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说刻画人物,五种描写如何使用
刻画人物,五种描写如何使用
【探微寻径·写作导引】
人物是文章的灵魂,是构成文章吸引人的重要因素。而要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它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人物的性格在作者的笔下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是需要作者精心刻画加以渲染的,并力求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跃然纸上。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五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这四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对塑造人物性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外貌描写——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如课文中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这近乎白描式的人物肖像描写将一个干练、精明的人物性格一下子鲜明地表现出来,尤其是对人物眼睛的刻画,使得那犀利有神,能洞察一切的敏锐眼睛十分清晰地印在读者的脑中,且利用“干瘦”与“特别精神”“特别明亮”这种反差的效果将人物的个性烘托了出来。
2.语言描写——能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如课文中老头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那种嫉恶如仇、胸有成竹的性格自然流露出来。当小女孩表示怀疑时,他狠狠地说:“愿意看,明天来吧!”斩钉截铁地话语表达出了他的自信。
3.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文章在写打鬼子过程中,主要写他利用娴熟的驾船技术,像“只一篙”“又是一篙”极为简练、轻巧地就将鬼子带入埋伏圈,“举起篙”“砸”干脆利落“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将鬼子一个个消灭。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传神地刻画出他对敌人的痛恨与他的英勇果敢。
4.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如“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这一大段人物心理描写把老头子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恼、内疚、自责的心理表现了出来。
5.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如文中两次写主人公“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这一细节就将老头子那洒脱、老练的特征一展无遗。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有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然运用描写方法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如刻画活泼开朗的性格外向型的人物时可突出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刻画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型的人物时可以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描写为主。
所以,人物刻画只有精心雕琢,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第二篇:鲁迅小说怎样刻画人物
鲁迅怎样刻画人物?
恩格斯说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一、通过动作刻画人物
比如,鲁迅的《药》中,描写华老栓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时的情形: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了华老栓和刽子手的动作和姿态,形象的表现出老栓的善良而胆怯,刽子手的贪婪与凶狠。
二、通过语言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方法,“听其言,观其行”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主要手段,更是作者实现刻画出“这一个”的主要方法。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应该显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形象。如,鲁迅在《祝福》中,通过人物的语言,揭示了祥林嫂的内心的悲痛与人世的冷漠。在小说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叼去了,作者写了祥林嫂反复给周围的人讲述“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没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这句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不但反映出祥林嫂的内心的悲痛,而且表现出祥林嫂无端地责备自己,然而听者却逐渐对此冷漠与不屑。从这句富有特征的话中,我们不但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周围“愚昧、麻木”的“国民”对她的精神致命打击。(有契诃夫的苦恼,一个文官的死,变色龙的重复之艺术手法)
又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的语言,不但很好地表现出孔乙己迂腐可笑的性格,而且也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严重毒害的结果!
三、通过对比刻画人物
在小说中,前后对比描写本身也体现出人物的变化。在鲁迅的《故乡》中,作者描写闰土的命运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少年时代,闰土“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而且“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在一望无际的瓜田里,“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中年时的闰土,脸上“刻着许多皱纹”,“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通过比较,不但闰土的命运发展展示出来,我们也感受到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更为重要的是在揭示人物的灵魂的同时,表现出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的思想。
四、通过比喻刻画人物
比喻就是用具体浅显的事物来说明或者描写抽象复杂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除了运用富有形象的词语外,在用语上,多是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不但使作品的形象更加具体、活泼,而且更有助于简洁的文学语言更具表现力。比如,鲁迅《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她“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比喻,把一个当年被人们称着“豆腐西施”的人物,而今却剩下一幅可笑的形骸的特点表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女性那内心的苦楚。对闰土的描写,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等。这一描写,让我们感受闰土深受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五、通过画眼睛方法刻画人物
通过画眼睛方法刻画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如,鲁迅小说《祝福》中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等等,从这些对眼睛的描写中,不但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的变化,反映了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且也使读者感受到鲁迅通过祥林嫂的变化来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第三篇:刻画人物之肖像描写
刻画人物之肖像描写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懂得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 学会观察人物外貌的方法:遵循一定顺序细致观察长相、衣着等,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最突出的部位。
3. 学会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根据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中心思想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描写。
教学重难点:
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描写。
教学程:
一、导入(猜人物游戏)
多媒体依次显示猪八戒、哪吒、孙悟空和关羽的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根据描写猜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人物的特征。
1.你知道以下文段描写的对象是谁吗?看谁猜得又快又准。
1)、只见他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件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衣服,提一柄九齿钉耙,看上去一副憨厚的样子。(猪八戒)
2)、他有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威风八面。(哪吒)3)、他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透露出铲除一切妖魔的决心。浑身透露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孙悟空)
4)、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关羽)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明确:以上片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如“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 三头六臂,脖子上套着乾坤圈,脚踏风火轮”等。
二、什么是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相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肖像外貌就像给人画像或照相,使读者结识一个个活生生的逼真的人。因此,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有效的人物外貌描写,不仅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所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有人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学好人物的肖像描写对写好记叙文很重要。
三、学习肖像描写的方法
1、多媒体出示鲁迅《故乡》中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片段。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学生阅读后思考讨论: 1)、片段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描写中看出来的? 2)、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的? 3)、在文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作者的描写生动形象,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教师小结:人物肖像描写的方法:
1)、凸显性格;2)、抓住特征;3)、要有顺序;4)、巧用修辞 肖像描写要选取亮点,突出人物鲜明个性,不必面面俱到。
四、修改习作
1、小组内讨论交流应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
2、学生修改;
3、小组展评。
五、作业
按写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
第四篇:水浒传人物刻画
一、人物刻划:
《水浒传》作为一部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超伦绝群而又神态各异的典型。
(一)个性鲜明、真实。《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雕塑式的,但缺少的是生活的的真实,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
叶昼《忠义水浒传小引》中说:“《水浒传》文字妙绝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同类人物)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数、各有身份,一丝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
(二)具体方法。
1、性格形成的环境和过程。不同于《三国演义》的终极型、静止的、不变的、天生的,完全舍弃环境和过程写法。而是写的有层次、有流动性和因果关系,大大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度。
第一,性格形成的环境。突出“逼”字,既显示出人物的阶级共性,又有个性特征,又增加了人物的真实度。
从李逵身上,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反抗方式。
直觉,凭感觉办事,不理性。(可把李逵分析放此处)他的牢子的地位,使他看到了更多的社会黑暗,感受到更多的苦难、不公和残忍。因此他的反抗就更坚决、更果断、更粗暴简单,以武力自卫,用板斧说话。
从武松身上,看到的是市民的反抗方式。如法纪观念和知恩图报。为兄报仇只杀主犯,讲究程序。报恩不计生死,只为义字。
从林冲身上,写出上层社会人员的反抗之路的艰难。丰厚的收入、幸福的家庭、温柔的妻子,的确不容易让他想到去梁山。
次要人物的性格与环境关系也很密切。如给武大郎验尸的何九叔。他是一个老于世故,刀打豆腐两面光的性格。他很善于保护自己,不愿得罪任何人,又不愿吃任何眼前亏的。西门庆收买他,要他验尸时做假证,虽不愿意,但不敢得罪这个恶霸;但他早已想到了日后武松会找麻烦,武松他更得罪不起;于是他想好了周旋于两人之间的办法,西门庆给钱他照收,验尸时又装疯,巧妙地应付了西门庆;火化时,他又检了几快骨头,以应付日后武松找上门。事态发展一切都如他的所料。这种性格的形成,是由他的身份、地位所决定的。
第二,性格发展的过程。
《水浒传》写人物,不但写了性格形成的环境,还特别注重性格形成的过程。不同环境的人,性格形成的过程也大不一样。这与《三国演义》的定型化、固定化的写法更真实,也更能说明梁山好汉并不是天生反骨,而是无路可走,被逼上梁山的,突出了一个“逼”字。如
林冲,有妥协忍耐到奋起反抗,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由愤怒积蓄到释放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妻被调戏,他抓住了作案者,举起拳头要打,一看是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忍了;流放沧州,高俅在途中要杀他,鲁智深救了他,还不让杀谋杀者,他又忍了;守草料场,他还是忍了;直到火烧草料场后,已无退路,才奋起反抗,走向梁山。
杨志的性格是曲折发展的。起初自恃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会之孙,一心一意往上爬。年轻时,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因押送花石纲,翻了船,交不了差,只好四处避难,希望得到朝廷的谅解和重用。此时,王伦要以他制约林冲,留他在梁山,他坚决拒绝。
其次,回京花钱买上告下,花了不少钱。高俅还是认为“难以重用”,被赶出了殿帅府。此时尽管失意、不满,还没有熄灭“搏个封妻荫子,与祖宗争口气”的希望。想到了王伦,但怕玷污了父母的遗体,不敢落草。
为囚被赏。因杀牛二被流放,又因武功好,被梁中书赏识,委以押送生辰纲的重任。
再度落魄,做二龙山主,最后才上梁山。
从效忠到叛逆再到力主招安,性格经过曲折的发展。
2、对比烘托。
这点也是与《三国演义》相同,这是我国小说最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三国演义》开创,《水浒传》定型下来,成为了中国小说的特色。
第一,同上梁山。这是百八条好汉共同的经历,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如:
鲁智深是主动型的。他是赤条条来去无挂牵,心地无私,从不留恋已有的,也不遗憾失去的。由军官——和尚——落草,任何一次变化,都是心甘情愿的。
杨志是被动型的。百八条好汉中,只有他上过两次梁山。
林冲是清醒型的。
第二,同杀淫妇。
武松是为情。是必杀的,为哥哥报仇。
宋江是为义。是不想杀的,是为朋友杀的。
石秀是为己。也不当死,是其唆使杨凶同意、为洗刷自己冤屈杀的。手段及极残忍。
第三,同打抱不平。都是路见不平出手的。
鲁智深打镇关西是侠。是纯性情所为,纯侠客行为,在行动之前,没有丝毫的个人好处和恩怨在其中。行动时显得非常老练、潇洒、有见识。出事后又能巧妙地脱险。
武松打蒋门神是义。武松打蒋门神是回报施恩的好处,是有准备之战,是“无三不过望”,喝了四十几大碗之后的豪打,又是要让蒋门神丢尽面子的智打,又要表现自己高超武艺的表演打,因此难度很大。先是戏蒋门神之妻,激出蒋门神;再是装醉、佯败,待蒋门神追赶时,猛然回手,打虎拳、玉环步、鸳鸯腿,打得蒋门神猝不及防,跪地求饶。如猫戏老鼠一样,游刃有余。逼得他认错、赔款、永远退出快活林。
李逵打殷天锡是粗。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抱不平。李逵因与朱同冲突,避难在柴进家,正碰上殷天锡强抢柴进叔的花园。柴进想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他知道李逵蛮撞,反复叮嘱不可乱来,最后还是出手了,还说就是**也忍不住。一下痛快之后,给柴进带来了牢狱之灾的痛苦。
第四,同样杀虎。
武松杀一虎是力
李逵杀四虎是孝。
3、现实化、平凡化、质朴化。
这是对《三国演义》刻划人物方法的突破。《三国演义》刻划人物追求的是神奇化、理想化、崇高化,给人是光辉伟大、神采飞扬、高不可攀、可敬不可亲的印象。关公之义,孔明之智,张飞之猛借如此
第五篇:如何刻画人物外貌
如何刻画人物外貌
描写人物的外貌是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外貌描写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要抓住人物的特点
老师在阅作文时,常常发现有的同学写人物外貌“千人一面”,没有个性,不管写谁都是“红扑扑的脸蛋上镶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让人反感,描写人物外貌要仔细观察,要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看看那个人物和这个人物有什么区别,这个人物和那个人物有什么不同,经常观察、分析、比较,抓住人物的特征写,才能如实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
二、要为文章内容服务
在一篇作文中,要不要写人物外貌,是在一处写,还是分散在故事情节中,都要根据中心确定,要为文章内容服务,要为表达作者的情感服务,即要有目的性,歌颂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如在一次命题作文《街头见闻》中,有同学写了自己修鞋时接触到的一位鞋匠:“这位鞋匠又老又瘦,脸上布满了皱纹,背很驼,似乎扣了一口锅,这可能是他长年街头辛劳所致吧。他修鞋的一双手黑乎乎的,粗粗的,干裂的像松树皮,手掌上是一个又一个的老茧。”还有一位同学写了一个蛮横的顾客:“随着骂声望去,只见一个小青年,后脑勺的头发像羊屁股似的。”读这两段外貌描写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不难看出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只有把外貌写活,为文章中心服务,才能使人物有血有肉,具有“立体感”,才能感动人、教育人。我们不能单纯地、毫无目的的为了外貌描写而描写,和文章内容无多大关系的次要人物根本不需要描写外貌。
三、描写人物外貌要语言精练
外貌描写要抓人物的主要特征,要用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啰嗦,说个没完,就会画蛇添足,偏离文章的内容。因此,语言要做到精练、准确,用言简意明的语言描写出人物独有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描写人物外貌要有顺序
描写人物外貌时,可先概括主要特征,再进行具体描写。可从脸的上部写到下部,也可从主要特征写到次要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材料,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清晰、难忘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