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共5篇)

时间:2019-05-14 18:4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

第一篇:《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

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4课 思想文化的演进

【内容标准】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魏源的《海国图志》、严复的《天演论》、鲁迅的《狂人日记》、画家徐悲鸿、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等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上讲台介绍近代中国思想家及艺术家的生平,训练其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史的介绍,引发学生对其时代性的思考,激发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要点】

要点: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和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重点:魏源、严复、鲁迅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难点:严复译著的历史意义和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新课探究】

一、近代思想

1、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思想家 特点:学习西方器物,主要代表林则徐、魏源等。重点介绍魏源。先由学生上台介绍魏源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魏源,湖南隆回人,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②“师夷长技”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在当时是进步的;“制夷”是抵御外国的侵略,是爱国的。③影响:魏源的思想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解脱出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对以后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思想家

/ 4 这一阶段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想和制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及严复等。

由学生上台介绍严复的生平。

教师强调:①介绍严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②他在19世纪末的主要贡献有: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批判旧学,反对君主制和八股取士。其中,他译著赫胥黎的《天演论》影响最大。结合课文中的“严译名著书影”,介绍严复的译著,重点解释《天演论》及其主要观点:“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物竞”即生物为生存而展开竞争,“天泽”即自然对竞争者进行选择,能适应自然环境者便能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③引导学生讨论并评价此观点(影响):在19世纪末,人类社会同样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一个落后的国家与民族若不变法维新,发愤图强,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当时中国正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严复在这种形势下敲响了救亡图存的警钟。《天演论》为甲午战争后正勃然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加强了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程。

二、新文学

1、向学生简介新文化: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出现了鲁迅、茅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

2、由学生上台介绍鲁迅的生平。强调: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3、请学生说出鲁迅作品:①《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②《阿Q正传》(1921年)——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③《野草》(1927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④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4、结合P158“阅读与思考”,向学生介绍鲁迅作品的思想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大的震撼力,影响深远。鲁迅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同国民党政府的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进行激烈的论战,突破了他们的“围剿”,而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以笔代枪,进行斗争,成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作为作家,鲁迅是永远不可替代的。他对民族、对人民巨大的悲悯以及血性的东西,被视为“鲁迅精神”,这正是鲁迅的意义所在。毛泽东称赞

/ 4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就是因为鲁迅同北洋军阀、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的精神是富有韧性的,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屈服和妥协。

三、美术绘画

1、简介近代美术:近代中国美术界,群峰凸起,著名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湖南人)、张大千等。

2、由学生上台介绍徐悲鸿的生平。

3、在指导学生欣赏徐悲鸿的代表作《天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明确徐悲鸿作品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徐悲鸿所画的奔马,桀骜不凡,自由奔放,观之令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中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风格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四、音乐艺术

1、由学生上台介绍聂耳、冼星海的生平。

2、引导学生回忆聂耳与冼星海的主要作品。聂耳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3、重点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欣赏《毕业歌》。播放《黄河大合唱》片断,介绍其历史背景,分析其历史意义。

教师强调:《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当时民众抗日救国的爱国热情与坚定意志。《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湖南人)写词,聂耳谱曲,解放后被定为国歌。

【总结巩固】

教师归纳全课:在近代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是从器物到制定,再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和选择取舍的过程。近代文学和艺术作为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精神力量,给中国近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真题训练】

1、一位清朝官员在1909年可能看到的是(A)A、京张铁路的通车典礼 B、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C、人们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D、科举考试结果揭晓

/ 4

2、《海国图志》的作者是(B)A、严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3、下列人物中,其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的是(A)A、鲁迅 B、胡适 C、李大钊 D、严复

4、下列文学作品,属于文学巨匠鲁迅所写的是(A)

①《狂人日记》 ②《孔乙己》③《屈原》④《阿Q正传》⑤《野草》⑥《骆驼祥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④⑥

5、《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C)

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6、下列各项,属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代表作品的是(B)

A、《义勇军进行曲》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东方红》 【教学实践与反思】

/ 4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平均的封建小农社会)。

(2)特点: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等平均主义相结合(把农民要求平等平均的愿望,通过宗教理论形式表达出来)。

(3)内容:一神论;平等论;灭清论。

(4)评价:对劳动人民产生巨大号召力,调动其革命积极性;不科学,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2、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平等平均思想

(1)背景: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2)内容:废封土均分并占有土地;均分产品(圣库制,留足口粮余归圣库);人人平等。

(3)目标:建四有二无社会。

(4)评价:性质(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革命性(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落后性(维护小农经济,违背历史潮流);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特别是产品,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安定环境)。

(5)根源;农民小生产者地位决定其阶级局限性。

3、洪仁玕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1)背景:天国正遇危机,急需振兴(目的);洪仁玕个人特殊经历。

(2)内容: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来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政治上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以法治国、听取舆论、投票选举官吏,未涉及君主立宪或民主共和政体);经济上发展工商业、保险业;文教上办新式学校、医院、慈善机构,除旧习,奖发明;外交上与外国平等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3)评价:特点、地位(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近代化纲领);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空想性(超越现实条件;未反映农民愿望;无安定环境)。

4、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洋教遍布山东,官府袒教抑民;德国强占胶州湾。

(2)评价:爱国性(触及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只反映一对矛盾);利发动群众、争取官军反帝)。落后性(将中国与清朝混淆,对清有幻想,主观上不反清反封,易放松对清警惕;笼统排外——排斥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感性认识,不科学,是其失败原因之一。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救亡图存)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2)代表;王韬、郑观应。

(3)条件: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传播;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使洋务派分化。

(4)内容;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列强商战(后来被资产阶级立宪派发展为实业救国);文化上,办近代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评价:反映资阶愿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基;未成完整理论体系,未实践。

2、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早期维新思想奠基,西方启蒙、进化论思想传入传播。

(2)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给孔子披上西装”;“跪着造反”。

(3)特点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中国受传统影响深刻,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为减少改革阻力;康有为自身特点。

(4)著作、报刊、组织、学堂: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变法通议》;北京《中外纪闻》(《万国公报》)、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北京强学会、保国会;广州万木草堂、长沙时务学堂。

(5)内容:目的上,救亡图存,摆脱民族危机(未明提反帝),独立富强;政治上,废封建专制,兴民权,行君主立宪(百日维新未涉及此内容);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上,增强军力;文教上,学习传播西学。(与早期维新思想大致相似)

注:在文教上,百日维新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中小学堂,习中西学科;废八股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准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留学、游历。(1905年废科举制)

(6)评价: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推动了戊戌变法;促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思想启蒙。

3、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

(1)背景:清朝完全成为列强工具,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并进一步激化;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播。

(2)内容:孙中山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启蒙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分别阐发为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

(3)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资阶、人民要求;指导了辛亥革命,推动了革命发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局限(未明提反帝;将灭帝制等于灭封制;土地纲领不彻底),注定失败。

4、大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1)条件:孙中山对革命屡败教训的总结;中共、共产国际对孙的帮助。

(2)内容:明提反帝(联俄);民权为一般平民共有(联共);节制资本(扶助农工)。实际上确立了三大政策。

(3)性质:四个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4)意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因其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一致);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指导、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发展。

5、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实业救国主张

(1)背景:民资发展,资阶壮大,信心增强;民族危机仍重;辛革扫除一些障碍,提高资阶地位,激发爱国心;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影响。

(2)代表:张謇。

(3)评价:爱国性,利增强民族自尊自信;促进民资发展;空想性。

6、资产阶级激进派(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前期新文化运动

(1)背景:政治上,袁世凯黑暗统治,列强侵华加剧;经济上,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第一卷称《青年杂志》,后迁到北京)。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主要阵地、活动基地:《新青年》,北大。

(5)内容:提倡民主、科学(“两位先生”,指导思想、口号)、新道德、新文学,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旧道德、旧文学。民主,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和科学的精神;新道德、新文学,指资产阶级道德、文学;旧道德、旧文学,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儒家传统道德、封建文学。

(6)评价: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斗争);进步(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大解人们思想;弘扬民主、科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自然科学发展、文化普及繁荣;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基。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偏激;仅限于知识分子中(或文化领域),未与当时政治斗争、群众斗争相结合);

(四)无产阶级(中共)的救国救民、富国强国思想

1、马克思主义(中共的指导思想)的传入传播

(1)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以俄为师,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随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2、照搬马克思主义

如1921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规定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以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实为城市斗争道路)。

3、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1)1922年中共二大较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对象、性质、动力),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

总结第一次工人运动的失败教训,认识到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要进行武装斗争。

(2)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局限(未提出党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3)1927年八七会议(纠右倾;总方针是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秋收起义;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局限(滋生左倾;仍走城市斗争道路)。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运用

(1)原因: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形成过程与运用: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背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决定放弃夺取长沙计划,改向井冈山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扩大;毛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内容:国情决定一条革命道路;一个前提(中共领导);三个结合(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意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中共走向成就的里程碑;指导了

中国革命取得成功。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运用:井冈山等根据地、红军的建立发展;土地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开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5年1月,遵义会议首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妥善解决自己问题(纠正军事、组织上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正确军事主张),标志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和陕北等根据地的建立、巩固。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暂时放弃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巩固。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共的斗争策略;根据地的三三制原则,双减双交土地政策。

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大生产运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中共七大《论联合政府》的主张,并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再度运用。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解放区的土改;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略战术;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和实践。

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总任务,两个务必和警惕糖衣炮弹的袭击;《论人民民主专政》;建国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和经济恢复发展措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及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上的自我批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制度;外交战略;武力统一祖国战略;民主法制建设等。

(4)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取胜,建立了新中国;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建设的巨大成就。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原因: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建设实际)相结合,总结建国来特别是文革的经济教训,并借鉴他国经济教训,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2)主要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有:根据国情走自己特色的社义道路;社义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市场经济体制);社义的本质(根本任务);社义的发展动力(改革开放);社义发展的外部条件(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社建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民主法制);社建战略步骤(三步走部署;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战略);社义领导、依靠力量(中共、工农知识分子);祖国统一(一国两制);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民族工作、国防工作、教科文卫工作等。

(3)意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使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6、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涉及党的建设。

三、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演进的启示

1、要与时俱进,积极汲取外国先进的思想理念,但不能照搬,要结合国情进行创新。

2、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国情相结合。

3、对传统、外来思想文化,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发展;扬弃)。

第三篇:思想文化

第24课

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

1、代表人物:伏尔泰

2、时间:18世纪

3、主张: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有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

和平等,批判天主教会的黑暗和腐朽。

4、影响: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

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启蒙思想促进了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

一、科学的革命

1、牛顿:

主要成就: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微机分的创建;在力学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牛顿三定律或力学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影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

2、达尔文

主要成就 写作《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他还提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

影响: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轰动了欧洲和整个世界,动摇了神学统治的根基。

3、爱因斯坦

相对论

影响: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第四篇:2012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1

2012年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总结

年初以来,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地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全区宣传部长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林业局党委、林业局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创新开展理论武装工作。一是推进理论学习常态化,提升学习规范性。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年初,我们制定下发了局场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完善了集中学习、考勤、中心发言等六项学习制度,集中学习坚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学习计划、统一学习时间、统一学习笔记、统一学习考勤、统一学习档案。今年我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活动14次,其中集中学习5次、自学3次、领导干部理论授课6次,编发“小镇学堂”简报6期,中心组成员撰写理论文章22篇。二是强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我们认真梳理三年来活动开展情况,规范内业,整章建制。向基层下发了学习型党组织考核细则,细化、量化活动指标40多项,建立、完善、整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工作档案12册,刊发活动简报33期,选树先进典型3个单位。三是开办学习快递平台。林业局党委中心组把每次集中学习、自学和内容在第一时间内发到OA办公系统或单位邮箱,便于各级党组织同步学习和党员干部自学。二是推进理论武装通俗化,提升学习普遍性。一是组织开展“党委书记讲党课”和“理论下基层”活动。今年3月,宣传部三名干部分别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和后备干部培训班上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等内容。今年,我局举办理论下基层、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7次,课时14节,听课人数累计1300余人次。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十八大理

论学习活动。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局党委以“科学发展创辉煌”为主题深入开展十八大系列学习活动。林业局党委组织副处级以上领导、部分党代表和离退休老干部收听收看党的十八大盛况;基层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党员、后备干部集体收看十八大直播盛况。电视台、开辟专题、专栏,深入广泛宣传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党的丰功伟绩以及林业局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开展“4.23世界读书日”活动,以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在4月23日-30日期间,组织中小学开展“知识与我同行”主题读书演讲比赛,在社区举办图书捐赠活动,向社区捐赠图书200余册,进一步丰富了图书内容,营造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三是推进理论研究实效化,提升学习实用性。一是巩固和壮大理论骨干队伍。在基层党组织中建立理论骨干队伍,各单位选拔一到二名素质高的年青人作为理论武装的骨干,增强科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普及,调动全局参与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理论教育等工作。二是积极开展重点课题调研。按照“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协调、一个班子负责、一套措施落实、一个时限完成”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事关我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建设性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年初向基层各单位下发了重点调研课题12项,形成有借鉴价值的调研报告6份。

(二)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我局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活动方案,成立了由局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分工,真正做到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是加大投入,在硬件建设上下工夫。今年,对局址内主路两侧步道进行改造,更换步道砖7000平方米,路牙石2650延长米。完成了棚户区楼房建设及5.35万平方米平房改造,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把林场住宅平方及板杖

子、仓房、场区道路等进行了更新改造,翻新35个管护站,新建20个管护站,生态型花园式林场已初具规模。二是完善机制,在软件管理上下工夫。为把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局将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结合起来,相继出台了《居民行为规范和居民文明公约》、《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20余项规章制度。各责任部门根据部门实际先后制定了卫生治理、齐抓共管部门联动、商服门前四包、文明公民标准及考核评比等多项工作制度,有效遏制了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垃圾乱倒、广告乱贴、房子乱盖、杂物乱放、脏水乱倒等“七乱”现象,基本实现了由抓建设向抓管理延伸转变。三是突出重点,在解决难题上下功夫。新购置了8个全封闭垃圾箱、50个木制垃圾箱及60个铁质果皮箱,使垃圾箱的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出动装载机及翻斗车对小河道进行了治理,使小河流重现了水清岸洁的新貌。集中拆除平房区民厕72个,新建公厕13个,使平房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加强领导,在提升城镇整体环境上下功夫。局党政领导进行包片管理,每两名副处级领导负责一个小区,采取具体抓、亲自干、负总责的方式,将工作任务层层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亲自督查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将每周五确定为职工义务劳动日,对重点部位及居民家属区环境卫生进行整治。全年共开展职工义务劳动68次,出动车辆2160台次,上千人参与,清理卫生死角85处,填埋裸露垃圾291处,清运垃圾2780余车、8300余吨,清扫水泥路及人行步道板13条,4210延长米,清除墙体非法小广告等“牛皮癣”297处,清理乱堆乱放杂物620余车,督促规整柴垛109处、清理板条、树皮堆113处,拆除板杖子1590延长米,清理违章建筑24处。居民小区内的环境卫生、乱堆乱放等现象得到了集中治理。

(三)深入开展社会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加大社会宣传力

度。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兴安岭精神等内容为学习重点,广开宣教渠道,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入手,分批次进行培训。以第18个“世界读书日”活动为契机,开展全民读书周活动。在林业局主街道及社区门前举办了免费送书活动,共为各类人群送书300册。在中小学校开展“大兴读书之风”主题读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联合武装部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国防教育活动,下发调查问卷200份,召开座谈会2次,广泛征集职工群众意见及建议。同时,广泛组织开展了征集国防教育宣传标语活动及国防教育知识答题活动,共征集宣传标语300余条,在地委宣传部及大兴安岭日报社联合组织的国防教育知识答题活得中,我局获得优秀组织奖。以网络宣传为大众传媒,加强了网络宣传的监督管理,建立了以基层宣传干部为主的网络宣传队伍,丰富内容,及时更新,增加了在地区、东北网等大型网站的宣传频率,拓宽了宣传渠道。全局宣传干事踊跃投稿,极大地提高了我局的知名度。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是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平衡心理、维护稳定的工作。将林业局社区、红旗管护区及防火办确立为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切实加强工作的指导,并以典型带动全面工作,有针对性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服务中引导群众,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做好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了“干部联党员、党员联群众”的联户责任区工作制度,通过抓干部“走访日”、民主听证会、政务公开等途径,畅通了信息反馈渠道。二是以“三创”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寻找身边的美”活动。在“小镇之声”开辟“小镇好人”专栏,专门播出林业局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及好人好事,目前共播出节目14期。三是积极组织做好“感动龙江”及“感

动兴安”人物(事件)评选活动及中国好人榜、龙江好人榜的推荐工作。四是认真组织开展“大美大爱龙江”主题征集活动,在OA系统下发了活动通知,在全局范围内突出重点领域、特殊人才广泛进行征集。

第五篇: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与借鉴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拥有辉煌的经济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愿望与积极追求。当代,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维系人类生存的途径,我们有必要对古代这种宝贵思想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为当代提供有力的借鉴。关键词: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演进借鉴人类文明的历程便是人与自然协调的过程,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便是一部环境保护与破坏的冲突史。经济学最理想的状态便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经济机制与生态机制的和谐。然而,文明的历程往往忽略了把握人与自然的结构,历史深处的忧虑被现实证明之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程。当我们重新扫视中国兴衰的历史坐标时,会清晰地发现,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当代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殊途同归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仰韶文化开始,经历农业技术进步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夏代初,这里的农业已有了3000年历程。当时实行大面积的“刀耕火种”,《管子·揆度》中讲道:“黄帝之王,„„不利其器,烧山林,破增薮”。而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萌生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最初是不自觉的,甚至迷信的。人们曾把山川与百神一同祭祀。《诗经》中有“是飨是宜,降福既多”①的说法,《国语》中又指出,九洲山川河湖,生产物质资源,所以要保护和祭祀。可持续发展最本质的涵义在于通过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极端重要性,明确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力,使人类经济活动合乎理性,形成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其突出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经过漫长的演进,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为自觉的清晰的阶段。到东周时,其目的已相当明确。它承认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的不可否认性,但主张合理而有计划地应用。春秋时已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②,避免生态资源发生代际供求矛盾;荀子在《王制》中讲道:“草木繁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礼记·月令》中更有气候、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孟春,草木萌动之时,“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管仲指出,“春政不禁则百长不生,夏政不禁则五谷不成”。先秦这种永续发展的思想,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秦汉时,理论上已达到较高境界。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安邀集宾客合写的《淮南子》,对先秦环保思想作了系统总结,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其中,《主术训》中有一段话,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认为这样才会出现草木繁华,物种繁多,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效益是形成经济效益的环境基础,而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效益得以改善的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贾思勰对于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指出:“丰林之下,必有仓庾之坻”。唐宋时期许多诗词也反映了这种思想。明代朱熹提出“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确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原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点是一致的。[!--empirenews.page--]然而历史证明,经济发展往往付出沉重代价,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依赖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支持,因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客观地说,某种意义上的掠夺)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理性的人类应该学会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间寻找平衡,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超越资源环境的承载极限,因为生态的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历史上惨痛的教训数不胜数。《水经注》中记载越王勾践的采伐,“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不久,又“使楼船率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如果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况且他的行为对于当时森林资源丰富的时代讲,危害性尚可忽略,那么,历代大兴土木,毁林建都,造成荒漠化、沙化和植被退化,日积月累,造成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原始森林全面缩减,则是毁灭性的。尤其元建都大都,大肆砍伐原始森林,有人在诗中愤怒地写道:“滦人毁巨松,童山八百里”。这同时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许多河道曾有的舟楫如云,千帆竞发的局面已成如烟往事。加之长期列国纷争,伐木立寨,甚至毁林灭敌,无休止的破坏欠下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债务。人是自然最大的受益者,也成为最大的破坏者。对此,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指出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分析指出,开垦山地造成水土流失殃及平地山田。但这些宝贵思想多在血与火中沦陷,对环境的掠夺却日积月累,成为今天许多地区千疮百孔的凄惨景象的历史根源。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③”与天地相参,是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尽管历代都不免有破坏现象,但与西方从雅典时代开始,就走上的征服万物与自然之路有本质区别。在中国,从庄子“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自然主义和谐到孔孟的“尽心知性”、“与天地参”的伦理主义和谐,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并成为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

(二)资源是稀缺的,而人类的需求则是无止境的。正是这种稀缺性,使可持续发展承担着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的重任。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并存的关系。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比例问题,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资源的生产能力。资源的稀缺存在于一切时代与社会,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形式。漫长的年代里,中国曾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是农业古国,而农业资源包括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土地与劳动力是其中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先秦时,地广人稀,广袤的土地生产资源缺乏相应的生产者与之结合,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主体,劳动力是生产力构成因素和生产关系体现者,从人类迈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人口经济关系在古代文献中便得到论述。最早可见于《易》、《诗》中。《易》的卦辞主张人口增加,《诗经·国风》许多篇章直接以恋爱、婚姻、家庭为主题,把人口和土地看得同等重要。希望人口增殖的思想与当时农业自然经济是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中,土地与劳动缺一不可。墨翟被看作第一位系统分析人口问题的思想家,明确主张“富国、众民”。他把土地、人口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考察,已注意到土地与人口比例问题,提到“率万家而城方三里”,不管这种比例是否失真,在诸位将相皆以据守城池,调遣众民为荣的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商鞅提出,“民过地,地过民”都不好,并以韩赵两国为例证明,认为地广民众未必富强,地狭民寡未必贫弱,问题在于能否充分发挥人口与土地的效力,这是当代集约经济思想的雏形;他还开始人口统计,以正确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管仲提出单纯增加人口和土地未必富强,人口与土地必须在量上对应,才能形成真正的生产力,这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很有意义的,他还指出:“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反对过度修建房屋挤占土地。[!--empirenews.page--]荀子在前人基础上指出要以土地资源现有量来增加人口,估量人力发展生产,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他未结合生产方式考察,但他的量地立国,计利富民,收支相抵的思想对人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仍有巨大意义。韩非认为,争与不争,关键在于财富多少,不是绝对量,而是与人口相比的相对量多少。他断言人口是成倍增长的,比马尔萨斯早2000多年考察人口与财富比例,在世界人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先秦时,由于人口相对较少,土地及资源的稀缺性未明显体现出来。以后历代统治者,尤其是王朝建立之初,大多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加上税赋形式的集中和简化,农业的进步,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扩展。有学者推测,明朝万历年间,人口已逾亿。到清前中期,开垦区域已向西部丘陵山地推进。农业社会造就了庞大的人口,而人作为生产者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个要素,作为消费者的消费又是再生产的一个环节。清代洪亮吉的《治平篇》,在人口问题上论述广泛,分析具体,是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峰,他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生产、生活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论述人口与物价、就业、社会秩序的关系,提及了人口增长应与生产、生活资料增长相适应,今天看来仍是科学的。历史上进步人士对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精辟见解,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一点:人口数量的增大,对资源利用不能超过资源开发与更新速度,否则,便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正是古代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经济与生态,荣则共荣,枯则共枯,必须把发展理解为人与自然及之社会之间的持续与协调、平等互动的统一过程,决非经济的孤军奋战。

(三)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外部负效应。经济活动波及经济体之外时,也即产生了外部效应。而我们讲的外部负效应从本质上讲,是私人成本社会化。在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意识的限制下,中国古代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造成了巨大的外部负效应,主要是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经济效益的下降,历朝历代为了解决外部负效应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和和尝试,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解决外部负效应的途径之一是通过法治和财政税收,使造成外部不经济者承担社会成本。这里的税收,中国古代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征收山泽园林税(类似于现在的资源税)。征收山泽园林税(不同朝代称法不同),其目的固然是扩大财政收入,但客观上对抑制外部负效应起了积极作用。获取资源,本身必须付出成本。许多资源,其成本和价格很难确定。如优美的环境,繁华的城市生活,都是一种资源,但由于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得到,只能用另一种方法计量其价格,就是为得到这种资源必须支出的费用。如体力、财力的支出,迁居费用,获取户籍的费用,对中国古代居民而言,为得到资源,有时还得买通官府,打通环节,并承担种种税收。据《周礼》载,西周时便有了山泽税的征收,以后又有了矿税、盐税等诸多种类。同时,也加强了法律的完善和实施。早在殷商之时,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与《汉谟拉比法典》有相似的内容。《韩非子》载:“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手”;西周《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坏井,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伐崇令》是我国较早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商鞅在秦国实行法治,也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弃灰于道者被刑”;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反映了依法保障持续发展的思想,“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及雍提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北宋甚[!--empirenews.page--] 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类似的规定是很多的,因此过度开采和利用资源,有时也要承担受罚、被刑、伦理道德谴责的风险,要付出巨大的甚至生命的代价,有助于降低外部负效应。遗憾的是,古代官府开征的山泽园林税范围较窄。许多资源虽为国有,但使用权下放民间时,界定并不明晰。人们在这种情况下,难以考虑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外部影响。加之执行时官吏的扭曲、破坏,往往造成民不聊生,适得其反。法律的执行,又受到王朝更替的限制。生态环境在“禁”与“弛禁”中不断受到掠夺,而且官府在力图使外部不经济减弱时,如果不从自身做起,并持续下去,则无法达到预期的作用。历史上不断发生“蜀山兀,阿房出”之类事件,有关的政策也未能有效实施。历史的教训对当代中国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2、途径之二是对于关系国计民生而民众保护意识又不强的资源加强国家的垄断。民间分散的开采,不仅造成资源使用的低效率,而且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自然资源大都为国家所有,管仲时代之前便有了此类规定。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实行官榷法,规定以元符、绍圣时的矿课为额由百姓购买(扑买),然后,申卖于官,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这种管制,曾不断有人反对。唐代的经济思想家陆贽认为,“三代立制,山泽不禁,天地材利,与人共之”④。反对官府垄断山泽之利,让人们自由经营的思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对上面论及的资源则不适用。再如金银等贵金属,如果放任民营,大量卷入市场,必然冲击社会秩序,造成金融体系紊乱;放松盐铁等大宗产品的管制,又不利于社会稳定。因而,对这种资源,必须加强政府控制。

3、途径之三是加强行政管理,设立相应机构,兴修水利,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注重农业的生态效应。据《史记》和《尚书》记载,我国早在帝舜时期就设立了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虞,以后又设立虞部下大夫,大司徒等。《周礼》中规定大司徒“以土宜之法,„„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考察动植物生活状态,使之正常繁衍。管仲在总结前代帝王处置山林川泽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这些机构与官员是法律政策予以实施的载体,唐代河西走廊所以出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⑤的盛世局面,正是这些思想的验证。水是农业的生命,合理运用自然规律。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⑥,战胜和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难得的是,古人也意识到兴修水利带来的负效应。因为难以考虑环境制约,许多内陆河流越来越细,流量越来越少,干旱风沙肆虐。据《五凉全志》记载,“移丘开荒者,浴河棋布,至使河水日细,泽梁日涸,土地泽饶,变成往事”。然而,人类已经历了多次从大乱到大治而后有大乱的循环,很多有实际意义的治理思想未及实施便在荒原饿殍中湮没,古人又花大力热衷于土地兼并,终于将成倍增长的生态赤字留给了后人。[!--empirenews.page--]

4、途径之四是建立可持续性环境伦理道德观,而这必将是个漫长的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把天地自然看作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一直信守“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奴隶社会时便认识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以及“草木畴生,禽兽群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此类思想,前文已有例证,不再赘述。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迄今,生态环境退化浪潮汹涌,就是因为几乎大部分人未形成与现代工业、科技、社会相适应的可持续性伦理道德观。这种可持续性伦理道德观核心就是尊重自然,把人类真正融入自然之中,把享受自然和生活的权力平等地分给当代人与后代人。“请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建立在发达的农业基础上,也建立在淳朴的民风之上。吴国盛在《现代化的忧思》中讲道:“一切保护环境的主张,浅层的依据是保护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与延续,维护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层的依据则来自对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理解。”然而,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一种商品一旦发现其使用价值,人们往往蜂拥而上,时至今日,对自然的掠夺已形成巨大惯性,屡刹不止。玛雅文明的覆灭,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坍塌,都是生态破坏的牺牲品。回顾我们世代演绎着的“天人合一”的持续发展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构筑未来,也许严峻的现实正慢慢唤醒了人类的良知,但是,可持续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下载《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教案1(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胡同文化》教案1

    《胡同文化》教案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 北京是一座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城市,我们所听的这首歌唱的就是我国的首都北京。北京不仅有这些文化古迹,有韵味醇厚的京......

    体味文化教案1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主备人:马荣燕编制时间:2011年8月30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

    地产文化-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

    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 文/汤世杰 近代文明演进的关键词是什么?非“创新”莫属也。 很多年过去了,却一直记得前科技部长徐冠华先生的一次报告。徐部长报告中的“创新”不是......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教案

    中国思想文化教案 课程性质: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巨大。思想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高中政治 《思想道德修养》教案1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教学设计 [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①了解产生道德冲突的原因,认识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认识文化知识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② 明白提高自......

    初三思想政治课教案1

    中学教师 柳淑云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了解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但又是一资源小国”。认识我国严重的资源形势,了解我国环境问题及表现,认识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理......

    外企思想文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加入WTO后所需要履行的责任,使得众多的外国厂商或在我国以外商独资企业形式开设分公司,或与我国本土公司联合开设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或中外......

    第2章 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练习题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历史演进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著名的霍桑试验是采取法来研究组织中的人际关系。 A、归纳B、演绎C、案例D、试验 2、英国经济学家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