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招商引资中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论招商引资中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招商一部
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晌,招商引资工作历来是地方行政机关的头等大事之一,“全民招商”成为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的热词。因而招商引资与依法行政便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招商引资能否顺利进行和卓有成效,关键在于行政机关在招商引资时是否做到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对招商引资的要求
行政机关是依法代表国家实施行政权的组织,因而它首先与国家构成了法律关系,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并享受行政优益条件,行政相对人有服从和协调行政机关实施监管的义务,同时,行政相对人有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及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申请救济的权利,行政机关有依法行政、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之责。
在招商引资时,行政机关的行政权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引进外资前,行政机关直接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制定引资优惠政策及许可外资进入的权力,主要有行政规范权和行政许可权。
第二阶段是:引进外资后行政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监管的权力,主要有行政处罚权和行政裁决权。
行政规范权系指行政机关制定和公布行政规范的权力,主要是为了改善投资环境而制定的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的规范性政策,为了加快引资步伐而制定的一系列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行政机关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需要落实经费和人员的决定等等。
例如,国务院制定《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等。行政规范权表现为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至于这些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合法,极少有人提出疑问。
行政许可权系指行政机关准许相对人进行一定的作为与不作为,最典型的就是审批机关对投资者拟投资设立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合同、章程等文件的审查与批准。
行政处罚权系指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犯罪的行政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权力。例如,税务机关对行政相对人逃税而进行处罚。
行政裁决权系指行政机关以中间人的身份决断民事纠纷的权力。有些县级人民政府规定了有关行政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中外方之间的纠纷有权加以行政裁决,以使中外方之间的矛盾仅限于内部解决,不至于因对簿公堂而耗时费力。
二、招商引资违背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其危害
行政权设定的主体是国家立法机关,不是由行政机关自己设定。然而,我们的某些行政机关在招商引资时随意设置权力,却没有相应的义务与责任,结果是依法行政是一句空话,招商引资毫无成效。
首先表现在滥用财政资金方面。行政机关为了自身正常工作运转的需要,有权使用国家财政资金。且近年来,各地财政还专项拨款用于招商引资工作,主要用于出国招商会、国内招商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年复一年重复着如此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耗费大量财政资金,而实际引进外资数额却微乎其微。多年的招商实践证明了这样的招商方式是不可取的,但遗憾的是这种方式目前在各地愈演愈烈,“出国招商引资考察团”在成为“公费出国旅游团”已是心照不宣的事。组织招商引资的行政机关及其政府官员不仅不为如此巨大的浪费感到惋惜,反而以此为荣。有些政府官员为了加入这种团组热衷于拉拢关系、权钱交易,“出国招商”成了某些政府官员你争我夺的待遇,是严重滋生腐败的土壤。
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机关在组织招商引资活动中只利用所拥有的权力,而没有履行相应的义务。进而言之,行政机关只行使了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权,没有承担将这笔资金实际用于招商引资、用精用好这笔资金的义务。只行使权力不承担义务的招商引资着实与依法行政背道而驰。
其次是应付上级下达的计划。近年来,招商引资成为全国上下政府部门大张旗鼓的重大事业之一,引进外资的数量从部、省级下达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地方乡、镇。就合同外资这个概念来分析,按照统计口径,合同外资是指外方投资者在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资企业章程中)所承诺的出资金额。合同外资的统计时间是自审批机关对合同、章程批准之日起计算。殊不知,从承诺出资的合同、章程经审批机关批准到实际投入外资仍需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外事管理部门开立外汇帐户登记、海关注册登记等多道关口,除了这些行政关卡外,还有投资者自身的各种因素,因而,被审批机关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最终外国投资者实际不投入外资的情况十分普遍。尽管理论上有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等可供追究,但在实践中跨越国界去追究外国投资者不实际出资的责任恐怕得不偿失。
因此,对外国投资者在合同、章程中承诺出资最终没有实际出资的行为在实践中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可予以实施,导致合同外资额与实际外资额相差悬殊。而考核一个地区、一个部门领导人招商引资业绩的是以合同外资任务的完成及完成得如何为主要指标。于是,许多行政官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也为了使自己的官位更上一层楼,就利用于中的一纸批文将上面下达的合同外资任务轻而易举地完成,不问最终外资能否实际到位,结果产生了许多虚假外资、空壳外企。无疑,这样的利用外资数量掺杂着太多的水份。
其三是行使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等行政权时的失职行为。我国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对外资的进入实行审批制,于是外商投资企业法要求主管审批工作的行政机关对外商投资的目的与东道国一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审查,凡是违反中国法律、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等的外商投资项目不予批准。
但是,在我们这个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社会,崇尚权力比限制权力的观念中更为流行。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与外商谈判遇到某些不确定的法律问题时,外方请教律师,中方请示领导。被请示的领导往往凭主观意志作出决定,当该领导被调任到另外一个部门后,原部门的新上任领导对原先领导的决定不予确认,却创造了另一种决策。这样的主观臆断往往使得该禁止的项目没有禁止、一个县市没有被批准的项目在邻县能够被批准。
国家赋予行政机关以一定的行政权,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行政机关及其官员视法律法规为废纸,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惜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谋取私利,使得一些不法投资者凭关系、靠金钱打通关节,非法获得项目的批文,这种现象已成为近期以来腐败的“重灾区”。
三、招商引资的成效关键要靠依法行政具体制度的落实
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办事较之普通民众的守法更为重要,因为“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只有官吏依法办事,接受法律的约束,才有法治可言”。招商引资工作所接触的行政相对人主要是外国投资者,他们在关注我国的投资环境时非常重视法制环境,他们在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时或者在生产经营期间,一旦遇到问题,总是希望依法办事,不愿到处寻找关系。如果行政机关不能严格遵守法律,则其行政权将很难受到限制,而不受限制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若腐败在一个地区兴风作浪,外商绝不愿意在该地区慷慨解囊,那么招商引不到实际的外资将成为必然。于是,招商引资要取得成效必须真正落实依法行政的具体制度。
1、行使权力与承担义务相统一制度。
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依法享有行政管理权,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时最基本的义务是保证公民的法定权利、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否则就是行政违法。
在招商引资中较典型的例子是行政机关对有害于公民身体健康的污染项目有义务严格禁止,应禁止而不加禁止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滥用职权。
又如国家拨入财政资金,要求行政机关用于招商引资,行政机关有义务认真引资并不得将此项资金挪作他用,有作为义务但没有实际作为的行政行为是行政失职。
因此,在规定行政机关有权审批项目以及有权监管外商投资企业时,必须明确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在规定按引进外资金额的数量以一定量的百分比奖励给行政官员时必须规定花费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而没有引进任何外资时的惩罚措施。
2、责任追究制度。
这项制度是上一制度的逻辑延伸。行使权力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将构成行政违法;行政违法必须追究行政违法人的责任,使其受到应有的惩罚,否则行政违法人肆无忌惮,公民遭受损害,社会不得安宁。
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自然无可非议,但逃避责任却是依法行政所不允许的。行政管理采取的酋长负责制、行政活动的自由载量性都给依法行政带来了困难,因而只有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才能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行政官员的责任心,避免招商引资中的各种行政违法行为,减少由此给公民造成的损失,从而有助于降低招商成本,提高引资效率。
第二篇:论依法行政
论依法行政
2004年法律本科班 姓名: 内容提要
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利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樗。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内涵,基础是什么,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是什么,依法行政要实现哪三个转变,依法行政同依法治国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说明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依法行政是必要的,是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切政府机关都要必须依法行政,这是我们党治国方略的一大转变,表明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有了重大发展,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崇尚法治,注重法律实施、力行法治的新时期。当依法行政、依法治国被写进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和国家的根本大法的时候,依法行政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依法行政是现代法制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时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标志。下面,笔者拟就从依法行政的内涵、基础、要求、依法行政同依法治国的关系谈谈我之见,仅供参考。一.依法行政的内涵
对于依法行政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依法行政的“法”在本质上必须是体现人民整体意志(公意)的法,而不能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在形式上应限定在法律、法规(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两种形式上;在法律要素上不仅应包括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精神;在法律渊源上原则上应采取成文法主义,以不成文法(判例法制度)作为补充。笔者以为依法行政的内涵应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依法行政的主体是公共行政的承担者。在我国依法行政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行政机关,而在西方则不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既是依法行政规范的主要是行政权的享有者,而非行政相对人,依法行政的实质和重心,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
2.依法行政是指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既不是对私人事务,也不是对国家行政的管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家行政与公共行政是不同的。依法行政的“行政”是行政意义上的行政,既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定,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其他社会组织所无力、无法或不愿承担,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3.依法行政中的“法”应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法律,也指行政法规等一个法律体系。在依法行政中法律是行政机关据以活动和人们对该活动进行评价的标准,居于国家和社会的统治地位,具有最高权威。
4.依法行政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维护公民的权益,以实现公法的价值追求。在我国依法行政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为)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力)的有机结合,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对政府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规范,防止滥用权力,并使受到不法行政行为侵害的公民权利及时得到裣,而且也在于保证政府能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的生活条件。二.依法行政的基础。1.依法行政是法治的要求
依法行政是建立在法治原理基础上的,这是依法行政得以确立的内存因素。“无法律则无行政”是指任何没有法律明确授权的行为,都不具有公民必须服从的正统性而归于无效。这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该原则产生于近代宪政意义上行政权的行使。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之后,以为国家权力必须分立,国家必须依法而治而不是由王者而治,法律的制定必须由具有民志的机关——议会来完成,对于议会所制定的法 律,不但要求公民个人遵守,同时要求政府也必须遵守。因而,行政的功能只在于执行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并且立法机会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在政府必须守法的观念支配下,行政权的运用必须符合法律的具体规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要数盛行于19世纪的英美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
“法治”的确切含义发展到今天尚未定论,但有一点基本要求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则是公认的。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在保证法律具有实质正义(良法)的前提下:⑴任何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对于国家机关而言,除了法律允许的以外,无权进行任何活动;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而言,除了法律禁止的以外,可以从事任何事业活动;⑵任何人违反法律规定都必须受到惩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不容许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国家机关违法,由其他国家机会依法追究其责任;社会组织和个人违法,由行政机关和民事法机关依法予以惩戒。可见,虽然“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提出的,有限制权力的重要意义,但是,法治原则的内在要求是对任何人的行为给予不偏不倚的保护或制裁。法治原则贯彻到行政法领域,即意味着行政机关与相对一方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法律既同等地保护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合法行为,又同等地追究行政机关和相对一方的违法行为。依法行政原则是应运法治原则对行政机关的要求而产生的。
2.依法行政是入世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不仅享有WT0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承担WTO的各项义务。这既为政府依法行政注入新的内容,也对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依法行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又是依据我国宪法、法律实施的。加入WTO之后,对外开放事业在WTO框架内推进到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的发展阶段。要按照WTO规则的要求,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必须树立加入WTO首先是政府加入WTO,加入WTO就是要加入“规则”的新概念。要以此为 基点,不仅要进一步增强国内的法律意识,同时要增强国际法律意识;不仅要有严格实施国内法的意识,还要遵守WTO规则,增强以WTO规则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行政法意识,并按照WTO规则和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例如:我国加入WTO后,对路政管理职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与WTO规则并轨,2003年4月1日,交通部颁布实施了《路政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办事程序、办事手续、办事条件和办事时限,为路政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三.依法行政的要求 1.行政组织及其职权确定。
这是对依法行政的首要要求。依法行政,从其实质上看,就是要使行政管理进入法治状态。首先,行政组织的自身管理要法治化。无论是行政组织的权限,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还是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编制管理都要以法律为依据,排除个人意志的非理性干预。其次,行政组织的对外管理要法治化,行政组织对外管理的主体形式,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行使政权的条件、规则以及程序等要依法设定,行政机关及行政机构必须严格依法进行管理。显然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与行政组织法息息相关,没有行政组织法的规范和保障,也就不可能有完备的行政组织法律制度,行政法治状态也就无以真正实现。2.法律保留和法律优先。
所谓法律保留即指国家的重要事项要通过法律来规定,主要有国家的主权,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法律优先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不得与法律相违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或相冲突,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
3.行政行为运行要符合法律。
包括形式合法和实质合法两个方面的要求,或称之为形式合法与实体合法的要求,二者的关系,形式合法无疑是第一位的。因为,一方面,形式合法是达到实质合法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一丝不苟地做到形式合法,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实质上的合法,为行政案件地正确处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准确地说,在法治社会,任何执法活动必须要讲究程序法的第一性。尤其在我国,由于整个社会长期受到“重实体轻程序”这一负面传统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更上一层楼应高度重视执法活动的程序合法性内涵的法律价值。4.运作要诚实信用。
即政府在管理运作过程中,使相对人对政府产生的合理期待,不可随意改变。但在特别情况需要下,诚信原则不排除政府对规定、政策的改变,但要求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偿。目前我国并未确立诚信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主体常以公共利益为由,来肆意侵犯相对人的权利。四.依法行政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当前依法行政要特别注意转变消极行政执法的陈旧意识,树立积极行政执法观念。消极执法意识陈旧有三:一则将管理方与被管理方树立起来,简单以为双方只是管制与服从关系,忽视行政相对人参与权与主人翁地位;二则片面认为执法仅是或主要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和行政审批,否则不是执法;三则不明确法律规定的行政主营部门的职责,就是执行该法律即行政执法,误以为政府另组建队伍实施处罚等职能,才是行政执法。陈旧的消极行政执法观念不仅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城市管理要求,而是有悖现代行政法治原则。因为行政法治的第一要义就是职权法定。所谓职权法定,即各级政府,所有行政机关的职权必须由法律、或法律授权法规做出规定;法定的职权行政机关必须履行,不得不履行,不得越权履行,更不能滥用职权;不履行,越权履行三种新观念:一是行政执法手段仅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手段,法律手段不是万能的。制裁要与教育结合;法治要与德治并举。二是行政执法手段是多样的并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审批、命令、处罚、强制、处分等消极手段是执法;协商、协议、听证、指导、奖励等积极手段也是执法。现代法治政府在职能转变的同时,行政执法的手段也在悄然改变,行政执法手段 的人性化,即更多的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更多地让行政相对人直接参与管理,亦即行政执法的消极手段更多地被积极手段所取代是当代行政执法发展的新趋势。三是行政执法是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为执行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系列活动,而不仅是一项具体行政行为。五.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1.依法治国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的必经之路,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依法行政需要权力机关加强立法和必要的授权,需要司法机关的保障,需要全国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养,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对行政机关是否贪污行政的监督,依法行政不可能孤立存在,不可能离开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单独进行。例如: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施行,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路事业步入了法制轨道,为路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如果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就不可能有《公路法》的颁布实施,依法行政也就无从谈起。
2.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首先,在整个国家机关序列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拥有部门最多。行政管理的范围广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行政执法活动具有多样性,广泛性,技术性强,对社会生活直接干预等特点。其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约有80%以上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在整个执法活动中,行政执法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此外,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依法行政,用法律手段调节和管理各个领域的活动,将逐渐成为政府机关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法行政将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因此,只有加强依法行政,改善行政执法活动,才能有力地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目前,虽然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越权 处罚、无权处罚、以罚代刑等现象时有发生。针对目前行政执法不严的状况,要突出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要明确执法机关的责任,提高执法效率,切实解决执法不力,放弃法定职责或超越法定权力的问题;要狠抓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不懈地抓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律政策教育和岗位业务培训;加强考核任用、奖惩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对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法违法的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办事。
综上所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只有以依法行政为重心和突破点,人治的现状方可望改变,法治才可望实现。”才能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代的轨道,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的有效途径。主要参考资料:
1、《社会主义法治论纲》石泰峰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年3月
2、《行政法学》姜明安、皮纯协主编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年4月
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基本知识》 任建新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6年9月
4、《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程》 皮纯协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传统行政法控权理念及其现代意义》 沈岿、王锡锌、李娟著《中外法学》 1999年1期
6、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
目录
一.绪论 二.本论
⑴依法行政的内涵 ⑵依法行政的基础 ⑶对依法行政的要求
⑷依法行政要实现的三个转变 ⑸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三.结论
第三篇: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一、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秩序,对于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计划 生育是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做到依法 行政,它要求行政运行主体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化机制,即做到行政工作的 法制化、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和行政程序的规范化。在这种大趋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如不能很 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其行政运行就难以发挥作用,各项工作的开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就 要求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计划生育,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生育方面的合法 权益,服务群众,保障公民权利。
(二)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要求。控 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 战略决策。目前,人口过多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结 构不尽合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 响还将长期存在,实现计划生育仍有相当难度。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 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加之大多数地区的低生育率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 政手段实现的,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相当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很不规范,这 就要求在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重视教育、加强服务的同时,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注重用 法律来引导和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保护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 育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的规范性来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依靠国家强制 力来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行; 同时,要用法律来明确和调整相关部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 职责,以实现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创建和谐社会的迫切 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初步构建了以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为基本法律,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框架,将计划生育全面纳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 的轨道,实现了人
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依靠政策到依靠法制的重大转变,为人口和计划生育 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基层政府 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完成上级分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习惯于靠行 政手段和强迫命令推行计划生育,甚至滥用手中权力,损害群众利益,这势必将脱离群众,败坏计划生育的声誉,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 设,从法律和制度上对计划生育行政行为加以规范。只有坚持正确执法、文明执法,才能赢 得广大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创建和谐计生、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真正投入 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
(四)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是指各级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管理计划生育事务,严格依法办事。
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必然要求贯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计 划生育行政管理中严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则,对保证计划生育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生违反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损害国家利益、公民、法人或者 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一致,也与党和人民的利益需求相矛盾。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 能够依法行政。
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几年来,广大计生工作者依法行政意识大为增强,工作行为 更加规范,有力地推动了计生工作开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仍然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理念不强。个别地方不坚持依法行政,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懂计 划生育法律法规,既不认为自已超生等行为是违法的,也不懂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已的合 法权益。
(二)计划生育执法水平不高。由于习惯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少数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 有发生。一些干部重政策、轻法律,重实体、轻程序,重义务、轻权利,以权代法,以言代 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执法行为不规范。部分计
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把执法权异化为特权,其表现为: 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二是权钱交易。有些执法人员难以抵制金钱的诱惑,把职权 蜕变为个人私权,并将其作为筹码进行交易,使得违反计生法规者逃避了法律的追究;三是 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 准随意而定,甚至因个人恩怨而刻意报复等现象层出不迭。
(四)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偏低。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 法人员进行了法规知识培训,并为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 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难以尽快进入角色,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 质偏低,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也 是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继续贯彻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现行的生 育政策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职工、城镇
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 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 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来进行管理。2001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 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此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式纳入法制 化管理轨道。1998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 2001 年 6 月 国务院颁布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是我国的两部计划生育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 规和规章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规范人们婚育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推行计划 生育依法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必须稳定我国现行的生 育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逐步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法律法
规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施行,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必须全面 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制定完善配套的法规、规章,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计划生育法律体系,以保证计划生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意识。一是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熟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决策 和领导该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二是加强计划生育系统队伍的法制宣传教育,使计划 生育部门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和计划生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对广大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又要依法保障自己在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计划生育法制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计划生育 法制机构,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公正廉洁的计划生育行政队伍,是实现计划 生育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加强培训,定期考 核,持证上岗,打造一支知法懂法、操行高洁、能力高强、思想高尚、追求高远的计划生育 行政执法队伍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
(五)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健全计划生育行 政执法监督机制是保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主要健全五个方面的监督机制: 一是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对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 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执法检查; 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诉讼案 件,对计划生育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理,做出判决;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 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实行监督; 三是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计划生育行政机 关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复议案件和开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对下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 的执法监督和各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监察、审计活动对机关内部和行政执法监督; 四是社会监督,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协会以及各 民主党派的监督;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的监督;基层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群众 举报和信访监督等; 五是党的监督,党
第四篇: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定稿)
一、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重要性
依法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秩序,对于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计划生育是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治国首先必须做到依法行政,它要求行政运行主体在行使其权力时必须具有完善的制度化机制,即做到行政工作的法制化、行政行为的程序化和行政程序的规范化。在这种大趋势下,计划生育工作如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其行政运行就难以发挥作用,各项工作的开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依法管理计划生育,自觉维护人民群众在生育方面的合法
权益,服务群众,保障公民权利。
(二)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内在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人口过多依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结构不尽合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还将长期存在,实现计划生育仍有相当难度。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都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回升,加之大多数地区的低生育率主要是依靠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实现的,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相当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还很不规范,这就要求在建立利益导向机制、重视教育、加强服务的同时,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注重用法律来引导和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保护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依靠法律的规范性来解决行政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行;同时,要用法律来明确和调整相关部门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职责,以实现对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创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初步构建了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为基本法律,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主体,以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相配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框架,将计划生育全面纳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的轨道,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由依靠政策到依靠法制的重大转变,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基层政府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完成上级分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指标,习惯于靠行政手段和强迫命令推行计划生育,甚至滥用手中权力,损害群众利益,这势必将脱离群众,败坏计划生育的声誉,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从法律和制度上对计划生育行政行为加以规范。只有坚持正确执法、文明执法,才能赢得广大群众对计划生育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创建和谐计生、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真正投入
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去。
(四)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是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是指各级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管理计划生育事务,严格依法办事。计划生育工作要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必然要求贯彻遵循依法行政原则。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中严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则,对保证计划生育管理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生违反有关行政法律规范、损害国家利益、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与依法行政的要求不一致,也与党和人民的利益需求相矛盾。因此,必须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计划生育行政行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
能够依法行政。
二、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几年来,广大计生工作者依法行政意识大为增强,工作行为更加规范,有力地推动了计生工作开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仍然
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依法行政的理念不强。个别地方不坚持依法行政,而是依据个人的情感,情绪,以及依据和管理人的“关系”等因素开展工作,执法随意性比较明显。相当一部分群众不懂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既不认为自已超生等行为是违法的,也不懂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
(二)计划生育执法水平不高。由于习惯依靠行政强制手段来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少数计生执法者无视计生法律、法规的规定,为了追求工作的效率,违反程序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干部重政策、轻法律,重实体、轻程序,重义务、轻权利,以权代法,以言代
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执法行为不规范。部分计划生育行政管理人员把执法权异化为特权,其表现为:一是以“人情”作为执法的尺度;二是权钱交易。有些执法人员难以抵制金钱的诱惑,把职权蜕变为个人私权,并将其作为筹码进行交易,使得违反计生法规者逃避了法律的追究;三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武断专横、拖延履行职责、该罚不罚、处罚程序和征收社会抚养费标准随意而定,甚至因个人恩怨而刻意报复等现象层出不迭。
(四)计生执法队伍不稳定、人员错位、素质偏低。近年来各级计生部门对乡镇计生执法人员进行了法规知识培训,并为其办理了行政执法证件,但乡镇工作头绪多,机构也多,人员极不稳定,有的计生工作人员刚刚熟悉计生工作却又被调入其它单位,而新调入人员又缺乏工作经验和计生法规知识,难以尽快进入角色,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员错位,工作素质偏低,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具体措施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也是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依法行政,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
(一)继续贯彻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为: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也要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中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由各自治区或所在省决定。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方计划生育法规来进行管理。200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此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正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199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和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是我国的两部计划生育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规范人们婚育行为、引导群众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推行计划生育依法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建设必须稳定我国现行的生育政策,要继续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并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逐步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施行,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制定完善配套的法规、规章,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计划生育法律体系,以保证计划生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依法管理计划生育的意识。一是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熟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依法决策和领导该地区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二是加强计划生育系统队伍的法制宣传教育,使计划生育部门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和计划生育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法律知识,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与计划生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三是加强对广大育龄群众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既要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又要依法保障自己在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计划生育法制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健全计划生育法制机构,建立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公正廉洁的计划生育行政队伍,是实现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前提条件。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要求,加强培训,定期考核,持证上岗,打造一支知法懂法、操行高洁、能力高强、思想高尚、追求高远的计划生育
行政执法队伍是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
(五)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依法行政。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是保证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有效措施,主要健全五个方面的监督机制: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各级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对同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执法检查;二是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诉讼案件,对计划生育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进行审理,做出判决;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遵守宪法和其他法律实行监督;三是行政机关的监督,上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通过受理计划生育行政复议案件和开展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对下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的执法监督和各级计划生育行政机关通过行政监察、审计活动对机关内部和行政执法监督;四是社会监督,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村(居)民委员会、计划生育协会以及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的监督;基层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群众举报和信访监督等;五是党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和党的组织是否模范执法和守法实行全面监督,对违反计划生育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做出党纪处分等。通过对计划生育行政行为的全面监督,可以逐步推进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计划生育,是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许多地方在农村基层建立村务公开制度,实行计划生育“村级自治,依法管理”,组织群众参与讨论、研究、决定本社区内计划生育工作;组织群众民主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等,这些有益的探索使基层民主管理计划生育的机制不断完善,有力地推进了计划生育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五篇: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要意义。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和加快药水游主导产业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招商引资规律,紧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科学制定招商引资规划,改进促进服务工作,在保证质量、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引资规模。继续把改善投资环境和扩大招商引资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督管理。切实把全局抓项目落实到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行动中,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
二、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建设。以扩大招商规模、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应变国际投资变化趋势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打造高效、快捷的工作平台和信息平台。制定开放式的《投资指南》,规范办事程序,灵活开展工作。不具备条件的地方,不硬性强调“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等形式。在健全机构、充实人员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招商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调查
研究、指导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招商部门要积极探索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和着力点,组织策划、包装重大招商项目,配合、参与项目业主开展前期工作,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会展设施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塑造对外开放形象。从招商项目新增税源、受益单位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招商引资基金,用于改善招商部门工作条件、补充业务经费和重大招商项目前期工作。
三、逐步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经常化。在重点做好东西合作洽谈会和安康龙舟节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平时正常推进工作中,逐步实现招商引资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围绕“十一五”规划,突出绿色种养、富硒资源、中药产业、特色工业、生态旅游、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招商重点,做好经常性的项目策划、包装和征集、筛选工作,建立和完善与招商引资相适应的项目储备库,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向外推介。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外资内资、合资合作一视同仁,走出去、请进来双管齐下,努力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开展政策法规、经济技术、信息咨询,认真研究外商投资方向,善于捕捉商机,及时向投资客商、项目业主通报信息,提供网上咨询,组织在线洽谈,增强针对性和成功率,降低招商成本,提高招商效率。规范联络、接待、咨询、答复行为,塑造招商部门良好的自身形象,发挥招商部门的“窗
口”作用。
四、努力规范招商引资行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得随意放宽条件,损害群众利益,牺牲生态环境,以理性、科学、规范的招商方式寻求规模、结构和质量的突破。严格按市场规律办事,不向基层下达硬性指标,不搞“全民招商”,不能简单以招商引资的项目数量和投资作为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和标准。切实转变招商观念,重视以商招商,把亲商、安商、护商、富商作为以商招商的重要途径,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切实处理好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招商与指标、规模与结构、投资与效益、承诺与兑现、发展与配合、监管与服务、成本与效率的关系,促进招商引资工作逐步走上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五、切实做好促进服务工作。坚持和完善一个挂帅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项目业主、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一个考核办法的招商引资项目促进服务机制。制定科学的促进服务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各级、各部门领导要经常深入招商项目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帮助投资客商、项目业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不断提高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健全外来客商服务机构,开通招商服务热线(亦可与投资环境投诉电话合并),努力提高促进服务和帮办工作水平。健全督办、落实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促进服务工作进行检查,加大督办、落实力度。按照“简化指标,便于操作”的要求,完善招商引资项目信息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工作、建设动态。按季通报项目实施、促进服务情况,为党政机关决策提供资料、当好参谋。
六、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示范效应。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开发银行贷款等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筑“巢”的钱要自己出,不能转嫁于“凤”。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吸引力,降低入园项目投资成本,缩短建设周期,尽快发挥效益。工业园区必须突出工业,以特色工业和与工业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为招商重点,努力做到名副其实。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园区必须是开放式的,把社会职能交给社会,集中精力于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后续产业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招商引资和促进服务上,充分发挥聚集资金、培养人才、企业孵化、科技示范的作用。
七、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在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效应的同时,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安康,展示安康,推介安康。各级招商网站作为招商引资的阵地和工作平台,必须努力办好办活,加快资料更新,加强信息通报。投入必要的资金,抓好网站建设和改造,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和作用,逐步实现项目申报、信息
收集和项目推介、洽谈无纸化。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弘扬正气,宣传典型,为招商引资鸣锣开道、打气鼓劲,对影响招商引资、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公开曝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招商引资工作的舆论氛围。
八、进一步整治和优化投资环境。坚持把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作来抓,严格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着力打造引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制定招商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进入经济价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资开放进程,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创造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和项目,可以对建设环境实行封闭式管理,构筑快捷的绿色通道,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完善投资环境地方、部门责任制和投资环境监测制度,严格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有关承诺。各级监察、招商部门作为投资环境主管机构,要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受理、调查、处理投资环境问题。对于典型案件,有关部门要联合行动,形成声势,加大力度,依法严肃查处。通过召开对外开放工作会议、投资环境现场会等形式,总结经验,研究措施,推进工作。按照评价科学、公众参与、突出实绩的原则,完善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以平时考核为主的投资环境专项考评机制,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