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这些寓言作品的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的教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的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出色地反映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哲学观点。
“道”是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虚静”、“心斋”、“绝圣弃欲”,就可以体悟“道”,进入“道”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有一则东郭子向庄子询问“道”的寓言:庄子首先肯定地回答“道无所不在”,然后依次告诉他“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最后强调说,“汝性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就反复告诫人们,大道不简秽贱,处处有之。《庄子·天运》中“孔子游于卫”的故事,先后将“陈之刍狗”、“推舟于陆”、“桔槔俯仰随人”、“猥狙衣周公服”、“丑人效颦”等寓言组织在一起,反复论证,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寓意,即借师金之口,批评孔子遨游于仁义之域,卧寝于礼信之乡,“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只有去智绝圣,如桔槔随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何有之乡,达到真正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界。
“任自然”、求“无为”是道家学派的核心内容,《庄子》中不少寓言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之死”,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善待之恩,尝试着为浑沌凿人皆具有的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至乐》中的“鲁侯养鸟”,说鲁侯得到一只止于郊外的海鸟,为之“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结果使鸟“眩视忧悲,三日而死”。这两则寓言从反面说明不顺应自然而企图有所作为,其结局是悲惨的。又如,《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通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今臣之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比较,用庖丁目无全牛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事实,说明何以养生、处世以致“保身”、“全生”、“尽年”的道理。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寓言全面地宣传了他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的“明法”、申不害的“任术”、慎到的“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以法为核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学说,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储说》中的200多则寓言,不仅有强调“必罚明威”、“信赏尽能”、“慎言独断”的,而且有说明“明主之道”、“臣主之理”、“臣下之节”的;既肯定了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教条保守的危害性,有时甚至宣扬了驾驭权术的必要性。如《内储说上》:“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寓言对韩昭侯玩弄手腕“以此察左右诚不”的做法,归之为“挟知而问”之术,这充分说明作者对此举动的态度是称道的。
此外,《解老》中的“詹何猜牛”,告诫人们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的;《外储说左上》中的“齐桓公好服紫”,说明执法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难一》中的“自相矛盾”,指出了“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这是韩非矛盾学说的寓言体现。用逻辑学的话说,两个相互否定的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的,二者不能同时为真。韩非的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的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的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的现实。
二、题材来源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261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34则,取材于人物的有227则。在人物寓言中,直接与庄周其人有关的故事14则,人物与动、植物参半的故事5则,只有人物形象(包括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等)的达208则l圳。如,黄帝、神农、浑沌、离朱、河伯、海神等都直接取材自神话传说,鲲鹏、凤凰、海鸟等动物形象也有原始神话传说的蛛丝马迹。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列子、颜回、曾子、许由、宋荣子、孙叔敖等,他们在《庄子》寓言中出现,多不是还原性描绘,而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成了新的人物形象。《庄子》寓言为了表达的需要,还随意驱遣,虚拟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人物名字,如无所谓、孟子反、大公调、无穷、无始、子祀,等等。
《韩非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340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的有5则,引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的有75则,加工历史故事的有260则。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学很兴盛,诸子百家、游客策士往往引述先人事迹来印证自己的主张,使历史故事转化为寓言故事(其关键就是具有了寓意和讽喻性质)。这种现象,《庄子》中虽为数不算少,而在《韩非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晋文公攻原得卫”(《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与《国语·周语》有关记载演化而来,“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演化而来,“纣为象箸”、“棘刺母猴”、“滥竽充数”、“唇亡齿寒”、“扁鹊见蔡桓公”等,均是加工改造的历史故事。有人统计,《韩非子》仅取材于《左传》和《战国策》的历史故事就达80多个。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中,有明主暴君的故事,有忠臣奸党的故事,也有士人愚者的故事。《喻老》中的“目不见睫”,讲的是楚庄王听了大臣杜子“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劝喻,而取消了讨伐越国的决定的事。《外储说左上》中的“郢书燕说”,讲的是燕相国向国君解释郢人在信中误写的“举烛”二字的含义,而使“王大悦,国以治”的事。《和氏》中的“和氏之璧”,讲的是献玉璞的楚人,先被厉王“刖其左足”,又被武王“刖其右足”,到文王时,才“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的事。《韩非子》寓言,在历史典籍中广采博收,无所不为,这“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的优良传统,还加强了寓言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拓宽了春秋战国寓言题材的领域”。
即使是取材于历史的人物,《庄子》和《韩非子》也都按自己的思想立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变形了的寓言化形象。如孑L子这位儒家大师,在《庄子》和《韩非子》中均先后出现20多次。《庄子》一书,大都“借孔子之躯,以嵌庄子之魂”。如《庄子·人间世》有一段孔子论“心斋”的故事:颜回要到卫国去劝君王施仁政,请求孔子该如何做。孔子在一一否定颜回的设想后,告诉他要专心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这则寓言中,孔子成了一个醉心虚无的道家学派人物。韩非受庄子等诸子前辈的影响,也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让历史人物说话,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韩非把孔子改造成了法家人物形象,借助这位大权威的口宣传严刑峻法的学说”。如《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在这里,孔子俨然成为法家的代言人。其实,“刑弃灰于街”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此时孔子已去世100多年,但是韩非子把商鞅之法说成是殷之法,又假托于孔子,从中可知这故事是虚构的,其目的是借孔子之口宣扬法治思想。
三、组织形式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先秦哲理散文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但《庄子》中的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的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的诗性形式,是体“道”的艺术手段,它体现的是“道”的精神和物心交融的审美情趣嘲。《墨子》、《孟子》寓言数量较少,《列子》、《吕氏春秋》寓言数量增多,但无论多少,都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论证观点而列举的例证而已,寓言故事贯穿于应对辩难之中,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庄子》的绝大多数文章虽然都有几则寓言故事,有时也有寓言中套小寓言的群落,但基本上也没有改变论证论点、不能独立存在的状况。如《庄子·外物》中的“涸辙之鲋”这则寓言,是庄子指斥不肯贷粟的监河侯时,讲的一个关于车辙中鲋鱼受困的故事,它很好地倾吐了庄子忿然不平的心情,有力地表达了要少说空话、大话而多做实事的思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只讲好听话而不肯用实际行动救助别人的人。《庄子·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的专题论文,宣扬“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的思想。但它不像一般意义的论说文那样以理论的说明与论证为主,不主要靠演绎、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推论。而主要靠寓言故事的有机组合来构制。全文除几处点明主旨的语句外,几乎全是寓言。开篇以大鹏怒飞和“汤之问棘”为主干,穿插“蜩与学鸠笑之”以及朝菌、蟪蛄、灵龟、大椿等形象,说明大、小之物各有所待,不算真正逍遥;接着由主要写物到主要写人,宋荣子“辨乎荣辱”、列子“御风而行”亦若此矣;然后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观点,并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神人”、“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等寓言故事加以论证;最后在关于大树与狸狴无用还是有用、有大用还是小用的论辩中,升华出主旨——无用即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永作绝对自由的逍遥游。
《韩非子》寓言少数散见于各篇,作为说理的论据使用,而多数集中在一起。在表现形式上的独到之处,就是“完成了结构宏伟的„寓言群‟这一新体制”。“寓言群”形式的创立是《韩非子》的重要特点。这些寓言故事集的出现,说明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形式。这突出地表现在《说林》和《储说》中。“说林”,就是传说故事聚集如林,它又分上、下两篇,共67则,好似一本寓言故事专集。“储说”,就是储存汇集的传说故事,它与《说林》相比,体制更复杂、编排更科学。《储说》共214则寓言,构成一个大寓言群,又分为6篇,每篇是一个次寓言群,每个次寓言群又含若干主题相对独立的小寓言群:《内储说上》有7个小寓言群,含49则寓言;《内储说下》有6个小寓言群,含50则寓言;《外储说左上》有6个小寓言群,含48则寓言;《外储说左下》有6个小寓言群,含32则寓言;《外储说右上》有3个小寓言群,含19则寓言;《外储说右下》有5个小寓言群,含16则寓言。像这样结构宏大、层层包容而又相对独立、编排严谨的组织形式,不仅在中国寓言史上是个首创。而且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是罕见的。
四、形象塑造上的相异之处
《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庄子》寓言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各类形象,动物有鲲鹏、学鸠、蜗牛、井蛙、猴子、泽雉等,植物有大樗、栎社、五石瓠、柏、桑、山木等,无生物有风云、金矿、桔槔、影子等,人物形形色色,多达400个。在塑造人物时,《庄子》寓言鲜明突出地歌颂了下层民众的聪明才智与美好品德。《庄子》中的下层民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手工劳动的巧匠,二是身体残疾的畸人。如《庄子·达生》中的“痴偻承蜩”,具体描述了痴偻者累丸、执臂、处身的锻炼最后达到“承蜩犹掇之”的实际行为,概括总结了痴偻丈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可贵经验。其他篇章还赞扬了“以天合天”而达到“见者惊犹鬼神”的梓庆,目无全牛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庖丁,蔑视圣言而重视实践的轮扁,使孔子佩服以至“将以为师”的王骀。使子产屈服以至前往谢罪的申徒嘉,使众人倾倒以至不忍离去的哀骀它。此外。诸如看相的、养斗鸡的、御马的、钓鱼的、游泳的、射箭的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韩非子》寓言里的人物,以历史人物中的上层人士为最多。既有尧、舜、武王、文王、楚怀王、魏文侯、晋文公等诸多国君帝王,又有吴起、李悝、申不害、春申君、孙叔敖等诸多达官贵人;既有周主、秦伯、薛公、魏王、荆公子、宋太宰等泛指的人物,又有齐景公、公子纠、卫文子、阖庐、勾践、太宰菘等特指的人物;既有管仲、范雎、商鞅、西门豹等改革家,又有楚厉王、楚武王、郑袖、春申君妾余等坏男女。《说林上》中,“老马识途”是用管仲“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的事实,批评“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的现状;“远水不救近火”是犁锄用远取海水救火而火不灭的道理,阻止“鲁穆公使众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的打算;“卫人嫁子”是用卫人嫁女儿时唆使其女“必私积聚”的做法,指责“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的行为。
总而言之,《庄子》和《韩非子》中的寓言特色,虽然也有一些相同现象,但是整体说来,多有不同。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的生活环境不同、出身地位不同,从主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的人生态度不同、创作目的不同。庄周出身贫苦,熟悉下层社会,因而其寓言对普通劳动者多含赞美之情,对统治者多持否定态度;他生活在战国中期,面对极为险恶的社会环境和极为频繁的战乱,以消极态度对待这一切,所以其寓言多取材于民间和自然,宣扬的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的思想,展现的是奇幻浪漫、神采飞动的风格。韩非出身贵族,主张****集权,又一度被韩王、秦王看重,因而其寓言对刻薄寡恩甚至玩弄权术的统治者也给予肯定,对下层民众却多有嘲讽;他生活在历史学十分发达的战国末期,熟悉历史典籍,所以其寓言常把各国当权者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多选择上层人物、历史故事论述其法治思想,风格显得平实质朴。
第二篇: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转)
一、鹏程万里
相传远古的时候,在遥远的北方有块不毛之地,那里有个无边无际的大海,人们都把它叫“北冥”。海里有一条非常大的鱼,它的名字叫鲲,身子大到不知有几千里,它在海里来回游动,卷起层层巨浪。后来,这条大鲲鱼变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其大无比,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山丘,展开双翅,就像悬挂在天边的白云。它平时栖息在北山之上,等到六月间海上羊角旋风刮来时,它便用力扇动翅膀,结聚风力,借着旋转的风势盘旋上升,两个翅膀激起的水花有三千里远,向上一冲,便冲上九万里的高空,穿云破雾,背负青天,一声长鸣,向遥远的南方飞去。那里也是大海,海水浩茫与天相接,人们叫它为“南冥”又叫“天池”。(选自《逍遥游》)
二、尧舜让位
尧想将政权让给许由,说:“太阳或月亮已经出来了,而火炬仍然不熄灭,但火炬要想达到日月的光亮,不是很困难的吗!及时雨已经降下,而仍然采用池水灌溉,但灌溉要达到雨水润泽作物的程度,不是太费力气了吗?您一旦立为天子,天下就能太平,而我却仍然占着王位,我看自己是不够君主资格的样子。请允许我将天下大权交给您。”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而我还要来代替您,我将为了获取名声吗?名声,是从属于实际事物的虚幻东西,我将成为从属的吗?鹪鹩在茂密的树林里筑巢,只不过占据一根树枝;鼹鼠在河里喝水,不过装满肚子而已。回去吧,君主,我对于治理天下是毫无用处的!即使厨师不烹煮食物,主持祭祀的人员也不能超越自己的职责而代替厨师去呀!”(选自《逍遥游》)
三、葫芦之用
惠施告诉庄子说:“梁惠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种上,成熟之后,里面的种子就有五六百斤;可是假如用它盛水,它的坚固程度不足以使它被举起来;假如剖开作水瓢,那么实在太大而没有什么可盛。这葫芦并非不是很大,但我因为它没用处,而将它砸破了。”庄子说:“您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东西啊。曾有宋国人善于配制防止手部皮肤开裂的药,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谋生。有个外地客听说之后,请求用一百个„金‟购买它的配方。这宋人聚集一族之人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漂洗丝絮,不过才挣几个金,如今一下子把技术卖给他就能得到一百个金,请允许我将药方给他。‟外地客得到之后,带着药方去告诉吴王。越国有战事,吴王命他做将领,此时正是冬天,外地客率军与越人水战,大败越军。吴王就划了块土地给他,并封为邑君。能使手不被冻裂,效果是一样的,但有人用它封官,有人却仍然不能摆脱漂洗丝絮的劳累,那么就是因为使用的地方不一样啊。如今您有能装五六百斤的大葫芦,为什么不考虑用它作为形似大酒杯的器具,而借以浮游于江湖之上呢?您却为它阔大没东西可盛而发愁?那么您的心就像被蓬草塞住了。”(选自《逍遥游》)
四、椿下乘凉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们称它为樗(臭椿),它的大树根凹凸疙瘩而无法划线取直,它的小枝杈弯弯曲曲而无法用圆规角尺测量,它树立在路边,木匠看都不看。如今您的话夸张而无用,众人都会弃之不取。”庄子说:“您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它们低下身子而趴伏于地,以此守候路过的小动物;忽东忽西地跳跃,不管是高还是低,一旦触动机关,就会死在网罗之中。而那种牦牛,大得像天边的云彩,它可以算是很大的了,但却不能捉老鼠。如今您有大树,却担心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那什么都没有的地方、那广阔无边的原野呢?在它旁边徘徊,无所用心;在它下面睡觉躺卧,逍遥自在。在它下面可以说乘凉。它不会夭折于斧子,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没有用得着它的地方,哪里还会有什么困苦呢!”(选自《逍遥游》)
五、庄子梦蝶
有一天夜里,庄子做了一个离奇的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拍拍翅膀,果然是栩栩然的一只蝴蝶啊!他在花丛中飞来飞去,与其他蝴蝶互相欢欢喜喜地角逐着,一会儿落在鲜花上,一会儿又翩翩飞舞。他高兴极了,这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了一会儿,他在梦中恍然大悟了,原来那得意的蝴蝶就是庄周。又过了一会,庄周从梦中醒来,则依然是原有形体的庄周。但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子认为:庄子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庄周。这便是物化之理。(选自《齐物论》)
六、朝三暮四
古时候有一位好养猴子的人,他养了一群猴子,由于他经常和猴子在一起,对猴子的性情摸得一清二楚,并能与猴子进行感情交流。有一天,他看到自己喂猴子的橡子不多了,就想出了一个减少橡子分配给猴子的办法。于是他把猴子召集在一起说:“从今天起,早晨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听了立即发了怒,纷纷直立起吱吱的叫着。养猴子的忙改口说:“那么早晨四升,晚上三升,总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高兴的个个手舞足蹈。试看橡子和橡子的数目并无损益,只是依据猴子的喜怒进行运用,这就是因任的道理。所以圣人通和是非,将是非调合起来,使其止于自然均平之地,则物与我各得其所,两不相妨,这就叫做“两行”。两行者,即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
惠施听了“朝三暮四”的故事,很受启发,觉得庄子对道的研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心里也非常佩服,所以他坚持听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庄子。(选自《齐物论》)
七、庖丁解牛
从前,有一个叫丁的厨师,特别善于宰牛。梁惠王知道后,便请他为自己宰牛剔肉。
庖丁宰牛剔肉时,凡是他手碰到的地方,肩靠到的地方,脚踩到的地方,膝盖顶着的地方,都发出淅沥沥、哗啦啦和谐的响声。只见他挥刀一刺,哗的一声,骨肉更分开了。一切声响,都和音乐的节奏一样,姿势优美,犹如古代的《桑林》之舞;动听的声音,仿佛是古乐《咸池》的旋律。看到这里,梁惠王拍手称赞说:“啊,太好了!太好了!技术怎么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境地呢?!”
厨师丁放下刀子回答说:“我知道宰牛的规律,这比掌握一般的宰牛技术更进一步。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所见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不知从什么地方才可以进刀。三年以后,我对牛体结构已完全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已不再是一头完整的牛了,我知道该怎样剖开牛体。到了现在,我宰牛的时候,不用眼睛去看,而是凭精神去接触牛体,感觉器官的功能都不用了,精神的作用活跃起来了。”
说到这儿,厨师丁见梁惠王大惑不解的样子,又接着解释道:“在肢解牛体时,要顺着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把刀子插进筋骨间缝隙,通过骨节间的孔道,一切动作都完全顺着牛体结构本来的样子进行。刀子所经过的地方,连经络、筋腱都没有碰过,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要用刀割肉;那些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这是因为他们在肢解牛体时,要用刀子去砍骨头。”说到这儿,厨师丁拿起自己的刀,掂了掂说道:“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然而刀锋还像刚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要知道,牛的骨节之间是有空隙的,刀锋却薄得几乎没有厚度,把这样的刀锋插入有空隙的骨缝中去是宽宽绰绰的,舞动刀子也有回旋的余地。十九年过去了,我的刀子还是这样的锋利。尽管如此,我也从不掉以轻心,每当遇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便把动作放慢,下刀也很轻。当牛体哗地一下分开,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时,我便提刀站立,环顾四周,从容自得,心满意足,把刀子插拭.干净,好好地收藏起来。”
听到这里,梁惠王说:“太妙了!有幸听您的这番话,我从中悟出了养生的大道理啊!”(选自《养生主》)
八、秦失吊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姓李名耳,字聃,人称老聃。相传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去吊唁他,秦失进了灵堂,号哭三声就出来了,一点悲哀的表情也没有。他的弟子们见了,很不理解,他们问秦失:“老子不是您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他是我的朋友。”弟子们又问:“既然老子是您的朋友,那么您如此简单地吊唁他能行吗?”
秦失看了看弟子,回答说:“当然可以。刚开始时,我把老子当作一般人看待,后来我觉得不对,老子不是一般的人,不应用对待一般人那样对待老子。刚才我进去吊唁,看见有一个老头儿正在哭,就像在哭自己的儿子一样;又有一个年轻的人在哭,就像哭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虽然都聚在这里痛哭,但并非所有吊唁、痛哭的人都出于真情,而不过是一种礼节形式罢了。不想吊唁而吊唁,不想哭而哭,这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这样做会受到天理的惩罚。”说到这儿,秦失看了看弟子,又接着说:“人来到世上,是他应当来,死了也是合乎自然的发展,顺应天性和自然的。无所牵累而逍遥自在的人。因此,喜怒哀乐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我这样吊唁他难道不可以吗?”
听了秦失的话,弟子们都点了点头。(选自《养生主》)
九、栎树托梦
从前,有一个叫石的木匠,带领弟子去齐国。走到曲辕这个地方时,看见一棵被奉为神社树的大栎树,栎树的树荫可以遮蔽几千条牛,树干有百人合抱那么粗。树临山而长,高出山顶八十尺才生长枝干,这些枝干可以造几十条大船。很多人都围着这棵大树观看,赞叹不止。木匠石的弟子们也停下来围观,但木匠石连看都不看一眼,照样不停地赶路。
弟子们看了好一阵,才急忙跟着追木匠石,一个弟子气喘吁吁地问木匠石:“自从我拿着斧子跟您学手艺,还没见过像刚才那棵栎树那样的好木材,来往的人都停下来观赏,您却像没看见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木匠石听后,回答说:“算了,你不要再说了!这是一棵毫无用处的散木,用它造船会沉,用它做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来做器具又不结实,用来做门和窗户就会像云心木一样流出树脂来,用来当柱子又容易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用作材料的树,没有任何用处,别人也不会砍伐它,所以,它才如此长寿。” 弟子们听了,都佩服地点了点头。
不久,木匠石从齐国回来,又路过这棵大栎树。栎树托梦给木匠石,对他说:“你把我和可作材料的树相比吗?那些山楂树、梨树、柚子树等,果实成熟了就被摘掉,树干树枝常常被扭拉折断,这都是因为它们有用,所以才遭此痛苦。我好几次险些被人们砍伐,就是因为人们认为我有用。现在好了,人们都认为我无用,我可以不被人们砍伐了。这就是无用之用,为我之大用。假使我有用的话,还能长这么大吗?你这个寄生人间的人,怎能用常理来评论我呢?”
木匠石醒后,便把他的梦告诉了弟子们,弟子们说:“既然栎树追求无用,那它为什么要生长在社庙旁边供人膜拜呢?”
木匠石忙说:“这是秘密,你们不要乱说。这棵栎树是想用社庙来保护自己,否则它就会被人们砍掉。这棵栎树保护自己的方式同它物不一样,按照常理是无法理解的。(选自《人间世》)
十、庄惠争论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将去会见他。
有个好事的人对惠施说:“庄子是个大名人,他要到魏国来很可能是谋求相位的。”惠施听了很担心自己的相位被庄子夺去,于是在国内搜寻庄子,一连搜寻了三天三夜。
庄子可不在乎这些,他仍然大摇大摆地到了相府去见惠施。一见惠施,庄子就说:“我前不久到南方去见到了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由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它都不落下休息,不是竹子结的子实它都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它都不饮。可有一只猫头鹰抓得一只腐烂的老鼠,当鹓鶵飞过它的上空时,猫头鹰生怕抢走到手的死老鼠,就仰头怒视着鹓鶵,发出„吓吓‟的惊叫。现在你用魏国的权势来„吓‟我吗?”
惠施是个雄辩天下的人,他已意识到庄子谋图相位全是无稽之谈,于是幽默地说:“我这里有梧桐树、竹子实、甘泉水,专侯鹓鶵的光临呢。”(选自《德充符》)
十一、倏忽报德
传说掌管南海的神叫“倏”,掌管北海的神叫“忽”,管辖中央的神叫“浑沌”。倏与忽的关系十分密切,二人经常来往。倏与忽每次来往都要经过浑沌管辖的地盘,浑沌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走时还要带上好多礼物。
有一天,倏与忽又在一块儿闲聊,两人谈起了浑沌,都感激不尽,赞不绝口,二人商定要好好地报答浑沌。倏说:“我们送给他什么礼物呢?”
忽说:“浑沌对咱俩太好了,我想送什么礼物都不足以表达咱们对他的感激。”
倏看着忽说:“那该怎么办呢?”
忽低头沉思,突然他大声说道:“有办法了,有办法了!人的身上都有七窍(耳、目、口、鼻),这七窍是视、听、食、息都少不了的,浑沌身上没有七窍,一定很不舒服,我们给他凿出来吧!”
倏一听这主意,连连拍手称妙。于是二人商量好明天给浑沌凿七窍。第二天,倏和忽便带上铁锤、铁凿来找浑沌,说明了来意,然后二人便在浑沌的身上凿起来。两人干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每天凿出一个孔。就这样,他俩一连干了七天,总算凿出了七窍,他们十分高兴,大声叫着浑沌,可浑沌一声也不吭,二人低头一看,全都惊呆了,原来浑沌死了。(选自《应帝王》)
十二、伯乐训马
马本来具有天生的素质,它的蹄子可以践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御风寒。它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扬蹄奋起奔跑如飞好像腾云驾雾一样,这是自然赋于马的本性。宫殿般豪华的房屋和宽大的高台对于它来说都是无用的。
但是由于伯乐的出现,马的景况就完全改变了。伯乐曾因善于识别千里马而闻名于世,后又从事训练马的行当,不久又成了远近闻名的训马高手。
伯乐训马的办法很多,马只要到了他的手里就要采取了烙、饿、打、困的方法把马治服。所谓“烙”,就是为了把马的天生气势打下去,就用烧得火红火红的烙铁烙马,马被烙得遍体鳞伤,没了气力,然后修剪马毛,铲削马掌,烙上印号,这样经过训治,十分之二三的马就要死掉了;所谓“饿”,就是为了训练马的耐力,饿了不让马吃,渴了不让马喝;所谓“打”,就是为了调整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时快时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马按照人的意图行进。所谓“困”,就是在马受了这些折磨以后,再把马关在马厩里,长期困乏它,经过伯乐的训治,马死一半以上。
庄子说:“马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它们就摩擦颈项,表示亲爱;忿怒时,就背相对,互相踢蹋。马所晓得的已尽于此了。等到把驾马的横木加在马的身上,用遮眼的东西加在马的头上,使马的行止齐一,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愿就范,曲颈不伸,欲脱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衔窃辔,而不驯服。所以使马晓得这些,失去了它们的本性,以致行动诡诈,近于盗贼的,都是伯乐训马造成的啊!”(选自《马蹄》)
十三、孔子问道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伟大人物,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孔子很谦虚,经常到老子那里请教。
有一天,孔子拜谒老子,向老子请教说:“有人研究道像是在违背事理的,把不可以认为可以,把不这样认为这样。有的辩者说:石,是坚、白、石三物,涵义分明,像悬挂在天上那样,看得清楚。像这样才智出众的人,能叫做圣人吗?”老子说:“这是更迭治事的胥吏,被技艺所羁绊的百工,劳苦形体、焦虑心思那类的人啊!能捉狐狸的狗就要被人用来打猎,猿猴因为攀跳巧捷,才被人从山林中捉来。孔丘,我告诉你那你所听不到,你又所不能表达出的东西。人是有形体的,有头有脚趾,但是无知无闻的是很多的;具备人的形体,但又同时是无形无状,是没有的。他们的行动和静止,他们死亡和生存,他们的废罢和兴起,这些人世无常之事,不是人力所可左右的。我们只做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就行了。忘掉外物,忘掉自然,便是忘掉自己。忘掉自己的人,便与自然合为一体了。”
孔子听了老子说的教导,也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应以„忘已‟的心态顺乎自然,不可强做不可做的事情,不可强为不可为的事情。如果勉强的去做,智巧就会穷竭,成为羁绊是无益的”。老子说:“孔丘你近道了。”(选自《天地》)
十四、螳臂挡车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将闾的学者,鲁国的国君听说他很有见识,便召见他,请他讲一讲如何治理国家的事,将闾推辞不掉,便对鲁国的国君说:“要实行恭敬和节俭,擢用公正忠诚的人,行政大公无私,人民谁敢不和睦相处呢?”
将闾离开鲁国国君,总觉得自己说的不一定对,于是他找到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个学者,名叫季彻,将闾向季彻说了给鲁国国君说的话,问季彻自己说的是否对。季彻听了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就给将闾讲了一个小故事。
季彻说:“一天他驾车出游,路上见一个螳螂在车辙里。它看到我的车子过来了,便奋力举起了它的双臂,企图阻止我的车子前进,我看着他的样子又佩服又可怜,佩服它的勇敢,可怜它的不自量力。”说完他哈哈的笑了。
将闾吃惊地说:“先生是说鲁国国君照我说的去做,要实现圣明之治,如同螳螂挡车是不能胜任的吧!”季彻没有回答,他说:“最伟大的圣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顺应民心的自然活动,来完成教化,改易俗习。这样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进专一于道的志向。就好像随本性自然形成,而不知为什么会这样。要使天下皆同一于自然之德,必须使内心安定才是。”
鲁国的国君照将闾的见解治理国家,麻烦事一天比一天多,连自己也处于危险境地,他就不再实行了。(选自《天地》)
十五、顺其自然
云将(云的主师)到东方巡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恰遇鸿蒙(自然的元气),云将大喜,快步来到近前说:“…….我自以为能够随心地活动,人民也都跟着我走;我不得面对人民有所接近,如今却为人民所效仿。我希望能聆听您的一言教诲。”
鸿蒙说:“扰乱自然的常规,违背事物的真情,整个自然的变化不能顺应而成。这样就会群兽离散,飞鸟夜鸣,殃及草木,祸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天下的过错!”(选自《在宥》)
十六、东施效颦
传说春秋时期越国有个绝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不光人长得美,品行也好,既勤劳又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据说,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吴王宫里给吴王当差。为了复兴自己的国家,西施自愿来到吴王身边,以自己的美貌迷住了吴王,使他整天沉湎于饮酒作乐之中,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耻,报了仇。
在西施还没有到吴王宫里之前,家乡的父老乡亲喜欢她。每当她在街上走,人们都要放下手里正在干的活儿欣赏她。有一次,西施心口痛的毛病犯了,她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着眉头,慢慢往家走。人们见了,都说西施皱眉的样子也很好看。
离西施家不远,有个长得很丑的姑娘名叫东施。可她却一天到晚涂脂抹粉,扭扭捏捏,人又懒,嘴又馋,乡亲们都很讨厌她。东施见大家总夸西施长得美,很羡慕,就想学西施的样子。看见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头从街上走过,她也做出眉头紧皱,一副痛苦的表情,以为这样就美了。谁知,大家看到她那矫揉造作的丑样,更加讨厌她。(选自《天运》)
十七、抱瓮灌畦
孔子的弟子子贡去南方游历到楚国,然后返回鲁国,经过汉阴,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菜园中培土,把地分成畦,并开辟水沟,直通到井边,抱着瓮从井里取水浇地,费劲不小,可是见效不大。子贡说:“在这里有器械,一天可以浇灌上百畦,用力很小而见效快,您老不打算用吗?”浇菜地的老人仰头望着子贡说:“怎么回事?”子贡说:“把木头砍凿了做成机械,前边轻后边重,从井里往上提水就像抽一样,快速地喷涌就象沸腾的水一般,它的名字叫桔槔。”浇菜的老人愤怒地变了脸色,然后笑道:“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一个道理,有灵巧器械的人必定干投机取巧的事,干投机取巧的事的人心定有投机取巧的心。胸中二话不说有投机取巧的心,那么就不会具备纯洁的品质;不具备纯洁的品质,就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不能保持旺盛精神状态的人,就不能得到道。我不是不知道机械的功用,因为感到羞耻而不使用它。”(选自《天地》)
十八、轮扁论书
世人认为道可贵,是因为书本的记载,书本不过是语言而已,所以语言是可贵的。语言可贵之处在于意义,意义有它的根据。意义的根据不能靠谈论来传递,而世人却因为重视言论而传述成书。世人虽认为书本可贵,其实并不是那么可贵,因为他们认为可贵的并不是真正可贵的部分。所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是形状与颜色;耳朵可以听见的,是名称与声音。可悲啊!世人以为靠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就可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靠形状、颜色、名称、声音实在不足以掌握意义的真实根据。所以,懂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懂;那么世人又要从何处去认清这一点呢?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轮扁放下锥凿,上堂去问桓公说:“请教大人;大人所读的是什么人的言论?”桓公说:“圣人的言论。”轮扁说:“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那么大人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糟粕罢了!”桓公说:“寡人读书,做轮子的人怎么可以随便议论!说得出理由就算了,说不出理由就处你死罪。”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来看。做轮子,下手慢了就会松动而不牢固,下手快了就会紧涩而嵌不进。要不慢不快,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有口也说不出,但是这中间是有奥妙技术的。我不能传授给我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继承,所以我七十岁了还在做轮子。古人与他们不可传授的心得都已经消失了,那么君上所读的,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听了,认为有理,不但不处死,还表彰了他。(选自《天道》)
十九、望洋兴叹
秋天涨水的景象按时来临,所有的河流都往注入河水。水流浩大,两岸高崖以及水中洲屿之间,隔水望去无法分辩清楚牛或马的形状。于是河伯乐呵呵地暗自高兴,认为天下的美景完全聚集到自己的身上来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向东望去,看不见水的尽头。于是河伯掉转脸来,仰面向着海神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能像自己一样。‟说的就是我呀。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节义,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看到了您的难以穷尽的广博。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获得大道的高人所耻笑。(选自《秋水》)
二十、邯郸学步
战国时,燕国的寿陵有个少年人,他很不满意自己的走路姿势,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好看,便决定去邯郸学走路。
每天一大早,这个寿陵少年就站在邯郸繁华的街头看人家走路,邯郸人走得虽好看,却也各有各的样子。寿陵少年一会儿观察这个人的走路姿势,跟在后面走几步;一会儿又琢磨那个人的走路特点,跟在后面走几步;学来学去,总是学不好。他急了,干脆丢掉原来的步法,从头学习走路。从此,他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弄得手足无措。
一连学了几个月,他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步法,而且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他的钱已经花完,不得不返回寿陵。可是他已经不会走路了,只好爬着回去。(选自《秋水》)
二
十一、井底之蛙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
青蛙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快乐呀!高兴的时候,就在井栏边上跳跃。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步。先生为什么不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话,就想进入井中去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木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说:“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而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并不因此而减少。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广阔的大海里才真正快乐呀!”青蛙听了海鳖的话无地自容。(选自《秋水》)
二
十二、庄子辞聘 庄子在濮水河边钓鱼。楚王听说庄子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隐士,便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治理好楚国。于是派两个使者带着厚重的聘礼前去寻找他。使者沿着河边找了好多天,终于在濮水的转弯处找到了他。
庄子坐在濮水边,头上戴着一顶草帽,眼睛紧紧盯着河面,两位使者不敢惊动庄子,只得轻轻地走向前去,对庄子说:“我们国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请您去楚国做宰相,协助楚王料理国事,所以派我们来请您。”
庄子手里拿着鱼竿一动也不动,就像没听见一样。两个使者没办法,只好又说了一遍。等了好半天,庄子转过头看看两位使者,开口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大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装在一个珍贵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是这样吗?”
两位使者忙点头说:“是的,是的。”
庄子又说:“那么请问二位,这只神龟是情愿死了,留下几块骨壳受人尊重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呢?”
两位使者不明白庄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还用说吗!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嘛,当然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爬了。”
庄子听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庄子止住笑,对使者说:“你俩回去吧!告诉楚王,就说我宁愿像乌龟在泥里拖着尾巴爬,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上。”
使者这才明白庄子的意思,又劝庄子,说:“楚王送你千金,许以为相,您还是赴任为好。”庄子说:“千金是重利,相国是尊位,但你们没见到用作祭祀的牺牛吗!把它喂养长大,然后披上绣花的披衣送入太庙,宰杀后作祭祀品,这时它就是想作一个孤单的小猪也办不到。你们去吧,不要污辱我,我不会为国事所羁,我决心终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两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了。(选自《秋水》)
二
十三、鲁侯养鸟
春秋时,有一只海鸟飞落到鲁国的城郊,鲁侯知道后,以为这是一只祥鸟,就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把这只海鸟迎进太庙。鲁侯为了表示对海鸟的敬重,每天都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海鸟,还把宫中最美妙动听的九韶乐演奏给鸟听。然而这只海鸟却被音乐吓得魂不附体,举止失常,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喝,没过三天便死了。这都是因为鲁侯用养他自己的方法去养鸟的结果呀!如果用养鸟的方法去养鸟,就应让它栖身深林,在江湖中自由游荡,顺其自然。(选自《至乐》)
二
十四、鼓盆而歌
庄子有一个朋友,名叫惠子。惠子听说庄子的夫人死了,便急忙来吊唁。惠子来到庄子的家,看见庄子手捧着一只瓦盆,边敲边唱,好像挺快乐的样子。惠子感到奇怪,就问庄子说:“妻子死了,你毫不悲哀,是无情无义,违反常理了吧?”
庄子解释道:“世人都是哀死乐生,我岂能对妻子的死不感到悲哀呢?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是悲痛的,可是后来我想,人当初本来就没生,未生之前也没有形质,无形质之前也没有气,后来造化变出阴阳二气,二气凝结,变为有形,这样就从死变出了生,生变而为死。如此这般地生来死去,变化循环,也如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
所以人死还有什么悲哀和快乐可言呢?人死后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要痛哭一番,我觉得这是不通达天命,因此我不再哭了,而且还敲起瓦盆。”
惠子听了庄子的一番议论,也觉得有道理。(选自《至乐》)
二十五、善游忘水
颜渊外出游学曾渡过一个叫觞深的河流,船夫驾船象神人般巧妙。颜渊问他:“驾船能够学会吗?”船夫回答说:“能够。会游泳的人经过多次练习便能学会。要是会潜水的人,虽然没见过船,一上来就能驾驶它。”颜渊问其中的道理,船夫不告诉他。
颜渊回到孔子身边把他的见闻向孔子说了一遍,并问自己的先生这究竟该怎么理解船夫的话?
孔子说:“会游泳的经过多次练习便能学会,是由于熟悉水性而忘记水的存在。至于会潜水的人虽然没见过船,一上来就能驾驶它,是由于他把深渊看成丘陵,把船的倾覆看作车子从高地后退。倾覆或后退的万种情景都呈现在眼前,也不会惊扰他的内心,这样,随便做什么都会闲适自然。谁都知道用瓦器作赌注,心思就灵巧;用银钩作赌注,心里就害怕;用黄金作赌注,内心便昏乱。所用的智巧是同一的,只是因为有了惜物的紧张心情,便特别注重外物。凡是注重外物的,内心就笨拙。”(选自《达生》)二
十六、纪子斗鸡
从前,有个叫纪氵省子的人,特别善于驯养斗鸡。周宣王知道后,便派人把他请来,让他训养斗鸡。
十天后,周宣王前去察看,问纪氵省子说:“斗鸡驯好了吗?”
纪氵省子答道:“还没有。大王您看,这只鸡虚狂骄傲,恃气强悍,这样是不行的。”周宣王听后便回去了。
过了十天,周宣王又前来询问:“这回该驯好了吧?”
纪氵省子回答:“还是不行,这只鸡看到别的鸡时,怒目圆睁,摆出争斗的架式,这样还不行。”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实在忍不了,又去询问,他问纪氵省子说:“我已等了这么久了,这回该驯成了吧?”
纪氵省子指着那只鸡回答说:“大王您看,现在差不多了。别的鸡大声鸣叫着要斗,它就像没听见一样,别的鸡狂傲自大,它也像没看见一样。”
周宣王说:“你把鸡驯成这个样子,就像一只木头鸡,怎么还能同别的鸡争斗呢?你居然说这样才差不多,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纪氵省子说:“表面上看起来像个木头鸡,但他的精神十分专注,达到了德性完备的境界,如果与别的鸡相斗,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害怕。达到了这种程度,才算是驯养到家了。”
周宣王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到了斗鸡的时候,果然应了纪氵省子的话,谁的鸡也斗不过纪氵省子训的那只鸡。(选自《达生》)二
十七、吕梁老人
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们去观赏吕梁的风景,只见一条瀑布犹如一条洁白的飘带,从三十多仞高的地方垂挂下来。瀑布的水珠犹如串串珍珠,飞溅到四十里以外的地方,远远听见瀑布水声如雷,场景十分壮观。孔子和弟子们都为这大自然的杰作陶醉了。
突然,有人看见在瀑布激流中有一老人在游动,大家都惊呆了。在这里,连鱼鳖都无法自由游动,这个老人在干什么呢?孔子以为是那位老人有什么痛苦而来寻死的。想到这儿,孔子忙叫弟子们顺着水流去救老人。弟子们边追边喊,老人就像没听见一样,把头潜入水中,一直游了数百步,突然又把头冒出来,披散着头发,唱起歌来,一边唱一边游上岸来。
孔子和弟子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孔子惊奇地问老人:“我以为是见到了水鬼,原来您是人啊!您游泳技术如此高明,请问,有什么秘诀吗?”
老人笑了笑说:“我没有什么秘诀,我从小就生活在水边,长大了渐渐地熟悉了水性,我从没刻意去追求,只是安于故常顺遂自然。现在我能同漩涡一起潜入水底,又能跟着涌流一同浮出水面,完全凭着水性自然而不凭任何主观意志去做,您明白了吗?这就是我在急流中游动自如,能驾驭汹涌急流的缘故呀!”
孔子还有点疑惑便问:“什么叫做安于故常,顺遂自然呢?”老人说:“我生在丘陵,而对丘陵感到安适,这叫安于故常;我在江河中长大,而对水感到安适,这叫习为本性;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做了,这就顺遂自然啊!”(选自《达生》)
二十八、鬼斧神工
从前,有个木工叫梓庆,他的手艺远近有名。于是,鲁国国君便请他制作一种叫鐻的器具用以悬挂钟罄等乐器,上面还要雕刻着鸟兽等装饰图案。没几天,鐻做成了,大家看后都惊叹不已,纷纷称赞做工精巧,犹如鬼斧神工一样。鲁国国君见了,十分高兴,他问梓庆道:“造的太好了,你是用什么神妙的技术制成这个鐻的呢?”
木工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个木匠,哪里有什么神功妙术呢?不过,有一点我觉得还可以说说。我将要做鐻的时候,从不敢用别的事情来打扰或损耗我的精神,一定要修身养性使自己心神安定,用斋戒排除一切杂念,更不敢怀有欢庆奖赏爵禄的念头,对别人的好坏精粗的评价都不放在心上,甚至把自己的四肢形体也忘掉了。达到这个程度时,我便思想精神高度集中,外界的一切干扰对我都不起作用。这时,我不知道在给朝廷做事,内心专一,外在扰乱心神的事完全消失,然后我再到山林里去,观察树木的天然形态和木质,挑选那些最适合做鐻的树木,先在我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鐻,我才动手制作。如果我的修养达不到这种程度,那我就不能制作。这样就做到了以我的自然来适应树木的自然,所以,我做的鐻被人疑为鬼神所造,大概就是这种缘故吧!”
尧时还有一个木工叫王亻垂,他是有名的巧匠,他做工不用尺子量,不用墨线标,不用圆规划,做出来的器具却精巧无比,达到了鬼斧神工的境界,其原因也是心境无碍,内心专一而又顺遂自然呐。(选自《达生》)
二十九、木与哑鹅
有一天,庄子率领弟子们出去散步,大家沐浴着早春的暖风,边走边谈,说说笑笑,好不热闹。
不一会,大家来到了不远处的一个山丘,山丘上长着很多树,许多工人正在伐木。庄子和弟子们在一旁观看,只见旁边有一棵大树,枝叶茂盛,伐木的工人来到树下看了看,转身就走,又伐别的树去了。庄子觉得很奇怪,便追上去问伐木的工人说:“刚才那棵树长得很粗大,你为什么只看了看而不砍伐呢?”
伐木的工人回答说:“那棵树虽很粗大,但不成材,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我不砍伐它!”听了伐木工人的话,庄子自言自语道:“原来是这样!这棵树因为不成材才得以保持天年而不夭折啊!”
出了门,天色已经很晚,庄子便领着弟子住到山脚下的一位老朋友家中。很长时间没见面了,老朋友十分高兴,急忙让儿子去杀鹅烹煮款待庄子。儿子答应着出去了,不一会儿,又回来了,儿子问道:“一只鹅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一只呢?”那位朋友答道:“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们问庄子:“昨天,山里的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才得以保持自然的年寿,而昨晚主人家的那只鹅却又因无用而先死。先生在为人处事时,是选择有用呢,还是选择无用呢?”
庄子笑着说:“我为人处事既不选择有用,也不选择无用,而是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
弟子们听了,都大笑起来。(选自《山木》)
三
十、贫穷非惫
庄子是惠施的好友,一次他来到魏国住在魏相惠施的府邸,没有几天,便被魏王知道了。
魏王为了钓取礼贤下士的名誉,要召见庄子。庄子不想见魏王,一连三次谢绝,魏王执意要见,庄子违拗不过只好答应。
惠施见庄子衣服破烂,要他换换衣服,可庄子说什么也不换。于是他穿着一身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和一双露着脚趾用麻绳绑着的鞋子去见魏王。
魏王见庄子一身烂缕,便说:“先生为何这么疲惫呢?”庄子说:“是贫穷,并不是疲惫。”魏王说:“看你穿的破烂不堪,还不算疲惫吗?”庄子说:“士人有道德不能实行,是疲惫;衣服破旧,鞋子损坏,是贫穷,不是疲惫;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生不逢时啊!”庄子看一下魏王接着说:“大王难道没见过奔跳的猿猴吗?它们得到木冉、梓、豫、樟这样的树木,便抓着树枝跳掷其间,在那里像国王一样自在快乐,虽是羿和逄蒙那样善射的人,也无法窥伺它们。可是它们到了柘、棘、枳、枸这些有刺的丛木中间,尽管小心谨慎,危惧地行走,侧目察看,但身体仍动荡战栗。它的筋骨并不是僵硬而不灵活,而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利,无法施展它们的技能的缘故。现在士人处在君主昏庸臣子作乱的时代,却要不疲惫,怎么可能呢?比干被挖心,这便是证明啊!”
魏王听了,心中不悦。他再看庄子觉得庄子精神焕发,而自己确感到疲惫不堪。他想起诸侯之间弱肉强食和自己难以抛掉的声色狗马,顿时连一点气力也没有了。
庄子向前走了一步说:“魏王您是否有病了呢?”魏王一听忙打起精神,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有什么病呢?”庄子说:“大王您宫中有无数美女、酒肉、狗马可以供你尽情的享受,但你不觉得这些损耗了你的精力吗?您如离开这些不又觉得六神无主吗?”
魏王不想让人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谁想庄子一语道破了自己的隐痛,不免有些愠怒,但他又想听听庄子有没有治疗的办法,于是便问:“庄周您有什么好办法呢?”
庄子说:“大王,您既然很熟悉狗马之事,难道就没听说过天下马?那天下马,平时保养精神不忘费体力,看去就像丢了魂儿一样没精打采,但是,一旦主人使用,跑起来奔逸绝尘,所有马都不在话下。”
魏王听了,失望地说:“庄周,天下马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子说:“大王,你还不明白吗?你如果能够保养自己的天然本性,消除内心的邪恶欲望,一切顺其自然,就能够像天下马那样,你的病就会得到根治啦!”
魏王面带喜色地说:“先生,您说的还真有道理,我愿聘请您做个大夫,负责我的养生事务好么?”庄子摇摇头说:“大王,我可不想跟你在一起,染上这种消耗生命的病症。我要回到山野去,过无拘无束的生活。”说完就告辞了。(选自《山木》)
三
十一、林回弃璧
假国人逃难时,有个叫林回的人抛弃了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着婴儿急忙逃走。
有人问林回:“你这么做是为了钱财吗?可婴儿是很不值钱的;你是怕累赘吗?带上婴儿逃难要比带上宝玉更加累赘的。抛弃价值千金的宝玉,却背上婴儿逃走,到底是为什么呢?”
林回回答道:“那块宝玉是因为有价值才和我联系在一块的;这婴儿却是天然和我骨肉相连的。”
那因为金钱私利而结合在一起的,当遇到穷困或灾难的时候,便会因为担心有害而互相抛弃;因骨肉的情义而天然结合在一起的,当遇到贫穷或灾难的时候,就会互相救助。互相抛弃和互相救助实在是相差得太远了。(选自《山木》)
三
十二、见利忘危
庄子到雕陵和栗子园里散步,忽然看见一只奇异鸟从南方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有一寸长。这只鸟从庄子的面前飞过,翅膀竟碰到了他的额头,而这只鸟就像没看见庄子一样,落在庄子面前的一棵栗树上。
庄子很奇怪,自言自语地说:“这是只什么鸟呀?翅膀很大却飞不远,眼睛不小却目光迟钝!”于是,庄子撩起衣服,手拿弹弓,快步走上前去,想寻找机会弹射它。
这时,庄子又看见了一只蝉正躲在浓密的树叶后悠然自得地乘凉,竟忘记了自身的安危;在蝉的一侧,有只螳螂正准备捕食那只蝉;正当螳螂刚要冲上去时,躲在一旁的那只奇异的鸟上去就把它叼住了。
看到这里,庄子心中一震,他想:“这些动物之间互相吞食,就是由于贪图小利所致呀!我现在想弹射奇异的鸟,不也同这些动物一样吗?这是见利忘危啊!不行,我必须马上离开”,想到这儿,庄子扔掉手中的弹弓,转身便走,刚走几步,看守栗园的人就从后面追了上来,守园人以为庄子是偷栗子的,边追边骂,并赶过来盘问一番。
庄子回到家,一连三天都不说话,闷闷不乐。弟子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其中一个叫蔺且的弟子问他:“先生这几天为什么事不愉快呢?”
庄子回答说:“我守护形体而忘了自身。因为一只鸟碰了我的头,我便想弹射它,却没有考虑自己身后的危险,结果被守园人侮辱了一顿,所以我感到很不愉快。”(选自《山木》)
三
十三、逆旅二妾
杨朱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店里,他看到这家旅店的主人有两个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到店主人的宠爱,美丽的却被贱视。杨朱很不理解,便问其中的缘故。
旅店的店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不认为她是美丽的;那丑陋的自感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杨朱告诉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记住:做善事而存有积善德之心,就没有善德了。能为善,而又能抛弃自已的名利之心,到哪里都能受到人们的欢迎。美的自然为美,自我矜夸,表现出来的反而就不美了,丑的自认为丑,德行反而是美好的。”(选自《山木》)
三
十四、君子之交
孔子问桑乎:“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困潦倒,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灾祸,亲朋故友越发疏远了,弟子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乎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假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丢失的婴儿就跑…..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婴儿跟我是以天性相连‟。”
庄子对他们二人的问答评论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分手。(选自《山木》)
三
十五、道在何方
庄子的学术天下播传,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很不服气,便想责难庄子一番。一天,东郭子找到庄子说:“你说的道玄而又玄,究竟道在哪里呢?”庄子见他一副傲慢的样子便说:“无处不在。”
东郭子说:“您能不能指出道存在的具体地方呢?”庄子说:“蝼蛄和蚂蚁里面。”
东郭子说:“怎么这么低下呢?”庄子说:“在瓦和砖里面。”
东郭子说:“怎么低下的更厉害了呢?”庄子说:“在屎尿里!”东郭子不再作声。
庄子见他默不作声,庄子便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接触实质。正像检验猪的肥瘦,踩猪时越往下踩,越容易知道。希望你不要先确定道在何方,其实万物都不能离开道。”
庄子又说:“以大道来观看万物,万物没有贵贱。蝼蚁、稗、砖瓦、屎尿都是一样的。它们如果不能合乎道,就根本不能存在,所以我说道无所不在。尽管万物各异,但它们的生存都合乎道,正像周、彳扁、咸三者,说法不同而实质一样的。”
东郭子傲气少了一些又问:“怎样才能了解道的奥妙呢?”庄子说:“你和我到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去游玩,持同和万物的理论,自然会认识到道是无有穷尽的。如果你与我一起住行无为,就会感到淡泊而宁静,寂寞而清虚调和而安闲了。心志寂寥了,无处不去却不知到哪里去。去了又回来,不知在哪里停止。我们来来往往,而不知终止。翱翔在虚无寥廓的境界,可以放任无穷。这不是道的奥妙吗?你看成物的道和物在一起不见界限,无高低贵贱之分。道使物有盈虚、始终、聚散而自身却没有盈虚、始终、聚散,这不是道的奥妙吗?”
东郭子听完庄子一席话,来时的傲气一点也没有了,他觉得自已在庄子跟前太渺小了。(选自《田子方》)
三
十六、徐慰魏侯
战国时,有一个隐士叫徐无鬼。有一次,徐无鬼想见魏武侯,他通过魏武侯的宠臣女商引荐,见到了很武侯。魏武侯对徐无鬼说:“您一定是忍受不了山林中的穷苦生活,才肯来找我帮忙的吧!”
徐无鬼说:“大王您错了,我是看您劳苦不堪才来慰劳您,我生活的很舒适,您不必担心。我倒是为您担心啊!您整日追求满足自己的嗜欲、好恶,这使心性都受到损害。如果您戒除自己的嗜欲、好恶,声色上得不到满足,您又会感到困苦,您活得很劳累,所以我来慰问您!”
武侯听了徐无鬼的话,觉得正说中了自己的心病,他若有所失地低下了头,好半天不说话。
徐无鬼见魏武侯闷闷不乐,便话题一转说道:“大王,我给您说说我是怎么观察狗马的好坏的吧!”
魏武侯点了点头。徐无鬼接着说:“素质低劣的狗,只要是吃饱就满足了,甚至都不挑剔食物的好坏;中等的狗吃饱后,知道看守家门和随主人打猎;最上等的狗是忘掉自己的形体,精神静寂专一。观察马的好坏也是如此,跑起来能直能曲,听从驾驭的马,只是国中的好马,这种马还不能与天下马相比。天下马有一种不须训练的天生才能,它能忘记自己的身躯,跑得飞快,尘埃还来不及飞起,它已跑得无影无踪…..”
听到这里,魏武侯觉得徐无鬼说得太玄了,不禁大笑起来,说:“你的马太神了,太神了。”
徐无鬼出来后,女商问他:“您是用什么办法使大王高兴的呢?”我使大王高兴的办法,不是说《诗》、《书》、《礼》、《乐》,就是说《金板》、《六弢》,或述说效劳君王建立大功的事,说的是数都数不清,但也没能让大王开心一笑。您今天究竟说了些什么,使得大王开怀大笑呢?您能告诉我吗?”
徐无鬼回答说:“我只对魏侯说我怎么观察狗马。”女商不解地追问道:“真的吗?您没再说别的吗?”
徐无鬼说:“这没什么奇怪的,道理很简单。你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吗?有个越国人因罪被流放,离开国都十几天了,在半路上见到一个熟人,他显得很高兴;又过了一个月,他只要见到国都见过的人就异常高兴;过了一年,他只要见到像人的东西就高兴得不得了。这是因为他离开人群太久的原故呀!那些被流放到边远荒芜之地的人,长年见不到人迹,更享受不到人间的亲情友爱,他们太孤独了,只要听到有人走动的声音便心满意足了,更何况有亲戚朋友在一旁说话呢?这么多年了,没人在大王面前讲真话,现在我讲了,所以大王高兴地笑了。”(选自《徐无鬼》)
三
十七、害群之马
有一次,轩辕黄帝以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内)会见大隗,走到了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他忽然迷了路,恰巧遇到一个放马的男孩。
轩辕问:“你知道具茨山在哪儿吗?” 男孩回答:“知道。”
他又问:“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 男孩回答:“知道。”
黄帝很高兴,说道:“小孩你真不简单,不但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的住处。让我再问问你,你可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吗?”
男孩说:“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我前几年独自游历天下,当时还生着病,有位长辈告诫我说:„你游览襄城野外,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现在我身体好多了,打算游历更远的地方。所谓治理天下,只不过如此而已,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小孩在这里并没有说出什么来,但他说话口齿伶俐。黄帝见男孩十分聪明,坚持问他到底如何治理天下,小孩无奈,便回答说:“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驱逐出去而已。”
黄帝对牧童的回答非常满意,称牧童为“天师”,恭敬地向牧童拜了几拜,然后离去。(选自《徐无鬼》)
三
十八、同声相应
一天,庄子和惠施就当时的儒家、墨家、法家等学术问题交换看法。庄子说:“射箭的人,如果不事前瞄准而射中目标,就称作善射,这样,天下的人都可当成羿了,可以吗?”惠子说:“可以。”庄子说:“天下没有一个共同的正确标准,如果人们各以自己认为正确的为正确,这样,天下的人都可当成尧了,可以吗?”惠施说:“可以。”
庄子说:“那么,儒、墨、杨朱、公孙龙四家,加上先生共是五家,究竟谁正确呢?或者像鲁遽那样吧?鲁遽的弟子说:„我学到先生的道术了,我能够在严冬用陈灰烧火煮饭,在夏天造冰。‟鲁遽说:„这样做只是用阳招来阳,用阴招来阴,不是我所说的道术。‟于是卢遽向他的弟子们表演了他的道术。他给身边的弟子弹瑟,先把一只瑟放在堂上,一只瑟放在室内。弹出一只瑟的宫音,另一只瑟的宫音响了起来;弹出一只瑟的角音,另一只瑟的角音响了起来。这是两只瑟的音律相同的缘故。如果弹动时改变一根弦的音调,这样这一只瑟的五音该是不能配合了。但是弹起来后,这只瑟的二十五根弦也一起响动,音律上没有什么异常。这是因为改变了一弦,是音律的基准,其他的音都随着改变罢了。这种音律相应的道理,本不希奇,你们的自以为是,是不是也像这样同声相应呢?”
惠子说:“现在儒、墨、杨朱、公孙龙诸家,正在和我辩论,大家用言辞想对抗,用声望相压制,没有人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对,这该怎么办呢?”庄子说:“一个齐国人,使儿子在宋国蜘蹰住留,因为儿子的脚残废,在那里当守门人是不须肢体完全的人;但他得到一个长颈小钟,却把它捆扎起来,以防有失;找寻跑掉的儿子,却不离开居住的境域;这些做法,都是违背了通常道理。一个楚国人,寄居在别人家里,却斥责人家的守门人;夜半无人的时候和船夫争斗,船还没靠岸,就已经和人结怨了。”
惠施听了庄子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仔细琢磨起来,儒、墨、杨朱、公孙龙和自己的学说都不够完备,但还总觉得自己的正确,确实也太偏执了。(选自《徐无鬼》)
三
十九、怀念惠施
有一次,大哲学家庄子去给别人送葬,半路上正好经过老朋友惠施的坟墓。庄子停了下来,在坟边默然地站立了好一阵子。他回忆往昔自己和惠施激扬文字,互相辩论砥砺的日子,凄然地对身后的弟子们说:“过去有位郢地人,他在自已的鼻尖上抹了一层薄薄的白粉,薄的就像苍蝇的翅膀。这个郢地人找来一个叫匠石的人,让他用一把锋利的大斧子把鼻子上的白粉砍去。大家都劝郢人不要冒险,可郢人只是笑笑,示意匠石动手。匠石也不慌不忙,他拿起大斧,对着郢人的鼻子„嗖‟的一声劈了过去,一道白光如闪电般划过,大家一看,郢人鼻子上的白粉已踪影皆无,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受伤,大家都对匠石的高超技术赞叹不已。”
说到这儿,庄子停了停,又说:“后来,宋元君听说匠石身怀绝技,便想见识见识。宋元君派人找到匠石,请匠石再表演一次。匠石说:„我倒是很擅长摆弄那把斧子,但要有合适的人与我配合才行。‟宋元君忙要人去找那个郢人,匠石摆摆手说:„不要去了,我那位鼻子上抹白粉毫无惧色的搭当早已死了,没有好搭当配合我是不敢表演的呀!‟唉!自从我的老朋友惠施死后,我也失去了一个好搭当,再也没人与我相互辩论了,我觉得自己好像没什么话可说了。唉,老朋友呀……”
弟子们听了,都为庄子失掉惠施而感到悲哀。(选自《徐无鬼》)
四
十、管仲荐相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大臣,他任齐相多年,深得齐桓公的信任。后来管仲得了大病,病情日益恶化,齐桓公前去探望他,对他说:“你病得很厉害呀!有件事本来不该说,但现在又不得不说,请您不要介意。”
管仲勉强笑了笑,示意桓公说下去。齐桓公接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您不行了,那么我把国政委托给谁呢?”
管仲反问道:“您想委托给谁呢?” 桓公说:“我看只有鲍叔牙了。”
管仲听了,摇摇头说:“不行,不行。鲍叔牙这个人,为政廉洁,是个好人。但他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从来都不亲近,抓住别人的过错一辈子都不忘记。如果让他治理国家,对上会违背君主的旨意,对下会不顾民意。这样他很快便会得罪君主的。”
桓公问:“既然如此,那你说谁可以呢?”
管仲说:“我看只有隰朋了。隰朋为人和善,对上能顺从君主,忘怀荣辱,不自逞意气;对下会亲百姓,常常怜爱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管仲说到这儿,缓了一口气,又说:“用自己美德去影响别人的人称得上是圣人;用自己的财物去帮助别人的人称得上是贤人。标榜自己贤能,傲视别人,就会失去人心;自己很贤能,但却待人谦逊,更会得到人们的支持与爱戴。所以我说,除了隰朋别人都不行。”
桓公听了说:“鲍叔牙廉洁亢直,但不能浑同与物,隰朋确是忘怀无心,您看的很对。”管仲死后桓公让隰朋接替了相国。(选自《徐无鬼》)
四
十一、蜗角之战
战国时,魏国和齐国多次交战,两国关系十分紧张。后来,魏惠王主动与齐威王修好,约誓立盟商定两国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可没过多久,齐威王就背叛盟约,又攻打魏国。魏惠王十分生气,于是决定派人去暗杀齐威王。大臣公孙衍听说后,急忙去见魏王,劝阻魏王说:“大王的办法不妥当。您身为大国之君,却用老百姓的办法来报仇,这会被别人嘲笑的。请您给我20万军队,让我去进攻齐国,我一定会攻占齐国,俘虏齐威王。到那时,您可以鞭打齐王的后背,折断他的脊梁骨,怎么报仇都行啊!”
季子听说后,也去劝魏惠王,他说:“大王可不要听信公孙衍的话啊!现在我国已经七年不打仗了,老百姓都因此很拥护您,如果您擅自发兵,那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华子听说了,也去见魏惠王。他对魏惠王说:“劝您攻打齐国的人不可信;劝您不攻打齐国的人也不可信;像我这样劝您的人也不可信。”魏惠王听了,大惑不解,问道:“那我该听信谁呢?”华子说:“您只要明白大道理就行了。”
惠施听说这件事后,就向魏惠王推荐戴晋人,魏惠王问戴晋人说:“你说我该怎么办呢?”戴晋人说:“您只须明白一个道理。”魏惠王问:“什么道理呢?”戴晋人说:“有一种叫蜗牛的动物,您知道吗?”魏惠王答:“知道。”
戴晋人停了片刻说:“有两个国,一个叫触国另一个叫蛮国,它们分别建国在蜗牛的左、右角上,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打仗,每次交战,双方都要死伤数万人马,有时追逐败兵十五天后才返回来。”
魏惠王听了连连摆手,说:“咦!你这是在吹牛吧!”
戴晋人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真的。请让我为您证实一下。您想象一下,上下四方是有穷尽的吗?”
魏惠王毫不犹豫地说:“没有穷尽,它太广阔了。”
戴晋人说:“您的精神驰骋想象于无穷之中,然后再返回到人迹车马所能到达的地方,这时您不觉得人迹所能到达的地方实在是渺小得微不足道吗?”
魏惠王点头说:“是这样的。”
戴晋人说:“人迹所到之处有魏国,魏国又有首都大梁,大梁中住着大王您。从您的整个无穷尽的宇宙中的地位来看,魏国和齐国不就像是在蜗角上吗?”
戴晋人走后,惠施拜见魏惠王,魏惠王对惠施说:“这位来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圣人也比不上他!”惠施说:“要是吹竹管,犹能发出嚣嚣的声音;如果吹剑环,就只能发出嗤的一声罢了。尧舜是人们称赞的人,要是在戴晋人面前称赞尧舜,就好比发出嗤的一声是很微弱的。”
听了戴晋人和惠施的话,魏惠王好像明白了,感到非常惭愧,好半天没说一句话。(选自《则阳》)
四
十二、修道种田
有一个士人叫子牢的,听说长梧封人博学多才,便去请教如何从政的事。子牢见到长梧封人,说明来意,提出请求。长梧封人告诉他说:“从前我种庄稼的时候,耕地粗疏,粮食收成不好,这是粗疏对我的回报;锄草轻率,粮食收成不好,这是轻率对我的回报。第二年我改变方法,深耕细作,庄稼便长得茂盛,粮食收成也好了,这一年都丰衣足食。”
子牢说:“先生,您种田的事我知道了,但我应怎样从事政务,怎样治理人民呢?”长梧封人说:“从政与种田是一样的,您从事政事不要粗疏;治理人民,不要轻率。”
庄子的弟子曾问庄子如何修道,庄子给弟子讲了上面的故事说:“修道也像种田一样啊!粗疏地对待本性,便造成欲望和憎恶的滋生,这些便是损害本性的芦柴苇草,它们开始萌发的时候,用来扶助我们的身体,可是时间久了,它们便拔出了我们的本性,这种情欲滋长,能发生溃烂,并且是不管什么地方,穿孔而出,像恶疽、疥和痈,以至内热遗精等病的发生都是啊!因此,粗疏、轻率之态败害真性,是修道的大害。”(选自《则阳》)
四
十三、庄子借粮
庄周家里很穷,一连几天揭不开锅,于是他便向当地一个管理河道的官叫做监河侯的去借粮。监河侯知道庄周是个很有名气的人,便热情地接见庄周,但他并不想借粮,他对庄周说:“您先别着急,等我把老百姓欠我的租赋收上来后,我一定借给你三百金,您看可以吗?”
庄周见他不想借,气得脸都变了颜色,但又不能发作,于是庄周讥讽地说:“我昨天来时,在半路上听到有喊救命的,回头一看,原来是在干涸的车辙中有条小鲋鱼在一边挣扎一边喊叫。我觉得很奇怪,便问它说:„你这个小鲋鱼,怎么跑到这儿来了?‟鲋鱼流着泪对我说:„我本是东海之神的臣民,不幸来到这里,我离开水就活不了!请您救救我吧!只要给我一点水就可以救活我了!‟我听了它的话,对它说:“您不要着急,我一定会救您的。我现在就去南方,向吴王和越王游说,劝说他们发动民工开凿一条水渠,引来西江之水来救您,您看好吗?”鲋鱼听了我的话,十分生气地说:“算了吧!我失掉了正常的生存条件,才向您求救的,我只要一斗一升的水就可以活命,而您却说出这样不切实际的话。照您的说法儿,您还是早点儿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吧!”监河侯听了,很不好意思。庄周拂袖扬长而去。
后来庄子给他的弟子们讲了这个故事后说:“道与人的关系,正像粮食与人,水与鱼的关系一样,求道须本于自然,取济于目前,若务求远大,则失其意义。”(选自《则阳》)
四
十四、矫情失真
宋国的国都演门那里有一个人,他的父母死了,他按照当时的礼节披麻戴孝,守丧居哀,哭得死去活来,甚至连饭都不肯吃,这样没有几天就弄得形容憔悴,一点精神都没有了,宋国的国君听说了以为这是孝行,便下诏旌表他,还封他官师的爵位。
这件事社会上广泛流传,乡里的人纷纷效法他,一些父母死了的人,便按照礼节,大肆举哀,不顾自己的心身日夜哭泣不止,有意毁伤自己的面容,有的甚至汤水不下……,因此而死亡的就有一半之多。
庄子的弟子们听说后告诉了庄子,庄子说:“这是因追求名利而矫情失真啊!古代人们不以名利所动: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走了。汤想把天下让给务光,务光因此发怒。纪他听说了,便率领弟子避居到窾水之畔,诸侯便来劝慰他们,三年之后,申徒狄竟因倾慕高义投河而死。”
庄子的弟子说:“先生,追求名利而死是失真,倾慕高义而死是不是失真呢?”庄子说:“使用捕鱼的竹笼,是为了捕鱼,捕到了鱼,就把竹笼遗忘了,这叫„得鱼忘筌‟;使用捉兔子的绳具,是为了捉兔子,捉到兔子,就把绳具遗忘了,这就„得兔忘蹄‟。运用语言主,是为了表志真意,表达出了真意,就把语言忘了。我怎能遇上遗忘语言的人,和他倾谈呢?”弟子们像似领悟了,没有说什么。(选自《外物》)
四
十五、贵贱之分
孔子弟子子张对满苟得(虚拟人物)说:“从前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如果现在对仆隶说,你的行为像桀、纣,那他就会面带怒容,心里很不高兴,可见这种行为连小人都鄙视的。现在如果对宰相说:你的行为像孔子、墨子,那他就会满脸喜色,说自己难以和他们相比,可见这种行为是士大夫所推崇的。所以权势如天子,却未必可贵;虽穷困如匹夫,却未必贫贱,贵贱的区分,在于行为的善恶。”(选自《盗跖》)
四
十六、庄子论剑
从前,赵文王喜欢剑术,剑士纷纷依附聚焦在国王门下的有三千多人,他们日夜不息的在赵文王面前击剑比武,死伤的每年不止百人。可是赵文王依然喜欢剑术不曾感到厌弃。如此过了三年,国势衰落,诸侯图谋攻伐赵国。
赵国的太子悝对此感到忧虑,召募左右的人,说:“谁能够说服国王停止剑士击剑的活动,我便赏赐他千金。”左右的人说:“庄子一定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使者带千金重礼恭敬地去请庄子。庄子不接受礼物,和使者一起前去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何指教,为什么赐给我千金呢?”太子说:“听说先生是位明达圣贤之人,因而真诚地将千金让随从带给先生,既然先生不肯接受,我怎么再敢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使用我,为的是断绝大王对剑术的喜好。假使我对上谏大王而违背大王的心意,对下又不合太子的旨意,没有完成太子交给的使命,那么我将会遭到刑戮而死,我要千金还有什么用呢?假使我对上能说服大王,对下能完成太子交给的使命,那么,我向赵国要求什么会得不到吗?”
太子说:“是的。大王所要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的。我很会用剑。”太子说:“但是大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下垂,帽缨粗实,身着短衣,瞠目结舌,这样的人大王才喜欢。现在,先生身穿舒服去见大王,必然违背大王的心意。”
庄子说:“请给我制一套剑干的服装。”三天后剑士的服装制成了,便去拜见太子。
太子就和庄子一同拜见赵文王,赵文王便解下利剑等待庄子。庄子进入殿门之内不急走,见大王也不下拜。赵文王说:“先生想用什么来指教我,使太子事先同我联系?”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我以剑术拜见大王。”赵文王说:“先生的剑怎么能制敌取胜?”庄子回答说:“我的剑十步之内可以杀人,千里内无人阻挡。”赵文王非常高兴,说:“是天下无敌手了。”
庄子说:“运用剑术的方法,先示人以空虚,给予可乘之机,后发制人,击剑要神速,抢先达到。我很愿意试一试。”赵文王说:“先生先回馆舍休息,等待我的命令做好比赛的准备,再请先生。”
于是赵文王让剑士比赛了七天,死伤了六十多人,选出了五六个人,让他们捧着剑侍立在殿下,然后召请庄子。赵文王说:“今天可以让剑士和你比试剑术了。”庄子说:“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回答说:“我所使用的剑长短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定,请允许我先谈谈这三种剑,然后再进行比试。”
赵文王说:“希望听一听哪三种剑。”庄子回答说:“有天下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赵文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回答说:“天子之剑,用燕奚谷和石城当作剑锋,齐国和泰山作为剑刃,晋国和卫国当作剑脊,周朝和宋国作为剑环,韩国和魏国当作剑把,用四方民族包着,用四时缠裹着,以渤海环绕它,由常山连带它;依据五行来运转,根据刑德挥舞,行合阴阳,用符四季。这种剑,使用起来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举起来上可斩断浮云,按下去下可绝断地纪,运动起来旁若无物。此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统服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失神,说:“诸侯之剑又怎么样?”庄子回答说:“诸侯之剑以智慧勇敢的人做为剑锋,以清白廉洁的人做为剑刃,以贤良的人做剑脊,以忠诚圣明的人做剑环,以英雄豪杰做为剑把。这种剑,使用起来也是一往无前不可阻挡,举起来也是不知道有多高,按下去也是不知道有多深,运转起来也是旁若无物。向上取法圆形的天空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向下取法方形的大地以顺应春夏秋冬四时,中央顺乎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的震撼,四方边界之内没有不宾服而听从君王命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文王说:“庶人之剑又怎么样?”庄子回答说:“庶人的剑,击剑的人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下垂,帽缨粗实,身着短衣,瞠目结舌,互相击斗。所用之剑上可以斩断颈项,下可以刺入肺腑。这是庶人的剑,和斗鸡的游戏没有什么不同,一旦性命失去了,对于国事什么作用也没有。现在大王拥有天子的尊位而喜欢庶人之剑,我私下替大王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手拉着庄子走上大殿,厨师送上饭菜,大王绕着饭菜走了三周。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平定心气,关于剑术的事情我已经讲完了。”于是赵文王三个月没出宫门会见剑士,剑士都在自已的住处自杀了。(选自《说剑》)
四
十七、渔父说孔
孔子在缁帷林里游玩,坐在杏坛上休息。弟子们读书,他弹琴唱歌。曲子还没弹到一半,只见一个白胡子白眉毛的披发渔父,挥着袖子走下船来,到了岸上又蹲下,一手抱膝,一手托腮谛听,听完后便招子贡、子路过来对话。
渔父指着孔子问道:“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道:“他是鲁国的君子。”又问姓氏,子路答道:“姓孔”
渔父又问:“孔氏做些什么呢?”子路没有回答,子贡接上来答道:“他呀,为人忠诚信实,对仁义身体力行,修正礼乐,鉴定人伦,对上效忠当世君主,对下教化百姓,一心为天下人作有利的事,这就是他从事的事业。”
渔父又问:“他是封君吗?”子贡答:“不是。”“那么,是辅佐君主的大官了?”子贡答:“也不是。”渔父笑起来,然后转身往回走,边走边说:“仁是够仁的了,只怕是身心不免要受累哟!劳神伤身去危害真性,这个人偏离不道可真远哪!哎呀,可叹哪!”
子贡回来,把渔父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推开琴,站起来道:“此人莫非是圣人?”便下坛去找他。来到水边,渔父正待拿桨划船,回头看见孔子,便转过身来站着,孔子边走边拜,来到跟前。
渔父问道:“先生,您找我有何贵干?”孔子站在下风头说:“刚才您老先生话没说完就走了,我是个愚蠢的人,不明白您的话是什么意思,特来请教,希望能听到您的宏论,对我有所帮助。”渔父说:“哎呀,您可真是个好学的人哪!”孔子拜了两拜,起身说:“鄙人从青少年起就追求知识,现在六十九岁了,还没听最好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呢?”
渔父说:“同类相从,同声相应,这本是天理。说一下自己的认识。您所做的事业是人事。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如果各司其职,天下就治理美好;偏离本职,乱子就再大不过了。为官的尽职,人人考虑份内之事,就不会有乱子了。所以田地荒芜,房屋破漏,衣食不足,税收不能按时完成,妻妾不和,长幼无序,这是百姓应该忧虑的;才能不胜任,公事办不好,行为不清不白,臣僚荒乱懒惰,无功无名,保不住饭碗,这是大夫应该忧虑的;朝无忠臣,国家混乱,工匠技艺不精,贡赋完成得不好,春秋朝觐姗姗来迟,推行政令有违天子,这是诸侯应该忧虑的;阴阳不调,寒暑失常、万物受害、诸侯**、互相攻伐、人民遭殃、礼乐不合规定、财政用度贫乏、人伦纲常得不到整治、百姓生活淫乱伤俗,这是天应该忧虑的。您现在上无君侯之势,下无臣僚之职,却要擅自修整礼乐,制定人伦,教化平民,不是太多事了吗?”
渔父看了看孔子又说:“况且,人有八病,事有四患,不可不明察。不该管的事插手去管,这叫揽;没人理睬却强言进谏,这叫佞;察言观色,迎合别人说话,这叫谄;说话不辩是非曲直,这叫谀;好说他人的坏话,这叫谗;挑拨故交,离间亲友,这叫贼;称赞恶人,中伤对手,这叫奸;对人不分好坏,八面玲珑,为自己捞好处,这叫险。这八种毛病,对外会扰乱视听,对内则伤身坏性;有了它,君子不跟你交友,明君不收你做臣。所谓四患就是:好办大事,标新立异,以猎取功名,这叫叨;刚愎独断,侵害他人,为私自用,这叫贪;有错不改,变本加利,这叫狠;赞成自己就肯定,不赞成自己,即使正确也全盘否定,这叫矜。这实在是四种祸患啊!能克服八病,又不行四患,才算是一个可以教育的人。”
孔子听完,凄凉地叹了口气,又拜了两拜,起身说道:“唉!我曾两次被鲁国人驱逐,卫国人又不准我通行,在宋国大树下讲学,树又被人砍去,在陈蔡之间,还被人围困了很久。我不明白自己犯了什么过失,为何遭受这四次打击?”
渔父凄然变色说:“您这个人悟性太差了!有一个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总想躲开它跑掉。没想到起跑足迹越多,跑得越快,影子越追着他不放。他以为自己跑得还不够快,便加快速度不停地跑,结果力竭而死。他不懂得,到了阴暗处影子自然会消失。您考察仁义,辨别异同,观察事物的变化,把握行为的尺度,理清好恶的情感,掌握喜怒的分寸,不免要惹祸招灾。如果您修养身心,保持真性,与世无争,就不会有麻烦了。您现在不修养自身,却去责备别人,不是太不懂道理了吗?”
孔子听了,越发惆怅,说:“请问什么叫真?”
渔父说:“最精纯最诚实便是真。缺乏精诚,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哭泣的人,声音虽悲伤却不哀切;勉强发怒的人,面孔虽严厉却不威武;勉强亲热的人,满脸堆笑却不和蔼。真正悲伤的人,不哭也让人觉得哀切;真正愤怒的人,不怒也令人感到威严;真正亲近的人,不笑也使人觉得和善。有真性的人,神态气质和一般人不一样,这就是真性可贵的地方。把它用在人事上,就会对父母孝顺,对君主忠诚,饮酒时快乐,居丧时悲伤。忠诚以建功为主,饮酒以取乐为主,居丧以尽哀为主,养亲以顺意为主。达到目的就算好,采用哪种途径倒无关紧要。养亲旨在顺意,用什么方法是次要的;饮酒意在取乐,用什么酒具无关大体;居丧为的是尽哀,用何种礼仪并不讲究。礼仪是人为制定的;真性是出自天然的,不可随意改变。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视真性,不受世俗的拘束;愚昧的人才反其道而行。不取法自然却忧心于人事,不珍重真性却庸庸碌碌听命于世俗,所以不知满足。可惜呀!您沉溺于俗事中太早,而听到大道又太晚了!”
孔子又拜了两拜,起身说道:“今天我能遇到先生您,真是上天的安排。如果您不感到羞辱收下我这个徒弟,亲加教诲,那就冒昧地请您说出住处,我愿意去您那儿聆教并最后学到大道。”
渔父说:“我听说,值得交往的人,可以与他结伴同行,获取妙道;不值得交往的人,是不会领悟大道的,这种人不要同他交往,才会于已无害。您自己努力吧!我要走了,我要走了!”说完,便撑开船在芦苇中缓缓离去。(选自《渔父》)
四
十八、曹商使秦
有个宋国人叫曹商,一向很穷,一个偶然机会,他替宋王出使秦国,宋王给了他几辆马车。到了秦国,曹商有意讨好秦王,秦王很高兴,又赏给他一百辆车子。曹商得到这么多车子,十分得意。
回到宋国后,曹商为了炫耀自己,便去见庄子,对庄子说:“居住在穷闾陋巷,住着漏雨的房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家境困窘,靠编鞋为生,饿得脖子又细又长,脸色发黄,那是我不会有的;一旦我为宋王出使秦国,说服万乘之主,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多辆车子,这是我曹商的长处啊!”说完他得意地大笑起来。
庄子最看不起这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便笑着说道:“你是比我有本事。我听说秦王有痔疮病,请了许多人为他医治。秦王下了一条赏令,能为他挤脓疮,挑粉刺的得赏车一辆,能用舌头给他吸吮痔疮的,赏赐马车五辆。所医治的病越下贱肮脏,得到了的赏车就越多,你现在得到秦王这么多赏车,莫非你是给秦王舔痔疮了吧?要不然怎么会得到这么多的马车呢?”
曹商被庄子嘲笑了一番,脸一阵红一阵白,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一个人去游说宋王,宋王赐给他十辆车子,他便凭这十辆车子在庄子面前炫耀。
庄子觉得那个人很卑鄙就编了一个故事讲给他听。庄子说:“在河边上有一个家境贫穷靠用芦苇编织器具吃饭的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潜入深渊,得到一只价值千金的宝珠。父亲便对他的儿子说:„拿石头来把它砸碎吧!价值千金的宝珠,一定在九重深渊底下的黑龙的下巴下面,你能取得这颗宝珠,一定是碰到黑龙睡觉的时候。假如当时黑龙醒了,你自身还能剩下一点吗?”现在宋国不仅像九重深渊那样深不可测,宋王不仅像黑龙那样凶猛;你却能得到珠子,一定是碰上宋王在睡觉。如果当时宋王醒着,你就要成为粉末了啊!”那人也像曹商一样溜走了。(选自《列御寇》)
四
十九、谦之与骄
孔子的十代祖宗是正考父,正考父少年的时候,很勤奋好学,到了青年时期,他更加虚心求进。他的作为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便任命他为士,让他出来当官。
正考父做了士以后,他就躬着身子与别人说话,以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人们认为他很和顺,便都愿意帮助他,因此他做起事来很顺心。
不久宋国的国君听不少人说,正考父办事谨慎,忠于职守,便提拔他当了大夫。正考父当了大夫见了人总是弯着腰,表现得很谦恭,说话也更加和气了,与他在一起的人都说他为人好,能办事。
事隔不久宋国的国君又听不少人说正考父的好话,于是又提拔他作了上卿。正考父做了上卿以后,见了人总俯身向地,行路时便沿着墙根走,他治下的人民见他如此谦恭,谁也不敢违反法度,所以他所管辖的地方一片升平景象。
与他同时还有一个与他相反的人。这个人少年时学业有成,青年时便被宋国的国君发现了,任命他为士。他一上任就挺起胸来趾高气扬;第二次被任命为大夫时,他坐在车子上还手舞足蹈;第三次,被任命为上卿时他忘乎所以目空一切,连称呼自己的叔伯都直呼其名。于是众叛亲离,他的辖区强盗横行一片混乱。(选自《列御寇》)
五
十、庄子升仙
庄子传道著书,不知不觉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他的著述《庄子》一书也已风靡天下,他象了却了一切心事,天天都在沉睡,天天都在做梦。他梦到自己变作了鱼,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游来游去;他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他梦到自己变成了大鹏,奋力飞向天池,他又梦到自己变成了凤凰落在了梧桐树上。…….他梦见了与惠施游于濠水之上,他梦到妻子帮自己织履,他梦到了老子,老子骑着青牛,让自己也骑在牛背上,游于无何有之乡。…..他的弟子们见先生天天沉睡,像似昏迷不醒,便商量为庄子准备后事。大家商量要为庄子做一副好棺椁,就是借贷也要为先生举行隆重的葬礼。
庄子听到弟子们的议论从梦中醒来,对弟子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快要死了,即使死了也不要为我准备棺椁。”他的大弟子蔺且说:“先生,您已昏迷好几天了,所以想提前准备一副棺椁,我们怕有个三长两短……”庄子说:“蔺且,我死了不要棺椁,不举行葬礼,我有最好的棺椁,最好的葬礼。”
弟子们都不太明白,他们心里想先生穷到这个地步,那有钱置买好的棺椁呢?于是静静地等待先生说下去。
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做双璧,把星辰当作珠玑,把万物当作送葬的财资。我治丧所用的东西还不齐备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们说:“我们担心如果没有棺材乌鸦和老鹰会吃先生的遗体啊!”庄子说:“人死了放在地面上,上面被乌鸦和老鹰吃掉,下面的被蝼蛄和蚂蚁吃掉,要是用棺材埋在地下那不是从乌鸦和老鹰嘴里夺过来交给蝼蛄和蚂蚁吗,难道你们偏爱蝼蛄蚂蚁,这样做不是太不公道了吗?”弟子们见先生已经清醒过来,又讲出了物化之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夜里庄子又做了一个梦,他化着了一团气,驾着太阳月亮遨游在太空,逍遥自在极了。
不大会他醒来了,外面月亮当空,明晃晃的。庄子借着月光穿上衣服,轻手轻脚的离开了家庭,向着光明的地方走去……人们都说庄子升仙了!
第三篇:庄子寓言故事
运斤成风
惠子是庄子的朋友,也是辩论对手。两个人经常为了:“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绝”等观点相互争论。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回头对门徒说:“楚国郢都有个人捣石灰时把一滴泥土溅到了鼻尖上,这滴泥土就象苍蝇翅膀一样薄。捣石灰的人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一把大板斧,挥得呼呼作响,若无其事地随手一斧劈了下去,把那一滴泥土完全削去,但鼻子却没有丝毫损伤。捣石灰的人站着神色不变。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就把匠石找来,说:'你能不能给我表演一下?'匠石说:'我过去可以这么削,但现在不行了。因为能站着让我用斧子劈去泥点的人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对手了,没有可以推心置腹谈论的对象了。”
所以在有的时候,一个人的对手正是自己的知音。匠石能够运斤成风,需要胆大的郢都人配合。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伯牙正在弹琴的时候,忽然想到了山岭,在一边听着的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巍峨的高山。” 伯牙忽然又想到了河流,钟子期就说:“你的琴声仿佛是潺潺的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把琴砸了,说:“我再也不弹琴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
三国时候,蜀国大臣李严犯了罪,丞相诸葛亮将他撤职,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诸葛亮死后,李严嚎啕大哭,说:“诸葛亮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是他了解我,知道我的才能,如果他活着,说不定哪天就会重新重用我。现在他死了,还有谁能够了解我呢!”在李严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是他的知音。
唐朝韩愈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建设,既需要千里马,更需要伯乐。匠石虽然有运斤成风的本事,没有捣石灰的人配合也无法表演。所以,有了伯乐的慧眼,有了捣石灰的人配合,千里马才能各尽其才,匠石才能运斤成风。企业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富强。有一个国营企业的领导,曾对下属说:“你即使有天大的本事,如果不和我搞好关系,我也不会用你,你就施展不开。你别忘了谁在代表组织,谁在给你写评语。”呜呼!代表组织、写评语的人如果是这种观点,又怎么能指望下属人尽其才,又怎么能使企业不断发展呢?国营企业改革的难点,也许就在这儿吧。
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
这个成语来源于《世说新语.文字》,《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不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
支道林,名遁,是东晋时的佛教学者,本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南)人。他常与谢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欢谈玄理,对《庄子》也很有研究。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晋代的向季曾为《庄子》作注,没有完成就死了,郭象继续他的工作,完成了注释,后来人们都引用郭象和向秀所作的注。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个难点。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深入钻研体味这篇文章的道理,都没有能够超出郭象、向秀的见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阳白马寺同太常护国将军冯怀一起聊天,谈到《逍遥游》,支道林说出了一种新的道理,大大高于郭象、向秀的解释,树立了一种新的见解,超出当时许多著名学者的认识。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见解,都是那些著名学者苦苦搜求思索没有能够解决的。后来人们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见来解释《逍遥游》
这则故事中的“标新”和“立异”,组成了成语“标新立异”。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假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经历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现在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人物。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 事物,是没有任何区别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和道一体化(也就是说。成为一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得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 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和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式,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要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相当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如何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 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 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现在的情形亦正和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要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向庄子请教,问他“道”到底在什么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非常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非常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怎么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向解释:“要满足您的要求,把‘道’的本质说明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天告诉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给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取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开始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取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非常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和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一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老婆婆和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法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知道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和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智慧却能世代相传。
东施效颦
庄子在哲学有很多辩证的东西,在今天看来仍有启迪。例如,庄子反对孔子复古的思想。庄子说道:
船是最好的水上交通工具,车是最好的陆上交通工具。如果一个坐惯了船的人把船推到陆地上行走,那么终身也走不了多远。古和今不是就象水和陆的不同吗?周朝和鲁国不就象船和车的不同吗?孔子想把周朝的制度推广到鲁国,这就象在陆地上行船,不仅徒劳无功,自身还要遭受祸患。他不知道世界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也只能不断地适应外界的情势。三皇五帝的礼仪法度不贵于相同,而贵于能使天下太平。正如苹果、梨、橘、柚这些酸甜不同的水果,虽然味道不同,但都是可口的。
所以,礼仪法度应该随着时代改变而不同,不能一成不变。西施生了病,心口疼,在村里皱着眉头。邻里的一个丑女看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在村里捂着心口皱着眉头。村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着门不出来,穷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走开。那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很美,却不知道皱着眉头美的原因。因此,如果现代人一定要采用古代的礼仪制度,怎么能行得通呢?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盲目引进西方的民主模式,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至今国家也没有实现复兴。如果他们能够深入理解一下了庄子的辩证法理论,或者不会犯这类似的东施效颦的错误。
对于个人的前途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面对社会上不断掀起的许多热潮,如下海热、股票热、计算机热、MBA热、网站热、电子商务热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果年轻人每天周转于热潮中,不断做各种热身,最终只能是浪费时间。每年高考前期的“状元热”,全国各地往年的状元纷纷在网站、电话热线中讲解自己所谓的成功经验,许多考生按他们的指点,赶紧模仿。其实这些做法是否适合自己呢?大多数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长并不考虑,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盗亦有道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大盗叫盗跖。盗跖的部下问盗跖说:“做大盗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法则。做大盗怎能没有法则呢?凭空能猜出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圣;带头先进入屋里,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就是义;酌情判断能否动手,就是智;分赃均匀,就是仁。不具备这五种素质而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
盗跖这一套说教,和儒家宣扬的“圣人之道”如出一辙,由此讽刺了儒家的虚伪。看来“圣人之道”如果用来教育君子,君子就能被培养成圣人;如果被坏人利用,坏人就能成为大盗。可是天下圣人少而大盗多,可见“圣人之道”给天下带来的利益少,带来的祸患多。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
值得指出的是,跖是奴隶起义的领袖,由于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利益,所以被历代统治者诬蔑为“盗跖”。庄子对盗跖是有同情心的,曾多次指出这个社会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并且说,“圣人之道”教大家追名逐利,圣人的危害其实超过大盗。与其把跖叫做盗跖,不如把孔子(孔丘)叫做盗丘。认为虚伪的“圣人之道”才是造成天下混乱的原因。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列传,使他们的英名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故事讲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只顾东巡享乐,朝政由大臣杨素把持。有一天,布衣(平民老百姓)李靖求见。杨素的一个侍妾爱慕李靖的才华,连夜投奔李靖。这个侍妾姓张,因为手持红色的拂尘,所以称为红拂。在他们逃出京城的路上,认识了一个长着络腮胡子(虬髯)的客人,他始终没有说自己的名字,只说也姓张,排行第三。张是我国第一大姓,叫“张三”的不知道有多少人。但是这个张三非同寻常。他喝酒的时候用人心当下酒菜,并且说,这是天下负心人的心,我追了他十年了,今天终于砍下他的头,摘下他的心,消除了我的遗憾。当时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张三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从张三的行径和他的家财来看,他原先应该是个江洋大盗,否则不可能积攒这么多财富。后来李靖靠着这些财富,果然帮助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天下太平以后,张三决心在海外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于是率领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看起来,这个虬髯客张三,真是一个盗亦有道的侠盗典型。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枯鱼之肆
庄子家贫,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等我收到地租,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有点生气,脸色都变了,说:“我昨天来这儿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个声音在叫我。我回头一看,只见车轮碾过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鲋鱼啊,你在这儿干什么呢?’鲋鱼说:‘我是从东海来的,被困在这儿了。您有一斗或者一升水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去游说吴越之王,请他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救你,可以吗?’鲋鱼生气地说:‘现在我被困在这儿,只需要一斗或者一升的水就能活命。如果象你这么说,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好了!’”
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而如果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长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过其实、形式主义岂不是比比皆是!形式主义的危害真是害死人啊!
唐朝元稹所著《莺莺传》中,张生对红娘说:“自从我见了你家小姐一面,日思夜想,茶饭无味。希望你从中撮合。”红娘问:“你为什么不通过媒人提亲,正式把小姐娶过门呢?” 张生说:“我现在心情十分迫切,如果通过纳采问名等一整套繁琐的婚娶仪式,至少需要大半年,那时候我早进了枯鱼之肆了。”红娘看到张生确实是心急火燎的,就答应从中牵线,促成张生与崔莺莺的姻缘。后来,元朝的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不朽的名篇《西厢记》,一直流传到今日。
望洋兴叹
近几十年来,由于环境恶化,我国北方严重缺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每年都要断流。河床龟裂,见到的人都痛心不已。而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神河。《庄子*秋水》中讲了一个故事:
秋天的雨水使河水全部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都流入黄河,水流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一直来到北海边。向东望去,却看不到水的边际。于是河神才改变自己先前得意洋洋的脸色,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神感叹说:“原来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不如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博大,无边无际,要不是我亲自来到你的门前,我将永远不会懂得自己的浅薄无知。”
北海神谦虚地说:“其实我存在于天地间,就好象大山上的小石头而已。而天与地也并不能说是最大的领域,毫毛之末也不能断定是最小的限度。时空的变换根本没有穷尽。你我又有什么可夸耀的呢?”
庄子的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物理学所证实。科学向微观发展,有量子物理;向高速发展,有相对论。而它们的适用范围也有局限。从庄子的学说中,已显露出现代科学的萌芽。
鲁 王 养 鸟
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每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圣,就派人把他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
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招待盛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就活活饿死了。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可观事务,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对象,应当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待。否则,像鲁王那样,用供养自己的方法供养海鸟,尽管主管愿望很好,也难免要失败。
杀 龙 妙 计
朱萍漫是个很爱好学习的人,为了想学会一项特殊的本领,他变卖了家产,带了钱粮到远方去拜支离益做老师,跟他学杀龙技术。
转瞬三年,他学成回来。人家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兴奋地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踩龙的尾巴,怎样从龙脊上开刀„„指手划脚地表演给大家看。大家都笑了,就问:“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 朱萍漫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间上根本没有龙这样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东西,实际并不存在,因此,虽有高超的沙龙的本领,也只能落得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定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无的放矢,为学习而学习,那么学来的本领再好也是一钱不值的。
呆若木鸡
一日读 《庄子》,读到一则小故事,赫然发现里面也有一句成语,等到把故事读完,这才惊觉我们平日可能把成语都用错了。
这个故事教人怎么养鸡。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的老母鸡,而是要训练好去参加比赛的斗鸡。
纪先生才养了10天,齐王就不耐烦地问:“养好了没有?”
纪先生答道:“还没好,现在这些鸡还很骄傲,自大得不得了。”
过了10天,齐王又来问,纪先生回答说:“还不行,它们一听到声音,一看到人影晃动,就惊动起来。”
又过了10天,齐王又来了,当然还是关心他的斗鸡,纪先生说:“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10天后,齐王已经不抱希望来看他的斗鸡。没料到纪先生这回却说:“差不多可以了,鸡虽然有时候会啼叫,可是不会惊慌了,看上却好像木头做的鸡,精神上完全准备好了。其他鸡都不敢来挑战,只有落荒而逃。”
这便是“呆若木鸡”的出处。
原来,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斗,可以应战,可以吓退群鸡。
活蹦乱跳、骄态毕露的鸡,不是最厉害的。
目光凝聚、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武林高手,根本不必出招,就令敌人望风而逃。木鸡不易得,养鸡人知道。武林高手难求,行走江*湖的人也知道。“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不是骄气,不是盛气,最终是一分呆气。(黄明坚)评语:外表的活泼、逞强、伶俐,都是好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地磨练,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凝聚于内,看似呆呆的、无啥稀奇,可是那些存心挑衅、争先恐后的斗鸡,碰到一动不动内蕴真气的木鸡,却根本不得近其身,对方还未出手,自己先就吓破胆了。
无用之用
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这棵树的确异常地巨大,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树干也相当粗大,要一百人方能围抱住。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异乎常情地,石木匠不但不驻足仰望,反而加紧脚步走过。好不容易,徒弟才赶上了他,问道: “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不曾见过如此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的。您老人家到底打什么主意啊?”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没;做成寿器,不久便会腐朽;用来做家具,马上就会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那棵大树出现在他的睡梦中:“你凭什么说我不中作?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残。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到今天为止。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一个无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无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提起了昨晚的梦境。徒弟们说道:“既然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为什么又会成为一棵神木呢?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负有守护百姓的任务的。”
“不许胡说。成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终目标,不过是暂时屈身罢了。你滔滔不绝地批评,可是对方只当是戏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为一棵神木,它还是不会被砍伐的。无论如何,那棵树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尽量地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对方的价值,是非常不智的。
寿长辱多
人活的时间愈长,遭受耻辱的机会也一定越多。这是圣天子尧所说的话。此外,这句话中尚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的修养还嫌不够,仍处于易被世俗蛊惑的阶段。这个阶段,和庄子主张的不被任何事物束缚的理想自由境界,相差甚远。
蜗角之争
这句话的含义,就和杯子里发生暴风雨一样,嘲笑一些愚蠢的人喜欢小题大作。有一次,梁惠王因事,气愤难抑要与齐国理论。有一位抱着和庄于同样宗旨的说客戴晋人,便以这个譬喻规谏梁惠王。
以貌取人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释义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故事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第四篇: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故事
《庄子》寓言在寓言史占有重要地位。寓言成为一种文艺,自庄子始,用浪漫主义手法创作寓言,也是自庄子始。而这两点,对于日后寓言发展成为儿童文学的一支,功不可没。《庄子》寓言十之八九,据统计共有上百则寓言故事。
《庄子》中的大部分寓言是用来阐述生活中的哲理。《混沌》 这则寓言看似荒诞不经:“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故事说: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为了报答中央之帝的情谊,主动费时费力给他凿出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寓言本义是传达庄子的哲学思想,即清净无为,认为如果对世界有所为,就会毁灭世界。然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品味出:“混沌”本无“窍”,倏与忽强凿之,就违反了事物本性,自然是愚蠢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反思,生活中好心办的事儿是不是都是好事呢?也许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你好心做的事儿未必有好的结果,如果我们多从别人的立场出发看问题,也许就会少了很多矛盾与纠葛。从这些方面看,这则寓言就变得有现实意义了。
《庄子》寓言还表现出一种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和能量,表现出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比如《逍遥游》开头对“鲲鹏”的描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里显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意志,体现出庄子的一种追求个体绝对自由的精神,也是一种大无畏的志存高远的民族精神。同时,这里描绘出一幅恢宏壮观的图画,辽阔苍茫的天地云海间,一只大鹏展翅高飞,一直飞升至九万里的云霄,由此展示了庄子汪洋恣肆、瑰丽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所借鉴学习的。[科普领略] 为什么铅笔自带的橡皮那么难用?
无论是打草稿还是做笔记,铅笔都很好用,但是一旦写错,用另一头的橡皮做修改往往不是弄得书面脏兮兮就是蹭破了纸张。为什么大多数铅笔自带的橡皮擦除效果都那么糟糕?
要找到一支橡皮功能还过得去的铅笔真的很难,即便是单独出售的橡皮往往也效果不佳。我们买到的橡皮大多数的擦除效果都很不理想,大多数橡皮就像一块普普通通的便宜橡胶块。
1770年,一位名叫Edward Nairne的工程师发明了橡皮这个东西。Nairne制作橡皮的材料是树胶,他的神奇发明甚至打动了当时的神学家Joseph Priestley,这位神学家在他的《透视理论和实践详细介绍》一书的注脚中说:“我见过一种能将黑铅笔在纸上的印记完美擦除的东西。”从那以后,随着材料工程学的改进,橡皮变得越来越高科技。
即便到了今天,橡皮的配方依然带有一点神秘色彩。众多公司将橡皮的精确配方视为秘方一样严格保护。作为铅笔橡皮行业顾问的凯斯西储大学的Rigoberto Advincula教授说一般来说橡皮的成分是橡胶和塑料。橡胶树上提取的天然橡胶具有优异的擦除效果,橡皮里还会加入热塑塑料,这是一种能根据温度软化或硬化的聚合物。除此之外还会有添加颗粒和香味剂等添加物,这只是成分的不同,况且合成工艺的不同也会对混合物产生影响。一般我们在商店中看到的橡皮都含有上述三种成分。
Advincula说天然橡胶做出的橡皮是最好的,用这种橡皮将纸上的铅笔字擦去轻而易举。而塑料比较便宜,且会造成环境问题,但是很受厂商的欢迎。所以,廉价的合成橡胶和最次的热塑塑料就造就了越来越便宜、越来越难用的橡皮。因为制造商的着眼点放在如何降低售价上,他们将制造地搬到亚洲,这还没完,他们还在寻找更廉价的原材料。越便宜的铅笔,附赠的橡皮越廉价、越难用,所以还是想办法买好一些的铅笔吧(或者买贵一些的独立橡皮)。
你是不是觉得“如果我买很久以前生产的橡皮就不会有这些问题”?放弃这个想法吧!一根1770年的铅笔到现在依然能用,同时期的橡皮却已经无法使用。因为橡皮这东西也会老化,橡胶的特性会因为氧化和某些化学降解而消失,某些塑料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变软或变硬,简而言之,让橡皮暴露在空气和光照下对橡皮有百害而无一利。
[史林漫谈] 泰勒斯
泰勒斯(Thale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生于米利都。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存的思想家,“科学和哲学之祖”。
泰勒斯一生成就无限。他预测到公元前585年发生的日蚀,又从金字塔的阴影计算出其高度。数学上的泰勒斯定理以他命名。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他是首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的希腊人。在哲学上他提出水本原说,即“万物本源于水”,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什么是万物本原”这个哲学问题的人。
关于泰勒斯的佚事不少,比如:
1、泰勒斯曾经用骡子贩卖食盐。某次,骡子滑到在溪中,盐被溶解掉了一部分,负担减轻不少,于是这头骡子每过溪水就打一个滚。泰勒斯为了改变这头骡子的恶习,让它改驮海绵,吸水之后,重量倍增,这头骡子再也不敢偷懒了。
2、泰勒斯有一天晚上在旷野边走边看天,满天星斗,可是他预言第二天会下雨,正在此时,脚下一个坑,他就掉进那个坑里了。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只有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3、泰勒斯中年后,他的母亲催促他早日结婚,他这么回答他的母亲:“还没有到那个时候。”他歩入壮年之后,当他母亲再催促时,他又这样回答:“已经不是那个时候了。”
[心灵驿站]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在他的簿子上,飞快地写下他的梦想。
他希望将来自己能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儿外,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簿子上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X”,发回到他手上,老师要求他重写。
小朋友觉得自己所写的内容并无错误,便拿着作文簿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如梦呓般的空想,我要实际的志愿,而不是虚无的幻想,你知道吗?”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梦想啊!”老师也坚持:“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我要你重写。”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老师摇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了,你要想清楚。”小朋友也跟着摇头,不愿重写,而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了大大的一个“E”。
事隔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名中年人向他走来,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老师望着这位庄园的主人,想到自己不敢梦想的教师生涯,不禁喟叹:“三十年来我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唯一保留自己的梦想,没有被我改掉的。”
梦想永远建立在执着、汗水、努力与泪水之上。2014年9月19日晚,阿里巴巴在美国纽约上市,马云将带有阿里巴巴公司Logo的T恤赠送给了上市仪式在场的嘉宾。T恤上面印着他的深刻感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现在的马云已位列中国内地富豪榜首位。
第五篇:孟子,荀子,韩非子,庄子
孟子
一、孟子的生命情调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伟大的儒家。他是战国时代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并未受业于子思,而是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账授徒。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仍以争夺中国的主导权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2年),他奔走各国,游说诸侯,批杨墨,驳农家,斥告子,在乱世中展现他特殊的风格与人格。
(一)孟子的人格特质: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强韧的生命力。在那段迅雷风烈的的战国乱世中,孟子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雄浑有力的方式批判时代的堕落,与功利主义作斗争。
2、强烈的使命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刚直的气概。他斥责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批判杨朱与墨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3、孟子对他的时代的认知:急功近利风气的弥漫。政治的黑暗与堕落。攻伐征战的频繁。
这样的时代让他“不得已”批判,并在激烈的批判中导引时代走向他理想中的正途。
(二)、孟子的游历生活
孟子眼中有四种圣人:以伯夷为代表、以清高自我期许、高亢其志,不同流合污的“圣之清者”;以伊尹为代表、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之任者”;以柳下惠为代表虽洁身自好,但待人敦厚宽和的“圣之知者”;以孔子为代表的行止进退完全听从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之时者”。他以孔子为典范,对他瞻仰景从。
孟子学习孔子毕生为人处世那种建构在深刻的时间意识之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理想的追寻:
孟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仁义”这种价值规范,他认为士就应该“尚志”《孟子·尽心上》孟子大概在齐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57-前320年)的时候曾游于齐,后来遍历宋、滕、薛诸国,回到邹国,再游梁国,最后在齐宣王(在位于公元前319-前301年)的时候再度来齐国,最后在 公元前312年离开齐国,结束周游各国的生活,这是一段理想追寻的历程。
二、《孟子》的介绍
1.《孟子》内书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近3.5万字,外书四篇,《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三、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经济思想
1、义利观:利是有条件的,物质利益必须服从新兴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求利不能超越道德规范。“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恒产理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也。”《滕文公上》就是说人民要拥有一定数量的长期的占有的财产,这是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的必要条件。
3、分工和劳动理论:劳力和劳心之分,这是为统治阶级的剥削辩护,孟子属于劳心的统治阶级,他站在贵族的立场,强调阶级区别,“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4、财政赋税理论:第一,收取赋税时实行仁政,以减轻地主阶级的赋税负担;第二,注意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让财政收入有充足的来源;第三,在税率问题上,税收的标准应该以保证财政支出为前提。
5、重商:第一、“关,讥而不征。”免征商税;第二、“征商”对于那些垄断市场谋取暴利的商人是必要的,反对“与民争利”第三、价格是否合理是是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重要基础;第四“人皆可以为尧舜”有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
(二)政治思想
1、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强调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在他的眼中贤君应该选贤任能,使俊杰在位;制民之产,使人民饱食暖衣;轻徭薄赋,关心人民疾苦;征伐不仁之君,拯救人民;道德高尚,喜闻善言,乐行善事;明人伦,教民尊亲敬长。良臣应该立志天下,守道不屈;恪尽职守;职守清廉;臣对君“避其恶而助其善”。他提倡德治。他的理想的政治境界着重在“道”的权威是尊于“势”的。因此要以道德的修为来提升政治的作为。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以道德优先,倾向唯心论,在《孟子·公孙丑上》中他提出两个观点:
1、人心的普遍性是政治领域能否修明的关键,因此人心可以作为一切政治作为的基础。
2、德性主体的扩充或实践可以在政治领域展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离娄上》 2.重民、贵民。他指出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是农民,应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考虑的,这样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他强调主权在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认为人应该是社会的人,但他强调必须先建立个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后个人才能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在于心。他想调和阶级矛盾,但由于阶级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无法认识到阶级的对抗是无法调和的,剥削者的幸福只能建立在被剥削者的痛苦之上。这种思想有一定的欺骗性,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这种主张是以绝不触动封建等级关系为前提的,这就明确限制了“贵民”的实际含义。况且他的主张并不是终极目的而是达到更好的统治人民这个目的的手段。
3、他主张大一统,具有法治倾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眀其刑罚。”否认周天子“共主”的资格,破坏了宗法等级制,破坏了奴隶制下君臣关系原则。他具有“王法不屈”“不阿私亲”的法制倾向。
4、孟子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他反复劝齐宣王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当中,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的意志作为意志,以民意的归依作为政权转移的标准。
(三)教育思想
1、教者身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一乐。《尽心上》他反对自以为是,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滕公下》
1、重视道德教化。“申之以孝悌之意。”教育的内容是“明人伦”“居仁由义”即通晓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要“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要开启民智,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人。他所谓的精神境界主要是:(1)“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政治上有刚正的气节。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尚公的社会思想。(3)“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天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仁且智”须明六经六艺。
3、凡人都可以入学,来者不拒。“圣人与我同类也。”《告子上》
4、因材施教,培养专才。
5、实行淘汰制,“教亦多术”这种“不教之教”要激励学生使之奋发。
6、引导独立思考。“梓匠、轮舆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他的教育是心的淬炼,主张进行自我教育。
7、学贵持之以恒。“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
8、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在《孟子·告子上》和《孟子·尽心上》中他强调了时空条件如富岁、凶岁、肥地等客观环境对人的心性修养会造成影响。
9、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滕文公下》孟子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之整体的觉醒。他强调客观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主体性会有所影响。孟子谈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时,重视的是主管功夫的修养成就,来转化或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四)哲学思想:心、性、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1、心、性在孟子的思想中同实异名。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即仁义道德的四端,亦是人性中的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在他的“性善论”中带有唯心主义先验论,人的本质具有多层次性,绝不会像他说的那么简单,他之所以将仁义礼智作为人先天的属性是为了强调地主阶级伦理道德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是他为地主阶级服务的表现。他无法认识到现实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而将人的道德归结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的错误不是肯定人在主观上具有能动的自我修养以适应客观现实的作用,对人本质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特点而是而是将主管与客观的关系本末倒置,夸大了人的主观作用,以至于看不到客观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所提倡的仁义虽带有阶级性却对于反对过度剥削、反对战争有着进步意义,“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销。”《告子上》他让人们积极维护、存养善性,这对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也是有意义的。“我知言,我养浩然之气。”孟子对人的生命境界的讨论以“气、心、形”为中心。孟子的浩然之气是将生理层面的气接受理性的心的指导。他认为心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工具,生命情意应该接受德行我统帅。孟子认为人之有形的躯体会受到无形修养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践行、尽心。他认为人的“形”虽然是自然物但是人只要充实道德生命,那么自然生命就会被道德生命转化,有限的“形”就取得了无限二永恒的道德意义。
2、天、命。“莫知为而为者,天也。莫知至而至者,命也。”《万章上》虽然他将天看作宗教性的但他认为天最根本的是道德的东西。“诚,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而未有能动者也。”他认为诚可以改变客观规律,这明显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在天与人的关系上,他将心、性、天看作一体,这是他向往的最高境界,“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天与天地同流。”“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3、认识论。他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尽心上》重视人的直接经验,反对教条主义。“登东山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他告诉我们要纵观全局才可以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他的认识论是唯物的,“心之官则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亦。”但是带有“良知”“良能”“良贵”等先验论残余。
4、辩证法。中权的概念包含了辩证法因素,中指的是“无过不及”如果偏离中道就要犯错误。与中相对,他提出了权的概念,权就是权变,灵活运用,在维护大原则的前提下,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动,如果没有这种变动那就会陷入片面性。在内外因方面他比较看重内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离娄上》
三、美学研究
1、“充实之谓美。”《尽心下》美是真与善的统一。
2、美是和谐统一。
3、重本质,质与文并茂。重意境,情与景交融。重神似,神与形兼顾。“上下与天地同流”“大化流行”宇宙观对中国绘画“透视法”产生了影响。以大观小,“三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