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时间:2019-05-14 19:1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第一篇: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取名的方法与技巧

万 献 初

取名,是给人一个社会代码,方便指称,也就是把所指称的人转换成为代用的社会符号,使之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一种形式,然后通过联想功能把某个姓名与某个人对应起来,提高社会交际效力,扩大社会交际范围,整合个体力量而成为强大的社会力量。文化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而富于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作为社会文化要素的姓名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就个体人的社会意识而言,儿童的自我意识普遍都很强,非常珍视自己的名字,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关注和关爱。这是因为,名字是他们与社会接触的第一媒介,名字意义的好坏直接涉及他们的被关注度,由此影响到他们对人生的认识与评价,名字好而备受积极的关注,会给予他们充满阳光的自信心态,如果名字的意义不佳或有缺陷,就会因关注度的不佳而带给他们茫然若失的低迷感觉,对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

取好的名字就会给被命名者一个好的心态,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良的名字总给人不良的心理暗示,伴随的是偏激、自卑、压抑、颓废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总是祈望他(她)一生平安、幸福吉祥、身健志坚、富于理想、努力进取、自强自立、崇德广业、为国栋梁等等。所以,佳名总是有美好而积极的意蕴和寄托的,言志、托意、寄兴、抒情、尚贤、寓理、祝福、祈愿、舒心、遣怀等等,都是佳名美好的蕴含。

由于人的名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取名的方法也就包含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因素。

取名的方法很早就有人论及,《左传·桓公六年》“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命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这就是春秋时的五大取名方法与六条限制。

“取名五法”是“信、义、象、假、类”:以出生情况命名就是“信”,即以诚信报答上天的垂示,强调正统性,如鲁国的季友刚生下来时手掌纹象个“友”字,取名“友”。以品德命名就是“义”,即名实相应的“宜(谊)”,多以祥瑞之德为名,如周文王出生时有圣瑞显示,太王度其品德必将使周得以昌盛,故取名“昌”;隋初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被一书生预言“必能济世安民”,遂取名“世民”。据出生时身体某特征与自然界某事物相像来命名就是“象”,据说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低而四周高,象其家乡的尼丘山之形,故取名“丘”。借万物之名来命名就是“假”,假、借古同义,如孔子之子名“鲤”是因有重要的人送鲤鱼就借以命名。用新生儿与父亲相关的内容来命名是“类”,如鲁庄公与其父桓公出生之日相同,就命名“同”。“取名六限”是不以“国、官、山川、隐疾、畜牲、器币”命名,如宋国为了武公名“司空”而废掉了司空的官名等,所以不可用特别重大的事物来作人的名字。

根据出生、美德、特征以及借万物来命名,直到今天还是行之有效的常用命名方法。而“中国(国)、主席(官)、泰山(山川)、脚疼(隐疾)、猪(畜牲)、纸钱(器币)”等,今天也多被禁忌作名字用的。可见“五法六限”至今仍具有影响力。

参考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等书和文章有关取名方法的章节,对海量的姓名素材作整理、归类、补充,本篇归纳出11种古今较常用的取名方法与技巧,列出以便今天的命名者参考使用。下列1-7种是基于立意选字的方法,8-11则是因字变通的技巧。

1、表德、纪德、仰贤等取名法

表德,就是《左传》申繻“取名五法”中以祥瑞美德为名的“义”法,通过起名的方式来表达对美好道德情操的向往和实行之意愿。《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记王昶强调谦逊美德,为家中子弟取名“默、静、深”等,并作文戒之曰:“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该类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恩、慧、聪、颖、贞、淑、洁、厚、敦、宽……”等表示传统美德的字,在当今取名用字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纪德,是取名以纪念有恩德之人。如东汉贾彪初任新息地方官,民众极其贫困,多溺婴不养,贾彪采取严格措施救下数以千计的婴儿,这些婴儿多以“贾”字取名以纪其德。《东观汉记》载廉范为蜀郡太守时施德政于民,“时生子皆以„廉‟为名者千数”。清人林宾日的儿子出生时,恰好德望甚高的巡抚徐嗣曾来访,遂取名“林则徐”以纪之。

仰贤,是通过取名表达对先哲前贤的仰慕和效法之情。如“孔宗尼、颜羡渊、周今旦、萧望何、张希良、李慕白、杜敬甫、王仰维”等,是在圣贤姓名中直接加仰慕字眼来表达仰慕之情。有的则是在自己姓氏后直接以所慕之名为名,如南朝何尚之三子皆以孔子弟子“偃(子游)、求(冉有)、点(曾皙)”为名。

2、卜筮、应兆、应象、应梦、应念等取名法

卜筮,《宋书·后废帝》“太宗诸子在孕,皆以《周易》筮之,即以所得之卦为小字”(小字即名),故刘昱小名“慧震”,卜的该是震卦。茶圣陆羽本是唐开元间竟陵某寺和尚在河边拾得的弃婴,在寺庙中长大后逃出山门流落市井,因不知姓名,乃取《周易》自筮一卦为“蹇之渐”,系词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就以“陆”为氏,以“羽”为名,表字“鸿渐”。应兆,东晋名将桓豁攻打后秦,秦国君名苻坚,国中有民谣“谁谓尔坚石打破”,桓豁就用“石”为他的20个儿子命名,以应兆象,其中“桓石虔、桓石秀、桓石民、桓石生”等后来果然建功立业,见称于晋史。《红楼梦》中“宝玉、宝钗”也是为应生来含玉、钗之天兆而取的名字。

应象,古人认为婴儿出生时相貌、体态上的某些特征是上天垂象以示人的,故取名以应天垂之象。先秦的《左传》《国语》《庄子》《列子》等书有“黑背、黑肩、黑臀、黑肱、黑卵、重耳”等应象之名。还有如上述春秋时鲁国公子友出生时手纹象“友”字行就取名“友”,孔子出生时头顶中洼陷四边高而象家乡小丘“尼丘”形,就取名“丘”等,也是应象的一种。

应梦,古来为应父母所梦而取名的例子很多,新旧《唐书》都载李白降生时,其母梦长庚入怀,故取名“白”而字“太白”,太白即金星,又叫明星,黎明东现叫启明,黄昏西现叫长庚,因仰慕李白者多,后人直名“太白、启明、长庚、金星、明星”者很多。陆游母亲分娩前梦见北宋词人秦少游,遂取名“游”。据说岳飞出生前母亲梦见大鹏飞来,遂取名“飞”字“鹏举”。文天祥出生前其祖父梦见一小儿驾紫云冉冉而下,故取名“天祥”以应梦。

应念,即应出生时长辈的感念而取名。如春秋时晋穆侯伐条国无功而反,适逢夫人生子,便取名“仇”以应将报仇之心。东汉贾逵晚年才得夫人临盆生子,慨叹“后有充闾之庆”,遂取名“贾充”。

3、以星象、五行等命名之法

以星宿为名,主要是以七政(日、月、金、木、水、火、土)和黄道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等直接作取名用字,较为雅致且有较高的文化蕴含。清徐珂《清稗类抄》载:“光绪中叶,鄂人有张翼轸者”,是直接以星宿命名中的嘉名,鄂属古楚地,楚国分野正是翼轸,又连姓取名刚好是南方朱雀后三宿“张、翼、轸”,堪称奇绝。

依五行命名,传统星相论者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五行”,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取名时应该注意。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从字形结构上能够大致划分出五行用字的范围,如从“木、艹”等偏旁的植物类字归木类,从“灬(火)、光、日”等偏旁的生火发光发热类字归火类,从“土、山、石、王(斜玉)”等偏旁的土石类字归土类,从“金”偏旁的金属类字归金类,从“氵(水)、雨、鱼”等偏旁的雨水类字归水类。十个数字配五行,“

一、六”属水、“

二、七”属火、“

三、八”属木、“

四、九”属金、“

五、十”属土。从季节时间上分,一年四季是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十天干与五行、方位、阴阳、四季相配,“甲、乙”属东方木配春季,甲阳乙阴;“丙、丁”属南方火配夏季,丙阳丁阴;“戊、己”属中央土配四季,戊阳己阴;“庚、辛”属西方金配秋季,庚阳辛阴;“壬、癸”属北方水配冬季,壬阳癸阴。十二地支与五行等诸项相配:十二地支分“阳”支六“子、寅、辰、午、申、戌”与“阴”支六“丑、卯、辰、巳、未、酉、亥”;十二地支与生肖年相配,子属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地支依次与阴历(夏历)十二个月相配,子正月、丑二月、寅三月、卯四月、辰五月、巳六月、午七月、未八月、申九月、酉十月、戌冬月、亥腊月;十二地支与十二时辰(一天24小时,1时辰等于2小时)相配,子23点至1点、丑1-

3、寅3-

5、卯5-

7、辰7-

9、巳9-

11、午11-

13、未13-

15、申15-

17、酉17-

19、戌19-

21、亥21-23;十二地支与方位相配,寅卯属东方、巳午属南方、申酉属西方、亥子属北方,辰戌丑未属四方;十二地支与四季相配,寅卯辰配春,巳午未配夏,申酉戌配秋,亥子丑配冬;十二地支与五行相配,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辰戌丑未同属土。

阴阳五行本来只是古人天文、历法、象数之学中的系列对应性代号,有其规约性和系统性,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后来被算命先生们神秘化、复杂化了。一般人取名时,弄不懂也没有必要过多去考虑星相问题,那会陷入迷途而难以自拔的。当然,也可以适度注意照顾这类形成定势的传统观念,不然会因别人的批评而形成心理压力。比如按照阴历出生的“年(生肖)、月、日、时”推算你所占五行的状况,如果“金木水火土”五种有缺,可以不用五行类字形取名,也可以用所缺的字形来作命名用字,即“缺什么补什么”。如有直接取名“金克木、金生、木生、水生、火生、土生”的,容易理解。有取名“水金、火金、闰土、得水、加木”的,就是不同的补五行之缺,如“加木”是五行缺一(木)的,“水金”是五行缺二(水、金)的。又如五行缺水缺火,还可取“烁渊、炎飚、江焘、浩淼”这样含“水、火”偏旁的字来补充,余可类推。

前人依五行相生相克原则取名,更多是在家族相延续的辈分之间来体现的。如韩愈《王屋县尉毕坰墓志》载:毕坰父炕(火)生坰(土),坰生四字名镐、鐶、銶、锐(金),为火生土,土生金。宋代秦桧之字名熺(火),孙名埙、堪(土),曾孙名鉅(金),元孙名浚(水);朱熹父朱松(木)生熹(火),熹之子名塾、埜、在(土),孙名鉅、钧、鉴、铎、铨(金),曾孙名渊、洽、潜、济、浚、澄(水),都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明太祖朱元璋子孙繁众,太祖虑名字重复,就为太子及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备二十世之用,《明史·诸王世表》载:“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依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如周王府朱瑢为太祖嫡五子,所拟世系二十字为“有子同安睦、勤朝字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故朱瑢之子双名为“有爝、有烜”等,孙双名为“子埅、子场”等,曾孙双名为“同镳、同”等,所以朱元璋的世孙被封王者1170多人,延续了11代,没有一个双名是重复的。所以,朱元璋是第一个注意用“字辈+五行”的方法解决重名问题的人,后来各姓宗族先定“字辈(派)”后加字成为双名,就是这种方法的延展。

今人已经很难理清这样复杂的星象、五行命名组合关系了,且一般只生一个孩子,也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命名谱系。但需要照顾一下的是传统五行意识,譬如父亲的名字含“火”,儿子的名字最好含“土”,不含五行也行,但碰巧或无意含“木”就不对了,有“犯上”之嫌,被知者看破说破就不美。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命名不当而产生心理负担。

4、借物、冀望、言志等命名法

借物,假借万物之名为名字,就是《左传》“取名五法”中的“象”法,也是今人命名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此法古如《孔子家语》:“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貺,故名鲤字伯鱼”,孔子的大儿子出生,国君送来鲤鱼,孔子以之为荣耀,就借物为儿子取名鲤,因是老大,故字伯鱼。《西京杂记》卷四:“卫将军青生子,或有献騧马者,乃命其子曰騧,字叔马”,卫青也是借客人送的马来给自己刚出生的三儿子命名。

冀望,是父辈通过取名来寄托对孩子的种种希望,如“承嗣、隆基、继业、传家、旺财;光宗、耀祖、显嗣、兴族;延寿、去病、达生、舒畅”等等。冀望的内容很多很广,比如希望“吉祥如意”就是古今常用的取名冀望意向之一,据统计,《宋史》“列传”中含“吉”字者众多,有“袁逢吉、孙逢吉、梁从吉、张从吉、奕崇吉、冯吉、张维吉、曾昭吉、石保吉、薛准吉”等。

言志,是通过命名来寄予孩子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如“安邦、定国、广汉、兴霸、泽民、康家、振军、大志、伟业、图强、鹏举、壮飞”等,很多见,不必大量列举。

冀望、言志也都是今人最常用的取名方法,单字名也可,二字名意蕴更佳。

5、以时间、地点取名之法

时间,依据出生的年份、季节、月令、日期、时辰等取名。如秦始皇正月元日(初一)生,正、政古义通,故取名“政”。《红楼梦》中贾政的大女儿正月初一生,取名“元春”,三个妹妹也随她用“春”字为名。作家老舍姓舒,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生,正是立春第一天,取名“庆春”。唐代兰陵主簿杨遗直四个儿子正好出生在四个季节,依次取名“发、假、收、严”以含四季的时令义,“春发、秋收、严冬”义较显明,“夏-假”见《释名·释天》“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生于不好的时间则设法取相关的名字来消灾,如东汉服虔《风俗通义》谓“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南朝宋代王家五月五日生子,便取名“王镇恶”以消之。不过,太常见的时间命名容易重名,如“国庆、新春、春生、秋生(声)、冬梅”等重名率极高,不要随便取这类名字。

地点,根据出生地点取名的也多见。古人如南朝梁代张稷的夫人在其夫赴任途中的嵊亭分娩生子,就取名“张嵊”。今人如郭沫若出生于四川乐山,其地大渡河古名沫水,雅砻江古名若水,遂合而名“沫若”。今较多见的是用父母籍贯地命名或组合命名,如“京生、沪扬、鲁生、汉生;粤汉、京沪、鲁豫、鲁湘、湘鄂、粤闽”等,也容易重名,不可多用。

6、袭用古人、前人名字之法

司马相如少名犬子,因仰慕战国赵相蔺相如而取大名相如。战国有司马食其、汉初有郦食其和审食其、后来又有赵食其。春秋有韩无极(公族穆子)、晋有王无忌(字公寿)、唐有赵无忌和长孙无极、今人柳亚子和蔡元培之子都名无忌。近人章炳麟仰慕明末遗老顾炎武(初名绛),曾改名章绛,号太炎。完全袭用古人名会显得呆滞,可以变通,即在所仰慕的先贤姓名间加仰慕类字眼,如孔宗尼、颜羡渊、李慕白等。

有袭用前人姓氏为名者,《晋书·桓温传》谓桓温生后得太原温峤称赞,遂名之曰“温”。《元史·叶李传》载杭州李姓人名李,字太白,名、字合成“李太白”,较为巧妙。

据研究者统计,《左传》有人名4千多个,不重复的用字在3千左右,用否定词“无、不、弗、毋”作取名用字的数量不少,“臣、鉏、夷、嘉、克、忌、师、偃、朝、成、生、黑”等100来字占总用量的35%。且可以看到,楚国人取名爱用“罢”字,吴越人爱用“句”字,晋人爱用“谷”字,鲁人爱用“纥”字等。说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地域,取名用字会呈现一定的特点和偏好,可见袭用前人已有名字的取名方法在古代较为常用。

据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统计,五代至宋初“以彦名的大小人物见于史册者约145人”。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晋、宋间人命名,往往数世同用之字,而惟王氏为独多。人皆知王羲之、献之、靖之、悦之四世以之字命名,不知有六世相同者,如王廙之、胡之、茂之、裕之、瓒之、秀之,及彪之、临之、纳之、准之、舆之、进之,其名皆载史册。”道教的“五斗米道”在魏晋勃兴,“之”字一度成为五斗米道的标帜,魏晋六朝的显族代代相承用“之”字命名,打上很深的尚玄崇道的时代烙印。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二“五代多以彦为名”条统计唐末至宋初正史中人名含“彦”字者多至 147 人:“统计五代至宋时,名彦章者七人,彦超者十一人,彦威者七人,彦卿者七人,彦进者四人,彦温、彦韬者各三人。竞相仿效。各以彦为名。„„彦本美名,故人多以之为名,然未有如五代时之多者,„„亦一时风尚也”。

有时用某种独到的方式持续形成一种特有的取名风格,也是一种雅致,但只袭用而不知多方化用,就会形成过高的重名率。因而,袭用、承用也属于应当慎用的命名法。

7、化用典故的命名法

化用典故,即从古代的诗文词章所凝聚下来的成语典故中选字取意变化而成名字。如元代经学家“熊朋来”,是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一语化用而成。明末的“钱谦益”,从古训“满受损,谦受益”化用而来。美学家“王朝闻”本名王昭文,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化用改名“朝闻”。“朱自清”原名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时,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改名“自清”。目录学家“余嘉锡”,典出《楚辞·离骚》“肇锡余以嘉名”,且连姓取名。“梅兰芳”字“婉华”,名出《离骚》“兰芷变而不芳”,字出“余既滋兰之九婉兮”。“戴望舒”原名“朝宗”,取《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诗意,改名“望舒”。“方志敏”名出《尚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于省吾”名出《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王若飞”名出《木兰辞》“关山度若飞”。等等。

化用成语为姓名,古今有较多成功的例子,连姓取名的如“金石开”化用“金石为开”,“马识途”化用“老马识途”,“周而复”化用“周而复始”,“方未艾”化用“方兴未艾”,“华而实”化用“华而不实”;不连姓的如“易了然”化用“一目了然”,“向不凡”化用“不同凡响”,“王任重”化用“任重道远”,“刘海粟”化用“沧海一粟”,“于立群”化用“鹤立鸡群”,“黄火青”化用“炉火纯青”等。

化用,可以有多方技巧,比如“破”就是一巧,若取名“吴情”就与“无情”谐音而不雅,加一字破之成“吴含情”就化用了成语“脉脉含情”,再改一同音字成“吴含晴”,就显得意境更佳更雅。此类巧名古今甚多,文化蕴含最浓,最显精雅别致,是读书人喜爱的命名法。中华文化五千年绵绵不绝,成语典故浩如烟海,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故此法应该是很有发展前景的雅致命名法,值得大大推广。

8、连姓取名表达完整意思的命名法

郑逸梅(1895-1992)《艺林散叶续编》记:“取名而与姓连系者,如白云、黄河、胡蝶、乔木、田汉、洪荒、汪洋、王者香、王佐才、王谢燕、关山月、梅兰芳、黑白龙、金粟香、凌万顷、吴江冷、戴天仇、李成蹊、何其愚、蔡大龟、江梦花、钱万寿、黄菊迟、戚饭牛”。这类姓名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贯通的意思或典故,取名方法巧妙而意味深长,是文化意味较浓的雅致取名法。上引姓名大多容易明白,有拐弯多一点的需要略加说明,如“王谢燕”取“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诗意,“金粟香”取“金粟香生清磬远,芙蓉锦抹秋江上”词意;“蔡大龟”出《论语、公冶长》“臧文仲居蔡”朱熹注“蔡,大龟也”,高诱注《淮南子·说山训》“大蔡,元龟之所出地名,因名其龟为大蔡”。又如“何其芳、何许人、易水寒、白如雪、马如龙、凌云志、罗衣轻、云霞蔚”等,都较为巧妙。

这类雅名古今还有很多,如唐“孟浩然”取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语,今台湾诗人“郑愁予”取辛弃疾“向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意(“余、予”古都表第一人称“我”,“郑”谐音“正”),再如“黄河清”出“黄河清,圣人生”的古谚语,“张问行”出《论语·卫灵公》“子张问行”语等。这些名字语感流畅而意义完整,颇有文化底蕴,算得上雅名。

还有重姓为名者,使姓名用字在形式上取得一致。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中说他一个女友的父亲姓俞叫“俞俞俞”,母亲姓苏叫“苏苏苏”。明代有以姓为名者姓沈叫“沈沈”(著有《酒概》),清徐珂《清稗类抄》记吴江人姓叶叫“叶叶”,光绪中有姓孙叫“孙孙”者因人嘲笑“孙子之孙乃玄孙”而改叫“孙逊”,再有前述叫“乐乐乐”的。“俞俞俞、苏苏苏、沈沈沈、孙孙孙、乐乐乐”,姓名相连相应,别致倒也别致,只是一般人都不知如何念才好,容易造成混乱,这类别致姓名还是以慎用为宜。

9、拆字、增字、减字命名法

拆字,拆开姓、名的字形再组合,使姓名二

(三)字在字形体结构上有观感的直接联系。此法古已有之,如远古有“伊尹”,宋人有“陈东”,清人有“阮元”等,以姓字的谐声偏旁做名字。采诗《起名有学问》(盲文出版社2003)收列此类名字较多,选一些,也添补一些,供喜欢用此法取名者参考。

拆姓字取其部分为名的,如“舒舍予、李木子、张长弓、许言午、杨木易、雷雨田、冯二马、江水工”等。有只拆用姓字表意偏旁为名的,如“李木、谭言、张长、张弓”等。有更复杂一些的,如“董千里”拆下半“重”为“千里”,而“曹禺”则是由其本姓“萬”字拆为“艹禺”再音变为“曹禺”的。

在姓字的形体上加减笔画、偏旁为名的,如“万方、于吁、王玉、王汪、李季、吴昊、栗粟;车轩、谷峪、孙逊、林彬、皇煌、黄磺、郭廓;刘刈、季李、童里、董重;何可、沈冘、翁羽”等。《镜花缘》中“王主、王玉、王

三、王丰、王

五、王壬、王毛、王金”八兄弟名字,就是增、减笔画取名的典型例子。

姓名共用偏旁的,如“高亨、何仁、张弛、江河、沈海、赵越、崔嵬、谭谈;吕品、石磊、牛犇、林木、林森;何荷、聂耳、赫赤、翁翼”等。有些拆分较复杂,如为报父仇而刺死大军阀孙传芳的女杰施剑翘生二子,一名“佥刃”(剑亦作劎),一名“羽尧”,乃拆并其名“剑翘”的偏旁而得。又如作家叶兆言,母亲姓“姚”而父亲名“至诚”,由“姚、诚”各拆半字成“兆言”。

这些都是带有文字游戏意味的取名法,选择合适字形的限制很大,能产性低,构思精巧也不失为佳名,但生成佳名的几率不是很高,多数易犯重复呆滞的毛病,故不可多用。

10、合姓与四字命名法

复姓加二字名,就形成区别性好而重名率低的四字名。古时复姓本来很多,后来逐渐减少。据汪泽树《姓氏·名号·别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统计:东汉末应劭《风俗通义·姓氏篇》收录姓氏500个,其中有复姓160多个,占33%;到北宋《百家姓》(编者佚名)所收500多个姓氏中,复姓只有60个,占12%;今天汉族常用姓氏3000多个,复姓只有250个,仅占8.1%。这是古复姓分化、简化为单姓的结果,如“司马”分化为“司、马”两姓、“孟孙”分化为“孟、孙”两姓、“左丘”分化为“左、丘”两姓、“谷梁”分化为“谷、梁”两姓;“咸丘”简化为“丘”姓、“可单”简化为“单”姓、“卢蒲”简化为“卢”姓、“东郭”简化为“郭”姓、“赫连”简化为“赫”姓、“钟离”简化为“钟”姓等。如今,要多取四字名而减少重名率,扩展单姓为新的复姓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合姓,即合父母姓氏为双姓。四字名,即连姓带名共用四字。传统的复姓(双姓)可以加一字名为三字姓名,如“诸葛亮”,也可加二字名为四字姓名,如“司马相如”等。传统姓氏中的复姓今仍有少数保留下来,今通用的蒙学课本《百家姓》中就列了59个,较耳熟的如“上官、司马、司徒、司空、夏侯、尉迟、诸葛、端木、欧阳、皇甫、慕容、百里、东方、东郭、闾丘、公孙、长孙、令狐、巫马”等还在使用,这些复姓古今已有的四字名既雅致又顺口易记,说明四字名是优化的命名法。

中国人口众多,重名率高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取四字名是解决高重名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由十多年的姓名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四字名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大,这是一个好现象。从排列组合上看,如果用3000常用字(3500常用字除去不雅的)来组合四字名,3000×2999×2998×2997,约有8万亿个不同组合,选择余地巨大,哪怕只有小一半的新生中国人取四字名,重名率问题就可望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参考张述任《起名—姓名设计学》(新华出版社2006)等有关四字名的设计,经广泛的观察、收集、分析、综合,可选用来取四字名的具体操作方法主要有:

在复姓后加二字名、合父母单姓再加二字名。在复姓后加二字名,古今自然如此,佳名甚多,不赘述。合父母单姓再加二字名的四字取名方法好处很多,独生子女兼用父姓、母姓,传递了双方的姓氏,合乎传统文化“传宗接代”的思想,增进婚姻关系多方的和谐,字数(四音节)加长就充分拓展了托名寄愿的空间,既可新颖独特地表达深远的含蕴,又可极大程度地避免重名。象“郑张尚方、冯陈素珍、赵钱方奇、杨林佳树、刘向远方”等,都是美雅动听的“父姓+母姓+二字名”的好名字。这类四字名变通创新的方法有很多,如:“东方文心”,为“父复姓东方+母单姓文+单字名”。“陈恩凯明”,为“父姓陈+二字名+母姓明”;“梅艳李香”,为“父姓梅+名+母姓李+名”。“唐诗悠然”,为“父姓唐+母姓史(谐音诗)+二字名”;等等。

在单姓(父姓或母姓)后加三字名。其中的变化很多,可以姓为一个单位而名(三字)为另一单位,如:“宋水清清”,为“姓宋+名水清清”;“徐徐清风”,为“姓徐+重复徐字+名清风”;“张思聪敏”,为“姓张+名思聪敏”。把姓的含义与名贯穿起来,如“马到成功”,为“姓马,马到+成功”(用成语);“文心悦然”,为“姓文,文心+悦然”;“秦汉双英”,为“姓秦,秦汉+双英”;“王家秋铃”,为“父姓王+家族 +名秋+母名铃”。在姓与双名中加虚词衬字,如:“童唯秀姑”,为“姓童+衬字唯+名秀姑”;“叶乃知秋”,为“姓叶+衬字乃+名知秋”(成语:一叶知秋)。姓以谐音含义与名贯通,如“刘水清明”,为“姓刘,流(刘)水+清明”;“毛午秋歌”,为“姓毛,茅屋(毛午)+秋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章先泽后”,为“姓章+先 +名泽后”(谐音:业彰先祖,恩泽后人)等等。

变通前辈的姓名。如四川成都有茶艺表演家叫“金刚石”,生了对龙凤胎,男孩取四字名“金刚小石”,女孩名“金刚玉石”,从小双双学茶艺,现已成为成都市的旅游形象大使。这与“仰贤法”在所慕先贤名字中加“慕、羡、仰、思、敬、宗、希、望”等,是一样的,也与“六龄童、小六龄童、六小龄童”的艺名代代相传是同一个道理,化用的技巧颇佳。

四字名拓展空间非常大,创新变化的思路可以有无数种,虽然只比二字姓名多两个字,但它的变数是几何级增长的。上面只是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可以类推,可以生发出更多新奇典雅的想象,可以说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可供驰骋拓新。

有人担心,取四字名会有仿照日本名字之嫌,会让国人不快。日本的姓氏成十万之多,以山川地点为最多见,而名字量少而重复多。中国的姓氏与日本大相径庭,五千年文化可供取名的素材浩如烟海,只要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切入,取出来的就一定不会象日本名字,上列众多四字名一听就是“中国制造”,一点都不像日本名字。大众文化心理是不可强违的,一定不要仿效日本的取名法,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雅名在所即是,用不着躁心旁骛。

11、吸收化用欧美元素的命名法

我们不主张模仿日本名字,但建议吸收一些欧美的命名元素。现代社会强调“全球一体化”,中国的日益强大,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生活,外国人很乐意取中国名字。那么,新一代中国人取上一些洋化的名字,应该是可以的,既降低了重名率,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利于与国际接轨,出国可以直接写成欧美文字的姓名,在国内用时仍然是汉字,利多弊少,何乐而不为呢。但吸收欧美命名元素应把握好尺度,重在化用而不单纯模仿。

有些化用西洋命名元素的佳名是较为巧妙的,如蒋介石的笔杆子“陈布雷”之名源于英文,李敖在《蒋介石研究》中说他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在浙江高等学校读书时,同学因他脸蛋胖嘟嘟的,戏呼他“面包孩儿”,由英文Bread译音为步雷,后出洋留学改为布雷成为正名。唐德刚《胡适杂记》说,胡适为其独生女取名“素菲”,即Sophia,本是陈衡哲女士的英文名,胡适留美期间与陈衡哲曾有过一段特殊的感情,故用心良苦地为女儿取这个洋名以纪念旧情。张爱玲小名张煐,母亲觉得念起来不响亮,入学时从英文Eileen中译出一个名字来,就成了“爱玲”。

化用英文命名元素,可以取出既照顾汉人姓氏又可直译为英文的好名字来,如“马丽莎、马礼逊、马吉尔、白梅拉、肖安妮、莫海伦、艾诗雅、艾菲儿、夏威夷、朱莉安、史蒂文、丁洁丽、丁保罗、万福特、林切尔、梅兰妮、胡罗拉、罗伯特、戴维诗、金高登、欧德瑞、柯利亚、何兰特、沙曼逊、汪尔德、王布朗、王加斯、刘亚历、刘乔治、李蒙特、李洛佳、张密西、肖乌兰、孟哥伦、周多吉、纪因斯、韩尼斯”等三字名都很不错,熟悉英美文化的人很容易由此类推化用出更多更好的佳名来。而象“普鲁登斯、贾拉尔德、史蒂芬妮、安琪丽卡”等四字名,就显得过火了一些。好在汉语自身四字名资源极为丰富,可以不用该类译音味过浓的四字名。

利用欧美元素取洋化一些的名字,利于出国直接写成外文,但要注意与西方文化的接轨,可能中文名字的含义很好,译写为西文,就范了文化忌讳。如女学生中文名“蝶”是雅的,用汉语拼音写成是“Die”,英文词义是“死”,当然很犯忌讳。同类的很多,如常用作男性名的“列”字拼音是“Lie”,英语词义是“谎言”,不能用。“鹤”的拼音是“He”,英语是“他”;“佘、舍”的拼音是“She”,英语是“她”;“友、由、幽、攸”的拼音是“You”,英语是“你”,用人称代词“他、她、你”作名字,指称极易混乱,哪个民族都会不用的。

此外,叠字命名法(包括双声、叠韵法),将在“姓名的韵律”一节中讨论。还有生肖法(依出生的十二生肖取名)、顺序法(按一、二、三……顺序命名)、体重法(按新生儿体重的斤两命名)、随缘法(翻字典碰字、抓阄定字)、名人高人赐名法等,可列出很多种,简单易用,但可用面不很宽,故不专门展开讨论。

第二篇: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字在用字方面的忌讳

取名字在用字方面的忌讳

万 献 初

姓氏是宗族、家族血统关系的外在标志,是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客观规约性符号,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也就不能选择自己的“姓”。姓名中的“名”则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性代表符号,一般是由父母给取定的,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姓名只有二、三或四个字,“姓”是先天定下不能改的,占了姓名的一半,剩下“名”这一半可以主动选取,但选取的限制和忌讳实际上又是很多的。

取名字的忌讳、限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取名所用字(一至三个)本身形、音、义的制约,尤其是几千年文化、习俗积淀在这些字的构形表意中,形成多种复杂的涵义与色彩,也就形成了程度不同的禁忌、规避、限制,人们多能心知意会,但要说清其规律则非易事。二是取名所选用的字与既定的姓氏用字之间的合理搭配,这种看似简单实则极为复杂的组合是千变万化的,既有形音义多层面的组合关系,又有政治、文化、习俗、心理等多方面的制约关系。总体说来,取名应选用形音义兼美、意向积极的字,避忌用纤弱、忧伤、灰暗等消极意象的字,更不能用那些给人颓丧、羞恶、压抑感的恶劣字词。

列举、讨论取名用字忌讳方面的文字较多,个案的、举例的、列条目的、具体名字分析的,网络上能搜索到不少零散的文章。这里要对该类忌讳、限制作全面的系统梳理与归类,力图揭示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规律,并力争对一些变通性的例外作合理的解释,以便应用者类推使用。

姓名的解释权也是人类隐私的一部分,应予以保护。本文列举例证尽量避免使用已知的见在的真人姓名。但中国人口众多,十多亿姓名无所不有,虚拟的例举姓名如与今某人偶合,绝非有意为之,先深表歉意,敬请谅解。有些例名选自网络,未知虚实,难以一一标明出处,一并对网传者致以谢意。在此并作交代,以下不再一一说明。

1、忌用难避字、异形字、异读字

取名忌用难避字。汉字数量浩繁,适用于取名的用字并不多。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9353字(公元2世纪),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收16917字(6世纪),北宋《广韵》收26194字(11世纪),明初《洪武正韵》收32200余字(14世纪),清代《康熙字典》收49888字(18世纪),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56000余字,《中华字海》收85000余字。今电脑微软自带的“超大字符集”汉字字库有7万多字,而“汉字文化圈”(中日韩等)通用的大字库收字已超过10万。

《汉语大字典》最简单的字只有一画,如“

一、丨、乙”等。繁的如“”(miè)37画,粥的一种,下部“鬲”是带三只空足的陶锅,上部中间是“米、蔑”,锅熬米成末(蔑),两旁的“弓”是腾腾上升的热气;“䲜”(уè)44画,多鱼的样子,从四“鱼”;最繁的一个汉字是“”(zhé)68画,唠叨不绝的样子,从四“龍”。数万汉字中,大多数都是难认难写而极少用到的冷僻字,不宜用作名字。

经统计,一般人认2500汉字就可以读报纸和小说了,认5000字就是较好的中学语文老师了。《新华字典》收1万来字,其中还含有一定数量的异体字和繁体字。据《十三经集字》统计,儒家经典从《诗经》《尚书》到《论语》《孟子》的“十三经”,原文也总共只用了不计重复的单字6544个。可见汉字累积的总数虽多,古今常用的其实并不很多。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审定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常用字”2500字,“次常用字”1000字,总共3500常用字。

名字是供社会大众使用的,大家都认识的3500常用字就是取名字首先应遵守的选字范围,我们将另撰文专门分类解析3500常用字在取名中不同的取舍等次。超越3500常用字范围的就是非常用的难避字了,要有选择性的使用。非常用字中也有一些形音义都很好的字可以作为取名专用字,如从斜玉旁的“珞、璐、珈……”、从日旁的“昱、旻、晗……”等,后面将有专文类举分析。

取名用难避字会带来很多麻烦和尴尬,孩子上幼儿园、小学,老师因名字难认就不敢或本能地不愿点到繁难的名字,总是不点,弄明白了以后也就惯性地不点或很少点了,孩子不知道,以为自己在班上最差,老师总是不喜欢而不点自己,因此越来越自悲,对其成长的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国学大师章太炎有三个女儿,他喜欢用《说文解字》中的本字,故选《说文》中四构件叠体的会意字作为三个女儿的名字:“章㸚、章叕、章㠭”,并把认识这几个名字作为男孩娶他女儿的最基本条件,结果女儿老大了还没有人来上门提亲,太炎先生着急,只好在亲友大集会上专门解释自己女儿的名字,这才有人来提亲,女儿们才嫁出去,女婿中就有后来国学功底很好的得意门生龚宝铨。㠭,四个“工”会意,读zhǎn,《说文》“极巧视之也”,本是展开布之意,后来上加尸下加衣成为“㞡”,楷化作“展”,《玉篇》“㠭,今作展”,“㠭-展(㞡)”古今字。叕,四个“又”会意,读zhuó,《说文》训“缀联”,本为网类的绳丝联缀之状,后加绞丝旁作“缀”,“叕-缀”古今字。㸚,四个“乂”会意,读lǐ,《说文》训“二爻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㸚字象窗牖交文之形”,《集韵》“㸚,希明也”,是窗户斜木条交叉联属透光而稀疏亮爽的样子,《说文》“爽,明也,从㸚从大”。名字是要便利公众使用的,易懂易认的大众化(popular)是其基本属性,如果像太炎先生女儿们的名字这样需要专门讲析,就令人望而生畏了。

取名忌用形体不美的异形字。笔画过多的难避字不利于做取名用字,笔画过少、形体不美的字也不适于做取名用字,要用也须注意构成姓名的几个字之间的和谐搭配。“

一、二、乙、七、卜、己、已、巳、小、子、干、于、卡、门、口……”等三画以下的字,形体单薄瘦弱,视觉欠美,不宜多用作名字,与其他形体美观的字配合使用还可以,只用它们相互组成名字就难看了,如“丁一干、门乙口、卜小巳”等名字就很不美观。“人、入、儿、大、飞、女、兴、长、也、企、亢、犬、夕、戈、矛、气、衣……”等字,即便笔画较多,也是形体结构欠稳而不美,相互组成名字也就更欠美观,如“马人飞、戈夕衣、矛长入”等名字立意并不差,但观感不美。“圆、囤、团、国、围……,闭、间、闲、闺、阁……”之类的字形过于方正而呆滞,如相互组成“国团圆、门闺阁”之类的名字,就显得过于死板而无生气,余可类推。姓名只有二到四个字,要注意避免用不美的异形字,注意字形结构的美观性搭配。

取名须慎用一形多音的异读字。汉语字少词多,要用四、五千个常用汉字表达数万个常用词,而且古代汉语又是以单节音词为主体的,多数情况是一个词只用一个字来表示,字总是显得不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不断快速扩充,而汉字体系形成后是很难大量增加新字形的,于是就在改变部分读音的基础上,一字形兼表两个或多个词,形成了“异读字”,如:“分”读平声fēn是动词“分开”,读去声fèn是名词、量词“部分”(或作“份”),我们称之为“单字音变构词”。这类构词产生于周秦,兴盛于汉魏六朝,曾是汉语构词史上很长时期很能产的构词法,最多时,这种“一字形多音多义”的异读高达千例以上,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宋代官修《广韵》和贾昌朝《群经音辨》等都辨析了千余例,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念孙在其《音义异同》中辨析“辟”有11个不同的音义,“敦”有15个不同的音义,可见其音义派生十分复杂。唐宋以后,这种“单字音变构词法”逐渐被“双音合成构词法”所取代,演变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了词汇的绝大多数,一字多词的“异读字”中的常用“异读”保留得不多。这保留不多的“异读”在取名中常常造成麻烦,一字形多音多义,在文章中有上下文语境意义限定而容易确定,取名字只用一两个字,语境义的限定或提示往往很微弱,使用者初次接触是不知该选何音何义的。如:朝,读zhāo为“早晨”,读cháo为“朝向、朝廷(代)”,取双名“朝南”有语境提示“朝向南方”当读cháo,若取单名“朝”,别人就不知该读哪一音了,取双名“朝阳”则有“早晨的太阳”与“朝向太阳”两读两义,也会令别人无所适从。留存到今天的异读字,最常用的有“分、行、为、朝、中、间、长、好、难、乐、相、将、藏、兴……”等,最好不要用这类字做单名用字,用于双名中也一定要有语境的限定与提示,不要让人去斟酌该取哪一音义。

2、避忌各种重复

避忌直接重复祖先、圣贤及伟人的名字。西方人、中国的某些民族的姓名结构成分多,有以家族姓、祖父祖母姓名、父亲母亲姓名等多项为姓的,故与祖父、父亲同名是可以的。汉族姓名首先是直接继承历代相传的父姓(家族姓氏),如果再重复父辈、祖父辈及更远祖先的名字,就成了完全的重名,在习俗上大不敬,在技术上也该避忌。中国千年的传统是避讳先人名字(名、字、号、谥号)的,平常使用先人名字中的字及同音字都被视为大不敬,如南朝范晔因父亲名“泰”而必须辞掉“太子詹事”(太谐音泰)一职;唐太宗叫李世民,唐人就避忌“民”字而改用“人”;杜甫的母亲名海棠,他从不写海棠诗,父亲名闲,写诗从不用“闲”字;李贺因父亲叫李晋肃该避讳“晋”(谐音进)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一生抑郁不得志。北宋刘翁叟因其父名岳,避“乐、岳”,一生不听音乐不游高山。清康熙皇帝名玄烨,清代避用“玄”字,连引用汉代经学大家郑玄也得改为“郑元”;孔子名丘,清人避讳“丘”字,少写一竖作“”以示敬讳。我们今天不必如此避讳,但直接重复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的名字,完全重复圣贤、伟人的姓名,还是不妥的。试想,如果孙子与祖父的姓名一样或写来不同而念起来一样,如何区分?如果有人直接叫“屈原、孟轲、杜甫、赵匡胤”当然不好,即便取名“孔旨”(孔子)、“李四铭”(李世民)、“历大钊”(李大钊)、“马客诗”(马克思)等,也会使大家觉得不自在的。

避忌姓名用字在字形、字音上的简单重复。汉语有两个音节重复形成叠音词的传统,因此两字名的重复、单姓与单字名形成重复是可以的,如“李晶晶”(双字名叠音重复)、“丁叮”(姓与名叠音重复),但姓与双字名重复就不好了(姓名的韵律问题将有专文讨论),如“金菁菁、佟童童、冉再苒、鲁橹橹、骆洛洛”等就太犯重而不美了。姓名中各字的字形笔画应该和谐搭配,以观感舒适为宜,6-12画的汉字是使用率高且观感好(视觉效果好)的,姓名用字之间笔画数差别过大,如“丁灨、万鑨

一、马”之类,因比例失调而观感失重,当然不好,所以“戴山、魏丁”不如“戴露、魏韬”的观感和谐。反过来,字形过于相近或完全重复,因区别性差而会失去变化多姿的美感:象“木禾末、林木森、丰夆奉、高暠皜”之类显得很呆板重复;“何佑估、江河汉、扬扮护”虽念来有别但视觉上因同偏旁而显得过于呆滞。网络上说有人取名“乐乐乐”,虽然读音上姓读yuè名读lè而有区别,但姓名三字同形造成视觉上的僵硬感,一般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念才对,所以不是好名字。

避忌过高的重名率。古代已出现重名现象,如《战国策·秦策二》记载孔门弟子“曾参”的同名者杀人,别人两次来告“曾参杀人”而曾母都不信,第三次来告,曾母也吓得投杼逾墙而逃。史籍上不同时代有五个“公孙弘”、三个“朱买臣”。晋朝“李密”以《陈情表》著名,后魏“李密”以医术知名,隋末“李密”以聚兵瓦岗寨出名。明代嘉靖年间会试发榜三次有“王三锡”、四次有“王之臣”。南朝梁元帝萧绎著有《古今同姓名录》,已经开始关注重名问题。据张书岩、王保福《起名指南》(群众出版社1991)统计,明代余寅撰《同姓名录》13卷,收录同姓名1608个,涉及2750人;清人汪祖辉撰《九史同姓名略》,收录从《旧唐书》到《明史》的同姓名者10812个,涉及3万余人;近人彭作桢撰《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收403姓16000个同名,涉及56700多人。当今中国有十多亿人,重名率过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家语委据人口普查资料对百万以下的人名作抽样统计,结果重名率(名同,不计姓)都达 25%以上。如果就全国十三亿人进行统计,单字名的重名率会高达90%以上。根据采诗《起名有学问》(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引用2003年的统计数据,上海有“王小妹”13000多个;北京有几万个“淑珍”,其中王淑珍14000多人,刘淑珍13000多人,张淑珍11000多人。全国最高的重名是以十万记的,试想几万个同一姓名的人汇聚到一起,该造成何等的混乱。有的新班级有3个“张洁”,有的新兵连有5个“王涛”,点名时或一起答应或都不敢答应,只好用“大、小、男、女、黑、白某某……”来强作区分,实在艰难。避免过多重名的途径有很多,首先是大姓不能取单名,“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目前李姓超过8700万人,王姓超过8000万人,张姓超过7800万人,刘姓超过6000万人,陈姓超过5000万人,五姓共计超过3亿5千多万人。而“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19大姓就占全部人口总数的55.6%。大姓取单名的选择余地太小而最易重名,若只用常用字取单名,理论上3500人就出现一次重名,所以大姓避免取单字名应是起码的常识。姓名用字的长度是避免重名率高的重要因素,姓名加长一个字,区别率就会几何级增长。现在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把合适的父姓、母姓加起来成为双姓,再取双字名,重名率会降至最低,所以四字姓名应该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向。不要赶潮流取时髦的名字,穿衣可以赶时髦,过时了就换掉赶买新的,名字伴随人一生,上了学号、身份证就改不动了,不可不慎重行事。各个社会历史阶段都会涌现一些时髦的字眼,随意的父母们顺便用为孩子的名字,就造成高重名率。如上世纪初辛亥革命时期的“汉民、天仇、右任……”等勃发很强的民族意识,50年代初的“解放、建国、援朝、建桥……”反映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兴盛,60年代的“卫东、向东、卫红、卫兵……”等表现了文革的狂热且因赶时髦而形成超高重名率。当今信息社会的资讯检索极为便利,父母给婴儿取名字,不妨先上网多方搜索一下,显示的信息越少,表示重名率越低,然后放心去用,这是当前避免高重名率最直接最便用的方法。经统计,男性取名用字最频繁的是“明、国、文、华、德、建、志、永、林、成、军、平、福、荣、生、海、金、忠、伟、玉、兴、祥、强、清、春、庆、宝、新、东、光……”等字,女性取名用字是“英、秀、玉、华、珍、兰、芳、丽、淑、桂、凤、素、梅、美、玲、红、春、云、琴、惠、霞、金、萍、荣、清、燕、小、艳、文、娟……”等字,尽量避免用这样的高频字取名,稍大一点的姓氏无论如何也不要用前100个高频取名用字作单名,这样重名率才可能降低。日本1.2亿人口有近12万个姓氏,名字多些相重的也不会出现多少姓名全同的情况。当今中国13亿人口只有3500多个姓氏,古今姓氏总数约有22000多个,历代有增有减,总趋势是逐渐萎缩,明代的《姓觿》、《万姓统谱》收3700个姓氏,今天还略有减少。因此,汉族的姓名主要靠取名用字来区别,除了3500常用字之间的巧妙搭配外,为避免过高的重名率,还应该尽可能选择意义好、笔画不太多、不太冷僻而相对易认易写的非常用字作取名用字,数量在3-4万之间为宜。这一点,要与“忌用难避字”结合起来考虑,方能找到合适的度。

3、避忌用不祥、不洁、不雅、不美的字 人们普遍的心理是:赞许真善美,希望福寿安康,喜欢高洁雅致,亲近大自然,追求富贵舒适,看重名誉地位,力争志向高远,等等,凡是与这些相违背的字眼,都不适合用作名字。具有消极含义的汉字数量不少,虽然避忌的程度有不同,避忌的理由是一样的,人们多能够下意识地忌用,但未必明白其中复杂的细微区别,故需集中地举例说明。

避忌灾祸疾病类字。首先,“杀、毙、死、亡、尸、丧、埋、葬、坟、墓、祭、奠、鬼、魅、魂、魄……”之类字最违犯人类忌死趋生的心理,是绝对不能用于取名字的。其次,是“灾、祸、患、殃、害、难……”等字不能用。再是“病、疾、恙、痛、痒、疮、伤、残、羸、弱……”等字也是忌用的。我们的古人有取名避灾的习俗,用否定字配不祥字眼以化凶险求吉祥,如:先秦有“徐无鬼、申不害”,汉代有“曹无伤、霍去病”,唐代有“李百药”,宋代有“辛弃疾”等,这样一破,反倒显出几分文雅之气,是大手笔,今人很少能取出这样破凶为吉、反拙为雅的名字来。

避忌不正不快之感的字。“歪、斜、邪、恶、歹、毒、凶、狠、坏、匪、盗、贼、偷、乱……”等邪恶坏毒类字不能用于名字,“哭、啼、泣、泪、涕、厌、烦、躁、闷、恼、冻、僵、硬、烫、烤、煎、熬、堵、塞、酸、辣、涩、短、萎、缩……”等令人感觉不快的字也不用于名字。当然,象“苦、辛、凉、冷”等字有艰苦励志的意味,激发人奋发向上,可以用来取名字。

避忌颓废孤弱之类的字。“迂、腐、痴、呆、孤、寡、悲、扭、捏、恍、惚、羸、颓、废、崩、溃、缺、漏、陋、卑、鄙、混、沌、晕、浑、眩、沮……”等字不宜用作名字,至于“愚、拙”等字有化用为佳名的,是因为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古训在。

避忌不洁的字。“屎、尿、粪、痰、污、秽、脏、臭、腐、烂、霉、膻、腥、臊、骚、屁、糟……”等明显不洁净的字,不用于名字。儒家文化认为人的身体是不洁净不雅的,故身体器官字多不用于名字,“肝、胆、肺、肠、胃、脾、臀、血、肉”等显然不用作名字,“脑、脸、颊、鼻、眼、睛、脚、趾”等也不用,而“心”可用是因为古人认为心能思考且有情爱,“手、身”能用是因为有好的功用,“头、脸、眼、脚”少用而相应的“首、面、目、耳、足”可用是因为后者古朴且又生出器官之外的新词义来了,如春秋晋文公名“重耳”,战国楚怀王名“熊心”,汉有赵王“张耳”等。生殖器官字最该忌讳,如同是鸟类共名的“雀、隹”可用作名字而“鸟”不可用,是因为男性生殖器象鸟形,且“鸟”与“吊”音近义通,古人用“鸟”指生殖器并作骂人语,《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缘没横罗鸟灾”蒋礼鸿通释:“鸟,骂人的话,和《水浒传》里的„鸟人‟„鸟男女‟的„鸟‟相同”。还有一个古代指女性生殖器的字更不能用于名字,今人因不知而可能误用,《说文》“也,女阴也,象形”段玉裁注:“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本无可疑者”,是说“也”本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形字,后来才借表语气词的。传统文化轻视女性,“奸(姦)、妨、妒、妬、姘、奴、妓、婊、妖、嫌”等字都含不好的意思,多不用作名字。连类而及,表性别的“牡-牝、雄-雌”,雄性的“牡、雄”义好能作名字,雌性的“牝、雌”就不能作名字。文化是历史积淀并承传下来的,前人的禁忌形成传统的文化意识,我们必须遵循,否则就不舒服了。

避忌不雅的字。雅,是指合乎正统规范且高尚美好;俗,是指大众通行习惯且平庸土气。趋雅避俗是提高人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人们必然向往的。就动物类字来看,平庸低俗的“虫、蛇、蠖、蚝、蛙、蚌、蚊、蝇、蚤、鼠、猪、狗、猫、鸡、鸭、鹅”等多不用于名字,“豺、狼、狈、罴、狍、猴、獾、狸”等性不好或无能的也多不用作名字,想象中高贵的“龙、凤、麒、麟”是高雅的取名用字,矫健勤劳的“牛、马”与温良的“羊”及用它们作偏旁构成的“半、告、物、特、犇;骄、骏、骐、骥、骅、骝、驰、骋、驾、驯、驹;美、善、祥、鲜、羕、群、羚、羡、羔、羹”等是很好的取名用字,威猛而高贵的“虎、豹、狮、熊”能作名字,高飞而美丽的“鹰、雁、鹤、鹊、莺、燕”等也是上好的取名用字。日常生活用品“缸、罐、碗、筷、锯、铲、钳、锹”是俗字,而带高雅英雄气的“刀、枪、剑、戟”等武器则常用作名字。“菜、葱、蒜、韭”等人吃的俗物不入名字,而“松、竹、梅、兰、菊、花、卉、草”等大量的植物被赋予浪漫优美的寓意而成为上好的取名用字。比较来看,“吃”俗“食”雅,“喝”俗“饮”雅,“球”俗“珠”雅,“泥”俗“塗”雅,“跑”俗“奔”雅,“洗”俗“沐”雅,“睡”俗“眠”雅,等等,前者多不用作名字而后者多用。取名字的求雅避俗是可以不断提升的递进过程,比如要想以“志向高远”之意为名字,一般取“志高”也不算俗了,但诗人取名“徐志摩”,“摩”本是用手摩擦,引申有砥砺而迫近义,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飞飞摩苍天”句,形成“摩天”一词表示高远,且“摩”常用于佛家词语的翻译而更具哲理意味,所以“志摩”比起“志高”来就高雅得多了。同样的,诗人“戴望舒”原名“梦鸥”,后者因直白而显然比前者俗气些;“林徽因”本名“徽音”,“徽”是系琴弦的绳子,“徽音”是较直白的“琴音”义,改为因果之“因”,就涵义深广得多也雅化得多了;“董必武”原来号“壁伍”,改名后也显得雅致了许多。

避忌过度夸赞的字。给孩子取生猛威烈的名字如“豪、强、猛、刚、烈、闯、彪”等,虽刚强有力,但显得愣拧不羁而略嫌过火,若再进一步取“伟大、独步、天尊、胜天、柱天、雄才、超人、超群、主众、国权、豪杰、豪强、超杰、万富、霸主、无敌”之类的名字,就太浅露而过火,易引起反感。谦虚谨慎是国人的传统美德,无知的狂妄自大和粗俗的过度夸赞,都会遭人鄙视的。

清代以前,乃至建国以前,生下孩子取名字,至少请个私塾先生先取名后取字,普遍趋雅避俗。建国以后,知识分子工农化而地位大降,全国人民取名趋于直白刚硬以显“革命性、大众化”,非“军、兵”即“工、农”且不离“战斗”,真是俗到家了。这种影响是巨大的,至今还会使人明显感觉到当代人的名字远没有建国前人的名字好听,更比不上古人有韵味。如“富强、福贵、有财、连升、金宝、来发、光明、兰英、翠花、香草、美丽”等直白粗俗的名字随处可见,而“前进、胜利、奋斗、革命、成功、学军、继红、红旗、健康”这类粗糙生硬的名字根本就与优雅的姓名文化格格不入。

雅化的丢失容易,雅化程度的提高很难,需要整体国民文化修养的普遍提高,在当今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娱乐趋俗的时代,国人整体名字的雅化恐怕不是短期的努力就能够办到的,得一点一滴地慢慢教化、陶冶与提升。

4、避忌姓名谐音所隐含的不雅

谐音,是指字、词的读音相同或极为相近,《说文》“諧,詥也,从言从皆”,皆、合都是相合之意,故“谐”本是指言语(语音)的相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书》、《礼》、《易》、《春秋》”,诗是排在“五经”之首的。诗首先讲究韵脚字的和谐押韵,故古代诗文十分重视语音协和的“谐音”。具体应用,除了诗文押韵、平仄交错谐和外,避讳也主要用谐音,李贺就因父名之“晋”谐音“进”而终身不能考进士。借谐音字祈求福寿富贵,古今中国人都乐此不疲。以“鹿”谐音“禄”,以“枣”谐“早”,以“桂”谐“贵”,以“鱼”谐“馀”……,不一而足。至于数字“四”谐“死”、“八”谐“发”等,更是无所不在的心理禁忌与祈愿。

名字上的这种谐音祈愿与避忌的故事古今有很多,好的名字谐音会给人带来愉悦与好运,不好的名字谐音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烦扰或隐患。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时一定要反复考虑,不能犯这类隐含不雅甚至很糟糕的谐音忌讳,那会给儿女造成永久的心理压抑和负担,严重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

好的名字谐音故事是很有幸的,如: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有洁癖,选女婿时挑了个名“拂”字“去尘”的青年,认为他肯定非常爱干净。唐玄宗登基之年钦点“常无名”为状元,因《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笃信道教的皇帝喜欢“常无名”这充满玄机的名字。明世宗朱厚熜宣称点状元前夜梦中听见雷声,硬要钦点一个名次落后而叫“秦梦雷”的考生为状元。清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已七十九岁高龄,在审阅科考试卷时把名次较后的一个叫“胡长龄”的考生钦点为状元,因为这位高龄皇帝出生“胡”地的满族,又正希望长寿。同理,老年蒋介石在台湾庆寿,见一低级军官名“王多年”,就不断越级提拔,使他晋升到最高层的军阶。

因名字谐音得祸的故事是很不幸的,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记:宋徽宗政和年间,下圣旨对以“君、皇、圣”三字为名者革职处罚并责令改名,又依奏不准用“龙、天、帝、上”等字为名字。江西平乐县有人叫“孙权”、浮梁县有人叫“刘项”,县丞上书说他们“取霸者之迹以寓其名”,即有图谋不轨之意,应当处罚。明代永乐二十二年举人“孙日恭”殿试第一名该点状元,榜眼是邢宽,但发榜时邢宽成了状元,孙日恭降为第三名探花,因为皇帝认为“日恭”组合是**、暴君之“暴”字,而“邢宽”则含“行政宽和”之意。清朝大兴文字狱,举子“范鸣琼”、“王国钧”科考成绩优秀,却被人告发姓名分别谐音“万民穷”和“亡国君”而受到贬抑。雍正朝礼部侍郎查嗣庭任江西考官,选《诗经·商颂》中的句子“维民所止”作试题,被告发“维止”是“雍正”二字去掉头顶上的笔画而成,寓意“砍去雍正头”,酿成杀戮无数的大文字狱。乾隆间广西学政胡中藻用《周易》象辞“以乾三爻不象龙”为试题,被人告发“龙”谐音“隆”,题中“乾与隆(龙)分开”且“不象龙(隆)”,暗示乾隆皇帝分尸断首,于是胡家被满门抄斩。有的名字谐音祸患是莫名其妙的,如顺治十二年科考拟定状元是太仓人王揆,正迷恋戏曲的少年皇帝福临听唱名时,由“王揆”谐音想到的是《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顺口问:“是负心王魁耶?”于是王揆立马被降入第三甲。光绪二十九年特科一甲一名是广东人“梁士诒”,有人告发这名字是“梁头康尾”,因康有为字“祖诒”,慈禧太后最恨梁启超、康有为,就认定这梁士诒是康、梁同党,下令追查,梁士诒闻风吓得连夜逃出北京城。近人有精于账目者名“龙柏材”,商家都不敢用他,怕他太“能破财”了;还有会经营者名“全培光”,还没有经营就“全赔光”了,还敢用他么!

这类隐含不雅谐音的名字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不点破时相安无事,一旦点破,尴尬难堪,会成为挥之不去的压抑烦恼的精神负担。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隐私难以得到很好的保护,网络闲人及好事者很多,有专门盯着这类名字而以揭其隐含的不雅谐音为快事者,防不胜防。因此,今后取名字的父母尤其需要耐心细致地反复斟酌,不可疏忽大意,一旦这类不雅隐含公开成了孩子的绰号或笑柄,他(她)会非常难受的,届时悔之晚矣。网络转帖这类谐音名字很多,乐此不疲者亦不少。为给后来者提供借鉴,选录一些如下。因资料从网络上来,属于已经公开过的非一手信息,且未知真假虚实,如有涉及今人真姓名者,实属转述,并非有意:

宫岸菊(公安局)、尤咏慈(游泳池)、蔡仕长(菜市场)、马铃淑(马铃薯)、包糜华(苞米花)、吴嫣梅(无烟煤)、吴安全(无安全)、胡理经(狐狸精)、白俨郎(白眼狼)、梁良枪(娘娘腔)、范统(饭桶)、范建[剑](犯贱)、夏建(下贱)、夏建仁(下贱人)、董阁遒(懂个逑)、秦寿生(禽兽生)、傅部详(父不祥)、范坚强(倒过来念:强奸犯)、牛[朱、马、郎]逸群(牛、猪、马、狼一群)、杨宜知(羊一只)、朱史(猪屎)、朱长智(猪肠子)、韩渊(喊冤、含冤)。

陶华韵(桃花运)、陆珊典(露三点)、庞光(膀胱)、杜绮燕(肚脐眼)、高玩(睾丸)、殷敬(阴茎)、扬伟(阳痿)、韦歌(伟哥)、经烨(精液)、殷稻(阴道)、焦佩(交配)、吕运赋(女孕妇)、刘铲(流产)、吴乐晶(吴月经)、赖玥金(来月经)、魏生津(卫生巾)、魏笙梓(卫生纸)、魏笙绵(卫生棉)、吕彤智(女同志)、蓝桐智(男同志)、麦吟(卖淫)、吕昌富(女娼妇)、姬从良(妓从良)、秦馥(情妇)、卞泰(变态)。

丁会师(定会死)、史诗(死尸)、李使(你死)、倪曲寺(你去死)、史健仁(死贱人)、沙际天(杀祭天)、宋忠(送终)、魏严(胃炎)、常研(肠炎)、费严(肺炎)、盛颜(肾炎)、甘沿(肝炎)、杜子腾(肚子疼)、乔厚根(脚后跟)、史珍香(屎真香)、吴仁燿(无人要)、陶仁贤(讨人嫌)、樊诗仁(烦死人)、曾桃妍(真讨厌)、贾歌民(假革命)、吴琴(无情)、栾皋(乱搞)、胡笃(糊涂)、庞煌(彷徨)、游豫(犹豫)、韦彰(违章)、舒久(酗酒)、舒光(输光)、陈规(陋习)、古哲(骨折)、谢鼎(谢顶)。

这还只是网络流传材料中的一小部分,已经够触目惊心、令人警醒的了。本来很好的名字,拿来与姓搭配,一不小心就出了问题。“史、朱、吴、范、胡、殷、贾……”等姓特别容易谐意义不好的字音,尤其要注意与后面名字的搭配。

“珍香”名很好,又珍贵又香,俗是俗一点,但好用。“花珍香”、“李珍香”等都不错,若叫“楚珍香”(臭真香)、“朱珍香”(猪真香)就差点,再叫“史珍香”(屎真香)就啼笑皆非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词汇特点和流行语汇,古人没有“炎症”这样的概念,三国“魏延”的名字就挺好,现代有了炎症,就谐音“胃炎”而不雅不适了,连带很多姓都不好与“炎、严、延、颜、研、沿”等字组合了。清代的经学家“廖平”的名字本不俗,今天到处有的“尿频、尿急”广告语把他害惨了。再比如“伟哥”是最近才广被人知的外来词,害得原来很雅致的“韦歌”成了可笑的名字。又如“同志”原来是非常正规而亲切的词语,近来词义悄然转移指“同性恋”,就使相关的很多词语变得有忌讳而不能作起名用字了。

语言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能去适应它。古人云:“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取个好名字故非易事,取个不赖的名字也并不容易,要多动脑筋观察思考,多收集相关资料,增加知识,提高姓名语感的水平,才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第三篇: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

姓名用字音读上的韵律美感

万 献 初

人的名字是个体意识的文本符号,是在社会交际中供大众便利使用的代用符号,名字常被写下来,但更多时候是供人们呼叫的,因而呼叫上的流利、顺口、易叫、易记,听感上的和谐、爽亮、优美动听,是好名字的必备要素。姓名的读音力求响亮明朗,避免阴哑闇仄。《诗·大雅·棫朴》“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就是强调文字应用须追求外在的形式美。

语言外显的韵律节奏是与人内心情绪相呼应的,语言的节奏韵律与其所表现的对象、情思的节奏韵律也是相互对应的。姓名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姓名用字在音读上的韵律美感是与人的生理、心理韵律节奏相应和的,找到这种应和的规律并适宜地表现出来,所取的名字就会富于韵律美感,就朗朗上口而优美动听。

语音有其先天的生理、物理属性,语音组合的条件及所形成的风格又具有一定的社会约定性,语音多种要素之间的组合几率很复杂,可谓千变万化,探寻其内在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探求姓名用字读音上的韵律美感形成规则之前,需要对汉语的语音知识作一些基础性的介绍,为后面的姓名音读的韵律组合分析提供术语、概念方面的准备。这些基础知识,如果取名者及使用者没太看明白也没有关系,有基本的印象即可,有利于后面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马秋武《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介绍新近产生于音系学领域的“优选论”,指出:优选论“通过对各种可能的语言形式的对比,为特定语言选择„最优的‟或„最和谐的‟表层形式”(第10页)。又说:“构成音段的音系特征并不是无序的,而是彼此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层级关系,有些特征彼此相互关联,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与音系的某些变化。音系特征以及特征组在音系变化中的表现是认识音系音段内部结构、设立音系特征以及建立音系特征架构的主要依据”(19页)。姓名用字追求语音上的韵律美感,就是语音组合上的“优选”。

1、汉字读音的结构及其韵律

汉字是用来记录汉语词的书写符号,一般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汉语音节。汉语的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如普通话“都”字的音节用汉语拼音记作dū,声母d,韵母u,声调阴平用一短平小横标在u上作ū。

普通话有21个声母:b、p、m、f;d、t、n、l;zh、ch、sh、r;z、c、s;ɡ、k、h;j、q、x,加零声母Ø为22个。声母按照发音部位分,有唇音、舌音(包括:舌尖前又称平舌;舌尖后又称翘舌;舌面前;舌面后又称舌根)、鼻音、边音等。按照发音方法分,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等。声母之间在发音部位、方法上的远近亲疏差别,体现在名字读音的组合上,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听感效果。

普通话有39个韵母:ɑ、o、e、ê、i、u、ü、ï、ï、er;ɑi、ei、ɑo、ou、iɑ、ie、uɑ、uo、üe、iɑo、iou、uɑi、uei; ɑn、iɑn、uɑn、üɑn、en、in、un、ün;ɑnɡ、iɑnɡ、uɑnɡ、enɡ、uenɡ、inɡ、onɡ、ionɡ。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韵腹,是主要元音在舌位前后、开口度大小高低、圆唇不圆唇等方面的区别,古称“洪、细”区别,如:“ɑ、o、u”等舌位、开口度或低或后,发出的音较为洪亮,可称“洪音”;而“i(ï、ï)、ü、e”等舌位、开口度或前或高,发出的音较为尖细,可称“细音”。韵头,是介音的区别,介音是声母与主元音(韵腹)之间的过渡中介,根据介音(韵头)可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呼:韵头或主元音是i的为齐齿呼(发细音i时开口度最小,上下齿几乎对齐咬合),韵头或主元音是u的为合口呼(发后元音u时嘴唇圆合),韵头或主元音是ü的为撮口呼(发前高圆唇音ü时嘴唇撮出),其他都为开口呼(相对于齐、合、撮而言,其他元音开口度均大些)。韵尾,附着在主元音(韵腹)之后,有i、o等元音韵尾,但主要是鼻辅音韵尾n(前鼻音韵尾)和nɡ(后鼻音韵尾)。韵母的差别比声母更为复杂,又处在音节的后部分,因而在姓名读音的变化与区别上更为复杂,“韵律”主要体现为“韵”的律动变化,因而“韵母”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地位比声母显得更为重要。

普通话有4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u的四声为ū、ú、ǔ、ù。汉语的声调是发音时的音高,声调的调值表现为音高的升降变化不同,声调的音高不是单一的、跳跃的,而是复合的、滑动的,如普通话上声的调值记为214,念这个调时,是先从2度开始,滑落到1,再向上滑升过2、3,到达高位的4度结束。这与音乐的音高变化相似,所以赵元任先生经过语音实验,证明汉语的声调可以用音乐上的五线谱原理来标记,1930年创制了五度标调法,把一个音节的平均相对音高分成“5、4、3、2、1”五度,又依次称为“高、半高、中、半低、低”五度。随后刘复(半农)经过仪器实验测定,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阴平

55、阳平

35、上声

214、去声51。下面左图是五度音高示意图,右图是普通话四声音高升降的调形符号示意

汉语声调的调值可用数字标调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调值为:阴平,由最高的5平伸到5,记为55;阳平,由3升滑到5,记为35;上声,由2滑落到1再升滑到4,记为214;去声,由5下滑到1,记为51,如“妈、麻、马、骂”四声就记为mɑ

55、mɑ

35、mɑ

214、mɑ51。也可以用调形标调法,把四调的升降变化曲线縮減为短线条标在韵母的主元音(韵腹)上,如“妈、麻、马、骂”四声记为mā、má、mǎ、mà。

汉语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如“māmā”(妈妈)是由2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步,再如“bābāmāmā”(爸爸妈妈)是由4音节构成的2个音步。为什么是2个而不是更多或更少音节构成一个音步呢?这是由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韵律所决定的。“步”字《说文解字》训“行也”,字形是由一个正“止”和一个反“止”字上下组合而成的,“止”是带趾头的脚板形的线条化,所以趾头向前的左右两只脚板各移动一次才是一步,约80公分为一步,只移动一只脚是半步,古称半步为“跬步”,如《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的身体器官多数是成双的:双腿、双手、双耳、双眼、双唇、双鼻孔,等等。由先天生理的双数对应,映射到心理的和谐感受,成双对应的节奏单位是稳定而优美的。就是说,两个音节构成一个“音步”,是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在汉语语音上的自然反映。

《文心雕龙·丽辞》谓:“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从生理本能上看,人的心脏跳动和呼吸就是二节拍的——“呼-吸”、“噗-通”,人的坯胎在母体中孕育,就是感受、熟悉母亲心脏“噗通、噗通”跳动的二节拍节奏而长成的。婴儿抱在大人怀中感受的是大人走路的左右脚二拍节奏,自己学会走路就是不断实践二拍节奏。成人的原始劳作也多是二节拍的:采摘是手一曲一伸,砍斧是一挥一砍,锄挖是一起一落,锯割是一拉一推,织梭是一左一右,舂杵是一上一下,等等。所以,《周易·泰卦》谓“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易传·系辞上》归结世间万物为阴阳二元结构(二节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于是天地、日月、山水、男女、高低、大小、前后、远近、明暗、强弱等都表现为二元结构。故最早的诗也是二言诗,如传说中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二言(字)诗,二言对立变化,就成为《诗经》的四言诗。

一个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完全相同,如“māmā”(妈妈);也可以有或多或少变化,如“mǔqīn”(母亲)。但汉语的一个音步总是一个稳定的韵律单位,在词组、短语、句子中总是以音步(两音节)为单位来进行变换而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变化的。变化、运动是一切生命的存在要素,成规律的变动才可能形成韵律,称为“律动”。音乐要用8个音阶交替变换形成乐曲的旋律,只用一个不变的音阶“1”或“2”是谱不成曲调的。同样的,汉语也不能用同一个音步构成诗句、诗篇,音步内的两个音节可以相同,音步与音步则必须相异以形成有律动变化的韵律语句和篇章。所以格律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声调平仄必须以2音节为音步单位作变化,“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有了“抑抑|扬扬|抑,扬扬|抑抑|扬”这种变化的韵律动态美感,与人的心理韵律同步,才会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成为老少皆宜的千古名篇。

中古汉语(六朝至宋代)有“平| 上、去、入”四个声调,明朝释真空《玉钥匙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中古“平声”是无高低升降的高平伸展调形,为扬调“平”;中古“上、去、入”三调是或升或降或促的调形,为抑调“仄”。“仄”字《说文》训“侧倾也”,是人在遮盖物(厂)下低头侧身的样子,故有“偏侧、低下”之义,仄调都有下降的变化。中古的入声是带有塞音韵尾的短促调,有很短的下降形,故有“入声短促急收藏”之说。到了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广大北方方言及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入声字都失去短促的塞音韵尾,分化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即“入派三声”。这样平声字大量增多,也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即“平分阴阳”。就现代汉语普通话来看,“阴平”55由最高的5平伸到5,“阳平”35由中3滑升到高5,两个都是上扬型的声调,可称为“平调”。“上声”214由中2滑落到低1再滑升到次高的4,先为降调;去声51由最高的5下滑到最低的1,是典型的降调,两个是下抑型的声调,可称为“仄调”。

当今大众的姓名读音当然应该体现今天汉语语音的韵律美感,声母、韵母的搭配与变化当在普通话音系二十一个声母三十九个韵母范围内进行。声调搭配与变化在姓名韵律美感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主要体现为“扬”型的“平调”(阴平、阳平)与“抑”型的“仄调”(上声、去声)在音步间的和谐变换,其次因中古“入声”字较多派入今“阳平”中,今“平调”中有时又利用“阴平”与“阳平”的差异来体现变动的韵律美。

2、姓名音读在声、韵、调上的区别度

要有韵律美感,首先必须有好的听感区别度,过多的重复会造出模糊不清、含混纠结的语音团块,会带来听感的不快与厌烦,是产生不出美感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引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就是强调语音区别度在行文构句中的重要性。以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为例:chí tánɡ shēnɡ chūn cǎo,yuán liǔ biàn mínɡ qín。十个字中古声母、韵母无一重复。今普通话只有“池、春”声母同是ch,其它都不同,韵母全都不相同。正因为语音区别度大,变化明晰,读起来才会抑扬顿挫而朗朗上口,成为一念就能记牢的千古名句。

从听感层面讲,姓名音读要有清晰的语音区别度,不能模糊、含混而易误读;要有韵律美感上的朗朗上口、流畅动听,不能艰涩哑仄、拗口难读。从汉语语音分析角度讲,就是姓名用字之间声母、韵母、声调需要和谐搭配,不但要有同异相间的变化,还需形成节奏灵动的韵律美感。

语音要有一定的区别度,才能顺利交流。从听感上说,音色之间的差别越大意味着其区别度越高。比如:小鸡与蟋蟀的叫声差不多都是“叽叽叽……”的音色,语音区别度小;小鸡的“叽叽叽……”与青蛙的“呱呱呱……”音色差别大,语音区别度就很大。语音区别度过小就会产生听感上的模糊、混淆、晦涩,不利于言说、阅读和记忆。举个经验性的例子,我的孩子两岁半时,教他背唐诗,背李绅的古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很快就背会了1、2、4句,第3句怎么也背不会,反复教也不行。奇怪之余,分析一番。噢,原来该句“谁、盘”是阳平、“知、中、餐”是阴平,中古属同一个平声调,主要元音(韵腹)多相近,后三字又都是鼻音韵尾,总之是语音区别度很小。两岁半的孩子还不懂语义,只凭听感的模仿和韵律的愉悦来记诵,可以想见,音色差别如此小的这句诗,在他听来差不多是“ɑn ɑn ɑn ɑn ɑn……”的一片模糊与含混,叫他如何记得住。

所以,姓名用字的音读首先要有较大的语音区别度。姓名念起来只有音而不见字形,单名两个字,双名三个字,听感上区别度小了就听不清楚。汉语语音的听感区别,是指音节要有较高区别度,一个汉字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如取名“龚攻宫”,三字声、韵、调全同,当然不行;“龚共供”,声、韵同,只有声调平去不同,区别度过小,也不行;“龚空公”,韵、调同,只有声母稍异,也不行;“龚孔公”,有声母、声调的两项差异,稍微好一些,还是觉得绕口,说明整体的语音区别度仍然不够大。总之,名字是叫给人听的,就像音乐要有足够的高低升降变化才成曲调一样,组成姓名的音节一定要有相当程度的区别,以听感上足够区分音色为宜。语音区别度越大的名字,给人的听感越清晰,越易叫易记,也就越是好名字。

汉字一个音节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韵母又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构成,理论上一个音节有“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5个可作为语音区别的要素,如“霜”shuānɡ,声母sh、韵头u、韵腹ɑ、韵尾nɡ、声调为阴平。有的音节可以没有声母,或没有韵头(介音),或没有韵尾,但韵腹(主元音)和声调是汉语音节最起码的两个要素,如“阿”ā,韵腹是ɑ,声调是阴平。因此,音节总体听感的语音区别度大小,首先取决于韵腹的区别(主元音的洪细差别),第二是声调的区别(平仄升降变化),第三是韵尾的区别(无尾或元音韵尾开音节、鼻辅音韵尾闭音节的区别),第四是介音的区别(开、齐、合、撮的口型差别),最后是声母辅音的区别(音节开头辅助音的发音部位和方法的差别)。于是,“主元音的洪细(韵腹)→音高升降的抑扬(声调)→收尾的开闭(韵尾)→韵头的口型开合(韵头)→音节前部辅助音的位移(声母)”,形成了影响音节总区别度的重要性递减的连续统。

韵腹(主元音)区别的重要性,如:取名“胡武”húwǔ,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同,很绕口;“米玛”mǐmǎ,声调、声母全同而韵母主元音有洪(ɑ)细(i)差别,听感就明晰多了。三字名“古如都”,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都是u,区别度不高,很绕混;“徐如云”,声调、声母有别,而韵母主元音是音色很相近的u、ü,区别度不够高,也较绕口,若破一破,作“徐可云”,韵母主元音为u、e之别,区别度就大大提高了,听感会很好。韵腹主元音首先是洪音“ɑ、o、u(ü、)”与细音“i(ï、ï)、e”的区别度最大,其次是“ɑ”与“o、u”、“i(ï、ï)与“e”的对应区别,“o”与“u”、“u”与“ü”、“i”与“ï、ï”的区别度都很小,姓名用字间一定要注意挑主元音区别大的做韵腹以提高语音区别度。在众多的主元音中,取名字最易发且响亮动听的是“ɑ(a)”,婴儿张口发的是ɑ,所以各语言不约而同呼父母为“bɑ爸、mɑ妈”,医生查大人感冒发炎也是让张口发“ɑ…”,俄国人名尾元音最爱用a 而译作“……卡、沙、拉、佳、莎、雅、娃、娜”等,世界最畅销的饮料是“可口可乐”CoCa-CoCa,中国则是“哇哈哈”wɑhɑhɑ,好胶卷“柯达”是快门清脆的“kɑdɑ”声,人类最欢快的笑声都是“哈哈哈……”(hɑhɑhɑ……)。

韵尾区别主要是开音节韵尾(零尾、元音尾)与闭音节鼻辅音韵尾(n、nɡ)的对应区别,“龚弘农”都有nɡ尾,重复呆板。“龚坛农”有n、nɡ尾,也改善不了多少。很多地区方言前鼻音n与后鼻音nɡ不分,“n、nɡ”两韵尾区别度较小。“龚开农”有元音韵尾i与鼻辅音韵尾nɡ的较大差别,听感就清晰多了。

韵头介音的区别,齐齿呼i、合口呼u、撮口呼ü与开口呼ɑ、e(非介音)的区别最大,齐齿呼i与合口呼u、撮口呼ü的区别较大,合口呼u与撮口呼ü的区别最小。“吴婉媛”有介音u、ü,很绕口;破作“吴嫣媛”,有介音i、ü区别,好很多;再作“吴霭媛”,有ɑ对ü,显得更好。

声母辅音的区别,发音部位分组:唇音b、p、m、f;舌尖前音(平舌)z、c、s,舌尖中音d、t、n、l,舌尖后音(翘舌)zh、ch、sh、r;舌面前音j、q、x,舌面后音(舌根)ɡ、k、h。唇音与舌音各组区别最大,舌尖与舌面区别次大。舌面两组,j、q、x只与细音韵母i相拼,ɡ、k、h与洪音韵母相拼,区别还是比较大的。舌尖前、后两组最易混淆,南方人多平舌、翘舌不分,最好不要混用这两组声母,如“师思帅”声母为sh、s、sh,很绕。d、t、n、l是塞音与鼻、边音,与塞擦音及擦音的z、zh两组差别较大,只是“n、l不分”是很多人通病,“那拉妮”声母为n、l、n,很绕口。各组声母之间是发音方法的区别,鼻音与其他音的区别最大,塞音与擦音的区别次之,送气与不送气音区别最小,“皮必备”声母为b、p、b,不送气与送气的差别小,很绕口,相声的绕口令主要是绕声母相同相近的字音。

声调的区别主要是平调(阴平、阳平)与仄调(上声、去声)的抑扬变化。仄调的上声与去声差别较小,语音区别度不高。姓名喜用扬调的平声字,全用平调的姓名不在少数,故平调的阴平、阳平有二度区分的作用,帮助体现整体音读的区别度。声调和谐搭配问题在下面的音步韵律协调中展开深入讨论。

3、姓名在音步内叠音的节奏美感

汉语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一个音步就是一个韵律变换的单位。就姓名而言,二音节双字名是一个音步,加上单字姓,是三音节二音步,如为二字复姓就是四音节二音步;单字名一音节与单字姓组成二音节一音步,与二字复姓组成三音节二音步。姓名音读的基本韵律形式就有:1)姓∣名名;2)姓姓∣名名;3)姓名∣;4)姓姓∣名。“∣”是音步切分点,也就是韵律节奏的变换点。

国际标准交谊舞的舞步节奏变换,左右脚各移动一次为一个节奏变换点,可称为一个“舞步”。生理、心理惯性是:左脚前迈一下,右脚也随之前迈一下,然后左脚后退或侧移一下,右脚也必然随之动一下,所以必然是二foot(译为步,单脚移动一次)组成一舞步。“四步舞”二舞步的节奏变换是“嘭嘭∣嚓嚓”。“三步舞”二舞步的节奏变换是“嘭∣嚓嚓”或“嘭嘭∣嚓”;“三步舞”是旋转式的狐步舞,有一个旋转间的停顿,加上停顿的半拍实际上是“嘭0∣嚓嚓”、“嘭嘭∣嚓0”,可看成是“四步舞”的变式。那么,姓名的2)式相当于“嘭嘭∣嚓嚓”,1)式相当于“嘭0∣嚓嚓”,4)式相当于“嘭嘭∣嚓0”。可见音步的韵律与舞步的韵律一样,都与人两脚对应移动的节奏相应,都是人生理、心理韵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双字姓名的叠音。双字名二音节是一个音步,音步内的两个音节是可以重复的,古人称为“叠音”,《诗经》“关关雎鸠”、“桃之夭夭”中的“关关、夭夭”,汉诗“行行重行行”中的“行行”,唐杜甫“车辚辚,马萧萧”中的“辚辚、萧萧”,宋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等,都是叠音词。古代先是女子名用叠音字,汉末翟宣的后母名“练练”,南朝齐名妓有“苏小小”等。唐代叠音人名很普遍,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有“唐双名美人”条:“元稹妾名莺莺,张佑妾名燕燕,柳将军爱妓名真真,张建封舞妓名盼盼。又善歌之妓名好好、端端、灼灼、惜惜。钱唐杨氏曰爱爱,武氏曰赛赛,范氏曰燕燕。天宝中贵人妾曰盈盈,大历中才人张红红、薛琼琼。杨虞卿妾英英。”又《唐语林》有“郑举举”;《北里志》妓有“王苏苏、王莲莲、张住住”;《云溪友议》有妓“李端端”等;敦煌文书S514号有女户主“李仙仙、张介介”等。宋代,《梦粱录》有“唐安安、季惜惜、吕双双、胡怜怜、沈盼盼、普安安、徐双双、熊宝宝”;名妓“李师师”(shāi)更为著名;辛弃疾有两个小妾以姓为名,一个姓田叫“田田”,一个姓钱叫“钱钱”。元代,《青楼集》有“李心心、于心心、于盼盼、魏道道、赵真真、汪怜怜、顾山山、孙秀秀”。明末有“陈圆圆”,等等。男子取名用叠音字的极少,三国有个“董袭袭”,唐大历中敦煌县有个“张妹妹”,元末河南有个“王保保”,清末有个“刘少少”等。

汉语音韵研究者发现,凡是“小称”都含有爱意,西方语言也一样。叠音是小称的一种形式,幼儿初学说话,称喜爱的人或物多是叠音的,如“吃糖糖、玩狗狗”等,国宝大熊猫可爱,取名多是叠音字。所以古代叠音双名总是用于女性名字,且主要不是正妻、闺秀,而是小妾、妓女才大量使用,表示怜爱之意。今天,这样的社会背景消失了,叠音双名在女子名字中占很大的比例,是很能产的女性取名方法,象“婷婷、芳芳、平平、真真……”等女性叠音名少说都是以万数记的。

今人姓名有二字同形、异形叠音的,如“丁丁、俞俞、周周、梅梅……;方芳、林琳、田甜、金津、刘流、倪尼、杨扬、黄煌、谭谈……”等,是双名叠音的直接变化形式。有三字姓名中二字异形叠音的,如“穆木天、郑正秋、周凉量、张辛欣……”等;有三字间隔叠音的,如“石安石、胡小胡(同形间隔叠音)、杨可扬、陈白尘、颜一言、黎初梨(异形间隔叠音)……”等。还有只是略变声调的准叠音,如“金近、巍巍、李初梨、王若望……”等。这些都是双名叠音的各种变化形式。这类名字,或直接叠音含怜爱意,或有叠有变,有起有伏,都具有很好的节奏美感。如果重名率不高,这类名字是听感亮爽、节奏优美的,尤其适用于女姓取名。

小称音读含有怜爱之意,在名字后加“子、儿”等元音象童音一样又尖又细的词尾,也表示小巧可爱意味,多用于小名或爱称。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五“北方婴儿命名”条:“京师人家婴儿僮仆,喜用儿字命名,如来升儿、进喜儿、成儿、定儿之类甚多。按六朝时,有大将张敬儿、张猪儿,隋炀帝时,有大将来护儿、甄瞿儿,是古之仕宦且有此名,不独闾里之儿矣。又山东乡俗,小儿乳名惯以某子呼之,如犬子、二子、喜子、禄子之类,在在皆是也。”小称名字用“儿、子”尾,南方一些地区也有,以北方广大地区更为常用。小名用“阿”作词头(前缀)也是小称的一种,来源甚古,多见于史籍。汉武帝之陈皇后小名“阿娇”,汉末曹操小名“阿瞒”、刘备子小名“阿斗”,晋初王名“阿童”,东晋陶渊明的儿子陶俨小名“阿舒”、陶俟小名“阿宣”,南朝梁代刘孝绰小名“阿士”,隋炀帝杨广小名“阿”,唐玄宗李隆基小名“阿瞒”,五代杨光远小名“阿檀”,等等。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八曰:“俗呼小儿名,辄曰阿某,此自古然。”赵翼解释其原因:“各处方言不同,而以阿呼名,遍天下无不同也。本朝国语亦以阿、厄、漪起,而余随征缅甸军中,翻译缅文亦多阿、喀、拉等音。凡发语未有不起于阿者,则此乃天地之元音,宜乎遍天下不谋而同然也。”“阿”(a)是人张口就发出的一个元音,婴儿发出的第一个元音是a,第一个辅音是闭口鼻m,组成第一个音节是ma,而第一个听到的是他母亲,所以东西方多种语言都呼母亲为ma,父亲称ba或fa,都用元音a。赵翼竟然能用现代语言类型学的眼光从音理上来说明阿的用法,实在有趣。这足以说明“阿”字头的名字也是表怜爱之意的小称。名字前后加前缀“阿”、后缀“子、儿”形成表怜爱的小称,实际上也是双名叠音更远一些的变化形式。

双字姓名的双声、叠韵。汉字音节由声、韵、调组成,两字声母相同谓之双声,两字韵母相同谓之叠韵。将叠音二字的韵母略作改动就形成双声,将叠音二字的声母略作改动就形成叠韵,“双声、叠韵”其实就是“叠音”的变体。

远古人名“轩辕”为叠韵,黄帝居轩辕谷,因以轩辕为名,其后裔以之为氏,如唐有“轩辕集”,宋有“轩辕损”等,今江苏泗洪还有姓“轩辕”的家族存在。古有姓名二字叠韵者,如“杨雄、杜甫、李益、彭更、匡章”等;有姓名三字叠韵者,如汉代的“郦食其”,唐代的“刘幽求”、五代的“高敖曹”等。清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七:“钱竹汀宫詹云:古人以二字命名者,多取双声叠韵,与夷、梨来、涛涂、弥明、弥牟、灭明、由余、余姚,皆双声也。尨降、台骀、鉏吾、围龟、且居、髡顽、州仇、魁垒,皆叠韵也。”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列举古人双声名如:宋殇公名“与夷”、齐管仲名“夷吾”,晋公子名“奚齐”,秦二世名“胡亥”等;列古人叠韵名如:周乐官有“伶州鸠”、孔子时有“颜仇由”、晋大夫有“知徐吾”与“陈须无”、鲁国有“叔孙州仇”,秦有太子“扶苏”等。

今人姓名二字双声如“郑重、张铮、金剑、顾工、李露、戴聃、吴为……”等;二字叠韵如“张扬、李季、郭廓、路途、张旺、蓝曼、汪刚……”等。名字的双声、叠韵与叠音一样,也是追求听感上的节奏和美,因稍有改动,其动态更富于乐音美感,双声有顺畅之感,叠韵有回荡之气。小姓取单字名,双声、叠韵法比叠音法更好,既有节奏的爽亮,又有灵动变化的气韵之美。

双音节二字名可以重叠,双声、叠韵、前缀“阿”和后缀“子、儿”等二字名都是叠音的变化形式,含有亲切怜爱的意味,听感上有爽亮的节奏,合乎名字的韵律美。就声调音高而言,小称总是以高尖调式表示柔弱可爱。女声总是比男声高而尖细,进攻者的声音总是低沉厚重有力,求助者的声音总是高尖娇柔,男人谈恋爱时会把声音变得高细以示爱意。音步内二字叠音及其各种变式多含小称爱意,因此多是高升式的平调,后一音节尤爱趋高,如“牛牛”(阳阳)读成“niúniū”(阳阴)更显得怜爱,“妹妹”(去去)在台湾读“měiméi”(上阳)示可爱,后来干脆改写成“美眉”而传遍大陆。

单字名加姓的二音节姓名合成一个音步,是二字名的对应形式,故也可以重复,如“陈晨”相当于“晨晨”、“洪宏”相当于“宏宏”等。二字名加上姓就成为三音节二音步了,音步间一定要有变化才能够形成流动的韵律结构,所以“陈∣晨晨”或“陈陈∣晨”、“洪∣宏宏”或“洪洪∣宏”都不好,音步间没有变化,就显得呆滞而不灵动,不是好名字。音步间的韵律协调与变化,下面有专题讨论。

4、姓名在音步间必须变换音读而形成动感韵律美

舞蹈的节奏在舞步间是一定要变换的,“嘭嘭∣嚓嚓”、“嘭0∣嚓嚓”或“嘭嘭∣嚓0”,都是后一舞步的节奏与前一舞步相异,才能形成动感的韵律美。同理,姓名的音步间必须形成听感明显相异的变换,姓名的音读才会有韵律协调之美感。就最常见的三字姓名而言,姓是前一个音步,二字名是后一个音步,前后音步必须有声、韵、调上的明确区别才有动感韵律,否则就死板而拗口。

音步间声母重复的,如“包∣波邦”声母都是b,重复拗口,若是“石∣波邦”、“宋∣波邦”等会好一些。“邓聃登、姜嘉江、李罗路、冯芳菲、古国高、张展帧、黄华桦……”等名字听来很绕口,主要是因为不同音步的声母完全重复。

音步间韵母重复的,如“胡∣筑夫”韵母都是u,听感十分含混,若是“郝∣筑夫”、“韩∣筑夫”就好得多了。“李既济、齐吉利、夏亚珈、姚潮涛、叶列野、周秀绸、何格克、盖凯来、史致治、游侯寿、周狩仇、朱图书、胡富夫、余曲墟、于玉驹……”等,音步间韵母全同,听感混茫而难别。

音步间韵尾重复的,如“张∣昌商”韵尾都是后鼻音韵尾nɡ,一片“哼哼”之声,若是“李∣昌商”、“戈∣昌商”会好很多。“颜延年、林廷信、孙韵伦、殷酩龄、金晋琴、颜酽烟、袁远泉、兰翰侃、来泰海、芮葵慧、黄光旷、凌庆卿、景醒影、张长刚……”等收尾相同,听感上的区别度很微弱。

总之,音步内二音节叠音、双声、叠韵都容易发音,听感明晰而节奏优美。二音步至少有三个音节,连续发三个以上同样的音,不论是声母、韵腹还是韵尾,都是费力的,听感上是呆滞而模糊的。所以,音步与音步(姓与双名)一定要有变化,最好是诸项都变,如果有一项相同,其他项原则上都需变异。音步间不但不能完全重复,相近度过高的语音要素也应避免连用:合口呼与撮口呼、前后鼻音韵尾、平舌翘舌的舌尖声母及韵母、同组声母的送气与不送气音等,都是连用而语音区别度不大的,比如“苏∣淑茹”韵母主要元音都是u,读起来都撅着嘴唇不变而显呆滞,改为“苏如云”有u有ü,仍然区别度不高。“张参刚、颜一烟、薄袍懋、邓腾龙、葛可贺、支辞诗、齐吉喜、鲁兰娜、苏旭初……”等,都是因各种音近而形成音步间区别度不够的名字,念起来拗口而别扭。有学生播音员问“许茹云”这个名字为何念来总不顺口,请看xǔ∣rúyún,极近的主元音ü、u、ü连发之难是绕混的主要原因,声母x、r是摩擦音相连而难发,rúyún阳平调连发也较难,三难相加,当然绕口了。

姓名音读的韵律变化在音步间体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声调音高的抑扬变化,故需列专题进行讨论。

5、姓名在音步间声调变换而形成韵律的协调

声调,是汉语音节中区别性特征最为外化的要素,也是汉语最突出的语音特点之一,印欧语系语言(英、法、德、西、俄等)都是无声调语言,故老外学汉语最难掌握的就是声调。汉语的声调从中古(魏晋南北朝)以来就成为汉语诗文韵律构成的主要成分,到盛唐达到鼎盛期的格律诗,主要是以声调的平仄变化来构成韵律节奏变化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间形成抑扬顿挫,诗句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中古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中古的“平声”是平,“上声、去声、入声”是仄。经千百年变化,到近现代汉语,入声消失,平声分化为二,故现代普通话成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如前所述,在姓名韵律分析中,我们把普通话平展及上升型的“阴平、阳平”称为“平调”,把下滑型的“上声、去声”称为“仄调”。平调是“扬”,仄调是“抑”,平仄相间交错就形成抑扬顿挫的动感韵律。名字应多以延展绵长的平调收尾,读来响亮悠远。

取名字的“平调字偏好”。由于平调(阴平、阳平)字相对音高要高一些,且调形延展上扬,故有积极向上的意蕴。姓名在含义上一定要积极向上而避忌颓废阴郁,在读音上力求清爽嘹亮而避忌含混低弱,所以取名用字选用平调字的很多,是一种不待言说的心理趋势。语言学家林涛先生说,他祖父强调给孩子取名字尽量避免用仄声字,因为仄声字叫不响,所以林家至今五代人的名字多用平声字,叫起来铿锵悦耳而亮爽动听。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谈写作体会说:“我给小说人物起名字常常煞费苦心,我喜欢扬,向上;而不是抑,向下。如:桃红、桑青、……”。

我指导本科生陈萍萍、黄烨祈、童宁宁完成的《武汉大学汉族学生姓名的定量分析》(武汉大学“大学生科研项目”2009),统计05—08级在校汉族本科生31532个有效姓名,得61901个名字用字。其中,平调字42892个,占70%,仄调字19009个,只占30%。音步内叠音、双声、叠韵的二字名绝大多数是平调字,二字姓名的“名”为平调字的占73%,三字姓名的最后一字为平调的占77%。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取名字的确存在“平调字偏好”的心理趋势。

二字姓名的声调变化较自由。二字名是一个音步,单姓加单字名的二字姓名也是一个音步,音步内是可以叠音或叠韵的,所以二字姓名可以是同调的,也可以是变调的,“平平”调与“平仄”、“仄平”调比例略相当,都在40%以上,“仄仄”调只有9%,较少用。可见还是平调字用得多。

三字姓名为二音步结构,可以有“平∣平平”的“三平调”,但最好不要是同声韵的“三阴平”、“三阳平”,如“方芳芳”、“兰岚岚”之类,就显得重复僵硬;若是“卢芳芳”(阳阴阴)、“关岚岚”(阴阳阳),有音步间的阴平、阳平变化,且有声母、韵母的变化,就能构成音步间音读交错的动感韵律美。但是,“仄仄仄”的“三仄调”是极为罕见的,若叫“李依依”(上阴阴)也还可以,叫“李丽丽”(上去去)就绕口了,叫“李里里”(上上上)或“历丽丽”(去去去)就更不行了。可见,音步间的声调变换是姓名韵律美感的基本要求。“张湘霜”(阴阴阴)、“冯童隆”(阳阳阳)、“柳景选”(上上上)、“镇庆印”(去去去)等,尽管声母、韵母上有较大的区别,但都因音步间声调完全相同而显得平直呆板,缺乏动感,很绕口难念,绝不是好名字。张书岩、王保福《起名指南》(群众出版社1991)据抽取北京988个人名所作的一份调查,归纳出人名用字的声调分布约为四类:1)三字同调,读来费力、单调,有51个,占5.2%;2)相邻二字同调(三字姓名的前或后二字),有抑扬变化,读来感觉较好,有265个,占26.8%;3)

一、三字同调,因中有间隔而生变化,读来顺口,有246个;4)三字异调426,起伏跌宕,更易上口,后两项占68%。说明人们下意识中是遵循姓名音步间声调变化的需求规则的。

三字姓名的平仄优化搭配情况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我们的统计数据来看,“仄平平”的概率最高,“平平平”(实际上含有“阳阴阴”和“阴阳阳”的音步间声调变换)居第二,“平平仄”与“平仄仄”居第三,“平仄平”居第四,而“仄仄仄”最受排斥而极为罕见。“末字平调”与“音步变调”比起来,后者较为重要。如“张庆长”(阴去阳,平仄平)总被人下意识地念成 “张长庆”(阴阳去,平平仄),隐含了“音步”的先决因素。平调结尾的“平—仄—平”是三音节间的单个音节在变换,“平平∣仄”是音步在进行韵律节奏的变换,当然后者在韵律听感上优于前者。

四字姓名是两个完整音步的韵律转换,搭配的自由度与完美度比三字姓名要大很多。就现有不多的四字姓名作统计,合诗词平仄律的“平仄平平”与“仄仄平平”占绝对优势,“平平平仄”较少,“平仄仄仄”更少,“平平仄平”最少。四字姓名可以出现阴平、阳平交错的“平平平平”调式如“欧阳林风”(阴阳阳阴)等,但不大可能出现“仄仄仄仄”的调式。四字姓名在韵律变换上的空间很大,怎么变都容易体现音步间的相异原则,容易形成听感上的韵律之美,这也是四字名大有发展前景的因素之一。就单个字音声调的韵律色彩而言,阳平高昂向上、去声果敢有力而读来铿锵洪亮,多为男名所常用,如“文、明、鹏、龙、宏、煌,亮、尚、浩、庆、剑、毅”等。而阴平清脆悠扬,读来亲切柔和,多为女名所用,如“芬、芳、花、娇、春、英、清、珍、晶、新”等。

总之,姓名音步间的音读需要错杂相间,才能形成抑扬顿挫的动感韵律美,才会悦耳动听。实际上,真正的错杂相间是声、韵、调的综合运用,只是为了说解的方便,我们才分解开来逐项分析,使用时其实是综合考虑、整体把握的。都说“毛泽东”是佳名,不但意蕴好,听感上的韵律也是和谐优美、爽亮动听的:máo zé dōnɡ,主元音ɑ、e、o响亮且相互区别清楚,最后一字用后鼻韵尾nɡ显得洪亮悠远而区别于前二字的无韵尾元音,声母m、z、d是双唇鼻音、平舌塞擦音、舌尖中塞音的明晰区别,声调“阳阳阴”稍抑后扬显得平稳悠长,区别度高、搭配适宜、洪细交替、鼻舌变换、抑扬顿挫而富于穿透力,当然韵律优美、易读而又动听了。

整体把握、调整、优化姓名意蕴和韵律的途径有很多,综合利用上述各条知识,多加思考,就能在应用实践中创造出佳名来。如:二字姓名“郝汉”谐音“好汉”,意蕴不错,韵尾有别,只是声母相同、主元音相同、仄仄调同而多有不美,且二字姓名还可能重名率高,就可以在后面再加一字来作调整,譬如加个平声字“关”作“郝汉关”(仄仄平),就把声母、元音开合口、平仄调的变换都调整好了,韵律也就优美多了。再如:“彭友”谐音“朋友”,易重名,可在中间加“良、善、长、方、远”等字,成为“彭良友、彭善友、彭长友、彭方友、彭远友”等三字姓名,增加了新内容,拓展了韵律美的优化组合空间,又避免了重名,是综合治理的好办法。

最后,引一段网络上男友写给心爱姑娘的情书作结语,以便体悟名字所含的美妙韵律:“……归来时,我的耳边依旧回响着那微风吹着树叶的声音,那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那各种鸟儿的歌唱,……这些美妙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在我的耳畔鸣起天赖般的梵呗。这时,我忽然想起你的名字:古韵铃,与这声音是多么的相像?优美的韵律和银铃般的声音与那天赖之音相结合,在我的心中产生共鸣。铃,我忽然发现,我们之间虽有千里之隔,但我们的心确是相通的。不然为何你时时在聆听我内心的声音。”

第四篇:辩论技巧与方法汇总

初级伎俩(常用,但是稍微注意一下可以发现)

1。极端思维:认为事物只有两个极端,如果不是一个极端就必然是另一个极端,没有中间状态。

举例:

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人要都是好的张三怎么被骗的那么惨?

2。逆命题思维:将一个正确的命题的逆命题直接使用。

举例:

五毛党都说xxx是错误的,你也认为xxx是错误的,所以你必然是个五毛党。

3。否命题思维:将一个正确的命题的否命题直接使用。

举例:

如果我能把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灭我对你爱情的火焰。我能吗?不能,所以我并不爱你。

4。用必然代替概率:将一个概率较大的事情认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举例:

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就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大学,找不着工作我看你怎么办!

5。不完全归纳:将几次个别事件归纳为规律

举例:

河南人都是骗子。

6。时间因果:将时间上相邻的事情当作是因果关系。

举例:

昨天你们IT部门搞了一次服务器升级,晚上我的电脑就不能开机了,你们能不能把服务器恢复原状?

7。利用感情:将逻辑问题避开而转为感情问题。

举例:

妈妈是世界上最心疼你的人,怎么可能跟你说错的呢?

8。模糊论题:论题本身非常模糊,不具备可证伪性,一切都能有其他解释。隐蔽性在于所有的解释都存在合理性,而且论题本身不可证伪,也就无从辩驳。

举例:

你看张三,干尽坏事,现在瘫在床上了。李四也干尽坏事还好好的——那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9。存在即合理:将命题和存在的事情联系起来,并用之说明存在的正确性。

举例: 那么多人都买XXX产品,一定没有问题。

10。拒绝逻辑:否定一切逻辑推理,只有自己是正确的。

举例:

你说一千道一万,我儿子就是不可能作出这样的事情来!

隐蔽伎俩(一般人时不时都会上当,不信您试试下面几个例子,看看能不能一眼看出错误。)

1。单向思维:和“极端思维”类似,单向认为在一个问题上只存在两个观点,只要一个错误,另一个就正确,即“和错误的不同就是正确的”。这种形式往往是隐形的,在论辩中经常使用,主张对方是错误的,而将其后的逻辑推理部分(我方和对方的观点不同,所以我是正确的)隐去。

举例:

XX党严重贪污腐败,因此,为了国家的前途,必须换掉XX党。

2。过度概括:将一个正确的命题进行过度概括,并仍当作正确的命题来使用。实际中使用往往隐去概括的部分,直接使用概括后的命题。

举例:

有氧运动有益健康。

3。偷换概念:将一个概念变为另一个近似的概念,隐蔽性在于利用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省略,偷换本身可能看来无懈可击。

举例:

肥胖会导致多种疾病,所以一定要少吃。

4。按图索骥:先有一个结论,然后根据这个结论寻找支持的论据,隐蔽性在于正面论据都是真实的,无可辩驳,而反面论据没有列出,普通人也不一定有精力去寻找反面论据。

举例:

张三有多恶心,请看看XXX文章就知道,里面记述了他是如何酗酒、吸毒的还被公司解雇的。

5。诉诸差异和特殊性:认为只要存在差异,就不能使用规律。这种隐蔽性在于隐去了大前提,而小前提无可辩驳。

举例: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7。因果倒置:将结果当作原因。隐蔽性在于有时候因果性非常复杂,或者论证需要用高深的专业知识,普通人可能不懂。

举例:

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只要控制住物价,就可以控制通货膨胀。

8。联系因果:将有联系的东西当成是有因果性的。隐蔽性在于联系性可能非常紧密,如不仔细思考会让人觉得就是因果关系。

举例:

科学问题科学家说了算。

9。诉诸思维倾向或定式:利用人们常有的思维定式或倾向。隐蔽性在于否定命题等于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很难察觉。

举例:

XXX幼儿智力开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0。断章取义:割裂或引述无关紧要的话。隐蔽性在于大多数情况下完整的话都不为人所知,容易被误导。

举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大家要努力学习啊!

================================分割线================================经过这个帖子发现了一个新的常犯的逻辑错误:

11。长文逻辑:很长的文章,如果其中大部分逻辑都没问题,一定整个逻辑都没有问题。

例子:

本文,上面初级伎俩的第三原来的例子是:

你要是爱我,就不会忘记我的生日。今天我生日你竟然给忘了,你不爱我了。很明显是个逆否命题,没有逻辑错误,是举例不当。

第五篇:演讲技巧与方法

演讲中语言技巧

演讲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演讲语言运用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演讲的社会效果。所以要想提高演讲的质量,就必须研究和掌握演讲的语言特点。那么,演讲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一、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揭示出它们的本质和联系。只有准确的语言才具有科学性,才能逼真地反映出现实面貌和思想实际,才能为听众接受,达到宣传、教育、影响听众的目的。要想使演讲的语言做到准确,应当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1、思想要明确。演讲者如果对客观事物没有看清、看透,自已的思想尚处模糊状态,用语自然就不能准确。所以只有思想明确了,才能使语言准确。

2、具备丰富的词汇量。词汇的贫乏,往往会导致演讲语言的枯燥无味,甚至词不达意。要想使演讲语言准确、恰当,演讲者必须占有和掌握丰富的词汇。为了准确地概括事物,就需要在大量的、丰富的词汇里,筛选出最能反映这一事物、概念的词事语来。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词的感情色彩是非常鲜明而细微的,只有仔细推敲、体味、比较,才能区别出词语的褒贬色彩。例如,一个人死了,由于感情不同,用词也不同,如可用“牺牲”、“去死”、“走了”、“死了”、“完蛋了”、“见上帝去了”等等。这些词表现的虽然都是同一个意思,但其感情色彩却是截然不同的。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4、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在这方面,毛译东同志堪称代表。他在演讲中经常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比如在《反对党和八股》、《学习和时局》这两次演讲中,就用了“再思”、“行成于思”、“心之官则思”等文言词语。

二、筒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要做到语言的简洁,必须对于自已要讲的思想内容经过认真地思考,弄清道理,抓住要点,明确中心。如果事前把这些搞清楚了,在演讲时至少不至于拖泥带水,紊乱芜杂。还要注意文字的锤炼和推敲并做到精益求精,一字不多,一字不易。

三、通俗性。如果演讲的语言不通俗,听中听不懂,就要影响演讲的效果。为了使演讲的语言通俗平易,我们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要一动笔就往书面语言上靠。写完后自已照稿念一念,看看是否上口,然后把那些不适合演讲的书面语改为口语化的语言。其次,要注意选择那些有利于口语表达的词语和句式。双音节和多音节的词语比单音节的词语容易上口,而且也好听。如“我要写演讲稿时”就不如“当我要写演讲稿的时候”好听。

2、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马克思曾经说过:“你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写就怎么说”。它告诉我们,不管“说”也好,“写”也好,都要用自已的语言,而不是别人的语言或现成的语言。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3、要说自已的话。有些演讲者,爱使用一些“时髦”词,或是套话,或是从报刊、书籍上摘抄下来的,生硬的拼在一起的话。这样的语言听起来挺“新鲜”,究其实却内容干瘪,缺乏生活的真实。用自已的话讲,可能看起来很朴素、很普通,但却更真实自如,更富有演讲技巧与方法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体态语言,使讲话“艺术化”,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能写出好的演讲稿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重要。如果演讲者语无伦次、拖泥带水,那么即使有超凡脱俗的智慧,也无济于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讲家,一方面要注重平日里的锻炼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下面咱们从六个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一、演讲的姿势

1、演将的姿势是成败的关键。要让身体放松,不能过度紧张。太紧张不但影响发挥,而且对语言的表达也会背道而驰。

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决窍之二是想办法扩散并环节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二、演讲的视线

在大众面前说话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以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你还是不能漠视听众的眼光。尤其当你站在大庭广众面前的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紧张。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和善的人群,对巩固信心来说帮助很大。

三、演讲时的面部表情

1、演讲时的面部表情如何会给听众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喜悦、焦虑等情绪会毫无保留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由本人的意愿来控制的。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缺乏自信,演讲就失去了应有的风采。

2、演讲不能低头,人一旦“低头”就会显得没有自信,倘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采取“缓慢讲话”的方式会使情绪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全身上下也能泰然自若起来。

四、演讲时的服饰和发型

服装也会带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灰色或蓝色服饰,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的印象。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着稍微花俏一点的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为主。其次,发型也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整体形象对演讲的本身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功效。

五、演讲的声音和腔调

1、演讲的语言必须做到发音准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流畅、传神,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2、演讲对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动听。所以,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揣摩,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效果。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有以下四个特点: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晰,铿锵有力,悦耳动听;(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起伏而变化;(4)有感染力,即声音有磁性,能吸引听众,引起共鸣。

3、语言流利、准确、易懂

恰到好处的表达,恰如其分的表述,给人一种听觉盛宴的享受,演讲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4、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速,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声情并茂。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演讲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六、演讲的速度和发音

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讲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就出现底气不足,感觉口干舌燥、声音走调。这些都影响演讲效果的发挥。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双目平视、全身放松,无论是站立还是坐姿,胸部稍向前倾,腹部自然内收。吸气方法是:扩展两肋,向上向外提起,感到感到腰带渐紧,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后腰有撑开感。横隔膜下压腹部扩大胸腔体积,小腹内收,气贯“丹田”。用鼻吸气,做到快、缓、稳。呼气方法是:控制两肋,使腹部有一种压力,将气均匀地往外吐,呼气时用嘴,做到巧妙协调。

锲而不舍金可镂,水滴石穿贵有恒!只要坚持不懈,人人都能把握演讲的要领,只要持之以恒,个个都能成为出色的演讲小明星。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找讲师、公开课,上诺达名师网,中国最大的培训平台 http://qy.thea.cn/

下载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取名字的忌讳与技巧之取名的方法与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面试技巧与方法

    关于面试一、面试的种类:1、问答式面试:一问一答的形式,属于最常见的一种。2、讨论式面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考查应试者的团队合作能力与领导能力。在这种面试中切忌出现那种刻......

    答辩方法与技巧

    答辩技巧; 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叫***,来自**班,学号**,我论文的题目是《**********》。本篇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

    审计询问方法与技巧

    审计询问方法与技巧 询问是审计工作中一种十分常见、常用的方法,无论是审计还是审计调查项目均是如此。实践表明,询问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对审计工作质量、权威以及审计人员形象......

    沟通方法与技巧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沟通方法与技巧心得体会(精选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雅思考试准备方法与技巧

    雅思考试准备方法与技巧雅思考试在中国骤然火爆,是近两年的事。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赴英联邦国家留学,别无选择,必过雅思。第二,由于申请人数激增,加拿大移民局采用雅思考试成......

    个人简历的方法与技巧

    个人简历的方法与技巧一、毕业生选用哪种简历类型成功率最高现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使用Word里面的简历模板来制作求职简历,这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制作出来的简历美观大方,一目了......

    演讲技巧与方法(五篇材料)

    演讲技巧与方法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

    培训技巧与方法5篇

    培训技巧与方法 一、实用培训的基本理念 – 实用性、参与性 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胜过一吨重的说教。 1. 让学员成为你备课与上课的中心 2. 请尽量让学员觉得是他们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