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阅读教学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论阅读教学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摘 要:阅读教学应当和学生的个性特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做出恰当而具体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以思促悟,自能通解,积极主动改变自己的阅读模式,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标 反思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2-01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杜威认为“反思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回顾”。作为一名忠实执行新课标的中学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研究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在新课标下的学生阅读方式的探讨,是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命题。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联系在一起,通过对学生所作出的行为方式做出恰当具体的评价,在通过问题的探究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勤于反思,敢于反思善于反思,大大促进学生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增强阅读的效能。抓住阅读方式转变的根
何谓转变阅读方式,就是不能简单地以专家或者教师的理解作为提高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来阅读的方式。阅读当属学生“不待教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阅读活动。这“你待教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阅读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师要要掩藏在阅读的背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面面俱到的反系讲解、没有思考价值的连环设问、少数尖子生“垄断”课堂、表面上的气氛活跃,害怕教不会学生,其实,学生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绝大部分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不断“领悟”出来的,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了阅读教学效能的少慢差费,事倍功半。“阅读”的转变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能大力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因为,阅读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职能,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的教学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阅读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读”和“思”,变少数学生发言表演为人人自觉参与自主学习。阅读反思是阅读方式转变的要领
传统的阅读方式的教学,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总是装在教师的心中。教学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教案设计去完成一篇篇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得到的是教师制作的劳动成果,一旦离开教师,学生的阅读恐怕就得无米之炊。
“阅读”则是学生在教师是提示和指点下,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来实行阅读理解的自信悟,从而掌握一定的学法,而在自我劳动实践中悟出的结论、学到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则是最为管用的,切将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扎根。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阅读更应该坚持以“读”为主。“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谴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一味的讲和问,而是引导学生多阅读,知道学生读好书,学生不应该是一味地听和答,而是要多读勤思,熟读精思。
阅读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我们的阅读教学所应追求的训练目标,其训练的形式、方法和途径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训练阅读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要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思的空间。沟通让学生走得更远
阅读教学强调以自学为主,这样,学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将阅读过程中如何操作的有关知识和实现操作所需要的一般程序、基本方法和有关技巧教给学生,使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操作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在掌握关键性操作要领的基础上,讲究操作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选用不同的学法,主动地把握理解的契同。学法指导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科学注重渗透,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学法,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自然领悟并牢固掌握。
在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一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自主选择名篇、名段、名句赏析,给学生开辟另一块学习文言文的广阔天地适合高中生课内课外阅读的名篇、名段、名句无疑是很多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文言语言,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习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多方搜集,精挑细选出名篇佳句来给学生赏阅,最好能配合课文使用,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受益。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鲁迅的《拿来主义》,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基的《卖柑者言》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发现真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反思阅读是一个学习与交流的过程,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源头活水。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是一个不断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的过程,不断拓展自身的阅读体验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促进自己对阅读方式的理解和探讨,引导学生养成一种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习惯,这将能使自己的成长更迅速,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4).[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篇:论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美术教学作为中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与教师的重视,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写生练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运用写生让学生奠定美术基础,让学生从写生中获得更加专业的美术知识与技巧。本文立足于此,探讨了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根据教学实践阐述了其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期望可以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写生;美术教学;专业基本功
前言:随着教育的发展,中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教学,因此,中学阶段美术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做好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写生,甚至可以说,写生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题。教师运用写生提高学生的临摹水平,通过写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写生让学生掌握美术中色彩的运用。因此,美术教学只有做好写生活动,才能真正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一、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写生为美术创作注入了鲜活的动力,其让美术创作不单单是纸面上笔尖的描绘,而是加入了人的活动,调动了美术作品创作人的思维、器官等各个方面对作品的参与性。写生在美术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美术写生,才能真正学习美术的精髓。
1.有利于意境的创作
美术的创作需要创作人的灵感迸发,需要创作人的情感投入,而写生正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意境。美术教学中融入写生,能够让学生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意义,让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体验、手写心记,扑捉最美的瞬间。比如,笔者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的时候,恰好赶上落日余晖,学生们被夕阳的美景深深迷住,将之描绘的急切之情奔涌而出,提笔进行创作的时候感受到了夕阳西下的意境,既有“只是近黄昏”的遗憾,又有“夕阳无限好”的赞叹,创作的美术作品融入了学生情感,所创作的作品也极富意境。
2.有利于形象的创作
写生的重要内容,便是在生活中抓取最为生动、典型的形象,学生要对写生的物、景进行深入观察、进行概括提炼,如果从中能够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美,则能够创造更加真实、丰满,并且充满个人真情实感的形象。比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鸟类观察写生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观察非常细致,其观察到喜鹊在侧面飞翔的时候尾巴尖的位置有些许蓝色闪现,于是在美术作品中,用宝光蓝与深蓝进行交互绘制,立刻让喜鹊变得栩栩如生,该生的作品相比较其他学生的作品,也更加引人注目,喜鹊的尾尖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学生对于喜鹊的喜爱之情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极致。
3.有利于构图的创作
构图是美术作品是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构图经验也可以从生活中直接获得,也同样可以从写生的过程中获得感悟,掌握相应的技巧。无论是形面组合,还是骨架结构,层次布列,我们只要到生活中认真发现,就会感到生活中充满着美丽的画面。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写生的过程中,常常带领学生步入山水之间进行创作,大自然对于山水的天然“划分”让其美感渲染进每个学生的心灵,学生们置身其中通过自己的画笔对山水进行描绘,通过创作需要对大自然的构图进行剪裁取舍,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使山水不落全相,四面出纸充分利用纸边的作用,物出画外,以小观大,借画外之景把观者引入更广阔的境界和更丰富的想象。
二、写生对高中生美术教学的重要作用
写生对于高中生美术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够调动学生的手、眼、脑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让学生通过写生认识美,通过在大自然中进行写生感受美,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美,通过情感的融入评价美。写生让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其人文素养。
1.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审美情操
高中美术学习中融入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观察能力得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写生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锻炼机会,使视觉代替直觉,而不是凭主观想象来画画。观察单个物体、一组静物、一个模特、一个场景等外形、特征、动态、视觉、感受等等。比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带领学生在校
外进行写生,此次写生,笔者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场景的描绘,而是观察几只猫,通过对猫的观察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们对猫进行了细致观察,猫在感受到危险时候的躬身警觉,在享受美食时候偷偷地将美食叼到一个隐蔽地方尽情享受的陶醉,在祈求时候的献媚与摩挲,都尽收在学生的眼底,学生们在对猫做了细腻的观察之后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有的学生创作了《猫性》,作品描绘了猫立于门前,警觉而刁钻,猫身没有过过的色彩描绘,表现了猫的独立与冷艳;有的学生创作了《欢》,描绘的是猫捉到一只小虫子,在地上不停地把玩,所运用的色彩则更加丰富,整幅作品更加富有情趣。学生们对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感受到的事物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也并不相同。但是,无论何种角度,学生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揣摩,根据实景边看边画才能将事物画的惟妙惟肖。写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更加专注,培养了其选择与判断能力,丰富了联想与想象力。
2.为学生创作提供很好的素材
写生为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而足够的素材正是创作作品的保障。学生通过写生能够获得第一首材料,此材料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经济成本,不需要过多的拍摄道具,只需要学生一双具有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的眼睛,就可以让美丽的景、物跃然纸上,就可以将美进行表达和传递。笔者在让学生进行室外写生的时候,常常不会固定学生所要进行的写生对象,学生可以在户外针对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写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写生空间。学生通过在户外进行自由写生,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加充满自由度,获得了更好的创作素材。比如,有的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重点描绘了蓝天、白云、树木,并通过写生掌握了美术绘画的构图形式,这样学生在以后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便能够更好的掌握背景的描绘,获得了很好的作品素材;有的学生写生过程中对花、鸟、鱼、虫进行写生练习,这样,在其以后进行动植物创作的时候,则可以在自己曾经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创作,这些写生练习为其以后更好的进步提供了基础。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要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写生成为其美术学习的积淀,才能让写生成为一件事半功倍的学习过程。
3.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写生练习不仅仅能够让学生通过实景进行临摹,其同样可以对学生的想象力
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均得到提升与发展。学生通过书本进行临摹,所看到的景物或者动植物都是平面的、二维的,其思维均会受到纸面的限制,而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入大自然,让学生的思维从教室的局限性中扩散开来,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便并不总让学生局限在教室的狭小空间内,而是带领学生到城市或者郊区等各个地方进行写生,学生在笔者的带领下,看到了茂密的树木,看到了湍急的溪流,看到了巍峨的高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同时,笔者也会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社会,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社会,比如,笔者带领学生观察了建筑工地工人的劳动场景,观察了沿街乞讨人的生活状况,烈日炎炎下还让学生对清洁工的工作状态予以感受,学生们通过对直观事物的感受和了解,对事物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内心涌出更多的情感,表达的欲望也更加强烈。教师在进行写生教学的时候,要成为学生写生练习的积极领导者,引导学生的关注力,启发学生的表达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画笔大胆地进行表达和创作,也是写生的魅力,更是进行绘画作品的目的。
4.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生让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教室之外,在教室枯燥坐着绘画的时间变少;写生让学生活泼的天性得以释放,让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增多,让美术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致更加浓厚。笔者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会列出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而后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进行所选择的题目的写生练习,并且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可以创作多幅写生作品,也可以多人合作进行一幅写生作品的完成,所有写生形式完全交给学生进行把控,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学生组成小组之后,交流的机会更多,气氛不像课堂那样严肃,更加活泼自在,在进行写生的时候相互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及时的沟通,由此而引发的美术创作热情也更加高涨。学生进行写生的范围也更加宽泛,美术课再也不只是画画几个苹果,临摹几个人物,而是成为了与自然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课程。写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具有自由精神,获得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绘画创造力,让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
总结:
写生已经不仅仅是美术教学工作的补充,其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写生得到了身心的锻炼,提高了作画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写生引起高度重视,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进行写生活动,通过写生活动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尹卫东.写生在油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艺术科技,2015,06:114.[2]杨俊峰.户外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6:203-204.[3]白月秋.谈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74-75.[4]李慧民.外出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3,12:12-13.[5]哈琦.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生之友(下),2012,05:76.[6]范雅菲.论写生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J].快乐阅读,2012,32:95.[7]郭建锋.艺术采风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2,09:130-131.[8]樊桂贞.户外写生在美术教学中的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6+152.
第三篇:论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8090论文网http://lwxiezuo.com
论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的德育教育以单一的灌输为主,效果差,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本文介绍了德育渗透教学的特点、实施途径,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探讨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渗透、教学、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高校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在实际德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教学模式,在把握大学生道德思想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作用,提高德育的时效性,是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德育渗透教学理论概述
1、德育渗透教学定义
德育渗透相关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N·V·奥渥勒在1970年提出“隐性德育”,90年代初传入我国,之后我国学者开始对渗透教育进行定义并进行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对德育渗透教学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如余潮青、孙伟等从德育渗透载体角度进行定义;张云贵等从教育方法上进行界定;张国平、夏志斌等从德育教学的特点进行定义【1】,在众多的定义中,都强调教育者根据预定的目标对受教育者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德育渗透教育又称为隐性教育、暗示性教育,强调的是在德育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也就说德育教育要把德育与学校实际生活的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2、德育渗透思想的发展过程
西方德育教育中很早就应用德育的渗透作用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最早始于古希腊时期, 哲学家苏格拉底就采用探讨方法对青少年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来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西方的众多德育理论中都体现了德育渗透教学,比较有影响的有20世纪美国教育家
8090论文网http://lwxiezuo.com
杜威提出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在他的《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和《学校与社会》著作中阐述“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观点,反对德育教育中的单纯的灌输,以“社会生活为主”界定了德育内容,通过学校生活及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学生实施“间接的道德教育”;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柯尔伯格提出的认知发展德育理论,认为道德认知也遵循循序发展的过程,提出有效的学校德育教学方法,促进了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杜拉和米切尔提出的社会学习德育理论,认为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学习影响作用,提出了榜样的示范对学生品德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2】。这些研究结果在西方高等德育教育中广泛应用,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德育都以渗透教育方式为主,施行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的教育,通过校园生活中德育意识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讲座、实践活动和文体等活动,完成德育知识的获取,使渗透德育的作用最大化。
我国对德育的渗透思想的应用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寓德育于传授文化知识之中;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将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授学生知识,又教他们的行为规范。在中国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著作中无不体现德育的渗透思想,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灌输乐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孟母三迁”等等都是我国德育的渗透思想的经典名句。
3、德育渗透教学特点和实施途径
1.3.1德育渗透教学特点
德育渗透教学是一种相对于显性教育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在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的目的性
德育渗透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具有导向性。德育渗透教学不论采用什么途径,对教育者而言是一种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的德育行为,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教育。
2)教学的非强制性
德育渗透教学强调的是在教育中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到达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的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预先设计的德育教育情景中,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自觉自愿的,而非强制性。
3)借助载体
德育渗透教学必须依托载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施,没有载体,渗透教育就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德育渗透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是借助于载体将所要传授的德育内容与之融合,通过不同的途径潜移默化的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
1.3.2德育渗透教学特点和实施途径
德育渗透教学实施途径较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以通过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二是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三是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广播、电视、网络、影视作品欣赏等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教学。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思想现状分析
我国现在当代的大学生是80后、90后出生的孩子,90%都是独生子女,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从小接受中国转型期的各种思想影响,在家备受长辈的溺爱,使这些孩子异常脆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依赖心强,由于缺少和同龄人共同生活的经历,表现自私自利,对同学表现淡漠,彼此之间猜忌不信任等等,在大学生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想信念迷茫
由于这些学生从小接受中国转型期的各种思想影响,他们关注的是社会现实问题,特别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的问题,如就业、福利、腐败、贫富差距等等。我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空前快速的发展,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基础差,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难免要出错,加之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社会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这些大学生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辩证的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我国的大学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盲目崇拜西方的资本主义的“福利主义”,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实行高福利、高消费、高工资的“三高“政策及完美
无瑕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忽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本质认识,动摇了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了理想信念迷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基本内容认识不清,部分学生还存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不坚定、不明确。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表现“逃课”、学习目的不明确、通宵上网、看电影、玩游戏等。
2、价值取向扭曲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从小养成的享受和攀比心理,他们价值取向发生扭曲,自我意识膨胀、功利主义显现,人格意识发生改变
【3】,西方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融入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复杂多变的价值观念,学生把追求“实惠”作为最终目的,为满足个人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只学习对毕业后找工作有利的课程,比如计算机、英语等,严重影响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社会责任感缺乏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关系到个人的理想信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部分大学生漠视自己的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4】, “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毕业后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漠视他人利益,不关心他人,对集体意识淡漠,对学校开展的各种集体活动表现冷漠,缺乏对国家对民族的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时不让座,遇到抢劫偷盗行为视而不见等等屡见不鲜,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造成了学生诚信缺失,考试作弊、助学贷款不归还等现象屡禁不绝。
三、大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教学的重要性
德育渗透教学实施途径主要有三类,不同的实施途径其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在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不相同,在对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也具不同的侧重点,下面分别讨论:
1、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德育渗透重要性
这种德育渗透方式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教师通过不同学科如语文、历史、体育、英语、自然及专业课程等学科教学中进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把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不同的学科,德育目标的实施不完全相同,如语文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讲授,可以对学生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并对其进行熏陶和熔炼,从而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与健全人格的塑造;历史课教学通过对世界及我国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让他们充分认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事实,通过对民族先贤的崇高志向和博大胸怀,让学生作为中国公民感到骄傲和自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等意志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等思想品德意志品质教育和美育教教;数学课教学在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外来优秀文化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现代文明和国际范围的公德教育,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具有爱心、责任心的良好品德,同时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抛弃糟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现代信息技术课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的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刺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意志品格形成及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将根据内容将一定的德育目标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德育的教育,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教育的渗透性【5】。
2、课外活动德育渗透重要性
除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外可以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学术活动、课外文体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如利用当地的博物馆、烈士陵园、科学馆等对学生进行耳熏目染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强烈的革命使命感、树立远大的抱负、为科学发展、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参加到敬老院、爱心组织及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的良好品德,充分体会和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党团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了解党的发展和最近的国家的发展规划,培养学生的马克思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通过开设性与两性关系教育、毒品与艾滋病教育,情感健
康教育等学术专题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总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加社会责任感,进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
3、和谐的环境的德育渗透重要性
“和谐和发展”是当今的社会的主旋律,营造和谐的环境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影响学生的德育形成有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是需要多方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大学生而言,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大学具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和不同的大学文化,本着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培育大学精神,让学生置于这种文化氛围内,不知不觉的被“同化”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广泛有益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文化,有利于良好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大学的文化,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庆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树立今天我为在这个学校读书而骄傲,明天学校因我而自豪的热爱学校的精神,在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寓教于乐,其德育的熏陶感染作用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除此以外,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影视作品欣赏等等途径进行德育渗透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些现代的传播媒介,发扬我国优良道德传统,培养学生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道德风尚风尚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参考文献:
[1] 赵洪 关于德育渗透研究的概述[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1);56-60
[2] 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 组编.比较德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 周昌艳贵州高校大学生德育状况及分析[J]山东文学(下半月)2009.2:72-73
[4] 邓文娟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成因及对策[J]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
2010.4.78-79
[5]邓艳君论高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大学教育.2004.3:57-59
第四篇:论英语故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英语故事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以故事为载体,进行生动活泼的英语教学,无疑是明智的选择。所以,在课堂上运用故事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的好办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故事都有很大的兴趣,他们都喜欢这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通过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编故事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语言运用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那么,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英语故事的重要性。
一、英语故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在教学中利用故事明确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旺,什么都想体验、实践。通过故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从而更清楚地理解对所学语言的运用,进行语言的内化输出。第二,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语言是为了运用语言。人在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融人英语故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地习得语言知识,实现有效教学。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智力,触发求知欲,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之目的。
二、英语故事教学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
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英语故事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这要求英语教材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来编写内容。如:人教版“Story time”专栏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突出真实性
和实用性,围绕一对好友Zoom和Zip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这些故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易于为学生接受。故事的写作没有采用叙述体,而是采用儿童喜爱的对话体,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易懂;录音是儿童的声音,插图是形象活泼可爱的卡通连环画,情境清晰、真实,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三、英语故事教学情节生动活泼,富于幽默感和趣味性
英语故事教学大多情节生动活泼,曲折变化,富有机智感、幽默感和戏剧性,符合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会给读者带来无穷乐趣,特别是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故事结尾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故事讲述了Zoom精心地制作了木偶小兔子,但是正在他聚精会神地操作小木偶跳舞时,木偶却挣脱了操作杆跑走了„„这个故事的结果富有戏剧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故事中,Zoom和Zip争当老师,而Zip靠着聪明和机智让Zoom读出“I am the student.”Zoom最后发现上了Zip的当。Zip的机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故事中,Zip在等着吃Zoom做的爆米花,却发现Zoom在院子里种玉米,他告诉Zip:“I'm making popcorn!First,I had to plant the seed.Then I have to wait for it to grow,and then„”Zip听到这儿大呼:“My goodness!”该专栏类似的趣味故事很多,让学生学习英语乐趣无穷。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趣味性充沛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英语PEP教材一课时或以几个单词或以最多2-3个重点句型为教学内容,教师一般都单独教学这些内容再反复复习,操练,机械性比较强,同学也容易失去积极性和耐性。小学英语故事虽短却总有一些surprise 的插曲或出人意外的结局,以故事为主线,通过故事情节,让同学去猜新单词新句子,极大地激发了小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小同学好奇性强,就喜欢扮演,什么都想体验,而故事教学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强烈愿望,为同学开展各种角色扮演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同学理解故事内容后,我们可以给它配音,复述、可以模仿扮演,也可以灵活性地创新续编„„同学有充沛的发挥余地,也学的开心。
四、英语故事有利于英语阅读教学
兴趣是学习得以真正发生的基本条件,一种好的教科书只有其内容能够不断引发学生的兴趣,才会给学生带来不竭的学习动力。故事具有集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特点,非常适应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心理特征;故事的插图采用了儿童喜爱的卡通连环画,这些插图很直观地表现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变化,能够传达出语言所无法表现得更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孩子借助图片更好地理解故事。因此,故事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使学生持久地、自主地、有兴致地阅读英语故事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五、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为学生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语境。
语境是故事的最重要局部,便于同学理解语言的意义,理解语言运用的具体环境。而在每一个英语故事中,总会配有丰富多彩、幽默风趣的插图,插图中又配有少量的对话,似连环画构成了一个连串的事件。老师们假如能这样做,那会省很大的力气,不需要教师解释,同学就知道这个单词、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因为在故事语境中,同学已经从图片、老师的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安排中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是情境。、六、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为同学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实践性很强,就是让同学学会交流,能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思想。很多老师可能觉得小同学英语水平不是很高,假如教学英语故事,同学能不能读懂?能不能讲?能不能扮演?正好相反,在故事教学中,同学不只很好地输出了已有的知识水平,也大量地输入了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单词、句子、语法、日常的教学用语和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既接受了新知识,又从词到句,从句到段,或复述,尽可能多地运用已学知识;或扮演,可结合小组的力量,吸收更多的知识;或续编,可以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灵活地运用故事内容,扩展了学习面,扩大了词汇量,句型量,提高了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交际能力和发明能力。
第五篇: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朗读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对学生的普通话、语感素质、口语表达、理解、体会、创造意境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朗朗的书声,抑扬顿挫的语调,正是贯穿整个语文课堂上的优美的、永恒的旋律。【关键词】朗读 意义 旋律
《语文课程标准》中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在朗读时间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全书32篇课文中,要求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的就有18篇(其中包括两篇古诗词),大概占60%左右,可见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这里,就本人对朗读的一些粗浅看法与大家一起商榷,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朗读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
推广普通话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里让学生说好普通话,语文课是主要阵地。而朗读是练习普通话的最好措施,因为读的课文都是规范的现代汉语,有利于改造不规范的语言和句式。如在教学《去年的树》这一童话过程中,出现了较多词语儿化现象,如,“鸟儿”“哪儿”“细条条儿”“一会儿”,提示学生注意后面的“儿”不要自成音节,应该同前面的字连在一起读。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能走调,以达到准确之要求。读正确就应该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颠倒字词,还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正是规范普通话的要求所在。
二、朗读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创造一种以朗读为中心,以读带训,以读带练的阅读教学模式,创造机会,创设情景,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读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精文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达到古人所说的“文章读以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从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爱美的情趣。天长日久学生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通过大脑的记忆转化为语言的表达,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这样一个接受、思考、分析、整理的过程,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朗读过程中,语文语言的逻辑性会 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的表达思想,语文语言的声调,语气以及词汇表达的丰富性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说话生动而有表情,从而形成和发展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老舍的《母鸡》时,通过深情地朗读后,学生能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伟大形象,也会从“讨厌”转变为“尊敬”。此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试着将前三自然段的片段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很自然地就有学生回答出诸如“母鸡是个天生的音乐家,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再由前院到后院,像一个正在练声的歌唱家”、“每当下蛋的时候,它就用自己最擅长的女高音向全世界宣布它的佳绩”等富有想象力的语句从学生的嘴里流淌而出。口头表达能力提高的速度加快,应该归功于朗读。
三、朗读有助于加深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故也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一说。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老舍的《猫》一课,怎样理解“人爱猫,猫亲人,和谐共处”这一贯穿课文的主线,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等重点句,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教师从中稍微点拨,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在朗读中去悟情,体悟中再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感受到美好意境,加深理解。
四、朗读有助于创设情景,再造意境
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合理、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跟随作者一步一步逐渐走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 2 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如:《火烧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等句子,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边听示范朗读边闭眼想象,仿佛自己也在现场观赏火烧云,看着它变成马、狮子、狗„„具体体会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学生时而露出惊奇的神态,时而又露出兴奋状,真是如临其境。在这基础上进行朗读,因已进入角色,自然摇头晃脑地读得兴致勃勃,也领略到大自然的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五、朗读有助于体会思想感情
经过实践证明,要以兴趣为先导,只有唤起学生丰富的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读得有劲、有味,读得富于表现力。在兴致高昂的基础上品味欣赏词、句、段、篇的佳妙之处。能促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感情朗读,只有体会感情,才能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也只有充分地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才说明已充分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感情朗读中的“感情体会”和“感情朗读”的双重功能。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浮出于文字表面。朗读课文,可让学生从中品味佳词妙句,反复吟咏,可逐渐领悟语言的规律性和连续性。因此,感情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用整个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善于点燃朗读的“火”,让朗读“火”起来,让童心“火”起来,使学生敢读、想读、乐读、会读,把读书当作一种享受,使朗朗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永恒的旋律,展现出独具魅力的朗读指导艺术。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事,只有认真探索、实践、锻炼,才能取得成效。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教师》 2008年12期
2.《语文课程标准》
3.《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