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勇散文:母亲的椿香
母亲的椿香
秦勇
通联:重庆市忠县文联 邮编404300 电话*** 秦勇,男,1978年8月出生,重庆作家、青年书画家。重庆市作协全委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三峡之光”学者,重庆市忠县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出版有散文集《橘香流过三峡》等。
一
“勇啊,睡了吗?听说农转城宅基地复垦的公司下周要来拆房了哟!你晓得不?”夜深了,母亲打来电话说。
“要得,房子拆了,你们都搬进城来住噻。”我心里一阵小喜。
曾多次劝年迈的父母进城来住,都被他们诸如住不惯啦、城里空气差、怕和媳妇处不好啊等等理由拒绝了,已为人父的我,常感愧欠。
“说是公司是拖挖挖机来拆哟,要把房子和坝子都推了。”听得出,母亲的话有些舍不得,淡淡地惋惜。
“是要全部拆噻,上级的政策是那样规定的,要拆房还耕、地票交易过后,才补得了钱啰。”我故意严重地说。
“那好嘛,拆嘛,只是屋后头那棵椿天树毁了好可惜哟,你看回来把它盘到哪里栽起,城头的公园要不?”母亲无奈何地问。
“要得,我清明节回来看看。”那一晚,母亲的话让我辗转反侧。
从农村出来工作已多年了,难得遇到重庆“农转城”的机会,想借此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见见城市的繁荣,穿穿干净衣服,养养身体,尽尽孝心,顺便带带正读幼儿园的女儿。
而当母亲说到挖挖机要去拆老房子的那一瞬间,我虽说“要得噻”,其实心里也是咯噔一下,那毕竟也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老宅,那里有我跌跌撞撞的童年,有邻里妯娌的浓浓乡音,有父母含辛茹苦喂养我的酸甜苦辣,不由心中一阵酸楚,更何况母亲呢。
唯一有老屋后边的那棵椿天树,用年轮默默地记录故乡的风花雪月,记忆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劳,见证老家的晨烟暮灯和昔变今迁。
二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椿树生命力极强。我家屋后的椿树,不知栽于何年,自打有了记忆,它就已高过老房子的后屋檐,斑驳的树根处足有水桶样粗壮,树干离地五十多公分处又分岔成两株一大一小的椿树,各自长出茂盛的枝芽,村里人有说是夫妻树,有说是姊妹树。
老家在大山,树多不见怪,又或许老家人文化少,不善辞汇,让这棵该有故事的椿树缺了些传说,就像山里的农民,老土得有货倒不出。但椿树却不因这些,坚定地守在老屋乐观地生长,应和着紫燕的呢喃,秧田的春水涟漪,陪着老家院子百多户人家,繁衍生息。
大地万物复苏,杏花带雨而过,桃花热情地款款而来。不经意,那嫩嫩的、浅浅的椿芽春心荡漾,赶在谷雨前悄悄地从椿树的枝干尖冒出来。
一撮一撮淡黄的椿芽在春雨的催情下,渐渐泛起淡淡地嫣红,又略带着淡淡的绛紫,五六根椿叶聚在枝梢,在雨后的阳光里簇拥着,飘摇着,闪动了油油地光。远远望去,你会恍然,是不是椿树开花了?
让你惊诧又难以名状的是,那春风拂过后的一缕一缕氤氲的椿香,穿透鼻孔,散入肺腑,让你迷幻,也让你整日回味它的鲜。
很多年前,有媒人对姥姥说,“那个地方风水好,房前有地坝,粮食装不下,屋后有椿树,后人享清福”。后来,母亲真嫁到了大山里,与这椿树作伴,从此柴米油盐,养儿育女,从一个知书达礼的街上姑娘,变成了白发两鬓的农村母亲。
三
“溪童相对采椿芽”,元好问笔下的摘椿芽是浪漫的,欣然的。而在七八十年代,老家还没有通电,也没有公路,村里的人都在家靠种地耕田生存,“荒春二月”大多家庭已没有了粮食。茂盛的椿芽成了调味的蔬菜,乡亲们采得乐此不疲,吃得有滋有味。
记得有一年春令时,上级要求农村种玉米要改为“捏肥球”育苗,一些乡亲不愿改掉陈旧的播种方式,乡里的干部就会经常下村来指导,常在我家吃饭喝酒。
母亲说:“勇,去屋后头掰些椿芽回来。”于是,我用竹篙绑上镰刀,提上篮子,娴熟地爬上椿树,一会儿勾下一篮子绛紫的嫩椿芽。母亲拿出平时攒下来的鸡蛋,在铁锅沿边一搁,灶屋里响起“滋滋”的锅铲声,椿芽与鸡蛋在高温里碰撞的香味瞬间扑鼻而来。
有时,母亲还用春节攒下的腊肉,爆炒椿芽和豆豉,用椿芽、花椒叶烙麦面粑,油炸烫圆椿叶卷,让我们大快朵颐。有时,母亲用枯草将椿芽绑成一捆儿一捆儿,送给来家吃饭的客人,或是带给远处的亲戚。
充溢我家饭菜的椿芽,还曾救过我妹妹的命。妹妹8岁那年,从村小回来就躺在屋前的柴草上,面色苍白,额头发烫,气息微弱,嘴里还吐出了虫,一起上学的伙伴们不知所措,我立马跑去请来一个“赤脚医生”,医生给妹妹输上液,叫我们快去掰些椿芽来喂她吃。
后来才知道,妹妹得了严重的蛔虫病,母亲天天用椿芽炒鸡蛋给她吃,还吃了打虫的糖元,妹妹又长好了,比我还长得高一点。我在想,究竟是鸡蛋还是椿芽的营养所致啊。
四
现居城里,每到清明节前后,走在路边小摊或走进菜市,便可见到一把一把捆好的“树上的蔬菜”,紫红的叶,嫩绿的根,鲜鲜地,油油地,叶尖上还闪着水珠,艳溢香浓,着实诱人,那便是椿芽了。
念及生态,便不论钱多贵了,总是买上一把带回家,学做起麻油香椿、煎香椿饼、椿芽炒蛋等小菜佳肴,浅试它清热解毒、提高免疫力的药性,感受它醇香清脆、细腻爽口的美味,追忆屋后老椿下绵长悠远的过往,感念大自然无私的馈赠。
椿树会年年与春天同在,而母亲越来越老了,由于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回趟老家移栽屋后的那棵椿树,它被挖挖机连根拔起,倒下了。
母亲没有责怪我,住进了城里,但我心里有种莫名的怅然,老屋的一砖一瓦,椿树一枝一叶,椿枝上的鸟啾时常入梦而来。
椿树,也许便是春天的化身,也是母亲的记忆!
第二篇:秦牧散文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秦牧散文
如果说杨朔是生活诗意的创造者,那么秦牧就是事物幽微的探索者。他在当代散文家中,以知识渊博和勤于思考著称。
一、秦牧生平与创作
秦牧1919年出生在香港,三岁跟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度过了童年时代,1932年他13岁时父亲破产,带领全家返回大陆。回国以后他一直在沿海一带学习生活。在学习期间,他爱好十分广泛,涉猎面也特别广泛。最喜欢的是文学,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作品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鲁迅、矛盾、巴金、艾思奇、谢冰心、叶圣陶、张天翼、托尔斯太、契诃夫、易卜生、莎士比亚等。他打比方说:这些前辈作家是在他头脑这片土地上撒播过种子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参加了革命,并入了党,主要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以后,他当过中山大学讲师,广东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
秦牧的文化成就:
1、理论研究。
2、文学创作。
他写作的体裁多样化:散文、小说、诗歌、剧本、儿童文学、杂文,代表作:
他在“文革”中,曾经当过干校的炊事员,因而对人的口味很有研究。他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鸡、鸭、鹅、鱼、臭咸蛋、臭腐乳,谁得意哪一口就吃哪一口,见仁见智,由人评说。他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认为可以代表他散文水平的是:《社稷坛抒情》《古战场春晓》《土地》《花城》《红旗初卷英雄城》。
二、秦牧的散文的写作模式
他的散文表现了重视“知识性”的特点,他60年代散文的写法,是杂文和随笔的调和,形成了“秦牧式的散文”模式:思想性+知识性+艺术
****年**月**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性。
他打比方,写好一篇散文,就像穿起一串珍珠:思想是线、知识是珍珠、技巧是一双灵巧的手。
三、秦牧的散文有明晰的观念框架(思想性)
秦牧的散文非常重视思想性,他把思想称为文章的主心骨、灵魂,是原子中的原子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地球中的地核,太阳系中的太阳。他的散文题材非常广泛,无论哪类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鲜明突出的思想主旨:讴歌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如:《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
《社稷坛抒情》:由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展开联想,热情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创造文明的丰功伟绩,进而激发读者热爱我们
****年**月**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
《土地》:叙述了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赞美了劳动人民对土地深厚的爱。
《花城》描写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歌颂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才能的品质。
四、秦牧散文的题材分类:
1、怀古思今的作品,《古战场春晓》:通过凭吊三元里古战场,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社稷坛抒情》:由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的“五色土”展开联想,热情歌颂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创造文明的丰功伟绩,进而激发读者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
2、赞美新时代和劳动人民的作品,《土地》:叙述了人和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赞美了劳动人民对土地深厚的爱。《花城》描写了广州年宵花市的盛况,歌颂的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富有创造才能的品质。
3、描绘山川风物的作品,《海滩拾贝》:阐述了伟大与渺小的辨证关系,集体与个体的辨证关系。《雄奇瑰丽的中国山水》:“大自然的杰作是值得赞美的,人类双手创造的奇迹应该说尤其值得讴歌。而真、善、美的东西,必然超越时间与空间,打动我们大家的心灵。”(结尾)
4、剖析事理的作品,《摸鱼老手》:书写一个青年渔民,爬到桅杆上,一看水色,就知道哪儿有鱼群,哪没鱼群。通过书写奇人奇事,阐述道理--强调实践和继承的重要性,经验从实践中来,从前人那继承来。
5、鞭挞丑类的作品,《鬣狗的风格》:描写了鬣狗的丑陋长相和丑恶行经,然后把它比喻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小爬虫、小爪牙),加以讽刺鞭挞。《说狼》:鞭挞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比作恶狼:“如果你把帝国主义的性格和狼的性格做个比较,可以说,那种酷肖的程度着实使人叹为观止。”描
****年**月**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写:目光凶恶、口吻深裂、贪婪凶残、闻到一点血腥,就成群结队来追逐,帝国主义那种喝血的狂热多么像狼!
五、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 1.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评论家说他的散文:总是从现实出发,时而上天入地、探奥搜奇,时而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时而拜会古人、访寻来者,时而穿过历史的隧洞回到现实中来、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秦牧说:“丰富的知识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可以帮助作者说明道理,而且这些材料还能够满足读者的知识欲,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获得新鲜感。”
他使用知识材料的目的:说明道理;满足知识欲。
知识和材料丰富。如:《土地》:叙述了《左传》中记载的“重耳亡命”的故事;描写了古代皇帝分封疆土的仪式;使用了“乡井土”、人死后脸上蒙白布、妇女头上别发针的来历等地方风俗。
《古战场春晓》:给人历史知识,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大小背景、轰轰烈烈的场面、当地人民的纪念活动。
《花城》:给人花市、花卉知识,花色品种、买卖交易。
《海滩拾贝》:给人贝壳知识,各种贝壳的名字、样式、色泽、价值。
他的散文具有知识小品文的特点,以知识的丰富性取胜,但是他毕竟不是科学家(历史学、生物学、植物学),他只是一个涉猎面比较广泛的文学家,所以,他对事物的认识会有局限性,有时对知识的使用会出现错误。
例如:他在一文中谈中国姓氏中的动物名称,说中国人没有姓“虎”的,结果湖北一个读者给他写信发出抗议,说他们全村的人都姓虎。
《鬣狗的风格》: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过这种狗,就是只会吃死肉
****年**月**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的、目光和样子都很难看的“海乙那”。秦牧的描写:样子很猥琐、走路一颠一踬、皮毛没有光泽„远远跟在狮子之类凶猛的食肉动物之后,期待着斑马、羚羊等食草动物尽快溅血扑地,等狮子吃完了,它上去拣点剩肉,连骨头都嚼了咽了。
文章发表于1978年,3年以后,即1981年《秦牧选集》出版,秦牧在这篇文章后面加了一个“附记”:“这篇稿子发表以后,看到一些关于鬣狗的新的记叙材料,据说经过生物学者的新的调查研究,鬣狗的性格和旧说并不完全一样。因为本文并不是自然科学小品,因此还是暂从旧说,不加改动了。反正是暂依旧说,以讽喻某一类人物,也无不可。”
散文不是自然科学小品,使用知识是为了说明问题,即达到艺术真实就够了;当然,知识准确也是必须的,否则会以讹传讹的。
秦牧往往借用丰富的知识说明一些道理,表达相应的思想,挖掘事物深邃新鲜的含义。如:(1)、在平凡的事物中开拓出不平凡的内涵。《土地》:土地对人的意义。
《面包和盐》:“欧洲好些地方按照古老的民间传统风俗,最尊贵的礼物就是面包和盐。这样一份礼物象征着主人最隆重的接待和最真挚的友谊”。
(2)、从离奇的现象中发现一般规律。不是用奇人异事哗众取宠。
《赌赛》:一个人能挑起400多斤重的豆饼,人们在路上再给他加上40多斤重的地瓜秧,一口气走5里路。(大力士的力量从劳动中、实践中来)
《摸鱼老手》:一看水色就知道哪有鱼。
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从内容安排上看:他常常凭借渊博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效果是“形散神聚”。正如他在《土地》中说:“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
****年**月**日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教案
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他的写法是,往往先讲一段故事入手,曲折有致地揭示主旨。仿佛领你漫步在九溪十八涧,一路上赏不尽山光水色,在赏心悦目、游兴勃勃中,不觉达到了目的地。
从散文结构看:“滚雪球式的结构”,知识越滚越丰富,情感越滚越浓厚,意境越滚越深邃悠远。3.秦牧散文具有情趣性与幽默性。
4.秦牧散文的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直面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从语言方面看:表达方式--和老朋友林中漫步、灯下谈心的方式。
《土地》:“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
表达特点:综合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几种表达方式,常常夹叙夹议,结尾常常“卒章显其志”。
《社稷坛抒情》:结尾“啊,做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子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回事!做今天的一个中国的人民是多么值得快慰的一回事!回溯过去,展望未来,你会觉得激动,很想深深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想好好学习和劳动,好好地安排在无穷的时间中一个人仅有一次,而我们又恰恰生逢其时的宝贵的生命。”
洪子诚教授:“那些被广泛称道的作品,如《古战场春晓》《社稷坛抒情》《土地》《花城》等,得益于有更多的情感的融入,和材料组织所显现的联想的丰富和从容,夹叙夹议也加强了谈天说地的趣味。”
句式用词方面的特点:将古语与口语熔为一炉,粗犷与细腻、工笔与写意、朴素与华美相统一,长句较多,逻辑性较强。
六、秦牧散文的不足:
1.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
2.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浓重的说教气与肤浅的哲理。
****年**月**日
第三篇:香雪散文
看着眼前的这一树繁花,我忽然想起了一个词语:“香雪”。是啊,这雪白的花儿,隔远了看,多么似雪,却又多么不似雪,因为凑近了看,浸入心脾的是一阵阵淡淡的清香。这是花儿啊!自然是花儿,不是雪花,我在自言自语。
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花,我竟然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它的存在。它是应该有名,只是我孤陋寡闻不知道罢了。梨树我们认识,它开的花我们自然称它为“梨花”。梨花远看自然也是这一种雪白的样子,惹人怜爱,楚楚动人。想到梨花自然也容易想起“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佳句。可是啊,眼前的它并不是梨花,却也有胜过梨花的美。梨花的美是一种素雅恬淡之美,稀疏的花儿自然赶不上眼前的它的繁密和旺盛。再远一点看,它那一点细小的嫩叶竟然也消失在它的一片洁白之中。正因为了它的繁密,它的旺盛,自然它的清香要比梨花浓烈些,香雪自然是再恰当不过的比拟了。
相较梨花之洁白,它毫不逊色;相较梨花之清香,它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可惜了我竟然不知道它的名字。难道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的美就要淹没在了这百花丛中了么?难道不知道它的名字它的美就不存在了么?不,即使没有名字,它的美依然是灼热的,它的美依然是楚楚动人的。瞧,它那细小的花瓣儿,不正在裂开了嘴巴向我微笑吗?它那向日葵似的花瓣儿的不正在吐芳绽蕊吗?
在这春日的暖暖的阳光下,在这春日的霏霏细雨中,在这百花吐艳争妍斗艳的时节里,它也毫不例外,要绽放自己一身的美丽,要为这美好的春天增添自己的一份光彩。莫名的花树啊!你正在为这春天增添一份生气,一份活力,一份光彩。你的存在,不正在用你们的行动说明着你们活着的理由吗?
是啊,牡丹固然大名远扬,花瓣儿艳丽,具有天姿国色,也有雍容华贵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所赞颂,所追崇;可是牡丹自有牡丹的美丽,你也自有你自己的美丽。你不因牡丹的美而放弃了自己的美,你也不因牡丹的美而就自惭形秽。牡丹艳艳骄人,而你呢,素雅迷人。倘若说牡丹的美是一种华艳之美,那么你的美就是一种清淡之美。世界的美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用一种标准来衡量万物。也许你自爱一种绚丽,也许你自爱一种清淡;是啊!人各有志,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们何必去强求呢?
望着眼前的这一树繁花,我不禁笑了,顿然沉浸在这一片香雪的海洋里了。
第四篇:观秦香莲有感
观《秦香莲》有感
在戏曲鉴赏的课上,我们有幸观赏了著名京剧《秦香莲》,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令我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剧中说的是在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在嫁给陈世美后一直孝顺公婆,抚养儿女,为人知书达理。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却在丈夫进京赶考,了无音讯之后毅然决然地领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做了驸马。可恶的陈世美不认妻儿,竟然屡次派人加害他们,有幸得到了义士韩琦相救,他们才免遭此劫难。秦香莲到开封府伸冤,幸而包青天为他们主持公道,用虎头铡斩杀了陈世美,正义才得以伸张。
看了这部剧后,我感受良多,秦香莲在剧中的扮相清新端庄,所有的步伐都拿捏的十分到位,一颦一笑无不令人心醉,令观众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绝望与痛苦。她对于绝情之人陈世美的凄惨哭诉,和向铁面无私的包大人的丝丝控诉,无不展现出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更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官官相护的现实。包拯的形象也令我记忆犹新,他性格刚直,铁面无私,一直秉公办事。宁可不要头上的乌沙,也要保住世间的公正,这浩然的正气令观众也为之动容。
这门课的学习令我感受到戏曲那独树一帜的魅力,今后我们更应该把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令它发扬光大。
第五篇:槐香优美散文
四月的一天,我带外地国土局的同志去河南永城芒山,去看刘邦斩蛇起义碑。到了芒山脚下,已是晚霞映照、炊烟缕缕,山城华灯闪烁了。雾霭迭迭的芒山峻而不险,遥遥地向我们招手。
刚一开车门,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好香啊!大家都惊异地愣在那里,深深吸了一口气,瞪大眼睛在朦胧的夜幕中寻找。
“是槐花香!”一位女同志欢快地叫道。在连绵的山坳里,我看到一片槐树林,在怪石嶙峋中顽强地挺立着,甜丝丝的香气随着一阵阵的山风吹来。虽然看不清那挂满树冠的一串串的白色小花朵,但我能隐隐约约地望见它们一簇簇的倩影。闻着槐花的清香,我的思绪回到了曾经的岁月。
小时候,我家住在县委南院。父亲是县委办公室的一名秘书,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但那时父亲的工资低,家里姊妹又多,母亲便把我们送到乡下的姥姥家。姥姥家在靠近黄河故道的一个村子里,离省农垦厅管辖的果园场仅一里之遥。这里虽离果园场很近,但在农业学大寨喊得最响,口粮不够吃的情况下,也没有人去想过栽果树挣钱。
那时,村前村后,院内院外,大片大片的杂树林几乎是槐树。每年槐树开花的时节是我们最快乐、最兴奋的时候。虽然年幼的我描述不出那槐花盛开的白色世界的壮观美景,但却记得槐花能做出各种的美味。
物质贫瘠的年代,农村经常遭遇旱涝水灾,粮食产量下降不够吃。野菜、红芋等就是维系温饱的主食,而鲜美的槐花则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一串串槐花用开水一烫后,配上各种配料,便成了一道美食。那香气扑鼻的味道至今回想起来还馋涎欲滴。
槐花妆扮了家乡,也养活了家乡的人。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我们姊妹几个都抢着要姥姥绑镰杆子钩槐花吃。在我们人小扛不动镰杆子,便让大个的抱起小个的拿起镰杆子使劲从树上往下钩,嘴里呼喝着“
一、二”的号子。随着“喀嚓”一声,一枝枝槐花从树梢飘然而下,引得树下的弟妹一阵欢快的笑声,抱着槐枝拢到一边,匆忙地动手捋起花来。有时连槐叶也被捋下来,夹在槐花的花瓣中。
姥姥在欢声笑语中把择好的槐花洗净放进锅里,在开水里烫一滚,捞出来挤净水,然后少用点油,在锅里煸一下,再加进去粉条炖熟。我们闻见溢出来的香味都坐不住了,挨个地去厨房打听消息。那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的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
后来,我高中毕业参了军,离开家乡去了内蒙古当了一名汽车兵。每天驾驶解放车拉石子,修通了通霍铁路、沈阳地铁、大连码头铁路,却再也看不到那清香洁白的槐花了。
几年后,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全家早已回到城里了。那一片片绿意葱茏的槐树林,一串串晶莹透亮的花蕊,一树树沁人心脾的槐香,似乎已从我的记忆里远离。
记不清有多少年没有闻家乡的槐香,吃家乡的槐花了。当我在神秘的芒山又闻到了久违的槐香时,我仿佛回到了儿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捋槐花,吃槐花的欢乐时光。此时,家乡的槐树是否都成了参天大树,槐花是否也在竞相开放?是否还有人在槐树下捋槐花?突然想起了母亲说过,除了老宅门前两棵老槐树留作守宅没舍得砍,其它的槐树都已被砍光,栽上梨树了。
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我的家乡早已成了闻名的梨乡,并已被列入世界连片果园之最。年年岁岁梨花盛开的赞美之词连篇累牍,但我心中一隅还是会想念在那最困难的年代给我欢乐、帮我解饿的槐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心中暗想,无论花多大代价,我也要保住老宅门前的两棵老槐树!虽然它们年年不见长,花开自然落,但它在我心中比神秘的芒山上二十一景中的任何一景烙印都深。
久违了的槐树林,久别了的槐花香。神秘的芒山,刘邦捋须扶剑的雄姿,吕后怀抱婴儿的身影我记住了!但我更记住了神秘的芒山又添一景“槐香”。
槐香,令我永不忘槐恩,永不忘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