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周宏春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及政策建议
周宏春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形成新的执政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要不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专家态度趋于一致。本文也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供大家讨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研究提出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高能效、低排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通过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标准、标杆,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第四,提高认识,鼓励利益相关方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应加强相关的舆论宣传。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消费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关于天津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几点建议
关于天津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几点建议
陈柳钦
(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
近年来,天津的发展进入了环境与发展全面转型时期,迫切需要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居环境品质,为北方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示范。为此,构建“低碳天津”已成为我们的新使命。天津市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当务之急要着力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要结合天津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从天津市的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在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市委、市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天津市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八”化: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从而将天津建设成为“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
天津市要在战略框架的指导下,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推出低碳新政。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天津市“十二”规划的编制,尽早制定天津市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为低碳发展提供战略导向。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天津市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天津市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http://jkwtrl.com
二、着力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产业为支撑,把打造低碳产业作为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是以低碳生产为推动力,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拓展电子商务,推动低碳创业,开发低碳科技,开展低碳设计,倡导能源合同管理,培育静脉产业等方式,推进生产过程的低碳化。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增能耗和新增碳排放,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新能源
等低碳、高效产业,严格控制高碳排放产业的引进和扩张,使天津市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
二是将低碳经济理念引入传统产业,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改造”。积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形成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动天津市产业结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用高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生产工艺,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能源利用水平,坚决淘汰高耗能产业。建立典型低碳产业示范园区,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作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大低碳技术和标准推广应用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低碳产业高地。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并大力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主的新能源、以碳纤维为主的新材料和以LED为主的新光源。要着力打造低碳科技园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际动漫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和“文创”产业基地,一系列“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天津市打造低碳产业高地的佼佼者。
三、以“低碳经济试点区” 探索低碳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模式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我国正在进一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天津市要积极向国家或世界自然基金会争取低碳城市试点,同时着手设立低碳经济试验区。目前可以考虑结合天津市和滨海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在优化开发区或重点开发区选择低碳经济试点区,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投资,改造或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示范区;可以考虑安排一批低碳经济重点开发项目,从资金、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同时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积极为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可推广、可复制、可延伸的发展模式。
四、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所谓碳金融,就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目前天津市已经在设立排放权交易市场方面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天津市在争取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落户方面已有很好的优势和基础。因此,要加速金融创新,逐步建立全方位的碳金融支持体系,加大对低碳行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建立低碳基金专项资金和补贴,鼓励低碳服务中介组织的发展,鼓励私人投资和国际资本进入低碳行业,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天津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
温室气体减排量全球交易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碳金融市场面临这样的形势: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开发关于碳排放权的商品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而排放权的实际需求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企业为减少今后的减排费用也应从现在起筹建各类减排资产项目组合。目前全球已经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
融的交易,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年~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天津市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存在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
天津市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机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设计低碳金融产品,主动参与到发展天津市低碳经济体系中来。
五、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 低碳经济模式的关键在于技术。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因此,发展低碳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因此,天津市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要将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天津市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天津市科技发展规划,着力研究、发展和推广先进能源等低碳技术,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原始创新。
具体来说,一是重视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脱碳与去碳等技术研发,集中投入研发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有重大突破,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是加强低碳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融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扶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关键设备国产化率,加快成熟技术和工艺的转化利用,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时间。研究制定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指导目录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低碳服务公司或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低碳技术及产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新型墙体材料、可再生能源等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覆盖面。
三是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及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地区间、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技术转让,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并充分发挥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的作用,通过建设国内外低碳经济技术和管理的对接合作平台服务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并辐射带动滨海新区、天津市及周边区域的低碳产业发展。
四是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低碳技术网络平台。要加快低碳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快建立人才基地,培养一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六、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制定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
制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低碳技术创新问题的重要举措。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在我国《低碳经济法》制定之前,天津市要根据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条例》、《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实施办法》或《天津市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意见》,为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和政策保障。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能、循环经济、新能源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和健全与低碳发展相关的法规和制度,研究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科技、产业、税收、金融、价格等政策和措施,通过政府、行业指导,制约企业行为和市场消费行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行业发展。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利用价格机制,调整能源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促进能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七、优化消费过程,积极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2010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 即发展低碳经济要“两条腿”走路,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缺一不可。低碳消费绝不应仅仅是一句口号。低碳消费要落到实处,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天津市委、市政府首先要运用相关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特别是加强环境法、消费法、消费制度建设,加快资源使用、环境资源保护等相关政策制定与执行),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尾部”等方面实施有效激励与监督,协调消费者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利益矛盾。如,简化包装、绿色包装,控制一次性消费品的滥用,推行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等,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带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生产。
其次,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加强政府对企业和公众的引导,在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鼓励消费领域节能和减少CO2排放。如实行资源回收奖励制度,提高公众回收有用物资的积极性;制订奖励措施,对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强垃圾自觉分类和循环利用意识,鼓励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节能产品的使用,提倡低碳消费,遏制奢侈消费,引导合理消费,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严格执行规定的家电标准,优化消费过程。
再次,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可以考虑采取绿色税费的方式对高碳消费品和消费行为采取类似“烟税”这样的惩罚性税费,而对低碳消费采用低税费优惠措施来进行鼓励。比如,对使用特殊节能技术的建筑免征节能税费,而对于一般建筑加征一定比率的节能税费;对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免征碳费,而对于耗油大的SUV征收节能碳费。因此,我们应尽早制定碳排放的相关税收法规,从法律上明确“碳税”的地位,制定高碳与低碳技术和产品目录,以明确绿色税费的收费对象,划定低碳税费体制的实验区,摸索可操作性措施。
最后,就是要尽快建立可持续的低碳消费政策评估改进体系。在进行产品资源环境消耗的实物量监控时,将实物量的物流流量控制在环境系统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化环境的空间约束,以确保战略性资源供给的安全供给和环境系统的稳定。在进行价值核算时,可选用环境成本收益中的间接评估法(如剂量反应损失法)和直接评估法(如支付意愿法)等评估方法进行价值评估,分别度量环境的使用价值和工具价值。另外,当资源环境价格低于其价值,政府需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的生产与消费补偿,并采取激励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行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产品的消费。特别是对水、能源等生产力与成本的科学计算,通过公众讨论协商
与监督,制定用水、用能标准和价格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八、组织开展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大力宣传倡导,增强全民低碳意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发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其他有效方式,宣传国家和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加强对社会公众气候变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低碳意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目前,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一座城市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发展的前列,能否顺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建成宜居的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低碳经济时代来临时的应对调整能力。从这一点说,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城市,有能力、有责任也有必要尽快采取行动转轨到“低碳经济”这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上去,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给周边城市提供示范和方向,并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赢得主动。
第三篇: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范文
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摘要】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积极响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相关产业发展的促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关键词】 低碳经济;中国发展;能源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使用,人类逐步从原始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而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自从IPCC 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和《斯特恩气候变化报告》发表之后,低碳经济(A Low-Carbon Economy,LCE)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一些国家还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指针。然而,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目前被广泛引用的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对中国而言,低碳经济与中国目前开展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是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延伸和扩展。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从1978 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GDP)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到2007 年人均GDP 达到2460 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中国正在走一条赶超型或压缩型的工业化道路,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种种能源和环境问题正在中国集中显现。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与枯竭、环境破坏和恶化,使得资源环境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刚性约束。
第一是保障能源安全问题,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199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9.9 亿吨标煤,到2007 年达到26.5 亿吨标煤。从1992 年起,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超过了生产总量。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瓶颈,尤其是石油的可获得性。从1993 年起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1996 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2007 年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6.6%。2003 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到2008 年6 月一度达到每桶147 美元。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中国从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获得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
第二是克服资源短缺问题。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油供应、水资源短缺问题,电力紧张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据预测,到2020 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 种,基本保证的2 种,短缺的10 种,严重短缺的9 种。到2020 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入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也是不实际的。中国利用国际市场不是无限度的,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
第三是环境保护问题。在资源瓶颈问题日益突出的同时,环境生态的压力更为严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均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进一步扩大。有关研究表明,2003 年中国环境负担占GDP 的比例大约为2.68%~5.78%;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04 年环境污染损失占同期GDP 的3.05%。中国的煤炭储量占全世界的13%,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只占全世界的1%,国内能源需求的70%需要由煤炭来满足。中国大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如CO2、SO2、NOx 等都是燃煤引起的,其中最严重的污染物是SO2,2005 年,SO2 排放造成大约600 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全世界20 个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有16 个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中国30%的地区受到严重的酸雨影响。2004 年只有31%的中国城市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空气质量标准。
第四是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问题。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较重、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域辽阔和自然生态系统复杂的国家,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 年变暖尤其明显。近百年来,中国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降雨时空分布更为不均。缺水的华北大部分地区、西北东部和东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减少,平均每10 年减少20~40 毫米,其中华北地区最为明显;华南与西南地区降水明显增加,平均每10 年增加20~60毫米。近50 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干旱和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 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体现在农牧业、森林、水资源、海岸带和其他生态系统等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对某些区域的农业生产也有积极的一面,如气候变暖有利于延长一些作物的生长期、缩短霜冻期,但是从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弊大于利,对其他领域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如前所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大气温度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已成为科学共识。在政治层面,主要发达国家已承诺到2050 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的作用极为关键。从1990 年至2003 年的13 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34%。据国际能源机构(IEA)分析,如果不采取任何新的政策措施,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继续增长。在这一情景下,到203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0 年增长69%。其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非OECD 国家,排放量将增长2 倍以上。OECD 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54%降到2030 年的42%,而非OECD 国家所占的份额将从2000 年的46%增长到58%,其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将从13%增长到17%。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通过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合理化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从根本上摒弃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过快增长,积极地参与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行动中来,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作出贡献。这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另外,从国际上看,除了发达国家通过设定国家目标进行强制减排外,最近越来越多地呼声要求寻求全球碳定价。除了在发达国家内部征收碳税外,还要将碳定价与国际贸易体系联系起来,对进出口产品所内含碳排放征收边境调节税。通过国际贸易和调剂税的征收将碳价格渗透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碳价格,以此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经济目前已深度溶入全球世界经济之中,2006 年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达到了70%。如果上述呼吁演变成实际行动,将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则可以减缓和适应上述冲击。
(三)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温室气体减排一方面增加了成本,但同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尤其是刺激了节能减排相关产业的发展。尽管中国目前尚未掌握一些关键的节能、新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如先进核技术、碳封存技术等,但这一新的变化可能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理由有三:
第一是有利于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技术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新的能源技术上差距要小于传统能源技术领域和其他传统技术领域。在一些重要的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风能的商业化应用方面上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电动车的研究开发还独具特色,并形成欧美日相互竞逐的格局。中国有可能在上述领域形成突破,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第二是有利于培养出独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市场规模极大且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成本优势巨大,尤其是在加工制造安装领域。比如在IGCC 的单位装机的投资上,中国的造价明显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在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领域已开始大规模向欧美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不具备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能生产高效的能源设备。通过上述领域的发展,中国极有可能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与发展国家相比具有术优势的独特竞争力,并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还为这一独特的竞争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而改变目前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领域残酷竞争,又难以进入高附加值产业和环节的竞争格局,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第三是可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合作机制获取资金和技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合作框架下的CDM 机制,发展低碳产业可以获取国际上资金和技术,这是发展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外部条件,有利于通过国际合作,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要将上述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国家竞争力,必须以国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为基础。因为从国内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如果国内没有强大的需求,如果无论如何强调自主创新,很多新的科学技术难以产业化,更难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很多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往往一开始技术落后或者基本上是空白,通过引进技术,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由于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些产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快实现了规模经济,形成了规模优势,在掌握技术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出口,形成国际竞争力。超临界发电机组从引进到出口就是很好的例子,2000 年国内首次引进600MW 超临界锅炉,由于近年来我国煤炭价格上涨很快,各发电公司之间竞争也比较激烈,对高效的发电技术需求很大,加上每年将近1 亿千瓦的新增装机,国内的制造能力很快就上来,到2007 年中国东方锅炉厂已开始向土耳其出口超临界锅炉。同样的故事曾在上世纪70 年代日本上演,70 年代日本由于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环境污染的影响,大力提高能效和污染治理。尽管投入很大,单脱硫治理投资高峰时就占到日本GDP 的1.4%,但日本的节能环保产业能力发展了起来,一直到现在日本制造业节能环保性能都是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内外的例子都说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刺激相关产业发展,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应尽早启动发展低碳经济,原因在于:
第一是避免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锁定效应”。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运营。由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寿命周期短则十几年,长则数十年。如果不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发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个寿命周期内就被锁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径上。应尽早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在发展中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道路。Stern报告也指出,要使气温上升的幅度控制在高于前工业时代2-3o C,尽管温室气体排放在2020 年还允许有所增加,但全球应尽早行动,以降低成本和潜在气候变暖风险。
第二是可以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引致的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变化。如前所述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进行了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开始转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行动。国际气候变化对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规则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中国作为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高的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应对国际经济新的潮流性变化。
第三是目前国际上正处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的活跃期,需要及早安排部署,保持在技术开发和产业化上居世界前列。目前很多低碳技术处于研究开发时期,不同技术路线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并且变化很快,比如不同的节能环保汽车技术路线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上投入很大资金。中国在一些低碳技术上还处于国际研究的前沿。如果中国不能跟上低碳技术创新的节奏,一旦这些低碳技术进入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中国再想追赶就难了。中国又会重复其他产业引进、低成本竞争的传统模式,建立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设想就难以实现。
二、(一)
初步政策建议
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和相关政策研究。
从国际上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全球行动,相当数量的发达国家设定了减排目标并进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行动起来,全球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其对国际经济格局和贸易规则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无论是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解决国内能源资源环境问题,还是抓住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机遇,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国都应该选择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应尽早系统开展关于低碳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做好发展低碳经济的知识储备。
(二)是研究考虑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一。早发展低碳经济要优于晚发展低碳经济,在“十二五”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助于解决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态度和决心,有助于中国形象改善和国际地位提升。
(三)是积极关注和跟踪气候变化对国际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强产品内涵碳排放计算方法研究和国际交流,积极跟踪国际贸易领域边境调节税的进展和磋商,争取有利的贸易环境,减少国际政策变化对中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冲击,并关注国际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韩洁、王宇:《节能减排掀起全民行动,“硬约束”指标“保驾护航”》 [R],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7 年11 月27 日。
[2]任勇 《我国开始步入环境与发展战略转型期》[M],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2008 年5月。
[3]卢中原 《“十一五”期间至2020 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基本任务、前景展望和政策取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内部研究报告[R],2005 年。
[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世界银行:《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报告》[R],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研究国际研讨会材料,2007 年。
[5] 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与特征分析》[J]2006 年第6 期。
第四篇: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班级:07经贸一班 姓名:石代 学号:200725077 浅谈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摘 要
1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一大进步.2国外发展动向: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特征,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3中国的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政策建议。
一、何为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向
(一)英国是低碳经济的先行者。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进入新世纪之后,又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已经迫在眉睫。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具体包括:(1)到2050年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消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2007年3月发布的《气候变化法案》中,2020年的目标被确定为26%~32%);(2)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促进国内外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能源服务。
(二)欧盟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改善就业形势。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欧盟为自己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是:到2020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则希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80%,并且提出,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承担此挑战性责任,则愿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到30%。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计划中制定的具体措施可使欧盟实现其承诺的“3个20%”: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三)美国拟立法巨资投入低碳经济。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奥巴马出任总统后,高度重视,提出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设立国家建筑物节能目标,预计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实现“碳中和”或“零碳排放”;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2009年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3月31日,由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了“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该法案由绿色能源、能源效率、温室气体减排、向低碳经济转型等4个部分组成。该法案构成了美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2009年6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是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设计了排放权交易,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以最小成本来实现减排目标。2009年11月,美国国会目前正在考虑《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议案。如果这个法案得到通过,美国政府会加大美国国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补贴和投资,并将每年出资数百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能源和适应气候变化。
(四)日本强化低碳经济,旨在实现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它包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2008年7月26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一场影响深远的低碳革命拉开帷幕。2007年2月,日本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指出在满足到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比1990年水平减排70%目标是可行的,日本具有相应的技术潜力,即对低碳社会构想的可行性加以肯定。2008年5月,项目组又完成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的研究报告。这12项行动涉及到住宅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源转换部门以及相关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及其战略对策以及实施战略对策的过程与步骤等3部分。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草案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等中长期方针,其主要内容涉及社会资本、消费、投资、技术革新等方面。
(五)联合国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2005年2月16日,由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促进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而全球碳市场承载低碳经济的发展希望。该报告为解决气候问题上长期争论的三个基本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结论。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将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哥本哈根会议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事实上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具体结果如何,世界肯定将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低碳经济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而言,紧迫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低碳经济很有可能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低碳经济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我们不能违背时代大趋势,而要跟上时代的变化。
在中国开发低碳经济,其实益处多多:(1)有助于节约能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从而巩固能源安全;(2)缓解当地的污染物并保护当地环境的完整性;(3)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4)推动发展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从而增加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50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完全脱钩,通过低碳排放实现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0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左右的目标。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
(一)要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希望从这两个城市的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中,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进一步考虑按照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特点,选择试点区。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积极构建“低碳经济发展区”,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家重点能源基地,选定典型城市进行试验试点,寻求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三)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发展碳金融不仅有利于中国降低减排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减缓碳风险,拓展金融创新的领域,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以国际价格计算,预计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中国碳排放市场备受瞩目。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预示着巨大的金融需求和盈利商机。因此,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要尽快建立碳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在减排上的基础作用。利用期货交易所、产权交易所在专业服务能力、市场基础设施、交易结算系统上的互补性,开展碳交易和气候衍生品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流动性,实现交易的规模效应。要建立为碳管理服务和低碳技术投资的碳基金,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机构,共同努力,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四)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成为中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并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对于气候变化这个全球最大的公共物品,单靠一个国家是无法完成减碳任务的。国外在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领域有很多先进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开展国际合作。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中国的发展。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
总之,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应该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环境报》10年03月08日
《中国发展观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 学术中华网
第五篇: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外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低碳经济的?低碳经济有哪些特征?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便为研究制定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与特征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保持发达国家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了。
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重化工产业的能源强度是服务业的三倍多。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还可以开采利用较长时间。如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海水中的氢能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未来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盟国家大多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扶持重点,相应的产业成为快速增长的产业。综上,低碳经济应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国要不要发展低碳经济
对此,国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不赞成,理由是我们不能跟风。另一种是赞成,认为我国应该发展低碳经济。本文认为,我国应尽快提出发展低碳经济问题,相关指标可以作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引导型指标。理由有三:一是我国要用先进理念引导发展而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二是自“九五”我国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部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统计、考核指标,特别是缺乏对执行情况的监督;三是从国情出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其一,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是煤炭,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了廉价利用国际“低碳”能源的条件;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又增加了我国单位GDP的碳强度。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发展的资源;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减排指标的确定和分解实际上也是在争夺排放权的这一发展空间。换句话说,如果不转变增长方式,我国资源供应和排放权难以保证。
其二,人为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来自煤炭、石油等的生产和消费,部分来自水泥生产。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钢铁、水泥等产品,都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投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中国的巨大需求。因此,降低其碳强度,成为我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
其三,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汽车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被外国公司占领,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我国加大投入,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应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建议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三、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四、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五、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在提高生产中资源能源效率的同时,大张旗鼓地反对消费中的浪费,做到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我国在公款消费和餐桌上的浪费问题突出,有人还以饭菜丰盛乃至过剩为有面子,以过度劝酒为热情好客。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加大公务接待活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刹住公款吃喝风。二是加强粮食和原材料采购、储存和加工管理,减少和防止腐烂变质造成浪费。三是鼓励发展快餐业,推进以中央厨房为主的集中生产、统一配送,建立健全餐饮服务标准等行规行约,鼓励剩菜打包,减少浪费。
七、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八、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近期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中远期(如2030年、2050年)采用法律的、行政的,特别是价格、排放权交易、自愿协议、能源服务公司等经济手段,形成长效机制。
九、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我国应当主张,发达国家必须强制减排,发展中国家自愿减排的成本必须由历史上过度排放的工业化国家承担,以树立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资金和技术。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十、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惟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