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天一首古诗词34
一天一首古诗词——沧浪亭怀贯之
沧浪亭怀贯之
【宋代】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释】
1.悰(cóng):欢乐;乐趣。
【译文】
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派遣心中惆怅。
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赏析】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作者】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第二篇:一天一首古诗词4
一天一首古诗词—— 七夕
七夕
【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注释】
1.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旧俗妇女于是夜在庭院中进行乞巧活动。
2.浦:水边。别浦:指天河、银河。王琦云:“以其为牛女二星隔绝之地,故谓之曰别浦。”
3.罗帷:丝制帷幔。战国楚宋玉《风赋》:“跻于罗帷,经于洞房。” 4.“鹊辞”句:七夕乌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事见应劭《风俗通义》。又七夕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除,以乞巧。事见宗懔《荆楚岁时记》。
5.花:黎简校作“萤”。曝(pù)衣楼:皇宫中帝后于七月七日曝衣之处。唐沈佺期《七夕曝衣篇》诗:“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6.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陈代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故事(《本事诗》),暗喻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
7.玉钩:状新月、缺月,望月而冀其复圆,寓人间别而重逢意。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苏小小歌〉序》:“《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这里指自己曾经欢遇的女郎。
8.更:《全唐诗》校“一作又”。一秋:即一年。
【译文】
天河隐隐逢七夕,独处罗帐半夜愁。乌鹊离去穿线月,萤火飞入晒衣楼。牛女双星合又分,人世情侣望玉钩。不见钱塘苏小小,独处寂寞又一秋。
【赏析】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虽然匆匆一面,仍不免执手相看泪眼而黯然离去,但他们毕竟是喜得重逢,欢情如旧,悲中有乐。默想自身,一年前此夕定情以后就天各一方,重会无日。此刻已到了夜半,正是牛女情浓时;而诗人则只能怅卧罗帷之中,瞪大了眼,在相思中煎熬,心头的愁云越压越重,何况今后能否再见一面也在未知之天,真是“思牵今夜肠应直”(李贺《秋来》)。相比之下,自己的苦况远远超过了牛女。首联透过对比,宾主分明地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一层的刻划,可谓出手不凡。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七夕曝衣,是当时的习俗。“花入曝衣楼”这一凄清的情景,定会勾起诗人对一年前七夕定情的缅怀,曝衣楼或许就是他们定情的场所。本来,诗人长夜不寐,一缕情思时时萦绕着那远去的恋人;如今七夕刚过,只有秋花辉映于曝衣楼上,当年伊人的倩影却已渺如黄鹤,杳不可见。这一颔联借用环境的陪衬和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难以为怀的悲怆心情。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望着望着,他多么想借助天上的玉钩把两颗破碎的心钩连到一起,有情人总该重归于好。颈联又着想天外,运用浪漫主义的妙笔,给这一幕爱情悲剧渲染上几丝美丽的光彩,虽然这毕竟属于幻想。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这一貌似平谈的结尾,蕴蓄着无限缠绵的情思,表现出怅恨不尽的意味。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背景】
朱自清《李贺年谱》提到此诗,但未详作年。从内容看,这首五律当是诗人因七夕而怀念所眷恋的女子的抒情之作。据诗人另作《恼公》所述,他们定情之日,正是前一年的七夕。
【作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第三篇:最美踏青古诗词十一首
最美踏青古诗词十一首
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踏青之俗早在汉代已经形成,到了唐代更为盛行。杜甫的“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即是当时踏青盛况的真实写照。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宋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踏青游》 宋苏轼
火初晴,绿遍禁池芳草。斗锦绣、火城驰道。
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
今困天涯,何限旧情相恼。念摇落、玉京寒早。任刘郎、目断蓬山难到。仙梦杳。良宵又过了。楼台万家清晓。《春游》 宋王令
春风谁相呼,鸟语到庭户。罢书起何游,系马城西树。宁须客众随,聊与春相遇。高林美风竹,疏影有清覆。可以便行坐,解脱快巾屦。日长天地宽,飘戾飞云度。风枝绿未柔,日萼红先露。芳辰信可尚,嘉兴惜无寓。旧闻黄公垆,颇枉壮士顾。予虽轻数子,自适偶同趣。起解身上衣,就贳青旗酤。独酌不待劝,兴至还自注。对物无所语,似若喧哗恶。虽无歌舞欢,幸可篇章赋。乾坤本闲暇,人物自纷遽。劳苦曷不乐,岁月失已屡。酒阑起四望,落日不可驻。饥马自知家,何须问归路。《春游》 宋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楼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山城踏青》 宋陆游
天晴山雪明城廊,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湖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钱唐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篇: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
试以一首古诗词与现代诗做比较,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两首诗的语言美,并评析两首诗的意境创造及差异。
摘要: “诗仙”李白与现代诗人席慕蓉两位都是著名的诗人,他们所写下的的不朽诗歌总是被众人歌颂着。李白与席慕蓉的诗歌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有着自己的强烈特色,将心中那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心中那股浓郁的思乡之情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但两人写下的思乡之诗仍有一些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从作者背景,创作背景、语言美学等方面比较和评析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席慕蓉的《乡愁》异同之处。
绪论: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之一。诗的语言简练而且具有形象,以一定的节奏和韵律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此之前,中国诗的演变就从二言到四言,到骚体楚辞、五言、七言、杂言、到再前格律诗,到最终形成的格律诗。经过了清末的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白话形式的现代诗,打破了古诗旧有的韵律和格式,形式自由开放,反映了新生活和新思想。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号青莲居士,表现了诗人对洁净芬芳、一尘不染的莲花的喜爱,显示出自己高尚的情操,与世无争的生活追求。他又号“谪仙人”,是因为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蜀道难》,惊叹李白的天赋才华,称他为“谪仙人”。李白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爱饮酒作诗,其诗歌的基调气势磅礴、自由奔放,被后人誉为“诗仙”。二十四岁时,他就开始四处漫游,结交了不少友人如孟浩然。在政治上因权贵遭人谗言,以梁宋为中心,再次漫游,与杜甫成了忘年之交。安史之乱时,受到牵连被流放中郎,但不久后就被赦免。晚年在金陵病逝,留下《李太白集》。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出生于四川,全名穆伦·席连勃。她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曾获得多项奖项,同时也是一名散文家和诗人。她的父母亲是蒙古人,是个知识分子。与李白不同,席慕蓉从小就出生在四川,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她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定居于台湾。多次的迁居、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席慕蓉心里不由自主地产生淡淡的“乡愁”,对于生活在汉族社会的她来说,父母亲口中所描述的美好家乡,一直是她心中的期待与盼望。席慕蓉的作品大多数是关于爱情、人生、乡愁,包含着她对生命的热爱,故乡的浓郁思念以及对人生的看待。诗人的乡愁诗总是自相矛盾,漂泊流浪的游子并不时常回乡探望,回乡也只不过是暂时留一会儿然后又离开,在他乡吐露出自己心里难解的乡愁滋味。也许正是因为诗人都皆有这种离乡思乡的矛盾心理,才使乡愁一直都是中华诗歌里永远不可缺的题材之一。
诗歌原文
《渡荆门1送别》 李白 渡远2荆门外,来从楚国3游。山随平野4尽,江5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6,云生结海楼7。仍8怜故乡水,万里9送行舟。词句注释
1.荆门: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 有楚蜀咽喉之称。山形上合下开,状若门。2.远:远自。
3.楚国: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其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境域。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大河。大荒:广阔无垠的原野。
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下来。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8.仍:频频。9.万里:喻行程之远。白话译文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主题
《渡荆门送别》与《乡愁》这两首诗以各自的的诠释方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美好的故乡做出的思念情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一幅山水画,全诗前三句都在描写长江两岸展现出的壮阔、秀丽景色,除了借此诗来反映出自己当时心境开朗,心怀大志,勤奋上进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自离乡以来对故乡的眷恋和依依不舍。这首乡愁的诗除了乡情之外,还夹杂着作者的奋发图强,想要达到梦想的豁达心怀。
作为画家的席慕容的《乡愁》整首诗却是以几个图画的呈现方式来表达她对故乡的浓浓情思和惆怅不已的情绪。席慕蓉与李白不同,她通过描绘思念之晚的画面和意象,表达自己思乡的苦闷之情,身在异乡的游子想要回到家乡的迫切心情,更以意象来代表自己对家乡的想念有增无减,日益剧增,直到永远。《乡愁》传达了作者本身对家乡的渴望渴求,里头所使用的意象更是为整首诗蒙上了一层忧郁的气氛,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心中难以解开的乡结。创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在年轻的时期,他离开家乡蜀山去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自幼饱读诗书,建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不屑与其他士大夫一样通过科举考试来,希望自己能够受到高官的的赏识推荐给皇上所用。李白在十五六岁时,便乘船离开家乡四川,带着心中那股雄心壮志,开始辞亲远游,途中经巴渝,出三峡,船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地便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船上的青年诗人,描写沿路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两岸风景逐渐变化的景色,视野的开阔令他的心情变得开朗,兴致勃勃,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从小居住的蜀山,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诗中的结尾点名了整首诗的主题思 想,把故乡拟作为人“送别”作者,将作者仍心系故乡的忧郁心情独特地表达出来,别有一番风味,别具一格。席慕蓉是蒙古人,她从小跟着父母亲到处迁移,即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生长。她根本没见过自己的家乡,而家乡的样子都是由父母口头转诉,听他们说草原的辽阔美丽,说他们是如何在那片草原上奔驰。席慕蓉对于父母口中的故乡,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总是在想象着故乡的模样。长期定居在台湾的她,在四十六岁以前都没踏过故乡的土地,只有凭自己的想像力和父母的描述来猜测家乡的模样,通过诗来暂时解开自己对朝思暮想的故乡的思念情怀。席慕蓉这一生早期的生活较为漂泊不定,早期她在汉人的社会长大,可怜的是她在活了大半辈子之后才有机会能够亲眼目睹家乡的风采,踏上家乡的土地,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李白从小能够在自己的故乡出生、长大、学习,在故乡留在种种难忘的回忆,所以自然在远游的时候会想起住了十年以上的故乡,回忆那些在故乡的欢乐时光。而席慕蓉的命运却很不幸运,除了无法在自己的家乡长大之外,根本没有对故乡的记忆,而且还要在汉人的社会里听见别人对自己民族的误解和歧视,对她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怀念故乡的诗比起李白更加的忧郁、痛苦和想念。诗歌的语言美 抒情美 抒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释放自己的心中情感。李白和席慕容都使用间接手法,托物比兴,婉约地将自己的浓浓醇厚的情感,融入于情景事物之中,比起平铺直叙,含蓄的方法更能深刻地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然而两人抒发自己情感的当儿,碍于身份背景和生活遭遇,叙写的方法截然不同。
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时并没有使用中国诗歌的传统意象,反而是运用词句之间的夸张手法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颔联和颈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都是以长江的两岸,作者沿江看到的景色,山河秀丽,辽阔平野来描写,诗歌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抒发心中的开朗心境。李白经过了蜀山的险要地势,一出三峡就见到辽阔无边的平原,从狭小的视线一下子变得宽敞,心中难以压抑的澎湃心情就以长江两旁的景象表达出来。接着,颈联的上句写晚上,皎洁明月银辉四射,月影倒映,“飞”字的动感十足,唤起诗人的美妙联想。下句写白天,天空的彩云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作者以夸张手法写出自然景象的变化,想要实现心中远大抱负的积极上进,词语间透露出了豁然开朗的心境。这一联景象壮观,想象丰富,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兴奋喜悦之情。诗歌的末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与前几 句不同,将笔锋的方向一转,对缓缓流动的长江写入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作者将故乡比拟成富有情感的人,不远路途的遥远,送别离开故乡的作者,凸显出了作者思念家乡含情脉脉的情感。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风格豪迈洒脱又有几分含蓄。《渡荆门送别》所写的景物全染上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色彩,荆门外雄壮奇伟的自然景色,与这位青年诗人初离故土,投身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追求那不平凡事业的广阔胸怀和奔放热情的情调是完全一致的。《乡愁》里采用了一般中国古诗词所用的传统意象来表达心中对故乡的思念即笛、月亮、和独创的不老之树作为意象,代表了作者心中的思乡情愫。自古以来笛声就与思念有着密切关联,其悲凉、悠扬的音乐总是触人幽思,汇合诗人的种种情怀。诗人不明说却以笛子的凄清远扬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思乡之情,惆怅的情感,凄凉的乡愁心情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席慕蓉也使用了月亮,这个人类相思感情的载体,象征着团员,圆满的意象烘托出思想的愁绪,寄托对故乡相思之情。每到深夜,就会听见悠长悲伤的基调的笛声,望着与家乡同样的月亮,思想情感变得更加浓烈。第二节写模糊的怅惘”描写了因时间的变化,造成作者对故乡的面貌已变得模糊不清,好像被弥漫不清的雾阻挡了一样,用抽象的事物叙述主观的感受、“增添了几分悲伤和痛苦的情感。“从“月夜响起的笛声”到“雾中的离别”,思乡的痛苦更上一层,深化了离开家乡而思乡的痛苦。最后,没有年轮的树更是代表她对故乡的绵绵情感,作者借树表达出她对故乡的感情就像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一样,永远都不会枯萎老去,就像是在与故乡作下承诺。作者思乡之情就像树一样根深蒂固,越扎越深,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也逐渐增加,像陈年老酒一样越久越浓厚,此情将保持不变,永生不灭。韵律美
中国古代诗词创作重视艺术性,有这几个严格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韵律”,讲究词的搭配、音调和谐、对偶和押韵,增强诗歌的音乐感。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唐代的五言律诗,包含了旋律美和节奏感,整首诗气势磅礴,婉转悠扬。相反的《乡愁》根据现代诗的格式,打破传统的韵律美格式,但却不失优美感,读起来的时候诗歌仍然透出了淡雅却又深重的情感思绪。
《渡荆门送别》全诗一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作者巧用平仄,来增加节奏感和韵律美。这首律诗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音调的变化,美妙的节奏使整句念起来通畅顺口,韵律和谐、节奏轻快、给人欢唱淋漓,视野风景的转换随着诗句的音乐也变得气势磅礴,增加了整首诗的语气。作者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诗句对仗工整,结构整齐。举个例子,颔联中,名词“山”对名词“江”、动词“随”对动词“入”、名词“平野”对名词“大荒”、形容词“尽”对形容词“流”,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主谓“月下”对“云生”、动词“飞”对“结”、名词“天镜”对“海楼”。诗句的结构、字数、词性相同,这两个诗句又是对偶中的串对,即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递进的意思,读起来节奏锵锵有力,也方便背诵,朗朗上口。此诗的韵脚分别是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即游、流、楼、舟,押的韵是“u”,使诗歌韵律和谐,节奏轻快,自由流畅,给人欢畅淋漓的音乐享受。
席慕容的《乡愁》却好像一篇精致的短篇散文,全诗分为三节。前面两节各分为两行,字数差别不大,音节平稳和谐,结构有条不紊,显得整齐有条理。诗歌的第三节仿佛是独立的诗句,有异于前两节,它的结构分为三行,字数差别甚远,但是音节的变调却没有太大的转换。最后一句“永不老去”简短的四个字,语气柔和但带出来的的意义并没被削弱,相反的朗读整首诗时,具有牧歌式的情调同时带出了沉重的忧郁和惆怅之情。韵既可体出表达风格,韵脚分为两种,即表达激昂感情和表达柔和感情的韵脚。《乡愁》中用了“笛”(i)、“ 起”(i)、“离”(i)、“去”(ü)属于细致辙中的一七辙,表达哀怨的感情、表现出纤细、柔美的风格,有利于抒发对故乡缠绵而忧伤的思念。
含蓄美
含蓄美就是将感情做一些艺术手法的处理,采用婉约,婉转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是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富有的特征之一。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李白的写实风格多变不一,写着这首诗的时候采用了含蓄的艺术手法,席慕蓉这位心思细腻的女性作家用运用了自己独创的艺术手法,比起李白,她的写作手法和意象较为明显。
诗歌是高度概括性的语言,言简义繁,能够展现出人们生活的多种风采,姿态。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信息含量多,诗歌里包含表面和深层的意思。李白在这首诗里做到了“有垠之中求无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首诗歌表面上来看,是作者某一天乘船到处游玩,写下这首诗记录自己沿着长江观看到景色。但是若再反复吟诵这首诗篇的话,就能够从中体会到诗歌里头所蕴含着的深刻意义。首联那句交代了作者出游要去目的地,为下文做了铺垫。接着,颔联和颈联除了描写出山河两岸,天空与河面相映而成的景色之外,字词之间也透露出作者第一次出蜀山,经过了多天的山峦重叠的险要地带,看见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感到惊叹,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豁然开朗的心情也不言而喻。除此之外,这心情其实也包含着作者心中怀着不同与常人的政治抱负,一心要做出贡献,满腔热血的积极心情。接着,尾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的乡情,其独创的艺术手法新颖特别,不禁让人觉得生动有趣,让人感觉作者似乎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才将长江拟人化,说是故乡不舍得他。整首诗乍看之下似乎是风景诗,但尾联却由欣赏美景的情感转入沉重的的乡情之叹作为结尾,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席慕蓉对于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惆怅之情,选用了几个较为深刻的意象抒发自己的情感。首先,第一节的第一个词语就是“故乡”,所要表达的主题很明确地表达出来,思乡之情一览无遗。第一意象,笛声在安静凄清的夜晚默默低吟,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离愁的情感。随后,作为意象的月亮容易令人想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和苏轼的“但愿人婵娟”的诗句,展现出乡愁和无法团圆的寂寞惆怅。接着,作者使用“模糊”这词来描写对故乡的印象,很容易就能理解其中的原因,作者已很久没回到家乡。在最后一节,独特的意象——树表达方式较为不明显,细细咀嚼其中的文字后,才明白是对故乡永远的眷恋。意境美
意境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艺术的最高境界之一,将客观的事物如生活或是自然景象与作者的主观感情相融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统一的境界。诗歌属于抒情文体,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美。李白和席慕容,一个是唐朝“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仙,一个是获奖无数的现代画家,作诗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情感经历,以自己的风格勾勒出两个不同特色的画面。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像是一幅从蜀山三峡,那不见天日的山峦中驶入平坦辽阔的草原的风水画,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随后的壮阔景观。这首诗的写景与普通的风水画不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词句中的“随”和“入”的动态描写,带动了整首诗的视觉角度,让人感觉这是一幅充满动态的山水画。“平野”、“大荒”代表辽阔,平坦的原野,区区几个文字的描述,就已经能够将静止的山河变成富有气息的动态图画,生动的描写长江两旁的特有景色。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也反衬出了当时江水的平静。就因为晚上江上的水没刮大风,所以江水才没起涟漪,圆月的身影才能完美无缺映照在江面上,形成一幅水中映月图;白天的时候,飘荡在天空的云朵变化无穷,连结在一起,在阳光折射的条件下,构成了中国人成为仙境的海市蜃楼,空中出现一幅彩霞图。作者描绘的迷人景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以排山倒海的形式描写远景和近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属于高境界的山水画。这首诗也是属于诗歌语言里的“兴趣之境”,“兴”除了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也包括了引起人们感兴趣的核心内容,即雅趣、情趣和乐趣。诗人是因为心里有那种闲情雅兴,心中难掩兴奋的心情,才会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中雄伟奇丽的画面并不是简单的组合和随意的拼凑。荆门外的所有景色都与长江密不可分:群山是长江两岸的群山,平野是长江流经的平野,月影是长江水中的月影,行云是长江上空的行云,“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水也是长江之水。它们以长江为中心,共同和谐地构制成一幅雄伟奇丽的江景图,这个背景对于表现诗人喜悦和青春蓬勃的朝气可谓相得益彰。如果说《渡荆门送别》是属于“兴趣之境”,那么席慕蓉写的这首《乡愁》就与他不同,《乡愁》是属于“意境之境”,属于“兴趣之境”的上一层升华,充满色彩、形态声韵之外,还是一种想象和虚拟的抽象意境,靠心灵的揣摩。色、形、声是构成形式的基础材料,这些材料在大自然中更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我们的周遭。席慕蓉描绘出三个不同的情景来创造意境,色调上是以淡寓浓,从虚实相生中显出淡雅的艺术效果。第一节,作者利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将自己思念故乡的深厚情怀,将无形的思念化作为有形的事物,利用意义深刻的两个意象来勾勒出一幅飘扬着婉转悠扬的笛声,凄凉孤单的月夜。故乡的歌就像笛子吹出来的凄凉音韵,悠长清淡的笛声穿透人心,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月夜,响起的乡愁之音仿佛在耳边缭绕不停,拨动人的心弦,久久无法令人释怀。第二节,作者将故乡这个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第三节作者把对故乡永远的怀念形象化,将它化为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简单的勾勒却透露出乡愁这份情感的永恒。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眼前似乎展现相思图、离乡图、老树图三幅格调迥异的画面。第一幅清新淡雅, 明朗欢快;第二幅模糊朦胧, 沉闷惆怅;第三幅阴冷凄凉, 悲痛忧伤。诗人以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 凭借超凡的想象力, 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出那沉重的缠绵的思乡之情。修辞美——艺术研炼
诗歌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研炼,尤其是炼字因为诗歌里的任何一个字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所蕴蓄的涵义,特色和表现功能,能够体现出整首诗句的形象、气势、韵律等,从而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抒发。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经过词语的千锤百炼,其用字的精辟之处成为后世所传诵的诗歌。首联交代了作者的出发点和去处,“渡”让人能联想作者此次出游的交通工具——小船,“游”则交代了作者出游的目的。第二句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除了对仗押韵之外,使用的字词更是恰当,让整幅风水画变得生动灵活。“随” 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则力透纸背,完美的写出将长江水的川流不息和壮观气势。颔联所使用的字词就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山峦和草原的位置逐渐转换和推移,给人以顺畅的流动感和空间感,动态的感觉让人深刻感受到乘船出三峡的真实感。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用的“飞”和“结”巧妙描绘自然事物的变化,赋予他们生命力,将它们拟人化,月亮和云朵 像人一样能够擅自活动,交织成秀丽的山水画,高阔的天空更与上一句的平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形容江河两岸的辽阔景象的当儿也融入了作者欣喜的心情。尾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表面上是说怜惜送别自己的故乡,其实是在同情离乡、孤独寂寞的自己。“万里”是一个很长远的距离,表达了对故乡的情思是那么的远长,“送”点明主题,与诗歌的名字《渡荆门送别》形成了前呼后应。
古诗和现代诗在语言形式上有着极大的区别,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改革开放后现代诗的出现,打破格律限制之后的自由形式是现代诗创作的基础,可是作者仍然必须保持简单韵律的自由语言形式。《乡愁》和大多数新诗一样,炼句的方式属于换骨法则,就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对诗词句法进行改造。席慕蓉融合了古人时常在诗词所运用的传统意象,月、夜晚、笛声、雾和三个典型的画面,以自己的言语重新组合,将自己独创的意象,模糊,挥手,怅惘、没有年轮的树融合在其中,重现了凄清的思想之夜、挥泪离别的场面和象征对家乡永远怀念的永驻之树。整首诗的结构分为三节,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 诗的特点。文章中的句式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格式虽然打破了旧体诗的束缚,但文中对思念祖国大陆的情感描写的淋漓尽致。艺术夸张
艺术夸张就是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对诗歌中的对象进行适度的放大,使其具有的某些特征或动作夸大明显,但同时又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不至于离奇。作品更加生动,增添审美趣味。李白是唐代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势雄壮、豪放不羁,最喜爱的大自然的景物进行夸张的艺术手法。席慕容描写乡愁的这首诗里也运用了夸张手法,可是描写的对象是自创的意象。
李白写的《渡荆门送别》颈联和尾句都穿插着夸张手法,表达自己心情,抒发难以抑止的情感。颈联中前一句,挂在天空的圆月,明亮得就像反射光芒的镜子一样,影子倒映在缓慢的江水上,作者把那个倒影比喻成是天上的镜子擅自飞下凡间,“飞”让诗句变得动态化,让人读了生动有趣,气势磅礴。接着,李白又将天空中飘动,变化无穷的云朵,“结”表达构成云层的动态,美丽的景象宛如海市蜃楼的仙境。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赋予大自然新生命,感染了读者的心情,感受到自由奔放,放荡不羁的心情。李白还是用了数量化的夸张手法,达到的惊叹的审美效果能形容和突出乡愁之深,思乡之苦。尾句提及江水对他依依不舍,于是便随作者“走”万里的“路”,“万”代表的数量极大,作者借此手法来道出自己对故乡的浓厚情思,惜别之情。
席慕蓉在诗歌里的第三节对自己的独创意象使用了扩大夸张。作者在诗歌里设定了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也不会枯萎衰老。试问这世界上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树呢?凡是生命就都 会有走向生命尽头的那一天。在这里作者设定这棵长生不老的树是为了更加强烈的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像这棵永远常驻的树一样,思想的情感永远不会随着时间,年龄而变得衰老,逐渐消失,而是保持不变,永生不灭。哲理美
哲理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李白的诗句大多数采用了夸张与主观的写作手法,对大自然美丽的风光有着独特的审美视角。席慕蓉诗中的的场景多数描写离别的惆怅,使诗歌衍生出深刻的道理。
仔细咀嚼李白诗词中的文字和创造的意境,从中感受在山峡里多天不见天日,忽然一出三峡映入眼帘的是辽阔平坦的草原、奔流不止的江水、皎洁的明月、水面上的月影和变化无穷的天空,就会产生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把读者带入山河壮丽的环境中,不仅给人清新的体验,还令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宏伟。这也令人联想到“柳暗花民又一村”的诗句,表示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经历过了艰难挫折,就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这首诗也能令人领悟到一些生活的哲理包括了自己大胆追求梦想的心愿和怀念故乡的愁绪。它让人明白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好好设定人生目标,确立目标之后,不要空想不做,必须付出实际行动,趁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暂时忍耐离别的痛苦,努力的去追求目标,别人生留白,才不枉自己来到世界走一回。席慕容的诗歌里虽然缺少描述大自然的变化的情境,但是她写的《乡愁》字行间却透露出人生的哲理,指点迷津通过抒情而言志。读者能从诗句中明白痛苦的离别之苦,对故土的眷恋是从古至今,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因此,每个人应该有时间时,就赶紧回故乡看看周围的环境,找回以前的朋友,也要时常关心,孝顺父母。不要等到记忆变得模糊时,才关心周围的亲人朋友,要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道理,失去时才后悔莫及。风格美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创作特色,语言风格是作家通过文学载体表现出其语言的特有格调。从独特的语言艺术可以看出诗人的气质、美学观念、人生遭遇等,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李白的送别诗《渡荆门送别》叙述的是对从小长大的地方的故乡的思念,而早年生活漂泊的席慕蓉则是对素未谋面的故乡的思念。两人的题材一样是思乡诗,可是李白的格律诗受到那时代诗歌格式的牵制,席慕蓉的现代诗则自由发挥却又不失美感。唐诗的形式多样化,基本形式基本分为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渡荆门送别》是属于近体诗的五言律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句数限定为五言八句,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中间四句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这时期最杰出的代表,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说明了他将李、杜并尊,赞颂他们的作品风格。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在诗歌里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一方面赞美大自然的壮观和绮丽的风景,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他的远大抱负,开阔的心情,又含蓄地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豪迈雄起的风格,使用了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制造出博大、广阔的形象、弘远的意境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读者从诗句中就能够理解李白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语言浅白易懂,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李白这首送别诗与一般传统的送别诗不一样。一般的送别诗多以送别朋友,告别亲人,分别情人为题材,而这首诗看不出是李白送别朋友,还是父老乡亲在送别李白,又或是情人的挥泪离别。这首诗风格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写出了故乡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情意婉曲,想象瑰丽,是送别诗中的具有特色的佳作。
法国作家布丰说过:“风格即人格。”席慕容的诗歌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抒情和字词的风格,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感。诗句里蕴藉着的哲理是诗人的生活经历,清丽脱俗,让人读起来,细而不腻,一首席慕容的《乡愁》蕴含了多少淡淡的惆怅,勾起多少异乡游子思乡之情。席慕容是蒙古族,却并非生于内蒙古。“思乡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她淡淡的思乡之愁从这些诗句开始。等待四十多年以来的家乡是她日日夜夜的梦,她将哀愁幻化成句句诗句,平衡她的内心世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思乡的思绪总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上心头,简单的诗句,韵味十足,这样轻描淡写而不是凝练的语言,勾勒出来的是带有深重情感的意境。《乡愁》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的怅惘、离别后不老的树,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乡愁》的体裁是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哲理,篇幅短小,使用叙述性的语言。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散文诗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结合体,形式上像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内容上像诗一样的抒情言志。苏联散文诗作家普列什文说:“我是带着自己的诗走进散文!”可以说概括了散文诗的特点!散文诗其特点为形散而神不散,取材广泛但为了不偏离主题而使用了意义深刻的意象如月亮。散文诗让作者托物言志,融情于景,语言凝练更是勾勒出生动的场面,显出更深远的情感。
总结:李白和席慕容的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深爱祖国、爱民族、爱自己的故乡。但碍于时代、生活境遇和个性的不同,他们采用不同的艺术方法,描述自己对故乡那份浓厚,挥之不去的情感。一个是古代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现代著名女诗人。李白诗风飘逸俊美,席 慕蓉诗风细腻缠绵,一个表现的是豪放不羁,一个表现的是淡雅剔透。文学史上出现的这两颗闪耀之星,创作的不朽诗篇感染了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值得令人感到骄傲与自豪,更值得学习和效仿。
第五篇:小诗一首
小诗一首
愉
春风
是春姑娘写的 绵绵的温柔的诗。。。
彩虹
是雨点写的 七彩的弯弯的诗。。。
云朵
是蓝天写的 雪白的软绵绵的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