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18:4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

第一篇: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的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答案:A 2.判断一个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的()的有无与强弱。A.可证实性 B.可证伪性 C.客观性 D.逻辑性

答案:B 3.英国传播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蓬勃兴起,分为四大学派。其中以霍洛伦为代表的属 于()A.社会学派 B.社会心理学派 C.政治经济学派 D.“职能”学派 答案:B 4.被称作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份清单的是()A.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C.赖利夫妇模式 D.马莱茨克模式

答案:D 5.在大街上,对经过某一电线杆的行人进行抽样,每隔10个人抽取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

法属于()A.偶遇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简单随机抽样 D.定额抽样 答案:B 解析:(P69)B、C项为随机抽样形式,A、D项为非随机抽样形式。从题干“每隔10个人抽取

一个样本”分析,可排除A、D,选B。

6.关于“说服与态度改变”的最早的实证研究是()在军队中进行的心理实验。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 D.卢因 答案:C 7.“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它是()的有机组成部分。A.文化指标研究 B.制度分析 C.传播效果研究 D.讯息系统分析 答案:A 8.对传者、受者的自我形象、个性结构、社会环境等的分析属于()A.马莱茨克模式中的概念 B.传播单位模式中的概念 C.赖特夫妇模式中的概念 D.丹斯模式中的概念 答案:A 9.下列关于演绎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数据为基础

B.卡特赖特的劝服原则运用了这一理论 C.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检验理论的预测 D.是一种对于客观传播活动的科学抽象 答案:C 10.()是大众传播的一种最典型的功能障碍。A.环境监测功能失调 B.文化传递功能失调 C.社会协调功能失调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答案:D 11.麻醉性功能失调的表现是()A.信息低量 B.信息超量 C.信息失真

D.环境监测功能失调 答案:B 12.讯息系统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揭示媒介讯息系统的整体()A.结构 B.功能 C.倾向性 D.运行规律

答案:C 13.下列调查方法中常用于正式调查前的试调查的是()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整群随机抽样 D.判断抽样

答案:D 14.最早提出反馈概念的是()A.申农 B.香农 C.维纳 D.德福勒

答案:C 15.麦克卢汉把人类文明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曾借助了英尼斯的()A.传播媒介是人类感官的延伸的观点 B.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倚性的观点 C.传播是历史运转的轴心的观点

D.新的传媒开创了人类交往新形式的观点 答案:B 16.在下列调查方法中,能够得到某一节目或广告的比较确切的受众人数的是()A.日记法

B.仪器记录法

C.日记兼仪器记录法

D.无线电全方位受众调查

答案:D 17.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最早进行调查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的()A.贝雷尔森 B.霍夫兰 C.赫尔卓格 D.萨尔瓦焦

答案:C 18.提出“参照群体”这一概念的是()A.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B.丹斯模式

C.赖利夫妇模式 D.马莱茨克模式 答案:C 19.“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这个经典性的

定义是()下的。A.麦奎尔 B.施拉姆 C.盖普洛 D.贝雷尔森

答案:D 20.针对信息革命实质的问题,美国学者贝尼格尔提出了()A.控制革命的观点 B.第三次浪潮的观点 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D.信息革命与信息爆炸

答案:A 21.电脑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人脑,这属于()A.一构多功 B.同功异构 C.一构一功 D.异构多功

答案:B 22.下列属于批判学派的是()A.卢因 B.施拉姆 C.麦克内利 D.阿特休尔 答案:D 23.“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反映了受众选择性心理的()方面。A.选择性接触 B.选择性理解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参与

答案:B 解析:(P212)由于受众成员以往的经历、文化素质、接触媒介的动机、事先的看法态度等因

素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传播内容往往见仁见智,理解、看法不一致。于是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

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24.卡兹和布鲁姆勒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A.《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B.《个人影响》

C.《大众传播理论》

D.《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

答案:D 25.“沉默的螺旋”假说中“舆论”的含义是()A.公共意见 B.公众意见 C.公开的意见 D.公正的意见 答案:C 26.()命题是批判性研究的主线。A.内容 B.媒介 C.控制

D.受众 答案:C 27.在随机抽样中,影响样本代表性的最主要因素是()A.采用的具体抽样方法 B.调查者的素质 C.总体的大小 D.样本的大小 答案:D 28.拉姆斯丁和贾尼斯在1953年进行的“两面提示”实验与霍夫兰的方法相比增加的测验是()A.提示反面观点 B.反宣传 C.反馈 D.敲警钟 答案:B 29.批判学派的研究焦点是()A.同化 B.异化 C.物化

D.人化 答案:B 30.大众传媒的授予地位功能,可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A.规范化 B.合法化

C.合理化 D.标准化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1.自我传播包括()A.老师讲课

B.歌唱演员的演出 C.演员心中的“潜台词” D.电影中的画外音

E.小刚和小强在数学课上交头接耳,不专心听讲 答案:C^D^ 2.从信息理论来看,下列对新闻的理解正确的是()A.新闻中的信息量是可以度量的

B.新闻的数量和新闻的信息量并不都成正比例 C.新闻媒介要重视反馈

D.新闻媒介要减少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提高效益

E.为了使社会的信息含量增大,我们应完全以信息的标准去操作新闻流程 答案:A^B^C^D^ 3.阿特休尔经过对比分析后,指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主要有()A.官方形式 B.商业形式 C.利益关系形式

D.非正式形式 E.契约形式

答案:A^B^C^D^ 4.关于传播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有()A.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 B.工具性

C.游戏说

D.可纳入“使用与满足”理论 E.娱乐性 答案:A^B^C^D^ 5.怀利在1942年提出报纸的功能是()A.提供消息素材 B.分析消息

C.当有些消息不一致时,提供一个一般性的参照系 D.消遣

E.向世界传播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政府控制

答案:政府控制: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形式。是指政府出于直接维护自身统治、保障政权稳固或捍卫社会大众整体利益的动机,通过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手段,对传播所施加的约束。2.回忆式电话询问法

答案:回忆式电话询问法:在电话询问中引导调查对象回忆前一天的活动,在回忆个人行为的基础上,确定什么时候有可能听到广播,然后通过呼号、频率、主持人、节目或风格等来辨认收听的频道,以显示调查对象前一天的视听行为。3.法兰克尔福学派

答案:法兰克福学派:1923年诞生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马克思主义的一大流派,是批判学派的滥觞,主要对社会现实展开全面的剖析和深刻的批判。这一学派的社会研究所名义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其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是该大学的一名教授,因此,被称为法兰克福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和阿道尔诺。4.“推”技术

答案:“推”技术:在网络传播中,大量的网上数据库可根据每个用户不同的个人需要,主动为用户“推”送出适合他的信息,从而大大节约用户寻找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与传统媒体对所有受众一视同仁的大规模单向推送不同的是,网络时代的“推”技术将是基于每一个用户各不相同的个人需要。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答:(1)客观性。操作分析的结论仅取决于被分析的内容本身,而与分析者无关。(2)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个分析过程的操作只采用一套前后一贯的原则和标准,二是所分析的材料是根据严格系统的科学抽样方法抽选出来的能够代表客体的“样本”。(3)定量性。通过一系列数量统计指标,能够对特定的传播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4)显性内容。内容分析的直接对象仅限于可观察的表面讯息,至于隐含的深层内容则是内容分析的结果,不是内容分析的对象。

2.主要的控制形态有哪些?它们与传播媒介的关系怎样?

答案:答:主要的控制形态有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文化控制等。其中,政治控制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的;经济控制是一种来自经济基础的控制,是自下而上的;受众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对象的控制,是由外而内的;自我控制是一种来自传播者自身的控制,是由内而外的;文化控制是一种更广泛、更深远的控制,包容了一切控制形态。

3.简述英尼斯关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文明史的影响的观点。答案:答案暂无

4.简述组织传播的特点。

答案:答: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身处在不同的组织之中,而组织传播是使组织能够做到思想认识统一并使之得到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传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的方式主要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就沟通渠道而言,既有正式的渠道,也有非正式的渠道。

5.各种大众传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案:答:(1)报刊(报纸、杂志)。报纸的主要长处,一是信息容量较大,二是保存信息的能力强,三是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短处在于,一是报纸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远逊于广播与电视,二是无法提供视听形象,三是报纸要求读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杂志和报纸相比较,它们的特点是同中有异。大多数杂志仍以使用文字符号为主。杂志出版周期长,新闻性逊于其他媒介。为了扬长避短,杂志更趋向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图文并茂。

(2)无线电广播。长处:①传递信息极其迅速,时效性强。②受众面广,渗透性强。③广播是听觉媒介,具备传播声音、音响的优势。短处:①广播内容转瞬即逝,保存性差;受众对广播选择的余地也很小。②单纯提供听觉形象,给受众留下的印象不如视听兼备的电视深刻。

(3)电视。长处:①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②手段先进,传递信息神速,超越空间的能力强。短处:电视画面转瞬即逝,既不容选择,也不便查考。电视复制和接收设备价格昂贵,不便于复制和随地接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答:(1)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自然(物质)环境同样重要;在确定情境界限中,应把接触信息的机会考虑进去并当作关键因素。

(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个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界限,因为人们需要始终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离使不同行为的分离成为可能。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情境重叠时,这种情况会混淆不同的社会角色,令人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总之,媒介的运用可以混淆区分不同情境的界限,导致新情境的出现,要求人们根据情境的变化采取新的行为。3)电子传播媒介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由于电子传播媒介造成的社会情境形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角色形式也在变化。原先特点分明的、不同情境的界限的混淆,导致了社会角色界限的相应混淆。

2.论述信息社会中的“知识沟”现象。答案:答:“知识沟”理论是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研究中的一个假说,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1970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有更好的条件来接触新媒介和学习新知识。

(2)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4)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

(5)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6)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在信息社会中,以互联网络、卫星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不断涌现,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也呈不断增加之势,这一方面使社会各阶层获得的信息量都有所增加,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和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之间在以上六个方面的差异影响,他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拥有信息量的差距越来越大,穷国和富国之间、一国之内的城市和农村之间、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受教育程度高者和受教育程度低者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知识沟都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阻碍了社会的民主进程。缩小信息社会的“知识沟”,主要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着手。在硬件上,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进行扶持,低价提供给他们信息社会所必需的通讯设施和新的媒介,使他们有条件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在软件上,可以对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技能,增强他们获得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当然,这需要社会付出长期的努力。

第二篇: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五)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6.下列不包含参照群体关系的有()A.子女以父母为楷模

B.有人一心想当科学家,处处以科学家为榜样 C.向雷锋同志学习

D.秘书按领导指示整理材料 答案:D 2.下列随机抽样中,样本代表性最高的是()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答案:C 3.下列不属于内容分析的操作程序的是()A.实施统计分析 B.制定分类标准 C.抽取分析样本

D.界定调查总体 答案:D 4.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曾以简练的语言,对“观点的自由市场”这一观念进行了有名的概括 的是()A.霍姆斯 B.霍夫兰 C.阿特休尔 D.穆勒

答案:A 5.传播学形成粗具规模的学科是在()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末 答案:C 6.对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来讲,可以说这是一篇“开天辟地”的纲领性文献的是()A.《传播学概论》

B.《报刊的四种理论》

C.《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D.《权力的媒介》 答案:C 7.在传播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演讲的三要素。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黑格尔 D.尼采 答案:A 8.1945年,发表了《社会学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一文,提出“结构功能主义”的是()A.帕森斯 B.帕金森 C.默顿 D.麦奎尔 答案:A 9.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早提出“文化霸权”理论的学者是()A.卢卡奇 B.葛兰西 C.哈贝马斯 D.马尔库塞

答案:B 10.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的是()A.卢因 B.拉斯韦尔 C.霍夫兰

D.盖洛普 答案:C 11.通过对传媒内容分析了解和推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趋势,这属于()A.趋势推理 B.共变推理 C.因果推理

D.内容比较 答案:C 12.下列不属于文化指标研究的是()A.制度分析 B.培养分析 C.结构分析

D.讯息系统分析

答案:C 13.根据新事物普及过程调查的结果,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的是()A.卡兹 B.克拉帕 C.罗杰斯 D.贝雷尔森

答案:C 14.在“过程研究”已开展了多年后,美国传播学者()回过头来,从理论上较透彻地阐明其必 要性、重要性。A.施拉姆 B.伯洛

C.拉斯韦尔 D.申农

答案:B 15.“知识沟”假说示意图是()绘制的。A.蒂奇诺 B.松伯格 C.艾蒂玛 D.麦奎尔 答案:B 16.“物化”是由谁提出的()A.卢卡奇 B.葛兰西 C.马克思

D.戈尔丁 答案:A 17.下列对报刊上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量更加庞大 B.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

C.增强反馈的及时性和传播的互动性 D.有了电子版,就可以取消印刷版了 答案:D 18.()提出螺旋形模式,以纠正循环形模式的错误。A.奥斯古德 B.施拉姆 C.丹斯

D.赖利夫妇 答案:C 解析:(P52)

19.20世纪30~40年代改进舆论调查方法,并取得研究成果的代表人物是()A.李普曼 B.卢因 C.盖洛普 D.拉斯韦尔 答案:C 20.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意见领袖以()为主。A.单一型 B.综合型 C.聚合型

D.威望型 答案:A 21.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是()A.定量 B.定性

C.科学实证 D.哲学思辨 答案:D 22.传播功能研究缘起于()A.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B.信息科学 C.心理学 D.符号学 答案:A 23.《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作者是()A.施拉姆 B.卢因 C.李普曼 D.麦克鲁汉

答案:A 24.把信息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两大类的是()A.布里渊 B.巴克兰德

C.茹科夫 D.瓦斯幕特 答案:C 25.维护心理平衡属于怎样的解释()A.认识连贯论 B.实用论 C.可获得性论 D.从众性论 答案:B 26.我国首次对传播工作者的意识和心态进行的调查是由()舆论研究所实施的。A.北京大学 B.中国人民大学 C.复旦大学 D.浙江大学 答案:B 27.从欧洲来到美国进行研究的传播学奠基人是()A.霍夫兰 B.卢因 C.施拉姆 D.拉斯韦尔

答案:B 28.在以下的传播基本类型中,复制信息能力最大的一种是()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答案:D 29.在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中,继“选择课题”之后的是()A.确定研究客体 B.研究设计 C.搜集资料 D.分析资料 答案:A 30.从自信心角度对可说服性进行研究的是()A.贾尼斯 B.霍夫兰 C.拉姆斯丁 D.沃卡尔特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在批判学派眼中,大众文化是()A.精英文化

B.民间文化 C.婚俗文化 D.人的异化

E.平庸、被操纵、缺乏个性的消费商品

答案:C^D^E^ 2.下列关于传播技巧相关实验结果的说法正确的是()A.效果的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 B.“两面提示”具备免疫效果

C.明示结论的效果通常好于不下结论

D.正确把握问题的性质并充分了解说服对象,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E.从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动的变化而言,效果的大小与诉求的强弱顺序基本一致 答案:A^B^D^ 3.问卷指导语包括()A.调查目的

B.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

C.对被调查者选出答案如何做记号进行说明 D.关于填写答案要求的说明

E.关于提问项目中有关概念的说明

答案:C^D^E^ 4.在界定调查总体时一般从()方面加以定义。A.内容(调查对象的性质)B.单位 C.时间 D.空间范围

E.目的

答案:A^B^C^D^ 5.之所以要对信息进行把关的原因是()A.信息的差异性

B.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差异性 C.受众的差异性 D.把关人的职责要求 E.为了真实反映客观世界 答案:A^B^C^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巴斯认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即“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2.异化

答案:异化:异化是个比较复杂的哲学概念。一般地说,异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脱离生产者、同生产者相对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统治生产者的一种社会现象。3.传播

答案:传播:一般说来,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

4.两面提示

答案:两面提示:在向说服的对象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为什么会出现传播效果研究?

答案:答:传播效果研究出现于20世纪初,有其媒介背景和社会因素。

媒介背景:

(1)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初,传统的印刷媒介进入了大众报刊时代,完全具备了现代媒介产业的经营形态。

(2)电子媒介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3)当时,大众传媒不仅成了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且深深地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因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战史研究中,对宣传策略和手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2.简述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答案:答:一方面,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式微,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另一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的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时,传播功能的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3.抽样调查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答:抽样调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它所关注的中心是总体的性质及其数量特征,而不是为了了解样本本身的情况。

(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抽样法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的整体来代表总体,而不是以个别样本单位来代表总体,抽样推断总是以样本指标的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现的。(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抽样误差的可控性。抽样调查的独特优点就在于它的抽样误差是可以事先计算并通过样本量的调查等手段而加以控制的。

4.信息有哪些分类方法?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哪些信息? 答案:答: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语言、符号和图像。

按信息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新闻信息、教育信息、说服性信息、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按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可分为:指导性或教育性信息、维持性信息和复原性或刺激性信息。

5.大众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答:(1)它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这些媒介的特性各不相同,统称为大众传播工具。

(2)大众传播所传递的信息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受众则是大量的、匿名的、各不相干的。(3)大众传播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

(4)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和广泛。(5)大众传播的内容多半是由组织(传播机构)和职业传播者所发布的,而不是由个人发出的。(6)大众传播还具有强烈的选择性。传播者和受众相互选择,相互影响,推进传播事业的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试述把关研究发展的历史。

答案:答:传播学中的把关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1947年,传播学的五大先驱之一卢因第一次提出“把关”一词,认为事实上,在整个社会范围的信息大循环中,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把关是传播活动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把关的实质就是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卢因的把关概念的提出,启发了许多传播研究,使许多传播研究沿着他引领的方向走向纵深,发现许多颇有见地的问题,得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结论。比较出名的是怀特的把关研究、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怀特的把关研究一向被奉为传播学的经典研究之一。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怀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将把关人当做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这显然不符合传播的实际。麦克内利的研究弥补了怀特的研究结果单一化的缺陷,他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比如采访对象、通讯社驻外记者、外国分社编辑、国内总社编辑、报社电讯编辑、总编辑等。信息经过这一系列把关人的层层筛选、过滤与加工,最终到达它的受众。麦克内利的把关研究的缺点在于他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起来,每个关口都平起平坐,不分主次。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弥补了这种不足,指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他把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是编辑。经过新闻媒介的双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便呈现在受众面前,而这幅图景同世界的本真面貌并非一回事,二者并不完全一致。把关学说的提出,宣告了西方新闻传播界的客 观原则论(即“镜子理论”)的终结。

2.根据“培养”理论的观点,分析电视传媒对观众产生的传播效果。答案:答:“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的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培养分析”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认为电视除了与其他媒介的共同点以外,还有自己的独特优势:(1)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受众的接触时间最长;(2)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3)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4)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和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加以区分;(5)电视能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中去。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或问题,不经电视报道就很难被人们作为“社会现实”所认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重大事件”。比如,在克林顿的性丑闻发生的同时,美国国会正在讨论一项对民众有重大意义的议案,但由于媒介对性丑闻的大肆报道,民众的吸引力都集中在总统的私生活上,真正值得关心的东西反而乏人问津。同时,电视节目,尤其是“描述现实生活”的电视剧中包含着大量的虚构因素,一般受众很难将这些虚构与现实区别开来,而容易把虚构当成现实来接受。“培养分析”认为,一般受众不可能对这种虚构做出明确的判断,而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社会观。70年代初美国电视剧《医生威尔比》播出后,主演者收到要求登门就医的观众来信竟达25万封之多,说明在现代人的头脑中,电视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了多么大的混淆。

第三篇: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2011年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观点,属于斯蒂芬森的是()A.社交性

B.工具性

C.目的性

D.游戏性 答案:D

2.1920年,李普曼在()中提出了现代人与“第一手信息隔绝”的问题。

A.《自由与新闻》

B.《舆论学》

C.《传播模式》

D.《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A

3.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用“文化工业”这个术语指称()A.流行文化

B.通俗文化

C.大众文化

D.商业文化 答案:C

4.传播学的四种理论建构类型中最有影响的是()A.归纳理论

B.演绎理论

C.机能理论

D.模型 答案:C 解析:(P65)机能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因而成为最

有影响的理论学说。

5.受众控制主要体现在()A.前馈

B.反馈

C.进行受众调查

D.舆论监督

答案:B

6.下列对维纳的研究成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创立控制论

B.认为信息就是我们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

C.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D.撰写《科学与信息论》 答案:D

7.下列传播学者中首先将媒介与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探讨的是()A.麦克卢汉

B.英尼斯

C.施拉姆

D.德夫勒 答案:B

解析:(P190)麦克卢汉的研究以将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探讨而著称,而真正首先

开拓传播学中这一研究领域的,则是他的老师英尼斯。

8.媒介分析的研究客体是()A.传播者

B.受众

C.内容

D.渠道 答案:D

9.用实验证明,趋同行为的动机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的是()A.曼德尔

B.罗杰斯

C.阿什

D.马丁 答案:C

10.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共同缺陷是()

A.概念界定不够清晰

B.缺乏批判精神

C.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

D.学术观点过时 答案:C

11.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的根本差异是()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研究立场

D.研究内容 答案:C

解析:(P331)传统学派是肯定现状、服务现状,而批判学派是批判现状、否定现状。这种对

传播现状的不同的立场与态度取向,是两大学派所有分歧的根本之所在。

12.“传播单位”模式由()提出。

A.竹内郁郎

B.申农-韦弗

C.奥斯古德

D.施拉姆 答案:A

解析:(P49~50)申农—韦弗模式属于传统的线性模式;由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合作提出的模式

属于控制论模式,并从中引申出“传播单位”的思想。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则在其基础上稍作改进,正式提出了“传播单位”模式。

13.怀特的把关研究提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A.把关信息

B.把关过滤信息

C.冗余信息

D.有效信息 答案:B

14.把信息看作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是()A.申农

B.维纳

C.德夫勒

D.香农 答案:A

15.内容分析的对象是()A.表面讯息

B.隐含的深层内容

C.语境

D.主体 答案:A

16.经济控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表现为()A.广告

B.税收

C.登记

D.行政

答案:A

解析:(P142)经济控制的关键在媒介的所有权上,这个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具体化为垄断与

广告两个方面。故选A。政治控制主要是政府控制,B、C、D项均属政府控制的具体内容和手段。

17.人脑的()可以用来解释“休眠效果”

A.喜新机制

B.忘却机制

C.逆反心理

D.记忆机制 答案:B

18.批判学派都直接或间接地继承了()的“总体性”方法,用总体的目光审视传播。

A.卢卡奇

B.葛兰西

C.霍克海默

D.阿特休尔 答案:A

19.互联网是()A.单一型媒介

B.复合型媒介

C.第三媒介

D.传统媒介 答案:B

20.把关模式“试图描述在新闻事件与最终的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中间传播者”是()

A.麦奎尔

B.麦克内利

C.怀利

D.巴斯 答案:B

21.《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的作者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答案:A

2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主要运用了()A.归纳理论

B.演绎理论 C.机能理论

D.模型 答案:D

2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平等将成为社会的核

心价值。

A.麦奎尔

B.罗杰斯

C.贝尔

D.霍尔 答案:C

24.针对传播主体展开的研究是()A.内容分析

B.议题设置

C.媒介研究

D.控制研究 答案:D

25.美国第三届总统()曾宣称“宁要报纸,不要政府”。

A.林肯

B.华盛顿

C.杰弗逊

D.富兰克林 答案:C

26.()将政府操纵新闻制造的人为事件称为“伪事件”。

A.阿特休尔

B.施拉姆

C.弥尔顿

D.波尔斯丁 答案:D

27.()提出“知识沟”理论假说。

A.诺伊曼

B.松伯格

C.蒂奇诺

D.艾蒂玛 答案:C

28.韦伯对议题的分类不包括()

A.个人议题 B.谈话议题

C.敏感议题

D.公共议题 答案:C

29.下列属于定性研究法的是()

A.抽样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因素分析法

D.控制实验法 答案:C

30.从说服传播的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A.信源的可信性

B.媒介的权威性

C.传播对象的自身属性

D.内容的说服力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下列关于“潜网”的说法正确的有()A.就是关系网

B.媒介将违规者除名是潜网的直接表现

C.是一种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D.任何媒介都担负者社会控制的职能

E.潜网的控制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 答案:C^D^E^ 2.印刷媒介受众调查包括()A.读者概况调查

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C.对读报用途和读者所得到的满足的研究

D.读者—非读者研究

E.音乐节目受欢迎度调查 答案:A^B^C^D^

3.下列关于麦奎尔传播功能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有()A.同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密切联系 B.“个人社会化”是其观点的出发点

C.把传播的个人功能纳入到“使用与满足”理论 D.把传播功能和受众动机等同起来 E.提出大众传播的“动员功能” 答案:A^B^C^D^E^ 4.报纸的特点是()A.信息容量大

B.保存信息的能力强 C.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D.时效性较差 E.廉价

答案:A^B^C^D^E^ 5.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是()A.大众传播的内容只是从它所得到的信息中进行高度的抽样

B.受传者所吸收或使用的信息,又是从大众传媒中过滤出来的抽样

C.大众传媒的,娱乐性的远远多于消息性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分散社会大众对重要问题 的注意力

D.大众传播为了引吸受众,大多追求内容平易,形式简单,层次较低 E.指出信息的实质是减少收信人的不确定性 答案:A^B^C^D^ 解析:(P149~15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热媒介

答案:热媒介: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度清晰地延伸人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像力发挥程度低。2.传播效果

答案: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即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另一方面

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3.工具说 答案:工具说:是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一种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认为,有很多传播属于工具性行为,即使是最明显的自我意识的传播也往往具有作为工具使用的目的。传播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4.自信心假说

答案:自信心假说:贾尼斯认为在自信心的强弱和可说服性的高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即自信心越强,可说服性越低;自信心越弱,可说服性越高。这一结论,被称为“自信心假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信息流量失控会造成什么危害? 答案:答案暂无

2.信息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答:首先,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将使传播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及个人化的局面。其次,传播新技术促进社会信息的加快流通和信息量急剧增长,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3.卡特赖特的研究提出的劝服有效包含哪些原则? 答案:答:(1)信息必须引人注目。(2)应使受传者从感受转变为一种认识。

(3)应使受传者认识到该事宜对他只有利而无害。(4)应使受传者采取行动的途径简便、具体、直接。4.怎样正确理解“可读性”?

答案:答:可读性是同信息交流直接相关的一个问题,是由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它指的是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由于广播电视的发展,还可以把它延伸为广播新闻等节目的可听性和电视新闻等节目的可视性。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可读性与趣味性混淆起来。5.网络媒体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案:答:(1)共享性,即电脑网络具有连接网上的任何用户,使之共享网上信息资源的基本性能。

(2)互动性,由于这一特征,网络传播活动中的反馈环节大大加强。

(3)传播方式的兼容性,既可用于人际传播,又可用于群体和组织传播,更可用于大众传播。(4)开放性,网络上大量的信息内容是对所有网络用户公开或对所有专门付费索取特定的信息服务的网络用户公开的。

(5)从理论上讲,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成为信息提供者,并且传受双方的身份可不断互换。(6)信息接收时间由用户自己掌控,信息接收行为与传递行为不必同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从研究方法看,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答:(1)科学性。传播学研究是一种有理论指导、有控制手段的程序化的科学认识活动。①先导:系统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一般都有比较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是由一定规则和结构组织起来的求证过程,通过有目的的调查与研究,检验理论假设的正确性,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控制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采用统计手段检验其显著性和客观实在性。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的。(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以操作性见长。传播学研究的这种操作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③预测与控制。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3)综合化与定量化。现代传播学研究由于其面向实际的操作性要求,越来越强调测量的可靠性和研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综合化、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所谓“定量化”是指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目前,定量分析已成为世界传播学研究的主流。2.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长处与不足各是什么?两者相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答: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与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其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的、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又有经验学派之称。其长处在于:研究的成果往往能够直接用来指导传播实践,特别是对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播活动作用更大。其缺陷在于:对现存社会及其传播体制持一种非批判的肯定态度,因此,总把自己置于现存秩序“之内”,把现存秩序当做一种固定不变的既定事实接受下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维护现存秩序为己任。总之,传统学派奉行的是同现存社会相一致、相调和的“服从主义”。与之相反,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则是,对现存社会持一种无情批判的否定态度,因此批判学派总是力图站在现存社会秩序“之外”,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地以批判现存秩序为己任。于是,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与传播体制的阶级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联系,故而其研究有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大刀阔斧之势,令人有酣畅淋漓、茅塞顿开之感,这是其长处。批判学派的不足在于: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置实际经验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远离传播实践,结果其研究大多无助于指导人们从事传播活动。

总之,两相对比,传统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大问题;传统学派实际在维护传播现状,批判学派则旨在否定传播现状。也就是说,传统学派在传播理论上虽然颇多建树,但却很少对传播现象提出根本性的质疑;相反,批判学派虽然无情地撕破现实的虚假面纱,将它的丑恶暴露出来,但却很少提出有益于传播活动的科学学说。

种问题。②过程:可靠的控制机制。传播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控制机制,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③研究:严格的分析手段。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并采用统计手段检验其显著性和客观实在性。④结论:良好的复制功能。从成果上看,传播学研究的科学性就在于它所得出的结论与原理不是偶然的、不可复现的,而是只要具备相应的条件便必然会产生和再现的。

(2)操作性。传播学研究与传统新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它摆脱了传统思辨哲学的影响,非常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以操作性见长。传播学研究的这种操作性的特色具体表现在其研究目的的三个梯次分布上:①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做出符合实际的描述。②解释,即对研究对象的活动过程及特点做出解释。③预测与控制。传播学研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世界”,而且也是为了“改造世界”。

(3)综合化与定量化。现代传播学研究由于其面向实际的操作性要求,越来越强调测量的可靠性和研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加综合化、定量化。所谓“综合化”是指尽可能采用多重设计和研究手段。所谓“定量化”是指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采用数量化的研究设计和分析手段。目前,定量分析已成为世界传播学研究的主流。2.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长处与不足各是什么?两者相对比,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答:传统学派注重挖掘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出发点与着眼点都紧扣具体的传播实践,都与人们的实际传播经验密切关联,其研究方法及成果都带有十分突出的、十分明显的经验色彩,所以又有经验学派之称。其长处在于:研究的成果往往能够直接用来指导传播实践,特别是对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播活动作用更大。其缺陷在于:对现存社会及其传播体制持一种非批判的肯定态度,因此,总把自己置于现存秩序“之内”,把现存秩序当做一种固定不变的既定事实接受下来,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以维护现存秩序为己任。总之,传统学派奉行的是同现存社会相一致、相调和的“服从主义”。与之相反,批判学派的基本特征则是,对现存社会持一种无情批判的否定态度,因此批判学派总是力图站在现存社会秩序“之外”,拒绝承认现存秩序的合法性,并自觉地以批判现存秩序为己任。于是,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与传播体制的阶级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联系,故而其研究有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大刀阔斧之势,令人有酣畅淋漓、茅塞顿开之感,这是其长处。批判学派的不足在于:忽视或根本就无视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置实际经验和具体问题于不顾,一味进行大而无当、天马行空的高谈阔论,远离传播实践,结果其研究大多无助于指导人们从事传播活动。总之,两相对比,传统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小规律,批判学派偏重于传播的大问题;传统学派实际在维护传播现状,批判学派则旨在否定传播现状。也就是说,传统学派在传播理论上虽然颇多建树,但却很少对传播现象提出根本性的质疑;相反,批判学派虽然无情地撕破现实的虚假面纱,将它的丑恶暴露出来,但却很少提出有益于传播活动的科学学说。

第四篇: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从传播学的形成过程看,可以视作传播学前身的是()A.符号学 B.信息学 C.新闻学 D.出版学 答案:C 2.下列传播学的奠基人中属于社会学家的是()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答案:C 3.“需要理论”,把社会组织功能看做是为满足人类各种需要服务的,提出者是()A.孔德 B.斯宾塞 C.杜尔克姆

D.马林诺夫斯基 答案:D 4.英尼斯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出发点是()A.文化史 B.政治史 C.经济史

D.传播史 答案:C 5.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是()A.意识形态批判 B.政治经济批判 C.大众文化批判 D.风俗习惯批判

答案:A 6.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潜心研究传播理论达30年之久,成为传播学中的()A.耶鲁学派的创立者 B.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C.格式塔学派的创立者 D.芝加哥学派的创立者 答案:B 7.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受众的分布及构成以及受众的视听习惯研究都属于()A.描述性研究 B.探索性研究 C.解释性研究

D.预测性研究 答案:A 8.《单面人》的作者是()A.阿道尔诺 B.弗洛姆 C.马尔库塞 D.葛兰西 答案:C 9.麦克卢汉以英尼斯的“偏倚性”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提出()A.媒介即讯息 B.地球村

C.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D.冷媒介和热媒介

答案:C 10.巴斯认为最关键的把关人是()A.媒介 B.采访对象 C.政府 D.受众 答案:A 11.潜在信息、先验信息和实得信息的分类标准是()A.表现形式 B.认识论

C.信息内容的性质 D.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效果 答案:B 12.旨在将不同文章的读者率同受众心理或其群体类别特点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是()A.读者概况调查

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 C.读报用途研究

D.读者和非读者研究

答案:B 13.下列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 果

B.“意见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

C.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是现实的客观反映

D.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现实的如实反应 答案:C 14.对()的研究,是传播学“登堂入室”的第一步。A.传播起源 B.传播过程 C.传播媒介 D.传播控制

答案:B 15.美国传播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关于回忆频率的控制实验可以论证易得性论的解释的 是()A.布思 B.赫佐格 C.德福勒 D.卢因 答案:A 16.具备免疫效果的是()A.一面提示 B.两面提示 C.明示结论 D.警钟效果 答案:B 17.从根本上讲,青年记者感到的束缚来自于()A.政府 B.媒介组织 C.部门领导 D.社会系统

答案:D 解析:(P129)媒介组织内的潜网实际上是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故而青年记者感

到的束缚从根本上说是来自社会系统。18.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的是()A.拉斯韦尔 B.霍夫兰

C.拉扎斯菲尔德 D.卢因

答案:A 19.在传播的主要层次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答案:B 20.将信息化时代称为“第三次浪潮”的是()A.施拉姆 B.麦克卢汉 C.托夫勒

D.李普曼 答案:C 21.媒介是权势的“吹鼓手”是谁指出 的()A.麦克卢汉 B.英尼斯 C.戈夫曼 D.阿特休尔 答案:D 22.魔弹论产生的理论背景是()A.传统社会理论的流行 B.依附理论的流行

C.大众社会理论的流行 D.现代化理论的流行 答案:C 23.中央电视台2套播出的“幸运52”节目是引进的英国模式,但却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去掉

了其具有赌博性质的一面,这是基于()的考虑。A.防止娱乐功能失调 B.文化传递功能 C.娱乐功能

D.发展个性的功能 答案:A 24.如果要分析某一特定事件的报道,在抽取特定的“日期样本”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A.指定法 B.日历法

C.系统抽样法 D.等距抽样法 答案:A 25.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A.地球村

B.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C.媒介即讯息

D.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C 26.()对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的作用进行了有益的研究。A.马丁

B.莫斯考维西 C.卡兹

D.池田谦一 答案:B 27.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的()一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了思想根基。A.《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B.《否定的辩证法》 C.《历史与阶级意识》 D.《人的主体性与人的解放》 答案:A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B.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C.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小 D.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越小,受媒介影响越大 答案:B 解析:(P274)受众对媒介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

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

29.1950年,最先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中的把关模式的是()A.卢因 B.怀特 C.赖特 D.麦克内利 答案:B 30.批判学派的控制研究集中体现在哪个方面()A.社会文化 B.政治经济 C.意识形态 D.伦理道德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关于组织传播中的非正式渠道理解正确的有()A.非正式传播渠道包括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播三种 B.它实际上是指不按组织的“职能线路”而进行的人际信息交流活动 C.它违背传播控制,是有害的

D.它可以增进组织成员的感情和团结

E.它可能扩散小道消息,对传播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答案:B^D^E^ 2.内容分析的运用领域包括()A.说什么

B.鉴别国民心理状态 C.描述传播趋势 D.揭示宣传手法

E.比较不同的传播媒介 答案:A^B^C^D^E^ 解析:(P84)

3.麦克卢汉划分“冷”、“热”媒介的依据是()A.信息的清晰度 B.信息的明确度

C.信息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 D.信息接受者的参与程度 E.信息流量的大小 答案:A^B^C^D^ 4.格伯纳将大众传播比喻为现代社会的()A.故事讲解员 B.熔炉

C.文化武器 D.镜子

E.看不见的手

答案:A^B^C^ 5.“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的实验结果是()A.对原来就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两面提示” B.对原来就持反对态度的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明显大于“一面提示” C.“一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高者效果较好 D.“两面提示”对文化水平较低者效果较好 E.效果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象的性质 答案:A^B^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论:是为弥补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缺陷,修正其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报刊理论,是施拉姆等人总结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之一。这种理论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其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积极地、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2.反馈

答案:反馈:受传者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做出反应的环节,是传播过程不可缺少的要素。3.“培养分析”假说 答案:“培养分析”假说: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4.潜网 答案:答案暂无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答案:答:(1)分析传播内容短期或中长期的发展趋势。

(2)就各种传媒对同一问题、同一事件的报道,或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类传媒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3)研究传播内容是否符合有关法规和政策,研究传媒借助传播内容实现的宣传策略、宣传方法以及某一方使用的宣传战术。

(4)了解和解决科技、文化等特殊信息在传播中的困难和问题,兼及受传者的类型和数量等。2.受众研究中有哪些主要的理论见解?

答案:答:(1)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过把受众当作“靶子”的“魔弹论 ”。这种观点认为,受众是被动的、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大众传播媒介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客观因素对受众的制约和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因而是错误的。

(2)个人差异论。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对各受众成员的影响因人而异。各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结构不同以及所处的具体传播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受众成员的媒介信息接收行为千差万别。

(3)社会分类论。这一理论认为,按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收入、职业等可变因素,可以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类别。同一社会群体的成员基于一些共同的特征大致上会选择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并对之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

(4)社会关系论。这一理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常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3.简述自由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答:(1)个人权益高于一切,所谓国家归根结底应用来保护个人权益。而在个人权益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地持有主张、自由地抒发己见、不受压制、不被干预,这是人类的“第一自由”,同生命一样神圣不可剥夺。

(2)自我修正。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凭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3)观点的自由市场。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4.如何评价控制论模式?

答案:答:控制论模式的崛起,标志着“过程研究”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但它仍存在下列问题:第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第二,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似乎传播经过一个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而实际上,在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在不断累积、扩大的。控制论模式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只克服了线性模式忽视反馈的缺陷,但对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仍然没有反映。

5.如何评价“沉默的螺旋”理论?

答案:答:首先这种理论对于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

(1)假说中所强调的“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不应是一个不变的常量,而应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2)“多数意见”的压力以及对它的抵制力,按照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应有程度上的不同。(3)“多数意见”社会压力的强弱受到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

(4)由于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论述传播的各种社会功能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

答案:答: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递、提供娱乐和重申社会准则等,下面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别分析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可以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者战争威胁等各种警告;可以促成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的流通;可以巩固社会规范,形成社会舆论,加强对社会成员的管理。社会协调功能能够激励和动员群众对当前事件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和评论,防止造成过度刺激,进行“议程设置”。文化传递功能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娱乐功能能够为人们紧张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报偿,松弛和减轻心理压力。重申社会准则功能能够重申社会准则,督促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准则行事,促进社会准则的实行。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在某些时候可能导致人们的不满,引起恐慌和不安。社会协调功能也会妨碍社会变革,助长公众顺从社会现状的心理。文化传递功能会进一步扩大“大众社会”。娱乐功能能够转移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限制他们的社会性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渐渐麻醉和失去自己。(2)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各种文化的发展。社会协调功能有利于坚持本国或本土文化的统一,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递功能能够促进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和标准化。娱乐功能为大家提供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从消极方面来说,环境监测功能会压抑本土文化的成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社会协调功能会影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文化传递功能会造成文化传播内容雷同,视觉与听觉形象单调重复,缺乏新意。娱乐功能的过分发挥不利于公众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2.如何评价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 答案:答:梅罗维茨的理论显示了一种分析媒介社会影响的情境论的方法,有值得重视之处。这一理论把传播媒介看做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提出应该将它们与社会环境及其变化联系起来研究。此外,在承认受众的重要性的同时,梅罗维茨的理论也未低估媒介的力量。通过指出媒介在改变社会环境形式方面的作用,这一理论承认媒介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是,梅罗维茨的理论仍有一系列缺陷。这一理论过于夸大媒介对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影响,几乎将媒介描绘成引起社会变化的唯一原因。这一理论还只字不提社会制度同媒介制度的联系,无视社会意图对于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况的影响。此外,梅罗维茨的理论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点和媒介传递的内容混淆在一起,缺乏连贯性。

第五篇: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 无分。

1.最根本的控制形态是()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受众控制 D.文化控制

答案:B2.提出“信息的负熵原理”,认为“信息与负熵等价”的是()A.维纳 B.布里渊 C.巴克兰德 D.申农

答案:B3.生物基因工程属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的()A.共享性 B.传递性 C.扩充性 D.替代性

答案:C4.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信息交流层次是()A.网络传播 B.跨文化传播 C.群体传播 D.大众传播

答案:C5.在新闻可读性研究中,提出著名的“迷雾指数”的是()A.维纳 B.弗勒施 C.甘宁 D.施拉姆 答案:C

6.下列不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是()A.书籍

B.电影

C.电视

D.电子邮件 答案:D

7.在判断一个分类标准是否可靠时,“一个萝卜一个坑”指的是()A.完备性

B.互斥性 C.一致性

D.系统性 答案:B

8.在传播效果的研究历程中,与大众传媒的企业化、商业化的现代发展以及实证主义行为科

学的流行相对应的是()A.魔弹论

B.有限效果论

C.宏观效果论

D.窄众效果论 答案:B

9.在控制实验的过程中,继“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之后的是()A.前测

B.实施实验刺激

C.后测

D.分析 答案:A

10.受众给报社、电台、电视台写信或打电话表达他们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这些充分表明受

众是()

A.信息接受者

B.信息到达的目的地

C.信息的主动寻觅者

D.大众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息源 答案:D

11.传播现象古已有之,但对它的科学分析和理论探索则迟至20世纪20年代才主要在()开始。

A.美国

B.英国

C.加拿大

D.德国

答案:A

12.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的(),首次以学科眼光整理、总结了此前有关传播(主要是大众 传播)的研究成果。A.《宣传·传播·舆论》

B.《大众传播学》

C.《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D.《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答案:B

13.在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思想中,继集权主义理论之后的是()A.使用与满足论

B.自由主义理论

C.社会参与论

D.社会责任论 答案:B

解析:(P133)集权主义理论是针对大众传播事业早期的受控状态而言的,讲究绝对的控制 ;其后的自由主义理论则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倡导绝对的不控制;社会责任理论则是对二

者的综合。

14.电脑网络上的信息提供者是()

A.网络服务供应商

B.各种传媒机构

C.网上的个体用户

D.电脑网络用户 答案:D

15.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德福勒说,发明激发了西方世界的一场名符其实的传播革命的是()A.爱迪生

B.马克斯韦尔

C.谷登堡

D.马可尼 答案:C

16.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传播内容

B.传播者

C.媒介

D.传播效果 答案:D

1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

A.拉斯韦尔

B.施拉姆

C.卢因 D.麦克卢汉 答案:B

18.在5W模式的基础上提出7W模式的是()A.拉斯韦尔

B.布雷多克

C.施拉姆

D.申农 答案:B

19.集权主义思潮的代表是()A.马基雅维利

B.卢梭

C.穆勒

D.阿特休尔 答案:A

20.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强大。

A.报纸

B.图书

C.广播

D.电视 答案:D

21.下列作为信息论创始人享誉世界的是()A.拉斯韦尔

B.申农

C.奥斯古德

D.施拉姆 答案:B

22.1999年7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对某地高考作弊现象进行了曝光。节目播出后,反响十分强烈,最终有关当事人分别得到了相应的处理。这是大众传播的()A.环境监测功能

B.社会协调功能

C.文化传递功能

D.娱乐功能 答案:A

23.下列属于麦克卢汉研究著作的是()

A.《帝国与传播》

B.《传播的偏倚性》

C.《空间感的失落》

D.《媒介通论:人体的延伸》 答案:D

24.著名的“伊里调查”是由谁主持的()A.拉斯韦尔

B.麦奎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卡兹 答案:C

25.下列不属于非随机抽样形式的是()A.偶遇抽样

B.雪球抽样

C.判断抽样

D.等额抽样 答案:D

26.拉斯韦尔指出,任何社会进程都可以通过两个参考构架予以检验,其一是()

A.性质

B.内容

C.结构

D.系统 答案:C

27.下列与大众传播的功能特点不符的是()

A.暂时性

B.适应性

C.失调性

D.可变性 答案:C

28.我国目前已正式制定的有关传播内容的法律是()A.新闻法

B.出版法 C.传播法

D.广告法 答案:D

29.传播学的诞生地是在()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加拿大 答案:A

解析:(P23)

30.世界上最早的广播电台产生于()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 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 未选均无分。

1.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是()A.延迟性

B.间接性

C.累积性

D.代表性

E.量化性

答案:A^B^C^D^E^

2.下列关于“推”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推”技术可以减少受众搜寻信息的时间

B.它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传播

C.“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

D.“推”技术会取代“拉”技术

E.“推”技术作为帮助优选信息的技术手段可用作网络管理的工具 答案:A^C^E^

解析:(P358~360)“推”技术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使得电脑网络在传播方式上向传统的大众传

媒靠拢了一步,但它却并非简单地将网上的电子对话式传播变为电视等传统传媒的单向式传播。

故排除B。另外,虽说现已出现了“推”技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推”技术会取代“拉”的技术,故排除D。

3.下列属于批判学派代表作品的是()A.《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 B.《启蒙的辩证法》 C.《否定的辩证法》 D.《权力的媒介》

E.《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A.双向性

B.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媒体功能的融合 D.国界的消失 E.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A.报纸 B.书籍 C.电话

D.无线电广播 E.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2.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3.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4.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B.《启蒙的辩证法》 C.《否定的辩证法》 D.《权力的媒介》

E.《论经营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 答案:A^B^C^D^ 4.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介”的特点是()A.双向性

B.信息内容和传播对象的特定化 C.媒体功能的融合 D.国界的消失 E.实现信息平等 答案:A^B^C^D^ 5.下列属于偏倚空间的为()A.报纸 B.书籍 C.电话

D.无线电广播 E.电视

答案: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编码

答案:编码:所谓编码,就是把讯息或消息转化为适宜于传播和能够使接受者接纳和理解的各种

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2.渠道

答案:渠道:在传播学研究中,我们将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进行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手段、方式,统称为“渠道”。3.内容分析法

答案: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

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媒中的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这种

方法具有如下特点: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显性内容。4.议程设置功能

答案: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

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 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 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3.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5.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符号与信号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答:区别:(1)信号活动是所有高等动物都具有的,它只能局限在固定的时空场合,离

开了此情此境,信号就变得毫无意义。而符号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使信息具有超时空的意

义,促进了信息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2)符号可表示信号无法表示的抽象概念,用以表述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范畴。因此符号的抽

象能力远比信号高得多。

联系:任何载有信息的记号(征象),都可以用作信号或符号。如果接受者引起的仅仅是和某事、某物、某一条件存在有关的表象和感觉,那是信号的作用;如果能引出事物的概念,那是符号的 作用。

2.举例说明把关人对信息内容的操作情况。

答案:答:在信息的流通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把关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把关。比如:

记者:决定究竟有哪些事实应该加以报道。

编辑:确定记者发回的报道或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有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作家:确定写什么,反映什么。

出版公司编辑:确定出版哪些作品并对稿件进行删改。影片剪辑:确定影片的哪些内容应被保留,哪些应被剪掉。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什么书籍。

教师:确定采用什么教科书,重点传授哪些知识。3.传播效果可分为哪些类别?

答案:答:从时间上考虑,可以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从与传播者意图的关联上,可以分为

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从效果的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效果、消极效果和逆反效果等,此外还 有一些中间形态的效果。

英国学者P·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和非

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

4.关于传播流程研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哪些假说?简述其基本内容。

答案:答:(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

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2)“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

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

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

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主要有强化效果、结晶效果和改变效果。5.提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案:答:编制提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判断提问设计是否合理,可参照以下标准:

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www.xiexiebang.com)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更多试卷,请访问9州考苑(www.xiexiebang.com)A.全部提问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和提出的? B.所提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适用? C.提问给被调查者带来的负担是否过重?

(2)科学性原则。这包括不提双重问题、提问不带倾向性、提问必须具体明确等几项原则。(3)艺术性原则。艺术的提问方法有:委婉法、间接法、消虑法、虚拟法和援助法。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小题9分,第2小题14分,共23分)1.80年代以后我国受众调查工作进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答:(1)深度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调查深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

处理分析,二是调查问卷上的问题本身的深度。

(2)形式的多样化。既有严格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的大规模调查,又有一些由媒介机构自身发起的

非随机抽样的调查。既有调查某一地方(省、市)各大媒介受众反馈的调查,又有专门针对某种媒

介的受众(读者或听众或观众)调查,还有专门针对某张报刊、某家广播电台、某家电视台的受众

进行的调查。

(3)受众调查队伍的形成、壮大。既有在媒介机构的群工组(部)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又

有高等院校新闻、传播系(专业)的教师,还有长期钻研理论的新闻传播研究人员。我国还出现了

专门性的受众研究组织。

(4)受众观念的加强和受众研究理论的发展。我国十余年的受众调研工作,改变了新闻媒介以前

居高临下、灌输式的传播态度,加强了新闻传播界的受众观念。我国的受众研究理论也有了较大 发展。

2.试分析传播学诞生的背景。

答案:答: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可能(学科背景)和需要(媒介背景)相结合 的结果。从主观条件看,19世纪、20世纪以来,伴随着封建专制时代的终结,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均面目一新,并日趋整体化(相互关联、相互启发),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了解越来越

全面和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学说大量涌现。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全面把握和

系统、科学的认识,终于成为可能。从客观条件看,近一个世纪以来,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

现——工业化使整个世界连成一片,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化和复杂化。特别是传播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登台),给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

种冲击,终于引起全社会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的高度重视。如上所述,正是这种学科背景和媒

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下载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大众传播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七)(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20分,每空1分) 1、 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 )媒介系统、(再现的 )媒介系统和(机器的 )媒介系统。 2、 符号的基本功......

    刑事诉讼法模拟试题七

    刑事诉讼法模拟试题七一、名词解释: 1.当事人 2.不起诉 3.证明 4.抗诉二、单项选择题:1.被告人某甲犯故意杀人罪、贪污罪,被A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死刑,决定执行死刑,在上诉期限......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大全)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精选5篇]

    大众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 美国传播学者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媒介系统、( )媒介系统和( )媒介系统。 2、 符号的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 )功能;二是( )功能......

    物业管理实务模拟试题(七)

    物业管理实务模拟试题(七) 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物业管理企业项目机构的数量较多且分布较散,所管物业类型结构复杂,员工整体素质较高,培训资源比较充裕,宜建立级培训体质。 A、......

    秘书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七)

    秘书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七一、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填入括号。错选、 少选、多选,均不得分) 1、安排宴请活动时,可根据宴请......

    艺术概论 模拟试题 03

    艺术概论 模拟试题 0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不选、错选或多选者,该题无分。 1、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