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时间:2019-05-14 19: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第一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

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第二篇: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淮南十二中张川

近段时间,学校开展了学法知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理论。通过教师法制教育学习,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的信念。

一、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体现依法执教。

1、教师要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教师的依法执教,主要是通过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体现,通过教师的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法性和合法性来体现。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大量的规章、制度、守则等,教师只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照其行事,依法执教的目标就能达到。

2、在“育人”的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很多,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还可通过与学生交心谈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家访;对学生进行操行等级评定;教师平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一个小的表扬与批评等等。教师是通过多种渠道和一系列的育人行为来把党和国家关于育人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有机地融入自己的育人活动中。

3、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把操守和师德作为以身立教的根本。要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以德立身,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树立自身高尚的人格,真正肩负起传播文明、塑造灵魂的崇高使命,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各个方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努力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

4、依法执教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5、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就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春秋时代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提出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均给以教育,不应有所歧视。孔子的弟子中,有极贫穷的,如颜回;有父亲被看做是“贱人、品行不好”的,如仲弓,他都尽心教诲。几千年前的我国教育家就倡导教育公正观念。现时代的教师要做到依法执教,更应树立教育公正观念。这是实现自觉依法执教的前提。依法执教这一职业道德规范,必然要求教师内心树立教育公正观念。如果没有教育公正观念,就连起码的教育法律都难以真正遵守,更谈不上什么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法是实现公正的手段,法的价值在于实现公正。抛弃了公正观,就是抛弃了法的实质和宗旨。

二、教师要善于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1、做为一名教师要懂法

教师除了享有《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以外,、《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等法律都明文规定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并强调“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但由于受“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碍于情面,教师很少能够鼓足勇气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或忍辱负重,或忍气吞声。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又离得很近很近。善于应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转变观念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容,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教师所享有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专业权利的多少,不仅反映国家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重视与保护程度,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在社会民众及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地位。

2、做为一名教师要不违法

教师违法,法律上的后果自不必说,在教育实践中也与教师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学生说教师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他们的心灵”,师生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加深。这是教育的失败,是学生的不幸,是教师的悲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出现不能依法执教甚至违法执教的现象。其中,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样的事例不是没有发生过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侵犯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随意地停学生的课、把学生赶出教室,尤其是剥夺学生休息娱乐的权利、布置大量作业进行题海战等现象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吗?

记得有教育专家说过,一个学生在课上犯困了,老师让他站五分钟之后让他坐下,就不算体罚,如果让他站一节课,就是体罚。二者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他头脑清醒,那为什么不选择前一个做法呢。

懂法、不违法的实质就是在保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

1、法律培训

目前,我们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在职培训只限于本专业范围的知识,进行法制教育培训却是一个薄弱环节,虽说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广大教师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一些教师法律知识贫乏,法律素质不高,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甚至严重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还时有发生;有些教师法治观念不强,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和做法,不但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社会秩序,也有损教师的良好形象。

因此,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是当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教师保护自身的需要。

2、关注的焦点问题

上课期间可以让学生出教室吗?上课时有人找学生怎么办?学校对在教师提前下课后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是否担责?教师在上课期间有必要检查出勤情况吗?教师对于学生的危险和不当行为是否要及时制止?教师在教学时不慎造成学生受伤是否要承担责任?教师的哪些行为属于侮辱学生的不当行为?教师是否可以留置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学生上课时突发疾病怎么办?教师是否可以将违纪的学生逐出教室?体育课教学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是否有责任?学生在实验课上受伤学校是否应当承担责任?

这些法律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急需知道的,只有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提高教师的法制管理水平,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内的人身损害案件的发生,才能让教师在有效保护自己的前提下教书育人。

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它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更应该知道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

第三篇: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教师要善于“推波助澜”

王士吉

(山东 王士吉)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刚开始上课学生的思维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气氛转为沉闷。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待自己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失去了主体,教学效益低下。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进入疲劳“波谷区”所 致。

(附图 {图})

学生在听讲过程中,其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时间固 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里,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变化的。刺激的强度降低,就会导致学生的 求知欲下降,这时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就会进入疲劳“波谷区”。在这种“波谷区”里学习,学生感到疲倦、厌烦,对老师施加的影响漠然置之,学习不再是他们的自觉行动,而变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善于“铺路搭桥”,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波澜”,刺激学生的兴奋,让 “波谷区”产生“振荡”,使学生的疲乏感在短期内消失或不产生疲乏感,在愉悦的情绪中顺利地接收教师所 传授的知能信息,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

所谓“波澜”,就是指在教学主体部分的一定发展阶段,教师科学地利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造出良 好的教学审美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知需要的发展进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亢进和起伏状态。在教学 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设计“波澜”。

一、设置悬念,启动“内驱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进入迷津的地方,教师要抓住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的 “内驱力”,诱发其探索意向,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境界,形成教学中的“波澜”,使疲劳“波谷区”产生“振 荡”。

如在《七根火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的含义,及时地提出了“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是谁?”这样一个问题,由此激活了学生的思路。一部分同学认为:课文对卢进勇的描写较多,对无名战士所 写甚少,卢进勇是小说的主人公;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无名战士持有七根火柴,围绕火柴所发生的一切体现了 作者想要阐发的一种精神,无名战士是小说的主人公;还有的同学认为,课文描写卢进勇的笔墨较多,对无名 战士的叙写也重要,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对学生见解的是非 曲直不立即作判断,而是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去做进一步的思考、探索,故意设置多重悬念,制造学生的缺憾 感。进一步发问道:“如果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无名战士,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样多的笔墨来写卢进勇呢?”这 样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学生紧扣课文,抓住一个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深入地领悟着文章的 含义,无形中,无名战士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同学们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我接着问道:“无数的革命先烈 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更大的感情波澜,很多 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疲劳“波谷区”由于“波澜”的出现轻松地度过了,填满了“波 谷区”的是同学们思考问题的紧张活动。

二、运用讨论,求“共生效应”

采用讨论的方法设计教学中的“波澜”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赞可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 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和教师的谈话》)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 观点,他们会竭尽全力找理由、查依据,在相互激发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和发展,即产生“共生效应”。

教学《驿路梨花》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重拟了课文顺序,又进行了片断朗读,变序复述等教 学活动,课的内容即将完成,学生松了一口气,注意力开始分散,我发现这种情况后,及时提出了“课文不是 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不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方法是否就这一种呢?你还有其它的组材顺序吗?”这样一些问题让 学生讨论,仿佛在一池静水中投入了一块石头,激起一层一层的浪花。一位同学说:可以从瑶族老人打猎写起 ;另一位同学说:可以从老余第二天早上修房子写起;还有一位同学说:可以从梨花姑娘出嫁写起。全体同学 思维极为活跃,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创造的对象上来。在相互的激发中,人人都想找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 在积极进取的情景中获取了新知识,享受到了创造和劳动的自豪感。这样的讨论不仅使学生的疲乏感消失,而 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直观,激趣解难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通过视觉获取的信息约占大脑获取信息的百分之八十五。要想使疲劳“波谷区 ”振动,必须重视发挥视觉的优势,利用板书、图示、录像等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协同各种感官,使教学过程 由抽象变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以提高感知效率。

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把诗歌的内在节奏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我 在范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之后让学生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时,学生出现了焦虑状态,活跃的课堂 气氛受到压抑。发现这种情况后,我及时给学生出示了表明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图示:

(附图 {图})

图示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利用视觉的刺激,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看着图示,吟着诗歌跨越了思维的荒漠,体会出了诗人怀念的深长、感激的沉重、控诉的淋漓、讴歌的热情、咒语的酣 畅,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节奏”。

再如,《荷塘月色》的描写意深景清,但让学生体会意境时,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他们由于对“舞女的裙 ”、“凝碧的波痕”、“笼着轻纱的梦”、“光与影有着合谐的旋律”等形象费解,造成了思路的阻滞,进入 不了意境。我适时地放映了电视片《荷塘月色》,让学生看着电视,对照着课文去体会,形象与思维有效对接,互相激发,抓住了学生,使他们顺利进入了意境,享受到了审美的愉悦。

上述两例均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方法,借助视觉形象,化难为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想象,避免了 疲劳“波谷区”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波澜”的方法不止以上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何种方法,其意图都应 在于用极短的时间迅速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将学生引入预期的情境,使其注意力在审美感染影响下向更 高层次集中,形成对“波谷区”的强有力的冲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善于“推波 助澜”既是一种教学的基本功,也可以算是一门教学调控的艺术。

第四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关于“假如我是服务对象”活动的一点体会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领导、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一、站在学校的立场思考

学校和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利益共同体,而教师作为学校管理的执行者,如果作为教师,自己都不同意学校的安排,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学校的意见呢?所以我们应该尝试站在学校的立场去思考问题,那样我们在工作中就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快乐。

二、“假如是我的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思考

过去我很难体现家长们的心情,如今我已经身为人母,我的儿子也有了他自己的老师。我发现自己作为家长,自然的对老师有着很高的要求。例如:有高尚的情操、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深厚的人文素养、广博的知识沉淀、阳光而充满激情、语言生动表情丰富、课堂简约而有效、对学生公平公正、有创新精神等等。经过“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后,我理解每位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并且清楚的知道作为教师有着它本身的职业要求,必须懂得哪些事情该做好,哪些事情不能做,只有如何做才能成为家长所信任的教师。

三、“假如我是孩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似乎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对孩子们“居高临下”,我们总是习惯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帜要求他们做这做那,却忘记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下课铃响了,我们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拖堂,自以为是为学生好,却忽视他们的感受。学生作业没有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会大

声斥责却没有耐心听他们的原因,因为他们口中的任何理由都是我们心中的借口……首先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拖堂的问题。孩子们上了一节课,课堂上他们被要求注意力集中,而当他们听到下课铃声时,注意力会不自觉地分散,换位思考一下,当孩子听到下课铃声时,他是多么希望老师马上下课,然后他们可以好好休息,尽情玩耍,不用像上课时那么受拘束。可是如果老师拖堂了,他们休息的时间自然就变少了,而室外其他孩子玩耍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又是对孩子极大地诱惑。这样,他们的心思就完全不在老师那几分钟的讲解题目上。试想一下自己,自己在做学生时也不希望上课的老师总是拖堂,所以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休息放松的时间,教师应该做到准时下课,不拖堂。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必须善于换位思考。该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呢?我觉得,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放大他的优点,关注学生、解放学生,帮她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错误要加以分析,正确对待,给他改正的机会。总之,要和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总之教师要学会用“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换位思考方式去对待家长、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才会少苛刻、多了宽容;少了埋怨,多了理解;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对工作充满热情,不断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己快乐的教育生崖。教师要做好的,是每天让自己都改变一点点,课堂也改变一点点,创新一点点,踏踏实实的走好成长的每一步,不断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第五篇: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

薛玲玲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有时候教师在下课铃响了以后,为了要把自己的教学任务完成,就拖了一点时间,而下面的学生大多表示出不耐烦的情感,但大多数上课老师并没有理会,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我是为学生好。大家都觉得自己有理,进而搞得师生关系不和谐。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移情”的方式,换位的角度思考,学会寻找“黄金分割”点,从而客观认识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

教师是身份和角色的矛盾统一。如果认为教师首先是身份,其次是角色,那样会把自己的位置抬高,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甚至会影响对这份职业的感情;反之,才有可能会用心去对待这份职业。当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如果教师首先扮演的是自,己的角色,就会舍下一时的面子,换位思考,很多问题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相反,如果教师首先代表一个身份的话,很可能由于面子,而使得师生的关系僵化,问题变得复杂。

教师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稚嫩的,他们的心受到伤害便会结疤”。

教师要养成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时变换自己的角色,站在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及性质趋向有更全面、更客观的把握,从而保证自己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和选择。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心胸宽广、聪明睿智的人,懂得换位思考的教师会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比别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这句话就是想告诫我们,遇事要换位思考一下,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教育的精髓!人性化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将心比心,和学生做一个换位思考。想想遇事时我们会想得到什么,不希望得到什么,然后就把想要的给予学生,避免将害怕得到的施加给学生。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怎样进行“换位思考”呢?

赏学生所长。学生有被欣赏、肯定的欲望。教师要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的优点,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除学生所疑。教师要授业解惑。还要信任学生,解放学生。把教师的“导”转化为学生的探索性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宽学生之过。教师要谅解学生的过错,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学生的错误要客观分析,正确面对,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多和学生们接触,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在实际工作中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案例中,黄静华老师就是从了解学生入手,知其所想,走进了学生心里。只有让学生做到“亲其师、学其理、信其道”,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工作。

下载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要善于在法律的保护下教书育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反思

    教师要不断学习善于反思 1.唤醒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足意识。 教师要不断地进步,除了要坚持不断地研究外,还应该具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那就是要不断地唤醒自己对教学行为的不满足......

    要善于和敢于创新

    为人民服务要善于和敢于创新 ————学习“三敢精神”心得体会 许玉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

    要善于总结经验

    要善于总结经验 忘了在那本教育杂志上看到:“教师要认识到‘自己也是一种资源’”。是啊!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当班主任多年的我更是深有体会,班级建设是多么需要我们......

    七下《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设计

    七下《善于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设计 一、教材 、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学生处世不深,缺少社会经验,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经常要么忍气吞声,要么私自报复。本框......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推荐5篇)

    班主任话细节 ——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名誉 王继文 甘肃省兰州市二十三中学 邮编730094 在班主任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而如何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以下一个教学管理案例,曾......

    语文教师要善于布置语文作业

    六、语文作业要渗透开放性。将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思维开放。目前,在我们的学生作业题目中出......

    教师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

    教师要善于整合身边资源(转) 以欣赏的心态参与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有效平台。教师要把握好每一次学习机会,摆正心态,在学习中多些鼓励与欣赏的眼光,少些挑......

    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

    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 王兴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人们常说:“言如其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