制执行的标准,它不因《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失效而无效。《解释》施行后,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既可以继续履行2004年5月1日前签订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也可以经协商依法变更保险合同。”《答复》对该问题的回答是否适当与全面,就成为另一个需要正确理解与适用的问题。
二、第三者责任保险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第50条第2款规定:“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故在我国法上,责任保险即为第三者责任保险。在《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前,第三者责任保险属于自愿保险的范围,即投保人和保险人通过自愿的方式,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保险合同来实现的一种保险。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该规定中的第三者责任保险与《保险法》第50条第2款规定的责任保险相同,不同的是该责任保险属于强制保险,即指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发生效力或者必须投保的保险,而不是当事人自愿购买的保险。可以看出,二种保险均属于责任保险,这是相同点。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前者是自愿的;后者是强制的,即法定的。(2)前者的目的集合危险,分散损失;后者不仅包括前者的功能,而且更重要的是为了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使其得到快捷、公正的赔偿。(3)前者,保险公司以赢利为目的;后者则不以赢利为目的,在保费与赔付之间总体上应做到保本微利。(4)前者属于自愿的保险,故,保险人是否决定承保、如何承保或承保的多少均有选择余地;后者则属于强制或法定保险,保险人不得拒绝投保人投保,即属于强制缔约。(5)前者属于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其他保险捆绑销售;后者则属于法定责任保险,保险公司不得与其他保险捆绑销售。(6)前者的保险金额与保费,原则上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后者则由保监会做出指导性规定并随着经济发展适时调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有相同的规定。如日本《汽车损害赔偿法》第13条。我国台湾地区《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25条。
综上,第三者责任保险与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保险法》上的第三者责任保险等同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上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将二者混同的观点,都将导致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错误理解,更将导致不妥当的适用。关于二者的关系,在适用时,有三种情形应引起注意:
(一)作为机动车的所有人能否在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后,投保第三者责任保险,如能投保,发生交通事故时,保险公司如何进行理赔?
如前所述,二种保险属于责任保险。而责任保险又属于财产保险的范畴。根据《保险法》第41条第2款规定:“重复保险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价值的,各保险人的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该规定是财产保险责任限定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机动车所有人在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后,可投保第三者责任保险。但各保险人赔偿金额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该条适用的前提是保险险种均属商业保险,基于保险当事人的自愿而发生,因此,在第三者责任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而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属于法定保险的情形下,不能适用该条后句,即除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按照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承担赔偿责任。而应当先由承保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理赔,不足部分,再由承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理赔。但各保险人的赔偿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这样适用的目的在于充分尊重保险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体现约定优先的民商法原理。另外,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设立目的是为了填补受害人的损害,使其得到快捷、公正的赔偿。而第三者责任保险的目是主要是为了被保险人的利益,即分散损失而设立的。二者相比较,首先由第三者责任保险赔偿,能更充分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
(二)机动车所有人先后向不同的保险公司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当发生保险事故时,各保险公司应如何承担责任?
对该问题,因我国还未制定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具体办法,所以,在我国法上没有规定。在司法实践上发生此类案件,可以借鉴日本《汽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82条之2的规定,即就一辆汽车缔结二个以上的责任保险(在此指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契约,保险公司就上述契约中最早缔结的契约以外的契约,免除在与最早缔结的契约的保险期间内发生的因汽车运行事故产生的损害真补、损害赔偿额的支付、先付金的支付。该条规定确定了投保时间优先规则,由最早缔结保险契约的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其后的保险公司免责。同为法定保险的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适用投保时间优先规则,能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与公正。但无论如何,不得超过保险契约约定的保险金额。同时,对法定免责事项以外的赔偿,其他保险公司应当赔偿。
(三)投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车辆共同致人损害,保险人之间应如何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根据《解释》第3条第1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构成共同侵权,应当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机动车的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在无意思联络的情况下,只要其违反操作规范的行为直接结合而共同致人损害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之间即应承担连带责任。但作为承保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各保险公司之间对此应如何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我国现有法上没有规定。可资借鉴的是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34条:“汽车交通事故系由数汽车所共生或涉及数汽车者,依下列规定处理:
一 肇事汽车全部或部分为被保险汽车者,受害人或受益人得在本法规定之保险金额范围内,请求各被保险汽车之保险人连带给付保险金。”该条规定设立了各保险公司对支付保险金负连带责任。结合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可以证明上述立法可以适用于我国司法实践。我国《保险法》第50条第1款规定:“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日本《汽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16条第1款:“第三条规定的保有人的损害赔偿责任发生时,受害人可以政令之规定,在保险金额的限度内,请求保险公司支付损害赔偿额。”我国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第28条规定:“被保险汽车发生汽车交通事故时,受益人得在本法规定之保险金额范围内,直接向保险人请求给付保险金。据此,学者认为受害人可以直接以保险公司为被告提起诉讼主张损害赔偿,请求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内对受害人负有无条件支付义务。这种请求权是法定的请求权,并且独立存在。当受害人直接向保险人请求支付保险金时,各保险人在保险限额内,承担连带责任,使受害人及时、足额地得到赔偿,有利于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三、《答复》回答的问题是否适当、全面
《答复》回答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是适当的。因为其将合同自愿原则作为解决在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中约定适用《办法》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项目和标准,而适用于《办法》失效,而《解释》生效后保险人承担第三者责任保险的赔偿。同时,规定《办法》规定的人身损害赔偿的范围、项目和标准只是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计算方法,而不是强制性的标准。该规定体现了当事人约定优先适用的原理,也是正确的。在此前提下,保险当事人的约定适用《办法》,该约定当然不依《办法》失效而无效。但是否完全适当呢?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是:(1)双方签订合同时的法律条件是《办法》,而发生交通事故时,适用的是《解释》,而《解释》规定的赔偿标准比《办法》高得多。如《办法》第37条第8项规定,死亡补偿费按照交通事故发生地平均生活费计算,补偿十年。而《解释》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适用后者比前者高出近一倍。在此情形下,完全可以适用情形变更原则,而适用《解释》规定标准对受害人进行赔偿。因为,法律条件的变化属于不可抗力的范围,不可归责于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使保险合同关系产生的基础发生当初无法预料的变化,若继续维持原有的保险合同,则对被保险人显失公平,所以人民法院有权对保险合同进行变更。(2)责任保险合同属于附合合同,也称格式合同,是指一方实际上只限于服从、接受或者拒绝他方提出的条件而成立的合同。由此法律特征所决定,对保险合同应适用何标准进行赔偿,完全是由保险公司决定的,被保险人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保险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适用了《办法》,而在其失效后,保险公司完全可以适用《解释》规定的标准来进行赔偿。这才能充分体现双方的平等。(3)在保险实务中,投保人只是重视保险人承担的最高保险金额,而对适用何标准来进行赔偿,却往往并不关心。但实际上,赔偿的标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保险金额确定的前提下,只有赔偿的标准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保险公司却时常不向投保人说明该条款的重要意义,没有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因此,适用《解释》规定的标准,就顺理成章了。(4)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若干规定》第3条、第4条的规定,《答复》不属于司法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完全不受《答复》的约束。
另外,《答复》没有回答保险合同中没有约定适用《办法》规定的赔偿范围、项目的标准,应如何处理。这是其不全面的表现。对此,除了上述理由外,还可采《保险法》第31条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的规定,人民法院应解释为适用《解释》规定的标准,而不是适用《办法》规定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鲁桂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法律精神解析[N].人民法院报,2004-9-22(法治时代B1.[2] 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与法律公平的实现[N].人民法院报,2004-9-24③.[3] 主要学者有张新宝、于敏、杨立新,文章分别是:张新宝,鲁桂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法律精神解析[N].人民法院报,2004-9-22(法治时代B1).张新宝,鲁桂华.道路交通事故中的第三者责任强制责任保险[N].法制日报,2004-9-23⑨.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与法律公平的实现[N].人民法院报,2004-9-24③.杨立新.机动车交通事故无过错责任的司法补救---机动车致害非机动车驾驶人或行人无过错责任中的过失相抵[N].人民法院报,2004-9-21③.[4] 覃有土.商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33.[5]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6] 即个人或企业负有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阅合同的义务,换句话说,是指对对方的要约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如我国《合同法》第289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通常、合理的运输要求。”即属于强制缔约的表现情形。引自崔建远.合同法(修订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52.[7]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64.[8] 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DB/OL).http://.2003-3-11/2004-9-28.[9] 《保险法》第41条第3款规定:“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 [10]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81.[11] 相关的批评文章见:程啸.论意思联络作为共同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意义[J].法学家,2003,(4).黄彤.论不真正连带债务(DB/OL).http:///20040625-000421htm.2004-6-25/2004-6-27.[12] 包括行驶规范和驾驶规范二个方面。于敏.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与法律公平的实现[N].人民法院报,2004-9-24③.[13] 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DB/OL).http://.2003-3-11/2004-9-28.[14] 王书江译.日本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364.[15] 此处的受益人根据该法第10条第1款的规定,本法所称受益人系指下列各款之人:一 身体伤害给付及残废给付受益人,为受害人本人。此处的受益人包括受害人本人。台湾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DB/OL).http://.2003-3-11/2004-9-28.[16] 张新宝,鲁桂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法律精神解析[N].人民法院报,2004-9-22(法治时代B1).[17] 王轶.合同法相关问题研究[Z].出版地:山东东营.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2003年黄河口司法(增刊).33.[18] 该内容参考彭凤至.情势变更原则之研究[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1986.396-397.[19] 王保树.中国商事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575.[20] 《保险法》第17条第1款规定:“ 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保险合同的条款内容,并可以就保险标的或者被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投保人应当如实告知。”
第二篇:1.1道路交通安全法(131道题)
1.1道路交通安全法(131道题)1.1.1选择题:(86题)
1.1.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为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通行效率。
A.保证车辆高速行驶 B.圆满完成运输任务 C.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D.减少交通事故
答案: C
1.1.1.2 机动车经 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A.道路运输管理机构 B.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C.工商部门 D.税务部门
答案:B
1.1.1.3 尚未登记的机动车,需要临时上道路行驶,应当。
A.取得临时通行牌证 B.到公安机关备案
C.直接上路行驶 D.在车窗上张贴合格证
答案:A
1.1.1.4 申请机动车登记,机动车所有人不需要提交的证明或凭证是。
A.驾驶证 B.身份证明和机动车来历证明
C.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机动车进口凭证 D.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答案:A
1.1.1.5 机动车在以下哪种情形不需要办理相应的登记。
A.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B.用作抵押的C.进行大修的 D.报废的答案:C
1.1.1.6 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 上道路行驶。
A.允许临时 B.不得
C.经维修后可以 D.缴管理费后可以
答案:B
1.1.1.7 允许收缴、扣留机动车驾驶证的机构是。
A.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B.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C.工商部门 D.税务部门
答案:B
1.1.1.8 驾驶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时。A.可以不携带驾驶证 B.可以不携带行驶证
C.必须携带驾驶证、行驶证和强制保险标志 D.应携带出厂合格证明或进口凭证
答案:C
1.1.1.9 驾驶人驾驶机动车上道路行驶前,应当对机动车的 进行认真检查。
A.安全技术状况 B.整体结构
C.所有部件 D.齿轮油
答案:A
1.1.1.10 机动车驾驶人 车辆。
A.在没有交通信号时可以任意驾驶 B.应当依法、安全和文明驾驶 C.在没有交通警察时可随意驾驶 D.可按照自己的习惯驾驶
答案:B
1.1.1.11 驾驶人在 可以驾驶机动车。
A.饮酒后 B.患有妨碍安全驾驶的疾病 C.过度疲劳时 D.饮茶后
答案:D
1.1.1.12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累积记分达到规定分值的机动车驾驶人,扣留驾驶证,对其。
A.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教育 B.予以扣留机动车的处理 C.予以吊销行驶证的处理 D.依法进行行政拘留 答案:A
1.1.1.13 下列不属于道路交通信号的是。
A.交通信号灯 B.交通信息板
C.交通警察的指挥 D.交通标志
答案:B
1.1.1.14 以下不属于道路交通信号是。
A.警灯 B.交通标志
C.交通警察的指挥 D.交通标线
答案: A
1.1.1.15 如图所示的交通警察指挥手势是示意车辆。
A.向右转弯 B.直行
C.向左转弯 D.靠边停车
答案: B
1.1.1.16 如图所示的交通警察指挥手势是示意车辆。A.直行 B.右小转弯行驶 C.左小转弯行驶 D.靠边停车
答案:C
1.1.1.17 如图所示的交通警察指挥手势是示意交通违法行为车辆。
A.靠边停车 B.右转弯
C.左转弯 D.直行
答案:A
1.1.1.18 驾驶机动车,必须遵守 的原则。
A.右侧通行 B.左侧通行
C.内侧通行 D.中间通行
答案: A
1.1.1.19 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道路,机动车。A.在道路两侧通行 B.在道路中间通行
C.实行分道通行 D.可随意通行
答案:B
1.1.1.20 机动车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 通行。
A.道路标志 B.交通信号灯的指挥
C.交通警察的指挥 D.道路标线
答案:C
1.1.1.21 机动车在没有交通标志、标线的道路上,应当____。
A.随意行驶 B.加速行驶
C.停车观察周围情况后行驶 D.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答案:D
1.1.1.22 机动车在设有最高限速标志的道路上行驶时,____。
A.不得超过标明的最高时速 B.允许超过标明最高时速的10% C.可以超过车辆的最高设计时速 D.按规定的最高车速行驶
答案:A
1.1.1.23 机动车在没有限速标志的路段。
A.应当以最高设计车速行驶 B.不受速度限制
C.应当保持安全车速 D.按自己的意愿行驶
答案:C
1.1.1.24 机动车在夜间或者容易发生危险的路段,应当。
A.以最高设计车速行驶 B.降低速度,谨慎驾驶
C.保持现有速度行驶 D.以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行驶
答案:B
1.1.1.25 机动车遇有沙尘、冰雹、雨、雪、雾、结冰等气象条件时,应当 行驶。A.以较高速度 B.以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
C.以现有速度 D.降低速度
答案:D
1.1.1.26机动车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
A.迅速通过 B.减速慢行
C.适当加速 D.保持行驶速度
答案:B
1.1.1.27 在车道减少的路段、路口,机动车应当。A.借道超车 B.依次交替通行 C.加速通过 D.抢道行驶
答案:B
1.1.1.28 在没有交通信号的交叉路口遇到车辆缓慢行驶时,机动车应当。
A.借右侧道路超车 B.从左侧超车 C.依次交替通行 D.穿插等候的车辆
答案:C
1.1.1.29 机动车通过有交通信号的铁路道口时,应当 通行。
A.以正常速度 B.保持安全车速
C.尽快加速 D.按照交通信号
答案:D
1.1.1.30 机动车通过有管理人员的铁路道口时,应当 通行。
A.以正常速度 B.按照管理人员的指挥 C.尽快加速 D.保持安全车速
答案:B
1.1.1.31 机动车安全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的铁道路口的方法是。
A.按原来车速行驶 B.减速或停车观察 C.加速尽快通过 D.紧随前车行驶
答案:B
1.1.1.32 机动车安全通过没有管理人员的铁道路口的方法是。
A.按原来车速行驶 B.紧随前车行驶 C.加速尽快通过 D.减速或停车观察
答案:D
1.1.1.33 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当。A.停车让行 B.绕行通过
C.持续鸣喇叭通过 D.提前加速通过
答案:A
1.1.1.34 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遇行人横过道路时,应当。
A.鸣喇叭,让行人快走 B.加速行驶 C.减速或停车避让 D.绕行通过
答案:C
1.1.1.35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需要停车排除时,驾驶人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A.就地停车,以免造成机械事故 B.将机动车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方停放 C.迅速停车,并在车前方设置警告标志 D.停车后迅速报警
答案:B
1.1.1.36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难以移动的,首先应当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 灯。
A.集中精力排除故障 B.向过往车辆求救 C.并在来车方向设置警告标志 D.立即报警
答案:C
1.1.1.37 机动车在道路上发生故障,难以移动的,首先应当。A.集中精力排除故障 B.向过往车辆求救 C.立即报警 D.持续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
答案:D
1.1.1.38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其他车辆。
A.可加速穿行 B.可谨慎超越
C.视情让行 D.应当让行
答案:D
1.1.1.39 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A.不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 C.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
B.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 D.可以随意穿行
答案:A
1.1.1.40 道路养护车辆、工程作业车进行作业时,过往车辆和人员。A.可以超越 B.应当注意避让 C.可以不让行 D.应各行其道
答案:B
1.1.1.41 机动车停车的错误做法是。
A.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 B.禁止在人行道上停放 C.在道路上临时停车时,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D.可以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
答案:D
1.1.1.42 高速公路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不得超过。
A.100公里 B.110公里 C.120公里 D.150公里
答案:C
1.1.1.43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时,警告标志应当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 以外。
A.30米 B.50米 C.100米 D.150米
答案:D
1.1.1.44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驾驶人应当,并迅速报告执
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A.立即抢救受伤人员 B.迅速将车移到安全的地方
C.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D.先检查车辆受损情况
答案:A
1.1.1.45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应当。
A.将车停在原地,保护好现场,等待交通警察前来处理 B.即行撤离现场,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
C.不得撤离现场 D.保护现场,请保险公司定损
答案:B
1.1.1.46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
A.不得撤离现场 B.应当迅速报警
C.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D.应当将车停在原地协商赔偿
答案:C
1.1.1.47 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处。
A.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B.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C.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D.吊销驾驶证
答案:A
1.1.1.48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 驾驶证,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A.12个月 B.6个月
C.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D.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 答案:D
1.1.1.49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 拘留和暂扣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驾驶证,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60日 B.30日 C.15日以上 D.15日以下
答案: D
1.1.1.50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处 罚款。
A.10元以上20元以下 B.20元 C.20元以上200元以下 D.200元以上
答案:C
1.1.1.51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处 罚款。
A.2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元 C.10元以上20元以下 D.200元以上
答案:A
1.1.1.52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A.拘留驾驶人 B.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C.处2000元以上罚款 D.扣留机动车
答案:D
1.1.1.53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A.吊销驾驶证 B.扣留机动车 C.扣留机动车号牌 D.拘留驾驶人
答案:B
1.1.1.54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未放置保险标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A.拘留驾驶人 B.扣留机动车号牌 C.吊销驾驶证 D.扣留机动车
答案:D
1.1.1.55 机动车在道路行驶,未随车携带行驶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A.吊销驾驶证 B.扣留机动车号牌 C.扣留机动车 D.拘留驾驶人
答案:C
1.1.1.56 故意遮挡、污损机动车号牌的,或者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A.记12分 B.处警告 C.扣留机动车 D.拘留驾驶人
答案:B
1.1.1.57 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的,或者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A.记12分 B.处警告 C.拘留驾驶人 D.扣留机动车
答案:B
1.1.1.58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登记证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注销行驶证 B.吊销驾驶证 C.拘留驾驶人 D.扣留该机动车
答案:D
1.1.1.59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机动车号牌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该机动车,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收缴号牌 B.吊销驾驶证 C.拘留驾驶人 D.注销行驶证
答案:A
1.1.1.60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行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收缴号牌 B.扣留该机动车 C.拘留驾驶人 D.吊销驾驶证
答案:B
1.1.1.61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注销行驶证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该机动车 D.拘留驾驶人
答案:C
1.1.1.62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保险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注销行驶证 B.吊销驾驶证 C.拘留驾驶人 D.扣留该机动车 答案:D
1.1.1.63 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驾驶证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注销行驶证 B.收缴号牌 C.扣留该机动车 D.拘留驾驶人
答案:C
1.1.1.64 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A.扣留该机动车 B.拘留驾驶人 C.收缴号牌 D.注销行驶证
答案:A
1.1.1.65 非法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强制拆除,予以收缴,并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0元以上
答案:C
1.1.1.66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D.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答案:D
1.1.1.67 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答案:C
1.1.1.68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15日以下拘留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5年不准领取驾驶证
答案:A
1.1.1.69 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
A.吊销驾驶证 B.15日以下拘留 C.5年不准领取驾驶证 D.扣留车辆
答案:B
1.1.1.70 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吊销驾驶证 B.5年不准领取驾驶证 C.15日以下拘留 D.扣留车辆
答案:C
1.1.1.71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的, 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0元以上
答案:C
1.1.1.72 将机动车交由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D.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答案:D
1.1.1.73 将机动车交由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人驾驶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15日以下拘留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5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答案:B
1.1.1.74 将机动车交由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暂扣的人驾驶的,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15日以下拘留 B.5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吊销驾驶证 答案:D
1.1.1.75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0元以上
答案:C
1.1.1.76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15日以下拘留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5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答案:A
1.1.1.77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 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 下罚款。
A.10% B.20% C.30% D.50% 答案:D
1.1.1.78 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除按照规定罚款外,还可以并处。
A.15日以下拘留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3年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答案:B
1.1.1.79 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D.2000元以上
答案:C
1.1.1.80 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处 罚款。
A.100元以上200元以下 B.200元以上500元以下
C.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 D.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
答案:D
1.1.1.81 对驾驶拼装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
A.拘留驾驶人 B.吊销驾驶证 C.注销行驶证 D.驾驶人记12分
答案:B
1.1.1.82 对驾驶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
A.拘留驾驶人 B.注销行驶证 C.吊销驾驶证 D.暂扣驾驶证
答案:C
1.1.1.83 出售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的,没收违法所得,处销售金额等额的罚款,对该机动车予以收缴。
A.拘留购车人 B.拘留售车人 C.吊销购车人驾驶证 D.强制报废
答案:D
1.1.1.84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
A.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申请人民检察院强制执行
C.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 D.处15日以下拘留
答案:A
1.1.1.85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应当在15日内到 接受处理。
A.人民检察院 B.人民法院 C.公安交通管理部门 D.道路运输管理部门
答案:C
1.1.1.86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未接受处理的____。
A.拘留15日 B.吊销驾驶证 C.扣留车辆 D.终生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
答案:B
第三篇:A卷....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理解与适用培训试题
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理解与适用培训试题
(A卷)
单位: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 食品 又是 药品 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预包装食品指 预先定量包装 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4、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属于 商品 范畴,而属于食品范畴。
5、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 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6、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触 食品 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7、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8、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 贮存条件下 保持品质的期限。
9、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 疾病。
10、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 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含义是(B)A.在商店里出售的,可供吸食的物品
B.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C.历史上,人类曾经食用过的所有动物或植物种类 D.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涉及工商机关的相关职责的内设机构是(A)A、市场监管机构 B、食品流通监管机构 C、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3、供食用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A)A、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B、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C、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4、保健品销售的许可部门是(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部门 C、工商部门
D、尚未明确许可部门
5、食用农产品销售的许可部门是(C)A、农业部门 B、工商部门 C、无需许可
D、尚未明确许可部门
三、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20分)
1、延安市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十项制度当中属于经营者自律范畴的制度有(ABC)A、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B、厂场挂钩、场地挂钩协议准入制度 C、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D、食品贮存、运输和销售安全管理制度 E、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2、《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ABCDE)A、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 B、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C、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D、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E、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F、供食用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3、食品安全指(ABC)A、食品无毒 B、食品无害
C、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法律授权受理核发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的监管部门有(ABC)
A、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B、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农业部门
5、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AB)A、植物及其产品 B、动物及其产品 C、微生物及其产品。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对)
2、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对)
3、铁路运营中食品无需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
4、军队专用食品和自供食品无需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
5、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对)
6、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非自己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错)
7、农民个人销售自己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对)
8、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对)
9、对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食品安全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对)
10、《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原食品经营自律制度当中的许多自律制度已转变为依法经营管理制度,不再具有自律性质,已演变为依法经营管理制度,并且新增了一些依法经营管理制度,同时,还保留了个别自律制度。因此,自《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对食品经营者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正确称谓应当为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制度。(对)
五、简述题(20分)
1、简述对依托食品流通环节经营场所(如商场、超市、食品店、集贸市场等)从事食品现场制售经营者的主要管理措施
答:1 建立健全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配发《严厉打击食品违法添加剂行为公告》。3配发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家标准,监督其严格按照标准添加剂做记录。配发食品添加剂标准、法律宣传资料。5 加大执法力度并有针对性增加其制售食品的抽样及快速检测频次。
第四篇:道路交通安全法试题
道路交通安全法
1、对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的,()应当发给检验合格标志。A.交通主管部门 B.安全生产主管部门
C.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D.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
【正确答案:】C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2、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A.疏导
B.限制通行
C.禁止通行
D.交通管制
【正确答案:】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3、下列不属于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交通管制的情形的是()。A.甲县遇泥石流致国道中断 B.乙县遇暴雨致省道损毁严重
C.丙县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致中心城区一路口交通中断 D.丁市主干道上发生一起轻微交通事故,双方拒不撤离现场
【正确答案:】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4、下列措施中,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关于对机动车、非机动车采取限制通行、禁止通行措施的规定的是()。
A.为配合打击飞车抢夺案件,甲县交警大队决定采取禁止摩托车驶入中心城区道路的措施
B.为缓解城市拥堵,乙市交警支队决定采取禁止货车白天驶入中心城区道路的措施 C.针对某一路段货车比较多的情况,丙县交警大队决定采取禁止自行车驶入该路段的措施
D.由于交通流量的变化,为保证安全,丁县交警大队决定在某路段采取禁止车辆左转的措施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5、甲省乙市丙区公安局交通大队拟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李某予以拘留,应当由()裁决。
A.乙市公安局
B.乙市公安局交通支队
C.丙区公安分局
D.丙区公安分局交通大队
【正确答案:】C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6、小张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逃逸,归案后被法院以交通肇事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并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其()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A.2年内 B.3年内 C.5年内 D.终生
【正确答案:】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7、小张将车辆停放在公交车站,执勤交警发现后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A.当场处50元以下罚款 B.暂扣机动车
C.暂扣小张的驾驶证
D.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
【正确答案:】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8、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挖掘道路,或者跨越、穿越道路架设、增设管线设施,影响交通安全的,应当事先征得()的同意。A.道路主管部门
B.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C.道路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D.市政管理部门
【正确答案:】C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9、遇有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或者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形,采取其他措施难以保证交通安全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实行()。A.分时通行
B.限制交通
C.禁止通行
D.交通管制
【正确答案:】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0、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遇有大型群众性活动、大范围施工等情况,需要(),应当提前向社会公告。A.采取疏导措施 B.采取限制通行措施 C.采取禁止通行措施
D.作出与公众的道路交通活动直接有关的决定
【正确答案:】B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1、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对()的罚款,当事人无异议的,可以当场予以收缴罚款。
A.行人
B.乘车人
C.非机动车驾驶人
D.机动车驾驶人
【正确答案:】ABC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2、江某驾驶机动车时使用伪造的机动车行驶证被查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
A.收缴伪造的机动车行驶证
B.扣留该机动车
C.对其处拘留
D.对其处罚款
【正确答案:】AB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3、下列情形中,可以依法扣留车辆的有()。A.甲驾驶小汽车上道路行驶,但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 B.乙驾驶的机动车有变造保险标志嫌疑
C.丙驾驶的小型货车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 D.丁驾驶电动助力车拒绝接受罚款处罚
【正确答案:】AB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4、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扣留机动车。A.未悬挂机动车号牌
B.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
C.未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
D.未随车携带机动车行驶证、驾驶证
【正确答案:】A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5、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规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以指出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立即驶离 B.机动车驾驶人在现场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拖车
C.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不得向当事人收取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地点
D.因采取不正确的方法拖车造成机动车损坏的,应当依法承担补偿责任 【正确答案:】A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6、出租车司机张某醉酒后驾驶出租车营运,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后应()。A.对其约束至酒醒
B.作出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
C.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D.作出其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的决定
【正确答案:】ABC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7、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机动车登记。A.机动车所有权发生转移的 B.机动车登记内容变更的 C.机动车用作抵押的 D.机动车报废的
【正确答案:】AB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8、下列说法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是()。A.因特大台风“魏玛”登陆A市,A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沿海快速路实行交通管制
B.B市绕城高速发生十余辆汽车连环追尾的交通事故,导致多人伤亡。B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迅速对绕城高速部分路段实行交通管制
C.C县因医患纠纷发生大规模群众聚集闹事事件,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C县公安局直接决定对部分区域实行交通管制
D.D市为了建设地铁2号线,对修建区域的道路实行单向通行的限制交通措施,D市公安局在电视台进行了公告
【正确答案:】ABCD
【答题结果:】未答
【您的得分:】0
19、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扣留机动车号牌。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0、小张酒后驾驶出租车,被A县交警大队处以罚款和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1、A市发生一起抢劫案,为抓捕驾车逃跑的抢劫嫌疑人,该市公安机关及时启动“关城门”预案,A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市内主干道采取限制交通的措施,防止犯罪嫌疑人外逃。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2、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人予以警告、200元以下罚款,交通警察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3、在道路两侧及隔离带上种植树木,遮挡交通信号灯,妨碍安全视距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行为人排除妨碍。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4、小张驾驶机动车未悬挂机动车号牌,A市交警大队将其车辆扣留。后小张提供了合法证明,A市交警大队直接将车辆退还小张。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5、小张将车辆违法停放在人行道上,A市交警大队将该车辆进行了拖移,但后来发现机动车因拖移损坏,A市交警大队应当依法承担补偿责任。【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6、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拖车可以向当事人收取适当费用,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停放地点。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7、小张驾驶货车超载,A市交警大队应当对其作出罚款处罚,并将超载车辆扣留至违法状态消除。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8、某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本市范围内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交由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29、非机动车不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也可上道路行驶。【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0、甲驾驶汽车与在机动车道内骑自行车的乙发生轻微碰擦,甲与乙互相指责并大打出手,导致主干道路面车辆大量积压,该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对该条主干道实行交通管制,缓解了交通堵塞情况。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1、张某驾驶机动车搭载王某,因王某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执勤交警小李决定对王某予以行政处罚。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2、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予以拘留。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3、张某自驾游期间,因不熟悉道路违法临时停车,但未影响道路通行,执勤交警小温认定该违法行为情节轻微,指出违法行为,给予口头警告后放行。【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4、交通警察应当对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收集证据。对没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事故车辆,不得扣留。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5、《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收缴机动车驾驶证。【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6、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报废的大型客、货车及其他营运车辆应当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督下解体。
【正确答案:】A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7、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机动车进厂大修的,应当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登记。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38、贾某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之后再次饮酒后在甲市乙区驾驶机动车被查获。对贾某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应当由甲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行政拘留、罚款和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决定。
【正确答案:】B
【答题结果:】未答【您的得分:】0
第五篇:题研究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问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问题研究
袁建国 任长申
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证据规定》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国家的诉讼理念和经验,对《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制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和补充。①《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也有个别制度在借鉴外国经验时,对于中国的国情考虑不够充分,以致相应的规定成为所谓的“城市规则”,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法院法官,试图就《证据规定》的主要内容及适用问题进行探究。
一、关于举证责任的内涵和分配规则
《证据规定》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它包含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两层含义:其
一、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其
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当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依法负有证明责任的人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
“谁主张,谁举证”是对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最典型的概括。它是诉讼过程中无条件出现的一种举证责任。凡有诉讼即有请求,而任何请求又必须以一定的主张为依托;只要提出主张即会发生提供证据的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和具体的诉讼主张;另一方面,民事权益主体必须通过积极的行为提供与其主张内容相符的证据,以获取法官对其主张事实的确信,弱化和消解对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避免发生不利的法律后果。②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随一方当事人举证程度的变化可以数次反复,是一种动态的举证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因一方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力的强弱
而在当事人之间移位,又是一种可以在当事人之间互相转移举证责任,围绕着法官对案件事实的判断与确信程度而不断地在当事人双方之间转移。
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指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定时应当规定由哪一方当事人对不利后果进行负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法官不能因案件事实不清而拒绝裁判。只要案件符合起诉的条件,法官就必须对原告的起诉以判决或裁定的方式作出回应。二是法官在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如何裁判。尽管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法官仍可对当事人主张的请求权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决。德国著名的诉讼法大师罗森贝克教授认为:“证明责任的本质和价值就在于,在重要的事实主张的真实性不能被认定的情况下,它告诉法官应当作出判决的内容。也就是对不确定的事实主张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将承受对其不利的判决。”③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是由法律预先设定的,是一种不能转移的举证责任。当案件中的待证事实真伪不明时,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就会凸现出来,才能要求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
关于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证据规定》以五个条文,从三个层次进行了规定。④第一个层次是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普遍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第二个层次是举证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也称之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证据规定》规定,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建筑物或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缺陷产品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即明确规定上述八种诉讼类型中,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中的一项或几项由加害人一方负担举证责任,以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第三个层次是法官分配举证责任的原则。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问题十分复杂,在依照法律和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将导致明显不公正的情况下,法官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的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二、关于当事人自认
自认是当事人对于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诉讼中的自认一经作出,不仅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对法院的裁判行为也产生拘束力。对当事人而言,一方当事人的自认行为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出自认的当事人非有充分的证据不得撤回自认;对法院而言,法院应当受当事人自认事实的约束,依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作出裁判。
《证据规定》从自认的构成、法律后果、拟制自认的构成要件,推翻自认的条件、不能适用自认规则的情形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1、自认的条件、范围和法律效果。
自认必须在诉讼程序中作出,既可以是审理前的准备阶段,也可以是辩论终结前的法庭审理阶段,当事人诉讼之外的承认行为不构成自认;自认不限于口头方式作出,当事人在书面诉讼材料中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的承认,也构成自认。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和对人民法院产生拘束力的法律后果。对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并作为人民法院裁判的事实基础。
2、拟制自认。
拟制自认是指对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于己不利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不表示承认也不表示否认的应视为自认的情形。审判实践中,经常出现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持消极的态度,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情形。民事诉讼本身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当事人消极对待诉讼,不利于法院的审理。为调动当事人诉讼的积极性,提高审判效率,在审判人员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充分说明进行询问后,另一方当事人仍不明确表示意见的,应当视为其对该项事实的承认。这里的“充分说明”是指对当事人的沉默的法律后果的
说明;“询问”是指审判人员就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真实性而向当事人进行的核对和发问。在审判实践中,为避免因审判人员怠于履行释明义务而引发被动;同时也防止个别当事人借口法官没有履行释明义务而随意撤回自认,必须在庭审过程中将审判人员说明和询问当事人的过程认真记录在卷,以此作为当事人自认的重要依据。
3、代理人的承认问题。
《证据规定》对代理人的承认,根据代理人代理权限的不同分别加以规范。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与当事人本人的诉讼权利范围基本一致,其对事实的承认,应视为当事人本人的承认;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由于无权代为承认诉讼请求,在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对诉讼请求承认的情形下,其承认行为超出了代理权限因而不具有自认的效力。但当事人在场的,当事人对代理人的承认行为的内容和法律后果应当有充分的了解,其未做否认表示的,应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4、自认的撤回。
依据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实施了一定的诉讼行为后,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实施否定或与前一行为相矛盾的诉讼行为。自认一经作出,即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约束力,当事人不得随意撤回自认,否则势必有损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对诉讼效率和诉讼经济也将造成消极影响。《证据规定》对当事人推翻自认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即只有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下,可以允许撤回自认。
5、不能适用自认规则的特殊情况。
身份关系的争议,如婚姻家庭、收养、继承等争议不适用自认规则。这类案件涉及社会的基本伦理价值和基本人权的保护,适用自认规则可能发生有悖伦理价值和违反人权的后果。对于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属于人民法院可以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的范畴,也不能适用自认规则。
三、关于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虽然《民事诉讼法》确立了当事人举证为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为补充的证据提出模式,但由于界限不够清晰,实践中,人民法院超越中立立场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在很长时间内大量存在。⑤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弱化和规范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职能,是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证据制度改革的要求。
《证据规定》通过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解释,明确了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问题。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和“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范围和条件作出解释,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审判实践的需要。同时对鉴定等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操作一性问题做了进一步的规定。
1、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即是人民法院可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证据规定》将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解释为两种情形:
一、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二是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就诉讼的实体内容而言,人民法院如果在民事诉讼中发现当事人的民事行为或诉讼行为可能有损国家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或诉讼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时,可以依职权进行干预,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对于诉讼的程序内容,由于与当事人实体权利没有直接关系,法院不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则诉讼程序无法推进,基于公正与效率的考虑,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好地指挥诉讼、管理诉讼,程序性事项可以由法院依职权调查。
2、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主要是对当事人存在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救济手段。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应以自身的能力收集证据,只有确有客观原因的情况下,方可申请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规定》解释为三种情形:一是属于国家部门保存并须有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二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三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材料。当事人申请人
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属于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内容,因此,当事人的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在举证期限内提出,申请书中应当载明基本的证据线索、所要调查的证据的大致内容、所要证明的事实及不能自行收集的原因等内容。
3、关于鉴定问题。
《证据规定》针对审判实践中鉴定存在的问题,对鉴定作出了原则规定。申请鉴定是当事人的一项权利,但从举证责任的角度来讲,申请鉴定又是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规定,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一项义务。诉讼中,当事人双方都有可能提出鉴定申请,但作为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来讲,申请鉴定属于其举证的范围,该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虽提出申请但不预交鉴定费用或不提供相关材料,将可能导致案件的争议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这种情况下,应当适用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由负有举证责任当事人承担举证不利的后果。
为在程序上公正地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提高审判工作的透明度和裁判的公信度,对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员的确定,应当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志,以当事人协商为原则,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无论依哪种方式确定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鉴定资格。确定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后,都应由人民法院委托。
重新鉴定问题是实践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证据规定》对于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设置了比较严格的重新鉴定的条件。有证据证明鉴定结论存在鉴定机构或鉴定人员不具备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或鉴定结论经过质证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四种情形之一的,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准许。对于主要内容没有问题,但存在一定缺陷的鉴定结论,只要能够通过补充鉴定、补充质证或重新质证解决的,不应再重新鉴定。对于当事人一方自行委托的鉴定结论,应通过质证对其效力进行判断,不能简单地否定其效力。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只提出重新鉴定的申请,而没有相应的正当理由和证据的,人民法院不应准许其申请;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反驳并申请重新鉴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四、关于举证时限、证据交换和新的证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虽然未明确规定举证期限,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并不排斥限时举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的合理期限,就隐含了举证时限的意思。举证时限制度包含着防止诉讼过分迟延和当事人诉讼突袭的法理价值。限时举证的目的是通过在期限内举证,实现庭审前固定争点和证据,进而提高庭审效率和诉讼效率。
1、举证时限的一般规定。
举证期限适用于普通民事案件的审理。在普通民事案件的审理中,人民法院应当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期限,当事人原则上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内完成举证,否则,将丧失继续提供证据的权利。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的情况下,为保障当事人有充分的收集、提供证据的时间,举证期限不能少于30日。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内申请延期举证。在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中,可以由法官酌情确定举证期限,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当事人协商一致时,可以共同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协商的举证期限进行确认。当事人超过举证期提供证据的,如果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不发生证据失权的。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对于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2、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是举证时限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对证据较多或复杂疑难的案件适用举证时限制度的特殊要求。证据交换的功能主要包括:整理、明确争点、法庭审理准备、证据保全、防止突袭、重建诉讼主体之间的公平论战、促进、达成和解,便于诉讼的提起和进行等。《证据规定》在第37条—第40条对证据交换问题做了原则性规定。
对于证据较多或复杂疑难,仅通过指定举证期限不易达到整理争点、固定争点和证据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组织证据交换。对于当事人申请进行证据交换,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也可以组织证据交换。证
据交换的时间可以由人民法院指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后由人民法院确定。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证据交换的时间必须确定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这一期间。证据交换是举证时限制度的组成部分,亦应符合举证时限制度的一般要求,证据交换之日即为举证时限届满之日,如果在证据交换之日当事人仍不能提出证据的,应承担逾期不能举证的法律后果。证据交换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可以是审理案件的合议庭组成人员,也可以是受合议庭委托的法官助理或书记员主持。在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审判人员对当事人无异议的事实、证据应记录在卷,在庭审中,审判人员对这类证据说明后,不必再组织质证,即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于有异议的证据,审判人员应当按照需要证明的事实分类记录在卷,并记载异议的理由。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当事人争点,以便于法庭审理。需要指出的是,审判人员在主持证据交换的过程中,对证据交换的规程及提诉讼主张的提出等问题,应当予以适当引导,注意行使释明权。在证据交换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收到对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的证据的,应当允许对方当事人就反驳证据再次举证反驳,人民法院应当再次组织证据交换。为防止当事人利用证据交换拖延诉讼,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但这一要求并不严格,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增加诉讼交换的次数。
3、新的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当事人在法庭可以提出新的证明,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证据规定》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就一审、二审和再审程序中涉及新的证据的有关条件作出规定。
一审中新的证据,是指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对于客观原因无法提供的证据。一般而言,只要当事人不是由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未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的证据,都可以作为新的证据对待。二审中的新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以及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未获一审人民法院准许,二审人民法院准许申请并调查收集的证据。此外,对于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准许延长的举证期限内因客观原因未能提出的证据,如果不审理该证据可能导致裁判明显不公正的,该证据可以视为新的证据进行法庭审理。一审程序和二审程序中新的证据,应当在一审和二审开庭审理时提出。
再审程序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发现的证据,以新的证据为由申请再审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再审中的新的证据提出的时间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两年内提出。
五、关于证人作证。
证人证言是《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的7种证据形式之一,在民事证据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实践中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证人证言作用十分有限,证人出庭出庭率低,证言反复,前后矛盾的情况突出。《证据规定》第53条—第62条对证人资格、证人的提出、证人出庭的费用、对证人的询问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1、证人资格。
只要证人具备正确表达意志的能力,即具有作证的资格。证人作证的行为不同民事法律行为,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等同。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只要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也可以作为证人。
2、证人的提出。
《民事诉讼法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规定有两重含义,一是作证是证人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二是证人作证以出庭为原则。《证据规定》明确了当事人认为需要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请,人民法院准许的,于开庭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由申请人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先行支付,最终由败诉的当事人承担。在案件事实涉及可能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涉及程序性事项的,人民法院可以职权主动传唤证人,有关费用由败诉一方当事人承担。对于证人年迈或者行动不便,或在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或者路途特别遥远且交通不便,或者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以及因其他特殊情况确实无法出庭作证的,可以提供书面证言,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
3、对证人证言的形式要求。
证人出庭作证具有言词性特点。为保障庭审中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评论性的语言,不得宣读事先准备好的证言,也不得对事实发表意见。
4、对证人的询问。
法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为保证证人证言的客观性,应当保证证人的陈述不受干扰。《证据规定》明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的审理,不得旁听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对其他证人的询问,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对证人的询问,也应当排除其他证人在场,隔离进行。当事人询问证人,应当经过法官的准许,不能使用威胁、侮辱及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和方式,法官在证人证言相互矛盾的情况,如果认为必要,可以让双方当事人申请的证人进行对质,对特定的案件事实或者证据事实进行相互询问、辩驳,以此查明案件事实。
六、关于证据的审核认定。
就法院在民事诉讼的活动而言,对证据的审核认定无疑是其中的重心。有关证据的审核认定,《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三款确定了“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的原则。《证据规定》就证明要求、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证明标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作了规定。
1、证明要求。
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的证明要求没有明确规定,原来的审判实践中,为保证证据证明案件事实与真实的案件事实相一致,审判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调查取证,导致审判效率低下,浪费了审判资源。这种“客观真实”的证明要求反映在审判实践中,是对证据充分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事实上,“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并不矛盾,二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真实是司法证明活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司法证明活动应当努力追求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相一致,民事诉讼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社会正义,这决定了民事诉讼的证明活动应当以客观真实为追求的目标。但就具体的民事案件而言,诉
讼的目的是公正、及时地解决民事争议,这决定了法院只能以证明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裁判的依据,诉讼证明活动应当达到的最低要求是法律真实。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民事诉讼的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即在程序公开、公正的条件下,以通过依法审核认定的证据所确认的事实,作为裁判的依据。
2、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
《证据规定》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官依法独立审查判断证据的原则,对法官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原则吸收了现代自由心证的合理因素,符合证据审查判断的一般规律,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审判人员审查判断证据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遵循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在审查判断证据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官职业道德(即良知),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即理性)对证明进行独立(即自由)地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3、证明标准。
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实践中,在证明某一事实的证据无法达到确凿程度下如何处理,经常使审判人员感到困惑。《证据规定》确立的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盖然性是指一种可能而非必要的性质。高度盖然性标准,是将盖然性占优势的认识手段运用于司法领域的民事审判中,在证据对待证事实的证明无法达到确实充分的情况下,如果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经证明该事实发生具有高度的盖然性,人民法院即可以对该事实予以确认。即在当事人对同一事实举出的证据相反且都无法否定对方证据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对当事人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衡量。如果一方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则可以认为证明力较大的证据支持的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人民法院应当依据这一事实作出裁判。如果双方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不明显或无法判断,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作出裁判,由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4、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
合法性是判断证据证明力的重要尺度,非法证据不具有证明力,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规定》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即以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故意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如窃听)取得的证据不具有合法性,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其他情形不得视为非法证据。对于什么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和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应根据民事实体法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和方法进行判断。今后的实践中,对非法证据排除应为严肃、审慎地探索总结,对发展的合理和科学的结论,应依法定程序上升为统一的判断标准,以使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更加合理科学,确保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协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