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彭水县环境规划
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部边缘大娄山褶皱带中低山区、乌江的下游,介于东经107°48′46″-108°35′12″,北纬28°57′35″—29°50′35″之间,东西宽77.88km,南北长96.42km,总幅员面积3903km2。彭水北连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东北接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
自治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
彭水境内地貌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各异,跨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各一部,为中低山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山大岭高,河谷深切,构成“两山夹一槽”的地貌特征。区域内丘陵河谷区占13.39%,低山区占52.88%,中山区占34.03%。最高点为七曜山大王洞,海拔1859.60m;最低点为共和乡木棕河入口处,海拔190m,相对高度差1669.60m。
彭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雾多、光照偏少;气候立体差异大。年无霜期从沿江河谷的312天减至中山区的235天,低中山区受山脊和云雾阴挡,年日照时数要比平坝约少四分之一。年平均气温17.6℃。雨量丰富,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224.0mm,其中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7.5%。彭水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径流补给以雨水为主。乌江在彭水县境内流长64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75亿m3;主要支流有郁江、芙蓉江、诸佛江、长溪河、中井河。在距离县城上游约11km处的乌江干流建有目前重庆市最大的水利能源项目—乌江彭水电站。
彭水境内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动植物丰富多彩,乌江画廊、芙蓉江生态区、神龙谷探险、郁山盐丹文化和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主要矿产资源有煤、萤石、石英砂岩、地热、水泥用灰岩(石灰岩)、矿泉水、重晶石、铁矿、硫铁矿等。
2.2 社会经济概况
彭水历史悠久。自东汉建涪陵县,隋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并置黔州。宋元设府路。解放后,于1949年成立彭水县人民政府,驻地在汉葭镇,属四川省涪陵地区专署管辖。经国务院批准,于1984年11月10日成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97年彭水县成为重庆直辖市黔江地区所辖的一个县。2001年成为重庆市唯
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自治县。
彭水县辖11个镇,28个乡,2009年总人口68.3万人,城镇化率22.93%。境内居住着苗、土家、回、仡佬、侗、藏、彝、哈尼、壮、满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0%。
彭水境内交通条件优越,国道“319”线、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和乌江黄金水道贯穿其境,省际公路有彭(水)务(川)线、彭(水)利(川)线,县际公路有彭(水)石(柱)线、彭(水)酉(阳)线等道路星罗棋布,水陆交通便捷,历来是渝、鄂、湘、黔边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渝东南门户”之称。
彭水县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全县现有耕地161.1924万亩,水域8.707万亩,草地12.192万亩,林业用地343.224万亩。森林覆盖率39%,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
2009年,彭水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三大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8.1亿元,同比增长12.3%,比2005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元,同比增长12.4%。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3:40.1:39.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5.05亿元,同比增长43.7%,实现两年翻番;财政总支出实现17.7亿元,同比增长40%。完成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增长16.5%;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8亿元,同比增长18.8%;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亿元,同比增长7.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亿元,同比增长18.1%。
3“十一五”期间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3.1 “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环境保护目标
3.1.1 主要控制指标
(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化学需氧量(COD)控制在1831吨以内、二氧化硫控(SO2)制在1124
4吨以内;(2)环境质量目标:乌江干流及其支流地表水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6%以上、空气质量满足Ⅱ级标准天数的比例达80%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60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小于70分贝、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范围内;
(3)污染防治目标: 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
(4)生态保护目标: 森林覆盖率42%;
(5)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目标: 环境监察大队达到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一级标准、环境监测站、环境信息网络、环境宣教能力建设达到标准化水平、力争建成水质、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县城污水处理厂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
3.2“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3.2.1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
(1)水环境质量现状
彭水县境内河流全部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条(不含乌江),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郁江、普子河、长溪河(阿依河)、诸佛江、芙蓉江。100~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中井河、后灶河等,水力资源较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375.24亿立方米。2009年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39个乡镇5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6.7%;乌江、郁江地表水3个监测断面(鹿角、中井、县城郁江桥)水质完全满足Ⅲ类水域功能,乌江出境断面水
质与入境断面水质无差异,达到控制目标。表一:2005年及2009年彭水县水环境质量
指 标 2005年 2009年
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6 100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2 96.7 乌江干流彭水段 总体Ⅲ类 Ⅱ~Ⅲ类
长溪河、诸佛江 Ⅱ类 Ⅱ类
郁江彭水段、普子河、后灶河 Ⅱ类 Ⅱ类
芙蓉江彭水段 Ⅰ~Ⅱ类 Ⅰ~Ⅱ类
(2)水环境主要问题
①通过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可以知道,彭水县主要地表水质量总体保持较好。水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城镇生活源及农村面源污染,主要体现在普子镇、高谷镇的饮用水源中铁含量偏高;万足镇、鹿角镇、郁山镇、保家镇的饮用水源中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
②县城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一期工程预计2010年6月建成投入试运行,日处理污水7500吨,污水处理
率将达到85%。
3.2.2空气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
(1)空气质量现状
截至2009年总共建成烟尘控制区3.2平方公里,覆盖率达48.5%,位于彭水中学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投入运行,彭水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实行日报制,监测结果显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分别为0.092mg/m3、0.101mg/m3,首要污染物为吸入颗粒物,其次是SO2。全年空气质量达到良好的天数为342天,良好天数占全年天数比例达93.7%,超过控制目标13.7个百分点。
表二:2005年及2009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地区 指 标 2005年 2009年
彭水城区
(彭中自动监测站)PM10(年日均值mg/m3)0.058 0.101
SO2(年日均值mg/m3)0.020 0.092 NO2(年日均值mg/m3)0.012 0.019
酸雨频率(%)12 0 PH均值 5.83 6.72(2)空气质量主要问题
根据环境空气现状的分析,彭水县城区空气环境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空气污染物中,降尘所占污染负荷比例较大,是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
②空气二氧化硫浓度逐年升高,是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③二氧化氮也是目前彭水县城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原因是汽车普及率升高,而城区面积扩展速度缓慢,单位面积车密度较大,二氧化氮对空气污染的贡献度将增大,污染程度同样不容忽视;
3.2.3声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
(1)声环境质量现状
2009年累计建成噪声达标区4.33平方公里,覆盖率达65.6%。根据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彭水县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3dB,能够达到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一类区Leq(昼间)≤55dB的要求;区域平均昼间和夜间分别为48.7dB和40.4dB,交通干线噪声为67.5 dB(标准
为小于70 dB),符合控制标准,达到控制目标。
表三:2005年及2009年声环境质量现状
地 区 指 标 2005年 2009年 彭水城区 区域环境噪声(分贝)62.6 53.3 区域平均环境噪声(分贝)昼间 64.4 48.7
夜间 44.6 40.4
交通干线噪声(分贝)73.6 67.5(2)声环境质量主要问题
①随着城市的发展,噪声源将逐年增加,噪声污染呈上升趋势。生活噪声源和交通噪声源是彭水县的主要噪声污染源,对彭水县的声环境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建筑施工噪声和工业噪声也将对局部地区造成一定的影响。
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居民住宅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人口密度极速上升,使得今后一段时间内生活噪声仍将是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
③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道路建设缓慢,而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致使交通噪声比例居高不下,因此,交通噪声已成为彭水县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重要来源。
④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部分区域未进行规划或未严格执行规划,出现很多工程与居民点、噪声源与噪声敏感点边界较近,甚至相连的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噪声对人群、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噪声治理的难度。⑤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固定噪声源逐步纳入管理后,以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为代表的非固定声源对人群
和环境的影响逐渐突出。
⑥“十二五”期间彭水将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期(2010年被名为“城市建设年”),大批重点项目陆续上马,建筑施工噪声、市政施工噪声在短期内会有上升,对局部周边范围内的居民和主城区的影响会增加。
3.2.4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环境问题
(1)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利用现状
彭水县固体废物主要来自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固体废物。
2009年彭水县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3.07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51.46万吨,综合利用率78.4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41.61万吨;危险废物、医疗垃圾等得到安全处置。
2007年建成靛水垃圾处置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00吨。2009年彭水县(城区)产生生活垃圾共计3.8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6%,达到控制目标。
(2)固体废物污染主要环境问题
①工业固体废物堆放贮存场地“三防”设施不健全,对水体、大气、土壤以及生态系统等具有潜在威胁。②由于垃圾转运设施不健全,靛水垃圾处理场目前只能处置县城及靛水乡的生活垃圾,因此急需配套建设
垃圾转运系统。
③因县城污水处理厂未建成,靛水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渗透液无法及时处理达标排放。
④由于缺乏综合利用的技术和收集系统,目前农村固废综合利用率和处置率低,排放的废物一方面对环境造成污染,部分垃圾甚至进入河道,污染水体;另一方面对农村环境卫生也产生较大影响。
⑤因片区医疗废物处置场未建成,全县医疗废物除县人民医院焚烧外其余单位全部实行自行处置,二次污
染较大。
3.2.5生态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2009年完成森林工程建设投资7026万元,投入超过前5年的总和,完成造林12万亩,实现林业产值3亿元,森林面积达23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较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距控制目标尚差3个百分点。同时被确定为5个国家级试点和1个示范县(全国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香椿丰产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森林采伐管理试点县、全国油茶基地示范县)。
彭水素有森林宝库之称,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高等维管植物196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一级保护植物有5种,包括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水杉、银杏;二级保护植物有领椿木、盾叶薯蓣、穿龙薯蓣、白辛树、红豆树、黄杉、穗花杉、榉树等68种。珍稀保护动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叶猴、豹、胡兀鹫等3种,二级保护动物有藏酋猴、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等17种,以五步蛇为代表的“三有”动物及市级保护动物有83种。
彭水县国土面积584.3004万亩,耕地161.1924万亩。全县尚有大于25度可供退耕还林的坡耕地近50万亩。此外,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4469亩;交通用地5.8984万亩;水域面积8.7030万亩,以天然河流水面为主。全县河网纵横,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1.36%。彭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好,2001年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已在全县20余个乡镇80余个村累计建设农村沼气池12000余口,解决了近3万人的生活用能。从而每年减少森林砍伐2500余公顷,节省原煤12000吨,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全县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优良,主要农产品质量状况较好。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工程,提升了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2009年彭水对滨江路、商贸园等实施了拆危扩绿工程,种植乔木200株、灌木30000余株;开展乌江河堤绿化工程,完成检察院休闲广场、乌江明珠休闲广场、合江休闲广场、凌云景苑广场的建设;实施了县委小区绿地、龙船沟绿地、渔塘社区行道树改扩建工程;投入300万元全面启动插旗山健身公园建设,完成健身公园一期工程,新建健身步道10公里,种植银杏树3000余株;建成区面积扩大至6.6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15000人/km2;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公顷,总面积达到43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6.4%,绿化覆
盖率为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6平方米。
(2)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①水土流失问题。彭水县水土流失面积300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1.36%。
②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彭水县人口密度、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与园林城市标准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县城建成区以内绿地不足、拓展空间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③资源开采与植被破坏问题。彭水煤矿、建材非金属矿极为丰富,由采矿、生产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大,利用不合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比较严重,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较多,危害
较大,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④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彭水是考烟种植大县,每年因化肥、农药、农膜等过量投入,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当前农业生态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3.2.6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主要问题
(1)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现状
①2009年全县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839吨,比2005年(1905吨)下降3.49%;二氧化硫(SO2)排放量11258吨,比2005年(11936吨)下降5.68%。化学需氧量(COD)完成控制目标的89.2%,二氧
化硫(SO2)完成控制目标的98%。②“十一五”期间对金益烟草公司、茂田能源公司、郁山火电厂等3家重点工业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金益烟草公司、茂田能源公司、郁山火电厂、双庆硫酸钡厂等4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系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全覆盖。成功申报金益烟草公司为重庆市首批“市级环境友好企业”为渝东南首家。③“十一五”期间完成保家镇污水处理厂、靛水乡污水处理厂、桐楼乡污水处理厂、保家种蜂场污水治理,关闭渝欣纸厂、佳旺纸厂、宏顺纸厂、长陵化工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
(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问题
县城污水处理厂未建成造成化学需氧量(COD)减排目标压力增大。
3.2.7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1)环境监察大队于2005年被批准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并于当年通过了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二级验收;2007年在全市率先升格为副局级单位;2008年通过国家环境监察机构一级验收;2010年增加事业编制10名,总编制达到25名,增设江南中队、江北中队和工业园区中队等3个派出机构。(2)2009年增设生态环境保护科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增加行政编制1名。
(3)2006年监测站通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验收;2009年新增实验用房达到1300平方米,监测仪器111台、设备110套,持证项目达到59项,水、气、声和特征污染因子的监测能力已全部具备,建成彭水中学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2010年新增事业编制10名,总编制达到25名。
(4)2009年建成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3.2.8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我县环保机构成立较晚,基础薄弱,有编无人,自身素质较低,装备落后,经费紧缺,与当前纷繁复杂的环保任务不相应称。
(2)全县环保事业发展的整体能力还比较低,环境管理的能力和手段有较大欠缺。
4“十二五”全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为“十二五”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生态破坏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家投入及政策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和公众环保意识逐渐提高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提供了巨大动力。但是,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县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十二五”期间我县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将面临清还历史欠账、应对
环境新压力的艰巨任务。4.1污染负荷持续增加
按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水平预测,按照5‰人口增长速度,2015年全县人口将达到70万人,县城人口也将突破15万人,以2007年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估计全县2015年废水、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1036万吨、7270吨和492吨;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到15万吨;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预计将分别达到15360吨、1719吨和860吨;农村面源污染负荷中的COD、氨氮和总磷将分别达到3780吨、4968吨和586吨。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较高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也将大量增加,预计到2015年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10万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将达到4000吨/年。
4.2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增大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基础设施提速建设和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以及产业项目将陆续开工建设,若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必将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极其有限的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生态环境将面临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隐患频发等问题。
4.3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乌江电站、银盘电站建成运行后,库区水文条件的变化、滞水区及回水顶托段的富营养化以及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等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显现。放射性废物、有毒有害有机物、新化学物质等新产品、新技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将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报废汽车、废旧电子电器等大量产品废弃物以及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非传统废弃物急剧增加。居室环境污染问题、外来物种入侵等新问题将日益严重。
5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5.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紧紧围绕建设“两县一点”的战略目标,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坚持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根本,依靠科技进步,创新体制机制,倡导生态文明,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5.2基本原则
——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规划,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
——创新机制、强化监管的原则。坚持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严格环境执法,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分阶段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着力改善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5.3 规划目标 5.3.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上游来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并力争有所提高;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力争保持现有状态下优良天数不低于300天,力争保护在310天以上;农村环境污染现状有较大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实效,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功能有较大恢复;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完善。达到市级环保模范县的验收标准。
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达到国家级生态县的验收标准。
5.3.2具体目标(1)水环境质量
根据彭水县地表水体的保护目标和质量现状,制定适合彭水县实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即:2015年末,境内地表水体的主要水质指标包括COD、T-N、T-P按水环境功能区划达标。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保持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96%以上。
(2)大气环境质量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Ⅱ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满足Ⅱ级标准的天数达300天以上,酸雨检出率为零;建成区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逐步扩大清洁燃料使用区面积,县城区域建成基本无煤区。(3)声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彭水县声环境按功能区划持续达标,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逐年上升,在2015年末达到100%,全县区域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标,建成一个安静居住小区。
(4)辐射环境质量 “十二五”期间,电磁辐射水平控制在国家规定限值范围内,电离辐射水平控制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2015年末预测实现化学需氧量年排放量控制在1747吨以内(预测数据,以市上下达目标任务为准)、二氧化硫年排放量控制在10696吨以内(预测数据,以市上下达目标任务为准),分别比2010年末(“十一五”期间)下降5%的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
(6)生态建设目标
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化肥施用强度(折纯)控制在280千克/公顷以内,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达7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60%。
(7)循环经济发展
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生产战略。2015年末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8吨标煤/万元,单位GDP水耗下降到50吨/万元,城市气化率达到9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突破3.5%。
(8)环境管理能力
不断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到2015年末,水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和大气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达100%,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环境事故有效响应及处理率均达到100%,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80%,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到75%。
5.3.3规划指标 表四:规划指标体系表
类别 序号 指标(单位)指标属性 2009年
现状值 2010年 预测值 2015年 目标值 2020年 目标值 目标差距
社会经济发展 1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 5.89 ≤5.00 ≤5.00 ≤5.00 小 环保投资占GDP比例(%)预期 1.76 ≥1.80 ≥3.00 ≥3.50 中 3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约束 0.983 ≤0.900 ≤0.800 ≤0.80 小 4 单位GDP水耗(吨/万元)约束 65.79 <60.00 ≤50.00 ≤50.0 小
环境质量 5 地表水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空气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 7 声环境质量 约束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 区达标 按功能区达标 无
污染控制 8 COD排放总量(吨/年)b 约束 1839 ≤1831 ≤1747 ≤1080 中 SO2排放总量(吨/年)c 约束 11258 ≤11244 ≤10696 ≤9900 中 1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约束 0 ≥80.00 ≥95.00 ≥96.00 较大 11 工业用水重复率(%)约束 50.00 ≥60.00 ≥80.00 ≥82.00 较大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束 96.00 ≥96.00 ≥98.00 ≥99.00 小 1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约束 78.45 ≥80.00 ≥90.00 ≥92.00 小 生态环境保护 14 森林覆盖率(%)预期 39.00 ≥42.00 ≥50.00 ≥75.00 较大 水土流失治理率(%)预期 72.69 ≥84.00 ≥95.00 ≥96.00 中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预期 1.56 ≥5.00 ≥12.00
≥35.00 ≥14.00 ≥35.00 较大 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预期 72.0 ≥75.0 ≥85.0 ≥90.0 中 18 秸秆综合利用率(%)预期 ≥95.0 ≥95.0 ≥95.0 ≥96.0 无 19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千克/公顷)约束 585 ≤500 ≤280 ≤230 较大 20 村镇饮用水卫生达标率(%)约束 92.00 100.00 100.00 100.00 较小 21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约束 65.00 70.00 75.00 95.00 中 22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约束 80.00 85.00 ≥90.00 ≥95.00 小
环境管理能力 23 水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大气污染重点源自动在线监测覆盖率(%)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26 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27 环境事故有效响应及处理率(%)约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环境宣传教育 28 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预期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无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预期 45.00 55.00 75.00 85.00 较大 环境建设 30 城市气化率 预期 55.00 60.00 90.00 93.00 较大 31 旅游环境达标率 预期 90.00 90.00 100.00 100.00 小 32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预期 1.76 2.00 3.5 3.6 较大
注:2015年规划指标按重庆市环保模范县验收标准制定。2020年规划指标按国家级生态县验收标准制定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6.1 环境功能区划分 6.1.1综合环境功能区划分
按照《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把彭水县所在的武陵山区列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渝府〔2006〕162号)中指出彭水县位于渝东南、湘西及黔鄂山地常绿阔叶林生态区。结合彭水县生态环境特点及(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将全县划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即:Ⅰ中部低中山—河谷城镇生态调控及工农业生态经济发展区,Ⅱ东南部低中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产业发展区、Ⅲ西北部低中山农林生态经济发展区。
(1)中部低中山—河谷城镇生态调控及工农业经济发展区
位于县境中部,包括县城所在地的汉葭镇、以及高谷镇、长滩乡、保家镇、郁山镇、靛水乡等6个镇乡。地形以低中山为主,河谷地区有小面积平坝,间有台地,乌江和郁江在本区横贯而过。
该区域是彭水县重点开发或以开发为主的区域,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是生态人居、生
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
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保家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加强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相对集聚,保持适度的人口密度,控制各类用地比例,保持合理的区域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结合“森林工程”建设要求,围绕乌江、郁江沿岸开展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建立生态走廊,提高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2)东南部低中山生物多样性保育及生态产业发展区
位于县境东南部,包括桑柘、鹿角、黄家、新田、大垭、润溪、龙塘、郎溪、万足、岩东、迁桥、乔梓、走马、龙溪、小厂、桐楼、诸佛、梅子垭、鞍子、善感、双龙、石盘等22个镇乡。地形以低中山为主,鞍子等地区有小面积平坝。区内主要河流有乌江、诸佛江、长溪河等,受自然环境限制,本区范围内公路交通欠发达。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等
分布;森林生态景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森林生态系统保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土壤养分保持。
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加强对区内的生物物种资源、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加强对黑叶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继续开展退耕还林,控制水土流失。在保护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山峡市级风景名胜区、茂云山自然保护区、长溪河鱼类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生态经济开发。合理进行以生态农林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开发、生态旅游开发,以及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该区的目标是建成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因库”。
(3)西北部低中山农林生态经济发展区
位于彭水北部,以七曜山区域为主,包括龙射、普子、连湖、鹿鸣、平安、棣棠、太原、三义、联合、石柳、芦塘等11个镇乡。区域内海拔高差大,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石漠化现象比较严重。森林覆盖面
积较大,生物多样性丰富。
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气候,辅助功能为生态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方向为,加强区内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施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恢复退化山地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林业基地及魔芋产业基地,形成和发展无公害产品、绿
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等生态标志性产品。
6.1.2水环境功能划分
将彭水县地表水划分为一个功能区即Ⅲ类水域功能区。
6.1.3大气环境功能划分
将彭水县大气环境划分为一个功能区即Ⅱ类功能区。
6.1.4声环境功能划分
将彭水县划分为4类噪声功能区,具体如下。
Ⅰ类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以及风景名胜区(茂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阿依河旅游区、乌江山峡
风景名胜区),农村非建成区参照执行;
Ⅱ类区:城市的商业、居住、工业混杂区(县城区域及乡镇建成区;
Ⅲ类区为规划工业园区和已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保家工业园区、新田工业集中带); Ⅳ类区:交通干线两侧(渝怀铁路、渝湘高速、319国道、彭务路、彭酉路、彭石路、彭利路)。
6.2 全面实施环保“四大行动”计划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综合实施的原则,以着力改善水、大气、生态和声环境质量为重点,针对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行动计划。
6.2.1大力实施“碧水行动”
以保护饮用水源和电站水库水质为重点,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整治,大力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加快推进船舶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水环境安全和水域功能达标。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优先保护饮用水源水质,切实加强葡萄水库、赵元溪水库、三洞水水库、窄井水库、打水溪水库等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无直接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饮水安全。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检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定期发布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
息。
(2)整治城区河道,持续改善城区内河水质
加强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力度,重点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取水点(郁江关口取水点)、郁山镇饮用水源取水点(后灶河取水点)等饮用水源的保护,搬迁乌江取水点,实现城区内河城市景观功能、防洪排涝功能。基于城区内河纳污量、引水量观测基础上,通过调控河道水闸,保持内河的生态流量。构建城区内河水体水质模型和管理决策信息系统,优化内河综合管理和人工调控。全面加强城区内河水体的长效管理,实现城区内河
水体水质持续改善。(3)依靠科技进步,提倡节约用水
加强节水宣传,树立节水意识,严格节水制度,促进节约用水。实行电力、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计划用水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强化城市生活节水管理,合理制定居民综合用水配额,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建立中水管道系统,大力推广分质供水、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至2015年,新建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均应设置污水处理系统,30%的小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进“节水型县城”创建工作,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4)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县城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实行在线监测,保证满负荷正常运行且处理后污水达标排放。在建设完善规划污水管网的同时,加强已有污水管道系统维护,结合旧城改造,深化合流管道系统改造,有重点、全方位的增加污水收集率。到2015年,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95%。
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拟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35座,村庄污水处理站240个,达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80%。扩建已建成的3座污水处理设施,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45万吨/日;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场1座,乡镇简易垃圾填埋场35座,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00吨/日。加快建设完善县城二、三级配套管网建设,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二、三级管网。完善垃圾收运系统,重点改造县城的垃圾收集站(箱),配备压缩式垃圾车,实现垃圾密闭运输。规范垃圾处理场的填埋,妥善安全处理垃圾处理场的渗漏液,防止二次污染。积极推进生活垃
圾分类收集,推动垃圾资源化。
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十二五”期间要因地制宜制定污泥处置方案,妥善处置污水处理厂的污
泥,解决污泥污染问题。(5)工业废水综合治理 ①园区内工业企业
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应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则,配套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对园区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在集中处理设施建成以前,应加强对单个工业企业废水的治理,要求所有的排污企业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于排污重点企业,要逐步完善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要求企业做到清浊分流,对于冷却水和部分污染较轻的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提高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率,到2015年工业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率达80%,降低污染物排放总
量。
②园区外工业企业
工业园区外的部分工业企业必须按照“三集中”要求,逐步向工业园区集中,对于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整改难度大的企业应予以坚决取缔。在整治现有工业污染源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的行业。
(6)流动污染源治理
加强船舶污染治理。凡新建餐饮类船舶必须安装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余船舶生活污水经打包后交岸上处理;30马力以上的船舶必须全部安装油污分离器。加强船舶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在万足、汉葭、下塘3个滚装码头设置船舶垃圾接收点,建设船舶垃圾接收、转运设施。
认真开展漂浮物清理工作。加快推进乌江电站库区和银盘电站库区清漂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清漂效率,确保运行安全。加强沿江城镇垃圾、船舶废弃物以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从源头减少入库漂浮物产生量。
(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全县养殖污染调查,编制养殖污染发展规划,严格按照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分方案控制经营性养殖规模,鼓励养殖向适养区适度规模集中发展。积极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养殖小区建设,养殖小区每个养殖单元配套建设沼气池或粪尿集中处理设施;结合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推进农村畜禽散养户沼气池配套建设;鼓励通过养殖废弃物还田、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制造再生饲料等途径对畜禽粪便实施综合利用。
适度控制水产养殖。严禁在电站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规划的非投饵性网箱养殖区内开展投饵性网箱养殖。在具有渔业养殖功能的水体,要以满足水环境容量、水域功能标准要求为前提,鼓励人工放养增殖,适度开展非投饵性养殖,慎重发展投饵性水产养殖。
开展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防治。合理划定农村面源污染敏感区和农药、化肥重点控制区,制订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指导性意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加大沃土工程实施力度,推广生态平衡施肥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缓释可控化肥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控制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2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到2015年,全县化肥施用水平低于或等于全市平均水平。
6.2.2深入推进“蓝天行动”
重点控制尘污染和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确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严格控制大气污染
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建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企业,根据环境保护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对保留下来的6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和其它燃烧高污染燃料的炉窑或其它燃烧高污染燃料的炉窑进行及技术改造,鼓励进行集中供热或热电联产。巩固和扩大烟尘控制区建设,在烟尘控制区内禁止新建1吨以下燃煤锅炉,烟尘控制区达到100%,县城区域建成基本无煤区。2015年底前,禁燃区内10吨及以下(小于等于7MW)的燃煤锅炉必须实施清洁能源改造,10吨以上(大于7MW)的燃煤锅炉鼓励使用煤的洁净燃烧技术,并按要求实施脱硫除尘。关闭立窑生产工艺小水泥生产企业4家,产能50万吨生产线。
(2)加强绿化建设
加快推进“森林彭水”建设,积极开展绿化工作,扩大公共绿地面积,在生活区、道路、河流两侧建设绿化园地和绿化带,各工业园区周围也要重视绿化,设置绿化带,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目的。力争到2015年,区域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3)能源结构调整
积极进行炉灶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结合彭水实际,采用经济适用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措施,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控制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农村地区加快沼气池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到2015年,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积极开展节能工作,加强建筑节能;促进工业节能,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措施进一步降低能耗。区内新建项目的设计和建筑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并应采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新建宾馆、住宅提倡建设新型太阳能建筑。共建辅助设施可考虑部分利用太阳能、风能。
(4)机动车尾气控制
严格把好燃油机动车年检关,对尾气超标排放的机动车加强治理,不能治理达标的坚决予以淘汰和强制报废;大力推进“黄标车”提前报废国家优惠政策;加强行驶机动车路检能力建设,机动车排气执行国家Ⅱ号标准;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区的公交和出租车系统推广以CNG为主动力燃料的双燃料机动车;加快两江四岸河堤建设,缓解道路交通堵塞,减轻汽车尾气对城区空气环境的污染。
(5)扬尘污染控制
加强道路交通扬尘的防治。凡在城区内从事散装货物运输的车辆一律实行密闭运输,垃圾清运、建材渣土车辆实行全封闭运行。环卫部门加强道路保洁,制定定时散水制度,减少二次扬尘。
对煤场、料场、灰场等场所进行综合整治,减少扬尘产生量;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监督管理,建成区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建筑拆迁采取喷淋围挡措施,并及时清运建筑垃圾,控制和减少建筑工地扬尘。加强对开山采石废弃地的环境综合整治,恢复破损山体的生态环境。禁采区以外地区贯彻从严管理的原则,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实行限制性开采,并逐步缩小开采范围和开采量,做到集中、有序开采,边开采、边修复,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6)建设城区大气通道,加强大气环境保护
根据城市中心区近地层大气污染与扩散机理,制定县城大气通道建设规划。加强十字街、滨江路建筑物高度、密度的建设规划控制和城市道路布局合理调整,形成气流通畅的城市大气通道,确保城区近地层大气污染物的有效稀释和扩散,持续提高环境空气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注重油烟污染治理技术,分期分批进行技术改造,重点控制居民住宅区餐饮业污染。
通过核定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制定大气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全面推行大气环境
污染物总量控制。6.2.3启动实施“宁静行动”
推进全县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和“安静小区”建设,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噪声进行重点整治,促进各类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达标。
(1)合理的规划布局
以“宜居彭水”建设为目标,县城规划以居住、文教机关和医院、旅游业发展为主,辅以少量的商业、娱乐和服务行业。工业园区、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以绿化隔离带隔离。新建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环境影响评价法执行,落实各项噪声治理措施,确保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噪声达标。
(2)交通噪声污染控制
道路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噪声扰民问题,将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工程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原有路网的基础上对不合理的路口、路段进行改造;鼓励县城主要交通干线进行道路改造时使用具有降噪性能的材料,建设低噪声路面示范工程。在县城主干道沿线的敏感地段建设隔声设施或隔离绿化带等,临街建筑安装隔声窗。强化城区机动车禁鸣管理,划定“禁鸣”区域,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有条件的支干线,实行人车分流,合理调整车流,大吨位卡车、运输专用车限定在规定的线路和时间内行驶。加强船舶进出港鸣笛管理,防治船舶噪声污染。制定噪声违章收费标准,强化违反交通规则罚款制度;严格执行机动车辆年检制度,淘汰高噪声车辆;在县城敏感地段设置噪声声级显示屏并建立环境噪声监测网;加强道路建设,完善道路系统,改善路况,对破损的道路路面及时修补;对穿越学校、居民区的主干道路应建设隔音屏式绿化隔离带。
(3)工业噪声控制
严格控制工业噪声源,选用低噪声设备,对各种工业噪声源分别采用隔音、吸声、消声的措施进行治理,降低噪声源强,减少对周围的影响;同时加强企业绿化工作,达到规定绿化率的要求,降低噪声影响。对现有企业中噪声超标的,限期进行整改,噪声影响严重又不能整顿达标的限期关停或搬迁。
(4)社会生活噪声控制
加强对娱乐场所的环境噪声管理,在居民稠密区和文教区等敏感区域内不得设置和经营产生噪声的企业;新建居民小区的商业用房应与居民楼分开,设置公共排烟设施,不能分开的不能用于经营餐饮、歌舞厅、浴室等产生噪声、烟尘、油烟气污染的行业;强化对铝合金加工、居民装潢噪声的控制,明确允许施工的时间段,保证周围居民的休息时间;严格控制商业企业在室外安装高音喇叭和音响设备。
(5)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
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噪声的管理,明确夜间禁止施工时段和禁止使用的工程机械,严格夜间施工建设审批,要求其申报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占地面积、施工总期限、各噪声期环境噪声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同时采取各种形势向市民公示,并要求企业交纳噪声超标排污费。
(6)建立噪声污染防治联席制度
①环保、公安、交通、文化等部门建立工矿企业噪声污染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控制联席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确保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目标要求。
②明确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分区,整顿城区现有沿街一层带状分散布置的商业网点,城区中心合理布置大型百货购物中心、购物广场,城区周边合理布置仓储式大型商品物流中心,有效控制城市社会、交通噪
声污染。
③完善城市道路快速交通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畅通工程。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建设,注重采取建设声屏障、隔声隧道、绿化带等综合整治措施保护城市敏感目标。城区重要区域划定噪声控制路段,保护敏感区域噪
声功能区达标。6.2.4积极实施“绿地行动”
以创建市级环保模范县和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构建武陵山区、乌江下游绿色屏障为目标,采取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等综合措施,努力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1)合理规划和全面统筹
合理规划城区人口、土地、能源、资源以及各项设施,从完善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协调、统筹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在旧城改造和新区的建设中,城市的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绿地系统、能源系统、水利设施、生物系统、防灾系统等城市服务设施,一步规划到位,配套建设完善,加强城区防灾能力建设。靛水新县城的开发和建设,注重居住区人口密度合理调整,注重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节约性,注重保护原生态系统,严格控制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项目。
(2)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以建设环保模范县基础,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小区为载体,结合“森林重庆”建设,实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实施城市绿化一体化进程,构建优美人居环境,达到宜居园林城市的环境目标。以插旗山健身步道、麾围山公园、山谷公园为依托,以乌郁两江两岸绿地为廊道,以城市道路附属绿地为网络,构成多层次全面覆盖中心城区的绿地布局系统,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
加强资源重点开发地区的生态保护。注重公路、矿山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生态监察力度,采取生态补偿措施,减小项目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注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阿依河旅游区争取建成市级生态环保示范景区,乌江山峡风景区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加大森林植被保护和建设力度
以综合生态效益维护为重点,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等生态建设重点
工程实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落实天然林资源管护任务,重点管护好生态保护区的林地资源,切实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特种用途林等生态公益林。
退耕还林工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对自然保护区陡坡耕地优先安排实施。加强对退耕地管理,开展退耕还林效益监测试点。对毁林、毁草开垦的耕地和造成的废弃地,限期退耕还林。电站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及消落带保护。“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造林绿化和基本农田建设,到2015年库区
周边绿化屏障基本形成。
草地保护与建设工程。开展草种繁育基地、天然草原保护、地方草种资源保护和草原围栏、禁牧等重点工
程建设。
(4)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推进重点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对乌江、郁江及其重要的支流两岸600米以内的范围、大中型水库的集雨区和水库大坝以下500米以内的流域范围、库区沿江城区以及城镇周边3000—5000米所涉及的范围、县内高等级公路两侧300米以内的范围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
启动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工程。开展全县石漠化现状调查,编制石漠化防治规划。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环境监控,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建立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混农林复合型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封山管护、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恢复和增加林草植被;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增强森林自然恢
复能力,石漠化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5)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 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市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能力,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研究水平,促进自然保护区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管理,建立警告、升降级制度。探索自然生态保护区生态移民,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生态搬迁扶贫示范工程。
强化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利用管理。开展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建立珍稀物种、特有物种等生物资源信息库以及基因资源库,加强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重点实施黑叶猴、桫椤、红豆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建立野生金荞麦、野生青蒿、野生大豆、野生大脚菌等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开展有害生物入侵监管。调查县内有害或潜在有害入侵物种的基本情况,建立外来入侵生物物种的数据库。开展全县范围内的外来有害入侵物种专项整治,基本清除县内已经国家确认的外来有害入侵物种。
(6)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步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重点实施200个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以村旁、路旁、宅旁和水旁为重点,依托林业重点工程,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促进乡村绿化美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建设一批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能源环保工程,大力推广省柴节煤灶。到2015年,全县农户节煤灶使用率达到85%。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对污染搬迁企业原址进行土壤风险评估和修复。严格控制主要粮食生产和菜篮子基地的污水灌溉,禁止将有毒、有害废物用作肥料或用于造田。
(7)强化重要资源开发区的环境监管
加强矿山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严格矿山地质灾害评估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推行矿山清洁生产。编制矿山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规划,划定禁止开采区、限制开采区。禁采区内严禁新建开采项目,对禁采区内的采矿点依法关闭、取缔。加强矿山开采的生态监控,对矿山、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地面塌陷区、大型项目建设区的裸露工作面实施生态恢复,重点治理采矿塌陷地和已毁山体。对矿山废弃地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成3—5处大中型矿区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强重点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景区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鼓励旅游景区进行IS014001认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继续开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景区活动,争取建成1个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景区。从严控制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旅游开发。加强风景名胜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6.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发展循环型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推动循环经济在不同层次的示范,建设循环型社会,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发展循环型经济产业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建立健全种植—养殖—加工的循环生产模式,围绕种养加工、林木加工等产业链条,积极推广畜—沼—果、畜—沼—渔、草—畜—工等资源循环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推进生物质能源建设,开展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生物质能林示范基地,形成生物柴油、生物酒精
等生物质能源产业链。
加强循环型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套、资源的梯级利用和废物的循环利用。
积极发展循环型服务业。实施绿色消费行动计划,倡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推行政府绿色采购计划,鼓励企业开发环保型消费品,加快建立产品设计、生产、消费、无害化排放、资源化处理的循环消费机制。制定完善服务业节能环保标准,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发展绿色餐饮,逐步减少豪华包装和旅店业一次性用品。培育绿色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强化景区环境保护。
(2)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从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企业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对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2015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完
成清洁生产审核。
开展清洁生产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环境友好企业以及创建一批废水、废气、废渣“零排放”企业。工业新建项目要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对工业污染企业要逐步实施搬迁和技术
改造,引导进入保家特色工业园区。
(3)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与节约
倡导绿色生产,以创建环境友好企业为载体,把企业环境管理纳入生产管理程序,使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保家工业园区争取建成市级生态工业园区。鼓励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加强对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5吨标煤/万元,单位GDP水耗下
降到50吨/万元。(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大力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快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进程,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达到90%。6.4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着力解决直接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重点防范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以及辐射污染等潜在的环境风险,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1)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置
①建立完整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以及处理处置设施系统。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有效控制“白色污染”,利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或纸袋等替代塑料袋。集中回收处置塑料袋成为再生资源,循环使用。大力宣传,提倡塑料袋的重复使用,严格执行塑料袋的有偿使用,提倡使用环保购物袋。②以生活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建成高效的生活垃圾管理、城市保洁、分类收集和处理处置系统。完成普子镇、保家镇、郁山镇、高谷镇、黄家镇、鹿角镇、桑柘镇垃圾清运收集系统建设工程。到2015年,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乡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50%,开
征垃圾处置费。
(2)加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①加强对各类工业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汽车、机电产品的拆解和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②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为中心,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的监管,落实危险废
物转移联单制度。
(3)严格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
鼓励促进危险废物的交换和综合利用,防止危险废物的产生,对已产生的危险废物首先考虑通过资源的回收利用加以减量化,对于无法利用的危险废物则送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置。
医疗废物必须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垃圾焚烧环境卫生标准》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物控制标准》的要求,按照《过渡方案》的要求,由产生单位进行无害化
处置。
“十二五”期间,全县除重点医院外,还要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的医疗垃圾的收集处置,根据实际需要制定适宜于农村医疗废物管理的强制性措施,并结合医疗废物处置工程的建设,使医疗废物处置工作上台阶,到2015年,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4)防治核与辐射环境污染
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安全监管及污染防治。严格执行辐射安全许可证制度,实行放射源身份管理与转移备案制度、退役源申报制度。加大对核技术应用单位的辐射安全监管,妥善处置重点放射源安全隐患,实现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储。开展伴生放射性矿物的放射性污染调查、评价与污染防治监督。
加强辐射环境监管。严格执行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优化各类电磁辐射设施及设备的空间分布,合理布局场源建设,降低人口稠密区的电磁辐射污染。
完善核与辐射监管体系。加强辐射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建立核与辐射污染源地理信息系统,完善核安全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处置的硬件建设,建设核与辐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核
安全和辐射事故的能力。(5)强化危险化学品监管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风险监管。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贮存进行统一规划、严格审批;对危险化学品经营销售、运输分别实行许可和资质认定制度;对全县危险化学品实行登记制度。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防范水平及处置能力。加强有毒化学品废物处理场所建设,实现有毒化学品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监督,对具有重大潜在危险的设施进行清理整顿。
6.5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规划(1)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十二五”期间,环境监测应具备饮用水源地、地下水、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土壤、固体废物、室内空气、电站库区等专项监测能力,建成噪声、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开展生态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成生态监测网络,完成监测站能力建设,达到国家二级监测站水平。
建成污染源监测管理数据库、环境监测管理数据库、重点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库,定期公布环境质量信息,建立沟通国家、市级、县级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实现监测资料动态管理。围绕流域整治总体目标,开展流域交界断面监测,为实现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2)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在已达国家一级标准的基础上重点任务包括:队伍素质提高,人员落实;落实环境监察人员执证上岗制度,队伍装备现代化,全面提升现场执法和日常环境执法能力,全面提升环保执法
水平。
完善12369环保热线、环境预警、应急、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建成重点污染源排污口监控网,联通
市、县环保局监控网,提高环境监控能力。
加强重点污染源如化工、建材加工等重点行业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场等市政基础设施监控。市政基础设施及规模以上企业一律安装在线监测设备,作为“三同时”验收的必备条件。
(3)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辐射安全意识。通过网络、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核与辐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遵纪守法和辐射安全意识。严格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电磁辐射项目监督管理,抓好污染投诉,信访案件的调查处理,及时妥善处理辐射投诉和纠纷。
实施辐射监管能力建设项目,提高监管水平,增加人员编制和业务用房,配备业务用基本设备,达到基本
配置标准。(4)环境信息化建设
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环保,整合网络资源,形成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完善彭水环保在线网站建设。建成涵盖全县的环境信息广域网,集环境自动化办公系统、多媒体环境信息应用和环境管理业务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完善国家、市、县三级环境信息传输网络系统。
整合数据资源,建设环保电子档案库,实现建设项目申报、环境统计数据、环境监测数据采集、行政处罚、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等的环境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和处置系统、环境空间信息基础数据库等环境管理应用系统。完善市、县两级电子政务网、辅助办公的短信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整合服务资源,建立辅助决策指挥系统。
(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紧密围绕彭水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党政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环境教育和培训力度。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
等内容纳入党校培训计划。
构建和完善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网络,利用“一网、一报、一台”广泛宣传,积极募集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开展贴近民众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7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彭水县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彭水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和生态建设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实施循环经济改造示范、“碧水”行动、“蓝天”行动、“绿地”行动、“宁静”行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等七项重大项目,总投资13.42亿元,具体如表五所示。“十二五”期间我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繁重,资金需求量大,要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导企业投入、社会参与,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资金渠道主要包括:争取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投入5亿元;市级财政专项补助及配套资金4亿元;县级财政专项治理及配套资金3亿元;企业污染治理及生态恢复投入1.42亿元。
8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8.1组织实施与管理机制 8.1.1加强领导和精心组织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实施管理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各司其职,精心组织好规划工程的实施, 完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8.1.2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强大舆论。
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科学配置排污总量,实施严格规范的总量控制制度。
8.1.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改善基础研究条件,逐步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环保科研队伍。积极推进环境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环保
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8.1.4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生态建设工程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按规划立项,按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按设计组织施工,按效益进行考核。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体系,严格按国家颁布的标准组织设计和施工,逐步引入工程监理制度,定期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
8.1.5建立建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争取国家、市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同时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进行建设,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
8.2保障措施 8.2.1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工作要严格执法,坚决制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发生,维护各种环境与资源法规的严肃性。
(1)建立和完善地方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2)逐步建立适应环境保护市场化发展的政策体系。
(3)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环保软件、硬件的配置。
(4)增加环保执法人员,为环境和资源法规的真正落实提供条件。
(5)加强环境资源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懂得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所拥有的权利,认真地履行应尽的义务。8.2.2组织机构与管理保障体系 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部门多。要分层制定,分级落实,做到任务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保障实施。建立完善合理的考核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各项工作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项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落实到部门负责人并签订目标责任状,逐年考
核。
8.2.3资金措施与投资保障措施(1)建立高效、实用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2)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市场机制和政策,建立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渠道。
8.2.4技术与实施手段保障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生态环境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撑系统,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向技术型转变。
(2)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
重视发挥人才作用,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满足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求。
(3)扩大交流合作,借鉴他人经验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要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积极聘请市内外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帮助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市场和两种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
(4)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市、县相关部门的专家组成,政府充分听取和吸收各方意见,使工作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咨询专家由县人民政府聘任。
8.2.5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保障体系
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宣传教育,利用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社区活动、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面大的环境宣传活动,特别是环境法制,绿色文明、低碳经济生活方式的宣传
教育。
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团体有序地参与环境保护。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群众性创建
活动。
9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规划的重大工程及环境管理全面实施后,到“十二五”末,预计将产生如下的环境效益:
——形成3000吨的二氧化硫削减能力,火电行业及老污染源年削减二氧化硫2500吨,有效控制烟(粉)尘污染,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大气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主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功能区标准。——城镇污水总处理规模达5万吨/日、生活垃圾总处理规模达300吨/日,预计削减生活污水COD5000吨,氨氮120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各类噪声污染得到控制,区域声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噪声扰民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可以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00万吨/年,安全处置危险废物100吨/年,固体废物污染危害得到有效
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森林覆盖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可减少1000平方公里以上,一些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功能有所恢复,珍稀濒危生物基本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将明显提高,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
体健康得到有力的保证。
第二篇:社区环境规划
社区环境规划——农大家属院一区
摘要:本文在结合河南农业大学家属院一区的环境规划设计,提出住宅区环境景观设计与人文结合的新思路,新理念。关键词: 绿化 人性化 住宅公园化
一、概况
地块的位置和现状:该社区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农业路交叉口,河南农业大学东门对面。小区总用地面积约63666平方米。(图一,用地分析)
二、规划构思
由于该社区位于郑州市市区,是河南农业大学家属院第一生活区。社区内以老教师为主,而且现在由于我们河南农业大学已经在龙子湖设有新校区,部分教职工(多数年轻的教职工),都搬去新校区。小区内新旧房子格局、样式都不一样,但是每个单元之间都种有绿色植物,形成了主要绿化带(图一中可以看出,每个单元都会有密密麻麻的绿色植物)
由于小区建设时间较长,将小区划分不同的组团,赋予各组团不同的景观主题,突出“住宅公园化”思想;营造休闲式的生活空间。创造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方便、安全、优美的居住环境,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生活小区。大致可分为,居民楼区,公共娱乐设施区以及幼儿园文教区。
小区设有幼儿园,给居民提供方便,节约时间,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们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小区内交通相对安全,人流量、车流量相对较少。紧挨着社区,有农大附小,农大附中,也是非常便利的条件。
三、公共娱乐设施
下面以三个主要设施为例,对社区公共设施进行讲解、分析。
考虑到该社区以退休教职工居多,而且现已有新校区,老校区这边也有桃李园大酒店,所以前段时间把社区入口农大招待所拆除,改成一个供社区人们休闲娱乐的小型公园。(图二,小型公园)
该公园中心是一圆形广场,为现在流行的广场舞服务;还有供人们休息的长廊、靠椅;一些老少皆宜的锻炼身体的设施;设计合理的停车位;以及环绕公园一周的绿色植物,有绿草,大叶黄杨、紫薇、丁香等。
公园的尽头是一个门球场,这个可以说是给老年人提供的一个很不错的设施。调查期间,问一位老奶奶,她说他们每天都会过来玩,很多人。那天下着小雨,虽然没那么多人,但他们淋着雨依然玩得很开心。
门球场后面是一个离职教职工活动中心。又一个为社区教职工提供的主要设施。下雨天,楼下成了主要娱乐场地。(图三,活动中心一角)
社区的公共设施,就是以老年人为主,主要针对老年人进行设计,建造的。充分表明了,人性化、公园化以及绿化。
四、空间景观系统
该社区是河南农业大学教职工家属院第一生活区,而且位于市区,所以,供教职工住宿的居民楼构建相对紧凑,但又不失绿化效果。考虑到阳光等问题,两栋楼房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空地,空地中间是大约四米宽的道路,路两旁种有各种绿色植物。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树木的话,一杨树为主,香樟为辅,一些居民楼下还会有枣树,石榴树,无花果树等既可以绿化环境又能够结果的植物。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小区居民楼构筑紧凑,但又考虑到环境方面问题,绿化面积也达到最大。这样整体来说,对环境、对资源,都达到最优化,最利化。相对来说,环境规划也是十分合理的。下附图表,便于观察社区整体结构(此图为中心花园修建前的整体结构图,与现在实际设施有所不同)(图
四、社区整体)
五、交通系统
农大家属院一区,位于文化路农业路交叉口,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家属院相邻的两条路都是郑州市的主路,交通方便。而且农业路上设有快速公交站点,文化路上公交车站点较多。无论是开私家车还是坐公交车,交通都十分方便,四通八达。
小区内部也是交通便利,主路贯穿整个小区,每个居民楼旁边也都设有大约四米宽的道路。居民楼,道路,绿地,停车位等等都设计的相当合理,符合环境规划,经济节约。(小区内交通可参照上图,图四)
六、绿化系统
小区整体绿化面积较大,约占小区面积的四分之一(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卫星地图查找得出)。对于一个位于市区内的地区来说,绿地面积已经很可观了。居民楼,道路,绿地等布局合理,综合了环境与经济。
七、总结
1、整体布局:该社区一居民楼为主,社区内设有小型公园,门球场,幼儿园,以及小区旁边是农大附小,农大附中。小区内绿地面积也达到最大。整体布局合理,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综合考虑了环境效益和经济节约。
2、地理位置:小区附近,学校、医疗设施齐全,交通发达,地理我位置优越。
3、绿地设计:绿化面积大,植物种类多。通过很多年的发展,小区现在绿地覆盖面积广,植物种类多。以草地较多,同时还有杨树、香樟、香椿、紫薇、丁香、枣树、无花果等等。
第三篇:环境规划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环境管理:通过一定的手段,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对从事集团和个体行为实施监督控制,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环境规划:人类为使社会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
关系: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紧密相连,难以分割;但是两者又存在各自独立的内容和体系。规划是职能是环管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共同核心;共同的理论基础
目的是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基本任务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个人、企业、政府行为)。五大手段:法律手段、经济、行政、技术、宣传教育。
三个路标: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中国环境管理和规划五大改革1由传统发展方式开始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2由环境污染治理进入自然生态的恢复与建设阶段3由对局部地区的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进入到对国民经济总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4在对城市和工业污染加大治理度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重点地区和重点流域的治理5环境与规划管理由传统的行政命令加计划,转向依法行政和管理。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基本方针政策体系:三同步三统一;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为何我国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1.国情(人均资源短缺、环境难以持续)2.环境状态(局部有所控制整体仍在恶化)3.履行国际公约责任。
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法律责任按性质分环境行政、环境民事、环境刑事责任。环境民事责任:因破坏环境资源而造成他人损害的,实施过失责任原则;因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故意、过失等法定免责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八项制度: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3.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度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5.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6“三同时”制度7.排污收费制度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关系:层次性、包含性、系统性
第三章 相关理论
米勒生态学三定律1.多效率原理或极限性原理2.相互联系原理或生态链原理3.勿干扰原理或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工业园艺区为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总量控制:目标控制、容量控制、行业控制
第四章 数学基础
环境数据的表示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
数据特征分为:位置特征数(算数、加权、几何、调和平均数);离散特征数(级差、差方和、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变异系数);分布形态特征数(偏态和峰态系数)
精密度(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正确度(指测量值与其真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被测量对象测量值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其真值的接近程度。是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综合反映)
第五章 综合分析方法
环境预测方法:定性(内推法、经验判断法、专家预测法)定量(趋势外推法、回归分析法、马尔特夫法)
环境统计:用数字反应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
环境质量预测:预测各类污染物在大气水体等环境要素中的总量、浓度以及分布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新污染物种类和数量,预测规划期内有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损失 环境审计:对特定项目的环境保护情况,包括组织机构、管理、生产及环境保护设施运转与排污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有文字记录的、定期的、客观的评定
第六章 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本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环境综合整治的原则;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的原则;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管理原则 工作程序:规划的编制、规划的申报与审批、规划的审核
环境规划文本:技术档案文本、环境规划文本、环境规划报审文本
实施条件:将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环境规划的分解、落实环境保护资金 第七章流域水环境规划
流域:河流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区域,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
流域水环境问题:水质和水量问题流域水污染繁殖的特点:设计地域宽,跨多个省市、市县区域;河流水文条件复杂变化大;同一水体兼具多种功能;污染源种类多、情况复杂
内容: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提出水体功能区划和水质控制指标;确定水质超标河段和主要污染物;确定各河段主要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确定各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预测污染治理费用、提出最佳规划方案
第十章 环境管理模式
一般发展趋势: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基于末端控制(排放、治理、回收利用)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向以多种管理方式综合运用为主的基于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变
美国自愿性伙伴合作计划:针对高环境风险污染物而设定的计划、全球环境问题的计划、自我承诺改进的综合性计划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位置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污染预防:在人类活动各种过程中,采用消除或减少污染控制措施,以达到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各种过程产生的废物,最大限度地节约和有效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十一章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产品寿命和服务领域持续地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战略增加生态效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危害内容:清洁的能源、生产过程、产品、服务;
路径:资源综合利用、改进工艺设备、改进操作加强管理、革新产品体系、采取必要的末端处理、组织范围内清洁生产审核思路:3个层次(污染源清单→原因分析→减少废物产生的方案与实践)8各方面(6个输入:原料、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人员管理;2个输出:产品、废物)审核对象:组织(企业);方式:企业自我、外部专家、咨询机构审核 类型:自愿审核、强制审核;步骤: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的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
环境管理体系模式:PDCA模式 规划 实施 检查 运行六个阶段:管理者决策与准备、初始环境评审、体系策划与设计、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体系试运行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第十二章 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GB、HJ强制性标准ISO14000 和 /T 非强制性标准
面向环境的三项标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审核FA、环境行为评价EPE;面向环境的三项标准: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标志EL、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EAPS
生命周期评价: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中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环境标志: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是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具有多种环境优势
第四篇:环境规划学
环境规划学 第一章绪论
环境规划的定义
是人类为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 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规划的作用
1能够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透支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基本特征(了解)
总体性 综合型 区域性 动态性 信息集中性 政策性
环境规划的任务
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调整 经济发展的规律或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
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1做好生产力的布局
2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生产链“
3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4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环境规划的类型(了解)
按规划期分 长期,短期,规划环保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性 协调的环境制约性
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分
按性质划分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规划的目的对规划的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规划的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
2与环境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1)两种目标都可达到,发展经济与环保投入同时发展
(2)环保投入受经济质量限制,必须降低环境目标
(3)环境目标必须保证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
3应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4应满足现有经济技术条件 5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在环境规划中某一目标一旦确定,污染总量消减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目的1确定应该达到或维持水体的水质目标
2确定流域范围内应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3计算出每个污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4最佳的水控制方案决策者选择
水环境容量
源于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相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持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的特征有关 水体特征
包括一系列自然参数,如几何参数(形状,大小),水文参数(流量,流速,水温),水化学擦书(PH,离子含量)以及谁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作用等,这些自然参数决定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决定着水环境容量的大小
水质目标
水体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是相当于一丁点功能和用途而言的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1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好氧有机物 有毒有机物 重金属 2按讲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自净容量
水环境容量的模型
1零维模型
2一维模型
水环境容量设计条件的类型及其内容平均化过程是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即在稳态条件下平均化,或在概率分布条件下平均化,由此构成了两类设计条件;随机设计条件和稳态条件,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不可
缺少的三要素
1设计自然条件 包括设计水量,水温,流速,和上游设计断面以及水质,浓度,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混合系数等
2设计目标条件 主要设计污染控制因子,控制区域与断面和水质及达标率等
3设计排污条件 包括设计排污量,浓度,排放低点,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等
4设计约束条件 包括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及控制方案有关的约束性因素
稳态设计条件
忽略各变量的波动过程,取各设计变量的平均值表示
1设计保证率:通常选取90%保证率,也就是选自然条件最恶劣,排污总量最大的情况 2设计流量:流量设计时期应根据拟解决的水质问题发生时间确定,时段可有7天,15天和30天三种
3设计流速:一般用曼宁公式结合实测值和设计流量计算
4设计温水:根据流量和代表性污染条件所处时期确定该时期平均水温值
水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4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适当考虑潜在的功能
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环境功能区别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功能区
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
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
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能划分功能区
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
5依据行政直辖划分功能区 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环境功能区域的内容
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社会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只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以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决策
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和方法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人口预测 GDP预测 能耗预测
大气污染预测方法
一是大气污染源强的预测,即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
二是大气污染环境质量变化的预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质量预测
1箱式模型
2高斯扩散模式
水质基本预测方法
1水质相关法 是指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 2水质模型
流水质模型
考虑削减
动态规划
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
策序列
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要素
1阶段 是对整个过成的自然划分,通常根据时间ianhua或空间来划分
2状态 表示每个阶段开始时过程所处的自然状态
3决策 当一个阶段的状态决定后,可以做出各种选择而演变到下一个阶段的某个状态,这种选择手段成为决策
4策略 策略组成的序列
5指标函数和最优函数 6最优策略和最优路线
第四章 水环境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水环境规划的过程
1明确问题(范围,现状,水资源利用)
2确定规划目标(提出既要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相协调,又要与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相适应)
3选定规划方案(数学规划法和模拟规划法)
4拟定规划措施
5规划方案
6实施与评估
进行规划时注意的问题
1根据目前和将来水体的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2要充分注意流域的用地与人口增长对水量,水质的改变,以及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3应把流域以及水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
4要特别注意减免洪水灾害的问题
5不能采取污染搬家的做法,要妥善处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各种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应明确水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层次
流域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单个企业系统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
为了寻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人们着手调查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极其分布状态,并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灵敏度
指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变化所引起的的仪器响应值或其他指示量的变化程度 公害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震动、地面下沉
采样单位*
代表所研究样品的采样单元
气溶胶*
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以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都称作气溶胶
共沉淀法
当目的的组分浓度极小,向试样中加入实际不能使之沉淀时,可先向试样中加入一些可以沉淀的物质,并以此沉淀为载体,将目的组分积累下来
分配比**
溶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的比值
萃取率***(有公式 多做题)平衡时,有机相中目的组分量占有有机相和水相目的组分量之和的百分比
交换容量* 1g干燥度H+型或OH-型树脂能交换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整合树脂** 将有整合功能的螯合剂嫁接到树脂的支架上,就形成了螯合树脂
比移植**
远点到斑点中心的举例与原点到展开剂终点的距离的比值
掩蔽**
将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干扰组分变成不再具有某一反应特征的形式,使之不再影响正常测量的方法
硫酸盐化速率 空气中的含硫污染物(SO2,H2S)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过程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盐雾或硫酸雾的速率
COD** 1L水中所含还原性物质(主要指有机物)在给定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所需的氧气的毫克数 BOD*
在好气条件下,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所需要的溶解氧的量 浮选分离
在一定条件下,向试液中鼓入空气或氮气使之发泡,将溶液中存在的欲分离富集的微量组分吸附在其表面,并随气泡浮到液面,然后收集起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方法
回收率 目的组分浓缩后与浓缩前的比值
环境规划的指示体系*
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环境影响评价
指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情报收集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1确定规划的方向范围和结构,缩小情报收集范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工作 2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甄别,去伪留真,去而得到数据的时空界限和权威化 3规划收集的资料应妥善分类和保管,订立使用制度和范围,注意不使之扩散
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区域环境现状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水体环境污染现状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噪声污染现状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社会经济现状评价(1)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主要包括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
水平现状分析
(2)区域相关的社会因素,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 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确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
染源
环境预测
指依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预测的依据
1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
3规划区内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水平年的发展目标 4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的有关资料 环境预测的基本原则
1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突出重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人口,经济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工业部门产值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水中有机物氧化方法
1酸性高锰酸钾法(污染程度小):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将水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反应后用过两点草酸钠去除剩余的高锰酸钾,后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回滴过量的草酸钠 2碱性高锰酸钾法:在碱性条件下,重复上述操作。氯离子较高时,使用碱性高锰酸钾法 3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条件下,用重铬酸钾将水样中还原物质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为指示剂,用硫酸亚铁回滴,根据重铬酸钾消耗量计算水中COD的量
第五篇:嘉峪关农村环境规划
嘉峪关市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及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七部委制订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农村环保工作目标及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近年来,我市全面组织生态产业建设、水土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治理与污染控制以及生态镇村建设,经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和农村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生态化及生态产业化建设取得开创性成效。饮用水安全得到强化,镇村工业污染源基本实现达标排放,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规划依据我市农村环境现状,在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明确了我市农村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我市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以及强化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措施。
本规划综合了近年来开展的“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各镇、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规划,逐年制定实施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保障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富民强镇”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农村环境现状
嘉峪关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嘉峪关市无区县,所辖峪泉、文殊、新城三个镇,17个村,农户5600户,人口2.0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道路、能源、水利、生态、广电和村庄整治等农村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村饮用水安全、村镇规划得到重视。以农业高新技术作支撑的新的种植、规模化养殖、施肥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运用,生态种植、设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建成并发挥带动作用。然而,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的现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些不太协调的现象。
一是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堆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大部分农户的聚居点生活区、生产区、养殖区混杂,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城市工业污染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我市三镇位于嘉峪关市近郊,随着我市现代化、城镇化、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镇辖区内建有多家工业企业,而部分工业企业缺乏必要的环保处理设施,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点多面广,监管和治理难度大。三是土壤污染已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地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四是农业生产模式急需转变。近年来,项目点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农牧业生产方式却转变不快。农业生产虽然采用了不少新技术,但是滥用农
药、化肥,违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各种农业废弃物随处丢弃,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畜牧业快速发展但沼气池等建设滞后,污水无法排放,为疾病和动物疫情的滋生和传播埋下了隐患。
五是公共环保和服务设施缺乏,环境保护压力逐年加大。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项目点公共环保和服务设施缺乏规划,建设水平较低,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刚刚起步,镇区污水处理系统覆盖范围小、承载能力差,地域空间有限和公共环保设施缺乏等问题的存在,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得不到及时、科学的处理,环境治理压力日益的加重,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六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有待加强。由于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饮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饮水,供水保证率低,且处理设施简陋或没有处理设施,环境卫生问题更加凸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以“清洁城镇、清洁村庄,美化环境、美化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双清双美”活动,多元化筹集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力争到2015年全面解决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实现农村环境的根本好转。
(二)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规划遵循的核心理念,统筹嘉峪关市农村产业布局、村镇发展和资源开发,将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饮用水、食品安全、人居环境等作为本规划的切入点,增强农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农村环境保护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大限度提高耕地、水资源的利用率,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压力降低到最小程度。
2.示范引导,全面推进。整合资源,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和村镇,着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带动作用的示范点,为类似地区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提供经验借鉴。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予以推广,形成规模效应,实现区域农村环境全面治理。
3.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加强农村环境的监测和监管。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5.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起“政府补助、企业赞助、社会资助、农民自助”的多元投入渠道,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资金保障。
(三)规划目标。到2015年,我市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有所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摸清农村土壤污染与农业污染源状况,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2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50%以上,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处理率均提高8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严重的农村环境健
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到2015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规划重点
(一)村庄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结合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修建村庄道路、垃圾清理、污水处理、村舍改造、村庄绿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落实每镇编制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按时序进度,每年完成2个村的整治任务,2010年底全镇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达到70%,2015年达到100%。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动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工程建设。鼓励开发使用太阳能、秸杆制沼气等清洁无污染的节约型能源。
重点工程:
1.实施污水处理工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主要建设污水集中收集管网,将污水收入污水处理池,通过无害化处理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分别采取分户处理与集中处理两种方式,对于规划较好、相对集中的村庄一般采取集中处理方式,对没有规划、农户住房相对分散的村庄一般采取分户处理方式。
2.实施垃圾收集和资源化处理工程。设立专项资金,组建镇级环卫所,成立清洁队,建立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工作机制,解决农村环境管理无经费、无人员、无设备问题。
3.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按照镇村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实行路桥同步建设改造,力争完成规划集中居住点道路建设,完善农村路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4.实施村容村貌美化工程。疏通后路,对阻碍后路畅通的建筑物和柴草堆进行全面清理,并平整路面。对镇内主要干道、公共场所统一安装太阳能路灯。拆除乱搭乱建附属物、对原有绿化资源进行有效疏理,主要干道和地段进行重点绿化,绿化用树主要选用中高档风景树种。
5.实施卫生厕所工程。农村新建房屋必须全部采用卫生厕所,且厕所污水须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在每个村内建设水冲式卫生厕所3个,标准为60平方米。
6.实施农村户用清洁能源建设工程。以创建村“一池三改” 新型沼气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各村根据当地废弃物具体情况,对农业生产、加工及居民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级、充分利用,减少生态系统外部物质与能量的投入,减轻农业生产性污染,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同时生产清洁能源,提高综合效益。
7.实施农村医疗垃圾安全处理工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监管、跟踪检查,实行责任到人、经费到院(卫生站),单独收集、统一处理。到2015年,全市农村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将资源加工类等可利用废弃物较多的工业企业作为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重点,促进污染零排放,建立物质闭路循环,重新利用废物资源,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强化环境保护,将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逐渐向清洁生产方式过渡,建设生态文明厂区。在各类经济活动中,严格控制排污。
重点工程:
1.优化农村工业产业结构。按照国家规定,强制关停“十五小”企业和“新五小”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提升全市农村工业整体水平。加强监督检查,防止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向农村地区转移。提高招商引资门槛,支持和鼓励发展污染轻、能耗低、水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逐步建立循环型工业体系。
2.推进农村工业集中布局。按照“工业进园区”的要求。各镇要科学进行区域环境功能
分区,合理确定区域性工业集中区,加快分散工业的迁移集中。所有新上农村工业项目全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3.推行工业清洁生产。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采用清洁能源、原料以及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流失,建设生态文明厂区。
4.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稳定达标。建立起地方行政长官负总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执法的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监管体制。实行地方领导环境责任问责制,将环保纳入各镇政府和镇长政绩考核的内容,坚决消除环境执法的制度性障碍和社会关系障碍,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参与和监督意识。
(三)农业环境综合整治。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性污染,积极开展农用化学品污染、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绿化造林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重点工程:
1.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新城镇是全国著名洋葱产区之一,种植洋葱多年,土壤退化和重茬病害较为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在2009年前要全面开展洋葱新品种选育、洋葱重茬病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项目的研究试验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的推广应用。并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将其建设成为嘉峪关市洋葱1314品种选育试验示范点、测土配方施肥的试验示范基地和新城镇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示范点。
2.农用化学品污染控制。实施农用化学品减量、规范使用,禁止剧毒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和甲胺磷的使用,禁止高残留农药使用,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减少农药使用量,科学合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商品有机肥使用。畜牧、水产养殖业投入品规范化使用,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工程。
3.农业废弃物污染整治与综合利用工程。以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粪便无害化处理、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厌氧发酵等综合工程技术,开发农村新能源和有机肥料、畜禽饲料等,实现残留物多层次循环利用,防止农业生产残留物流失。主要工程类型:
a、以沼气发酵为主的能源生态工程
b、有机废弃物饲料化利用生态工程
c、有机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和食用菌养殖生态工程
d、有机废弃物的工业利用生态工程
(1)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布局,根据养殖场周边农田对畜禽粪便的消纳容量确定养殖规模,防止畜禽养殖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500米内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废水均需经妥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建立畜禽粪便化粪池,分别处理畜禽场的固、液粪污,固体部分资源化利用。
a、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管理。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各地要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快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关停和搬迁工作,完成非禁养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到2015年,全面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落实新建、扩建、改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b、开展以农牧结合为核心的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管理模式。根据养殖的类型、养殖区资源环境及人文社会背景,建立利于养殖业疫病防治安全、利于管理、利于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利于环境保护的集中规模化养殖示范区。集中规模化养殖示范区必须有统一的规划设计,实行农牧结合和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形成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比例协调、操作标
准、管理规范、体制有活力的生态型畜牧生产综合示范区。
c、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所有畜禽养殖场必须采取相应的粪污处理配套措施,推广应用干湿分离、自动饮水、农牧结合、沼气发酵等综合治理技术。鼓励和扶持畜禽养殖场通过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牧结合,鼓励粪便生态还田,发展“牧—沼—菜(果)”等循环农业模式、“一池三改”生态家园模式等,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农业秸秆环境污染控制
a、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全市范围内建立健全季节性的秸秆禁烧组织管理体系,坚持实施禁、导两手抓策略,特别是在夏秋收获季节,组织基层干部和专门人员进行禁烧巡查。一方面要按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监督、奖罚措施。另一方面要花更大的精力加强对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鼓励农民积极利用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到2015年,全市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b、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推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有:一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广泛适合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的秸秆利用模式。重点抓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大力推广应用机械粉碎秸秆全量还田。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应保持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0%以上,直接还田量要保持在秸秆总产生量的50%以上。二是大力推广秸秆饲用技术。大力实施秸秆氨化、青贮、微贮,实现玉米、豆类等作物秸秆的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以秸秆为部分原料的混合饲料产业化生产项目,开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模式。
4.土壤污染防治。积极利用全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推动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与监管能力。
5.绿化造林建设。基于村居布局及水系、道路特点,以林网化、水网化为主要特色,以点、片、网、带有机组合,构建区域生态林业建设的总体构架。主要工程:
(1)镇村绿化建设工程。按城镇绿化指标,依托道路,按照集镇绿化率35%、村庄林木覆盖率30%的标准,搞好沿街绿化,单位庭院绿化,农村居民宅基绿化,同时建设围庄林,逐步达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环上成带、面上成林,集镇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镇建设工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化肥、农药减量使用,镇域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建立符合IS014000的环境管理体系,开展清洁生产。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四)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1.实施农村居民集中居住镇人居环境科学构建示范工程,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及节约型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农村环境信息系统,改善农村水、土、气、声环境综合监测体系。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兼职环保管理人员,负责生活垃圾和全村环境监督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格监督考核。各村组实行统一组织领导,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程项目,认真组织实施。探索新型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镇、村两级责任体系,严格督查考核,提高农村环境监管力度,制订奖惩办法,把农村环境质量作为考核干部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落实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予以经济处罚。建
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保障环境保护行为和投资者的合理经济利益。
(三)加大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环保投入优先原则,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安排,积极推行“以奖代补”,积极扶持整治项目,鼓励经济条件好的村组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设项目,逐步形成规范的村域综合整治和农村环保工作的投入机制。
(四)广泛宣传,增强参与意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各村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阶段性任务,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和途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生态知识水平,强化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逐步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加强村级农村环境卫生知识和技术培训,传授他们环境友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技术,让农村环境保护变成生产者的自觉行动,真正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五)加强协调,确保顺利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村组、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镇党委、镇政府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