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案例分析
从家庭到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离开了朝夕相处的父母及长辈,来到幼儿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的渡过初入园的焦虑期,愉快的上幼儿园,这是每个幼儿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案例分析,对儿童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例描述
妞妞,女,3岁半。家长在报名时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在家活泼开朗,但也很自由,想干啥就干啥,同时怕见陌生人,在外面非常胆怯。也说了要求转园的原因,自从上幼儿园这两周,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白天在幼儿园哭,眼睛皮都揉破了,晚上回家也哭哭啼啼,非常缠人,可能是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生活,总是哭的缘故,老师说一整天上百遍地念叨着同一句话“我要找我爷爷”。年轻老师缺乏了耐心,吓唬了孩子,可能还让孩子罚站了,所以现在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个案分析
1、心理发展原因。瑶瑶对幼儿园的环境、老师、小朋友都有陌生感,因此产生了抗拒心理,陷入了焦虑与不安之中。美国心理学家鲍比尔指出:儿童与某一特定人物之间形成永久性的情感联结,这就是依恋。心理学家对婴儿依恋的研究结果表明70%的婴幼儿对母亲的依恋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在妈妈在场时能与陌生人一起玩。这说明大部分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见到陌生的教师会有安全感。因此来说,家长的陪同可以使幼儿与教师在潜移默化的交往中建立信任关系,可以消除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的陌生感。
2、环境及教养方式原因。每个孩子从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大部分被过分照顾与保护,生活自理能力差,而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孩子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瑶瑶也不例外的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爷爷对孩子过分照顾、保护,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使孩子形成了过分的依恋关系,所以瑶瑶很容易表现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依恋家人(爷爷、妈妈)或依恋某样东西(她的小书包),不适应集体生活等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三、指导策略
1、提前家访,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家访是幼儿园教师做好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项工作又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在瑶瑶入园前进行了家访,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了瑶瑶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为了瑶瑶尽快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有针对性地对家长给予了指导与帮助,提出的建议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建议瑶瑶的家长缩短孩子在园时间,和家长约定先由家长陪同一起上幼儿园。家访的过程中,老师也和孩子建立了最初的感情,消除教师与孩子间的陌生感,这为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孩子与家长共同体验幼儿园的活动 基于幼儿心理的需要,我们对瑶瑶采取以下入园适应步骤:第一步,家长陪同瑶瑶一起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共同体验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让幼儿园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但是又不包办代替,鼓励幼儿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喝水、大小便。第二步,在瑶瑶过份依恋爷爷的情况下,我们让瑶瑶爷爷换成了妈妈,并对瑶瑶提出要求,让妈妈坐在后面,瑶瑶与小朋友在一起上课、游戏。第三步,在瑶瑶愿意与小朋友坐在一起上课以及愿意与教师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家长适当或短时间退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瑶瑶逐渐熟悉并且喜欢老师。第四步,家长逐步退出。我们告诉瑶瑶妈妈要去单位请假,离开一小段时间,但会按时回来,让她有所期望。同时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及活动转移她的注意力,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有小伙伴共同游戏的快乐。第五步,在孩子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能独立上幼儿园时,及时给予鼓励、赞许。这样做便于幼儿愉快地度过新入园的适应期。
3、创设宽松适宜的环境,帮助幼儿尽快喜欢这个集体
新奇的事物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能为幼儿提供发展的空间,因此,活动室墙面的布置以及活动室各区域的设置,应为幼儿创设安全、丰富、多彩、幼儿感兴趣。宽松的精神环境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对孩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以真诚的爱心和足够的耐心对待孩子,而不能够因为孩子不停的哭闹而采取恐吓或变相体罚(如罚站)等方式。要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逐渐建立感情,让孩子对我们老师产生依恋,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4、记录孩子在园的几个“第一”
我们老师还用相机记录下每个孩子的“第一”,第一次独立的入厕、第一次独立的喝水、第一次独立的吃饭、第一次独立的午睡、第一次独立上课专心的样子等等,通过网络,让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及同伴在幼儿园的表现,让家长由衷的放心幼儿园。
5、家长为孩子入园做好生活自理能力的准备
对于新环境的适应,幼儿的自信心与自理能力越强,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越少。分离焦虑的产生有时也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关。因此,我们在家访时对瑶瑶妈妈提出了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随意走动,不看电视培养孩子独立午睡的习惯,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培养孩子主动表达大小便需要的习惯,并尝试自己脱、穿裤子,便后洗手。这样好习惯的养成,也能够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四、案例启示
1、教师付出真诚、亲切、自然的爱,真正做到“老师像妈妈”,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恋,多给予孩子抚慰、多亲近他们,用真情唤起幼儿的心声,让孩子生活在温暖、平等、宽松的环境中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
2、争取家长配合,建立家园共育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双方需共同努力,在沟通中减轻孩子的分离焦虑,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信任基础,消除孩子的不安定情绪。
五、结束语
幼儿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是一线教师应尤其关注的问题,也是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一步。本文选取了入园初期明显存在分离焦虑和入园适应问题的一个小女孩为案例。在个案研究中,老师通过家庭访问,制定了“家长陪同上幼儿园,缩短孩子在园时间,相机记录在园情况,老师重点关注”的基本策略。通过一段时间家园的共同努力,个案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该案例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指导策略及案例启示对一线的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推广性。
第二篇: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片段回放: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家!回家!”伴随着哭闹声,童童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巴里不停地重复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的他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的怀里,他的小脚小手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童童抱到了座位上,给他拿来了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童童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是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这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幼儿入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入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童童的行为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情感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表现出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分离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
这是极为典型也是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哭啼,有的同时伴有逃跑、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事件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型,而像童童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抑郁型:
这也是极为典型但容易被忽视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情绪低沉,不与别人交流,不参与集体活动,不吃饭、不喝水,有的也伴有低声抽泣,但通常比较安静。根据幼儿情绪低沉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也将其细分为短暂型、持续型两类。
从经验上来看,如果教师注意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积极建立新的依恋关系的话,通常幼儿在入园两周以后,短暂哭闹和短暂抑郁现象的发生频率会显著降低。如果有个别幼儿持续哭闹或持续抑郁的情况并没有显著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师会及时寻求专家的指导并建议家长寻求其他方面的支持,以弄清根本原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早衔接早受益:促进家庭抚育和幼儿园保育的顺利衔接,是缓解幼儿分离焦虑的有效途径。
我们会这样做:
结合幼儿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创设班级环境,为幼儿与老师之间建立新的依恋关系营造良好氛围。对于新生来讲,创设能让他的情绪保持稳定,进而使其获得安全感的环境,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会保证环境的清洁,消除异味、清除可能伤害到幼儿的物品,就成为必然要求。环境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幼儿熟悉和喜爱的物品。刚入园时,允许幼儿携带熟悉的物品到幼儿园。幼儿熟悉的物品经常陪伴他,沾染了他熟悉的气味,能带给幼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所以进入幼儿园后,这些物品可以暂时成为幼儿依恋的替代品,缓解焦虑。
教师与幼儿的交流通常应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就已经开始,并为幼儿制定相应的保育计划。幼儿正式入园后,教师会根据幼儿入园后的状况调整保育计划。对幼儿的生理反应(诸如劳累、饥饿等)和情绪反应(紧张、抑郁、厌烦等)做出及时的回应,以行动、言语、表情等方式与幼儿形成相互作用。我们会定时为幼儿讲述故事、播放熟悉的音乐,与幼儿一起唱歌、吃饭等常规活动,都意味着一种感情上的承诺。教师经常对幼儿示以微笑、爱抚,并与之交谈,则可以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此同时,对于刚入园的孩子,班级里“两教一保”往往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时我们幼儿园会通过抽调行政人员、教研人员,以及中大班的教师一起进入新生班,保证足够的人手安抚不稳定的幼儿,这样可以通过减少情绪不稳定幼儿的哭闹现象,保证大多数幼儿不受分离焦虑情绪的影响。
建议家长这样做:
在家庭中,家长教养行为和情绪态度,都会影响到幼儿对幼儿园的态度以及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所需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家长本身应克服分离焦虑,当幼儿初入幼儿园时,有的家长甚至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直在教师门口徘徊,这样的情绪会传递给幼儿。因此家长可以在每次与幼儿分离时,体现向幼儿说明,给幼儿一个心理预期,虽然幼儿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长时间坚持,会有助于幼儿而形成一种认知,幼儿会逐渐明白离开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会回来的。
幼儿园是集体教养机构,有字的规律和规则,幼儿必须遵守幼儿园的规则行事。这些都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因此家长应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立能力,提高幼儿的独立意识,逐步培养其独立穿衣、吃饭、入册等自立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幼儿独立参加活动,减少幼儿对环境的陌生感,幼儿在成人视野之中,在安全范围之内,成人就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参加活动。
学前阶段是幼儿建立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与安全感,形成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关键时期,上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重大时间,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幼儿失去对周围环境的信任,从而缺乏安全感,进而对幼儿在园的生活和学习以及幼儿人格塑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共同努力帮助幼儿做好入园准备和入园适应,消除入园焦虑。
第三篇: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如何消除幼儿入园分离焦虑
建立师幼依恋是良方
早上幼儿园门口传来一阵阵哭闹声,“我不去幼儿园,回!回家!”伴随着哭闹声潼潼被妈妈抱到了班级门口,只见他满脸泪水,使劲搂着妈妈的脖子,嘴里还不停的重复着那两句话,“回家!不上幼儿园!”看到老师他的哭声更大了,小脸紧紧贴在妈妈肩上。连头都不肯抬,不管妈妈和老师怎样哄劝都不肯松手。站在一旁的爸爸实在没办法,只好使劲掰开了他的手,老师趁机把他抱过来。在老师怀里,他的小手小脚乱踢乱打,大声哭喊着“找妈妈,回家!”为了分散幼儿注意力,老师把潼潼抱到座位上,给他拿来玩具盒和小食品,结果他把这些东西一下推到了地上。这个早上,教室里还不时传来潼潼的哭闹声。
“痛”并进步着:走进幼儿园,只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
9月,许多满3岁的小宝宝开始进入幼儿园,着意味着幼儿向正式的社会生活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幼儿人生的一个重大转变。然而,幼儿园总是出现哭闹声或情绪低沉的现象,某些幼儿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现象。潼潼的现象是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
幼儿出生后,主要抚养者照顾幼儿,满足幼儿的身心需要,因此,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亲密的感性连接,产生依恋关系。当幼儿与主要抚养者分离,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时,幼儿产生分离焦虑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幼儿焦虑行为也有所差异,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种:
哭闹型:这是极为典型也最易引起关注的一大类,其主要外显特征为大声啼哭,有的同事伴有跑跳、撕扯家长、踢打老师、摔打玩具等行为。根据幼儿哭闹的时间长短和是否持续,我们将其细分为短暂哭闹型、持续哭闹型两类。在特定时间段或由于某种特定时间的触发出现短时间哭闹的,我们将其归为短暂哭闹型。而像潼潼那样长时间哭闹的,我们称其为持续哭闹型。
第四篇: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新生入园适应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
孩子即将入园开始集体生活,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折。孩子会出现依恋家人、哭闹等方式表现自己情绪的现象,孩子这种和亲密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情绪和行为,就称为“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是复合性负性的情绪,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情绪。
心理专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把幼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
培养,鼓励孩子探索新环境和与新伙伴一起玩的家庭,其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就较短,幼儿的情绪问题也较少。而那些娇宠溺爱、一切包办代替的家庭中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甚至有一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巨大差异和转折而出现情绪和生理上的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生病等问题。
研究证明在入园之前有与家长分离经验的幼儿比较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性格外向、活泼大胆的孩子则要比那些性格内向、安静胆小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家庭的因素——家长的教养方式是幼儿园入园适应快慢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在平时不娇惯孩子,注重幼儿独立能力 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案例分析:
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家有小尾巴——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大人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有时会要求大人一直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
建议:经常带孩子出门,多接触外面的人群,减少怕生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也能完成一些事情。在每次离开宝宝的时候明确告诉他,比如:“妈妈要去哪里,等钟表的长针走到这里,妈妈就会回来,你要耐心等一下。”或许一开始宝宝并不很理解,但只要妈妈做到清楚说明并准时出现,宝宝慢慢就会有信心等待,妈妈也可以逐渐拉长离开的时间。表现
2、大哭大闹,拒绝上幼儿园
建议:孩子缺少交往经验。与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在与成人的交往中,不仅得到关心和爱抚,而且通过成人的言行了解初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逐步以成人的要求判断、评价、调节自己的行为。有一项关于“儿童交往心理”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的家长每天坚持较长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而大部分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孩子交往经验的缺少。
所以家长应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熟悉生活周围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给孩子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变化才会有适应的能力,愿意进入新环境、乐意与人交往。特别是同龄人比较多的地方,如儿童乐园、早教中心、幼儿园等,让孩子与伙伴一起游戏。
表现
3、半夜里会大哭,有的甚至整夜大哭,可能又要吃奶
建议:肯定幼儿的情绪,尽可能安抚他。但家长不能妥协,不能被孩子的眼泪击倒,要坚信:这是暂时的,这是每个孩子和家长必经的路。只要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你就会发现孩子哭泣的时间会慢慢缩短。
表现
4、孩子有可能会说:“我不想上学,因为老师不喜欢我”“上学很恐怖”“学校很黑,不喜欢同学老师”等 建议:“孩子是不会说谎的”这是很多大人的一个共识。但还有一个科学常识:3—4岁的孩子有时不能区分现实与想象,他们有时会将自己希望的当成真实的说出来。家长应正面引导孩子,告诉他老师是喜欢每个孩子的。也可能之前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宝宝,大家的关注力都在他的身上。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面对的是二三十名孩子,宝宝觉得自己被关注少了。此时,家长也要正面引导,借此机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鼓励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另外,当您对老师的工作有疑问时,请第一时间直接与老师沟通。沟通是消除一切误会的最好的良方。如果您有顾虑与老师沟通,也可找我们行政沟通。
表现
5、刚开始试读时,宝宝的状况可能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天,宝宝每天早上都哭着不肯进教室。
建议: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最初对幼儿园的新鲜感一旦消失,孩子会觉得失去了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度,通常就会大哭大闹着不要再去上学了,这是幼儿发泄的一种方式。大人要肯定幼儿的情绪,用别的活动吸引他。给孩子一些正面教育,比如上学很有趣等。
表现
6、胆小独处,不愿和同伴共同游戏
建议:独生子女带来的不平等家庭交往。许多家庭中孩子就是“小太阳”,好吃的,好玩的家人可以无条件的让给他,用不着等待和分享。长期以往,导致孩子不知道去关心他人,也看不到别人的困难,蛮横得让同伴无法接受,连续受挫后就会变得懦弱。
家庭中的成员应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给孩子创造宽松友好的交往情境,使孩子愿意并且喜爱与大人交往。家长每天应安排适当的时间陪伴孩子,满足孩子交往的需要,并注意计划性和坚持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交往的正确方式。
表现
7、争抢、抓人等攻击行为频繁
建议:居住环境的相对封闭。现代社会的独门独户,孩子早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对家庭产生过度的依恋,走出家门会表现出紧张、退缩、焦虑等行为,导致对外界的不适应。
家长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将孩子置于群体之中,有小伙伴的社会生活可以让孩子从孤独和“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学会友好的玩、同情别人等交往技能。如可以请生活周围同龄或非同龄的小朋友到自己家中作客;让孩子走出家门,与邻居小伙伴一起玩。当孩子们出现争执的时候,家长应采用疏导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矛盾,切不可简单粗暴地把孩子训斥一顿,将他们拆散了事;更不能“因噎废食”,担心孩子会受委屈而把孩子关在家中,作“笼中鸟”。
案例分析
家长分离焦虑可能出现的表现及给家长的建议:
表现
1、宝宝哭,妈妈也哭(学做一个“狠心”的妈妈)
在幼儿园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场面,家长们在教师外面流连忘返,有的看到孩子伤心自己也潸然泪下,更有家长请假在窗外看着孩子。其实孩子刚入园哭闹很正常,这是一种直接的情绪表现,毕竟他们不会掩饰,但是在后来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会非常快乐。家长的不忍心往往会带给孩子负面的作用,不利于孩子入园过渡期的适应。多数宝宝的哭闹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星期,也有少数宝宝的焦虑状况长达一两个月,所以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表现
2、“今天老师对你好吗?”(请与孩子进行正面沟通)
刚入园的孩子,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多多少少都会显得不适应。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家长接了孩子之后都会这么问:“老师对你好吗?”“吃饱了没有啊?”“老师抱你了吗?”这样的一些不经意的问题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上对幼儿园的不适应,我们不妨这么对孩子说:“幼儿园真好玩,告诉我你今天玩了什么好吗?”“你现在有了那么多好朋友,妈妈真高兴。”“幼儿园能让宝宝学本领,回家后宝宝也教妈妈好吗?”
孩子通常都会受到语言的暗示,这样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对园所更加感兴趣,感觉幼儿园像家,老师像妈妈,从情绪上孩子会接受幼儿园,不会造成对园所的恐惧,对陌生感的恐惧。
表现
3、奶奶说过我可以不用去幼儿园(家庭教育要统一口径)
现在一个宝宝周围往往围绕着6个大人,在孩子入园初期,6位家长教育口径的统一对孩子是否可以尽快适应园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孩子早上被送来园的时候哭闹得很厉害,于是家里的老人和年轻父母就会出现不一致的方法,老人通常因为心疼孩子就拒绝送孩子入园,孩子也就会像找到救兵一样躲到爷爷奶奶的保护伞下,这样教育就非常难继续。因此在孩子正式入园前,父母要与家里的老人进行沟通,形成统一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要。
表现
4、回家后不停地对孩子说:“你明天上幼儿园不能哭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尽管入园是指孩子入园,但事实上孩子是没有经验的,他们无法预知离开家到一个新环境会是怎样的情景,所以不会提前有什么心理上的不适,也不会因此产生不良的情绪。但往往我们家长会根据经验判断孩子到了陌生的环境中肯定会受不了,家长切忌不要将这种顾虑造成的焦虑感传导给孩子,这样只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感。
其实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要去独立的面对群体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哭是很正常的。毕竟我们的成长往往都需要泪水的陪伴。所以家长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有过多的猜测,而是要尽量相信幼儿园,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幼儿园的喜欢,这样孩子也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的。
第五篇:分离焦虑的案例(模版)
开开心心上幼儿园
——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的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
分离焦虑是幼儿内心冲突的产物,是幼儿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情绪。分离焦虑是焦虑的一种,通常出现在与家长、与所爱和依赖的人分离或面临分离的威胁等情况下。九月份,适龄幼儿离开父母和家庭进人幼儿园,迈出了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直接面临着与家长的长时间分离,幼儿经受着分离焦虑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冲击,有些幼儿能够顺利适应,而有些幼儿却适应不良。
心理学家朱立新先生指出:亲子分离焦虑是幼儿与亲人或依恋对象分离后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和害怕的反应。对新入园的孩子,幼儿园对其来说就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早期减少孩子的分离焦虑,对他能力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安思沃斯发现,儿童的依恋有三种类型:
第一类:A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当母亲离去时,他们并不出现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接近,甚至回避母亲的亲近行为。
第二类:B型,即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环境里,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去探索环境。母亲在场时,会主动探索,母亲离去时,会产生分离焦虑,探究行为明显减少,母亲返回时情感表现积极,主动寻求接触,忧伤的情绪容易平静。
第三类:C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里难以主动探索环境,探究活动很少,母亲离去后的忧伤难以平息,重逢时又难以安慰,抗拒母亲的安慰,仍长期处于明显的焦虑之中。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小班新入园人数中,其中分离焦虑持续一周的占15%,持续两周的占65%,三周以上的占20%,由此可见,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比
较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先要了解幼儿产生分离焦虑的一些表现及其原因,以便更好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综上所述,我开展了本次案例研究。
案例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爱哭闹
“我要妈妈!”我要回家,”。这是航航在幼儿园说的最多的话。刚来幼儿园航航就比别的小朋友爱哭,别的小朋友来幼儿园的第三天就能在大人离开后的一会后停止哭闹,自己玩玩具了,还能和老师一起做游戏了。可航航在早晨来园时不停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吵着要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妈妈打电话好不好,老师,打电话”。他这样反反复复的强调着。
分析:航航的行为是典型的过度依恋行为。哭闹是幼儿分离焦虑出现的第一信号。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依恋对象的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感到紧张、压抑,对于孩子来说,最直接的表达情感及诉求的方式就是哭闹,同时也是宣泄不满的方式。
案例二:过度依恋
蕾蕾刚入园,她一进教室,就哭:“我想妈妈。”妈妈一走,她就会找上一个老师,嘴里说:“抱抱,抱抱。”老师不可能总抱她,但她看到没法抱了,就还是跟着老师,拉着老师的手,她喜欢单独跟着一个老师或阿姨。老师要是抱抱她,她就不哭了,或者哭得小声了。
分析:蕾蕾进入了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离开了家人,恐惧、忧虑等情绪油然而生,情感上如断乳期一般无法适应。我能理解蕾蕾主动要求老师抱抱的想法,肌体的皮肤接触,寻求保护,尽量满足了蕾蕾的要求,抱抱她,使她感受到类似母亲般的爱抚,感到安全,满足蕾蕾的情感需要,让蕾蕾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从而缓解入园焦虑,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案例三:孤单
成成到幼儿园来的第一天,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泪时不时地要往下掉,显得很孤单。第二天哭得没有那么利害了,但是还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坐,不去与别的小朋友玩。如果发现有人在看着他,他会马上走开,嘴里说:“不和你们玩了”。
分析:成成是个胆小的孩子,一时间离开了家,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会感到不适应,对陌生的环境,他感到害怕,不敢主动去接触周边环境。老师应尽量给他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他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每天来了都对他笑一笑,拉一拉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每天主动找他聊聊天,说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他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老师喜欢他。
案例反思:
不同幼儿分离焦虑的表现是不同的,这反映在痛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上,也反映在焦虑情绪表达的方式上。例如,有的仅表现在与亲人分离的片刻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就转为正常;有的与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枯坐等等。
1、加强家园联系
像上述案例中,教师应该做妈妈的工作:请航航的妈妈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航航,航航的妈妈在送完孩子后因为舍不得航航哭,航航一哭,妈妈就妥协让步。会使宝宝形成习惯,久而久之,哭就成了要挟妈妈的手段,孩子的分离焦虑不但不能很好的解决,反而有可能加重。所以轻松孩子入园后马上我们老师要求航航妈妈离开,而且不要在窗户外面偷看。
2、和蔼的态度,宽松的条件
像成成这样的孩子,我们注意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她产生安全感、信任感。早上入园时,不管孩子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他一个拥抱,摸摸他的头,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跟老师更加亲近。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个案研究与分析.学期课程研究2007年07期
[2]消除小班幼儿分离焦虑方法的初探.中国期刊网
(http://).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