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改革的若干重点问题答案
判断题 共8题 答对8题
第1题 我国要显著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
A 农业电子商务。
第2题 只有由市场来形成价格,市场主体才会进入市
A 场。
第3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A 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4题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正在进行,但是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宅A 基地和农房能否转让上。
第5题 英国、法国都是将近二百年才能把城镇化率提
A 高到60%以上。
第6题 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过程长短不一样,使得我国在土地规模上没有条件和新A 大陆国家比较。
第7题 两种规模经营形式、两种农业生产主体,在我A 国都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第8题 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业
A 的资源禀赋。
单选题 共8题 答对8题
第1题 为保障农民种地收入,减少自然灾害损害,国
A 家出台了()。
第2题 对于使用强度比较高的土地,应该适当地
D()。
第3题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的现代“种养加”生态C 农业新模式。
第4题 我国要把()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B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5题 信息化在畜牧业的应用有()。
C 第6题()上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A 的过程。
第7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问题。
C 第8题 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重过高,而住宅用地比重偏低,这一现象不符合()
B 的城市建设理念。
多选题 共5题 答对4题
第1题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属A 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2题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非所有者可以处分财产
A 的特别情况包括()。
第3题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兼顾()的A 利益合理分配增值收益。
第4题 金融机构要结合“两权”的权能属性,在贷款()、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A B C B C D B C D 错
简化贷款管理流程。
第5题 我们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农城乡关系。的新型工
A B C D)
第二篇: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村民自治法的颁布实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必须对农村三十改革发展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从中找出规律,以指导今后的实践,使我国的“三农”工作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三十年来韶关市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成效
韶关市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三农”政策,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为目的,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的不断繁荣。
1、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建立和先进实用农科技术的普及推广,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73.18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07.8万吨。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育出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4个。2007年,34个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带动紧密型农户17.9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37%,使户均增收2988元。培育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形成“一乡一品”专业镇(村)100个,涌现出种养专业大户2万多户。建立了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10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其中6个被评为省农业名牌产品。乳源县和新丰县分别被评为全国和广东省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三是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指标年均增长10%,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124.6亿元。
2、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落实了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有效机制。在全面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306元;相对贫困人口从2006年37.19万人减少到28.49万人。全市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全部免除。96%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启动。计划生育率稳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3、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仅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投入24.43亿元用于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住房、交通、通讯、用水、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条件。2007年完成镇通村道路硬底化建设后,全市行政村实现了“四通”(通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同时,在帮助1.37万户农户完成住房改造,使60%的农户入住楼房或红砖瓦房的基础上,基本完成了“五改”(改厕、改水、改灶、改圈、改路)任务,并有13.1万户57万农民用上沼气,美化了村容村貌、优化了环境卫生、改善了基础设施。
4、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通过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支部加协会”、“民情日记”、“民忧档案”、“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等一系列活动,党的农村基层组织
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全面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一大批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韶关市农村三十年改革与发展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条件下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坚持把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直接面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和产业组织化程度极高的国际农业企业以及其优质农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投入的历史欠账较多,加上土地承包后的分散经营方式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难度,导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难以应对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引发的高频率自然灾害。
(二)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根本出路。但家庭承包经营不利于组织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生产。虽然国家先后制定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要遵循自愿原则且承包户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要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使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的设想难以实现。部分农户因担心风险而不愿意流转承包经营权,部分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由于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也不肯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因而形成了生产业余化、农村“空心化”、劳动力老龄化和土地丢荒现象,土地经营权难以向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难于开展的状况比较普遍。至2007年底,韶关市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为
7.3万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4.1%。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直接导致农业产出的低效益。如韶关市去年每亩水稻平均收入768元,成本585元,利润仅183元。其最终结果是农民收入难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如2000年和2006年,韶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793元、3976元,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 7209 元、12039元,两者之比为1:
2.58变化为1: 3.03,对比差距拉大17.4个百分点。
(三)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弱化。主要表现是,少数村委会主任片面理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一些村在选举中受到宗族和家族势力影响,出现拉帮结派、操纵选举现象;有的村干部作风不民主,办事不公道,以权谋私;有些党员干部致富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低,削弱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协调力;少数村的社会治安差,黑恶势力有所抬头,封建迷信泛滥等,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三、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韶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粮食和农产品
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重点,认真总结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效破解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全市农业增加值保持年均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年均增长7%左右,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破解“四个难题”。
(一)破解农业集约规模经营与土地分散经营相矛盾的难题,催生现代产业。培育和引进现代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丢荒和产出效益低下问题,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一是不断创新土地配置政策,以土地的集约经营催生现代农业产业。围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基础上,加强土地资源管理,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一切限制性规定,逐步建立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土地使用管理的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农村土地征地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村民委员会以货币补偿、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社会保险、财产经营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向承包户征用土地用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办法。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五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和仲裁,健全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纠纷调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破解农村基层党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的难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有序进行。一是依法确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主要职责和法律地位。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者,村委会是具体村务的主要管理者。二是加强对村委会选举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村民自治法》,充分发扬民主,防止宗族势力和地方恶势力操纵选举,保证基层组织依法民主选举,使守法律、有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能人进入村级领导成员。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建立议事决策机制,实现村务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监督制度、人事监督制度,实现人财物民主化管理。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务工作民主化。四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五是加强对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
(三)破解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不高的难题,促进农民增收。使广大农民更快富裕起来,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目的。要不断探索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渠道。一是生产增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使之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渠道。二是就业增收。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不断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创业增收。加大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全面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特别是要抓紧实施韶关市去年颁布的《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农村优秀青年和外出返乡人员创办各类经济实体,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四是财产增收。认真贯
彻物权法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保护农民对山林土地的经营收入和房屋等不动产的增值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五是政策增收。健全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把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护农政策及各项补贴措施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六是社保增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失业等劳动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在内的较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破解“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难题,增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要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优先位置。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逐步把县以下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围。要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农业投入长效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金融和科技支持。建立健全包括农业保险、农业标准化建设、农技推广等在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与农民生产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公益性农业推广体系,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篇:当前农村卫生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当前农村卫生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医改四年多,说句不客气的话,公立医院改革没有什么可喜可贺的进展,农村基层也是岌岌可危,被称作农民健康守门人的村医生存艰难。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网的网底面临破裂危险,根本原因是什么?重点问题有哪些?
根本原因: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认识还不够清楚,或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偏差,致使农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弱化或萎缩,加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对村卫生室到底如何定位,不清楚。对于乡镇卫生院也存在很多模糊认识,有的地方认为乡镇卫生院就不要看病,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就行了,这很多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好医生留不住,基层医疗服务萎缩。
由于认识偏差,当前农村基层存在的重点问题有:
(1)卫生室建设靠村医自建。尽管国家在有关乡村医生、形成一体化管理政策方面均把村卫生室当做三级网的网底,也就是纳入医疗卫生网,而具体就村卫生室建设国家并没有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致使目前大部分村卫生室仍为村医自建,也就是村医用自己的钱建成国家要求的村卫生室来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有的地方政府给了很少的一点补贴,有的地方与村级服务中心共建。特别是很多地方强制村卫生室整合,整合后缺乏规制,难以发挥整合预想的效果,严重影响村医积极性。
(2)村医身份模糊。几十年来,国家文件都把村医当做“知识分子”要求的,不管是执业准入还是具体从事的工作。1981年,卫生部的文件说的也很清楚。但是几十年来,从来没有那一级政府把村医当过干部,都是自给自足,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新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成了首选,零差率把原本依靠药品差价维持基本生活开支的村医逼上死路。很多村医逃离,一些村医把行医干公卫当做副业,自谋生路,有的开理发店,有的办小卖部,有的跑保险,有的兼职电工,有的买个三轮车拉货,致使本来就十分繁重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难以保证,村医没人干,勉强干着的要么干不了别的,要么凭的是那份感情,要么年龄大,总之,还在干的,基本上都是怀着一丝希望,希望国家能够有个好政策。
(3)养老问题还在梦中。由于身份问题,乡村医生是一辈子退不了休的科技人员,必须干到老死或病死在岗位上,因为不干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尽管不久前,卫计委下发了村医养老的政策,看起来有希望,然而,依然是镜中花水中月。说实话,出钱出硬政策的只能是政府财政、人社部门,淡淡卫计委发个文件能有多大作用呢?很多时候,国务院发的文件,下面能够执行多少呢?因此,这个文件只能看看,想想,只能是一个姿态,一个号召。
(4)致死村医的基药政策必须改变。导致村医直接难以活下去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基药进村,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基药进村,当慎!》,然而因为地位低微,声音太弱,总之不符合领导意图,因此只能是发牢骚。从实际情况看,强推基药,由于品种少而且不完全符合千差万别的农村实际,同时配送很难到位,致使村医无药可用,实行零差率,国家补贴太少而且没有公平的补贴办法,致使村医收入锐减,严重挫伤村医积极性。还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盲目强制整合村卫生室,进一步加速村医逃离。
(5)新农合进村管理不善加剧医疗服务萎缩。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在新医改政策中设计的新农合进村,允许村卫生室从事基本医疗服务,新农合给予门诊保险的政策,很难比较好的执行。由于村卫生室量大面广点分散,而且很多是个体户运作,监管难度极大。新农合基金又是涉农资金,决不能出任何问题,因此大部分地方出于基金安全采取了很多办法,但依然难以令人放心,不但如此,由于手续繁杂,方法变态,也同时给村医造成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强制管制,进一步加速医疗服务萎缩。(6)卫生院的人才问题。卫生院缺人是农村卫生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由于缺人,卫生院难以避免非法行医,由于缺人,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进一步萎缩,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新农合基金紧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做实做好做到位。
(7)卫生院的管理很不专业。我国的医疗卫生管理同其他行业一样,本来都不咋的。医院管理由于其专业性更强,所以管理更差。作为乡镇卫生院,又是最底层的集体医疗卫生单位,因此管理自然更不专业。特别是工资全额保障,药品零差率之后,很多卫生院院长不能适应新形势,沿用过去单纯按收入发工资的考核模式,很难调动职工积极性。加之,国家明确要求,不能以收入来考核,而且提出以“服务数量、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为主的考核办法,院长很不理解,无法较好执行,致使职工工作积极性下降。
(8)执业环境越来越恶劣。当前医疗执业环境越来越差,医闹已经由大城市蔓延到农村。政府和稀泥式调处进一步纵然医闹,村医应对危机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目前我国的医患纠纷处理法律,对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构成极大的威胁,甚至是毁灭性的。特别是实行过错责任,实行过错责任推定,要证明自己没错就启动了“举证责任倒置”,得自己举证,如果无法证明,就得承担不利后果,而赔偿一般很多,村医承受不起,而且没有司法救济渠道。基层医疗服务由于功能任务要求低,自然设施设备、人力肯定不如大医院,因此从情理上讲,法律应该设置救济,但没有。往往一起纠纷,可能一辈子的辛苦就会付诸东流。怎么解决?
面对农村卫生如此严峻的形势,卫计委应该拿出一些得力的政策。否则,网底破裂是迟早的事。
首先要对形势有一个正确的清晰的判断。好像医生治病,首先得把病认准。
其次要下决心。当前农村基层这些问题既严峻也迫切。很多地方已经没有村医了,农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谁做?基本医疗服务谁做?没有人做,农民的新农合筹资工作难度将很大。村医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影响村医队伍稳定。村医的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看不到希望,对暂时收入锐减更是无法忍受,很难保证医改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要尽快改变不合理的基药政策。要尽快明确村卫生室的设立、投资、管理、分配等等制度建立。要把村医的养老问题尽快落实,要呼吁国务院出台硬政策。要尽快建立村医进入、退出、管理一整套实实在在的政策。要抓紧卫生院的缺人、留人、管理不内行的问题。要把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当做大事,这比建立黑名单、打击非法行医、搞三好一满意可重要得多。把村医留下了,不要让他们继续失望,否则,你们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只能是纸上谈兵,谁去做呢?
说明:这是我复制一篇文章,其实真正的作者我也不知道。感觉说的很好,需要申明的是我没有要浸权的意思,只是感觉写的很好,放在这里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目前卫生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但愿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第四篇: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与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领域,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业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房屋建设落后,危房旧房居多;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饮食水平低,素质差,精神活动贫乏。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科学发展观;城镇化 ;改革。
引言
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在不少地方已设立试点,但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对改革的适应情况不同。在没有农田,以打工经商等营生的城市郊区农村,农村改革不但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促进城市更快发展。而在以务农为生的落后农村,改革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需要慎重处理,在此我们对农村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
农民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也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
民的关心。
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状况不及其初期,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其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由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便可以了解。比如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的“新市民”来说,吃饭、花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农村改革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农业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从它本身可持续发展,又要与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协调发展,还要以“农民”为本,时刻牢记把农民的生活改善好,把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户口农转非、将土地收回、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就完事了,因为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机械化地理解城镇化建设、理解支持三农政策。农村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继续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耕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源泉、更是全国人民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没了粮食,世人该如何生存?目前物价上涨如此迅猛,即使是有经济收入的城市人都开始计算着吃饭了,更何况农民呢?再者,拥有大量耕地,拥有大量农民,并不表示国家贫穷,耕地与农民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先进的、工业化的农业管理使农场主富裕悠闲,而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耕地与农场主的国家仍然是非常发达、仍然是世界首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支持科技兴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应该是相反地,盲目地进行虚无飘渺的形式化的、无形变相剥夺农民土地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城镇化。
2、有效利用乡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当前的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也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地区、部分人,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还只是仅仅聊以生计,因此,不能说一味鼓励农民工
涌向本来就有很多下岗失业工人的拥挤的城市就一定是良策,也不能说本来城市人还住不起房、更买不起房的时候却安置城里的农民工就一定是善举。相应地,我们应该利用城里人繁忙劳苦、身心俱疲的时候想享受大自然、想体会田园生活的契机,在乡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旅游风景,提供这样的休闲度假场地,让他们把钱合法、自愿、合情、合理地送到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发展了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城里人愉悦了心情,回去工作也精神了。如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3、招商引资、兴办特色企业。目前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值房价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趋向饱和,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正在考虑产业转移,农村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会,详细考察、认真评估,利用自己的地产、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农业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开阔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扩大了当地农民的知识范围,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奠定了有利基础。
4、强化职业技术、优化知识结构。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严格管理各类培训班、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结合全国、本省、本地等知识经济的更新与需求,及时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为国家、当地企业输入合格的、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改善农村的落后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四农村改革的展望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
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总之,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贯彻落实、务实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采取合理措施,其它领域积极协调帮助,还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适当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条心,才能缩短农村改革的进程,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3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专题重点问题及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计划经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计划经济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要点:第一,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所有制基础;第三,在计划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项决策活动由国家进行;第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由国家行政计划当局通过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调控的;第六,在计划经济中,商品货币被大大淡化,市场的作用极其有限,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配置全部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行;第七,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存在两种计划形式,一种是指令性计划,一种是指导性计划,其中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的主要实现形式。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常是如何建立的?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常的具体途径是:首先,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武昌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用赎买的办法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行公共占有,使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后,无产阶级运用国家的经济力量,通过宣传、示范和提供援助的办法,将劳动者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为何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一,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第二,这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第三,这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第二章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原因?
第一,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看。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早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萌芽,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的。既然如此,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二,从市场经济的性质看。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基本经济制度无关。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可以广泛地应用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也可以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第三,市场经济的运行的前提是有多个市场主体,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所当然是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主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
基本框架:第一,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特殊性质的企业制度。第二,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所谓市场体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部分。其中商品市场又分为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有分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企业家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第三,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与微观规制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前者特别注意发挥计划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第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震器和稳压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性障碍谈谈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继续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第二,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继续深化财税、投资和价格改革。第五,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第六,继续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第七,继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章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6-27 基本内涵: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劳动者的联合体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其中任何个人都不能把生产资料作为支配他人劳动、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公有制内部的成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关系上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力和义务。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意义:○2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方式,○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3、什么是全民所有制,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28-29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原因:
一、在仍然保留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包含的共同利益需要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二、劳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具有旧的社会分工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虽然劳动者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所具有的具体方式即劳动方式却是有差别的。劳动者还不得不长期或固定地从事某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而不能与各种生产资料自由结合,获得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
三、从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全民所有制采取国有制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相应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第四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主要特点41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在市场机制下个人的收入分配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实现:一是企业的总劳动在产品市场上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仍然要转化为社会劳动,个人劳动成果才能被社会承认。这种转化是通过个人所在企业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最终销售出去得以实现的。二是企业对劳动者按其贡献进行分配。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内部核算根据劳动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贡献率进行分配。三是劳动者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的消费。劳动者首先获得货币收入,然后通过产品市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剩余的收入作为个人积累。)第二,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分配标准。第三,按劳分配的直接对象以货币为主
第四,按劳分配不是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原因4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和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根本原因。所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3、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之间是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5-47 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动态角度看,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效率的高低决定一个社会财富的多寡,社会财富丰富,才能使公平问题的解决有更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公平问题。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各得其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有助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静态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
处理原则:第一,从长期看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在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效率和公平都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基本目标,两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兼顾。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效率和公平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第二,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在国民收入中占大部分比重,如果初次分配只讲效率不顾公平,那么不管再分配环节如何去做,都很难调整已经存在的收入差距,所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效率和公平兼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但是,这种公平应当保证效率不受大的损失。
第三,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在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效率目标的实现,政府干预的侧重点是维持社会公平,只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解决效率和公平兼顾的问题。第五章
1、什么是企业?一个生产和经营组织要真正成为企业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52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三个基本条件:
一、它必须是该组织内各当事人经济权利的集合,即所有者权利、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集合;
二、这种经济权利的集合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实现的,并在内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职权划分和协作关系;
三、它必须是可以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
2、什么是国有企业?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区别?56 国有企业: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弥补市场缺陷。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企业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也可以说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是“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条件”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组建国有企业,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既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所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实现形式,与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微观基础。
3、如何理解法人治理结构?58 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者(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组织结构。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其基本特点是什么?63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特点:这种体制是通过承包合同这一契约形式把集体经济利益和农户经济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集体所有制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从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第六章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7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企业体制。
主要内容:以公司制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股份集资制度、企业法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依法建立和依法经营制度等五大具体制度都成。这五大具体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现代企业创新?什么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71 现代企业创新是企业为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通过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新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而获得超而利润的行为。
制度创新:是指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创造新产品为内容的活动。第九章
1、什么是产业结构?什么是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119、128、126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投资结构:在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投资的问题。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哪些?134
一、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二是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按其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便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伸直失衡的可能性。
三、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的原因。
第十章
1、什么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哪两种类型?136、139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40 经济增长:即社会扩大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总产出的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手段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粗放型
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来说仍是两种增长方式并存,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省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技术进步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劳动力资源庞大,所以,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全局性的,应允许各地各企业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十一章
1、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147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社会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具体地说,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社会效益水平、生态的环境水平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
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便失去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促进结构优化、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二者的区别:一般说来,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且偏重于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某些进展。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构建和谐社会15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核心是协调好各方面的礼仪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平衡与协调机制。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第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社会公平。第二,和谐社会是与众不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动态的概念。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根据我国目前制度建设缺位的现状,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体系建设应当包括: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2、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制度
3、加大投入力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5、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3、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二,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道路。第三,坚持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第十三章
1、什么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179-181 目标:第一,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第一,经济手段。包括利用由国家直接掌握的重要物资和资金,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国家自觉运用的税收、信贷、财政、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
第二,法律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监督和控制,包括保护和制裁两种作用。
第三,行政手段。主要是行政机构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或下达某些带有指令性的任务,以及用指导性计划等行政方式,按行业系统或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2、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分别包括哪些类型?182-184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状况,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支总量关系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