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

时间:2019-05-14 14:5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

第一篇: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

当前,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法人申请破产还债案件不断增加。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矛盾多,易引发不稳定因素。因此,正确理解与适用破产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审理破产案件,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破产案件中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作一些探讨。别除权是指债权人因债权设有担保物,在债务人破产过程中对特定担保财产享有的单独、优先受偿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下称《破产法》)第32条规定:“破产宣告前成立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债权人享有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3条也明确规定:“已作为银行贷款等债权的抵押物或者其他担保物的财产,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享有就该抵押物或者其他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此项权利在破产法理论上称之为别除权。它是由破产企业特定财产从破产财产中区别排除出来,授予债权人就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优先于其他债权人受偿的权利。从本质上讲,别除权源于破产宣告前债务人特定财产上设立的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权。在民事活动中,债主要是一种财产法律关系。要保证债务人能够全面、正确地履行债务,就必须有一定的财产担保债的履行。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在民事强制执行中可优先获得清偿。破产作为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债务人破产并不影响其在财产上设立的担保物权的效力。所以这种债权在破产程序中同样应当优先受偿。别除权与破产程序中存在的其他权利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别除权是针对破产人的财产行使的权利。别除权是对破产人的财产中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财产行使权利。这与取回权是针对清算组管理下的非破产人财产行使的权利不同。别除权人对担保物优先受偿时,如有余额应由清算组按照破产法规定进行分配;如果担保物不足于清偿债务,未受偿部分转化为破产债权,可以依法申请参与分配破产财产。别除权人放弃优先受偿权时,可以作为一般债权人参与受偿。但在第三人为破产人债务提供财产担保时,因担保财产不属破产人所有,不构成别除权。反之,破产人为他人债务提供财产担保时,则构成别除权,但因其不是主债务人,在担保物价款不足于清偿担保债务时,余债不得作为破产债权向破产人要求清偿,只能向主债务人求偿,别除权人如放弃优先受偿权利,其债权也不得参与破产分配,因二人之间只有担保关系,无债务关系。

2、别除权是针对破产企业设立担保的特定财产行使的权利。《担保法》第28条规定:“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破产费用、无物权担保债权是针对破产人的破产财产行使权利,两者清偿财产的范围不同。别除权人只能针对破产人作为担保物的特定财产行使别除权,不能对破产人没有设定担保的一般财产行使。在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的情况下,也不得从担保财产中拨付,别除权人的权利不受影响。只有在担保财产清偿担保债权后尚有余额的情况下,才能用于破产费用的拨付和破产债权的清偿。3.别除权是一种优先受偿权。别除权不同于一般破产债权仅具有公平受偿的性质。别除权的优先,既不同于优先支付的破产费用,也不同于破产债权中清偿顺序的先后,别除权则是在破产财产之外的担保物上优先受偿,破产费用与破产债权都是在破产财产的范围内清偿。别除权的优先不受破产财产多少的影响,即使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破产程序终止,其债权也能得到实现。因为担保物不属于破产财产,不得用于同行使别除权无关的费用。别除权的优先受偿,只能经法定程序对担保物作价或者拍卖、变卖所得价款行使,而不能将担保物直接据为已有。我国别除权是基于担保物权产生的,其优先受偿权源于物权的排他性。因此,别除权的产生依据应为民事法律中有关物权担保的规定,担保物权是别除权的基础权利。从有关国家的破产立法看,可以享有别除权的民事权利主要包括:1.质权;2.抵押权;3.留置权;4.特别先取权等。担保法规定,担保分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形式。根据担保物权的有关理论,抵押、质押、留置三种物权担保形式在破产程序中均可产生别除权。抵押权。《担保法》第33条规定:“抵押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对其财产的占有,将财产作为债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在债务人以其财产为自己或他人债务进行抵押担保的情况下,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时就担保物享有别除权。但在破产人为他人债务抵押担保时,别除权人放弃优先受偿权,并不产生破产债权,担保物不足清偿时,担保的破产人对不足部分没有清偿的义务。第三人以其财产为破产人抵押担保时,在破产程序中也不构成别除权。质押权。质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依照合同约定,将其动产(依照《破产法》第75条的规定包括一些权利)移交给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以该动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权人作为破产企业的债权人,在出质人破产时,对质押物依法享有别除权。留置权。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偿还。留置权人就留置物享有优先受偿权,因此,享有留置权的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时享有别除权。留置权的范围仅限于依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可优先受偿的债权应限于合同约定的应付款项。值得注意的是,留置权是以实际占有而存在,并因此取得优先受偿权,如果债权人失去对留置物的占有,留置权消失,别除权也随之消灭。如果留置物被第三人非法占有,留置权人可依民法的有关规定请求返还,占有恢复后,留置权并不消灭。对别除权人是否需要申报债权意见不一,有的观点认为,行使别除权的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因此,别

除权人行使别除权不影响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不应当受破产程序的限制,无需申报债权,仅在担保物价款不足清偿其全部债权时,对不能清偿的部分应申报债权。另外,别除权人有无申报债权义务,往往与其是否享有破产申请权相互联系。在规定别除权人无须申报债权时,因其债权未经确认,如发生争议可通过债权确认诉讼程序解决。《破产法》第9条规定:“债权人应当在收到通知后一个月内,未收到通知的债权人应当自公告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逾期未申报的,视为自动放弃债权。”根据这一规定,无论是没有财产担保的债权还是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均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申报。《破产法》规定别除权人应申报债权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对物权担保的法律规定尚不十分完善。破产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担保材料遗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担保情况掌握不全面。如果别除权人不申报债权,在其占有担保物的情况下(如质押、留置),权利不受实际影响,如果未占有担保物(如抵押),权利就可能受到影响,担保物可能被清算组误认是破产财产,进行分配。因此,别除权人的债权经过申报与确认程序,有利于其他利害关系人了解有关情况,减少争议,有利于维护担保物权人的合法利益,使破产案件得于顺利审理。别除权是债权人因债权设有担保物,在债务人破产时享有的优先受偿权。虽然行使别除权与破产债权公平清偿互不影响,但是行使别除权不受破产程序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在行使别除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别除权对债权人具有重要利益,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要准确认定物权担保的效力,防止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为制止债务人在破产前利用担保给个别债权人优惠清偿的行为,《破产法》第35条中规定,在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前6个月至破产宣告之日的期间内,债务人对原无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行为无效,债权人不行使别除权。但是,在法定无效期间之前已以书面合同约定对债提供财产担保,只是延至无效期间内方实际履行的,仍然有效,但限于在破产案件受理前提供担保,破产案件受理后尚未履行提供担保者不得再行提供。

2、根据最高法院1997年《关于当前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精神,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涉及抵押合同及担保债权的法律效力,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认真审查合同的效力。对国有企业已经确定为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重要建筑物设立抵押而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依《担保法》第37条规定不得作抵押的财产设立抵押的以及在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债务人与债权人恶意串通将其大部分财产抵押给一个债权人,从而丧失履行其他债务能力的,人民法院均应认定抵押合同无效。

3、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对担保物原来的占有状况不得改变,破产前由保债权人依法占有的担保物,破产企业及清算组不得要求收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高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5、46条中规定:破产企业的财产持有人应向清算组交付财产,逾期未交付又未提出异议的,由清算组申请人民法院裁定后强制执行的规定。不应被理解、适用于担保物的收回,否则便是对别除权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在行使别除权行使过程中,不能直接将担保物抵偿债务,必须由清算组委托对担保物评估作价、拍卖、变卖,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实践中有的别除权人占有担保物,迟迟不行使受偿权利,以致影响到破产程序正常进行,清算组可以要求清偿债务,收回担保物,也可以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担保物,清偿别除权。

4、在破产宣告前,别除权人应依原合同所订期限行使权利,不得提前要求受偿。在破产宣告后,依照《破产法》第31条的规定,未到期的债权均视为到期。因此,未到期的别除权可提前行使,但其利息应计算至破产宣告时为止,即应扣除未到期的利息。

5、别除权与特种债权。特种债权一般是指法律赋于某种债权比一般债权甚至比担保物权优先从债务人财产中获得清偿的权利。我国现行法律中关于特种债权,主要是根据xx1997年《关于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精神,xx确定的企业“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范围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破产,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费用以及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没有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或者社会统筹不足的,从破产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拨付。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为抵押物的,其转让所得也应首先支付,不足部分依次从处置无抵押财产、有抵押财产所得中支付。剩余部分才能依次行使别除权、清偿一般债权。

第二篇: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5篇

委托书是委托他人代表自己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委托人在行使权力时需出具委托人的法律文书。在日常生活中,在处理事务上需要使用委托书的情况越来越多,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委托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1

委托人:

电话:

受托人(普通公民):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户籍所在地

现住:

联系电话:

受托人(律师):

姓名:

工作单位:

职务:

电话:

现委托上列受托人在xx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件中,作为我方的代理人。

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

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1、代为申报债权;

2、代为参加债权人会议或其他会议;

3、代为对相关事项发表意见;

4、代为审查有关债权的证明材料;

5、就表决事项代为行使表决权;

6、提交或签收与本案相关法律文书;

7、代领债权款项;

8、其他.代理期限:自本授权书签发之日起至本案处理完毕时止。

委托人:

年 月 日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2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

现住:

联系电话:

受托人(律师):姓名:工作单位:

职务:电话:

现委托上列受托人在xx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件中,作为我方的代理人,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xxxxxxxxxxxxx;

代理人的代理权限为:xxxxxxxxxxxxx.1、代为申报债权;

2、代为参加债权人会议或其他会议;

3、代为对相关事项发表意见;

4、代为审查有关债权的证明材料;

5、就表决事项代为行使表决权;

6、提交或签收与本案相关法律文书;

7、代领债权款项;

8、其他xxxxxxxxxxxxxxxxxxxxx.代理期限:自本授权书签发之日起至本案处理完毕时止。

委托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3

委托人:

负责人:

委托代理人:xxxx律师事务所律师

联系电话:

现因申请破产还债一案,委托帅玉志律师为我单位的委托代理人,负责申报破产债权,出席债权人会议,审查有关破产清算方案,参与破产程序全过程,并行使表决权,全力维护我公司的债权。

此致

xx区人民法院

委托人:

二0xx年x月x日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4

委托人:xx公司济南办事处

负责人:总经理

委托代理人:xx xx律师事务所律师

xxx:***

现因申请破产还债一案,委托帅玉志律师为我单位的委托代理人,负责申报破产债权,出席债权人会议,审查有关破产清算方案,参与破产程序全过程,并行使表决权,全力维护我公司的债权。

此致

敬礼!

委托人:xx公司济南办事处

xxxx年xx月xx日

破产案件授权委托书5

委托人:

负责人:

委托代理人:__ __律师事务所律师

联系电话:

现因申请破产还债一案,委托帅玉志律师为我单位的委托代理人,负责申报破产债权,出席债权人会议,审查有关破产清算方案,参与破产程序全过程,并行使表决权,全力维护我公司的债权。

此致

__区人民法院

委托人:

二0__年月日

第三篇:破产案件操作程序

公司破产清算的工作流程及内容

-----清算组的成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1986年12月0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若干问题的意见》(1991年11月0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有关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及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企业破产清算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破产程序前期工作和清算组总体工作:

一、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破产清算程序是破产制度的一部分,破产清算程序的进入取决于破产程序的开始,根据我国法律,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严重亏损,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由其债权人或债务人向企业所在地法院提交破产申请;其次,人民法院依法裁定并宣告企业破产,企业由此正式进入破产程序。

二、成立清算组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由人民法院自宣告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由人民法院与同级人民政府协商指定,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财政、计委、审计、税务、物价、劳动人事、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的人员和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三、清算组成立前的准备工作

(一)法院指定清算组人员

(二)刻制清算组图章

(三)在银行开立帐号

四、明确清算组的主要职责,并进行内部分工

(一)接管破产企业。包括对破产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接管破产企业印章、财务帐册和凭证、重要文件及合同等。

(二)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三)负责接收破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清偿的债务或交付的财产。

(四)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

(五)对破产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六)对破产债权进行清理,审核债权人申报的债权。

(七)对破产企业对外债权进行清理,并依法追讨破产企业对外债权及外在财产。

(八)根据需要,要求债权人会议主席或法院召开债权人会议。

(九)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债权人讨论后报请法院批准执行。

(十)破产企业内属于他人的财产,通过清算组由该财产的权利人取回。

(十一)在清偿有财产担保的债务后,收回破产企业的担保物。

(十二)对破产企业于法院受理案件前六个月至破产程序终结的期间,其进行的1、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财产;

2、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

3、对于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自己的债权等行为,清算组有权向法院申 请追回财产。

(十三)于破产财产分配完毕后,提请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十四)破产程序终结后,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十五)决定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之日起是否继续进行生产经营。

五、清算组内部的分工

(一)清算组内部律师的工作,包括:

破产企业债权的审查

破产企业对外债权的审查

破产企业财产的产权界定

对破产企业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及投资形成的法人实体进行权益比例和股权比例的界定,并负责起草权益转让和股权转让协议书

代理破产企业进行起诉和应诉

负责财产所有人行使取回权的审核工作

负责审核破产企业所签定并正在履行中的合同,并决定是否继续履行

负责抵销权、别除权内容的审核

其他应由律师处理的法律事务。

律师如果作为清算组组长,还承担以下工作:

编制清算组工作计划并报告法院

主持清算组的清算工作,包括确定分工、掌握清算进度、处理清算中的问题、协调清算中各个环节的关系

负责与法院联络,向法院报告工作

代表清算组对外签定合同、参加谈判、出席会议、代理诉讼等活动

以清算组名义向法院及债权人会议起草各类报告

掌管清算组公章

审批破产清算支出

出席债权人会议并代表清算组做工作报告

主持清算会议,并形成清算组清算工作会议纪要。

(二)清算组内部会计师的工作,包括:

负责破产企业债权数额的核定,并编制破产企业债权清册

负责破产企业对外债权数额的核定、对外债权形成过程、整理相关证据,并编制破产企业对外债权清册

负责破产企业注册资本缴交情况的审计,并做出肯定性结论

负责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额、过程及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

负责了解破产企业全部资金的去向、用途、盈亏情况,分析破产原因,向债权人通报

负责盘点破产企业的财产,编制破产财产清册

负责了解破产企业职工人数、工资数额、社会保险情况

负责查清纳税情况

(三)清算组内部评估师的工作,评估师在个别情况下被指定为清算组成员,一般负责 2 根据清算组提供的关于财产的资料,对该财产进行评估,作为清算组处理破产财产的底价。

(四)清算组内部拍卖行的工作,拍卖行在个别情况下被指定为清算组成员,一般负责根据清算组的委托和所提供的关于破产财产的产权证明材料,公开拍卖破产财产,并协助竞得者办理过户手续。

五、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

当清算组正式成立,并进驻破产企业后,清算组便正式替代破产企业以其自身名义进行运作,对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包括以下内容的工作:

对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包括

(一)破产企业印章的接收

(二)破产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接收

(三)破产企业重要文件、合同的接收

(四)破产企业财务的接收

(五)破产企业财产的接收

对破产企业的全面接管后,清算组作为替代破产企业运作的实体,还须对破产企业进行必要的管理,包括:

(一)对破产企业的人事管理,如留守人员的确定,员工的安置及人事档案的管理;

(二)对破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管理;

(三)对破产企业的资产管理,如固定资产的管理,流动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的管理,投资资产的管理,在建工程的管理;

(四)对破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如财务帐册、财务凭证的管理,银行帐号的管理,日常开销的管理和控制。

----清算组的主要职责和内部分工---

清算组有主要以下职责:

(一)接管破产企业。包括对破产企业人、财物各方面的管理,接管破产企业印章、财务帐册和凭证、重要文件及合同等。

(二)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三)负责接收破产企业的债务人和财产持有人清偿的债务或交付的财产。

(四)决定解除或继续履行破产企业未履行的合同。

(五)对破产企业财务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六)对破产债权进行清理,审核债权人申报的债权。

(七)对破产企业对外债权进行清理,并依法追讨破产企业对外债权及外在财产。

(八)根据需要,要求债权人会议主席或法院召开债权人会议。

(九)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债权人讨论后报请法院批准执行。

(十)、破产企业内属于他人的财产,通过清算组由该财产的权利人取回。

(十一)在清偿有财产担保的债务后,收回破产企业的担保物。

(十二)对破产企业于法院受理案件前六个月至破产程序终结的期间,其进行的1、隐匿、私分或无偿转让财产;

2、非正常压价出售财产;

3、对于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5、放弃自己的债权等行为,清算组有权向法院申请追回财产。

(十三)于破产财产分配完毕后,提请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十四)破产程序终结后,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十五)决定破产企业自破产宣告之日起是否继续进行生产经营。

清算组内部的分工:

(一)清算组组长的工作(一般由律师担任):

1、编制清算组工作计划并报告法院;

2、主持清算组的清算工作,包括确定分工、掌握清算进度、处理清算中的问题、协调清算中各个环节的关系;

3、负责与法院联络,向法院报告工作;

4、代表清算组对外签定合同、参加谈判、出席会议、代理诉讼等活动;

5、以清算组名义向法院及债权人会议起草各类报告;

6、掌管清算组公章;

7、审批破产清算支出;

8、出席债权人会议并代表清算组做工作报告;

9、.主持清算会议,并形成清算组清算工作会议纪要。

(二)清算组内部律师的工作,包括:

1、破产企业债权的审查;

2、破产企业对外债权的审查;

3、破产企业财产的产权界定;

4、对破产企业投资,包括项目投资及投资形成的法人实体进行权益比例和股权比例的界定,并负责起草权益转让和股权转让协议书;

5、代理破产企业进行起诉和应诉活动;

6、负责财产所有人行使取回权的审核工作;

7、负责审核破产企业所签定并正在履行中的合同,并决定是否继续履行;

8、负责抵销权、别除权内容的审核;

(三)清算组内部会计师的工作,包括:

1、负责破产企业债权数额的核定,并编制破产企业债权清册

2、负责破产企业对外债权数额的核定、对外债权形成过程、整理相关证据,并编制破产企业对外债权清册

3、负责破产企业注册资本缴交情况的审计,并做出肯定性结论

4、负责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数额、过程及收集整理相关证据材料

5、负责了解破产企业全部资金的去向、用途、盈亏情况,分析破产原因,向债权人通报

6、负责盘点破产企业的财产,编制破产财产清册

7、负责了解破产企业职工人数、工资数额、社会保险情况

8、负责查清纳税情况。

(四)清算组内部评估师的工作,评估师在个别情况下被指定为清算组成员,一般负责根据清算组提供的关于财产的资料,对该财产进行评估,作为清算组处理破产财产的底价。

(五)清算组内部拍卖行的工作,拍卖行在个别情况下被指定为清算组成员,一般负责根据清算组的委托和所提供的关于破产财产的产权证明材料,公开拍卖破产财产,并协助竞得者办理过户手续。

---破产企业的财务审计――

清算组全面接管了破产企业并进行必要的管理后,便开始对破产企业开展一系列的清算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

对破产企业的财务进行审计,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破产企业公司的基本情况,如公司注册登记情况、股东情况及股权比例情况,破产企业注册资本情况及到位情况;

(二)、破产企业财务管理情况:

1、破产企业财务人员情况和变动情况,2、财务凭证及帐册保存情况,3、帐目记录情况,4、财务审批情况,如负责人、支出程序等,5、财务帐册及原始凭证的真实和完整情况,(三)破产企业负债情况

(四)、破产企业涉诉案件情况,包括破产企业作为原、被告正于诉讼中的情况,败诉案件的执行情况及破产企业不作为原、被告,但为其他公司提供财产抵押或经营担保而涉诉的案件。

(五)破产企业的主要资产流向,作为债权人非常关注的问题,一般应对其作专项说明:

1、用于投资的款项及回收情况及亏损情况及原因,2、用于还债的款项的本金偿还情况、利息偿还情况,以及缴纳罚息、滞纳金情况,3、生产经营投入的款项及亏损情况,4、办公开支的款项,5、购置固定资产的款项,6、用于支付工资、奖金、保险、国家税款的款项,7、借出的款项情况,借款人、时间、数额及审批人员,8、被有关部门罚款、罚没的情况。

(六)破产企业历任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及财务人员责任的审计情况;

(七)破产企业现有职工情况、集资情况、保险情况、缴交税款情况;

(八)破产企业有无在破产案件受理前六个月的无效行为的情况。

---破产财产的清算---

破产财产的清算主要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分和分配。

(一)破产企业财产的清理,这主要是指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权属界定、范围界定、分类界定和登记造册的活动。如:

1、破产财产产权归属的确定。主要在破产企业移交财产后,对哪些是破产企业的财产,哪些不是破产企业的财产,哪些是尚有争议的财产的分清和确定。

2、破产企业财产范围的确认。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破产宣告时破产企业的所有财产。

破产宣告后至破产程序终止前所取得的财产。

破产企业行使的其他财产权利,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商号等。

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其变现的价额超过其担保的债务数额的,超过的那部分财产。

3、破产企业财产自然状况的核实,该部分工作主要是对企业的各项财产一一核实与确认,一般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进行,包括核实与确认财产名称、形成时间、原值、坐落、型号、新旧程度、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等。

(二)破产企业财产的评估。这是为破产财产的处理作准备,提供参考价格和底价。一般由专业的评估师进行。

(三)破产企业财产的处理。一般指清算组对破产财产中非货币财产变现为货币财产的过程,是整个财产清算的最后一项工作。一般由清算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遵循先估价再公开最后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的程序,在债权调查完结后,以不公开变卖或公开拍卖的方式进行。

由于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对其的处理按以下程序进行:

1、法院对破产企业的担保财产进行单独登记,2、抵押权人将担保财产全部证明资料向清算组移交,3、抵押权人将其直接占有或管理的担保财产向清算组移交,4、抵押人向清算组出具解除抵押关系的书面证明,由清算组办理担保财产过户手续,5、清算组将担保财产交由拍卖行拍卖,6、清算组将担保财产拍卖款项单列,扣除费用后,交给抵押权人。

-----------对外投资的清算---------

企业的对外投资一般有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三种形式,因此对破产企业的对外投资的清算也相应的分为:

(一)对破产企业项目投资的清算。首先,应了解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包括了解相关法律文件、破产企业对该项目的实际投资情况、该项目本身的实际运作情况、投资各方对投资协议的履行情况等。接着,应委托评估师对该项目及破产企业在该项目中的投资权益进行评估。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后,清算组对该项目投资进行处理,一般有两种方式:清算或将投 资权益有偿转让。

(二)对破产企业证券投资的清算。清算前,一般应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解:

1、证券投资的凭证情况,2、证券的所有权归属情况,3、该项投资的现状,4、投资的数量及投入的时间。

由于证券投资的特殊形式,对其的处理一般应按照国家有关证券交易的规定进行。

(三)对破产企业股权投资的清算。一般而言,企业的股权投资有与他人合资设立新公司和设立独资子公司二种方式,对前者,应了解被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情况,其他股东投资的情况和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负债情况。由于股权投资的特殊形式,对其的处理不能采取一般的变卖或拍卖的形式,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转让。对于后者,除了对其的登记注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对子公司的资产是否和如何并入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决定。

-----------对外债权的清算-----------

对外债权的清算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真正的对外债权清理出来,将所谓的对外债权清理出去;二是对已确认的对外债权进行实际追讨。

(一)破产企业对外债权清理的程序和步骤。

由清算组会计师对破产企业的应收帐款进行审计,并编制成册。

由清算组律师根据该应收款帐册,通过与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知情人的谈话,了解每笔应收帐款的形成过程和证据情况。

由清算组律师根据审计报告以及相关证据,起草破产企业对外债权确认报告,提交法院。

(二)破产企业对外债权追讨的程序和步骤。

1、了解债务人的基本情况。

2、对未知债务人进行调查。

3、对已知债务人,核定数额,列明清单,并向法院申请《偿还财务通知书》。

4、向债务人送达《偿还财务通知书》。

5、做好追讨债务工作的登记工作。

----------破产债权的申报与审核----------

破产债权的申报与审核也是破产清算中的重要部分,也可称之为破产债权的清理,由于破产债权主要是法律问题,故律师在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破产债权的申报

该项工作主要是由债权人向法院申报,清算组的工作不多。

(二)破产债权的审核

清算组在破产债权的清理中主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审核主要有:

1、破产债权申报的期限。

2、破产债权的诉讼时效。

3、破产债权的形成依据。

4、破产债权的计算。

5、对破产债权的重复申报的审核。

6、编制破产债权申报一览表。

还有对担保债权的审核,全部审核完毕后,一般出具破产债权审核报告和破产债权确认报告。

---------破产企业合同的清理------------

首先对破产企业合同的清理,然后由清算组决定对破产企业已经签定并生效的合同决定是否继续履行或解除。

(一)破产企业合同的清理,包括以下内容:

1、合同类别的清理。

2、合同履行情况的清理。

3、因合同引起的纠纷、诉讼情况的清理。

4、对合同内容尤其是主要权利义务的清理。

5、对合同效力的清理。

(二)清算组对破产企业合同决定继续履行或解除。由清算组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自行决定。

-----------破产企业涉诉案件的清理-----------

破产企业涉诉案件的清理,应从两个方面着手,破产企业为被告的案件,和破产企业为原告的案件。

对于清算组而言,清理破产企业涉诉案件,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案件当事人的情况。

(二)诉讼请求的内容和依据。

(三)法院受理案件情况。

(四)法院对案件的审理情况及审理结果。

(五)法院对已结案件的执行情况。

清算组查明破产企业的涉诉案件后,将其制成书面报告并提交法院。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制定――

清算组完成了对破产企业各项情况的清算和清理,对各项情况有的业已编制成册,有的业已掌握了相关的证据和材料。接下来,应是制定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并对破产企业财产的 8 进行分配。

一、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制定: 在该方案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破产财产总额及构成。

(二)应优先拨付的破产费用总额及构成。

(三)破产企业所欠员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总额及构成。

(四)破产企业所欠税款总额及构成。

(五)提留款(暂不分配的款项)总额及构成。

(六)用于破产债权分配的财产总额及构成。

二、破产财产分配的程序。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清算组提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

(二)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债权人会议讨论通过后,报请法院裁定后执行。

(三)清算组在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法院确认后三日内制作分配表。

(四)清算组执行分配方案,并通知债权人限期领取财产,逾期未领取,可以提存。

(五)追加分配。

--破产清算报告―-

清算组全部破产清算工作完成后,应当制作一份破产清算报告,提交债权人会议和法院。破产清算报告的内容包括:

破产清算报告的内容包括:

破产清算工作报告主要是总结清算组的破产清算工作的,其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破产清算组的成立情况。即交代清楚清算组的由来。

(二)、清算组完成的主要清算工作,分以下若干项:

全面接管破产企业,接管的具体时间,接管的具体内容,参加接管的人员等;

指定留守人员,明确留守人员工作职责等;

对破产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及审计结果情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等;

对破产企业的财产进行清理、评估、处理及结果情况;

对破产企业对外债权的清理情况和追讨的结果及追讨中遇到的问题;

对破产企业对外投资的清理情况和处理情况以及处理的结果;

对破产企业的清理和审核情况及审核结果,包括对破产债权总额、有财产担保的债权总额、无财产担保的债权总额等;

对破产企业涉诉案件的清理情况及清算组参与诉讼情况;

对破产企业签订合同的清理情况及解除合同情况和继续履行合同情况;

对破产企业职工安置情况、拖欠工资、社会保险费的清偿情况;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制定情况及对通过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的执行情况。

(三)、破产企业大宗资金的走向及回收情况,主要讲清楚每笔资金经谁手批出,走向哪里,用途是什么,有无收回,未收回的原因,是否属于亏损,而且要一笔一笔落实。

(四)、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经营管理人员的离职在职审计情况。

(五)、企业破产原因分析,是经营管理和经营机制问题,还是市场环境或决策问题等导致企业破产的,谁应对企业破产负主要责任。

(六)、本破产清算案待研究和待完善、待解决的问题。如职工的安置费问题、工资问题、住房问题究竟应怎样处理,也包括完善破产清算的操作规程问题。

清算组完成以上全部工,在办理相关的手续如注消原破产企业登记,提请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等,清算组正式撤消。破产企业的破产清算程序正式终止。

以上是企业破产清算的工作流程与内容。

破产清算报告示范:

四川豪诚企业清算事务所有限公司---湖南群力煤矿案

破产(清算)案件中召开债权人会议工作流程

根据2006年8月27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规定,债权人会议由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组成,享有核查债权,监督管理人、通过重整计划、和解协议及分配方案等职权,是破产(清算)案件中债权人表达意志的重要组织形式。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应当在债权申报期限届满后十五日内召开。以后的债权人会议在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或者管理人、债权人委员会、占债权总额四分之一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召开。

一般破产(清算)案件需召开三次债权人会议,虽每次会议的议程有所不同,但每次会议的召开在程序上有一定的共性。本文以郑州育德剑桥少儿英语小学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为例,希望摸索出举办债权人会议的一定模式,并逐渐形成操作规程和流程管理,以求对以后承办会议时有所参考。

一、会议时间、地点的确定:

除了第一次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外,其余会议一般由管理人(以前为清算组)或债权人委员会负责。关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应与法院、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他方面充分沟通,达成一致,以免中途紧急叫停或仓促上马,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二、会议的通知: 《破产法》第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裁定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二十五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公告内容包括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第六十二条规定,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自债权申报期限届满 前之日起十五日内召开。第六十三条规定,召开债权人会议,管理人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已知的债权人。通知方式可根据债权人的具体人数、地域分布及通知效果,采取电话、公告或书面通知等方式,尽可能通知到本人,如果不是众所周知的地点,还应告知其准确位置、行车路线及标志性建筑,以方便债权人顺利找到会场。

三、会议文件的准备:

每次债权人会议所需文件都有所不同,如第一次债权会议需破产申请书及主管单位意见、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书、指定管理人决定书、指定债权人会议主席决定书、债权人会议主席职责、债权人会议职权、债权人资格审查裁定书、通报案件审理的有关情况及审理该案依据的法律、政策,破产企业法定代表人通报债务人的生产、经营、财产、债务等基本情况、签到表、债权情况调查表、债权确认书(表)、表决计统表等文件;第二次债权人会议需债权审查报告、清算工作报告、重整计划、和解协议、分配方案、会议决议、签到表、表决计统表等文件;第三次债权人会议需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报告、和解(重整)方案的执行报告、优先权等特殊问题的裁定书、拍卖报告、分配方案、签到表、表决计统表等。

分发给债权人的资料袋一般装有:会议通知、会议须知、会议规则、会议议程、债权人会议职权、债权人会议主席职权、法院相关裁定书、决定书、清算工作报告、债权汇总表、特殊事项说明、分配方案、财务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资产拍卖报告、三个小时的会议用三个月时间来准备很正常,除了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外,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来准备各种会议文件。有时似乎非常周密了,其实到会场后会发现还有准备不充分的地方,所以除了认真准备外,会议召开前三天逐项审查文件有无遗漏非常重要。主要审查文件是否遗漏或错误,一些更新的数具是否更新,重要问题有无相应说明等。在会议上如果错拿或漏拿会议文件可能发生,后果非常严重有时几乎不可补就,如漏拿签到表、债权确认书等,所以会议组织者必须特别予以注意。

四、会场布置:

1、悬挂条幅:条幅内容为“„„.公司第二次债权人会议”,似乎不会出错,但本人就见过“„„.公司债权人第二次会议”,这里显然存在不当之处,可能至今会议的组织者还没发现这个不当之处,但它却显示了专业和专心的价值和区别,这就是在貌似简单的地方也要认真对待的原因。根据情况可在会场及会议举办大楼门口悬挂,以指引会议参加者找到会场。

2、贴路标:有的会场位置较偏,债权人不易找到,路标就

显得非常重要。一般在公交站牌、附近路口、会议举办地大门口、大厅、楼(电)梯入口、楼(电)梯出口、会场门口张贴,如果可能还要在路标写上询问电话,以方便实在找不到的债权人可打电话询问。

3、贴座号:这项工作有人认为不必要做,但对债权人较多的会议非常必要,除了表决计统方便外,还能保证债权人在会场入座时的有序。座号一般根据债权性质按序列排明,写有序号及姓名,张贴在座位前中间位置。债权人到达后可由会场引导人员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避免发生抢座位、换座位等情况。为了表决计统方便,整个会场可平均设置为几大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区域非常清楚,表决时根据座号可很快计算出赞成票或反对票的票数及所占债权份额,这也是贴座号的一大功能。

4、会场座签设置: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设置审判长、审判员(两个)、书记员,旁设发言席、管理人席位、签到处等,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设置审判长、审判员(两个)、书记员、会议主席,旁设发言席、管理人席位、签到处等,第三次债权人会议设置会议主席、旁设管理人席位、会计师席位、签到处等,如果有媒体参加还需设置媒体席。

5、灯光、音响、空调:灯光、音响、空调以满足会场需要为限,尤其是在会场人员较多的情况下,音响较低或出故障会影响会议效果,所以布置会场时一定先试用一下,以确保实际效果。不论何其简单的会议,会场布置都应在会议前一天进行,而不要图省事当天才做。原因是开会当天有的债权人去的早,可能手忙脚乱布置时债权人已到达,这样一来只会给他人一个仓促开会准备不充分的坏影响。更重要的是,贴座号悬挂条幅拉桌椅比较费时间,若灯光音响空调等出故障不能马上修好的话,将严重影响会议正常召开。因此,提前一天布置会场非常必要,让一切所需设备保证处于适用状态,不要给会议顺利召开留下任何隐患。

五、会议签到:

会议签到的法律意义在于查明到会债权人人数及所占债权份额,以保障会议召开的合法性,所以该环节非常重要。该环节一大问题是债权人差不多同时到达,容易造成涌堵,这是很多债权人会议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债权人会议一大顽疾。本人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会前其实已预料到该情况但苦于无良策,会后却很容易想出了解决办法,概而言之就是先落座后签到,具体是:债权人到达后根据债权人序列表找出其座号,由会场引导人员迅速将其引导到本人座位上,然后由每个区域的负责人持签到表到座位签到。这样一来签到处的涌堵难题就迎刃而解,而且由区域负责人分别到本区域座位签到,非常迅捷有序。此为本人摸索的方法,尤其对人数多的会议应行之有效,准备在下次会议中使用。会议签到的另一任务是给债权人分发资料袋及饮用水,应由专人负责,提前准备分发迅速,以免耽搁时间。

六、会议表决计统:

会议表决计统的法律意义在于查明表决人数及所占债权份额,以保障会议决议的合法性,所以该环节非常重要甚至是整个会议的核心。该环节的难题是计统不容易做到迅速和准确,有的甚至很长时间计算不出结果,影响整个会议进程甚至引起债权人对计统结果准确性的质疑。为解决该难题,本人想出的办法是:将整个会场平均设置为几大区域(如每个区域45人),由专人负责,表决时根据座号很快计算出赞成票或反对票的票数及所占债权分额,并由汇总人员报给会议主席,会议主席根据结果宣布会议决议。该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区域负责人对本区域情况应非常熟悉,才能做到计算时的迅速准确。

七、会议决议:

《破产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债权人会议的决议,由出席会议的有表决权的债权人过半数通过,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二分之一以上„„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对于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债权人会议决议作为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是会议的重要成果。会议决议由会议主席宣布并予以记载,是会议的核心成果。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表决期间债权人可能要发言,除了会前沟通让其提前准备,发言尽可能简洁明了外,为了使其他债权人听清内容,需使用麦克风。所以应提前安排专人负责传递麦克风,根据发言顺序,准确传递。

八、会议记录: 为了记载会议经过尤其是表决等重要事项,做会议记录非常必要。参照法庭庭审笔录的形式,会议记录内容应包括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会议主持人(法官或会议主席)、主要内容、会议议程及与会人员等情况,尽可能准确详细,并由会议主持人(法官或会议主席)签字,作为会议文件入卷备查。

九、会议摄像:

除了会议记录文字记载外,另一重要记载手段是照相或录像,较之文字记载更显形象直观,尤其是录像,作为视听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更有说服力。除了作为会议资料留存外,也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或宣传资料。

十、会场清理:

这是会议扫尾工作,由于很多会场是临时使用他人的,会场清理就应认真来做。首先将带到会场的物品收集齐全,如笔、印泥、座签、条幅、多余的资料、饮用水等,座号可重复使用,小心收集。其次将会场桌椅尽可能恢复原状,若有毁损要明确告诉并妥为解决;最后清理垃圾,关闭灯光音响空调,将会场钥匙正式交给移交人,并表示感谢。

十一、会场突发事件的预见和应对: 由于每个案件的情况不同,特别是一些较真的债权人,可能因会议决议对其不利而当场发作,或对债务人代表人不满责难,引起其他债权人哄闹,严重的甚至导致会议无法继续进行。因此,在会前这些问题应充分沟通化解,尤其是人数较多的会议,小的冲突可能就会引起大的问题。这就要求会议组织者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并制定相应预案。

另外,会场上债权人可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询问,除非特殊问题,一般不予实质回答,可要求其会后再联系,或答应会后给其答复。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对债权人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给出完善的解答,二是会场上人很多,不当的回答会引起其他债权人的连续发问,或引起群体不满或骚乱,局面难以控制甚至无法收拾。所以。掌握一个原则是:会上不解决任何复杂问题,并引导债权人迅速离开会场,少一分钟逗留就少一分麻烦。

十二、会议人员配置和训练:

一般会议所需会务人员约十人左右,规模大的会议需更多。除了精心组织外,人员对会议情况熟悉及工作熟练程度很重要。由于大部分人员是临时召集,对案件情况很难做到心中有数,遇到问题可能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影响会议流畅进行。所以会前的沟通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尤其是计统人员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更高,必要时可做模拟训练。

十三、会议文件的整理:

会场上由于时间紧张,会议文件不可能仔细整理,但如果可能,应在会议召开间隙核对一下签到表有无遗漏,尤其是迟到的债权人,以便趁债权人在场时予以补签,否则会后再补较麻烦。会后应抽出专门时间对会议资料进行梳理,如签到表,债权确认书、表决表、会议决议等,并分门别类予以存放,以备查。同时还有洗照片及刻录光盘等细节工作。

十四、会后问题的反馈和解决: 由于会上出现各种情况,会后有的债权人对会议决议提出异议,或者是债权数额,或者是申请优先权等。一般要求书面形式提出申请并附相关证据,以便审查。然后应根据案件事实及有关规定,与相关方面充分商量后给出明确答复,以免矛盾加剧或波及其他债权人,扩大不利影响。

十五、会议总结: 会议结束后,会议组织者应对会议全盘予以思考,尤其是细节问题重点审查,找出准备不充分或问题处理不当造成的漏洞或不足,认真总结,必要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即便不追究责任也是吸取教训,对自己或是他人都是一种提醒,避免以后再犯同样或类似错误。为日益完善积累经验。

第四篇:同工同酬原则的理解与适用.

同工同酬原则的理解与适用

【案例一】李小姐为甲公司销售人员,其收入模式为底薪加广告销售提成,该公司在给不同的员工在相同岗位及薪资情况下,制订了不同的销售任务,李小姐的工资在劳动合同中有明确约定,是否属违反“同工同酬”的原则?

【案例二】2009年5月,乙公司招聘一名司机,月工资为1500元;2010年2月份,该公司又招聘了一名司机,月工资为2000元。二人工资在合同中都有明确约定,是否属违反“同工同酬”的原则?

一、正确理解“同工同酬”的含义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根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的通知》劳办发〔1994〕289号第46条的规定,“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劳绩的劳动者,应支付同等的劳动报酬。同工同酬表明,每个劳动者在同样的劳动关系中应处于同等的地位,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即应实现劳动的平等。同工同酬是劳动实质平等的体现。同工同酬作为一项分配原则是相对的,而不是决对的,从事相同岗位的劳动者在资历、能力、经验等方面也是存在的差异的。

同工同酬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相同;(2)在相同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与别人同样的劳动工作量;(3)同样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业绩;(4)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相当。

同工同酬并不否认由于工龄、资历、学历、经验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的收入上的差距。

二、《劳动合同法》中规定受到“同工同酬”约束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本条规定的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时候,以及对于新录用的劳动报酬没有可参照的集体合同的标准时劳动报酬的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直接使用最低工资等国家劳动标准,而是首先参照集体合同中的标准。并不是每个企业、行业或者是每个区域都签订了集体合同,即使签订了集体合同,其可能也没有关于劳动报酬的事项,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本条款是对劳动合同报酬约定部不明时如何确认工资水平做了规定,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劳动报酬约定不明时,一旦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就工资数额发生争议,则工资数额不能按照双方实际履行数额确定,而是由双方重新协商;如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协商不成的,则按照用人单位集体合同规定的工资水平执行。如果用人单位没有集体合同或虽集体合同但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

《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用工单位无同类岗位劳动者的,参照用工单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本条规定了派遣员工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权利,对于被派遣员工也是享受同工同酬的。

三、小结

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法定条款,法律赋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充分的协商权,只要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即可。《劳动合同法》除劳务派遣外,规定只有在劳动合同中未约定或约定不明时,对用人单位才有同工同酬的约束。

上述二案例中,甲乙公司都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就劳动报酬有明确的约定,并且高于法律规定的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不受同工同酬的约束。

如果劳动者认为自己的报酬违反了同工同酬原则时,有权向仲裁或启发部门申请裁断,如果某劳动者的具体报酬与当地同类岗位大体一致,相差在合理范围之内,同时也不存在重大误解或者欺诈胁迫,就可以认为不违反同工同酬原则。

《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同工同酬的约束只代表立法态度,没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出台相应的条例或解释,使得同工同酬条款约束性具有操作性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非法集资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 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刘为波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12月13日公布了《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以下简称《解释》)。为便于实践理解和适用,现对《解释》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内容说明如下:

一、制定《解释》的背景和意义

就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制订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属于典型的涉众型犯罪,具有极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近年来查处的‚万里大造林‛案、‚亿霖木业‛案、‚兴邦公司‛案、‚海天公司‛案、‚中科公司‛案、‚山川公司‛案、湘西自治州非法集资案等一批重大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涉案金额大,受害人数多,作案周期长,案发后大部分集资款已被挥霍、转移、隐匿,资金返还率低,集资群众损失惨重,频频引发聚众上访等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受害群众自杀等恶性事件。第二,当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持续高发,涉及各个领域,形势严峻。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6月,非法集资类案件共计超过1万起,涉案金额1000多亿元,每年约以2000起、集资额200亿的规模快速增加。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社会资金供需紧张,不但引发催生了各种新型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原有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也在加速暴露。犯罪分子往往依托合法注册的公司、企业,以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投资、委托理财等为幌子,巧妙伪装,故意混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界限;新的非法集资手法层出不穷,利用经营投资、商品销售、电子商务、基金运作、风险投资、新能源开发、外汇交易、消费返利、黄金期货交易等形式的非法集资纷纷涌现,并不断由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房地产、商贸、金融、旅游、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渗透,极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第三,对于形形色色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实践中普遍反映,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政策法律界限不易把握,法律适用疑难问题较多。比如,非法集资与合法借贷、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与借用合法经营形式进行的非法集资的区分界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中的‚公众‛的具体理解;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认定;以转让股权向社会公众变相发行股票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擅自发行股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及早发现和有效打击。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经认真调 研,并广泛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有关单位的意见,制订出台了本司法解释。《解释》的出台,对于贯彻‚打早打小‛的方针,依法从严打击严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解释》明确了非法集资的概念和特征要件,划清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政策法律边界,有利于监管部门和办案机关及时发现、查处非法集资活动,打消潜在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防止合法融资的非法转变和非法集资的恶性发展。第二,《解释》对非法集资相关的各种犯罪的法律适用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以及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要件的司法认定,有利于正确区分罪与罪、罪与非罪、轻罪与重罪的界限,依法从严惩处严重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第三,《解释》对实践中各种非法集资活动进行了甄别梳理,并特别规定了非法集资活动当中虚假广告犯罪行为的处理意见和处罚标准,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消除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社会诱因,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二、关于非法集资的概念、特征要件和罪名适用

早在1996年制定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对此,实践中反映,将非法集资的定义落脚在‚未经有权机关批准‛,存在诸多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对新型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需要。比如,‚未经批准‛仅适用于法律明确规定应当审批而 未经审批的非法融资行为,包括合法借贷、私募基金等在内的合法融资活动无需有关部门批准;获经批准并不一概合法,违法批准、骗取批准的集资行为仍属于非法集资;对于法律已有明确禁止性规定的行为,没有必要考虑是否批准的问题;对于以生产经营、商品销售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的行为,是否批准不具有直接判断意义。为科学、准确定位非法集资,确保非法集资定义的包容性和确定性,更好地适应政策法律调整和对于新型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需要,《解释》第1条第1款从法律要件和实体要件两个方面对非法集资进行了定义,即:非法集资是‚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批准标准‛原本就是违法性判断的具体化规定,《解释》重新确定‚违法性标准‛,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判断标准的理性回归,以此厘清‚违法性标准‛和‚批准标准‛的位阶关系,说明未经批准只是违法性判断的一个方面,违法性包括未经批准但不限于未经批准。

鉴于非法集资犯罪活动的复杂性,为便于实践把握,《解释》对非法集资概念的特征要件予以具体细化,明确成立非法集资需同时具备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四个特征,即:(1)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2)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4)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较之于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下发的《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 知》的相关规定,《解释》作了两处重大修改:一是根据前述关于非法集资定义的修改,将《通知》规定的‚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和‚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两个要件合并为非法性要件。据此,认定是否非法集资不再要求同时具备‚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和‚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集资的性质‛两个要件。二是增加公开性要件。其主要考虑是,公开宣传与否,是区分非法集资与合法融资的关键所在,也是判断是否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的重要依据。准确理解该四个特征要件,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非法性特征。非法性特征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吸收资金,具体表现为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吸收资金和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两种。其中,‚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金融管理法律规定不是单指某一个具体的法律,而是一个法律体系;二是非法集资违反的是融资管理法律规定,而不能是其他法律规定;三是只有融资管理法律规定明确禁止的吸收资金行为才有违法性。‚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形:一是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二是骗取批准欺诈发行;三是具有主体资格,但具体业务未经批准;四是具有主体资格,但经营行为违法。‚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实践中应当注意结合《解释》第2条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的通知》等关于非法集资行为方式的规定,根据非法集资的行为实质进行具体认定。

第二,关于公开性特征。公开性特征是指通过媒体、推介会、传 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首先,公开宣传是公开性的实质,而具体宣传途经可以多种多样。《解释》仅列举了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几种公开宣传途径,主要是考虑到实践中这几个途径比较典型,但这只是例示性的规定,宣传途径并不以此为限,实践中常见的宣传途径还有标语、横幅、宣传册、宣传画、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形式。《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提出,实践中还大量存在口口相传、以人传人的现象,有必要在《解释》中特别指出。经研究,口口相传是否属于公开宣传,能否将口口相传的效果归责于集资人,需要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故《解释》未对此专门作出规定。对于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宣传的行为,实践中可以结合‚集资人‛对此是否知情、对此态度如何,有无具体参与、是否设法加以阻止等主客观因素,认定是否符合公开性特征要件。其次,公开宣传不限于虚假宣传。实践中的非法集资活动通常会以实体公司的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蒙骗群众。但是,非法集资的本质在于违反规定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即使未采取欺骗手段进行虚假宣传,但因其风险控制和承担能力有限,且缺乏有力的内外部监管,社会公众的利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法律仍有干预之必要。故此,尽管非法集资往往都有欺骗性,但欺骗性不属于非法集资的必备要件。

第三,关于利诱性特征。利诱性特征是指集资人向集资群众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利诱性特征包含有偿性和承诺性两个方面内容。首先,非法集资是有偿集资,对于非经济领域的公益性集资,不宜纳入非法集资的范畴;其 次,非法集资具有承诺性,即不是现时给付回报,而是承诺将来给付回报。回报的方式,既包括固定回报也包括非固定回报;给付回报的形式,除货币之外,还有实物、消费、股权等形式;具体给付回报名义,除了较为常见的利息、分红之外,还有所谓的‚工资‛、‚奖金‛、‚销售提成‛等。

第四,关于社会性特征。社会性特征是指向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社会性是非法集资的本质特征,禁止非法集资的重要目的在于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社会性特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指向对象的广泛性;二是指向对象的不特定性。对于社会性特征的具体认定,除了结合上述公开性特征进行分析之外,还需要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具体判断:一是集资参与人的抗风险能力。生活中有很多种划分人群的标准,比如年龄、性别、职业、肤色、党派、宗教信仰等,但这些分类标准与非法集资中的社会公众的认定并无关系。法律干预非法集资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公众缺乏投资知识,且难以承受损失风险。集资对象是否特定,应当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判断。二是集资行为的社会辐射力。对象是否特定,既要求集资人的主观意图是特定的,通常还要求其具体实施的行为是可控的。如果集资人所实施行为的辐射面连集资人自己都难以预料、控制,或者在蔓延至社会后听之任之,不设法加以阻止的,同样应当认定为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非法集资。此外,《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指出,一些集资行为的对象既有不特定的自然人,又有公司、企业等单位,‚社会公众‛是否包括公司、企业等单位,实践中存在理解分歧。经研究,这 里的‚社会公众‛,不宜作为一个日常生活用语来理解。在法律上,自然人和单位均属于民商事行为的主体,具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单位同样可以成为非法集资的对象,以单位为对象的集资同样应当计入集资数额,故《解释》明确,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

同时,鉴于实践中对于非法集资犯罪如何具体适用罪名存在疑问,《解释》规定,‚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根据该规定并结合《解释》第7条、第8条第2款规定以及实践做法,刑法中涉及非法集资犯罪的罪名共计七个,分别是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第174条第1款规定的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第176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第179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第192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第224条之一规定的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以及刑法第225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其中,擅自设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可以视为是非法集资的准备行为,或者说是广义上的非法集资行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欺诈发行股票、债券,擅自发行股票、债券,组织、领导传销活动,非法证券、基金当中的非法经营五个罪名属于刑法上处理非法集资犯罪的主体罪名;在五个主体罪名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具有基础性意义,属于非法集资犯罪的一般法规定,其他四个罪名则属特别法规定;集资诈骗罪是非法集资犯罪的加重罪名。

三、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具体行为方式及其界定

发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特别是变相吸收 公众存款行为手法隐蔽,各具特点,且涉及诸多专业性知识。为便于实践把握,经对各种多发易发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进行甄别分类,并结合具体发生领域和行为特征,《解释》第2条列举了10种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的具体情形。准确理解和适用本条规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上述列举的诸种情形重在揭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方式,在表述上未必全面完整。实践当中,仍需根据《解释》第1条关于非法集资的概念和四个特征要件进行具体认定。为此,《解释》特别强调,‚实施下列行为之一,符合本解释第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条件的‛,才应当依法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第二,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属于融资行为。生产经营、商品交易活动也向社会公开出售商品获取资金,但购买者支付价款即可获得商品或者服务作为对价,合同法、产品质量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此即可提供充分保护。融投资行为则不同,资金提供者以获取未来收益为目的,并无实质意义的商品或者服务作为对价,加之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所以法律从信息披露、准入条件、审批程序等方面规定了诸多监管措施。区分界定正常经营活动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必须由此入手,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真实的商品或者服务内容;二是是否以未来的回报为目的。基于此,《解释》第4项对‚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予以了特别强调。

第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属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非法吸 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依据必须是融资管理法律规定,而不能是其他法律规定。对于其他法律规定的违反,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判断是否违反融资管理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能以对其他法律规定的违法性判断替代融资管理规定的违法性判断。以《解释》第1项规定为例,《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规定,商品房预售实行预售许可制度;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采取返本销售或者变相返本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房,不得采取售后包租或者变相售后包租的方式销售未竣工商品房;商品住宅按套销售,不得分割拆零销售。但是,违反这些规定的房产销售行为并不直接意味着就是非法集资,只有实质上实施了向社会公众融资的行为,而又未依法履行相关融资法律程序的,才具有非法集资所要求的非法性。

第四,为了防止挂一漏万,《解释》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即第11项关于‚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的规定。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融资行为均受融资管理法律规定调控,只有融资管理法律规定明确禁止的吸收资金行为才有违法性,实践中应注意避免不当地扩大理解。比如,民间借贷、私募基金等虽然也体现为吸收资金,并且往往也约定回报,但不属于公开地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因而并不违法。即便约定高额利息,也只是超出规定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而已,不能据此将之认定为非法集资。

四、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针对实践中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和量刑情节认定标准掌握不统一的问题,《解释》第3条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分 别从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吸收公众存款的人数以及经济损失数额三个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具体适用本条规定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分别规定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提出,区分个人和单位规定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未能体现法刑罚平等的精神,而且,个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实践中往往很难区分,建议不作区分,实行统一的定罪量刑标准。经研究,实践中单位可能和实际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远远高于个人,实行不同的定罪量刑标准更为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体现刑法的谦抑性要求,也有利于确保实质平等。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规定,为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实施犯罪;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以及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个人私分的,均应以个人犯罪处理,故不存在放纵罪犯的问题。

第二,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计算。《解释》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以行为人所吸收的资金全额计算。案发前后已归还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酌情考虑。‛起草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将已归还资金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计算中予以扣除,更有利于控制刑事打击面和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经研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不属于占有型犯罪,也不属于结果犯,将已归还数额计入犯罪数额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资金规模,更准确地判断其社会危害性的轻重程度。至于打击面的控制问 题,可以通过本条第4款的规定来解决。此外,实践中还需注意,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应为实际吸收的金额,约定的利息不应计入犯罪数额。比如,对于实际吸收资金80万元,约定利息20万元,登记吸收资金100万元的,应当实事求是地认定吸收存款80万元。

第三,关于人数的理解。在2001年《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规定中采用的计算依据是‚户‛。实践中普遍反映,‚户‛的概念不够明确、也很难统计,为便于实践理解和操作,《解释》现修改为‚人‛。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人‛不同于‚人次‛,对于一人多次的情形不得重复计算;其次,实践中大量存在‚人传人‛等多层次的情形,对此,一般应当将不同层次的人累加计算。

第四,关于从宽处罚。考虑到我国融投资渠道的现状、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因素,为依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保刑事打击重点,《解释》第3条第4款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主要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及时清退所吸收资金,可以免予刑事处罚;情节显著轻微的,不作为犯罪处理。‛起草过程中有意见认为,应对免予刑事处罚的情形加以数额限制,对于数额巨大的,不得免予刑事处罚。经研究,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刑事案件有其特殊性:一是犯罪数额往往很大,如设定数额限制,本款规定在实践中将可能毫无意义;二是非法吸存犯罪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不能归还所吸收资金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故未采纳。

五、关于集资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要件的认定 非法占有目的是成立集资诈骗罪的法定要件,是区分集资诈骗罪与其他非法集资犯罪的关键所在,同时又是集资诈骗罪司法认定当中的难点。为此,《解释》第4条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等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审判工作实际规定了七种可以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具体情形。适用本条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原则。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既要避免以诈骗方法的认定替代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又要避免单纯根据损失结果客观归罪,同时也不能仅凭行为人自己的供述,而是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因经营不善、市场风险等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较大数额的集资款不能返还的,不应当认定为集资诈骗罪;对于行为人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具有《解释》规定情形之一,致使数额较大集资款不能返还或者逃避返还,即使行为人不予供认的,也可以认定为集资诈骗罪。

第二,‚明知没有归还能力‛的理解。鉴于实践中反映《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中的‚明知没有归还能力‛不易掌握,《解释》第1项将之修改规定为‚集资后不用于生产经营活动或者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故该项规定实际上是对‚明知没有归还能力‛的具体化。对于本项规定中的‚生产经营活动与筹集资金规模明显不成比例‛,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指出该表述不够明确,操作上仍有困难,建议修改为‚仅将少量资金(或者小部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经研究,实践中的情况较为复杂,修改建议的表述较为具体,更为便于实践操作,但过于绝对;现在的表述稍显原则,但将集资规模与生产规模联系起来,通过比例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更具科学性和包容性。此外,另有意见提出,将后期所集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前期本金和高额回报的情形,可以直接推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经研究,‚以新还旧‛、‚以后还前‛确实可以初步断定最终不具有归还能力,但其不具有归还能力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是否支付本息,而是没有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对此,完全可以适用本项规定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同时,支付本息是非法集资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一定意义上,按期支付本金和高额回报反而有可能说明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解,故未采纳。

第三,‚肆意挥霍‛的理解。首先,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行为人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或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少量资金用于个人消费或挥霍的,不应仅以此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也是《解释》强调‚肆意‛二字的本意所在。其次,‚挥霍‛通常指的是消费性支出。实践中存在一些‚挥霍性投资‛的情形,对此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行为人仅将投资行为作为对外宣传等行骗手段,投资行为纯属消耗性的,行为人也不指望从该投资行为获取收益的,可以视为‚挥霍‛。

第四,‚携带集资款逃匿‛的理解。首先,逃匿包含逃跑和藏匿的双重蕴义。以往司法文件中均表述为‚逃跑‛,《解释》现修改为 14 ‚逃匿‛,意在突出行为人逃避刑事追究的一面,避免不加区分地将各种逃跑的情形一概作集资诈骗处理。其次,逃匿必须与携款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逃匿可能出于躲债、筹资等多种原因,只有携款潜逃的,才足以说明行为人具有拒绝返还集资款的主观目的。

第五,‚将集资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的理解。《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指出,‚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与非法占有目的没有必然联系,建议删去。经研究,将‚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一种情形,主要是基于政策考虑所作出的一种法律上的拟制,以体现从严打击的需要,故未采纳。此外,有意见建议增加从事高风险行业的情形,与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一并规定。我们认为,风险高低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不易泛泛而谈,故未采纳。

第六,‚拒不交代资金去向‛的理解。鉴于实践中行为人拒不交代资金去向的情形较为突出,此种情形已经明显反映出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为了从严打击此类犯罪分子,尽可能地挽回集资群众的经济损失,故《解释》增加规定了这一情形。

此外,考虑到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往往时间较长,犯罪分子在非法集资之初不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参与实施人员众多,部分共犯不一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犯意联络,为避免客观归罪,《解释》第3款明确,‚集资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当区分情形进行具体认定。行为人部分非法集资行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对该部分非法集资行为所涉集资款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非法集资共同犯罪中部分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其他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共同故意和行为的,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人以集资诈 骗罪定罪处罚。‛据此,对于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非法集资过程当中的,应当只对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以集资诈骗罪处理,对于之前实施的行为,应以其他非法集资犯罪处理,实行数罪并罚;对于共同非法集资犯罪案件,应当只对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犯罪人以集资诈骗罪处理;对于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犯意联络的犯罪人,应对其参与实施的全部事实以其他非法集资犯罪处理。

六、关于集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为准确适用刑罚有效打击集资诈骗犯罪,《解释》第5条区分个人犯罪和单位犯罪对集资诈骗罪中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三个量刑情节的数额标准分别作了规定。对于数额较大的起点,《解释》起草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主张降低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理由是:与其他诈骗的数额标准协调平衡;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早介入,‚打早打小‛。另一种意见主张调高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理由是:多数集资诈骗犯罪属于单位犯罪,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有利于重点打击严重犯罪,控制打击面。经研究,确定入罪门槛,既要考虑与其他诈骗犯罪的平衡,更要考虑与非诈骗类集资犯罪如非法吸存罪的内在平衡。鉴于当前集资诈骗案件动辄数百上千万元、数亿元的也不在少数这一实际情况,降低追诉标准所希望的‚打早打小‛的初衷能否如愿,会不会因标准降低而导致罪刑失衡,均不无疑问,同时考虑到上调的空间已经极为有限,故两种意见均未采纳。

同时,考虑到实践中在集资诈骗数额的具体认定上存在各种意见 分歧,《解释》明确,‚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计入诈骗数额。‛具体适用本规定,需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诈骗数额的理解。实践中在该问题上存在多种理解:一种意见认为诈骗数额是指犯罪行为获取的全部数额;另一种意见认为诈骗数额包括犯罪行为所指向的数额。我们认为,该两种意见均存在偏颇。集资诈骗罪属于目的犯,应当从非法占有目的实现的角度来认定诈骗数额。司法实践中,非法集资的规模或者非法集资的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适当予以考虑,但是,‚诈骗数额‛应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据此,集资诈骗犯罪当中已返还部分不应计入诈骗数额。

第二,利息的计算。《解释》起草过程中对于计算诈骗数额时利息是否扣除及如何扣除存在不同意见。经研究,与返还本金不同,支付利息本质上属于对其实际骗取资金的处分,而且,利息是否计入诈骗数额还涉及到赃款的认定、追缴以及其他受害人的公平受偿问题,故原则上应当计入诈骗数额。同时规定‚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主要是出于实践可操作性和避免矛盾激化的考虑。因为,集资诈骗案发后能够追回的案款毕竟有限,很难要求本金尚未得到偿付的集资群众先将利息退出后再按比例统一偿付。而且,实践中支付本金时往往 17 已经扣除了利息部分,比如,名义上支付了100万元的本金,扣除高息20万元,仅实际支付80万元,对此实事求是地认定本金80万元也更为可取。

七、关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行为的具体理解 实践中对于刑法第179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的具体行为方式存在理解分歧,对于以转让股权等形式变相发行股票、债券是否属于擅自发行股票、债券行为以及应以何种罪名进行定罪处罚存在顾虑。经研究,《证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此类行为的性质认定已有明确规定。比如,《证券法》第10条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或者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的属于公开发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第3条进一步明确,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累计不超过200人的为非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其股权转让,不得采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未依法报经证监会核准的,转让后,公司股东累计不得超过200人。据此,《解释》第6条规定,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实施下述三种行为,均应认 18 定为刑法第179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行为;构成犯罪的,以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定罪处罚:(1)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2)向社会不特定对象以转让股权等方式变相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3)向特定对象发行、变相发行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累计超过200人的。

具体适用本条规定时,应注意与《解释》第2条第5项规定的区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真实发行股票或者债券。本条规定仅适用于违法但真实发行股票、债券的情形,对于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构成犯罪的,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此外,《解释》起草过程中还对中介机构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定性处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以下倾向性意见:中介机构违反国家规定代理买卖非上市公司股票,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225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非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共谋擅自发行股票,同时构成刑法第179条和第225条规定的犯罪的,以处罚较重的犯罪的共犯论处。鉴于该问题在讨论当中意见分歧较大,且不属于《解释》重点解决问题,故未作规定。司法实践中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整治非法证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依法处理。

八、关于非法擅自募集基金行为的定性处理

非法发售基金份额募集基金是当前非法集资又一常见手段。对此,《证券投资基金法》第36条、第85条规定,基金管理人依照本 法发售基金份额,募集基金,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交相关文件,并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擅自募集基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此,《解释》第7条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未经依法核准擅自发行基金份额募集基金,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本条规定所称‚基金‛目前仅指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解释》未直接写明‚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本条规定明确了‚违反国家规定‛这一非法性要件,不会出现不当扩大打击面的问题;二是其他类别的基金目前没有法律规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立法规制,使用‚基金‛一词更具开放性和前瞻性。此外,适用本条规定时需注意与《解释》第2条第(6)项规定的区分。对于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构成犯罪的,应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定罪处罚。

九、关于非法集资活动当中虚假广告行为的性质认定和处罚标准 虚假广告在非法集资犯罪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为使广大群众上当受骗,非法集资犯罪分子往往在社会宣传上不遗余力、不惜血本,通过媒体广告、明星代言、散发传单、内部刊物、口口相传、人物专访、举办研讨会、讲座、免费旅游、公益捐赠等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大肆宣传、虚张声势、制造假象。为依法打击非法集资犯罪背后的虚假广告行为,发挥刑事司法的教育和震慑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解释》第8条对非法集资犯罪活动 中的虚假广告行为的定罪标准以及违法宣传当中的共犯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1、关于虚假广告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解释》第8条第1款规定,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为非法集资活动相关的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222条的规定,以虚假广告罪定罪处罚:(1)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2)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3)二年内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的;(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具体适用本款规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虚假广告罪犯罪主体的范围。《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提出,虚假广告罪的主体除了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外,还有广告主,不应将广告主排除出去;如广告主同时构成非法集资犯罪的,可根据牵连犯的处断原则处理。经研究,几乎所有的非法集资犯罪都存在虚假广告的问题,如将广告主即非法集资犯罪分子纳入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会给案件处理带来很大负担;规定非法集资犯罪分子构成虚假广告罪没有实质性意义,虚假广告罪只是一个2年刑期以下的轻罪,而非法集资犯罪的刑罚明显要重得多,为突出本款规定的政策意图和打击重点,故未采纳该意见。

第二,情节严重的认定。虚假广告罪是情节犯,只有情节严重的虚假广告行为才构成犯罪。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以下称《追诉标准二》)第75条规定了6种情节严重的情形,分别是:(1)违法 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2)给单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或者给多个消费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累计在20万元以上的;(3)假借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名义,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致使多人上当受骗,违法所得数额在3万元以上的;(4)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两年内因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又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5)造成人身伤残的;(6)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解释》仅规定了4种情节严重的情形,尽管两者在表述上有一定的出入,但基本内容相同,之所以未完全沿用《追诉标准二》的表述,主要是出于下述考虑:(1)非法集资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集中表现为入罪门槛较高,危害后果通常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故对《追诉标准二》第2、4、5项规定的内容采取了较为模糊的表述方式,即: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或者恶劣社会影响,而情节的具体认定则留给司法机关根据个案情况进行综合判定,以免出现集资行为人依法不构成犯罪,而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却构成虚假广告罪的不合理现象。尽管如此,《追诉标准二》确立的认定思路应予坚持,在认定危害后果时应主要从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等方面去判断;在认定影响恶劣时应主要从特定环境、犯罪形势、集资规模等方面去判断。(2)虚假广告行为情节是否严重,行为人的违法所得数额和被害人经济损失数额固然是重要的判断方面,但必须注意到,虚假广告罪是情节犯而非结果犯,不能仅从危害结果来判断是否构成犯罪,故《解释》保留了‚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这一兜底条款。对于该条款,实践中可以从虚假广告在媒体上发布所持续的时间,虚假广告在媒体播出的频率,虚假广告投放媒体的数量以及虚假广告内 容的欺骗程度等方面进行判断。

此外,对于《解释》第3项关于‚二年内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受过行政处罚二次以上‛的规定,《解释》起草过程中有意见指出该项规定有违‚一事不再理‛的处理原则。经研究,犯罪情节包括客观行为和主观恶性两个方面的内容,该项规定的核心意思是根据以前的违法行为及处罚情况判断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可能性等,其处罚的对象是新发生的行为,而非对以前处罚的过的行为再次处罚,故该规定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原则。

2、非法集资犯罪的共犯处理。《解释》第8条第2款规定,明知他人从事欺诈发行股票、债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擅自发行股票、债券,集资诈骗或者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集资犯罪活动,为其提供广告等宣传的,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适用本款规定时,应注意与前述虚假广告罪的区分。具体言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明知内容不同。虚假集资广告犯罪中的明知,是指明知非法集资所依托的商品或者服务存在虚假信息;集资犯罪共犯的明知,是指明知他人正在实施集资犯罪活动。其次,宣传方式不同。虚假集资广告犯罪以违反广告法规定为前提,仅指通过商业广告进行虚假宣传的行为;集资犯罪的共犯的宣传方式则不受任何限制,既可以是商业广告,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广告,既可以是广告宣传,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宣传。第三,信息内容不同。虚假集资广告犯罪必须以信息虚假为前提;集资犯罪的共犯侧重于违法宣传,不以信息虚假为条件。

起草过程中有意见认为除了宣传类的共犯之外,实践中还有其他 形式的共犯,建议在上述共犯规定之外,对集资犯罪的共犯问题作出一般性的规定。《解释》未采纳该意见,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1)集资犯罪多以单位名义实施,参与人员众多,为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必要严格控制打击面,本着严惩首恶、教育协从的处理原则,对于积极参加人员的打击需要严格掌握,对外部帮助人员则一般不应追究;(2)实践中对于同一起集资犯罪案件往往区分犯罪人的主观方面、主体身份而适用不同的罪名,比如,区分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而分别适用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3)根据刑法和以往司法解释的规定,共犯行为主要表现为提供资金、场所等,而集资犯罪案件有其特殊性,被害人同时也是资金提供者,其中对于非法集资行为的性质存在主观认识的不乏其人,而且,被害人与行为人经常交错重叠,先是自己获利继而提供帮助的以及先是自己被骗继而去骗其他人的不在少数,此类人员通常不宜作为共犯处理。

最后,《解释》起草过程中还讨论了广告代言人的刑事处罚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从立法精神、实践需要以及国外做法来看,均应将广告代言人纳入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范围。经研究,基于当前法律规定,将广告代言人解释为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尚有立法障碍,理由如下:(1)对于虚假广告罪的犯罪主体,刑法采取的是列明式规定,仅限于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三者。(2)虚假广告罪属于行政犯,成立虚假广告罪应以行政违法为前提。《广告法》仅规定了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应承担民事连带责任。在行政违法尚不成立的前提下,直接将之作为刑 事犯罪予以打击,不符合行政犯的一般理论。(3)即便通过司法解释将广告代言人纳入虚假广告罪的主体范围,还将面临诸多实践操作问题。比如,虚假广告罪为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主观明知,对此,实践中主要是根据行为人的法定注意义务来进行判断或者推定。而对于广告代言人的注意义务的内容、范围和程度等,当前还没有相关行政管理法律规定,在行为人辩称自己不具有主观明知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将很难证明。当然,广告代言人不属于虚假广告罪的主体,不意味着广告代言人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构成犯罪,对于符合《解释》第2款规定情形的,完全可以非法集资犯罪的共犯论处。

(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

联系电话:67555263,*** 25

下载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破产案件别除权的理解与适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范文]

    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张雪楳 一、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 (一)关于法的适用范围 所谓的适用范围就是溯及力问题,大家知道,任何一部新法出台,任何一个新的司法解......

    分享 贪污贿赂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分享贪污贿赂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 【两高《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本文中简称为“《解释》”】一、97《刑法》所设定的标准滞后 【旧标准】1、......

    破产案件债权人授权委托书-样本(5篇材料)

    授权委托书 委托人:受托人: 委托事项:现委托上述受托人在开封百货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件中,作为我方代理人,代为办理相关法律事宜。 代理权限:有权代为申报债权,提交申报资料,变更或......

    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条例22条[模版]

    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请示 本院在办理申请再审人董家玲与被申请人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阜阳中心支公司财产保险合同......

    关于专家证人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医疗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关于专家证人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理解与适用(最终定稿)

    一、债权人代位权的概念和特征 债权人代位权的最初雏形见于1992年最高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00条: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债务,但对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依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理解与适用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释义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理解与适用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六条释义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