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干部化解矛盾九法
近年来,随着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农村原有的经济、政治、社会格局被打破,农村社会矛盾加剧。同时,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提高,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对工作方法提出的新要求,对学习和掌握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老方子治新病”,凭老经验办新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甚至盲目蛮干,导致工作方法大打折扣。农村基层组织特别是村干部怎样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群众工作,妥善化解矛盾,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感情联络法
事例一: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书记的沈浩,刚到村里的时候,说风凉话的、挑毛病的、出难题拆台的人,天天都有。他犯过难、生过病,甚至挨过村民的打。但这一切他都忍了,因为他把这看作组织交给的任务。沈浩任劳任怨、无私无畏的为老百姓干好事、实事,用真情实意感动群众,终于把小岗村人团结了起来。他还带领小岗村民进行了第二次改革,改变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过不了富裕坎”的困境,给小岗村民带来了希望,沈浩也因此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小岗村民两次集体摁手印不让他离开;在他因积劳成疾、猝然倒下之后,村民们又第三次摁手印请求上级把他永远留
在小岗村。
点评:现在一些地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归根到底,就是一些党员干部对群众缺少感情,甚至伤害群众的感情。群众可敬也可畏。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情为民所系,才能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老百姓重感情,你讲大道理,他不一定听,但是你只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柴米油盐生活小事多帮忙、婚丧事宜多出力、天灾人祸多救助,用真心打动他,用真情感染他,复杂问题、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事例二: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孟墓社区党支部书记庞敬海,虽身患肺癌,依然一刻也放不下那些有困难的群众。十几年的“村官”生涯,早已经把他的心和百姓的心紧急的捆在了一起。几年前,鹤龄社区有一户村民,因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无能力照顾患有膀胱癌的丈夫。当时在鹤龄社区工作的庞敬海听到这个消息,就跑前跑后帮助他找医院治疗,联系手术,最终使他得到了良好的治疗。这么多年来,庞敬海在社区从早忙到晚,谁家有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庞书记救助。邻里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他一到现场,总是能很快化解。“凡涉及百姓生产生活的问题,只要居民一反映,海子就立刻去解决处理,不知道为大家办了多少实事。海子是个太好太好的人,我们信得过。”社区居民一致这样认为。
点评:对于农村基层干部来说,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更多的是立足于平常,在细微之处见真情。要把群众当亲人,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相依相伴,风雨同舟。这样就能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心灵交融、情感交融的桥梁,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化解不了的矛盾。正如诗人臧克家所写的那样:“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事例三:大学生“村官”、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密岭村党总支副书记杜雄,自觉拜农民为老师,与农民做朋友,努力做一名会说“地方话”、能干“地方事”的村干部,得到了群众的信任,村民家有喜事大事,都愿意邀请他参加。不久前,该村辖区的陈家、戈家、城背三个村民小组在集镇建设中,由于群众对征地款存在不同意见,一些村民还成群阻挠集镇建设施工。杜雄主动请缨,及时赶到施工现场,逐个找事件主要当事人私下谈话,耐心细致讲解征地款发放政策提出按人口和责任田面积各占50%的比例进行分配的方案,有效的稳定了群众情绪,得到村民一致认可。杜雄在总结工作时,深有体会地说:“这件事情能够顺利解决,主要得益于平时和群众结下的深厚感情,群众信得过我,能听进我说的话。”
点评: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俗话说,:“打水要到井边”。村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当亲人,经常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民交心谈心,聊一聊家长里
短,说一说“掏心窝子”话,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要发挥其与群众密切接触的优势,把工作放在平时,做在田间地头,做在茶余饭后,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政策法规,使群众认同并支持自己的工作。这样,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就有了与群众交流沟通、形成共识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二、身先士卒法
事例一:王乐义自担任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以来,成年累月传播大棚技术,他因为没有时间,家里没建大棚。为了选准蔬菜品种,他把自家的果园当成了试验田,从外面带来的蔬菜种子让老伴先试种,成功了在传播给大伙,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王乐义常对村里的干部说“我掂量,光顾自己不能当村支书。自己身不正,没有替别人着想得心,不能走在前面,怎么能让人家服气?”作为村支书,王乐义没占过集体一分钱,还把应该属于自己的钱拿出来为集体和他人谋福利。上世纪80年代初,上级组织考虑到王乐义带病没白天黑夜地忙活,就把一个招工指标分给了他的大女儿,但王乐义想到村里的年轻人都眼巴巴盼着出去当工人,就把指标让给了别人。面对亲人的责怪,王乐义说:“谁家的爹娘不疼孩子!”
点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干的事情,自己坚决不干,你说的话群众才会听,你办的事群众才放心。“自己不
会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村干部要发挥信息灵通、社会关系广的优势,带头创业、率先致富,只有自己富起来了,腰板才更硬,在村里说话才更响亮、更有威信。事例二:党的十八大代表、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新安村党总支书记王坤友45年如一日,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即使到了肝癌晚期,仍坚守岗位,被群众称为“永不松套的老黄牛”。他三次临危受命,道泊山洞管理处任主任,通过八年奋战,他将一个荒凉山洞建设成为国家3A级风景区;到建成村任党支部书记后,他挨家挨户跑,化解债务、铺路修渠,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到新安村任职,他带领大伙而把新安村建成了示范村,还清了100多万的债务。为公家办事,他能省则省,出差住最便宜的旅馆;有一年长江流域发大水,他冲在最前面,带领村干部一家一户动员转移,当全村群众安全转移后,他才想起自己的家,而这时他家的家建房子早被洪水冲塌了,家具也没有抢出一件。王坤友在谈自己的“从政经验”是说:“干部偏心,群众寒心。其身正,不令则行。只要处事公正,身先士卒,就有号召力。” 点评:基层干部手中没有多少权,权力影响小,做好工作主要靠威望。有威望的干部,在那儿一站,事情就能解决一半。但威望高,不代表作风霸道,决策简单,行为粗暴。王坤友在村里的威望是在事事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心里只有群众没有自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要做到好事让给群众,难事冲在前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和难事。现实中,有的村干
部为了顺利评定低保,将年逾古稀的亲属的低保指标让给了别人;为了确保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自己率先带头搬迁。在这些村里,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村班子成了真正的战斗堡垒。
三、依法办事法
事例一:湖南省永州市委党校的一项调查表明,该市某区乡政干部队伍退伍军人占了近三分之一,由于退伍军人在乡镇政府工作的人员多,加上大多数干部没有经过专门的法律知识培训,法律水平不高,对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依法办事的能力不强,“以官代法”“以言为法”现象十分普遍,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一把手”说了算,很少找法律、找依据。有的基层干部认为执行党的政策就行了,遵守不遵守法律无关紧要;有的认为法律是惩治坏人的,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还有的认为,农村工作就得靠“硬办法”,依法办事“行不通”等等。
点评:运用法律妥善解决矛盾纠纷,可以使矛盾各方趋于理性,是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方式。目前农村一些地方出现的社会矛盾,很大一部分是基层干部在违反法律或者错误决策造成的。作为基层干部,首先要带头学法守法,凡是法律禁止的,就坚决不做。同时,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不以人情代替原则,不以口头应允代替契约,靠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问题,实现依法治村。
事例二: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188个社区、村组人民调解室,坚持以“情”“理”“法”来调解矛盾。市里更是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扩大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由原来的单独调处公民与公民之间生活中的纠纷,转变到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构建平安社会”这一目标服务;转移人民调节重心,由原来的单纯事后被动调解,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注重人民调解效力,由原来的单纯说和式调解,转变到依法、以德调解,实现调解与诉讼相衔接;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由原来的单一村(居)级调解组织,发展到乡、村、组三级和按行业、跨区域的多层次、多形式调解组织。村民们说:“人民调解开的是中药方,吃的是保健药,既除根有没有副作用。”
点评:人民调解是一项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调解范围广泛,除了刑事案件,只要愿意采取调解方式,都可以使用;调解工作没有时效、管辖限制,程序简明。诉讼则要请律师、找代理、交诉讼费、耗费太大。而人民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问题。
四、建章立制法
事例一:早在1992年,山东省章丘市就率先在《村规民约》的基础上,规定了《村民自治章程》。章程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对村民自治和村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等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凡涉及村民和
村干部要执行的政策、遵守的法规,要完成的任务以及需要统一规范的村务,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违反者如何处理,都能根据章程“对号入座”,成为村干部、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村民们认为:“章程上和国家大法,下和当地民意,谁不遵守,就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子。”干群之间以及群众之间发生矛盾,都依据章程解决。一些过去“难死法院、气死公安”的纠纷,现在基本上有群众自己解决了。
点评:章丘市制定的《村民自治章程》,体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反映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又是大家反复讨论、审议修改并举手通过的,一经制定,对村干部和群众都有很大的约束力。这些具体制度,既约束民,有约束“官”,村干部和群众都是管理者,又都是被管理者,改变了长期以来只有村干部管群众、群众不能关村干部的单向管理方式,真正做到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事例二:上海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有300多户人家,紧靠312国道,近些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实力增强。但是,让村干部意想不到的是,经济上去了,日子好过了,村民对干部的不满反而多了。村干部在走访了村民之后,意识到问题出在“无章理事”上,因为经济发展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也随之增强了。于是,村里先后建立了村民议事、干部联系群众、扶贫帮困等40项制度和25种台账,并且汇订成册,发放到每家每户。这本小册子让每个村民都了解干部工作规范、岗位职责、村规民约,随时可
监督村里的工作。如今的太平村管理规范,运作透明,干群关系良性互动。镇党委最近的一次抽样调差显示,村民对村干部工作的总体满意率达96%。
点评:建章立制,有章理事,其目的是村级事务有村民说了算,让人迷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建章立制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作出规定,规定既要具体,又要简便易行。章程或公约规定要经村民讨论、代表会议审议,充分发扬民主,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能简单从事,更不能有少数人说了算。同时,要做到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纠,对规范执行的予以表彰,对违反规定的予以批评、处罚,使规章制度真正成为干部、群众的行为规范。
五、阳光作业法
事例一:广东省云浮市开展“阳光村务工程”建设,在村民代表会议下设立会议召集组、监督组和发展组。三个组的成员由村委会提名,村民代表投票表决产生,村委会成员及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三个小组的成员。会议召集组负责召集村委会决定或村民依法提出召开的会议;监督组负责监督村务、村财务运作,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发展组则负责收集村民意见并向村委会提出村经济发展计划和项目建设建议,一般由村内外创业、经营能人组成。“阳光村务工程”通过细化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程序、村务全程监督程序、村务财务公开程序、项目决策程序和村组干部罢免程序,是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权、监督权得到具体落
实,村民的诉求得到有效表达,村委会的执行权得到有效制约。点评:进行村务公开不仅有利于矛盾化解,也有利于村干部开展工作。对村里的重大决策、重要事务,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给群众一个明白,既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让干部自觉依法办事,促进干部干净干事。干部、群众一致认为:“实行政务公开,对群众是‘顺心丸’,对干部是‘防腐剂’,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融合剂’。”
事例二:河南省邓州市率先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提出“四议两公开(“4+2”工作法),及农村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议决;“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通过“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的实践和完善,基层民主深入人心,农村党建扎实推进,乡风文明日新月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现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已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
点评: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办事不民主、村务不公开,引起群众强烈不满。推行“四议两公开”,使基层党组织实现工作方法上从用行政命令转向靠民主法制,管理模式上从包揽一切转向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权利运行上从封闭运行转向村务公开,有效地解决了村里的疑难事务和棘手问题。同时,把村级重大事务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交由农民并通过规范的程序自己
议、自己定、自己干、自己管,让农民干自己想干、愿干的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六、致富引领法
事例一:河南省栾川县冷水沟村地处海拔1390米的伏牛山区,因水冷而得名。这里气温低、日照短,一年只能种一季,一年打的粮食只够吃三个月。多年来,群众盼望找个好带头人,尽快摆脱贫困。1990年冬,村委会换届选举时,1366名村民全票推选杨岳为村委会主任。为了解决村民的温饱问题,杨岳引进玉米、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和地膜覆盖技术,现在自己承包地里试种。失败了,损失算自己的;成功了,向群众推广。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然后,杨岳又带领群众解决致富问题。这个村四面是山,山里有矿,开采矿石是生财之道。开矿没有资金,杨岳拿出15万元,有多方筹措100多万元,带领村民建起了采矿厂,还组织了建筑队。就这样拼命干了多年,群众终于脱贫致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90%的农户住进了两层小楼。2012年11月,杨岳光荣出席了党的十八大。点评:发展是硬道理。村干部肩负着“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不仅要自己带头致富,还要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想方设法为群众找到致富门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就需要村干部既要发扬吃苦耐劳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在增强服务本领上下功夫,懂政策、懂市场、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律,传授农业实用新技术,搞好市场信息服务和产销衔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不断增强村民收入。
事例二: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夏刘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化东,自1999年以来,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携手全体村民发家致富。1999年他创办了星原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创新了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导的“土地规模种植、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了有利农户的协议,规模经营效益明显,群众收入大大提高。建起村级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聘请农业专家为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果园管理等知识,年培训村民5000人次以上。他个人垫资几十万元,从外地购进甜杏、石榴等果树苗木70余万株,鼓励村民绿化荒山,种植甜杏每亩每年为农户增收3000多元。现在的夏刘寨村每年集体纯收入100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点评: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群众,耕重要的是引领和服务群众,一方面要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致富出点子并尽可能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要充当为群众服务的标兵,想方设法为群众提供信息、科技、资金和政策法规服务,帮助群众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并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群众的正当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在工作中一呼百应。
七、通俗宣传法
事例一:河北省鄂州市刘畈村,早年间形成了一种习俗,再穷也
要修祠堂、拜太公。每月初一、十五,庙里香火缭绕,上供的人流不断。为了改变旧习俗,村干部强行“拆堂”“炸庙”,结果把干群关系“拆”远了、“炸崩”了。后来村干部引导群众把六个祠堂全部改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夜校,并组织了文艺演出队,村民很快被吸引过来。村民们喜欢根据身边人、村里事编演的大鼓、戏剧、小品。现在,说东家长扯西家短的人少了,学习的人多了;打麻将、“推牌九”的人少了,跳舞、扭秧歌的人多了;乱扔垃圾、不讲公德的人少了,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多了。点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精神追求随之而来。只有适应这一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讴歌党的领导,展示时代风貌,倡导社会新风,鞭挞陈规陋习,才能教化人心,陶冶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事实证明,农村基层开展各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既能丰富精神生活,又能把先进文化、高尚道德潜移默化地播撒到村民心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加强群众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例二:四川省旺苍县一些乡镇组织当地农村党员自编“三字经”“七字歌”“快板书”等顺口溜歌颂新生活。顺口溜通俗易懂,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以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普及计生和法律知识、宣扬婚恋道德、规范村规民约、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为主,有的还涉及反对铺张浪费、密切干群关系等,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近年来党的惠民政策给农
民朋友带来的实惠。农民吴长江花10元钱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生病住院后报销了2000多元,村干部编写了顺口溜:“过去日子真不好,生了种病医院跑,回家自己掏腰包;如今党的政策好,有病就往社区跑,普通住院也报销。”
点评:有人认为,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同村民打交道,“谈笑无鸿儒,往来多白丁”,不需要多少知识文化。殊不知,持这种想法干农村工作是危险的,工作更难以开展。因此,村干部要善于将上级政策变成群众语言,宣讲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群众,一方面让群众懂政策,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八、统筹兼顾法
事例一:北京市通州区常屯村是一个只有95户人家的小村,以前村干部不但独断专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有意无意偏袒那些创办企业和经商赚了钱的村民,经常与他们在一起吃吃喝喝、称兄道弟、公私不分,而对生活有困难的村民的诉求却熟视无睹,导致村民强烈不满,干群关系紧张,不到两年时间,村民告倒了四任“村官”。第五任村支部书记上任后,吸取前几任的教训,既注意引导那些先富的村民树立大局意识,帮助困难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有经常深入那些目前生活生产有难度的村民家,帮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寻找致富的路子。由于村支书注意处理好与村里群众的关系,弘扬互相帮助的时代新风,在村里形成了先富帮后富、齐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点评:当好村干部,就要善于统筹兼顾、搞好平衡、化解矛盾。首先,要准确掌握村情,对本村的家族结构做到胸中有数,工作中既要关注那些人口多、势力大、威望高的家族大户,也要关心那些人口少、势力弱或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同时,要善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和心态,对有威信的村民,多沟通、多交流,积极采纳其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弱势人群,关心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在低保、五保等政策上多倾斜。
事例二:据河北省石家庄市委党校对对该市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现状调研显示,当前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农村群众之间、利益群体之间、群众与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相互交织日益凸现。比如,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农村不同群体的心理失衡和不满;农民之间的债务、承包合同的履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农民在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土地使用以及乡镇企业与务农群众在环境污染与保护上的矛盾;此外,还有随着宗族势力的重新抬头,农民个人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宗族之间的冲突。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干部迫切需要协调好各方利益的关系。点评: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农民收入水平逐步拉开差距,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新的利益群体不断形成,农村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表现突出。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善于统筹社会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教育社会成员个人处理好先富与后富关系,引导先富带后富。同时,对家族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要
多协调,努力寻求最佳平衡点,切不可挑起宗派斗争,这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关键。
九、应急处理法
事例一:2007年7月27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遭受强暴雨袭击,导致全县大面积受灾,部分乡镇供水系统被损毁。当天晚上,该县潭溪镇朱雀洞村枞树坪组地质隐患点看守人员发现山体滑坡迹象后,利用手中的一面铜锣发出预警,村干部接警后迅速组织村民紧急撤离。由于转移及时,尽管山体滑坡导致房屋大面积倒塌和损毁,但全村无一人伤亡,灾难应对处理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点评:洪涝、冰雹、干旱、低温冰冻、山体滑坡、雪灾和病虫害等,都是农村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果应对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得当,就有可能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要尽量减少损失,关键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村干部要全面掌握本区域内的重大危险源并建立预警机制,加强对洪涝、山体滑坡、雪灾、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灾害的检测,做好应对预案。这样,才会处乱不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事例二:云南省孟连县的橡胶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的两次改革都不彻底。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不规范,利益诉求长期的不到解决,长期以来,胶农对橡胶公司的积怨很深,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围攻、打砸橡胶公司,甚至围攻、殴打县乡工作组人员,打砸公司财物,非法收缴群众费用,欺压群众等情况。县乡
党委、政府对此简单地以治安案件论处,动用警力介入,进一步刺激了胶农。2008年7月15日,县委、县政府派出工作组深入勐马镇和公信乡各村寨,开展群众工作。7月19日上午,公安机关在依法对勐马镇辖区内的五名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传唤措施是,遭到部分被人挑唆、误导和不明真相的胶农的阻挠,一些胶农甚至围攻、殴打执法公安干警,从而引发可冲突。点评:“孟连事件”的教训主要是基层干部不顾群众合理诉求,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激化了干群矛盾,进而失去了对工作局面的控制。凡涉及与人有关的突发性事件,其根本原因多为利益冲突。基层干部在处理这类事件是,应深入一线,及早介入,与当事人直接对话,晓以大义,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切不可简单粗暴处理或置之不理,以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思想的症结还需要思想工作来解决。要引导群众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懂得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能采取极端手段向政府施加压力。
小结:以上介绍的农村基层干部化解矛盾九法,都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在学习掌握这些方法是,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为了把工作干好,还要注意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科学、经济、金融、法律,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政策上的明白。要多思考,不仅要总结自己的经验,也要上与借鉴别人 的经验,虚心向他人学习。坚持这样做,工作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点子办法就会越来越多,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就会不断改进,从而可以做到从容化解矛盾,更好地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第二篇:群众工作九法
群众工作九法
作 者:栗战书
改进和转变作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根本工作,是党的政治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执政的根本问题和基础,更是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个最薄弱环节。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我们党的干部都应当善于和精于做好群众工,我们已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凸显相交织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矛盾比较集中、相对突出,迫切更加重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迫切要求我们加大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迫切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用新举措应对新情况,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点子解决新矛盾,尽心尽力做好群众工增强我们做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群众个方法,期望能对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有所裨益。
方法一:心里装着大众,遇事想着群众。群众心里有杆秤,谁轻谁重心自明。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总书记的这一精辟判断,抓住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核心本们有的干部嘴上喊着不忘群众,心里却没有群众;说着要为群众谋利益,可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躲得比谁都快。这样会很寒心,你都跑得离群众远远的,群众心里岂会有你!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是“大地”,我们是安泰,的事当事干,群众就把你当人看。我们的干部心里一定要装着群众,做什么事、开展什么工作,都要把群众利益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处处关心群众的疾苦,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群众和贴心人。我们的干部要彻底去除“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冷、硬、横、推、拖”的衙门作风,地纾民困、排民忧、解民难,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克服,把群众的问己的问题去解决,正如郑板桥说的那样,“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一件一项、一点一滴的具体实中,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维护群众的利益。比如,当前信访事件中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题应予以解决,处理这类上访问题要多做沟通、疏导工作,有关部门要及时解决,最大程度保护和满足群众合理诉不能将群众上访简单地归结为无理取闹。尤其要避免简单地以维护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比如,我们大力进行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件、改善空间上的交通地理位置,这对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至关重要,按理说老百姓应该是支持和拥护的。但是们在修路、征地拆迁中没有充分照顾好相关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眼前利益,群众就可能不配合、不买账,就有可能跟你,我们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群众没有大局观念。试想,如果你修路占了群众的地了,你马上给予补偿,同时又能想保证他们找到生产致富门路,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做到“东边丢了西边补”,他们不就支持和拥护你了吗?在、资源开发等需要牺牲部分群众眼前利益时,一方面,必须取之有据、取之有度,另一方面,必须妥善解决群众受问题,要有更长远的补偿措施。
方法二:放低姿态,平等交流。人格受到尊重、保持人格尊严,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实践证明,尊重群众是做下群众工作的前提。尊重群众,首先要把自己同群众放在一个等高线上,做到“朋友式交往接近,平等式相互交流尊重谦让,亲人式关爱照顾”。千万不要认为是领导,就自以为是、高高在上,摆官架子,戴着有色眼镜看群众,为“官重民轻”、“我聪民愚”,以为自己是“救世主”,自己的学识和水平就是比群众强,低估群众、贬低群众随着现代网络、信息化的发展,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已不可能独占政策和知识资源,广大群众掌握知识和政策的能色于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戒掉官气,放下架子,带着感情,以普通群,甚至以兄弟、姐妹、朋友的身份同群众平等相处、交流,对群众掏心窝、讲感情,面对面、膝碰膝、心贴心,真与群众交朋友、做知己,缩短双方的距离,取得群众的信赖。特别是在和群众“结穷亲”、看望困难群众时,要有心和爱心,平等地与困难群众进行沟通和交流,对困难群众要感同身受,切不可以施舍的心态、以“为民作主”的困难群众。
方法三:说群众说的话,讲百姓讲的事。就是以群众关注的话题、容易理解的语句和乐于接受的方式,让老百姓感兴进,做到通俗、生动、易懂,从而感染群众、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任职期间,曾对只不会做群众工作的弊病,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众工作,就必须善于说群众的话,讲百姓的事。要“原汁原味”,多下基层,多体味群众的寒暑冷暖,多存储合适要“看菜吃饭”,在了解民情时多说家常话,化解矛盾时多说体谅话,教育群众时多说民间的话,实现与群众的良真诚沟通,切不可千人一面、万众一词;要“润物细无声”,讲清、讲透、讲深道理,通过有效沟通,解决问题、;要“言之有物”,空洞的说教启发不了别人,不切实际的口号指导不了工作,要多谈“钱袋子”、“菜篮子”等的热点焦点问题,努力把话说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忌说“官话”、忌打“官腔”,而要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句子,拉的心灵距离。特别是初次接触群众时,能够说上几句得体的风趣幽默的话,缓和紧张的气氛和群众拘谨的情绪,进匣子,使大家“知无不言”;要“注重细节”,积极创造适当的方式和载体,尽可能到田间地头、房前屋里,面对众沟通交流,做到在空间上“零距离”,在时间上“及时雨”。
方法四:学会道歉认错,敢于让步妥协。l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全党:“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就要改正,做了错事就要道歉,条件不成熟就要妥协。即使你认为自己都是对的,但是群众不接受,你也得尊重群继续说服和争取群众支持,千万不能去批判和指责群众。我感受特别深的是,2001年我在一个省当组织部长,有一干部去收税,收到一个老头家要八十多块钱,老头问,你凭什么收我八十多?就问这么一句,乡干部就说人家抗税不老头铐上手铐绑到电线杆上了,结果老百姓就把乡政府一些门窗砸了。县里认为这是“打砸抢”,要派出公安去抓人也准备与公安“大干一场”。组织安排我带队去了解情况,我去后发现,该村2700亩地过去全是种粮,按粮食产业税,后来改种苹果,仍然按种粮交税,老百姓负担加重,再加上“三提”、“五统”,还有好多侵害农民利益的姓对政府对干部很有气,我要求他们坚决整改。我说:你乡政府不给老百姓办事,还侵害群众利益,动不动就铐人不违规违法吗?怎么老百姓做了一点不理性的事,就非要抓人!侵害了农民利益,就应该向农民道歉,就应该低低让。后来我带领工作队进驻乡村96天,一一了解情况,一一解决问题,把清理财务、民主选举村委、清理加重负担进行林果技术培训和救助失学、病残、困难户等等,都做了,老百姓非常满意。最后,乡党委书记代表党委、政府向全体老百姓道歉,使此事得到妥善解决。工作组离开时,万人空巷,上千名群众敲锣打鼓,给工作队员披红戴花、四公里远。事后出了一本书叫《向农民道歉》,深受群众赞扬。实践证明,有的时候,我们做错了,对群众有亏众道个歉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这样做,不会降低我们的身份,只会提高党、政府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我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光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要学会妥协。老百姓有时候也有不妥之为人民的公仆,我们要换位思考,理解百姓的想法和做法,尤其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要权衡利弊和得失,向群的让步和妥协。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的亲人,我们让一让有什么稀奇、有什么不可呢?我们让让步,低低可能就处理好了,就会避免突发性和暴力性事件的发生。大家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心窝是镜亮的,句,我们的群众是讲道理的。只要我们是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即使有时做得不对,只要敢于道歉认错,善于让步妥就一定会理解我们的难处和用心,是会全力支持我们工作的。当然,妥协让步也不是对错误的东西作无原则的迁就妥协,特别是处理群体性事件,既要防止简单动用警力激化矛盾的问题,更要防止 以牺牲政策和法规底线为代价,花钱买平安”,留下隐患。
方法五: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做群众工作,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所谓,就是对群众有益的事,能为群众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事,事 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事。我们把事关群众利益 的事办到位,落到了实处,我们的工作也就出成果了,这才是 真正的政绩。但要把“好事办好”,必须掌握办好。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不讲究做事的方式方法,虽然想为群众干点事,但作风不细致、工作不扎实,好事办不好,实,既劳民伤财,群众又没有得到实惠,对政府有怨气。比如,我省有个地方的乡镇干部想通过实施“项目工程”,让群众 致富,在没有做好调查的情况下,就强迫全乡所有的群众都种 某种药材,种下之后,又没有技术人员跟进服长不出东西,长出点东西也卖不出去,东西烂在地里。群众本来就有怨气,这时乡里还向农民收种子款,受到群众矛盾激化,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件好事演变成了一件坏事。所谓“实事”,就是群众关心的,群众亟待解决的困难的事。把“实事办实”,就是要把涉及就业、读书、看病、环境治理和食品药品安全以及企业改制、征地拆迁
障等事关群众切身需求的问题和困难,一件一件,一项一项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办好。把“实事”办实了,群众惑了,没有烦心事了,群众就会夸奖我们,我们要求群众做的事,他们就会做得更好,就会更加支持和拥护我们。方法六:有理说理,以理服人。现在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合法合规,有法规政策依据,众不理解、不配合,我们一定要坚持循循善诱,有理有利有节,尤其是执法也不能“硬来”,有理更不能“胡来”权压人、以势压人,甚至简单粗暴,打骂群众,激化矛盾。你给群众“硬来”,群众就会给你“来硬”。在这方面有深刻教训的。当前,各地各部门发展和考核的压力都很大,项目落地、征地拆迁等任务繁重,很可能由于我们为采取的一些激烈行为,引起上访、阻路、阻工等事件发生,把善事变成恶事。所以,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酝酿、带着感情、按照合法程序予以解决。越是问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领导干部越要带头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理服人、循循善诱,把道理法律法规向老百姓讲清楚,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其心悦诚服;对于大量个体纠纷,尽量采方法处理,对群体性事件多做息争罢诉的工作,对多数不明真相群众多做宣传解释工作,灌输法治理念,不断引导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在与群众发生矛盾时,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多让一让,要让群众有处说话,有处讲理。所谓“堙不如导”、“退一步天宽地阔”,说的就是要学会“退让”。
方法七:言而有信,兑现承诺。取得群众信任的领导就是最好的领导,群众对领导干部越信任,问题和矛盾就越容相反,失信于民就等于泼水于地,很难收拾和挽回。取得群众信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最起码的一条,要取老百姓最看重的是领导干部说到做到有诚信,最瞧不起的是说到做不到放“空炮”。现在,一些干部说得好听就是本事不大反而不用心,说得漂亮做得不漂亮,当面拍了胸脯,过后不当回事,伤了老百姓的心,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我们的干部迫切需要做到“民苦我忧、民贫我愧”,“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言论与行动相统一,做事与做,不断增进群众对我们的信任。要“诚以待人,无物不格”,对群众的事情,答应办的一定要办,承诺早办的绝不对不该办的要有个说法,暂时办不到的要创造条件努力办,用行动践行为民诺言,做到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千万钱钱打发,没钱话打发”,用迷人的“好话”糊弄群众。
方法八:贴近群众,问计基层。“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老百姓也有一种说法:要知朝中事,上山实际上,真正聪明才智的是群众,群众自有“锦囊妙计”。历史上重视民间巡情、民间问计的不乏其人。早在周朝门的采诗官,他们常年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从中体察风俗民情,考察朝政得失,《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即出于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有必要经常问一问自己,对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倾听了没有,听懂没又做了些什么。邓小平同志曾经严肃地告诉我们:“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如果不知道群众的真实想法,掌握的情况就会失真,作出的决策就会走样,群众的利益就会落空。邓小平同志还指出: “我们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现在有各种观点,追求这个化那个化,连共产主义化也有了,就是众观点,容易解决的问题不去解决,宁肯把更多的钱用在不适当的地方。对于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解决群众需要的问有些不花钱也能解决的问题,却注意得不够。”不深入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意愿,不知道群众问题的本质,做好群无从谈起;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读懂群众,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准群众工作的切入点。尤其是当前会发展变化很快,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是要到较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知晓群众最害怕、最担忧、最痛心和急需解决的事情,真正读懂、读准群众,才能保证我们的决策和工作不出偏差导干部不懂百姓,仅会站在高处或远处发号施令,对实际情况不管不问,对新生事物不闻不知,对群众建议不理不展要求不清不明,那只能是“瞎指挥”、“乱弹琴”,无法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事与愿违。在工作中,我到,凡是同群众充分商量和沟通过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再难的问题都能解决,再大能克服。一说“了解群众”,不少领导干部会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很了解群众。殊不知,有不少人是一知半解。真众的真实思想是很难的。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是摸不到群众心窝的。1940年陕北水旱虫灾,难。有一次打雷,劈死了一位县委书记。一位农民知道后,说:“打雷怎么不劈死毛泽东?”乡政府就把这农民抓毛泽东知道后,对下面的人说:“你们先把他放了,问问他为什么骂我?”这农民说:“你们共产党征粮征得太多粮,我只知道共产党的头子是毛泽东,我就骂了毛泽东。”毛泽东再对下面的人说:“你们调查一下是不是征粮征?”下面深入调查后,得出结论:“是征粮征得太多了。”征粮征得太多,农民有意见;征粮征得少了,部队吃不打日本?在两难之中,中央提出大生产,这才有后来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件事告诉我们:有时骂声也是心声
声也是走向真理的先声。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广泛结交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诤友,听一听他们的肺腑之言,辨析一逆耳忠言。知识缺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学习;办法少了,就要到群众中去寻找;工作难了,就要到群众中去请教。要、住农户、吃农饭”,和群众手拉手、面对面、打成一片,敢听群众的骂声,愿听群众的怨声,倾听群众的呼声。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需要建立健全群众意见表达、党群干群沟通等机制作保障,如建立民主恳谈会、民主党员社区共建等制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使群众的意愿能够真实、迅速、完整地反映给党委和政府,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决定之中,使党和政府的每一项决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相吻合。
方法九: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政要正。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各级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也是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关键。“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出了问题,那里的社会管理工作没有不出问题的。抓社尤其有个上行下效的问题。群众看待和评价干部,是看你怎么说、怎么做,有什么政绩,更要看你的品德操行。我人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党委和政府最大,而是人民群众最大,必须牢记身教重道理,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注重提升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老百姓最朴实,也最讲现实。对、作风不好的干部,自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领导干部要感召和带动群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走到,变指派命令为行为感召,变喊破嗓子为做出样子。领导干部只有做人正、从政勤、当官廉、作风硬、本事强、口碑方面能担当表率,才能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永远矗立高大形象,说的话群众爱听,做的事群众支持。当前,我们的一所以对政策抱有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别党员干部“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犯了“马列主义手电筒”的毛病;只会说不会干、只挥手不动手,山也还是那座山,“难”也还是那”,在群众面前就没有说服力。我认为,作为领导干部,平时要敢说“向我看齐”,关键时刻敢喊“跟我来”,站豁得出去,成为党员干部心中的一面旗帜、前行中的一盏明灯、困难中的一根脊梁。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到;凡是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确对待监督,善于用群众这面镜子去照自己思想上的“软”,用民意去量自己的“短”,以自身的良好形象、人格魅力赢得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引领群众前进。2010年4月,温家宝总省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在兴义市则戎乡冷洞村,群众在旱灾面前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让温总理十分欣慰。他动看了这个地方,我很感动。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就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所以领风气之先,就在于那里有一个善于引领群众前进的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在冷洞村支部书记朱昌国身上,有第一”:当村民因为缺乏水源、饮用水困难而唉声叹气时,他第一个运用地窖储水,解决了村民饮用水困难;当村富无门时,他找到了发展金银花产业的门路,为消除村民顾虑,他第一个通过种植金银花致富;当百年一遇的旱灾来金银花面临灭顶之灾,他探索出用矿泉水瓶进行滴灌的办法,并在村民疑虑的目光中第一个试用成功,挽救了该村业„„在朱昌国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勇、有谋、有责任、敢担当,善于以身作则,能够率先垂范的党员干部的强大力本身就是旗帜、就是标杆、就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的巨大“磁场”。
以上谈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体会。我只是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够从一点一滴、具体细致的群众工作做起变我们的工作作风,与人民群众始终心连着心,打成一片,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共同创造我们的美好明天!
第三篇:浅析农村基层干部腐败
浅析农村基层干部腐败
近几年来,农村基层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基层政局稳定。检察机关通过打击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我从解剖基层干部腐败的案例入手,从基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分析当前基层不稳定的腐败因素,探讨检察机关打击基层干部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对策。
一、引言
某基层检察院2006年至2010年,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38件39人,其中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贿赂案件19件19人,占查办案件数的50%,其中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贪污贿赂案件6件6人,基层站所贪污案9件9人,村干部贪污5件5人,所查办案件起诉到法院均作出有罪判决。这些案件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粮食补贴、退耕还林款、计划生育、拆迁补偿、扶贫项目资金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等问题,这些腐败因素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基层干群关系,削弱了基层政权组织的职能作用,还是越级上访、进京上访乃至暴力事件等情况的导火索,不仅影响恶劣,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检察机关通过查办基层干部的腐败案件,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威望,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检察机关“加大办案力度,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既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现实需要,更是巩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地位的迫切需要。”
二、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的成因分析
目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利益的诱惑,少数基层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追逐利益,因此,分析农村基层腐败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
(一)经济上的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基层干部的工资收入不断提升,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他们的工资水平却偏低。基层干部收入偏低,严重地挫伤了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低收入、高工作量、高素质的要求,在面对经济利益的诱惑时,腐败也就成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某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部分人先富起来,巨大的差异激发了人们对财富的欲望,由于这种经济收入与消费支出形成的强烈反差,基层的干部容易产生产生不平衡心态,在思想上萌生权钱交易的念头,进而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该镇出现了分管矿山的副镇长、两名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前腐后继”,在矿山中占有干股和收受贿赂被检察机关查处后获刑。
(二)政治上的因素。基层干部处于国家政权的最基层,全面管理农村农民事务,但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痪散,基层干部素质低下,成为农村稳定的一大隐患。由于基层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削弱,基层干部与农民面对面的沟通少了,群众直接向干部和组织反映情况的机会和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变窄了。民主治理流于形式,村务公开内容不实、不详、假公开,流于形式,群众对干部且多心、不放心,有意见,这就使得农民不寻求正规渠道、手段解决问题,而采取群访、越级上访、进京上访等方式来表达诉求,造成基层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三)文化上的因素。腐败文化是一种陋习和糟粕的集合体,可是这种文化却很有生命力和市场,在基层农村,腐败文化像病毒一样感染着意志力和抵抗力较低的基层干部,这种腐败文化的具体表现是:
(1)对不良的习俗以及腐败表示理解和容忍。一些人认为,腐败是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社会是人与人的社会,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就要容忍腐败的存在;甚至有些人认为,腐败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一件事通过正常渠道也许三个月都办不好,而只要通过托关系、找门路、送票子,也许一天就办好了。
(2)对腐败羡慕和攀比的心理。“笑贫不笑贪”的心理在社会中普遍,这种现象可能导致清廉的干部被孤立,原因就是清廉的干部与已经形成的“腐败文化”格格不入。而原本清廉者由于不能忍受这孤立、排斥和无端的打击,最终也可能走上腐败这条不归路。同时在某些人的眼里,认为腐败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认为腐败是一种社会能力,进而有人甚至以腐败为荣,清廉为耻。
(四)组织上的因素。社会控制弱化和监管制度的缺陷。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的改革极大地震撼和冲击了我国的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调整,各结构要素之间恒定的关系不复存在,分化与整合之间难免会出现失衡与失调现象,从而导致基层稳定难以持续维持,大量非稳定因素产生。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力,监管控制机制落实不到位,为那些滥用人民的公权搞腐败违纪和贪污受贿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就致使冲突和摩擦不可避免,极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的稳定。
(五)乡镇机构及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乡镇机构及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 基层干部、村干部之间分工不明确,会计出纳是同一个人, 钱账不分,坐收坐支,缺乏有效制约,财务从不向群众公开,没有建立起并实施一整套的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度;虽然实行了乡镇统筹管理制度和村帐站管,但由于乡镇财政所要求各乡镇机构、各村报账要使用正规发票,但基层往往不可能都取得正规发票,就出现了先用正规发票套出资金再白条支出,监管和使用资金出现脱节,使得各乡镇机构、各村依旧将套出的资金作为自己的“私房钱”,个别的甚至直接中饱私囊。查处的14起基层干部及村干部贪污贿赂案件中均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监管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六)基层反腐工作机制弱化。基层反腐工作没有形成合力,仅凭检察机关开展反腐败工作就显得力量有限。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新形势基础上做出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从基层实际情况来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仍处于一种零散、孤立状态,存在着为搞宣传教育而搞宣传教育、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为开展监督而开展监督的现象,甚至存在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错误认识。
三、惩治农村基层腐败的意义
(一)检察机关查处基层干部腐败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完成“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管理文明、政治文明的新农村。但是基层干部腐败破坏了村民自治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民主建设,而农村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础,因此通过检察机关打击基层干部腐败现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十二五规划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检察机关查办基层腐败案件可以稳定农业生产,为国家提供一个安全的粮食环境。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粮食是根本中的根本,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即使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忽略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部分基层干部虚报冒领各种农业补贴等腐败问题,严重挫伤了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和社会的不稳定,破坏了既有的生产关系,继而影响既有的生产
力的发挥,也因此对农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检察机关通过开展打击涉农腐败案件,可以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为农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查办基层腐败案件是社会稳定的需要。
查办基层腐败案件可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着基层的农民,其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农民群众大多通过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农村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和评判整个党和国家,广大农村干部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能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查处基层干部腐败问题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打击腐败犯罪分子,使腐败必遭严惩的信息辐射到社会,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其他公民会产生心理效应,给那些欲腐败的分子以儆戒,使之悬崖勒马;另一方面,可以教育和鼓舞人民,使人民相信法律,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从而自觉敢于同腐败分子做斗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从而达到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运用法律武器同腐败现象斗争,而不是通过越级上访、进京访等形式表达诉求,同时通过严厉的打击基层村官腐败现象,可以提高基层干部对腐败成本的反思,达到从心理上防腐拒腐的效果。
四、基层腐败防治的具体策略
(一)检察机关继续加大查处打击力度,坚决遏制腐败,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
(1)进一步加强反腐败工作的领导。检察机关查处基层干部腐败案件事关基层稳定大局,加强基层干部腐败案件查处力度,首先要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支持,在查办案件的同时要与党委配合搞好干部调整、宣传舆论引导及动员发动群众,协调各方的关系,形成反腐败合力。
(2)检察机关应运用“持久战”和 “歼灭战”的策略来查办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与腐败现象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和深厚的现实土壤有关系,因而,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深入查办基层干部腐败工作常态化,突出查办支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中的职务犯罪,维护广大农民利益,打好持久战。还要结合实际,围绕涉及民生利益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热点行业,适时组织力量打歼灭战,决不能让腐败分子为所欲为、逍遥法外。
(3)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参与反腐败。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开展反腐败斗争尤其应该走群众路线。在多年的反腐败实践中,检察机关查处的贪污腐败案件,大量的线索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检举揭发。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就赢得了反腐败斗争的主动权。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就一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要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
检察机关要建立侦防一体化机制,加强与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协作配合,结合办案加强职务犯罪犯罪预防,“充分利用已经查处的农村职务犯罪案件,抓好警示教育,检察院把办理的影响农村稳定,侵农、害农案件进行梳理,编选典型案例,在广大农村进行巡回警示教育。” [3]提高基层干部拒腐防变的意识,筑牢清廉防线。引导基层干部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教育基层干部认识清醒、行为清廉、干事清正,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在广大群众心中牢固树立基层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
(三)加强政策宣传力度,使老百姓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方针政策。
基于农村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惠农政策出台,但是到最终的执行端就变样了,一方面是执行端的村官或者基层干部为利益诱惑,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农村大部分人是不了解政策,因此针对这个特殊的情况,可以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方法来解决,即建立国家政策直达农村的网络体系,五峰检察院尝试在扶贫联系村采花乡白溢坪村建立了覆盖全村的广播系统,每天定时为农民广播农村政策信息、科学种田方法,农民最大可能的知晓国家关于农村、农民的惠农政策,将给农民的惠农资金臵于阳光之下,让基层干部腐败无处藏身。
(四)健全基层财务管理制度,让人民监督。
目前基层和村级的财务公开制度是有的,但关键是执行制度流于形式,尽快建立基层、村级财务审计机构和制度是有效解决基层干部腐败有效途径。针对当前基层和村级财务管理权责不明、力量薄弱的问题,从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基层财务监管制度,如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报账单据、农村报账员要实行聘任制等。
其次加强财务审计。认真开展对基层干部的目标责任审计和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制度,检验基层干部任期目标履行情况,针对土地征占收入、农民负担、争取项目、集体资产处臵等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项审计,并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五)建立有效实用的举报网络,让人民参与。
目前农民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就是信访,但是信访是一种被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检察机关可以将举报信访工作的重心前移至农村基层。从农村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聘部分信息员,结合建立乡镇检察室(办事处)的契机,定时在乡镇集中办公,接待来访和下访农村基层群众,真实掌握农村群众对基层敏感问题的意见和诉求,把收集的涉及基层干部腐败信息适时梳理,对成熟的举报信息进行初查,并定时向党委、纪委通报。
五、结语
腐败是文明社会毒瘤,基层腐败的危害更大,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政局稳定。加大对基层腐败的惩处力度,就是要做到“让腐败分子在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后悔莫及”。只有重拳反腐,才能让腐败分子认识到腐败的高成本,才能更有效地遏制基层腐败的发生。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村民法制观念的增强,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防控腐败的社会力量。”[4]社会和谐稳定是人民的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就没有群众幸福生活。只有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因此查处基层干部腐败、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从而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履行检察职能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水道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占定2011-8-29
第四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探讨
农村的发展,农民民主意识、政策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新农村、新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使之与不断富裕、不断觉悟的农民群众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村民自治条件下的农村工作。
一、运用政策,推动工作。
党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不断致富,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作保证的。因此,运用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是农村基层干部的首要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首先掌握政策。农村政策很多,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农、林、牧、副、渔等各种产业;农业的产、供、销各个环节。掌握政策关键在于从整体上把握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党的农村政策的精神实质就是“富民”。这是党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政策的落脚点,是农村基层干部全部工作的归宿点。围绕“富民”思考农村工作的点子,展开农村各项工作,这是长期不变的工作方法。
运用政策,必须宣传好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民群众不了解党的政策的情况下,单靠农村基层干部动员加强调,或者采取行政手段是难以把党的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农村基层干部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农民耐心、持久、反复地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尤其要教育农民群众把政策本身与执行政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区别开来,及时消除群众对政策的误解。使农民群众对党的政策家喻户晓,自觉遵循,积极运用。
运用政策,关键在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党的政策是指导全国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县的实施意见是指导全县的,也具有相对的概括性,不一定能为每个乡镇、村、社解决当地的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切不可不动脑筋,不顾乡镇、村、社的条件,照搬政策条文。
二、科学决策,减少失误。
科学决策是每个农村基层干部都必须掌握的重要工作方法。先行自省,再作决策。决策必须在清醒的状态下进行,自省能使自己清醒。因此,在决策前应当先行自省。一省:这项决策应该由自己来作吗?避免自作主张或干预下级的权利;二省:这项决策值得自己作吗?弄明白不作这项决策将会失掉什么,看到问题的重要性;三省: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决策?把握时机,避免冒险或坐失良机;四省:已经掌握了作决策的必要依据吗?认真考虑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五省:自己怎样作出这项决策?仔细权衡几个方案的利弊,从中选择出最佳方案。
把握目标,灵活决策。在做决策时,要反复推敲,思考决策的目的是什么?这项决策最低限度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达不到这个最低目标,这项决策就失去了意义。一项决策,往往也存在着“能不能为群众接受”的问题,为了让群众能够接受,折衷、妥协、让步是常有的事,妥协的边界就是最低目标。在对一些事情决策时,只要能够实现最低目标,又能够使群众接受,农村基层干部就应该运用折衷、妥协、让步的方法,灵活地作出决策,及时推进工作。
发扬民主,有效决策。大凡有效的决策都是在不同意见的反复比较中做出的。如果开会决策时,没有人提相反意见,出现“鸦雀无声”或者“众口一词”。这就很可能说明大家对需要决策的问题还不了解,提不出相反意见;或认为领导不可能采纳自己的意见,不愿发表相反意见;或害怕得罪“拍板”的同志,不敢发表相反意见。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松松大家的思想包袱,让大家思考思考,再做决策。
三、抓住“中心”,提高效率。
讲究工作效率,现在已被愈来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所重视。然而,还有不少同志对怎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得要领。任何一个乡镇、一个村、社,在一定时间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做一项或大或小的工作,都得考虑一下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特别是乡镇、村的领导干部,更不能茫无头绪,四面出击,必须注意对整个工作作具体分析,区别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以找出其中对整个工作有影响和有支配作用的关键环节,这个关键环节就是一段时间的中心工作。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推动整个工作顺利发展。否则,就没有重点,甚至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劳而无功。
四、群众至上,服务到位。
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不光是组织发动,更重要的是引导、服务。给群众之不能,解群众之不解。
为民排忧。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农村基层干部应主动出面帮助,出点子,想办法,解决具体问题。应从生活小事做起,关心群众的柴米油盐、住房、婚姻家庭、生老病死、子女读书等实际问题;应特别关心那些不声不响、老实守法的群众,不让老实人吃亏。给群众办实事、好事,要讲究实际,说到办到,坚持一件一件、年复一年地办,做到把事情办实,把实事办好。办不到的事情不要乱表态,提虚劲。
关心发展。农村基层干部应经常了解和研究自己工作区域的群众,不但要知道群众的性格、气质、爱好、特长、弱点,而且要清楚他们生产、经营近况,了解他们的发展能力、潜力,预见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发家致富出点子和尽可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全面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群众致富对社会服务的依赖性较大。农村基层干部应充当好对农民服务的尖兵,想方设法对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科学服务,帮助农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提供资金服务,帮助农民启动发展;提供政策法规服务,帮助农民获得有关方面的优惠,利用法律保护正当权益。
五、民主管理,依法行政。
把握好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能摆脱党的领导,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应始终强调党对农村、农民的领导,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公开的全过程。
把握好依法办事和建章立制的关系。村民自治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法律范围内开展活动。制定任何一项民主制度,都要以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当然,也要尊重村情民意,结合农村现在的民主状况,使制定出来的民主制度具有合法性、针对性、操作性
把握好民主形式和务求实效的关系。推行村民自治,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村社干部民主管理水平的现状出发,从农民群众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出发,以能否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为标准,以农民群众是否满意高兴为标准来确定取舍。
第五篇: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范文模版)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篇【一】
我是一个老农村工作者,也是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穷秀才。以前常给领导写述职述廉报告,这次县委的“党建”工作要求自己也述职述廉,其实我也不算是领导,我是年月份任农经办副主任的,简单谈谈个人对述职述廉的认识吧。
有人说领导干部写述职述廉报告,往往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是在搞形式、走过场。其实不然,什么事情都一分为二,如果能正确对待这件事,述职述廉是很有意义的:是自己画张像让组织评分,让人民审判;是自己给自己弄面镜子,照照过去,看看现在,想想未来。领导干部写述职述廉报告,就是让我们检查自己是否做到“君子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一,述职要“有所为”。是说好的领导干部要有事业性,应该有所作为。党和人民给我们职位和权力,我们就要有挑起单位和国家重担的责任感,要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为家庭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来。当今天是市场经济和平时代,不需要我们领导干部上战场抛头颅撒热血,但我们应该在促进一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一些成绩来,比如我们农经工作者,如何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保护农民权益,为阳新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村环境,就算是“有所为”。当然“有所为”,并非包揽一切,做好份内的事情,这才是干部立身处事之本。在如今人文关系微妙复杂的社会群体中,如果越权代包一切,自已受累不说,也不一定受人欢迎,有越权沽名之嫌。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很有处世技巧的!当我们在述职述廉报告中,述职部分确实有政“绩”可述,有真”话”可言,这就够了,也就是“有所为”了。
第二,述廉“有所不为”。是说好的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很高的思想修养。不要拿不该拿的东西,不要收不该收的钱,不要说不该说的话,不要做不该做的事。当面不说,背后骂领导、笑同事,偷偷摸摸搞小动作,算什么君子?向属下收受礼品,向百姓索要钱物,假公济私,贪得无厌,算什么领导?抛妻弃子、苟且贪欢,有老不孝、有长不敬,算什么英雄?当然“有所不为”,也并非是让我们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都不做,要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正义感,敢于与不公正的行为作斗争,保持一团和气,明哲保身装老好人,也是害人害已。当你年终述职报告中,述廉部分让人无话可说,无刺可挑,这也就够了,也就是做到“有所不为”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对我们领导干部最其码的要求。前者让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后者让人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做一个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篇【二】
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主题。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主体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渭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干部观和人才观,抓住“选人、育人、励人、留人”四个环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组织保证。
选人——拓宽视野选贤任能
村级党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书记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区委立足“配强村班子、选好村支书”这一根本,不断拓宽选任视野,积极实施“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党组织书记。一是打破界限选干部。针对以往“村人治村”导致村干部选拔视野狭窄等问题,打破城乡、地域、行业、身份界限,面向社会实行“万元年薪”公开选拔村干部。共有900多名党员干部参加公选,其中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报名应考270多名,为好中选优奠定了基础。二是注重能力考干部。采取实现了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全覆盖。
二是分类培训提高能力。针对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干部渴求新知识、亟需新技术、期盼能致富的实际,综合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对村组干部以提高工作能力为重点办班培训,每年集中举办“千名乡村干部培训班”,进行农村政策法规教育,组织外出参观考察,交流工作经验方法,不断提升农村干部引领发展、民主管理、维护稳定的能力。对党员骨干以提高带富能力为重点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党员技能培训班”,组织科技致富能人宣讲团巡回演讲,选派党员到科技示范基地实习取经,全方位提高党员致富、带富的本领。对农民群众以提高致富能力为重点现场培训,每年3月份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播放月”活动,聘请农林科技专家、乡土人才上门指导,推广新技术,使每个农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是创新手段增强实效。区上建立了“渭滨党建网”、“农业信息网”,投资86万元,建成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网点104个、农民科技网吧34个,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设施对党员进行培训和教育,提高了党员学习教育的趣味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近三年,全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讲座、辅导班233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2600多人次,镇村干部年培训率达到98%以上。
励人——创新载体激发动力
有效的活动载体是激励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近年来,在深入开展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承诺制、“两示范一带动”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和党员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在农村开展了以“双承诺双公开双评议”和“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为一体的“三双一定责”活动,为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
一是“双承诺”定职定责。将过去单一的党员承诺制拓展为“双承诺”,即村“两委会”向党员和村民承诺、党员向村党支部和村民承诺。为了使承诺事项选的准、提的实,把农村党员划分为职务党员、无职务党员、年老体弱党员三个类别,实行分类指导,分类承诺。职务党员着重从履行岗位职责、为群众办实事、搞服务等方面提诺;无职务党员着重从设岗定责、带领群众发展致富项目、扶贫帮困等方面提诺;年老体弱党员着重从维护邻里团结、积极建言献策等方面提诺。对提诺事项分级负责,严格审核,确保每项承诺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承诺事项采取月汇报、季检查、半年评议的办法,督促党员干部履行承诺。全区村两委会承诺事项1920件,党员承诺事项8601件,完成承诺事项5600多件。
二是“双公开”干净干事。以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为目标,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以党组织承诺事项、重大决策、干部任用、党员发展、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为内容,村务公开以村委会承诺事项、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宅基地审批、民政救济、集体收益分配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统一设置“两务”公开栏,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重大事项随时公开。全区建立党务、村务公开公示栏130个,对党务、村务工作分别从21个方面定期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使村干部既干事又干净。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