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7对联艺术技巧之遣词技巧
[对联撰写篇]之七
对联的艺术技巧之遣词技巧
遣词的技巧,指的是词词在一定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获得某种艺术效果。
一、双关法
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使其同时表达两种不同的意义:一是表面的,一是隐藏在深处的。二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从之分,为主的多是隐藏在内部的意义。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双关。
双关一般有两种类型。
1、谐音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言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关意义,常表现为不同的词性或不同的结构。如《巧对录》中记载的一联: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从表面意思来看,上联是写江中船行的景象;下联是写演奏音乐的场景。然而,联中却深藏另一层意思。“橹速”,意为摇橹迅速,其实谐音三国东吴名臣鲁肃;“帆快”,意为风帆行得快,音谐西汉大将樊哙;“笛清”,意为笛声悠扬,音谐宋朝大将狄青;
1 “箫和”,意为箫声柔和,音谐西汉名相萧何。这四个词都是主谓结构,而所谐之词却是专用名词。
明末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曾在南明桂王的朝廷当官。抗清失败后,隐居衡阳船山。他曾写过一副怀念明朝,不仕清朝的对联: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借“清风”指清朝,借“明月”指明朝。借清风的“清”与清朝的“清”同音;借明月的“明”与明朝的“明”同音。
2、词义双关。
也称寓意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性,使语句具有双关意义。如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题剃头铺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磨砺”、“及锋”、“头颅”等词从表面上看,讲的是剃头,实际是说只要等起义一爆发,他就要率领起义队伍杀尽天下贪官污吏。
欣赏这类对联,所寓之意须要根据写作背景去推想。词义双关多用于行业联、戏台联等。
二、比喻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有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
2 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如、像、是„„),并由此组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主要形式。
1、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表示。如一副巧联: 新月如船,撑入银河仙姐坐 红轮似镜,照归碧海玉人观
“新月”、“红轮”是本体,“船”、“镜”为喻体,“如”、“似”是比喻词。
再看武昌黄鹤楼联: 江城如画宜初霁 风月无边似旧时
2、暗喻。直接用“是”、“作”、“为”之类的词语进行比喻。如广西桂林阳朔画山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暗喻也可以完全不用“是”之类的词语。如: 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 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
联中将宝塔喻为金鞭,将长城的垛口喻为牙齿。
3、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比暗喻更要密切一些。如河北赵县赵州桥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3 不用任何比喻词,直接借“碧玉环”取代桥洞,借“苍龙背”取代桥身。
三、借代法
借代,即不直接说出某事物的原名,而用另一与某事物相关的事物替代,以增强联语的形象性,协调联语的音律。它既不像同义词,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说法;也不同于借喻,只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
如章世钊赠徐悲鸿联: 海内共知徐孺子 前身就是九方皋
徐孺子,即东汉南州名士徐稚,家贫,但有大德有大名;九方皋,善相马,与伯乐齐名。《九方皋》又是徐悲鸿的油画名作。上联是借人(徐稚)代人;下联是借物(油画名作)代人,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都非常贴切。
借代法有几种。
1、代物。即以事物相代。具体代抽象。如: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间
这是宋代进士洪平斋所撰的对联。这里的“之乎”、“而已”是借用具体的文字符号来代替“学问”这个概念。像现在我们常
4 用“神州”、“九州”来代替中国,都属此类。
抽象代具体。如明代于谦少年时与主考官对的一副对联: 小子暗藏春色 大人明察秋毫
主考官看见随父进来的小于谦,衣袖里放着一朵鲜花,就出了上联。花,本是春天景象中的一部分,以“春色”代“花”,使其变得抽象。
再如一副中秋联: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飞轮、明镜、银盘,都以其圆、亮的特点替代月亮,轮影代月影,镜光代月光。
2、代人。即以与人有关的事物来代人本身。这种形式又有多种。现列举两种。
以作品代人。如清人吴梅挽曾朴联:平生事业《鲁男子》 半世风流《孽海花》
这是借两部作品代替作者曾朴本人。以官名、籍贯代人。如一副讽刺妙联: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代李鸿章,当时李鸿章主政,他是安徽合肥人。下联人
5 翁同酥,时任户部尚书(相当于古代司农),江苏常熟人。
除了可借作品、官职、籍贯代人之外,还可以借用处所、歌谣、饰物、绰号等代之。
四、比拟法
运用联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即有意以物拟人,以人拟物,这就叫比拟。
拟人:
无生命之物拟人。如: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有语 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情
问桃花,“她”不语;看亭子,在怀情。桃花与亭子都是无生命之物,作者通过比拟,把它们人格化了。
有生命之物拟人。如: 鹊噪鸦啼,并立枝头说祸福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话春秋
对联写四种动物两两走在一起时,边“说”边“话”,这就赋予了它们人的特征。
拟物:
以人拟物。如革命先辈郭亮题长沙铜官乡乡公所联: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6 对联将把持乡公所欺压老百姓的那些地主豪绅称作是“猪公狗公乌龟公”,把他们当作畜牲看待。
以物拟物。如云南昆明金殿联: 金殿凤凰鸣晓日 玉阶鹦鹉醉春风
鸣凤山也叫鹦鹉山,金殿在鸣凤山上。“凤凰”与“鹦鹉”本为山名,是无生命之物。这里说它们“鸣”、“醉”,就把它们当成了另一有生命的“物”了。
五、夸张法
夸张,是在现实生命的基础上,有意对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强化描述,使之更强烈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夸张可分为扩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扩大夸张: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如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览千嶂奇观
玉清、太清、上清,称为“三天”,是说极高的境地。一开门,就到了九重天之上,说明泰山之高。通过夸张,山势的高耸,就鲜明地突现出来。
行业对联多用扩大夸张,这是因为其本身有商品宣传性质,尽量把自己的产品和经营的商品说得精美、实用、质高、价廉。如鞋店联:
7 步月能飞舄 登云可代梯
缩小夸张:就是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其程度。如湖南望城紫云宫联:
高阁俯南溟,看九万里鹏飞,无数云澜生眼底 重湖通左蠡,听卅六湾渔唱,大千风月入怀来
无数云澜是“大”,而出现在眼底,就变“小”了;大千风月是“大”,而进到怀中,就缩“小”了。通过这样“缩小”,反而突出了紫云宫的高峻。
再看一副春联: 革命铁肩担宇宙 春风妙手绣江山
“宇宙”之大,众所周知,如此之大的空间,却“缩小”在人的铁肩上。“江山”也是广阔的,却能让人的手来“绣”。
六、衬托法
衬托,即为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往往用相似、相关或相反的另一事物来陪衬、对照,而使某一事物更为鲜明。一般有两种形式。
正衬:正衬的衬体是从正面来衬托的,它多用于风景名胜(以景衬景)和纪念、哀挽死者(以人衬人)。如:
帆远浮天阔
8 江空得月多
这是前景来衬托后景,即以“帆远”衬“天阔”;以“江空”衬“得月多”。
再如史可法祠联: 生有自来文信国 死而后已武乡侯
对联以文天祥、诸葛亮的忠烈从正面衬托史可法的忠烈。反衬:即衬体从反面衬托。如: 飞瀑半天晴亦雨 寒潭经古夏如秋
上联用晴天也飘洒纷纷的“细雨”,来反衬飞瀑的蒙蒙雾气;上联用夏天也清爽宜人来反衬寒潭四时的清幽凉爽。
另外,还有将正衬和反衬两种类型结合一起运用。如岳飞墓联:
屹屹碑前,应先跪赵构,后跪秦桧 峨峨墓侧,宜左葬宗泽,右葬刘琦
赵构,即宋高宗,宋代偏安江南的第一个皇帝,迫害岳飞的主犯。宗泽、刘琦均为坚持抗金的将领。上联从反面、下联从正面衬托出岳飞的崇高品质。
七、设问法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注意和思考,先有意提出问题,然后自
9 己作答,或问而不答。对联中的设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有问无答: 上下联皆问。如: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仅上联问。如郑板桥论文章联: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仅下联问。如杭州忠肃公祠(祀于谦)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上问下答:如1917年毛泽东为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病故同学追悼会撰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此联通过上问下答,指出该校不重视体育,造成学生病故的恶果,目的在于唤醒师生们吸取“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惨痛教训。
八、反问法
反问,也叫反诘,也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不要求回答,也不作回答,也不需要回答,答案就在问题中。这种疑问形式表
10 示的是确定的意思,其语气更为强烈。
反问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
肯定询问表示否定的答案。如鄂文端赠法渊若联: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反问句的意思是,除了爱好诗书外,没有其他的癖好。这是肯定的询问,表示的却是否定的内容。
否定询问表示肯定的答案。如铁匠铺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此联意为,不经过几番艰苦磨炼,怎么能锋利无比呢? 句式是否定的,但答案却是肯定的。
为了加强语气,对联用反问时,也常用“岂”、“谁”、“安”、“哪”、“何”、“难道”之类的词。如:
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廖沫沙挽邓拓联)安危谁与共 风雨忆同舟
(周恩来挽张淮南联)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11(康有为挽谭嗣同联)
反问与设问是有区别的,设问主要是为了吸引和启发读者,反问则是为了给读者以感染。
另一个区别是反问不需要回答,即使它是联中的一个分句,其后面的分句,也不承担回答的任务。如吴作人题蒲松龄故居联:
岂有真鬼狐?前贤形此箴世 安得装妖冶?后代剥它画皮
上下联首句反问。上联说,哪里有真的鬼狐,写《聊斋》的蒲松龄不过借鬼狐之形劝人醒过来罢了?下联是说,丑恶的东西怎么能装出妖冶的样子,如果真的装得出来,后人也会剥去它的画皮。
九、用数法
用数最大的特点就是数词与量词的结合,它们之间相互对称。在形式上,一般有上下联相对的:“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也有当句相对的:“五风十雨黄梅节;二水三山李白诗。”另外,也有不配量词的。如旧社会某地街上贴有一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乍看对联,让人莫名其妙,其实上联隐去一个“一”字,谐“衣”;下联隐去一个“十”字,谐“食”。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为避免招惹是非,撰联者隐晦其词,来反映黑暗社会人民的
12 苦难生活。
对联中的用数,大致有如下几种规律:
一是上下联固定一个数目,多次重复。如庐山虎溪三笑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二是上下联数目合成自然数列的一部分。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 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
一掌有五指,一塔(六合)有七层。由掌的指数、塔的构造为依据,把“一”到“八”的八个自然数插入联中。
三是上下联的数目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如: 万瓦千砖,百日造成十字庙 一舟二橹,三人摇过四通桥 上联由大到小,下联由小到大。四是进行数学运算。加法。如一副寿联:
不福星,真福星,即此一言,可为君寿 已五十,又五十,请至一百,再征余文 下联将两个“五十”相加,得和一百。减法。如一副巧联: 七鸭过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尺蛇入谷,量量九寸零十分
13 “三双”即六只,“七”减去“六”,即剩“一只”。一尺减去九寸,还剩一寸(十分)。
乘法。如: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边孤雁,月边带影一双飞
北斗有七星,倒映水中,即同时扩大一倍,得积“十四”。“孤”为“一”,连月下的影子,则是“一”的倍数,故说“双飞”。
除法。如: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九溪峦洞,经由中洞五溪中
“七里”行至一半,即七除以二,得商三点五,即三里半。
14
第二篇: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
【考点解析】
一首诗词艺术价值的高低,既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因此,“语不惊人死不休”成了诗人的至高追求。作为高考诗歌鉴赏要求之一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样写”的范畴。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所谓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进行“品评”。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是与阅读中的理解相关联的,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高下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鉴赏与阅读,密不可分,可以说,鉴赏的每一内容无不以阅渎理解为基础;而阅读的每个环节,也无不可提到鉴赏的高度。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第一节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一心只把哥来想,头痛难忍又何妨?)
例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析】直露而真率地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而深广的忧伤;
例7:“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析】写一位女子对“君”剖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憾人心。
例8:“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关汉卿《[双调]?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9:“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例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析】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例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析】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例4: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馀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宋俞国宝《风入松·题酒肆》)
【简析】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这首词是太学生俞国宝题写在西湖一家酒肆屏风上的。已作太上皇的宋高宗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这首词,“称赏久之”,认为“甚好”,还将其中“明日再携残酒”句改为“明日重扶残醉”,俞国宝也因而得到即日解褐授官的优待。赵构固是庸君,但这一句却改得着实好,一春有钱买花沽酒、跨下玉花骄骢,这手面、这身份能是提残酒而归的寒涩人么?再说,目接红杏、耳闻箫鼓、闲眺绿杨秋千,这西湖春光,还不叫人杯杯皆空、一醉方休,如何还残得下酒来?还有,十里长堤,风暖日晴,游女如织,云鬓花颜,固能令太学生目眙神摇,但当真要在众目下去陌上拾取她们遗下的花钿,还非得带三分残醉佯狂之态不成呢。
词篇由描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开头。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西湖的美景,可是“一春”“长费”“日日”“醉”等词语却传达了作者对西湖的无比留恋:“玉骢”两句写马,然而马的“惯识”是由于人的常来,马的“骄嘶”是由于人的惬意,所以三、四句是借马写人,再因人写湖,最后达到了人与境、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总之,开头四句是用作者浓烈的情绪感染读者,使人对西湖产生“未睹心先醉”式的向往,因此下文描写的游湖盛况,也就预先被蒙上了一层美的面纱。再说,词人、玉骢、酒楼都是西湖游乐图的组成部分,因之这四句所表现的词人情致有以小见大的作用,并使词篇“起处自然馨逸”(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
“红杏”以下四句是游乐图的主体。这里仅仅二十余字,可是所含的信息量是极丰富的:有繁盛的红杏,浓密的绿柳,如云的丽人;有抑扬的箫鼓,晃荡的秋千,漂亮的簪花;有氤氲的香气,和暖的春风。——作者抓住了西湖游春的热点,浓墨渲染,为读者提供了再造想象的最佳契机,词人旺盛的游兴,也借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画船”两句为暮归图,是游乐的尾声。在这里,作者把“春”写成有形有质、可取可载的物事,不仅使词句贴切生动,也写出了西湖春天的特色:春在游舟中。“馀情付湖水湖烟”,在热闹浓烈之后补充幽悄淡远,在载春归去的满足之后补充馀情,表现的是西湖的另一面目和作者游兴中高雅的一面。人去湖空,论理词篇也该收尾了。不料作者别出心裁,反以明日之事相期,收得别致而又耐人寻味,也更加突出了今日之尽兴欢乐。陈廷焯说:“结二句馀波绮丽,可谓‘回头一笑百媚生’。”(《白雨斋词话》)“重扶残醉”是说前一日醉得很深,隔日余醉尚不解。不过到底是酒醉呢,还是景醉呢,还是情醉呢,还是三者兼而有之,读者可以自己判断。这一句的原文作“明日再携残酒”,是一个尚未解褐的太学生清寒潇洒、忘情山水的性格的反映,未必不工,只是没有高宗那种皇帝派头就是了。
例5:“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韦庄《题金陵图》)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吴、东晋、宋、齐、梁、陈(公元317—589年)。【析】这六个朝代都建都南京且时间短暂。六朝以奢侈豪华著名。到唐朝时,六朝已经过去,其豪华已衰败,因此唐朝诗人到南京吊古,总是为六朝哀伤感慨。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
(2
在表现技巧上(又从表现技巧的角度来分析“表达技巧”的技巧),情与景的关系有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看见眼前景象就引起了他心中长期郁积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式。“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一股感情。这“触景”是因,“生情”是果。连起来说,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股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不是“景”加“情”,而是“景”生“情”。“景”应该是实景,“情”是在景物的刺激下产生的真情,两者的关系密切。打个比方,景像是一棵树,那“情”就是树上开的花。景是因,情是果。见景生情,通常前句写景,后句生情。
古诗词中有许多传统审美习惯就是触景生情的典范,如望月思乡、伤春悲秋、折柳送别、闻雁思归、见流水而思年华等。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翻译: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一团旺火。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这两首诗都是诗人从眼前的景物来触动他们情感闸门的,景物只是诱因,情感才是诗人要表达的主体。
再如张籍看见刮秋风,从自己身上冷,联想到自己在远方的家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白居易从眼前的杨柳,联想到自己在江南栽的杨柳,引起对江南的怀念。都是从眼前景联想到其他并触动了某种情思,这样的情感显得真实、丰富、深刻。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在这里,客观景物引发了创作主体一系列相关的感情,这诸种感情交织融会为一种复杂但合情合理的心境,最终与景物融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意境。
例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析】诗的头两句写景,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情→景):
以景结情,是诗文创作中结尾的一种技巧,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或文章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收束诗文,言尽而意不尽。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诗人因宰相武元衡被刺案而摊上了大事,最终蒙冤被贬江州,此诗写于被贬途中。白居易和元九是很好的朋友,而元九也因蒙冤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白居易夜里点灯在舟中读好友的诗卷,直读到灯残眼痛,到了身体的极限,才灭灯,灭灯后仍然暗坐,实际上他的心始终在与朋友进行交流,生发许多感慨:想念微之?想到“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想起坏人当道,朝政日非?但他对这些什么都没有说,而只以一句“逆风吹浪打船声”作结。狂风巨浪猛烈吹打着江心这一叶扁舟,心头眼底,象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溶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似是写景物,实际上风浪打船的声音正是诗人思想延续激荡的声音。诗人并没有加上“我伤感地听着”之类的话,而是只把一个景物的断片放在诗尾,使我们不得不去补充这断片之外的许多东西,不得不去体味诗人内心激荡的情思。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就是元稹在通州听到白居易被贬消息时写的。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的“灯”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本无所谓明暗的风,而今却成了“暗风”;本来无所谓寒热的窗,而今也成了“寒窗”。“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猛烈抒情或议论,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深藏不露、含蓄不尽。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在琵琶女精妙绝伦如仙乐般的演奏之后,诗人及在场的其他人都与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可这强烈的共鸣并没有嘭地爆发,诗人没有说自己内心多么激荡起伏,只写了“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景语。这朦胧空灵的夜色如此宁静,但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的心弦在继续演奏着。这里的景物描写为诗人情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舞台,在“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舞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灵魂在凄冷月光下独舞着。
散文创作中以景结情的佳作,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归有光在其传世名篇《项脊轩志》的结尾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本是无情物,但“亭亭如盖”四字与前文“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一句一旦发生联系,便让人生发无限感慨:树长而人亡,物是而人非。作者用看似平静的语调写枇杷树的特殊来历与繁盛景象,但读者却能从中想象出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这确实是“以景结情”方能起到的特殊效果。
在诗词的收尾处以饱含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的情先脱颖而出,尔后再以景衬情。此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激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
③缘情布景:
乃是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例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析】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其中也尽寓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做杭州牧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例2:“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韦应物《登楼寄王卿》)
【赏析】这是一首怀念友人之作。韦应物与王卿之间有着很深的情谊。读这首小诗,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诗人韦应物的形象,见到他正在拾级登楼,对景吟唱。从前当他和王卿相聚时,经常一起游览:他们曾携手登楼(“踏阁”),纵目远眺;并肩上山(“攀林”),寻幽探胜。而如今呢,王卿已经远去楚地,只有诗人自己还滞留在海边的州郡。这会儿,当诗人孤独地登楼送目时,一种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不觉油然而生,脱口唱出了一、二两句:“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这开头两句虽然开门见山,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而在用笔上,却又有委婉曲折之妙。
一、二两句采用的都是节奏比较和缓的“二二三”的句式:“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在这里,意义单位与音韵单位是完全一致的,每句七个字,一波而三折,节奏上较之三、四句的“四三”句式,“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显然有缓急的不同。句中的自对,也使这两句的节奏变得徐缓。“踏阁”与“攀林”,“楚云”与“沧海”,分别在句中形成自对。朗读或默诵时,在对偶成分之间自然要有略长的停顿,使整个七字句进一步显得从容不迫。所以,尽管诗人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在表现上却又不是一泻无余的,它流荡在舒徐的节律之中,给人以离恨绵绵、愁思茫茫的感觉。三、四句承一、二句而来,是“恨不同”与“思无穷”的形象展示。在前两句中,诗人用充满感情的声音歌唱;到这后两句,写法顿变,用似乎冷漠的笔调随意点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图画。粗看,不免感到突兀费解;细细想来,又觉得唯有这样写,才能情真景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登楼怀友这一主题。
第三句中的“砧杵”,是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秋风里传来“数家”零零落落的砧杵声,表现了“断续寒砧断续风”(李煜《捣练子》)的意境。“秋山下”,点明节令并交代“数家砧杵”的地点,“秋山”的景色也是萧索的。全句主要写听觉,同时也是诗人见到的颇为冷清的秋景的一角。
最后一句着重写极目远望所见的景象。“荆榛”,泛指高矮不等的杂树。“一郡”,形容荆榛莽莽苍苍,一望无涯,几乎塞满了全郡。而“寒雨中”三字,又给“一郡荆榛”平添了一道雨丝织成的垂帘,使整个画面越发显得迷离恍惚。这一句主要诉诸视觉,而在画外还同时响着不断滴落的雨声。
第三篇:中考对联对法技巧
中考对联对法技巧
对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题型,特别是结合文言文内容来进行对偶知识的考察,如XX年泉州中考中的文言阅读中就有一题对对子的题目,预测在今后的命题中还会大行其道。这是因为:一方面对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骈句,这本身就依赖于文言作品而存在,借助文言语段来考察,那是再合适不过了;其次是因为文言文的骈句、对仗的语言形式具有示范性,结合文言文语境来训练,其要求实际也有了一定的降低。那么,如何对好对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方法:
首先,了解对联这种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学形式的特征。对偶是对联最基本的修辞手法,它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字数相等,即上下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往细里说,颜色词要对颜色词,量词要对量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如杭州西湖岳坟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下联的节奏都是二字一顿、二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吻合。
5、平仄相协。古人把上、去、入三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相对。上举杭州西湖岳坟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协,富于音乐美。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7、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
其次,注重平时积累。
1、应当了解对对子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词性、短语结构。
2、多读多记名言警句。其实,名言警句,很多都是对句工整的句子,读得多,记得多,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句子的练习吗?同学们随口就有的,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写半句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水是眼波横,山为眉峰聚。”等等。
3、多关注一些对句高手的佳联、妙对。像王勃、苏轼、解缙、纪晓岚、郑板桥、郭沫若等的佳联、妙对。王勃的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后你不能不叹服!苏轼的文、诗、词、赋等绝妙,对句子也是一把好手,我们对其妙对、佳联之趣闻逸事,当然不止一次一时有所知晓,只要读书,时时有之。如苏轼有一天到乡间,见老乡们正在挑塘泥,一老妇人说:“一担重泥挡子路”苏轼随即答道:“两行伏子笑颜回”对得真是工整而有趣。
4、多读一些民间楹联和诗联。楹联产生于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同汉语言文字有密切的关系。谁都知道,汉字是单音节的方块字,而汉语中最基本、最活跃的部分又是由单音字组成的单音词。如天、地、日、月、风、云、山、水、春、夏、秋、冬、贤、圣、是、非、红、绿、黑、白、有、无、大、小、来、去、先、后、左、右、歌、舞、飞、驰等等。这些单音词在古汉语中分别属于平、上、去、入四个声调。而同类性质的单音词,又常常分属于平仄二调,如天、地,为同类名词,天属平声,地属仄声;来、去为同类动词,来属平声,去属仄声;多、少为同类形容词,多属平声,少属仄声,等等。由这些单音词组成的多音句和诗句,就有一种因声调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这也正是古人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总结出平仄规律的原因。
楹联的特点是要求整齐、对仗、讲究平仄。以单音词为基础的汉语言文字,最适宜体现这些特点。如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共六个名词,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而且能在不借助任何介词、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完整的意思,创造完美的意境。又如黄庭坚《寄黄几复》:“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风雨十年灯。”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等。
最后,掌握确实可行的技巧。这里我要和同学们谈一种对对子最好用的方法——拆合法。即把一句拆成若干个词组,分别作对,最后又把分别对出的组合成一句。如①句“扫千年旧习”,就可拆为“扫——千年——旧习”三段分别对之。我们一看就知“扫”为动词,可以迅速地对出“除、革、扬、去、建、展、破、树、立、起、乘、积”等等一大串;“千年”为数量词,我们可以对出“百岁、万载、一代、四时、三秋、两辈、五暑、亿回”等等;“旧习”为偏正词,可以对之“新风、恶俗、丑行、怪癖、陋风”等等。从中选出一些组合成“除——百岁——恶俗”、“革——万载——陋风”、“展——一代——新风”等等。同理,“祖国——江山——好”,可以对之:“家乡——风景——美”、“社会——政策——新”、“人民——生活——美”、“社稷——日月——新”、“乾坤——日月——新”、“黎民——心情——爽”、“大地——气象——新”、“百姓——喜事——多”等等。
一般说来,中考试题不在语言的平仄方面作更高的要求,答案能符合宽对要求即可,因此,做好上面的工作,相信在中考中一定不会失分的。当然,如果是结合文言语段来考,还应注意题目是否要求结合语段内容来作答。
第四篇:情书技巧之
自从和你相识以来,我平静的心湖再也无法平静了。
不管父子,或爱人,就算两人都相互爱着,但两个人的爱却并不相等。一定会——有某一方比另一方还要爱对方。爱人的那一方,虽然为被爱的那一方牺牲了许多,可是反而感到幸福。
亲爱的,可不可以让我做幸福的那一方呢?
不要总是问我到底爱你些什么,你要知道爱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
沉寂的夜,另一个城市,星儿会为你守候,放心睡吧,甜甜地睡吧。
窗外,月光柔柔如水;室内,满地信笺堆积;捧一杯香茗在手,听笛声如流苏般弥漫四周。
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可是我对于它,却感到十分平凡,只有你那嵌着梨涡的笑容,才是我眼中的最美。
春天是相恋的季节,一切都孕育着生机;夏天是热恋的季节,一切都充满了火热;秋天是牵手的季节,到处都是金黄的落叶;冬天是相拥的季节,彼此相拥抵御寒风。而我,春天,孤独地等待花开;夏天,在暴雨中独行;秋天,走在落叶中享受孤独;冬天,看着相拥的恋人独自打着寒战。
当你的笑颜
像旭日照亮天边
我心花一朵
两朵
三朵
四朵
开得妖艳;当你板着脸
像乌云覆盖天边
我眼泪一点
两点
三点
四点
落在脚边。
多少风雨,多少坎坷,为你不去放弃,为你勇敢追寻。
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手心。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你对我不理不睬,也心甘情愿。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只能静静地看着你,也心满意足。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也无悔无撼。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面前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只要有你在我身边,也会奋勇向前。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失去现在的一切,也毫不在乎。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无怨无悔。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再痛苦,再委屈,只要你的笑容永远那么灿烂,也毫无怨言。
好想和你在一起,即使自己只能为你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努力完成。
好想和你在一起,只要你永远幸福快乐,无忧无虑,就是我一生中最为愉快的事情。
好想陪你一起去晒晒太阳,让我可以回味阳光下的会有一段怎样的故事;好想陪你去看一次梦中的大海,宁愿我会你,临着海风,唱一辈子忧伤的歌;好想对你说:让我爱你吧,此生毕后,来世再续;好想,真的好想。
还记得吗?城市里所有人都在梦境里甜蜜徘徊的时候,我们去北郊的山上看月亮,冷了就相互拥抱在一起,我的脸紧贴着你的额头,你柔软的双手环着我的身体,直到第一道曙光来临之际才沉沉睡去,我们是如此浪漫……
或许我没有太阳般狂热的爱,也没有流水般绵长的情,只知道不断的爱你爱你……
几行知心情话,温暖了多少孤寂心灵;一方小小情书,成就了多少美好姻缘。
假如可以的话,我愿意花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陪着你……
将你心再加上我的心,就算痛苦滋味也愿意尝。
尽管生命给予我们的不全都是鲜花与微笑,但是有青春作证,情书作伴,就有爱的精灵在身边缭绕。
没有一种服装比起你的爱更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起你的爱更迷人。
每次我感到失意时,都回忆起你的浅笑,你的鼓励,它们使我坚强的面对下去,谢谢你!
那天,是你我相遇的日子,淡淡的夕阳在远方西下,在黄昏下许下誓言——永不分离;那天,我去远方探望俊秀的你,淡淡的夕阳在海岸线映,在暮色中许下承诺——永不分离;那天,是你我分别的日子,淡淡的夕阳在群峦中留恋,在余辉中道别……
让我忘记了过去所有的痛,你让我拥有了面对未来的希望。
你说,我们的心是相通的,确实,每次看见你,就像看见我自己,你想说什么,做什么,我总是事先感觉到,许多事我们不谋而合,我简直怀疑我俩前生是一个人。
你说今天不要吻你这么久,免得失去再吻的理由;我说我要在你的脸上,花一辈子时间去漫游!
你我的往事依稀可辨,在风中,在雨中我俩的身影依旧其中。
你有权拒绝我的爱,但你不能蔑视我的爱,因为那是一颗真诚地为你跳动的心。
你知道我爱你吗?
你最喜欢坐在草地上聊来聊去的感觉,所以我总是陪着你。
亲爱的,理解我吗?
亲爱的请把我的手指放在你的心上,闭上眼睛,你会感觉到我指端传来的每秒200次跳动的脉搏,每一次跳动都是在对你说,我爱你!
轻轻地爱你,让爱恋滋润你的心房;轻轻的想你,让思念充满我的内心;轻轻的感觉你,让温柔吹拂我的心灵;轻轻地爱你,直到永远。
请你带我去远方,去一个没有尘嚣的地方,只有你和我的影子,在那里自由地飘荡。
请你带我去远方,寻找流浪的足迹,不需要青春美丽的行囊,只为告别无尽的忧伤。
请你带我去远方,在情感的荒漠里,自然会长出一排白杨,迎风成长。
请你当我手心里的宝。
人来人往中找不到你熟悉的背影,灯火辉煌里映不出你往日的笑容,飘飘纷飞的冬雨啊,是我纷乱的心情。
人总有想哭的时候,你总会用你的双手,悄悄地抚平了我的伤口,不会让别人知道。
任凭你走过千山万水走过白天黑夜,却永远走不出我心中的旷野。
如果,我只有半天的生命,我仍然会去找你,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掌心里,并轻轻的对你说,其实我并不想离去。
如果,我只有一分钟的生命,我便不会理你,并让人告诉你,我从来都不曾喜欢你!
如果,我只有一天的生命,我会去找你,并告诉你,我是如此的依恋你。
如果,我只有一小时的生命,我会打电话给你,只想告诉你,认识你我真的很开心。
如果,在茫茫的黑夜中,我为了工作而起床,那是因为这样做才能早点回到我的温柔的人儿那里去。
如果爱上你也算是一种错,我深信这会是生命中最美丽的错,我情愿错一辈子。
如果你冷,我将你拥入怀中;如果你哭,我替你擦去泪痕。
如果你是朝露,我愿是那小草。
如果你是一片天空,我愿意做天空下的一朵白云,能天天沐浴在你阳光般灿烂的微笑之下;如果你是山间的一股清泉,我愿意做泉水边的一卵石,能天天守侯在你隽永的身影旁边;如果今生不能和你相伴,我也希望能和你来世再见。
如果你说你是喜欢游泳的小孩,我就是寂寞的大海;我们注定不只是好朋友,还要在余生里相互依赖。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不知道,你应该明白真正的爱是说不清的,说请楚了就不是爱,我不知道我爱什么,只知道我爱你这个人,爱你的一。
如果你要问我为什么爱你,我有一百个理由来回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因为我爱你所以爱你。
如果上帝给我金钱和美貌,我将使你难以离开我,就象我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正如我们走过坟墓,将同样站在上帝面前。
如果我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那么,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如果注定了不可避免地相遇,就让我们的交会擦出绚丽的火花,把整个世界也照亮。
世界上只有一个名字,使我这样牵肠挂肚,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线,一头牢牢系在我心尖上,一头攥在你手中。
谁说你作的菜难以下□?我会每天回家吃晚饭!
虽然不能满足你最大的物质生活,但我可以把我的心来满足你。
天上有多少星光,世间有多少女孩,但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世间只有一个你。
忘掉天空上若隐若现闪亮的星光,忘掉喧嚣里似是而非的情愫,忘掉记忆中隐隐约约放映的黑白片,一切记忆,都象香水的气息般渐渐弥漫,散去,淡淡地,我就飘浮在你周围的空气中,看着你露出笑容。
为什么我会如此痴情,为什么我会情不自禁,为什么我会忘乎所以?
我爱你!你会像我爱你一样爱我吗?
我的爱为你开启,像白色的闪电划破天际;我的爱为你奔驰,像红色的血液充满身体。
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我的潇洒象风,你潇洒的却象雨,我在与你潇洒的相处中却发现我潇洒地爱上了你,但我宁愿我潇洒的风,潇洒地停下,让你潇洒的雨静静潇洒地落下,潇洒的淋在潇洒的我身上,让我感受更潇洒地潇洒,没有别的,请你潇洒地与我相恋。
我的小天使,我的心,我的宝贝,我爱你。
我看见了大海、蓝天,更看到了美丽的未来!
我们一起走过这么久爱的历程,有心心相印的幸福和快乐,有相互体贴关照,也有过误会和争吵。
我深深地恳求你:不要把我逐出你的爱门之外,我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少你的爱。
我是那深深的大海,你是那自海的另一边升起的曙光,永远照亮我的人生。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中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物……
我虽然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和强劲的臂弯。
我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你是个最棒的妻子。
我想告诉你,生命中除了有雄伟的交响乐,亦有柔美的小夜曲,在你前行的路上,别忘了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别为了一些漂渺的功名利禄,放弃一些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快乐。
我想和你一起唱首老情歌。
我想将对你爱恋的极短诗篇升华为漫长的生活散文。
我想将对你的感情化作暖暖的阳光,期待那洒落的光明能温暖你的心房。
我想念你智慧的额角,你头脑中每个细胞都充满思想、智慧和知识,和你交锋,我不再感到心灵的寂寞和乏味。
我想在春天悄悄地拂上你美丽的面颊,亲昵地舞弄你的头发,听你嗔怒的说,讨厌死了,我的头发都乱了;或者是偷偷的温柔的吻一下你娇嫩的双唇,然后哈哈地跑掉,我知道你是追不上我的,但我会带你去任何你喜欢的地方……
我想在冬天的时候好好地保护你,我要早早的催你起来,我可不要你老是躺在床上睡懒觉,我要你和我一起去晨练,嘻嘻,想偷懒都不行,做个懒老婆,谁会喜欢啊?不跑我就用冷风吹,我希望我的爱人有个健康的体魄,我们好永远的生活在一起。
我想在寒冷的冬夜里,为你添上一杯热茶,披上一件寒衣,使你不再感觉凄冷和孤单。
我想在秋天的时候带你去那美丽的草原,听我们的笑声撒过青青草地,原来爱是那样的快乐呢,我还会带你去看那满山的红彤彤的果实,那里有我辛勤的汗水呢,为了和你在一起,我还要努力的工作呢……
我想在夏天带给你温润的凉风,在你疲倦的时候,张开我的胸膛,让你在我的怀中甜甜的睡去,我喜欢看你熟睡时那带有笑容的脸,因为我知道你正在享受我们的爱情……
我要变成风,温柔的将你包围。
我要和你一起吃掉七千七百七十七条七七乳加巧克力。
我要牵着你的手一起走过红地毯。
我要与你同坐在有着月光的草坪上,一起遥望着繁星点缀的夜空,讲述那人间古老的爱情神话。
我一定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去看日出!
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在每个夜晚轻轻拥你入睡,能在每个清晨拥着你醒来!
我一直很喜欢你,但我从没向你表白,因为我想你会明白我,我没有多的言语,只有一句话要告诉你:和你在一起,你是一切;没有你在身边,一切是你!
我一直在等你,你知道吗?
我愿和你一同飞向遥远的天边,我的天空想和你连成一片。
我曾心灰气丧……是你那灿烂的笑容唤醒我那激昂的斗志!
我曾有数不清的梦,每个梦都有你;我曾有数不清的幻想,每个幻想中都有你;我曾有几百度祈祷,每个祈祷中都有你。
我知道,我要的就是那个在雨天和我一起,因雨而足不出户聆听雨声、共捧书本的清秀的女孩儿。
我知道我真的爱上了你,真的爱你。
希望睡前可以吻你;希望睡时可以抱着你;希望醒来可以看到你。
想想和我一同看日升日落的喜悦吧。
校园里,一对对情侣依偎漫步,草坪上,一双双恋人喁喁私语。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感慨万千,我多么希望在那依依情浓的恋人当中能够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
星星在每一个夜晚来临,候鸟在变换的季节回归,我却不知,该是等待你,还是寻找你——心中的玫瑰。
要是我的嘴唇能够给你生命,我宁愿将它吻到枯萎。
一个可以为了你,什么都可以去做的男孩,难道不值得你去珍惜吗?
因为,我不知道我的生命有多长,所以,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我在乎的是你!
因为路太长,梦太多,世界荒凉而冷漠,我想和你相依同行,共抗风雨。
因为你的眉头皱了,所以我的心痛了,我想用我的吻把它抚平。
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因为自己真的好爱你,因为好想和你在一起。
因为我想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
因为有了你,我才全身都充满激情与动力,我想和你一起飞翔,一起抓住梦想。
因为有了你,我又可以每天都写诗,月亮和星星又有了新的含义,紧张的工作不再使我厌倦和劳累。
因为知道不能没有你,所以我会更珍惜。
原来等待也可以如此的美丽,因为爱你。
愿命运之神让我看到你,听到你,得到你。
愿天上的每一个流星,都为你而闪耀天际。
在每一个有你相伴的夜,不再过于寂寥冷清。
在你我都老了之后,我要陪着你到处去旅行。
在人群之中寻觅着你,就彷佛在海边掬起所有的沙粒,急于发现你的踪迹,如果不从愿,但愿还有来生。
早安,我永恒的爱人,虽然我尚未起床,但思想已经飞到你的身边来了,忽而高兴,忽而忧伤,等待着命运的信息。
站在玻璃窗前,听着风铃的轻唱,悠悠的月光下,我怀念过去和你的日子,于是,我喝干了杯中的香槟。
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大海,可是还没有人来遨游,我期待着你的到来,在这片平静的海里荡起层层波浪!
这世界好美丽、好精彩,我想和你一同去欣赏,去创造,为它锦上添花。
只羡鸳鸯不羡仙,与你相识是我人生中最美的篇章,涂满了永恒和馨香。
只有赢得你的爱,我的生命才有光彩。
只有在你的微笑里,我才有呼吸。
炙热之后,心中一片淡漠,瞬间的辉煌并不能带给我刻骨铭心的向往;隽永的不仅仅是一种感觉,还有永不能平息的冲动。
第五篇:辩论之技巧
如何分析辩题
1、审题的技巧
审题的目的是弄清辩题的含义,认识辩题对双方的利弊,把握双方争辩的焦点,以便确立对自已有利的论点和策略。为此,双方应对辩题进行全面、深人、透彻地审视、分析和研究。具体说来,审题可运用以下方法和技巧。
(1)分析题型把握基调
任何一个辩题都包含着特定的论争范围。审题首先要从宏观上分析了解辩题涵盖的领域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认识辩题类型、色彩,明析辩题的利弊难易之点,把握双方可能交火的战场等问题,做到知己知彼。需要剖析的内容有:
①析辩题类型。就是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分析辩题性质,弄清其特点。通常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性质上看,辩题分为三类:一是价值性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情是否较好;二是事实性命题,即辩论某件事是否真实;三是政策性命题,即辩论某事该不该做。从辩题内部的逻辑关系来看,又可分三种形式:一是从属型,即辩题提出的两种事物彼此是从属关系;二是条件型,即辩题提出一类事物是另一类事物出现的前提;三是比较型,即对同时出现的两种事物比较其优劣。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辩题必然导致辩论方向、逻辑要求、立论角度、论证方 24 式、引用论据有所不同。因此,分析辩题首先要为其“定性‟ 看它属于哪类性质的辩题;而后为其“ 定位”,看它包含着哪一类逻辑关系。比如,剖析辩题“ 大学毕业生当基层军官是大村小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价值性命题,是讨论这件事情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应从不同价值观念人手展开探讨和论争;从辩题的逻辑关系看,这个肯定判断句属于从属型命题,我们应着力探讨两者之间的从属关系是否成立,掌握了辩题的属性便可由此引申,进一步探讨立论的方向。
②看辩题倾向。即分析辩题所包含的理性意义是否与社会的普遍看法、时代思想倾向合拍。一般说来,辩题含义与社会思想倾向相一致的一方,会占有客观优势,辩论起来顺理成章.易于造成有利态势。相反,当所持观点与现时情况不符,或与之所涉及的政策条文相悖,或明显的涓极片面时,该方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维护这样的论点困难较大。比如,辩题: “中学生异性交往利大于弊”,正方观点明显与社会观念和现实情况相背离,论证起来必然如同为一个垂死者打针输血,要把他救活,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持背时、背向观点的一方必须别出心裁,或在立论角度,或在背景材料上,精心谋划,找出“理”来,才有可能胜算。③察辩题色彩。就是分析辩题的感情色彩与语境人情、辩场情绪是否相容。有的辩题包含的某种感情倾向很可能与语境人情不协调。审题时就要细细体察,看它在哪些问题上可能触 25 犯“众怒”,引起反感,从而及早进行策划,以绕开“雷区”;同时看在哪些感情上可以与观众共鸣,赢得同情,就要充分利用。比如,在某大学一次辩论中,辩题是:“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从理性角度看,辩题有利于正方,但是从现场气氛和大学生的普遍情绪来看,又有利于反方。这样,作为正方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感情色彩的影响,在立场和感情倾向上有通盘考虑,处理好维护本方观点与照顾观众感情色彩的关系,小心翼翼地开辟前进的道路。
(2)由宽到窄,探求焦点
在认清辩题性质、倾向、色彩之后,就要从微观角度把目光投到辩题本身,进行剖析研究,一层一层地探求双方的分歧,捕捉辩论的要害之点,触及辩论的实质性问题,全面把握辩题内涵。辩题通常表达一定的判断,由一组概念组成。这些概念本身包含着一定的内涵和外延,同时概念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关系。分析辩题就要把这些概念及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搞清楚,以便有效地限制对方,为自己突破辩题的局限,建构优势,创造自由。一般情况下,分解辩题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逐一明析概念。即把辩题分解成最小的意义单位。
对每一个小单位进行研究,确定其含义和作用。可以通过定义概念的方法,把每个概念的内涵及所指对象搞清楚。
第二步分析辩题范围。就是搞清辩题所包含或所涉及的实际内容。
通常是通过分析辩题中每一概念的范围来勾画辩题的范围。请看实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队在审题时,这样分析辩题“进口高档消费品利大于弊”的论争范围:进口——进口和出口一样,都要有量的规定,如大量进口、常量进口和少量进口。进口的量不同,所引起的后果就不同,也就是说带来的利弊也不同。任何事物都有度的规定,过量总是有百弊而无一利。辩题中“进口”二字没有量的规定,显然有利于反方,他们会根据中国资金短缺的事实、盲目进口高档消费品所带来的后果证明“弊大于利”。正方同样也可根据辩题中“进口”二字没有量的规定,坚持适量进口和常量进口的阵地,沦证以往进口高档消费品所出现的偏差,有些是政策失误。有些是局部利益破坏了国家利益,有些则是过量进口造成的,并不是进口高档消费品的错误不能因噎废食。我们有能力纠正以往的错误,做到适量进口,当然就利大于弊了。高档——这个定语是相对的,对于处于不同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状况的国家来说,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待定的条件下。有些国外的高档消费品。在中国则还未成为消费品。消费品一一也是相对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消费品的内荣不同。在发达地区和国家,小汽车是消费品,而在中国尚未成为老百姓的消费品。在80年代中期。个人汽车拥有 27 量几乎还是空白。所以,小汽车就被排除在消费品之外。利大于弊一既有量的标准,也有质的标准,它们之间的衡量是十分复杂的,可能100个小利抵不上一个大弊,也可能一个大利抵得上100个小弊,一个长远的利抵得上暂时的许多弊。如此把每一概念的范围都搞得清清楚楚,就大体上勾画出双方在辩题上的共认点、异认点。了解对自己有利之处和有害之处。对辩题范围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三步,由宽到窄逐步“聚焦”。
很多情况下,双方辩论的并不一定是整个辩题,而往往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成为必争之点。因此,在分解辩题的基础上,还要找出辩题中最关键、最要害的词、词组,确定辩题核心,明确辩论的焦点。有些辩题的分歧、对立点比较明显、单一,其异认点就是争论的焦点;也有些辩题的分歧点较多、较杂,难以识别,这时就应反复比较,区分其中心论点与从属论点,分清主次,抓住„题魂‟。我们仍看上例: 在辩题“进口高档消费品利大于弊”中,双方在“进口”、“高档”、“消费品”等内容上,分歧不会太大,甚至双方都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进日高档消费品有利也有弊”。而在利多还是弊多问题上,则是双方的导认点,构成对立。这样分析就把辩题的范围缩小了,变窄了,更集中了,接近了双方争论的焦点,进一步看,在利大与弊大的问题上双方必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能举出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似乎仍然不能形成真正的对垒,难以判断胜负。进一步探求下去,就会发现所谓利、弊是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标准衡量的结果。那么,这个衡量利、弊的标准是否正确,就成了判定胜负的客观标准。这样一“聚焦”,辩题的关键点就比较明确,在衡量标准上争论利大与弊大的问题就自有公论了。如此由宽变窄,由面到点,步步推进,集中在衡量利与弊的标准尺度上短兵相接,决一胜负,就算抓住了争论的焦点,抓住了“题魂”。(3)拓展思路,优选角度(3)拓展思路,优选角度
在分析辩题过程中,必须打开思路,把问题想得更宽更远更深更透些。为此,就要多设疑,多提问,尽量把触角伸到更广泛的未知领域。从辩题的内外联系,从历史的和现实的状况中讲行广思,还要从对方的立场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才可能找到于已有利的最佳立论角度。比如,南京大学队在就辩题“愚公移山还是搬家”进行审题时,为了打开大家的视野,拓展思路,深入思考,教练周安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①愚公面对的主要困难是什么?②愚公移山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③愚公为什么应该搬家?④移山精神是否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本体?⑤移山行动与文明发展规律是否一致?⑥愚公应该搬家的主、客观依据是什么,⑦愚公搬家的文化支持何在?⑧愚公应当搬家的价值体现在哪里?⑨应如何估价愚公搬家之“智”、搬家之“勇”,“勇”在何处?这样提出问题,就把大家的思索范围大大地扩展开来,辐射到历史、文化、价值与文明发展等方面,从过去和现在、主观和客观、智与勇等多重比较中全面思索,寻求可以强化本方立场的理论和事实,大大加深了对辩题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获得场上的自由。随着认识的拓展和深化,人们会发现一系列可比较因素,主要是:辩对双方的利弊;双方可能立论的角度、攻击点、防守线;主要理论和材料的利弊;与辩题相关的辩场观众情绪、思想倾向的利弊等。这时,我们应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思考,通盘比较,权衡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的立论角度。下面是一则综合审题的实例:在辩“儒家思想是„四不龙‟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时,反方南京大学队在审题中感到反方立场有相当难度。首先辩地新加坡是尊孔和提倡儒家思想的国家,观众和评委中不少人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尚者。再从实际情况看,“四小龙”经济在近期的确快速发展,令世界瞩目。在这种背景下,他们认真分析、审题从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辩地思想倾向和观众感情色彩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先确定了不批儒家思想,相反要充分肯定儒家思想的总战略。而后又抓住“题眼”——“主要” 二字作文章,即承认儒家思想是经济快速成长的推动因素之一。但同其他推动因素相比,它不是主要的。这样就把争辩的焦点从“是不是” 转移到“主要与否”上,有一定的出奇性。但是他们又意识到,这个角度并非十全十美因为只要承认儒家思想是推动因素之一,也就会为本方阵地留下缺口,主要与次要之辩难以说清,因而缺少全胜的把握。于是,他们再行思索,终于选出新的角度,确定了“把儒家思想的功能拒之于经济领域之外” 的战略,即在经济领域之外,充分肯定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但是决不承认它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充其量不过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背景条件,而正确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协调才是主要推动因素。最后,他们总结成四句话:辩题性质:经济、事实;时空范围:“四小龙”,近30年;辩论内容国民牛产总值增长的原因,而非其他;儒家思想:非常好。但不具备经济功能。至此,反复审题的结果,为本方找到了有利的辩论角度。后来的辩论实践证明。他们的审题和战
略是成功的。立论的技巧
在剖析辩题基础上,就要针对双方争论的焦点,根据论题难易利弊的情况,本着趋利避害的原则,确定本方应坚持的基本论点。一般说来,当辩题于本方有利时,立论自然占有优势,辩起来也较顺手。如果辩题于本方不利就应匠心独运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创造立论的优势,建构本方理论体系。在立论中能够创造优势的方法有(l)巧妙“限题”
所谓限题。就是通过对命题中概念的界定,或设置某种条件,或对命题范围作限定或延展,使命题对已有利。在竞赛辩论中,有时辩论的成败井不是看辩题对哪一方更有利,而是看谁对命题的阐述更合情合理。因此,不管正方反方,当辩题对自己不利时,就要善于运用“限题”技巧,化不利为有利 ①加大内涵缩小外延。就是对辩题追加前提,在现有辩题范围内,进一步增加条件,缩小范围,限制和排除不利因素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立论点。比如,辩题“中学生异性交往弊大于利”,正方维护这一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方采取增加内涵方式,把辩题限定为“中学生异性交往任其发展必定弊大于利”。由于增加了“任其发展‟这样一个前提,给立论注。了活力。这样做既没有改变辩题的质,又使本方立论更合理达到了化劣为优的目的。③扩大外延包容内涵。当固守原辩题范围于己不利时,可在不改变辩题质的前提下把辩题范围扩大开去,使本方命题能在不改变辩题质的前提下把辩题范围扩大开去,使本方命题能包容原题内涵,超越原题领域,这样,本方便可在更大的范围内纵横驰骋与对手作战。有时,甚至把对方的命题也部分包容进来,这样就会一箭双雕,既扩大了自己立论的自由度,又限制了对方的活动余地,捆住其手脚,使之有力不能施展。如在辩“人性本善(恶)”时,反方坚持“人性本恶”的命题,显然处于被动地位,观众较难接受。在立论时,他们并未局限在善恶之争上,而是拓展辩题的范围,强调教化的作用,提出有理性的人通过教化能够抑制人性的恶,使之向善。由于在立论上扩大了范围,突出了抑恶扬善,且说得人情人理。因而变被动为主动。总之,我们应根据本方立论的需要,灵活地为概念定义扩大或缩小辩题的内涵及外延,追求于已有利的立论效果。当然,概念内涵、外延的调整要注意建立在科学性、合理性之上,要能自圆其说,经得住推敲,不能过头。如果随心所欲任意解释,就会偏离辩题,牵强附会地“限题”,必然适得其反,得不到观众认同。(2)升高“起点”
在立论时,还可以通过寻求命题高起点的方式,另辟战场,超越对方命题范围,扬己优势,仰其所长。当既定辩题范围对己不利时,本方应预测对方可能的命题范围,设法超越之,或者不与对手在这一范围内纠缠,或者干脆坦言承认对方提出的显而易见的观点事实,而在更高层次上立论,迫使对手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作战。这样一来,对手精心准备的材料、策略就难以施展,失去优势,只能被动应战,优势就转化到本方手中。
比如,在辩“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时,辩题对正方下利。在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的现实情况下,提出并维护“可以抑制”的观点,很容易被事实击垮。预料到对方一定会在贸易保护主义普遍存在而且十分严重的事实方面进行洁难,如果在这里纠缠,正方将软弱无力。于是,把争论的起点升高,立论时首先承认事实不与对方争论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存在,或是否严重”,而是把焦点放在“贸易保护主义是否可以抑制”上。在这个更高的层面上论争,在“可以抑制”上立论,就巧妙地超越了对对方有利的事实材料范围,出乎意料地为本方争得了论战的主动权。这不失为立论的妙招。(3)精心定义
理论建构以概念为基础,而对概念的界定又是多种多样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特指与泛指之别,其内涵与外延也有不同的范围。这样就为我们通过不同的对概念的定义建构理,论框架提供了广泛的选择余地和可能性。有时候,如何定义概念就成了树本方旗帜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性概念下定义的方式使整个立论判断获取有利己方的生机和活力。
比如,在辩“高消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大于弊”时,作为正方的观点与传统消费观念相抵触,与目前的国情也不协调,一卜分容易被击倒。为了化解不利,正方在为“高消费”定义上下功夫,先试图将高消费概念解释为“超前消费,给以美化,但效果不好,后来又查遍有关专著,也未找到有利于己的解释。他们经分析研究,为高消费作了如下定义:“高质量、高档次、高品位”的消费。前两者是对消费对象的要求,后者是对人们消费心理的要求。这个定义与以往认为高消费就是寅吃卯粮,人不敷出式的消费观根本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实践证明了他们的定义在辩论中有效地避免了被动。当然,通过重新定义方式确立命题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命题一经粉饰就能合情合理。这里的关键在于,定义要在公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如果生拉硬扯反而弄巧成拙。(4)追求出新
立论还要敢于冲破习惯思维定势的羁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揭示问题,举起旗帜,出新出奇。尤其在不利的情况下要能在看似无理之中,找到立论的依据,使论点站立起来,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比如,在辩“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是发挥个人专长”时。反方立论角度很多,曾设想过首要标准是“社会需要”、“收人丰厚”、“兴趣”等,但是这些立论都很平常,没出常规,易于遭到攻击。他们别出心裁,再辟新路,大胆提出一个设想:大学生复杂而多样,没有也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首要标准,大学生应从“个人的自我完善和推动社会进步” 角度确定择业方向。这样立论就越出常规视角,出人意料,从根本上动摇了对方精心设计的立沦,为本方构成了攻守相宜、破立相衔的严谨理论构架,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效果。
立论追求出新出奇,又要合情合理。在竞赛辩论中立论最根本的依据是评委和观众的接受意向,要能打动、说服评委,使他们觉得你的立论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立论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与评委的理解程度,尤其要注意避免违反人们的基本常识,否则就难以获得评委、观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