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音乐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19:3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唱音乐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唱音乐的发展》。

第一篇:合唱音乐的发展

摘 要: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也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中国的合唱艺术走着一条曲折和艰辛的道路,在这形成的过程中,我们的合唱艺术有过辉煌的成就但也有着巨大的挫折。在合唱艺术发展的这几十年里,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关键词:关键词:合唱艺术;发展 1.前言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些少数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这样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业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2.20世纪50年代的初期民歌合唱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兴趣民歌合唱艺术,一些艺术家将各地的民歌改编成为一种适合合唱的形式,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潮流,在这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歌曲有《三十里铺》、《牧歌》、《新疆好》、《小河淌水》等作品,这些作品到现在还在被人们所传唱,这些成为当时合唱艺术的一个小高潮。

在我国,民歌合唱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一些音乐家可以有条件到全国各地去聆听一些优美的民歌,那时一些优美的民歌从边远的山区第一次被带到正式舞台上,这些丰富的民歌素材给我们国家的作曲家更多的创作灵感。二是我们在50年代建国初期,业余和专业的合唱队开始逐渐建立起来,队员的演唱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三是在50年代初期,外国的一些合唱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合唱节目,使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借鉴的依据,那时有苏联的小白桦树歌舞团、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歌舞团、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团等,他们的歌舞团吸引了中国艺术家的眼球,使他们开始对我们国家特有的民歌展开研究,将民歌改编成合唱曲目。3.“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高潮

1956年8月我们国家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个事件使们国家的合唱艺术逐渐走上了创作高潮,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的合唱作品。

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合唱作品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对革命历史的歌颂,如《长白山之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长征大合唱》;一种是对祖国美好建设的歌颂,如《幸福的农庄》、《淮河大合唱》。这些歌曲的创作主要受到了苏联乐派的影响,但是,在这一时期我们国家的合唱数量十分多,但是在艺术上却没有比较大胆的创造。

1957年我们国家的音乐家还创作了优秀的音乐章合唱曲《祖国颂》,它以优美而富于变化的旋律和宏伟辽阔的气势展现了我们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体现了中国人民宽阔的胸怀。但是,1958年我们国家错误的开始了“大跃进”运动,这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家合唱艺术的发展。在这种浮夸和盲动的紊乱气氛中,合唱艺术的规律也遭到了破坏。“大跃进”时期,我们国家产生了一些联唱式的合唱作品,如《人民公社大合唱》、《人民公社万岁大合唱》等等。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容上都包含着当时“大跃进”时的“假、大、空”的印记。4.20世纪60年代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

随着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发展,党在文艺政策方面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国的大合唱艺术也出现了一个转机。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在数量上有大的突破,但是大合唱的作品的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960年朱践耳完成了交响乐大合唱《英雄的诗篇》,该大合唱的作曲家选取了毛泽东五篇和长征有关的诗词,谱写出来一个由五个乐章构成的交响大合唱,该大合唱的乐章顺序为:《六盘山》、《井岗山》、《大柏地》、《十六字令三首》和《长征》。

1962年在我国的上海产生了一部以西南各族人民为主题的大合唱,该合唱主要是以当时人们在山区修建水库为背景材料的《金湖大合唱》,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义。5.20世纪70年代左右合唱的畸形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我们国家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的大合唱主要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以歌颂“毛泽东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歌曲,后期主要是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音乐。

文革前期的大合唱主要是歌颂毛泽东,其主要有《祝毛泽东万寿无疆组歌》、《红太阳颂》、《井岗山道路》、《毛泽东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人民公社组歌》等等。这业作品的数量最多,其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均为歌颂毛泽东主席的,其在客观上助长了“造神”运动。

文革后期主要有《长征路上》、《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颂歌》等等。6.新时期合唱艺术的探索和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我们国家的合唱作品有新的飞越,一些关心合唱事业的艺术家开始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创作手法也不同于以前,有了新的突破。这个时期主要的合唱作品有《向往西藏》、《云南风情》、《爱的足迹》、《飞来的花瓣》等等。7.结语

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了辉煌的篇章,作曲家们创作出了许多深受人们欢迎并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合唱作品。我们相信,只有始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考验使我们国家对合唱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参考文献:

[1]田晓宝.当今中国合唱艺术发展中若干问题与思考[J].人民音乐,2006(9).[2]宛煜.建国以来中国合唱艺术发展述评[J].乐府新声,2009(4).[3]万绍芷,刘文珺,胡腊妹.现代合唱艺术表演新理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4]李俊生.谈合唱艺术的发展与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1)

第二篇:合唱音乐鉴赏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内涵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即使以叙事为主的歌唱,音乐也并不全依靠语义来传达内容,而必定会用赋有感情的“音乐语言”和赋予美的因素,来表达或烘托或寄托感情,即使是附有歌词的声乐曲,其表达感情主要的仍是音乐本身。在综合艺术中(如戏剧、舞蹈、影视等),也总是当需要抒发感情之时,就常常让音乐来负担,借音乐的抒情性能,把情感表露出来,并有所渲染、强调、夸大。语言和文字尚需通过符号,或带感情起伏的语气语调讯号,来传达感情或思想、内容,且语言及文字有时因民族不同而尚须翻译,那就麻烦了。而音乐,它可以直接地来反映人们内心感情的起伏及复杂的情绪,且不受人种、民族、国家、地域等等限制。因此,不论什么民族、国家、地城、阶层的人民,虽语言不通,却都能通过音乐,直接感受这种真挚朴素的感情。因此,“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音乐是感情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这些近百年来,己得到全世界有识之士的共识,即“乐与情通”。

在对音乐鉴赏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渐渐的感受到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听了老师的讲课后我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上了几节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我在听音乐的时候已经尝试的去理解这首音乐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是什么,它的每个节奏,每个音符所要传递出来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久而久之,我也渐渐的喜欢上了音乐。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放弃接触音乐的任何一个机会。

当我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所显示出来的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

当我听蓝色多瑙河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感受了。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这首歌的曲调时而起伏回荡,时而炽热欢腾,带给我们一种柔美和温情,巧妙的用音乐描述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的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蓝色多瑙河是我所特别喜欢的音乐当中的一首,在我心情烦躁的时候,听着它可以使我豁然开朗,心情愉快。音乐带给我们的永远都是不可言说的力量与感动。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合唱。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合唱形式

依据人声的分类:

童声合唱。由尚未变声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合唱。包括小学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及初中低年级尚未变声或变声初期的男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女声合唱。由变声后的女同学组织的合唱。

男声合唱。由变声后的男同学组织的合唱。

混声合唱。由女声(或童声)与男声混合组织的合唱。前三种合唱均为同类人声组成,故亦称为同声合唱。同声合唱都有高音和低音两个基本声部。根据具体合唱歌曲的演唱需要,每个基本声部还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个声部。

童声合唱 :纯净、优美。童声合唱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是因为它与成人合唱相比,具有清纯、率真、明快的特点,因此它除了具备与其他合唱一样的特点外,还有“儿童化”的特点。

英国圣菲利普儿童合唱团

来自南伦敦,由七岁到十四岁的男孩所组成。

具有独特纯洁的歌声,是未经琢磨,最原始、最纯真而优美的声音,如天籁般的天使之音。

具有整齐的音色,在不错的技巧外,也有音乐性和不错的诠释,而最令人感到讶异的是,小小年纪的他们,对声音的和谐敏感,抓的住和声的平衡度,是他们最令人赞叹的一项特色。

女声合唱: 女高音;明朗,轻柔,柔和 女低音;充沛,坚实而圆润 带有女子声音的独特魅力、凯尔特女人合唱团

又名“天使女伶,是流行乐史上实力最强大的组合之一,组合中每个人都具备独唱的星级实力和个唱音乐会的水准。这样的强强组合,在现在商业和经济准则为前提的社会中是难得一见的。“凯尔特女人”中所有成员,都是有过个人世界畅销专辑的歌星,她们不是象通常的组合那样,是通过组合而成名的。她们本身都是功成名就的歌坛巨星,是她们作为个体的优越,成就了“凯尔特女人”组合的魅力和声望!凯尔特女人组合是由身兼音乐总监、指挥、作曲及编曲者四项身份、曾任《大河之舞》的音乐总监大卫唐恩所领军,以四位爱尔兰歌手克萝伊、莉莎、梅芙、欧拉及一位小提琴手玛莉,还有06年刚加入的新西兰籍巨星Hayley Westenra所组成的超级团体,她们融合了莎拉布莱曼、美声男伶、恩雅、居尔特男高音、易希等人特色,结合了新世纪、古典、传统凯尔特乐风与爱尔兰一派如大河之舞)、舞王及火焰之舞等的音乐戏剧式演出风格。

大河之舞的壮阔震撼,莎拉布莱曼的氛围奇幻,夏绿蒂的诚挚自然,恩雅的迷蒙浪漫 男生合唱:

男高音:柔和、明朗、清晰、坚实。男低音:坚实、有力、充沛而宽厚。

混声合唱:纯净、抑扬顿挫、强弱明显、将男声与女声特点完美结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是我国影响最大的现代大型声乐作品,是一部史诗性的大型声乐套曲,共分为八个乐章:

一、《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二、《黄河颂》男中音独唱

三、《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四、《黄水谣》

五、《河边对口曲》男生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六、《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七、《保卫黄河》轮唱

八、《怒吼吧,黄河》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作品以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题材,表现了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顽强的斗争的精神,歌颂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敢的人民。整个作品气势磅礴,音调清新朴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作品用朗诵做为主线连接起来,突出的展示了抗日救国的主题。

想想这学期的音乐鉴赏课,确实带给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老师对音乐的无限热情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对音乐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会有更多机会欣赏到世界各地的音乐,能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和一些名人轶事,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尼采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让我们学习音乐吧,让我们融入音乐吧,让我们用无限的热情去探索音乐的奥秘吧。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有个热爱的音乐的心,那么都会被音乐那无穷的魅力所感染的,都会陶醉在音乐的美好当中的。

让我们一起学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吧!

第三篇:合唱音乐作业: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

关键字: 黄河大合唱

赞美

民族解放运动

激发斗志

抗日救亡 必胜信心 站起来 诗化

交响大合唱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欣赏这些音乐,体会其意境,探究其内涵,可以开阔我们的心胸,陶冶我们的情操,愉悦我们的身心,从而帮助我们更完善、更智慧、更和谐、更高尚。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一部全面、深刻地概括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全曲由八个乐章内容如下: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谣》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具有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这个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旋伴奏,后来改为有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总结:这部作品,作者以黄河来象征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合唱套曲中展开了一幅壮丽的幻想和现实的图画,通过音符在听众面前呈现出富有戏剧情节的组画。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震撼人心的听觉冲击,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就是诗朗诵与音乐并重,是一部诗化的交响大合唱。

最后衷心感谢马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祝老师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四篇: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及时代意义

论 文 课 题 名 称

试谈我国合唱音乐的 发展及时代意义

【摘要】我国的合唱艺术最早由西方传入,由学堂乐歌开始,从这一时期,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抗战时期是我国合唱音乐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使得合唱音乐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当时唤醒民众、鼓舞士气、抗击外敌入侵的精神号角。建国初期百业待兴,我国合唱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之过去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创新。“文革”十年,是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桎梏时期,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合唱音乐沦为突出政治主题的一个载体。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合唱音乐真正进入了稳定的繁荣发展期,还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

本文由正文和结束语组成。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合唱艺术由西方传入中国到1949年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二章介绍了从1949年至1976年间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概况以及一些意义;第三章则讲述了从1976年至今中国合唱艺术的新发展。最后是结束语,稍做了总结,希望能以本文作为引子,让关心和热爱合唱艺术的人们展开讨论,从理论上加强对于合唱艺术的多方面研究,不断地推动我国合唱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发展; 时期; 意义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music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ra

Grade 2005, Department of Music, musicology, ShaoYang University YangYan.Abstract: The art of choral was first imported from the west, beginning with the form of school songs.Since then, it is development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China’s fate and social civilization.The Sino Japan War also brought the choral to maturity, when choral changed fundamentally both in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So choral became a spirit weapon to awaken this nation, to encourage the soldiers and to fight against the invaders.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CPPC, everything were in a bloom, choral music was no exception, and it was made a popular folk art, presenting more changes and innovations compared with the past.The ten years of Culture Revolution put political factors on choral music.So chorals entered a restrained stage, while after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ideology gradually become more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which enforces choral to step into a stable and prosperous time, with a relatively perfect system of theorie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Body and Conclusion.The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3 chapters.Chapter 1 mainly tells the development of choral from west to China until 1949.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significance from 1949 to 1976.Chapter 3 indicates the new promotion of choral since 1976.The conclusion part put height on the hope of more attentions on chorals.Take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more researches will be made in order to deeper the art of choral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Key word: Development;Period;Significance 合唱是集体的声乐艺术,是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音乐形式,它以统一和谐的声音,抒发一致的情感,表达共同意志的音乐形式。我国合唱艺术事业是在传统的、广泛的、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运用合唱艺术这种形式表达时代的特色与人民的心声,是社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合唱艺术这种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共同的心愿和时代的声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和宣传人民的作用。作为同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联系密切的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社会政治变革与时代现象一种曲折的、直接的反映。

一、我国合唱音乐的形成期及时代意义(19世纪初-1949年)1.学堂乐歌的发展(1905-1931)

合唱音乐艺术的历史起码有500至700年左右,从15世纪开始,最早从教堂传出,是起源于世俗的一门艺术。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与上世纪末西方基督教音乐在中国的流传和本世纪初“新学”兴起而形成的学堂乐歌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到中国,始于20世纪之初,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清朝末期,光绪皇帝同意建立学堂,在学堂课程中设有“乐歌”,从此,开始建立音乐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萌芽。后来的音乐界将这一时期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所唱的都是外国歌曲,取其歌调重新填词以及中国古曲新唱,约有百余首在学堂中传唱,由此开始了中国的歌咏活动。

音乐的历史是靠作品完成与发展的。由沈心工作曲、杨度作词的《黄河》,是中国第一首齐唱创作作品。这首质朴、雄浑、富有民族性格的作品完成于1905年,开启了中国合唱的历史。接着,早期音乐教育家李叔同于1913年创作的三部合唱《春游》,是中国多声部合唱的纪元之作,也是我国多声部合唱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的二部合唱《送别》是流传最广、最久的,堪称百年不衰。“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 传之于后世。此后,留学国外的音乐家陆续回国,在投身音乐教育的同时,又进行音乐创作,使合唱作品的创作日益繁荣,展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轨迹。

二十世纪时中国合唱创作的领头人,非萧友梅、赵元任二位莫属。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萧友梅于1929年创作的四部合唱《春江花月夜》和1924年创作的女声合唱《别校辞》,按照混声四声部合唱形式创作,在时间上是最早的,但艺术质量却远远不如赵元任在1927年根据徐志摩的诗篇创作的大型合唱作品《海韵》。《海韵》是浪漫诗人徐志摩与著名作曲家赵元任合作完成的一首音乐叙事抒情诗,体现了自由、民主思想,创造性地把欧洲艺术歌曲传统合唱化、民族化,到现在仍是经典范例。《海韵》实际上就是一部情景交融的康塔塔,是中国合唱作品里最早使用主导动机和主题变形手法的,它的结构严谨,形象生动而鲜明,精湛的作曲技术丰富而又富于变化,成当时中国合唱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文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艺术化的特点为演唱者提供了想象与创作的空间。赵元任为徐志摩的诗《海韵》谱了一首非常好的足可称为经典式的合唱曲,他使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问世后深受听众喜爱,并被我国音乐界所推崇,可堪称我国二十世纪20年代合唱作品的最高标志,代表了2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至今仍为我国合唱音乐文献中最经典的合唱作品之一。

我国合唱在发展初期,受到国外合唱特征的影响,发展受到限制,但在音乐教育中仍有所发展的体现是出现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和教育思想认识的提高。而它面临的威胁与考验,只有在继承中国合唱“民族性”的前提下去弘扬发展,才能占据应有的地位和影响。中国合唱音乐从这个时期开始,奠定了为社会政治服务,为时代进步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良好基础,显示出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强大力量,开始了中国合唱音乐与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历程。

2.战争时期的合唱艺术(1931-1949)

20世纪30至40年代对于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来说是空前繁荣的时期,由于时代现状的需要,“政治”与“战争”成为对中国人民密切相关的事物,因此,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大多以“宜传政治、号召革命”为主题。在30年代开始初步形成很多以小型合唱为体裁、易于被群众歌唱与接受的作品、反映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心题材的作品,在“为艺术而艺术”口号下产生,与政治、时事很少联系的一些抒情性中小型作品在曲式结构的运用上也比较单一。

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引起中华民族坚决而激烈的抵抗。“9.18”掀起了民族解放的浪潮,随着全民族的呐喊,一场空前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响彻大江南北。就在1931年“9.18”事变之后,黄自创作出第一首抗战合唱歌曲《抗敌歌》(原名抗日歌),1935年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现国歌)也在民众中唱响。至1937年“7.7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血与火的时代,全中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民主浪潮,各界人士都纷纷行动起来抗日。

作曲家黄自以他的两首混声合唱曲《抗敌歌》和《旗正飘飘》,首先在不同角度、以不同情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誓死保卫祖国的坚强信念,是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合唱精品。特别是他较好地发挥出合唱艺术独特的魅力,为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此外,黄自在1932年至1933年间又创作出大型清唱剧《长恨歌》,它在艺术上堪称《海韵》的姊妹篇,也是我国第一部多乐章的清唱剧。由韦翰章改写成十段歌词,黄自生前完成了其中的七个乐章,从中运用中国佛曲素材做复调发展,深深打上了民族的印记。《长恨歌》是一部经典爱国作品,在当时社会上的效果是积极的,它树立了中国合唱发展的纪念碑,从艺术角度上看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①其中第三乐章《渔阳攀鼓动地来》和第八乐章《山在虚无飘渺间》,常作为我国合唱创作精品而被单独演出。

在这个抗战时期,聂耳、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中国人民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在合唱音乐中必然要留下不能忘怀的记忆,抗日战争初期所产生的黄自的《旗正飘飘》、夏之秋的《歌八百壮士》、吴伯超的《中国人》、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就是四首里程碑式的合唱歌曲,它们气势蓬勃、琅琅上口,和声严谨、声部处理恰到好处,可供群众合唱团演唱和作为学习写作的范例。在抗日根据地延安,郑律成的名作《八路军大合唱》以及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马可的《吕梁山大合唱》、吕骥的《凤凰涅磐》等,以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随着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不断深入,合唱创作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大量优秀的合唱作品。例如聂耳于1934年创作的《毕业歌》、冼星海的《生产大合唱》、麦新的《大刀进行曲》、张曙的《洪波曲》,还有《到敌人后方去》、《勇敢队》、《巷战歌》等等,它们以高度地概括、鲜明的形象、多彩的形式、通俗的语言,讴歌了中华民族这一壮丽的时代,成为民族精神集中表现的世纪经典之作。②

当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时,《黄河大合唱》以史诗般的民族气魄诞生了,作为至今仍不能超越的中国合唱音乐的高峰,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文化珍品,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革命历史教科书。1939年到达延安后的冼星海,先后创作了四部大型作品,尤其是《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在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作品,成为中国合唱音乐创作中最辉煌的音乐史诗。它强大的艺术魅力不断感染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鼓舞着海内外的华夏子孙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起抗争。在《黄河大合唱》的激励下,中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以大型合唱套曲为形式的合唱作品,虽各具特色,但艺术质量仍没有超过《黄河大合唱》。它以抗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把当时的中国各界爱国主义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迅速的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在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借鉴的是欧洲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及至世界影响都是深远的,后来创作的如《九一八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则是在合唱的基础上加进了人物、道具,更有表演的成分。在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作曲家们也创作了一些合唱作品,如陈田鹤的《河梁话别》、郑志声的《满江红》等,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使战歌和颂歌为配合斗争形势而迅速发展,产生了《淮海战役组歌》等佳作。马思聪的《抛锚》、《民主》、《祖国》、《春天》四部大合唱,在当时社会中是受到好评的,它们的旋律在很多地方广泛传唱,非常受群众的欢迎。

抗战时期,文艺成为革命事业中一个切实有效的组成部分,音乐家们纷纷以笔代刀,这些作品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心声,成为保卫祖国的战斗号角。直到今天,当我们唱起这些抗日救亡歌曲时,仍会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激昂,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也会油然而生;还有很多一些作品为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激发出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我国合唱音乐的成熟期及时代意义(1949-1976)

1.建国初期快速发展的合唱音乐(1949-1966)

20世纪50至60年代也是合唱艺术创作较为活跃的时期,新中国刚刚建立,优越的和平创作环境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产生了较多的合唱作品。它初期的政治气氛比较轻松,专业、半专业的演唱团体较多,广播电台也乐于传播新歌,这时可说是颂歌和 5 战斗歌曲的海洋。而当战争结束,斗志依然,战争中的优秀歌曲继续高唱,战歌依然是建国后的主流。

由于音乐家接触了很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民歌和外来的一些带有强烈民族风情的合唱作品,得到众多的创作灵感和启发,为作曲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也为新中国的合唱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在民歌改编曲方面,麦丁改编的萨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瞿希贤编写的东蒙民歌《牧歌》、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全世界人民心一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沈亚威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杨嘉仁的《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群众合唱曲也深受群众欢迎。王方亮等改编的无伴奏合唱《三十里铺》、《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绣荷包》、《兰花花》等等一些民歌合唱曲。这些作品在保持原曲质朴优美、深情动人的基础上,运用多声手法加以改编与发展,充分展示出合唱艺术的丰富特色。

在中小型合唱曲中优秀的作品有贺绿汀《人民的领袖万万岁》,罗宗贤、时乐蒙《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刘炽的《我的祖国》、《祖国颂》及音乐舞蹈史诗李焕之的《东方红》中一些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合唱作品,王莘的《歌唱祖国》、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和《阿拉木汗》等等。

在大型合唱曲中也出现较为优秀的作品,萧白等人的《幸福河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朱践耳根据毛泽东诗词创作的《英雄的诗篇》、张文纲的《飞虎山大合唱》以及《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个时期大合唱作品中的佼佼者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是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由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的,在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这部作品从红军歌曲和各地民歌中获取养分,运用合唱、独唱、乐队、朗诵、舞蹈造型、舞台美术等各种艺术手段,展示给人们一幅幅红军长征途中的生动画面,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成为继《黄河大合唱》之后又一合唱力作。

这个时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更多地要求艺术直接为政治运动服务,而作为歌曲的合唱体裁,它是最具有政治斗争的煽动力的。这时期的歌曲反映了积极的社会风貌,为建国之初的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全民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合唱音乐作为最具群众优势的音乐艺术在这时期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实现着新一轮的飞跃。2.“文革”时期合唱音乐的概况(1966-1976)

我国的音乐文化曾遭遇两次不幸:第一次是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西方音乐院校体制建立的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为中心,大举引进、宣传西方音乐文化思想,用西方音乐文化理论体系来改革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第二次就是1966年这个时期发起并持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大量人为的做法把中国传统音乐赖以生存的民俗、宗教等音乐文化彻底铲除,像合唱这种集独唱、重唱、对唱等众多形式于一体的特殊文化,发展就更为有限。

这一时期的合唱音乐创作基本上处于凋零期,合唱艺术也沦为为政治需要服务的工具。“文革”的十年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灾难,使中国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当然,合唱艺术的发展也不能幸免的遭遇了重大的破坏和阻碍。大批音乐工作者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和改造,许多传统的合唱作品被封杀。当时的合唱表现形式仅为四种:一是将毛主席语录配曲演唱的“语录歌”。“文革”的爆发,不仅彻底否定了有史以来的优秀传统音乐,而且还全面否定了从30年代以来的进步音乐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建设。在“文革”初期,受到当时极“左”思潮的影响,唯一能够生存的音乐就是各种各样的“语录歌”。例如有《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你不打,他就不倒》等,它们大多数没有任何艺术价值。这一时期虽然合唱作品数量很多,但演唱内容空洞,形式相互雷同,合唱音乐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是我国文化事业严重受到破坏的表现。二是颂歌性质的作品。为政治服务的这类歌曲,其目的是宣传政治教义,艺术上大多比较枯燥、结构散乱,没有艺术趣味。例如这类作品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组歌》、《万岁,毛主席》、《红卫兵战歌》、大合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等。这些作品的主题主要渲染对领袖个人崇拜的狂热,内容空洞,表现手法单一,具有艺术价值的很少。三是“样板戏”。受“极左”政治思想的影响,国内其他形式的一些音乐表演均被停止,艺术舞台出演的只有少量经过改编的“样板戏”。如交响合唱《智取威虎山》、《海港》、清唱剧《沙家浜》等。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是罗忠铭和杨牧云等四人改编的《沙家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多数的“样板戏”作品创作于“文革”前夕,尽管都带着明显的“文革”印记,但对音乐发展而言,艺术上也还有少量创造性成分。四是“毛主席诗词”合唱。以毛泽东诗词谱曲,最早出现在1958年,主要采取独唱的形式。以中央乐团为主,率先创作和演出了一些以毛泽东诗词为题 材的大型合唱,例如郑律成的《十六字令兰首》、《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比较著名的还有由田丰创作的管弦乐伴奏大合唱《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五首》,此曲在当时受到了普遍的肯定。其中的《沁园春.雪》及《忆秦娥.娄山关》深受广大人民喜爱。郑律成根据毛主席诗词中有关长征的六首诗词而谱曲创作的《长征路上》也是当时深受欢迎的大型合唱曲目。根据湖南民歌改编的《浏阳河》和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混声合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旋律优美、极富抒情,完全不同于文革时期风格的其它作品,也曾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当时合唱演出的热门曲目。

在1966至1976“文革”的十年,是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糟遇沉重打击和严重扭曲的10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整个音乐事业的建设和音乐创作的发展实际上都陷于全面停滞和倒退的局面,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发展也是这样,合唱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压制和打击,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并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但是尽管如此,少数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几部作品还是体现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并对合唱的演唱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体上还是在曲折中有所前进。

三、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及时代意义(1976—)

1.“文革”后的创作

1976年,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改革.开放”四个大字驱动着国家与社会飞快的发展,一个以经济建设为纲领的崭新的时代诞生了,自此百业俱兴,经济腾飞。改革开放后,由于思想解放了,合唱音乐便有了新的发展环境,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群众对合唱的需求也日益明显。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视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合唱团体纷纷涌现,业余合唱团有了较大发展,大、中、小学校的合唱活动从规模到水平都得到很大地提升,成为我国合唱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每年大量合唱赛事的举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刺激了我国合唱艺术的普及与进步。

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合唱创作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创作数量并不很多,但创作环境却十分活跃,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摆脱了以前“政治斗争”的精神枷锁,更注重内容的广泛性、题材的多样性、创作观念的个性和创作方法的独特性。新时期较为重要的中小型合唱作品有陆在易的《雨后彩虹》(芦芒词)、《密林深处的歌声》(刘教南曲)、《请把我的奶名儿叫》和瞿希贤的《飞来 的花瓣》(望安词)及他改编的合唱曲《在松花江上》、《玛依拉》、《天上没有北大荒》等、施光南的《周总理, 您在哪里》等。大型合唱作品有王西麟的《交响壁画三首──海的传说》、黄田的合唱套曲《彩云之南》和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诗经五首》(金湘曲)、等,还有被广泛传唱的合唱作品如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伍嘉冀的《喊一声北大荒》、尚德义的《大漠之夜》(邵永强词),陈国权改编的《夜半歌声》、《东方之珠》等等。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合唱创作的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合唱艺术的发展逐渐展现出另一番面貌。合唱艺术是人们追寻艺术梦想中比较容易掌握的一种,同时也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良好素质教育的有力工具。合唱作品从当时人民最关注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出发,歌颂新中国不畏艰难、万众一心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这些合唱音乐所表现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是这时期合唱音乐的思想主题,鼓励引导人民迎接美好的新生活,对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宣传自立自强的精神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2.现代合唱音乐的繁荣

在改革开放和国家正确方针的鼓舞下,合唱音乐逐步走出了种种阻碍与桎梏,开始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流派、音乐思潮、作品及作曲技法纷纷涌入中国,与我国传统的音乐观念与美学思想结合后,形成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又一次中外音乐文化的大交流。

合唱音乐创作在80年到现在的二十多年中,其作品数量之多、题材之广、技法之新都是中国合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的发展与现代转型顺应了整个文化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宽松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当时良好的经济建设生活的感染,人们对合唱作品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宽容,许多优秀的合唱作曲家们走出“文革”时期带来的阴影,激发创作热情,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合唱音乐作品。如合唱改编曲方面瞿希贤的《乌苏里船歌》、李焕之的《秦王破阵乐》以其形式精美、气韵生动而别具一格。1986年全国合唱作品评奖推出了田丰的合唱组歌《云南风情》、张卓娅和王祖皆的《南方有一片森林》、陆在易的《蓝天.太阳与追求》等优秀作品。此后,郭文景的《蜀道难》、刘念劬的《生命.宇宙的春天》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更加成熟的把握;九十年代后陆在易的《祖

④ 9 国,慈祥的母亲》则以成熟的合唱写法和饱满的激情揭示了一个爱国者博大深沉的情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中国合唱艺术,在经历了文革前后的“沉寂期”后,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对话中,中国合唱进入了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的合唱作品主要有3个特点:

第一,是在创作手法上着重了民族音乐素材与西方现代技法的结合;

80年代后,随着音乐研究逐步深入,众多合唱音乐创作者都拿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而在具体的手法上,许多创作者又借鉴很多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开创了民族合唱音乐创作的新风格。如田丰创作的《云南风情组曲》就是这类创作手法优秀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充分调动了器乐、合唱等交响音乐思维,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将时代感与民族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是题材多样,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和古典素材;

改革开放后,以古代诗词、歌曲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或对古代素材进行改编,受到许多作曲家的青睐,作曲家李焕之就是此类题材的代表人物。他曾以古代琴歌《汉节歌》为素材创编了一首弦歌合唱《苏武》,此后又创作了女声琴歌合唱《子夜吴歌》等作品。创作于80 年代初的琴歌合唱套曲《胡笳吟》也是一部力作,这部作品对我国同类型合唱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作曲家在这类题材创作上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如郭文景创作的单章性交响合唱曲《蜀道难》、瞿小松创作的清唱剧《大劈棺》等作品。小型作品如以古代诗词为题材作品萧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钱兆熹改编的《扬州慢》、陈怡的《芭蕉树.添字采桑子》等等。

再次是大胆的探索合唱创作的新形式和新理念;

一些题材比较抽象的作品,大多为探索性作品,表现了创作者在合唱创作上新的探索精神,如王酩的《草图三首》、于苏贤的《元夕无雨》、王震亚的《梦境》和杨双智的《雨来檐头流》等等,这些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新的合唱创作理念。还有贾达群的无伴奏合唱组曲《三种气质》等,采用非传统的合唱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人声的各种表现力。

在其它题材的创作上,还有许多作曲家以各种不同题材创作出了很多风格各异的优秀合唱作品。《当代中国之歌》是瞿希贤在国庆35周年时,为其所写的一首很有新意的进行曲性的合唱曲,当中用色彩新颖的和声语言去突出一种富于蓬勃朝气的青年气质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创作于1982 年的混四声部合唱《飞来的花瓣》是作者对 人民教师表示崇敬的和爱戴抒情性合唱曲,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屈文中于1983年创作的大型诗篇《黄山,奇美的山》曲调优美,和声清新壮丽,形式结构严密,是大型合唱创作的代表作品,还有王震亚的无伴奏合唱《武夷云海》等等。

在民歌改编作品方面,有瞿希贤的《土家族民歌联唱》、《桑木扁担软溜溜》、《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陆在易创作的《云南民歌三首》、根据浙江民歌改编的《李有松》等。还有谢功成改编的混声合唱《故乡》、王世光改编的《青春舞曲》等。这些民歌改编作品丰富了中国合唱的民族化音乐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合唱的独特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合唱创作开始出现新时期以来的第一个高峰,作品的题材、体裁和创作手法逐步趋于人性化、多样化。众多优秀作品的出现,表明了作曲家在合唱创作上的新的探索开始凸显。选择中国古代题材来体现中国特有的民族气质,借鉴中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的和声调式风格、织体语言等音乐素材,同时加入中华民族乐器作为伴奏,说明了中国合唱创作者不断突破传统合唱创作手法、不断尝试国外近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素材的结合的目的,他们的创作使中国合唱在民族化多维性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四、结 语

这么多年来的我国合唱音乐发展历史回顾,清晰地显示出我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是和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进步相呼应的,每一次的巨大社会变革成为推动合唱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尽管前进的道路曲折而艰难,但我国的合唱音乐却始终坚持在掷踢中顽强发展。正因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创作背景下产生的合唱音乐作品的总结和分析,寻找和发现我国合唱音乐发展的意义与规律。

我国的合唱音乐,不仅是中国宝贵的音乐文化财富,也是世界音乐文化财富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立足于世界,就要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强调民族音乐的特点,发扬民族性;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和先进技法,为我所用,将其融入我国合唱音乐中。

合唱艺术发展到今天,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是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更是蕴藏着中国合唱艺术发展有待于我们深入挖掘的广阔前景。

注 释:

①参见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音乐周报.②参见黄育蕊《管窥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③同上

④参见江毓和《中国现代合唱音乐》 ⑤同上

参 考 文 献:

[1] 张宁.发展合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J].山东:中国校外教育期刊,2007.6. [2] 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1. [3] 李西安.新时期的合唱音乐(上)[J].音乐周报,2001.11.[4] 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 骆朝勋.谈中国合唱音乐的兴起与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6] 盛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合唱创作[J].科技咨询导报,2007.10.

第五篇: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合唱

【摘要】: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关键词】:浪漫主义 个人主观 圆舞曲 丰满 充实 和谐 舒适 速度 力度 小约翰·施特劳斯 主观感情 自然的热爱 未来的幻想

即兴曲 夜曲 练习曲 叙事曲 幻想曲 前奏曲 无声曲 民族性 民主性 幻想性 抒情性 新精神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及合唱

一、浪漫时期(1820—1900)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己进入一个高度发展的

繁荣时期,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在迅猛的发展和变化中,人与人之间的贫富悬殊和差距也日益增大,艺术家们对现实非常不满,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大量地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并追求个性解决和自由。这种浪漫主义运动被称为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的、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此时,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已有了很大的根本上的变化,他们不再受着教会和宫廷方面的雇佣,而是己成为一种具有非常前卫思想意识的自由艺术家。在艺术上他们有了更为大胆的迫求,迫切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充分而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多追求的是个人音乐色彩的释放。浪漫派音乐作曲家们在创作过程中试图使音乐、绘画与文学等姊妹艺术相结合,这一倾向则使得标题音乐,歌剧倍重视。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二、初期浪漫主义音乐,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主义音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主义音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1、民族性、民主性。反对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反对封建统治和民族分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思想内容。为了表现这些内容,为了塑造民族英雄形象,反映爱国主义和民族统一思想,在音乐风格上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 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2、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受到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中,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的启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同时为使作品被人所理解,发展了乐器作品的标题性,创作了大量的标量音乐。

3、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因而抒情性的个人心理刻划,自传性,则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并促进了抒情体裁的发展。

4、幻想性。这是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的现实与美好理想矛盾,所采取的一种手法。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也题材和形象,正是由于从这里可以为他们的想象,提供任意驰骋的天地。

5、新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四、首先是在音色音响效果左,追求新的音色,要求声音要丰满、结实、通畅和园润,强调运用不同色彩的演唱风格来表现音色的多采多姿;在音响结构和色彩上更是追求丰满、充实、和谐、舒适的音响效果。

其次,主调音乐更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到极为颠峰的程度,在作品创作中作曲家们更是将个人主观成分大大的增强了,标题音乐在这个时期占有绝对的主流,作曲家们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更是随意使用大量的不协和和弦及半音进行,半音阶的使用、不明确的终止和远关系转调等手法更是随处可见,演唱者在演唱作品中更是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抒发作者和演唱者的主观情绪。

再其次,速度、力度式的表情标记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规范,对比程度也大大的增强了;突强的记号也越来越常见,渐慢和惭快及自由速度频繁使用。此时,无伴奏合唱作品大大减少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合唱作品往往出现在大型管弦乐和歌剧中。

作品赏析《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被浪漫时期合唱作品的风格和特征 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部分再现前面主要的音乐主题)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动听,节奏明快而富于弹性,体现出华丽、高雅的格调。

这首乐曲的全称是“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圆舞曲”。曲名取自诗人卡尔·贝克一首诗的各段最后一行的重复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美丽,温顺好心肠,犹如矿中的金子闪闪发光,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香甜的鲜花吐芳,抚慰我心中的阴影和创伤不毛的灌木丛中花儿依然开放,夜莺歌喉啭,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

创作背景

1866年奥匈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这首曲子从分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征,无论是背景还是乐曲本身都体现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作品赏析《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首乐曲长生于唐代,是根据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西安》谱写而成的。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代《阳关三叠》的曲铺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事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变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

原诗已饱含深沉的惜别之情,谱入琴曲后又增加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曲谱最早见于《渐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传谱,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叠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中国的合唱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上所开出的新花,结出的新果。虽然彼此之间的语言、习惯、生活基础不同,着本身就决定了中国和西方合唱音乐在基本内容和风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主要是遵循着完全不同2西方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因此,合唱音乐必然是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的一种音乐,是决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和人民的一种民族艺术。

下载合唱音乐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唱音乐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教案

    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教案教学目的:1、能够参与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的学习活动,掌握自己本声部的旋律,较为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歌唱技能演唱歌曲,感受、体验、表现歌曲的音......

    奥尔夫音乐教案 动物合唱

    奥尔夫音乐《动物合唱》 活动目标: 1. 学习八分音符,复习线上音d-m-s。 2. 鼓励幼儿用母音或动物口技唱歌。 3. 能根据指挥唱出大小音量。 活动准备: 音乐 ,乐器 活动过程: 一、......

    (001)音乐活动课(合唱)计划

    静海杨成庄中学音乐活动课(合唱)计划 教师:吴彩云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配合学校搞好素质教育, 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丰富学生的校外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学习......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范文模版]

    浅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何春萍 论文摘要: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班级合唱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多......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

    音乐合唱兴趣小组活动小结

    音乐合唱兴趣小组活动小结 合唱作为声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中小学音乐课内与课外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发展,在学校里进行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

    和韵——客家音乐合唱音乐会(主持词)

    和韵——客家音乐合唱音乐会主持词冉正宝主办:嘉应学院音乐学院梅州市委宣传部嘉应学院宣传部协办:中国移动公司梅州分公司地点:嘉应学院德龙会堂时间:2012年5月28日19:30时开场......

    侗族合唱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

    侗族合唱音乐及其文化构成透视 内容导读: 本课题是在对侗族合唱音乐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过去长期深入侗寨考察的基础上,以音乐美学、音乐审美心理学、少数民族音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