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对联九法及禁忌 文档
学对联九法 一 联贵立意
文学皆讲究立意为先,对联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对联毕竟有其特殊的文学性质,讲究格律对仗,所以格律和意境有时会出现矛盾冲突的地方,我以为应先懂得格律,但又不应拘泥于格律的束缚,不宜以词害意。在尊重格律要求的前提下讲究意境的优美,选择最合适的字词。
比如此联:形需工,意需工,神韵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机巧次之。严格要求格律的话,此联多有不工之处。试改为合律之作:形要工,意要工,神机足也;雅为上,趣为上,技巧次之。哪联更好?应该是前者吧。
意的选择很广,但最好是根据心境和即景而定,如勉强成联,则凑对痕迹过重,不够自然。意境本无高下之分,雅俗均可,并不是只有那些极其华丽的词章组成的联才叫意境联,那样的联和机巧联其实都只是联的一种形式,类似于诗词中的“婉约派”。只要能把联意完整的表现出来,就是很好的意境联。二 联贵推敲
联的句式简洁,字数通常较少。字数越少,越要注意字词的选择,尤其是对于一些关键的修饰字词,如动词或形容词,尤其应当注意,要与整体相衬,不可随意取之。
比如此联:孤灯不照我,冷月更寒心。另一联: 明月不知我,清风也乱心。两联看上去非常相似,其实表述的意思大不相同,前者写孤独心境,后者写心绪难宁。
再比如:寒彻心扉飞冷雪;以及:寒彻心扉非冷雪。两句只差一字,意思却截然相反,前句说的是寒冷的感觉来自于飞舞的大雪;而后句则说这种冷意并非因为下雪,而是来自于心中深处的一种感觉。对句也如此:参明尘世是真情;参明尘世逝真情。前者说世上有真情,后者则说世上真情越来越少,一个悲观,一个乐观。三 联贵品评
学联不但要仔细推敲自己的作品,更应细致品评他人作品的好坏,既可取长补短,通过找出他人的瑕疵之处,避免自己犯下同样的错失;亦可通过揣摩他人作品,完善自己的联作风格。这是品评的一种方法,品评的是联本身的好坏。
另一种品评则深入得多,通过对对联的品味,寻找作者深心处的感受。比如此半联:愁寄春风风亦愁;以及:愁寄春风春亦愁。两者意思乍看差不多,但仔细品评后,就会觉得并不一样。如果说的是愁寄春风春亦愁,渲染的是一种苍凉或悲怨的心境,满腔愁苦,想寄托给春风随风而逝,然而连春都满是愁苦之意,又如何能寄托给春风?如果欲用在诗中的话,这等句子,适合放在诗的前边,引领全篇意境,埋下苍邃的基调。
如果改成愁寄春风风亦愁的话,虽是一字之差,但意境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变化了,说的是愁苦之意想寄托春风而去,然而愁苦甚浓,连风都被染上了惆怅之意。虽仍说的是愁寄春风,但意境却由悲凉凄苦变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愁意远没有春亦愁那么浓。这样的句子可以放在句尾,把前边要写的内容小结一下,且留有余味。四 联贵变化
大部分对联学习者,有时会出现心生厌倦的情况,原因各不相同,有些是因为觉得太难,学不下去;有些人则是因为觉得枯燥乏味;还有些人则认为对联是小道,比不上诗词的博大精深。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没有把握好对联学习的方法。学习对联应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开始不宜强行要求平仄等的束缚,可以适当放宽标准,然后才一步步加强格律的练习。
第二种情况,就需要讲究对联的变化了。对联的种类、风格繁多,应该都尝试一下,这样既可以调剂学习的心情,增加兴趣,还可通过多方面的练习得到迅速的提高。
联的变化也有很多种,比如机巧的运用与否,字数长短、句式多少的增加与否等等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联的变化。
如前者:秋霜映月明。这一句话本来隐含有拆字的机巧(日月为明),如果喜欢拆字的,自然就可以用拆字联来对;如果不喜欢机巧联的,就大可不必理会拆字与否,照样是一个不错的下联,找个合适的对上就是。这就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必强求;否则难免觉得累或者难,而不想学下去了。
再如后者:水;山。水中月;山顶松。水中月色应无影;山顶松枝本傲寒。这种叫加字联,或者叫续字对,挺有意思,学联困乏厌倦时不妨玩些诸如此类的游戏调剂一下。
再看另一种变化:秋风冷落庭前月。此句可以变化为:庭前月冷落秋风;冷月庭前落秋风;庭前月落秋风冷等等。这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看如何才能得到相应变化的下联出来?
多尝试些对联的变化,相信可以提高兴趣的;而且通过对联的变化,可以提高推敲品评的水准。
至于第三种觉得对联不如诗词的,我则大不以为然。对联可长可短,长则千百字,短则二四言,其变化之丰富,诗词难以相比;而且对联比诗词更易上手,自然更易普及;对联学到深处之后,更会觉得有无穷尽的知识可以去钻研;而诗词多半需要灵感而就,未必及得上对联的灵活多变。五 联贵余韵
对联和诗词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一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诗有诗眼,联也有联眼,比如方才说的那句“愁寄春风风/春亦愁”,这风、春二字便是句中的联眼所在;另一句“寒彻心扉非/飞冷雪”,非、飞二字亦然。
另外对意境的把握,两者亦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以“意犹未尽”为美。对联和诗词一样,不宜写得太过于直白,意思不宜放尽,如能留有余韵,方是大佳之作。
比如此半联:云淡过千山。
五言之句,看似简单,但正因字数太少,反而难得佳作。此句意境颇为空灵,虽云淡,然则能过千山,表面写云,内里隐含人的心怀之意,若能看淡世事,何惧千山险阻,万岭崎岖?立意颇佳,描述也精致,短短五言,空间无限。
又比如:兰苑流芳春正浓。
此句之妙在于写实,兰花本就清馨万分,一苑兰花绽芳,如何不浓?从浓郁兰香中感觉到了春意之浓,递进之意明显而不觉突兀,句式因此流利自然起来;而流与正两处动词的使用,给人以春意蓬勃的生态之感。
再比如:春浓风不起。为什么风不起?是因为春太浓呢。此句和上句都是写春浓,但一个通过描绘兰花的香气而感到了浓浓春意;另一句则是虚写春浓,较之上句,更有回味无穷之意。六 联贵渲染
好的对联,往往会如同一副水墨画,着墨无须重,用彩无需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所要描述的风景或事物。
比如此联:禽鸣犬吠山犹静,雾绕云遮岭更幽。此联上句运用反衬手法,有禽鸣、有犬吠,山反而显得愈发清静,下句则用上了烘托手法,因为雾绕云遮,洗去了山野间的俗气,所以才会幽静清宁。
好的叙事联等也同样如此,运用简练的笔触,描绘人物、事物的风骨脉络,不宜全面实写,可以加入虚写予以描述。
七 联贵反复
凡事都不可能一步登天,对联也不可能一学就会、一学就精,学联是会不断进步的;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识见的增加,以及心境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写出的联会有很大不同,所以要对自己写过的联反复推敲,加以完善;还可以重新对过。
比如出句:江流依旧在。初见此联时年少轻狂,遂对之:风雨几时休?那时最恨下雨。殊不知风雨皆是人间不可缺少的事物,而且风雨更催诗人雅兴呢。过了数年,只觉世事无情,往昔如梦,遂对之:山月已然空。再过了数年,又觉红颜易老,岁月难留,遂再对之:岁月不曾回。反复推敲,反复吟唱,都是学联的好方法。
八 联贵选择
各种不同的心境,要选择各种不同的笔触来描写,所以在前边曾提过要学习各种对联风格,都可以尝试一下。
心情愉悦时,笔法应放得轻松些,如:秋树白云两相悦,春风细雨共对歌,这样的联句,俗一点没关系,贵在自然;苦闷时,就应借笔舒愁,不妨多推敲点字词,或有转换精神的效果,如:我唱秋歌谁与和?竹吟春曲雨堪随。激情起处,文字可以大气豪放:笔写江山,笑看风生云涌;心怀日月,自觉地广天宽。闲情生时,则可以写出些闲逸、空灵的感觉:满地落花红不扫,一春流水翠难收。
联的选择不论粗疏,但求适合恰当,不宜“为赋新词强说愁”,勉强堆砌出的联句很难有上好的。
九 联贵创新
联的种类繁多,变化繁多,虽说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对联已经相当成熟了,不过其实仍有创新改变的可能。何况时代早已不同,文化气氛、语言环境都与古代大不一样,也更有变化更新的必要。
比如白话入联:廿四桥边,领略萧声月色;五一节里,游玩北岭东山。上联出的甚雅,下联则是典型的大白话,但细一推敲,仍十分工整。
现代的事物也可入联,不过有些东西你再怎么选择字词,总难免俗气,不过字句虽俗,意境却也不差,有何不可?马踏銮铃舞,声声清脆响尘路;车行汽笛鸣,阵阵轰鸣震脑间。上联写古路马儿铃响,下联则写一些司机乱按喇叭,一个大雅,一个大俗,古代没这种噪音污染,现代人自然深受其害,所以完全可以借对联这种形式予以批判。不过司机按喇叭这事,要写得大雅,怕也不容易吧。所以干脆就用现代语言白描。再比如更现代一些的网络。其实网络是个练习对联最好的场所,临屏对句,既快,而且又可避免现实聚会联对中的听不清语句,普通话不标准、平仄难定的情况。“才俊何须沉吟多,霎时临屏而就;头晕暂且休息去,待会卷土重来。”这一联所描述的就是网络联对时的一幕场景。
对联这东西说难,其实也容易;说容易,却也有不少讲究,若要学得精深,一要培养自己的浓厚兴趣,才能不断深入学习下去;二来要掌握方法。学联方法甚多,这里撷取自己心得九则,写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对联的九忌是:
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记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九忌初学用僻典,浅显易懂也求精。
【一忌合掌】合掌是指一副对联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时出现词义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 思重复的字、词。
一副对联,必须上下比的词语异义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联时,有人误认“词类相对”,以为上
下联意思相同才是对仗工稳,其实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字数总是有限的,若在
有限的空间里重复一件事,还有什么意思?所以,合掌是对联的第一大忌。比如:五湖传喜讯; 四海送佳音。
“五湖”与“四海”同指广阔的地域,“传”与“送”意思相似,“喜讯”与“佳音”更是同
义词。这样的对联即便是其它方面再怎么好,读起来也让人觉得味同嚼蜡!就没意义了。
【二忌重】 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重字是巧联,无规则重字是病联。请看:百鸟鸣春歌盛世; 一龙降世兆丰年。
两个不在同一个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
【三忌失对欠平衡】 在联语中,结构、词性等应该对应的地方没有对应上,就是失对。失对包
括联内节奏失对、数词失对、叠词失对、词性失对等。例如:奥运精神传友谊; 圣火辉煌映和谐。
此联中用“辉煌”对“精神”属于词性失对,即形容词对名词。
【第四失替应留意】失替也是语病的一种,在同一联(上联或下联)的词语中,平仄应给交替、有规律的出现才对。上联的第2第4第6个字应是仄、平、仄,或是平、仄、平;下联的第2第4第6个字
应该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如果不管上下联第2第4第6个字出现连续两平或两仄,就叫失替。
【五为乱脚】脚,是指上联或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遵守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了这个规律就是乱脚。比如:九州迎圣火; 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这就违背了上仄下平的规律,读起来很别扭,是因为乱脚,就不符合联 律了。
【六孤平】孤平是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都是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可取。
【第七切记三平尾】三平尾、三仄尾都是对联的大忌,在撰联时很容易被忽视,不管几言联,只要尾部连三仄或连三平,都是语病。比如:爆竹声声辞旧岁; 梅花朵朵迎新春。
“迎新春”三字都是平声,这就犯了三平尾。你不觉得读起来很别扭吗?这也就是对联为什么要求联
律,没律的句子就不能给人美感,没有昂扬顿错的节奏,就不能算对联了。八忌上重下边轻】我们知道,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如果上联写得气势强盛(重),而下
联写得气势软弱(轻),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这就叫上重下轻,上重下轻也是对联的病症 之一。
比如:听铁马声声 关山入梦; 看银钩笔笔书画萦心。此联立意很好,可以用“银钩笔笔”对“铁马声声”,“书画萦心”对“关山入梦”气势上就大大
减弱,明显的气势不足,有损整个联的美感。如果上联的气势很低,用下联来补倒是可行的。比如:南邦庙死个和尚; 西竺国多一如来。
上联就没一点气势,如果下联不能补上,就很尴尬。【九忌初学用癖典】对联用典会增加对联的可观性,是对联显得更高雅。但是若用癖典,是人
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就不好了,你不能每人都去解释一遍吧?特别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弄清所用典
故的来龙去脉,不然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对于对联爱好者来说,只要认真避免以上九忌,就不愁对不出好的对联!
第二篇:群众工作九法
群众工作九法
作 者:栗战书
改进和转变作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执政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更是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个最薄弱环节。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我们党的干部都应当善于和精于做好群众工,我们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凸显相交织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集中、相对突出,迫切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点子解决新矛盾,尽心尽力做好群众工增强我们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群众个方法,期望能对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所裨益。
方法一: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群众心里有杆秤,谁轻谁重心自明。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总书记的这一精辟判断,抓住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本们有的干部嘴上喊着不忘群众,心里却没有群众;说着要为群众谋利益,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躲得比谁都快。这样会很寒心,你都跑得离群众远远的,群众心里岂会有你!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大地”,我们是安泰,的事当事干,群众就把你当人看。我们的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做什么事、开展什么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和贴心人。我们的干部要彻底去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拖”的衙门作风,地纾民困、排民忧、解民难,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克服,把群众的问己的问题去解决,正如郑板桥说的那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一件一项、一点一滴的具体实中,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维护群众的利益。比如,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题应予以解决,处理这类上访问题要多做沟通、疏导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保护和满足群众合理诉不能将群众上访简单地归结为无理取闹。尤其要避免简单地以维护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比如,我们大力进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件、改善空间上的交通地理位置,这对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按理说老百姓应该是支持和拥护的。但是们在修路、征地拆迁中没有充分照顾好相关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群众就可能不配合、不买账,就有可能跟你,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众没有大局观念。试想,如果你修路占了群众的地了,你马上给予补偿,同时又能想保证他们找到生产致富门路,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到“东边丢了西边补”,他们不就支持和拥护你了吗?在、资源开发等需要牺牲部分群众眼前利益时,一方面,必须取之有据、取之有度,另一方面,必须妥善解决群众受问题,要有更长远的补偿措施。
方法二:放低姿态,平等交流。人格受到尊重、保持人格尊严,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实践证明,尊重群众是做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尊重群众,首先要把自己同群众放在一个等高线上,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尊重谦让,亲人式关爱照顾”。千万不要认为是领导,就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摆官架子,戴着有色眼镜看群众,为“官重民轻”、“我聪民愚”,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就是比群众强,低估群众、贬低群众随着现代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已不可能独占政策和知识资源,广大群众掌握知识和政策的能色于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戒掉官气,放下架子,带着感情,以普通群,甚至以兄弟、姐妹、朋友的身份同群众平等相处、交流,对群众掏心窝、讲感情,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真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缩短双方的距离,取得群众的信赖。特别是在和群众“结穷亲”、看望困难群众时,要有心和爱心,平等地与困难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困难群众要感同身受,切不可以施舍的心态、以“为民作主”的困难群众。
方法三:说群众说的话,讲百姓讲的事。就是以群众关注的话题、容易理解的语句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让老百姓感兴进,做到通俗、生动、易懂,从而感染群众、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曾对只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弊病,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众工作,就必须善于说群众的话,讲百姓的事。要“原汁原味”,多下基层,多体味群众的寒暑冷暖,多存储合适要“看菜吃饭”,在了解民情时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时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时多说民间的话,实现与群众的良真诚沟通,切不可千人一面、万众一词;要“润物细无声”,讲清、讲透、讲深道理,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要“言之有物”,空洞的说教启发不了别人,不切实际的口号指导不了工作,要多谈“钱袋子”、“菜篮子”等的热点焦点问题,努力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忌说“官话”、忌打“官腔”,而要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句子,拉的心灵距离。特别是初次接触群众时,能够说上几句得体的风趣幽默的话,缓和紧张的气氛和群众拘谨的情绪,进匣子,使大家“知无不言”;要“注重细节”,积极创造适当的方式和载体,尽可能到田间地头、房前屋里,面对众沟通交流,做到在空间上“零距离”,在时间上“及时雨”。
方法四: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l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就要改正,做了错事就要道歉,条件不成熟就要妥协。即使你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但是群众不接受,你也得尊重群继续说服和争取群众支持,千万不能去批判和指责群众。我感受特别深的是,2001年我在一个省当组织部长,有一干部去收税,收到一个老头家要八十多块钱,老头问,你凭什么收我八十多?就问这么一句,乡干部就说人家抗税不老头铐上手铐绑到电线杆上了,结果老百姓就把乡政府一些门窗砸了。县里认为这是“打砸抢”,要派出公安去抓人也准备与公安“大干一场”。组织安排我带队去了解情况,我去后发现,该村2700亩地过去全是种粮,按粮食产业税,后来改种苹果,仍然按种粮交税,老百姓负担加重,再加上“三提”、“五统”,还有好多侵害农民利益的姓对政府对干部很有气,我要求他们坚决整改。我说:你乡政府不给老百姓办事,还侵害群众利益,动不动就铐人不违规违法吗?怎么老百姓做了一点不理性的事,就非要抓人!侵害了农民利益,就应该向农民道歉,就应该低低让。后来我带领工作队进驻乡村96天,一一了解情况,一一解决问题,把清理财务、民主选举村委、清理加重负担进行林果技术培训和救助失学、病残、困难户等等,都做了,老百姓非常满意。最后,乡党委书记代表党委、政府向全体老百姓道歉,使此事得到妥善解决。工作组离开时,万人空巷,上千名群众敲锣打鼓,给工作队员披红戴花、四公里远。事后出了一本书叫《向农民道歉》,深受群众赞扬。实践证明,有的时候,我们做错了,对群众有亏众道个歉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我们的身份,只会提高党、政府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我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光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会妥协。老百姓有时候也有不妥之为人民的公仆,我们要换位思考,理解百姓的想法和做法,尤其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权衡利弊和得失,向群的让步和妥协。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让一让有什么稀奇、有什么不可呢?我们让让步,低低可能就处理好了,就会避免突发性和暴力性事件的发生。大家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窝是镜亮的,句,我们的群众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即使有时做得不对,只要敢于道歉认错,善于让步妥就一定会理解我们的难处和用心,是会全力支持我们工作的。当然,妥协让步也不是对错误的东西作无原则的迁就妥协,特别是处理群体性事件,既要防止简单动用警力激化矛盾的问题,更要防止 以牺牲政策和法规底线为代价,花钱买平安”,留下隐患。
方法五: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所谓,就是对群众有益的事,能为群众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事,事 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事。我们把事关群众利益 的事办到位,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工作也就出成果了,这才是 真正的政绩。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掌握办好。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不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虽然想为群众干点事,但作风不细致、工作不扎实,好事办不好,实,既劳民伤财,群众又没有得到实惠,对政府有怨气。比如,我省有个地方的乡镇干部想通过实施“项目工程”,让群众 致富,在没有做好调查的情况下,就强迫全乡所有的群众都种 某种药材,种下之后,又没有技术人员跟进服长不出东西,长出点东西也卖不出去,东西烂在地里。群众本来就有怨气,这时乡里还向农民收种子款,受到群众矛盾激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件好事演变成了一件坏事。所谓“实事”,就是群众关心的,群众亟待解决的困难的事。把“实事办实”,就是要把涉及就业、读书、看病、环境治理和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
障等事关群众切身需求的问题和困难,一件一件,一项一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好。把“实事”办实了,群众惑了,没有烦心事了,群众就会夸奖我们,我们要求群众做的事,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就会更加支持和拥护我们。方法六:有理说理,以理服人。现在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合法合规,有法规政策依据,众不理解、不配合,我们一定要坚持循循善诱,有理有利有节,尤其是执法也不能“硬来”,有理更不能“胡来”权压人、以势压人,甚至简单粗暴,打骂群众,激化矛盾。你给群众“硬来”,群众就会给你“来硬”。在这方面有深刻教训的。当前,各地各部门发展和考核的压力都很大,项目落地、征地拆迁等任务繁重,很可能由于我们为采取的一些激烈行为,引起上访、阻路、阻工等事件发生,把善事变成恶事。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酝酿、带着感情、按照合法程序予以解决。越是问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领导干部越要带头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把道理法律法规向老百姓讲清楚,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悦诚服;对于大量个体纠纷,尽量采方法处理,对群体性事件多做息争罢诉的工作,对多数不明真相群众多做宣传解释工作,灌输法治理念,不断引导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在与群众发生矛盾时,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多让一让,要让群众有处说话,有处讲理。所谓“堙不如导”、“退一步天宽地阔”,说的就是要学会“退让”。
方法七:言而有信,兑现承诺。取得群众信任的领导就是最好的领导,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问题和矛盾就越容相反,失信于民就等于泼水于地,很难收拾和挽回。取得群众信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最起码的一条,要取老百姓最看重的是领导干部说到做到有诚信,最瞧不起的是说到做不到放“空炮”。现在,一些干部说得好听就是本事不大反而不用心,说得漂亮做得不漂亮,当面拍了胸脯,过后不当回事,伤了老百姓的心,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我们的干部迫切需要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做事与做,不断增进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要“诚以待人,无物不格”,对群众的事情,答应办的一定要办,承诺早办的绝不对不该办的要有个说法,暂时办不到的要创造条件努力办,用行动践行为民诺言,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千万钱钱打发,没钱话打发”,用迷人的“好话”糊弄群众。
方法八:贴近群众,问计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老百姓也有一种说法:要知朝中事,上山实际上,真正聪明才智的是群众,群众自有“锦囊妙计”。历史上重视民间巡情、民间问计的不乏其人。早在周朝门的采诗官,他们常年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从中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即出于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有必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倾听了没有,听懂没又做了些什么。邓小平同志曾经严肃地告诉我们:“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果不知道群众的真实想法,掌握的情况就会失真,作出的决策就会走样,群众的利益就会落空。邓小平同志还指出: “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意愿,不知道群众问题的本质,做好群无从谈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读懂群众,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尤其是当前会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知晓群众最害怕、最担忧、最痛心和急需解决的事情,真正读懂、读准群众,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不出偏差导干部不懂百姓,仅会站在高处或远处发号施令,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问,对新生事物不闻不知,对群众建议不理不展要求不清不明,那只能是“瞎指挥”、“乱弹琴”,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事与愿违。在工作中,我到,凡是同群众充分商量和沟通过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再大能克服。一说“了解群众”,不少领导干部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很了解群众。殊不知,有不少人是一知半解。真众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摸不到群众心窝的。1940年陕北水旱虫灾,难。有一次打雷,劈死了一位县委书记。一位农民知道后,说:“打雷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乡政府就把这农民抓毛泽东知道后,对下面的人说:“你们先把他放了,问问他为什么骂我?”这农民说:“你们共产党征粮征得太多粮,我只知道共产党的头子是毛泽东,我就骂了毛泽东。”毛泽东再对下面的人说:“你们调查一下是不是征粮征?”下面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是征粮征得太多了。”征粮征得太多,农民有意见;征粮征得少了,部队吃不打日本?在两难之中,中央提出大生产,这才有后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件事告诉我们:有时骂声也是心声
声也是走向真理的先声。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诤友,听一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辨析一逆耳忠言。知识缺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少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要到群众中去请教。要、住农户、吃农饭”,和群众手拉手、面对面、打成一片,敢听群众的骂声,愿听群众的怨声,倾听群众的呼声。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需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表达、党群干群沟通等机制作保障,如建立民主恳谈会、民主党员社区共建等制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完整地反映给党委和政府,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决定之中,使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决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吻合。
方法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政要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也是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出了问题,那里的社会管理工作没有不出问题的。抓社尤其有个上行下效的问题。群众看待和评价干部,是看你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政绩,更要看你的品德操行。我人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党委和政府最大,而是人民群众最大,必须牢记身教重道理,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注重提升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老百姓最朴实,也最讲现实。对、作风不好的干部,自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领导干部要感召和带动群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走到,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只有做人正、从政勤、当官廉、作风硬、本事强、口碑方面能担当表率,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永远矗立高大形象,说的话群众爱听,做的事群众支持。当前,我们的一所以对政策抱有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犯了“马列主义手电筒”的毛病;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山也还是那座山,“难”也还是那”,在群众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平时要敢说“向我看齐”,关键时刻敢喊“跟我来”,站豁得出去,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一面旗帜、前行中的一盏明灯、困难中的一根脊梁。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确对待监督,善于用群众这面镜子去照自己思想上的“软”,用民意去量自己的“短”,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人格魅力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引领群众前进。2010年4月,温家宝总省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群众在旱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让温总理十分欣慰。他动看了这个地方,我很感动。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所以领风气之先,就在于那里有一个善于引领群众前进的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在冷洞村支部书记朱昌国身上,有第一”:当村民因为缺乏水源、饮用水困难而唉声叹气时,他第一个运用地窖储水,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困难;当村富无门时,他找到了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门路,为消除村民顾虑,他第一个通过种植金银花致富;当百年一遇的旱灾来金银花面临灭顶之灾,他探索出用矿泉水瓶进行滴灌的办法,并在村民疑虑的目光中第一个试用成功,挽救了该村业„„在朱昌国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勇、有谋、有责任、敢担当,善于以身作则,能够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的强大力本身就是旗帜、就是标杆、就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的巨大“磁场”。
以上谈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体会。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从一点一滴、具体细致的群众工作做起变我们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始终心连着心,打成一片,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共同创造我们的美好明天!
第三篇:考场作文开头的经典九法与十个禁忌
考场作文开头的经典九法与十个禁忌
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漂亮、俊秀。可是,很多同学作文的开头,或离题万里,或空洞无味,或平淡无奇,不符合高考作文中“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要写好作文开头一定要学习“经典九法”,让你的文章更有文采;同时,也要谨记“十个禁忌”让作文避免空洞无味。
【学习指导】
作文开头经典九法
1: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2: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3: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4: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中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 5: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
6: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 7: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8: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9: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作文开头十禁忌
一忌:陈词老套
有些文章开头总是从形势写起,言心称“在××的领导下,在××的支持和关怀下,在××的帮助下”有的文章开头总是“太阳”、“月亮”,“ 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些调子老唱,这些套路老用就成了令人生厌的陈词老套了。
二忌:故弄玄虚
有些文章开头,故意耍花枪,兜圈子,有意让人琢磨不透,进入“迷魂阵”,不愿将意思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仿佛这就是文章新颖巧妙的所在,见水平、见功力的地方。其实这种故弄玄虚的作法,恰恰是写作的弊病。
三忌:开头突然
有些文章开头,缺乏应有的交代,显得突如其来,没头没脑,不知所云。如写读后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况下就开始“感”起来了。写供料作文一开头就说“读了这个材料我有深刻的体会……”材料内容只字不提就这样写,太突然了。
四忌:不必要的解释
文章开头,突如其来、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释也不行。如写《女排五连冠给我的启示》,要是一开头就用较长篇幅去说明女排的组成、女排五次获冠军的时间、地点,同谁争夺冠军等情况,就不必要了。当然,根据需要,适当对所写的问题作些解释也是必要的。
五忌:凭空抒情
有的文章的开头,特别是议论文的开头,不管与中心、主题有无关系,议论还没有展开,问题还没有说清,就“啊”“呀”不断,感慨万端。这种凭空抒情,只能叫无病呻吟。
六忌:绕大圈子
有的文章开头,不管中心需不需要,与主题有关无关,就先秦两汉、前村后店地谈开了。不着边际,空发议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绕了好大个圈子,才说到正题上来。
七忌:堆砌名言锦语
有的文章,开头想先声夺人,想不出好的办法,于是就把格言、警句等一股脑儿地搬出来,以为这样就算是个好的开头。其实这种做法带有很大盲目性,效果往往很差。
八忌:开头重复
文章只能有一个开头,可是有的文章有两个开头。比如有的文章本想从引用写起,写好后又觉得扣题目谈更好,于是又开个头。有的文章一开头就介绍背景,写好后又觉得首先应该揭示文章的中心,于是又开个头。这样都会出现两个开头。出现这种情况,可根据题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个开头即可。
九忌:盲目写景
写景的主要目的,或是为了突出主题,或是为了刻划人物,或是为了烘托气氛,如果与此无关,一般来说这样的写景是没有意义的。有些文章一开头就“花儿”、“鸟儿”、“草儿”地写一通,实在是不必要。
十忌:盲目引用
引用应根据主题、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应尽量避免。特别是供料作文,供给的材料如果很长,要是一开头就不加选择地大量引用,或全盘搬用,必然重点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于盲目性,而且下文再谈到它,必然还会重复,所以引用应有所取舍和选择。
高考写作议论文的十一个“艺术”结尾
不好的文章总是一样的,乏味呆板,缺少变化。好的文章却各有各的不同。单是议论文的结尾,就可以形式多样,“豹尾”生姿。介绍议论文结尾“十一式”,以供同学们揣摩借鉴。
第一式: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这是一般议论文常用的结尾方式,优势是能够有效捏合全文,将发散的内容集中起来,让人对文章观点、作者态度一目了然,对文旨有强调作用。中学生作文最易出现的毛病的散、杂、泛,乱,能够有意以总 结式收束全文,有利于克服散漫行文的现象,将漫无边际的思绪归拢起来。如2010年全国卷满分作文《“小议”浅阅读》,文章并非简单地排斥某一种阅读,小作者认为,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获取信息,为了成为时尚的现代人,为了高效率地学习、工作,浅阅读不可丢,不能丢;若心灵需要一剂温热的良药,那么请选择我所说的深阅读。最后这样结尾:
让深阅读与浅阅读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地步入我们现代人的心扉,作个张弛有度,亦“深”亦“浅”的现代人。
深浅结合,相得益彰。
结尾总结全文内容,观点鲜明,简洁干脆,收束利落有力,掷地有声。
第二式:呼吁号召,激励读者
写议论文的目的,总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这个问题来源于现实,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我困境。好的文章不仅对问题有关注有思考,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强烈咏叹,或呼吁号召,以促使人们自我超越,战胜困境。以这样的文字结尾,能有效剖白作者写作意图,唤起读者共鸣,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彰显文章的现实意义。如2009年天津满分作文《我说90后》,文章以假设起笔:假想如果90后依然穿着绿恢蓝带补丁衣服、背着“军挎”、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念着革命“老三篇”的情形,以归谬法论证其悖谬之处,紧接着论述90后与70后80 后的不同,既写到90后的缺点与不足,也写到这一代人同样肩负着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与科学发展的使命。文章这样作结:
还是喜欢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为“90后”,我们没有理由自卑,更没有理由不自信,祖国要强大,人民要富强。我们来了!昂首挺胸充满青春的风采来了!
这样的呼唤铿锵有力,表现出作为90后小作者饱满的激情和高昂的自信,极富感染力量。
第三式:首尾照应,结构完美
好的文章,总是既重视思想与文采,又重视结构的匀称和谐。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一呼一应,首尾圆恰,便能使文章读来气韵流畅,既能体现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能体现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如2010年甘肃满分作文《重拾遗落的厚重》,文章起笔开宗明义,这样写道:
中国的圣贤先哲大都强调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认为做学问就要把它弄明白,搞透彻,不能浅尝辄止,似是而非,因而孔子韦编三绝而精通周易。今日之时,商业化的文化如快餐般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往往手足无措,我们确实失去了什么,也许就是文化的厚重感。
明确提出观点之后,作者又论及商业炒作学术丑闻、很少有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一本名著、那些厚重的经典名著成了图书馆书架上的陈列品等等现实,激发人们阅读厚重的书籍,感受厚重的文化,让自己 在深阅读中变得厚重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后,文章照应开头,这样作结:
文化快餐只能作为一种尝试,一种体验,它不能替代主食。重拾遗落的厚重,沉潜宁静,到知识的海洋中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重拾遗落的厚重,让民族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我们会看到真正的崛起与复兴。
文章开头提及“文化厚重感”的遗失,结尾呼吁“重拾遗落的厚重”,起笔有铺垫,落笔有照应,浑然一体,深化主题。
第四式:设问反诘,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诘问句子,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留有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对文章论及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启发人心,有效地延展了思想的长度。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站对人生的舞台》,文章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撑杆跳女王伊辛巴耶娃、宛若天籁嗓音的歌者贝尔·坎农那为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许多人只是站错了舞台,才使短暂却珍贵的一生耗费在一个看不到出路的角色上。最后,文章这样作结:
站对人生的舞台,成就人生的辉煌!你觉得呢?
小小一问,使结句多了一层意味,似与读者交流对话,促膝谈心,自然拉近了写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打动人心,引发思考。
第五式:妙用修辞,张扬辞采
议论文是实用性文体,这决定了其基本表达方式是议论,要在全篇彰显文采,难度较大,稍微处理不当,就将议论文写成了抒情散文,文体背离规范。但是,有些小作者语言功底较好,不能显示自己的功底和优势,便难于出众。这样的情况下,结尾处亮一亮自己的闪光点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收束全文时,同样是总结文意,却可以有意识地借助修辞手法,达成语言的优美精彩。或以比喻作结,或以排比作结,或以对句作结,或以小诗作结,在文末给读者留下文采飞扬的印象。如2010年上海满分作文《学会舍去》,文章的观点是“对那些不该拥有的东西,我们应该舍弃”,从学习生活中的取舍说起,说到高尔基火灾中抢救书箱的取舍,说到安徽桐城“六尺巷”里的纷争取舍,说到赵武灵王废除旧制提倡胡服骑射时,最后这样结尾:
不是每一株幼苗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生活要求我们必须学会舍弃。算盘要想具有运算功能,必须舍弃多余的算珠。你向往山居的清静,就必须舍弃都市的繁华;你仰慕奋斗者的成功,就必须舍弃安逸闲散的生活;你希望走遍千山万水,就必须舍弃乡土乡音的柔美与温馨。
这段文字兼用多种修辞,语句优美,既明确表意,又张扬辞采,显示出深厚的语言功底,让人印象深刻。再如下面这段结语,作者不惜笔墨,适度铺张,能达到点亮篇章的效果:
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一眼流淌于夏日的甘泉,使心田干涸的人得到真正的滋润; 爱心是一个飞翔在人间的天使,使饱受苦难的人获得幸福的沐浴。第六式:警句哲思,尽显睿智
议论文是用来表达思想的,以思想出众,是文章取胜的要诀,而思想又总是表现为一些警示人心的语句。古罗马哲学家朗加纳斯说过这样的话:“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作文离不开善感的心灵对生活的体悟,离不开敏锐的触角对生命的感知,更离不开独立的个体对世界的思考。以警句结尾,不仅能彰显思想的魅力,更能以思想深度启迪人心,引发共鸣。如2010福建高考满分作文《偶然?必然!》,文章从所给材料格林兄弟的努力提炼出观点:
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是用“必然”的毅志绘就;没有一种偶然的成功,不曾被“必然”的汗水沾染。
接着以华人名导王家卫、因《三杯茶》而垂名的摩尔森、著名画家梵高等名人的人生经历为论据揭示了他们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所凝聚的心血与汗水,最后以这样充满哲思的语言结尾:
没有一种成功只倚仗着“偶然”,通向它的路上一定有“必然”的血汗!
没有一种成功只青睐着“偶然”,成功往往铺堑着一块又一块努力的金砖!偶然的成功?请用必然的毅志绘就!第七式:善于借力,引用作结
名人经典语句,是经过时间磨洗沉淀下来的思想、情感与语言合一的精粹,善于在结尾处引经据典,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达成自我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过目难忘。如2009年广东卷满分作文《知之·行之·思之》,文章从古语“易有三训”开篇,信手拈来,以大量精彩古语延伸自己的观点:对于常识,要知之,要思之,要行之。文章这样结尾:
于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说,对于常识,我们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则有泰然的生活与不断的前进。
这样的文章,能充分表现小作者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积淀,博得读者青睐。再如2008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文章结合缉毒警察、大地震等事例阐述不轻易说‘不’是一种力量,不要轻易说‘不’是一种信念。结尾巧妙引用歌曲作结,以恰切的语句作证自己的观点,收束如歌,旋律悠长:
我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和事业的盆栽也出现了枯萎凋零的景象,请你不要轻易说“不”!请你仔细找到出现枯萎的原因,发现凋零中的一线生机,也许需要养份,更需要时间,你的爱心和呵护不能缺,小心地呵护这一线生机吧。正如一首歌里所唱到的: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残酷/它能把美好变成虚无。请不要轻易说不/因为这个字太冷 酷/它能把快乐变成痛苦。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住/为了一起吃过的辛苦/为了一起拥有的幸福/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第八式:巧妙留白,余韵绕梁
好的文章,往往是留不尽之意在文字之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巧妙留白,余韵绕梁,让人回味。如2009年福建满分作文《这也是一种问题》,文章从现实现实热点中取材,从奶粉**说到“国家免检”,立意为“没有问题,这也是一种问题”,直言一些品牌在获得免检称号后,得到的是无上的荣誉和群众的信任,同时也得到了犯罪的便利和事成后更为丰富的利润。文章这样结尾:
“近日,国家取消了食品类免检制度。我仿佛听见一声叹息,哀怨而悠长,令人动容……”
这样的结尾对于议论文字来说似乎有些冒险,但正好是这叙述的文字,既紧扣文章论述内容,又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还以一声哀怨悠长的叹息和一个省略号,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余味深长。
第九式:铿锵警示,触动人心
在议论某些现实问题的时候,为了达到劝诫的作用,结尾可以发出警示,或促使人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明确指出问题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语言铿锵有力,触动人心,有效地达成言说目的。如2010年上海高分作文《敬畏与恩赐》,文章起笔写道:“最能理解土地的一定是农民,而最能懂得大海的一定是渔民”,表示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掠夺者,接着写到城市的扩张和对土地的侵占,表达了对环境破坏的深切忧虑,最后这样作结: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其实很渺小,如果不能制止掠夺式的生存状态,不去克制贪婪的欲望,不能心怀敬畏地去面对自然,人类就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第十式:联系自我,恳切真诚
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是假大空严重,没有自我真切的感受与思考,以联系自我现实的方式作结,本身就需要来自自我的思考,这样的文字显得恳切真诚,在众多言之无物言之空泛的文字中,这份真切显得极为可贵,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如2008年辽宁满分作文《沉默的大多数》,文章一反人们对沉默的大多数的哀叹,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文章以一些现实事例证明赚取吆喝的不可取,明白表示“我们只相信行动”。文章这样结尾:
“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我敢说:我的沉默对得起我的良心。”
这是一种心灵剖白式结尾,既明确表达观点,又能引起人们对自我观点的肯定与共鸣。
第十一式:回应标题,点题点旨
学生作文也常常会犯文不对题的毛病,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学会开头或者结尾紧扣标题,点题点旨,使文题有落脚之处。如2010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何妨让思维转个弯》,文章从“禁止通行”的路牌说起,依次阐述困厄接踵,无所建树,何妨让思维转个弯;郁悒幽囚,悲天悯人,何防让思维转个弯。以丰富的实例和大量引用论证让思维转个弯,在失去中找寻收获。最后文章以一句话独立成段,结束全文:
“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这样的结尾直击标题,干净利落,刚劲有力。好文章的结尾当然不止这十一种,也不是每一种都适合任意一个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同学们自觉培养“文章”意识,细心揣摩精彩篇章,用心练笔,就一定能写出上乘之作。
第四篇:对联的贴法
对联还有一定的贴法,上联贴在门右边的主框上,下联贴在左边的主框上,横联贴在上边门楣上,对联的贴法,范文《对联的贴法》。当然,也有把对联写在条幅上,挂在室内墙壁上,或贴在柱头上等地方
第五篇:对联学习题
1.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日”的解释有:1.每天,天天。2.白天。3.太阳。根据语境判断下列句子的意思:
A日新月异B 吾日三省吾身。C隐天蔽日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下列诗句写了哪些传统节日?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B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C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下列各项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中老人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B小玲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10岁,弟弟应当属鼠。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礼仪这么问:“令尊贵姓?”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4.北京历经了几天的雾霾后,终于迎来了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清晨,面对难得的秋景,身心愉快的小明不觉会吟诵的诗句是: A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旨诗情到碧霄。D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5.《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歧视。B先生自己不重视。C想拯救国民。D生活条件太差。6.选正确的一项:
A春节贴对联放爆竹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清明节放风筝踏青扫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C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D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上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合适的下联是: 用“翻”,“绿”,“竹”,“风”,“中”组合成下联: 8.下列对联表现皮影艺术的是:
A六朝纸鹤随风舞,双手银线把情牵。B车水马龙光树影,衣冠人物皮成形。C千种声响惊宾客,万般变化绝古今。D双手剪出龙飞凤,一帖更见日月明。9.下列对联和书法无关的是:
A大力可能通纸背,尖豪仍觉吐花香。B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C紫玉池中含雨露,白银笺上走龙蛇。D贮水养来青玉案,和烟磨成紫云溪。
10.上联:端午午时人赏午。合适做下联的是: A立冬冬日人觉寒。B立春春日客游春。C小雪雪中客游春。D谷雨雨后禾享雨。
11.从下面的对联中找出一组适合过春节的对联: A与福同圆中国梦。B花开并蒂姻缘美。C邀春共住小康家。D福如东海水长流。E鸟飞比翼恩爱长。F寿比南山桦不老。
12.上联:蓝天丽日,九州午里秀。A紫气东来,三秦织彩梦。B碧海春融,两岸一家亲。C古都西望,一路展宏图。D大地春回,草原锦乡天。13.选合适的一项:
上联:气备()与()鬼神合其德。下联:教垂()继()文武作之师。A万世尧舜禹汤四时天地日月 B四时尧舜禹汤万世天地日月 C四时天地日月万世尧舜禹汤 D万世天地日月四时尧舜禹汤
今天默写的读读写写部分重抄一遍:
选6个词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