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改革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调研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的情况 —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改革发展的历程,现状和问题
社科0918
内容提要:
山东农村改革经历了31的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重要经验。31年来,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呈现出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解决了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了农民的福祉,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是必须进行的。但下一步改革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困难。要加快推进山东农村的第二步改革,必须坚持农村改革的市场取向,推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新农村改革发展生活水平城乡差距
正文:
一.采访过程
为了深入调查山东农村31年来改革发展的情况,我调查采访了山东烟台部分农民,下面是其中一位农民的访谈实录。
问:这位大伯,您好,我想请问您几个关于现在农村改革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可以吗? 答:呵呵,可以的。
问:您对您现在的生活满意度有多少呢?您觉得改革给您生活带来的变化有哪些?
答:我对我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十二分的满意,党的政策好啊,为人民办实事,农民对党真的是没的挑剔,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到变化,我们都深有感触啊!这30年,中国的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人民公社制度,草房
变楼房,自行车变摩托车、摩托车变轿车,电脑也开始普及了。就拿我们村来说吧,总共200户人家,现如今就进了20多辆轿车、面包车,20多台电脑,这速度真的„„过去想都不敢想。
问:您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几年前相比,变化大吗?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答:非常之大。短短几年,改革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都要大。比如说取消农业税,实行医疗改革,扩大基层民主,打击基层腐败,实行最低生活补助,为鳏寡孤独老人提供生活保障„„
问:您认为在您身边,改革还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呢?您对政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答:在我看来,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很多,农村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还是不够完备,希望政府能在这些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吧!呵呵。
从大伯的回答,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关于农村改革的一些成效,可以看出改革的确深入人心,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调查访问以及深入研究,我对改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农民生活和精神的变化。
二.发展历程
2009年是农村改革31周年,31年前,由安徽小岗村冒险点燃的星星之火,经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传递,终于形成了农村改革的燎原之势。
有一句流行语叫做:中国改革看农村,农村改革看山东。
回顾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农村改革和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品大幅增产,到1984年底全省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1年,针对“买难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问题,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农村改革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农村商品经济全面发展。第三阶段,从1992年到2002年,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直接补贴政策为标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面貌发生重大变化。
三.改革的今天
近几年,农民体会最深的就是第四阶段的改革。它可以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农民无不对党的政策拍手叫好。通过采访调查和有关农业政策,我们归纳总结出了农业改革在以下方面的举措。
1.取消农业税
政府全面取消财政收入400多亿的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政策。种一亩地的小麦大致可以得到100多元的补助。这可以说是几千年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因为在漫长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政府收缴农业税、农民交纳农业税从来都是天经地义的。历朝历代,只有过局部减轻包括农业税在内的税赋的举措,还从来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的先例。农民一直是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又是收入增长最缓慢、生活最艰难的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取消农业税,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施政理念,是对农民的解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并带动内需,得到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2.实行医疗改革
在农村实行医疗改革,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难看病及缓解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重要手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切实保障广大农民身心健康的医疗救助制度。它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以小病补偿为辅,体现互助共济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看病时,出示医疗合作证便可以获得大约35%的费用报销,在镇医院住院的费用大约可以减免65%,不同的乡镇根据当地的情况采取不同比例的报销。
3.提供生活保障
对丧失劳动力的残疾人或是老人给予最低生活补助;70岁以上的无妻无子老人可以集中到政府开办的敬老院,其衣食住行全部由政府出资,政府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使其安享晚年;对农村现在仍存在的一些年代久远,破旧的危房,政府出资,来帮助农民修建那些房子,解决了部分住房问题。
4.开展家电下乡活动
购买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计算机、热水器、微波炉、空调、电磁炉这九类产品可以享受13%的政府补贴。家电下乡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实现惠农强农,;其二:拉动消费,带动生产。
5.鼓励节能
在农村建造沼气池能实现废物利用,沼气池通过一些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活需要,从而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国家采取相应的补助政策,鼓励人们的这一举措。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具体意见是:对东部地区每户补助1000元,对中部地区每户补助1200元,对东北、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对于具有新技术、新工艺的特殊项目,国家补助可适当提高。
6.打击腐败,扩大基层民主
过去党内腐败无人管,官员以各种名义搜刮钱财,并将其收为自己囊中之物,像蝗虫一样侵蚀人民,不为农民办实事。对村内的事,农民也没多大发言权。而现如今农民基层民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利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村内贪污腐败现象少了,政府给农民的补助不经过书记等之手,直接下达老百姓,税收也少了,书记等不能以各种名义搜取民脂民膏了。另外成立村委会,负责除了党政之外的村中大小事务,农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心中的村委会成员。
四.改革无穷期
山东农村改革到虽然如今已经卓有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有:农业效益仍然偏低,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农业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够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不到位;农村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压力加大。由此可见,山东依然面临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对此,山东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焕喜提出了前瞻性的建议。他认为,山东农村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增收为核心,紧紧抓住创业增岗。第二,以名牌为抓手,打造各地特色品牌。第三,以大户为基础,培植农业精英。第四,以合作组织为纽带,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第五,以改革为动力,加大支农、扶农的力度。第六,以投入为引子,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第七,以选人育人为重点,选好配好基层领导班子。
通过此次调查,我对新农村的全面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理解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的必要性。解决13亿中国人中的9亿农村人各方面问题,是棘手的,但也是必要的。农村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网站
人民网:http:///2008/
山东农业信息网:http:///art/
中国办公楼网:http:///jigoulunshi/
第二篇: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农村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经济建设关乎社会发展与稳定,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领域,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发达,农业发展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农业技术落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农村的落后状况有待改变,房屋建设落后,危房旧房居多;农民的贫穷生活急需改善,饮食水平低,素质差,精神活动贫乏。文章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探讨当代农村改革及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科学发展观;城镇化 ;改革。
引言
农村改革,农村城镇化在不少地方已设立试点,但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对改革的适应情况不同。在没有农田,以打工经商等营生的城市郊区农村,农村改革不但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而且促进城市更快发展。而在以务农为生的落后农村,改革仍存在诸多矛盾和弊端,需要慎重处理,在此我们对农村改革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农村改革的重要性
千百年来,农民躬耕于田地,为世界的亿万人口的生存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同时,农产品不仅仅只作为粮食来维持生命,还可以为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农村、农民还是输出劳动力与工业品消费的巨大市场,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经这样评论农业:“可以恰当地说,城市的全部财富和生活资料都是从乡村获得的。”
可是仅仅有农民、农业还不足以满足世界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多方面的综合需求。于是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也就相继产生并且迅猛发展。由于分工的不同、工种的不同、价值的差异、效益的区别,人们的经济收入自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城乡之间生活水平相应地也具有了一定的差距。
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服务业的兴旺,随着知识、信息产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同时,这差距相应地也反映出农业的局限性、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
二·农村改革的现状
党和政府及时意识到了城乡差距日益加大这一点,不论是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三农政策的实施,还是到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不论是从河南的南街村到七里营小康村的建设,还是到当前天津推出的农民宅基地换商品房的举措,都是国家想方设法保持农业经济、改善农村落后状况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行动。与此相应地也取得了众人目睹的成就,一部分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大多数农民的孩子也能够圆了上学梦。如此等等,无不感谢我们党及时的改革政策,无不感谢国家对农业、对农村、对
农民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也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对农业、农村、农
民的关心。
南街村与七里营曾经是农村进行改革并进行小康村建设的很成功的事例,至于目前出现的一些局限性及发展状况不及其初期,则应是后来的管理或可持续发展工作不完善的缘故,但它本身在起初是很具有典型性的改革成功事例。
但与此相对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很多效果不好的事例,其关键是没有理解究竟什么是城镇化,为什么要城镇化?仅仅把农民的土地收回、户口农转非、然后住上楼房就是城镇化了吗?仅仅这样就能实现城镇化的初衷、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了吗?显然不是,由当前某些所谓的城镇化后的“新农村”的状况便可以了解。比如濮阳市区的个别农村城镇化以后,没了土地,虽然户口农转非,但对于没有知识、没有致富项目、更没有工作的“新市民”来说,吃饭、花钱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科学发展观引导下农村改革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就农业而言,科学发展观要求既要从它本身可持续发展,又要与工业、服务业、科学技术等协调发展,还要以“农民”为本,时刻牢记把农民的生活改善好,把农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上去。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要想真正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不是简单地将户口农转非、将土地收回、将宅基地换成楼房就完事了,因为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机械化地理解城镇化建设、理解支持三农政策。农村改革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继续种植耕地,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耕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源泉、更是全国人民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没了粮食,世人该如何生存?目前物价上涨如此迅猛,即使是有经济收入的城市人都开始计算着吃饭了,更何况农民呢?再者,拥有大量耕地,拥有大量农民,并不表示国家贫穷,耕地与农民不是衡量一个国家贫穷与富裕的标准。以美国为例,先进的、工业化的农业管理使农场主富裕悠闲,而美国这个拥有大量耕地与农场主的国家仍然是非常发达、仍然是世界首富。因此,我们需要培养高素质、负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支持科技兴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不应该是相反地,盲目地进行虚无飘渺的形式化的、无形变相剥夺农民土地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城镇化。
2、有效利用乡镇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当前的中国,真正富裕起来也只是部分城市、部分地区、部分人,其他的大多数人也还只是仅仅聊以生计,因此,不能说一味鼓励农民工
涌向本来就有很多下岗失业工人的拥挤的城市就一定是良策,也不能说本来城市人还住不起房、更买不起房的时候却安置城里的农民工就一定是善举。相应地,我们应该利用城里人繁忙劳苦、身心俱疲的时候想享受大自然、想体会田园生活的契机,在乡村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旅游风景,提供这样的休闲度假场地,让他们把钱合法、自愿、合情、合理地送到农村。这样一来,农村发展了经济,生活得到了改善;城里人愉悦了心情,回去工作也精神了。如此达到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3、招商引资、兴办特色企业。目前大城市由于人口聚集,地值房价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市场趋向饱和,很多地区、很多企业正在考虑产业转移,农村应该抓住这样的大好机会,详细考察、认真评估,利用自己的地产、劳动力优势招商引资,一方面有效利用了农业闲置的土地,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管理经验,开阔了当地农民的视野,扩大了当地农民的知识范围,从而为将来的可持续奠定了有利基础。
4、强化职业技术、优化知识结构。当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严格管理各类培训班、职业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等,结合全国、本省、本地等知识经济的更新与需求,及时地调整、优化知识结构,为国家、当地企业输入合格的、优秀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各类人才。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利用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改善农村的落后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全民素质。
四农村改革的展望
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全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与无尚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努力、制定各项政策的优先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通过党中央、各级政府及全民竭尽全力的工作,结合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业经济的发展,农
村状况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必将有着光明的前景。
总之,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和谐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党中央的英明政策,更需要各级政府与基层领导干部的贯彻落实、务实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采取合理措施,其它领域积极协调帮助,还需要农民的大力配合,城市的适当援助。只有全民上下一条心,才能缩短农村改革的进程,才能摆脱落后的状况,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与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著;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华夏出版社,2005.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EB/OL].http://cpc.people.com.cn.3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人民日报,2006-02-14(1)
第三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四篇: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破立剧烈的体制大变革时期,1986年至1993年新体制巩固时期,1994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体制变革进一步深化时期和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落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等。对此,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0多年前,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逐步推进,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又任重道远。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回顾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宝贵
经验,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明确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偷偷搞起家庭承包。我们党顺应民意,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截止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巩固时期。农村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重点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阶段确定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在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从而迈出了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一步[1]。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2年,农村改革进入突破阶段,开始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论者指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持续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重点是推进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实施惠农政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学者们认为,第四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还在于从根本上改革了新中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 [2]。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然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们
应该总结经验,居安思危,引领未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第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从农业基础角度看,我国农业的水土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3万公顷,约等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或三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我国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分布很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4;我国水利设施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太低,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量施用化肥,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起水土流失。可见,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3]。
第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最关心的或者说与他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八件事,分别为路、电、水、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非常大。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0多万个,其中80%左右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20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8亿受教育的孩子中有1.5亿在农村,这确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仍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但仍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水平,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前还要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4]。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加快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存在着土地价值、农村资金、优秀劳动力“三个净流出”,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关于土地价值净流出。解决土地价值净流出问题,关键措施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从严控制征地规模。二是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政府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中用于“三农”的比例,包括用此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改善农村民生等等。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5]。
第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不能动摇。在搞活使用权方面,如果做好了这篇文章,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非常迫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6]。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至今尚未根本破除,主要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真正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要坚决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户籍、教育、卫生、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
第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问题。在措施上除上文提到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二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农民工以真正国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工伤保险等方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力,特别是平等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权利,降低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门槛,使他们能够转得出、留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加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必须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妥善解决好。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下获得同等收益。三是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消除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目前有好多村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空壳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集体经济的环境。
第七、简政放权,提高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充实县级财力非常关键,没有县域经济作强有力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县一级普遍感到“有限权力、无限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央和省级要简政放权,调整和规范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赋予县这一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第八、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问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把农民的素质提高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九、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9]。
总之,要通过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0]。
参考文献
[1] 罗菊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攀登,2010(1)
[2] 黄震.30年农村改革阶段划分与深化[J].理论前沿,2008(16)
[3]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4]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N].浙江大学学报,2009,39(4)
[5] 马晓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关注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0(7)
[6] 毕建康.衰落之路与强盛之道--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
2003(20)
[7] 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8]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9] 王德章.郭晓杨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改善公共政策的研究[J].商
业经济,2011(16)
[10]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1)
第五篇: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重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1.内容摘要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周年之际,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机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摆在全党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当前,国家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重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2.改革的意义
在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改革问题可不是一个局部性的改革问题。譬如说,大家都很关注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保改革,还有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对于重庆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都很重要,但这些改革还是属于局部领域的、一个大的方面的改革。相对于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广大乡村,重庆农村改革则不同了,它对于重庆的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意义。我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或者说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重庆改革开放的纵向维度来看。重庆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道路,历经风雨取得巨大成就。30年成就起步于农村改革,又受制于农村改革。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上考虑,重庆下一个30年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起步于哪里?新的战略突破口在哪里?再过30年,也就是到了2038年,已接近于本世纪中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目标是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是个什么含义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标准呢?
在已走过的30年里,我们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9%-10%的高增长;在接下来的30年里,我们还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约为6%-7%)。考虑到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就会加大;再考虑到重庆的人口总量,人均GDP的指标要上去难度会更大;而人均GDP提高最大难度在农村。因为重庆人口总量的约60%-70%在农村,即重庆现有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我认为农民工群体仍应属于农村人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群体的法定身份、主体消费和基础财产都还在农村)。重庆下一个30年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如果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活力,如果不能再次更高水平地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重庆的全局发展将会举步维艰。
从全国经验来看,或从我们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印象和感受来看,发达地区之所谓发达,不仅表现在工业和城市建设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们的农业和乡村建设也基本达到了现代化程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生活水平同质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情趣、乃至衣着打扮基本相同,你很难分清谁是城市人谁是农村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退休养老保障等主要社会福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如可以常常看到校巴接送乡村的孩子上学;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化,即道路、水电通信管道、大型超市等与城市同步同标准地建设。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现代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但重庆大多数的农村却还非常落后,更不用说城乡二元结构在管理体制上、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了。从这个比较中,更能说明重庆农村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更说明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是抓住了重庆下一个30年发展的事关全局的要害问题。
总的来说,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重庆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改革的重点
按照胡锦涛同志对重庆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重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思路应着眼于以下领域:
3.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土地流转体制和适度规模经营机制
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一政策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否则农村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混乱,农民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根据各地的实践和探索,可行的思路有:一是鼓励城镇或当地资本组成“龙头企业”,转包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土地银行”,激活土地要素,实现土地和劳动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银行把这些存进来的土地贷出去,主要贷给成片种植、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存贷之间的亏损,可由政府补贴。其好处是,农民转包的土地能留转到质量能手当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3.2 深化和落实林权改革制度。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开拓创新,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现代林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发展林业产业,繁荣林区经济,对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林业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协会的作用,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林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3.3.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主体作用。要调整国民收入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对财政收入用于“三农”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应有一个适度的界定,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目前,有关农业投入的管理规定比较笼统。由于对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资金用途没有明确的规定,时常导致农业预算支出被挤占的现象发生。为此,要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法规,以保证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4.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规定,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进行乡镇机构的合并和人员的精简,真正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县乡联动改革,完善和创新农村治理机制。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依法搞好村民自治,推行农村民
主政治建设。要下大力力气加强基层干部廉政勤政、执政为民建设;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3.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一是重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变农村基层农技站“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三是更新农村治理理念,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优化农村组织机构,扶持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扩大基层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和教育事业。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体制机制,坚持科教农结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6.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为此,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重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壮丽事业。二是各级党委要切实把农村工作摆到重要议事议程。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重视农村改革发展,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和落实“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政策,要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和支持党政干部广大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改革发展。
5.政策建议
5.1成立农村“土地银行”,规范土地流转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5.2保持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根据人口变动进行小范围调整。
因为人口变动,如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相应做出调整,就会导致,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应该根据人口变动,在一定周期内小范围的实行土地重新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5.3节约土地,规划建房。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较大,而对村镇建设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投入,导致农民建房无序,许多村庄出现“新房一大片,弃房随处见”的现象,这样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使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