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风光[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18:0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州风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州风光》。

第一篇:湖州风光

手抄报----《湖州旅游文学简明手册》

——关于湖州山水风光的诗词

《渔父》--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注:霅溪:水名,在浙江吴兴。霅溪又是吴兴的别称:吴兴因境内东笤溪、西笤溪等水流至吴兴城内汇合称为霅溪而得名。

《访陆处士羽》—皎然 太湖东西路,吴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见,归鸿自翩翩。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清泉。莫是沧浪子,悠然一钓船。注:“吴主古山前”,指湖州西南的吴山。而吴山为“吴王送女至此,故名。”

“何山尝春茗”的何山,即湖州金盖山,位于苕溪陆羽住居的草堂南面。这首诗是写陆羽移居苕溪草堂后,皎然来访陆羽而不遇,便把陆羽比作张志和,惊叹曰:莫是沧浪子,悠然一钓船。往返苕霅间,行踪不定也。《苕溪》--戴表元

六月苕溪路,人言似若邪。漁罾挂椶樹,酒舫出荷花。碧水千塍共,青山一道斜。人間無限事,不厭是桑麻。《湖州》--戴表元

山從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一飽懸天不待求,幾人乾白少年頭。君看滾滾東流水,到海成淵始懶流。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鬓丝只可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吴兴》--宋·林希

绕郭芙蕖拍岸平,花深荡桨不闻声。万家笑语荷花里,知是人间极乐城。

《雨过湖州》--清·袁枚

州以湖名听已凉,况兼城郭雨中望。人家门户多临水,儿女生涯总是桑。打桨正逢红叶好,寻春自笑白头狂。明霞碧浪从容问,五十年来得未尝。

《苕溪杂兴》--宋·苏过 美人楼上看梳头,人映清波波映楼。来往舟行看不足,此中风景胜扬州。

《弁山诗》--宋·叶梦得

山势如冠弁,相看四面同。乌程县门近,苕霅水源通。白鹤岭盘峻,黄龙洞窍空。登临舒老眼,何用到崆峒。

《莲花庄》--明·沈祖孝

系舟怜胜地,旧日水晶宫。一镜芙蓉外,千山睥睨中。到门先受月,著柳更宜风。不见湖山秀,终身羡画工。

《菩萨蛮·十四夜过南浔镇》--清·洪亮吉

高高下下游鳞绕,侵人不已侵巢鸟。一碧作鱼天,空明不起烟。东西楼似织,出水高千尺。玉手尽垂空,长廊接断虹。

《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唐·皎然 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水上恐将缺,林端爱落迟。乌惊宪府客,人咏鲍家诗。永夜南桥望,裴回若有期。

《泛舟碧浪湖》--明·徐贲 邀客泛流槎,开尊对渚沙。苎袍沿杏雨,兰棹拨苹花。积水添湖满,遥川抱郭斜。闲情遂幽赏,聊用笞年华。

《登飞英塔》--元·赵孟頫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净,万家烟火夕阳多。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谁种山中千树桔,侧身东望洞庭波。

《岘山晚眺》--明·刘基 湖上清溪溪上山,山亭结构俯人寰。窗中树色宜晴雨,门外滩声自往还。吸月樽深浮玉近,采莲舟去碧波闲。春兰秋桂年年好,憔悴风尘满厚颜。

《弁山》--元·杨维桢 弁峰七十二,菡萏开青冥。穷探最绝顶,龙舌呀岩扃。高源下绝壁,海眼涵明星。毒龙戏珠玉,残唾吹余腥。胡僧洗石钵,密咒收风霆。洞庭水如蓝,溟涬连沧溟。下观人间世,九点烟中青。

《游道场山何山》--宋·苏轼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和潘叔治早春游何山》--宋·梅尧臣

泛泛寒溪流,萦纡向山去。浅石长蒲茸,朝烟暖岩树。舍舟当禅扉,踏藓污野屦。谁爱鲍参军,登临多秀句。

游白频洲--(宋)寇准

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春水。

《锦缠道·泛太湖》--清·董元恺

万顷琉璃,著我扁舟一叶。溯流光,高歌击楫。恍疑天上乘槎入。破浪凭虚,稳泛鱼龙宅。望苕霅烟迷,洞庭云黑。任滔滔,五湖南北。听榜人渔起渔歌,指**处处,总付霜天笛。

《赠济宁乌程知县孙扩图二首(其二)》--清·郑板桥

六千三万太湖波,七十二峰高峨峨。祝君寿嘏晋君酒,苕霅重添百叵罗。

《初到郡斋寄钱湖州李苏州》—白居易

俱来沧海郡,半作白头翁。谩道风烟接,何曾笑语同。晚庭空。霁后当楼月,潮来满座风。霅溪殊冷僻,茂太繁雄。唯此钱唐郡,闲忙恰得中。

吏稀秋税毕,客散

苑注:聊取二郡一哂,故有落句之戏

庭:一作亭

此:一作有

——关于湖州山水风光的楹联

----莲花庄楹联

“赏湖山吴兴无双,品书画楼主第一” 注:赞美湖州的山水和管道升的书画。

“儒雅风流,一时二妙兼三绝,江山故宅,青盖碧波拥白莲。”

注:表面赞美莲池和周围的美景,实际是对赵孟頫和管道升高尚品格的称道。“鸥波馆中银钩铁砚传书法,水精帘下金粉丹青化画师” 注:形象地勾勒出当时赵孟頫在此挥毫泼墨绘画的情景。----小莲庄楹联

“汗青蠹简奄画帘栊怀抱向谁开对婵娟香寻古字,雾阁云窗争辉金碧俗尘飞不到胜丝竹风响牙签”

注:主人刘承干一生好客大方,凡是乐意来刘家看书的,主人都会免费提供吃住。刘承干爱好读书,觉得风翻书的声音比音乐还要动听。

——湖州游记攻略

水晶晶的南浔,南宋时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辑里湖丝,闻名天下。南浔历来崇文重教,明代时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嘉业藏书,翰墨飘香。明宅大院,古典园林,中西合璧的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去南浔前,朋友刚去了一次,评价不错,者使踏上行程的我,对南浔之美又怀揣出无限的憧憬。南浔:

南浔比乌镇面积上大许多,古镇区位于城区东北部,一条小河纵贯南北(但水体不是很干净)。从嘉兴前往南浔路程57公里,时间约2小时。交通:

从乌镇景区退回到原来的入口出,就可以搭上前往南浔的过路车。乌镇也有去南浔的车,班次少,好像是一天两班。过路车频率是45分钟/班,50分钟可以到达,票价8元。出南浔的泰安车站,沿泰安路向东走15分钟,就可以步入古镇区。费用:

南浔也已采用套票制,60元,包括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石铭旧居、刘氏梯号、南浔史馆、求恕里、百间楼民居、张静江故居、文园这些景点。除百间楼民居、张静江故居位于景区的西北角外,其他都景点位置都相对集中。南浔是徽商落户浙江的地方,又是他们作为蚕商的鹊起之地,时间上是清末民国初年。他们在赚钱后,造了大量的豪宅,虽然,抗日战争中毁坏无数,还是有很多房子保留下来,如张氏家族的多处住宅。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用户装饰的门窗梁木雕。单纯从建筑而言,南浔也是浙江三古镇中,最有看点的古镇。建议大家游览前可以先到文园的**阁,听工作人员介绍南浔的整体情况。那里有一个古镇的模型,配合声光演示,效果不错,也是南浔04年春节后新开发的游园项目。

文园位于景区入口处,有旅游接待处,导游70元/次,上身着古装,训练有素,可以与游客侃侃而谈,介绍内容非常清晰。不过最好早上去请,否则,他们劳累半天后,解说质量也会大大下降。顺便提一句,导游基本以女性为主,只有1-2位男性,但绝对是帅哥。我个人以为,看历史风景,如果不听导游解释,可能收获就甚少了,所以,到一个地方,花些钱,请一个地面陪同人员是理所应当的事,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如果你不舍得花导游费,可以跟在其他团后面,蹭导游吗…….。南浔的夜景马马虎虎,看个人喜好了。

景点中,我推荐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张石铭旧居、百间楼民居。肚子饿了,可以尝尝当地的定胜糕。游完所有的景点,需要5-6小时。而一般的旅行团,在4小时内就要完成行程,比较急促。所以,江南古镇,以自助游为宜。正如同其他自助客所言:“一人游幽,二人游静。” 住宿:

古镇区中有旅店,便民路上不少。便宜的有30元/床。颖园饭店是古镇区唯一的宾馆,标房180,平时可以打折的。我住的是路边人家的家庭旅馆,50元/天,单人房双人床,电视卫生间。就是新装修,味道有点刺鼻,名字记得是叫谊益旅馆,颖园饭店向前走3分钟右手马路边。

本来是要找古人的游记来做的,结果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就用出游攻略代替了……

第二篇:湖州茶文化

湖州茶文化专题报告

茶与名人

摘要:湖州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湖州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 茶文化专著《茶经》,陆羽于公元757年于皎然相交当时陆羽是一个24岁的青年,两人一见如故,开创了四十年的“佛俗情缘”的莫逆之交,陆羽《茶经》也同样受到了皎然的启发与指导。《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作了全面仔细的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据考证,三国时期,东吴已成为当时茶业传播的主要地区,但消费还局限于上层社会,唐朝时茶叶的产销中心转移到浙江和江苏,湖州茶业开始特供朝廷,名扬天下,成为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我国古代贡茶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地方官员选送,称为土贡;另一种是由朝廷指定生产,称贡焙。湖州,就是唐朝廷设立的历史上第一个专门采制宫廷用茶的贡焙院所在地,可见当时湖州茶叶的品质和名气。

在唐代,湖州进贡的茶叶主要是紫笋茶,紫笋茶芽叶完整,外形细嫩紧结,色泽绿翠,香气浓强,滋味鲜醇,汤色淡绿明 亮,叶底细嫩,很有特色,因为茶圣陆羽品尝了阳羡(宜兴)紫笋茶后向宫廷推荐,因此称为贡茶。会昌元年,湖州顾渚山贡茶已进入全盛时期,据嘉泰《吴兴志》、《湖州府志》载:湖州“每岁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工三万人,累月方毕。”“会昌中(843—845)上贡湖州紫笋茶一万八千四百斤。”足见湖州当时茶事兴盛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著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800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150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据中国农业部专家检测,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达10.6%,比普通绿茶高出一到两倍,茶多酚含量相对偏低,是绿茶一绝,被市场极为推崇,曾先后在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名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关于陆羽弃佛从文还有另一种说法: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茶经》的问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其当时代中国人民关于茶的经验的总结。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积极地推动作用。《茶经》正是唐朝的陆羽创作的。《茶经》一问世,就成为人所至爱,被盛赞为茶业的开创之功。《茶经》全书共七千多字,其实篇幅并不大。共分3卷10节。但其意义之大,恐怕不是我这无名小卒三言两语就能就是清楚的。《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此外陆羽还留心于民间茶具和茶器的制作,且制作出自己独特的一套茶具。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他的脚步遍及全国各大茶区。付出总是会有回报的。作出《茶经》,实足矣。

茶与文艺

院寺合一是大唐贡茶院独特的组织方式。这在我国贡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我国较早的典型“禅茶一味”。北宋《吴兴统记》明确记载:“贞元十七年(801),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寺额置焉。”每年采茶季节忙时,贡茶院工匠千余、役工三万;闲时则有寺僧看守。唐著名诗僧也是茶人皎然《顾渚行寄裴方舟》诗中:“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伯劳飞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时。”刘禹锡也有诗句:“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陆羽等《竹山堂连句》诗中亦曰:“昼啜山僧茗,宵传野客觞。”佛禅中人本是饮茶的有力推动者。但在顾渚山贡茶院(吉祥寺)中的僧人,不仅在饮茶,即便在种茶、采茶和制茶中也是推动者。

古代紫笋茶诗(文)是中华茶文化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唐代在顾渚山建立贡茶院以后,上自朝廷皇帝,下至地方官吏都对紫笋贡茶给予了高度关注。一大批高官名士,文人骚客纷纷来到顾渚山,或督制贡茶,或品茶吟诗,或游春赏景。唐朝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茶风之盛世。几乎所有的中、晚唐诗人对茶都情有独钟,把品茶、咏茶作为高雅和赏心的乐事。以至对后世宋、元、明、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明萧洵《顾渚采茶记》载:“刘禹锡诗有云: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杜牧之云:谁知病太守,犹得作茶仙。颜真卿、白居易、皮日休、郑谷辈,逮宋苏轼诸贤,履舄所至,题咏犹为烂漫,流风余韵,皆可想见。”紫笋古茶诗(文),大都以歌咏贡茶院为主题,在叙事、状物和写影的抒情之中,翔实地反映古代顾渚山的茶坞、茶人、茶舍、茶园、茶具、茶艺、茶制以及茶礼、茶俗、茶情和茶趣等。顾渚山的茶(泉)诗在我国古代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已成为千古传诵的茶诗名篇。在歌咏紫笋茶的唐代著名诗人中,就有十人之多入编《唐诗三百首》。由此可见,紫笋茶诗(文)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具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

大唐贡茶院

位于长兴县顾渚山。是目前已知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贡茶院,始建于中唐大历五年(770)。唐代陆羽在此作有《顾渚山记》,顾渚山还是陆羽撰写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顾渚山产的紫笋茶、金沙泉被列为贡品,并建造贡茶院。连续作贡达800余年,引来了文人墨客作诗题字,在顾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组九处。顾渚山景区山清水秀,修竹苍翠,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已成为海内外人士追寻陆羽足迹,研究茶文化真谛的绝佳游览胜地。

大唐贡茶院之陆羽阁

据学者考证,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此研究茶道,著就《茶经》。这里不仅有让人留连忘返的自然风景,还有后人为纪念“茶圣”而修建的陆羽墓、慕羽坊、三癸亭、皎然塔等人文景观,更有别有风味的休闲农庄及乡村旅游项目。近年来,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茶道专家多次来妙峰山瞻仰陆羽墓,与湖州茶文化研究会开展交流活动。2008年5月,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浙江湖州首届陆羽茶文化节在这里举行,共接待了来自7个国家的知名茶人。妙峰山景区已成为湖州市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场所。

宋元时期湖州茶文化

两宋时期,湖州的茶叶生产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年的产茶时间明显推迟,贡茶的数量开始下降,甚至数度罢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天气逐渐转入寒冷期,影响了茶叶的生产。据史料记载,自晚唐始,我国江南一带开始进入寒冷期。到宋代,平均气温比盛唐时期低2至3摄氏度,腊月时节,整个太湖结成厚冰,冰面可行车马。受严寒影响,湖州境内的许多茶叶或被冻死,或因天寒而推迟萌芽,影响了采茶的季节。为确保茶叶在清明节前按时上贡朝廷,湖州官民想了许多办法,或在茶地旁烧火加温,或组织人员敲锣打鼓,喊山摧茶。但人的作用毕竟有限,中国的产茶中心逐渐由湖州向福建转移,已是难以挽回的必然。《宋元茶文化的历史》也载,“宋代贡焙从顾渚改为建安,主要是为保证清明前能送到京城,以赶上皇室的清明郊祭并赐享国戚近臣,而宜兴、长兴的茶树因气温较低而发芽推迟,很难保证在清明前贡到汴京”。欧阳修有诗句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既说明建茶萌发时间之早,也从反面印证了湖州贡茶逐渐淡出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时间问题。

两宋时期朝廷上下的奢侈作风,穷极讲究,也是造成贡茶南移的重要原因。为迎合皇帝及其官员的喜好,福建一带在蔡襄、赵汝砺等一群高官重臣的指导下,所贡饼茶塑龙雕凤,极其精美。而且花色品种甚多,如“龙团胜雪”、“龙凤英华”、“玉叶长春”、“延年石乳”等,“极盛之时,凡有四千余色。”(《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著)。与花样翻新、声誉雀起的闽茶比,湖州的茶叶在形、色、味上,都不能比肩而立,遭到朝廷轻视,也是自然之事。

政治力量的变化,进一步促使了建茶兴而紫笋衰。湖州紫笋最盛时,“建茶绝亡贵者,仅得挂一名尔。”因为当时“唐自常兖以前,闽中未有读书者。自兖教之,而欧阳詹之徒始出,而终唐世亦不甚盛。”可是到北宋时,“今闽中举子常数倍于天下,而朝廷将相公卿,每居十四五,人物尚尔、况草木微物也。”(见蔡宽夫《诗话》)。再看宋代之湖州,朝廷中已无人说得上话。剌史级的人物,虽有苏轼、王十朋等,但苏轼只在湖州八个月,便因“乌台诗案”进京领罪,狼狈离湖。而王十朋等,不仅势单力薄,其政治、社会影响,与前朝的颜真卿、袁高、杜牧等十一人相比,就差得远了。当然,纵观两宋时期,尽管是湖州茶业发展的艰难时期,但也并非无所作为,毫无建树。湖州出产的茶叶,虽然不再为朝廷所重,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且,随着宋代饮茶风尚的形成,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大,茶叶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湖州茶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不断增长。据史料记载,当时湖州所辖的长兴、安吉、德清、吴兴,都是朝廷指定的产茶区。宋《天池记》载:“浙,莫干山北,土人以茶为业,隙地皆种茶。”

长兴的紫笋茶,在北宋初期仍是贡品,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说:顾渚紫笋茶“每岁以清明日贡到,先荐宗庙,然后分赐近臣”。“宋初,吴越归命,郡始修贡,每岁贡紫笋茶一百斤,金沙泉一瓶”。虽然一度“贡而后罢”,但在南宋时期又作为“贡品”入贡了。据宋嘉泰《吴兴志》(1201)载,“顾渚„„今崖谷之中,多生茶茗,以充岁贡。”元朝统治时间不长,湖州地处江南,茶叶生产与经营所受影响不大,而且面积、产量还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据《元典章》载,元朝宣徽院还下设常湖等处茶园都提举司,“常、湖二路茶园户二万三千有奇,采摘芽茶,以贡内府”。后其下设提领所7处。除江苏的宜兴外,其余的6处:乌程、武康、德清、长兴、安吉、归安,都在当时的湖州境内。元朝统治者不仅没有取消紫笋茶的“贡茶”资格,还在顾渚山设贡茶官署“磨茶院”。磨茶院即唐代的贡茶院,在水口镇顾渚山。史载:“元进末茶二千斤,续增芽茶九十斤。„„吴元年(1363)又增贡荐新芽茶二斤,磨造末茶二千八百八十三斤十五两七钱五分。”另据元·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元代湖州的茶叶有许多品种在全国相当有名。如金字茶,系湖州“造进末茶”;紫笋雀舌茶,“选新嫩芽蒸过为紫笋”,乃湖州茶之上品。

两宋时期,湖州与茶结缘的名人并不多。到是元朝一代,湖州涌现出多位曾经作过茶画的著名书画家。其中最为显赫的大书画家自然是赵孟頫,他的一幅人物画《斗茶图》最为关心茶文化的人们所熟悉。此画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画有参与斗茶者四人,左右两拨,每组一主一副,手中各有茶壶、茶盏,或手提炭炉之类的用具,地上放着两副茶担,形象地表现当时民间比试各自茶水品位竞赛活动,画中着力描绘斗茶四人的姿态神情。

第三篇:《清丽湖州》

九年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清丽湖州》指导纲要

(试行)

湖州,是长三角中枢的唯一以太湖命名的城市。湖州,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她似一颗熣灿明珠镶嵌在太湖南岸。

为了让湖州中小学生了解和认识湖州(家乡)人民近年来以“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大城市,实现大跨越”的理念,以“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彰显魅力,加快实现湖州在杭湖宁发展带中间率先崛起”的战略,向着“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目标,加速构建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和谐大城市;了解和认识湖州(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厚的历史积淀、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志向。为此,开设地方课程《清丽湖州》*。

一、指导思想及开发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和“来自本土、面向本土、服务本土”的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掘湖州丰富的教育资源,注重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究,建设一套融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为一体的地方课程,以满足本地学生发展需求。

(二)开发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较为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湖州、认识湖州,激发他们酷爱自然、热爱湖州、报效家乡、服务人民的思想情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并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为本”的课程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利用湖州自然环境、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特色产品、建设成就、时代新风及著名人士等课程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环境和情感的体验,力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强调知识的系统和完整。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倡导以实践、体验、感悟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趣”中学,在“情”中做,在“意”中行,促进知识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确立“创新为重”的人才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基于湖州未来建设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都应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教材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并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对某一问题有不同见解、对同一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策略),在某些学习内容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3、体现“实践为主”的教学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课程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课内外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实践活动既包括掌握乡土知识、探索科学规律和人文内涵的探究性活动,又包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性活动。实践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总体目标及课程内容

(一)总体目标

1、认识湖州,热爱家乡。通过了解和认识湖州,增强学生酷爱自然、热爱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

2、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三者关系的认识,树立“生态湖州”、“人文湖州”、“数字湖州”、“平安湖州”的环境意识,逐步树立自我与家乡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和科学发展理念。

3、注重实践,完善自我。在各项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

*“清丽”取自宋末咸淳进士戴表元(1244-1310,浙江奉化人)所著《湖州》诗“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

4、提高素养,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做一个合格的湖州市民。

(二)阶段目标 3-6年级

1、初步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能利用家乡的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初步认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以实际行动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

2、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英雄人物、人文景观、土特产品、风俗习惯、社会新风等,增强对民族和家乡的自豪感。

3、初步了解家乡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7-9年级

1、了解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明确家乡环境与个人成长的相互关系。

2、了解家乡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在中华文明进程和家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贡献。

3、关注家乡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形成促进家乡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珍惜家乡资源、保护家乡环境、维护家乡安全的自觉行为。

4、了解家乡经济增长和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发展的特点,提高今后建设家乡、促进家乡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两个年段。根据湖州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文化、科教发展的历程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拟分3――6年级、7――9年级两个年段编排课程内容。

2、三大板块。每个年段又分三大板块和若干主题。第一板块:湖州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湖州区域、气候、地质、生物、人口、交通和环保 等。让学生从中熟悉个人生活、活动区域范围和特征,了解家乡区域变化和政区沿革,了解家乡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特征和态势。

第二板块:湖州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主要包括民间故事、历史文化名人、名胜古迹、风俗习惯、时代新风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近代人类活动的情况,认识家乡著名人物和事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人新事新气象。

第三板块:湖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教进步、旅游资源等。让学生从中了解家乡人口、城市发展状况和趋势,了解家乡资源、环境特点,以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方略。了解家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收集家乡教育、科技发展情况及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经济建设成就及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

三、课程特点及编写体例

(一)课程特点

1、地方性与时代性交融

课程反映丰富的乡土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涉及湖州历史和现实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课程努力反映湖州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成就、新面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将及时补充反映湖州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材编写时应在地方特色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1世纪的湖州,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课程要及时吸收和补充湖州人民“建设大城市,实现大跨越”和“让湖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湖州”新举措、新进程。在有条件的学校,注意让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和交流。

2、综合性与专题性兼容

在课程内容上,涉及湖州自然、社会、历史、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课程取材上,立足湖州,整合各县、区的乡土教育资源,既有全市中小学都要教学的共性内容,又有供不同地区学校选学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采用主题单元形式呈现,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又融合多学科知识,给学生编织了认识家乡的知识网络,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与能力。

3、科学性与趣味性渗透

课程在陈述区域性乡土知识科学性的同时,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表达形式上注意远近相照、事理交融、动静交替、图文并茂、情趣盎然。

4、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

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坚持探究性与接受性结合。倡导以专题研究为形式的探究性学习为主,指导学生实地考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感悟体验。同时兼容以文本对话为形式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报刊和查阅网站,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形成能力,发展个性。

(二)编写体例

课程在编写上纵横兼顾,即在以学习专题形式反映家乡内容时,兼顾各年级间学习内容的衔接,兼顾各县、区教育资源的综合运用。

1、纵向层进

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对象,3――9年级每个学年一册课本,共7册,按学生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安排教学内容。3--9册相对独立,7-9册在3--6册的基础上作适当拓宽、深化,形成螺旋式上升。每一册安排3--4个学习专题,一般情况下,其顺序大致从自然风物到历史人文,再到社会经济。

2、横向组块

课程以“自然和地理环境”、“历史与文化”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等三个专题呈现。每个专题中又分若干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再分几个层次。

(1)3-6年级由读图时间(主题导入)、画里画外(主题诠释)、自主空间(主题拓展)等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读图时间(主题导入)。以学生生活经验和乡土教育资源特点为依据,创设主题学习情境,提供某些学习素材,揭示主题的内涵,从而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画里画外(主题诠释)。根据主题学习任务,开展收集有关该主题学习资料的活动,从主题的纵横、类别等几个方面,或主题内在的苦干层次诠释学习内容,重视素材的积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

――自主空间(主题拓展)。围绕主题学习,做到边收集、边动手、边动脑,在动静交替中加深对家乡的情感。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在表述上使用“查一查”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2)7-9年级由今日话题(主题导入)、说文解图(主题诠释)、自由天空(主题拓展)三个层次组成。每个层次的涵义大致如下:

――今日话题(主题导入)。从家乡自然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专题学习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生成专题学习的需求,明确学习任务。

――说文解图(主题诠释)。根据专题学习任务,提供有关背景材料、阅读材料,注重主题的纵向和横向的逻辑展开,扩大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丰富对家乡的认识,加深对家乡的情感。

――自由天空(主题拓展)。在专题学习中,制定或提供较为具体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方案,开展具有选择性学习活动;在成果呈现与交流中,逐步养成自主、合作、尊重他人和积极进取等个性心理品质。配合主题学习内容,提供某些学习资源,如提供参考书籍名称,或提供有关网站等。

在上述学习内容中,插入某些与主题有关的“学习资料”,以丰富主题学习内容。

(三)教材纲目

见附后《清丽湖州(3—9年级)》体例与篇目安排表(略)

四、实施建议及评价革新

(一)编写建议

1、凸现育人为本与和谐发展的理念。育人为本应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上。开发和 编写教材时,应重视选择体现人和自然和谐、人和社会和谐、人与自我和谐的素材。具体应注意在反映经济建设成就时要关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平安湖州建设等;在反映历史人物和人文景观时要关注其历史延革和教育价值取向等。

2、选择具有地方性与先进性的内容。撰写地方性素材时应坚持“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原则,注重内容间的纵(过去-今天-明天)横(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与历史资源、本地资源与周边资源等)联系,努力从老资源中发掘新亮点,从传统素材中发掘科学性和先进性。为便于学生日后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对某些知识、名称应配上英文。

3、留有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要正确处理知识呈现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编写教材应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从学生的生活引入,使学生产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明确学习、活动的任务;提示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相关的支持材料,如背景介绍、阅读文本、相关网站等;引导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回顾和交流,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呈现的方式丰富多彩与螺旋上升。编写教材应按学生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7――9年级整体布局并适当分段,形成3――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循环。编写时注意内容的贴近性、综合性与层次性,小学应以图画为主,叙述的文字应该浅显易懂,初中适当增加文字叙述内容。教材呈现应努力做到图文并茂,串珠成线,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读性,学生爱学,教师乐教。

5、全市性内容和区域性内容两兼顾。教材采用主题单元方式编排,既有通用内容,也有选学内容(一般安排在“自主空间”、“自由天空”部分)。通用内容是涉及湖州和学生发展的重大主题,每个学生都需要了解。选学内容一般是区域性较强的内容,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教学,并为学校课程的开发留有空间。

(二)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教学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教学中不仅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还要体现自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关系,体现道德、科学、艺术的整合。

2、本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强调在“学做”、“参观”、“考察”、“调查”和“探究”中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活动的实效。组织开展种类活动,要注意师生安全。要注意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某些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建议在家长帮助和指导下进行。

3、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学生自己参与活动设计,自己确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等。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对学生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要多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分享成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4、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及时补充湖州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县、区和社区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教育资源,使教学过程具有开放性。

(三)评价革新

1、重视激励评价。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要以三个维目标为基本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尤其要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

2、注重过程评价。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可以采用日常观察、成长记录、活动成果(文章、作品等)展示等评价方式。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评价。

3、评价主体多元。要突出学生参与评价,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结合进来,把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有关人员的评价结合起来。

4、定性定量结合。评价中实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提倡采用鼓励性评语。

《清丽湖州》第三册教学参考

第一课 我们湖州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湖州有特色的几幅风景名胜照片导入学习主题――湖州是“天堂中央”的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在“读图时间”板块里介绍了湖州的面积和人口等概况后,又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天堂中央”、“物产丰富”和“人文荟萃”对湖州的特色一一作了介绍:

1、湖州的地理位置――“长三角”中心地带;

2、湖州的三个“十分之一”,即湖州丝绸、毛竹和淡水鱼各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十分之一;

3、湖州的历史名人多――“湖州人才半天下”(见罗开富著:《湖州人文甲天下》)。这些介绍,从不同角度印证着湖州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学习重点】

1、湖州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

2、湖州既是名副其实的“天堂中央”,更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教学建议】

1、结合课文内容,请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家乡,在此基础上举行“家乡知多少”的主题班(队)会。

2、结合秋(春)游,选择家乡的一处或几处人文景观,进行考察(参观)。或请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同父母一起去一处名胜游览。【参考资料】

《福布斯》中文版公布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湖州被评为第14位

《福布斯》中文版日前发布最近版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在100个入榜城市中,湖州被评为第14位(仅次于绍兴)。继去年排名第28位后,我市今年跨越了温州、泉州、福州、东莞等14个城市。该排行榜调查的对象包括内地660多个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及县级市。通过评比各城市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经营成本、市场规模、市场潜力、私有经济活力等指标,经综合考评最终排出前100位。我市的经营成本、市场规模、市场潜力、私有经济活力指标得分靠前,其中市场潜力指标名列第12位。(载《湖州日报》2005年8月29日A1版)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

我市12单位获表彰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2005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授予12个全国文明城市(区)、494个文明村镇、1001个全国文明单位和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及100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我市12个单位获表彰。

一、全国文明村镇:吴兴区织里镇、南浔区南浔镇。

二、全国文明单位:市公路运输管理稽征处、中国移动浙江移动通讯有限责任公司湖州分公司。

三、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德清县钟管镇,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浙北大厦有限责任公司、湖州电力局、湖州市车辆通行费征收处、长兴中学、湖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吴兴分局。(载《湖州日报》2005年10月27日A1版)

名 人 简 介

1、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称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浙江湖州人。“先画后书此一纸,咫尺之间兼二美”。他书、画、诗、印四绝,不仅首开了元代的绘画风气,而且为元代以后的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千秋尊崇的一代宗师。

2、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中年后更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他在诗、书、画、印等诸多方面造诣深厚,名震遐迩,是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3、钱三强(1913-)原名钱秉穹,浙江绍兴人,原籍湖州。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部 委员(院士),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4、钱壮飞(1896-1934),别名钱潮。浙江湖州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隐蔽战线斗争的光辉代表。周恩来曾把他与李克农、胡底(胡北方)并列为党的情报工作“前三杰”。

5、屠守锷(1917-)浙江湖州(吴兴)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学部委员(院士)。火箭和结构强度技术专家,是中国弹道弹技术与航天技术的创业者和主要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6、戴表元(1224-1310),字师初,一字曾伯,浙江奉化人。宋末咸淳进士,入元任信州教授。著有《剡源戴先生文集》。

第二课 水晶宫

【内容简介】

课文从湖州“水乡一隅”等照片导入学习主题――湖州具有“山在城中,城在水中”特点的江南水乡名城。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又以“浩淼太湖”、“东西苕溪”、“伴水生息”分别介绍了水与人、水与物和谐共生共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资源是每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学习重点】

1、湖州这个称之为“水晶宫”城市的特点(河多、桥多、船多等)。

2、水与人、水与物的关系(生息、运输等),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为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生态市建言献策。【教学建议】

1、要联系当地生产、生活的实际,补充水与人、水与物(生物)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组织学生开展当地水资源(当地水的量、水的源、水的质、水保护、水利用等。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调查,向乡镇政府提出保护水水资源的建议。调查活动的组织要周密,注意安全。【参考资料】

东西苕溪主流流过湖州的地方包括:东苕溪:道场乡、和孚镇、菱湖镇、洛舍镇、城关镇(德清)等;西苕溪:杨家埠镇、和平镇、虹星桥镇、林城镇、梅溪镇、递铺镇等。东西苕溪的支流流过的地方更多(教师可联系根据学生所在乡、镇、村的实际进行教学)

生命之源的枯竭――水污染

人体内三分之一的重量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多达体重的80%。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3%,而这3%的淡水中,可直接饮用的只有0.5%。所以说,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源。

然而,水污染在世界上相当普遍而又严重。当水中的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这就是发生了污染。这些有害物质包括农药,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有毒物质,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物质,植物营养物,各种废弃物和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未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污水。

大量的污染物首先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5.3万公里的河段进行调查,由于水污染而不能灌溉的水约占23.3%,水质合乎饮用标准的仅占14%。湖泊和海湾污染也相当严重,就是地下水也难逃厄运。

水质污染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微生物、病毒等可以传染的蔓延;水中的有毒物质可使人畜中毒,一些剧毒物质可在几分钟之内使水中生物和饮水的人死亡。最危险的是污染水中的汞、镉、铬、铅等金属化合物,人饮用后造成慢性中毒。

水污染还对农业、渔业、运输业和旅游业等带来巨大损失和影响。

治理水污染,清洁水资源,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造福人类的大事。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太湖水的治理,我市和沿湖各市,纷纷关闭对水造成污染的工厂,实行污染零排放,还“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第三课 我们的家园

【内容简介】

课文以湖州素以“山水清远”的著称的导语及几幅照片导入学习主题――古代与现代民居的特点。在 “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古代民居特点”(小桥、流水、人家)、“现代城市住宅”、“农民新村”和“我的家”等四大部介绍了湖州民居的特点和变化。从古到今,民居总是“坐北朝南、依水而建”。“农民新村”的点缀则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新农村建设已经起步。【学习重点】

1、湖州民居的主要特点。

2、湖州民居的变化说明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教学建议】

1、联系家乡(农村与城市)民居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感受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农村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成就。

2、举办一次“说家乡、画家乡”的家乡住宅成果展(照片、图画、文章、书法等)【参考资料】

重梳山水 再绘江南

——湖州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综述

天蓝、水清、地绿、人和。

六月的江南水乡,依然花红柳绿;初夏的湖州农村,依然水碧天蓝。

为改变“水乡无水吃”、“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状,花五年左右的时间,以改水、改厕、改路、改线(即“四改”)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即“六化”)为重点,全面整治1000多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到80%以上。并以全面建设小康为目标,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农村新社区,达到“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见《湖州日报》05年6月15日B2版)

农民变“居民”有幸福时光

八里店社区内建造安置房267幢,4800多套。设5个居住小区,即百花苑、玫瑰苑、桂花苑、玉兰苑和牡丹苑,居住人口可达1.7万多人。可将附近10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2400多户农户一次拆迁安置。

区域内,亭台楼阁,鲜花葳蕤。行政、文化、商贸、物业、教育等区块功能分布明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联体式和多层式公寓错落有致。(见《与城市同步和谐--来自八里店镇的报道·统筹城乡篇》载《湖州日报》12月21日A1版)

第四课 市树――银杏树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几幅反映银杏树的树、叶、果的照片导入学习主题――银杏树的栽培史与生长特点。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从“公孙树”、“十里银杏长廊”、“白果”和“银杏的传说”等五个方面介绍银杏的悠久历史和生长特点,从而让学生领悟到:银杏树是古老的树种(人称“活化石”),生长周期特别长(人称“公孙树”),生命周期更长(一般树龄都在千年以上)。

我市长兴县小浦镇的八都岕被誉为“世界银杏的故乡”,以及银杏树的经济价值和历史传说,这从不解角度说明了湖州市树是湖州人民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是湖州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学习重点】

银杏树的特点(古老树种、生长周期长、生命周期长)及其经济和人文价值。【教学建议】

1、调查了解所在县的县树,说说选择和确定县树的理由。

2、采集几片银杏(或其他树)的树叶,做成树叶标本(或书签),采摘树叶时要注意安全。【参考资料】

1、被称为“活化石”的动物如中华鲟,植物有冷杉等。

2、以银杏作为市(县)树的市(县)有江苏连云港、泰兴、四川成都,辽宁丹东等。

第五课 市花――百合花

【内容简介】

课文从湖州是一个遍地鲜花的城市导入学习主题――百合花的特点及其寓意。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知百合”、“说市花”两个方面介绍了百合花的类属(球根草本植物)和特点(形、色、香等),以及“百合花”寓意“百年好合”,引申为湖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人和”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湖州市的市花又是湖州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学习重点】

百合花的特点及寓意(湖州人民选择百合花为市花的主要理由)。【教学建议】

1、从花店购买(或花圃里采集)不同颜色百合花,作为教学用具,进行分组学习和研究。

2、通过画“百合花”,纸折“百合花”,了解进一步百合花的形、色。

3、在家长指导下,在自己住宅周边或阳台上种几种花卉,观察并记录其生长过程。【参考资料】

问题解答

以“百合花”作为市(县)花有城市还有陕西省省花、福建南平市(今延平区)市花。

第六课 家乡的石拱桥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若干种桥体的照片导入学习主题――石拱桥。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石拱桥”、“潮音桥”、“姊妹桥”等三部分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石拱桥建筑特点,以及湖州市内几座非常有名的石拱桥。如“潮音桥”虽然相貌平平,但它却是湖州乃至全国少有的具有“立交桥”功能的石拱桥。【学习重点】

1、石拱桥的建筑特点及其承重的原理,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2、湖州几座非常有名的石拱桥的结构及其美好传说,体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建议】

1、准备好实验材料,做个小实验验证拱桥承重的原理。

2、调查当地的石拱桥,画画石拱桥,拍摄石拱桥,举办家乡石拱桥展览。【参考资料】

湖州名桥简介

潘公桥。在湖州北门苕霅溪汇流处,明尚书潘季驯(1521——1595)所建,故名“潘公桥”。潘季驯系乌程人(其故里为今湖州环渚张槐溪村),明代著书水利专家。万历十二年(1584)贬官回乡,见苕霅两溪汇流处水势湍急,民渡艰难,其父潘尚(号僦庵)亦有在苕霅两溪汇合之处建桥之意,但未实现。为继承父志,遂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其间,潘躬亲其事。万历十三年始建,十八年竣工,历时5年。清道光二十年(1840)重建时为增加泄水量,改5孔石木梁桥为3孔石拱桥。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主孔净跨15.5米,拱矢高8米,南北孔净跨9.3米,拱矢高5米,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上下踏步各有50级。1984年8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潘公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骆驼桥。在湖州城中心,跨苕霅溪。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据宋嘉泰《吴兴志》,“以其形穹若骆驼背”,故名。北宋太平兴国中(976——983)改名迎春桥。时城中有横亘溪上三巨桥(迎春、仪凤、甘棠),迎春其甲也,惊湍箭驰,列柱栉比,覆以飞宇,约于雕栏。南宋时复名骆驼桥、重嵌唐大历湖州刺史颜真卿所书“骆驼桥”三字,后失。是桥经宋、元、明、清等朝重修、至民国20年(1931)左右,吴兴县教育局对桥作了改建,降低高度,改上下石级为大坡度。使车辆可通行。新中国建立后,对桥整修多次。1953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将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81年7月,骆驼桥加宽人行桥。1985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在桥南侧新建骆驼桥,原桥保留。新建骆驼桥为一孔,净跨25米,桥长33.44米,桥宽24.5米,分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等三道。

潮音桥。位于湖州市内南街,建于霅溪之上,为3孔石拱桥。俗称哑子桥,义称桥里桥。其名之出来有两说,一是春秋时西天目之水浩荡而来,水经桥的约束,发出海潮之声,舟揖经过,为避免事故,集中 注意力,故禁声,潮音、哑子之名由此而产生。二是旧为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十故名。至于桥里桥,系传说古时桥下有一小桥。潮音桥与塔里塔——飞英塔、庙里庙——府庙是湖州城内3大古建筑。明嘉靖十八年(1539),湖州知府魏济始建桥,桥之两端有东、西二亭。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陈幼学重建,两端亭改为阁,加以层楼。崇帧年间,民间失火,殃及东阁,旋即修复。岁月变迁,两阁渐废。桥几经修筑,最后一次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桥高7米,长50米,共27级石阶,两侧作石质吴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桥两端原都雕有白石卧狮,现仅存1只。桥上石板缝中生有拘杞、石榴等。潮音桥西岸河街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西侧次孔跨过人行道,这在古桥建筑史上实属少见。

仪凤桥。明万历《湖州府志》载:“府治西南苕溪上,唐仪凤(687—679)间建,因名。宋天圣三年(1025)知州高慎交重建,画栋朱栏与骆驼桥华焕相望。宋绍熙三年(1192)改建以石。”其后宋、元、明、清历经多次修建。民国20年(1931)改建,降低桥高,改上下石级为人坡度,以利车辆通行。解放后,仪凤桥经多次整修。1957年,湖州市人民政府将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1987年,仪风桥彻底改建,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宽度、长度等均与骆驼桥相仿。仪凤桥和骆驼桥,一直是湖州行政区域的界桥。清代,湖州府城就有乌程、归安两县的县治,即以市河为界,仪凤桥北属乌程县,桥南属归安县。

双林三桥。在湖州市双林镇的双林塘上,万元、化成、万魁三座石拱桥架在相距不到400米的河面上。化成桥居中,东距万元桥225米,西去万魁桥122米,极为壮观。1989年3月均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元桥始建年代失考。明亮靖间遭倭寇破坏;清康熙(1662—1722)间建木梁桥,名福成;率雍正八年(1730)改环石桥,名万元桥;道光十四午(1834)重建,至二十年(1840)落成。桥高7米,长51米,阔3.5米,石栏蹲石狮10对。

化成桥,一名塘桥。系元延祐年间(1314—1320)塘口化成庵一僧创建木梁,故以化成为名。明洪武初改砖,永乐间易木,大顺二年重建,至嘉靖中始环石,此后曾几度重修。高6.6米,长46米,阔3.4米。

万魁桥,初为木桥,几经塌记。清康熙元年(1662)砌石,至八年(1669)竣工。康熙五十 二(1714)至五十七年(1718)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改建,五十八年(1793)与化成桥同时落成。桥高6.8米,长51米,阔3.2米。

安澜桥。位于菱湖镇北栅,系3孔环形石桥,长58.5米,宽4.55米,高5.7米。上下踏步各33级。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镇祗园寺僧松岩,募化动工建桥,三年后松岩去世,其徒继师志边募化边建桥,未几筑成石桥,长虹初展,湖西墩至菱湖镇行人来往,个再摆渡,百姓称便,且较安全,故取名“安澜”。乾隆四十二年(1777),里人捐资改建成外形石桥。至今巍然屹立,为镇西北水陆路重要通道。南浔古桥。南浔镇河流密如珠网,民间有“十步一桥”之说、现属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有通津、洪济、广惠、万奎、化成、万古、垂虹、望月等8座。其中被称为南浔3大古桥的是:洪济桥坐落于南浔镇东栅,雄跨运河,俗称新桥。为石拱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建造年代不详。明万历年间(1573—1619),《湖州府志》已有洪挤桥的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重建。民国26年(1937)11月15日,国民党军队为阻击日本侵略进攻湖州,曾炸毁桥面,后经修复。修复后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供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3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洪济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津桥。横跨运河(古称东塘河,又称获塘河),明清时期,通津桥畔成为繁荣的丝市。曹佳虎《浔溪竹枝》词:“听道今年丝价好,通津桥口贩船多。”说明当年桥头丝市的繁荣景象。通津桥始建于宋代,为单孔石拱型。原名浔溪桥,后改称说津桥,俗称大桥。清嘉庆三年(1798)重建,咸丰五年(1855)、七年(1857)整修,同治五年(1866)又修。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通津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桥。在南浔镇南栅,跨市河,因桥在广惠宫前,故名。广惠宫又称张王庙,因此又称张王庙桥。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嘉庆五年(1800)重建。同治五年(1866)重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卷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1989年3月,湖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广惠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鼎甲桥。位于长兴县城北12公里鼎甲桥乡。跨光竹涧。桥志铭:“唐陆龟蒙隐居横玉山建此桥,后记。明初减仲和鼎新之,更今名。”嘉靖年间(1522—1566)臧应璧独力整修。万历二十四年(1596)明国子监祭酒、元曲一百卷编纂者、出版家减懋街循合捐重修。此桥为纵联分砌置法建造的单孔石桥;桥长30米,净跨6.2米,宽2.7米,高程6.89米;桥墩两侧砌有明清建桥《桥志铭》石刻。

兴隆桥。又名大乌桥、夹浦桥,位于长兴县东北14公里夹浦镇,跨夹浦港。始建年代无考,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建,桥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成的三孔石拱桥;长27.6米,宽3.55米,高约10米。兴隆桥用料考究,气势雄伟,是县内仅存的一座3孔石拱桥。

寿昌桥。又名上渚桥,在德清县二都瓦窑自然村。南宋咸淳间(1265—1274)县人姚智建。寿昌桥,横跨上渚河,为单孔石拱桥。长35.2米,宽2.8米,拱跨17.2米;上设须弥座式石栏板,间置莲瓣花纹望柱;两侧铺有跺垂带;墩用长方块石垒砌金刚墙。建筑古朴雄健,是德清县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桥梁,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问题解答

1、潮音桥高7米,长50米,共27级石阶。

2、桥墩上两个小孔的作用是造桥时用来插杠子把大石块抬起来。

3、双林万元、化成、万魁三桥的“凤尾”之说。据传,明太祖的军师刘伯温,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看风水。他曾经路过双林,赞叹双林是块宝地,形似展翅飞翔的凤凰。双林镇南的杨桥为凤首;桥堍双井为凤目;镇东有虹桥与镇西的大通桥相对,则为凤翼;镇北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并驾齐驱,称之为凤尾。乘船上,在远处就可以看见三桥层迭仿佛凤尾,当船逼近驶入桥下时,凤尾又化作了横贯运河的长龙。三桥高长相匹,鱼贯而列,形成了水乡泽国难得多见的壮丽景观。

第七课 莲花庄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几幅莲花庄风景照片导入学习主题――著名私家花园莲花庄。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名人”、“美景”、“奇石”三个角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莲花庄的特色,反映了莲花庄因有名人而驰名,因有美景而扬名,因有奇石而出名。【学习重点】

莲花庄的三大特色――名人、美景、奇石。【教学建议】

1、湖州市区的学校,结合游览莲花庄,说说它的特色。其他地方的学校,可组织学生结合春秋游,游览本地有名的公(花)园等,一边游览,一边观察其特点。

2、让学生编一张反映家乡园林美景的图文并茂的小报,题目自定。【参考资料】

1、第42页的几处景点分别为:“集芳园”(上左图)、“苕上辋川”(上右图)、“松雪斋”(下左图)、“水印别业”(下右图)

2、第44页的园林名称(从上到下、自左至右)依次分别为:安吉“古驿公园”(1行图1、2)、德清“春晖公园”(2行左图))、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2行右图“扬子鳄自然保护区”(3行左图)、南浔“小莲庄”(其余2图)。

第八课 百间楼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四幅“百间楼”的照片导入学习主题――百间楼。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百间楼的由来”、“百间楼的特点”介绍了“百间楼”除了具有江南水乡建筑特点外,还重点介绍它的建筑年代、风火墙、券门,以及跨河建造用石桥相连等特色。【学习重点】

百间楼的主要建筑风格,以及这种建筑风格的优越性和科学性(防火、经商、遮阳、避雨等)。【教学建议】

1、观察图片、读读文字、说说特点,体会“百间楼”建筑风格的优越性、科学性。

2、找一找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百间楼”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优越性、科学性? 【参考资料】

窗户上的小窗是为了传递小件物品之用。

第九课 名茶和茶俗

【内容简介】

课文从一望无际茶园、“陆羽故居青塘茶会”等照片导入学习主题――湖州的“名与茶俗”。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最早的贡茶”、“湖州的名茶”和“民间的茶俗”三部分介绍了湖州茶的历史、茶的种类和湖州的名茶,以及湖州人民喜欢喝茶与茶俗,反映了湖州种茶历史的悠久、茶文化的深厚和茶业发展的兴旺。【学习重点】

1、湖州名茶的种类及其名称。

2、湖州人民的茶俗,以及茶俗中隐含着的茶文化。【教学建议】

鉴于学生年龄小,平时多喝水少喝茶的实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图片、读读文字,围绕三个部分说说学习体会。

2、联系家系实际,说说民间的茶俗,这种茶俗对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有什么好处。【参考资料】

1、名茶的产地:“三癸雨芽”(湖州妙西镇);“梓坊雀舌”(湖州白雀乡);“莫干雨花春”(德清莫干山)。

2、熏豆茶和糍粑汤是特殊的茶:“熏豆茶”实质上一剂中药;糍粑汤实质上是一份点心。

3、茶的广告语举例:白茶为国饮,喝茶添寿辰。

4、小资料

异域饮茶习俗

茶叶是世界公认的三大饮料(茶、咖啡、可可)之一,但各国饮茶的习俗却不尽相同,各有妙处。泰国人喝冰茶。泰国人饮茶的习惯很奇特,他们常常在一杯热茶中加入一些小冰块,这样茶很快就冰凉了。在气候炎热的泰国,饮用此茶使人倍感凉快、舒适。

埃及人喝甜茶。埃及人喜欢饮甜茶。他们招待客人时,常端上一杯热茶,里面放入许多白糖,同时送来一杯供稀释茶水的生冷水,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印度人喝奶茶。印度人喝茶时要在茶叶中加入牛奶、姜和小豆蔻,沏出的茶味与众不同。他们喝茶的方式也十分奇特,把茶斟在盘子里啜饮,可谓别具一格。

第十课 竹的童年

【内容简介】

课文从观察几幅竹与笋的照片导入学习主题――竹笋。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笋的种类”、“笋的美味”、“笋的保存”三部分介绍了笋的特点及价值。【学习重点】

笋的种类及其价值,笋成长成竹的大致过程。【教学建议】

1、笋,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可边看边读边议。

2、种竹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发。没有竹子的地方,可以种植其他。【参考资料】

1、笋的分类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产笋的季节分:如冬笋、春笋和鞭笋(夏季,竹鞭的先端竹梢);二是按竹的种类和产地分:如早元笋、毛竹笋,花壳笋、黄竹笋、苦竹笋、石竹笋、麻竹笋、哺鸡笋、红竹笋、方竹笋、紫竹笋、肿节笋和矮竹笋等(有些笋产于福建省等地)。

2、绿色佳肴:

“百笋宴” 竹笋,以其味美、鲜嫩、清香而引人胃口,凡食者莫不对其赞叹不已。

我国是食用竹笋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据史料记载,先民们食笋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周朝,竹笋就已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晋朝的戴凯之在《竹谱》中介绍过70多种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名僧赞宁在《笋谱》中记有80多种笋菜谱。我省竹乡安吉盛产笋,民间喜食笋,“四时不乏笋味”。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湖州为官时就喜欢竹与笋,曾发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何可一日无此君”的赞叹。近代安吉籍著名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诗唱也叹吟出“客中虽有八珍尝,哪及山家野笋香”的诗句。

素有“中国竹乡”之称的安吉县,竹子的种类很多,决定了竹笋品种的繁杂纷呈,同一株竹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部位生长不同的竹笋。在安吉一带,常见的可食用笋有冬笋,一般在农历10月即有上市;还有春笋,指立春后破土而出的笋。常常食用的品种有早笋、毛笋、哺鸡笋(分为红哺鸡笋、白哺鸡笋、乌哺鸡笋、花哺鸡笋)、红竹笋、石竹笋等。此外,还有鞭笋。

有各种各样的笋,就有各种各样的笋味,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食笋方法和烹饪制作工艺。安吉山区一带的竹农,对食笋有一套经验,为了使鲜笋保质保味,积累了一整套对竹笋加工制作方法。如腌笋、酱笋、泡笋、笋衣、笋干、清斗笋等。既便于长期保存,又增加笋品的鲜香味。

改革开放以来,竹乡安吉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旅游观光事业的发展,得天时地利的安吉笋菜笋肴,经当地厨师运用现代烹饪工艺制作出笋菜宴。风味独绝的安吉“百笋宴”的诞生,缘于竹乡的高山、泉瀑、清风、沃土哺育出来的竹的嫩芽——笋。笋肉黄白,味鲜美,宜红烧、清炖、制汤,可单独制作菜肴,也可作为各种菜肴的辅料,作荤菜的辅料尤佳。鲜、嫩、香、脆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为“百笋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百笋宴”并非用一百支笋同锅烹制而宴,它是在吸取千百年来当地人民食笋烹制的经验,运用现代烹饪手艺,即炒、蒸、熘、煮、煎、爆、焖、烩等多种方式,或独立成笋、或辅以各种荤素原料配合成菜。有热菜,也有冷盘,并调制各类汤羹及以笋为辅料的各种点心,形成了风味奇特的“百笋宴”。“百笋宴”因其营养价值被烹调行家誉为“天下第一素食”。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B、B2以及磷、镁等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成份,对人体非常有益。

最早研究和较系统地推出“百笋宴”者,当属原安吉厨师曹位钧师傅,他出生在孝丰,熟悉那里的笋菜笋肴,在1987年已整理出87款各具特色的笋菜谱,在当地颇具影响。1993年9月,他集多年笋菜制作经验,主编出版了《竹乡笋菜谱》,介绍笋菜121款,成为安吉“百笋宴”的雏形。1994年,他参加全国厨师培训班,其“百笋宴”代表作“鱼米之乡”、“扇面笋斗”等笋菜被编入《中国名师菜典》。后来,浙江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拍摄了他制作的“百笋宴”菜肴50余款。如今,安吉“百笋宴”已成为吴越美食文化中绽开的一朵奇葩。

第十一课 蚕宝宝

【内容简介】

课文从蚕的一生导入学习主题――蚕的成长及蚕对人类的贡献。在“读图时间”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蚕从蚁蚕到蚕蛾的一生,这实际上是科普知识篇。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又分别以“湖州的蚕和桑”、“湖州的蚕文化”介绍了湖州养蚕业的发展史和蚕文化,说明了湖州曾对我国及日本等国的养蚕业的作出过的贡献。

【学习重点】

1、蚕的一生及其献身精神。

2、蚕茧的价值。

3、湖州蚕文化对人类养蚕业的贡献。【教学建议】

种桑养蚕是湖州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在我市很多地方(除山区外)都有养蚕的农活。学生虽已司空见惯了,但对蚕的生长及其对人类的贡献仅停留在感情层面。

1、结合我市春蚕、夏蚕、秋蚕饲养时来学习本文。可在校园一角饲养几条蚕,或学生在自己家里帮助爸爸妈妈饲养蚕。

2、结合饲养蚕的活动,记一些饲养日记,用自己的实践验证蚕的一生。

3、有条件的学校,可选取一至二个自然村,调查近两年春蚕饲养的情况(如春蚕种张数、蚕茧总产量、出售后总收入等),在此基础上写一份调查报告。

4、读读《无题》(唐〃李商隐),说说自己的感受。【参考资料】

1、蚕对人类的主要贡献:蚕茧缫丝、织绸、做服装等;蚕粪可以当动物饲料,或肥料;蚕蛹可以作药,或作饲料。2、2005年全国蚕茧产量有新增加,收购价格创历史新高,蚕农增收明显。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0个蚕桑生产省(市、区)的统计测算,2005年全国桑园面积1149.3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发种1705.76万张,较去年增长10.23%;蚕茧产量58.43 万吨,同比增长6.86 %;全年平均收购价格975.76元/担(50公斤),比去年每担提高179元,增长22.27%。其中春茧产量26.22万吨,比去年增长12.18%;夏秋茧产量32.09万吨,比去年增长3.08%。

2005年全国蚕茧平均收购价格在2004年增长19.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2%以上,平均每公斤鲜茧收购价较2004年增加3.55元,按此推算,仅卖蚕茧就为蚕农增加收入近20亿元,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第十二课 湖笔

【内容简介】

课文从湖州善琏镇的“湖笔之都”标志和“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的吉祥物“颖颖”导入学习主题――湖笔的创造。在“画里画外”板块里分别以“蒙公祠”、“蒙恬制笔”两部分介绍了湖笔的创造过程,其过程实属虚实相融。既有美丽的传说,又有真实的制作工艺。【学习重点】

湖笔产生的传说与湖笔分类。【教学建议】

1、湖笔,学生己十分熟悉。请学生自己看看、读读就懂。

2、用湖笔写字、作画,感受湖笔的“尖、齐、圆、健”四德。【参考资料】

宣纸〃徽墨〃端砚

宣纸:宣纸的出现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息息相关。宣纸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特定的地理条件,适宜的原、辅材料决定了宣纸选择安徽宣城泾县的必然性。宣纸就在造纸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泾县及周边的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桃藤(弥猴桃藤)汁。

泾县宣纸诞生之后,历经由少到多、由盛到衰、盛衰交替的过程。明代,泾县宣纸步入重要的发展阶段。工艺日趋成熟.品种花色日愈增多。清代泾县宣纸生产发展迅速。县东漕溪有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世家,生产日益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国土沦陷,交通阻隔,宣纸销路也因此受到阻碍,生产一落千丈。至泾县解放前夕,宣纸只剩下5帘纸槽苟延残喘,解放时已全部停业。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积极扶持宣纸业的发展,在遍访宣纸世家之后,选定了古纸棚泾县城东乌溪建立了建国后的第一家宣纸生产厂家,使宣纸业得到复苏并得到空前的发展。“红星牌”宣纸更是受到众所称颂。

宣纸有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之分。规格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尺丈

二、丈六。厚度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

徽墨: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父子。唐中叶至唐未,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大量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南移,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为黄山白岳之奇和练溪、新安之妙所吸引,遂定居歙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雅爱书法绘事,将召奚廷担任墨务官,井赐给“国姓”的奖励。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 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

宋时,随着制里亚的繁荣,形成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黟县的张遇、黄山的沈桂、歙州的潘谷、新安的吴滋,等等,都是十到十一世纪制墨业的著名人物。张遇是油烟墨的创始人,以制“供御墨”闻名于世,其“龙香剂”为历代收藏家追来的瑰宝;沈以占松煤用脂、漆滓烧之,得烟极黑,名为漆烟,人称其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吴磁所造之墨的妙处在于“滓不留砚”,曾得宋孝宗犒赏缗线二万的奖励。风靡一时的制墨高手潘谷,被世人誉为“墨仙”。他制的“松丸”、“狻猊”等墨品,具有“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的优点,被称为“墨中神品”,他晚年不幸落水溺死后,苏东坡写下“一如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的诗句悼念他。

宋善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更名为徽州,李墨及其他各家之墨,遂统一定称为徽墨。“徽墨”之名逐渐形成,相沿至今。

到明代,经受万元朝贵族严重摧残的制墨业重新复苏;制墨工人激增,文人兼作制墨成为一时的风气。特别是明朝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使徽墨传遍全国,乃至海外。据明末麻三衡的《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竟达一百二十多家。嘉靖年间的方正、邵格之、罗小华以及万历中期的程君房、方于鲁、汪春元、叶立卿等,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这时期的制墨特点是“桐油烟”、“漆烟”被广泛采用,并加入麝香、冰片、金箔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不仅质量精良,而巨墨谱的图式、墨模的雕刻,也各尽其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如激派送君房制的“玄元灵气”墨,董其昌赞赏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与程君房同时驰名墨坛的当推方于各。方氏精制了一种“九玄三极墨”,被誉为“前无古人”的佳品,声誉已经“传九士,达两都,列东壁,陈尚方”。在此期间,富有装饰性的成套丛墨——集锦里,也开始出现,就连装墨的漆盒也非常精致。

至清初,制墨倾向于实用美观,集锦墨和另锭墨进一步盛行。歙县的曹素功、绩溪的汪近圣、歙县的任节庵以及稍后崛起的胡开文,被称为清代四大造墨名家。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曹素功献墨,颇得赏识,遂赐“紫玉光”三字,于是名声益震。汪近圣以制集锦墨著称,“其雕镂之工,装式之巧,无不备美”,他的砍子汪惟高曾应召人清内府教习制墨。咸丰年间,鸦片战争之后,整个制墨业陷入赖帐不振的境地,胡开文的墨店却由于徒孙众多,分布大江南北,故其墨行销国内外,独里一时之秀。胡氏的“地球墨”,于一九一五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和南京南洋劝业会忧等奖状。时至今天,年淹代迁,人们仍能看到胡氏早期的“织耕图墨”、“四阁藏书墨”以及“苍佩宝墨”等珍品。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支持各地墨厂墨店的恢复和发展。一九五六年,分别在屯溪、歙县成立了徽州墨厂和歙县徽墨厂;绩溪县成立了徽墨生产合作社;泾县文化用品厂稍后也恢复生产,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新生。广大制墨工人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不断加以革新,工艺精益求精,品种日新月异。徽墨按质分高、中、低三档;按取料不同分超激烟、桐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数种。其中以超漆、桐油两种烟墨尤为著称。目前,我省的四家墨厂不仅大量生产书画用墨,还继承明清两代的优秀传统,制作了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金龟”,“蝉墨”、“罗汉墨”等,都是足以称道的精品,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特别是屯溪徽州墨 厂的超漆烟墨,系用桐油油烟、麝香、黄金等珍贵材料制成,堪称特种工艺精品,一九七九年国庆前夕。国务院向这个厂颁发了全国优质产品银质奖章。

端砚: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此处古属端州,因地得名。据文献记载,端砚“始出于唐武德之世。”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对它多有歌颂赞美之词,并著书立说以彰之,可知端砚历史源远流长,名闻遐迩。

端砚优点何在?历来公认在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石品花纹秀丽多姿;“叩之不响,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宁水不耗,发墨利笔。”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性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名扬中外。

(以上资料可以查阅:湖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信息中心――地方课程)

第四篇:湖州桥文化

湖州桥文化:

庙里庙、塔里塔、桥里桥――潮音桥 潮音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一座三孔石拱桥,石桥当中更有木桥,桥上行人,桥下堤岸也能行人,具有现代立交桥的雏形。又称“哑子桥”传说有聋哑渡船人曾为抗争潮音桥被毁而殉命,后人为纪念他,无论行船或步行,只要经过潮音桥,都默默无声。骆驼桥――唐垂拱元年(685)建。原桥名乃颜真卿所书。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录一)(唐)刘禹锡 骆驼桥上蘋风起,鹦鹉杯中箬下春。水碧山青知好处,开颜一笑向何人?

“三年京国厌藜篱,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苏东坡 骆驼桥边原有一个集市,叫骆驼桥市,据说赵孟頫曾经在此卖字。杜牧与湖州水戏:杜牧为何刺湖州的传说,碧澜堂为其所建,所题。清代改为馆驿“接官厅” 马军巷――南宋大将军韩世忠的马军营驻扎过的地方 碧澜堂――“一夜碧澜堂上坐,只疑身在水晶宫。”――张逸 宋代梅尧臣《游霅溪诗》:“共爱霅溪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蘋生楚客将归日,花暖吴蚕始浴时。临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画船载酒期君醉,已是无谋任翦夷。” 唐湖州刺史杜牧的碧澜堂而得名的馆驿巷,甘塘桥――

赵孟頫故居、江子汇――鸥波亭(赵孟頫游息之所)

“武功坊”――湖州历史上众多石牌楼中仅存的一座;建于明代中期。去思碑:纪念张士元功德。

红门馆――原名弘文馆,右文馆,为明清两朝科举考场与考生的膳宿之所。桥梁的各种构件

护栏石、望柱头、合龙板、龙门石、间壁石、长柱石

龙、狮、荷莲、云纹、飞叶、蝙蝠、乌龟、菊花、蔓草、八卦、太极、如意、宝幡、暗八仙、风火轮

湖州石桥雕刻以“龙”为主――镇桥压水

桥楹,是湖州桥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内容有:桥梁历史、地理位置、桥梁坚固、山水风光、神话典故、弘扬宗教、凭吊先人等。名人与古桥关系密切。

晋朝车骑将军沈充在武康千秋桥畔弹唱吴哥不休;唐朝诗僧皎然与和孚塔影桥的传说;苦吟诗人孟郊与家乡武康清河桥的情缘,著名书法家、湖州刺史颜真卿在长兴许公桥步云赋诗、晏饮是桥的史话;晚唐诗人陆龟盟营造长兴鼎甲桥的美传;北宋文学家、湖州知州事苏轼手书刻石东林回仙桥的轶事;南宋右丞相吴潜与故乡新市状元桥的纪事;南宋丞相兼枢密使游似寓居雷甸库桥头的故事;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寓居下昂镇时为听月、望辉、众安三桥题字的美传佳话,明代水利学家潘季驯独资修建湖州潘公桥的家乡情愫;清代汉学家、训诂学家俞樾在德清四仙桥题联的趣事。

第五篇:湖州名胜古迹传说

湖州名胜古迹传说

洞穴类 黄龙洞系列

黄龙洞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当地因为两三年没有下雨,草木、庄稼都枯死了,根本见不到水,当地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到处求神祈雨。老百姓来到白雀寺祭观世音,求观寺音帮助降雨。她非常善良,观音求玉皇大帝请他帮忙,要求下雨。玉帝说白雀那边没有安排龙管辖那一片,所以没办法下雨。观音就来到太湖,里面有一条黄鳝,但他还没有成仙,所谓“千年成龙,万年成仙”,他时间不到。观音对他说无论如何也得帮忙,黄鳝听了,决定帮她这个忙。然后到处找水,但找不到水。有一天,他找到一户人家,发现这户人家的小院里有一个墨池(因为好的砚磨出来的墨水是不会干的)。于是他决定用墨池里的墨水来降雨。天下雨了,地上的水都是黑的,水下到了老百姓的厕所里,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天上查到此事,原来是这条黄鳝触犯了天条,于是要将它斩杀。黄鳝问观音该怎么办?观音说不要紧。到那天,你就到我这来。黄鳝问观音到她那该怎么走,观音叫他只要延太湖南岸走,逢白而上。到了那天,黄鳝见到一座山石是白色的以为到了,就从地下钻出来,天上的协公看到了,就一个闪电将他斩杀。黄鳝对观音说:“我是为老百姓做好事,如今却遭害,我死后要将当地老百姓臭死”。观音对他说不要这样,等他死了风干后,她就给他造成一座龙王庙和一座龙王殿。于是到现在便有黄鳝死后不腐不臭之说。黄鳝从地下钻出来的那洞,就是黄龙洞。黄龙洞传说

(一)小康王与黄龙洞传说:提起黄龙洞,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传说:“南宋初,小康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越追越近,情势非常紧迫,这时,一条巨大的黄鳝挡住去路,康王心急慌忙,顾不了许多礼仪,就向黄鳝跪下恳求说:“黄鳝,黄鳝你若能救我逃脱这场动难,我有朝一日登九五这尊,就封你为龙。”黄鳝听了让开一条路,让康王躲进自己的山洞,自己在洞口护着,金兵追到这里,看看不见了康王是踪影,有一条黄鳝挡住大路,金兵举刀要杀黄鳝,黄鳝一跃而起,口咬尾打,把金兵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掉头就逃,康王终于脱离危险,后来他在临安登了帝位,没有忘记曾经救过他的黄鳝,就封黄鳝为黄龙,那座小荒山为黄龙山,黄鳝住的山洞为黄龙洞。现在黄龙没有了,那山那洞还在。(《小康王与黄龙洞》,见《湖州市故事卷》)。黄龙洞传说

(二):黄龙洞与龙溪江的传说,要说黄龙洞,先说龙溪江,龙溪江是西汉汉武帝时有个兼管农田水利的搜粟都尉赵过征集民工开凿的,它自太湖引水南来,环城而去。传说河成水到时,一位白胡子老爹看见河面上闪闪波光,说是龙鳞那赵大人莫不是条青龙,长河是他所化?而城北黄龙山的那个大洞相传是一条搅得干旱的黄龙所据,湖州老百姓为此将这条长河起名“龙溪江”,把那个洞叫“黄龙洞”,自从有了这条龙溪江,湖州便水旱调匀,五谷丰收,成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龙溪江与黄龙洞》见《湖州市故事卷》)

黄龙洞传说

(三):民间广泛流传着,很久以前,玉皇大帝看到民间老百姓每天起早摸黑,劳碌干活,于是大发慈悲,天降面雪,让百姓不劳而获,民间百姓吃不完,于是就用面粉做成小孩的尿布袋,垫在小孩的屁股底下,此事被玉帝知道后十分愤怒,民间百姓竞是如此挥霍,遭塌粮食,大怒之下就降了黑雪,长年干旱,把地开成裂缝,这时在太湖里有条黄鳝精,看到百姓受干旱之苦,就想把太湖的水引到庄稼地,犯下滔天大罪,触犯天条,为求自保,便向观音求救,观音菩萨跟他说:只要逃到崖石洞里就可躲过雷公的追捕,于是,鳝精就从太湖游到黄龙宫之后,以为到了就把头探出来巡视,却被雷公一霹雳把头霹下来了,头滚到了山下漾中,染红了整个池水,后来百姓为了纪念鳝精就把漾取名为红山漾。

据传说,黄鳝头在黄龙洞,尾在天下第九洞(现位于西山)今小雷山。

黄龙洞传说

(四):在民间广泛流传,以前这里没有洞,由于这边闹干旱,太湖中住了一条黄鳝精,良心很好,看老百姓快要没粮食吃,都要饿死了,他就上天偷露水,每天三更去偷玉皇大帝的砚水(这个水永远不会干的),后来玉皇大帝发现砚中的水少了之后,派天兵天将守在砚水边,三更天时黄鳝精又来偷,被天兵天将发现,要捉他,后来从天兵天将那里逃出来,逃到观世音地方向她求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给他指了一条生路,让他逃到石心上就安全了,后来他逃到了黄龙山上,碰到石头以为到达了安全地带,就把头探出来被天兵天将砍下了头,头砍下之后滚到了山下漾中,染红了整个漾中的水,所以后来那个漾取名红山漾。

黄鳝形似黄龙,后来人们称此洞为黄龙洞。沈家洞故事

弁山有大小珑玲山,据记载:“小玲珑令属之沈氏,此山石色微黄而更奇,丘蟋空,中洞穴千数,皆旁相通贯,故名玲珑。” 小玲珑山有小玲珑洞,即沈家洞。沈家洞且“沈氏扶剔为之,因名”,关于“沈家洞”的由来,也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相传明代时的湖州沈太史(即上述的沈氏)因将当时湖州百姓困苦生活如实上奏朝廷时,不但没被朝廷重视这个问题,而且被奸臣所陷害,所以被迫逃亡。在官兵的疾追下,沈太史首先逃上了弁山的法华寺,当时已经是半夜里,敲了很久的门也没有人来开。眼看这样下去也只能坐以待毙,还不如索性另找藏身之处。

于是乎,他连夜翻过张亩岭,来到小玲珑山,四周荒芜人烟,根本没有人来过的迹象,他便放心地继续往山里走,走了不远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大溶洞(就是后来的沈家洞),他便进了去,准备过一宿。就这样,他逃过了一劫。

后来,他觉得这里很安全,而且很幽静,于是决定终身隐居于此。白天,他到太子湾活动,关心体察民情,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晚上便回到洞里休息。就这样过了一两年,当朝廷放弃捕捉沈太使以后,他便开始在洞前造道观,挖水潭,并修了一条直通太子湾的石子路,那就不用翻山越岭了。

所以,后来世人为了纪念沈太史,便把这个洞命名为沈家洞,也有人说“太子湾”在文革时被改为“太使湾”也与沈太使有关。

再后来,伸家洞的道观的香火很旺,据说最后一个道士是杨道士,而且又来了一位漂亮的年轻的姑娘,太史湾人都叫他宝姑娘,她是为了躲避父母的包办婚姻而逃到这里来的。由于一次失火,杨道士和宝姑娘就都搬了出来,杨道士在太史湾继续生活了下去,宝姑娘不知去向。金鸡洞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以前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突然一道刺眼无比的闪电划过北山,一阵响彻整个村庄的惊雷过后,潘公墓两边的用石头雕成的两位大臣和两匹大马神奇地复活了!如今在站立在潘公墓旁的那位“大臣”复活后,便化为农夫下了山,不久以后与一美丽的女子结为夫妇,过着清寒的日子。一年后,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被太史湾人称为英雄的李成孝。

由于要维持生计,李成孝的父亲每天都要挑着从山上砍来的柴进城去买米来养活一家人。一天,他拎着从城里换来的米摆渡准备回家(因为当时弁山上建了一个沙王国,这条河是必经之路,必需摆渡才能通过)。他一上船船就重心不稳,开始东摇西摆起来,船夫便奇怪的问:“你怎么重得像北山上的石头啊?莫非那石头人变成神仙下凡于此?”李成孝的父亲便想:往日都能来往自如,为何今日却会发生此事,而且被凡人识破真身?莫非今日便是我的祭日?于是,他纵身一跃,跳进了河里淹死了。

一个女子要把一个孩子养大成人绝非易事,但要活下去,就必须坚强。于是,母亲拉着未满八岁的李成孝到处讨饭,当娘俩一路乞讨到长兴的现在的李家巷一带时,遇到一个大户人家----员外府,小成孝敲了很久的门也不见有人来理睬,便一手把大铁门上的铁环给扯掉了。员外应声而出,见他小小年纪身体瘦弱,却力壮如牛,可能就是算命先生口中所说的自己的贵人,便收养了他。

后来员外见他已长大成人了,便让他去自己买下的一座山上放羊,告诉他那山上有很多凶猛的老虎和饿狼,问他敢不敢去,他二话没说,第二天就背着行囊上了山。他凭着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一身牛力和智慧,不仅保全了所有的山羊,还征服了山上所有的野兽,这也就是为什么李成孝会被称为“看羊大户”的原因所在。

再后来,他为了给山下的村民做点善事,便在山顶上建了一个大鸡棚,在里面养了一只金鸡,这只金鸡每天早上会在太阳升起的时候,站在鸡棚旁的举石上高声啼叫,村民们每天也习惯在这个时候开始一天的劳作。这就是流传已久的“金鸡山”上的“金鸡报晓”!桥类 将军桥

(一)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王妃身怀龙子,这个王子非常奇特:在肚子里就能说话,王妃怀胎3年都没有生下孩子,皇帝觉得该孩子有仙人保佑,便立为太子。某日老皇帝与世长辞,而朝中又有奸臣当道,想谋朝篡位,于是王妃得到有人想加害王子的消息,便连夜出逃,与老皇帝的一个护国大将军在一个桥头相会,有这个护国将军来保护王妃与没有出世的太子,然而在去碰头的路上,追兵重重,正值情势危险之际,王妃肚中的胎儿说话了:“母后,拔下您头上的金钗,在身后划三划,便可以逃过此劫,谁知王妃由于过度紧张,拔下金钗在身前划了三划,一下子前面便出现了三条湍急的河,然后截住了去路,因此王妃和太子被杀害了。而另一边将军在桥头苦苦等待,却没有等到王妃的身影,直到天亮后才得到消息,王妃和太子被杀害了。将军万分内疚和自责,认为自己没尽到本分完成使命,活着无颜便自杀了,后人为纪念这个忠肝义胆的将军,便称这座桥为将军桥,而身后的山则称为将军山。将军桥

(二)古代有一皇帝担心自己晚年皇位不保,便命相关大臣去查哪里有龙气会出天子,查到之后马上上报。一天,一大臣夜观天象,发现乌程鸟山一带有龙气,将出天子,遂立即起奏皇帝,皇帝万分着急,当即下令杀光鸟山一带所有怀孕的妇女。而在这个时候有个妇女怀胎3年孩子都未出生,该孩子很奇特,在母亲肚子里面就能讲话,于是孩子对母亲说:“我们赶紧逃往成皇山一带,那里将有一名将军来接应。”该妇女听了连忙逃往,路途中出现了一个三叉路口和一座桥,路口中一条通往龙山,一条通往成皇山,母亲情急之下随便走了一条,直到龙山脚下,已无去路,这时肚中的孩子问母亲:“我们现在所处何处?”母亲回答:“在龙山脚下。”孩子叹了一口气:“我们现在是笼中之鸟,已无路可逃,假使我们逃往成皇山,我将成皇,现在晚矣。”母亲听后后悔不已,自杀而亡,而将军在桥头苦苦等待,直到听到太子已死的消息,仰天长叹:“太子已死,我留下又有何用。”遂拔剑自刎。后人为纪念将军,故称该桥为将军桥,后面的山为将军山。报恩桥

在抗战时期,新四军在白雀村扎营。某日一群日本军企图占领白雀村一带,便好浩浩荡荡向白雀村进犯。

当时想进入白雀村必须经过一条河,而河上只有一座独木桥,于是新四军的一名战士灵机一动,想出一个方法,请示上级通过后,便采取了行动,结果不出所料,日本军全部被歼灭,到底那位战士想出的是什么好办法呢?原来那名战士将桥上所有的绳索都放松,再让冲锋队在将军山前用机枪瞄准报恩桥,只要敌人一上桥,就用机枪扫射,没有敌人能通过此桥。现在原木桥已不存在,但当地老百姓得知后,为纪念这个聪明的战士和这座木桥所做的贡献,又新建了一座石桥,取名为报恩桥,现今我们所看到的石桥就是报恩桥。潘公遗故桥

在江南水乡,河道和桥梁或许是城镇历史最为恒久的记忆本。人们沿河而居,凭桥来往。一座江南城镇的历史画卷,多半由小桥流水,叶叶飞舟,民居错落,桥宅相连的市井图连缀而成,而画卷中最绚烂、最让市井图中人自豪的画面大概是:白墙黑瓦夹道的水巷中,摇出一艘乌蓬的船,年轻的举子站立船头,一袭青衫似乎在满腹经纶的鼓沛下随风而动,炯炯的目光穿过一座座石桥的圈拱,飞骛远方。多年以后,昔时的英俊才子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者,载着满船的书籍和声誉荣归故里。江南水乡的灵气造就了一代有一代名流显宦,这些之中的竣拔又以自己的才华和声名为家乡增光添彩。而他们曾经走过,曾经泊过的桥梁,伴随着世世代代相传的掌故,与他们一同享受后代的景仰。湖州城北苕 两溪汇合处的潘公桥,就和湖州的一位历史名人潘季驯紧密相连。

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湖州市区环诸乡傀溪村人)明嘉蜻二十九年(1550)进士,进入仕途。

十五年后,潘季驯被委任为右金都御史,首次参与黄河河道治理,主持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减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就离职。

隆庆四年(1570),黄河在胚州(今江苏省胚县),晖宁(今江苏省晖宁县)决口,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潘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方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又遭劫罢官.万历五年(1577)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口,和水该向水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千,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被淹没。次年夏,朝廷命潘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嗣郎第三次负责治理黄河。潘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堙没。虽可修复,但其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建议以今道为基础,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一防溃决,有以为淮河水清、黄河水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应筑高堤,籍淮河之清水以冲黄河之浊流。使二水并流,则每口自浚。这一建议经朝廷批准后得以实施,于次年冬,完成对黄、淮两河的治理。万历八年(1580年)春,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不久又被削职回乡。

乡居期间,潘鸡驯见湖州北门 笤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联想到自己禅尽心智治理黄河,有功天下朝廷,却屡糟物仪,屡被罢官,如今罢官回乡,理应为家乡民众尽一己之力,何况建桥也是扒公宿愿。于是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从万历十三年(1587年)破土动工,历时5年竣工。参与建桥的乌程县令杨应聘命名为潘公桥,清道光年间重建时改五孔石梁桥为三孔石拱桥,桥长57.5米,宽6.6米,高9.5米,两坡各设踏步50级,两 原来一对石 员,也有人叫它“ 龙”,力大无比,据说是让它们在洪水来时驮负大桥的,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

万历十八年(1590年),潘季驯再次出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治理,次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冲入吓镇(今江苏沛县东北),毁坏田地房屋无数,众多居民被溺,潘季驯及时筑提阻塞,才避免更大损失,次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部御史。潘季驯先后四任河道总理,主持治理黄河,长达27年,以增筑提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无不费心操劳,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筑提防溢、建坝减水、以提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著有《河防一览》、《两河径略》等。

潘公死后归葬故里,墓在升山三墩村,毁于“文革”,但形迹可辨,这里四水环抱,仅一木桥连通,墓垒土起封,坐东朝西,竟在遥奉弁山祖坟,其祖父潘癸之墓位于弁山太史湾,墓穴及部分石人、石墓表、长长的墓道仍得保存。当地人称“笠冒坟”,至今潘氏后人常来祭墓。在潘季驯治河三百年之后,一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西方水利专家兴致勃勃地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采用双重堤制,沿河堤筑减速水堤引黄河泥沙淤高堤防”的方案,并颇为自得地撰写成论文发表,引起了国际水利界的一片关注,不久以后,他们便惊讶地发现这不过是一位中国古人理论与实践的翻版,世界水利泰斗、德国人恩格斯教授叹服道:“潘氏分清遥堤之用为防溃,而偻堤之用为属水,为治导河流的一种方法,此点非常合理”高傲的西方人这才开始对中国古代的水利科技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水类 太史湾的传说

太史湾,在文革以前叫“太子湾”因出过一位小太子而得名,太子湾的传说:传说在太子湾命名以前这里出了个太子,他没能成王,应该说在娘胎里就开始逃亡,还未出生就夭折了。一般的孕妇怀胎十个月,而这个太子可能是由于他的尊贵,竟在娘胎里呆上12个月之久,而且传说这个小太子10个月时就在娘胎里和娘说话。

在那种朝代更替频繁的战乱时期,一个小太子的降生,无论是对他的亲人和家人还是他自己,无意就是一个灾难可能上天特别偏爱这个即将出世的小生命吧,竟多次安排暗中保护。所以,在皇妃有喜的那天,有一猫一狗来到他家。传说每一个在任皇帝在天上都有一个自己的信宿,天象大师可以通过星宿的动向测知各种情况,所以为了不让当时的子末星发现太子的所在,这一猫一狗便每天轮流放哨。一天,太子的舅舅来做客,见家中的猫和狗都往屋顶上窜,便顿生厌恶,说畜生往屋顶跑是晦气,不吉利,一定要把猫和狗达死。猫和狗最终别打死了。情况就大为不妙,敌人很快就知道了太子将要出世的消息,便大举进军。

在追杀皇妃的敌人就要杀到这个村庄时,腹中的太子开口说话了,让娘赶紧逃走,不人就会没命的。皇妃已顾不得惊奇和恐慌,一想想保住龙钟要紧,便拼命的没有方向的跑,当然,一个即将生产的孕妇怎么能有很大力气跑呢?所以很快,敌人就追上来了,吧她包围起来,就在那些凶残的回子手向她提步一步的逼近,腹中的太子开口了,照着儿子的话,她立即从头上拔下发夹,在自己站的地方画了一个圈将自己围住。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不她话的哪个圈迅速隆起,周围瞬间变成了沙港,冲上来的敌人都被沙水淹死皇妃乘着旁边的小船逃跑了。这就是现在太子墩的由来。

然而,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速,话说皇妃乘着小船不知不觉的来到了将军山,将军山上有土、石二将,他俩化做两个小孩在河边玩水,而实际上是在等待皇妃的到来皇妃上了岸,两个小孩子乖巧的来到她的身边,服者她来到报应桥,因为将军不能离开将军山,所以只好把她送到桥头后转身飞走了。

现在眼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向东去垄山,一条是向南去成皇山。皇妃急了,不知道该往哪里跑,这时,腹中的太子开口叫她向南走,去成皇山就安全了,而此时的皇妃头脑里一片混乱,已经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了,于是她就决定朝着自己前脚的指向的那条路跑。可是她又怎么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就是通往垄山的路。垄山是一座孤山,周围都是平原,敌人一追上来就无路可逃了,成了“笼中之鸟”,必死无疑了。小太子知道这次在劫难逃了,便狠下心咬破娘的心脏和娘同归于尽了。

马池潭传说:传说中的马池潭与丘城相连,而丘城有两个城,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城归城,但地势不高,是用土填起来的,前面的城驻车马,后面的城住人,当时城里住着鲍三娘,她占山为王,是丘城的强盗头,城边上都种着矮而有刺的树,这种树称为狗结树,因为当时没有城墙只有靠这种树来阻挡旁人进入,城后面即城的北面有个潭,鲍三娘有一匹宝马就在这个潭里饮水,故名马池潭。

(后话)后来丘城被攻,鲍三娘战死,传说中此宝马有灵性,便一头栽入潭中淹死了,后来徽州人善于识宝,打听到这里面有此宝马,便来抓。因其是宝马不会轻易被抓,必须用九节龙冠葱(九节龙冠葱即此葱,葱上长葱,葱上长葱……长成九节)来引诱它,后来宝马真的上当,缰绳出现时像毒蛇,徽州人害怕不敢抓,有人说宝马跑了,有人说宝马还在池里,相传此宝马有时会露出水面,露出水面时,池水会不断涌动,有村民说看见过,有待考证。红山漾

以前种菱角。58年大跃进时,把河港围起来,把水打光种田。由于水系条件不好等原因,下雨雨水就会积下来,会把庄稼全淹死。到75-80年白雀乡组织每个村出劳动力,重新挖泥改鱼塘,它所有制归白雀乡所有。现东面有大量的芦苇和杂草,西面全部是鱼塘,承包给个人养鱼。但其中1/4已被荒掉。红山漾还有一个民间传说。很久以前,这个地方很久没有下雨,庄稼全部枯死了。观世音找太湖的黄鳝帮忙。黄鳝非常有善心,他利用一家的砚磨墨(好的砚墨水永远不会干)发水下雨。结果下得雨全是黑色的,百姓觉得是罪过。此事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私自发水下雨触犯天条,于是让雷公斩死了黄鳝。黄鳝的尾巴挠动形成一个漾,它的头从黄龙洞山上滚下来,流下来的全是血,就命名那个漾为红山漾,它的头也掉进了红山漾。山石类 棋盘石的传说

相传此石头位于黄龙洞边上这块石头,有个屁股印,我们上黄龙山时打过但没有找到。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仙人坐在黄龙洞边的石头上下棋,他们一边下一边聊天,其中一个仙人讲:“湖州是个好地方,只可惜香山头朝东北,可是头转过来风水就好了,就能出一斗二升芝麻的大官了。”另一个仙人说:“你用绳子拉下就好了。”当时一个砍柴的人正在看他们下棋,于是仙人要他来帮忙,他说:“你们两个真是牛皮大王,一根棉线怎么可能把山拉过来。”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被砍柴的人一说便不灵了,于是砍柴的人拉的时候,棉线断了,他掉下摔在石头上,便在石头上留下了屁股印子,至今还在,后来砍柴的人看完两盘棋便回家了,可是家里人都死了,村里的人也都不认识他了,原来看仙人下了两盘棋,人间已经过了两百年。大小雷山

至解放时,太湖大小雷山及以南北域属湖州志乘记载,大雷山与小雷山之间称“雷泽”晋周处《冈土记》称:“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其间即雷泽、舜所渔处也。”旧府、县志载,长兴县有古迹馀鱼浦,在县东北四十二里太湖边,据清同治《长兴县志》,引宋《太平寰宇记》,舜渔于大小雷,舜治天下时,此地得到开化,过去的渔人来此定居,以名为馀鱼浦。

小雷山位于小梅村的东北方向,距离20多公里,大小雷山又相距很远。关于这两座岛屿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传说以前住在太湖边上的一个妇女生了两个双胞胎女儿,奇怪的是这两姐妹一生下来就会叫妈妈,村民们都感到非常奇怪,哪有小孩一生下来就会讲话的啊,都说这两姐妹是怪胎,是妖怪投胎的。这妇人受不了村民的流言诽语就把大雷和小雷这两姐妹分别扔在太湖里。后来她们两姐妹就变成了现在的大小雷山。据说这两座山,如果天气晴朗,站在一座山上可以看见另一座山时,两姐妹就要相认了,那说明今天不久后就会下雨了。腰子石

在小雷山上的岩礁边有多处形状奇异大石头,当地渔民称之为腰子石。这些腰子石以一定间距排列着,长约40至50米。中间是一段段分开的,小船可以开过。在些腰子石中间的空隙大,大船也可以开过。这两块腰石也有一个传说。据说以前江苏有个陈王住在城州城,这个地方原来看起来像包公的衙门,飞英塔本业也是在城州城的,后来城州城由于一块洪水把它淹没了,才有了湖州城。所以有“淹了城州城,还有湖州城”的说法。湖州本无飞英塔,城州城淹了后,城州的飞英塔也因此飞到了湖州,飞英塔飞到一半累了,就在小雷山休息了一下,没想到这塔的份量很重把小雷山压了下去,小雷山上的石头都往外压了,刚好形成了腰子形状,这塔立马飞起来停在旁边,没想到也是这班如此,从此就有了腰子形状的腰子石。独母山及怪石

独母山在图影村内,高50米左右,现山上杂草丛生,有一些果树,据说孙权母亲是安葬与此,旁边有许多千奇百怪、独具特色的怪石,其中有两块特别大连接在一起,形状像似一张床,传说王母娘娘曾经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在这里住过一晚,这两大石传说就是王母娘娘的床,旁边的小石就是众位仙女的化身,站在石头上看图影村的美景是件很享受的事。石龟

相传古时候温山一带经常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地百姓深受其害,叫苦连天。后有一位风水先生说,要有一只石龟在山间镇压,方可为百姓解除疾苦。当地百姓就在温山的大坞里安放了一只巨大的石龟。说也奇怪,自从石龟安放在此处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传说当时这只石龟经常爬到山下的村里偷吃东西,后来被雷公知道了,雷公非常生气,一个雷劈下来,把石龟的头劈掉了,所以我们看到的石龟是没有头的。西瓜石

在黄龙洞的西面。从前,在这地方有两个仙人在下象棋,谈及太湖的香山,有一神仙说,“湖州本是个好地方,可惜香山头朝面不对。”另一位便说,“那我们可以将其转个头。于是棉线一头拉香山的头,棉线的另一头缠住自己的手,用力拉使香山转头。一位砍柴的农民看到此景后,感到非常可笑,说“区区一根棉线怎能转动香山,简直是天方夜谭。”话一说完,棉线便断了仙人身体往后倾,一下子坐到石头上,石头上便留下了仙人的屁股印。仙人在西瓜石旁便提了一首诗,“湖州本是真龙地,可惜香山不转头!”据村民说,现在它的印迹还能看到。或许当年仙人将香山转个头,改变湖州的风水,湖州将会是另一番气象。双井岭

(一)明朝朱元璋朱太祖时,他为了巩固保障帝位不受威胁,就命人到全国各地进行搜查各方有贵族之气之地。有一闪,军师刘伯温在过湖州时发现在蜈蚣岭(今双井岭),风水极好,有出贵人之迹象。为了保护江山,于是回去禀报皇上,后得令命刘伯温破了这个蜈蚣岭的风水。他在蜈蚣岭山上挖了两口井,意为蜈蚣死。贵人之气散,而这蜈蚣岭也因此改名为双井岭。双井岭

(二)在宋朝时双井岭称为蜈蚣岭,那时在太湖里有一帮土匪,一个叫杨虎,一个叫余化龙。他们在太湖上为非作歹,极为猖狂。宋皇帝忍无可忍,于是派大将岳飞去搅匪。有一次,土匪打不过岳飞就游泳逃之,在小梅港处上岸,到了小梅镇。那时天还没有亮,老百姓还没起床,除了豆腐店的老板。当时他在做豆腐,做豆腐时风箱发出的声音引来了逃之而来仇寒交迫的土匪。老板问他俩哪里人,他俩说湖州当地人。老板没多心,请他俩吃了两碗豆腐,吃完后,他们又继续逃亡,入小梅山上爬,直到蜈蚣岭。其他 古井

位于渔山村双井岭上,现在此井已毁,留有遗址,关于此井名称由来有个传说故事:宋朝时,太湖有两个本领很大的匪人,一人叫余化龙,另一人叫杨贵,在太湖独霸一方,结党偷盗,为匪作歹,惊动官府,皇帝便派岳飞去缴灭他们,土匪听到风声,便逃到了小梅镇,肚子又饿,天又黑了,老百姓都没起床,却有一家豆腐店开着,听到烧火的风箱声后,就进门而入,老板问他们是哪里人,他们回答说:“湖州人”,知是同乡后便让他们吃了两碗豆腐羹,吃完后就往小梅山走,逃到了双井岭山,因其形状像蜈蚣,所以取名为蜈蚣岭,以上就是双井岭名的由来,后来,明朝朱太祖为保帝位,派道士寻找风水宝地,此道士来到小梅山,见蜈蚣岭上有龙虎之气,是出皇帝的地方,便连夜派人去告诉太祖,为破其风水便命人在山上开了两口井,因此后改名为双井岭。小梅村村名的由来传说 太湖是一个城,名叫渲州城,城里人很富裕,家里设备很豪华,连家里的座便器也做成龙头的形状,在龙头上大小便,龙是神圣的象征,他们的行为对龙是非常的不敬,其中一个保姆心地非常善良,每天都把龙头擦得很干净。有一天,龙突然显灵了,对她说:“如果有一天,我的眼睛红了,这里就会陷下去,然后这里就会被水淹没,到时这里就会变成一片汪洋,到那个时候你见到我眼睛红了,你就逃,嘴里要说:“不要淹没我的头。”用湖州话来说:“小梅我的头。”小梅的名字就成了这里的地名。原北塘村(今前北塘村)

像海中的一个小岛,四周环水,只造有一座木桥,成为岛内与外部的交通要道。与水桥相对应的岛的另一头是拉渡船,岛内中间还有一条很长的路,与木桥和拉渡船成一条直线,远远望去,整个北塘村像一只乌龟。其尾巴是木桥,拉渡船为乌龟头,而北塘村的一条长埂为乌龟的背脊,而四周四个水塘则是乌龟的四肢。四个小水塘平均水深约4米,面积约1.5亩。在明代的时候官员刘伯温到北塘村看到此景后,认为此地风水极好,是出贵人之地,会对江山社稷有影响。下令破坏此风水,他在村里挖了三个水塘,破坏龟身,又把木桥毁掉,重新造了一条路。寓含此乌龟被杀死了。当地人为了纪念这只乌龟就在以前的木桥附近造了一座庙,命名为“净业寺”。此庙当时供奉40多尊菩萨,前面是韦驮殿,后面是大殿,当时香火极旺,后于1953年被毁。而在原桥左边的下一个小水塘被填,64年农业学大寨时期用东面造大寨田,而北塘村周围的水因造路,现已被填满。火烧邱城

邱城山上还传说着各种传说:火烧邱城的故事,相传邱城山上有一强盗头目宝三娘,带领一帮乌合之众独霸邱城山,他们用泥筑土城作为据点,时常出来抢劫山下的渔民和村民,村民的家里被洗劫一空,难以生活,久而久之,村民们愤怒了,又苦于邱城四周都是山,没有打战的刀具,后来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在土城的周围种了很多遍豆、玉米等许多农作物,等到冬天枯萎了,然后放火火烧邱城,冲上山与宝三娘他们作战,终于打败了宝三娘,之后村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湖州:小城故事多

湖州是中国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品种很多,但最著名的除了紫笋茶,还数独产于安吉的白茶。白茶归类为绿茶,颜色其实也为略透明的淡绿色,因芽叶上有一层细细的白绒毛而得名。其珍奇之处在于,在数百年里,白茶都处于野生状态,而且寥若晨星。现在的安吉白茶的母本系孤茶一株,长在海拔800米的大溪山深山岙中,已历尽150年风霜,被称为“白茶王”,是古今中外茶中极品,被誉为“中华一绝”。早在宋代宋徽的《大观茶论》中就有评价:“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御赐白茶遂为第一”。据中国农业部专家检测,白茶的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达10.6%,比普通绿茶高出一到两倍,茶多酚含量相对偏低,是绿茶一绝,被市场极为推崇,曾先后在第二届、第三届国际名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08年5月,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在湖州市长兴县举办,浙江湖州(长兴)首届陆羽茶文化节也同时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沈才土介绍,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9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第十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的主要活动有:“陆羽杯”紫砂壶创作大赛、中国茶谣歌舞表演、描写茶圣陆羽生平的电影《茶恋》首映式、国际茶道表演、“茶道与商道”东方智慧与现代经营国际论坛等。

历史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湖州地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地属越国。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楚灭越,地属楚围。湖州又一名称菰城,就源自建于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下菰城,乃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所建,这是湖州年纪最大的古城,其遗址今天仍保存在湖州市郊云巢乡窑头村的稻田、毛竹和桑树之中。公元前206年,项羽在吴中(今湖州)起兵,自立西楚霸王,在湖城中心建“项王城”,其南城墙原址在今天的福来福大酒店,解放前还留有两个石狮子,后移到人民公园里去了,“项王城”也终于淹没在闹市之中;另有“项王井”,原址在今天的浙北大酒店北面100米处。项羽起兵前后的许多活动都是在湖州进行的,《史记》记载,项羽与叔叔项梁“避仇于吴中”,唐颜真卿在《项王庙碑阴述》中说得很清楚:“吴中,盖今之湖州也。”避仇期间,恰逢秦始皇东巡经过湖州,项羽就是在湖州城边东北8公里的掩浦偷看秦皇舆并放言“彼可取而代之”的。第二年9月,项羽便就地起兵反秦。所举之兵都是他在乌程的宾客及弟子和附近各县收得的,即所谓八千“江东子弟”。部队号“乌程兵”,乌程就是湖州。起兵后在下菰城北建城,这就是项王城,兵屯于今湖州弁山。方志记载,湖州出西北之门又叫霸王门,弁山则有项王走马埒、饮马池、系马木、磨剑石等古迹。过去,在湖州城内和弁山等处都有项王庙,后被毁。湖州的主山是弁山,项羽被江东父老封为弁山之神。

美食

湖州美食很多。这里有诸老大的粽子,被誉为“粽子状元”,有丁莲芳的千张包子,有周生记馄饨,有震远同“茶食三珍”,有泗安酥糖,有双林姑嫂饼,南浔定胜糕,有让世人惊诧的“百鱼宴”,有佳肴烂糊鳝丝、太湖炝白虾,练市酱羊肉、双林板羊肉,花鲢头滚豆腐、雨后地滑苔(菌),有田螺嵌肉,有芽麦塌饼、绣花锦菜,有清汁笋、莼菜,有名酒箬下春和乌程酒等。

风光

竹海

湖州风光独特,东部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西部中国竹乡林海飞瀑高山草甸的风韵,孕育了“太湖、竹乡、名山、湿地、大宅门、古生态”六大旅游品牌。中心城市的飞英塔,以塔中有塔而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铁佛寺中的铁观音,以东方维纳斯的美誉而名播海外;中国竹乡安吉,黄浦江源头的龙王山,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全国面积最大、竹种齐全的中国竹子博览园,彷佛是长江三角洲的一条绿色长廊,伴着竹乐清纯的旋律,向游客展示着“绿色生态”的旅游定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凉世界德清莫干山,与庐山、北戴河、鸡公山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德清的下渚湖是江南最大的湿地风景区,这是新开发的一个自然生态景区;江南大宅门南浔,以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德清的千年古镇新市一起成为水乡古镇的标志;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处的长兴,以十里古银杏长廊、“活化石”扬子鳄、第二冰川期遗址金钉子和唐代贡茶紫笋茶而成为古生态的见证。

湖州潮音桥

国家等级:

推荐指数:★★★★

景点地址:位于湖州市内南街,建于(上雨下言)溪之上

湖州潮音桥景区介绍

潮音桥位于湖州市南街东侧,俗称“桥里桥”,湖城三绝之一。潮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为三孔石拱桥。潮音桥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是个渡口,名潮音渡。潮音渡原名慈感寺渡,缘 “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清光绪《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亦称慈感渡”。明嘉靖十八年渡口建桥时,以潮音渡为桥名,故名潮音桥。共三个拱.民间,与“庙里庙”府庙、“塔里塔”飞英塔并称的,还有“桥里桥”潮音桥。关于“桥里桥”的俗称,与“哑子桥”传说有关。

相传四百多年以前,潮音渡口风高浪急,过往行人靠拉渡。河东有家财主,见慈感寺修好,大批香客要从潮音渡过河,是赚钱好机会,便买了一条渡船,请个哑巴替他撑船摆渡赚银子。哑巴有心,想借摆渡之机攒些钱在渡口架座木桥。一年又一年,哑巴每年除上交财主船银外,也积蓄些银两,便在渡口架了一座木桥,人们称之为“哑巴桥”。这事惹怒了财主。摆渡钱赚不到,就叫手下人拆桥。哑巴拚死阻拦,被财主唆使手下人打死投入水中。于是激怒两岸百姓,上告官府,并凑银两要修座更好的桥,以纪念哑巴。官府知道众怒难犯,出面领着众人在木桥上造了一座石桥。石桥下又有一座木桥,这就是“桥里桥”。年代久了,木桥已废。为纪念这位哑巴,人们相约在桥下经过不说话。数百年来直到解放初期,一切行人和来往船只,包括轮船开过,老大们都谆谆嘱咐旅客不得说话,当地人对此默默相传。

湖州的传说稀奇古怪,其中有二则,让湖州人自己也觉得古怪。

有一则传说是“潮音桥下钓金牛”,说得是湖州城里的潮音桥下潜伏着一只金牛,不少人想柯牢它,但没有办法。有一年,几个徽州人来湖州盗宝,他们知道只要用300年以上的烂稻草,在中秋之夜就可以钓上岸。他们走村访户,发现在西门外的一户有十代人居住过的草棚,压在最底层的已发黑发酥的稻草已经有300年了,他们出高价向这个农户买,农户好奇,一定要问明原因才肯卖。徽州人说明原因并答应钓到后大家平分。岂知那农户一心想独吞,死活不肯卖了,日夜守护在草棚下,提防徽州人来偷。到了中秋之夜,农户卷了一堆烂稻草,往桥下扔去,稻草打着漩涡下去,隐隐传来牛声,似有金牛正向上浮游,正激动自己马上成为湖州首富时,却见两条粗长的赤练蛇从水中飞窜出来,直往农夫岸边游来,那农夫吓得浑不附体,拔腿就跑,逃到半路上,正好碰到那几个徽州人,将过程一五一十都告诉了他们。微徽州人蹬足道:“可惜啊可惜,你为何不拉牢这根金牛的缰绳哪!这两条赤练蛇其实是那只金牛的缰绳呀!”那农夫悔恨万分,又奔回去抱了一捆稻草撒下去,但机关已破,此招不灵了。所以这只金牛至今还在桥下,船只过潮音桥时,有不准讲话的习俗,怕惊动了水中的金牛。

另一则传说是“浮玉塔中盗宝剑”,说的是湖州南郊碧浪湖中的湖心墩上,曾有一座宝塔,称为浮玉塔。江南多雨水,但再大的雨也浸不了这座湖中的塔,因为此塔是造在一把倒插的宝剑上的,水有多高,剑也伸长多高。每到月明之夜,宝剑会化身成一个白衣白裙的美丽的女子,到宝塔中梳妆打扮。湖州人一直是当风景看的。有一年,也是几个徽州人来盗宝,乘了一条船路过这里,发现了此中秘密,惊叹起来。渔夫问之原因,他支吾说:“三天后我们一同进去盗宝,天机千万不可泄露。”渔夫三天后直等到日落西山,埋怨他天色已晚,徽州人说:“莫急莫急,宝贝到半夜才会变成美女,我们只要进去抱着她就能得到那镇塔瑰宝了。”渔夫闻言不觉心然怦动,乘徽州人不备就用划楫劈昏了他,自己摸索到塔前,等那个美女果然在宝塔里楚楚动人时,渔夫从后面一把抱着了美女的腰,正神魂颠倒时,美女已经化着一道电光腾空而去了,手里只留下一把发白陈旧的宝剑壳子。渔夫沮丧回船,徽州人正怒容满面地要与渔夫平分,渔夫无奈,只好将经过向他说了,徽州人心痛扼腕:“你只要一只手掀牢美女的头顶,宝剑就飞不脱了!”渔夫悔恨不已。“浮玉塔”多年后终于在历次浩劫中沉没。

这两则传说非常相似,都在嘲笑湖州人的愚蠢、贪财、不义。曾让我这个湖州人百般不自在。哪个地方的人会这样以一种传说的方式,世世代代嘲笑自己的。真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细细把玩这两则啼笑皆非的传说,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湖州遍地是宝啊,这是这两则传说首先告诉我们的。面对满城的徽派马头墙,湖州人仍然自得其乐。徽州人厉害吧,可徽州没有宝贝,还不得到湖州来偷。就象现在红红火火的江南小镇游,乌镇算什么,整个都是人工伪劣产品;周庄、西塘算什么,湖州一个南浔一条街就能摆平了,更不要说湖州城内世界唯一的塔中塔、庙中庙、桥中桥了。再看看湖州的骆驼桥吧,知道它为什么叫骆驼桥?因为它是拴骆驼的地方,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送你一支湖州的毛笔吧,有古董前途的珍品。湖州人说这样的话,大多是三五好友在一起的笃悠悠地聊着天,一脸的不屑与自得,温温的茶香。与此同时,正有一群群的白蚁在那些上百年的老房子里咔嚓咔嚓,青山绿水之间正炮声隆隆,石灰纷飞。而刚刚从《南方周末》上居然看到将南浔以一点三个亿卖掉的奇事。不怕民愤、无视法律,对待宝贝的无知愚蠢,就这样无知无觉地一脉相承。

一脉相承的,还有对钱的崇拜。拜金主义早在西方传入之前,湖州早就成了习俗。湖州人以经商为主,商人总是寡情薄义的。而湖州对钱的看重尤盛于别处,从男女婚俗中可见一斑。女方收取彩礼,应该是各地都有的习俗,不去论它,但就迎娶当天,新郎一家尚要支付各种各样的红包,象上船包啦、敲门包、开门包、养育包、舅佬包、脚钿包等等,没有一个定例,只要新娘家里的人有足够的想象力想得出,新郎必须支付,否则新娘决不肯出门。所以迎亲的队伍一出去,新郎父母的心就悬在半空里,生怕出什么枝节。这些烦琐折腾,紧紧围绕一个钱字,是别一种地方所没有的纠缠。这种风气在八十年代还很浓厚,在我哥哥结婚的那一天,我有幸陪我父母一起提心吊胆了一回。(我自己的婚礼虽然以老公是外地人而幸免,但小姐妹还是好好捉弄了老公一番。)对自己的女儿尚且如此狠心不讲情面,何况是对一个心术本不正的徽州人了。

商人如此,湖州的文人几乎也如此。就拿宋末元初的遗民文人的代表赵孟頫来看,他之所以会弃名义于不顾而为忽必列所用,最大的原因是一个钱字。抛不开娇妻、幼子的人,就不应该轻视钱,何况还要有闲情来写字与画画。赵的妥协,正是湖州人对现实的妥协。有关于生存的问题时,湖州人很少抱怨,历来是不动声色地残酷。象曾经有过的育婴堂前的弃婴,转身,心如刀绞但再不会回头。但湖州人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他取利所用,还是一种投机取巧,是那种行小恶、贪小利的人,用律师的辩护套话,是一种主观恶性不大的人。就象传说里的农户与渔夫,谋财却不会有害命的心。就象赵,对自己的汉奸身份,一直以一种罪人的姿态,低调灰暗地生活着。那是一些胆小的可怜的耍小聪明的人。

这些劣根性,在湖州人的心里,也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楚,能将一种自我调侃编成传说,本身就是一种气魄。也许就是凭着这种胸襟,湖州人终于让湖笔代替了宣笔,将徽州四宝中最主要的一宝抢了过来。而在三五成群的闲聊里,也每每有哀叹与焦急,甚至诅咒。西塞山不是已经被考证出来了吗?衣裳街不是被保存下来了吗?飞英塔下也是绿草茵茵了吗?东苕溪西苕溪依然千年流淌,骆驼桥下,我们静静看其穿越,但新传说里,将那种丝绸之路的起点的夜郎自大到此为止了,可好?

下载湖州风光[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州风光[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州师范学院导游词

    湖州师范学院导游词 一、学校概况: 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

    湖州特色饮食

    特色小吃篇 丁莲芳:湖州百年老店啊,以千张包子为主,我还是喜欢的,里面的牛肉粉丝汤也比别的地方好吃。 周生记:湖州的百年老店么,以馄饨为主,现在也卖熟食,鸡爪很有名。 笤上人家:就......

    湖州书画赏析

    宋代湖州书画特点: 湖州学术源于汉末,初露锋芒于南朝,经历唐代中期实现由吴越文化向江南文化的转型,到宋代迎来了第一次高峰,并创造了以偏于一隅之地而引领天下风气的安定“湖学......

    祖国风光

    万里长城 世界著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

    学习湖州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湖州经验心得体会 美在乡村,环境先行。建设美丽新农村,就要有“绿水青山”,湖州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环境,建设美丽家园。XX旗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要从环境整治入手,想办法,出措......

    美丽湖州[五篇材料]

    美丽湖州 -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湖州。她是“丝绸之府”,是“鱼米之乡”,是个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的好地方!城里高楼大厦,大街上车水马龙,乡间小桥流水,她是个风景如画的城市!这是一......

    湖州吴兴区水资源调查报告

    湖州吴兴区水资源调查报告摘要:通过对湖州吴兴区水污染的调查,发现吴兴区水污染较为严重,于是向政府提出关于水污染治理的建议,并向市民宣传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湖州、......

    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吉县人民政府.

    湖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安吉县人民政府 关于以质取胜 率先发展 促进安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合作备忘录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以质取胜战略,进一步改善安吉外向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