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

时间:2019-05-12 19:3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

第一篇: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

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 屏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朱世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指明了到2020年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屏山县紧扣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市委“创新工作年”的主题和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任务,立足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屏山实际出发,着重分析当前影响屏山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就如何推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一、农村发展现状

屏山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宜宾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耕地15677公顷,林地7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48.12%,是传统的农业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孕育,在茶叶、水果、白魔芋、林竹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2008年底全县粮食总产量12.83万吨,同比增加0.32万吨,人均实现占有粮食432公斤;蔬菜产量7.5万吨,实现产值9280万元,同比增加1万吨;水果产量2.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生猪出栏31.09万头,山羊出栏28.38万只,肉兔43.25万只,小家禽285.6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5.55亿元,农民增收150元。

二、影响制约因素

近年来屏山县在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指导引领农民群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影响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因,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粮食生产能力较低。

屏山地处山区,山高坡陡,人均耕地少且分散,不能从事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高。耕地质量差、土层薄而瘦,粮食产量低,可种植的作物种类相对较少。部分乡镇海拔较高,降水量小,水源缺乏,影响粮食生产。部分高山地区气温较低,全年光照时间少,导致粮食产量低下。

(二)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屏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实力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足。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正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了8500余万元,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交通网络尚未真正形成,部分村尚不通公路,造成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成本增加、农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通信不便造成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农作物产量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阻碍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受市场因素影响种植业、畜牧业效益低。

目前农村畜牧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尚未形成规模,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销售受物价波动影响较大,农民从事种植和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种植、畜牧业的发展。

三、对策措施建议

屏山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结合自然特点,立足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念好“山”字经,全面深入发展绿色林茶、白色魔芋、金色果烟等“三色”生态农业,抓住移民迁建带来的发展机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新发乡和新市镇为中心的金沙江和岷江两大经济带,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发挥引领带动。

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规模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屏山县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和日照时间长等多种自然资源优势,以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化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全县农民走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道路。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改良选育牲畜品种,实行科学饲养,科学治理,加强疫病预防防治工作。规模化发展畜牧业生产,多种渠道积极扶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为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及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指导服务工作,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重点以节粮、耐粗食、饲料成本低的畜禽为主,大力发展黑山羊、肉牛、生猪、土鸡等,逐步走上规模养殖道路。开发林业产业,依托山地多、面积广的优势,引进推广适合地方发展的经果林。采取政府适当补贴,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集中购买优质苗木,县林业局、农业局等涉农部门选派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作技术指导,采取山间种植竹林,山下种植中药材、水果等经济林木,田边地头种植茶树等,有效利用山地资源。

二是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开发。在树立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来屏投资创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以“龙头”为纽带,让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使小产品与大效益连结起来。要加快推进旭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建成投产,重点支持龙湖翠茶业公司、水中韵茶业公司、中都兴隆魔芋厂等县内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优势农产品优势“品牌”开发,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三是抓住移民迁建机遇安置富余劳动力。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抓粮食生产,转变到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要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的路子上来。抓住屏山县移民迁建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组建劳务输出开发公司,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参与城集镇迁复建有关工程建设,就地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加以培植,加大农民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疏通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增加劳务经济收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形成“上下齐抓,多轮驱动”的强劲态势。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做到永续利用。

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抓好25度以上山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做到连片开发,集约经营,走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产业化发展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结合本地特色,优化品种,减少趋同,主攻淡季,均衡上市。通过由点到片,由零星种养到规模种养,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把屏山县农业作物发展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竞争力更强,促进全县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基础工程建设奠实发展根基。

加快农村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农村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点,要着力解决好农村“道路难行,信息不畅,技术较低,观念落后”的现实难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采取政府出资与农民投劳的方式,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农村面貌改观,带动农民增收。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兴修水利,改修排灌沟渠,改进浇灌方法,扩大浇灌面积;修建蓄水窖,解决部分农村高山缺水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部分蓄水、提水工程,努力做到引、提、蓄相结合,解决水源不足,用水困难,力争解决高山农村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强化农村教育扶贫。多方联系,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农村的教育扶贫。对于农村的扶贫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农民出劳力,多方共同投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大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力度,解决农村教育难的现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着力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能力不够强、动力不够足、管理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大科学技术运用增加技术含量。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科技措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以“节本增效,先进实用,优质高效”的原则,整合技术力量,大力推广农业综合技术,加快先进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嫁接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培植农业新的增长点。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引进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把农技人员推向生产第一线,推向市场,培养造就一批科研型、经营型加治理型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之在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支持鼓励农技人员以资金、技术等方式创办、领办、联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和改进对农业优势产业开发的引导和扶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特色资源为依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篇: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选择

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途径选择

——关于巴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并把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巴中属“老、边、山、穷”困难地区,如何改变城乡经济分割较为严重,如何破解三大产业关联度不强和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乏力的难题呢?近年来,我们在依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铆紧统筹城乡发展链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的途径选择: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市域经济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镇居民进行通盘考虑,需要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城镇居民的良性转化与互动。经过缜密的思考与分析,我们认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这个转化与互动链条上的联结点,是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基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哲学思考。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根本性突破,提出了所有制形式和结构的选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必须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第一准则。巴中属边远贫困山区,生产力水平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呢?市委、市政府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哲学思考,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出发,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着眼点落脚于所 1

有制结构的大调整上,在“构建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框架”的基础上,响亮地提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区域经济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民营经济富市”的发展战略。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缘于对市情的辩证分析和准确把握。巴中属边远贫困山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总量、收入的增长速度、消费水平都存在很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的结构矛盾已经成为困扰巴中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突出因素;巴中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且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体利益愿望,“民工潮”与部分务工人员回流创业与我市客观上存在的在政策引力、利益牵引力上不够的矛盾是制约巴中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我们有丰富而独特的绿色食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深度开发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已经成为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等等。劣势与优势并存的特殊市情,加快小康建设步伐的使命,要求我们必须对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作出正确的选择。曾经与四川同为农业大省的浙江省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跻身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4位,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城乡“百姓经济”崛起壮大。“无工不富”的实践和江浙等经济发达地区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告诉我们:只有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快速做大做强民营中小企业,才能为促进贫困山区经济振兴蓄积强大的力量,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促进优势资源转化的客观需要。巴中地处秦巴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南江黄羊、通江银耳、金银花、生态猪、茶叶、中药材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优质大米、生态猪等,只有加速培育农村民营经济经营者,只有做大做强民营企业,才能实现资源的加工转换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从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我们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他们大都具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适合民营企业创业之初大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经营方式。

成功的实践探索: 实施“民营经济富市”战略

在实施“民营经济富市”战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中,我们主要着眼于“三个立足”:

立足资源办企业,培育壮大民营骨干企业。“龙头兴,则产业活”。在抓民营企业培育中,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支柱产业培育民营骨干企业的意见》,提出了突出“三个重点”,建好“一个园区”,办好“百家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以本地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园区聚集为牵引,以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为拉动,培育壮大一批民营骨干企业。目前,我们以在建的市工业园区的拉动,以全市“百户企业”为基础,突出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以科技为支撑的科技型和以劳动密集型为重点的民营企业,着力打造巴中市运输集团公司、巴中市中兴纺织、巴中市惠昌食品、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公司、四川小角楼酒业集团公司、南江冶金矿山集团公司、南江黄羊有限公司等20户骨干民营企业,力争其年销售收入实现过亿元。

立足企业抓产业,培植民营经济支柱产业。支柱立,则经济兴。全市重点围绕以绿颂米业、龙头面业和绿颂油脂为代表的优质粮油加工企业,培植优质粮油产业;围绕以南江黄羊和生猪加工为重点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培植优质畜牧业;围绕以正华药业和普瑞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培植中药材产业;围绕以永益茧丝和中兴纺织为代表的茧丝纺织加工企业,培植茧丝绸产业;围绕以芦笋和山野菜为重点的果品、蔬菜加工企业,培植绿色土特产品产业;围绕以通江银耳系列产品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培植银耳产业;围绕以江口醇、小角楼、重庆啤酒、云顶茗兰等为代表的酒类饮料生产企业,培植优质粮食、名优茶叶产业;围绕以南江冶金矿山、煤电集团为代表的冶金采矿,巩固提升冶金建材产业;围绕以华兴建筑和南江水泥集团,培植建筑建材业,逐步形成食品饮料业、医药化工业、冶金矿产业、建筑建

3材业、机械电子业、丝绸纺织服装业“六大支柱产业”。

立足长远抓治理,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环境好坏是发展的关键。抓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上,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抓组织环境建设入手。成立了由市政府市长任组长、3名副市长及市政府秘书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对民营经济工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同时,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由市政府秘书长兼任民营办主任。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二是从抓舆论环境建设入手。坚持市内一切会议大讲民营,一切媒体宣传民营,一切活动突出民营,一切工作服务民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先进典型,定期隆重表彰民营经济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为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三是从抓投资环境建设入手。加强城镇配套设施和以交通、通讯、电力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园区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四是从抓政策环境建设入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省纪委等18个部门(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的通知》,立足巴中实际,出台了《巴中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等文件,同时坚决治理“三乱”行为。五是从抓政务环境建设入手。按照廉洁、务实、高效的要求,在营造开明、开放、诚信、透明的政务环境上下功夫,出台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落实“六制”优化政务环境的通知》,各费收取一费制、检查评比申报制、证照办理代办制、违纪违法举报制、行业作风评议制、考核考评淘汰制等“六制”对优化全市政务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我们狠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六是从抓市场环境建设入手。按照规定放开市场准入,充分发挥工商、质检、公安、城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七是从抓服务环境建设入手。实行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和部门帮扶制度,市民营办还与市监察局

4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对民营重点企业专项服务的通知》,对领导联系的企业实行定点联系,并不定期走访了解情况,进而规范部门的检查评比,查处部门和个人的吃、拿、卡、要和“三乱”行为。八是从抓人才环境建设入手。出台了《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对民营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物质鼓励、精神激励、政治关心和权益保护等方式,提高民营经济业主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人才聚集、人才成长,带动和促进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长远的思考: 以“三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且不能一蹴而就。笔者以为,只有走“三化”的道路,以城镇化带动民营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打牢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有效途径。要引导、鼓励城乡个体业主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公司带农户、业主加农户”等各种形式,把种、养、加各个环节联结起来,把农产品的包装、储藏、运输和销售联结起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农民与企业实现“双赢”。引导、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二次创业”,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或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引导、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资源开发进而实现增收。总之,要围绕农产品抓加工,围绕加工抓配套,围绕配套壮规模,围绕规模抓名牌,才能在农村走出以民营企业为拉动的生产——加工——增值——增收之路。

走城镇化道路,培育民营经济市场载体,搭建城乡统筹发展平台。资料显示:三个农民抵不上一个市民的消费水平,五个农民抵不上一个市民的现金消费。实践证明,城镇化的滞后,直接影响市场容量的扩大,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着农业自身的发展。加快小城镇,促进农村分散的生产力要素聚集,是启动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的切入点,是开拓农村市场的依

5托,是发展二、三产业的平台。要按照产业生产力的布局,以产业为依托,立足现有优势,培育建设商贸发展型、工业加工型、农副产品加工型、旅游带动型等各具特色的、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小城镇,使城镇建设与乡镇区域济相衔接,同时也要鼓励民营企业支持、参与小城镇基设施、公用事业及基他行业的改革和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铆紧城乡统筹发展链条。改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民营经济的作用无可替代。要培育对外紧靠市场,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对内能联合产业的生产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农业资源优势,引导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鼓励民营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延长农产品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国企改革步伐,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促进民间资金低成本进入,尽快实现工业经济的民营化发展。支持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创办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优势资源转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篇: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专业:农学姓名:龙慧

贫困山区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草山草坡面积大、农副产品丰富,剩余劳力充足的状况,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况且,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销路好、见效快,符合千家万户的生产利益要求。因而,它对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试从分析大悟县畜牧业现状入手,来谈谈贫困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黎平县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云贵高原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山多田少。,农村人平纯收入600元左右。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黎平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黎平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

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交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转自:http://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http://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其次是处理好牧粮关系。主要是表现在种草与种粮、人畜争粮的矛盾上。解决这个矛盾主要是在满足人们食粮的基础上采用种草养畜和种粮养畜。种草养畜可以超出种粮两倍以上的效益;种粮养畜,如种玉米作鸡饲料、种大麦作猪饲料等等。在紧张的地方可套种间作。

〈五〉优化外部环境,重点放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上。发展山区畜牧业必须把投资、技术、物质、品种、饲料、防治、加工、销售、税收等方面配套起来进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从产前、产中、产后上搞好服务,使畜牧业生产有一个优化的外部环境。

〈六〉建立相配套的畜牧业产品深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市场竞争力上。畜牧业的发展,能不断地丰富畜禽产品,要使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并有较长的寿命,就必须进行畜禽产品深加工,兴建成配套企业,生产罐头、香肠、奶蛋制品、皮革制品等产品。加工企业的建立既能增加国家和人民的收入,又能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

第四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推进农村改革,加强党的领导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

(一)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省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队伍建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探索发展党员新机制,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

(四)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做好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五篇:农村改革发展

农村改革与发展

摘要

中国农村改革实践告诉我们,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基本方向是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之路。从体制变革的视角,可将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破立剧烈的体制大变革时期,1986年至1993年新体制巩固时期,1994年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体制变革进一步深化时期和十六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目前也面临不少难题,如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落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等。对此,应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补贴和对农村的公共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等。

关键词:农村改革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真正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和邓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农村迈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开始谱写新的篇章。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虽然开始时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但由于它顺民心,得民意,故犹如长江之水,滚滚东流,不可阻挡,不可抗拒,迅速普及神州大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30多年前,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对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30多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逐步推进,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和宝贵的经验,又任重道远。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有必要回顾30多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宝贵

经验,并根据世情、国情的新变化,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明确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继续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一、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5年农村改革起步阶段。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签定“生死契约”,偷偷搞起家庭承包。我们党顺应民意,农民自发的改革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自觉改革。截止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激发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这一改革,中国在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

第二阶段:1986年至1993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巩固时期。农村改革进入深化阶段,重点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一阶段确定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市场化程度。使我国在农业增长中开始实质性地引进市场因素,从而迈出了我国农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一步[1]。

第三阶段:1994年至2002年,农村改革进入突破阶段,开始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框架。论者指出,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推进注入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这一阶段的改革不仅使农民更完整地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而且在真正意义上启动了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从而为中国农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实现持续发展,奠定了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基础。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进入历史转变阶段,重点是推进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实施惠农政策,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学者们认为,第四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取消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还在于从根本上改革了新中国以来通过索取农业剩余实现工业化的非均衡化发展道路 [2]。

二、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

对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显然要充分肯定,但肯定成就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面向未来,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我们

应该总结经验,居安思危,引领未来,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三句话对当前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第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从农业基础角度看,我国农业的水土资源正面临着越来越紧缺的发展状况。比如说耕地面积,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时间,我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833.33万公顷,约等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或三个浙江省的耕地面积。我国现在人均耕地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另外,我国人均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且分布很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4;我国水利设施也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增长中科技含量太低,我国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大约在48%-49%,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大约要低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仍有大量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大量施用化肥,从长期效应来说,必然引起水土流失。可见,我国现在的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未来的土壤资源、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中央强调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解决当前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固然有物质条件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如果单纯从GDP、财政收入角度考量,投资农业的确没有太大意义,但是从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农业的确需要大量的投入[3]。

第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最需要扶持”。农民最关心的或者说与他们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八件事,分别为路、电、水、气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路、电、水、气是关系民生的四大硬件,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投入量也非常大。单从道路角度讲,我国现有行政村60多万个,其中80%左右开通了公交班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是四大软件。以教育为例,2003年之后,国务院下决心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1.8亿受教育的孩子中有1.5亿在农村,这确实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这些年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如率先在农村免除了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期间生活困难的住校生,国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免费教育的受益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仍然要加大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虽然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但仍只有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0%的水平,这个差距甚至比改革前还要大。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还看不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拐点[4]。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

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大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加快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一、统筹城乡发展,防止农村生产要素加剧外流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存在着土地价值、农村资金、优秀劳动力“三个净流出”,这是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关于土地价值净流出。解决土地价值净流出问题,关键措施要把握两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缩小国家强制性征地范围,从严控制征地规模。二是要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政府要逐步提高土地出让金中用于“三农”的比例,包括用此增加新农村建设投入和改善农村民生等等。解决农村资金净流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构建金融支持“三农”的资金回流机制。同时,政府应从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出发,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5]。

第二、搞活农村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问题。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必须长期稳定土地承包权不能动摇。在搞活使用权方面,如果做好了这篇文章,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随着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和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对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非常迫切,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之举[6]。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千差万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

第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有所松动,但至今尚未根本破除,主要表现在二元户籍制度、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二元财政制度、二元金融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真正还农民以国民待遇。一是要坚决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大力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落实好“重中之重”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形成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全面推进户籍、教育、卫生、金融等方面的改革,特别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

第四、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问题。在措施上除上文提到的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外,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确保农民工与城市职工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二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还农民工以真正国民待遇,确保农民工在医疗卫生、子女上学、工伤保险等方面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权力,特别是平等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权利,降低农民工转变为市民的门槛,使他们能够转得出、留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第五、加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必须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切实妥善解决好。一是完善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二是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流转,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下获得同等收益。三是健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安置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消除因失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第六、解决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问题。目前有好多村庄,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甚至是“空壳化”,因此,必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来抓。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二是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多渠道、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发展集体经济的环境。

第七、简政放权,提高县级统筹城乡发展能力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充实县级财力非常关键,没有县域经济作强有力的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但目前县一级普遍感到“有限权力、无限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中央和省级要简政放权,调整和规范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赋予县这一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赋予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决策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8]。

第八、调动农民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问题。要着眼于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更新农民思想观念,把农民的素质提高起来,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第九、强化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9]。

总之,要通过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10]。

参考文献

[1] 罗菊芳.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历程与经验[J].攀登,2010(1)

[2] 黄震.30年农村改革阶段划分与深化[J].理论前沿,2008(16)

[3]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4] 陈锡文.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总体思路[N].浙江大学学报,2009,39(4)

[5] 马晓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关注几个问题[J].农村实用技术2010(7)

[6] 毕建康.衰落之路与强盛之道--探索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J].领导科学

2003(20)

[7] 寻广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8] 张毅,王宇.统筹城乡发展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

[9] 王德章.郭晓杨哈尔滨市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与改善公共政策的研究[J].商

业经济,2011(16)

[10] 宫希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1)

下载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范文

    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样本 农村发展建设是实现全民小康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关于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会议简报范文,欢迎阅读! 20**年12月18日,**市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

    农村改革发展亟待攻坚克难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

    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调研文章

    驻村干部:xx根据《xx县信息产业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安排部署,本人利用几天的时间里,通过与驻点村干部群众座谈,查阅统计资料,挨家挨户的实地考......

    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实践教学案例建设项目文本 案例名称: 红手印的思考——安徽农村改革与发展 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项目负责人:叶 高 填表日期: 2012年8月18......

    贫困山区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湖北省**县处于秦巴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和传统经济结构的双重制约曾长期困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矛盾,抓准市场经济的机遇,立足......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尊敬的党组织: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老师的知道下学习了《**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它如一场喜雨,滋润着乡村大地。它让人们看到“三......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在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小岗村,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