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嵇康生卒年考》
《嵇康生卒年考辨》
内容提要
关于嵇康的生卒年,学者们说法纷纭,至今仍无定论。本文通过考求嵇康因何事而死,依靠各种档案文献,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和赵至为线索,通过资料互证的方式,限定嵇康卒年范围,进而推定嵇康的生卒年,并列举误考,指出其有误之处。
关键字
嵇康 生卒年 与山巨源绝交书 赵至
嵇康,谯郡郅(今安徽宿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不仅在文学上成就很大,而且在音乐上的造诣也很深,《广陵散》之名即天下共闻。如今嵇康甚至被戴上“哲学家”、“教育家”的头衔,从中不难看出嵇康的影响之大。然而这样一位三国名流,生卒年却未详见于史料,实在颇有遗憾。鉴于其影响,很多学者都曾考定其生卒年,然而观各家所说,皆无法确切推定嵇康的生卒年,而且理由实在有不妥之处。故重新考定一番,以期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嵇康因何事被治罪死
考求嵇康卒年首先要明确他因何事而被治罪死。导致嵇康被诛的事件的发展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钟会之恨,二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引起司马昭之恶,三是发生吕安之事,钟会趁机进谗,司马昭杀吕安与嵇康。
嵇康声名在外,钟会欣然拜之,却遭冷待,因此记恨在心。《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引邓粲《晋纪》“嵇康曾锻于长林下,钟会造焉„„不与酬对,会恨而去。”《世说新语•简傲》第三条刘孝标注引孙盛《魏氏春秋》“钟会为大将军所昵,闻康名而造焉„„会至,不为之理,会深衔之。后因吕安事,而遂谮康焉。”后来山涛由选曹郎迁为散骑常侍,推荐嵇康任选曹郎,嵇康回《与山巨源绝交书》拒绝,因信中有影射司马氏之语而遭憎恨。《世说新语•
①栖逸》第三条言“山公将去选曹,欲与嵇康,康与书告绝。”吏部郎即是选曹郎。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曰:“山巨源为吏部郎,迁散骑常侍,与康,康辞之,并与山绝„„乃答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大将军闻而恶之。” 嵇康所说“绝交”并非今天意义上的与人断绝关系,而是带有表达志趣意味的告示。《资治通鉴•魏记十》也记录了这一事情:“山涛为吏部郎,举康自代;康与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昭闻而怒之。”
至于导致嵇康非死不可的事件当是由吕安之事触发。《文选•思旧赋》李善注引臧荣绪《晋书》“安妻甚美,兄巽幸之。巽内惭,诬安不孝,启太祖,迁安远郡,即路与康书。太祖见而恶之,收安付廷尉,与康俱死。”《资治通鉴》中亦有“安兄巽诬安不孝,康为证其不然。会因谮:‘康尝助毋丘俭,且安、康有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文选•思旧赋》李善注引干宝《晋纪》云:“嵇康谯人,吕安东平人„„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反告安谤己。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边
②郡,在路遗书于康:‘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下狱,康理之,俱死。”综各家之说,吕安之兄吕巽非礼吕安妻子,却污蔑吕安不孝,嵇康为他证明清白,但司马昭因宠钟会,吕巽有宠于钟会,而将吕安发配边疆,吕安在路上致书嵇康,有愤懑之意,遂被逮捕入狱,牵连嵇康,而嵇康早已被钟会记恨,钟会进谗于司马昭,司马昭也因《与山巨源绝交书》等事痛恨嵇康,遂杀吕安与嵇康。
司马昭杀嵇康表面是因为其参与吕安之事,实际上正如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嵇康“非薄了汤武周孔,在现时代是不要紧的,但在当时却关系非小。汤武是以武定天下的;周公是辅成王的;孔子是祖述尧舜,而尧舜是禅让天下的。嵇康都说不
③好,那么,教司马懿篡位的时候,怎么办才是好呢?”嵇康既是曹魏王室的女婿,又是社会名流,对于这种不愿归顺又有怨言者,司马昭当然会找借口杀之而绝后患。
嵇康死时时间的限定与推定
至于嵇康被杀时间,《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中说:“时有谯郡嵇康„„至景元中,坐事卒”,裴松之注:“案涛《行状》,涛始以景元二年除吏部郎耳”,上文已有例证说明山涛迁吏部郎时,欲举康以自代,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拒之,《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有“间闻足下迁”之句,“间”即“顷也”,意为“最近听说你升官了”,说明写此书信时山涛已经升任吏部郎。所以《与山巨源绝交书》应写于景元二年以后。
《三国志•魏书》卷二十八又有钟会“以讨诸葛诞之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迁司隶校尉。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时与夺,无不宗典。嵇康等人见诛,皆会谋也。景元三年冬,以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裴松之云:“会作司隶校尉时诛康。会作司隶④校尉,景元中也。”既然钟会为司隶校尉时嵇康死,故嵇康应死于景元三年冬之前。所以,可以把嵇康死时的时间限定在景元二年(即公元261年)至景元三年冬之间。
《与山巨源绝交书》云:“女年十三,男年八岁”,即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时其子(嵇绍)八岁。《世说新语•政事》第八条刘孝标注引《晋诸公赞》说:“康遇事后二十年,绍为山涛所拔。”又引王隐《晋书》曰:“时以绍父康被法,选官不敢举。年二十八,山涛启
⑤用之。世祖发诏,以为秘书丞。”嵇绍二十八时嵇康已逝去二十年,所以嵇康死时嵇绍八岁,因此《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于嵇康死那一年。
那么,考求《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写作时间就很有必要。从《与山巨源绝交书》“前年从河东还”,知《与山巨源绝交书》作于嵇康自“河东”回到洛阳两年后。
要确定嵇康何时回到洛阳,就需要考究嵇康何时离开洛阳以及在外多长时间。嵇康因何事离开洛阳,《宿州志》云:“大将军欲辟康,康有绝世之言,及山涛去选职,⑥举康以自代。”《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大将军欲辟康。康既有绝世之言,又从子不善,避世河东,或云避世。及山涛为选曹郎,举康自代”,能够得知司马昭因其材而欲用嵇康,嵇康不就,“避于河东”或“避世”。
嵇康在外多长时间需要引入赵至这个人物。赵至年轻时曾追随嵇康,《河南通志》卷三十一(日本阳明文库图书)中说赵至“年十四,偶游太学,遇嵇康写石经,徘徊视之不去。” 嵇康从太学出游,赵至想追随他,以为嵇康去了山阳,便偷偷跑去,然而到了那里却没有找到嵇康。后来可能又想借求学的名义企图从家中逃离,遭到母亲“监禁”。他十六岁时终于在邺地见到嵇康。《晋书•列传第六十二》言赵至“年十四,诣洛阳,游太学,遇嵇康于学写石经,徘徊视之,不能去,而请问姓名。康曰:‘年少何以问邪?’曰:‘观君风器非常,所以问耳。’康异而告之。后乃亡到山阳,求康不得而还。又将远学,母禁之,至遂阳狂,走三五里,辄追得之。年十六,游邺,复与康相遇,随康还山阳,改名浚,字允元。康每曰:‘卿头小而锐,童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矣’”,“邺”即在今安阳西北的河南、河北交界处,今属河北省,为“河东”(即今天黄河以东的山西大部、河北西南及河南东北的部分地区)之地,即上文所述“避于河东”中的“河东”,嵇康到“邺”即“避世河东”,有隐逸之态,故说“或云避世”。
《晋书•列传第六十二》又说赵至“太康中„„呕血而亡,时年三十七”,太康元年为公元280年(四月改元),而赵至卒于“太康中”,当时赵至三十七岁,故赵至十六岁在邺地见康时不会早于259年(为了方便推理,下文暂以259年计算)。又因为《世说新语•言语》刘
⑦孝标注引嵇绍《赵至叙》(此文题名或为《叙赵至》)“赵至年十四,入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遂随车问先君姓名,先君曰:‘年少何以问我?’至曰:‘观君风气非常,故问耳。’先君具告之。至年十五,佯病,数数狂走五里三里,为家追得。又灸身体十数处。年十六,遂亡命。径至洛阳求索先君,不得。至邺,先君到邺,具道太学中事。便随先君归山阳。经年,先君尝谓之曰:‘卿头小而锐,瞳子黑白分明,视瞻停谛,有白起⑧风。”刘孝标所引《赵至叙》有“经年”二字,而前面所引《晋书》中无此二字,严可筠《全晋文》中所收《赵至叙》亦有此二字,《赵至叙》为嵇绍所作,其档案价值相对来说较高,故可取。
259年赵至在邺地见到嵇康,后来随嵇康到山阳(今河南焦作与修武之间),《魏书•地形志》中说“汲郡山阳,二汉晋属河内,孝昌二年置郡治共城,后移置山阳”,《括地志》曰:“山阳故城在修武县北”,总之,山阳应在“邺地”以南,“经年”,就是又过了一年,为260年。《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前年从河东还”,说明嵇康是从“河东”回到洛阳的。而260年时嵇康与赵至在山阳。山阳在太行山南,非严格意义上的“河东”,但二者较近,所以无论嵇康从邺地还是山阳回到洛阳都应不早于260年。既然《与山巨源绝交书》写于回到洛阳两年后,故《与山巨源绝交书》所作时间应不早于262年,前面所用赵至死去的年份是以太康元年算的,而实际上赵至卒于“太康中”,故《与山巨源绝交书》所作时间必不早于262年,所以嵇康卒年不早于262年,又因为上文已考察限定嵇康死于景元二年(261年)至景元三年(262)冬,故嵇康应卒于262年。
因嵇康死时“时年四十”(《晋书》卷四
十九、光绪《宿州志》等皆云),所以嵇康当生于黄初四年,即223年。
佐证及误考
以上所作嵇康生卒年的推断,相关佐证有:《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中嵇康生卒年为⑨223—262年,《资治通鉴》把嵇康死时的时间列于262年,刘汝霖《大文学家嵇叔夜年谱》亦认为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夏明钊《嵇康集译注》附录《嵇康年表述要》也认为嵇康死于魏景元三年即262年,曾春海《嵇康年表》也说嵇康卒于262年。
有关的其他误考主要有: 认为嵇康卒于景元四年。既然钟会任司隶校尉时谋害嵇康,而钟会于景元三年冬已迁镇西将军等职,所以嵇康不可能卒于景元四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嵇康卒于正元二年。山涛于景元二年迁吏部郎,举康自代;钟会在平诸葛诞后任司隶校尉时司马昭诛康,而《三国志》里明确记有诸葛诞破灭于正元三年二月。
⑩所以嵇康不可能卒于正元二年。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亦已驳斥
《晋书》中言嵇绍“十岁而孤”,与刘孝标所引《晋诸公赞》和王隐《晋书》相左,若以嵇绍十岁嵇康卒计,众书中所记相关时间便有误,当不可取,言“十岁而孤”或为古人约举成数。
嵇康乃一代名士,其高风亮节、特立独行的性情以及文辞之隽永历来为人称道。或许就是因为飘逸不定而使年事不见确记于古书。嵇康卒年虽然被普遍视为262年,但就精确的意义上说历来都没有定论。嵇康生卒年的最终确定,还有待于古籍文献、档案资料的发掘。
注释: ①张舜徽主编《三国志辞典》中,解释“选曹郎”为“次于选曹尚书之吏官”;解释“吏部郎”为“吏部曹尚书领吏部郎”,《晋书·职官志》中亦有此意,故“选曹郎”即为“吏部郎”,秩四百石,第六品。②[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20页 ③鲁迅.而已集.上海:北新书店,1928.116页 ④[晋]陈寿撰.三国志.[宋]裴松之注.吴金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410页 ⑤[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校笺.[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152页
⑥江苏古籍出版社等.光绪宿州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8.300页 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1828—1829页 ⑧[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校笺.[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6.64—65页
⑨姜亮夫.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6年.35页 ⑩[晋]陈寿撰.三国志.[宋]裴松之注.吴金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409页
参考文献: 戴明阳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清]汤球辑.九家旧晋书辑本.杨朝明校补.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宋]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安徽历代文学家小传.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1 6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主编.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山东:齐鲁书店,1980 7庄万寿著.嵇康年谱.台北:三民书局,1981 8李迈著.中国历代音乐家.台北:星光出版社,1983 9刘孝严等编著.中国历代名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 10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编辑.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 11姚汉英,姚益心.嵇康之死考辨.中州学刊,1988(3)
12沈玉成.秘康被杀的原因和时间——与李剑国先生商榷.辽宁大学学报,1993(2)
第二篇:嵇康 讲稿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风流逸士,“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人生主张让当世之人触目惊心;;是他,用生命赋予了了 《广陵散》的激昂、慷慨与绝美,是他,在乱世之中若岩岩之孤松,摆脱约束、回归自然;是他,诗化了庄子,人间化了哲学。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稽康。
嵇康,字叔夜。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首席代表。不得不介绍的一点就是,嵇康本人长得非常帅气,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严肃的《晋书》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曾形容嵇康(叔夜):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意思就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这样的人,在当今那毫无疑问就是校草这一类级别的人物。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堂堂的人物,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身处“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嵇康的思想与行为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风貌以及他与时人相异的特色.要想了解嵇康的思想,首先,我们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魏晋,被人们称为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官场中,权贵间,社会上充斥着明争暗斗、投机取巧,策反与谋害。在乱世,文人名士的生命可以说非常不值钱。置他们于死地的罪名很多,而能够解救他们、为他们辩护的人却一个也找不到。对他们的死,大家都十分漠然。原因很简单,在当时,争取他们,往往关及政治集团的品位和成败;杀戮他们,则是因为确确实实地害怕他们,提防他们为其他政治集团效力。
这时,总会有人从惊吓中回过神来,重新思考哲学、历史以及生命的存在方式,嵇康就是其中之一。
嵇康,代表的魏晋玄学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魏晋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嵇康的思想在尚未成熟定型时儒学就已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渐渐的,他看到了名教的虚伪化并对儒学的伦理道德观念丧失信心后。他的精神归宿转向了老庄,而玄学标榜老庄,提倡贵无,崇尚自然。
嵇康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他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例如,当时的礼教一个强项是“孝”。已与子女对父母的实际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最惊人的是父母去世时的繁复礼仪,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甚至三年守墓,一分真诚扩充成十分伪饰,让活着的和死了的都长久受罪,在最不该虚假的地方大规模地虚假着。嵇康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的时代,被当今学者誉为“人的觉醒”的时代.他反对的是现实名教的异化,实则是追求超越于普通“名教”之上的更高目标,超越儒家而归于道家.受到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嵇康崇尚自然,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与肉体的长生,。
这些思想被名士们运用到生活中,就是我们看到的枕青石,卧松岗,临渊而啸,曲肱而歌,又性嗜酒,善抚琴,喜玄谈的个性。更有甚者披头散发,裸奔而行,服药,纵酒,做出与名教南辕北辙的行为。
而嵇康更可谓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他一生都很明确自己追求什么反对什么,他听从心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呼唤——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人生去实践他的乐论和养生论,用自己的生命作示范一一把庄子的思想真正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比如他空灵自由的他经常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只是觉得有意思。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一次,博学多才的钟会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决定隆重拜访。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但嵇康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埋头打铁。钟会自讨无趣,在他上车驱马,准备回去之时。嵇康却开口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问句和答句都简洁而巧妙,但钟会心中实在不是味道。这也为嵇康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嵇康的作品的精神深刻也表现了魏晋一代士人人性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在魏晋的隐逸文学、游仙诗和山水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嵇康的以“自然”为核心的艺术观和生命观的影响。他优游容与,游心太玄,目光投向老庄的自然,以自然大化的玄远境界看取人生。嵇康是诗化庄子的第一人,将玄学的命题转化为时代的审美思维,形成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嵇康《述志诗》有云:“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冲静”二字最能代表诗人的情操、志趣和人生追求,不慕荣华,“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惟求虚静冲淡以获得自然的归宿,形成诗歌平淡高远,超乎时俗的渊貌风格。
提到嵇康,不得不说的他的《广陵散 》。他以弹奏《广陵散》而闻名于世。而这首“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目,据说是除嵇康之外,无人会弹。在魏晋南北朝,古琴融入了道家清净无为、淡然超远的思想,展现出古琴高雅的艺术风格与飘逸的美感境界。《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后来,嵇康因朋友吕安的冤案被收押。钟会趁机劝司马昭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之后,从容赴死。
之所以会讲到嵇康,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其实需要从他的身上学习太多太多。今天的我们,每日忙碌,终日奔波,也许是为了更大一点的房子,更漂亮奢华的衣饰,更好的分数,更高的职位。我们穿梭在地铁中,公交上,迷失在人群里。但是,我们问一下从来不停歇的自己,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他人的认可,炫耀的资本,一份外在的虚荣满足,还是自己内心一种真真切切的舒适与幸福。在了解嵇康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会思考,也会问自己,到底对于今天的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今天的我们每天都在追求梦想成功,但是,到底什么叫做成功,我们的心里真的有一个清晰的标准吗?
是衣食的优越?地位的高贵?在当今,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高官的丑态与类似李刚、郭美美这样的案例,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成功吗?有太多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出人头地,恨不得在孩子一出生后就进入各种培训辅导,却不明白他们其实最需要的是一份童真的释放,更忘记了告诉自己,人生不应只有攀比,金钱,地位,适时,我们更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用心灵感受幸福。就像嵇康所说“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在忙碌之余,在尽力却无攻而返之时,何不看淡一些结果。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或饮一杯茶,或与家人闲聊一阵,只要你做了自己,你也许又离成功进了一步。
最后一句,清新自然的生活态度,超然独立的人生追求,这一切,我们,值得拥有。
第三篇:解读嵇康生死
解读嵇康生死
——生得其所,死得伟大
作者:李槐勇
引言
伟大人物嵇康,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给当权者司马集团和小人钟会留了除去他门路,另外也和嵇康的生活背景有关(嵇康娶了曹操儿子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为妻(一说是曹林的孙女),属于曹党,故为司马氏所不容。他一向偏向曹氏,从不过问篡权小人司马氏)。由于嵇康的死,让《广陵散》成为了世间只绝唱!也使我们中华文化丧失,是文化发展方面的缺陷。
一、嵇康的生平
1,嵇康的介绍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公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并有一子嵇绍。嵇绍被其父于狱中交付与山涛抚养,并且被山涛推荐为官,但他的为官之道与其父亲截然不同,他成为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唯有嵇绍衣冠端正的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的忠心耿耿。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一说以此谋生)。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臵。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嵇康原本与东平吕巽吕安兄弟为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吕巽奸污,吕安原本准备休妻并起诉吕巽。吕巽请嵇康从中劝解,并发誓不会恶人先告状,于是嵇康劝说了吕安将这件事平息下来。但是之后吕巽害怕吕安反悔,于是抢先告吕安不孝。嵇康义不负心,写信与吕巽绝交,并出面为吕安作证,因此也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
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最终司马昭还是判决其死刑。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于公元262年,时年三十九岁。
2,主要成就
(1)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仅存10卷本。明代诸本卷数与宋本同,但篇数减少。明本常见的有汪士贤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张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等。1924年,鲁迅辑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鲁迅全集》第9 卷中。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除校、注外,还收集了有关嵇康的事迹、评论材料。
养生之道在中国养他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2)著作
以下篇目参照《嵇康集校注》(戴明扬著)及《全三国文》(严可均撰)。诗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书有《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赋有《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论《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 《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 ;其他方面有《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诫》《圣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二、嵇康之死
1,嵇康为何而死
王蒙《名士风流以后》一文是一篇读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的读后感。文中,王蒙说:‚嵇康为什么被杀?罗氏认为是由于‘他太认真’、‘性烈’、‘在思想感情上把自己和世俗对立起来’,罗氏最精彩的论述是:‘以自己为高洁是可以的,以世俗为污浊则不可。’以至,他认为这是嵇康的‘性格弱点’。由于‘认真’、‘性烈’、‘与世俗对立’就要掉脑袋,这很可怕也很不好。另一方面,从嵇康本人方面探讨一下经验教训,并非没有话可说。‛王蒙接着用他刻意的‚幽默‛语言说:‚山涛向朝廷推荐嵇康代己为官,看不出有什么恶劣的用心,辞谢是可以的,写‘公开信’与之绝交,就有点不合分寸。‛
‚辞谢‛是那么容易的吗?与嵇康同时的刘毅,也是颇有声望的人。司马昭请他做‚相国掾‛,他借病推辞,不肯就职。后来司马昭就要对他下手,刘毅害怕,只好答应上任。对于司马昭这样的枭雄,杰出的人才如果不能为我所用,也决不能留给自己的对手。便捷的办法就是杀掉,就像曹操杀掉孔融一样。嵇康的掉脑袋是因为‚太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吗?至少不完全是。司马炎废曹奂建立晋朝后,从正始元年(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嵇康是曹家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嵇康的斥责山涛,仅仅是斥责山涛吗?显然不是。我们只要读过《与山巨源绝交书》并对其稍有研究,就知道《绝交书》不只是针对山涛个人,而是‚欲标不屈之节,以杜举者之口‛,是一篇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声明,一篇反礼教的宣言。所以,鲁迅说:古之嵇康,在柳树下打铁,钟会来看他,他不客气,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于是得罪了钟文人,后来被他在司马懿面前搬是非,送命了。所以你无论遇见谁,应该赶紧打拱作揖,让座献茶,连称‚久仰久仰‛才是。这自然也许未必全无好处,但做文人做到这地步,不是很有些近乎婊子了么?况且这位恐吓家的举例,其实也是不对的,嵇康的送命,并非为了他是傲慢的文人,大半倒因为他是曹家的女婿,即使钟会不去搬是非,也总有人去搬是非的,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者是也。(《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鲁迅的话说得很明白,嵇康得罪了钟会只是外因,嵇康独立于司马集团之外、又是曹家女婿,这才是内因,才是致死的根本原因。没有钟会搬弄是非,也会有别人搬弄是非。总之,嵇康必死无疑,不管他认真与否,性烈与否,与世俗对立与否。嵇康一案是钟会审理的,他认为嵇康该死的理由是:‚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物,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不事王侯‛、‚不为物用‛这才是要害所在。嵇康被逮入狱时,三千多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实则加速了嵇康的死亡。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睡得着吗? 退一步说,如果嵇康真的如王蒙所认同的那样,是由于‚太认真‛、‚性烈‛、‚和世俗对立起来‛、‚以世俗为污浊‛而掉脑袋,那么,不去谴责统治者的残暴,却在怪罪嵇康自己找死,这不是太不近情理了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像嵇康以及屈原这样‚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者的形象,向来是崇高的。王蒙对司马昭的凶残不臵一词,却在那里对嵇康之死缺乏历史常识的胡扯,这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实在令人费解。
2,嵇康身为‚竹林七贤‛的领袖,飘逸洒脱,饮酒作诗,不问政事,司马昭为何要杀他?
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山涛,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览‛是当时的一种文化符号,类似于当今的‚文化沙龙‛,具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力,稽康居七贤之首,是名符其实的文坛领袖。其他六人分别是阮藉、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行为脱俗,服饰怪异、各有特色:嵇康爱吃药,阮籍爱狂奔,刘伶爱喝酒,王戎爱钱财,山涛爱做官……就此打住,坏了,贤人爱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爱官,七贤旷达于世,隐于山阳,长啸山林,图的就是心无形役,耳根清静。可山涛一门心思想作官,自己做了官后,又一荐再荐,非要推荐嵇康做官,最终激怒了嵇康,写下绝交信。这证明山涛对嵇康并不了解,我想嵇康不做官有两种考虑,一是嵇康身为曹门女婿,以他的性格之直拗,怎能屈身于篡权夺位的小人司马昭,二是嵇康是有血性的文人,是真正的文人。真的文人,是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内化为信念并且在生命中誓死坚守的一种人,这样的人是不会委身权贵的。而作为七贤之一的山涛居然看不出来,或者竟是装着看不出来,受司马氏的指使也未可知(因为爱官者干点亏心事也再正常不过),这怎能不激怒嵇康。如此看来,嵇康与司马氏权力核心层是格格不入的,更重要的是他不想以自己清白之心混入劳心费神的官场。而政治家尤其是那些干着苟且营生的政治家最恨的就是文人的清高。嵇康的性格为他的死投下了第一颗毒药。
嵇康的第二封绝交书是写给吕巽的,吕巽是何许人也?答日色鬼一个,色鬼是色鬼,但吕巽的弟弟吕安却是嵇康的‚粉丝‛,而且是铁杆的,他把美丽风流的老婆徐氏放到家里不管,整天往嵇康家里跑,吕安太大意了。女人光美丽则可,如果再加上风流,早晚要坏事,我私下里认为,美丽和风流都无可厚非,关键不要突破道德底线,任何事物只要突破一个底线就会一下子转向事物的另一面。‚孔雀开屏固然美丽,掉过来是屁眼‛。按理说,吕安的老婆一个人风流也没多大危险,而更危险的是背后总有一双发现风流的眼睛,这双眼睛长在吕安尊兄的头上,看来底线想不突破都难啊!吕安兄弟一天忙着和大师搞学术,吕巽却看准了时机,一心想搞自己兄弟弟的老婆。苍蝇不盯无逢的蛋,吕巽看准时机,下了色手。一个饥渴,一个难耐。看来想不着火是不可能了。于是交杯酒下纵风流,哥哥给弟弟结结实实戴了一顶绿莹莹的大帽子。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得了的大事,男女私通并且乱伦,乱了纲常,直指封建礼教的核心。事大了,吕巽自知不妙,却恶人先告状,先下手为强,告弟弟对父母不孝,可是一状下来,官府却把吕安拿下,下了大狱。这真让人如坠五里雾中,雾清了也看不明白。为什么害人者逍遥法外,被害者却身陷囵圄?原因很简单,因为吕巽上头有人,而且是个大家伙,这人是谁?钟会,这个钟会很有来头,《三国志》为其专门立传,陈寿神秘兮兮地说:‚会年五岁,繇遣见之,济甚异之,日:‘非常人也’‛。史书上这类屁话多了,反正大人物出场和小民不一样,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非常人也‛的钟会长大后也有一颗‚非常心‛。他既想当大官,又想做名士。几次拜访嵇康,想沾点文化人的仙气,可嵇康对他并不感冒。钟会一路屁颠屁颠地跑到山沟里。可嵇康先生照样打他的铁(嵇康官至中散大夫,没几个钱,需要打铁补贴家用),只闻铁声,不见人语的钟会气得鼻子都歪了,仙气没贴上,倒贴了一身铁锈。从起在钟会心里下了祸根:‚嵇康,我一定让你感冒‛。吕巽找到这条大树护身真是找对了,钟会对嵇康已经恨之入骨,早想弄死嵇康而后快。机会来了,现在嵇康的朋友吕安家里出了事,先收了吕安再说。至于天理,干坏事的人还讲什么天理?古今中外,制造冤案的又不是我钟会一人,再多一个又何妨?纤可怜‚非常人‛的钟会,有着一颗悲劣的心。《三国志》上说:‚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正当钟会在家里黑黑冷笑,磨刀霍霍时,嵇康又做错了一件事。话又说回来,即使嵇康这次不错,下次也一定错,因为有钟会在一边看着呢?嵇康怎么能一点错没有?一个人一辈子做坏事很难,难得的是一件坏事也不做。嵇康做的坏事是什么?是绝交书。这次绝的是吕巽,最末一句是‚无心复与足下交也。古人绝交不出五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嵇康说得太多了,他本知古人不出五言,何必和吕巽这个小人恨恨一说呢?但是,按说绝交是自己的事,和钟会也没什么关系。关键时刻,又是那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名言起作用了。如今司马昭董事长签了同意两字,钟会总经理就忙着罗织罪名,可怜一界名士,终未能逃出权力的魔爪。嵇康标致的身躯倒下了,鲜血从颈项喷渐而出……又一个文人倒在了权力的屠刀之下。嵇康死了,死于司马昭之残暴,死于钟会的悲劣,也死于自己的个性。
3,嵇康作为一个文人,他退隐山林,不与官场结交,为什么必须死呢?
有一句名言已经被统治者千百年来屡试不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说,嵇康必须死,不死就不是嵇康,司马昭必须让他死,不让其死也就不是司马昭。嵇康的死源于两封绝交书,一封《山巨源绝交书》,写给山涛的,另一封涉及一庄桃色事件,是写给制造者吕巽的。因为吕安的命运操持在两个人手上,一个是司马昭,一个是嵇康。但归根结底,还是司马昭。司马昭别的不怕,就怕人家说他谋权篡位。两年前,小皇帝曹髦喊出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时,司马氏的兵士都不敢阻挡皇帝的脚步,要不是成济当机立断一枪刺死了曹髦,司马昭的小命恐怕也没人敢保了。人心之向背,由此可见一斑。因为这次政变,司马昭对舆论的防范变得更加严密。只要有人批评他谋权篡位,他就如坐针毡,恨不得立即将对方臵之死地。吕安的信着实让司马昭震怒,字加上长史吕巽在一旁煽风点火,很可能一开始就定性成了‚反动言论‛。司马昭的御用文人正忙着给吕安罗织罪名,只要没有定案,嵇康就还有机会。但是,嵇康却并不知道该怎样救吕安。当他跑到廷尉府大声宣告‚我要辩护‛时,他已经把自己推到了险境之中,致事情的扩大。嵇康为吕安辩护要求,很快就传遍了洛阳。人们拭目以待,想要看看这个案子到底怎么个审法。这时候,司马昭那边显然慌了手脚。怎么办?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到了嵇康的‚反动言论‛:嵇康和竹林旧友之间讨论玄学时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观点。要说这是反动思想,就得先明白什么是正统思想。晋时期的官方思想乃是汉儒董仲舒开创的名教。名教不仅控制了士人入仕的权力,而且常常化身为权贵阶层诛杀异己的工具。曹操诛杀孔融,罪名是‚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违天反道,败伦乱理‛。司马懿诛杀曹爽,罪名为‚谋图神器‛,‚大逆不道‛;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公开的理由是‚废捐讲学,弃辱儒士‛,‚败人伦之叙,乱男女之节,恭孝弥颓,凶德寝盛‛;而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则以太后名义诬陷其密谋鸩毒皇太后,实属‚悖逆不道‛。名教依然堕落,士人的内心却在它的束缚中日益窒息。于是,嵇康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我解放途径。不再以别人的是非为是非,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
‚非汤武而薄周孔‛则试图剥开偶像身上神圣的光环,还原真实的汤武周孔。其目的,无非帮助人们体会历史人物的外在困境和内在超越,从而真正体会发自本心的道德魅力。‚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不过是嵇康和竹林旧友之间排解内心苦闷,获得精神自由的手段。显然,不是什么批判司马氏专制统治的反动言论。但是,这两句话一旦纳入政治话语中,就可以作如下解读:‚非汤武而薄周孔‛是打倒官方的道德楷模,‚越名教而任自然‛是打破官方对人才评价的垄断。钟会的理解,大致不外乎于此。
在朝议中,钟会批评嵇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言下之意,嵇康和吕安一样,就是一个‚反动分子‛。但他和吕安又不太一样,他是一切反动分子的精神领袖,到处宣扬‚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反动思想。钟会认为,对于嵇康这样的反动思想家,就应该效仿姜太公诛杀华士,孔子处死少正卯那样,杀无赦。‛钟会义正词严,群臣唯唯诺诺,于是,司马昭顺应民意把嵇康投入了狱中。不适时宜的营救。司马昭不是钟会,他可不想轻易背负枉杀名士的千古恶名。对于他而言,将嵇康下狱,不外乎两个意图。一方面,将嵇康无法出庭,便于吕安一案的‚审理‛,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机会吓唬吓唬嵇康,让他安分一点而已。但是,事态的急剧变化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意料,也由此改变了嵇康的命运。嵇康系狱,洛阳为之哗然。一面是,三千太学生联名上书司马昭,要求释放嵇康,并请求任其为师;另一面,则是许多豪杰纷纷卷起铺盖跑去给嵇康陪狱。这场群体性事件,若在一个合法的政府下,其实不过是一场民事事件,只要将嵇康案透明处理即可。然而,在心怀鬼胎的司马昭看来,这哪里什么民事纠纷?完全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事件嘛!理由很简单,他们不仅有反动思想——玄学,而且有庞大的组织——太学生和豪杰,其领袖毫无疑问,就是嵇康。尽管在此前,司马昭本人也确信嵇康毫无政治企图。然而,在极端专制的社会里,叛乱并不在于‚叛乱者‛的主观愿望,而在于其力量是否对当权者构成威胁。知识精英们的营救行动,无疑把嵇康推到了精神领袖的位臵,其影响力完全超出了司马昭的想象。于是,一场激于义愤的救援行动,直接导致了嵇康的死亡。事情急转直下,不久后,嵇康与吕安一同被处以死刑。
4,《家诫》信后的真实嵇康
死刑的判决下来了,嵇康知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能救得了自己。阮籍和山涛位卑职低,恐怕连说话的机会也没有。哥哥嵇喜也差不多如此。既然不免一死,何必悲悲戚戚,在嵇康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嵇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给儿女写信。这一年,女儿15岁,儿子嵇绍10岁。在《家诫》的书信中,嵇康一下子变得唠唠叨叨起来。他叮嘱着孩子,你要这样,不要那样。诸如小事不必计较,人情世故不必认真;酒桌之上,不要强劝他人饮酒,亦不必力拒别人的劝酒;甚至还告诫,长官之处不可常去,也不可住宿;官长送客时,不要走在后面,以免惩办坏人时,被疑心有告密的嫌疑……点点滴滴,皆是教孩子们要安分守己的做人。后世大多认为,嵇康性格孤傲,愤世嫉俗,但教导起孩子来却如此琐碎,甚至颇为世故,不免有几分诧异。追慕嵇康的鲁迅似乎就颇不满意,‚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然而,事实上,《家诫》并不全是琐碎世故,其中也有十分高绝的人生追求。嵇康要告诫孩子‚人无志,非人也‛,是要要他们立大志;‚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还得有为自己的志向付出生命的勇气与决心。可见得,嵇康并不像鲁迅所说的希望儿子庸碌。事实上,十八年后,在故友山涛的举荐下,嵇绍入晋为官。适逢八王之乱,晋惠帝身处险境,嵇绍慨然以身体护卫乘舆,丧身于飞箭之下,成为传颂千秋的忠臣。真实的嵇康并不是一个行为乖张,不守礼法的人。恰恰相反,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求至善。在他的好友中,阮籍好用青白眼,丧母而饮酒食肉;刘伶纵酒,裸形在屋中;王戎好利,卿卿我我,皆有外表上越礼之行,唯独嵇康都不曾有。在那个浊浪滔天的时代,嵇康或许是最能领悟孔子的人。但历史就是这么诡异,最恪守礼教的人,却以‚破坏礼教‛的罪名,被送上了断头台。
5,嵇康死的影响
嵇康行刑当天,洛阳城万人空巷。几乎所有的史书都记录下了这个悲壮的时刻: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戳,时年四十。嵇康惨死,士林震动,逃避政治的知识精英被迫做出选择,应举入仕。既然天下景从,司马家族按说不必再客气了。但是,司马昭善用名教扫除异己,却不免被名教所束缚,到死也不肯让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变成现实。三年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司马氏夺权胜利后,天下“名士减半”。中国向往自由,厌恶腐臭之气的有独立人格的文人们,只有从“纵情而傲世”转入“采菊东篱下”的田园和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老庄的精神境界在那个年代是那么不自由。而所谓的儒家“名教”,不过是欺世骗人的幌子。
嵇康之隐是在是以隐作为反抗的方式。以求和皋壤、山林泉石为反抗的据点,此类隐士的真正意图是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社会。他们的隐逸活动具有极其丰富的精神价值,中国的人文精神的继承,文化理想的存续,倒有一半应该归功于他们。嵇康他们那种砥砺不屈的硬骨头和追求自由极具反抗的精神,成为了后世文人的“脊梁”。在这种精神下,在那如腐水中一半的社会下,还能够有那么一股清流,从山阳流下,让人们记住还有一一片竹林,还有一曲销魂的《广陵散》。
结论
嵇康的一生是那么的坎坷,但人生是过得那么有意义,有价值,为了朋友,为了正义,不畏强权,敢于和司马氏政府做斗争,敢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像山涛、吕巽那样,真是朽木不可雕也,为了一己之利,不顾惜多年的友情,为了巴结小人钟会,势力当权者司马昭,把嵇康推向了断头台!
偶像嵇康,你生得其所,死得伟大。你这一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怀念,你的绝唱——《广陵散》唱出了你的心声,其实你也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但是,面对强权,你无畏的精神号召你不能像当局者低头,为了你的挚友,依然放弃了温暖的家,走上了人生的终结。你在你绝唱的琴音声中证明了你的人生,唱出了你对小人的憎恶只极。面对好友和对你的仰慕者及你的亲人,你的抉择是伟大的。偶像嵇康,希望你一路走好!
第四篇:嵇康作文素材(推荐)
嵇康
嵇康(223---262)。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 打铁:茂柳下,打铁声叮当依旧。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见证着高尚的情操。山泉绕柳,绕住了柳下那潇洒的嵇康,一代才子,就这样过着铁匠的生活。累了,坐在池边,看流水流淌出心中对社会的不满。乏了,卧在柳下,赏竹林的淡然玄妙。作为统治者的你,也许希望纳嵇康为己用吧,但你是否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手荐鸾刀,漫之膻腥”,还是嵇康做自己吧,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杯浊酒,让他追逐自己的自由。“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清逸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潇洒中透着缕缕恬淡的芬芳。(241)
广陵散:“《广陵散》于今绝矣!”不惑之年的嵇康在临刑前的咆哮,让人泪下,让人感伤。《广陵散》已绝,嵇康未绝。款抚吴丝,轻拨蜀桐,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广陵一曲,奏出了不屈的灵魂,记忆的风伴着广陵在心头刮起,一个不羁的身影在风沙中闪现,那是嵇康的傲骨,那是与司马集团斗争后留下的受伤的背影。三千太学生恸哭,却哭不来司马昭的一句赦免。司马昭并不明白,他可以杀死嵇康,可是他怎能杀死那颗抗争的心?嵇康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他该说的都说了,要杀就杀吧,英雄的嵇康定会死的荡气回肠。“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嵇康用他的坚韧撑起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260)
与钟会:车声辚辚,烈马萧萧,铁匠铺前,钟会来访。嵇康自顾自的打铁,头也不抬,熊熊的烈火照亮了他有些凌乱的头发。一个略带谄媚的声音在耳畔蛊惑响起:“久闻叔夜大名,愿请赐教,荣华富贵,一世不尽。” 那小人的眼里不经意间闪过一丝奸诈。嵇康连正眼都不看一眼,问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答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嵇康抛锤仰天,大笑道:“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为了正义,嵇康抛去了一切,名与利,甚至生命。(209)【可写正面,也可侧面写嵇康不够包容引来杀身之祸】
与山涛:“巨源在,汝不孤矣”临刑前,嵇康将子女托付给了好朋友山涛。那一封《绝交书》不是已经将二人的关系剪断,嵇康怎又托孤巨源?友谊并不会因一时的不和而断绝,正如嵇康所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在山涛的培养下,十岁的稽绍健康成长,鹤立鸡群,最后在保卫惠帝时身亡,为人们所敬仰。山涛和嵇康,相识竹林,成为好友,虽然之后绝交,谁又敢说那封《绝交书》不是嵇康为保护山涛不受司马集团迫害而写呢?(200)
嵇康
嵇康(223---262)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 打铁:茂柳下,打铁声叮当依旧。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见证着高尚的情操。山泉绕柳,绕住了柳下那潇洒的嵇康,一代才子,就这样过着铁匠的生活。累了,坐在池边,看流水流淌出心中对社会的不满。乏了,卧在柳下,赏竹林的淡然玄妙。作为统治者的你,也许希望纳嵇康为己用吧,但你是否忘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手荐鸾刀,漫之膻腥”,还是嵇康做自己吧,一片竹林,一把古琴,一杯浊酒,让他追逐自己的自由。“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清逸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潇洒中透着缕缕恬淡的芬芳。(241)
广陵散:“《广陵散》于今绝矣!”不惑之年的嵇康在临刑前的咆哮,让人泪下,让人感伤。《广陵散》已绝,嵇康未绝。款抚吴丝,轻拨蜀桐,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广陵一曲,奏出了不屈的灵魂,记忆的风伴着广陵在心头刮起,一个不羁的身影在风沙中闪现,那是嵇康的傲骨,那是与司马集团斗争后留下的受伤的背影。三千太学生恸哭,却哭不来司马昭的一句赦免。司马昭并不明白,他可以杀死嵇康,可是他怎能杀死那颗抗争的心?嵇康没有再多说一句话,他该说的都说了,要杀就杀吧,英雄的嵇康定会死的荡气回肠。“内不愧心,外不负俗”,嵇康用他的坚韧撑起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260)
与钟会:车声辚辚,烈马萧萧,铁匠铺前,钟会来访。嵇康自顾自的打铁,头也不抬,熊熊的烈火照亮了他有些凌乱的头发。一个略带谄媚的声音在耳畔蛊惑响起:“久闻叔夜大名,愿请赐教,荣华富贵,一世不尽。” 那小人的眼里不经意间闪过一丝奸诈。嵇康连正眼都不看一眼,问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答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嵇康抛锤仰天,大笑道:“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为了正义,嵇康抛去了一切,名与利,甚至生命。(209)
与山涛:“巨源在,汝不孤矣”临刑前,嵇康将子女托付给了好朋友山涛。那一封《绝交书》不是已经将二人的关系剪断,嵇康怎又托孤巨源?友谊并不会因一时的不和而断绝,正如嵇康所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在山涛的培养下,十岁的稽绍健康成长,鹤立鸡群,最后在保卫惠帝时身亡,为人们所敬仰。山涛和嵇康,相识竹林,成为好友,虽然之后绝交,谁又敢说那封《绝交书》不是嵇康为保护山涛不受司马集团迫害而写呢?(200)
第五篇: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嵇康
万能议论素材精选之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人物生平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
嵇康擅长音乐,作有琴曲《风入松》;又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又通绘画、书法。唐张怀在《书法会要》中目之为草书第二。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曾推荐他做官,他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司马昱谓叔夜“俊伤其道”。
吕安之妻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劝说司马昭,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嵇康临刑前,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上书,求司马昭赦免嵇康,并让其到太学讲学,但并未获准。在刑场上,嵇康顾视日影,从容弹奏《广陵散》,曲罢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赴死,时年四十。
其子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
人物介绍
相貌风度
嵇康风度非凡,为一世之标,《晋书》上说: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1]
《世说新语.容止》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2]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好友山涛称其“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哥哥嵇喜在《嵇康别传》里,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嵇康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与那些脂粉扑面,轻移莲步的矫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不自藻饰”是非常独立特行的。
狂放任性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3],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嵇康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4]钟会陷害吕安时,给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鄙视权贵
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中说:钟会撰写完《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5]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记恨在心。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隐于竹林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服食养生
嵇康身处乱世,但崇尚老庄,讲求服食养生之道,有自己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生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但世人恰与此相反,“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这可真是“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所以,世间多闻早夭之人,难见皓首之翁。
嵇康认为人是可以长寿的。他说“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术)故莫能得之。”嵇康认为,正确的养生应该是:“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主要成就
文学创作
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幽愤诗》一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酒会诗》七首、《杂诗》一首
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
赋《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
论《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及《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难自然好学论》
其他 《琴赞》、《灯铭》、《卜疑》、《太师箴》、《家诫》、《圣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养生之道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
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
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9],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
史料记载
世说新语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言语)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文学)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雅量)
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藉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赏誉)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容止)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栖逸)
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贤媛)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任诞)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俊者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以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简傲)
人物相关
偶得《广陵散》
嵇康承道家虚静淡泊的美学思想,以超脱的襟怀,深邃的哲思,在自然山水中观照自己的理想人格,赋予自然丰富的主观情感,开创了山水审美寄情、畅神的艺术心灵境界。嵇康喜好山水,隐居山林,他的一生和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嵇康学《广陵散》有这么一则故事:嵇康曾到洛西去游览,晚上宿于华阳亭。清风皓月,嵇康兴致一来,就在院子里弹琴。忽然,外头走进一位古装打扮的客人,来跟嵇康谈论音乐。二人侃侃而谈,这位不速之客谈起音乐来条理清楚,见解深刻,使嵇康既惊讶又佩服。客人谈得高兴了,就要过琴来弹奏,只听这曲子刚劲有力、感人肺腑,越听越令人慷慨激昂。客人弹完曲子,告诉嵇康,此曲名叫《广陵散》,表现的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后自刎而死的悲壮故事。嵇康听后很感动,再加上他觉得此人所弹出的声调无人能及,于是就向客人求教。客人并不拒绝,一遍一遍的教。待他确信嵇康已学会之时,就要求嵇康发誓不传给别人。嵇康指天发誓后,客人连姓名也未留就走了。嵇康学会《广陵散》后,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
绝交山涛
对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他与好友山涛后来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山涛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在他就要另外高就的时候,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篇真正体现文人独立性格的讽喻佳作,嵇康“师心以遣论”,敢于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文风犀利。在一千八百多字的篇幅中,与其说嵇康在羞辱山涛,不如说是在羞辱司
马氏集团残暴虚伪的统治。
有人说嵇康这么做是因为想要保全山涛,因为当时的晋朝统治者,已经对嵇康的不合作态度十分不满意,而山涛又是嵇康的朋友,所以嵇康这么做就会让他们认为山涛和嵇康没有关系了,这样山涛也可以不必担心什么了。这是嵇康甘愿为朋友牺牲的一个例子。
仗义执言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吕巽见弟媳徐氏貌美,乘吕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将其奸污。事发后,吕安欲诉之于官。吕巽急忙请嵇康从中调停。嵇康因与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遂应吕巽之请,出面调停,把这件事情按了下来。可是,事后吕巽却倒打一耙,恶人先告状,说吕安不孝顺,竟然敢挝母亲之面。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写下了《与吕长悌绝交书》,痛骂吕巽一顿。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证朋友的含义。吕安入狱后,为了说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调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投入监狱。
临死托孤
在嵇康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一说“巨源在,汝不孤矣。”)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才叫真正的知己。在嵇康死后,山涛对待嵇康的儿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山涛没有辜负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康的儿子养大成才。山涛和王戎,在嵇康被杀害之后,对嵇绍一直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使得这个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亲,却还拥有他们慈父般的关怀与教导,不再那么无依无靠,这是成语“嵇绍不孤”的由来。十八年后,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后来还成为晋朝的忠臣。朋友之间感人至深的信义与友情,也成为了千古传扬的佳话。
广陵绝响
嵇康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我们所熟知是他以弹奏《广陵散》而闻名于世。而这首“声调绝伦”,已成绝响的曲目,据说是除嵇康之外,无人会弹。嵇康因吕安的案子被收押。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和吕安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妻子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时年四十。
1、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哐当、哐当„„”听见那清脆的打铁声了吗?清风拂面,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熊熊的烈火陶冶着高尚的情操。嵇康,这个时代的英雄,一代才子,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和其他人一样,你也对他期望很高吧,可是你敢劝他人仕吗?是否忘了《与山涛(山巨源)绝交书》?那铿锵的言辞己经向所有人宣告了他对仕途的不屑,就让他做他自己吧,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活,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不管他人如何期望,自己认为是对的就不懈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崇高、追求生命的尊严、追求英雄本色,抛开他人的期望,抛开他人的劝阻,向着自己的认识迈进。
2:心灵的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雌,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白己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没忘记恨恨地瞪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选择!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沙漠上的狂风刮过古堡的废墟,书本中妄自描述着空中花园的美丽,人们希冀希冀着听到消逝已久古乐的音律,时光带走了古文字的意义。历史的车轮缓缓轧了过去,轧碎了多少文明古迹。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相信古老的文明也能在今天重现。
昔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之前叹息:“《广陵散》从此绝矣。”一部名曲就这样失传了。当真是“后不见来者”。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现代人就将再次听到这千古绝唱,嵇先生之记忆即是现代音乐家的曲谱。
4:包容
嵇康的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于人,另一方面嵇康不能容人。山涛让他当官,是善意的,他却气得要死,认为对方侮辱了自已,可就是这个山涛使他的儿子没成为孤儿:钟会非常崇拜他,想和他交朋友,他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这其实就是嵇康心胸狭隘的表现,不能像大山一样包罗万象,不能像大海一样海纳百川。
有人说,这是嵇康天性自然的执着。天性是什么?天性就是包容。而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也没能容得下这样一一个知识分子,把他作为一个异己给消灭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5:家庭教育
凡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倘若自己以为不错的,就愿意自己的朋友都这样做。但嵇康不这样,不愿意别人来模仿他。嵇康,一看他的《绝交书》就知道他的态度很骄傲的:但我们看他做给儿子看的《家诫》——当嵇康被杀时,其子方十岁,算来当他做这篇文章的时候,他的儿子是未满十岁的——就觉得宛然是两个人。他在《家诫》中教他的儿子做人要小心,还有一条一条的教训:一告后辈要立志,志之必坚。二告后辈要“见义而作”,赈灾济贫。三告后辈要慎言。四告后辈要少欲,要宽容谦恭,要有涵养。五告后辈不要打探他人隐私。他说:“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私。”六告后辈不要受人之馈。他说:“匹帛之馈,车服之赠,肖深绝之”,因为“常人皆薄义而重利”,别人主动向你破财献礼,则必有所求,必图回报,这是“君子之所大恶也”。
我们就此看来,实在觉得很稀奇:嵇康是那样高傲的人,而他教子就要他庸碌。因此我们知道,稚康自己对于他自己的举动也是不满意的。只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所以,后来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6:自虐
自虐,实际上是精神的流亡,是精神苦闷的象征。魏晋士大夫的一个倾向是服药、喝酒、身上多虱,这与其说是隐逸、潇洒,倒不如说是这些含有自虐的成分。他们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高古的人格,不愿与当时的社会达成妥协: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生命的能量只能向内转,通过自虐式的感官刺激来获得暂时的宣泄和解脱。嵇康作为一位与时代相悖的人,他承受了太多的精神压迫与打击,他别无他法,只有把常常饮酒、服药、装疯等自虐形式作为自我拯救的方式。在精神苦闷之际,用药酒等刺激感官,借酒杯来浇心中块垒。这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方式。
7:坚持自我其实嵇康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所以山涛就推荐他出来做官:但是按照嵇康的性情他是不愿意接受的,于是嵇康就要和山涛绝交。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到嵇康的性格是很矛盾的,因为嵇康当初说“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
自己认为最好的朋友,就因为这样就结束了来往,也可以看到嵇康是把他自己的本性看得极其重要的,不容他人干涉。嵇康的行为不是因为按照什么现成的规矩去行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本性,所有这些都是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体现。
8:路
嵇康啊嵇康,愤世嫉俗,绝望了这社会的一切而毁坏礼教者是你,“非汤武而薄周孔”者也是你,你呀你,你可如何让司马氏安于枕席?你的一腔忠愤却无人知,只好寄托于手中的铁锤——第一锤,砸平世间不平事;又一锤,大泄胸中之悲郁;再一锤,以警醒生前身后千年万年所有的炎黄子孙:看一看,我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纪?“砰砰”锤声中,钟会来了,你并不理睬,只抛一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一句“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于是你抛锤仰天大笑:“哈哈„„吾非汤武而薄周孔,看你何名篡权柄!”这一笑,惊掉了司马昭手中的玉杯,杀机顿生。
人说你毁坏礼教,不事孝道。“冤哉!”一千七百年前那没有发出的呼喊,就让我替你喊出吧!或许,这有悖于你不屈的性格,但那是在路人皆知司马心的时代,这是称那个“冤”字己完全被世人理解的时代。我知道你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是激愤于挂羊头卖狗肉者之流(如司马懿)的胡作非为,激愤之极而转为不言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礼教!其实啊!司马懿何尝是孝子?可司马氏就是以不孝为名杀了你。悲哉!“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屈子几百年前的这一悲吟,不幸却又应验在了你的身上。
9:交友
冤哉!嵇康!
再不见你纵酒之豪情,再不闻你打铁的锤声。一壶酒,浇铸成你狂放的本色:一把锤,锻造了你铁样的个性。如此本色,如此个性,才成就了你的一生。
你“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在你的眼中,这世界应如你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而是清冽如流玉之晶莹,甜香赛芝兰之悠长。可遗憾的是,翻遍一卷《中国古代史》,你的名字却印在了最昏晦的那一页:满眼是野蛮的屠戮,满耳是大众的悲鸣。其时,有明哲保身者,更有持“忍饥寒我后当作三公”陋志者。你“常谓之知言”的山涛,此时便弃你而去,留你一人痛饮苦酒:“美酒今以之驱愁,良友兮不可不慎求。人之相知兮,贵识天性,曲者不以为桷兮,诚不欲以枉其天才。”面对山涛的诱荐,你嬉笑怒骂,接舆狂歌。一纸《与山巨源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逞了淋漓之快意,成就了后人敬仰之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