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副题名】
【责任者】 许祥文
附加信息
【内 容】
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
许祥文
内容提要: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文化共同体,一个民族的成员不仅要遵循共同的文化制度和享受共同的文化成果,而且由于社会群体的生活区域、职业特点、审美价值、心理状况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群体文化。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属于群体文化的一种,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既有文化的整体性,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髓,社会文化又是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生长和发育的土壤,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推动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当代 中国 军事文化 社会文化 理论研究
所谓军事文化是军人在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斗争方式、思维方法、军人精神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复合体。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没有疆界的,但作为系统中的要素,文化是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结构的。军事文化的定位就在于它是属于“军事”,而不是属于“经济”或者“政治”,但是“军事”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它必须受到社会的种种制约。我们既要研究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立性,又要研究各种文化存在着的内在的联系,在交流和碰撞中达到融合和发展的目的。
一、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战略地位
军事文化在文化共同体中的层次结构是多维的,如果从较高层次到较低层次的排列顺序为:第一层次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军事战略文化;第二层次是以条令条例为规范的军事制度文化;第三层次是以战争手段为目的的军事科技文化;第四层次是以军人价值为内容的军事观念文化;第五层次是以精神需求为形式的军事生活文化。这五个层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文化建设的理论。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三性”(即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到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再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都强调了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蕴涵着对军事文化建设的要求。
1.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先进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不仅继承了古代军事文化的珍贵遗产,而且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和创新,它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从地位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战斗号角。所谓先进社会文化,是指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体现具有发展前途的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在我国,先进文化应是指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在战争年代,我军的根据地往往是传播社会先进文化的发源地,军事文化的发展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先进文化的水平。正如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当时的军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团结人民的旗帜和战斗号角。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并具备时代特点的文化系统。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军事文化是属于一种“强势文化”。当代和平时期,中国军事文化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许多优秀的、传统的、有很强生命力的道德观念、文化形式。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在国际资本主义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企图“西化”或“分化”我国的情况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处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前沿,能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宣扬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先进性和战斗性愈加明显。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
二是从结构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实际存在的综合力量,它既包括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教育、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互相作用的状况。综合国力竞争的最高形式——现代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越来越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成就。现在人们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着复杂的较量。而军事文化已是衡量一个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方面,军队干部战士的文化程度、军队中科技干部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指挥干部的文化素质,成为21世纪质量建军的制高点,自然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是从功能上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具有不可替代性。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而每一种文化要素都有实现其特殊文明价值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军事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是建设性功能。军事文化无论是对军队内部还是对军队外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能聚集历史和现实的所有信息和能量,构成军队的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二是协调性功能。军人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文化在协调人们关系中起着“调节器”的作用。军事文化在协调军人与民众之间、军人与军人之间、军人与政治、军人与经济、军人与自然、包括军人与整个社会之间都起着粘合剂的作用。三是教育性功能。军事文化对军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政治教育、文化媒体、科学知识来实现的。军人在军事实践和生活中必然形成与意识形态相联系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军事文化能极大地丰富军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途径和手段,它所蕴涵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军人成才的重要内驱力。
2.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首先,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精品”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从各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来看,战争与和平,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正是在这一主题下产生了经典性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中也同样如此。在上个世纪中叶,《谁是最可爱的人》、《红岩》、《党的女儿》、《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的故事》、《欧阳海之歌》等,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的进步和成长,也成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繁荣的象征。甚至可以称之为当时主流文化的代表,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等文学佳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90年代以来,军队的理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把军事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怀着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写出了一大批好书、好戏、优秀影片、优秀电视剧、优秀理论文章。近几年,作为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和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庆祝建党80周年之际,中宣部向全国读者推荐10部优秀读物,其中有6部出自部队作家之手。还有《和平年代》、《长征》、《突出重围》等电影和电视剧,以及一批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有力度的理论文章,其思想内容和时代特色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它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是非常宽泛的范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包含了人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有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等等,军事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系统。军事文化是军人生活和实践的客观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各种信息表现出来的,它有相对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现形式,有其记录、储存、传递和加工的功能。由于军事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差别,反映这两种生活的文化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他社会群体文化是不能替代军事文化的,因此,军事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涵。
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保持其健康向上,繁荣活跃就必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在中国的舞台上,以它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大批军事题材、体裁、风格多样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文学作品不断问世,其中不乏既有巨大思想感染力又有艺术吸引力的主旋律精品,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喜爱。我军自从成立那天起,便把文艺当作最形象、最生动、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手段,用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目前,军队拥有的电影制片厂、电视宣传中心、报社、出版社等,在满足部队官兵的精神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军事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影响、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力,也有间接的影响力,所谓间接的影响力是指通过特定的思维方式实现的。它主要指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受到了军事经验、军事理论、军事知识、军事观念的影响,从而改变了认知结构、价值结构、心理结构,并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在我国,“战略”一词是由古代汉语中的“略”字发展演化而来的。“略”字的本意,古代文字学家许慎解释为:“经略土地也。”后来引申为泛指筹谋、策划、方案、方法等,既用于文事,也用于武事。如武经七书中有《三略》、《六韬》。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文化最辉煌的时期,《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维博大精深,对当今的军事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依然有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军事文化继承了传统军事文化的精髓,像“方略”、“韬略”、“将略”、“谋略”、“兵略”等思想,都广泛地运用于今天的军事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战略中。
二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军事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反作用而显示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力量。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文化在受到生产力决定的同时,又能给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能动的反作用。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看,几乎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首先的目的是用于战争,而且许多新的军事技术,本身就带有军民两用的性质。火药的发明,在军事技术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机的出现创造了海上作战的奇观,也开辟了海上航行的新时代;原子弹在战争中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原子能技术却可以造福于人类。激光、卫星、电子计算机……这些新技术开始都源于军事目的,就如美国人的“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而且为人类利用核裂变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开辟了道路。所以,由于军事文化中科学技术含量的增长,必然引起社会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
三是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影响。每个社会组织都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单位,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建构、运行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军事组织作为一个文化系统,它有一套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历史传统、优良作风、道德规范、行为方式,从而形成独特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这些管理制度和模式,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已被大量运用和模仿。如军事管理中的效率原则、控制原则、民主原则已成为现代企业家和军事家的共识。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团结拼搏的作风已成为许多企业创业的口号。一些企业的职工都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军事训练,采用军事化管理,使企业的科研、生产、流通井然有序。总之,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隐含着许多军事文化的成分。
二、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异同
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和而不同”。在多元化的文化形式中,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和”是指“共性”,“不同”是指“个性”,当代中国军事文化和社会文化在“和”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双方自身的发展。
1.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性
一是认同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社会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指整个民族和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人们普遍认可并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体系,它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的共同文化和心理倾向,是衡量、评判人们生活和实践的最高行为准则。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国际主义以及与这些“主义”紧密相连的艰苦奋斗精神、公而忘私精神、助人为乐精神、为人民服务精神,等等。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一切文化艺术和理论宣传都必须紧紧围绕时代的主旋律,突出地宣传社会核心价值观。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和同一社会环境中的军人和公众,都必须受到统一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如果军事文化偏离社会核心价值观,即社会的主旋律,必然造成社会文化的紊乱现象。军人与公众虽然各有其一套自成体系的价值观,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如果没有趋于一致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必然导致民族的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国家分散主义,成为一个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民族。
二是高扬主体意识。人是文化的创造者、继承者、推动者,人是文化的主体。以人为核心,这是一切文化的出发点。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中,人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人也就无从谈什么文化,不同文化之所以存在着共性,就是因为存在着对“人”的价值的认同。所有文化形式都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宗旨,我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党的温暖送到干部战士的心坎里。这是尊重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就是抛弃了极“左”的影响,积极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在社会文化探索和实践以“人的价值”的重新发现和阐释的基础上,军事文化也提出了“军人是人”的命题。一些以战争为主题的军事文学作品寻找和挖掘了英雄的个性特征和人性基础,把军事文学推向尊重军人本身价值的制高点。进入90年代后,一些描写军人个性和实际生活的文学作品和电影艺术,给人们以崭新的视角,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感染力更强,宣传效果更显著,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军事文化的发展。
三是遵循服务宗旨。在社会发展中,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客观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文化必须与现实结合。社会文化必须同市场经济结合,军事文化必须同军队现代化建设结合。谁结合得好,谁就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谁脱离现实,谁就会受损受限,甚至难以发展。第二个要求是文化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社会文化与军事文化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是一切文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衡量文化工作的标准,就是群众和官兵喜欢不喜欢?对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是否有利?第三个要求是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文化工作的现实定位与整个社会的主旋律相关,文化工作的运作方式与整个社会经济和军事运作机制相关。但这并不否认文化工作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相反,能否真正把“结合”和“服务”工作做好,恰恰在于能否真正保持文化工作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2.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个性
任何文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同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理念体系的差异。军事文化和社会文化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是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历史过程中参与不同社会生活的结果。人类不同的社会群体,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参与劳动或者战争,他们不仅创造了别具特色的物质设备、经济生活、工艺技术,也创造了特殊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以及语言、制度、艺术,等等,这些具有文化特征的理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实现功能上的整合,于是构成一种文化理念体系。军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军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公众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反映军人和社会公众的文化理念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在当代的中国军事文化中所体现的是对当代战争的文化透视、官兵的文化艺术修养、军事科技进步对战争的影响、军事思维对军事战略的指导、军事文化进步对军事制度改革的作用,等等,以及现代军事思想中蕴涵的军事谋略理念、随机应变理念、不战而胜理念、兼容并收理念,等等,都与社会文化存在着区别。
二是文化主体背景的差异。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明显差异在于:军事文化以“兵”为主体,社会文化以“民”为主体。“兵”字在古代有兵器、军事、战斗、军人等多项含义,一切军事文化都是以“兵”为研究对象和表现形式。如:以战争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军事制度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军事学说和军事思想;以将帅士兵为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将帅的指挥的艺术和士兵的训练技术;以国防建设为研究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全民的国防教育和国防意识;以军营生活方式为主体的文化,主要研究官兵的文化活动方式;等等。这些军事文化主体与社会文化主体在背景上有很大的区别。军事文化是以战争和军人为轴心,以各种形式来“刻录”战争的状态和军人的所作所为。而社会文化则是以社会和民众为中心,以各种形式来“描述”社会的环境和民众的生活方式。诚然,这种文化主体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当一种文化精神诞生以后,势必在不同程度上要渗透到军事领域,军事领域的文化形式也必然会渗透到社会领域。
三是文化审美价值的差异。由于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由于军人与社会公众审美主体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人们的审美价值不仅有各自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审美的能力和尺度上也存在不同的质调。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在“美”的欣赏和判断之间,会对某些对象和事物表现出特殊的喜好和偏爱,表现出一定的审美情趣。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之间,不但有高雅与庸俗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军事文化的产生过程是一种具体的军事实践过程。它是由军人、军事训练、打仗、执行特殊任务等要素组成。训练过程与战争场面的“美”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军人个体的美。它要求军人有健壮的体魄,英姿焕发、富有生气;其次,是军人集体的美。军事组织要求整齐划一,从服饰到内务,从队列到训练都表现为特殊的风格和气质。再次,是军事环境的美。无论是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军人战斗、工作、学习的环境是恶劣也好,还是优越也好,军人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都能给人一种美的启迪。而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则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种美;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一种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美。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提高,被人类创造的美必将空前广泛和无比丰富。
四是文化传承方式的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和知识得以积累遗传的媒介和手段,充当人类历史经验的记事本和储藏室的角色。文化通过自身符号系统达到的社会信息的记录和保存,从而把人类社会每一时代的社会经验以知识形态加以凝固和保存下来。文化符号所携带的信息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的反映,容易保持自身的特征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不同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文化的传承方式从过程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文化的共享性,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与理解;②传播关系,是指文化传播中的社会关系;③传播媒介,是指传播关系的工具和手段;④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过程中的模式。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主体不一样,表现的方式不一样,传播的渠道不一样,信息的源头不一样。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原始信息源,中国军事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中,一直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中国军事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兵书”来体现的。这些兵书中有:早期记载军事资料的群书——经书;如《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等;还有记载军事、战争史料的史书。其中,有以人物为中心的将帅史;有以战争发生、发展和结束为主线的战争史;有以军事制度为系统的通史;有以地方志为主的史志;还有诸子百家的军事学说史。这些军事文化遗产不仅给人们勾画了当时时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向人们展现了我国古代的各种军事文化理念。可以说,中国军事文化贯穿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的学者把中华社会文化概括为“兵、医、农、艺”,“兵学”文化列为榜首。自古迄今,称得上兵书的至少有两千多种,这些军事文化遗产不仅在军事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哲学史、文学史、科学技术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军事文化占相当的比重,影响着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其他领域。
三、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责任
1.共同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它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它对本民族的发展具有激励和鼓舞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促进、推动作用。中国军事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中国军人的精神。“军魂”与“国魂”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像“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历代军人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当代中国军人虽然有许多新的精神,但其核心价值依然是传统精神的演变和发展。人类文化总是推崇英雄,因为英雄可以给人类带来希望,时势造英雄,战争是英雄的舞台。正如英国学者托马斯·卡莱尔认为:“历史是伟人的传记,每一个真正的人倘若能尊崇确实是高于自己的人,不是也觉得自己更高尚吗…·,·所以,人类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崇拜英雄,这种崇拜就像是一块富有活力的基石……现代革命史若没有这块坚定不移的基石,就会变成一片无底无岸的海洋。”当代中国军事文化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一幅自强不息、勇于奉献、坚忍不拔、浩然之气的宏伟画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操和气节,培育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正义感和意志力。当代中国军事文化从不同的角度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新的军事时代,这就是对国家、社会、军人的新的理解和思考。
2.共同塑造时代典型
时势造英雄。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涌现符合时代精神、代表先进的社会伦理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各种各样的典型。他们的行为规范、精神风貌、工作业绩超出一般人的水平,具有代表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性。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就是要积极宣传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代典型的作用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财富,正如江泽民指出:“我们的人民中间,工人和农民中间,知识分子中间,有千千万万个先进的典型,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的希望。”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时代典型,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唤。在战争年代,我们军队涌现出张思德、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他们对鼓舞部队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赢得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60年代又产生了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王铁人精神,这些以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为特征的典型,对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协调一致,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共同宣传了党的好干部孔繁森,人民的好军嫂韩素云,服务战线的好工人徐虎,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好党员王廷江等,这些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回顾历史可以看出,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必须塑造时代的英雄,用高尚的精神鼓舞人,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和军人。
3.共同凝聚军心民心
文化战略不仅关系到文化本身的发展,而且涉及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新的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目的是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干部队伍和群众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它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多次抵御外族入侵,使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代代相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共同的民族精神和巨大的凝聚力。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大肆掠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和激励下,同外国列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保持了民族的独立。在当代,军事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宣传形式,使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这是保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克服种种困难,争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力量。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时曾经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多年来,军队与地方通力合作,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使军心和民心凝聚,精神振奋,使亿万人民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
4.共同实现创新发展
人类文化总是在不断革新、不断发展,总是处于新旧交替过程中,文化发展的过程又是不同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从异质文化中不断吸收新鲜血液;还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只有这样,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不断地走向辉煌。江泽民指出:“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使民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中华民族文化经历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具有提炼和融合各种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加剧,文化的创新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问题。无论是军事文化还是社会文化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军队和社会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和升华,使之具有新的、特定含义及新的表达方式,成为新文化的有机因素。从而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既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第二篇: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学教育文化
摘要:中国教育是这样的模式,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正面临着突出的问题:懒惰、不爱自己动手、能力不足等等,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得不拷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教育,且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应该如何思考。
关键字:懒惰,能力,大学教育,文化,思维方式。
选题依据: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已经经历了高考、考研两道门槛,顺利的考入了自己理想的院校。在别人眼中,我是一名优秀天之骄子,但是从我内心讲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并不是我理想的轨迹,这和我以前的那些憧憬完全相悖,我开始有了一种蔑视大学生的心理。对于外在的这种教育制度我无法改变,因为中国的这种教育制度已延续多年,可是面对现在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就业形势严峻,中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出一定的努力,我要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快乐一点。
引言
中国教育的根本价值[1],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促进人的发展,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水平已经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要走多样化的道路。社会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因此中国大学教育制度应该进一步改善,以解决中国严峻的就业现象,形成我们独特的教育文化[2]。
(1)当代大学教育的现状
随便从网上搜索,都可以看到很多搞笑又令人隐隐作痛的事例,譬如大学宿舍的懒虫们不愿意耽误自己打游戏、看电影的时间通过绳子来调取食物,或者花着高额的钱叫外卖,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懒到何种的程度,连吃饭都不愿意,那么对于自己的需要动脑动手的学习可想而知;一个女大学生四年八进考场,只为了上大学,考试费用高达三万,可是当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后,忘记了当初的理想;曾经有位自比“范进”高考状元,因为校园盗窃十余起被捕,而他的作案动机却称是为了释放释放学习压力。
试问:当前的大学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高等教育的学位证书与能力的不相称,学习能力与道德的不相匹配,自身能力与升学的不相称,等等的社会与教育的问题,我们该进行何种的反思与应对?
到底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文化制度才是我们中国真正适应的文化教育体制,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国人去思考。我们所谓的高等大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社会对国家带来的美好前景是不是将来会成为天方夜谭。以前有一位政治老师曾总结一句话:“中国人得诺贝尔奖的条件:要么政治上反对共产党,要么文学上揭露中国黑暗,要么科学上纯粹的没有国界”。我们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是不是真的就培养不出真正的适应时代的人才,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青年动力。当我们看到中国现在的种种现象,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将逐渐的不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在这个21世纪的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以其无比的穿透力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的爆炸性的增长,以及知识获取的平等性将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契机。但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似乎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以适应这个时代,可以说我们教育的步伐已经根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脚步了。
我感觉教育的模式的转变是在互联网的出现做为分割点[3],互联网出现以前和互联网出现以后。互联网出现以前指的是每个人的获取信息有限的前提下,我们知识的获取是靠的是高等的大学教育(大部分),故依照我们现有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其中的弊端还不是太明显,而且社会发展速度的还不太快,故社会比较的认同大学的教育水平(虽然有的不合时宜,但确实最好的选择人才的方式)。而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以及获取的专业信息已略显不足与滞后,而且我们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但是外界的社会发展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呈现出多样化,每天的获取的信息量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无论是身在清华,还是身在一个专科院校,只要你知道你想获取什么样的知识,那么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的找到相应的知识。那就是意味着,学校的等级优劣将来不再会显的那么的重要,关键是个人的见识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社会的观点更加的开放全面,将来将渐渐的不再很关注那些学历的问题,而是一种能力。故,我们的教育方式迫切的需要改变,而且要从本质上改变。
大学到底需要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文化,才是真正的教育文化?大学生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化熏陶,难道就是那些所谓的大学中的文化知识的教育吗? 大学的专业知识交给我们的太少了,况且大学的专业知识也不再能够胜任当前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学习知识的陈旧,以及更新的速度缓慢。现在的各种社会现象让老师得以觉悟需要一段时间,老师在闲谈中传授给学生又需要一段的时间,而学生能够理解与体验又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老师依然抱着陈旧的知识—30-40年前的专业知识作为重中之重来教授,那么社会的脱节就成为必然。
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仍然继承着上个世纪的知识,依靠着记忆的功能来熟知这些的知识,并决然的执行着一个教育的通用的法则(记忆产高成绩-成绩升名校)。这个法则的背后产生的是一辈又一辈的记忆机器,我们的个人的独立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仿佛就得不到锻炼。故,面临社会问题,我们要么就是创新,开拓新的想法,要么就是依赖,原有的思想。
(2)中国大学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势
我们的教育体制该怎么走,我们的教育如何与社会接轨、国际接轨,让大学生,研究生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宅男宅女,只会谈论社会的表面的信息,却不深入的追究其中的原因。当代的教育的结果不会再出现“毕业等于失业”的怪象,新的育教体制育出来的是高文凭的创新人才,而不再是一堆的迷茫和懒散的人。那样中国的教育投资才会得到真正的回报。
我认为,大学的教育更要注重的是人文的教育以及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4],以及信息的时效的抓取,。
人文的教育在于教给学生养成更高的做人的品质,一种节操, 一种德学的修养。思维方式的教育是解决一切事物问题的一种哲学。像李敖大师,毛泽东,邓小平等等人物都是深谙哲学思想,所以能够将生活看透,将事物处理的清晰。而我们每天的喊着十八大,还让同学们写什么十八大的感悟等等的政治的表面的现象的分析结果,除了一堆的吹捧外,几乎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分析,更别说是让我们去决策一件事了。仿佛前面有人提到大多数的是剩男剩女的问题,其实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文化让我们产生的是更多的依赖,女朋友希望依赖男朋友,自己不用怎么辛苦的做事情,就依赖这种的关系就可以坐享其成,而男朋友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事情,就产生了剩女。剩男又因为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不能拥有自己的爱情,就产生了剩男。这其中的最本质: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还不能够更加的合理化。信息的时效抓取,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搜集到相应的资料,快速的熟悉环境的变化,其实就是培养我们像变色龙一样能够迅速的根据环境的变化快速的做出反应。写论文也是如此,拟定题目,然后通过各种的方式,在网络,图书馆等等各种的渠道抓取信息,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破除一些教育的条条框框,应本着有能者居之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而非考试的机器[5]。
同时,我们选拔人才的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再让我们的成绩决定我们的深造学习的机会,而是人才尽其能,使人才各进所用,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且为我们选择的方向创造机会。其实,当代中国教育体制不适应优秀特别的人发展。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为什么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会去转行”,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科研好的,是在一方面比较的突出,但是中国的教育是所谓的通俗的教育,人的全面的发展。全面的记忆。不能考上如愿的院校,就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新的道路。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时间的消耗。这样导致的局面就是:能够考上的尽量出国,考不上的不得不改变其方向,为生活奔波。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的大学生教育文化是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只有改变中国教育的这种现状,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只要给予希望,中国的教育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 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 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83.[4] http://
第三篇:军事文化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军事文化
科学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军队文化建设也有了新的要求,针对新形势下战争得需要,军队文化建设也更有了针对性。
首先,我们需要植根传统土壤并富有时代内涵的军事文化。在80多年的奋斗中,我军培育和形成一整套优良传统。对于这些优良传统的最好坚持,就是使它与时俱进,在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中,体现和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需要把发扬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创造新鲜经验结合起来,赋予我军优良传统以时代内涵。其次,我们需要切合我军实际的军事文化。军事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对官兵的感召力。只有紧跟时代发展和形势任务变化,紧贴官兵身心特点和思想脉搏,军事文化才能在体现军事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深入人心,在串接不同时代军人的创造贡献中展现自身独特的魅力,保持对新一代官兵的强大吸引力。处于一个全球化的开放时代、一个和平发展成为主题的时代、一个科技革命日新月异时代的军队,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军事文化,也必须添加承担和平使命文化。第三,我们需要面向未来发展的军事文化。实现发展繁荣军事文化的目的,需要前瞻时代发展进步的趋向,从而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先进军事文化,以此引导我们这支有着光荣历史的军队成就新的辉煌。
创新发展军事文化,发挥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为此,必须提高对军事文化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认真研究把握文化产生和流行的一般条件和内在规律,在军事文化的时代性、实效性和群众性上下工夫,把握兴奋点,找准切入点,满足社会对军事文化不断涌现的期待,形成军事文化的新局面。
我们要确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军事文化系列是一个反映军事文化特点规律并因此呈现同样的层次性的系列。越是不同的思想观念交互碰撞,就越需要保持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明确。军事文化也需要通过确立核心价值观,占据军事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保证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塑造主流精神。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军人核心价值观成为军事文化的基本构成和核心,并以此推动整个军事文化创新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等。这样,军营文化建设就能充满活力,不断健康发展。
第四篇: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与市场营销
——社会文化因素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营销环境作为一种动态性极强的外部因素,对企业制定营销决策和开展营销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环境的变化不断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都必然要受到营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良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营销环境。而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宏观环境因素。因此,无论是国际市场营销还是国内市场营销,企业都应重视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在一种社会形态下已经形成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任何企业都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必然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此,企业应了解和分析社会文化环境,针对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组织不同的营销活动。
一、主要要素
社会文化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要素:物质文化、关系文化和观念文化。首先,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以物质资料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以生产力为首要。
其次,关系文化是人们在创造、占有和享受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还包括为维护这些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组织形式和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道德规范等。
再次,观念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文化,包括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性格等,以及社会有意识地宣传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精神和文学、艺术、宗教、道德等。
任何一个社会文化就是这三方面的统一。其中,以价值观为内核的观念文化是最深沉的核心文化,有高度的连续性,不会轻易改变。营销者应分析自己的市场营销活动将涉及哪些层次的文化因素,灵活地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主要影响
企业营销受到多种多样的因素影响,其中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最复杂、最深刻、最重要的宏观环境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观念、需求欲望及特点、购买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企业营销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华人的春节和西方人的圣诞节是有着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高峰期,不同的节日风俗使他们的节日消费各具特色。另一方面,营销者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经商习惯和风格。
国际市场营销决策不仅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还要着重调查研究亚文化群的动向。
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事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或看法、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决策、和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了解和考虑各国的文化差异。如,市场营销人员与外商洽谈生意时必须熟悉对方的风俗习惯和
商业习惯。像美国人较直率、开朗,谈生意时喜欢开门见山,答复明确。在商谈时,一般只简短寒暄几句,便会进入正题,坦诚地探讨业务问题。而日本人则喜欢长时间闲聊。
亚文化,即一群人居住在一起具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及环境,而具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不同的亚文化群体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与消费行为。企业利用亚文化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社会文化一般由某一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的核心文化和某一社会不同群体特有的亚文化组成。即使在核心文化相同的社会,由于民族、宗教信仰、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差异性,不同群体会形成亚文化,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观念、购买方式及消费习惯具有各自鲜明的特征。
亚文化群的信念、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既与整体社会文化相符合,又因为他们各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这些不同的人群也是消费者群,根据各亚文化群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消费行为,营销人员可以选择这些亚文化群作为他们的目标市场。
企业营销决策的选择,必须适合目标市场、社会文化的需要,任何有悖于社会文化的营销举措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详谈
1.价值观念
所谓价值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社会环境下的多数人对事物的普通的态度和看法,它的形成与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心理状态、时间观念已经对变革和对生活的态度有关。
不同价值观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方式、不同的追求这就必然导致不同的消费便好、不同的购买行为。因而,营销人员应了解目标市场的价值观念状况,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措施。一家美国公司在日本市场推销某产品时用的鼓动性口号是曾风靡美国市场的“做你想做的!”,但没有达到效果,颇感意外。调查后得知,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很大差异,并不喜欢标新立异、突出个性,而是非常强调克己、规矩。后来,这家公司更改口号为“做你应做的!”市场反应转好。口号中虽一字之差,引发的思考却耐人寻味。
2..教育水平
所谓教育水平,是指消费者受教育的程度。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一致的。不同的文化修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观,购买商品的选择原则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讲,教育水平高的地区,消费者对商品的鉴别力强,容易接受广告宣传和接受新产品,购买的理性程度高。因此,教育水平高低影响着消费者心理、消费结构,影响着企业营销组织策略的选取,以及销售推广方式方法的差别。例如,在文盲率高的地区,用文字形式做广告,难以收到好效果,而用电视、广播和当场示范表演形式,才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又如在教育水平低的地区,适合采用操作使用、维修保养都较简单的产品,而教育水平高的地区,则需要先进、精密、功能多、品质好的产品。因此,在产品设计和制订产品策略时,应考虑当地的教育水平,使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性能与之相适应。另外,企业的分销机构和分销人员受教育的程度等,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指对音乐、艺术、形状、色彩、等的鉴赏与便好,这对产品的包装、命名、广告、宣传等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例如色彩是人们辨别和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情。世界各民族、各宗教对颜色都有所喜好和禁忌,营销工作者在商品包装以及广告画面上要注意这一点。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在我国春节期间向台湾推出了一部广告片:红墙红瓦的闽南式建筑,身穿中国蓝色小长衫的胖男孩儿,红色墙上写着巨大的福字,在可口可乐诱人的泡沫中叠映出贴春联、烧佳肴、亲朋好友开怀畅饮的画图。这部广告片的成功在于它的文化创意,其中对色彩的准确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对红与蓝中国传统色彩的认同,才使得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古老与现代生活的交融得到认可,并愉快地表现出来。这样的广告一定会达到良好的促销目的,目前台湾饮料市场的90%以上占据就是最好的证明。
色彩禁忌在世界各国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如白色在亚洲一些国家常与死亡有关,成为丧服色,但在欧洲它却代表着纯洁、神圣;黄色在欧美、阿拉伯地区成为禁忌,是绝望和死亡的象征,而在亚洲一些国家它则是一种高贵的颜色,代表着智慧和财富;红色在阿拉伯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不受欢迎,被认为有晦气之义,但在亚洲的中国、印度等国红色则是吉祥色,意味着喜庆和幸福;蓝色在阿拉伯地区是死亡的象征色,在欧美基督教国家则是天国的象征色;紫色在拉美地区大多数国家不被喜欢,因为它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但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紫色却是高贵而庄重的颜色,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4.民族传统
民族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习惯,这就导致了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图腾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图腾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原始社会作为个部落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动物或植物等。古老的图腾文化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形成各种风俗习惯和禁忌,进而形成特别的消费习惯。例如,由于古文化中对牛的崇拜,一些民族至今不吃牛肉;由于古文化中对猪的厌恶,伊斯兰教徒们不食猪肉。再例如,中华民族对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的美好祈盼,在消费者对产品设计、包装、商标、色彩和推销方式的特殊心理偏好上都有反映。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一些认为吉祥或忌讳的数字,也有一些图好听、吉利的数字。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将给营销工作带来方便。西方信仰基督教的人忌讳数字"13"。因为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中,叛徒犹大是第13个人。因此,西方人处处避开“13”,楼房没有第13层,房间号码没有13号,一包物品不能装13个,13号这天不办喜事,等等。
5.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多数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它不具有强制力,但是它对人民的行为却一般性地深层次的影响,这就影响同样作用与对他人的行为评价。中国儒家学说对道德规范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
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的行为受到最深层次的影响。
6.宗教信仰
在人类社会,宗教是一种很突出的文化现象。在具有宗教信仰的目标市场上,宗教信仰对营销活动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不同的宗教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宗教不仅只是一种信仰,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消费者的某些理想、愿望和追求。天主教强调礼拜和圣餐仪式,要求教徒绝对依从教会和神职人员。新教则否认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差别,主张人们通过努力工作来愉悦上帝。古兰经上没有允许做的事情,穆斯林绝对不能去做。佛教的核心思想与追求财富和成就的思路是格格不入的。佛教和印度教强调精神价值,贬低物质欲望,这些都对市场营销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世界各地的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节日期间商品销量通常都会大增。所以出口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宗教有一定的理解,避免触犯禁忌,造成失误,做到有的方矢地开展营销活动。
例如,在佛教中有所谓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其核心价值观是恬淡无欲,清静无为。可见要唤起佛教徒的消费热情,是多么的困难。
7.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是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往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即使同一国家,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即使语言文字相同,也可能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不同。语言文字的不同对企业的营销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由于其产品命名与产品销售地区的语言等相悖,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例如,美国一家汽车公司生产了一种牌子叫“Cricket”(奎克脱)的小型汽车,这种汽车在美国很畅销,但在英国却不受欢迎。其原因就在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Cricket”一词有蟋蟀、板球的意思,美国人喜欢打板球,所以一提到“Cricket”就想到是蟋蟀,汽车牌子叫“Cricket”,意思是个头小,跑得快,所以很受欢迎。但在英国,人们不喜欢玩板球,所以一说“Cricket”就认为是板球。人们不喜欢牌子叫板球的汽车。后来,美国公司把其在英国的产品改为“Avengex”,意思是复仇者。因为这个名称不是说明它小,而是说明它很有力量,结果很受欢迎,销量大增。同样,美国汽车公司的“Matador”(马塔多)牌汽车,通常是刚强、有力的象征,但在波多黎各,这个名称意为“杀手”,在交通事故死亡率较高的地区,这种含义的汽车肯定不受欢迎。
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尤其是市场营销时,应尽量了解市场国的文化背景,掌握其语言文字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营销活动顺利进行。可口可乐进入我国市场时,起初将名称翻译成“可渴可蜡”,后来改译为“可口可乐”,仅从字面上,“可口可乐”就赢得了我国消费者的好感,使它在我国市场的销售如日中天。可口可乐在我国推出12生肖产品包装,“大阿福”贺岁包装、“阿福”小姐妹怀抱可口可乐贺岁广告等营销方式完全适应了我国文化风情,产品也自然深受消费者青睐。
四、社会文化策略在营销中的运用
宏观环境是一个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一般来说,宏观环境改变的频率较慢,它只对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产生影响。比如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条文;人口地理分布;社会文化环境等等,当企业制订出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后,这种规划只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规定大致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当宏观环境改变时,企业相应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时,也不会对现实的营销活动产生剧烈影响。但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国家对某些商品的管理放松还是加强,在某一时点上会使企业产生被动局面。这时,就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策略:
1.协调性策略
所谓协调性策略就是企业利用自身的潜在力量化解环境变化所造成的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与宏观环境变化的步调协调一致,也叫做改变策略。采用这种策略时必须做到:(1)务必保持企业原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大的降低;(2)企业从整体上看没有大的损失;(3)企业的长期发展不致因改变策略而受到大的影响。若做不到这三点,改变策略则不适用,这时应考虑采取其它策略来对付环境威胁。
2.抵制性策略
企业力图限制或扭转那些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的宏观环境的变化,也叫做对抗策略,比如通过某种方式来阻止或促使政策立法部门通过某项法令或改变某项法律条文、制订某项策略来对已经形成的不利因素进行抵制等等。应当指出:实行对抗性策略必须具有相当的实力和社会影响,一般来说,中小型企业和实力不很强的大企业不宜采取这种策略。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必须注意:(1)在现行政策法规范围内进行,决不可做出违法行为;(2)切不可使企业的对抗行为给公众留下不良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信誉;(3)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如做不到上述三点,则此策略不适用,应考虑采用其它方法。
3.多元化策略
在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时,将受到不利影响或威胁的产品暂时或永远停产、停销或转移到其它市场,或重新考虑自己的市场定位,或将自己的资金转移到生产其它产品的行业或部门。比如某些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的产品—烟、酒的生产和销售往往受到限制,有时国家还会发布一些法律条文来规定其生产品种和销售范围,这时就应该把企业的经营范围拓宽,生产一些连带产品或不受限制产品,或把受限产品销往那些管理较松的国家或地区。
五、参考文献
1.新浪博客:社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研究——苏超
2.周庆举 《市场营销》学习指导
3.陈兵 《现代市场营销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2年11月
4.张保林 《中外最新市场营销案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5.孙秋云 《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 2004年12月
6.各类网站
第五篇: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大家好,我们今天讲的是流行语与社会文化。
何谓流行语,是指在某段时间中,某一地域里广泛流行的特殊用语,在一段时间过后,这些用语会被另一些语言所代替或消亡。
一般来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它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人群当中流行后,就会消失。如果没有消失,而在这个流行层面达到一定的普遍性,并逐渐失去新鲜感,使用的频率相应降低的时候,流行语就进入了地域语言,成为当地方言的一个普通词语,已不具有流行性。比如“二百五”“没戏”“雄起”等,这些当年的流行语早已成为一般词语,就如“你”“我”“他”一样,在老百姓的生活中作为一般词语继续普遍使用。可见,从时间的角度上来说,长盛不衰的流行语是没有的。长江后浪推前浪,总把新言换旧语,老的流行语总要被新的流行语所替代,如表示一个男子长得“好”的流行语由“俊”到“帅”到“酷”,被替代的流行语或消失,或进入一般词汇,这是流行语必有的命运归宿。
流行语与社会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关联。经济社会发展越快,社会流行语的出现和更迭也就越频繁。当人们还在惊叹“EMS”的快捷时,没有过多久,“伊妹儿”便迅速取代了它的地位;一个流行语,无须经过多长时间,就会成为历史资料,这种更替往往是一年一个样,甚至一个月就会翻新一次,因此对这种语言现象要作系统研究,也就有很大的难度。流行语总是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发展的事件,正在兴起的事物,用生动的词语反映出来,丰富人们的口头用语。流行语之所以它能够流行,是因为它也迎合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同时不断推陈出新、高速能产,这也成为了流行语生命力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我组调查表明:年龄较长者对贴吧等交流平台不是十分熟悉。绝大多数人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但是有一小部分人紧跟时代步伐,对流行语最为了解。网络流行优点多样,大多数人都认为网络用语会与汉字与时俱进,扩大汉语词汇量。但网络用语有利有弊。流行语的缺点在于,在流行语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语法,句法逐渐淡忘,影响汉语的修辞。
而在二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大多数人都会使用网络交流平台,并且对流行语有较多的认识与关注。在生活中,也会经常使用,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认为流行语对于传统汉语有着一定影响,尤其是在汉语的基础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退化方面。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流行语有利有弊。
流行语即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流行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从积极的一面来说,流行语是词汇丰富发展的一条管道,也是某种社会文化和情绪宣泄的通路;但从消极一面来说,由于流行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包括着大量糟粕。有些流行语低俗,黄色,甚至污染心灵。因此流行语除了通过社会的过滤,还要求大众传媒不能以民俗民风、地方特色和丰富词汇等借口。对流行语中糟粕的传播和污染语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要审慎把关,严格使用,使流行语得到健康的发展。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的流行语除了较多的颂言赞语,也还有讽喻和微词。常能听到看到的就有“边腐边升”、“几十个图章管不住一张嘴”、“形象工程”,以及那句人所共知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等等,极为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不满和反感。这说明,生活中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尚需进一步完善。这些不满的词语得以流行,得益于宽松的政治环境,倘若政府容不得不满情绪、听不得不同的声音,这些不满的词语又怎能成为“流行语”?
让我们携手,共创文明的流行语,让社会文明风气和文化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