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方法案例:怎样来讨论
幼儿园教学方法案例:怎样来讨论
作者:高书红 来源:原创作者单位 上传时间:2008-05-22
幼儿园教学方法案例:怎样来讨论
幼儿园的语言课一直感觉是比较难上的活动。老师不能不说,但是说多了还不行。以前我们在上语言课进行讨论的时候,总是由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幼儿来讨论回答,这样教师面对的等于是一个幼儿,而其它幼儿好像都无所事事。这样的结果是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说,而幼儿听的确很少。
讨论是语言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讨论的目的是让每个幼儿都有说的机会,那么教师的组织形式和引领作用非常的重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和肯定的环境。于是我把说的机会和权力交给幼儿,给他们充分的说的时间和机会。我改变了以前的讨论的方法,我把幼儿总结出来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分为几个,用绘画或者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讨论的时候,请幼儿自己选择想讨论哪个问题,然后自由的结成小组进行讨论。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里各方面的发展,不再满足与追随、服从教师,他们更喜欢与同伴一起讨论、学习,所以这样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更适合他们:他们自己选择讨论的问题、自己选择喜欢的同伴,这种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更能够成为活动的主人。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对这种方式觉得很新鲜,他们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讨论:有的站着、有的做在小地垫上、还有的组坐在椅子上。讨论的时候声音很大,影响到了其它的组。有的幼儿提出了意见。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我们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孩子们达成一致:讨论的时候声音要小一点,能让我们这一组的小朋友听到就可以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的声音就小了很多。在观察中我发现幼儿选组时有的组的幼儿都是能力比较强的,这样的组教师不需要太多的关注,幼儿自己就会组织讨论。而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组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加入讨论,也可以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想法,但是谁先说呢?孩子们创出了许多的形式如:大家谁想好了谁就说或者转着圈按顺序说,还有的组采用猜丁壳的形式来进行。因为这是孩子们自己想出来的方式,所以他们都很喜欢,觉得很轻松,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去了,而不再像平常那样只是老师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活动了。
这样的讨论方式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幼儿,以便于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我们经常说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和条件。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才会让幼儿敢说呢?我觉得就像这样幼儿喜欢的、来自于幼儿的、他们觉得没有压力的环境才会让幼儿想说、敢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讨论才是有效的。
第二篇:2011幼儿园教学方法案例分析
案例评析:由玩水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
时间:上午9点28分
人物:托二班幼儿、教师甲
地点:托二班盥洗室
幼儿进盥洗室洗手,打开总阀门后,幼儿们兴高采烈地涌了进去,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洗了起来,刚开始还洗得挺像模像样,但没过几分钟,幼儿们就不约而同地玩起水来。几乎所有在洗手的孩子全部加入了玩水游戏。此时,教师走了进来,看到这情景,脸一下耷拉了下来:“你们这是在洗手吗?老师有没有让你们玩水?辰辰,你的袖管全湿了!教师立即关上水阀,催促着孩子们快速地离开盥洗室,孩子们一个个耷拉着小脑袋不情不愿、不声不响地溜了出去。
案例二
时间:上午10点15分
人物:托二班幼儿、教师乙
地点:托二班厕所、盥洗室
又到了幼儿游戏活动时间,今天安排了区域自选游戏。幼儿们高高兴兴地各自分散去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开始了游戏。只见晓捷和筱羽窃窃私语了一番,两人一前一后,偷偷地溜进了厕所,打开水龙头高兴的玩起水来。教师注意到了两人的举动,不动声色地跟了上去,悄悄地躲在门边,发现他们俩人正在玩水,很开心!因此她并没有阻止他俩,只是说了句:“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你们玩水时把水龙头开小些,尽量不要弄湿衣服!”说完,她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三个小伙伴立刻动身来到盥洗室,加人了玩水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幼儿参与了进来,厕所间显然已不够容纳。正当这时,一直在旁默默关注的教师走进盥洗室向幼儿发出了到盥洗室一起玩水的邀请,同时还提供了瓶子、水盆、水桶、杯子、毛巾、玩具等多种材料,组织孩子们玩起了水的游戏。幼儿们各自挑选了不同的材料,自由地游戏起来。倒水游戏、浮与沉、挤水游戏等,游戏在孩子们一张张满足的笑脸中圆满结束!
具体评析:
一.分析幼儿(从隐性课程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2——3岁正是幼儿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抱有巨大的探索热情,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不知疲倦地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感知着周围的一切。
其次,水是孩子生活环境中接触较多的物质之一,玩水也是所有学前幼儿都喜欢的游戏。孩子们通过玩水可以感知水的特性、作用及保护等相关问题,同时玩水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分析教师:
1.在案例一中,幼儿玩水游戏与日常常规和教师接下去的正常教学计划产生了冲突。因此,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中断了幼儿的玩水游戏。(类似教师甲的处理方式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屡见不鲜。)
2.在案例二中,教师乙通过观察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并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不受计划所累,给了幼儿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探索的空间。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甲和教师乙不同的处理方式充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1.案例一中的教师更关注的是玩水活动会弄湿幼儿的衣服,会着凉感冒以及防碍了自己下面教学计划的实施,忽略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玩水活动背后蕴涵着的良好的教育契机。
2.案例二中的教师关注的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创造一个开放、支持、引导的自主性教育氛围。同时不受教学计划所累,真正体现出《新纲要》中所指的:“教师应善于利用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要求。
由玩水活动引发的思考,使我深深体会到:现代幼儿教育应从孩子的兴趣、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重视幼儿的自发活动,以支持者、合作
一样的,所以我们现在就请医生阿姨用显微镜来帮助我们看看,这只杯子上到底是谁的指纹。这样我们就知道到底是谁把牛奶打泼了。”
没想到王老师话还没说完,杨艺就低下头去开始哭起来,王老师一下子就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王老师也非常吃惊,自己差一点就错怪了一个无辜的孩子,差一点就对一个孩子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更甚的是,其他孩子因为唐震常调皮被老师批评,现在发生了和他有关的事情就全都认为是他干的。这也给王老师敲响了警钟,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耐心的了解清楚事情以后才下结论。
案例分析: 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应正确、公正、客观的评价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一起生活在一个集体中,教师就像孩子的妈妈一样,在孩子的心里,老师就是绝对的权威,但是每个孩子都同样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不论是漂亮的,能干的,聪明的孩子还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都渴望老师是关心自己,爱自己的。
如果因为个人喜好,将私人感情融入到对孩子的爱中,那么爱的天平就倾斜了,对于孩子是不公平的。在以上案例中,两个孩子互相指责是把牛奶打泼的,老师并没有主观的认定是唐震干的,而是深思熟虑:“不能在没有弄清楚事实真相前随便批评人,否则会深深的伤害到孩子。”正因为王老师用正确、公正、客观的方法评价每个孩子,才会让唐震免受伤害。
二、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幼儿年龄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具备了人格,享有自己的权利。王老师耐心的听完杨艺和唐震的话后,没有根据杨艺和唐震以前的表现,判断这次是唐震犯了错,而武断的责怪他,而是反复仔细的询问。也没有因为其他小朋友的“证词”就认定是唐震犯了错,而不听他申辩。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王老师充分尊重了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给予孩子公平的机会。
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长处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身为幼儿教师,应当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进步,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唐震虽然调皮捣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画画得好,爱学习,回答问题时的声音响亮、清楚„„。所以,在活动中不应以老眼光看待幼儿。更何况,老师这次处理事情的耐心可以让唐震更加信任老师,慢慢的改掉缺点呢!而且也能让老师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四、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评价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改变横向比较的方法
横向比较对于孩子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案例中的王老师没有拿唐震和杨艺作横向比较,没有因为杨艺是班上聪明、能干、漂亮的孩子而认定一定是唐震在撒谎。于是聪明的王老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利用医生阿姨的显微镜来查查是谁的指纹。王老师用这个科学的方法巧妙地了解了事实的真相,让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
幼儿园生活案例分析:鸡蛋黄掉在地上了
吃早饭时,我发淇淇的桌子底下有一些蛋黄被踩得粉碎。看着满地被踩粘的蛋黄,不能只凭主观和经验来判断这件事。
分析:
我想不能只凭主观和经验来判断这件事。我与淇淇的家长进行了交谈,在谈话中了解到这个孩子特别挑食,妈妈不喜欢吃蛋黄,影响了她也不喜欢吃,家长也就听之任之,慢慢地养成了不吃蛋黄的不良饮食习惯。针对淇淇这种状况,应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经过反复思考,并和家长及同班教师协商,共同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措施:
1、"变换花样引导她吃蛋黄。如:把蛋黄压碎和香肠一起夹在面包里做成三明治或将蛋黄切成小块再撒上咸菜末,还可以将蛋黄蘸些调料吃„„
2、开展一次“好吃的蛋”的生活活动。老师将蛋做成蛋饼、煎蛋、蛋糕和各种炒蛋等,让幼儿一同品尝,使孩子们的食欲大增,唤起董家俊吃鸡蛋的兴趣。
3、开展“欢迎蛋宝宝”的语言游戏,让每位幼儿都说说“蛋宝宝”的营养价值,让了解蛋黄对身体的重要性。
域活动时,因为是她自己喜欢的活动,她表现得较为积极、发挥的也很好。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对于自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措施四:家长的教育
针对孩子的进步,及时的反馈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多放手让她做力所能及的事,多与她交流,为她请小伙伴到家里玩,平时,把孩子在家的表现与老师交流,使家园教育达到一致。家长的教育是很重要,在平时与孩子交往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提供机会让孩子尝试,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家长同时参与让孩子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其次可以带孩子多参观,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知识,让幼儿思维有所开拓。家长可以多鼓励自己的孩子,都给予肯定,这样孩子首先在自信心方面也得到鼓励,她发现我并不比别人差,以此循环幼儿克服自己胆怯的心理状态后,再加上多接触、交流,相信内向的孩子也会变得大胆、活泼的,成为一个性格开朗,遇事积极主动的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关注她,关注每一个孩子,把爱付诸于实际工作中,细心观察,用心交流,耐心教育,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愉快、健康成长。
案例: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
在平时生活中犯错是幼儿的天性。它们就是在犯错、认错、改错的过程中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孩子的犯错是无意识地所以即使它们犯错也是可以原谅的。要善待孩子无意的错误,并因势利导,循寻善诱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案例】 在一次看图书的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书本然后静静的坐到桌椅前看,看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轻轻的走来问我.可是当我和孩子们整理书本时却发现一本书怎么没有封面.【案例分析】犯错是孩子的天性!幼儿犯了错但是关键还是在于我们是否能正确认识幼儿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孩子的心去看待孩子。要从幼儿所谓的错误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了问题我们不能以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来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所犯下的错误,以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孩子。
其次,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心灵,去倾听孩子的心声,用一种孩子能愉快接受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再次,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改正,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相反当我们发现了上述问题并以粗暴的方式解决,不但孩子们不敢主动承认错误,把好好的书本弄丢,而且也会使孩子的心灵受一次重伤,结果只会是给幼儿和我们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
我们热爱幼儿,就应该永远保持一颗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心灵并去正确引领孩子,时刻站在孩子们的一边去看待这个多彩的世界;热爱孩子,就该蹲下身子,放下我们老师的尊严,撑开双手保护起孩子可贵的自尊心,呵护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让我们好好的去热爱每一位幼儿吧!
《谁的种子先发芽》
有一天,徐子慧小朋友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的种子的皮给小朋友弄破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观察,还真的有小绿豆破了皮儿,上面还有小白点。小绿豆出芽了,并不是让人弄破了。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想听一听孩子们的说法,了解一下孩子们有没有关于发芽的经验。这时,周楷文说:“老师,上面还有小白点呢!”徐虎仔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黄一一说:“不象,妈妈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呀,你看,我的菜种子有一点绿点了,老师,是不是发芽了。”那边董钿浩在叫;“老师,我的种子烂掉了。”旁边的邱骐鸿说:“你给种子喝的水太多了。”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徐子慧小朋友,让她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自己的记录表中,让黄一一也把菜种子的变化记录在表中,并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同时也鼓励董钿浩小朋友,再接再励,下午放学时特意吩咐其家长重新准备种子。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持性观察以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从此,每一天幼儿都关注种子的变化过程,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争着做记录,家长们也不甘落后,与孩子一起观察,关注种子的成长。幼儿的兴趣更加深了。
分析
通过《谁的种子先发芽》这一教育实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与环境在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幼儿观察并发现植物变化的能力,注重研究孩子,研究材料,努力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和材料之中,案例:分享活动中有什么
一、背景
(一)一次分享活动传递给教师的信息 周五是分享玩具、食物的时间。
张志远带来了一袋番薯干,塑料袋上印有“营养番薯干”:“我请小朋友尝尝番薯干,这是我从家友超市买的,我昨天和奶奶一起买了两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这一袋我请大家尝尝!”小朋友们纷纷坐得端端正正,瞪着眼睛看着,希望先尝为快„„
不一会儿,每个小朋友都拿到了一块番薯干,有的大口吃掉了,有的细细品尝。“这个番薯干很甜,软软的”。“我以前吃过的舅婆做的番薯干不是这样的,是咖啡色的,大块的”。“这种番薯干的颜色和老南瓜有点象,都是桔黄色”。宸宸说:“我觉得它和橡皮泥的颜色很像,我们用橡皮泥来做番薯干吧!”孩子们都表示赞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
(二)一个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回复
1.发现孩子们自发地出现了“新兴趣点”——他们希望捏制自己的番薯干。捕捉这次分享活动中的教育契机,灵活地生成一次美工活动——捏制番薯干。2.分析“捏制”活动在中班幼儿中的可操作性
①中班幼儿在近两个学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压等简单技能,会概括出番薯的基本形状——长方形;②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彩泥色彩鲜艳、质地软、易于表现,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教师本身对捏泥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成游戏中能灵活地调动幼儿积极性。
二、案例与分析
(一)讨论加工过程
(二)跟踪操作流程 分析:
在操作中出现了两个细节:制作和排列。
给孩子尝试的自由,一是切的方法,二是捏的方法,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发展幼儿的表现力。所以可以捏成圆柱状的,可以切成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桔红糕那样的,只要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都有效。
排列并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教师只是有意识地让幼儿平铺在板上,当发现排序造型能力强的幼儿有突出表现时,教师不吝赞美之词。
(三)评价引发高潮
教师:我们的番薯干做成了,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加工贴上绿色食品标签,不过,我们的标签有三种,一种是菜场,一种是超市,一种是出口标记,飞机上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大小相近,排得整齐的象涵涵、心怡、旎旎的可以出口,她们做的番薯干可以送上飞机,到日本、美国去卖。东东的粗细差不多,但有的长有的短,包装好可以运到超市。祺祺的挨得紧紧的,晒得不够透,也可以送到超市。源源的味道不错,卖相不够好,去菜场卖是可以的。”
成成跑过来问:“我的番薯干味道毛好,为什么不能坐上飞机?” 教师:“你和别的比比,加工得不够好,怎么能代表中国制造?” 成成:“我回去再做过”。说完回去仔仔细细地用宸宸的办法再切了一遍,这回比刚才整齐很多:“老师,现在行了吗?”老师重新给了他一个超市标记:“现在可以进超市了”。他不满足:“下次我要争取飞机标记,让番薯干出国”。
我们评价一件美工作品,常见的方法是画上或贴上五角星,幼儿以星多为荣。在本活动中教师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的食品根据加工工艺不同,不起眼的,本不值钱的东西既可以出口创外汇,可以进超市,也可以进菜场,由此让评价变得更有趣味性,让幼儿了解“Made in China”就是中国制造,增加民族自豪感,当幼儿知道番薯干也能出口时很惊讶。
(四)活动的延伸
根据活动中孩子的关注点,我们又开展新的活动:
1.美术活动:设计包装袋2.科学活动:好吃的土特产
围的成人,共同扮演好幼儿交往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尤其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士,更应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一)、创设让孩子能够积极交往的环境——支持者
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的一项根本指标,它必须放到社会化的环境中才能逐渐得到培养,获得发展。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也必须为孩子创设一切交往的环境,让孩子投身于与他人的互动中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为孩子提供证明自己与评价别人的机会。从本案例的角度望出去,我们看到确实有很多家长甚至教师,由于怕孩子吃亏而替孩子解决同伴之间的纷争,由于孩子的弱小而阻止他的交往,由于孩子的退缩而为他贴上“害羞、胆小”的标签。殊不知,正是在一次次的碰撞、冲突、矛盾、协商、交换、合作中,孩子会发现与人交往的规则,学习体验别人的情感,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不妨尽力为孩子打开交往的窗,鼓励孩子自由、广泛地交往,帮助孩子真正体验交往的乐趣。宽松的环境主要包括活动材料充足,活动场地宽敞明亮,限制性要求少,鼓励性言语多,等等。
(二)、提倡成人和孩子之间的平等交往——合作者
平等交往不是指谁对谁的交往,而是成人与孩子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双方都作为活动中的成员参与其中。其核心是:双方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特权。在这样的交往中,成人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让孩子感受民主、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为孩子营造一种积极、安全的交往氛围。在本案例中的奶奶如果能换一种思维,将自己置身于与孩子同等的地位,在蹲下来的同时,用和善的语气与孩子交谈,询问交往的情况,提出要求,相信结果会是圆满的,即使孩子一时没有反应,她也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三)、适时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引导者
“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所有的成人必须在大量的生活细节中,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帮助孩子们体验共同生活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自我与他人意识,最终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及如何展开话题进行交际,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冲突,如何解决,等等。教师也可以利用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冲突进行随机教育。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思、自我判断,还可以促进幼儿道德水平的提高。
(四)、增强幼儿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所有的冲突都让教师参与解决,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的关系,幼儿自己完全可以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五)、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新《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但是很多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有的更甚至要求孩子受到欺负了,就要“报复”回来。实际上,冲突是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为幼儿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让家长在家庭中也为幼儿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同时,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也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幼儿能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并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纲要》记忆法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
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
1.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语言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4.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
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艺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指导要点
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四、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八、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三)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幼儿教育整体观
一、填空题: 整体观及其意义
1、整合,是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 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有机联系的建立是整体形成的关键。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要对幼儿教育的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需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
幼儿教育整合的层次和内容
2、幼儿教育整合的层次和内容分为:
3、⑴、观念的整合
4、⑵、目标的整合
5、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目标的整合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整合,进而也影响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6、⑶、内容的整合
7、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以目标的整合为前提的。教育内容整合的主要表现是使同一个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的联系,甚至可以突破领域这一内容组织形式。内容的整合最终应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内容的整合性,影响到活动的整合程度
8、⑷、资源的整合
9、幼儿园、家庭及社区都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地加以运用,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它们真正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
10、⑸、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
11、对教育活动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确保教育整合取得应有成效的关键。方法、形式及手段的整合是提高教育的成效为目的,避免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单一和刻板。
12、⑹、发展的整合
13、发展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中核心的整合,是其它各项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问答题:
(一)幼儿教育整体观的意义
14、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①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②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③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④
5主要目的之一。幼儿的情感态度一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形成:①环境的同化作用。②经验的情绪效应。③理智分析。在幼儿期,学习兴趣、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责任心、团体归属感、关心、友好、尊重、同情等都是应着培养的情感态度
新旧知识观在以下几方面有着重大不同
①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知识一直都被视为对‘是什么’的探索;一夜之间,它就开始致力于‘做什么’,变成了一个资源和有用的东西”。
②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是动态性的、过程性的,是对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实的解释,而不是对封闭的、稳定的意义系统的客观反映。
③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体性和相对性,即对学习者的依存性,把“知者”与“被知者”,即学习者和学习的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④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因此,旧知识观把知识和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而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⑤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分别加以研究,而新知识观认为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认识也是“复合性”的,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会同时影响认识过程,因此,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强调各类知识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
健康领域
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首要任务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把健康放在第一位,生命的健康存在又是从事其他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促进幼儿健康的前提
1、健康包含了健康的生理、心理和其他层面。
2、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适应为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幼儿健康意味着幼儿持续的正常发展。幼儿的健康既需要外部的“健康促进”,又是一个主动的发展过程,传播健康知识要着眼于幼儿的内化程度,健康态度的培养着眼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健康行为的形成着眼于幼儿的自觉自动。任何时候,健康教育都要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3、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⑴动作发展正常⑵认知发展正常⑶情绪积极向上⑷人际关系融洽⑸性格特征良好⑹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第一,身心和谐。第二、保护与锻炼并重。第三、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 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幼儿健康教育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幼儿健康教育将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视为核心目标
2、幼儿健康教育的形式离不开健康教学。幼儿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3、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如儿歌、谜语、故事、画画、探究等 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明确的指导思想:幼儿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使幼儿尽早建立起各种健康行为
2、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幼儿园的健康教学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
3、适宜的教育方法: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等,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和趣味性。幼儿健康行为养成中,动作技能的练习与来自生
7交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3、如何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有一点需要我们的教师注意的是:怎样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也不够。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早期阅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
在阅读中将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实际上包含了认知加工过程的两个方面的具体技能
2、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
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学前阶段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当在这两个方面做好准备:①对汉语文字的特征的敏感性②对汉语文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
3、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主要是指在理解阅读内容时产生作用的几中初步的技能:①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②预期的策略预备技能③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④假充的策略预备技能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包括哪些内容
1、在丰富幼儿口语的过程中增加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性
2、围绕故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策略
3、创建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在幼儿园里,可以适当围绕课程内容开展拼字组词的活动,重点要放在幼儿对文字组成关系结构的认识上,并且应当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需要提供操作材料给幼儿摆弄玩耍。幼儿的早期写作活动,重点是加深幼儿对书面表达的印象,让他们体验写的快乐,增进写的经验
4、尽早发现幼儿阅读困难,提供支持性帮助 科学领域
科学领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1、保持孩子们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人类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2)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科学,还要发展语言
(4)新《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的依据和基础是当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①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③“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④新《纲要》中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科学领域的内容与要求
这一部分充分地体现了新《纲要》中新的知识观和教育面。科学领域的知识明显地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体现了从注重静态知识到注重动态知识,从注重表征性知识到注重行动性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构建”知识的重大变革
1、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1)探究和认识植物
94、儿童绘画指导方法
(1)着力于发挥儿童自身的自主性(2)培养智力技能(3)“授人以渔”
(4)“画内工夫画外学”
5、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论断提出每个儿童都有潜在发展能力,开发儿童的潜能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三篇:怎样撰写幼儿园案例
怎样撰写幼儿园案例
一、什么是幼儿园教育案例? 一)教育案例的由来
案例一词由来已久,英文为case,又被译为个案、实例、个例、事例,最早出现于律师与医生行业。
20世纪40年代后运用至教育领域,教育案例是由案例发展、演变而来。
教育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一个好的教育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它叙述有趣,引人入胜,要渗透课改的思想和理念。
二)幼儿园教育案例的界定
幼儿园教师撰写的是教育案例,这种案例,我们不妨称之为幼儿园教育案例,即在幼儿园这个特定场所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等手段,对某一典型教育现象(这种教育现象是含有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进行详细、如实地描述,并在描述的基础上,经过分析,达到对所含问题的诠释或解决。这里的教育现象不仅仅是指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现象,如教学活动,还包括集体活动之外的,教师认为具有价值的个别教育现象,如某个幼儿行为问题等,这也常常被幼儿园教师称之为“个案”。
由于集体活动尤其是教学活动一般具有普遍性,因此,涉及这方面的案例成为目前幼儿园园本教研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来说案例是教师对某一真实教育情境发生后的描述和反思,一般是就事论事,类似于教育反思,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当下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撰写案例目的有:如对个别幼儿的深入了解与帮助,或对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情景的反思。
二、为什么提倡幼儿园教师撰写案例?
明确撰写案例的意义,不是为写而写,更不是被逼而写。通过撰写案例,培养新型的幼儿园教师 善于观察 时常反思 乐于分享 喜欢表达
三、怎样撰写案例?
案例从何处来?并不是所有被描述出来的内容都可以称之为案例。一)案例的特点 第一、故事性。即展示与反映的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教学事例。它是根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事实进行研究的,是生动事例的再现,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观点。对这个事例的描述要具体、明确,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详细经过,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
第二、典型性。即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内容最好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能反映时代的要求。并且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给老师带来许多思考,今后遇到同样或类似事件,知道该如何应对。描述要能清楚地说明一个问题,表达一个思想,蕴含一定的理念。
第三、问题性。即案例中要包含有一个或几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考。
二)撰写案例的基本形式
引言—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评析。
1、引言 即开场白,可以不必太多语言,主要用于描述案例大致涉及到的主题。
2、案例背景
即与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案例背景是否交代清楚,将直接关系到对案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分析、评判是否真正能把握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实质。案例背景介绍无需面面俱到,而应主要说明事件发生是否有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案例描述
即整个事件的详细记录,在描述时注意把握能反映主题的内容,对于一些涉及主题的细节部分更要描述的细致。
4、提出问题
案例是包含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幼儿园教育案例主要是揭示幼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发思考,因此,在撰写案例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要明确提出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问题核心要反映课改的理念。
5、解决问题的方法
撰写案例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因此这个环节很重要,教师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方法是什么,方法要有针对性,需要详细叙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过程。
6、评析 评析要有理论依据,体现先进教育思想,要跟上课改的步伐,不夸张、不缩小,有时是反思或讨论,一般来说,可以让读者深化对案例的认识。
三)撰写案例的灵活形式 夹叙夹议式
即一边描述性地记录集体活动过程的真实情况,一边对活动进行分析与点评。这种写法的优点是面面俱到,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活动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
先叙述后议论
即先描活动的某一过程或片断,然后根据典型事例,确定一个主题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往往能以小见大,便于突出文章中心,作者观点鲜明,读者很快便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随想式
即把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以教学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内容既可以是活动过程中的某一问题,也可以包含解决问题的某些方法,或者叙述教学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这种写法的优点是形式自由,任作者发挥。由于没有过多的限制,作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想。
四)撰写案例的基本要求
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真实、情景要完整、取舍要恰当、叙述要客观。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撰写案例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案例中涉及的人物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具有负面性的例子,叙述时要避免使用真实人物的姓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纷争。
第四篇:幼儿园科学讨论型案例
科 学 讨 论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大班科学活动:怎样立得稳
设计思路: 在一次玩雪花片的活动中,孩子们无意间发现雪花片其实是可以“站”起来的,不过要让它站稳却需要极大的耐心,但孩子们乐此不疲,十分喜欢玩。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提供了一些不能独立“站”起来的物品让幼儿去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动手、积极动脑,并探索出一些借助其它材料让这些物品“站”起来的方法,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活动目标:
1、体验自主探索活动的乐趣。
2、通过观察、操作及讨论,探索出让触地面积小的物体“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活动准备:
铅笔、薄图书、小雪花片、光盘、橡皮泥、装着米的罐子、纸杯、纸盒、、积木、固体胶、双面胶、铁夹子、回形针、磁铁等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交代任务。
(1)出示躺下的盒子、罐子、小雪花片、光盘等物品,让幼儿把这些物品站起来。
(2)讨论:“为什么有的物体站不起来呢?它们和可以站起来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3)交代任务:“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也能站起来呢?请你去试一试吧!”
2、幼儿自主探索,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可以借助其它物体。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刚才探索的情况。
启发幼儿开阔思维,不要局限插或粘的方法,例如:靠、折等。
4、引导幼儿探索不借助其它物体让一张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师:“你们想一想,能不能不用其它物体的帮助让一张纸站起来呢?”
5、教师再次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展示探索结果。
6、出示几件生活中不易立得稳的物体,了解人们是如何想办法让它们立得稳,从而方便人们生活的。鼓励孩子们多动脑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它们能吹出泡泡吗
活动目标: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能用猜测、验证以及分类等方式探索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3、初步了解有洞并且是空心的材料能吹出泡泡。活动准备:
1、幼儿能区分有洞和无洞的物品,玩过泡泡乐。
2、提供无洞和有洞的各种小工具(有洞的工具包括大孔与小孔、有洞并且空心、有洞并且实心)、调制好的肥皂水,抹布、器皿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入主题:
你吹过泡泡吗?用什么东西吹的?吹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
2、猜测,有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1)引导幼儿观察材料,说说它们的样子。
(2)让幼儿猜猜哪些材料可以吹出泡泡,说说为什么。
3、尝试,找出哪些材料能吹出泡泡。
(1)观察分类标志。(2)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交代要求:不能朝着别人的脸吹,不能将肥皂水弄到口中。(3)老师边和幼儿一起拿材料吹,边观察指导幼儿吹泡泡,边鼓励幼儿交换材料吹。(4)组织幼儿将刚才吹出了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起,将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集合在一
起。
4、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什么秘密。
(1)集体观察这些材料,问幼儿这些材料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都是有洞空心的)。
(2)出示有洞空心、有洞实心的材料,问幼儿刚才吹时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相同。
5、验证,是不是有洞的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1)让幼儿再次自由选择材料,吹泡泡,看看是不是有洞空心的材料才能吹出泡泡。
(2)师幼互动交流,欣赏吹出的泡泡。
中班科学活动:让物体站起来
活动目标:
1、喜欢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能相互商量相互协作。
2、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壳、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橡皮泥等。
2、教师准备:记录纸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幼儿区别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教师指导语,引导幼儿观察桌上的物品:我们桌子上都放了些什么东西?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幼儿自由玩)
(2)教师引导幼儿试一试,哪些东西可以站起来?(3)幼儿将可以站起来的物品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的分类。
2、幼儿讨论:为什么桌上有的东西可以竖起来,有的却不能呢?
3、幼儿想办法让不能站立的物品站起来。
教师指导语:剩下的这些东西都不能站起来,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站起来呢?
(1)教师出示盒子、瓶盖、沙子、毛巾、书等材料。(2)幼儿分组操作材料帮忙将物体竖起来。(3)幼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方法。
①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办法,物体站起来了吗?你是怎样让东西竖起来了?
②师生统计哪些方法让物体自己站起来了
4、师幼分享经验,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背景:
瓶子是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各种各样的瓶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让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瓶子》能顺利开展,我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各种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我把收集到的瓶子布置成一个瓶子展览区,供幼儿参观、欣赏。幼儿很喜欢围在旁边,对瓶子的兴趣非常浓,玩起来更是爱不释手。由此我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瓶子的生成活动。《会唱歌的瓶子》是其中的一次生成活动。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引导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不同材质的瓶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及如何让相同的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3、让幼儿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不同材质的瓶子、汤匙、豆子。
2、装满水的盆、抹布。活动过程:
1、自由探索。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师: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幼1:有豆子、勺子、玻璃瓶、塑料瓶。幼2:勺子、豆子、饮料瓶、瓷瓶。师:饮料瓶是塑料瓶。[反思]:
这句话一说出来,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饮料瓶不仅仅是塑料的,应该让孩子再进一步仔细的观察,“这个饮料瓶是什么做的?”
“这些瓶子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说说看。” “玩瓶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反思]:
开始部分语言简练,切入主题。能让幼儿大胆的猜测,然后再动手操作,并在操作前考虑到了玻璃瓶碰撞后会发生的不安全因素,能加以引导,避免在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实验的正常进行。为了使探索活动目的更明确,可以增加提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2、幼儿实验。
幼儿交流实验结果,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1)“你是怎样让瓶子发出声音的?”
(2)“请你用刚才没用的方法再试一试。”
师:你们在玩的时候,王华毅小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他来说一说。
[反思]:
长期以来的教学活动中,都是以“教师问问题,幼儿回答”这种模式进行。而我在巡回指导时听到了孩子的问题,于是在实验结束交流时,有意让有问题的幼儿大胆表述,这样,才能有一个真正地民主教学氛围,才能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幼:为什么把豆子放在塑料瓶里发出的声音比在玻璃瓶里的声音大?
师:哪个小朋友能回答王华毅的问题?
在没有幼儿举手的情况下,我一手拿一个玻璃瓶,另一手拿一个塑料瓶对比,说:“你们看,塑料瓶大,玻璃瓶小;塑料瓶软,玻璃瓶硬,握不动,所以声音小。”
[反思]:
我虽然回答了王华毅的问题,但是我的回答是含糊不清的,孩子也没有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声音大小和瓶子软硬为什么会有联系?科学是一门十分严谨的学科,教师给予的回答应是有科学依据的,让人信服的,不应该是一知半解的糊过去,由此可见,充分地做好预操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3、再次实验,发现问题。
“桌上只剩下相同的玻璃瓶,那怎样让相同的玻璃瓶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请每张桌上的小朋友一起去试一试。”
交流实验结果。
出示“水瓶琴”。请幼儿敲奏简单的乐曲。
4、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做关于瓶子的实验。关于沉浮;关于浮力;关于空气与燃烧等等。
“没有活动,也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幼儿需要活动,对活动感兴趣,乐于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幼儿科学教育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强调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探索、发现、学习、发展。这是现代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观点和要求。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分析幼儿的兴趣、生活中的问题,就会有不断的生成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得到了多元化的教育,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幼儿园科学讨论型案例
科 学 讨 论 型 活 动 教 案(范例)
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活动目标:
1、乐意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等形式表达对动物怎样过冬的认识。
2、通过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的形式获得相关知识经验。
3、了解动物的过冬方式,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季节的关系。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有关动物是怎样过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动物胸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的录象资料。活动过程:
1、幼儿讨论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教师提问:冬天到了,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自由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动物过冬的方式,并按照动物过冬方式的不同将动物卡片分类摆放。
3、幼儿看录象,进一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1)教师播放录象,引导幼儿具体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2)教师提问: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是这样过冬的?
4、幼儿画一画、学一学,巩固了解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尝试为每种不同过冬方式做一个图示标志,或听音乐佩带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胸饰,学一学这种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大班科学活动:你喜欢什么声音
活动目标:
1、乐于谈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对声音的感受。
2、借助记录、多媒体交流各自喜欢的声音。
3、知道某种声音有时是人们喜欢的,有时却是不需要的。活动准备:
1、本班老师、幼儿用图示的方式记录自己喜欢的声音。
2、多媒体课件(鸟叫声、郊游、睡觉;音乐、表演、写字;笑声、交谈、)、大记录表
活动过程:
1、自由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声音。
2、展示记录,个别幼儿讲述。
(1)幼儿将自己的记录分类贴在大记录表上。(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喜欢的声音,说说为什么。
3、引发争议,讲述各自的理由。
(1)根据记录统计情况,引发问题情境:为什么同一种声音,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不喜欢?
(2)观看多媒体课件,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对同种声音的感受。
4、拓展经验,平时还喜欢什么声音?但什么时候又会变得不喜欢? 小结性谈话:有的声音你喜欢,但这时候别人也许不需要。
中班科学活动:气味从哪里来?
动目标:
1、乐于谈论生活中闻到的各种气
味,对气味的来源产生兴趣,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愿
意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地表达、交流自己的看法。、了解有关
有毒气味,感知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动准备:油蛋
糕、草莓、冲厕液、醋、油条、芝麻等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带气
味的物品。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气味来源产生兴趣
。(1)教师:在空气中我们闻到了什么? 幼儿A:
空气中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幼儿B:这种气味不好受,我
讨厌它,我喜欢奶油蛋糕的香味,昨天我就吃了蛋糕。幼
儿C:是的,这种味道我也不喜欢,我喜欢草莓的味道。
(2)教师: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味不好? 幼儿:闻了以后
我觉得不舒服,老师你看,我手上的毛都起来了。(仔细一看,真是如此。)(评析:对这种刺鼻的异味孩子们特别讨
厌,在讨论上述问题时,幼儿都说到了不喜欢这种味道,同时
也说到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味道。在他们看来,让人闻着不舒服 的味就是不能接受的,让人觉得好闻的就可以接受,可以去闻,尤其是吃的东西。)(3)教师:你能说说这味是怎么
来的吗? 幼儿A:是从外面飘进来的。幼儿B:是一
些厂里放出来的。幼儿C:我有时在家也会闻到这种味,我妈妈说是厂里面放出来的。幼儿D:我家对岸的厂里有
时会放出一种水,还有气,那个也有味,也不好闻,不过和这
个不一样。(评析:从上面的谈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孩
子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家人的引导下
幼儿对这种气味的来源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在老师再次引导
下,激发了幼儿对这种气味的兴趣,使幼儿大胆地讲述了自己 的理解,这对下面的活动开展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2、鼓励幼儿大胆猜想气味的产生。(1)教师:你认为这种
气味是怎么产生的? 幼儿A:工厂里做东西时放了药水就
会有这种气味出来。幼儿B:机器里放了油就有这样的味
道。幼儿C:因为放进去的材料有味道,所以做东西时就
会味道。幼儿D:因为他们放进去的是塑料,塑料烧了以
后就会有一种难闻的气味。……(2)教师:那么
什么样的厂里会出现这样的味道? 幼儿:塑料加工厂、染
色厂、还有中密度板厂……(3)教师说明气体的产生:
些非常刺鼻的气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是厂里面加工的一
些材料化学反应后的结果。有的就像小朋友所说的是放入了某
种药物,使得那些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倒致有毒
气体产生,加上厂里面没有严格的净化措施,所以大家就闻到
了类似这样的怪味。这是一种污染现象,严重破坏我们的生存
环境。(评析:在幼儿本身对这种现象反感的趋向下,教
师的说明进一步帮助了幼儿对有毒气体的认识,对引导幼儿保
护环境的意识有一个推动的作用。)
3、讨论环境污染对人
类带来的危害。(1)教师:说说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带来什
么样的危害? 幼儿A:因为这种气味是有毒的,人呼吸了
这种有毒的气味会生病。幼儿B:农民伯伯地里种的菜会
长不好,菜也需要好的空气。幼儿C:我家门前的小河以
前有鱼,现在没有了,水都变黑了,我们也不能用那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