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8:5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12-07-24 15:20:32 作者:yangleiy 点击数:516 评论共:0条 收藏此页 推荐阅读

武昌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 徐洪兰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公共资源,而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就是权力的运行过程。本文结合实际,从分析基本特性、把握基本方向、探索路径方法、健全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和思考。

一、把握四个特性,明确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现实意义

公共资源是指隶属于全社会的由政府掌握、可满足公共利益的资源。从分析公共资源基础性、普惠性、服务性和稀缺性等四个基本特性入手,研究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功能与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效能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探索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有效遏制公共资源配置中的腐败现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源效益。

(一)立足于公共资源的基础性,深刻认识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公共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公共资源配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也日益凸显。如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典型举措,就是将四万亿元公共资金用于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既扩大了公共资源总量,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又拉动了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正因为公共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一旦其游离于监督之外,就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阻碍甚至破坏科学发展。因此,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着力解决“滥用公款导致公共资源无谓流失、渎职侵权导致公共资源损失巨大、不当使用导致公共资源浪费严重”等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的突出问题,促使公共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高效、合理,对促进科学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立足于公共资源的普惠性,深刻认识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公共资源的一大重要特性就是能够普惠于民,公共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也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普遍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就可能直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会危害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增强配置过程的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程度,有利于规范政府权力运行,使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监督权和选择权,防止因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减少腐败现象,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立足于公共资源的服务性,深刻认识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是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途径。公共资源是体现政府服务公众、企业和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就是要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其配置科学、促进发展、服务公众。现阶段,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不同程度存在“宏观微观集一身”的现象,在实践中既易造成“不管又不好,管又管不好”的尴尬局面,又易产生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效能和效益,使公共资源在服务公众、企业和社会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促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四)立足于公共资源的稀缺性,深刻认识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是促进源头治腐工作进一步深入的重要举措。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公共权力的行驶紧密联系,加上资源本身的有限性,使公共资源具有天然的稀缺性。从近些年查出的违纪违法案件情况看,一些掌握公共资源分配权的公务人员,直接侵占公共资源或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必须加强公共资源配置的效能建设,提高科学化水平,通过完善公共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掌握资源的部门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尤其是要深化资产性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使公开透明成为常态,市场调节成为规则,接受监督成为习惯,从根本上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 从源头上防范腐败行为的形成,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现象的发生机率。

二、遵循四化原则,把握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基本方向

要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力,实现公共资源科学、有效、合理的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资源的效益,必须遵循“四化”原则。

(一)遵循人本化原则,使公共资源配置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央的各项民生政策,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公共资源惠及全体人民。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发展为名损害群众利益,以改善发展环境为名搞政绩工程的现象。这就要求纪检监察组织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牢固树立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指导思想,以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在集中群智、凝聚群力,实现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益为工作手段,以坚持让公共资源普惠于人民群众、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为工作目的,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二)遵循公平化原则,使公共资源配置充分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表明了中央更加重视在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公平,维护不同社会群体的基本利益需求。不可否认,由于城乡、区域、收入分配差异,公共资源配置不公在当前社会还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已经影响了我们发展的持续性,社会的稳定性,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此,能否促进公平地分享公共资源所带来的公共服务,确保公共资源在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间实现公平配置、相对均衡,成为纪检监察组织有效服务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遵循市场化原则,使公共资源配置实现全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原则就是通过市场激励机制,增加公共资源总量,通过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优化公共资源布局,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公共资源效率,实现公共资源的最优配置。当前,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主要是通过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产权出让等交易平台来进行,但是客观上还存在打着市场化配置的旗号,随意增设竞争门槛、限制交易主体、实施地方保护等现象,并由此带来规则不明确、交易不透明、监管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为滋生腐败提供温床。因此,大力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构建规则明确、交易公开、程序严明、监管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保证公共资源在阳光下运作和配置,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任务。

(四)遵循法制化原则,使公共资源配置切实做到依法依规。公共资源配置的法制化即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公共资源配置主体、程序、范围、条件、方式,保障公共资源配置秩序、提高配置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公共资源配置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特别是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源配置,缺乏相关法律规范、行政调控手段和监督制约。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针对当前公共资源配置中相关法律法规不全、不细等现象,协调出台相关配套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确保配置规则法制化、程序化,同时督促有关单位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其得以及时有效的执行。

三、突出三类重点,探索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基本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能,防范配置中的腐败问题,增强效能建设的有效性,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资源,突出重点工作,探索形成相应的效能建设基本路径。

(一)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畅通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的效能建设路径。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是由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独特地位决定的。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一方面为加强宏观调控,保障公共服务领域资金投入总量,缩小不同地区、部门、行业、群体之间资源配置的差距,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的成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政府主导作用而形成的权力相对集中,也使“权力寻租”有了可乘之机。因此畅通政府主导型资源配置效能建设路径,必须以完善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一中心,科学合理地界定由政府主导进行公共资源配置的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定位,防止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出现“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特别是在由政府主导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强化工作责任制,严格履行公共资源配置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程序,对权力运行和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制约,从而有效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的倾向。

(二)以拓展市场化配置领域为重点,畅通政府引导型资源配置的效能建设路径。政府引导型资源配置,就是通过政策扶持、税收调整、资金扶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入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以实现公共资源生产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配置方式公平化。公共资源市场化交易领域的拓展,有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有效规范公共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有序市场与廉洁政府的互动互促。畅通效能建设路径,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给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达到精简和统一的目的,进一步提高机关效能,节约行政成本,增强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二是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份参与公共资源领域的开发与经营,如通过减少土地出让金、降低工程建设相关费率、采用BOT模式等方式,使私人资源或者其他社会资源进入住房保障、公共道路、公共交通等领域。三是在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根据实际需要做好服务工作,必要时加大协调力度,切实解决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各种经济成份平等参与公共资源配置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以完善配套服务措施为重点,畅通政府指导型资源配置的效能建设路径。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主要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公共资源配置领域,要根据市场调节规律,按照“政府指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公平运行”的要求,实现公共平台上的等价交换和平等竞争,避免不廉洁现象的发生。畅通这类公共资源配置中的效能建设路径,必须在完善配套服务措施方面,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交易规则,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建立区域性的公共资源配置规则,为公共资源交易提供法律法规上的依据和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二是统一交易载体,建立政府投资的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矿产资源开发、土地使用权出让等交易平台;三是统一交易监管,由监察部门对交易类别、交易程序、交易时限进行监管,特别强调的是,交易监管必须要创新手段,引入电子监察技术,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四是统一交易资金管理,确保公共资源交易资金按照政策应收尽收,及时缴入财政专户,并由人大依法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五是统一评价机制,对公共资源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增强政府部门责任意识,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明晰改进空间。

四、健全三项举措,保障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健康发展

在推进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着力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加大监管力度,为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公共资源配置制度保障。健全完备的制度是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能,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公共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公共资源配置各项制度,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对不适应、不配套和不便执行的制度,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二是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以预防和解决公共资源配置领域的突出问题为重点,针对最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环节,用制度对权力进行分解和制约,使资源配置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三是对涉及行政裁量权的公共资源配置领域,要用制度对行政裁量的标准尽可能地细化、量化、具体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四是注重制度创新,特别是在一些新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的领域,如行政性、垄断性社会资源和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公共服务领域,更要注重创新制度,确保统分结合、管办分离,使公共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管理。

(二)完善运行机制,推进公共资源配置规范运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推进公共资源配置规范运行的必要条件。一是完善公共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机制。对公共资源配置进行决策前,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的意见,组织专题研究论证,吸纳意见时从大局出发,避免盲目决策;决策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认真遵循预先设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个人或少数人擅自决定一些资源配置。二是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把公共资源配置与推进权力公开行使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行政信息公开和社会听证制,确保每一项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和流程全程公开,切实保障群众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监督贯穿在公共资源配置的全过程。三是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在公共资源配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将公共资源配置责任落实到人,对于违规插手和干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拒不执行公共资源配置规定、破坏公共资源配置资源秩序,以及对违反法律法规,从中牟取私利,造成公共利益及国有资产损失的,要严格给予责任追究。

(三)强化监督制约,着力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公共资源配置必然涉及到一系列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要有效防范和控制配置过程中的各种腐败风险,促进公共资源配置规范运作,提升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效能,必须加大监管力度。要以易于滋生腐败的权力运行关键部位和关键领域为重点,加强对资源配置过程的监督,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如对招投标的资格审查、评标办法、开标评标定标、施工合同等重要环节进行监督。要注意转变监管方式,创新监管手段,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中,要严格产权转让制度,全面组织清产核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供水、供气、公交等关系民生和公益的项目,通过完善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强化服务质量监督等措施,加强对其价格、产品质量和运行安全的全方位监管,力保资源配置效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思考措施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思考措施

文章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分析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属性,进而研究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提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目标,最后围绕目标提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原则。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心,奋起抗击冰雪灾害,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抗

击冰雪灾害的战斗给应急管理研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i)体现了应急预案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即应急预案难以充分预料危机事件复杂演化中的具体问题,应急决策比应急预案更需要引起管理机构的重视;(2)突出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等关键性资源配置的应急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复杂性范畴。解决这样的复杂性问题,不仅需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需要规范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决策者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一、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的属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能够在短时问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有自发资源和公共资源两种类型,有人、财、物、信息等存在形式。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媒体人员等,是应急管理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物、信、财等资源的效用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群众、调动群众。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群众的现状与需求,进而借助信息资源驱动人、财、物等资源间接满足社会需求。物质资源是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技术装备等以物质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它是各种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和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财政资源包括用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种财政预算、基金、保险、补贴、专向拨款等以货币或存款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财政资源是调动外部或间接资源的总枢纽,是影响应急决策自由度的重要因素。

充足的财政与物质资源储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危机状态下,财政资源转换为物质资源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一是时间约束,即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价格约束,危机状态下的价格将被扭曲,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是供给约束,即所急需的物质资源并不容易直接得到。因此必须重视物质资源的储备。但是,并非仅有物质资源就可以应对公共危机。相对于公共危机的属性,物质资源储备很难做到充足和万元一失,因此,必须重视财政资源与物质资源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协调,做到保障有力。

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

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或社会正常秩序、发展进程等构成巨大现实损失或潜在危险的事态。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公共危机基本属性的本质在于其产生与发展必将产生一系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而致使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失衡。公共危机的实质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核心.以价值规范和生存发展秩序为主体的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破缺。公共危机既有风险性与破坏性,又有机遇性与建设性,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危害与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性和新的机遇。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之中颠簸前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阶段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安全、秩序和稳定等内在的平衡。受到公众监督和约束等特征。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并维持其发展运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存在两个层面,即满意层面和最优层面。满意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以维持现有社会平衡结构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于恢复。效率、经济、稳定和可靠等目标是其内在基本要求。最优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满意层面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不仅力求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最少失误、最高效率等最优准则,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主张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变危机为契机,重点在于建设。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明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为了谁”和“依靠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咎互救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尽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当危机发生后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人,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和安全,而无论代价有多大,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最高准则,也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整个过程和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效率性原则。公共危机的属性决定了效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生命。效率性原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时间上的效率性至关重要,公共危机一旦发生,必须迅速反应.全面调动资源

开展危机救治,缓解各类资源的供需矛盾,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另一方面,资源的配置与使用效率不可或缺。从资源角度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个资源储备与消耗补充的全过程。在该过程中所消耗与占用资源带来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就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成本。因此,只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有效、合理、充分地使用资源,不断降低耗费与占用资源所带来的无效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等各项成本,才能满足效率性原则。

3.可持续原则。公共危机既是风险,又是机遇。公共危机对原有平衡体系的危害与破坏也孕育着改革与发展的良机,是社会进步与自我完善的契机。进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要兼顾长远.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作为代价。公共危机应急 管理中的资源占用与消耗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必须把危机管理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结合起来,把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策略有机地整合到国家方方面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

4.公平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不仅要注重效率,更要重视公平。这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尤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时更要如此。公平不是平均,公平要有主次。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中,要把握整体的平衡,抓主要矛盾,调动一切资源,尽最大努力满足最普遍、最基本、最强烈的资源需求,以主要矛盾的解决来全面缓解次要矛盾.避免各类资源需求矛盾之间的相互激荡。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重视不同环境下不同群体对不同资源的特性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有选择、有重点、有次序地逐步化解各类次要矛盾,消除局部失衡现象。

5.管控结合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坚持统一指挥,注重关键资源的控制,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确保对公共危机的控制,决策机构必须集中时间精力和有限资源,抓主要矛盾,确保对主流信息、安全人才、安全设施、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等核心资源的控制,实现其科学优化配置与快速有效调度,保障总体局面的稳定与控制,从而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其他工作环节提供坚实可靠基础与强有力支撑。同时,还要围绕危机事态的发展变化,将以控制为主和以管理为主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统筹结合起来。这是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与et常公共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6.协调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依照资源属性,对各类资源及其供给和实际需求进行协调的过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各类资源的所有者性质不同,职责不同,价值与利益取向也会有所差异,而且在应对公共危机的介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效的协调必须把个体的、局部的力量聚合成整体的力量,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效用。因此,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必须坚持协调性原则,整合各种资源,并对各级各类资源进行统一指挥、有效协调,发挥整体功效,提高效率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7.稳定性原则。社会平衡体系的平衡与稳定是相对的,必须明确区分和正确对待发展中的适度失衡与失稳。一方面。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如果一味地追求稳定与平衡则违背了客观发展规律,易丧失发展与完善的机会。另一方面,并非环境发生变化或一出现失衡或失稳就意味着公共危机已经出现。必须判断该变化是否已经冲击到组织体整体的基本目标,并严重影响其发展。否则,对公共危机的过度反应不仅会浪费资源.而且容易导致其他不利于发展的失衡或失稳,甚至激化矛盾。

8.开放性原则。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不仅取决于现有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也取决于对所需资源的协调获取能力。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一方面在努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还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源的吸纳能力。另一方面,要寻求外部资源协助,同时必须密切关注其他范围的公共危机,及时提供支援与帮助,以期达到预防与控制的结合,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要将内部资源外移,以便在不同区域和范围内得到整合与共享:还要将外部资源内移,增强所需的关键资源的可得性。

四、结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重点在于临危不乱,核心在于随机应变,关键在于对资源配置原则的把握。掌握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能够增强决策者对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可达性的认识,在危机管理中做到临危不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利于提高公共危机状态下的应急决策能力.进而发挥领导才能在危机处理中的艺术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思考措施(模版)

文章从资源优化配置视角分析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属性,进而研究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提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目标,最后围绕目标提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原则。

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万众~心,奋起抗击冰雪灾害,打响了一场特殊的战争,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抗

击冰雪灾害的战斗给应急管理研究留下了深刻的思考:(i)体现了应急预案的被动性和有限性。即应急预案难以充分预料危机事件复杂演化中的具体问题,应急决策比应急预案更需要引起管理机构的重视;(2)突出了应急管理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尤其是事关民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等关键性资源配置的应急决策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既是一个科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伦理的复杂性范畴。解决这样的复杂性问题,不仅需要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更需要规范应急管理中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从而为决策者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

一、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的属性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能够在短时问内迅速征调或积极响应的全部各类资源的总称。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有自发资源和公共资源两种类型,有人、财、物、信息等存在形式。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决策指挥人员、参谋咨询人员、后勤辅助人员、媒体人员等,是应急管理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和最宝贵资源。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决定物、信、财等资源的效用与效能的关键因素。信息资源是公共危机相关信息及其传播途径、媒介、载体的总称。信息资源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政府要依靠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群众、调动群众。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信息资源了解群众的现状与需求,进而借助信息资源驱动人、财、物等资源间接满足社会需求。物质资源是指基础设施、应急救援物资、技术装备等以物质实体形态存在的资源。它是各种管理方案落实到实处的物质基础,还是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和应急管理的物质保障。财政资源包括用于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各种财政预算、基金、保险、补贴、专向拨款等以货币或存款等形式存在的资源。财政资源是调动外部或间接资源的总枢纽,是影响应急决策自由度的重要因素。

充足的财政与物质资源储备是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必要前提条件。危机状态下,财政资源转换为物质资源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一是时间约束,即转换需要一定时间;二是价格约束,危机状态下的价格将被扭曲,严重偏离价值规律;三是供给约束,即所急需的物质资源并不容易直接得到。因此必须重视物质资源的储备。但是,并非仅有物质资源就可以应对公共危机。相对于公共危机的属性,物质资源储备很难做到充足和万元一失,因此,必须重视财政资源与物质资源在结构和总量上的协调,做到保障有力。

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属性

公共危机是指对社会公众或社会正常秩序、发展进程等构成巨大现实损失或潜在危险的事态。它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扩散性和破坏性等基本特征。公共危机基本属性的本质在于其产生与发展必将产生一系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从而致使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失衡。公共危机的实质是以资源为基础.以人类社会为核心.以价值规范和生存发展秩序为主体的原有社会平衡体系的破缺。公共危机既有风险性与破坏性,又有机遇性与建设性,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危害与破坏之中孕育着建设性和新的机遇。危机是危险与机遇的统一,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克服危机之中颠簸前进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危机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一个契机。

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指公共管理机构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公共危机发展的各阶段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以期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追求社会公平、公正、安全、秩序和稳定等内在的平衡。受到公众监督和约束等特征。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目标的实质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重建社会平衡体系,并维持其发展运行。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目标存在两个层面,即满意层面和最优层面。满意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以维持现有社会平衡结构体系为目标。重点在于恢复。效率、经济、稳定和可靠等目标是其内在基本要求。最优层面是指公共危机应急管理在满意层面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不仅力求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最小代价、最快速度、最少失误、最高效率等最优准则,而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共危机。主张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变危机为契机,重点在于建设。

三、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指明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为了谁”和“依靠谁”。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生存发展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公民的危机意识和自咎互救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尽量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当危机发生

第四篇: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强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几点思考

转变机关作风提升工作绩效,是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优化发展环境,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中行服务形象,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需要。

我们常说的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活动,我们中行机关作风和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服务一线、服务基层、服务客户的意识显著加强,机关履职和业务拓展实现了较好发展,逐渐形成一定特色的企业文化。但是,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学习,学政策、学法规,筑牢思想防线;二是加强经济、金融等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服务领导、服务基层、服务客户的能力;三是加强管理管理知识的学习,改进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四是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工作能力。

二、准章守纪,爱岗敬业

坚定职业理想,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恪尽职守,树立敢于负责精神;增强法纪意识,树立按章办事、遵纪守法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树立艰苦奋斗、1

廉洁自律精神;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改进管理,服务基层

利用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客户开展调查研究,用心听取基层、客户意见与建议,查找工作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扎实开展自身问题查找。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为客户着想的理念,自觉把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提高服务工作水平。

四、提升绩效,争做贡献

在转变作风、规范管理,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业务营销活动,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推广产品,推销服务,发展业务,提高绩效。

机关作风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不断促进机关效能更高、服务质量更优、运行程序更畅,群众评价更满意。

第五篇:公共组织效能

第七讲

公共组织效能

第一节

组织有效性的评价

思考: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根据是什么呢?

1.根据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组织目标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具有一个或多个目标,而组织是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而存在。达到目标是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根据。所以,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指利润的最大化、赢得竞赛、恢复健康等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在这里,组织的有效性是达到组织目标的程度。

2.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根据系统论评价组织有效性观点认为,组织是获得输入,并通过转换过程而生产组织产品,然后把这种组织产品输出到环境中去的整体。正因为这样,在评价组织的有效性上,应该把这种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维持组织的稳定和平衡的能力当做组织的有效性。因此,这种能力是组织整体的有效性。

3.战略一环境的观点

战略一环境观点认为,评价组织的有效性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即要满足存在于组织周围,并对组织的生存发挥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因素的要求。

如何把战略一环境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个阶段,列举关系到组织生存的各种环境因素。

第二个阶段,弄清各要素的相对影响力,要分清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

第三个阶段,确定这些因素对组织期待什么,或者从组织那里要得到什么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通过比较确定这些因素在相对重要性方面的先后顺序。

4.把竞争性价值类型化来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这一观点把各种竞争性价值(competitive

Values)进行如下分类:关于组织的结构,关于组织的重点,关于组织的手段和目标。

根据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可以推理出八项价值因素。这就是:

①生产性和效率性;②制定计划和目标;

③获取资源;

④灵活性和反应性;

⑤稳定与控制;

⑥信息管理与信息沟通;

⑦开发人力资源;

⑧凝聚力和士气。

把这八项因素又重新组合成四种关于组织有效性的如下四种模型:

人际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人和组织的灵活性,并以凝聚力和作为手段的士气,以及开发人力资源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开放系统模型强调的是组织的灵活性,并以灵活性、作为手段的反应性、组织成长、获得资源、作为目的的外部环境支持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合理模型强调的是组织和控制,并以计划、制定作为手段的目标、生产性、作为目标的效率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内在过程模型强调的是人和控制,并以信息管理、作为手段的信息沟通、稳定性、作为目的的控制等为评价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那么,在什么时候应该适用哪一个模型呢?这主要取决于组织的发展阶段。组织在其生活周期上经历四个阶段。

诞生或创业阶段

集体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成熟阶段。

创业阶段的特征是,强调改革、创新、动员资源等。

集体化阶段的特征是,非正式的组织信息沟通和结构非常活跃,因此集体成员之间形成共同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规范化阶段的特征是,倾向于稳定性、有效运作、规则和程序、保守等。

成熟阶段的特征是,为了使组织得到成长和更新,管理好外部环境。

在组织的创业阶段上,将强调开放系统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反应性、获取资源、成长、外部环境的支持等。

在组织的集体化阶段上,将强调人际关系模型的有效性,诸如灵活性、凝聚力、士气、人力资源的开发等。

在组织的规范化阶段上,将强调合理性模型和内在过程模型的有效性,诸如计划、制定目标、生产性、效率、信息管理、稳定性、控制等。

在组织的成熟阶段上,又重新强调开放系统的模型,如灵活性、反应性、外部环境的管理等。

那么,如何把竞争性价值具体化呢?

第一,把握组织的灵活性和控制程度。

第二,具体地界定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

第三,把长期标准和短期标准具体化。

第四,把组织成员的协作精神和凝聚力具体化。

5.根据社会正义评价组织有效性的观点

在这里所说的组织有效性,就是使组织参与者公平地获得利益。所以,组织有效性问题,是谁希望得到什么、满足这种要求在组织整体上具有什么意义、一个团队满足要求对另一个团队具有什么意义等社会和政治上的问题。

那么,如何把这种社会正义观点具体化呢?

第一,要把握每个组织参与者的要求。

第二,把组织参与者根据收入、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类。

第三,把组织参与者的多种要求类型化,并把这些反映到决策上。这种反映应该根据整个组织参与者的意见或集体讨论。

第四,要检查组织活动的结果或产品给组织成员以多少满足的问题。特别需要弄清低收入和低级地位等阶层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第五,把组织参与者的不满最小化,就是组织有效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概述

一、制度设计与变迁:激励相容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组织效能的前提

哈维茨(Hurwiez)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二、探索组织效能的内涵

效能:1.犹效力;贡献才能;

2.犹效率;

3.犹功效;作用。

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有人为效能做了个公式:效能=效率×目标,是说一个人或组织不能片面的追求效率,效率高不代表目的就可以实现,有了目标再乘以效率才是达到目的的方法。

效能,汉语解释为

“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

“效能”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efficacy;

efficiency;

effective;

potency

斯坦利·S·西肖尔最早提出了组织效能的概念并以此来衡量企业的成功

。(Stanley

Seashore:Criteria

of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1965)

公共组织的效能就是指公共组织在内部组织活动和外部组织活动过程中实现的绩效和功能。公共组织的绩效是就公共组织利用组织资源的经济、效率和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价,公共组织的功能则是就公共组织在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评价。

组织效能是蕴藏于组织自身的一种潜在功能,或者说是组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正确目标的自我能力。组织效能至少存在三个特征:(1)潜在性;(2)依存性;(3)有效性。效能是“事物所蕴藏的有利作用”,组织效能是组织蕴藏的有益于自身工作效率“提高”、“正确”目标实现的能力。(包恒庆

汪旭东,基于组织效能内涵的理解谈对效能建设的思考,《中国西部科技.学术》

2007年4期)

台湾学者吴璧如与林海清则从组织之静态,动态,心态,与生态的观点,阐述「组织效能」:

从组织之静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达成其预定目标的程度;

就组织之动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获取有价值资源以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从组织之心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满足其成员需求的程度,由组织成员的满意度来衡量组织效能;

就组织之生态观点而言,组织效能乃是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本人认为,组织效能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组织在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不断提高组织成员满意度过程中以及促进其自身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能力与潜能。

三、组织效能评价标准(西肖尔)

1、多重及互相冲突的目标体系

评价一个组织的经营活动,必须考虑众多衡量标准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

他认为,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

他举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

就一个经理来说,他总是希望自己的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同时又能使规模进一步扩大;

他希望通过改进产品来确保将来的利润;

他还希望公司能避免财务上的风险,付给投资者大笔红利;

并且使雇员们感到满意,维持良好声誉,受到公众尊敬等等。

2、衡量标准及其应用

西肖尔认为,要评价各种衡量标准的相依性和相关性,必须首先把不同的标准及其用途加以区别。他根据各种标准的性质,特点和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等因素,进行了以下区分。

(1)目的与手段;

(2)时间范围

(3)长期与短期

(4)硬指标与软指标

(5)价值判断。

3、指标层次体系

西肖尔提出,衡量组织经营活动的标准可以视为一个金字塔形的有层次的系统。

4、可供选择的理论方法

第一种理论方法主张,一个组织要想实现其长期目标,必须连续不断地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或解决以下几种基本问题,其中包括:

充分资源输入;

充分的规范的整体化程度;

缓解组织内紧张和压力的充分手段;

组织内中各部分间充分协调等。

第二种理论方法以组织的领导人员或经理人员的个人价值观念为出发点。

四、什么是高效组织?

评价一个组织是否有效,必须综合考虑两个尺度:

从质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性,即“效能”,意味着“做正确的事”,即“做对”。

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是有效程度,即具有“效率”,意味着“正确地做事”,即“做好”。

有效组织取决于:

1.优秀的企业文化及企业成员间的激励相容;

2组织对外部环境的能动适应;

3.组织内外部互动的综合效应。

高绩效组织的特点

可行的公共组织目标体系

合理化的权责结构体系

人性化的人事管理范式

较高的灵敏度和创新能力

建立在绩效评估基础上的内部竞争

相对充分的外部竞争

五、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因素分析

表一:坎普贝尔等提出的衡量组织有效性的标准

1.总体有效性

11.动力

21.管理人员完成任务的技巧

2.生产率

12.士气

信息管理和沟通

3.效率

13.控制

23.充分准备

4.利润

14.凝聚力

24.对环境的利用

5.质量

15.灵活性/适应性

25.外部实体的评价

6.事故

16.计划和目标的确定

26.稳定性

7.成长壮大

17.取得目标上的一致和共识

27.人力资源的价值

8.缺勤情况

18.组织目标的内部化

28.参与和参与者共有的影响力

9.销售额

19.职责与规范的一致

29.对训练和发展的重视

10.成员的工作满意程度

20.管理人员与他人的沟通能力

30.实现目标的重视

影响公共组织效能的复杂性因素

1、结构性因素

2、管理模式因素

3、人员因素

4、物质技术因素

5、环境因素

第二节

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一、评估与公共组织效能的评估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内涵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是指评估者依据一定的评估目标和评估原则,采用适当的评估方法,对公共组织的“价值与作用”、“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判断和预测的活动。

2.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般制约因素指任何组织在评估过程中均会受制于它的制约因素,如:

评估主体评估能力的高低

评估环境的影响大小

评估方法选取的利与弊

评估实践经验的积累程度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等等。

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特殊制约因素

(1)公共组织行为排他性的制约因素

(2)公共组织目标体系复杂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产出无形性的制约因素

(4)公共组织价值实现过程不确定性的制约因素

3.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意义

(1)建立公共组织活动水平的可比较评估指标体系,便于公共组织效能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2)为利益相关者和关注者提供基本信息。

(3)为公共组织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4)为评价公共组织工作人员的业绩和奖惩提供依据。

二、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和类别

1.公共组织效能评估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4)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5)有用性原则

第三节

对提高公共组织效能的思考

一、战略途径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强化对国家认同感;

4、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确保小康社会的实现

5、全民发挥“思想库”作用

6、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7、以“全球化”的思维打造服务型政府

二、战术途径(职能、结构、体制、过程)

1、转变职能、理顺关系

——中央政府:放开微观,抓宏观(做正确的事)

——省市政府:对上出谋划策,对下科学指导(贯彻正确的事)

——地方政府:正确领会、执行上级方针与政策(正确做事)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2、探索创新,优化结构

——实行大部门体制

★“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鼓励和推动“NGO”或“NPO”组织的发展与成熟

——规范和指导“草根组织”或“社区组织”成长与完善。

3、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组织

——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推进与完善公务员制度改革;

——推进与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探索与推行绩效管理制度;

——推进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与完善绩效预算制度:

★“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4、管理创新,以人为本

——明确而被认同的组织目标;

——人性化管理,注重人的发展;

——建立具有特色与凝聚力的组织价值观

5、细化过程,树立服务意识

——“权力”对“权利”尊重;

——提倡“微笑”服务;

——加强业务的认同与培训,注重自身发展与学习

——依法行政,健全规章制度(不以领导人或思想等改变而改变)

《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推行与完善电子政务;

——改革与优化内部流程;(内部竞争、信息沟通)

——探索与推进便民措施。(“88908890”)

——政府与社会、民众的互动、沟通与合作()

下载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能建设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监狱警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 ——基于监狱职能纯化的视角 内容摘要:在监狱职能纯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优化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与开发,规范监狱警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工作,创新监狱警......

    加强地方人大效能建设的思考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地方人大工作的发展。一方面,人们明显地感到人大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

    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思考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制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提......

    旅游公共服务问题思考(5篇模版)

     党的*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了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建立服务性政府的战略举措,明确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

    作风效能建设突出问题分析

    作风效能建设突出问题分析 红卫小学邱宗容近段时间,我校正在积极开展干部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我在活动中积极组织,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深刻反省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

    机关工作效能建设问题研究(最终五篇)

    **机关工作效能建设问题研究 **行政效能监察中心为进一步加强我市机关绩效管理,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按照市效能监察中心安排部署,我们就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课题......

    优化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配置的思考

    优化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配置的思考2008-6-26【本文摘要】 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是关系农信社可持续发展和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重要环节。在农信社改革管理体制的......

    效能建设

    乌尊镇中学关于加强学校效能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强化工作纪律,扭转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益,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校行政管理水平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