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时间:2019-05-14 18:2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第一篇: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的文化功能

姜靖 银川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在考察了诸家关于教育功能、文化定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作者关于教育的功能以及文化的定义的浅显认知,进而理解解释了教育的文化功能,为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关键词:文化 教育 功能

引言:关于教育的而文化功能,初次看到论文题目时就想选则这个题目,脑海中隐隐约约的想法却怎么也串不起来。确定题目后,由于理论知识的匮乏,对于这些陌生似又熟悉的概念感到莫名的恐慌,所以最先做的就是去查找相关的书籍,跑了各种大型的书店,未果。于是又跑到自治区的图书馆,顿时尤其怀念师大的图书馆,因为自治区图书馆内相关的书籍比起师大的藏书数量和质量都有太多缺陷,愧疚曾经未能好好利用校图书馆。由于所找到的资料并不多,无奈之下只能用自己生涩的语言去组织表达教育的文化功能这样一个看似易懂却有深厚底蕴的名词。学习的路途可能就是这样从茫然无知到熟能生巧吧。正文:

人类创造了文化,又生活在文化中。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就批判了文化对人的消极影响。虽然如此,人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存在,学校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因此,教育、文化与人的关系,是值得我们一起去研究的。

那么教育如何与文化挂钩,谈到这点我们就不得不谈教育的功能,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不如反过来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所以正确认识什么是教育是理解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如上面的材料里所说的,在教育学术界,不同的人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教育的功能回答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些基本易混淆的词语的应用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是混乱不堪的。又因为教育功能所代表的层次不一,所涉及的内容复杂区域广阔,所面对的主体、客体不一,必然会导致对于它的看法存在很大差异。要想有一个准确的大家都认同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由于中文的博大精深,教育功能在不同的教科书、学术论文上被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教育效能、教育功效、教育性能、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等等说法,众说纷纭。但也可以看出以上称谓中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考察,功能或曰性能、职能,指的是一个事物系统所具备的对周围其他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或者根本属性。(论教育的功能问题)是物质存在的一个重要特性。物质外在或者内在的变化就是物质性能的改变或者进化,即物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物质形态的改变体现了物质职能的发展,即功能是每个物质固有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必须借助周围其他事物经行作用或者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所以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是事物功能的表现方式。即离开周围事物,物质的功能则不能较好的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是教育功能呢,总的来说就是指我们所研究的教育如何影响周围事物如何和周围事物进行相互作用。那么这些周围的事物到底是什么,首先最直接受影响且和教育相互作用的就是文化,其次才是指人类即包括社会和个体。这里所提到的个体在内容上涉及两个方面既包括生理又包括心理。前者是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机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人格等[1]。也就是说,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局限在每个人类个体上,更深远的讲教育的功能作用于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对于个体而言表现为每个人具有个性追求个体的独立性。又由于个体也有具有社会性的特征,其表现为追求个体的共性。教育对个体产生的作用是源于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而发展影响到个体。即教育通过影响促进个体的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使得个体由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生活在现实中的具体的人。脱离教育对文化所起到的传承与改造作用而去单独讲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是无稽之谈。因为个体是无法讲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无法与庞大的教育相互作用的,那么何谈教育的功能。

当前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除了上述提到的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以外,另一种说法是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此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发挥是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的,但是由于不同途径的复杂性从而使得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即教育的负向功能,比如说,通过教育来培养下一代,正向功能表现为把祖宗们积累的有利的生活经验或者其他科学知识得以传承,使得下一代少走弯路。但是负向功能却也有比如压抑了人的天性、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简而言之教育的功能可以看成是对于对于人类个体的内在影响和对于外界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元素。

二、文化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多少个人思考过它,它就有多少个答案。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等人的统计,1871~1951年,在世界上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0余种。而根据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莫尔统计,20世纪70年代前,世界文献中有关于文化的定义则有250多种。我国学习者习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包含着众多要素的多层次、多方面、复杂的、发展变化着的有机系统,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三种。狭义的文化是啊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以及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汇。文化即文治与教化,在包括物质、精神与制度的三种文化中,狭义的文化重要是指思想精神等观念形式的文化,文化中更为复杂而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则在它的深层,即观念、理想、信仰、价值、假说和思维方式等隐含的成分,这些成分不仅指导着人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一句话,精神形态的文化就是狭义的文化。

另外20世纪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堪称半个世纪来为人引述不断地经典,作者列举了上百条不同的文化定义,逐一进行解析,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五花八门、形形式式的文化定义很据一些“基本主体”进行归类。其归类的结果得出九种基本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可谓面面俱到[2]。另一个必须提及的关于文化的概念它被人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定义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来自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的《文化的起源》其中说到,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3]。文化定义现象所反映的,文化对于人类及社会的密切关联度,不仅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进程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文化与人类社会整体的联系,这种联系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同事也揭示了文化对于人类每一个的个人权利、利益、自由、生存状况的关注。文化定义现象所揭示出来的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心,证明了文化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文化的这种鱼人类社会的独特关系,以及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文化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回答、分析和解决文化文化与人类社会、社会变革的种种相关的矛盾、问题、冲突和困惑,从而使文化与人类社会更为和谐的发展[4]。文化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从共时态来看,文化具有社会信息表达、传递和交流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个人的经验成为社会的经验,是个人的思想成为社会的思想,使个人的创造成为社会创造,是个人的贡献成为全社会的财富。从历时态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经验和知识遗传到下一代,代代相传,从而把社会和人类按照一定方式不断地复制出来。横向的传递交流和纵向的遗传复制,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连接在一起,使每一代人都能继承前人的一切成果,并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持续发展的特点。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的最大作用是化人。从发上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无疑是人的实践创造的结果,人从一出生就受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熏陶,受到一定文化模式的塑造,从而有“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实际上,人的成长过程就是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文化的育人功能既全面又深刻;既是潜在的又是现实的;既是隐性的又是显性的。

通过对教育功能和文化定义的理解,我们会发现,文化定义中很多地方彰显着教育的功能,文化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体的影响,而这一点包含于教育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文化以达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教育者、受教者、以及教育手段的有效联系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教育对人类来说之所以具有功能和价值,说到底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作用和价值的缘故。人类社会如果没有文化的存在和文化的需要,则在人类社会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传递就没有必要了。教育为之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如果对人类不具有真正意义,教育功能与作用就无从谈起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教育对个人、对社会来说是“物”与“人”的关系,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但是,教育与物的价值有明显的不同。物的价值仅仅表现为物对人的一种有用属性,而教育并不是一个实体的物,因此,它对人所具有的属性并不是在教育本身,而是来源于它所传递、传播的社会文化和知识[6]。所以教育的文化价值就是社会文化、知识对个体与社会所客观具有的意义、作用和效用问题。

教育的文化功能指上承传递、传播人类知识、文化教育本体功能,下启教育作用所及的人类群体,国家社会。教育活动作为人类世代创造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的一种传递、传播的工具和手段,是直接以人类的个体为对象。人一旦成为人,从根本上讲,他就处于和自然界相对独立的主体地位。人的主体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实践性,其次又是精神主体。所谓实践主体指的是人在实践过程中,与实践对象建立主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的,这时人是实践主体;所谓精神主体,指的是人在认识过程中与认识对象建立客体关系,人作为主体而存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认识的,这时人是精神的主体[7]。教育的文化作用如果站在社会全局和历史的高度,主要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手续人才的造就。

教育的文化功能,只要表现在教育具有文化传递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变迁功能三方面[8]。首先文化传递是指文化的留存和传承。人类文化既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也是新生一代进行生产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失去了文化,人类与其他动物就没有什么区别,人类本身也就无法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下去,由于文化的习得性,使得其被学而广泛传播,而不能通过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播。所以文化的传递必须借组教育这个媒介。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作用一共经历了三个有简单到复杂的阶段。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优先选取和主动的摒弃,既教育的所选择的是有促进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文化。第二个是按照教育所需要的来进行选择,既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选择留下教育需要的,且有利于教育继续发展的部分。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定向功能即为教育优先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被人所赞扬的优秀的文化。

2、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促进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进行交流,相互介绍,学习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知识,扩大文化的格局,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碰撞出更多种多样的文化。

3、提高主体选择能力的功能。教育教会人们用更优越的方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另外教育也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使得人们在多彩的选择形式中逐渐培养出多样的选择特性,丰富个体的思维模式。第三个是文化的变迁是由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引起的结构变化。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横向看,文化由诸如科学、道德、哲学、宗教、艺术等纷繁复杂的各个子系统构成,文化的各个子系统由不均衡到均衡,从无序到有序,构成文化变迁的一个侧面。在这种文化内部矛盾运动中,科学发挥了启动的作用。而如果没有教育对科学知识的积累、传播、普及,没有教育对人的智力的开发,对人的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的培养,科学的发展是不可思议的,而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就要受阻。(2)从纵向看,文化大约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心理意识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的依次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构成文化变迁的另一个侧面。教育在这种过程中具有全面完成文化变迁的作用。因为技术设备的引进、各项制度的改革,如果不伴之以必得由教育而形成的人的心灵的现代化、社会各种价值与观念的现代化,前两个层面的发展也必不能持久进行。(3)从文化的主客体来看,文化又可以分为主体与客体。文化客体对主体的人有规定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文化主体又具有超越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方面。这种主客体矛盾运动构成文化变迁的又一侧面。在这里,教育既具有一定“文化材”,使之定形和固定的功能,也具有使文化主体得以产生超越客体——文化材的意向和能力之功能,后者恰恰是当代教育的主要功能。当代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人,教育不再限于现存文化的灌输,而重视人的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从而增强了教育的文化变迁功能。

参考文献:

[1]雷鸣强.教育的功能、价值、功效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6,03:9-11+5.[2]陆扬.文化定义辨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51-154.[3] [英]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M].纽约:哈泼和罗出版社,1958(Edward burnet Tylor, The Origins of Cultur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58.)

[4]曾小华.文化定义现象述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05:56-62.[5]张兴华.文化传统教育[M].山东: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6胡贵勇.教育功能:诠释,梳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8:1-4.[7]李醒民.论文化的固有特征和研究进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5,07:5-20.[8]胡德海.论教育的功能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8-14+107.[9]雷兵.教育学的文化观[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109-112.

第二篇:教育学原理期末论文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其运用于中学数学教育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学

新修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还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

目前,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以及教师的讲授。主要是教师讲解,讲解的方式以精讲和略讲相结合。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目前,把现代教学技术应用于平时教学的并不多。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老师讲解所占据,互动环节比较少,学生一般来不及作太多的思考,课堂上所讲授的大量内容只有通过大量课后练习题来消化和理解。很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整天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但传统教学方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项宝贵财富,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发展飞速的今天,它依然散发着特有的魅力。它包括了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因素等。也许传统教学没有精美的课件,但教师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感情来演绎教学内容。这种方式更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容量大、速度快、内容丰富多彩的优势,但它抹煞了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缺少了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实时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或投影仪,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从而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但多媒体设备在农村中学的普及率较低,资源缺乏致多媒体教学很难开展。现代化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多采用教学挂图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结构图形,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使多媒体在课堂得以大量运用。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最佳效果和数学教育的特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教学的主要目标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向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过渡。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如在上课前,不再让学生起立,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乐曲,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函数概念中的变量时,可设计插入一段动画影片《旋转着的地球》,时间是半分钟,学生在观看时,结合教师课题讲解,学生对变量与常量的认识在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中达到对变量的深刻理解。在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因找不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而对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感到非常困难,以至于在开始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失去信心。经过摸索,我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课件进行教学。初中二年级几何涉及到的几何变换主要是全等变换,而全等变换包括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翻转)变换三种,只要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三种变换,我们的全等三角形的教学就把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我将这三种变换制作成具有动画的课件,在讲授相应的内容时进行演示,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制作数学多媒体课件时,常常要用到幻灯片的制作,在制作各张幻灯片画面时,要注意用意明确,使常规数学教学中要求的基本技能、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反映在数学教学课件中,各个幻灯片的连接注意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对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产生黑板搬家的感觉,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解以及归纳总结等与常规教学的方法相接近,使学生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

3、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突破教学难点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进入课堂,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让学生感觉无形的世界似乎可以捉摸,这也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点所在。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和速度,大信的新的知识经多媒体技术处理后,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传统教学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写好板书。多媒体教学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通过欣赏美伦美奂的景色,大胆猜想,掌握到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不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4、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5、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计算机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Z+Z”智能教学平台里,对各种正多面体直接用鼠标一点便可以画出来,你还可以进行操作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平移、旋转、缩放、分割、取截面、表面展开以及把空间的多边形放到平面上看等,这些操作用实物是难以进行的。同时,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提供丰富而动感的图像、图形,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数学世界。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时,传统教学方式都是让学生作图、观察、得出结论,但每个学生在作图中总会出现种种误差,导致三条线没

有相交于一点,即使交于一点了,也会心存疑惑:是否是个别现象?使得学生很难领会数学内容的本质。但利用信息技术就不同了,在几何画板或“Z+Z”智能教学平台里,只要画出一个三角形,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线,就能观察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然后任意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三线交于一点的事实总是不会改变的。这实验,除了教师演示之外,学生也可自己动手,亲手经历,大大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6、改善软硬件环境促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但许多学校的微机室里管理技术不成熟,甚至出现计算机闲置。或因计算机数量有限而不能满足广大同学的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使得学校内计算机普及率提高,方便教师应用计算机。尤其加强是边远山区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另外,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数学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同样重要,学校购买了计算机后,需要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培训。让老师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这样,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动向。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把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扩大了教育信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我们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应用于中学数学教学中,让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参考文献:

[1] 王达亮.激发数学兴趣,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6).[2] 刘慧欣.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37.[3] 李志云.找准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6).[4] 石国凤.兴趣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青年科学,2009(10).[5] 谭正清.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 版),2008(1).[6] 高建宁.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2006(2).

第三篇:教育学原理论文

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特征

——浅析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

136223 唐顺凤

摘要: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早在1972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到如今演变为 “学习化社会”。因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在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学习化社会,研究性学习,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传统行业逐渐萎缩,人们不可能在最初的工作岗位上从一而终。其次,知识的增长和更新,使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提供满足终身需求的知识,初始教育只是就业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最后,企业或用人单位对人的要求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更加看重各种能力,甚至是为人处事的行为方式,而这些能力和行为是单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在1972年富尔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就已经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但是那时的概念与现在有很大不同。从英文和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经历了原来“经常性教育”到“伴随生命的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变化。我国也提出了学习的全民化。1996年1月,经合组织教育部长共同提出,要使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现实。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国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其目标就是:着重培养学生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造性学力,主要是通过情感体验和探究实践,形成掌握与运用知识、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学习态度和发现,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及其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1.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中的inquiry是调查、问询的意思,它体现的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当代主体教育论的倡导者主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现在这已成为科学教育公认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是我国在多年的教育改革中,对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2000年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首次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面向21世纪的生物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特别对其中突出专题研究倍加关注,成了人们学习新课程方案、新大纲的热门话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看,执行起来可能很难;也有的老师对其认识不足,甚至存在一些异议和误解。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②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③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2.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原则

在生物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选题。选题也可从实际出发,重点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具有事实根据或科学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不能凭空臆想。其次是可行性原则。选题要综合主观和客观条件,充分考虑实施的可操作性。创新性原则则是指导学生选题时敢于选择别人没有思考或正在思考而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够好的问题进行研究。

3.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探索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就是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批评创造,敢于质疑,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意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钻研,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

4.发挥群体效应是研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又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培养“小科学家”,更不能过分强调条件不具备,师生知识和能力不够等。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校和区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生物学的现实教育和实际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倡导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认为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动手操作(解决问题)、表达交流与评价(形成成果)。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物研究性学习的三种模式:

(1)知识发现型教学模式。指加强生物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亲历知识“发现” 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自主分析形成结论。一般程序为: 创设问题情境阶段→问题导学阶段→分组讨论阶段→知识拓展阶段→得出结论。

(2)问题讨论型教学模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载体来组织教学,在问题讨论及解决过程中实施学生的主动探究。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多个结论。

(3)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依据教学进程→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6.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有人对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研究,认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可有三种形式:网络调查和搜集型教学模式、网络参与型教学模式、实验模拟教学模式。

全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广大高中生物教师如果力争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日常生物教学中,还是在高三复习课中都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能将高中生物研究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也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是在充分发挥学习者主体性基础上的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一种教育社会形态。学习化社会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强调就成为了学习化社会的重要前提。同时,终生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被动式学习,而是从学习者自身需要出发的一种主动的自愿的学习,在此意义上,也要求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这种主体性特征所延伸出来的就是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中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即不同的主体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具有符合自己实际的个性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育由于强调一统和共性而对个性的忽视。当然,对个性化的强调也并非否认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共性的具备,事实上,学习化社会和终生学习同样具有共性或整体性的特征。这种共性或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从教育角度看,整个社会的教育属于一个主体,从个人一生受教育的实践来看,人生的教育属于一种整体性行为。如果能在各个中学的课堂中正确的开展生物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研究性学习的进行中,对教师的角色、地位、能力、知识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教师不再是权威,在活动中只是一个特殊的“成员”,和学生的地位平等。在研究性学习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单靠教师原有的知识与经验无法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宽视野,跟踪热点,提高能力。但是由于现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评价机制落后、片面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即使现在多所学校逐渐开始开展研究性学习,只是在课堂上还是用旧的学习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开展。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井新等.终身教育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本质特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8-39.[2]刘吉林,王坦.走进新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人民教育,2004,(1):26-27.[3]马兰.合作学习;给教师的建议[J].人民教育,2004,(13):26-27 [4]徐红玲.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M].上海:龙门书局,2003.[5]冯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10):46-47.[6]宋立宇.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06,(1):118.[7]陈锦章.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2007,(4):134-136.[8]赵苹.浅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J].中学生物学,2002,(3):17-18.[9]刘本举.例析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的类型[J].中学生物学,2006,(9):27.[10]王艳.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初探[J].青海教育,2004,(6):46.[11]叶杏容.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中生物的研究性学习[J].广西教育,2003,(7-8):35-36.[12]狄贤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3,(9):11-12.[13]裴丽丽.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与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教育学原理论文

班级管理论文:班主任工作漫谈

——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摘 要】作为一名师范生,未来肯定是要从事教师这门行业,会有一些人会成为班主任,我觉得要想做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要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起。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用心去找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我妈妈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有的时候妈妈也会和我交流一些班级管理的问题,本文是我根据我和妈妈的一些讨论中,所想出来的一篇文章,重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中 班主任 师生关系

中学生心理的发展由于受到他们生理、心理特点的限制很容易受周围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其中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也很大。虽然“师道尊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成为迂腐的老黄历,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目前的教育工作者中仍然有一些人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产品,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无法了解学2014级生物行知班

李星辰

2014000105

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重要。

其实每位热爱自己工作的老师都愿意成为学生的朋友,渴望了解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是一位班主任这种想法会更为强烈。妈妈做了30多年的老师,做了20多年的班主任,她一直在思考、在摸索成为学生朋友的方法,如何能尽快了解他们的内心,也让他们知道班主任关爱他们的心。在这几年的探索中,妈妈有了一点点心得,下面我就说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搭建心灵彩桥的方法很多,我妈妈用的是“周记交流法”。同学们通过周记和老师交流,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很多学生与班主任成了知心朋友。这是他培养师生感情的一种捷径。

因为你是班主任,你很想尽快了解班上的每一名学生。所以就可以让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专门用于和你交流使用。让他们每个周末回家写一篇周记,内容包括班级、自己、同学、家庭、老师等等,字数也不限。唯一的要求是字迹工整,表达清晰。他们交上来后,尽快批阅,尽力解决他们提出的困难;认真考虑他们提出的想法和建议。开始的时候,同学们每周写一篇,后来有的同学在学校期间遇到问题时,也写在周记本上,写好之后就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想随时和我交流。根据他们的需求的变化,我也进行了调整:写好后可随时交给我,不限时间,不限篇数,但每周至少交一次。就这样,和同学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内容上也越来越广泛。就这样同学们与我之间的心灵彩桥就搭建成功了。

搭建成功以后,就是好好的利用它了。初期的使用是:安排座位的时候可以用它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给住校的同学安排宿舍、床位的时候可以用它来了解他们的需要;选班干部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听听大家的心声;对老师们的建议也在上面可以写出来。只要他们的要求合理、理由充分,都应该尽量协调好。解决不好的,也会在他们的本子上将原因详细地解释清楚。通过这些一点一滴细微的小事情,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大大增强了。你了解了他们,他们也能够理解你。慢慢地他们愿意把更多的心理话告诉你了,你们之间的交流也在慢慢的加深,它的用处也越来越大:可以让你了解到很多他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的困惑;可以让你帮助那些家庭困难而内心又敏感脆弱的同学;可以让你协调他们之前的矛盾;也可以避免一些干戈的产生„„慢慢地,很多女生在交流中就把称呼改为“姐姐”或“哥哥”。现在妈妈带的初一的学生,她的班级有位小女生,长得很可爱,妈妈喜爱她。有一次她在周记上问妈妈,她有种很奇怪的感觉:很想看到某一位男生,见到了又会脸红心跳不知道怎么办,让妈妈帮帮她,还要妈妈帮她保守秘密。妈妈就告诉她:“第一她能把这件告诉我说明她很勇敢,做法也很正确;第二,我不会辜负她的信任,会帮她保守秘密并帮助她一起解决这件事;第三,这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这只是她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的浪花,所以不用太担心。后来我们一起慢慢地将这件事解决了,这也成了我们之间永远的秘密。”还有一位女生在周记中说到她非常讨厌自己妈妈的说教,反感至极。其实她自己也知道妈妈是为她好,可就是改变不了心中那种想法。她们便在周记中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我让妈妈告诉她试着去感受她妈妈的感受,让她试着去“享受”她妈妈的爱,慢慢地来改变,试着让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个过程很长,我不知道她妈妈有没有感觉到自己女儿的改变,但我知道后来这位同学的一篇获奖作文的题目是《妈妈的爱》。我想妈妈之所以能成为同学们喜爱的老师,值得信任的朋友,“心灵彩桥”功不可没。

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教师只有用爱去呼唤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与自己完完全全平等的人来与之交流,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听从我们正确的教诲,乐意接受我们的意见甚至批评,我们必须用一颗爱心与他们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才能建立起新形势下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这也将会是我们成功的教育实践的新的开始。

第五篇: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策略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的方式。教师有效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合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质疑和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有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从教学目标维度解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表明师生主体性;从教学过程维度解读,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关注课堂对话的开展、追求卓越的动态发展过程。有效课堂提问策略包括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有梯度, 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应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关键词

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策略

课堂提问贯穿教学的始终,是教学语言最主要的载体[1]。很多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提问过无数的问题,但如何能做到有效提问一直是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教师在有效课堂提问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一些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足,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2]。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与策略对教学有效性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有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与策略进行探讨,以实现高效课堂提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有效课堂提问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并日益为大家所关注,但目前仍处于研究的发展阶段。有效课堂提问更加关注师生主体的彰显、学生思维的张扬、教学对话的开展和三维目标的实现[3]。对有效课堂提问的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4]。

关于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研究者使用的定义各有所指,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有效课堂提问”概念。本文认为,有效课堂提问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进行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和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4]。

二、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有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主体互动交往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问答者、问答内容和问答方式三大要素。在教学内容上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又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的有效课堂提问,以引起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彰显师生的主体性[5]。

(一)从教学目标维度解读有效提问的价值取向 1.有效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许多老师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应试”的压力使学生的思维易受到压抑,创新的激情易受到消磨,没有关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思维活动与问题是紧密相连的,有效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让每个问题所涉及的观点和内容都能引发学生深度的思考,让学生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见解。2.有效课堂提问彰显师生主体性

教育主体性包含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有效课堂提问中,教师首先要能够提出有效的课堂问题作为自己的目标,主动地进行持续性反思和实践。教师创设情境提出有效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对比、理解、建构中形成自己的知识。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课堂反应决定着教学的整个过程,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展现,他们的知识、能力、情感才能更好的发展。有效课堂提问的预设、实施和反思过程,需要意识化的人格,建构师生的主体性,使双方以行动而存在并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从教学过程维度看有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

1.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有效课堂提问是教师精心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效的课堂问题。预设是基础,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有效提问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有效的课堂提问关注课堂对话的开展

对话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概念。课堂对话是多元的,不仅有师生的对话,还有生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最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性的交流与沟通。正是由于师生之间的观点、论断和思想上的不同才使得对话得以生存和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受到尊重,才能教学相长。

3.有效课堂提问追求卓越的动态发展过程

有效的提问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与成长的。教师应将有效提问作为自己执教生涯的一种追求,通过课堂实践持续反思和质疑,不断更新知识,并在合作共同体中相互交流和引领,由低效提问发展为有效提问再至高效提问。

三、教师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提问时机要恰到好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下,学生的思维兴奋状态和注意力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的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把握提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思维混乱,因无法作答而失去思考的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滞后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就能毫不费力地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因缺乏思维深度而简单乏味,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达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6]。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尚未充分认识时,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精心设问,这样的教学,往往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提问后应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给予过多的解释与引导,而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让热闹的课堂沉寂下来。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应环顾全班,利用学生思考的时间,注意一些非语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准备回答时,便会身体稍微前倾,微张嘴;而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没有听清楚问题或无法回答这一问题。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可根据这些表现,选择合适的对象,把握适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问。等待时间要视问题的类型和学生的反应而定:如果所设计的问题都是有关知识记忆型的,等待时间可稍短些;如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那么等待的时间就应稍长一些。有时因为课时紧张,教师还没有等学生说完,便打断学生的发言,越俎代庖,急急忙忙说出答案,或者当学生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流畅甚至完全卡壳时,教师没有采取适当的助答措施,反而对其粗暴训斥,这些显然是不合适的[7]。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那段思考时间,是学生思维最活跃、也是知识结构迅速重组的最佳时期。

(三)探询性问题的使用

探询性问题是指在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回答以后接着追问的一系列问题。课堂提问中由于考虑时间较短或自身认知水平有限等原因,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含混的或不完善的,但是这些不完美的答案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一方面,在教师附加的探寻性问题的帮助引导下,学生 以原来的回答为起点,对自己的答案进行重新组织,从而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在教师探询性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答案是不完全正确的,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重新进行正确的思考。探询性问题的使用无论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的保护,还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主动建构,都有其突出的优势[8]。

(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所有学生获得教育的同时,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身学习的需要[8]。

四、结语

课堂提问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等方面是有明显的积极意义的,但同时也应认识到无意义的甚至惩罚性的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以积极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正芝,洪松舟.教师有效课堂提问:价值取向与标准建构.教育研究,2010(4): 65-70.[2] 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26-27.[3] 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版,2008, 10(12): 34-37.[4] 高佳.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与反思.教育探析,2010(4): 51-52.[5] 冯莉雯.有效课堂提问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2011(9).[6] 孙保华.追求理想的课堂提问.教学与管理,2009: 29-31.[7] 屠亚斐.矫治教师课堂提问行为,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新课程研究,2009(152): 186-187.[8] 韩璐,王欢,宋春娜.有效课堂提问策略研究.教学园地,2010(6): 29-30.

下载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期末考核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摘要:教师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在进行信息化教育中,都少不了教师这个角色。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师的......

    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模版]

    教育学基础期末论文 姓名:王 学号: 班级: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2013********* **** ** 被九年义务教育遗忘的孩子 ——大凉山学龄儿童辍学当童工 摘要:四川大凉山童工被媒......

    期末管理学原理论文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课程名称:管理学班号: 10021012学号:1002101205姓名:成绩:管理学领导职能之于我见不知不觉管理学已经结课了,在这短短的十几周里,通过老师的悉心讲解,我对管理学有......

    《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文考核办法.doc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文考核办法 (适用班级: 10教育1 ) 一、撰写《教育学原理》课程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一)目的 1、巩固所学教育学理论原理与基础知识,培......

    人力资源期末考核论文

    人力资源期末考核论文08信工本2班朱冀0815021015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内部组织正在发生巨变,未来企业成功的关键的依靠企业人力资源,人才之争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以......

    教育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姓 名:学 号:培训学校:长春师范大学培训班级: 六班 浅述现代教师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师具......

    教育学论文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 本文笔者结合新教程改革特点,探讨如何正确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建设。文章首先结合实际,提......

    教育学论文

    论教师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摘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而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核心和指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