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国学之我见
浅谈国学之我见
通过几年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对国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有了新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对国学知识的搜集、整理、学习,谈一谈: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国学是油盐酱醋茶,是吃喝拉撒睡,是生老病死故,是衣食住行修,是成人成才成圣成贤,是成长成功成熟大成。在“全民投机”的时代,在机会主义泛滥的今天,生命国学有可能让我们更加真实而幸福。国学是家和万事兴家兴财源旺,国学是人的身心落地生根的根据地,是在高压环境下不竭的动力加油站。在强调个性解放以及民族创新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强调家庭、家族、国家、人类一家、地球一家、宇宙一家的家庭国学观念。
国学教会我们为官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为人处世的底线,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能够坚持内心的希望。国学带领我们纵观历史的长河,横看整个时局的变动。国学中涉及的诗集,作品必定是作者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对自然瑰丽的绝佳赞美。
对于教师,工作是平凡的;职业是光荣的;使命是神圣的。我们只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孜孜不倦地追求,这样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不平凡的人生,就会发出万丈光芒,受人尊重。作为教师,就要像泉水一样滋养他人,就要像气球一样不断充实自己,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终身不改习惯。“读书万卷,行千里路”。我们只有学以致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古人的智慧,才能为孩子播下一个动作,让他们收获一个习惯;为孩子播下一个习惯, 让他们收获一个品格。从而引导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
学习经典国学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要重振国学,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第二篇:优秀议论文:国学之我见
优秀议论文:国学之我见
何为国学?
顾名思义,国学应为一国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这个词,在我看来,包含的范围十分广,它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术数等等。也许正是因为它是一个内涵非常广阔的词汇,故而没人能给它一个完全的定位,因此,人们对国学产生种种误解也就在情理中了。
首先,国学是中华民族一代一代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属于炎黄子孙亲自创造的,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的血液和灵魂。之所以叫它国学,“国”字正是体现了它是中国的专属,与外来文化、外来经验没有关系。国学经典凝聚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当今各种文化泛滥的情况下,国学并不被所有应该懂得一国之学问的中国人所理解,国学范围大得惊人,却也小到了细枝末节,有的人不懂得孝敬父母,不懂得尊老爱幼;有的人被钱权利益迷惑失去了本心;有些人没有怜悯之心,心中只有自己……这些体现在生活中的小事件都是对国学的不理解,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然而真正做到仁爱的又有几人?当然,这种仁爱不是要像修行之人那样,踩死一只蚂蚁都要向佛祖磕头谢罪,也不是像某些人那样,见了贩狗商人的杀狗行为就要厉声阻止,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仁爱的地方,你可以为少砍一棵树而节约用纸,而不是将还未使用过的纸张揉成一团后随便丢弃;你可以见到他人时面带微笑,而不是檫肩而过时的一脸冷漠;你甚至可以将自己已经不穿的衣服善意地送给缺衣裹体御寒的乞丐……如此种种,你都可以做到。
国学不是一味地崇尚儒家思想,古代的割肝救母、卧冰求鲤我们完全不必效仿,我们只需要具备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也就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因为,国学也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并得以开枝散叶的。可以说,儒学并非国学的全部,它只是国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国学中的精髓。
崇尚国学,践行国学的路还很长,它将时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让我们随时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那么,就让我们在国学的陶冶下,用自己的一生感悟人生的哲理,体味国学的真谛,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灵魂得以升华。
第三篇:国学教学实践之我见
国学教学实践之我见
——浅谈如何打造学生乐学的课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用孔子的三句话: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三句:礼之用和为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让世界为我们中国文化震撼之余,也让国人意识到了对古典文化的遗失的严重,古代私塾中使用的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等,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现代任何一套教材都无法与之相比。因而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成为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但是,我们都知道,要想让这些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的国学经典被重新拾起,就需要学生爱学,正所谓论语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爱上学习,能够做到自主学习,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必经之路。
一、教育教学中要有喜悦心、包容心、赞美心。
现阶段的孩子,对老师既有亲近感,也有畏惧感,“有深爱,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我们要怀着喜悦心发自内心的去爱学生,让他们不畏惧你,愿意亲近你,进而喜欢你的课,喜欢你所教授的学科;同时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学生现在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他们现在的水平,不要在要求他们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失去对他们的包容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允许他们一步一步的进步,一步一步的提升;任何人都希望赢得别人的肯定,孩子们也一样,我们要知道,当孩子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们的肯定会对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鼓励作用,作为教师,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被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所左右,要牢记对每一个孩子存有一份赞美心,促进他们的点滴发展。
二、巧用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爱学、会学。
(一)备课要全面 国学教学大部分在课堂上进行,而课堂的关键在教师,而上好课的关键在备课,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而备课时,我遵循让学生自己学习的原则将课堂分成六个环节:一先看,二再读,三要想,四要议,五需背会,六得用。全方位的发展孩子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孩子自己去品读、去发现,因材施教,立足于生活背景,将国学教育贯穿于其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二)上课形式要多样。
1、将诵读与讲故事结合起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针对一年级儿童的特征,要将相对枯燥无味的国学课上的有声有色,那就必须用到讲故事这一法宝。在课堂上既可以是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后,讲一个绘声绘色的小故事,让学生在乐学、悦学的同时了解国学内容,接受经典熏陶,也可以是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查找,课堂上给孩子时间,安排孩子来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展现自我的勇气。如我在教授《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梯于长,宜先知”时,就采用了这一办法,让学生经过课下了解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充分准备后进行课堂的展示,这一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十分的踊跃,由此也可以看到孩子们课下作业完成的认真,相信这样一来,他们既对本课的学习有了基础,也学会了学习国学的一些方法,更让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2、除了讲故事,我们还可以选用经典诵读、知识问答、你做我说等多种形式来上好一节课,保持学生的对国学好奇心和新鲜劲。比如在授课时,就诵读一项,我采用了开火车读、分组读、男女pk读,在总结收获时采用问答式读……尽量做到课堂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不断的刺激学生,以达到上好国学课的目标。本着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宗旨,我们还可以做手操一起配合记诵,或者拍手读、快板伴奏读,音乐伴奏读,表演加深印象等等,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孩子爱上学习。
3、在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到相信孩子,让孩子自主学习、质疑学习。授课时,先给出孩子们自学要求,让孩子根据要求进行自学,然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的同时要求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思考,找找茬,提出疑问。如讲授《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梯于长,宜先知”时,对学生提出读准字音、了解大意的要求,让孩子们借助点读笔自主学习,然后展示,看谁学的棒,展示完毕之后提出质疑要求,这样的要求让孩子们学起来格外认真,字音基本全部都读正确,并且会思考的孩子还给出特别注意梯与长这两个字的读音的建议,在质疑大意思,大家很轻松的将问题锁定在了梯于长,宜先知中的梯,宜的意思上。相信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相信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的上课学习方式,让他们的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更能培养他们乐学的情绪。
4、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生活化,将生活贯穿于课堂。纵观《弟子规》这本书,主要教授的是“为人父母怎么做”、“为人子女怎么做”、“为人朋友怎么做”、“为我怎么做”等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弟子规》最现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引导孩子学会做人,那么要实现这一目标,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成效,就需要将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弟子规》中“德有伤,遗亲羞;身有伤,遗亲忧”。我们可以结合调皮捣蛋的学生的例子来加以讲解,让调皮的孩子自己来说说其中的见解和感悟,让其有切身体会,同时也明白,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国学。并适时的将德育和安全教育贯穿其中,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在授课时,还可以为学生创设实际生活情境,通过情景模拟,将课本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更加有力对学生的教育,做到耳濡目染。如《弟子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老师为学生创设 “见到老师时(路上、下课后)”的情景表演,孩子们明白了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点滴来体现礼让、尊重老师的道理,这样既省去了老师辛劳而又无用的说教,也加深了对国学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是丰富课堂的方式之一。
5、课堂语言要丰富。国学课的内容都是用文言文所写,学生在阅读上、理解上会有困难,如何让这些年代久远的文章为学生所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选用合适的现代语言来向学生讲授文章内容,让学生能够明白古今义的差异,并能很好的理解。同时对学生的鼓励用语也可以多样化,如识字高手、诵读小能手„„
(三)课下多种形式巩固、积累,做到温故知新。国学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放到课堂上,要引导孩子们进行课下的巩固、积累,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如课下猜谜游戏: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文明礼貌精神运用国学中语言表述出来——“长者先,幼者后”,课间放松时刻——《弟子规》动画、歌曲,每周主题板报设计„„相信这样的巩固、积累将会极大的帮助到孩子的进步,当然想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就需要老师不断的在课上课下、在生活习惯上多给提点,让其时刻注意,多给与锻炼的机会,让其保持学习的动力。
三、家校联系,让孩子学以致用。
学习国学的本心,除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之外,更在于引导学生用国学中所学到的精神去面对生活。课下我们可以调动学生家长,帮助孩子加深诵读记忆,还可以让家长督促孩子,遇到诸如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等事情时,用国学精神指引孩子如何去做,当然这也是一个良性循坏,课下这样做,也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时,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用文言表述的国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让孩子在记忆力最优的阶段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在孩子们心性最纯净之时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我们将发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并非难事,也必将发现国学的价值将伴随孩子的一生芬芳吐艳、绽放光明、得益家庭、得益社会。
第四篇:望谟县一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望谟县一小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之我见
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引导小学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国学经典需要传承。纵观小学阶段的教科书,国学内容很少,不利于有效传承,特别是我们望谟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更别提了。因此,我本人觉得,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势在必行。
我校从2012年开始就尝试经典诵读的研究,经过一年的诵读实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以兴趣班的形式小范围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二和周三的下午第三节课为诵读课,周五大课间时间为集体诵读经典时间,诵读内容为《三字经》《弟子归》《论语》《千字文》《中庸》等国学经典。上课时学生身着古装,伴随着古典音乐,耳濡目染,入情入境,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爱上经典。2012年8月,在我省举办的“全省中华经典童谣诵读大赛”的比赛活动中,我校组织的《三字经》获得省级小学组一等奖,这让我校师生甚至家长们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说开展经典诵读带给我们的喜悦: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学校老师小聚,饭桌上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处处令人堪忧:吃饭时各顾各且不说,老师站在身后没凳子坐竟无人过问,端来的菜没上齐就一抢而空,锅里的肉抢着往自己碗里夹,最后吃不了了就随手扔掉了„„
纵观望谟县的现状,很多孩子几乎如此: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最好吃的东西和最好玩的玩具他一人独享;电视霸占着看;不断地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却不懂得珍惜,不知感恩社会;学校老师要求有干净卫生的学习环境,可对值日工作不负责任,不愿为集体做好事。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对老师的教育他觉得罗嗦,不知感恩老师„„这些都让许多家长和老师感到头疼。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是个礼仪之邦,古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孔融让梨”,《弟子规》(入则孝)“羔羊跪乳,乌鸦反哺”„„这些经典的诗文,告诉人们要懂得感恩、懂得孝顺,懂得互让。所以诵读经典就是陶冶孩子们高尚情操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就是秉承这一育人理念,从2012年对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聚会时学会了让座,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
二、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夯实语言学习基础。
小学生的记忆力正处于训练、养成阶段,最合适“熟读”成诵。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就不能形成知识、情感与经验的丰厚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通过日积月累,日日诵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积累多了,将来理解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许多原来理解不深的东西自然能做到“无师自通”。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的过程,小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读得多、背得多,文化底蕴自然就能厚实。我班的陈方华同学,出生是就因为颅内出血导致后天的癫痫,学习成绩根本无法跟上同学,上课总是发呆,考试分数游离在50分左右。可是自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之后,他爱上了经典,特别是孔融、黄香的故事让他着迷,现在,他不但能读顺,还能背诵许多篇经典,写的作文也会用到经典里的名句,名人。可见,经典诵读,让孩子有收获。
三、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是这样激发的:
1、师生同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所以,我校也组织老师和学生同读经典,在一定的时间里登台展演给全校欣赏,学生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激发起他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
2、要进行多样化的读,如千人诵读、赛朗读。
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赛读可在小范围内进行,如我班每天早晨课前利用10分钟时间为经典自由晨吟时间,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诵读,下午第一节课前的5分钟是午诵经典,放学后留10分钟为夕咏时间,老师可以不参与,班干部主持;千人诵读在全校进行,每周五的大课间就是我们千人诵读时间,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极大地激发经典诵读兴趣。
四、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加强思想深度。
当今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们,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莫名其妙的抑郁,有的人会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从而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五、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增强语文能力。
学生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他们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前面提到的陈方华同学,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六、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亲近“文言文”。很多学生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看不懂难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重中之重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能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小学阶段重点在背诵,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拿我校没开展经典诵读之前的学生来说,每每上到文言文如《杨氏之子》、《郑人买履》《伯牙绝弦》这些课文时,老师就很头疼,学生读得拗口,吞吐,老师讲解得吃力,卖力,最后只能将译文抄给学生就完成了此类课文的教学,更别提什么读出韵味、读出节奏感了。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孩子们新书发到手,首先就会不自觉地打开书,看看有没有文言文,然后会美美地读起来。所以,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相当部分的孩子差不多做到了读百遍了,义也差不多显现了。他们读懂文言文,就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将来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国学经典
浅议《爱莲说》
前言: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工作学习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学习方法,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我重点要说的是做人的重要性。
我选的文章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下面就是我对这篇文章的鉴赏和认识,其中包括搜集的资料。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原名敦实。因他世居道州濂溪,所以世称濂溪先生。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爱莲说》这篇文章是周敦颐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这是创作这篇文章当时的背景,同时也已经暗示出来本文主旨。
下面,我们从全文的角度进行分析。
莲花在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语言超凡脱俗。收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其实和其主旨是不尽相同,《爱莲说》这篇作品,它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以莲花来比喻人格,以物拟人。“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把几种花加以比较:说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说到菊花,“花之隐逸者也”,那么最后他落到了莲花上,我想这是几种不同的人格、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比如说:“富贵”,你追求一种世俗的名利;比如隐逸,我对社会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淡化。他强调莲花,我想可能是在两个层面上:一个层面上强调你和环境的关系。人周边的环境不可能是很理想的,环境上总有不如意的方面,甚至于在某一个段落、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甚至于可能是恶浊的,这都是有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要保持自己的操守?你不能改变环境,但是,你可以改变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想它是有启发的。另外,《爱莲说》通过几种花的比较,说明作为一个人,首先你要自己在精神层面上、在人格上,你要立得住,他把这个价值取向放在首位。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可以说它有一种普世的原则。人生一世,你不能够完全地被物欲遮蔽了,总还是应该有一种精神上的净土、精神上的家园。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是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是一个工作和生活的处理方法,更是一个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和态度。其中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深切体会去发现更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