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九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第九章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
•第一节古文运动的背景与基础 • •
一、“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它是在复古的旗帜下,对六朝骈文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它的内容革新是与唐代政治改革的要求相适应。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韩愈、柳宗元为这次文体革命的领袖。•古文作为一种文体,是唐代才有的,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用以与骈文相对。•骈体文:全篇以双句(又称俪句、偶句)为主,最多见的是用四字、六字排比或间隔交错,叫做骈四俪六(简称四六文),并且讲究声律、对仗、辞采华美和使用典故。
二、时代背景
•古文运动兆端于武后新政期的陈子昂,酝酿于安史之乱后的元结、萧颍是、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形成高潮于永贞改革前后和元和中兴之际的韩柳。
三、思想基础
•儒学是古文运动的基础。
四、文学基础
•唐代散文除继承和借鉴前人散文创作的成就外,还广泛从其它文学体裁的创作中汲取滋养。尤以诗歌、传奇、骈文的影响为大。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 •
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
二、重道也重文,充分重视“文”的作用。
三、为文贵在创新,反对因袭。
四、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说和“不平则鸣”说。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二、韩、柳的开拓:
(一)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散文美学传统; • •
(二)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三、韩愈的散文: •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潮洲韩文公庙碑》),刘熙载说:“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 •一)散文思想内容 •(•
1、明道之文 •
2、不平而鸣之作
(二)散文艺术成就 ••
1、论说文 •论说文鲜明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主张,集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原道》 《 •《原毁》
•《师说》
2、杂文 •韩愈的杂文更为自由随便一些,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孟东野序》 •《进学解》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穷文》
3、记叙文
•记叙文主要见于传记、碑志中,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张中丞传后叙》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 •《柳子厚墓志铭》 •
4、抒情文
•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中。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祭十二郎文》
5、韩愈散文的风格
•韩愈散文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四、柳宗元的散文
•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散文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散文的基本特点是风格高古峭拔,立意新奇深刻,逻辑思维精密,论辩锋芒锐利,文字精致简洁。主要有六种文体: •一)政治、哲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着重从典章制度、时令刑政、天人关系等方面统地阐述了他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批判和辨析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总结了国家兴亡理乱的教训。
•《封建论》
•《六逆论》
(二)杂文 ••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另一个特征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答问》《、《起废答》、《愚溪对》
•《骂尸虫文》、《宥蝮蛇》
(三)寓言散文 • •柳宗元则使寓言独立成篇,每个故事中都包含着他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
•《三戒》、《蝜蝂传》、《罴说》 • •命意新奇、讽谕生动、幽默犀利。
(四)•传记散文、抒情散文 •柳宗元传记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中不少以下层劳动者为描写对象。
•《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重视人物的精神特质和形象的真实性,善于选择典型材料和进行细节描写。•
•抒情散文也颇有佳者。
•《祭吕衡州温文》
•五)山水游记(•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对山水游记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柳宗元山水游记散文别具一格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
1、情景并生, 物我合一。
2、状物写景, 形神兼备, 生机盎然。•
3、笔致精细, 变幻莫测, 刻画生动。
4、语言清新秀丽, 生动形象。
•第四节 晚唐古文的衰落与骈文的复兴 • •
一、古文的衰落与晚唐小品
•韩愈死后不久散文即衰落,到晚唐骈文重新抬头。只有继承韩愈、柳宗元杂文的小品文取得显著成就。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鲁迅称赞他们的作品“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二、李商隐等人的骈文
•散文衰落,骈文复兴,造成晚唐赋的数量猛增,而且题材内容有所扩大。从中唐以前以歌功颂德为主,发展到咏物、记事、说理,无所不包,技巧也有所变化,尤其是温庭筠、李商隐等骈文大家的出现,使骈文夺回了一部分阵地。
第二篇:散文文体知识
中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格式(一、散文概念
散文,常用来抒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它通过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手法,表达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受或发现。叙事、抒情、议论常常自然融合在一起,读起来,像走进作者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
二、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真)
形式上(行散):
(1)表达方式多样: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3)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托物言志等;
(4)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5)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叫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三、散文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四、散文的线索、方法:理材料,抓线索,识文眼„„
1、找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理顺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①以人为线,②以事为线,③以物为线,④以情为线,⑤以时间为线,⑥以地点为线。
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有的文章有明(事件)、暗(感情)两条线索。
找线索的方法: a.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b.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c.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4、品情感。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几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③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④象征;⑤“物”的形象。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
(5)联想。
运用联想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力求自然,合乎情理。
(6)衬托
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又叫陪衬,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7)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8)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 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
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
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第三篇:散文文体简介
散文文体简介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 1
第四篇:以改革精神改进文风
以改革精神改进文风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2-20 5:45:17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0日 01 版)学风和文风都是党风。“党八股”式的文风在我们党内由来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已成顽疾。改造文风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应当拿出改革的勇气和智慧,痛下决心,祛病除疾,大力培育求真务实、生动活泼、鲜明清新的优良文风。
舌尖笔尖上的不良文风:实质是思想病、作风病
早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用“歪风”、“逆风”、“无赖”、“毒物”、“墙上芦苇”、“山间竹笋”、“藏垢纳污”、“像个瘪三”、“开中药铺”、“懒婆娘的裹脚布”、“老鸦声调向群众哇哇叫”等形象化语句,对党八股的“八大罪状”,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他指出:“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它“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并且号召全党同志遇到这种人就大喝一声:“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文风,看似是讲话、为文的风格和技巧,实则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反映的是知识修养、理论功底,体现的是素质能力、工作作风。“短、实、新”的文风往往展示出理论自信和能力自信,而“长、空、假”的文风往往同知识修养不够、思想懒惰、作风不实、工作不负责任相联系,实际上是党性不纯的表现。比如,有的为显摆政绩、邀功请赏,故意虚报浮夸、假话连篇、报喜不报忧;有的怕犯错误、怕担责任,习惯于照讲文件上的话、报刊上的话;有的图明哲保身、做太平官,有意回避矛盾、文过饰非;有的想哗众取宠、沽名钓誉,讲话时故作高深、故弄玄虚;有的不愿动脑、思想僵化,不去调查研究,安于唯
上唯书;有的才疏学浅、能力平庸,出不了新点子,讲不出新话、管用的话。这些毛病体现于舌尖、笔尖之上,而侵蚀于党的肌体之内,总病根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作怪。
一切不良文风都是同党的性质宗旨相对立、同党历史责任相背离的。它不仅损害讲话者、为文者自身形象,也降低党的威信,疏离党群关系。它容易禁锢人们头脑,窒息改革精神,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推进改革发展大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下决心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让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我们党更加纯洁强健的肌体,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好的文风:有形更有魂,载道更载实,重情也重意
心正方能文正。舌尖、笔尖往哪儿拐,是大脑指挥、由心而生的,因而正风须从正心开始。动笔、开口之前,首先扪心自问:我是站在谁的立场、代表谁的利益发出声音?心底无私文自华。不为小我为大众,不为做秀为做事,不为名利为工作,始终为党的事业立言、为群众利益鼓与呼,这样的文风才脱离了低级趣味。正心,才能使文章有“形”也有“魂”,特别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网络时代,在一些重大是非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要毫不含糊,不能模棱两可、八面玲珑、四面讨好。唯有如此,文章才有风骨,才充满浩然正气。
道深方更有益。文因载道而著,道凭文新而彰。论之越有道,读之越有益。这里的道,是指规律,大处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
执政规律;小处说是做好本职工作之道、服务群众之道、为人处事之道。有道,文章才有厚度、有深度、有高度,才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否则,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无病呻吟,只剩下肤浅和可笑,毛泽东同志说,“应该伸出一个指头向他刮脸皮”。
情至方可感人。情至真处文自馨,诚到深处石为开。语言背后是思想感情、是价值观和立场,不善于同群众说话是表象,本质是心里没装着群众,感情上疏离了群众。一个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永远都说不出掏心窝、暖人心的话来。只有满怀大众情怀写文章,紧贴百姓冷暖谈工作,着眼群众疾苦作讲话,始终与群众推心置腹、心有戚戚,同甘共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才有亲和力、感染力,才能引起共鸣,群众才愿听、爱看。
意新方才赏心。这里的“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一篇文章或讲话,如果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触及新矛盾,没有新发现、新思想、新感悟,提不出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总结不出新规律、新经验,看不到新材料、新语言或认识问题的新角度,通篇都是照搬照抄、东拼西凑,讲重复的话、讲没用的话,让人感觉味同嚼蜡,这样的文章、讲话便失去了意义。
文短才能悦目。习近平同志多次力倡“三短”: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有的文章、讲话,或添枝加叶、短话长说,或穿靴戴帽、照搬照抄,或面面俱到、堆砌材料,“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力度”,“有价格无价值,有厚度无深度”。这样的文风只能让听众、读者昏昏欲睡,或者“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因此,我们要在把道理讲透彻、把事情说明白、把任务交代清楚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做到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意尽言止。
话实才必有用。文因做事而发,业借文实而兴。开会、发文、讲话都是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必须紧扣人们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习近平同志曾力倡“五讲五不讲”: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明白通俗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这要成为讲话者的定律。
改进文风:看“怎么说”,更看“怎么做”
改文风实质是改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文风的修炼在文外,要改“怎么说”,更改“怎么做”。
要用改革的精神挑战自己、战胜自我。已经形成的习惯改起来的确不容易,感觉会很不舒服。然而,只要想一想这样会使老百姓感到舒服、会对我们的事业有好处,想一想我们无数的先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殉党和人民的事业,难道还有什么不适合人民需要的思想、观点、意见、办法,舍不得丢掉的吗?难道我们还欢迎像“党八股”这样的毒瘤来玷污我们清洁的面貌和侵蚀我们健全的肌体吗?不良文风之积弊,是党和人民不能容忍之害、不可讳医之瘤,必须发扬“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精神,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打扫灰尘,清除毒瘤。
要善于学习思考、加强党性修养。文如其人,作文与人的修养和素质是紧密相联的。坚持向书本、向实践、向群众学习,不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积累厚实了,肚子里装的东西多了,才能言之有物。坚持以德修身,增强党性修养,提升精神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摒弃私心杂念,努力成为高尚人格的模范,这是培育优良文风的内在根基。
要与加强群众路线教育、转变工作作风结合起来。舌尖笔尖上的不良文风,既然是“思想病”、“作风病”,就要抓好思想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改起。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贯穿整风精神,既要真教,又要真整、真改、真治,绝不讳疾忌医、养痈遗患,这样的活动群众才买账。改文风同贯彻群众路线也是统一的,基层是个大课堂,群众是真正的老师,坚持深入群众搞调研,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这是脑中有策、话中有招、语中生辉的源头活水,拍脑袋决策、凭想象发文、无根据讲话群众最反感。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主要也是靠教育疏导,因而也有个文风问题,用群众看得懂、听得进、用得上的道理和语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群众才会认同我们,跟着我们走。改文风与改会风紧密相联,“搬文山”与“填会海”要靠制度约束同时推进。改文风最根本的还是靠实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承诺了就兑现,力戒“两面人”,把决策与执行、讲话与办事、对上与对下、台上与台下、圈里与圈外、人前与人后、对人与对己、汇报与事实统一起来,这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品格,也是百姓最想看到、最给力的文风。
(执笔:李毅、李清华)
第五篇:散文定义及文体特征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二.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如朱自清先生《春》中开头几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
再如《赤壁赋》中写箫声一段: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常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请看袁鹰《青山翠竹》中的一节: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子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坎了,还有深埋于地下的竹根。⒍(篇幅)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秦牧说:“像苏州的园林,小是小了,然而却境界深邃,天地开阔。(《园林 扇画 散文》见《笔谈散文》)
三、英美散文的特点
英国散文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唯其如此,才显得活泼强悍,有较强的可读性;英国的散文多少都带有某种教化的目的,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蔽一些,有的表现为直接,有的表现为间接,某些时代散文家的教化意识强些,有些则弱些,有的并不表现在每篇具体的文章中,而是多篇文章所形成的总体之中;英国散文一般都明白、清晰、简洁,华丽庄重的文体不是英国散文的主流;英国散文的语气亲切随和,笔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英国散文总是流荡着作者个人的情感,因此是一种富有作者个性的体裁;最后,它的结构一般比较精巧,也许由于篇幅短小,写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精密的构思,并能有力地将其付诸实现的缘故。英国散文是有特色的,属于散文中的上乘。约翰逊的理性论辩、哈慈利特的隽言妙语、狄更斯的通俗写实、卡莱尔的历史写作、达尔文的科学论证、罗斯金的经济忧患、阿诺德的文学探讨、罗素的哲学见解、克拉克的电视讲座等等,共同描绘出英国散文作家多元面貌与英国历史语境交织出来的思想景观和散文图画。
美国散文在题材和体裁上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和探索性的特点,风格多元并存,思辨性突出,写实性很强,幽默感独特。爱默生、麦尔维尔、詹姆斯、弗罗斯特等人的散文让人感受到无比强撼的思想活力和冷峻的辩证思维,气度非凡。梭罗、克莱恩、杰克.伦敦、庞德、安德森、海明威、福克纳、考普兰、韦尔蒂等人文笔清新自然,简约洗练。马克.吐温、欧.亨利、瑟伯、佩雷尔曼、冯内古特等作家的散文犀利幽默,充满张力、辛辣与苦涩。门肯、爱德蒙.威尔逊、李普曼、怀特等在大众文化的历史性挑战和机遇中为保持散文的文学地位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怀特,以博大的视野、精致的文笔、敏锐的观察、真朴的个性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散文家”。沃尔夫、塔利斯、麦克菲、狄迪恩等人的新闻主义手法也给散文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道格拉斯、鲍德温、马丁.路德.金、金凯德、汤亭亭等少数族裔作家的散文创作又给美国的散文的发展图景增添了有力而必需的一笔。
四、英美散文教学的一得之见讲授英美散文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所述纯属个人体会论文联盟www.xiexiebang.com
首先应当注意英美散文的立论方法。英美散文家大都具有这样的本事,抓住一件事情,层层敷染,演化开去,讲得头头是道,在漫不经心中引出一番人生的道理来。要做到这一点,作者不仅需要见微知著的慧眼,而且要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让思想的光芒向四处辐射,使文章显得丰富充实。然后再把这些光束聚集在题旨上,折射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戈尔德.史密斯的“国家偏见”(National Prejudice)、米尔恩的“金色的果子”(Golden Fruit)、普里斯特莱的“反讽原则”(The Ironic Principle)都属于这类文章。发散性思维的运用还见诸于正式的评论或近乎于正式评论的散文,只不过采用的技巧不同罢了。在这里,作者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或旁征博引,或如剥笋壳般层层剖析,或夹叙夹议,或举例说明,将文章加以铺陈,然后再慢慢收拢,自然地得出结论,与文章的开首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