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时间:2019-05-12 19:2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第一篇: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

【会议内容】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解读】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会议内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解读】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会议内容】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解读】

专家表示,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会议内容】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解读】

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会议内容】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解读】

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会议内容】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解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会议内容】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解读】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会议内容】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读】

早在2006年,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会议内容】

此外,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解读】

有关专家表示,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会议内容】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解读】

专家表示,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会从8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会议内容】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会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解读】

专家表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将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具体部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必将对建设文明、清廉、和谐的乡村产生重大而积极影响。

第二篇:学校发展目标解读

广宗县第三中学

“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目标解读

著名的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喜,主动地探索,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被动地接受,人格在萎缩。”由此可见,办优质教育,创优质学校是时代的呼唤。广宗县第三中学办学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校教师不息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结合我校现状,我们提出了“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的近期目标。这个目标如何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树立师生“三观”、“三最” —— “思想第一”。中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各种思潮和观点,只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用的人才,才能幸福一生。基于此,我校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打造学校精神特区,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树立正确科学的“三观”是打造第一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树立起正确科学的“三观”,我们就能把学校打造成精神特区,把师生培养为品行最优秀、心态最阳光、意志最坚韧的德育第一品牌。

二、创造最好的办学条件——“条件第一”

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学生的时代需要,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际步骤。我校一直注重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为实现第一品牌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自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整改了餐厅、教学办公区环境以及教师办公条件,新增了师生音乐舞蹈室、教师洗浴中心,书画拷贝箱,并马上开通学校南大门为师生创造良好交通环境。今年我们还将修缮屋顶、新建厕所、围墙以及塑胶操场等,学校将用三年时间为师生创造最好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打造“高雅、精致”校园。

三、学生成绩提速最快——“成绩第一”

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教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学质量。我校提倡素质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多彩的活动和严格的管理,来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成立以来,我校积极学习衡中、永威、精英等知名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6+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蓝底,结合学校实际,打造我校高效课堂并初见成效。通过举办特长培养班、各类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加上严格的半军事化管理,初步形成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近三年的努力,我校学生成绩的提升速度要做到全县第一,根据走访、调研、测算,我校2015年下半年期末全县统测,由于生源质量极差,我校7年级学生总平均成绩虽不是全县第一,但学生成绩提速已经跃居全县第一,我校名列全县前1000名学生数,由2015年9月入学时的11人提升到94人,增加83人,而某初中名列全县前1000名学生数,由2015年9月入学时的833名,下降到716,减少117人。三年后,我校部分科目和班级成绩要提升到全县第一。

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安全第一”

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是近年来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始教育工作终排在第一位工作,也是人民群众最担心的校园管理内容。第三中学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成立以来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领导组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编制了一系列安全制度以及安全预案,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责任明确,层层落实。定期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防震、消防安全逃生演练活动,建立和完善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控体系。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完善学校师生食堂管理、学生营养餐监管制度,做好食品留样、检查记录、台帐,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健全卫生室管理制度和巡视制度,门卫对进出人员进行详细登记。制定并完善了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加强了食品卫定期组织学生餐厅满意度调查问卷等,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第三中学自成立以来,校园未发生任何安全事件,被授予“2015年邢台市平安和谐校园先进集体”。

五、打造精细化管理典范——“精细化第一”

老子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学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方方面面的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劣,对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十分重要。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重要性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精细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的方向,学校的管理应该追求精细化。第三中学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根据学校实际,对师资、教育资源进行最佳组合,在学校管理机制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精心的态度、精细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不断提升学校标准化办学品位,使学校各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精细化管理得到领导和社会认可。今后,三中将继续完善和发展精细化管理内涵和外延,力争把精细化做到全县极致!

六、彰显三中校园特色——“特色第一” 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所学校各有特色,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多元化人才的需要。创办特色学校是学校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从素质教育出发,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这也是近年来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许多特色学校的基本经验。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发展成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第三中学非常注重学校特色发展,学校领导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独特的办学主见,严谨的治校策略,良好的个性化作风,学校教师队伍严谨认真,业务能力强。先后开设了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科和特色活动及刊物。编制了《寒假生活》、《暑假生活》、《德育手册》、《制度汇编》等书刊,创办了校刊《领航》,印制了宣传挂历,启动了德馨超市、德馨考场、励志岛建设,建成了舞蹈室、画室,今春开设了舞蹈、声乐、器乐、素描、国画、油画、计算机课程等,打通了学生特长通道,同时举办白雪节、灯谜会、桃花节、翠竹节等具有三中特色的自办节目,办好感动三中人物评选和颁奖,建设好各科加油站,真正做到了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以上六点,是对我校“三年打造广宗第一品牌中学”目标的具体解读,为了实现该奋斗目标,三中人将劈山蹈海,一路凯歌!

第三篇: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敬爱的党支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8.12

第四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五篇: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破立剧烈的体制大变革时期,1986年至1993年新体制巩固时期,1994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体制变革进一步深化时期和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落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等。对此,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0多年前,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逐步推进,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又任重道远。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回顾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宝贵

经验,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明确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偷偷搞起家庭承包。我们党顺应民意,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截止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巩固时期。农村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重点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阶段确定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在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从而迈出了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一步[1]。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2年,农村改革进入突破阶段,开始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论者指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持续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重点是推进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实施惠农政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学者们认为,第四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还在于从根本上改革了新中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 [2]。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然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们

应该总结经验,居安思危,引领未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第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从农业基础角度看,我国农业的水土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3万公顷,约等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或三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我国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分布很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4;我国水利设施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太低,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量施用化肥,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起水土流失。可见,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3]。

第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最关心的或者说与他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八件事,分别为路、电、水、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非常大。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0多万个,其中80%左右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20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8亿受教育的孩子中有1.5亿在农村,这确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仍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但仍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水平,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前还要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4]。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加快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存在着土地价值、农村资金、优秀劳动力“三个净流出”,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关于土地价值净流出。解决土地价值净流出问题,关键措施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从严控制征地规模。二是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政府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中用于“三农”的比例,包括用此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改善农村民生等等。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5]。

第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不能动摇。在搞活使用权方面,如果做好了这篇文章,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非常迫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6]。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至今尚未根本破除,主要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真正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要坚决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户籍、教育、卫生、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

第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问题。在措施上除上文提到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二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农民工以真正国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工伤保险等方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力,特别是平等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权利,降低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门槛,使他们能够转得出、留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加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必须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妥善解决好。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下获得同等收益。三是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消除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目前有好多村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空壳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集体经济的环境。

第七、简政放权,提高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充实县级财力非常关键,没有县域经济作强有力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县一级普遍感到“有限权力、无限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央和省级要简政放权,调整和规范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赋予县这一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第八、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问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把农民的素质提高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九、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9]。

总之,要通过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0]。

参考文献

[1] 罗菊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攀登,2010(1)

[2] 黄震.30年农村改革阶段划分与深化[J].理论前沿,2008(16)

[3]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4]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N].浙江大学学报,2009,39(4)

[5] 马晓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关注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0(7)

[6] 毕建康.衰落之路与强盛之道--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

2003(20)

[7] 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8]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9] 王德章.郭晓杨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改善公共政策的研究[J].商

业经济,2011(16)

[10]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1)

下载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近些年,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促进农业发展、......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范文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 农村发展建设是实现全民小康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范文,欢迎阅读! 20**年12月18日,**市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调研文章

    驻村干部:xx根据《xx县信息产业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本人利用几天的时间里,通过与驻点村干部群众座谈,查阅统计资料,挨家挨户的实地考......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

    目标解读大全

    目标解读 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为少先队活动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围绕人文校园建设,借鉴新课程的理念,将少先队活动融入校本课程建设之中,构建起"以人为本、以课程为本、以......

    目标解读

    第二学段(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三上:识字 200 个。写字:300个。 三下:识字 200个。写字:300个。 教学上,随着识字量、写字量的增加,生字的巩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