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动物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1
动物物种多样性
动物是生物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科学家关心全球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时,我国的动物学家对本国动物多样性受到的破坏和威胁同样深为关切。许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现生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是亿万年生物进化历史形成的。众多的现生动物不依赖于人类已生存了数千万或数亿年,而人类若一旦失去这些动物却难以生存。因而,保护动物的多样性是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以下我们从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角度作一介绍,这三方面是紧密相关的。
1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特定生态空间中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间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我国地域辽阔,地处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不同的地区。在动物地理学上跨越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界。第四纪以来,由于北半球冰期的发生和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的自然分带有所增加。更因地形复杂而增加了我国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就有16个大类,约185类生态系统,还有4大类草原、7大类荒漠,以及高山植被等约460类生态系统。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是我国的一项宝贵财富。可惜由于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经济发展造成环境的改变和污染,以及主观认识的不足,各类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不但造成气候恶化、土壤侵蚀、江河泛滥等恶果,而首当其冲的是其中许多动物物种遭到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厄运。以鱼类为例,如黄河鲤鱼、松江鲈鱼、大理弓鱼、庐山石鱼和兴凯湖白鱼都是我国名贵的水产品,它们或为一个种,或为一个地方种群,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中。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的破坏必然会造成一些特有种属的灭绝。如云南石屏县境内的异龙湖原先草茂鱼肥,历史上盛产鲤鱼和白鱼,还有一特有种为异龙中鲤Cyprinus yilongen-sis。但50年代以来,先后在该湖挖河发电、放水造田,以及后来的全湖持续干涸等,异龙中鲤从此再未发现过。又如生存在云南洱海的20余种鱼类中有7个名贵特有种和3个云南特有鲤鱼的亚种。近30年来,由于水位下降、产卵场破坏、过度捕捞和不合理放养等原因,这10个种或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洱海作为一个特殊的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也将消失。
反之,在一个经过长期进化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缺失,或一个物种的加入都可能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活在欧洲和我国额尔齐斯河水系的河鲈Percafluviatilis,被作为一种经济肉食鱼类引入新疆的博斯腾湖后,由于该湖中没有其他凶猛鱼类对其种群的抑制而大量繁殖并掠食其他鱼类,导致该湖特有的名贵鱼类新疆大头鱼(扁吻鱼)Aspiorynchus laticeps和原来在湖中生活的某些其他鱼类的绝迹,而河鲈本身也由于数量过多、食物不足而个体变小,失去了原有的经济价值。这种不适当引入造成严重恶果的情况还见于云南的滇池和川滇交界的泸沽湖。
淡水生态系统比较封闭,我国淡水鱼的研究记录又相对地比较完整,所以上面几个例子容易说明存在的问题。其实,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和海岸的红树林)和陆地生态系统同样如此。海产鱼类的过度捕捞已经造成大黄鱼、小黄鱼和带鱼产量的锐减。珊瑚礁、红树林的破坏不但使岛屿或堤岸失去保护的屏障,而且使生活其间的大量鱼、虾、蟹、贝类等动物失去栖息场所,其中的特有种必将灭绝。原始森林的消失或林区被切割缩小成孤岛状分布,亦必然使大批物种消亡。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如果不保护落叶层,实际上也不是保护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农业中,一种害虫的防治或从外地(或外国)侵入,一种天敌的引进,都应考虑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后果。对自然或环境的大规模改造尤其应该从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角度加以论证。
2物种多样性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组成的基本单元,因此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决定因素。
可是目前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物种众说不一。不同的研究者估计数差距甚大,在180万到3000万种之间,已描述的种统计在140~170万种之间,其中动物的种类约占90%以上。笔者比较保守的估计,我国动物的种类可能为昆虫15万种,其他无脊椎动物3.5万种,脊椎动物已知的5139种(兽类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380种,两栖类270种,鱼类2804种)。在第四纪冰川期,东亚冰川活动较弱,而且生物可随着冰川的前进而向南退却,与欧洲、北美洲的生物无路可退的情况截然不同。因而东亚不但物种丰富,而且保存了许多古老的种类。在脊椎动物中如大家熟悉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和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无脊椎动物中,如蛛形纲蜘蛛目中的节板蛛科 Liphistiidae,是现生105科蜘蛛中最原始的一科,已知仅2属约40种,仅分布于东亚。这类蜘蛛在土中打洞穴居,洞口有活盖,夜间把洞盖打开一条缝,发现有昆虫路过,跃出捕回洞中享用。这类蜘蛛腹部背面尚保留分节的背板,纺器位于腹部的中部。从形态到行为可以说与3亿年前的蜘蛛祖先相同,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类别。此外,我国有一些地区如西南的横断山区,是现代许多生物的分化与分布中心。
由上述可见,我国的动物多样性不仅在于总体上我国动物种类数约占全世界动物种类的十分之一左右,还在于有许多特有种,而且有的类群种类远远大于这一比例。如昆虫中最原始的原尾目全球已知400多种,我国则有120种,占全世界的近1/3。名贵蝴蝶绢蝶科Parnassidae世界记载53种,我国34种,占61%;其中绢蝶属Parnassius全球记载37种,我国27种,占73%。所以世界昆虫学家称中国为绢蝶王国。我国现生800余种淡水鱼类中,约有90%为我国或东亚所特有。但除脊椎动物外,目前对我国动物的家底尚不清楚。以昆虫而论,迄今记述不到4万种,仅占估计数15万种的约1/4。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中有许多类群尚无人进行研究。1988年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皮名录的1006种受威胁昆虫中,美国有493种,而中国大陆仅有10种。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脊椎动物列出232个分类阶元(大部分为种,少数列出目、科或属的所有种),而无脊椎动物仅列出1个属(所有种)及24个种的保护名单。假定无脊椎动物种类数为脊椎动物的40倍,无脊椎动物保护名单应比现在的大400倍,即达到一万种才接近实际情况。这表明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可能在发现和记述之前已消声匿迹。幸而我们对脊椎动物已有较好的研究,知道云南的异龙中鲤和银白鱼Anabar-illus alburnops等已经绝灭外,还知道白鲟Psephu-rus gladius、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鲥鱼Macrura-reevesi、虎嘉鱼Hucho bleekeri、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和白暨豚Lipotes exillifer等具有较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种类濒于灭绝,从而采取了必要的挽救措施。
为保护物种多样性,许多科学家再度提出在某些生物灭绝前应摸清种类。尤其对尚未研究的类群或某些被忽视的栖息地,如土壤、珊瑚礁、红树林和森林林冠等的动物种类应调查清楚。人类已进入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现在从四万年前灭绝的猛犸冷冻肌肉中,甚至从估计2600万年前埋于琥珀里面的昆虫中可以提DNA。即使现在没有足够的人力一一予以鉴定,但只要保存了标本,或许对子孙后代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对于已知的濒危种,则要进一步研究其分布、种群数量、栖息地、生物学及威胁存活的主要因素,提出有关的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无疑是保护物种的根本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对于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来说,即使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如一个池塘或一小片树林)的保护有时也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有科学价值的种类认识的加深,及全民保护动物意识的加强,这一问题今后必将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
除了从保护生态系统的角度做好物种的保护工作以外,禁止滥捕和非法出口始终是保护物种中首要解决的问题。仅1987年上半年由中国非法走私日本的麝香达700多公斤,粗略估计需14万头麝。1988年某大城市消耗熊掌1972公斤,需480头熊。自1983年以来,被抢救的大熊猫不及被偷猎的多。多年来,不加控制地猎杀黄羊、狍、麂、岩羊等有蹄类动物,使原来的常见种沦为稀有种。某些公司要求出口数以万计的蟒蛇皮及大批眼镜蛇和眼镜王蛇。有的要求出口成吨的珊瑚,而珊瑚礁的破坏使大批海洋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而某些海洋生物可能为解救人类心脏病或癌症的关键药物。
3遗传多样性
每一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可以说,物种多样性中包括遗传多样性。但遗传多样性又远远超过物种多样性的范围。每一物种均由许多个体组成,除了孤雌生殖和一卵双生子以外,没有两个个体的基因组是完全相同的。种下可能有亚种的分化,或由许多地理或生态种群所组成,家养动物包含有众多的品种和类型。因此,许多物种实际上包含成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遗传类型。例如,花鳅的同一亚种 Cobitis eaenia taenia中存在2n=50,75,86,94等4种染色体数目。昆明动物所发现云南文山、昭觉、瑞丽和迪庆四个地区牛的血红蛋白有6种基因型,运铁蛋白共有9种不同的基因型,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引人注目,如在珠星雅罗鱼 Leuciscus hakonensis的三个地方种群中存在着12种不同型的线粒体DNA结构。
遗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适应的基础,种内遗传多样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遗传的均一性威胁种群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明显的事实。分布于非洲几个狭谷地带的猎豹Acinonyx jubatus的种群在遗传上是高度一致的。这导致猎豹在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力的低下,濒临灭绝的危险。
野生动物栖息地如森林由于分隔缩小而碎片化,兴修水利造成的江湖隔离,导致物种的近亲繁殖,遗传多样性缩小。由于引进外来品种,许多古老的土著优良品种受排挤趋于灭绝。如我国优良的九斤黄鸡、定县猪,特有的小型猪种五指山猪,海南岛峰牛、上海荡脚牛等或灭绝,或已难找到。来自一些发达国家、有限地区的有限的基因正在侵蚀取代我国数千年历史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禽畜遗传多样性。我们理应对我国古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特点进行系统的评估,并采取保护的措施。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深入也使人们提出养殖中的一些问题。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摆脱了依靠天然捞苗的被动局面,推动了淡水养鱼业的发展。但长期的近亲繁殖导致子代遗传质量的下降,性成熟提早,平均体重下降,鱼苗畸形率和鱼病发病率上升。又如杂交鲤在大湖内放养或由池塘逃逸,导致鲤鱼天然基因库的破坏。鲤鱼的自然地方种群,包括黄河鲤鱼等名贵品种资源都在逐步消失。
动物生态环境的特征分析
影响动物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哪些呢,毫无疑问,有水,温度,海拔,经纬度,阳光,湿度、光照、空气、噪声,还有动物所生活区域的地形、气候、食物来源,以及周边其它相关或不相关的动物的干扰等等。具体细分为以下种种:
一、环境、环境因子及其类别
(一)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二)其他环境因子。
二、环境因子作用特征:
(一)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 1. 综合性,适应组合 2. 非等价性,主导因子 3. 不可替代性与补偿性,(二)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 最小因子法则 2. 耐受性法则 3. 限制因子和限制作用 4. 大环境与小环境。
三、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规律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驯化;内稳态机制
(三)行为适应:休眠、迁徙、滞育等第二节 环境因子:光
一、陆生环境中的光因子
(一)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二)光强度对职务的生态影响 1. 阳性、阴性植物 2. 光补偿点、饱和点
(三)光照强度对动物的影响
(四)光的周期性变化对动物和植物的生态效应
二、水生环境的光因子
(一)水体光的分布特点
(二)水生生物对光的适应第三节 环境因子:温度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育生态意义
(一)温度的分布特征
(二)温度的生态意义:代谢;分布
二、温度对生物分布和生命活动的影响
(一)极端低温/高温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表现的形态适应:动物表现的形态适应 1. Bergman法则 2. Allen法则等
(三)生物表现的生理适应: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生理适应
(四)生物表现的行为适应
(五)温度与生物的发育 1. 有效积温 2. 物候第四节 环境因子:水
一、水的分布与水因子的生态意义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二)水的理化性质
(三)水的生态意义(组分,代谢介质,分布,形态塑造)
二、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一)水生、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植物 2. 陆生植物
(二)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1. 水生动物的渗透压调节 2. 陆生动物对干旱的适应 3. 适应组合第五节 环境因子:土壤及其他非生物因子
一、土壤因子
(一)土壤的生态意义
(二)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四)土壤环境与动物的适应
二、火因子
(一)火烧的影响及其生态作用
(二)植物/动物对火因子的适应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生物的积极意义 1. 选择 2. 伴人适应与进化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1. 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 2. 类活动对生物的生态影响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一)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二)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五、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如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等三类。
所有影响动物的环境因子当中,气象因子则是很重要的一种。因为天气和气候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到动物的生理作用和生活活动,且可通过其它因为(如食物)而间接发生作用。环境气象因子主要是: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降水、土壤湿度、阳光、气压、风等。
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经纬度和温度这两个生态因素对动物生活的影响。或许,我们往往会问为什么北极熊要生活在北极而不生活在南极呢,这是因为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北极有令人畏惧的凶猛的北极熊;南极有数量庞大的企鹅家族,南极洲附近海域还游弋着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D?D蓝鲸。然而,细心的读者却会发现,北极没有企鹅;而南极大陆也没有北极地区常见的现存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D?D北极熊。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与熊类的起源和演化、动物地理学、地质学、冰川学以及生态学有密切关系。追溯熊类的起源,现代熊的祖先是距今2400?D?D5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的犬熊?ò肴???。熊类在地球上出现虽然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距今500?D100万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便很繁盛,足迹几乎遍及全球各角落(南极洲除外)。
动物的地理分布,与地质发展史也有密切关系。南、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处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中间的大洋?ū北?洋?┲行摹1奔?的陆生哺乳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与其周边的大陆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联系,形成呈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区系。
南极则完全不同,南极洲是一个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陆。在3亿年前,即石炭纪末和二迭纪初,整个地球的陆块曾经组合为两个联合古陆。大约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万年前,南极洲便完全与周边大陆分离,从此成为独立的大陆。
熊类是杂食、适应性强的陆生动物,从北极到热带均有分布。第三纪由于地球上出现寒冷气候,南北极形成冰川。来不及由极地往温暖地区迁移的喜温动物都灭绝,仅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在冰川边缘生活。原来以北极植物为主食的穴居熊绝迹了,而一种毛皮厚、肉食,并且体温调节能力、越冬生理以及生物化学都适应严寒的熊类在北极生存下来,这便是以后的北极熊。它们以海豹、幼海象、鱼类、鸟蛋以及搁浅鲸的腐肉为主食,成为严格食肉动物。
而南极洲早在熊类祖先出现之前便是一个海洋环绕的大陆,不与其他大陆相连。大洋的隔断使陆生熊类根本不可能往那里迁移,所以南极不可能发现北极熊的踪影。在这个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却没有大陆区系的动物,所有动物均划归海洋动物区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对某种特定生物控制(促进或抑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直接攻击生物本身。以作物为中心的有害生物生态管理,必然要以群落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本研究从“作物一害虫一天敌”相互作用关系的整体出发,采用田间系统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生态学、分类学、统计学、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研究花椒园生态系统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探讨害虫与天敌群落重建与种群动态变化的规律,分析害虫与天敌的空间格局及其之间的空间关系,比较了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种植模式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揭示花椒园生态系统中害虫与天敌的控制与管理的机理。其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根据花椒园节肢动物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寄生类和中性类4个亚群落。共调查到物种383种,隶属于20目165科。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205种,隶属于15目88科,发生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花椒伪安瘿蚊(Pseudasphondylia zanthoxyli)、桑拟轮蚧(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花椒凤蝶(Papilio xuthus)、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及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等。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路类群有127种,隶属于11目46科,主要种类包括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中国地蛛(Atypus sinensis)等。寄生性节肢动物类群共45种,隶属于2目11科,主要种类为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黄金小蜂(Pteromalrs puparum)、翠绿巨胸小蜂(Perilampus prasinus)、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等。中性节肢动物类群共16种,隶属于1目13科,主要种类为短脉异蚤蝇(Megaselia curtineura)、红头丽蝇(Calliphora vicina)、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泛叉毛蚊(Pentherria japonica)等。(2)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及主分量分析方法分析了7个不同海拔花椒园昆虫群落特征、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及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逐渐上升,除了具有特殊小生境的地块外,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动态与海拔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等指数与海拔相关性小,种群的时间动态呈现季节性波动,主导昆虫群落变化的最主要因子因生态环境而异。(3)利用主分量分析(PCA)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相关结构指数进行分析,构建评估群落结构的综合指标(第1主分量和第2主分量),并根据第1和第2主分量方程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H’是衡量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最重要的指标,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系列上保持稳定,但在个别时间上表现差异和波动。(4)在分析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组织水平的基础上,对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时间动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时期的总群落、亚群落进行模糊聚类,其结果显示:总群落的24次调查结果可以聚为9类,T = 0.98,3月20日,5月20日,3月30日,4月28日,4月10日,10月10日各分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7类,T = 0.95,3月20日,5月30日,11月12日,3月30日各自归为一类,4月20日、4月28日归为一类,4月10日、10月30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非天敌亚群落调查结果聚为9类,T = 0.97,3月20日、3月30日、5月20日、6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各自归为一类,6月10日和6月30日归为一类,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2日归为一类,其余归为一类。聚类结果反映了群落状况的季节差异,聚类交替现象反映了群落结构复杂性,聚类结果的复杂性反映了各时期的非生物因素对群落动态有较大影响。(5)对4种不同种植模式的花椒园昆虫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进行调查,应用群落特征参数分析了昆虫群落特征及其时间格局。结果表明,间作套种作物花椒园与单一种植花椒园相比,其昆虫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而优势度指数较低。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依次为花椒玉米大豆园花椒大豆园花椒玉米园花椒园。3个群落稳定性指数评价结果均表明花椒、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系统中的昆虫群落较为稳定。(6)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对花椒园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各亚群落中多样性与其它生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群落中均匀度J与多样性关系密切,除直接作用外,物种数S、个体数N、优势集中性C、丰富度指数R、优势度D均通过其对多样性产生影响;天敌亚群落中也是均匀度J对多样性作用较大;非天敌亚群落均匀度J、优势集中性C、优势度D均是影响该亚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应用灰色系统方法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与生境因素各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温度相对湿度。(7)对中性昆虫亚群落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昆虫物种数量在各类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均大于10%,是花椒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性昆虫与天敌数量发生趋势相随现象较明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敌因跟随效应在自然控害中的不足;主要中性昆虫之间的种间相遇几率表明,中性昆虫间从时间结构上相遇机率较小,表明复杂的生态环境对中性昆虫亚群落有着很大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中性昆虫在群落中的作用,结果中性昆虫对群落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分散,可以认为它们作为一个功能团共同起主导作用;对天敌对中性昆虫混合种群数量影响效果的灰色系统分析计算得出,天敌数量与中性昆虫种群数量追随关系即关联度R(Y,X)排序前三位的分别为:R(Y,X1)R(Y,X5)R(Y,X10),即草间小黑蛛广大腿小蜂异色瓢虫。
那么,除了这些外,还有动物是捕食集体行动,还是单一行动?它们是集体居住还是单一居住?从生物学角度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捕食行为特征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而动物“群居行为”是它们“群体行动”这种行为影响着它们的后期进化。正是在这种共同适应或独立的行动中获得了各种“收益”,它们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何捕食方式。
那么它是否就是动物选择集体或个体捕食特征的最终答案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看是否也能得出这样的结果,从而推导出最终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们从生物提高捕食效率出发,那么群体捕食有利于提高成功率。无论是凶残的狼群,还是狮群,它们的合作精神主要是对选定目标集体发起进攻,取得战果。而老虎等动物却喜欢单独行动。那么单独捕食行动,同样可以提高捕食成功率。为何这样说呢?首先单独行动有助于隐蔽,缩小目标。而群体行动目标太大,会引起被食者的警惕,从而降低了成功率。其次是,单独捕食行动只是针对的大型食肉动作,它们似乎都处在食物链的高端。最后是这些处于高端食物链上的食肉动物,它们有时具有群体性,有时又有个体性。比如老虎、狼群、狮子等等。这就让我们很难确定食物链方式是决定它们捕食特征的最终结果。
那么生态环境是如何决定生物群体捕食或单一捕食行为的?从上面多种角度看都可以看到这种结果,但都有缺陷。因为这几因素都有自己成立条件,但也受到多种否定,那么是否是这几个条件共同作用结果呢?
这个回答显然很勉强,从“弱肉强食”的生物法则讲,高端食肉动物应是单一个体行动最好,而低级别动物应群力防御。但是它们似乎都有集体和独立行动的捕食行为,这就出现了前提矛盾。
生物每天提供的食物热量是确保其生存最基本条件。而它对食物的捕获多少,是一个有效的保障过程。有时它们有收获,有时一连几天都没有收获。这就需要它们有一个热量保持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此来确保自己消耗模式的变化。
这个消耗模式让我们觉得,一个生物的生存范围中,其食物分布图是否是这个因素结果呢? 初看起来觉得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发现,它同样无法解释生物的群体捕食或单独捕食活动是由这个“等级数量分布图”决定的,更无法解决它们具有的两种共存捕食特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大型食肉动作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它们没有必要考虑更多的外来威胁,那么它们为何还要进行群体行动呢?显然它们这种行为不是出于防御性质,而是获得捕食的成功率,提供必要的体能损失补充。这同样无法构成解释它们群体行动或单一行动捕食的原因。
那我们来看看生态环境是否是决定性因素呢?研究发现,狮子在草原活动,其隐蔽物相对单一。而被食者多为食草对象;它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熟悉;同时整体数量有限;逃生能力强。那么狮子群体捕食有利于获得更大成功概率。同时它作为高端食肉动物,单一力量也有利于它随机性完成这样的机会与工作。狼群也是如此;而老虎号称“森林之王”,有茂密的丛林作掩护,个体出动获得的成功率更高。所以环境决定了它们适应用何种方式捕食特征,是独立、还是群体、或者两者共存。有了生态环境的影响,动物在进化中,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捕食行为,这有利于它们种群保持。而这个解释也可以把所有观点包含在其中。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土壤动物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主要包括土壤动物生态特征和生态功能两个方面。本文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定义和分类,阐述了土壤动物的数量、种类、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着重论述了土壤动物的分解、生态指示等功能。认为,目前土壤动物研究发展缓慢,基础研究差,生态特征研究仍处于定性与半定量水平;功能研究单一,缺少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研究。对今后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旨在加深对土壤动物的了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资源、健全生态指标和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从上我们可以知道动物的生态特征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生态环境的各种角度来分析动物的生态特征。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得出,这些生态因素对动物的分布极其生活环境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第二篇: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
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
因为雨林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所以除非你是一个植物学家,不然命名指定物种是非常困难的。当然,许多植物组织达到了它们多样性的最大极限,但挑选某种特别的物种是会有点困难的。我已经把巧克力树当做这边最简单的代表植物,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巧克力。巧克力是从你看到的这些豆荚中收获的,豆荚是由生长在树干上的花朵成长而来的。这就给了一个好的标准来判断哪些豆荚是长得好的。巧克力源于新大陆热带雨林地区,但已经被移植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
虽然很难选择指示植物物种有一些,许多热带植物分享。这是一个滴提示两端的树叶(下图)。这个尖端促进排水表面的叶,从而有助于保持叶表面清洁的附生植物和真菌在潮湿的森林。多样化是雨林如何?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一公顷可能有多达30种树木;在热带地区一系列40到100是常见和超过300个物种不是未知的。整个拉在哥斯达黎加热带雨林网站有超过1600种植物在1500公顷;一个站在亚马逊流域有超过1800种。像许多青蛙已经收集了从一个网站在热带雨林作为有整个北美洲。一个估计的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是大约3000万种﹐分布于热带森林。阅读更多关于这些估计在这本书。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在生物学里解释了多样性的热带雨林。当然,高生产力所允许的便捷水结合暖和的温度是一个因素。大规模的大小的许多树木提供了许多新的栖息地的动物利用。极端的专门化来避免竞争是另一个因素。一些科学家提出,人类的干扰,假借清理小区域农业,可能发挥关键作用。还有时间,热带雨林的地区已经影响相对较小的高潮转移相关的冰期结束于10000年前。而这些因素是最重要的?所有的都能起到作用?这些科学家仍然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由苗源通(http://.cn)-----全国苗木基地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包括:已经建立的和被改良过的耕地、园林(果园)、葡萄园、森林公园的树林、水土保持林、农田林带、弃耕地、改良过的草地等等植被生态系统。在国家国土面积的一半左右作为农业用地使用,其中大部分面积被草地所占(草地面积最大)。农业生态系统的总面积为:272.4900万公顷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占222.100万公顷。耕地面积中,包括182.800万公顷的草地;31.900万公顷的耕地面积;5.0500万公顷的割草地面积;2.800万公顷的弃耕地。灌溉耕地面积为2.300万公顷,该灌溉农田提供农业总生产量的30%的农产品。但是目前实际灌溉的面积为1.300万公顷面积的耕地。其他耕地因为农田的次生盐渍化、农田灌溉系统的老化、水分缺乏或者没有灌溉水、土壤结构的破坏或恶化、组织管理措施的缺乏,特别是缺乏经费和农业物资和科学技术等等原因没有被利用。
在,由于农田的粗放耕作和所有的自然景观地带都被改造(改造大自然),近10年来,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了。
所有土地的被开垦,由于过度放牧荒漠草地的退化,大部分大型河流的所有支流的调节水利(径流的调节),特别是在南部水域地区,由于储备植物资源的粗放利用、乱砍森林资源和无节制的开垦土地资源等等原因使植物资源的枯竭(植物种类的贫瘠化),土地被化学物质污染和核污染等等原因引起了大部分区域的生物资源系统的(生态系统的)的被破坏和恶化。
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从而能够引起生物圈的稳定性的被破坏,丧失生物圈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非常尖锐的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的环境的被污染和人类的贫穷问题,同时没有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问题。已经明确指出了生物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已经占到66%的比列(占国土面积的66%)。特别是在沙漠和草原地带,由于开垦土地和过渡放牧。
根据已经掌握的数据,国土面积的75%处在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的状态,生态稳定性被破坏了。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不合理的利用,被沙漠化的面积达到了3000万公顷,盐渍化和盐碱地面积达到了9300万公顷。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原来越变弱。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被大面积的 1
退化了,主要是由于农田的扩大和水资源的枯竭。根据AZR的研究数据2006年,182.800万公顷草地面积中,中度和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为26.600万公顷。草场的退化趋势正在增加。
红皮书
红皮书是重要的国家报告,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含在共和国领土范围内生存的动物物种中,稀有物种、数量减小的物种、濒危物种等物种的生存现状的总体情报。
在1988年,已经出版了。其中包括了在303稀有植物种类和灭绝物种种类。目前,正在准备出版红皮书的新修订版——植物红皮书。在2006年10月31日被政府确立的(确定,明确)第1034号文件(报告)《稀有和濒危植物物种清单》中,包括387种植物物种。被列入红皮书的所有植物物种,都属于MCOP物种分类系统:(0)——灭绝的物种;(1)——濒临灭绝的物种;(2)——稀有物种;(3)——数量减少的物种;(4)——不确定的物种。根据系统的类组,稀有和灭绝的植物物种分别属于:裸子植物门——2种;蕨类植物——2种;石松刚——2种;苔藓类——3种;菌类——13种;地衣类——1种;被子植物门——364种。
对于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全球性特征的(意义)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不仅保护个别物种,而且是保护所有的独一无二的一系列植物群落,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和功能——重要的是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的保护。物种的不明确的部分在这种或者那种状态下被保护在自然保护区或者禁猎区等地点,但是没有总体的清单——需要被保护的稀有物种和濒临灭绝的物种的种群,这些对将来非常重要。其中一系列物种是相关物种的关键的标准,同时也是为了育种新物种的基因基础,特别是对于粮食和饲用植物。多数种群具有非常狭窄的分布区,从而,它们在自然界很快被灭绝和破坏。保护这些稀有和濒临灭绝物种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保护它们的种群和生态环境。
在《第二部,第二册,植物种群,第一版》(绿皮书)中,将被列入稀有植物种群的需要保护的自然起源地。
准备出版的样书和对于来说第一个稀有物种、濒临灭绝物种和典型物种的清单——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被改变了的环境,需要完全保护的物种或者需要局
部利用的或者需要降低消极的自然和人类影响的物种清单。
推荐被列入红皮书的植被种类有41种类型:森林(乔木)类型有——4种;沙漠(荒漠)森林植被——11种;半灌木和小半灌木植被——22种;草甸和沼泽植被——4种。植被类型的描述要求:关于残遗性、生境的稀有性、群落分布区域、需要保护等方面较短的情报。
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火灾问题和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非法打猎问题。
植物保护和动物保护的国家检察人员和国家森林保护工作人员准备的报告(2008)中:进行过27.9000次突击检查,其中发现了1643次的非法打猎,面积达到43463立方米。
在2008年,非法打猎多动比2007年的减小了5倍。
同样在,沿尔齐斯河自然保护区内发生的非法打猎活动的次数2008年,比2007年减小了5.8倍,发生的面积为5421立方米。
在2008年的森林火灾季节里,在共和国的森林中总共发生了901次森林火灾,森林火灾面积达到了7727公顷,其中覆盖森林面积为5913公顷。其中,在森林中,发生了375次森林火灾,森林火灾面积为4599公顷。其中,森林覆盖面积为3323公顷,在森林中,分布在KLOX的森林发生了526次事故,面积为3128公顷,其中2590公顷为森林覆盖面积。
在2008,由于森林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88.500万。
从2008森林火灾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森林火灾的面积比2007减少了18倍,虽然森林火灾等级是中等,比2007森林火灾等级较高。
发生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雷电)——39%,人类活动因素(人口和不确定的因素)——61%。
大面积森林的大型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草原火灾经过国家森林公园;草原火的不合理的使用(62%);森林保护区的森林防火的物质和科技基础条件差,国家森林保护人员编制的不完全性(缺乏配备人员)等等。
动物区系补充只完成了脊椎动物的个别类型的研究报告。在栖息835种脊椎动物,其中:哺乳类——178种,鸟类——489种(其中396中栖息在,其余的冬季飞来,或者春季和秋季飞来),爬行类——49种,两栖类——12种,鱼类——
104种和圆口类——3种。在动物区系中107种动物被列入CITEC公约的附录中。其中附录1——20种,附录2——87种。
红皮书(第1册,动物,第1部 脊椎动物,第三次出版,1996年)中被列入125种和亚种脊椎动物。其中,鱼类——16种,两栖类——3种,爬行类——10种,鸟类——56种,哺乳类——40种。
PPRK 在2004年7月4日,第622号批准了红皮书的第二册(第一册,动物,第二部,无脊椎动物),在这里包括96种无脊椎动物,其中: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6种,虾类动物——1种,蛛形纲——2种,昆虫类——85种。许多专家认为,在境内生存约5万种无脊椎动物,其中3万种是昆虫类,属于550科,28组,其中甲虫不少于1万种。
PPRK 在2006年10月31日批准公布了动物的稀有和濒危物种清单:其中:哺乳类——40种,鸟类——57种,爬行类——10种,两栖类——3种,水生动物——18种,环节动物——2种,软体动物——6种,虾类动物——1种,蛛形纲动物——2种,昆虫——85种。
保护动物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保护动植物资源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主要问题,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全球生物圈的人类活动影响危机问题,必须保护好物种多样性。其中非常严峻的一个问题是物种多样性的减少(有机体和生态系统),从而引起生物圈稳定性的不可逆的破坏、降低环境质量、自然界基因资源的贫瘠化、其中包括动物界。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他们数量的减少和自然界的分布,降低它们在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每年都在增加濒临灭绝的物种的数量。影响生物群落。同时,每一个物种是独一无二的育种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遗传种植资源,所以会毁掉不可重复的基因。
世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的分析的主要指标指出,动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必须要有关于动物种类成分和物种多样性的生存现状和生存规律的充足的科学研究信息和关于研究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虽然在研究动物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在动物区系学、系统分类学、动物地理学、生物学和动物的实际的意义等方面还没有搞清楚。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种类和科属达目前为止,在科学上还没有研究清楚。同时,对动物个别物种、稀有和濒临灭绝的物种的生存现状和动态、人类活动的影响和生存环
境的高度基因污染、种群数量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进行基础生态——动物区系学研究,从而可以了解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现状和世界上变化。同时掌握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在必须实现对于物种多样性的现状进行评价,清点物种总数,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保护稀有物种的自然生存环境,从而帮助物种人工增加和恢复人类活动破坏的环境,特殊的自然保护区加入在世界自然和联合国文化遗产和在“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框架内。
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必须形成国家生物圈大自然保护区网络,治理土地沙漠化,减少转基因物种和产品的进口,减少使用耐有机污染产品的食用。
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保障了的物种多样性的丰富性。国家的丰富生物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物物种多样性对于目前和未来至关重要。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减少是不能填补的(在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引起生物圈稳定性不可逆的破坏。生存的每一个物种具有遗传育种上的独一无二的过程,所以对于基因型带来毁灭性的的破坏。
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减少,可能对自然或者人类活动影响。对于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引起消极影响的自然因素有:强风、引起干旱和寒冷效应,气候干旱能引起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枯萎(土壤干旱)和动物的死亡;剧烈的寒冷和炎热的更替出现,积雪覆盖的不足和风蚀能引起树木的结冻和草本植物根系的冻害,形成树皮的结冻,从而带来没有饲用植物的危害——有时候在平原地带动物的死亡。水库的结冻和大量鱼类的死亡;火灾,病害。
今天,对生存下来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前所未有,物种正在快速灭绝,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类活动影响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合理使用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过渡放牧,不合理的割草利用),土壤和水的化学污染和辐射污染,河流和湖泊水文条件的破坏,对河流支流的破坏,打猎,商业物种,濒临灭绝物种,外来动物和植物物种的无控制的引进,对树木和灌木的砍伐等等。
在国家土地的沙漠化正在加速,在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下,直接影响到物种的消失。这种状况逐渐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引起人类的变迁到别的地区。引起了贫穷,影响到物种多样性组成成分的不合理利用,增强了打猎和重新砍伐树木等。
第一章全部翻译完毕
吐尔逊娜依 2013年9月2日
第四篇:物种的多样性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测试题 一.选择题
1.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
()A.推理
B.猜想
C.生物解剖
D.生物分类
2.生物分类对每一类群的生物都进行科学的描述,主要依据是()A.形态结构
B.生活环境 C.生活功能
D.前三者都有 3.生物分类的依据是
()
A.按照生物个体大小来分
B.按照生物体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分
C.按照生物体的生活习性来分D.按照生物体年龄大小来分 4.不开花结果的植物又可以划分为
()
A.裸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B.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D.裸子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 5.下列选项中是同一分类等级的是()
A.苔藓植物,藻类植物
B.双子叶植物,裸子植物 C.单子叶植物,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藻类植物
动物分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下列是脊椎动物的是()A.蜻蜓
B.蜜蜂
C.蛇
D.蚯蚓 7.列生物中不属于植物界的是()
A.杨树
B.小白菜
C.蘑菇
D.墙藓 8.地球上90 %的光合作用是由()完成的。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9.能够区别海带与衣藻的是()
A.是否有根和叶
B.是否有叶绿素
C.多细胞还是单细胞
D.营养方式 10.藻类植物的细胞里都含有的色素是()
A.叶绿素
B.藻黄素
C.藻红素
D.叶黄素
11.紫菜的叶绿体中,除含有叶绿素外,还含有大量的()A.胡萝卜素
B.叶黄素
C.藻红素
D.藻黄素
12.葫芦藓植株矮小,并适于生活在阴温环境中是因为()A根吸水力不强
B.喜阴怕阳
C.受精过程离不开水,茎叶无输导组织,吸水力不强
D.蒸腾作用旺盛
13.葫 芦藓的叶具有的功能是()
A.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B.固着植物体C.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D.繁殖后代 14.每个细胞中有一个象杯形的叶绿体的单细胞绿藻是()
A.石莼
B.衣藻
C.石花菜
D.紫菜 15.蕨原叶体的营养方式是()
A.自养
B.异养
C.寄生
D.腐生
16.识别某种被子植物,首先要知道它属于哪个()A.纲
B.科
C.属
D.种 17.有关种子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松树、卷柏、银杉、牡丹、满江红等都是种子植物 B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C种子植 物体内有维管组织,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D种 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它种类多,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藻类植物是单细胞,如生活在池塘中的衣藻
B.藻类植物细胞里都含有叶绿体
C.葫芦藓是具有根茎叶的高等植物
D.葫芦藓的吸水能力很强,所以生有葫芦藓的地方比较潮湿。19.与植物相比较,草履虫等动物具有的特点包括()①细胞结构完整
②没有叶绿素
③氧和养料从外界摄取
④没有细胞壁
⑤能进行呼吸
⑥能自由运动[来源:学|科|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0.下列动物中都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疟原虫和海葵
B.海蜇和珊瑚虫 C.钟虫和太阳虫
D.水螅和草履虫 21.赤潮的形成是由于下列何种类部分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的()A.原生动物B.腔肠动物 C.扁形动物D.线形动物 22.棘皮动物的生活环境是()A.江河B.沼泽C.湖泊D.海洋
23.我们吃的海参和海蜇分别属于()A.腔肠动物和腔肠动物B.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C.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D.软体动物和腔肠动物
24.下列动物中都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
A.蚯蚓和涡虫
B.蚯蚓和沙蚕
C.蚯蚓和蛔虫
D.水蛭和水螅 25.夏天,食品和衣物上会发霉长毛,这是由()引起的。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
D.霉菌 26.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作用的细菌是()
A.真菌
B.寄生细菌
C.腐生细菌
D.病毒 27.细菌的生殖特点是()
A.分裂生殖,方法简单,速度很慢
B.分裂生殖,方法简单,速度很快 C.分裂生殖,方法复杂,速度很快
D.分裂生殖,方法复杂,速度很慢 28.噬菌体是()
A.细菌病毒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细菌 二.填空题
1.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生物分门别类,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生物性状
和
远近为依据,将生物依次分为
7个等级,其中
是重要单位,是基本单位。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中找到各种
的位置。
3.在生活中常见 不同的生物有相同的名称或同一生物有不同的名称,为了避免
的混乱,便于交流、研究和开发利用,1735年,瑞典科学家
创立了
。4.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
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
环境。5.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类型群,主要有
植物、植物、植物和种子植物。
6.“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活动的目的要求是:(1)观察各个类群的代表植物,描述各个类群植物的 ;(2)比较不同类群植物的,思考它们为什么属于不同的。7.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只有起固定作用的 ;绿色的又小又薄,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
;茎和叶中无
组织,吸水能力
,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人们常把
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8.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
是类群。它们有两个基本特征:(1)体内有
组织――韧皮部和
;(2)能产生
并且用来繁殖。
9.在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多具有
脉,花瓣为
的倍数;双子叶植物多具有
脉,花瓣为
的倍数。
10.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 ”有许多珍稀的种类,如
等。11.身体里有脊椎的动物叫
,无脊椎的动物叫
。无脊椎动物主要有
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动物等类群;脊椎动物又包括
类、类、类、类、类等类群。12.眼虫、变形虫等属于
动物门,此门动物一般身体,结构
,整个身体只有
构成。必须借助
才能看到。
1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
,对称。猪肉绦虫是一种
生活的扁形动物,其成虫身体呈白色
状,并有了头部、颈部、节片三部分的分化。扁形动物常通过
等附着在寄主身上,而且常有两个寄主,幼虫寄生在一种动物上,成虫寄生在另一种动物上。
14.蚯蚓的身体由许多
构成,呈
状,细长而,并有有前后、背腹面之分,体节腹面有粗糙的刚毛,可协助
行。
15.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身体,包被在 中;身体表面有
(或具被外套膜包被的)。
16.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数量
、分布的一个类群。绝大多数体外有,所以生长过程中必须进行
。身体一般分为
三节。头部是感觉和取食中心,胸部是运动中心,几乎每个体节都有一对分节的,运动灵活有力。有发达的脑,灵敏的 器官和独特的器管,从而完全适应
生活。昆虫是唯一能
的节肢动物,一般胸部有
足,翅。
17.鱼类终生生活在 中;身体一般呈
,表面大多
;用
呼吸;用
游泳。
18.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用
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用
呼吸;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有
作用;受精作用在完成,体温。
19.爬行动物皮肤干燥而又粗糙,皮肤表面覆盖着
,可
,适应。
体内受精,卵生,其受精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完全摆脱了对水的限制。体温。
20.鸟类有喙无齿;被覆
;前肢
;体温
;生殖为卵生。哺乳动物一般体表
;体温恒定;大脑发达;
生、。
21.病毒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
外壳和
组成的内心,病毒只有寄生在寄主的细胞里时,才具有生活活力。22.从形态上看,细菌可分为三类:、和
。细菌不论任何形态都是
细胞的,无
的细胞核。
练习二
一、选择题
1、在生物的分类阶层中,包括的生物种类最多的等级是
()
A、纲
B、目
C、界
D、种
2、下列动物中,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鱼
B、蝗虫
C、鲸
D、白菜
3、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
A、界
B、科
C、种
D、纲
4、下列动物中,与犬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同门的鱼
B、同属的狼
C、同目的狮
D、同纲的猴
5、人类与大猩猩在哪一个分类阶层上才分离
()
A、门
B、目
C、属
D、科
6、通常将不同的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
A、生活环境
B、运动方式
C、形状差异程度
D、运动方式
7、下列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先后次序是
()
① 裸子植物
②
苔藓类
③ 被子植物
④
藻类
⑤ 蕨类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④③①
C、④②⑤①③
D、③①⑤④②
8、葫芦藓的假根主要作用是
()
A、吸收水分和无机盐B、固定植物体 C、储藏营养物质D、吸收气体
9、衣澡、海带、紫菜等藻类植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A都有根状物 B都有叶状体 C都用假根固定在海底生活 D都能释放氧气
10、产生地球上近90﹪氧气的植物类群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1、下列色素是各种不同颜色的藻类植物共有的是
()
A、澡黄素
B、叶绿素
C、澡红素
D、花青素
12、琼脂是医药和工业上不可缺少的原料,琼脂主要提取自藻类植物()
A、海带
B、紫菜
C、黑角菜
D、石花菜
13、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有
()
① 监测空气污染
② 涵养水分,保持水分
③ 防风固沙
④ 拓荒先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植物有真正的根开始于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5、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这三种植物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A、松是蕨类植物,竹是裸子植物,梅是被子植物
B、松是裸子植物,竹是单子叶植物,梅是双子叶植物
C、松是被子植物,竹是裸子植物,梅是双子叶植物 D、松是单子叶植物,竹是孢子植物,梅是双子叶植物
16、下列植物有输导组织的是
()
A、蕨类、苔藓类、裸子植物
B、蕨类、苔藓类、被子植物
C、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D、藻类、苔藓类、蕨类
17、种类最多、等级最高、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是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8、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的国家是
()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澳大利亚
19、我国举世闻名的珍稀裸子植物是
()
A、油松、侧柏、银杏
B、马尾松、红桧、苏铁
C、红杉、圆柏、侧柏
D、银杉、水杉、秃杉
20、动物类群中最低等的是
()
A、腔肠动物
B、扁形动物
C、原生动物
D、环节动物
21、猪肉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部位是
()
A、肌肉
B、脑
C、胃
D、肠腔
22、下列不属于蚯蚓对人类的益处的是
()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捕食农林害虫
可用于处理有机废物
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
23、下列节肢动物中,属于昆虫的是
()
A、蜘蛛
B、虾
C、天牛
D、蜈蚣
24、青蛙是
()
A、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体外受精,直接发育
C、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D、体内受精,直接发育
25、下列各项所列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的是
()
A、青蛙、乌龟
B、蟾蜍、扬子鳄
C、大鲵、鲸鱼
D、青蛙、大鲵
26、蜥蜴、龟、蛇以及绝灭的恐龙,他们的共同特点是
()
① 体温不恒定
②体内受精
③
用鳃呼吸
④
体表覆盖有鳞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7、世界上最小的鸟是
()
A、丹顶鹤
B、猫头鹰
C、蜂鸟
D、鸵鸟
28、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类群是
()
A、节肢动物
B、爬行动物
C、鸟类
D、哺乳动物
29、细菌的繁殖方式主要是
()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出芽生殖
D、种子生殖
30、细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观察细菌和病毒时,使用的观察工具分别是()
A、放大镜和低倍光学显微镜
B、低倍光学显微镜和高倍光学显微镜
C、高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和高倍光学显微镜
31、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形细胞核的是
()
A、大肠杆菌
B、酵母菌
C、葡萄球菌
D、根瘤菌
32、可以用来酿酒的微生物是
()
A、根瘤菌
B、乳酸菌
C、酵母菌
D、苏云金杆菌
33、真菌不属于植物是因为真菌细胞结构中
()
A、没有细胞壁
B、没有叶绿体
C、没有细胞核
D、没有液泡
34、可以提取青霉素的真菌是
()
A、青霉菌
B、曲霉菌
C、根霉菌
D、酵母菌
35、蘑菇的孢子产生在()
A、菌盖上
B、菌柄上
C、菌环上
D、菌褶上
36、病毒一般生活在()
A、水中
B、空气中
C、土壤中
D、细胞中
37、下列疾病或病害,由病毒引起的是
()
①水稻矮缩病
② 脚癣
③ 狂犬病
④ 口蹄疫
⑤ 肺炎
⑥ 艾滋病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②⑤⑥
二、填空:
1、人类在认识生物过程中,根据生物的某些___________ 将其分门别类,这就是
______________。
2、以生物___________ 差异的程度和___________关系的远近为依据,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________、门、________、目、______、属、_______ 7个等级,其中_______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3、对一个地区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描述与分类的著作,叫“ _______
”或“__________ ”。
4、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_______
于753年创立了_______ 法。
5、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________ 万种,根据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以讲植物分为四大类群:_______ 植物、________ 植物、________ 植物、和____
植物。
6、水域是否污染的指示植物是_________
;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_________。
9、大多数的蔬菜、瓜果、花卉属于________ 植物;一些粮食作物属于_______ 植物。
第五篇:3鸟类动物的特征
3.鸟类动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外在形态结构和行为等方面设计不同的观察项目。(2)能根据各种资料客观地描述各种鸟类的特点。(3)能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
(4)能科学地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5)能根据鸟喙的外形判定其与生活中的哪种工具的形状和功能相近。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常见鸟的名称。
(2)能说出各种不同形状的喙对鸟类的生活有什么好处。(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科学家对鸟类起源的看法。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常见工具是模仿鸟类哪种特征制作的。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各种鸟的图片和标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教学课件,各种鸟的幻灯片,激趣引新)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天蓝草碧,鸟语花香,我想每个同学对小鸟都情有独钟,心儿常常随着飞翔的小鸟展开无穷的遐想。现在我国已经知道的鸟类有1260种,它们默默地为人类做着许多事,瞧!这些鸟多漂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它们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鸟类动物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活动1:寻找鸟类的共同特征。1.谈话:大家都知道哪些鸟呢?
(学生说出自己所了解的鸟的名称及大致形态,对鸟还有哪些了解。)2.出示一些图片、标本,一些鸟类的资料。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丰富的有关鸟的感性认识后,寻找机会自然引发学生提出关于鸟类,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常见的鸟。把学生比较熟悉的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小组讨论。
4.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的提示,填写观察到的每种鸟的形态特征以及学生发现的感兴趣的其他内容。
5.讨论:这几种鸟的外形有什么相同点?(把学生提出的相同点简要地写在黑板上)在这些相同点中,哪些是所有鸟都有而其他类动物没有的?
6.推理:从这几种鸟在外形上的共同特征,可以推想所有的鸟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是怎样推想的?(要求学生表述思考的过程,应该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7.总结鸟的共同特征:
通过以上的观察、分析、推理,谁能完整的归纳一下鸟有哪些共同特征?(1)出示教学课件:鸟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2)然后填写课文中关于鸟的共同特征的结论。8.辨别
(1)讨论,小组交流:下面请大家判断书12页中出现的动物都叫什么名字?是不是鸟?为什么?(出示教学课件。)
(2)思考:如果有人说:“它们不会飞,不是鸟,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多数鸟都是善于飞行的,但也有少数鸟不善于飞行,甚至不会飞,只要符合鸟的共同特征的动物,无论它们会不会飞,无论它们生活在什么环境,都是鸟。活动2:鸟喙与取食。1.引导学生观察鸟喙
(1)仔细观察鸟喙并根据形状和功能的特点,将图中的工具与鸟喙对应起来。(2)模拟实验,体验不同鸟喙与其取食方式。2.讨论:
(1)我们在实验中所取的物品相当于实际环境中鸟的哪些食物?
(2)要想又多又快地“吃”到某种食物要选取哪种工具最方便,为什么? 3.思考与结论
鸟喙的多样性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进化而来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1.干旱时期,许多水塘和河流会干涸,一些开花结果的植物会死亡,这对于具有哪种类型喙的鸟的生活产生影响?
2.假设在干旱时期,一种鸟有较短的喙,能嗑开一些具有坚硬外壳的种子,这种喙有什么优点?
3.阅读“科学在线”,谈谈得到的启示。板书设计:
鸟类动物的特征
1.特征:体表有羽毛,取食靠喙,靠产卵繁殖后代。2.鸟喙与工具:
北美红雀(尖头钳子)、鹈鹕(汤勺)、沙锥鸟(镊子)、秃鹫(起钉器)
备课教师:
杨凤霞
双桥小学
肖贺明
古山子小学
张艳新
城西小学 指导教师
孙
勇
县城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