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画线条的认识
纵观中国画线条的发展史,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总起来具有四个突出特点:
一、线条的造型性
中国画的线条有极强的造型功能。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离开了线条这个特有的塑造形象的作用,画面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精神。
在人物画中它不只是勾画人物的轮廓,更是发挥线丰富的表现技巧,运用长短、粗细、浓淡、干湿、刚柔、疾徐、虚实等不同变化的线,去表现人物的表情、结构、衣服的质感和运动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目的。
在山水画中,物象的造型,先用线条来勾出轮廓,再用不同的皴、描法以及擦染之后,对物象内部结构与光分布的处理,不是借助透视法、明暗法,而是以本民族独特的表现形式描绘出来,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夏山图》中可以看出,山的轮廓用长线勾画,山的走势、空间、位置及各部之间,用长披麻皴线条加点来表现,众多披麻皴与点的有序排列,表现出了山的结构、凹凸和受光与背光的效果,用轻重不同的点线在山间留出烟云雾霭,另外,画中远景、近景都是利用短线和点,有重有轻的把握,描绘了山的层次、虚实感觉,使山的雄姿秀态尽收眼底。画家利用皴线有疏有密的排列与留白,描绘山体的明暗部,不仅表现了物象的光分布,而且表现了空气的湿度。
在工笔花鸟画中,飞禽走兽、植物花卉同样需要线来塑造形象,发挥它造型的作用。用韩恍《五牛图》中五头牛均用粗放的含有书法韵味的笔墨画出,风格古朴,造型准确,形态生动,用曲折变化的线条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牛的筋骨和皮毛的质感,这是最早画在纸上的绘画作品。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中,各种鸟、虫的刻画,线条工细,造型准确、精到。历史上还有很多花鸟画大家用线条的粗细、长短、顿挫等丰富的变化,塑造出形象生动的造型,给我们留下了学习借鉴的艺术精品。例如清代的虚谷、八大山人都是用笔用墨的大师。
无论是人物画,还是山水、花鸟画,在塑造形象上线条都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虽经千年,历代绘画大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和丰富着线条的表现技巧,使线条的造型作用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加尽善尽美。
二、线条的抒情性
在唐以前的作品中,线条功能主要在服务于“存形”,即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自宋元以后,中国画以人物为主,逐步转为以山水、花鸟为主,由反应社会生活、描绘历史与现实人物为主,转向以描绘自然景物来折射社会生活,以抒发画家感情为主。为了服从这一目的,画家们对线条有了新的认识和创新,使线条有虚实、有曲直、有浓淡、有轻重、有粗细、有断续、有行留等,把以前平直、均匀、细韧的形态变得曲折顿挫、千姿百态,极富情致。
在传统绘画造型中,线条是画家感情流动的痕迹,每一条线都在直接或间接地显示某种感情。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无论是方、圆、粗、细总是一往流利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就一往停顿,显现出一种艰涩状态;有时纵笔如“风驰电疾”,如“兔起鹘落”,纵横挥斫,锋芒毕露。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如梁楷的《六祖撕经图》,画中“六祖”慧能是位高僧,但没有什么文化修养,因此他认为一切文字写成的经文都是虚伪的,所以他就一边撕、一边骂,画家为了表现这一特定的情节,运用短粗、跳动、刚劲、凌厉的线条,不但把“六祖”的动作、表情、衣纹,甚至包括画面上的草木,都通过这种富有变化、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线条画出,给人造成一种激烈动荡的感觉,从而生动地表现出“六祖”那种粗犷激烈、暴跳如雷的性格特征和情态。画家复杂多变的情感,借助这种多姿多变的线条,得到了充分的宣泄,这就是中国画线条发展到高级阶段所呈现的奥秘与难以企及之处。这种抒情性的线条,不是自然状态,而且通过画家在运笔时,靠手腕掌握笔的提按、旋转、平动、摆动、从容、流行等方法和时间运动的疾迟、行留、节奏、涩行与跳动等来刻画各种物象,抒发复杂情感,表现不同个性,有极强的生命力,具备特有的抒情性。
三、线条的韵律美
中国画作品很少是仅用一根线条完成的,它有长短、粗细、浓淡、疏密、干湿等不同的线构成了完整的作品,这些线条中每一小段虚实、浓淡和长短的线条、繁皴密点、简笔勾勒,都是乱中有整,构成了中国画独有的韵味。关于书法线条的音律美,韩天衡指出“粗的线条有壮浑感,细线条有灵秀感;中锋线条有坚实圆润感,侧锋线条有潇洒超脱感,偏锋线条有浮躁薄削感;藏锋线条有含蓄感,露锋线条有生辣感”。他还认为:颜真卿的‘屋漏痕’表现凝重雄浑的旋律;怀素的‘折钗股’表现流畅激越的旋律;黄庭坚的‘一波三折’表现矫健拗执的旋律。在中国画里用中锋、侧锋和拖泥带水法画出的各种轮廓线与按照一定皴法、描法画出的各种粗、细不同的线条,也像‘屋漏痕’‘折钗股’一样,表现出某种旋律。但无论是简是繁,都好像有一条主线在运动,无论是董源使用繁密的披麻皴画的《潇湘图》、还是范宽小斧劈皴画的《溪山行旅图》、还是沈周牛毛皴画的《庐山高图》都能使人感到有一条旋律线在运动,其“主旋律”一看就明白。因为这种旋律线支配着主要轮廓线和画面结构骨架的运动,也就是说,画面的整体特征与结构骨架,依赖这种旋律线来支撑,变化与运动,其它的部分都围绕“主旋律”展开运动。这条旋律线主要体现在轮廓线和主要结构上,比其它的线条看起来显得更厚重、更有力度、更严谨、更突出醒目。顾恺之“春蚕吐丝”、“春云浮空”的线条,吴道之“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线条,都是形容线条的动感节奏;粗如画沙、细如劈发,形容线条的粗细节奏;“跃如龙飞凤舞,沉如屈铁苍藤”,比喻用线的快慢节奏;“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比喻浓淡干湿的节奏;“密不通风,疏能走马”说的是疏密的节奏。因此无论是飞舞的、悠扬的、刚劲的,还是柔和的,苍古的、清秀的,都能显现出旋律美。
四、线条的运动感
线条的运动感是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在组织和变化上特别注重精神气势,具有运动感,所谓“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就是对这方面艺术成就的赞赏。传统人物画中线的运动感主要体现在线的纵横交错、回旋曲折、驰骋飞舞上。线的美在于运动,运动着的线使我们感到生命的存在。金代画家张禹的“文姬归汉图”用刚健、挺拔、流动的线条并注意粗细、快慢、转折、虚实的变化,成功的表现了蔡文姬在马上,踌躇满志的神态和众人冒着塞外的风沙艰难行进的强烈动势,在这里线飞舞飘动的运动感对刻画大漠漫天的风沙和蔡文姬决心归汉的神态起了重要的作用。
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画面用挺秀绵密,飘洒流动的线条,描绘出行进中文官武将和仙女乐队庄严、肃穆的气势及广袖衣带随风飘动的情景,看后使人顿觉“天衣飞飘,满纸风动”,具有很强的运动感。
当代国画大师黄胄先生是位用线的高手,无论是他笔下的人物、动物、飞禽,寥寥几笔线,就使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尤其在他表现新疆少数民族人物画中那挺拔、飞动的线条,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动感,他的线得益于多年坚持画速写,在生活中练笔墨,练造型,练创作的结果。他对线的运用有别于今人,超越了古人,尤其在当时画坛人物画处于低靡,一味崇古的风气下,是开了一条先河,走出了人物画创作的新路子,耳目一新,成为新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
综上所述,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绘画风格在一直不断变化,创新,画家对线条的运用和理解,都保留着各自的审美需求。每一时期的画家在用线上都在锐意求新,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就和停步在每个时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子,使之发展为成熟的绘画语言,对线条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二篇:画线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教材(苏科版)
第十课 画 线
(教学设计)
执教:陈云龙
学校: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
第十课 画 线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1、2、3、使学生熟练掌握画图中画线工具的使用; 能利用画线工具创造出简单的图形;
激发和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以生活为基础,创造出活泼、充满童趣图形;
4、培养孩子热爱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用直线与曲线组合,创造出丰富的图画; 难点是曲线工具的使用及曲线的调整。课前准备:
1、2、完成画图的打开、新建、清除图象的教学。教学生熟练使用电脑鼠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整理线条游戏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直线工具画直线,今天直线想邀请我们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既要你眼疾手快又要你聪明机智,有信心挑战这个游戏吗?我们一起看游戏:(出示课件)2 规则是任意两条线不交叉才能闯过此关。(教师边说边演示,然后游戏开始记时。)统计闯过第二关的学生人数,评比表扬。
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刚才仅仅是个热身运动,直线又给我们出了个难题,叫做“画些线条来排队”。请同学们打开画图,听比赛规则:用直线工具画出一组按照从细到粗、从短到长顺序的线条。(展示作品)这些线条组合起来像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的图形)
小评:原来直线有这么多种组合方式,可以是横向的、竖向的、平行的、围成圈的,不同的组合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图形,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
二、教学曲线
曲线早已经等不及了,要和大家见个面,有谁会用曲线工具画线吗?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评讲。你能自己画出曲线来吗?请你在画图上画出一条曲线。(提示学生先清除原有-来的直线)有谁遇到问题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再练习。
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画出这么多曲线。曲线想组织一场竞赛,比一比谁画的曲线最好,你们愿意参加吗?请先清除刚才的画面,示意:菜单------图象--------清除图象
第一关:这样的曲线你会画吗?
第二关:添线成图
在我们刚才画的曲线上添上几条直线或曲线,使其组成一个图形,你可以吗?
展示学生作品,评价表扬。
三、游戏拓展
1、捉迷藏游戏。
直线、曲线是一对交朋友,他们经常玩捉迷藏游戏,今天他们又玩起了捉迷藏,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好吗?直线和曲线已经躲好了,我们要把它们找出来。(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如何找直线和曲线)
2、这些图片中你喜欢谁啊,请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图用直线和曲线表现出来。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表扬。
四、欣赏交流
同学们的画可漂亮啦,我们来看看。(老师用多媒体教室展示几个学生作品)还有更多漂亮的图画呢。就请同学们下位去看看你的同学的作品吧!
下课!
丹阳市正则实验小学
陈云龙
第三篇:中国画线描 —— 高二美术教案
素描教案
素描(中国画线描)
目的:通过结构素描(或中国画线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以线来造型的能力,逐步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的专业语言。
要求:经过六周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结构素描的要领,并使用这种语言用在造型方面,做到准确合理得当。
难点:学生由已掌握西画的素描基础,为线描为主的结构素描,在观察方法、表示方法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如何由明暗调子转化为以线为主的画法是主要难点。
过程:该学习节段计六周时间,第1周讲授素描概述,演示方法,第2周练习结构素描的写生,第3、4两周在写生对象方面加强变化,第5、6两周,进行速写练习(全身人物动态写生)。
方法:以讲授、演示、练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一、素描的发展及技法演变概述(2学时)
当今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已成为共识。在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欧洲14、15世纪的美术创作多的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往往人物和背景脱节,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出现了正式的课堂
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作品解剖准确,结构关系很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荷兰的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他们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画面与环境的刻画浑然一体,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光的运用已成达到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造型因素来讲,这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我国的素
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正确,这种方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但也有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形式风格体裁内容的单一性。
从美术史上来看,西方素描在基本规律,基本造型及教学规律的要求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国家、背景、风景风俗文化,以及习惯不同,因此作品的呈现的面貌也就在所不同。德国从15世纪的丢勒的画开始就比较强调结构,颜色比较单纯,以质朴、真挚和鲜明的性格的描写为其特色,力求忠实于对象,追求自我的精神感受。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准确有力,形象性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法国的素描作品在自然而然的方法中产生,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线条优美轻重颤动的线条表现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和装饰性,色调和谐透明,画面有一种理想与虚构的现象,而意大利的素描艺术结构和谐平衡,善于用明暗渲染塑造形象,善于表情和心理特征的描写,构图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精确入微,素描手法灵活生动,有的轻快流畅,有的大胆,豪放,均以其自然、纯朴、与和谐引人入胜。
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
具体说,线描在画面上呈现的线条不但能够描绘形象,而且还有着各种不同的美感,它在我们生活周围中的许多物象上随处随时可见,并且因物而异,千变万变,线条的运用和美感又因人而异,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画家因时代、地域、种族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以至境遇上的不同,在线条运用的方法与效果也会不同,即使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描绘,其线条所体现出来的情味也不会如出一辙地雷同,足见线条之奇妙莫测了。二是被描绘的对象因时代,地域、种族、职业、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体魄、境遇以致兴趣爱好不同,就会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而成为画家们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所以线描这一艺术领域无疑是画家们可以纵情翱翔的天地。
中国画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就是用线纹来表达出的物的骨气(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形线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由线来表达,所以归根结蒂还须研究线条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也是线描技法本身的研究核心,这一认识对于从事中国人物画和教学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今日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是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通过石膏写生(几何形、人物);静物写生、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人体写生等几种形式来完成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方法上有临摹、写生默写、记忆等。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名绘画工作者修身要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素描艺术要具有顽强的精神,持之一恒的能力。
素描教学可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训练。再现性素描包含造型艺术应具备的一切基本规律,如透视、解剖、光影、空间、质感、量感。形式上有物理形态、数字基础结构关系、几何形式,把透视空间、光影和色阶、质感机理解剖和结构作为表现客观对象的要求。表现性素描是深入到物休内部分析理解物体,通过节奏感受,形态转换,主观处理,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领域,使物体本质得到表现。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介入在对客观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的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素描训练时应逐步学会主动参与和取舍,面对模特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应,不要简单地模拟和重复表现客观对象,应有感而发,以情取势,以神写形,用心灵去体验,感受对象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强化艺术形象,抓住对象内在的韵律予以表现,赋予对象新的生命力。
在素描的学习中,对技法的掌握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技尖
画面上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而作为深层的思维活动,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是抽象的、不可见的,是不易具体传授的,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的训练才能使个人的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在高年级的素描教学之中也不能因强调了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客观对象外在形体的塑造,对人物基本形体的了解和塑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形体后,才能在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这是从外到内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素描的学习训练应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目光从画室转向大千世界,把课堂中的素描教学感受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跳出以往经验式的概念,寻找物象本身的特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可视世界的兴趣,发掘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践空间,逐步让他们把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联系,进而产生创作意向,使素描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活跃多样,我国素描教学从理论上到实践都有待于同行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第四篇:中国画线描 —— 高二美术教案
中国画线描 —— 高二美术教案
中国画线描——高二美术教案
素描教案
素描(中国画线描)
目的:通过结构素描(或中国画线描)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以线来造型的能力,逐步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的专业语言。
要求:经过六周的训练,使学生了解结构素描的要领,并使用这种语言用在造型方面,做到准确合理得当。
难点:学生由已掌握西画的素描基础,为线描为主的结构素描,在观察方法、表示方法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如何由明暗调子转化为以线为主的画法是主要难点。
过程:该学习节段计六周时间,第1周讲授素描概述,演示方法,第2周练习结构素描的写生,第3、4两周在写生对象方面加强变化,第5、6两周,进行速写练习(全身人物动态写生)。
方法:以讲授、演示、练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
一、素描的发展及技法演变概述
(2学时)
当今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对素描含义的理解各有所见,但作为绘画艺术来说,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观念在美术界已成为共识。在高等美术专业的基础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并作为各种造型艺术基础的依然是素描。
“素描”这一概念是西方绘画范畴的产物,是指绘画中的单色画,是运用点、线、面、明暗艺术处理形体结构的最基本的绘画。它是一种绘画形式,更是一门科学。
欧洲14、15世纪的美术创作多的壁画为主,造型富有装饰时,以线描绘形体为主,往往人物和背景脱节,16世纪意大利有了美术学院,出现了正式的课堂
素描美术教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裴尔以及后来的提香,他们作品解剖准确,结构关系很好,到了17世纪素描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荷兰的伦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等一些著名肖像画家,他们根据人物的具体特点进行艺术创作,造型、比例结构准确,画面与环境的刻画浑然一体,统一和谐,真实感人。画面人物与环境空间的处理,光的运用已成达到理想的效果。17世纪的素描已经摆脱了14、15世纪的装饰效果,形体的光色之中尚有线的因素存在,人和背景的关系也更加统一和谐,从造型因素来讲,这时期的素描和我们现在的素描有许多共同之处,已经很成熟了。绘画艺术进入19世纪,由于光学,色彩学的产生和透视、解剖学的发展,这时期产生的印象派的素描具有色彩感,并加强了画面的外光虚实的关系。
中国素描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我国的素
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正确,这种方法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艺术家。但也有负面的影响,那就是形式风格体裁内容的单一性。
从美术史上来看,西方素描在基本规律,基本造型及教学规律的要求方面大体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国家、背景、风景风俗文化,以及习惯不同,因此作品的呈现的面貌也就在所不同。德国从15世纪的丢勒的画开始就比较强调结构,颜色比较单纯,以质朴、真挚和鲜明的性格的描写为其特色,力求忠实于对象,追求自我的精神感受。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准确有力,形象性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法国的素描作品在自然而然的方法中产生,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线条优美轻重颤动的线条表现出音乐般的节奏感和装饰性,色调和谐透明,画面有一种理想与虚构的现象,而意大利的素描艺术结构和谐平衡,善于用明暗渲染塑造形象,善于表情和心理特征的描写,构图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精确入微,素描手法灵活生动,有的轻快流畅,有的大胆,豪放,均以其自然、纯朴、与和谐引人入胜。
中国的白描,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描,它主要是运用单色线条来表现中国画家对物象的心理感受,重在形体本身的结构,着重研究由这些结构所造成的物象精神实质,在表现物象时,白描基本上排除从固定的兴源出发或条件色出发的西洋素描观察表现法,以笔墨放笔直取,形成了中国画以白描为造型基础的审美特色。
线描是一种最能直写胸臆,抒发情感和体现个性特色的表现方法,它简洁概括而又变化无穷。
具体说,线描在画面上呈现的线条不但能够描绘形象,而且还有着各种不同的美感,它在我们生活周围中的许多物象上随处随时可见,并且因物而异,千变万变,线条的运用和美感又因人而异,这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画家因时代、地域、种族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以至境遇上的不同,在线条运用的方法与效果也会不同,即使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描绘,其线条所体现出来的情味也不会如出一辙地雷同,足见线条之奇妙莫测了。二是被描绘的对象因时代,地域、种族、职业、性格、气质、素养、年龄、体魄、境遇以致兴趣爱好不同,就会形形色色、千差万别,而成为画家们无穷无尽的研究课题,所以线描这一艺术领域无疑是画家们可以纵情翱翔的天地。
中国画注重飞动姿态之节奏和韵律的表现,这内部的运动,就是用线纹来表达出的物的骨气(见宗白华著《美学散步》)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而节奏美,姿态美有赖于形线美方能体现出来,形又须由线来表达,所以归根结蒂还须研究线条的美感,线的特性和线的规律,这正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也是线描技法本身的研究核心,这一认识对于从事中国人物画和教学的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今日高校的素描教学一般是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通过石膏写生(几何形、人物);静物写生、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人体写生等几种形式来完成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素描和短期素描、方法上有临摹、写生默写、记忆等。素描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也是一名绘画工作者修身要学习和使用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素描艺术要具有顽强的精神,持之一恒的能力。
素描教学可分为再现性和表现性训练。再现性素描包含造型艺术应具备的一切基本规律,如透视、解剖、光影、空间、质感、量感。形式上有物理形态、数字基础结构关系、几何形式,把透视空间、光影和色阶、质感机理解剖和结构作为表现客观对象的要求。表现性素描是深入到物休内部分析理解物体,通过节奏感受,形态转换,主观处理,进而上升到一种精神领域,使物体本质得到表现。在低年级的素描学习中,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介入在对客观对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对象的客观原则逐步掌握透视、空间、质感、量感、明暗等规律,高年级的素描教学应强调表现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善于从客观事物的外部表象中得到感受,然后经过理性分析,判断,唤起作画的情感,从而表现和提示客观事物的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内在本质,把一般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表现出来。在素描训练时应逐步学会主动参与和取舍,面对模特时要有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感应,不要简单地模拟和重复表现客观对象,应有感而发,以情取势,以神写形,用心灵去体验,感受对象特征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具体的强化艺术形象,抓住对象内在的韵律予以表现,赋予对象新的生命力。
在素描的学习中,对技法的掌握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因为技尖
画面上是具体的、可视的,通过实践可以掌握。而作为深层的思维活动,观察能力和审美感受是抽象的、不可见的,是不易具体传授的,只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的训练才能使个人的感受能力得以提高。当然,在高年级的素描教学之中也不能因强调了表现性而忽视了对客观对象外在形体的塑造,对人物基本形体的了解和塑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充分了解了对象的基本形体后,才能在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作品中,这是从外到内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素描的学习训练应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的目光从画室转向大千世界,把课堂中的素描教学感受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现实世界鲜活的生命力,从而跳出以往经验式的概念,寻找物象本身的特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可视世界的兴趣,发掘生活的意义。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实践空间,逐步让他们把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联系,进而产生创作意向,使素描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的绘画艺术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艺术风格和形式上的探索更加活跃多样,我国素描教学从理论上到实践都有待于同行们去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思考题:、当代中国绘画与素描的关系?
2、中国画是否需要西画素描?
第五篇: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一(5)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儒、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占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深厚的根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人们在现代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勇于拼搏,全力开拓。第二,先义后利的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在平等、公正、诚实、道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第三,求是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地搞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坚决抵制欺诈、坑害、挖墙角、使诡计、不正当竞争、不讲信誉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谐’’的环境有利于 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它形成于以往的岁月,却渗入了每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凝结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的一种价值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活力,才得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吸收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厚土,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闻发与新运用,又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既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又给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优秀遗产,这些思想精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